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

篇1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分析

1、宏观风险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其竞争策略的变化,造成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只能借助于负债筹资,这些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造成风险。

2、医院微观风险管理环境不容乐观

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在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成败。此外,医保部门监管措施严密、力度加大,医院为此垫付了大量资金,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了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医院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而且要根据本医院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来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们国家的医院大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在实践中难以将医院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同时,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执行不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目前,医院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医院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医院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医院尚未建立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上存在于医院之外,医院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医院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营运资金的管理体现于医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因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以此为重点。同时,要认识到财务危机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各种危机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监控医院负债状况,有效规避负债运营风险,可以根据各个医院自身特点和负债规模的大小,结合资金运营状况,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建立全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医院获得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并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

3、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辅以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说来,首先要成立财务处风险防范小组。风险防范小组成员一般由财务审核、账务处理、票据管理和门急诊、出入院处组长等各个岗位人员组成。其次,风险防范小组要引入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如《业务收入解缴制度》、《财务收费退费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住院病人费用核改操作规范》等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立了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4、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事业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对医院来说也不例外。首先,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再监督职能,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5、加强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

医院的流动资产占医院资产的绝大比重,因此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

医院存货中药品、材料占据比重较大,其周转速度快,则说明药品材料所占用的资金就越少,即医院的速动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药品材料管理要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周转不超过医院财务预警机制制定的天数。超过周转天数应查找原因,减少库存数量,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预防[J].当代医学,2007(12).

篇2

2.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不力导致支出膨胀

(1)时间跨度短,往往重视年度预算,无法考虑由政府建立养老金和其他政府津贴计划,也无法分析由政府发放或担保的贷款所引发的后续风险。(2)传统的预算仅仅知道现金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增加、不考虑有债务、不考虑财政的过去承诺所引发的未来成本,带来财政成本的转移。(3)预算外收人、制度外收人的膨胀影响了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

3.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同时,一部分财务人员知识陈旧,业务水平低,这些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4.医院使用资金管理不善

(1)从投资上看,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慢、投资效果差,造成资金浪费。(2)从资金使用上看,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3)从资金回收看,一些医院由于投资过多而导致过度负债经营,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财务信誉下降,一些坏账收不回来,使医院自有资金甚至濒临警戒线,而医疗欠费问题向来是不少医院都头疼的问题,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导致欠费发生,有的病人则用假名恶意欠费,医疗纠纷本身更是不少欠费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医药费拖欠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也使医院财务报表与其实际的财务成果相距较大,而蕴含巨大的财务风险。(4)资金的收入来看,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截留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项,有的不开票据或收费不入账,不仅在资金上对医院造成损失,长期的话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增多。从而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5.财务决策缺乏可行性导致决策失误

近阶段,医院的财务决策都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等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引起财务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类型

1.合同风险

指由于合同本身不合法、不明确、不细致等原因造成合同不能执行引起的风险。如:医疗设备、药品等采购合同,病人医药费用结算合同,病人家属在手术前与医院签订的医疗合同等,结果在合同签订时,没有对数量、质量、价款和酬金、履行期限、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办法等事项做出合法的约定,便会导致合同的无效,甚至引起各种经济纠纷、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风险。

2.信用风险

指交易双方不能履行合同造成的风险,如医院的债权(医药费、住院费等)不能如期收回,假若医院因此拒绝收治患者,就会违背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违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但医院继续背着沉重的欠费包袱,且政府不予补偿,这亦属于医院承担的财务风险。

3.政策性风险

指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引起的风险,如收费标准的制定或变更,如果没有考虑医院设备的价格、投资回收期等因素,就可能增加医院损失。还有药品价格的变更等,都是医院面临的风险。

4.资本市场风险

它分为权益资本风险和债务资本风险。权益资本就是医院的净资产,它受到医院经营业务收入、上级拨款的制约,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权益资本,扩大权益资本,能为医院的业务发展提供保障。债务资本就是通过银行借款或其它金融机构借贷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的成本会受到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影响。

5.实物资产的风险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原有实物资产的贬值,因此应对资产进行定期评估,按现值进行管理。其次,购买进口设备也有价值风险,如国内货币贬值会提高其采购价格。再有,医院以市场价格购进医疗用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而销售却以国家统一价格补偿,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购销方式,也是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医院财务预警

财务风险从萌发到产生再到恶化,都将在某些财务指标的数值变化上体现出来。比率分析是将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财务指标,以此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分析是将企业本期的财务状况同以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或将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企业进行对比,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这些指标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起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将对医院的经营发挥很大的提醒作用。

