在线客服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篇1

[2]《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黎孝先,2007

[3]《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吴百福等,2007

[4]《国际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冷柏军主编,2006.8

[5]《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邱继洲主编,2006.8

[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缪东玲主编,2007.9

[7]《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陈岩编著,2007.6

[8]《国际贸易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胡丹婷主编,2007.6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含参考文献:

[1]莫红梅,钟芸香.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4.

[2]严艳荣,刘成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3]张伟锋,陈春梅.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5.

[4]陈燕.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毕永竹.大学双语教学有效性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6]田俊辉,黄辉.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含参考文献:

[1]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金祥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1

[2]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0

[3]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与实务,施米托夫,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1.7

[5]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张亚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6]外经贸经营与管理考试指南,宋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

[7]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周厚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8]贸易实务,张魁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9]进出口贸易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

[10]国际货运与业务,李玉如,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6

篇2

以职业能力培育为核心,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并进行全人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应该以进出口贸易需要的技术和实务能力为核心,建立未来工作所需能力的项目和标准,订立教育目标,进行项目内容规划,最后设计评估指标,并与校外职业资格鉴定结合,鼓励学生及时参加技术等级鉴定。同时,重视学生全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能力的人。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的目标

课程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课程。所以,课程目标是我们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必须首先予以讨论的问题。

通过改革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重视能力本位教育,突出进出口贸易职场要求,紧跟业界运作方式及发展趋势。能力素质培养是人才规格的核心,这里能力素质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一专是指,学生具备了从事进出口贸易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对进出口贸易实务流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多能是指,具备了从事进出口贸易所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拓展业务能力,如报关、报检、保险、运输、国际金融结算等相关专业能力;课程能力与校外考证的衔接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设计与实践

1.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教材的内容应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的教学基础知识。针对本科教材教学内容庞杂、理论多的情况;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择业的需要;根据国家的持证上岗的政策;依据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等考试大纲、考试科目;结合外贸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等,对教材进行了内容上的改革。编写了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试图满足“以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侧重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叙述如下。

(1)“删”就是删去过时理论,压缩专业理论课程中的纯理论,以及交叉课程中的重要理论。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贸易方式分别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中交叉出现,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占的比例大,此课程又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前行课程,因此关于贸易方式的内容放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中讲授或采用学生课外阅读、上网查阅资料方式进行,不作为校内考试内容。

(2)“增”就是拓宽专业基础方向,增加与今后工作学习适应的内容。例如,与外贸紧密相关行业的专业岗位群所需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结合兴趣自我发展并使学生进入社会后扩大就业面。

(3)“强”是指强技能,注重实习和实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有:课程实习规程及内容,校内模拟实纲等。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教学电子光盘、模拟实习软件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提高实训的仿真度,与业界接轨。

(4)“调”是指为了专业课的需要和职业资格考试需要提前或拖后讲授部分章节。如国际贸易实务中的贸易术语,独立成块。可往前调或结合其它专业课及校外考证需要(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等都需要此块内容)随时讲授。

2.本课程设计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设计本课程分层教学目标。其次,设计本课程课程实习规程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有形商品即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国际经贸类高职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本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以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践为背景,全面介绍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业务知识和程序、具体操作技能和主要法律惯例。其核心内容包括合同条款介绍、合同磋商与订立、合同履行等。

结合21世纪国际贸易运行环境、手段的变化,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等因素。本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参见表1。

本课程的课程实习规程参见表2。本课程课程实习(实践)总计30课时,总课时为72课时。

3.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推广应用“以学生为主、以培养能力为主、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原则的教学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非常重视教法的改革,主要尝试采用过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综合设计法、实践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等。(1)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中介物,如用于教学或培训的设备、仪器、工具和记载教学材料的教科书、录像带等。职教的教学媒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中的原始物品,如单证、图章、电传稿等往来函件等;另一类是课堂教学媒体,如教材、挂图、磁带、录像带、VCD、DVD、模拟实训软件等。

采用工作中的原始物品,如外贸单证、电传稿等往来函件等进行示范教学;采用电脑光盘,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软件等进行模拟教学法、综合设计法的改革尝试。尝试多采纳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及处理商业信息能力的实践教学法。

如“装运条款”有个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并填空。世界部分著名港口:(Baltimore)在美国和爱尔兰有同名、波士顿(Boston)在国和英国有同名、(Liverpool)在英国和加拿大有同名、曼萨尼略(Manzanillo)在和古巴有同名、纽波特()在美国和英国有同名、(Perth)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有同名、苏尔(在黎巴嫩和阿曼有同名、(Vancouver)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同名等。

以上思考题,可通过多种途径完成,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或工具书,利用互联网查询,利用考证教材等均可以做好,但鼓励学生采用互联网查询。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互联网查询的,少数学生采用其它几种途径完成作业。答案准确率很高,为97%,此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同时,根据外贸工作的涉外性,兼顾高职外贸人才的国际性和复合性,在教学中注重探索以培养学生外语口语实践技能为中心的处理商业信息能力的方式方法。

