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方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针对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四)层次分析(AHP)法
层次分析(AHP)法,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分析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回归分析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比,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这种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可以利用专门的统计软件来进行复杂的回归分析,使审计人员更容易应用这一方法。
(六)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DEA方法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七)分析程序法
分析程序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重要金额、比率、结构或者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的审计方法。分析程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比较分析。就是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若干个可比数据(包括某一相关数据、经济数据、经营数据、非经济数据、预算或计划、多期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对比,找出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公共资金筹集、管理或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合理评价。比较分析法是对绝对数所做的比较。例如,将被审计单位当期的营业收入总额与预算营业收入总额这两个绝对数进行比较。二是比率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分解、剖析被审计项目绩效。比率分析法是对各种比率的比较。如常见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指标。三是结构分析。所谓结构分析法,是指对某项信息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例如,对企业的各类产品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各个货种的盈利能力,也可以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当期的经营是否符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四是趋势分析。就是将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若干期财务或者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趋势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计算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以及变动幅度,包括绝对数趋势分析和相对数趋势分析。
(八)数理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锥处理技术;因子分析法是从指标的独立性角度筛选指标,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挑选指标,留下载荷较大者;聚类分析法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先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指标聚为一定数目的类别,然后选择每一类中的代表指标作为入选指标,以每类中平均相关系数较大而类间平均相关系数较小的指标为代表指标;判别分析法是预先根据理论与实践确定等级序列的因子标准,再将待分析的变量指标安排到序列的合理位置上的方法。
(九)调查法
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访谈是指通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访谈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信函访谈,访谈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访谈对象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外的相关人员,如人大代表、研究人员、社会专家、长期关注某一事项的人员等。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惟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访谈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十)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即通过召集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
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是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它分析所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支出绩效。此方法既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是我国目前绩效评价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国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该方法可综合成本效益法、最低成本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等各方法的优点,适用项目支出、单位支出、部门支出和财政总体支出等各层次的绩效评价。
(三)360度反馈评价法
360度反馈评价法,是一种多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价方法,也称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评价法。它由审计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综合评价同时结合自我评价综合而成。所谓360度反馈评价,就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的反馈过程,这些信息来自包括上级、下属、平级同事、本人及客户和供应商等。360度反馈评价方位全、角度多、误差小;实行匿名方式,比较客观;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评价成本大、评价时间长、评价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一些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来指导完成。
(四)公众评议法
公众评议法,即通过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证据信息,来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它是指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采取问卷统计、测评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该公共支出项目实施效益情况的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该方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五)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把若干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沃尔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等7项指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做出评价。沃尔评分法也可用于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其缺陷在于所选定的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另外,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六)综合指数评分法
综合指数评分法,是在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综合指数评分法增加了盈利指标和成长指标,使指标体系较为完善;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分别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从而减少了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的不合理影响,但其全部指标为财务指标,可能会使经营者忽视非财务指标;由于评分时有标准分值作基础,某一指标即使为负值,其得分也可能为正值,不甚合理。
(七)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BSC),是一种全面、系统、有效地考察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方法。它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测评指标,从财务、流程、客户和创新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
(八)关键绩效指标(KPI)法
关键绩效指标(KPI)法,是指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做出比较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和时限性(Time-based)。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标准比较鲜明,易于做出评估。缺点是对简单的工作制定标准难度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绩效指标只是一些关键的指标,对于其他内容缺少一定的评估。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流程:设计企业级关键业绩指标;设计部门级关键业绩指标;设计岗位级关键业绩指标;制定评分要素和评估标准;确定指标权重;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特性与属性测试;构建指标逻辑;建立指标辞典。操作流程分为三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关键绩效目标体系的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的评估与调整。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应注意的事项:不同岗位应该有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组合;关键业绩指标与绩效目标的衡量,可量化的量化,难以量化的细化,但评估手段要量化、可操作;激励指标与控制指标相结合。
(九)目标管理(MBO)法
目标管理(MBO)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方法,是一种以建立目标体系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它特别强调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设定具体的又确实能客观衡量工作业绩的目标。MBO将组织整体目标逐层转化为各阶层与各单位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同时,以预定的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工具,定期回馈上级共同讨论进行绩效评估,是一种完整的规划与控制程序。
(十)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来考核和评价绩效的方法。它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标杆管理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3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确认对哪个流程进行标杆管理;确定用作比较的公司;决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收集资料。二是分析阶段:确定自己目前的做法与最好的做法之间的绩效差异,拟定未来的绩效水准。三是整合阶段:就标杆管理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交流并获得认同,确立部门目标。四是行动阶段: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明确的行动并监测进展情况。五是完成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全面整合各种活动;重新调校标杆。标杆管理分为四类: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和流程标杆管理。
(十一)历史动态比较法