1.流动比率

即医院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该比率越大越好。

2.速动比率

即医院的速动资产(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和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后的资产值)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快速、较准确的偿债能力。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最低为1,该比率太大则占用太多资金。计算速动比率时为什么要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其原因是:(1)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2)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还未作处理;(3)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4)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综上所述,在不希望企业用变卖存货的办法还债,以及排除使人产生种种误解因素的情况下,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加令人可信。3.资产负债率

即医院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对于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分析的角度。债权人认为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他们最关心的是贷款的安全程度,债务比例越低,贷款风险越小。自己的权益越有保障。从股东的角度看,只要是能保证全部资本利润率大于借债利息率,就希望资产负债率越大越好,否则反之。从经营者的立场看,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全面考虑,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作出正确决策,合理安排好资本结构。该比率越小财务风险越低,但比例太小又表现出医院利用债务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所以医院要根据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全面考虑,确定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比例范围(各地区、各行业、各种时期有不同的合理资产负债率范围)。至少要保证净资产多于全部债务,即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

4.现金流量比率

即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比率,用于分析和预测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比率大于1表明整体上现金支付的需要是有保障的。现金流量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本期现金流量的实际数据;提供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用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分析不仅依靠现金流量表,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5.维持当前现金流量的能力保障率

即营业现金净流量与必须的维持性资本支出额的比率。该比率大于1时,说明医院不仅能维持经营,还可以扩大经营或满足其他方面的现金需要。

6.营业现金流量偿债贡献率

即营业现金流量减维持性资本支出后与到期债务本息的比率,反映医院在满足维持经营情况下的偿还到期债务的水平。该比率小于1时表明医院不得把通过增加新的债务或其它资金融通方式来偿还到期债务。

四、防范和化解医院财务风险的策略研究

1.要建立包括工作数量、业务质量、成本水平、药品库存、收支结余等指标在内的预警系统

2.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如日常现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仓库物品保管、固定资产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信贷、往来账管理等制度,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强化预算管理,减少理财漏洞和资金浪费。

3.财务人员要注意发现理财中的异常情况(如库存药品或材料激增、各类资金比例关系失衡、业务量下降、成本上升等)并及时反映以便领导采取措施,保证资金调动灵活、供应及时、流向合理,使财务工作规范运行。

4.坚持弹性管理

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在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这就是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之所以要保持合理的弹性,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财务管理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缺乏完全的控制能力;(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3)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都是对未来的一种大致的规划,也不可能完全准确。为此,就要求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保持可调节的余地。

5.贯彻优化原则

财务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实现最优的过程,这就是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优化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多方案的最优选择问题;(2)最优总量的确定问题;(3)最优比例关系的确定问题。

6.采用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

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便实现计划所规定的财务目标,回避风险的发生。财务控制的方法主要有:(1)防护性控制。防护性控制又称排除干扰控制,是指在财务活动发生前,就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把可能产生的差异予以排除的一种控制方法。(2)前馈性控制。前馈性控制又称补偿干扰控制,是指通过对实际财务系统运行的监视,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使差异得以消除的一种控制方法。(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又称平衡偏差控制,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实际财务活动或调整财务计划,使差异得以消除或避免今后出现类似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7.降低筹资的资金成本是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在用资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向股东、债权人支付的股利、利息,这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即支付的报酬与获得的资本之间的比率。一个企业通常同时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筹措长期资本,而不同筹资方式下资本成本高低不等。为了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还需测算各种长期筹资方式下的综合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故称之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它是由个别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的权数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Kw=KjWj

式中: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Kj:第j种资本的成本

Wj:第j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先需测算个别资本成本,还需计算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即权数。资金成本降低意味着企业筹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降低。

总之,建立了包括上述指标在内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医院可以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对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医院财务状况,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化制订负债经营警戒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政策建议。

8.完善政府预算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预算制度

(1)采取标准周期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调整各级人代会召开时间,或采取跨年制预算年度安排,使预算年度与人代会审批预算草案的期限衔接。(2)改革预算科目设置体系和审议制度。(3)改革预算执行监督制度。要必须对预算执行各个低财政风险节给予富有实效的监督,形成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突出财政监察、审计检查、行政法制监督的作用。

9.建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1)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工作体系。医院设立管理会计工作岗位,对每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年平均报酬率预测、非贴现的回收期预测,避免利率变动造成的损失。对外汇汇率波动风险,应采取谨慎原则,每月计算汇率损益,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目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构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和分析,收集财务经营风险的有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现有医院的财务会计报表、医院工作的统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资金使用效果和负债能力。(2)加强实物资产管理。实物资产风险可以通过主管努力,完善内部管理进行控制。对固定资产、材料认真执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药品按月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①把物资管理与医疗业务、医疗质量、技术、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管理。②从医院院长、财产管理部门(财务、设备、总务)到使用科室及操作人员,实行全员管理。③建立健全三帐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帐帐相符。④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玄香兰: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5).