我认为,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媒体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上采用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动脑思考问题动手训练技能,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课下查资料能培养学生利用多渠道及现代化媒体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适应外贸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要。(2)根据本课程特点,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从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的落后面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各种现代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导学式教学法等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与“学”的方位,以教师引导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要环节,进而使教师站在核心知识的高度,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思考内容、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与岗位工作发展动态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其中在本课程教学中制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规程及具体实习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论文“导学式教学法初探”,曾获院首届教学改革二等奖并已公开发表。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形式有,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来校作专题讲座;在授课班级间开展常用专业术语英文单词比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小论文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巩固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丰富和活跃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严新平.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改进的新思路,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1).

[2]朱懿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3,(3).

[3]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3,(2).

[4]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5]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6]山西进出口贸易科技结构态势与对策研究.

[7]外贸、经济增长与体制改革.

篇3

Keywords: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reform,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质量具有检查与监控、反馈与调节、导向与激励等作用。课程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来进行的,它与课程其他教学活动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对称关系,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依靠合理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各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就必须按照“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型人才来培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理念和模式的确定,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推动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仅仅是简单的修改了某种考核方法而已,仍然将循序渐进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割裂开来,这样的考核方式仍然无法综合的、全面的考核教学效果,更无法起到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和督促作用,这种错位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有的课程甚至完全摒弃传统的笔试试卷考核方式,并且被冠上了“过程性考核”的名头。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理念,对于考核方式只是仅仅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而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体

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笔试、课程论文、口试、大作业等方式在期末一次性考核学生,再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于考核是期末一次性终结性的,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这次考核中做得优秀就能够获得高分,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何,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技能掌握得好不好,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训练情况均无法进行反馈。

(二)考核内容片面,与技能要求的完整性相背离

授课教师在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时,多半根据课本或者教材的要求来进行,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单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为主,忽略了应用能力的测试。此外,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空间,更抹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考核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得不到验证。

(三)评价指标孤立,与行业企业要求脱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授课教师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出现了与现今行业企业要求相脱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多数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与真实企业的要求是否完全一致有待考察。并且,企业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与教师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脱离于行业企业之外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真实衡量的意义。

二、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是根据不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进行针对性评价的。按照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考核,即考核内容既要测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情况,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弥补不足和完善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理性、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考核方式的设计,将各类考核方式适当的运用其中,加强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互融合。如单项能力考核可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闭卷、开卷、论文、PPT汇报、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堂提问或随堂小测验等方式;综合能力考核采用方案设计、小组分工合作、模拟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使得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同时又能够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此外,加强考核的检查、反馈和导向作用,使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教学质量情况,帮助师生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单项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或者任务设计,然后针对设置好的项目或者任务细分各项单项能力,在进行课程授课时,除了逐项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的采用各种方式针对各单项能力进行考核和测评。当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的各单项能力训练后,采用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实现考核内容的重复出现,实现考核环节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努力使学生在滚动式的考核环境下牢牢的掌握住各项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融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时融入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融入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考核方案的撰写。此外,努力加大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以现场考核为主要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考评员或技能竞赛的评委,让企业共同参课程实训项目的授课与考核。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得到企业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点评和指导。

三、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笔者将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其应用在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突出对于学生外贸业务和单证处理能力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了他们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细分和优化整理了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的各项能力,并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再将项目细分为各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按照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单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授课教师采取的考核方法主要有:针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PPT总结汇报、随堂小测验、口试活动等;针对岗位技能训练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项目报告、角色扮演、团队活动、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等;针对职业素质的情景剧表演、产品设计竞赛、展会展台布置、现场谈判、商务礼仪竞赛、现场产品宣传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不断的考核并检测学生单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活动安排,极大的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考核时间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复合式考核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在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时是体现连续性的特点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的诊断性、准备性评价,在授课中强化对学生的形成性和巩固性评价,在授课后突出对学生的总结性和综合性评价,将单项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及时找出学生能力的欠缺,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滚动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开展持续性的、有的放矢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考核评价主体体现层次化、多维化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知识理论为辅、操作技能为主、素质训练并重的课程,因此,考核评价的主体可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外贸企业专家、学生本人、学生团队、外贸协会、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等组成。这样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课程评价指标的岗位真实性和社会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效,学生必须成为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多元复合型课程考核方式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通过考核激励学习、督促复习;使教师通过考核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教学双方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多元评价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郭春燕.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李新.“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

[4]林晓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对外经贸

篇4

软件模拟实训,主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学生模拟公司员工,通过模拟软件操作公司业务,强化传统教学所获取的知识,达到业务实践目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实务类课程模拟教学起步于“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发展于“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提升于“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1.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