历史动态比较法,是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它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该方法适用于项目支出、单位支出和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
(十二)费用职能比较法费用职能比较法,是将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担负的社会职能与相关费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职能定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某一项职能所需的资金应有一定的数量约束,只要数量约束是严格的,评估就会有比较充分的依据,部门和单位社会职能行使情况及行政效率的高低就可能被评估出来。但职能具有扩展性及不确定性,会相应增加评价的难度。
(十三)经济增加值(EVA)法
经济增加值(EVA)法,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的评价制度。从算术角度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利润提取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衡量的指标,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十四)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十五)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即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该方法更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
(十六)“本量效”分析法
“本量效”分析,是指将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中所涉及的项目投入、项目产出与项目效果这三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本量效”的内涵。即将“项目投入”与“项目成本”相对应,“项目产出”与“项目所涉及业务的数量”相对应,而“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的绩效”相对应。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可采用“本量效”分析方法,并将该分析方法贯穿于公共支出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完成的全过程评价之中。
(十七)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将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不同分类和分档的对应标准值,通过功效系数转化为可以度量记分的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则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各种潜在的或非计量的因素,参照评议参考标准,对评议指标进行影响比较分析判断。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的规定,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定量指标,评议指标为定性指标。功效系数法从理论上来说也属于综合指数法,它的改进之处在于在绩效评价中所起的功效不同。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更主要的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因而更加科学、完善。它的不足之处是:盈利指标所占权重较高,达42%,而盈利指标较容易人为调节,从而诱使经营者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修正指标也仅仅是对基本指标额进一步说明,并没有修正基本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测算起来过于复杂,指标体系也不尽全面。
(十八)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该方法适用于经济效益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项目支出和单位支出的绩效评价均可采用。
(十九)目标成果法
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来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二十)专家意见法
篇2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分析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历史研究方法
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科学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规律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分析。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文献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
》、《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方法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强调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断,被用来研究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强调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3)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准确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问题。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发展、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问题。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1998)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金融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商业、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人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索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容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andcommunicationintheauditor\\''''s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内容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台湾的马秀如博士1996年编著的《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目前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方法的应用,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学的研究。”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归纳演绎为主,强调价值判断,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问题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参考,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经济影响和经济后果,预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
即解释和预测审计实务。过去,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统一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如果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问题时,首先,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现实的矛盾是,从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相互依赖关系来看,需要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两者统一起来。但如果从顺应国际倾向的角度出发,审计理论研究又似乎要在学术界强调实证法的主导地位,而在实务界确认规范法的权威。于是,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如何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中进行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是,尽管规范研究还够不上成熟,但实证研究甚至才刚刚起步。即便在准则制订和实务规范的过程中,审计职业界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准则、规范的经济影响,也需要实证法的运用。因此,现实的任务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规范审计研究,而必须加快实证审计研究的步伐,加大实证审计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规范审计研究。而应将规范法与实证法并重,并考虑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研究成果能够相互借鉴和印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唯有携起手来,极大地丰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我国审计理论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注释:
①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4—625。
②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7—628。
③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gophyofauditing)》,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p.15。
④见黄世忠、陈少华、刘海彬等译,瓦茨(Ross.Watts)和齐默尔曼(Jer01dL.Zimmerman)著:《实证会计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p.16。
篇3
一、地下室
地下室的渗漏是地下水沿着施工冷接缝,墙体蜂窝通道、墙体预埋件、结构伸缩缝等缝隙渗淌。
1.1防漏措施
1.1.1严格按配合比拌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地下室度板、四壁砼的浇注,避免出现冷接缝;浇捣过程,注意不漏振、不过振,避免墙体出现蜂窝、漏浆、泛浆等质量缺陷。
1.1.2底板底面、四壁外侧增设防水层。
1.1.3墙体预埋件(模板拉杆、预埋套管等)须满焊止水环片。
1.1.4没有后浇带的,后浇带应设地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其砼浇灌两个月后进行,并最好用膨胀水泥配制,以防止新老砼之间出现裂缝。
1.2补漏技术
地下室常见的渗漏现象一般为慢渗、快渗、急流、高压急流等。修堵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无论是孔洞漏水、裂缝漏水、还是大面积渗漏水,修堵时要把渗漏面积尽量缩小,使漏水集中于一点或数点,为最后堵塞漏水点创造条件。
1.2.1孔洞漏水堵补
1.2.1.1直接堵塞法,适用于水压不大(水压制N以下)孔洞较小的漏水点,以漏水点为圆心剔凹槽,槽壁尽量与基层面垂直,用水将凹槽洗干净,用配合比为1:0.6的水泥胶浆捻成凹槽直径相近的圆锥体,待胶浆开始凝固时,迅速将胶浆填塞凹槽并四周挤压严密,等胶浆与凹槽壁紧密丫合并凝固即可。
1.2.1.2木楔子堵塞法适用于水压大,漏水孔不大的情况,用胶浆把一铁管牢稳埋设于漏水处凿成的孔洞内,铁管顶端比基层面低2cm,让水从管子流出,管子四周用水泥砂浆抹平,等有强度后,把一浸过沥青的木楔打入管内止水,管顶处再抹砂浆等即可。
1.2.2裂缝漏水堵补
1.2.2.1直接堵塞法,适用于水压较小的裂缝慢渗、快渗等。先把裂缝凿成八字形沟槽并清洗干净,把水泥胶浆捻成条形,等胶浆快要凝固时,迅速压进沟槽中,并挤压密实,待胶浆与沟壁紧密结合并凝固后即可。若裂缝过长可分段堵塞。
1.2.2.2下线堵塞法,适用于水压较大的慢渗或快渗的裂缝漏水处理。先把裂缝凿成八字形沟槽并清洗干净,在沟槽底部沿缝隙放置一根小绳,长度约20-30cm,将胶浆于开始凝固时和绳子填塞于沟槽中,并迅速向两侧挤压密实。填塞后迅速把小绳抽出,让水沿绳孔流出,最后再对绳孔作孔洞补漏法或下钉法堵塞即可。
1.2.2.3蜂窝麻面漏水处理,适用于蜂窝孔洞及水压较小的漏水处理,先把漏水处清洗干净,在砼表均匀涂抹厚2cm左右的胶浆一层(水泥:促凝剂=1:1),随即在胶浆上薄薄地撒一层干水泥粉,干水泥上出现湿点即为漏水点,立即用拇指压信漏水点到胶浆凝固,按此办法堵塞完成其他各漏水点即可。
二、外墙
2.1面砖及马赛克贴面外墙
外墙面上的雨水是通过面砖勾缝进入空鼓面砖的空鼓囊或进入打底砂浆的裂缝,连通砌体不饱满灰缝形成渗水毛细通道,或因面砖粘贴不牢脱落而渗水。
2.1.1防治措施
