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组织意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历史合力论”指出,每个人都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现实的作用和影响,并且由于每个人的目的、需要不同,形成了力的“平行四边形”,从而产生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对于组织发展而言,要想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推动作用,必须将组织目标建立在个人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在大学生社团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然而由于社团参与的自愿性会导致个人加入社团目标的不一致现象,因此,学习型组织文化要求组织目标必须建立在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协调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正式培训、工作内容、非正式交往等形式培养团队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团队的不断学习和反思,使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将组织的所有力量凝聚起来实现合力的最大化。
三、强调自主管理的制度文化———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的行为范式
开放、自由、进取是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学习型组织理论下柔性管理的特点突出,倡导以文化为导向的管理,在文化管理上更强调人和效应,对制度的执行偏重灵活性”。同时,作为社团主体,大学生正在或已经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注重“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可以使大学生作为组织成员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交流,充分激发个体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上下级之间融洽和谐的合作气氛。此外,自主管理并非放任自由,而是让制度成为习惯的一种行为范式,将制度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方案和行动指南,提高组织快速反应、创造未来的能力。
四、重视系统思考的精神文化———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核心理念
学习型组织文化中的系统思考是对其他三个层面的强化。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组织要想发展壮大,问题考虑的全面性、前瞻性成为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学习型组织文化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要求组织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实际,引导组织成员观察事物要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本质,从静态到动态,从分析到综合,博采众长,扬长避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寻找组织适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学习型组织文化要求其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必须复归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使新思想、新观念得以不断修正和补充,从而为组织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实现组织效能的最大化。
五、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意义
文化通常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对社团成员发展、社团组织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需要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扩宽视野,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能够使大学生主体在参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过程中激发潜能,提升个人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水平,强化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激发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活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为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能够提升组织认同感,增强集体核心竞争力。组织成员在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过程中,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不断学习,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使整个社团逐渐生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进一步规范集体行动。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涵盖了团体成员总的心理机能的所有行为、情绪和认知的元素,在提升组织认同感的过程中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外部适应、内部整合等问题得以解决,使组织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最终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3.创建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能够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社团组织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的结构稳定性和资源共享性,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和谐,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进行宣传,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教育特色,推动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六、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创建的途径探析
1.组织环境建设方面,搭建社团良好发展平台,优化社团组织发展环境。由于社团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应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严把社团设立的审批关、社团负责人的资格审查关、社团活动内容的审批关,从整体上合理规划社团发展,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社团建立的科学性,同时加大对社团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提升社团发展的硬件水平。其次,教师对社团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教师可以结合社团发展特点,开展精品教学活动,将知识充分扩展到社团活动的开展中去,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为社团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组织成员发展方面,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鼓励个体追求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并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指向。大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善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通过正式培训、工作内容、非正式交往等形式引导、鼓励组织成员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不同意见。对于组织成员而言,改善心智模式首先是不断厘清并加深对个人愿望的理解,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其次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克服社团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并设计出适合个人自身成长的发展规划,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
篇2
学校组织力建设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学校发展的好坏与组织力建设是否得法息息相关。只有懂得建设学校组织力,学会建设学校组织力,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充满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上升。
一、共同愿景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
建立共同愿景不能靠命令,不能靠规定,只能靠周而复始的沟通和分享。这个愿景既要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又要取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应该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而后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到愿景是学校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是大家共同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学校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直,是学校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它就像灯塔一样始终指明学校前进的方向,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
共同愿景唤起了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使命感。我们由此看到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看到了自身的历史责任。教职工感到我们隶属于一个优秀的团队。当共同愿景契合了全体教职员工内心真正的愿望时,学校将会产生出一种强大的组织力,激发出一种勇气,一种无形的势、无形的场、无形的组织力推动着大家为了愿景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共同愿景是学校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依据和准则,是到达目标的地图,是前进的引航导向系统,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灵魂。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土壤
我们在追求“组织力建设”的途中,还需要一个“如何实现组织力建设”的土壤――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文化应该始终以育人为中心。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历史积淀、传承与创造中为学校中大部分成员共同认可的,关于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内容等的系列价值观念与外显行为的内在综合。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主文化和次文化、一般文化和核心文化、传统文化和前卫文化等。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学校组织力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于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学校全体师生来演绎和表达。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所在,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肥沃土壤。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正日益显示其重要功能。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氛围和言行标准,赋予了该校师生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特有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在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主动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此外,学校文化还可以促进师生员工对某一事物的认同,在组织利益、个人利益、其他利益等方面获得某种特有倾向的共识,而这正是学校组织力建设所要追求的效果。
三、有效激励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保障
有效激励就是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组织力建设的保障。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激励呢?
