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

篇1

3.更加关注产品个性以及服务质量。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篇2

[3]黄健柏,黄飞.我国网络消费研究述评――对364篇大学生网络消费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新宇,何亮坤.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问题及破局之策――以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6).

[5]继光.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0).

[6]谢S.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观察[J].北方经济,2013,(8).

[7]黄冬兰.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道德观的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2,(6).

[8]徐洪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商业时代,2009,(32).

[9]胡立源.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探析[J].硅谷,2008,(10).

[10]王东.浅析我国高校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8,(11).

[11]陈晓.浅析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正负效应[J].图书馆学研究,2007,(2).

[12]刘志杰.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J].天中学刊,2004,(2).

[13]蔡怀舜.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4]林豪慧.高校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2,(5) .

篇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中的主要群体,本论文主要在网络消费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必要性和成因分析和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1]。

一、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消费概况

本论文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抽样调查了300位红河W院的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问卷调查。根据网络消费问卷反映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2]。通过对红河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87%的大学生有过网络消费经历。由此可知,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群体异常庞大。在网上购物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结算方式时,73%的人喜欢选择在线支付,货到付款也占有17%的比例,在线支付主要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银行汇款共占。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最高的前四种商品依次为图书31%、运动和休闲产品32%、电脑及相关产品11%、音像制品26%网上购物与传统形式的购物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大学生网络消费认为有物美价廉52%,跟所说的一致,货真价实17%,但也有被网上卖家欺骗的。购买物品后,对购买的商品的满意程度有26%的人感觉一般,满意的有27%。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概况的同时,不难看到一些问题也随之滋生。例如:在网络消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网络消费中风险意识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很多同学选择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有自我的独立意识(与众不同和“寻找自我”),大学生对于时尚的消费抵抗力低,有一部分同学购买大量的高额消费品,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极大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泛滥,不懂得正确区分消费需求和价值。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不理解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

网络消费中的交易方式和传统消费的交易方式存在明显问题[3]。在传统交易方式里,是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内容是可靠安全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的;而网络消费是利用互联网视图进行的交易模式,其存在很大的虚拟性。

政府对网络消费的监管力度和制度保障不尽完善。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相应的网络安全隐患随着产生,在网络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缺乏对网络商品的监察力度,缺乏对网络企业信誉的监管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网络营销及电子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和超前性,网络消费的发展是广阔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存在着四个问题,根据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4]。

1.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正确的网络消费就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积累消费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极主动了解消费常识;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在消费之后,应该注重售后服务的基本问题。

1.2学习消费知识,加强自身理财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消费意识。

1.3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

1.4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2.高校增强网络消费教育

首先,加强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高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整顿校园环境是从客观上给大学生创设了培养正确消费观的环境。其次,开设网络消费安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风险意识,以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欺诈中争取有效权益。最后,老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3.父母培养子女经济独立的意识

首先,家长在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子女从小事做起,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其次,家里独生子女的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最后,父母应该减少孩子的过分依赖感。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4.加强网络消费保障

首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优势作用。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常识。其次,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最后,网络消费交易的安全问题,网络消费目前还处于新的领域,国家对网络消费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国家应加强法制管理,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一方面约束商家的行为,杜绝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一方面要规范网络交易规范,是在个人信息操作方面,提高网络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小红主编《网络消费行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篇4

一、引言

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的兴起和普及,对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一般侧重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这些研究大多只重视了大学生网络购物对经济的影响,而忽视了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群体本身的作用和改变。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本文主要研究杭州某大学的大学生网购行为与认同、生活方式等的联系,以及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对杭州大学生网络购物用户的总体情况需要准确地把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网购的过程、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本章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杭州某大学的部分网购用户进行调查,同时访谈法,对个案进行深入访谈,做定性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杭州某大学的大学生网购行为与认同、生活方式等的联系,以及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为主体,共设计18了个问题。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对网购的认可程度和网购对其个人生活影响。本次调查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H大学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出去预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50份,收回142份,回收率94.7%。

从调查显示来看,本次调查男生63人,女生76人,男女比例45.3:54.7。其中,年级分布为,大四学生最多,占总体的50.4%,共70人。大二、大三各16人最少,占总体的11.5%。大一学生共计37人,占总体的26.6%。

1、大学生网购商品类型

大学学生网购选择的物品,最为突出的是对服装饰品的选择。通常认为服装饰品一般是女性偏好。但这次调查来看,在大学生群体中,男女生对服装饰品并没有明显的偏好,这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对服装需求较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时期,对个性的表达和对时尚的追求,都显得格外突出。服装、鞋子可以凸显出每个人的风格,服装更具符号化的意义,将人们塑造成一个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其余最多的是购票、学习用品、食品等。

2、大学生网购类型

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消费的情况,物品缺失性消费、季节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分别占60.4%、15.1%、12.9%。相差很是比较显著,网站促销消费占到了8.6%,节日消费则只有2.9%。

物品缺失性消费、季节性消费和节日消费可以认为是有意消费,即因为主观某种需要、已有购物的意愿而实行的购买,而冲动性消费和网站促销消费则可以定义为无意消费,即由于外在客观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购物行为,无意消费更多表现为对商品的实际利用低。

3、大学生网购忠诚度

对于大学生的网购忠诚度的调查,本题着重考察,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忠诚度在哪里体现最高?问卷显示,选择网购平台的有52人,占37.4%最高,选择商家店铺的有25人,占18.0%,选择商品品牌的有41人,占29.5%,没什么明显忠诚度的有21人,占15.1%。

4、大学生线上线下购物商品差异性

网购在给人们对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购物习惯。对商品类型的选择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人选择没有明显区别,占总体的31.7%,而有79人选择对线上线下商品类型的选择有一定倾向性,16人表示出强烈的倾向性。共计68.3%的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类型上,线下与线上呈现区别。

5、大学生网购满意度

在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意向中,选择基本满意选项的最高,共有66人,占47.5%。很不满意的最少,只有2人,占1.4%。随着整个网购平台的不断成熟,对商家的监督越来越完善,网购流程也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体验还是比较良好的。

三、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购对大学生的消费刺激

在接触网购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是怎么样的呢?有51人选择了没有什么变化,6人选择消费支出减少,82人选择消费支出增加。从消费金额的支出上来看,有近6成的大学生因网购而增加了消费金额。但我们知道,网购的一大优势就是减去了商品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减少了许多额外成本,这样商品的价格就低了下来。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相同数额的金钱,在线上会比线下购买更多的商品。选择消费支出没有明显变化的同学实际上购买的商品是增多的,网购也是刺激了他们的购物欲望。

2、网购的影响程度

客观上,从之前大学生的购物习惯、每天浏览购物网站时长和消费支出等方面,都反映出网购其实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网购对其生活影响程度的总体判定,选择影响一般的有54人最多,占31.7%。选择影响很大的有11人最少,占7.9%。有78.4%的人选择一般程度及以上,说明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很深刻了。不仅是大学生的经济消费方面,对其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