2.1.1.1严格按照铺贴工序施工,尤其须作好墙体处理、抹底层灰、粘贴及勾缝工序。砖墙基体需用水湿透后冷糙5-7mm,隔天浇水养护,砼基体表面需凿毛后用水湿透,刷一道聚合物水泥浆,搓平后浇水养护;或用1:1聚合物水泥细砂浆喷到砼基体上作毛化处理,凝固后用水泥砂浆找底,搓平后浇水养护。为防止批挡层存在渗水毛细通道,批挡层分两层施工,每层厚度1cm左右,另在批挡灰中适当掺一些防水粉,致底灰密实不起壳,不易裂,即使有裂缝,因上下层裂缝错位而不贯通。面砖粘贴时须先将面砖在清水中浸泡2-3h,然后阴干,达到内湿外干待用。面砖背面需抹满灰。凡遇到檐口、腰线、窗台、雨篷及女儿墙压顶处,须作流水坡度、滴水线或滴水槽,面砖压向应顶面砖压立面砖,以免向内渗水。勾缝时需彻底清除内残渣,洒水湿润后先勾横缝,后勾竖缝。缝深应凹进面砖2-3mm。勾缝后浇水养护,以防开裂。
2.1.2改变传统的批挡及粘贴材料
现常用水泥砂浆粘贴面砖,或在砂浆中掺107胶。随着高层建筑出现,107胶不能根本解决面砖粘贴的安全性、防渗性。在施工中建议采用新的粘贴材料,可大大提高粘贴效果。传统的批挡层多采用1:3水泥砂浆,容易产生裂缝,并与基层粘贴不牢;建议采用水泥:砂:JS改性剂即水泥100(100-200):(20-25):(30-60)的比例配制括糙砂浆、勾缝砂浆、底层灰或粘贴砂浆,以提高施工质量。
2.1.3在建筑墙面增设“一喷灵”有机硅防水保护层。
2.2补漏技术
2.2.1挖补法,适用于冻融开裂的面砖损坏或脱壳面砖,具体作法如下:
2.2.1.1用钢凿凿去起壳面砖及括糙层,然后清理修补基层。
2.2.1.2聚合物砂浆括糙,用木抹压实槎平,划毛,浇水养护1-2d后可镶贴面砖。
2.2.1.3按原墙分格,弹线,做灰饼,贴面砖。
2.2.2环氧树脂灌浆修理法,适用于面砖与括糙层已脱落,但表面完好的墙面。先用小锤轻轻敲击面砖,确定起壳修补范围,然后确定钻孔位置(一般16-18孔/m2),注入孔均布于勾缝上,孔径8-10mm,孔深钻进基层1cm左右。用气泵清除孔中粉尘,待孔眼干燥后,用环氧树脂凝固后用1:1水泥砂浆封闭注入口。
2.2框架轻质砌块填充墙
框架轻质砌块填充墙渗漏既有装饰面层渗漏的共性,又有其基层渗漏的特殊性。因砌块几何尺寸不规格,吸水率大,渗漏往往因抹灰砂浆自坠裂缝、立缝砂浆不饱满、界面不易粘结砂浆或因饰面层砂浆失水等造成。
2.2.1防渗措施
2.2.1.1选择标准砌块,提高墙面平整度,对不平整的墙面应预先找平,然后洒水充分湿润墙面,统一抹灰,以免产生砂浆自坠裂缝。
2.2.1.2砌筑前,砌块应提前浇水(水浸入块体内15-20mm为宜)并采用“护浆皎”等工具精心施工,以提高立缝砂浆饱满度。
2.2.1.3墙面抹灰或贴面砖括糙前,先用30%浓度的聚合物乳液向砌体表面喷洒2-3遍,待全部吸入后方可抹灰。
2.2.1.4面砖饰面建议用掺5%防水剂的防水砂浆勾缝。
2.2.1.5脚手架孔洞堵塞前应充分湿润孔壁,孔底铺满砂浆,然后将水浸泡过的砌块砌入孔内,两侧立缝及上缝隙均需填满砂浆并插振密实。
2.3补漏技术
参见以上有关有补漏技术
参考文献:
篇4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
(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篇5
在工程建设中, 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 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达到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 使之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管理的实现。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本人根据工作实践,论述了对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问题和方法。
1工程造价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结算定额存在不合理性
建设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是需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核算工作,不仅要求编审人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一系列系统的建筑工程知识,且还要有较高的预算业务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水平高低,总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差,如:定额换算不合理,由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要补充的项目不断增多;定额子目中的工作内容表述不清晰;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致使结算定额或补充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
1.2 在工程结算时,出现高估冒算现象
目前,高估冒算现象在工程结算时较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多收入,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创造社会信誉等方面入手,而是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巧立名目等手段人为的提高工程造价。
1.3设计变更多,工程量计算出现误差
由于工程设计变更多,且项目频繁,使计算过程复杂。容易重复计算,计算的基础不一等均容易造成错误。
2 原因分析
综上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极少数的结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过关,以致计算“失真”。
(2)施工单位顾虑结算卡得太紧,送审结算是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审核的,建设单位的主观愿望是核减核增的额度来收取业务费,这自然形成施工单位加大水分多报的可能。
(3)工程量计算方面:工程量的计算是依据竣工图纸设计变更联系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来编制的 是结算编制的基础。工程量计算误差主要包括;没有执行定额中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取。在定额中子目录再次计算,计算单位不一致而造成工程量的小数点错位等。
(4)材料价格方面:主材的型号、材质在设计中不明确。除省规定的材料价格外,还有大部分采用的是市场价,这也影响了结算的造价。
(5)费用计算方面。不按合同要求套用计价程序。工程没有达到约定的文明施工程度却按约定计算文明施工措施增加费用。
3 工程造价审核的内容
3.1工程量的审核
(1)工程量的计算应力求准确,在计算各分部的工程量时,各分部有其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计价表子目中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清晰子目换算规定,审核工程量的计算单位是否与套用的定额单位保持一致等。例如:如建筑层高大于3.6m时,顶棚需要装饰方可计取满堂脚手架费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方可计取支模超高增加费。
(2)审查变更项目、签证、核准工程量。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在审查设计变更时,应审查该变更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和依据。对现场的经济签证应首先定性审查。1)造成费用增加的原因不是承包商的。2)合同规定的不应由承包商承担的风险。3)与合同相比较是否已造成费用增加。现场签证及设计修改通知书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如果在一部分已施工完毕才通知要变更的,就应计算返工费,如果还未施工便通知变更的,按变更内容计算工程量即可。
3.2 单价套用的审核
(1)工程造价定额具有科学性。单价套用的审核是审核其套用定额是否合理和准确,工程项目有否重复套价。如果是投标工程,则审查其单价是否与投标报价的单价相符,计价所完成工作内容是否与投标综合报价描述的工作内容相一致。
(2)审查材料价格是否合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费占很大的比重,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左右,由此可见材料价格的高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材料价格审核过程中,一定要有据可查,主要审查材料价格的采用是否与施工合同约定时间一致,对于特殊的材料设备,是否办理材料价格采购签证及品牌认证手续,目前市场上的伪劣产品较多,就是同一种合格产品,不同的厂家和型号,价格差异也比较大。特别是一些机械设备,进货前必须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其购置发票必须要建设单位签证。如有投标报价,必须与投标报价时承诺的品牌等级相一致。
3.3费用的审核
取费应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书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注意如下一些问题:审查执行的取费是否在工程费用适用范围内,例如在一个单位工程内挖方或填方超过5000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土石方工程,就不能按建筑工程取费,而应按大规模土石方工程取费,同时审核所取的各计费费率是否正确,是以人工费为基数还是以分部分项、技术措施项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为基数,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要特别注意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
4 工程造价的审核方法
4.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是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文件、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相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实际上与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和过程基本相同。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 投资不多的项目, 如维修工程;工程内容比较简单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
4.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项目进行审核的方法。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大的工程中,应主要审核路面及各结构层的工程量和单价,如有大量土方工程,应作为一个专项进行审核。这些费用项目计算方法较简单,但一旦算错,对造价很可能会产生大的影响。
4.3对比审核法
对比审核法:是指将现有工程和其它工程的经验造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再针对这些分部分项进行重点计算的审核方法。这要求审核者要在总结分析其它工程造价资料的基础,找出同类工程造价的指标、综合单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
4.4分组计算审查法
分组计算审核法:是把工程造价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与其它分项工程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查多个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核速度快,减少重复计算量。
在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各分项综合单价时,也可考虑用分组法。如一般把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地面面积、地面垫层、地面面层、楼面面积、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涂料面层编为一组,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算出来,其他分项的工程量利用此基数就能得出。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查速度快,工作量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预结算的审核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2)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是在简单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将样本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排序,根据所选样本的数量,按照样本总容量与所要选取样本的比例确定合适的间隔进行取样,样本间距通过总体单位数与样本数量的比值确定;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应用普遍,但是可能抽到与总体特征差别较大的样本。
(3)分层抽样是将总体按照不同特征分成几个部分之后,在每个部分中按一定抽样方式抽取样本的方法,适用于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组,分组的标志与关注的总体特征相关;分层抽样过程较复杂,但是总体的抽样误差会变小,可信度增大。
(4)整群抽样也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性质特征分为互不交叉、相互独立的几个不同的群体,然后以群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要求群内各样本差异大,群间差异小;整群抽样实施较方便,但不同群之间往往差异较大,抽样误差较大。