该软件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1994年自主开发而成,软件设置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题,设置“价格核算”、“结汇单据”、“贸易合同”、“信用证”、“商务函电”、“流程知识”六大业务板块。TMT项目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学生以公司实习生的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充分的模拟体验,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TMT课程旨在通过仿真模拟实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践操作。

2.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

该软件是外贸企业广泛使用的、以外贸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配合办公辅助工具形成的一套外贸管理系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外贸业务管理系统EASYTODO的实验重点侧重于运用该管理软件进行客户合同内容的输入、建立合同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将相关信用证条款内容输入该管理系统、建立信用证档案并进行管理;以及根据合同及信用证资料数据,运用该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单据的制作或自动生成等三个方面。

3.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

该软件是中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知名跨国银行为跨国公司交易提供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的业务操作软件。“国际贸易模拟TMT”和“外贸管理系统EASYTODO”定位于传统贸易公司的货物买卖流程和报关、托运、制单结汇等业务内容,因此主要适用于传统贸易公司。200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引进“国际结算模拟系统智胜软件”,学生通过远程登录进入一家模拟的银行國际结算部门,以银行国际结算专员的身份完成相关结算业务操作。系统以SWIFT格式完成进出口结算及汇款业务信息加工、处理,产生各类业务函电,清分及发送各类电文,进行相关帐务处理,并提供相应查询、统计报表功能。

(二)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主要以学生模拟设立贸易公司,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背景展开贸易竞销实战的一种实践形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实体模拟商战包括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和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两个项目。实体模拟商战重点培养学生市场开拓、客户沟通、市场应变等能力,以及英文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

1.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

该商战旨在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的模拟贸易实战,借以巩固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培养参赛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选手们的创新意识,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大赛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共计2500余人报名参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比赛制包括初赛面试、公司注册及赛前ERP培训、开幕式暨交易会、商品会、磋商履约以及述职报告会等环节。

2.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

该竞赛由台湾中华国际经贸研究学会主办,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学生必须先挑选实际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开始接洽,了解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再根据产品的优势设计商展展示摊位与建置销售网点。该项目活动实际上是以国际贸易相关科系专业为基础的展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实际体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真实流程的环境。学生通过参展企划、联络合作企业、网站建设、商务谈判、运输报价、展台设计布展、现场英语推介洽谈等环节,提高商务综合实践能力。

(三)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主要通过让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担任岗位职责,接受企业导师指导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企业实践主要通过建立自主品牌的贸易实践与跨国公司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习基地进行,具体包括“企业参观与实习”和“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两种形式。

1.企业参观与实习

实务类课程所讲的内容是对企业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提炼和概括,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想了解现实中企业到底如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把企业参观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选派学生代表去企业参观,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相关业务负责人给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代表参观后要撰写报告,到教学平台上分享,其他同学跟贴交流。另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选派学生代表到企业进行实习。东方国际集团和东浩兰生集团都是目前上海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股权、非股权的战略联盟,国际贸易是其核心业务。这两个实习基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贸专业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主要由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特点,学期期间请企业导师以会议、企业岗位介绍和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实习指导;寒暑假请企业导师带学生进行岗位部门的较长时间实习。实习采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取得进步。寒暑假期间,学生到集团下属企业五矿、兰生股份、兰生医保、轻工有限、兰生物产、兰生大宇等公司进行国际贸易业务部门和国际货运部门的岗位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最新的实务操作,同时也开启了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差异的前瞻性行业思考。

2.企业导师讲座与商业研究

该种形式是企业实践中层次较高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邀请企业和银行专家举行具有高度时效性和实践性专题讲座为主导,辅之以课堂专题讨论、课后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商业研究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商业策划和咨询项目研究,由实习基地的相关高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需求合作开发。比如,“鞋业国际市场和收购兼并项目”、“离岸贸易和结算项目”、“对非投资前期项目研究”、“重点产品进口项目”、“保健品项目”等专题研究。学生在“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商业研究实习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以广阔视野和多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贸易运营模式与内容的感知能力,增强洞察国际贸易环境与市场变化的商业分析能力,提升认知和把握机会、科学决策与执行的能力。

二、企业导师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建立在实际业务的基础上,以模拟或实际岗位工作的形式开展。为了提高国际贸易类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常邀请来自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专业人士担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就资质而言,企业导师一般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硕士学位或从事管理岗位3年以上。