[2]刘璇:如何降低医院管理中的风险[J].中国医院统计,2005(1).

[3]涂平安:试论医院负债经营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1998(6).

[4]郑大喜:医院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6).

篇3

一、并购的含义和动因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其他公司m。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企业并购一般以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

企业并购的动因:一是谋求未来发展机会。如果一个企业打算扩大其在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并购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优势,避免投资建厂延误的时间,而且并购后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在生产领域,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利用新技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进人新市场,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

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或者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注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在管理规模经济上,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为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在换股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之后再转换成股票。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人中扣除,然后再计算所得税。

四是迅速筹集资金的需要。并购拥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因为筹集资金是发展迅速的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并购一家资金盈余的企业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规模的考虑往往会采取并购的方法。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它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流程中。

(一)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计划决策阶段,企业对并购环境进行考察,对本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存在系统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

1.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2.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和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判断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实施并购,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过高地估计了企业的实力或没有充分地发掘企业的潜力;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因信息真实或者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则都会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的融资策略和支付方式,从而产生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但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因为大量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可能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能带来节税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过高的负债会使资本结构恶化,导致较高的偿债风险。混合性证券融资是指兼具债务和权益融资双重特征的长期融资方式,通常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不能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转换权的行使会带来股权的分散,放弃行使权则又使企业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发行可转换优先股,企业可以使用较低的股息率,但会使公司面临减少取得资金和增加财务负担的风险。2.支付风险。并购主要有四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其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三)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2.运营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企业财务组织管理制度及财务运营过程和财务行为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失误和财务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防范企业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以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对信息加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正确地对资产进行评估,为并购双方提供一个协商作价的基础。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降低财务风险。

(二)统筹安排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确定并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四)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篇4

二、净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职业道德

(一)净化会计环境。净化会计环境的首要以及核心工作应该是改善社会风气。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风气的改善需要借助国家力量,利用政府的号召力与公信力来树立全民道德意识,并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以期建设一个和谐的积极社会。而从微观、具体的层面来看,则需要国家或企业的相关财政部门做好其所在机构、单位的环境建设,完善会计工作中的各项法规和制度,加大法制意识和道德约束的宣传力度,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工作培训,加强会计工作者的自身建设,使其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尽可能少受会计环境的影响,防范会计违法或犯罪等行为。

篇5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分析

1、宏观风险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其竞争策略的变化,造成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只能借助于负债筹资,这些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造成风险。

2、医院微观风险管理环境不容乐观

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在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成败。此外,医保部门监管措施严密、力度加大,医院为此垫付了大量资金,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了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医院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而且要根据本医院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来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们国家的医院大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在实践中难以将医院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同时,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执行不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目前,医院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医院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医院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医院尚未建立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上存在于医院之外,医院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医院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营运资金的管理体现于医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因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以此为重点。同时,要认识到财务危机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各种危机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监控医院负债状况,有效规避负债运营风险,可以根据各个医院自身特点和负债规模的大小,结合资金运营状况,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建立全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医院获得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并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

3、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辅以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说来,首先要成立财务处风险防范小组。风险防范小组成员一般由财务审核、账务处理、票据管理和门急诊、出入院处组长等各个岗位人员组成。其次,风险防范小组要引入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如《业务收入解缴制度》、《财务收费退费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住院病人费用核改操作规范》等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立了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4、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事业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对医院来说也不例外。首先,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再监督职能,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5、加强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

医院的流动资产占医院资产的绝大比重,因此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

医院存货中药品、材料占据比重较大,其周转速度快,则说明药品材料所占用的资金就越少,即医院的速动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药品材料管理要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周转不超过医院财务预警机制制定的天数。超过周转天数应查找原因,减少库存数量,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预防[J].当代医学,2007(12).