二、抽样方法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一)抽样总体的确定
根据企业要求需要对其某一年度工程项目的订单进行抽样审计,目的是监测订单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抽样总体是该企业一个年度内涉及工程项目的订单1218份。
(二)确定抽样样本数量
根据企业要求按年度订单总数10%的概率进行抽取,即在1218份订单中抽取120份进行审计,要求通过抽取的120份样本来客观真实地反映该生产企业内部工程管理的现状。
(三)确定抽样方法及样本选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抽样之前,审计人员先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走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有效的沟通,针对各部门质疑程度较大的订单,采用非统计抽样的方法,即将该类订单直接抽取作为审计样本的个体;其他的订单采用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统计抽样方法。非统计抽样和统计抽样的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应用统计抽样方法进行抽取样本时,首先采用了整群抽样方式,将总体中的个体按照工程性质、特征分为不同类别,即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将每个群体作为一个小集合或者分总体,在这个分总体中采用分层进行抽样,即根据样本的金额进行分层;最后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进行抽样。3。
(四)样本审核
将抽取的样本按照审计流程和标准进行审计,审核结果经过三方(订货方、供货方、审计公司)确认。
篇7
根据审计目的的不同,审计人员在审阅被审计单位的基础资料后,应详细了解该单位的资金运营、经营范围、主要的客户对象等情况,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应逐步明确自己的重点审计方向。在对往来账进行审计时应对企业的往来账的二级科目及金额进行分析判断,往来账的发生大多与资金密切相关,一个管理成熟的企业通常都会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审批和内控制度,而这些制度也是对往来账审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讲,往来账的审计更强调符合性测试,在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同时进行符合性测试,往往能够发现一些隐藏在往来账中的问题。
一、预付账款的审查
预付账款的审计中应当关注有关的购货合同是否真实、合法,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虚列预付账款或隐瞒收入等问题。曾经做过的审计案例中有一个案例是通过预付账款发现了问题,一个大型的建筑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建筑资质,需要增资,按照审计准则,增资之前要对企业的上期出资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在对其进行审计前,我们查阅了该公司几年来的报表数据,并详细地询问该单位的主要经营项目、收入、利润等概况,从报表上看预付账款科目每年的余额都较大,建筑企业虽然有些工程款需要预付,但结合该公司每年的工程结算情况分析该项科目余额异常,于是抽查了首次出资时的大量预付账款的凭证和资金的收付凭证,发现在出资的当月,货币资金数额很大,其后逐渐减少,同时预付账款逐步增大,预付账款后附一些施工合同大部分比较简易,同时大部分都是个人和该公司签订的合同,且在后期几年几家单位和个人的预付账款都变化不大,由此判断出该单位抽逃注册资本的数额,在将几家异常的单位和个人的预付账款整理后,我们要求去这些单位和个人处询证,但企业却提供不出详细地地址,最后企业的财务人员承认预付账款的抽逃资金部分。
二、应收账款的审查。
1.了解并测试被审单位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应收账款的控制测试主要围绕应收账款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定期寄送对账单以及内部核查等来实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测试及评价:(1)应收账款的记录是否以经销售部门核准的销售发票和发运凭证为依据;(2)企业是否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的余额定期编制客户对账单并与客户对账,编表与记录、调整应收账款的不相容职务是否得到了分离;(3)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户登记是否由不同的人员根据汇总的记账凭证和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分别登记,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户的余额是否由独立于记录应收账款的其他人员定期核查;(4)测试企业的信用部门是否定期编制应收账款分析表并标出虚列的应收账款或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5)测试企业对于账龄较长的客户的应收账款是否指定专人进行催收以保证债权得以收回,应收账款的各种贷项调整(包括坏账冲销、折扣与折让的给予)是否经过专人授权审批;(6)测试企业是否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2.有选择地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
注册会计师应亲自进行函证的寄发以保证寄发过程中出现的舞弊风险,在确定函证范围时,应对总体以一定的形式分层,以便对应收账款金额的主体部分进行函证。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选择以下项目作为函证对象,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关联方项目;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为零的项目;非正常项目。在函证时间的选择上,函证最好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充分考虑对方复函的时间,在期后适当时间内实施函证,尽可能做到在审计工作结束前取得函证的全部资料。如果被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注册会计师也可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为截止日实施函证,并对所函证项目自该截止日期至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变动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函证方式的选择分为积极式函证和消极式函证,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为了提高效率,一般将两种函证方式结合使用。对于大金额应收账款采用积极式函证,对于小金额应收账款采用消极式函证。同时,注册会计师应该直接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回收,通过函证结果汇总表来控制函证。
最后,注册会计师还要对函证结果及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回函结果表明存在审计差异的情况,合理估算应收账款总额中存在的累积差错的多少,估计未被选中进行函证的应收账款的累积差错是多少,将函证的过程和情况记录在工作底稿中。具体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1)收到回函时,如果回函结果与账面一致,注册会计师一般可以初步确认此笔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回函的结果小于被审单位的账面价值,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被审单位是否存在扩大应收账款,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嫌疑并调查发函之后收款的情况;如果回函结果大于被审单位账面价值,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被审单位是否存在利用应收账款隐瞒利润的舞弊行为。(2)对于采用积极式函证而没有收到回函时,如果是因为对方已经付款,应审查发函后的企业收款情况;如果存在虚假确认应收账款的嫌疑,应通过调查交易的相关合同、销售发票、发运凭证等予以核实;如果是发函途中丢失,可以通过邮局进行查询。在分析应收账款回函时,注册会计师还应考虑时间因素、成本效益因素以及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决定是否进一步扩大函证范围和追加实质性测试程序。
三、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审查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大部分为非主营业务形成的往来账,其中大部为个人往来,有些审计人员对此往往容易忽略其重要性而减少抽查平整的样本,致使在其中的问题也被忽略。对于其他应收款的审计应关注企业的对其他应收款的审计中应当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另外是否建立了定期清理的制度,是否执行。同时还应注意调查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如果是押金,应调查对方单位是否以将押金退回,如果已经退回,单位就有可能存在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应当仔细深入地调查。另外还应当关注企业是否有长期挂账的单位借款,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应询问有关人员,查清原因,从而进一步搞清企业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在此仅谈一例关于其他应付款的审计案例。在接受一个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后对其下属的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其中一家下属单位为大型的兼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酒店,在审计其往来账时发现该单位其他应付款数额变动较大,且在审计基准日其金额也很大,于是增加抽查该科目的凭证数量,在抽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不正规的自制原始收据,有的收据摘要里注明是押金,但起数额却很大,且有部分科目的数额在有规律的增加,根据审计经验。初步判断为账外收入,在把判断异常的凭证整理出来之后,该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承认这部分异常的数额为该单位出租房屋收入。
总之,往来账的审计对整个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工作量也非常大,但由于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往来账的审查力度,特别注意长期不发生增减变化的呆滞往来账项和偶发性大额往来账项,重点关注它的形成、变化有可能带有的违规、违法性质,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隐瞒收入、少摊销成本费用、侵吞公款、巨额坏账、账外资金等,在审计中对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相结合,深入细致地开展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周琦何平均:讲究审计技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J]事业财会,2004,(03).
[2]徐美光:其他往来款项审计浅议[J].浙江统计,2006,(02).
篇8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资产,在当前实行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它是银行业最大的盈利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三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推动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可预见的风险。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能够客观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银行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银行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一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来制定;二是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是否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评价员工是否确知已建立的工作目标(或业务管理目标);四是管理层是否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机构、人员、政策和程序以及支持系统。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是否已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恰当分类;五是是否已识别出各类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六是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合理,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二)能够综合分析和计量风险的恰当性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风险分析和计量是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确定。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用的公式为:风险值=风险影响X风险概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但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转化基础工具计量市场风险;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需要主管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如银行在计量未决诉讼预计负债时,其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合理而恰当的估计。