1、关注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和主导性。人的先天因素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的心理水平与心理需求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心理需求差异表现尤为明显。同一类型的教师,同一年龄段的教师,既有与他人相同的需要,又有自身的特殊需要。同一教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成熟度不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2、注重人际关系的优化,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就现阶段的国力来说,让每一个学校的设施设备、教师待遇都能达成所愿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尽可能满足教师在基本工作条件上的需求的同时,关键还在重视学校组织力建设,优化人际关系。
(1)要求管理者注意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心理困素,它关系到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管理者一是要有意识地缩短与教师的“角色距离”,减少“位差”。多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感情的双向交流。二是要不断调整与教师在地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距,以取得教师的心理认同,产生相似性吸引。三是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吸引力。
(2)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有两条渠道,一是正式的组织渠道,如开展党团、教研、文体等活动,可以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心灵、优化心理之目的,这种沟通带有指令性;二是非正式渠道,如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小道消息的传播。这种沟通由于它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常能给管理者提供不易得到的信息,因而不应忽视。
(3)管理者要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各种破坏性冲突。因此及时处理这种冲突应成为学校控制不良人际关系、消除隔阂以形成轻松和谐人际环境的重要一环。
篇3
中职班主任是班级直接的管理者、引导者,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者,肩负着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思想素养教育及专业素养的建构等多重任务,所以班主任在中职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松桃地处贵州的东北部,与湘西相接,典型的苗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教育观念较落后,家庭中整体不太重视教育,绝大多数是留守在家的儿童,尤其对中职学校更不看好,认为读中职就是混日子,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加之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和少数民族的心理特征也给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笔者自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中职班主任,通过不断学习,尝试新的管理模式,总结管理经验,初步总结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模式,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2中职班主任要具备“三心”,爱心、细心、责任心
2.1爱心
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边疆或西部欠发达地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疏于管理,情感沟通甚少,学生的心灵比较脆弱,行为比较粗犷,内心世界比较空乏,具有少数民族执着、执拗的心理特征,且这些学生在大多数人心中是不学无术、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拥有母亲一样的爱心,真正的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的困难,理解学生的难处,包容指正学生所犯的错,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管理好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每接收一个新的班级,笔者都会第一时间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主题班会,课后辅导,课后和同学聊天,班级活动等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对待“特殊”学生要“特别”关注,面对个性较强、品行不正、调皮捣蛋和较强民族心理特征的学生,班主任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交友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进行沟通,包容学生的不足,指出学生的过错,学生才会信任我,把老师当成知心人,只有这样学生紧紧的围绕在我周围,才能是班级更加团结和谐。
2.2细心
细心是班主任工作之基,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冲动、好斗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争吵打架,常常约上本班、本校或本族的同学与人打架,作为班主任要事先做好预防,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制止,这要求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时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班主任的细心不仅仅体现在这上面,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声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教育学生。对“重点”学生“重点”关注,对学生心理状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将可能被激化的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有效的避免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2.3责任心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在教育中没有小事,在管理班级的道路上更没有小事,班主任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班上的大小事务。笔者每天6:30起床,7:00进教室陪学生上早读、指导学生搞好卫生,有时间就去教室和学生谈谈心,交流学习学习方法和给学生一点指导,每次学校篮球赛和花鼓操大赛我都亲自带学生训练和参加比赛,精心指导学生参加职校活动周活动和学校、市、省技能大赛班主任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近,一c一滴的小事中取得学生的信任,在言谈举止间引导学生学习和做人做事儿。
3组建一支执行能力强的班委会
要带出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级,仅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选拔出一批能和班主任紧密配合、在班级有威信、有工作能力和闯劲的人组建成班委会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重要,班长是其中的核心,这使班长要有较强的执行力、有亲和力,有干劲、思想积极向上,能够协调苗族和汉族同学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在管理中班主任要适当放权,让班干部合理的组织管理,有意识的培养班干部科学的有艺术的管理,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让他们了解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渴望独立与得到别人的尊重及苗族学生耿直、执拗等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对班上的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应组织班干部定期开展班委会会议,了解班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
4建立健全班级制度,实施量化管理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自觉意识和规则意识比较差,很多事情不能判断其轻重,他们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致做出很多违背校规校级的事,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制定一个完备、健全、操作性强的班级量化管理制度是高效管理班级的前提,使学生在安全、卫生、纪律、学习、请假、仪容仪表等方面用制度的方式量化,使学生有章可循,按规矩办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制定班级量化制度时,班主任不要一手操办,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班级量化制度的制定,实现量化制度的民主化,学生一起参与制定的量化制度学生才会维护本制度和监督量化制度的实施。在制定量化制度时要综合考虑本校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习特点,年龄特点和少数民族的心理特征。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本地区中职学生专业概念不是很强,很多学生今天想学汽修,明天想学电子电器,后天想学烹饪技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为学生掌好舵,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就业前景给学生做好专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学生的这种情况不是学生意志不坚定,缺乏主见造成的,而是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大多十五六岁,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想学汽修时可也摸摸汽车,学学前教育课弹弹钢琴,他们还不清楚学习本专业后就将决定以后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只是贪图眼前的玩乐,而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专业这件事,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给学生做好专业引导。
6做好学生的正确引导工作,加强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改正过来很困难,而且在面对这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时班主任往往不够耐心,没有足够的爱心,每次有问题出现就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教育一次,教育后不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引导,不太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重,最终导致学生流失。一种良好的行为更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因此班主任因具有较为足够的耐心,给予所有同学一视同仁的爱心,给予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需要班主任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7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工作
想要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能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经常迟到、无故旷课,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品行较差,甚至辱骂老师等等,这些事情中很多都需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分清事件的轻重缓急,沟通的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无故旷课,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沟通一定要及时,如实的反应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请家长一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必要时来学校一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来学校后班主任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类是与之相反的,即便这类学生身上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或现象,作为班主任要指出学生身上的不好现象和不良的行为,针对这类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陈家强.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班主任工作的几点经验[J].经营管理者,2010(8).