3、大学生对网购主观评价

认为网购利大于弊的同学有68人,占48.9%。认为弊大于利的同学只有7人,占5.0%。还有44人选择了利弊差不多。这说明大学生整体上还是认可网购行为的,这也是由于大学生对网购满意度的提高。

四、大学生网购行为分析

1、大学生网购行为与群体认同分析

“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当我们被所在的群体接受和认同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而想融入一个群体的生活,必须具备共同的群体特征和价值认同点,这是一种集体意识。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将集体意识定义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现,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1]

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消费社会中的人为了进入到这一生活共同体中,就需要满足消费方式和消费选择上的群体内部一致性,即将个体的我转化为集体的我。在今天数字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被贴上消费大军的标签。人们的消费归属由群体的消费价值决定,大学生通过选择与自己观念和行为相同的群体来满足自己在购买中的需求。

人们的消费是与其所处的阶层地位相关的,所处的阶层地位不同的人,他的消费水平也自然有所差异。除了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的消费也是为了维护和再生产与自己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认同。[2]在传统消费社会中,“名牌”商品的打造需要极高的成本,在有限的空间的商场内,各个商品陈列的位置就是一种规则和秩序,将商品的等级划分出来,也将不同的阶层人群区分开来。

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上存在着显著不同。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自己还没办法脱离家庭独立发展,他的家庭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就代表了他自身的社会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费水平不平等的大学生在实际购买上的差异。“潮牌”是一块“遮羞布”,它可以掩盖大学生想追求品牌但却又被自身经济条件局限的尴尬,给大众化的商品贴上个性化的标签,网购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转化为了个性,有效消除了大学生群体内部由于消费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大学生网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分析

网购对大学生对生活方式改变巨大,这首先与整体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关,网速不断的提高,3G、4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都使人们对网络的使用率提高了。

以前,上网受空间的限制,人们只能呆在电脑面前,固定在某一处上网。但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端足以满足人们上网的需求,再加上3G、4G网络的高速传输速度,人们对移动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增加的新网民主要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移动端的优势就是将人们从空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可以将平时的“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浏览购物网站就是其中一种不错的选择。上课时、吃饭时、走路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屡见不鲜。很多大学生就是将这些时间花在浏览购物网站上,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都有浏览购物网站的习惯,且女生的整体的浏览时间高于男生,个别大学生甚至每天花去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来浏览购物网站。

3、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御宅”消费文化分析

“御宅”一词最早源自于日本的御宅族,而“御宅文化”则是指对于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某一社会群体。[3]

大学生愈来愈多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寝室上网一呆就是一整天,只通过电脑和外界交流,这在大学中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网络演化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类之前都未曾见过或者敢于想象的消费空间,这也为宅男宅女进行网络购物提供了重要的环境。现有的商业体系和运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御宅经济的影响,御宅族们人口基数庞大,这也为网络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御宅族的负面影响,网络购物市场导致了许多御宅族的诞生,而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上网购物花去了他们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就算是没有要买的商品,御宅族们也会黏在网上,毫无节制地浏览各种网络信息,而不管这样的信息是否对他有用。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随之取代的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崭新的生活方式,网络世界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灵归属。当然,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御宅文化直接导致了许多御宅族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中。

五、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网络购物的出现和兴起,不仅仅是对市场经济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并且同时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其值得肯定的一面,新的互联网媒体文化就是从网络购物消费之中诞生的,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世界,像“淘宝体”这样的网络语就是一种网络消费文化。新生事物既会带来好处,同样也必然有其弊端。正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所呈现的状态,大学生长时间的沉迷上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购物,而这种购物的目的已经偏离了自身的需求,而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寻求在网上的所得到的依赖感。

另外,无节制地追求商品品牌和社会标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名牌狂热,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给其生活无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而因个人生活开销无法负担,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面对和思考。

对大学生网络购物问题的解决,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个人这五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学生网购中存在的盲目跟风和从众现象提出解决方法。

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主流应该大力提倡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坚决摒弃奢侈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说“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要与自己的孩子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指导孩子理性消费,从行动上约束大学生们的不当消费习惯,给他们灌输正确积极的消费观念。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论的教育,多开设一些专门的常识性课程,传授一些理财知识。在生活方面,多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健康管理。只有真正能将自己管理好,才能有效的执行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习和增加网络购物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谨防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上当受骗。

总之,大学生养成理性购物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也不能仅仅依靠其个人的力量。我们既需要宏观层面上政府的调控,也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出力,再有例如学校、家庭和大众媒体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切实帮助大学生群体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健康地进行网络购物。

【注 释】

[1] 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3-113.

[2] 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郑笑梅、张歌.网络社会中“御宅文化”现状及影响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参考文献】

[1] 夏永林.大学生网络购物感知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安晓.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实证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

[3] 谭江伟.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9).

[4] 胡发刚.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5).

[5] 肖风桢.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6] 黄飞.大学生网络消费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篇5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石家庄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各年级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1张,回收有效率92.4%。调查问卷分内容介绍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和两个开放式问题共三大部分构成。统计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 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另外对于开放式问题采用归类整理的研究分析方法。

三、问卷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调查

(1)对于上网的感受。调研显示大部分的上网者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受访者对上网的感觉较好。53.7%的认为上网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26.0%的非常能享受到上网带来的乐趣。另外有11.3%的人不觉得上网时间过得很快,8.2%的人感觉不到上网带来的乐趣,这类学生当属于那些对于网络了解不深或者受网络毁害论影响的那种类型。

(2)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为网络服务付费的意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当然这和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有很大关系,但大学生因其自身追求时尚的特点和独立生活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受尊重、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在消费的心理上呈现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此次调查显示对于新事物或新技术好奇或设法接触,以及要求设法实现拥有的占98.7%,这比较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新颖的特征。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不愿意为网上提供的服务额外支付费用,只有10.4%的大学生愿意为网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有40.3%的大学生视情况来定是否愿意付费。这类现象表明,网络的普及还不够广和深,大学生对待网络消费的态度还不是非常积极,同时也说明网络文明的宣传还不到位。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等也制约了网络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3)购物原因与网站选择。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网上购物是主动的,个人购物的原因中,价格优惠、商品款式多样齐全、购物图方便快捷,以及觉得好玩好奇时尚的比例各为22.5%、10.4%、12.1%、7.8%,由于网络消费的成本低、方便快捷以及它是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新消费方式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网上选购商品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又产生网上购物的因素,也就是网上购物的需求,再去确定如何的选择商家。这是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情感意志过程。此次调研显示,在问访问次数最多的商业网站这一问题中,结果排在前面的是淘宝、易趣、新浪商城、搜狐商城、腾讯、网易商城比例为29.0%、11.3%、10.8%、10.8%、10.4%、7.8%。选择这类网站的原因主要是知名度、受朋友的影响、诚信度比例各为27.7%、22.5%、15.6%。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平均生活消费水平集中于200元~600元之间,600元以上的占7.8%,略高于本地区的平均生活消费水平。此次调查的对象网龄大多在2年以上,占80.5%。每周上网1小时以上,偏理科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周上网的次数没偏文科的多,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1小时~3小时。其中也有每天上网都在六小时以上,网瘾大的学生(如玩游戏)。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分析。上网地点调查发现在学校周围网吧 33.8%,学校机房49.8% ,宿舍或家里15.2%。说明大学生还未达到电脑的普及,鉴于地区发展和经济的因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网络消费的能力。