篇6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1999年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表1财政收支与国债有关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反映中央财政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是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偿债率的安全线为8%-10%,警戒线为22%,1990年我国中央政府的偿债率为11.43%,1998年迅速攀升为45.9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见表1)。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国债发行期限多为中期,还本付息相对集中,国债的偿还困难还是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相对较强,而财政本身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国债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既压缩了国债继续增加发行的合理空间,也说明潜藏着财政债务风险。

3、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

国债筹资是有代价的,到期偿还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支付国债利息。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形式,其发行主体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币市场参与者中信誉最高,信用风险最小,流通性能好,变现能力强。正因为国债具有这些特征,西方国家一般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国家政权担保的此种金融产品最安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国债利率通常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国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学的债券定价方法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发行定价反而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国债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1990-1996年银行储蓄利率与国债利率表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250页。

近年来虽然二者利差在减少,但国债利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发行的2、3、5年期国债利率分别是2.55%、2.89%、3.14%,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悖,同时也增加了国债的利息支出,1997、1998年的利息支出分别高达563.3亿元和763.6亿元。甚至有个别种类国债的真实利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凭证式国债、30年期的特种国债利率偏高,从而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

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其主要特点就是国债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国债资金的偿还就要考虑它的使用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国债投资,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改变社会消费与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溢出效应是隐性的,很难用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内不能作为国债的偿还基础。从经济效益上看,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用于生产建设上的比例很小,况且基础设施投资的盈利水平较低,想用这些投资项目的盈利来偿还国债是不现实的,国债投资的自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隐性债务显性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促使以前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目前我国尚存在各种形式的债务,虽然在名义上不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但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债的国家债务,在实际运作中将由中央财政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责任,最终构成中央财政的实际债务组成部分。

(1)社会保障资金债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未形成养老积累,也不承担任何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形成,这就产生了弥补历史欠帐,支持国企改革,对原有职工的偿债问题,这部分债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未来经济增长率、实际工资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参数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97年测算结果,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亿元,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占到GDP的94%(DorfmanandSin,2000)。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计算这部分债务也达2万亿以上。

(2)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家隐性债务。在我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5%以上,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高达29.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至少在27000亿元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2000年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核销呆坏帐1829亿;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根据朱民1999年提供的数据也在3000亿元左右。而以上也仅是冰山一角。

(3)粮食企业在采购和流通中累积的亏损债务,目前高达2000多亿元,这最终也将成为政府负担的债务。

(4)截止2001年底,全国拖欠当年国家统一政策规定的工资65亿元,占应发工资总额的1.8%。

我国国有经济是由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实质上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提供担保,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在动员银行和企业最大潜力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上述隐性债务必将最终由财政负担,其本质与国债是相同的。所以说,虽然名义国债负担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如果在名义国债规模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等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财政债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占我国GDP的50%以上,即国债总体负担率超过50%,财政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5、外债风险虽小,但成本较高

财政债务包括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两部分,近年来总的趋势是内债规模大幅增长,而外债负担相对减少,外债风险相对较小。一是外债余额增幅较小,由1995年的1056.9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绝对减少,如1999年。二是从外债风险指标上看,2000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9.2%,债务率为5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偿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2000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从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上看,2000年长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91.0%,而短期外债余额仅占9.0%。四是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2000年已达1655.74亿美元,为外债偿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国的外债规模、债务风险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外汇储备比较起来,其负担较为合理,均在国力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另一方面,从外债借款成本来看,贷款利率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2000年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整个外债余额的65%,而利率较低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占16.9%和18.1%,这必然导致我国外债的借款成本提高。从外债币种结构上看,币种单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债币种缺乏多样化,增加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因此,对外债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二、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双重的,在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财政政策也导致国债规模有所扩大,进而放大财政债务风险的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财政债务风险的本质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1、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较浓,人为因素较大,往往侧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国1998年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东南严金融危机的特殊手段。而数年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这一短期政策长期化了。但社会经济及财政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却积累了大量财政债务风险。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完善税费改革。

2、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

发行国债既要考虑社会公民的应债能力、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财政的偿还能力,更要注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成本,兼顾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科学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1)加快“费改税”进程,规范预算外收入和各种制度外收入,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财政收入中,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调整分配结构,遏制行政经费膨胀,杜绝资金浪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零基预算、单一帐户制度,以此强化支出约束,压缩财政赤字,这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最关键因素。(2)广泛采用竞争性招标发行方式,降低发行成本;动态调整国债利率,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准利率机制,适度调低国债利率,降低筹资成本,控制国债利息负担;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均衡分布国债还本付息额度。(3)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应,走出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对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国债资金,在选择项目时要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债投资应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制造业领域转移,加大用于竞争行业的投资比例,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运作方式,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债资金的自我偿还能力。(4)为了使国债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偿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应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坚持基金有效运作,预算上单独列支,闲置部分可以投资,确保基金增值,使国债偿还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表3国家外债余额及风险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多元分散债务风险