篇4
1.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高效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为保证学生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愿景具有代表性,还需要在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以应用,我国的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不能够放任学生组织,任由学生个体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创立学生组织。但对于管理也应当适当,不能够使学生组织丧失其个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参与的学生个体从一开始就缺乏融入组织、发展组织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常常收到学校管理的过分约束而造成高校全权把控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极弱。
2.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自我控制力、约束力,普遍较弱。高效的学生管理整个系统中,学生所扮演的往往是被管理者。高效的横加干预使得学生组织在创建以及运行中的自我管理都缺乏自身的价值体系。高效在进行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拟定工作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际上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组织自身无法充分的发挥自我管理职能。自我管理的只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又导致高校长期全权把控学生组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持,学生组织就自治这一功能,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允许下才能够得以生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效的学生组织中,对于学生组织的自治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在高校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制,并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组织的自我核心价值。并且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缺乏可运作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对于学生组织的考核指标仅局限在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量,以及活动中奖项的情况等,并以学生工作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仅能够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校主导学生组织自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实际考核开展时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很单一,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学生组织起到激励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生组织的管理定位
高校学生组织的建立愿景应当建立在学生个体的共同目的上,在这种具有集体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学生组织也应当是其组织本身的权利所有者,能够主导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的自治管理。校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倾向于引导着与监督者,而非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中横加干预。
2.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教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达成自我愿景,对于自身的自控力培养也很有效。作为校方,应当多加引导,带领学生营造良性的学生组织发展规律。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设定培训项目。作为校方需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培训,帮助学生组织合理的展开运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多参考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对于管理工作要组织管理者的定期会议,讨论学生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3.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
学生组织的管理者需要绩效管理制度来进行考核,而考核的标准需要充分地考虑。仅凭活动数量以及奖项,不能够得出学生组织的运作效能。对学生组织为学生个体带来的能力培养等需要展开多指标评定,全面评价其价值,学生个体在组织中所学到的技能,甚至精神层面的良性影响也是学生组织的绩效。比如对学生组织中学生成绩、入党率、学习技能竞赛的考核等,丰富考核指标,建立一个全面的考核制度。全面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的反馈信息供管理体系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组织的管理能力。综上所述,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些问题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是当前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有效保障,不论是对于校方还是学生组织,实现良性的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实施自治管理才是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学生在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学习知识仅仅是一方面,人格、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优化学生组织的权利、配套制度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实现组织中学生个体的个人愿景,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效能。
作者:张兆彤 张鼎 呼爽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参考文献:
[1]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
篇5
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需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参与世界经济的必修课程。相应地,培养能够掌握并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法分析、处理复杂多变的涉外贸易关系的专业法律人才就成为各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法与其他法律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作为管理国际贸易的多边体制,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法律规则是成员国政府谈判的产物,它是由一系列谈判协议组成的法律文件群。其范围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法、贸易协议、争端解决、贸易政策审议等内容。其中仅贸易协议部分就包括大约30项协定和各成员方在特定领域(如降低关税及开放服务市场等)做出的单方承诺(即减让表)共约3万页的文件。二是规则条文晦涩难懂。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本以这三种语言为正式文本。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过来的条文规则冗长拗口,学生很难理解。三是内容具有开放性。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既有的特定协议,成员国政府通常还可以谈判其他新的议题,并达成协议。
针对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特殊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世界贸易组织法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一套适合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
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是案例教学法的创立者,他指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导学生通过阅读法官对于案件的合理判决来学习法律推理。在法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法律探究。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启发思考,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世界贸易组织法是规范成员政府的贸易规则,构成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各项协定条文晦涩抽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同时,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世界贸易组织法实际问题的能力。曾经在多个世界贸易组织案件中担任专家小组成员的约瑟夫・怀勒教授表示,日本在“日本―酒精饮料税收案”中并不是没有胜诉的可能,但其律师回应不当,故最终败诉。在国外的一些著名法学院中,所开设的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相关的课程也基本上是以如何进行相关律师为授课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首要的实践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的责任