(一)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作用

1.指导学生参与实体模拟商战

实体模拟商战项目是以进出口商品交易博览会为实战背景,通过以模拟政府、模拟公司为实战主体、为学生提供进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机会,目的是检验和提高参赛者的贸易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导师是一线工作者和该领域的专家,对国际贸易业务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最有发言权。因此,企业导师可以在实体模拟商战的比赛原则及目的、参赛资格、参赛办法、赛程安排、评分细则和奖项设置等方面提供指导,使实体模拟商战更加贴近现实,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指导学生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并不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就完事。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不仅要学习对应的岗位工作要求及内容,可能还存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的疑惑,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技能指导以及答疑解惑。因此,在企业参观、实习、商务研究等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学生在以离岸贸易为主的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的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离岸贸易的业务操作方式,并且深入洞悉这种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的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的特点,把握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就业以及把握行业趋势提供训练。另外,在商务研究项目中,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商业报告,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3.指导学生职业规划

实践教学中的企业导师讲座,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国际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实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以及国际贸易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二)企业导师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合作开发案例

模拟教学与企业实践是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培训、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导师是实践的专家,因此企业导师可以起到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作用。比如,企业导师对案例选择具有极强的把握性,因此可以帮助教师筛选案例、甚至编写适当的情景模拟案例,使得情景模拟案例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案例选定后,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帮助教师确定要讨论的主题,制定实施計划,分配模拟角色,布置模拟场景,设计点评关键点。情景案例教学结束后,企业导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反思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2.帮助教师了解实务最新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现实需求的学生。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更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邀请来自国际贸易相关部门的精英作为企业导师,在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的同时,还经常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帮助,教师可以了解实务中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科研上,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导师不断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从中发现企业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形成科研成果,如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论文等。

3.帮助教师引进有效模拟软件

软件模拟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软件模拟实训的载体是数字网络平台(软件),需要专业软件为载体。模拟软件既要求贴近现实做法,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环境;又要求具有教学上的可操作性,与理论知识点有一定的对应,便于学生将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践应用。教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教学性功能,企业导师可以把握模拟软件的实用性功能。因此,企业导师在引进有效模拟软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建议

(一)专业教师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实践教学要求企业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对学生有效需求的了解之上。企业导师是实践专家,但不是教育专家,对学校的规定、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兴趣、教学的规律等缺乏一定的了解。为了使企业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比如帮助企业导师设计讲座主题、向企业导师反馈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困惑及期望,共同探讨学生实习指导中的问题与心得。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二)构建企业和高校“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

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些都需要企业这个平台。只有企业提供原创材料,高校才能形成原创的科研成果,包括国际案例开发、学术研究成果等。而企业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转变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专业教师科研理论方面的指导。高校教师结合最新国际贸易规则和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导师合作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层面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构建“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和平台,而这也是强化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最根本举措。

(三)学校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导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企业导师团队的构建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工作的成果,为了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层面应该对企业导师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导师一般都是来自企业高层,虽然不看重报酬,但是期待对其价值的肯定,学校可以通过颁发荣誉客座教授证书等形式回馈。当然通过明确企业导师的工作绩效标准,合理计酬也是必要的。另外,为了让企业导师更深入地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定期为企业导师提供培训安排,以更好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国贸人才贸易知识集成能力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而企业导师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深入合作,还需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明确、合理的政策导向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2]沈克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国贸人才培训服务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3(5).

篇5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江浙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有很好的港口优势,据资料显示在2009年,浙江省的进出口总额为187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5%,同时该地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比如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有9333家,外贸出口占整个市场成交额的1 /3。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江浙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巨大。

(二)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三)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第一,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第二,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第三,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第四,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笔者确立了高职高专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外贸业务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笔者进行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分析得出国贸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在引进人才时,除了资格证(能力)、学历外,更加关注的是人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会影响其本人找工作的难易,更主要的是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所有企业家对学校、乃至对一个地区的人才的看法,从而对学校乃至整个地区今后学生的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容。

(二)加强学生专业“考证”指导

从本次调研中我们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到,随着江浙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的需求极大。目前,只要具备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容易的,并且,这些岗位都是需要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考证”基本是成为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进人国贸行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由于跟单员现在还没要求持证上岗,在职跟单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预计在今后几年内,能取得跟单员证的毕业生的求职前景会比较好,而外贸业务员一直是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获此资格证书也会为毕业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鉴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考证几乎成为对口上岗的前提,而其可供选择考取的资格证较多,学生不可能每一个证都报考,而每一个证所对应的岗位有一定区别,如何组织学生有选择的报考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考证的指导工作。

(三)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提高,但各类型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一。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普遍对学生英语过级情况不予关注,而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

基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主要在中小企业就业与我院国贸专业毕业生英语听说(特别是口语)能力低下的现实,特建议在以后的教学计划别加强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外贸磋商的能力。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加强英语听说与学生考取专业任职资格证之间的关系,以“考证”为重点。

(四)由学校就业处统一协调,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

就业处作为人才需求调研人员,实际肩负两大任务:了解企业对高职商务人才的需求数量并尽量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了解企业对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为调整教学计划提供参考。