当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时,一般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有关部门可能从中获益,因此,这些国债的偿还应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解决地方政府使用债款,一般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再从中转货一部分给地方政府使用,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债,所以按谁受益谁偿还原则,这部分债务理应地方政府负担;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和坏帐损失,最终不应由财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银行破产后财政负担偿还储户资产的比例,按照利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规定财政、银行、储户各承担一定比例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要严格界定责任,真正属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预算;对于商业性债务、有关政府担保的企业债务,首先由债务人偿还;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这种隐性债务,应由财政、企业及个人按比例分摊,财政和企业分摊部分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国有股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弥补。

4、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外债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一国外汇市场可能成为国际投机商追逐的目标,东南亚金融风险的教训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外债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统筹政府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条件下,降低借款成本,尽量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于国外商业贷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债本息偿还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汇率风险,合理安排外债币种结构,提高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把外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利群,朱柏铭.论公债适度规模的评判[J].经济评论,2002,(2).

[2]张文魁.私募资本市场:作用、风险与对诈骗的防范[J].经济研究,2001,(5).

[3]宋永明.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30).

篇7

所谓企业财富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在实际的财务活动中和预期出现严重偏差,这个偏差的结果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灾难,所以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煤层气企业作为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类型,由于在硬件投入规模较大,虽然能源的销售不成问题,但是能源价格国际上浮动较大,对于有些煤气开采项目可能会产生入不敷出的问题,因此煤层气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着手,进一步分析目前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进而对完善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意见。

二、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特征

煤层气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客观性,这是一种不以企业管理者的主管意识所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企业只能够通过完善相应制度和手段降低风险的危害,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财务风险。其二是损益性特征,企业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企业在决策项目时,其收益就会和风险同时产生,所以财务风险具有损益的特征。其三是复杂性特征,煤层气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比如能源市场的千变万化,企业硬件投入成本的变化,管理因素等都可能是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只是由于这些因素并不能够提前预判,所以整体会显得复杂。其四就是不确定的特征,这一点其实和第三点类似,因为造成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就是存在着随机性的特点,这显然就会企业财务风险带来不确定性。

三、当前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项目决策风险

能源需求从现状来看,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对于煤层气企业而言是不是建设更多的煤气开采口,出产更多的煤气资源就会让企业赚得更多呢?这并不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要知道目前煤层气的市场价格不可能受到某一个企业控制,那么当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煤气价格的变动,就可能会让一个新的决策产生不良的影响,企业不仅不能够盈利,相反还会因为高昂的成本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的匮乏,从而形成严重的财务风险。

(二)融资筹资风险

由于当前能源企业既是工业的发动机,同时也是环境的巨大破坏者,因此对于当前能源行业的发展会存在着不少的掣肘,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这显然会对传统的煤层气企业造成冲击。而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的煤层气企业的成长性就会下降,那么想要通过银行进行融资或者筹资就变得非常困难,就算是能够通过股市进行融资,那么发行价也会低的可怜,甚至出现破净的问题,也就是说融资筹资也可能演变成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管理风险不断变大

投资风险指的是煤层气企业在投资某个具体的项目之后,其投资的项目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在项目投资的决策方向没有问题,但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建设成本不断的增长,或者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延期,施工质量不能够达标,容易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那么这样的项目即使建成之后,也很难顺利投入生产,而能源价格的变化幅度很大,可能迟一天入市,就会造成一天的损失,所以管理的风险也会逐步增大。

四、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分析

(一)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

企业高层的决策不能够采用一言堂以及没有在详细的数据分析上进行,而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上。领导层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积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包括行业发展专家、经济学专家一道构建决策机构,企业财务部门要提供详细的企业财务报告,并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符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上升为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部门要和企业组织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进行系统的调研,同时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形成科学的调研报告,在其基础上完善各个管理部门的权限,实现权力的相互监督。同时,并进一步加强监督部门的重要作用,通过检查监督,提升企业相关的决策能够准确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避免管理不当造成的财务风险。