1.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世界贸易组织法所涉规则条文内容庞杂,在本科阶段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的课时又往往有限,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是不切实际的。货物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货物贸易领域的争议也最多,可将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放在货物贸易协定领域。具体方面可包括:国际贸易待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等。
2.选取适合的案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截至201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到159个,解决的争端案例已超过400个。贸易纠纷几乎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各主要协定,每一个案例争议的事项又往往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各协定的多个条款,争端解决报告包括申诉方与应诉方的诉求与抗辩、专家组及上诉机构的分析,一份报告书动辄就几十页乃至上百页。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就成为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即能够突出地反映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内容。例如在讲授国民待遇原则时,日本酒税案就是典型。该案的争端解决报告书对于“同类产品”及“直接竞争和可替代产品”的认定作了详尽的阐述,被争端解决机构在之后的相关争议中多次援引。其次,优先选取与我国有关联的争端案例。我国自入世以来以当事人身份参与的争端解决案例已有41件(其中以申诉方参与的案例达到11件),作为第三方的争端解决案例达到98件,关注这些案例,可以使同学们加深理解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法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3.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世界贸易组织解决的每一个争端案的材料,都可谓卷帙浩繁,教师应当将所选取的案例材料进行精简,做成案情介绍页,课前分发给学生。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4.组织案例的课堂讨论。围绕预先设置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环节不仅能加深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学生之间更能通过相互观摩讨论中的表现,学习思考的角度与辩论的方法,提升其法律思维、法律语言、法律意识等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案例的课堂讨论要特别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课堂,比较容易实施。目前,在多数法学本科院校,世界贸易组织法的课程性质多设置为任选或限选课程,选修的同学如果较多,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元参与案例讨论,发表小组意见。
(二)学生的责任
案例教学比之传统的课堂讲授侧重关注的是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地思辨、能否充分地参与案例讨论,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对于教师分发的课堂讨论案例,学生应认真阅读,围绕预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推理,初步形成自己的意见,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课堂上,学生应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辩论中发现问题,启迪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法律运用的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在世界贸易组织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结合授课内容,简单的列举相关案例为学生作案情与结论的介绍。这些教师仅仅把案例作为讲授知识的媒介,把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实现案例教学的功效,即并未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不能仅是问题的结论本身,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法律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要能指出学生在讨论问题和分析推理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模拟教学法
世界贸易组织近20年运转的实践证明,其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方面是有效和有力的,它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最重要的争端解决制度。我国是对外贸易大国,入世12年来屡遭美国、日本等国及欧盟的贸易申诉,为了在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中更好地维护我国权益,急需培养一批熟悉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的专业法律人才。
模拟教学法就是通过模拟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在检验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获得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世界贸易组织法的主要内容由组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三部分构成,通过模拟审议贸易争端,学生既可以掌握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又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同时也锻炼了运用实体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此外,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民商法、国际法的基础,因而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法学理论知识,即将迈入社会,正是培养学生沟通协商、起草法律文书、有效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等法律职业技能的好时机,模拟教学法则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选定模拟教学的案例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自设立以来已审理贸易纠纷超过400件,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投资法等众多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法课时有限,而一次模拟教学的开展用时较多,因而不可能对所有的贸易争端审议实施模拟。世界贸易组织法模拟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我国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因而模拟教学的内容可以定位在我国经常被申诉和调查的领域,比如倾销与反倾销,这也是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多发性案件,同时也是涉外律师经常遭遇的棘手案件。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当事人身份参与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的倾销与反倾销贸易纠纷已达到12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2~3件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争端解决。
(二)组织实施模拟教学
1.分配角色。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结合选定的模拟案例,在学生中分配角色,包括申诉方、被诉方、专家组成员、上诉机构成员、争端解决机构成员。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配模拟角色。
2.程序模拟。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要求,进行程序演练。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基本程序包括申诉方与被诉方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学生按照程序要求,对指定的模拟案例进行审议,最终形成裁决书。
3.总结优化。富有成效的工作应有科学的总结,这样才能使实践更多地变成知识和经验。每个争端解决模拟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各环节上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对整个模拟过程做全面性的启示性的总结。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法属于国际法范畴,国际法规则相较于国内法规则来说其含义的确定性较差,而利益牵涉国家的立场声明与态度阐释,以及有管辖权的司法机构的具体运用都可以作为解释国际法规则的有效依据,因此针对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具体规则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读。在对世界贸易组织审议完成的争端解决进行模拟时,应注意不要局限于指定案例中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结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裁决,敢于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结论提出质疑。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的开展,能应对世界贸易组织法内容繁杂、规则条文晦涩难懂等特点,能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运用,培养其推理分析和独立处理涉外贸易纠纷的职业技能,以期能适应我国急需世界贸易组织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玉军,王斐斐.韩德培法学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研究[J].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11(第十四卷):514-546.