(三)能够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
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内部审计在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情况和控制效果,特别在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控不健全区域的潜在威胁时,是通过风险反馈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确保目标与预算如期完成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对重大的审计发现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作为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反馈,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
三、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审计理念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银行各级管理层应深刻理解银行所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含义,把风险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始终把风险意识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风险的领域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风险评估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已扩展至通过战略层面参与公司价值创造。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效益审计应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将风险管理融人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首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按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其次,确定审计范围和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范围,如重要的会计凭证、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交易授权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选择技术与方法时,应能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最后,追踪审计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
(三)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管理评价模式
篇9
20世纪70 、80年代,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露头矿和近地表矿已基本查明。特别是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露头矿、易识别矿越来越少,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质找矿逐渐转向已知矿区的周边以及深部隐伏矿的勘查;在中西部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继续寻找浅表矿,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进行隐伏矿的勘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和深入,在矿产资源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方面与国际交流迅速增加,尤其是物探、化探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有效地提取深部多种找矿信息,成为寻找隐伏
矿的主要手段。我国物、化探工作者,在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和消化吸收的同时,也自主研发了一些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新方法、新仪器等。
二 物探勘查方法技术
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查的简称,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和地温等六大类方法。据统计,物探方法在寻找和扩大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地下水等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2.1地震勘察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基于地震反射技术,现已经成为油气勘探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手段,但其在一段实践内该种方法在金属找矿中受到制约,直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岩石和矿物的物理性质的深入研究才为其在找矿中应用创造了条件。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反射技术来探测到潜在反射体并对其加以成像,其形成取决于矿床或反射界面与周围介质间存在的声阻抗差异和该反射体的几何特征,二者综合为岩石的声阻抗并将其作为反射技术能否成功利用的先决条件。
2.2大地电磁测深(MT )
大地电磁测深对于地下低阻层(良导电体)相当敏感,这是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能够在(隐伏)金属矿勘探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据。就金属矿床而言,矿体与围岩之间,蚀变围岩与未蚀变岩石间,一般均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矿体中金属硫化物的富集会使其电阻率明显降低。而控矿脆性断裂、韧性剪切带、蚀变破碎带的出现,均可导致矿体与周围岩层(体)问明显的电性差异。这使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
2.3瞬变电磁法(TEM )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简称TEM)是电磁测深法的一种,但它是有别于大地电磁测深(MT法)的以脉冲电流讯号为场源的主动场源时间域电磁勘探技术。TEM以电磁感应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探测目标物感生出的涡流场在其周围空间形成的二次电磁场随时间变化的响应特征,推测目标物的空问形态,从而达到探测目的。基于此,TEM对于寻找高导电性的较大矿体的效能突出。另外,TEM还具有探测深度较大,受地形影响较小,施工环境宽松,作业方便等优点。这使得该方法在一些地理景观复杂的矿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找矿效果明显。
2.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一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简称CSAM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于大地电磁法(MT)和音频大地电磁法(AMT)而发展起来一种主动场源频率域电磁勘探技术。它用一个发射偶极AB供电,电极距离为1~ 2km,测量工作布置在供电偶极中垂线±30?的扇形面积内,测线与供电AB极连线平行。这时的场源可以认为是平面波,通过不断变换供电频率便可达到电阻率测深的目的。在山区可根据地形灵活选择发射机位置。测量时只移动接收机便可进行面积性测深工作,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CSAMT法勘探深度大(可达2km以上),同时由于其可以通过“变频”改变探测深度的不同,而兼有测深和剖面研究的双重特点,是研究深部地质构造和探寻隐伏矿的有效勘查手段。对于地面甚低频电磁法( VIF)难以发挥作用的厚层覆盖区,可以选用CSAMT法。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进行了CSAMT的应用研究工作毛,他们的研究中涉及CSAMT的成果都大致体现了其上述优点。
2.5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EH4)
E 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是由美国Geometrics公司和EM1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联合生产的一种混合源频率域电磁测深系统。结合了CSAMT和MT的部分优点,利用人工发射信号补偿天然信号某些频段的不足,以获得高分辨率的电阻率成像。其核心仍是被动源电磁法,主动发射的人工信号源探测深度很浅,用来探测浅部构造;深部构造通过天然背景场源成像(MT)。有地质专家等在砂岩型油矿床上应用研究指出; EH4在高阻覆盖区具独到的优越
性,可以穿透高阻盖层;而当基底为高阻时,且基底与上覆砂岩有明显电性差异时,EH4能准确而清晰地探测出基底的埋深和起伏。申萍、沈远超等采用EH4对横跨中国东西的9种不同成因类型的25个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矿化异常在剖面的形态、规模、矿化强度等,是隐伏矿定位预测的方法之一。同时应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以对异常进行相互印证,仅用单一的方法对隐伏矿进行成矿预测是很困难的,也不符合当前隐伏矿产勘查的发展趋势。
三 深部找矿存在问题及对策
3.1因地制宜的技术使用
目前国内在深部找矿工作上存在着不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工业布局以及其迫切程度,而是全面开花,实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由于国内资源分部、工业布局以及经济发达程度非常不均衡,因此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确定深部找矿的适宜区域,如在东北及东中部由于该区域范围为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布局相对集中,在近几十年则已经对区域内矿藏进行开采,其浅部资源已经几近耗尽,因而急需接替资源,因此在该类区域应尽快开展深部找矿;而在西部地区则正好相反,虽该区域范围内也有诸多危机矿山亟待接替资源,但也有相当大的部分资源等待开发,如三江、秦岭以及新疆、地区内的矿产资源则开发甚少,因此在该区域范围内进行采矿一则宜先开采浅部矿藏。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应由政府从上而下统一部署,绝不能全面开花,以免对矿产资源保有量甚多的地区过早进行深部勘察而对浅层矿藏造成浪费现象。
3 .2技术落后
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应对于深部找矿和危机矿山找矿的成矿重点区域作出足够的基础性地质工作,以便于对区域内深部成矿地质特征及矿产形成、赋存的地质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还要参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圈定的异常,只有从地、物、化、遥等多方面同时开展,联合攻关,才能更有效的识别、发现以及提取新型的、深层次的找矿信息以及如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成矿背景下选择最佳勘测技术方法组合等问题总结出系列的勘测准则。
由于浅层矿日趋紧张导致深部矿成为主要找矿对象,因此找矿思维及策略及技术方法的变化都应随之改变,目前有关针对深部找矿的技术方法大多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随着深部矿勘察的持续进行新的探侧方法必将应运而生,以便为深部找矿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四 应用与问题
4.1当前矿产勘查的发展趋向是应用综合勘查技术进行找矿预测,这需要各种勘查手段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减少多解性,而仅用一种物探或化探的手段去进行隐伏矿的找矿预测是不现实的。
4.2物化探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工作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物化探信息必须结合工作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来解释。在进行物化探勘查过程中始终坚持地质一物化探(结合地质理论进行合理分析、解释)一地质的思路,而不能脱离成矿地质条件,孤立使用某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地质与找矿的实际问题。