(三)提升商业信誉度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诚信建设,这不仅仅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同时还能够为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融资,也就是所融资和企业的信誉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提升商业信誉度的关键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制度来保障,既能够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同时也能够及时的实现支付,让企业的资金流变得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煤层气企业规模不断增大,资产状况良好,那么就算是通过融资,发行债券,也能够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当然企业要想做好这些工作,提升煤层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样非常关键,加强培训和聘请专业人士是提升财务工作人员能力的重要方式。

五、总结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个个不同的决策,而且企业的管理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煤层气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等属性让企业必须要做好控制财务风险工作。所以煤层气企业在充分认识自己当前财务风险现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来提升财务决断,确保煤层气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

篇8

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账、滞账,不良资产越积越多。

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产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

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

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账外经营,设立账外账;会计科目混淆使用,账账、账款、账实不符;通过人为调账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3.理财技能低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二、强化财务监控职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

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

(1)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

(2)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直接参予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下属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应牵头组织活动,资深财会、审计人员应成为该委员会成员。

(4)为了明确决策责任,全面掌握业务情况,财会部门要建立投资、融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

(1)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账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财会基本知识和财会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实行考试合格上岗制度,并制定执行财会制度的奖罚条例,把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职工及管理者的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考核。

(2)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如若发现疑点,必须马上中止所办的有关手续,待事情弄清楚以后再办理,切不可盲目行事。

(3)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

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

(1)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账务,以达到账款、账账、账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

(2)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财会人员按其工作特点制定责任制,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予以监督,并进行考核评比。

(3)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人民银行应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对金融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全面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核算与理财能力,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4.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财务制衡机制

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1)健全和硬化财务预算约束。财会部门每年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金融监管的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资本扩张、资金借贷、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指标进行反复测算和平衡,制定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财务计划。

(2)加大力度抓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公司应当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协调委员会或协调小组,定期举行例会,通报资产负债情况,编制好资产负债比例考核表,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3)加强财会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会部门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保证统一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财务制度。为此,金融公司对属下单位的财务应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即财会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由上级单位委派,定期调换。财会负责人定期回公司总部财会部门述职,建立个人业绩考核档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公司总部财会部门应更多地了解下属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指导和督促。

(4)培养财会人员的自律意识,完善内、外部的对账制度,健全企业稽核监控系统,强化检查监督。

5.在现代资本市场上游刃自如的理财机制

篇9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制度上不及大企业,但是如前所述,整体数量巨大,因此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会给整个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波动,除此之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落实不当以及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差都使得中小企业处在一个不利的环境中成长。另外,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不足,关于中小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使得大量中小企业无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还有一个与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其所处的证券市场与金融体系问题,二者对中小企业基本上呈闭塞状态,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在证券市场或者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

2.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往往是共性问题,需要国家和市场的持续改善,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还得靠自身的管理运营,因此,内部因素更决定了企业能否长久发展。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往往是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能力与企业制度健全程度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的生命力非常脆弱,领导者的决策一旦失误则会带来致命的结果,管理层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的高低、对财务决策的准确与否以及对资金结构的把握都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为达到中小企业能够稳步发展,领导者与管理者所做的每个决定都要三思而行。另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度体系的漏洞往往是企业内部的重大风险来源。

二、防范措施

了解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其成因分析都是为了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风险类型角度进行防范,做到全面防控。

1.融资风险防范

融资风险所牵连的是筹资方和投资方两个角度,中小企业要想达到优秀的融资渠道和资源首先要把自己做好,进行合理的规划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结构,确定适当的融资量,这样利于日后的顺利偿还,更能够提升企业的信用程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配合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投资机制消除“恐贷”疑虑。只有双方共同的努力合作才有利于实现双赢发展。

2.投资风险防范

中小企业在拥有闲余资金可以进行投资时一定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投资,投资的目的是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不能因投资而得不偿失,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投资模式,在不失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同时进行多远投资,分散风险。

3.经营风险防范

资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至关珍贵,所以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优化资金利用,加快资金循环,使有限的资金在短时间内能够加快创造新的价值,同时中小企业应建立优良的内部控制机制配合企业运营,以此防范经营风险。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未来财务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一定期间的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经济政策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明显偏向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包括所得税税率、利率、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波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困境和危机。