篇6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篇7
教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是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狭义的教师文化,主要是指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以及物质风貌体系相互整合的结果,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教师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理清和协调二者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对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团结、向上的教师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和动力,而消极、散乱、敷衍塞责的教师文化则是学校发展的阻力和“毒药”。因此,为了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教师文化,应该要加强教师文化建设。
(一)加强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因此,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当前的紧迫任务。首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学校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道德水准、为人处事的方式,特别是教师的文化素养,都对学生有着直接、广泛、全面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其次,教师是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学校文化品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基础。
(二)建设学校教师文化的主要措施
1.发挥物质文化的保障功能
学校校舍,场地,雕像,教学设备等物化的,外显的硬件建设状况是教师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学校要重视必要的硬件建设投入,美化学校环境,特别是改善教师的学习与教学条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便利条件。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不必追求豪华,但要有细节和个性,让教师自己设计布置办公场所和学生活动场所等。整个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应让工作在其中的教师感觉到舒适,便利,愉悦,激励。
2.完善教师制度文化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教师的规章制度,如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学要求,业务进修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取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领导要明确教师制度是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激励教师成长。要增强制度的透明性和动态性,当发现某些制度不利于教师发展时,要坚决给予废止,要多出台有利于教师共同成长的制度,同时要把制度的严格实施与细致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使广大教师变成制度的主人,使制度的贯彻过程成为教师自我教育过程。
3.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
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成长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要营造学习的氛围,提供学习的条件,建立学习的制度,让学习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需要,让追求卓越,不断进取成为教师的共同愿望。最终依靠教师个人的卓越和团队良好的配合,互相补足,使教师的合力通过有效的整体合作融合成强劲的整体力量,使学校发展超乎教师个人才华总和的知识和能力,使组织的整体智商高于个人智商。
4.尊重、理解、关心教师,尽量满足他们的工作及生活需求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宝贵财富,只有把握好教师这笔财富,学校才能生存、发展。教师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人力资源。坚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的原则,就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给教师以情感、心理以及行为的激励。在学校管理中,要把维护教师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满足他们的工作及生活需求。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沟通,直接决定着团队的精神状态,影响着团队的人文氛围,学校领导的思想会唤起教师的相应行为,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尊重会换来相互尊重,也会促进团队成员相互信赖相互欣赏,因此我们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5.培养教师对学校工作的主人翁精神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每个教师都有闪光的地方,同时又有自身的缺点,所以我们要提倡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教师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形式来促进形成学校良好的教师文化。提高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6.提供舞台,激发教师的潜力
重视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为教师提供展现才华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潜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学校是文化单位,是知识分子群聚的社会组织。教师跟其他行业的人相比,更重视精神生活,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断言:“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飞速前进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大资源。教职工就是学校重点的资源,他们担负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关系到学校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建设学校文化,强调教职工的主人公地位,就是要培养教职工的主导意识,更好地发挥能动性和自主性,成为学校发展活力的不竭源泉。同时还要全方位地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使教职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学校,为社会创出最好的效绩。
(三)教师文化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应当是文化人、学术人和教育者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众所周知,学校组织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经过所有成员的共同劳动创造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师文化对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如下:1.引导功能。教师是学识的“化身”,是真理和知识的“传播者”。2.示范功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人格的塑造者。为“人师”的教师要通过仪表示范、感情交流、价值观念提升等“身教”方式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成为学生成长中的“真实榜样。”3.整合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学校信息来源的多重性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要求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必须对渗入到校园文化里的社会综合文化进行“过滤”和“加工”,取其精华,通过相应的整合作用,形成具有“理想成分”而少“功利色彩”的学校特色文化。四是预警功能。由于现代教育发展兼有超前性、变革性的特点,而教师自身又形成了有血性而少苟且、有理想而少媚俗的职业特征,因此,教师文化对学校组织文化同时具有预警作用。总之,加强教师文化是为发展学校组织文化奠定基础,是学校组织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它们共同成为学校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成长环境的调控与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7).