登陆购物网站的频率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偶尔登陆购物网站,每次上网都登陆的只占2.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登陆购物网站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表明当今大学生不是完全的网络消费者,他们可能是由需求产生或是网络宣传的影响进而产生欲望的。

调研显示91.3%的学生拥有E-mail,23.0%有数个,近年来的网上商家发现了网络邮件在网络营销的重要性,邮件营销一时成为市场的一个亮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大多数的商业网站像网易、新浪等看准了市场,并充分发挥了邮件的作用,面对网络的普及,为了赢来更多的顾客群,商家运用了一种更直接的营销方式――E-mail营销,即向广大电子邮件使用者发送有关于商品最新信息的E-mai1,在网上进行一对一的商品宣传。邮件营销应声而起并做有成效,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拥有E-mail的学生一般会浏览一下邮箱内的广告邮件,有时也会从中选择购买推荐的产品或服务,并且拥有邮件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在网上消费方面,选择网上实物购买占55.1%,娱乐支出占11.6%,虚拟产品,以及游戏充值占20.9%,其他的占12.4%。在实物的购买中,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软件、音像制品最受欢迎,但在年级上有所区别,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实物的购买概率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相关经验的增加,网上购物日益成为购物的一种方式。同时相比较而言,男生要比女生更能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的比例占97.1%。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业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目的。虽然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认识仍是大学生上网的普遍选择,但同时休闲娱乐也上升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些表明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网上对于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追求有所提高。网络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首选银行汇款,选银行汇款的占24.2%,其次依次为网上银行22.9%、第三方支付22.1%、邮局汇款15.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诸如货到付款这主要考虑了安全性的必要,还有手机支付的方式,在访谈中大学生都表示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调查分析总结

(1)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对其网络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消费,大多数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年级越高对于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性别与对待网络的态度有关;专业的差异,偏文科的大学生由于课程少,而且少了整天计算的烦恼,空闲的时间较偏理科的学生要多的多;月消费水平与网络购物相关性较小。

(2)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的态度,以及意向对其网络消费有成正比的影响。调研显示能够尽情投入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一般都能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乐趣,并对于网络才生亲近的好感,这样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愿意为网络的服务付费,并且从于网络的接触过程中了解网上购物,偏好于网络,自然会转移接受网上购物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经验对其网络消费也有成正比的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会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而逐渐加深,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大学生网龄的长短与他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们随着网龄的增加,会从全方位的考虑购买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产生购买的动机很理智,在如何选择商家上,会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对此商家的评价、征询朋友的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等方法搜集信息,有效比对,然后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系数,再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4)感知风险度与大学生网络消费成反比。网上购物的风险指的是产品质量风险、安全性风险(网络欺骗或欺诈、人身及健康风险、财产风险、安全感心理风险等)、商家诚信度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配送的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步伐。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减少网上购物,即使购物也是在那些知名度大的商家去选择。

篇6

所谓网络购物是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上的检索平台搜索所需的商品信息,以电子订购单的方式发出购物意向,再通过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支付金钱,商家通过邮购或者快递公司送货上门,消费者签收货物,完成整个交易的过程。

(一)网络欺诈成为常见的购物陷阱

“大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纯消费群体,由于受消费资金的限制经常会在网店上购买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品”,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和触摸检验商品的真实性这一弊端和大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造成了一些商家非法出售劣质商品,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现象。

(二)支付安全一般难有安全保障

支付安全是大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货到付款作为最安全的支付方式被大学生喜爱和认可,现实原因主要是货到付款不利于商家的资本周转同时也降低了商品交易速度,并没被大部分购物网站所采用。由于商家的限制,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只能选择网上银行付款。另外一些不良的网上支付习惯也容易产生支付安全问题。

(三)物流配送问题多多

邮费过高,当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时快递的收费标准偏贵;快件损毁或丢失,原因包括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超负荷运转,快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低,派送快递的人员素质整体上不高;快件延误,部分物流企业追求规模效应和业务量的最大化,盲目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导致企业不能快速的收取快件;验货程序不合理,分快递公司遵从先签单后验货的不合理程序,依照正确的先验货后签单的程序进行的快递公司只占少部分。

(四)大学生隐私权在网络购物中屡被侵犯

1.网络购物中不良商家故意侵犯大学生隐私权

由于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一些有心的网上经营者往往会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将这些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予以不正当的利用,或者以一定的价格转卖给其他网站或者企业等。由于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诈骗分子很容易把目标锁定在这一群体,因此大学生一些隐私信息的泄露对大学生很不利。

2.多数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是我国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在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大学生也缺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五)大学生存在过度消费现象

大学生因一时心动购买了一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物品,还有一些大学生贪图卖家包邮商品,在无意中买了很多原本没打算买的东西,因此花了很多的钱。

(六)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购物

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承受不住网络商家的诱惑,成为整天沉迷于网购的上班族,甚至有人对网购成瘾,他们对网购形成了心理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造成大学生网络购物困境的原因

(一)我国的网站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网站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健全,许多网站经营者不顾广告的真伪以营利为目的向其他商家信息。很多有心的商家便利用了这一漏洞,轻而易举的在网络上虚假的商品广告,吸引网络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大学生在消费资金上受到限制,过分关注价格,对一些虚假信息容易信以为真。

(二)物流企业分散度高、部分物流人员职业素质差

中国的物流企业起步较晚,进入门槛低,这导致了中国的物流企业分散度非常高,部分物流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超负荷运转”。快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低,派送快递的人员素质整体上不高。

(三)网络隐私保护法的缺失

“我国对互联网的法制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法”。因此,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较易遭遇侵权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乏

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正式纳入,更没有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对网络安全缺乏全面的认识。

(五)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观念

部分大学生自身意志力不强,看到打折的商品就抑制不住购物的冲动而买了一些无用的商品,还有一些大学生盲目消费,追求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他们在行为上互相影响。

(六)某些大学生网购成瘾

从网络购物来看,网络购物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使部分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购物。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意志力不强,看到打折商品便抑制不住购买的冲动,即使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存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部分人通过借助网络购物来舒缓压力。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购物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要降低物流企业的分散度,运用经济手段提高物流行业的进入标准,降低物流企业的分散度,完善网络信息审查机制,制定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专门法律,使网络购物消费者的隐私权得到保护。

(二)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配送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物流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物流的好坏快慢影响着大学生是否会再次选择该家商品。”物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教育