篇10
相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的外部审计来讲,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均由企业内部开展工作。论及内部审计的含义,上世纪90年代,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对内部审计作出明确规定,即把内部审计定义为“一个机构内所建立的独立评价职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内部审计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更新。
根据国际上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被界定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从内涵上分析,现代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目的在于帮助金融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职责在于增加金融企业价值、改善金融企业经营,内部审计的地位已经上升为金融企业内部一种日常性、独立性管理活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方法评价体系也成为内部审计的常用手段。在我国,内部审计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定义作,“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等实行审查和评价,达到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目的。
现代社会经济形态下,伴随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内部审计所起作用发生改变。与传统内部审计的防护性相比,现代内部审计一改过去注重审查财务报表的自我监控功能,而借助于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领域的整体监控,实现了自我促进和自我完善的功能,起到建设性作用。尤其在现代内部审计定义下,内部审计强调实时、持续性监控,注重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共同合作,整合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各项内容,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内部控制转向为企业风险。这意味着内部审计从监督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其内容也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拓展,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范围,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产生一致性。
二、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常见问题
与国际上金融企业以及我国其他行业企业相比,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当前发展速度较慢,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的本质特点要求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这是金融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有效前提,也是保证审计结构公正、客观的根本所在,但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的现状,使得内部审计独立性偏弱,特别是金融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管理上处于平等地位,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审计职责时很难推进审计工作,内审独立性受到极大限制。
审计作用不被重视、权威性差。与独立性一样,重要性、权威性也是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特性。由于认识上误区,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常被作为摆设,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不参加经营管理会议,且如果遇到精简则首先被排除在外,如此以来,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得不到领导重视和支持,审计中发现问题无人追究,审计结构无人关心。再加上有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部审计受制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内部审计权限和监督作用受限,内部审计毫无权威性可言,其对管理层几乎无监管作用。
审计标准不规范、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是现代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去规范审计工作的目标、范围与方式,来确保并提升内部审计的有用性、高效性。从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标准来看,内审目标与组织生产经营目标脱节,甚至目标很不明确,工作范围上甚为狭窄,审计方式方法上较为落后,导致内部审计步骤繁琐、效果不佳、功能难以很好地发挥。再说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多数内审人员由以往会计、信贷等业务人员转来,即使其具体岗位的专业业务水平过硬,其全方位、综合性审计业务能力也存在较大问题,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缺陷制约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并衍生出潜在的审计风险。
三、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方法
总体上说,针对企业实行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比较、审查、复算、观察、巡视、重做、盘点、查询、总计、追踪、浏览、调节、审阅、保证、询问、分析、测试与抽样、证实与确定、评价等。其中,描述主要是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程序进行概述,或者绘制出各种流程图及图表等;比较主要是对某个审计项目的几种资料做出说明,以找出其不同之处或相同之处;审查即检查材料、设备、文件等各项审计证据;盘点是指清点库存现金、库存材料等实地清查活动;查询即为证实被审计单位记录的正确性函询外部组织;审阅即对书面文件审视阅读;分析指的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说明数字之间的关系及趋势;评价是对事项是非优劣作以判断确定,比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的高低进行评价。
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企业发展紧跟当前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趋势,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突出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功能,其具体形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内部IT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主要与公司治理相结合,有效的IT审计方案常见于识别机构最大风险暴露区域、评价企业运行中内部控制适当性、实践管理层计划及监督IT活动有效性、促进企业信息系统保密性及完整性等。
此外,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方式的改进还要求优化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完善各项审计操作规程。以提升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含量为前提,有序组合各种审计手段,将内部审计工作成本降至最低,改善金融企业在操作手段上的速度和范围,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金融企业行业审计特点,编制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以科学化、细分化、定性化方法,确定审计部门与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干部任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审计计划方案的制定与审前调查、构建现代化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等。
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效果的有效途径
伴随近年来审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重要性、权威性日益增强,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及建设职能越发显现,从实际操作角度讲,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不断深化、提升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于:
革新理念,以风险为导向,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完善内部审计功能与目标,提升金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更好更快实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工作对象上,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判断对错、查询错弊等内容向解决经营管理矛盾问题、发现并规避风险、觉察并抓住机遇等内容转变,同时还要擅长综合分析诊断、积极寻找对策、主动求证解决方案,既要履行监督职能,又要做管理层的智囊团和参谋长,以创造性的工作状态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和价值。
改进策略,致力于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首先要完善审计报告、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向企业管理层、决策性传递高质量的金融营运优质信息,维护内部审计工作声誉、形象,在创新审计工作的同时,提升内部审计建议价值含量。其次要拓展审计领域、开发审计项目,着眼于改善内部审计方法和操作程序,本着看重事实、依据、风险的原则,以管理风险为导向,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设定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措施,开展经营绩效、网络安全、市场营销、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等新型审计项目,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好的咨询信息。
吸纳人才,优化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渐涌现,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技术复杂性增强,内部审计所担负任务愈加艰巨繁重,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成果信息要求具备创新性、前瞻性和高附加值,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下,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完备的知识储备体系,以及良好的实际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实用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性分析能力、一定的写作能力等。任何一方面的知识缺陷,都可能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现代金融企业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相关财务管理知识、精通国际金融、懂网络技术、能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提升金融企业内审服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陈爱英,郭兰英. 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对策思考.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第31卷(2)
篇11
朱元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首席教授,三江学院商学院院长,中国财务学年会顾问。曾兼任各种学术组织职务、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以及担任过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大型企业集团的顾问。