篇8
2011年9月,媒体对河南中医院“黑心棉”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热议,总理也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为确保高校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巩固集团购买质量监控成果,国家质检总局、教育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委联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打击“黑心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并组成四个联合督查组,以高校学生用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状况为重点,对“黑心棉”打假工作开展督查。从督查结果来看,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实行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制度,对学生自购自带入校的床上用品质量安全缺乏必要的质量把关,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黑心棉”流入校园。(来源:中纤局)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11棉花年度(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是我国全面实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第7年,质监部门所属各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扎实推进改革,做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仪器化公证检验数量再创新高。2011棉花年度参与公证检验的加工企业数量达到1727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数量达到556万吨,同比翻了一番,较历史最高的2008年度增长30.2%,其中新疆产商品棉全部经过公证检验后进入流通。二是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检测体系趋于完善。经过多年建设,全国已有82家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配备372台棉花大容量综合测试仪(HVI),全面覆盖棉花产区。三是棉花国家标准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棉花国家标准完成了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以来的第二次修订,核心内容是以国际通用的棉花颜色级指标替代传统的棉花品级。新标准于2012年7月颁布,并将于2013年9月1日起实施,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全面开展仪器化检验的目标将得以实现。四是国储棉公证检验成效显著。五是连续三年技术援疆服务发挥重要作用。(来源:中纤局)
监督·服务
安徽省纤检局组织开展行政处罚实施工作检查
6月中下旬,安徽省纤检局组织开展行政处罚实施工作检查,由局长叶世明、副局长曹建带队,法制、监督、执法骨干力量参加,组成两个检查组,对全省安庆市等8个专业纤检机构2011年7月1日以来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实施行政处罚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采取自查与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分自查、检查、整改三个阶段进行。检查组共抽查执法案卷20余件,围绕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权限是否依据合法,是否按规定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实行查审分离、罚款收缴分离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就执法队伍建设、行政处罚制度建设提出要求。行政处罚实施工作检查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了纤检机构行政执法工作,有力促进了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来源:安徽省纤检局)
全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研讨会在烟台召开
6月28日—29日,中国纤维检验局在烟台召开了“全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研讨会”,张克才副局长、涛处长、省质监局刘德亮副局长及全国23个省、市棉花质量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山东省质监局刘德亮副局长致辞,然后中纤局张克才副局长作了重要指示。会上讨论了《棉花质量监督工作质量考核实施方案》、《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意见》,听取了棉花收加软件框架和业务工作流程的简要介绍,安排试运行工作,交流了对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实施分类监管的做法和经验,研究了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分类标准,分析了2012年度棉花质量形势,讨论新年度棉花收购加工监督检查工作思路和重点。(来源:烟台市纤检所)
塔城地区2012年棉检员培训班在乌苏举办
6月29日至7月3日,新疆西域质量技术服务局中心与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在乌苏市举办了为期5天的棉花检验员培训班。培训班采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授课的方式,培训内容为棉花相关基础知识、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棉花细绒棉、棉花包装、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国家强制性标准宣贯等内容。来自塔城地区范围内的300名棉花加工企业检验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塔城地区棉花检验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塔城地区棉花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保证塔城地区棉花质量检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源:塔城地区纤检所)
篇9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现在一直提倡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1.团结一致、和谐民主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依据。
2.在组织内部建立自主管理学习的运行机制是学习型组织建构的核心。
3.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方法、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
4.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性。
5.学习型团体的建立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团队是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有益于单位成员之间的彼此学习、相互启发、交流沟通,取得共同进步。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第一,组织成员建立的共同愿景和构想,使不同性格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第二,组织是由若干创造性个体构成的,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第三,组织要拥有持久的学习力,不断地进行各个层面的学习。第四,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组织间的交流沟通,形成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的群体。第五,对员工实行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自主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员工的管理积极性。第六,减少员工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冲突,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第七,组织中领导者的角色很重要,要不断完善自身设计组织发展的理念,多与员工沟通,促进组织不断发展进步。
二、高校管理中建构学习型组织的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情况,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至关重要,要促进其向学习型学校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1.有利于高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新形势、新挑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各级各类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迎接新的挑战,高校一定要具备持久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共同的愿景,不断丰富内涵,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成为必然的选择。
2.高校组织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为了促进高校持续和谐地发展,学校应该建构合理的组织结构,重视横向的交流。学习型组织的核心——自主管理学习的运行机制对合理组织结构的构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高校的实力。学习型组织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从而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地学习与创造,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了高校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创建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并不断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等全面发展,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学习型组织塑造了良好的学校文化,并整合了各种学习资源,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资源总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学习型组织重视学习与创造,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很融洽,全体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校的发展,而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资源和经验的共享,对学习教育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实力。
三、高校管理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策略
1.更新观念,建立学习型组织模式。在学校管理中,人们一旦将先进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则不仅能彻底地理解管理知识,而且有利于人们创造能力的发展。[1]传统的学习只是照本宣科,缺乏内在的思想性和创新性,遏制了组织成员学习的热情,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学习的理念更加需要转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建立创新型、学习型的学校,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融入创新意识,加强团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全新的学习型组织模式。
2.改善学校科层制管理方式,构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科层制强调的是运用制度来管理,忽视了在日常管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现代政府一直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在此背景下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型组织应尽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下放到离最高管理层最远的地方,即决策权往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的单位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2]扁平式组织结构缩短了上下级之间的行政距离,加强了纵向的沟通联系,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3.加大教职工的培养力度。教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角色,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对象,对其的管理会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发展。而教师的心智模式往往导致其思想观念滞后,使得一些策略无法实施,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就是对教师开展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改变原有陈旧的观点,鼓励其参加创造性的活动,加深其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促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全面推进高校的发展。