高校应该倡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定期开展理财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学习必要的网络消费知识,倡导文明健康消费。

(四)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包括信息传递习惯,登陆习惯,支付习惯,保护好个人隐私。在网络购物时经过多次比较后严谨的选择购物网站,选择正规的网站商家,理性的看待网站的宣传,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学习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宋朝阳.浅析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前景[J].湖南财经高等学校学报,2009(119):100

[2]何昕.网络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7

网络旅游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旅游影响因素

0 引言

截止到2010年,中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4.67亿,其中旅游网络消费者的数量也迅速增长,旅游网络消费者已成为网络消费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邱洁威学者提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民学会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为新的载体和工具,帮助自己进行旅游消费。孙春华学者提出网络旅游消费者是指通过网络来搜寻旅游信息或购买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可以在网上完成旅游购买决策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网络旅游消费是借助于互联网络和旅游网站查询旅游信息,安排旅游计划及有目标的了解景区的文化背景,通过旅游网站进行旅游景区特色产品的购买活动及预定景区的游玩门票。

1 研究目的

黑龙江地区大学众多,网络化普及率较好,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因此,研究在网络格局下的消费行为模式,并为其他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旅游企业如果获取相关数据可以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有(1)识别不同旅游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旅游者的影响程度;(2)检验旅游影响因素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之间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总结,借鉴李英吉在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研究问卷及杨瑞在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设计了关于黑龙江大学生网络旅游消费者外出旅游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列举了11个项目。问卷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点式量表,按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设计成问卷,用来衡量黑龙江大学生网络旅游消费者外出旅游影响因素。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4个题目,用于观测调查人群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2.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网络调查法黑龙江各地区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筛选已有网络旅游消费人员的合格问卷369份,在被调查人群中,男生195人(52.8%),女士174人(47.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18人(4.9%),800-1200元95人(25.7%),1200-1600元152人(41.2%),1600-2000元(14.1%),2000元以上52人(14.1%);独生子女283人(76.7%),非独生子女86人(23.3%);来自农村118人(32.0%),来自城市251人(68.0%)。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作为基础,Crenbah Alpha(α)为0.738,通过描述性分析及分散分析进行后续的处理和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外出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经数据分析得出,在黑龙江大学生网络旅游消费者的外出旅游影响因素中,按照影响因素高低排序分别为安全(4.08,sd=1.149)、价格(3.99,sd=1.075)、个人经济条件(3.94,sd=1.008)、游伴(3.81,sd=1.260)、景点特色(3.80,sd=1.231)、服务(3.64,sd=1.102)、身体健康状况(3.63,sd=1.310)、时间(3.59,sd=1.049)、交通(3.56,sd=1.059)、距离(3.48,sd=1.079)、接待设施(3.38,sd=1.150),也就是说,该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外出旅游中,主要考虑的是安全、价格及个人经济条件因素,这完全符合学生群体的自身特性。而考虑最小的因素分别是接待设施和距离。

3.2 外出旅游影响因素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关系分析

表1显示,在价格方面的考虑上,男性比女性更为关注;而非独生子女的女性在景点特色上比男性则更为关注;同时非独生子女在出行时也更多考虑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出行时的服务、安全上都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为关心。

表2显示,月花销在800元以下的学生在外出旅游考虑较多的因素是交通方式和接待设施;月花销在800-1200元的学生在时间和身体健康上考虑较多;而月花销在1200-1600元的学生则更为考虑距离和景点特色;月花销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在外出旅行时更为考虑价格因素。

4 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黑龙江大学生网络旅游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是安全、价格、个人经济条件,而最不考虑的因素分别是接待设施和距离;同时,黑龙江地区大学生网络旅游消费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与旅游影响因素间存在着不同的显著性差异。

4.2 建议

(1)旅游企业在促进网络营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市场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并根据调查建立信息资源库,对与网络调查相关联的数据库自动进行收集、分析、归纳,以制定有利于市场的网络营销策略。

(2)旅游企业也可以开设网络虚拟旅游景点聊天室,企业客服人员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旅客进行沟通,相互提问,热点探讨,解答疑难,这样既缩短了企业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企业挖掘出旅客真正的需求。

(3)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该为旅游者提供详细、准确、及时、全方位的网络旅游资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既有利于消费者做出理性的决策,同时又可以帮助企业按照既定计划来引导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李英吉.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研究[J].商,2013(8):366.

[2]张静.黑龙江省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1-3.

[3]孙春华.Web2.0下的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6):122.

[4]邱洁威.互联网络背景下的旅游者及其消费行为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59-64.

篇8

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内容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界定

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根据其经济条件状况和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由于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目的,加上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不同,各个消费者购买行为也大不相同。不过同一般的消费群体相比较,大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大多都还处在青年阶段,身体、思想还并不十分成熟,只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因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需要用在学习上,所以无法进行全职性的生产活动,因此并没有固定劳动收入来源。第二,虽然大学生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但是却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当然这些经济基本都是来自于父母。也有少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会有勤工助学的经济来源,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还会有奖金。第三,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采取寄宿学校的方式,这就使得其在学习和生活上相对独立,对自己的生活费拥有绝对的使用权。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学生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使其消费行为是一种个性消费和从众消费有效结合的一种消费模式。大学生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喜欢通过装扮的与众不同或是购买与众不同商品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对潮流、新奇事物的追求,以此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是一种个性化的消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个体消费往往会受到群体消费的影响。例如,大学里不断兴起的新鲜事物,衣服、发型、追星等,只要能在某段时间引起流行潮,必然就会引起大学生的追捧和模仿。这个属于典型的个体从众案例,可以说个体消费与从众消费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第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介于非理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之间,并逐渐趋于理性消费。大学生随着时间的累积,消费观念也日趋成熟,大学生从刚进学校到逐渐临近毕业,其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据统计,大一、大二的在校大学生没有网购经历的相对比较多,而大三、大四学生没有网购经历的则几乎没有。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使其在消费中会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情况,量入而出的计划性消费,这样的消费行为相对而言比较理性。但是,由于受物质诱惑和群体消费的影响,加上虚荣心的作祟等因素的影响又极易让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攀比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不容否定的是,青年大学生普遍都具有贪慕虚荣和攀比消费的心理。当他人购买某种商品时,会觉得商品很优质很吸引人,而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会追随购买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网络购物相关内容分析

(一)网购消费的概念

由于互联网具备高度的便利性、透明性、互动性等特征,加上其为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使得网购消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推崇。所谓的网购消费通俗来讲就是将传统实物店的商品通过网络的方式直接“搬”回家,同时它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则是一种根据现代科技操作完成的一个融入金融电子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信息化等多种因素而共同组成的一种为达到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型贸易方式。网络消费的本质就是消费者在其既定的生活空间内对自身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从过程上来讲,这是消费者与其生存空间在信息、能量等方面的一次交换过程,而从结果上来讲,这是消费者对其自身资源的一次利用。