(二)市场环境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产品市场形态已由卖方型市场转变为买方型市场,对于普遍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三)技术因素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环境和自身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理财决策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通过对中小企业理财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可知,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如投资目标确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方案评价)、筹资决策环节(如筹资时机选择、筹资规模确定、筹资结构优化)以及收益分配决策环节(如收益确认标准和程序的确定、股利政策和分配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关键原因。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并非意味着完全预防、减少或消灭财务风险,而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和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依据经济控制论中的系统平衡偏差原理,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分为制定控制标准、判断风险状态和纠正系统偏差三个步骤。根据系统纠偏措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方式。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式的综合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于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和效果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免费论文。

基于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体系的认识,可以从风险状态转移、风险机制改善和企业特性优化三个层次出发,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分析框架。免费论文。免费论文。其中风险状态转移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最为直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在其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或)成长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采取直接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风险机制改善策略是策略体系中较深层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改善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应从建立结构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观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特性优化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战略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优化企业特性的策略构成,应在综合评价企业行业特性、经营特性和管理特性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特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不利之处,从战略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斯,罗德尔福杰富.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次出版,P76、P99.

篇11

矿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矿业集团在开展各项经营发展活动中,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风险影响因素较多,各种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开展财务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矿业集团的经营效益,同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强化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防范财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矿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矿业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矿业集团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正常生产管理阶段,在开展筹资融资、投资建设以及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财务风险,对于矿业集团而言,财务风险主要是集中在矿业集团开展投资决策以及账款处理等方面,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财务管理控制目标脱离财务管理目标,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财务风险在矿业集团的管理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风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风险发生的因素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风险是难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消除风险,只能依靠风险控制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

(2)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在矿业集团的一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影响条件下发生的,因此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的控制分析难度较大,难以进行量化与定性分析。

(3)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作用是两方面的。伴随着矿业集团投资建设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与矿业集团的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影响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4)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对矿业集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激励性。矿业集团在生产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会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矿业集团的财务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2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时有发生,给矿业集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财务风险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全面。矿业集团只要开展经济活动,就必然存在着各种财务风险。因此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这也是财务风险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部分矿业集团为了提高自身产量,盲目扩大矿业资源的产能,对矿业集团在超过自身实际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扩建,忽视了财务风险问题,导致矿业集团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2)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方面。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在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以及销售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上,由于通常情况下,矿业集团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项目相对较少,这就导致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缺乏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内容,同时也没有指定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因此,制度结构的缺陷导致矿业集团财务风险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矿业集团的经济决策不够科学合理。决策的失误是导致矿业集团财务风险问题出现的重要诱因,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矿业集团经济决策普遍存在着主管以及经验决策的现象,决策过程没有经过辩证的统一分析,导致决策情况难以与矿业集团的实际财务状况相结合,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

3矿业集团财务风险体系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措施研究

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仍然属于矿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于企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强化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果。综合分析,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措施,提高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效果。

(1)优化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机构及经济决策方式,避免决策导致企业出现风险问题。矿业集团的许多财务风险问题是由于矿业集团的经济决策所导致的,因此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必须优化企业的决策方式,提高矿业集团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分析。对于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可以采取建立决策模型进行分析的方式,集合定量以及定性模拟分析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进行矿业集团的经济决策活动。

(2)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形势的变化,提高对风险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在矿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矿业资源的市场环境,分析判断现阶段风险问题的主要诱因及表现特征。通过全面设置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并结合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对财务风险问题的处理能力,保证矿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避免因为由于对市场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矿业集团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3)树立矿业集团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意识。矿业集团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全面认识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在集团内部各部门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促使集团内部工作人员在集团的投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分析各项风险问题,提高对风险问题的应变能力,提高矿业集团的整体风险防范水平。

(4)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与精细化。对于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不仅应该具备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以及管理制度,同时也应该注重革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于矿业集团的生产以及决策阶段的各种信息的进行收集和处理,同时协调矿业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协调处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之中,实现矿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以及规范化,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5)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为了有效的控制矿业集团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该针对集团经营过程中的经济运转状况,制定出准确、科学的财务报表,进而分析确定矿业集团财务风险易发问题,并结合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反映风险状况,以便于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措施,将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发生的初级阶段。

结语

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作为现阶段矿业集团财务管理重要方面,也是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矿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充实认识到财务风险控制对于规避企业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重要作用,并协调集团内部各部门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开展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优化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篇12

    一、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

    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的核心问题是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能给股东带来超额利益。反之,当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这时,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如果采用外币融资,汇率的不断变化也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

