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群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四群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四群教育论文

篇1

(二)凝聚和团结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某种过程以及是某种意义的重要表达,群众文化是社会性活动的表达方式,对各种动作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相关要求,主要表现有:生活生产方式、各种经营方式以及社交方式,例如,在给老人进行祝寿时,要求老人要吃面条并且不能把面条夹断,其文化的寓意是祝福老人长命百岁。

(三)审美和娱乐

当前,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共融和谐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共融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所以,要充分团结一切人民,收集其积极的作用,使之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传承和普及知识

群众文化活动通过自身的娱乐性特点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对人们的精神进行补偿,保证每个人都有旺盛的精力深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效措施

(一)分运用理论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升华

当前,众多的传统群众文化是世界独有,各自成一个体系,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及政治思想的源泉。群众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以及民主性,要想全面发展和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一定要对这种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不管是继承还是进行科学创新,一定要大力坚持的重要指导,不支持指导思想的多层次化。

(二)要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开展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

群众文化建设是建立公众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主要手段,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我国要想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一定要建立一支具有强业务、政治作风过硬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科学合理的群众文化要以高质量的人才为基础。所以,要建立健全鼓励机制,注意培养群众文化人才。

(三)充分运用艺术的特性,把群众文化和政治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充分利用艺术的特性,把群众文化以及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高效的结合。当前文化成为整个民族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源泉,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人们的热切需求。积极向上的、特色独立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群众文化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四)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用以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度

当前,群众文化的魅力所在是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我国人民群众汗水和智慧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地群众文化。想要积极发挥群众文化的重要魅力,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最大限度的提高政治思想的教育功能,要积极树立品牌意识,用品牌拉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篇2

从根源上预防事件发生之所以事件参与主体聚集成群并引发,究其根源,是因为某些共同关注点或相同的利益诉求的出现形成事件的起源,包含很多方面,如政治上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中不公正事件以及学生对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不满等。然而,作为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及把握难免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会严重影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走向。因此,如何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三观”,从容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以及合理处理问题进而避免出现偏差和错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教学讲座、思想宣传活动、师生交流等方式方法,使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深入渗透到大学生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导向指引的首要功能,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问题,从根源上预防高校的发生。

2合理利用教育说服功能

化解矛盾,维护高校环境稳定和谐高校一旦爆发,在没有阻碍、任由事件发展的情况下,偏激性、多变性和冲突性将逐步表现出来,影响事件的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事件原本的出发点和性质,给事件带来众多不可预知的危机。在事件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事件起因、参与群体以及事件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结合眼下存在的矛盾激化、事件走向歪曲等问题,秉承“早发现,早解决”的工作方针,适时运用分析劝说、教育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以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而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发展中重要的教育劝说功能可以及时有效地化解种种矛盾,为防止事件激化、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事件解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3重视反馈功能

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事件再度出现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在高校逐渐平息并最终得以解决后的一段时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反馈时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校方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公正处理事件并做好善后工作,给予违规者严肃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参与者和全校人员。其次,必须通过分析事件的源起、发展和解决的各阶段来总结事件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务必对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方式方法和不得当之处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再次,校方应当结合反馈信息,重点加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学生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层出不穷的问题。另外,为从预防入手、切实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而制定一套针对性预案也刻不容缓。反馈功能作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作的重要一环却往往遭到忽视,但实际上不容小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吸取已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法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维护校园的长久稳定,培养我国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氛围。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高校中陷入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有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通过分析当前发生的一些高校,一些表层或隐蔽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阻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变相促进了高校的滋生与发展。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寻求并解决此类问题突出体现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足

学校组织能力有待加强学生重视度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类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并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等宣传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将课程仅仅视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没有真正了解并内化课程所要传达的信息;心理辅导机构更是无人问津,调查显示,极少有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甚至有些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形同虚设。故而,学生重视度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与效果,为高校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是高校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其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组织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以讲座、社区实践等形式,深入渗透到学生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2高校辅导员队伍急需专业化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是发挥高校在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价值取向方面的优势作用之关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较低、人动频繁的问题。一方面,非专业人员很难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阻碍甚至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兼职和以此为跳板的辅导员难以全身心、长时间的投入学校事务中,给工作带了极大的不稳定性。辅导员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的缺失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聘用具有专业素养的辅导员、形成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只有在专业而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的努力下,才能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缺陷