各地人才市场一般都有其本地过去数年对各类人才的引进数据,他们也从频繁举行的人才交流会中获得了有关企业对商务类人才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只要由高校出面,各地人才中心都愿意免费及时提供相关数据资料,也非常愿意与各高校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基于作为调整专业与专业教学计划所需的资料往往要求尽量全面,也基于我校毕业生去向较为分散,我们需要的是与我校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各省市及我们准备开发的各省市的高职商务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若由各系部独立行动,往往会各自为政,一方面带来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无法完成全面收集的艰巨任务,再次,还基于人才中心一般只与学校(不是系部)签订协议的考虑,特建议由学校就业处统一协调,加强与各地人才中心的联系,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为我院毕业生就业及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教学计划服务。

三、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教学方法改革

建议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学期小论文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中,教师设计项目,由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派代表上讲台演讲,效果非常好。学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项目,动用文字、图片、视频及编辑、自己制作动画和录像片等等来完成演讲,达到了学习知识和锻炼实践或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6

1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是本科办学层次,不是一般专科层次的学校,不能只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专门化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强的适应性与发展后劲。当然,独立学院也不能像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那样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独立学院的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理论、学会分析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知识、素质与能力协调,比其他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技巧,能较快地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招聘的现实显示,那些具有扎实英语能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国际贸易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目前最为抢手的人才。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应该确立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外语训练,突出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运用外语、电子信息技术,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实际能力与操作技巧,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国际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成为熟练的贸易业务操作员的创新型、外向型、实践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2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2.1 培养基本方法与能力的实践

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每门课用50%的学时来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外语,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从事国贸活动的能力。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每门课安排不少于10学时的实验实践时间。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把握“理论够用、重在方法与能力”,采用案例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计量与模型、统计与预测、规范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等分析方法,认真分析与研究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打好基础,并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不断获取、更新与应用知识的基本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专业技巧与能力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进出口企业决算、外汇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等专业课程,每门课安排不少于12学时的实验实践时间。而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外贸单证制作均是实验实践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扮演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等相关角色,熟悉进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履行进出口合同这样一笔完整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切身体会贸易全过程,掌握市场商情的调查、分析,信息操作,合同签署,单证制作和流转等专项技能,把知识向能力转化,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2.3 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自主创新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实践活动,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学习新知识,锻炼、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自主创新等实践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培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

3 提高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能力与经验,提高师资素质,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培训学习,到外经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二是支持教师报考国际商务师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三是聘请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国贸实际操作能力的企业老总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聘请业务骨干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四是聘任具有业务实践才能的人才为专职实践教师。五是教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教学,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与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一是要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内容,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学习、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让学生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操作货物贸易买卖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环节业务,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争取经贸局、海关、税务局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接受学生的专题调研学习与相关业务实践。四是逐步探索互利共赢机制,与外经贸企业形成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真正发挥实习就业基地的实践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一定的人际交往与工作经验,缩短就业磨合期,也有利于企业从中发现、选拔人才。

3.3 提高毕业实习与论文质量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18周的时间进行,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深化改革,确实提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效果。一是把毕业实习与论文统一起来整体安排,从第七学期的最后4周开始。根据授课、研究方向、职称等情况把教师分成若干组,相应确定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几个主题,与学生商定,由2~3名专业教师带队联系到外经贸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最后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与指导教师,学生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部门的业务,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办法,并对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有实际内容的实习报告。学生边实习边查阅资料开始撰写论文。二是教师认真负责,严格按计划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提纲与论文、修改与审查、答辩与归档等环节。除了规范格式外,在内容上也要有翔实的材料,要密切联系实际,尤其是调研、实习企业的实际,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4 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重要的实践环节。一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2 种从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学分,并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让学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早计划备考,使其在毕业时能达到企业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以提高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二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应考。三是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机构联系,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帮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职业技能考试,取得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报检员,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较快持证上岗。

3.5 开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内实践的补充与提升,能够了解社会、接触实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把课外创新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二是采取形式多样、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要根据不同年级开展假期社会调查、到企业参观学习接触实际业务、请专家来开专业讲座、与企业共建模拟操作的实务实践活动等,要动员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自主创业创新活动、科研基金立项等。三是坚持密切联系专业计划与课程学习,以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四是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专业社团的主体作用,专业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自主谋划实践。

篇7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篇8

托收是指由债权人开立汇票,委托银行通过其海外分支行或行,向国外债务人收取货款或劳务价值的一种结算方式。虽然托收与贸易汇款都属于商业信用基础,但是跟单托收通过用单据代表货物控制货物所有权,从而将结算风险及资金负担在进出口双方之间进行了平衡。对于出口商来说,出口商通过控制货权单据来控制货物,不付款或承兑就不会交单。一般不会受到"银货两空"的损失,比赊销安全。对于进口商来说,只要付款或承兑,马上就能取得单据,从而得到货物的所有权,比预付货款方式安全。