1962年秋考入吉林财贸学院会计统计系会计学专业就读,毕业后即在学校不间断地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的教学与研究,迄今已逾50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讲授过各种层次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类课程,教学风格严谨轻松,对学生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推崇和爱戴,桃李遍布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
在《会计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上数十篇,主要学术专著有《财务控制》、《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索》、《企业集团财务实证研究》、《财务会计通论——改革中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其他公开出版的著作10余部。其中,专著《财务会计通论》和《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索》曾两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奖励。研究报告《加入WTO对我国审计环境的影响和政府审计对策研究》获2002年国家审计署优秀科研成果奖。曾获南京大学每五年一次的数千名研究生导师的最高荣誉奖第六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其研究风格为注重理论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朱元午教授认为,传统财务体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理财主体的缺位、理念不够先进和缺少基本方法论这样三个方面,而这些缺陷共同导致传统财务体系很难成为整体最优的控制系统,当然也使财务管理或控制的效果难以达到最优化。他指出摒弃单纯财务观点,更新财务控制理念。朱元午教授提出了一个财务控制系统的三维结构,财务控制系统是由控制主体、指导理念和基本方法这三维构成。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风险资本提供者,企业所有者没有任何理由不介入所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经营者和其利益相关者也没有任何理由排斥他们的进入。在控制主体中加进了企业所有者,既可以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控制,又可以加强对经营者财务行为的控制。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财务与预算委员会”这一决策机构使所有者成为理财主体并发挥实际作用的。鉴于管理效率递减规律的普遍存在和经常发生负面效应,企业及其财务控制应以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作为追求的目标,朱元午教授尝试将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知识融进财务管理,他主张将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构建财务控制系统的指导性理念,这样做对单纯财务观点和更新财务控制理念,构建更加科学有用的财务控制系统还是十分有益的。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及其财务管理者认识管理效率递减规律,运用这一理论自觉地使企业及其财务管理成为一个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系统,还可以帮助企业及其财务管理者找到增加负嫡的基本途径。朱元午教授认为,对传统财务系统的改进和完善需要以博弈论作为最基本的方法论。由于财务控制双方或各方在要不要进行控制这一问题上通常是没有否定选择的,它们之间具备合作博弈和监督博弈的前提因而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着眼于“团体理性”,更加强调效率、公正和公平,然而,要想达到“纳什均衡”,也即实现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成的战略组合,在给定他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者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而试图打破这种均衡,需要多次的重复博弈。也就是说,一个效果最佳的财务控制系统只有自觉地以博弈论为正确的方法论才有可能最终建立起来。
在我国会计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面临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朱元午教授认为,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最重要条件是会计国家化,也即各国会计的充分发展,而失去国家特征的会计将不会真正有助于会计的国际趋同。对于会计研究方法,朱元午教授指出,不能把实证研究看成是会计研究唯一的科学方法。作为一门基本上不是理论学科的会计学,其规定性远远大于其理论性,其以会计政策选择为核心的职业判断能力的“艺术性”又实际上大于科学性。这就从本质上导致会计学是以商业判断为主的一门朴实的学科,因此从根本上决定了实务界会更欢迎那些会计研究的成果。朱元午教授认为,学者们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多生产对实际工作有用的或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少生产难以被实务界看懂和不太受实际工作关注的特别是有可能误解误导股市和决策者思想及行为的东西。
篇12
1966年,瓦茨大学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分别于1968年和197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60年~1966年间,瓦茨曾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福赛思公司任助理查账员,后任执业会计师。但瓦茨在1966年被聘为纽卡斯尔大学的会计兼职教师后,即将主要精力用于从事会计教育工作:1969年~1970年,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讲师;1971年开始到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任教,1971~1978年任助理教授,1978年~1984任副教授,1984后任教授。在此期间,瓦茨还曾先后出任罗切斯特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西蒙商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主席、金融研究与政策项目主任和院长顾问等职。
此外,瓦茨还到多个学校访问讲学或出任客座教授:1981年与1984年,两次前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财务会计系任特派讲师与客座教授;1984年,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管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5年曾到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j.l.凯洛格管理研究生院任访问学者;1995年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受聘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瓦茨也曾多次出席美国会计学会的年会和世界各地召开的会计学术会议。 此外,还受聘担任许多著名会计学专业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人:1978年至今,一直担任《会计与经济学杂志》的创刊联合编辑之一; 1972年~1978年, 任《会计研究杂志》副主编;1983年~1985年, 任《当代会计研究》编委会成员; 1995年~1997年, 任其发起建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简称ssrn)和《会计研究网络》的主编等。
瓦茨因其学术成就而多次获奖:他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教授合作发表在《会计评论》1978年第1期和1979年第2期上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与《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理论解释》两篇论文,连续获得1999年、200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发的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1985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因《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获得当年的alpha kappa psi会计奖;1996年5月,获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授予其杰出教授称号;2000年,美国会计学会授予其美国杰出会计教育奖;2004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合作的著名论文——《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自1986年开始设立的一个特殊奖项——会计学术文献重大贡献奖。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几十年来,瓦茨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会计与经济学杂志》、《财务经济学》、《会计研究杂志》、《亚太会计杂志》和《英国会计评论》等著名专业学术期刊上独撰或与人合撰了近60篇论文。当然,最著名的则是他与齐默尔曼合作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和《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两文,以及两人于1986年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三、主要论著简析
(一)《实证会计理论》(1986) 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经济学和理财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简称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进行大量经验性检验的影响和启发,以及当时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开创的实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美国一些年轻会计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早期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多数来自实证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较强的芝加哥大学,这其中就包括雷蒙德·约翰·鲍尔、迈克尔·c·詹森、威廉·亨利·比弗、罗斯·l·瓦茨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等人,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该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此外,还就信息披露的管制理论、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研究的作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共分为四大部分,设15章,各章大致内容如下:
第1章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作者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概念具有一套与之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是注重实际经验的研究人员在多年理论研究探索中经验累积的结果。会计理论概念不仅范围较广,而且与财务会计教科书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构成了日益增多的以经验为依据的会计文献的基础。该书是为了增进人们对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会计文献中重要理论与方法的认识,而增进这种认识的关键是掌握方法论对会计理论演变的影响。
第2章为“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该章主要解释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如何影响会计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由它引发的对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有相关性,以及会计程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研究;解释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它如何促使会计研究者,提出会计数
转贴于
据能够提供与计价模型的变量有关的信息;在没有税收效应的条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以及我们能够限定会计盈利和股票价格的特殊关系等假设