    2.主观原因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经营状况不佳、资金运用不当等导致财务风险。

    风险意识淡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控制偏差和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经验缺乏,企业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就弱,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时束手无策。

    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科学性。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技术和措施

    1.财务风险的防范技术

    分散法。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回避法。企业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的财务风险,在保证预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转移法。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一种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

    降低法。风险事件的发生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时尽管采取了很多预防控制措施,但风险损失还是发生。因此,企业有必要合理安排资源,即便某一风险事件发生,也不至于对企业整体产生重大损失。

    2.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企业财务风险却有重大影响,所以说环境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会也隐藏了危险。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要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就应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投资风险。二是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三是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四是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偿债基金是企业为了按计划偿还债务而事先提取的一种准备金。偿债基金的强制性设立,增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它减少了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导致现金枯竭,也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有:一是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二是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对于盈利能力大、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络,同时发生坏帐损失的可能性也较少;反之,则应选择风险比较小,约束能力强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减少坏帐损失。三是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应收货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减少企业损失。

    掌握风险防范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正确理解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风险防范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研究风险的基础上,用最有效的方法把风险导致的不 利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行为。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思,不 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融资,也不论是研制产品还是销售产品,都应预测估计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企业的承受能力,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在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以降低经营的盲目性和决策的随意性。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思,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项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思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引进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用活财务风险管理方法。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成因、预防和控制风险、处理风险损失的有机过程,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和计划,优化财务决策和控制方法,健全财务信息的控制系统,出现风险及时处理减少损失。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客户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其次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应通过完善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再次建立科学的内部决策制度。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通过集思广益,尽量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

    总之,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有效开展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监测与预警,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投资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既可能为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是广义风险的概念。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内部人员专业知识薄弱,风险意识淡薄。而外部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就主要为外部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无法适应如此剧烈的变化,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等情况。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现代许多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并没有把资金按不用的时间和来源进行调配,便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这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企业资金不足,而是资金结构出现问题。多元化的投资发展虽然能够使企业占领更多领域,扩大市场。同时也会导致营运资金的短缺,若是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结构不健全,也能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失,相应的使企业陷入一个筹资,举债的恶性循环。

(二)投资决策失误

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导致了企业财务上的亏损。投资款项收不回,还要拨出一部分资金去维持已经正常开发的项目。这明显是由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

企业的流动资金无法及时收回。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技术开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增加销售量而采取赊销方式销售产品的话,应收账款也会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产品的销售一味的追求数量。就会产生大部分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造成坏账。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资金流入与流出的不合理

企业对于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这一块并没有绝对的重视。公司不少的销售人员为了扩大销售量,争取效益。在对外销售时,不惜赊销倒挂,虚增销售额。公司在外的资金无法收回,内部的流出又日益严重。导致公司内部资金结构紧张,研发费用就有所下降。使公司进入一个筹资,举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提高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

第一,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将财务风险防范贯彻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科学、正确、严谨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具备能够发现、识别、分析财务信息的能力。掌握扎实、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三,具有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能够在财务风险未发生或即将发生时提出积极,有效,科学的解决和预防方案。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有效的财务审批监制制度

首先要建立开支审批制度,开发项目的资金经批准后才可启动,各个项目之间要分权管理。形成互相牵制。

2.对原料采购环节的控制

原材料采购环节是企业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材料采购不能采取主管经理一把抓的制度。应分设权力监管部门。详细到帐帐必查,使采购业务公开化,程序化。

3.对销售环节的控制

第一,明确责任,谁的帐由谁管。业务员所放出去的债务与业务员自身的绩效挂靠。第二,建立交易对象信誉系统,对于已经发生的呆账、坏账的公司。应在内部进行通报。中止以后与其进行的任何交易。

(三)加强内部经济管理

营运资金分流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流量,所以如何把握正确、科学的营运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科学技术的革新,企业应设置专门的技术监管部门。提高研发资金使用的效益,正确处理现金流量战略管理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增强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首先要严把资金关,实行现金流量预算。对于较集中的巨额资金应该及时管理,实时控制。对于企业资金的异动情况要及时反馈,防范资金风险。建立健全的资金预算制度。加大债权债务的的清收和处理力度。确保往来账项的准确、完整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改革与开发,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善于把握周遭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把由财务风险风险带来的损失尽可能的降到最低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观念和方法尚未得到实践。从而使本文的学术讨论高于实际指导意义。时间有限,本文对尚多财务风险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析,但是仍希望这篇论文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