在贸易实务中,托收按照是否附有货运单据可以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对不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光票托收;对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跟单托收。其中,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D/P(付款交单)和D/A(承兑交单)。D/P(付款交单)按照付款的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D/P即期和D/P远期。不同的托收方式中存在的结算风险也有所不同。在D/P条件下,代收行在买方支付了全部票据金额以后才能将有关票据交给买方,这样卖方的货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在D/A下,代收行在买方承兑有关汇票后就可以将有关单据交付买方,这时卖方已经交出了货物的物权凭证,一旦买方的信用出现危机,到期不付款,卖方手中仅有一张已承兑汇票能约束买方的义务,仍可能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对于出口商来说选用D/A一定要慎重。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L/C)是开证行根据买方(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这种方式把应由买方承担的付款义务转化为银行的付款义务,从而加入了银行信用,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有审单的义务,使得结算的程序更为严格、规范,对于买卖双方而言,结算的风险进一步得到控制;资金融通也更为便利。因此,该种方式被贸易各方广泛接受。

二、选择支付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不同,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低。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很一般或是贸易双方是首次进行交易,应该选用L/C的方式;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较高,可以选用D/P,既可以达到即节省开证费的目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物权凭证的安全性;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非常高,就可以选用D/A甚至是直接T/T的方式。

2.货物供求状况不同。如果是畅销的货品,卖方可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如要求用L/C进行结算,甚至要求买方预付货款。如果是滞销的货品,则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可能会有利于进口商,如D/A,甚至可以货到付款。

3.选用的贸易术语和合同金额的高低。不同的贸易术语对于买卖双方的责任规定以及风险分担有所不同,因此也应根据贸易术语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对于象征货组中的CIF和CFR,就可以选用托收和L/C的方式;而对于FXW和实际交货的D组术语,一般就不会采取托收的形式进行结算;对于FOB和FCA等术语,由于运输的事宜是由买方安排的,出口人很难控制货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托收的方式。另外,合同金额如果不大,则可以考虑选择速度较快、费用低廉的T/T方式或光票托收方式。

选择支付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尽量降低结算的成本,分散结算的风险,促使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因素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具体客观情况而对货款的支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正确选用支付方式的建议

从国际贸易实践情况来看,单纯某一种结算方式总是不能满易各方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必要采用综合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1.汇款和托收相结合。如:先采取T/T的形式预付定金10%,在装船后T/T合同款的40%,,剩余的50%采用D/P即期付款的形式。这种选择既能保证供货方及时履行发货的义务,又能约束进口人及时付款,同时节省了更多银行费用的支出,也节约了宝贵的贸易时间。

2.汇款和信用证相结合。如:定金的部分以T/T办理;主要的货款采用L/C的方式进行支付;至于一些余款,以T/T的方式进行。

3.托收与信用证结合使用。这样的组合既可尽量地避兔不必要的开支,也能对作为物权凭证的单据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将D/A和信用证和银行保函结合在一起使用,或要求使用由代收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原来的商业信用就被转变为银行信用,将出口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支付方式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导致出口人是否能够安全、快捷地得到货款。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风险,也要考虑对方的成本,力图达到双赢的日标。所以,要根据对方的资信等级、货物的供求状况、合同金额的高低、运输方式和种类、财务结算成本高低等因素来决定。同时,灵活运用组合的、综合的支付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的结算,以分散结算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立武.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中外企业文化,2004(1).

[2]高增安.国际贸易出口方支付方式的理性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2(4).

[3]任晓燕,任哓鸿.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9).

[4]危英.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最佳选择.求索,2004(11).

篇9

图1是1992-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走势图,从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从2002年开始,许多企业采用收购、兼并等方式来拓宽其在海外的业务范围,从2005年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此外,中国海洋石油、京东方、TCL、上汽、中化集团等大量的海外并购案例集中涌现,我国企业正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对我国的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加17.8%;2009年进出口总额较前期虽有下降,但仍高于2007年。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4.7%;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这也突显出外贸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张嘉为等,2009;傅苏颖,2013)。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贸行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外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状况和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外贸人才参与到对外经贸业务中。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该地区随着产业经济链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外贸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根据国内知名的HR供应商―前程无忧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外贸行业需求职位,包括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员等各种职位,位居职业需求排行榜的前列,各类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仍然突出(潘晨光,2010),如表1所示。

根据前程无忧公司公布的2011年1月至12月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见表2),利用t表示时间,设为自变量;Y表示需求量,设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3是相关系数的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4,单尾显著性检验的概率ρ值小于0.05,所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2是回归标准化的正态P-P图,图中给出了观察值的残差分布与假设的正态分布比较,可以看出标准化的残差散点分布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这说明标准化残差是呈正态分布的。表4给出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和常数项的估计值,其中常数项系数为4.828,回归系数为0.276,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36,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24,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观察值为7.670,T检验的概率ρ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即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Y=0.276t+4.828