4.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在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推进机制,使责任明确到个人,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此外,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同时,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师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
5.构建并创新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一个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学校教育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学校来说,要使学校文化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冲击下得以维护和保持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所创新,着重培养师生内化的意识与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师生的心智模式。[3]学校领导者要有意识地对学校文化进行整合,并进一步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引领广大师生朝着现代化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
篇10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营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小型企业在企业的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适应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寻求其自身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就必须改善其组织结构,增强组织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宗旨是企业根据自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条件,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法,并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这些方法。本文基于智猪博弈模型的角度对中小型企业学习组织构建问题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引出
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已经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交叉运用各项修炼,透过学习来控制,实现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陈国权基于他所提出的6P-1B模型,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5个职能特征和4个形态特征,并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学习型组织中“学习主体”的四种类型,并得出员工才是学习型组织中真正的“学习主体”的结论。吴价宝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企业为例,对中国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该市典型企业调查,了解了其在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在创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实状况给出了建议。云绍辉基于随机Petri网对学习型组织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系统的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办法进行了探讨。宋伟在对长三角部分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模型,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知识型员工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黎晓燕通过对国外知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案例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国有企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新模式。李丹分析了国内中小企业的特点,分别从组织学习的规模障碍、文化障碍、组织结构和与领导有关的障碍三个不同的视角,全面探讨中小企业的组织学习障碍问题。
通过对文献研究,可知,当前国内外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较少将其进行定量化分析。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决策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组织。本文从智猪博弈的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三、智猪博弈模型构建
1.智猪博弈模型分析
智猪博弈作为博弈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以及政府、企业战略管理以及决策中,越来越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智猪博弈是纳什均衡的重要理论。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在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并在猪圈两头各安一个拱杆和一个带喷嘴食槽。只有当拱杆被拱的时候,猪食才会喷出。经大量实验观察,圏中大小两猪的稳定行为是小猪等待大猪拱食槽。张维迎在1996年将“Boxed Pigs”译为“智猪博弈”。姜殿玉教授则将此模型称为Rasmusen原始模型。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各自采取什么策略才会使其所得利益最优,这正是本文所需解决的问题。
3.最优局势分析
姜殿玉在文中推导出了强Rasmusen智猪公理系统中的最优局势定理。该局势定理说明,当消耗成本较低或者虽然成本适中但是大猪的合作回报比较大时,不会出现两猪都等待的情况,却可能出现两猪都踏的情况;当消耗成本较高或者虽然成本适中但是大猪的合作回报比较小时,不会两猪都踏的情况,却可能出现两猪都等待的情况。此定理所得的结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一致的。
在现实中,企业采取一项措施,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采取措施后,所获得的绩效却有可能是不确定的。若模仿已经验证成功了的而采取的措施,则获得绩效的可能是很大的。
在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若采取措施所需要消耗的成本比较低,或者成本适中但是大企业所获得的回报比较大时,可能出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情况,而不是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等待着模仿对方所采取的措施。当采取措施所需要消耗的成本较大,或者成本适中但是大型企业采取措施构建学习型组织所获得的回报比较小时候,可能出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等待模仿对方所采取的措施的情况,而不会出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采取措施的情况。
四、中小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1.中小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所面对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的概念是相对大型企业而言的,指企业人员规模、财力规模以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相对较小的企业。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力量,是对大型企业的必要补充,同时,中小型企业也是培养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摇篮。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中小型企业规模不足限制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中小型企业由于先天规模不足,导致了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财力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
(2)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中小型企业由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在企业发展早期,企业的组织结构仍然不健全。中小型企业现有组织结构无法适应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要求。
(3)中小型企业领导层战略定位不合理。企业高层领导的领导方式以及其对企业的战略定位,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常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小型企业领导对组织学习的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思考以及对权利下放的抗拒等,都会使得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受到阻碍。
2.中小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对策
中小型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对中小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1)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的特点。中小型企业虽然在企业规模上,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并不占优势。但是中小型企业灵活性高、机动性强。在智猪博弈模型中,若小猪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吃速,则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吃到的猪食会增加。中小企业在现有规模上,积极对员工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其学习能力,提高“搭便车”的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大型企业的动向,做好随时“搭便车”的准备。
(2)增强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现实中,中小企业在构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交叉共同作用。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中小企业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比大型企业更多的问题。中小型企业之间可以加强相互的合作,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合作博弈,提高各自的能力,从而在与大型企业的博弈中,获得相对较大的优势。
(3)改进中小型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性往往比大型企业更高,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情况中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合理的发挥并且保持中小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积极性,对中小型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鲶鱼效应”是激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中小型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特点,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从而激发自身的活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结论
本文在对关于智猪博弈模型以及中小型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大量文献学习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现状,提出了三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怡.中小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测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3)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3]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4)