须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及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为高校发生提供了动力与便利。在事前阶段,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忽或不完善,使社会、政治、学校中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有机可乘,成为事件发生的“推手”;在事中阶段,应急机制的缺乏导致事件的不可控,进而扩大了事件波及的范围,加深了事件的破坏程度;在事后阶段,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事件及总结经验教训,将给事件消除负面影响与类似事件预案的准备造成障碍。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全过程中所需的机制制度,以保证事件可防可控。在事前阶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交流等方式为一体的预防制度,将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在事中阶段设置应急机制,将事件的发展状态置于可控的范围内;在事后阶段设立处理及反馈制度,做好事件善后工作,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取经验教训做好总结。

篇3

瑞典皇家工学院建校于1827年,是一所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工程大学。目前,我校有1.7万名在读本科生,20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教职员工达到3300名。我校每年为230多名学生授予博士学位。客观而言,我校是欧洲排名前十的顶尖工程大学。毋庸置疑,欧洲是当前有创造力工程成果的主要产出地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根据2005年至2009年的调查数据,有近30%由中瑞学者合作撰写而成的论文,其瑞典学者均出自我校。这些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目前,我们已与中国的若干所知名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比如浙江大学,两校已经合作共建了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应该说,浙江大学之所以会选择与我们开展合作,是因为双方前期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再如清华大学,我们之间的合作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们共建了“云技术校园”,旨在把云技术和虚拟技术运用到工程技术领域,以促进教育、研究和创新。这些研究中心的共建只是我们国际合作的几个例子。

瑞典皇家工学院与中国大学的共建项目具体如下:

?誗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of Photonics,JORCEP)(2003,2010),合作方是浙江大学;

?誗分子器件联合教育和研究中心(Join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on Molecular Devices)(2005, 2010),与大连理工大学的能源学院合作共建;

?誗创新驱动生物医学研究和教育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on Innovation Drive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JC IBRE(2011),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

?誗能源材料的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on Energy and Materials for Energy,JC-EME)(2012),合作方是上海交通大学能源材料学院;

?誗云技术校园(C-Campus@Tsinghua and KTH)(2012),与清华大学共建,该平台旨在运用云技术、虚拟技术至工程技术领域,以促进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全球卓越。

二、中瑞国际合作的特点

当前,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欧洲大学均面临着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相信,如果各国的大学能够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必定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认为,以研究、教育和创新三位一体的理念来推动双方大学的深度合作,能够让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从而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所出现的新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与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路径正在呈现如下五大特点:

第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体研究者间的合作,正在迈入大学层面的战略性合作;第二,正在致力于开发培养全球公民的联合培养方案,旨在应对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挑战;第三,努力整合研究、教育培训和创新,推进知识层面的多元合作;第四,大力推动和引导新生代的研究人员站在国际高度应对社会挑战;第五,激励创新驱动的研究教育。

三、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2010年9月,第一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此次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与中国教育部决定合作建立中欧工程教育平台。该平台的成员不仅包括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的会员单位,还包括中国教育部遴选出的18所中国大学。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由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所和创新中心组成,至今已运作20多年,且已开展了若干研究和教育项目。

第二届、第三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分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中国的哈尔滨召开。应该说,这三届论坛的召开均是为了探讨和寻求机构间更好的国际合作模式和路径。其中,在第二届论坛上,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的会员单位提出成立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的概念。三届论坛的召开日程、地点和行动议题如下。

第一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0年9月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期间,中欧工程教育创新平台创建成立。该平台涵盖30所顶尖的工程技术大学,其中包括18所中国高校。同时,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与18所中国高校分别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第二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主要成果是形成合作的战略框架,中国教育部代表中国的18所大学与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包括9个具体的行动方案。

篇4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QQ群中交流,围绕“统计与概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收集研讨话题:什么是统计观念?在论坛中发帖,开展延时讨论,通过大家的观点,查找问题的根源,在UC里聘请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进行教材分析以及实践对照,将新体会、新认识形成自己的经验性网络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炼、总结,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升学科认识。

通过一个阶段的网上学习与互动,每位网络成员以团队的方式,自下而上逐层汇报,在本校与同伴交流,汇报到县进修学校,再由县进修学校统一组织,汇报到市教育学院,最后分县区开展实践尝试,把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各县区参与评价、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篇5