利用上式可对2012年度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进行预测。该线形拟合公式对2012年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得到表5的数据。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不但体现在对其的数量要求上,更体现在对其更高的质量要求上。从企业角度出发,其所聘用的外贸人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其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外语沟通,当然还要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吴丹辉,2012)。

我国外贸人才的供给分析

(一)外贸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工作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则、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中东、非洲的贸易的不断增加,精通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日渐紧俏。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频发,那些有能力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实务型人才则更为抢手。

(二)外贸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偏低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期望的是较高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比重过大,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这也造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偏低,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也开始注重调整实践环节的比重,但这些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尤其是缺乏有关审核、填报相关单据、报关和商业风险的防范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种学历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外贸行业属于知识、经验、智力高度密集的行业,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贸人才应该具有良好专业理论知识,要通晓相关的外贸政策、外贸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等。由于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籍,因此外贸从业人员要熟悉国际贸易法,通晓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另外,要具备较高的电子商务知识以及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二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贸人才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国际礼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敏锐,要敢于开拓新路子、新局面,同时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三是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外贸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通外语,尤其是在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等领域,是否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国际贸易人才还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全球化的观念,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尊重外国的及风俗习惯。

我国外贸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和课程设置的宽泛化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明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避免趋同化现象。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复合高级人才,加强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规、WTO规则、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则侧重培养针对不同行业进出口岗位的实务操作型人才。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宽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多加注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尤其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家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研究,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而国际经贸相关用人单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现在多数用人单位仍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的费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因此对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高等院校要从提高教育竞争力,优化学生个人职业前途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特长领域内,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如可以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环节得到延伸和巩固,最终实现外贸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13-8-3(5)

3.尹德先.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4.张嘉为,齐晓楠,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篇10

一、课程介绍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加人gyro,外贸经营权放开,以及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本素质等各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国际贸易人才。高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实践教学,突出高职教育的技能性,教学体系的实用性,专业知识的通融性。

三、《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学科,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2.缺乏实训基地和实训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3.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4.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就进人高职院校做老师,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但是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这种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四、《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

2.推行“双证”教育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

篇11

1.高职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自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后,大批合资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外贸企业剧增,浙江省尤其明显,需要大批高素质外贸人才队伍的支持,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国贸专业相关人员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随着2004年7月1日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允许自然人从事外贸经营活动,外贸门槛大幅降低,浙江众多民营企业拥有进出口权,使浙江现有的外贸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外贸业务需求,同时,使得外贸行业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见》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我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在理论教学方面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验课程的时间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3.1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

3.1.1 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3.1.2 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

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2 借鉴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随着实训中心的进一步完善,我院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即也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3.3 “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3.3.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了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3.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②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有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也有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3.3.4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模块

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我院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为了满足经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我院的现实情况,可以将国贸专业的课程分为职业公共基础课、职业理论基础课、职业能力主干课、职业能力延伸课四个部分。对课程体系设计的分析如下:

4.1 要体现当代世界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的行业,主要由职业公共基础课、职业理论基础课、职业能力主干课、职业能力延伸课四个模块所构成。(1)职业公共基础课主要开设《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使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并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形成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2)职业理论基础课主要开设《中国对外贸易》等课程,突出了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和实务性,作为职业能力主干课的基础课程,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职业能力主干课主要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体现了国贸专业的针对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衔接起来进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为学生顺利获得“双证书”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4)职业能力延伸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等课程,体现了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宽专多能”和“终身学习”的特征。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培养综合型“通才”的教学目标,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4.2 要体现稳定与变动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职业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理论基础课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以达到国贸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而职业能力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可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使国贸专业的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4.3 要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结构上采用弹性化的教学模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通过职业能力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个性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培养各种职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2]杨黎明.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2).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8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97-03

加入WTO后,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报关业务量越来越大,行业内对报关员的需求日益增多。为适应社会需求,很多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均推出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新专业来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在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下,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开设了报关实务等相关课程。独立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较晚,相关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报关课程。然而由于学校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差异等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教学效果未能令人满意。

一、应用型本科《报关实务》课程特点

(一)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报关实务》是为培养掌握各项报关制度以及通关程序合格的报关人才而开设的课程,因此主要内容与报关业务紧密相连,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等,内容相对固定,具有规范性。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实践

《报关实务》内容涉及到一整套操作流程,这门课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报关实践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这些环节就是平时在真正的报关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这就要求在报关教学过程中多模拟报关实践,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操作多个模拟进出口报关流程,在完整的进出口业务中真正掌握外贸技能。

(三)涉及理论面较广

《报关实务》课程不但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和对外贸易管制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如外贸实务、外贸单证、英文函电等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具的课程。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必须借助于相关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安排,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报关课程时具备足够的预备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四)受政策影响大