(二)网购消费行为过程

网络消费是属于大的消费范畴中的一种,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网络购买决策的过程和购买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消费过程。而网购消费行为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小的步骤,即产品的搜索浏览-产品的比较挑选-进行有关价格、物理方面信息的交谈-网络提交订单-网上授权支付-产品受到签收-购后双方评价或是及时办理退货手续。

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相关内容分析

(一)大学生网购的基本现状

进行网购的人群通常都是较高层次的人群,高校大学生是对网络事物较为敏感的群体,对网上购物这种行为比较容易接受,已经成为了网上购物中的生力军,并且还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随着网购的普及和网购用户的人数、规模的不断增加,网络商品也越发趋于生活化,相比之下服装类的生活用品网购的群体扩大更加明显,除此之外,电子数码产品属于网购中的第二大畅销产品。

大学生网购过程中在网站地址的选择上出现了“一家独大,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的“一家独大”自然指的是淘宝网,其次就是当当网、京东商城、凡客等商品网站,当当网主要是图书购买占据优势,京东商城则是以其电子产品的良好口碑为竞争力,凡客主要是以休闲类服装相对较多。从性别差异上来看,由于男女间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社会期望、消费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二者在消费行为上也会存在不同。据调查统计,女性在网购总人数和消费金额两大方面都远远超过男性,说明女性更加倾向于网购。在商品的选择上,除商品本身的因素外,商家信誉、快递速度、好评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商品的选择。在网购退货的方面来看,大多数人都有退货的经历,此外,相对于女性网购者而言,男生的购物行为更为理智,发生退货的情况相对较少。

(二)大学生网购的决策类型

关于大学生网购决策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网络狂热型。这一类型的人对网购已经上瘾,网购的频率较大,以至于对零食、牙刷、牙膏等这类普通的日常用品都会进行网购。此外,这类症状的人除自己经常网购外,还会时常向朋友讲起其购物经历。第二种,冒险学习型。这一类则是目前对网上购物这一活动充满兴趣,但这种兴趣持久性不强,需要经过与商家采取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培养兴趣。第三,初次尝试型。这一类型主要是因为刚开始接触网络和网上购物这种新事物,电脑运用能力较低成为阻碍这一类型人员进行网购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急需购物型。一种是因为自己最近急需购买某种商品,但是由于存在商品价格过高、质量不合理等方面从而进行网购的行为,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在自己生活的周围没有买到所需的东西,于是采取了网络购物的方式,以便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搜索。大学的购买行为也可大致分为四类,有计划的理性购买、无计划的理性购买、冲动性购买行为、习惯性购买行为。

(三)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的特征

网购消费行为因其消费行为的特殊性,使其拥有不同的网购消费行为特征。第一,网络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特点导致消费者和商家在网上交易中会存在一定程度风险,网络环境安全、网络技术、网络支付交易方式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网购消费的原因之一。第二,网络购物因为需要实施注册才能进行交易,而在注册、交易的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会被投放到网络上,这样也就加大了信息被利用的风险,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受到影响,因而导致有一部分人会对网购持迟疑的态度。第三点,该点较为重要,主要是来自于消费者的认知因素,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对商品实施摸、看、望、闻、试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一个全面的评判,从而更容易买到合适的商品。而在网购的过程中,因为只有视觉上效果的提供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大学生作为网购群体中较具代表性和较重要的群体,其网购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消费多元化。消费多元化主要是针对传统消费方式而言的,当代大学生由于追求时尚新奇事物、易于接受新事物、独立发展等特点使其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消费结构多样化。这点是由大学生不同需求强度和需求类型引起的,同时还受到多样性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结构多样化的表现主要是其在购买种类上的增多,学习、生活、娱乐这些大方面的消费比例都在逐年增加。

受价格影响较大。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价格时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有限的经济能力使得其更加钟爱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对两种商品进行比较选择时,更乐意挑选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购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网络环境存在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心,此时就会担心商品价格太低会不会对商品质量带来影响。

消费的跟风性和暗示性。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容易受到广告、电视传媒等信息的影响,从而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跟风行为,此时的消费行为比较不理性。此外,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平时生活、学习较为集中导致其容易受到诸如同学、室友、同乡等身边朋友消费偏好的影响,使得消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较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出现网购消费行为是因为存在某种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就是导致所有行为发生的动机,而使大学生出现网购消费行为的动机无疑就是快捷方便的消费方式。网络给生产商和经销商间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桥梁,简化了实体购物中的许多操作程序,让购物过程变得简单而方便。同时网络也为卖家和买家之间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消费者避免了因购买食物所引起的疲劳和时间浪费的不足,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

(二)个人因素

1.态度。消费者会出现购买行为主要是由于购买意愿引起的,而态度是购买意愿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态度主要也是经由购买意愿而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在网上购物中消费者受“态度”因素的影响内容主要是源于卖家的服务态度,具体表现为,在咨询商品的过程中,卖家回复问题的速度、回答问题的语气,以及发货速度、物流速度等。这些“态度”上的判断依据都会给大学生实施消费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满意度。所谓满意度是指顾客在收到商品之后对所购买的商品或是服务的实际品质与预期间所存在的一个差异性的评价。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顾客满意度和消费者网购评价,其会对商家信誉和消费者最终购买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消费者网购满意度需要从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即整体满意度、网站满意度、商品满意度、支付满意度、配送满意度、售后满意度,而这六大方面又可以分为多个细化的内容来实施评判。

3.安全感。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有的风险能被预知到,有的风险则是突发性的。而消费行为就是一种需要承担风险的行为,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会试图避免风险或是试图面临更小的风险,此处所讲安全感则是与风险紧密相连的。网上购物因为网络的开发性、虚拟性、数字化等特征而导致消费者相对传统购物模式而言更具备感知风险。所以当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较高的时候,需要通过寻求不同的方法来降低风险,例如,及时与卖家进行沟通,注意卖家信誉评价等。

(三)外部因素

价格因素。网上购物中,商品的物美价廉是吸引消费者网购的重要因素,这点毋庸置疑。

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在网购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品牌效应在网购消费上的影响比在实体消费的影响更大,能够有效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品牌商品可以帮助消费者减少一般商品中的认知过程,同时还能降低商品的风险性,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大学生网购的利弊分析

(一)大学生网购的正面影响

如今在网络上实施购物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不少大学生每天都会在网购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据调查访问发现,逛网店已经成为了部分大学生日常的一个消遣习惯,并主要以女性居多,普遍认为逛网店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有的甚至于即使最近没有想买的东西也会时刻留意网站的最新动向。网购价格相对便宜,省时省力的特点是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它的理由。在网上购物能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商品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商品的规格、外观、参数、价格、功能等,了解之后并不用着急购买,可以在充分对比选择和考虑之后再来购买。此外,网络中商品的查找也相对更加容易,除了可以避免逛街劳累,还可以买到市场难觅的商品。而购物网站间的竞争也为学生带来了更便宜的商品,加上团购这种新网购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更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二)大学生网购的负面影响