第3章至第7章,主要是分析介绍研究人员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有关文献,其内容分别为“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竞争性假说的辨识”、“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盈利预测”和“信息揭示管制理论的演变:一种新理论的开端”等。
第8章至第13章,主要介绍在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在实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其内容分别为“订约程序”、“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会计与政治活动”、“会计选择的经验检验”、“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和“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等。
第14章为“会计研究的作用”,作者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在于解释和预测广义上的会计实务。因此,理论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即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方式,以及理论对使用者利益进行预测的影响。
第15章为“实证会计理论:总结、评价与前景”。作者认为,该书研究思路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发现:盈利报告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其他会计数据也反映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中的变量(如风险),并且能够提供有关未上市证券的信息;年度盈利呈随机游动状态而季度盈利则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作者指出,当时实证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的主要局限性:利用替代变量来表示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限定的线性模型缺乏依据;在契约变量之间存在着共线性。作者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实证会计理论》:全面回顾了会计学中大量的、与日俱增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相互关系需要理论进行解释和检验的必要性;指出了按现行观点来解释研究结果的经验性研究的不足;力图阐明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论;注重将单期间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作为一种计价模型贯穿于全书;提出理论研究的发展源自于需求的推动(即理论研究的供求关系是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服务需求);指出社会对实证研究的需求会始终存在,会计研究人员的声誉和论述技巧越高,成就越可能受到实务工作者、管理者和其他学术界人士的重视,更多的学生和资金就会流向他所在的大学;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实证会计研究成本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该书序言中,作者写到:“一些学生喜欢了解‘末行数字’。遗憾的是,这种简明扼要的‘末行数字’目前还不存在。我们所接触的中介研究领域里的流沙。我们的目的不是为提供流沙的地图,而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流沙的了解,并向他们提供绘制这种地图的工具,以使他们为未来的研究作出贡献。”这段暂短的表白,正是对该书写作宗旨的精确表达。
篇13
一、 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 (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深刻认识推论的前提;四是想象 (Vision),即超越时空,预测审计理论的前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披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望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去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问题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肃的态度,去发现问题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认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断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明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借鉴,要保证令人满意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Theory of auditing: 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 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
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问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起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承性问题,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以最终达到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认识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问题,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管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审计问题,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管理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种种认识,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管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管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门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刊》、《管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管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晰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二、 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强调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限定所依赖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认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强调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断,被用来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强调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3)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推翻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合理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准确回答,又要能全面、准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注册师协会1997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问题。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1998)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商业、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人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索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 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 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容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 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uditor\\'s 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最终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的马秀如博士1996年编著的《公开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的,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的研究。”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 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入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归纳演绎为主,强调价值判断,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强调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功能和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和经济后果,预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
即解释和预测审计实务。过去,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统一审计实务和提高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如果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问题时,首先,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现实的矛盾是,从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相互依赖关系来看,需要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两者统一起来。但如果从顺应国际倾向的角度出发,审计理论研究又似乎要在学术界强调实证法的主导地位,而在实务界确认规范法的权威。于是,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如何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中进行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的现状是,尽管规范研究还够不上成熟,但实证研究甚至才刚刚起步。即便在准则制订和实务规范的过程中,审计职业界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准则、规范的,也需要实证法的运用。因此,现实的任务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规范审计研究,而必须加快实证审计研究的步伐,加大实证审计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规范审计研究。而应将规范法与实证法并重,并考虑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研究成果能够相互借鉴和印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唯有携起手来,极大地丰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我国审计理论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注释:
①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管理出版社,1996年, pp624—625。
②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pp627—628。
③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 philgophy of auditing)》,商业出版社,1990年,p.15。
④见黄世忠、陈少华、刘海彬等译,瓦茨(Ross.Watts)和齐默尔曼(Jer01dL.Zimmerman)著:《实证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