二、经过各种教育道路展开、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经过选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团、专题教育等多种教育道路培养先生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环境教育。

1、本学期经过主干教师地下课,让教师们尝试在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2、在选修课中,我校展开了数字化水质丈量选修,并且分离本课内容展开了区级课题《张桥河水质调查》获得了区epd教育案例二等奖。

3、在社团活动课中,我校成立了环保社团。本学期在全校范畴内展开了“壳牌美景方案”评选活动以及社区环保宣扬活动,收到了优良的成效。

4、同时,我校还约请贺耀荣教师在我校展开了以epd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专题的针对全校师生的专题讲座课,为全校师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引见。

三、在学科渗透的同时做好宣扬教育

本学期,我校以“绿色生命”为主题展开了环境、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月。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从十一月不断延伸到十二月,包含了讲座、主题班会、黑板报、社区活动、电子小报制造、学问比赛等方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先生参与率到达100,在我校校园全体环保氛围的建立中起到了优良的成效。

1、讲座中有贺教师做的epd专题讲座、有心思健康专家张教授的专题讲座,为先生提供了很好的进修平台。

2、11月18日,利用学校关闭日契机,展开了以“绿色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在班级里建立环保氛围。

3、在活动月时期展开班级绿色黑板报评选活动,以及电子小报制造活动,使环保氛围愈加浓厚。

4、同时,在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间展开了环保学问比赛,同窗们怀着极大的兴味参与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不只加强了先生们的环保义务心,也让大家学到了更多的环保学问。

四、不忘进行校园环境建立

总务处在年进行了学校三层花园的改建工程,并且在学校范畴内进行绿化建立任务,经过不懈努力在年中旬,我校被评为了区无烟学校,并荣获了市级绿化合格学校。这些成绩的获得都是和学校各部门同心协力是密不可分的。

篇6

怎样操作?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印制《指导教师手册》(包含职责、聘书、计划、活动记载、检查评估、指导成效、工作总结等册页),举办师徒结对仪式,期中检查,期末评估,注重实效,让《指导教师手册》成为评委权衡参评教师的鲜活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凸显过程管理,将此作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 

在实施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启动经济杠杆给予指导教师适当的津贴未尝不可,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即便单凭行政手段推进也不会有难度,因为提升参加职评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利己、利他,也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二、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满意度,恰当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可见,教师的功力应该彰显在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应当体现在课堂里。江苏省、市、区(县)各级职评文件对学生评教(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的要求,几乎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满意度要求从无到有,从80%提档到85%。顶层制度设计已体现刚性要求。职评《申报表》还新增了任现职以来“课堂教学满意度”栏目,并要求将近三学年度的满意度对应地填写到过去不被看重的教师《业务考核表》相关栏目,将职评文件具体化为评委评判的工作环节和要点,可谓用心良苦。 

课堂教学满意度从何而来?通常的做法是学校,成立满意度测评工作小组,在学期期中、期末各组织一次,问卷调查项目删繁就简,测评后迅速统计、汇总、分析。这不仅仅是为职评工作积累第一手数据情报,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受岗位设计的限制,人事、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限的高一级职称指标与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职评工作中怎样发挥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指挥棒作用?譬如学校可根据校情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设定符合文件规定的下线门槛,对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将教师本年度课堂教学满意度作为基本信息列入《民意测评表》;公开述职须向教职工面对面告知任现职以来的课堂教学满意度等。其实,学生对任课教师知根知底,更有发言权,他们会在综合考量教师的职业态度、课堂效率、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做出公允的判断。好教师,之所以课堂教学满意度高,因为他们工作认真,备课充分,课堂效率高,作业批改、反馈及时。没有评价诊断,缺少药方,必将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三、组织专业论文评选,择优向认可的教育期刊推荐 

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遭社会诟病已久,“取消”“铲除”论文条件一说常见诸报端。毋庸讳言,论文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教科研成果。一位教师有了5—10年工作的历练,应该对教育教学工作某几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虽不一定是原创性、前瞻性的),整理成文,以期发表,对自己是“凤凰涅槃”,对同行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育职业本质的回归和论文要求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教育论文是教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不能因为存在只會“教书育人”不会写篇文章的极端个案,而全盘抹杀教育论文的普遍价值。所以,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方面,2016年江苏新出台的职评文件除对乡村教师“不作硬性要求”外,对其他教师在论文数量和质量要求方面,仍是不折不扣的。 