在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也会相应改变,海关对相关报关政策措施每年都会进行一定调整,这就导致该课程教材内容每年都应有一定的变化,但教材内容往往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关注相关政策调整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的矛盾

由于各学校定位的差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矛盾。

(一)应用与应试之间的矛盾

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熟悉报关业务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所以,在《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重点内容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具体业务操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安排大量的“实操”训练,即教学以“应用”为重。

学生如果想从事报关工作,必须考取报关员从业资格证书。而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合格率极低,一般在10%左右,2006 年的合格率仅为8%,为历史最低,最高年份为2012年,合格率也仅为15%。因此,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任课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分析和讲解考试重点、难点及试题上,不得不让学生做大量的专项练习和模拟试题以应对考试,这就要求教学应以“应试”为重。

如何解决应用与应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之成为从事报关职业的“敲门砖”。如果教师将大量学时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必将占用大量的理论教学时间,有可能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通过职业证书考试,还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上,虽有利于学生通过考试获取资格证书,但却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应试”与“应用”目标的错位让《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陷入两难困境

(二)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矛盾

《报关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主要针对报关行业,最初此课程主要由职业技术学校或专科开设。近十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一些三本和二本学院也开设了该课程。由于学校定位的差异,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上,产生了矛盾:专科或职业教育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而本科教育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实践体系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而应用型本科在我国成立只有十几年时间,基本上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对“应用型”的定位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是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践与理论研究背离

《报关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报关业务的操作能力,主要课时安排在讲授报关流程、规范及报关单填制等内容,比较侧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进行理论研究的内容很少。而本科教育要求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要培养具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前《报关实务》教学中很少能够达到。

三、“三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几年探索,根据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出“课证融合”、“学练融合”、“学研融合”的《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把报关的理论知识、相关内容拓展知识、报关技能和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实践—技能—考证—研究一体化。

(一)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报关实务》课程按照课证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目标是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15-20个百分点。在此目标引导下,从学习时间安排、课程大纲、教材、习题、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由于目前的政策限制,只有大四的学生才能参加考试,所以将《报关实务》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在6月底参加考试报名,再经过4个月的考前准备,通过的成功率较高。此外,报关员考试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报关实务的相关知识,在大三上学期已经先行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先导课程,讲述了有关国贸实务的知识点,所以这部分知识可以免讲。

教学大纲方面,以《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基础,根据学分安排及已修课程情况适当调整。主要讲授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六大部分,其中重点内容为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教材选用方面,根据本科教学特点,不可能选用报关员考试教材作为上课用教材,所以只能选用与课程大纲吻合度高的教材。我们选用了顾晓滨主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进出口报关业务基础与实务》,该书内容主要涵盖了大纲中的六大部分,重点与报关员考试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而且没有国际贸易实务等已学知识内容,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习题方面,将历年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习题按章节进行归类,并区分难易程度及常考知识点,使学生在复习时容易抓住重点。

考试方面,基本以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为主,难度有所降低。因为仅通过2个学分的理论学习,不可能达到考证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二)学练融合

《报关实务》课程的鲜明特色就是实践性强,专业技能要求高,具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条件。但是,大多数三本院校学生人数众多,大部分学校没有能容纳所有学生实习的实践基地。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采取“学练融合”的模式,即购买报关模拟实习平台,安排4学分的实践课程。该模拟实习平台还原了一个报关行日常工作的真实场景与实际的业务流程,根据“属地申报、口岸放验”的通关模式,根据不同货物、不同贸易方式,完成包括一般进口货物、一般出口货物、外商投资减免税进口货物、科教用品减免税进口货物、保税加工贸易等不同类型的通关模式。学生所扮演的报关员能够在各个场景中随意的走动、与海关、客户等角色对话,通过对话获得信息和帮助,从而完成业务,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由于现在很多海关实施无纸化通关,大部分业务作业可以用电脑来完成,所以这种形式既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接轨,又解决了学生实习的困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该模拟实习平台采用B/S构架,学生可以从任意校院网端口进入练习,提高了软件的利用率,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三)学研融合

虽然《报关实务》实践性强,但其中包含了很多与理论研究相关的课题方向及研究素材的支撑材料,这一点被绝大部分学院所忽视。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加工贸易转型、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保税区“一日游”等当前热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进出口商品归类”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数据库查询数据,为分析产业内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理论问题提供现实数据。通过以上练习,不但可以扩展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还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四、“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成效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报关实务》课程实施“三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报关员考试通过率大幅提升,由原来的不足5%,上升至近两年的30%以上;二是学生就业顺利,只要通过报关员考试又想从事报关工作的学生,均能较顺利地找到相关工作,用人单位评价良好;三是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论文选题向多样化发展,产业内贸易、出口竞争力、出口二元边际等方面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比重有所增加,数据资料详实,研究深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

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LunWenDataCom]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