网络购物在为我们提供更多物美价廉商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同时还有许多同学对网购持有否定的态度,原因主要是在商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度、保质期等方面。此外还包括前面提及的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虚拟性、收货慢、售后服务不理想等。

(三)大学生需要理性消费

网购只是网购便利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个工具,不能产生过于沉迷的心理,在面对网购的时候,大学生需要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明白学业才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逛网店必然会让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受到影响。若是把握不好,很容易就养成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对今后独立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应是理性消费。具体表现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价格和质量应是最先考虑的因素,在日常消费中合理利用自己的生活费。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网购的理性消费,可采取帮助大学生更全面认识网络购物;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信用度的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等措施。

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帮助引导大学生在进行个人消费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潮流和奢侈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婷婷.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态度及其行为特征[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1)

2.王希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石军刚.大学生的网购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0

4.李玲玲.大学生校园网购物意向驱动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李巍.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篇9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五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包括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放问卷1000份,每个院校200份,回收986份,回收率98.6%;有效问卷952份,有效率为96.55%。其中,男大学生512人,女大学生440人;文科专业462人,理科专业490人;本科生616人,专科生336人。城镇学生328人,农村学生624人。经济状况较好学生341人,经济状况较差学生611人。

2 研究工具和方法

参照美国心理学博士Young编织的IAD(网络综合症)问卷和白羽的网络依赖测量量表,设计了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的“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量表”,分别涉及18和22个不同的问题,包括上网时间、动机、地点、消费、心理感受等。其中,调查量表对每个问题分为5个不同的程度,分别是:几乎没有,赋1分;偶尔,赋2分;有时,赋3分;经常,赋4分;总是,赋5分。20个问题总共100分,20~49分为轻度网络依赖,经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这部分大学生上网时间比较少,在正常使用网络的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认为他们是正常网络使用者。50~79分为中度网络依赖,这个得分段的大学生人群,网络使用已经达到一定的依赖程度,可以认定为网络依赖人群。80~100分为重度网络依赖,这个大学生得分段的人群,网络依赖已经非常严重,可以认定为网络成瘾人员。通过两个问卷的调查,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网络依赖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对湖南省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五所高校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分在20~49之间的正常网络使用大学生为865人,占调查人数的90.86%;50~79分之间的中度网络依赖大学生为66人,比例为6.93%;80~100分之间的重度网络依赖大学生为21人,比例为2.21%。对全部调查对象网络使用动机调查,玩游戏、观看电视剧和电影等以娱乐为目的的项目成为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动机,选择人数为652人,占调查总数的68.49%;搜索查找资料位列第二,选择人数为483人,占调查总数的50.74%;聊天交流位居第三,选择人数为276人,占调查总数的28.99%。大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学校附近的网吧,其次是学校的机房,再次是在宿舍,另外有一些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做实验间隙和看护实验室等时间利用实验室网络进行上网。

2 网络依赖性别差异情况

在被调查的952名大学生中,共有87人具有网络依赖现象,其中,男性网络依赖大学生人数为61人,占调查总数的6.41%;女性网络依赖大学生16人,占调查总数的1.68%。对男女大学生网络依赖人数和比例进行方差分析,P

3 网络依赖年级差异情况

根据各大高校的课程安排,大四一般需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搜寻资料时间和电脑写作时间比较长,与前三个年级在课程安排和制定上大有不同。因此,本调查只选取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一学生得分在50分以上的网络依赖学生共计16人,比例为1.68%;大二学生得分在50分以上的网络依赖学生共计30人,比例为3.15%;大三学生得分在50分以上的网络依赖学生共计41人,比例为4.31,%。对不同年级网络依赖比例进行方差分析,P

4 网络依赖专业差异情况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文理科设置安排和本研究的需要,将调查对象的专业分为两大类别,分别是文科和理科,以学生高考时文理分类考试为依据。被调查对象中,文科学生有29人,占文科生比例的6.28%;理科生有58人,占理科生比例的11.84%。对人数和比例进行方差检验,P

5 网络依赖学历差异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学历涉及本科生和专科生两个层次,其中,本科生616人,专科生336人。网络依赖大学生中,本科生有45人,占本科生调查总数的7.31%,专科生有42人,占专科生调查总数的12.5%。对本科、专科不同学历网络依赖人数进行方差检验,P

6 网络依赖经济差异情况

调查发现,网络依赖学生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有46人,占经济状况较好调查总数的13.49%;经济状况较差的41人,占经济状况较差调查总数的6.71%。对他们进行方差检验,P

三 讨论

1 网络依赖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依赖比例为9.14%,居于全国平均水平。网络依赖学生中,男性学生比例高于女性学生,通过访谈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并结合理论资料整理和实践考察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男性学生对于竞争性、刺激性的网络游戏的迷恋要高于女性学生。这与男性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关系。二是对于遇到的困惑、挫折,女性学生愿意与亲密的朋友倾诉,而男性学生趋向于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网络无疑成为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三是女性学生在知识探求和考试分数追求上普遍高于男性学生,与男生相比,她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极少旷课和迟到早退,课下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前夕认真整理、背诵考试要点,网络使用的时间相对比男生要少。

2 网络依赖年级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年级的升高,网络依赖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高,这种趋势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这种网络依赖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的趋势,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学校管理制度因素。一般来说,高校对于大一、大二的管理相当严格,这包括教学管理、宿舍管理等。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他们听从学校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的安排,遵守各项学校规章制度,因此,网络依赖比例较低。而到了大三,学校的管理相对宽松,为学生的网络使用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二是课程的设置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安排相对减少,到了大三,更是将实习和实践工作放在课程安排的首位。网络依赖学生不是利用课程减少的时间去实习锻炼,而是使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等活动。三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没有大一、大二的课程压力,也没有大四的就业压力,大三学生缺乏目标追求,此时,学校再不给予适当地心理疏导和培训,会使他们借助网络消磨无聊的时间。

3 网络依赖专业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文理科学生网络依赖人数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理科比例较高,文科比例较低。这种现象,与理科学生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的专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理科生课余学习,主要是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知识,而文科生课余学习,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另外,这可能与文理科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关系。相对来说,理科学生更多地注重实践知识技能的学习,文科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此一来,文科生要更多地获取书本上的知识,才能完成学校制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4 网络依赖学历差异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依赖现象在学历上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本科学生比例较低,专科学生比例较高。对不同学历上网动机调查可以看出,本专科学生上网动机的娱乐休闲和查阅资料分别位列前两位,在动机上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对不同学历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专科学生更多是接受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有一技之长,未来在社会中能施展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而本科学生是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知识并探索知识。专科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时需要计算机网络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本科学生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更多的知识,网络使用机会较少。

参考文献

[1]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2004,18(11):796-798.

[2]王春芳,张晋芳.太原市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网络依赖状况调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87-90.