[4]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与案例学习[J].管理科学学报,2004(4)
[5]吴价宝,刘洪,任真礼.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企业为例[J].管理学报,2009,6(5)
[6]云绍辉.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7]宋伟,张学和,彭小宝.我国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基于长三角部分企业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
[8]黎晓燕.国有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研究[D].山东大学,2006
[9]李丹,刘怡.国内中小企业组织学习的障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10]李帮义,王玉燕.博弈论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姜殿玉.强Rasmusen智猪公理系统的最可能局势[J].系统工程,2012,30(5)
篇11
二、要加强小组的巩固与建设
小组组建工作完成之后,教师随即着手要做的工作是加强对小组的巩固和建设。首先要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工作。一方面班主任要对小组长进行定期培训,班主任可根据学生活动情况和课余时间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在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小组长在开展小组内各项活动时候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学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开导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另一名方面任课教师要加强对校长的指导与培训。既要有课前培训,让学生小组长理解任课教师的意图,保证按时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有课后总结式的培训,任课教师要不定期召集小组长到一起商讨本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确保在本学科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取得成效。
小组的巩固和建设还要注重小组凝聚力和目标意识的培养。要告诉学生,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要出成绩必须凝聚在一起,只要有了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团结奋进的合作风采,小组内各个成员都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以小组的目标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大家一起努力,实现当初制定的目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小组学习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三、要注重小组的管理与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设比较容易,但难在坚持,难住持之以恒,很多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放弃,导致合作学习成为形式,难以结出正果。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组的管理与评价。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班级内各个小组进行考核。迫使小组先进带动落后,追求整体进步。考核不能只看小组长的表现,要从整体上去考察,要把每个小组看成是一个整体。在评价方面,要分成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的非常态评价。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融通的,不可分开。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就是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评价。重点要看小组内各个成员预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积极展示情况、小组成员分工情况、成员间帮扶情况等。课外的非常态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后作业与课外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篇12
学校每年五月底前,院系教学秘书及相关人员将整理好的档案,向学校档案室移交。移交归档时要认真填写移交目录,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履行签字手续,移交目录随档案保存。要积极发挥院系档案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的凭证作用和查考作用,编制检索目录,为利用者查阅提供方便。对不宜公开的档案,要注意保密。借用档案应办理登记手续,严防丢失和损坏。
新建本科院校组建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特色档案,是和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完全一致的,它对于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合格院校的水平评估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植根于特定区域背景中的地方类高等院校,是以特色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的,特色档案就是保障院校特色的有力证据,它的建立对于彰显学院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具有直接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时霞.对档案鉴定的认识[J].办公室业务,2006,(6).
篇13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urriculum Reform Proposals for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Peng,Zhang Yingchun
(He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Zhengzhou45001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urriculum knowledge cont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province,combined with his own teaching practice,how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the"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ourses,and to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i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thod.
Keywords:Curriculum reform;Emphasis onpractice;Task-driven;Process
evaluation;Extracurricular internships
新世纪钟声敲响后,我们真正跨进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作、生活手段的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组长与维护不仅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也是今后谋生的重要技能。多年实践表明,学习"人类通用智力工具",掌握有关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会对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促其成长与成才大有益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与特性和如何将它们组装起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如何维护,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如何真正组装和维护计算机。大部分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苦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单一
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方针开展。有不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的并不透彻,依然抱着以前中专教育的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占据头脑,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还在讲Dos命令、奔腾四等过时的知识;有的还简单的认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就是教学生开关机和安装软件。观念的落后加上有的学生教师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用两张皮,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三)学生基础总体较差,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二、改革措施
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任务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安装电脑XP系统”知识点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脑系统的种类、各种系统的特点、安装系统的硬件配置、安装系统的具体过程、安装系统的注意事项以及安装系统的难点。这些小任务非常具体,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完成。在课机前,要完成哪个模块、哪些任务,教师都具体地布置给学生。在操作时,学生就知道要练习什么内容,避免了因上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二)多实践
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实践性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实践性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实践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尽可能得为学生学习做好一切工作。
(三)过程性评价
在每次实践前,都安封隋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节课都知道完成了什么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样老师虽然辛苦了一点,最后期末成绩可直接由平时成绩评出,这样成绩比较公平、公正和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成绩评定时,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
(四)师生角色互换
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会对知识有所了解,多做实践的学生对知识是懂得,而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他们把自己所了解和懂得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是讲解给其他学生。在教与学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双重更身份,对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会,而且还要让知识转化称自己的语言,传授给别人。相信每一位学生在自己进行讲课传授知识的时候,对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慢慢地,在学生自己上课的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自已也会通过书籍和网络找寻答案,不及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口才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
三、结束语
在科技快速成长,资讯实际即来临的今日计算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最普遍最实际的东西。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无疑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万分重要的。计算机的使用越普遍,对于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的需要量就越大,对于每一个计算机从业人员就更加重要,必须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就成为我们计算机从业人员刻不容缓的必备知识。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应加快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