遗憾的是,个别教师的学历、资历已经符合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条件,手头除几篇市、区(县)级三等奖论文外,居然还拥有冠之以“中国×××”机构的多篇高规格等次的论文获奖证书。外行对这样的“高规格”论文肃然起敬,内行人则嗤之以鼻,因为用这样的论文申报高一级职称,无异于买彩票、撞运气。 

为满足教师在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专业刊物(标注ISSN和CN号)上的迫切要求,学校不妨每年精心组织一次校级专业论文评选,择优向被认可的教育期刊推荐,联系发表。此举不仅能为教师职评添加砝码,也能为今后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评选积累丰富的素材,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四、对于女教师群体,需创设条件体现公平竞争 

近几年,一些学校符合中、高级职称申报条件的教师呈“井喷”的态势。但受职评指标数的影响,半数以上的教师要经历2—3次的登台述职“机会”,尽管述职内容不断刷新,但“屡战屡败”。其中女教师占比接近60%。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资历相同的教师中,男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工作的概率大,工作业绩体现得更全面,导致每年落选的部分女教师积压过多,这是主要的;其二,多数教师在入职的1—3年内,工作还处于适应期,在之后成长的5—8年内,女教师因孕期、产期等特殊原因,教学一般要耽误1—2年,与其他教师相比,教学工作终端显示不那么硬朗。在职评指标偏紧的情况下,部分女教师的民意测评票数略逊一筹。 

篇7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做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篇8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篇9

一是进一步繁荣教育科研。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这一中心,继续滚动发展一批省市级“十一五”课题,对正在进行的“十一五”学会课题的研究要加强“五环式”过程管理,帮助教师提高目标意识、研究意识、过程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年内要精心组织省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和教学案例的有关推荐评审工作,精心办好会刊,开好科研工作交流会,宣传推广有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使学会的学术研究能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在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上有序展开,并逐步形成一些研究的亮点。

篇10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11

本年度主要担任预高、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所任教的高一(12)班属于xx内高班的学生,汉语基础相当薄弱,尤其是他们的古诗文学习几乎就是从零开始,经过预告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进入高一年级之后,已经能够跟上整个年级的学习进度。尽管因为语言积淀、语言应用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应试阅读仍然存在很多障碍,但学生任然在慢慢地进步。

本年度我结合内高班学生的学情,确立一个区级重点课题:《汉语成语习得在内高班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本年度共有四篇论文先后获奖:

《xx》在“黄埔杯”长三角城市群“新观念,好实践”征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篇12

二、网络培训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

通过上文,我们大致了解了网络培训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中看出网络培训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培训可以有效地对农村教师的专业进行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高质量的掌握如何教学和教学的目标、意义。因此,下面,本文将会具体分析网络培训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

(一)拓宽教师交流空间

教师们除了在网上自学文本资料、观看课程视频,通过论坛发帖跟帖、留言讨论,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针对热点问题即时在线交流,研讨轻松自在。此外,还聆听专家讲解报告,参与专家答疑讨论活动。网络研修使得教师的话语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这表现在绝大多数的学员都学会了建立个人博客,及时上传个人教学叙事及反思与同行分享交流。个人空间可以随时发言,随时提交,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且可以即时修改,这让教师研修变得更加便捷、更加轻松。教师们时刻都能体验到网络研修带来的成长喜悦。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激发了教师的研修兴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依托教育博客,促进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养

教育博客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最佳技术支撑平台,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教师可利用教育博客的写录、分类、更新、互动等功能,记叙生活感悟、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等,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为工作总结准备材料、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在进行知识梳理与积累的同时,阅读其他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高专业素养。

(三)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研修平台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在网络上参与学习的平台,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院,拥有着遍布全国各地的学员。借助研修平台,学员观看主讲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课程文本,提交课程作业。基于网络的支持,专家团队与广大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跨越时空地平等地互动交流,课程团队能够随时听到学员们的心声,全面了解一线教师的疑问,广大教师也能及时得到专家的回应与引领,提高专业化水平。

(四)教师通过在线研讨和教育论坛提高专业水平

篇13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