篇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3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迅速被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网络学习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造成了深刻的影。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女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提高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以长沙高校女大学生为主,本次问卷调查发放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1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27张,回收有效率82%。在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中,82.3%的学生频繁使用网络,15.2%的学生偶尔使用网络,2.5%的学生几乎不使用网络;在对网络学习态度调查中,62.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选择主动通过网络进行求助,30.07%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对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的使用情况调查中,72.5%的学生表示在会使用其书写论文,18.2%的学生表示会使用其查找相关专业知识,9.3%的学生表示在其他情况下使用;在网络学习资源获取渠道的调查中,67.7%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寻找,22.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推荐,1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提供。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网络学习消费已经慢慢普及,大家也习惯有疑惑上网搜索或查询,网络学习消费情况的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 当代女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1 女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科技发达、各类信息交叉渗透的社会中,人们拥有的信息意识以及处理各类信息的技能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开发、信息鉴别、信息综合分析以及处理信息时良好的信息心理和信息道德。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网络学习行为大学生对数字化资源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其使用的频率与效果。调查数据显示,57.7%的学生表示“只会使用像百度、搜狗等检索工具”,2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使用搜索工具”,17.3%的学生表示“能准确的使用专业检索工具”,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哪些网站可以满足学习需求。这表明女大学生对网络检索方式、网络学习渠道了解不充分,检索能力不足,不能充分的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到自身的学习中,不能很好的为自身学习服务。根据调查,大部分的高校都并未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大学新生在此之前并未对网络信息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都十分有限,种种因素综合均导致了女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造成严重缺乏。

1.2 学习动机不足,利用率低

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学习动机能激发人们主动设定某一学习目标,并主动细化其学习的时间、强度和方向,最终达成目标。为了更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大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学习动机能够使网络学习者有集中的学习目标,能增强抵抗外部干扰因素影响的能力,避免“信息迷航”等问题的出现。然而,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绝大部分对于网络学习的目的性并不强烈,约90%的学生都不担心毕业问题,她们认为获取文凭是肯定能做到的,而且考试也一定能通过。如此一来,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动机不够强烈,导致积极性也不高,自然而然地网络学习的利用率非常低。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你是否愿意用网络进行学习?”时98.35%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然而,在被问及“大学期间你利用网络一共学习了几门课程”时,56.73%的同学没有用网络资源学习过,17.54%的学生学习了1门课程,14.62%的学生学习了2门课程,2.75%的学生学习了3门课程,8.36%的学生学习了3门以上课程。著名网络学习平台幕课公布的数据显示幕课课程总体完成率低于10%。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希望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能够坚持完成课程学习人数不多,导致网络学习的总体利用率很低,并没有真正发挥网络在学习上的促进作用。

1.3 网络学习资源缺乏信任

篇11

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4.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6.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变量分析——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

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8.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10.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11.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  

12.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学探析

13.健康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1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5.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6.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7.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8.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19.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20.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22.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23.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24.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 

25.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26.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7.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学审视 

28.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29.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30.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大学生犯罪原因之社会学浅析及预防对策

3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

3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4.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发生要素及发育过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释读

35.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36.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7.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38.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39.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 

40.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41.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42.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44.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45.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46.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 

47.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48.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9.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

50.对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51.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

52.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5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

55.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 

56.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57.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58.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59.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60.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探析 

61.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62.横向学历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 

63.论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护——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64.在社会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65.大学生医学社会学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

66.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状况浅析——基于社会学公选课的调查 

67.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6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0.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1.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

7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73.大学生“毕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74.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75.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7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7.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78.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79.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  

80.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

81.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预防策略

8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

83.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8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为例

85.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86.高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

87.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88.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89.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91.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92.社会学视野:大学生心理障碍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94.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5.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关注贫困生成长,从“心”开始

96.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97.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社会学透视

98.社会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

99.从消费社会学看《布拉格的大学生》中人的异化

10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论强化大学生社会调查内容的教学——基于《社会学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0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0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

104.当代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

105.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106.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

107.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

108.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

110.大学生自杀成因的社会学透视 

111.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偏好的社会学成因质性分析

1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114.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115.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学探析

116.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117.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

118.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19.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20.边缘人与漂浮者:关于大学生社会位置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21.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学分析

12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23.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

124.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12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126.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社会学调查分析

篇12

网络信息消费是由三种基础的要素构成。这其中包括,信息消费群体、信息消费产品及信息消费服务、信息消费环境。在整个的信息消费当中,消费主体总共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信息消费群体,另外一种是群体性的信息消费人群(组织消费主体);信息消费产品及服务是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对象,也是信息消费的最终产品;网络信息消费的环境指的是,承载信息产品以及消费服务供需关系的平台,它自身的多种因素都能够对人们的消费念头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条件因素、价值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消费者的经济条件因素和产品的价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的最大因素。

1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主体因素

1.1信息者需求因素

信息需求,是指信息消费者对消费信息产品及服务的需要与能力,是消费者做出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信息消费发生的首要前提。

信息需求是有着多种层次的。在很早之前,科亨(Kochen)就指出,从进行信息消费时直到整个消费的完成,人们的需求会发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变化。第一是萌生需求层次,也叫被唤起的需求层次。第二种是被认识的需求层次。最后一种是消费者所表达出来的需求层次,如图1所示。在此图中,只有当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被激发时,或者是被认识到以后,才能够完全表现出来,从而得到满足。所以如何能够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构成信息交易过程的关键所在。

图1信息需求三层次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状态,决定了所要消费的目标。比如大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或者是实践调查时,首先会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调查,并会查阅大量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需求,只有消费一些信息才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信息消费需求最大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所需的信息大部分是学习类的信息、求职招聘类的信息等。

1.2信息消费偏好因素

信息的消费偏好主要是从消费需求中延伸出来的。人们在拥有多种消费需求时,在心理上会对这些需求进行有序的排列,排在最前面的需求,就是消费者的偏好需求。偏好需求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看待事情的态度等等。但不管是个人信息消费者还是团体消费群体,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产品的质量、产品所发生的价值也是影响消费偏好的重要因素。

确定消费偏好以后,一般都会按照这个偏好标准进行产品选择。在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以及日常的喜好,也会对消费偏好有一定的影响。

1.3信息支付能力

信息产品虽然和其它产品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又有着较大区别,因此这也给消费人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说信息消费的经济条件、信息判断力、风险识别能力以及时间安排等,都能够对信息消费质量造成影响。经济支付能力决定了网络信息消费是否能够达成。另外,支付能力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关系。消费水平的提升,必定会增加信息消费人群的收入,而收入提升了,支付能力也会随着提升。这是一个经济的循环过程。如果消费者没有好的经济基础,经济支付能力势必会下降,当支付能力受到限制时,消费者的收入也会因此而受到制约。

2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客体因素

信息消费的客体主要说的是信息产品,同时包括信息产品服务。除了以上两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消费客体还包括信息消费所使用的信息获取工具。信息产品主要是以信息为主体,经过数字化加工以后形成的产品。在大学生的信息产品消费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应该含有网络信息消费的工具、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同时还包括对教育机构网络信息服务设施以及网络产品服务软件的认可程度。

2.1信息消费工具

网络信息消费工具指的是大学生在实现网络信息消费时所经过的渠道,是如何获取到网络信息的。比如很多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通过一些信息服务供应机构的网站;有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工具,检索出有用的网络信息。这两种方式实用性较强,因此深受大学生欢迎,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另外还有的大学生会在书店或者是图书馆中的信息库获取信息,通过这种渠道获取到的信息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信息的质量是非常高的。

篇13

网络媒介相对于早期诞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解读”在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解释为通过分析来理解。一切解读的目的都是要缩短或消除网络媒介与解读者之间的距离,同化网络媒介,使最初隐藏的东西成为变成自己的、再现自我的理解,把客体的隐含意义显露出来,并被其他人所认同。解读的过程能够揭示网络媒介的深层含义,在解读中受众把自己的理解力置于网络媒介之上,向媒介敞开自己,以便接受自我和创造自我。

一、问题提出

伴随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和网络信息不断地涌现,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展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网络更是呈现出了“主体创造性、功能集成性、价值多元性”等一系列特征。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重点课题。笔者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与考察,在中国期刊网(期限:1997―2015年)以“媒介”、“网络媒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等为主题跨库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分析得出,研究总体分布如下:其一,对国外相关理论及在高校发展概况的借鉴与反思,如张开、蔡琪等学者对美国、英国等国家媒介素养理论的概述与思考;其二是基于多元理论的思考,如卜卫、陈昌凤等学者依托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对青年媒介素养展开的研究;其三,闫欢、郑保卫学者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四,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相关实证调查与分析,如鲍海波、陈燕、刘佳、李天姣等多位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等的实证调查研究。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重要性、内涵、提升策略考察较多,但在提升策略研究上较少地投入到网络媒介方面的研究。网络媒介生产、传播、流通、评价等一系列的规则和内容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陌生的字眼,阻碍了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综合培养,在当前的网络媒介文化氛围下,媒介能力培养更需本土化、层极化、精细化,网络媒介研究作为媒介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解读研究不容忽视。

二、解读网络媒介的理论与框架

(一)解读网络媒介的多重理论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展开从具体概念到抽象事物的教育。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用多重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一是从符号学相关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二是从媒介再现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三是从话语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

首先借助于符号学理论。“媒介是象征或符号的体系。”符号(symbol、sign)作为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各种传播的通道,大众只有通过各种符号才能够做到相互沟通。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符号由两种元素构成:能指与所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一般来说传播都包含了符号、符码两种重要元素。符号作为一种表象,是表达信息的基本元素,都是一套套有组织的符号系统即符码。这也同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所提的“编码”与“解码”相吻合。

其次从媒介再现理论(Representation theory)去分析。“再现”一词用来表达如何将不同的符号放在一起,使得复杂与抽象的概念变成简单与具体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手法,“再现”融入到了通过各种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中。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指出了媒介对于现实的呈现并非是一种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充满了选择与建构。网络媒介有其独特的表意系统和表现手法,通过这些系统与手法,兼“他者把关”不断弱化,建构者悄无声息地将自己的态度注入其中。所有的表意活动即所有带有意义的实践都涉及到权力关系,网络媒介产生的过程也是遵循一般的意识形态立场的过程。

再者从话语理论去分析网络媒介。在某个网络语境中得出的结果将会传达到另外一个语境中,鼓励人们去声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把话收回去保持沉默,直到经过一个螺旋的过程。某种观点在公开场所占统治地位,而其他观点在公共意识中消失,这便构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网络媒介在一个虚拟的传输通道上,传者更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话语分析、再现分析是媒介分析的侧重点,二者都强调超越构成网络媒介中形形的能指,去揭示符号表象背后的多元“所指”。

(二)网络媒介解读框架

从表面看,虽然网络媒介能够及时提供多重信息,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事件进行立体式、全景化地呈现,但其仍然无法完全客观而全面地来表达现实,同时,海量的网络媒介更新频繁,所接触的网络信息一般缺乏条理与逻辑,这都呼唤着大学生提升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辨别、整合能力,对网络媒介进行敏锐地捕捉和客观地评价。文章归纳出网络媒介一般来说包含如下5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

一是结构:以什么形式(纪实、劝服等)出现?这些形式对网络媒介有何影响?二是元素:产品是否体现了传者的目标?这可以从网页编排、链接选择以及文字等组织等元素来考查。三是内容:如何评价网络媒介?评价内容的标准包括信息的流通性、可靠性、客观性、一致性。四是载体:网页有些什么功能?遗漏了什么信息?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五是产生的背景:该网站上曾经提供过的媒介是否是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所持的态度是否代表了社会中的主流观点?它在现实中被认可吗?

围绕上面五个方面,笔者搭建了一个大学生网络媒介分析的框架。在网络媒介实践教学方法中“提问法”是一个典型的方法,搭建的框架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展现每个环节的内容,问题的设计通常从传者与受者、真与伪、表面与深层等视角出发。该流程的思路为:构建―解释―表征―评估―反思。

1.构建――网络媒介是怎样表现事实的?它采用了什么技术?

2.解释――所持的态度是否支持社会中的主流观点?每个人对同一解释为什么不相同?

3.表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语言?这些表达准确吗?表达的方式和语言潜在问题还包括:受众是如何理解媒介信息的含义?媒介如何生成意义?规范和惯例在如何起作用?叙述的结构有什么潜在的意义与作用?

4.评估――网络媒介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网络媒介是否真实?有没有比它更真实的网络媒介?

5.反思――谁发言了,谁又沉默了?网络媒介中包含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

网络媒介解读应使大学生对不同网络媒介所使用的符号与形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对网络媒介的构建进行剖析。网络媒介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在以话语符号传送的环节中,原始事件遵循语言所依托的较为复杂的形式规则,用悖论的方式讲,这个事件在变为能够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经过编码的网络媒介是一个多义且开放的系统,受众不得不对其中的意义进行解码,在多元表征的情况下产生了多元解释。网络媒介解读还需要大学生对产生的环境进行透视。受众所采取的行动是要作用于现实环境的,不应盲目被动接受而应主动对环境认知。大学生在关注网络时,反思的环节必不可少。

网络媒介解读的最后一个隐型环节就是“创作”。虽然在网络媒介分析框架中并未列出,但是作为媒介教育本身便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解读的基础上创作网络媒介也是对解读的一种成功性应答。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博客写作评比、网页与网站设计大赛、开展网络道德论坛等,提高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为此,高校可以搭建一些宣传与交流平台。

文章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媒介实践的框架,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网络媒介实践与练习等,对提高学生鉴赏、甄别网络媒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将会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现实中的网络媒介运作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逐渐实现从盲目的网络消费者到理性的网络掌控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雷跃捷.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传播,2001,(01):97-101.

[2]王文N.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10,(07):35-38.

[3]袁磊,刘丹,程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