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管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管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管专业论文

篇1

根据办学背景、所处地域、办学类型和社会对信息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信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有所不同,但地方普通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几乎均是参照知名高校的信管专业,很少有自身的培养特色。另一方面前期调查结果显示信管专业差强人意:学生普遍存在专业信心不足、理论基础差、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缺点,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行业期待、就业前景悲观。出现的问题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存在问题。对此,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信管专业做了实验性的改革和探索。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是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由湖南商学院创办的本科独立学院。按照建设发展规划,学院中长期目标是要建设发展成为一所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运行机制优势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商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独立学院。在此背景下,信管专业坚定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目标,不断更新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和教授博士讲坛等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信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多学科交叉增加了课程设置的难度,如需要厘清各学科之间的主辅关系、课时分配比例、授课内容的难度层次、教师知识储备等。在我们设置课程时,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为主,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辅。考虑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和亟需技术人才的电子商务行业,在大三学期开设行业相关的专业限选课和和任选课,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储备知识。第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考虑到三本学生的就业性质,将动手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在部分课程结束后,实行两个周的封闭式课程设计,设计作品与省级和国家级竞赛挂钩,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和多家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安排学生暑假实习,切实感受第一线的信息生产、采集和处理环节。第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开设教授博士讲坛,讲授科技发展动态和预测行业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思考行业发展,并通过校级课题鼓励学生实现创业规划。上述改革明确了信管专业的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也了解信息生产第一线的状况,加深了学习的目的性。

3培养核心能力的建议

3.1依托新兴产业,明确以社会需求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形式下,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图谱的思路需要做部分调整,借鉴、依托与信管专业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业,吸收信息产业管理模式,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参与新兴行业建设。如互联网产业孕育的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教育等技术手段,必将改进、重塑部分行业,甚至催生新的产业。信息产业升级和新兴信息产业出现,必将带来大量的管理问题,需要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3.2引入多方资源,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多学科交叉是信管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师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但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信息处理经验的人才则很少。

篇2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篇3

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保管延续了搜集工作,整理专业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实效性、专业性及对资料的分类,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了对馆内资料实现全面管理,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将专业资料的价值发掘出来。比如马克思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就编著了《资本论》,由此可见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一)对资料的建设工作对资料的建设

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明确资料的完整性,保证其具有完整的系统。专业资料主要分为基本资料、参考资料及辅助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将资料进行分类,保证不同的资料分类存放,方便查阅者很快地找出需要的资料。在图书馆中对期刊及报纸进行分类的时候,要对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存放。对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时要对文献进行编码,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

对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是当前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重点。通过对信息化的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图书馆中管理者的工作量,从而保证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并且当读者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时,先了解文献具体的排放位置,再取书,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通常专业资料都储存在高校图书馆中,现阶段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水平是比较低的,比如一些图书馆对社会科学、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资料关注比较少,分类也不清晰,其中对学报及学术性的周刊内容的整理资料更少,不能满足专业研究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对数据库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对各项的标准要及时统一,比如对一些缺陷文献的添加,以及对报纸的及时更新。在保证专业资料的数量后,也要及时地加强对资料的更新。组织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对专业资源内容进行扩充,对专题资料、文摘及目录进行编制,运用网络,进行专业资料完善工作。及时发放全年各期的报纸及期刊,保证信息实效性及共享性的优势,扩大读者阅读的范围。对期刊、报纸及图书进行分类下载,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比如依照专业的名称对学报及期刊进行分类,为读者提供全面服务。

篇4

1.当代中学教育管理的背景

社会开展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经济开展带来了各方面的应战与变革,而国际化的教育方向也渐成趋向。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关于学校办学、学校教育以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多启示,学习上有了来自世界各个中央的协助支持与资源,有了很多互动与分享的时机。往常是学问经济的时期,学问经济的降临,也让人类开端重新考虑与认识许多严重的问题,关于学问的认知也得到了更新,关于学问的概念也开端向外扩展,扩展的过程中又会强调学问所谓的产生过程、源头以及如何在应用中生存。也就是说随着学问经济的开展,我们人类关于探究未知事物的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关于信息的最求与必需也好像对空气一样迫切。但是,学问经济的呈现,对教育开展提出了很大的应战,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应战。学问经济的降临对教育变革发出的应战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一切传统的思想与形式以至是内容都要彻底变革。

2.当代中学教育管理的特性

学问经济背景下,世界目前一切一切教育开展都呈现出这样的趋向,就是都在请求全面进步学习教育质量,而这也成为一切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燃眉之急。目前,当代中学教育的管理有着这样的特性:

2.1 管理系统由封锁逐步走向开放。有教育学家以为,当前的学校教育不应该是封锁的,而应该和社会、家庭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应该彼此之间多沟通,学校更应该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只要这样才干充沛发挥好这三者之间关于学生教育的良好作用。

2.2 管理制度向科学化方向开展。随着社会的开展,如今是一个凡事都考究科学的时期,自然学校的管理也不例外,也要讲求科学化。首先要有比拟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这样才干保证学校管理与教育的持续稳定开展。其次在学校管理上要以民主管理权益,也就是说学校本身要有自主权,这自主权包括行政权、决策权以及人事权等。

2.3 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为校长担任制。自解放以来,在学校管理体制上,我国构成了校长义务制、校务委员会制及党支部指导下的校长分工担任制等多种体制。自1985年提出变革管理体制,扩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后,我国便确立了校长担任制为主体的学校指导体制。目前,许多中学曾经开端打破这种管理形式,探究管理的新形式了。

3.当代中学教育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时变革以及新课标的不时落实贯彻,本来一些学校的管理形式曾经不能顺应时期需求了,而这时就请求学校的相关管理理念就要发作恰当的革新。

3.1 刷新教育观念。在中学教育中,必需要一直树立着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根底上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首先,肯定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其次,在课堂中,在学校里,师生都应该是对等的;再次,一切教员要秉承着只要差别没有差生的观念;最后,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们理论才能与创新才能的培育。

3.2 走出管理误区。在当代中学教育管理上要走出三个误区: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其次则是措施上的误区,留意课程方式上的分配;最后就是关系上的误区,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并不对立。

3.3 顺应课改请求。要留意新课改下的学校管理,正确看待"量化管理","向管理要数量"这样的行为已定要走向"向管理要质量"。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主人作用,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3.4 注重"人本"管理。在传统学校管理形式中的监控、管制、命令等行为,这在某种角度上约束了个性与发明力的开展。科学的管理形式请求我们要依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展将管理制度停止重建,主张人人都应该是管理与决策的执行者。

3.5 办学体制多元化。在办学体制上要突破我国长期以来比拟单一的形式,要逐步树立以"国办"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形式。国度也要鼓舞那些社会人士以及个人的依法办学,扩展中学教育中的"私有"成分。让各种办学方式之间能够构成互补,让教育向着更顺应市场的方向开展。

篇5

(3)转型深化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2002至今)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年,在全球贸易的助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转经进度逐渐加快,形成国际化竞争,国家对企业的发展和定位作出相关调整和要求,主要以国有控股,进行国企法人治理建设和多元化产权改革,担负起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

我国企业管理特征比较鲜明,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差别非常大,而且国家与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方向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方向

。(一)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目标,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创新的形式应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创新多元化会成为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异会带来生产工艺和资源组成的不同,面对不同产品带来的市场结构和环境,不同企业对产品组合和产品价格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比如,生产工艺繁琐的企业都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竞争力大的企业会根据收益情况,在节约成本上进行创新。

(2)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生产规模、技术层面和综合实力,在管理创新上也有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资本密集的企业把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通常会以劳动雇佣和规范员工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员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当作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密集的企业会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增加企业实力,与金融业类似但性质不一样,金融业是以引进先进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因此,不同行业形成的管理创新的重点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根据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创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国企在创新制度过程中注重于处理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的关系,增强所有者监督力量,以防出现产权虚置,作为国企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业产权不可分,在这个背景下,产权容易发生虚置的问题,内部人逐步会控制整个企业,所以这个问题是当下创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维护和运营,科学化建设不到位,存在权责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责任很难确立,导致许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乱的局面。所以,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以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渐进改革和创新。宏观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很漫长;微观上,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存在这样的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随之稳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曾经历过放权让利改革、承包责任制改革、税务改革和产权改革等各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初期阶段,国家宏观提出计划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商品独立生产者,否定超前经济理论。随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权力依然很小。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认识到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价格机制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怎样可以将国家统一产品价值转变为受供求影响配置产品价值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紧接着,价格机制逐渐的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内容主要是以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方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实行承包制和利改税务的措施,其目的是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机制可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企业有活力,可以带动地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和转型工作仍然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主导,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以产权关系来进行资源配置。

(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性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特点比较明显,所谓的自发性是以个体需要为主体导向,行为上不完全迎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种特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单独的企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开发道路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已经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我国曾经在学术界也讨论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我国企业总是遵循陈旧的教条,当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了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逐步脱离国家直接进行行政控制,以利润和价格作为经营方向的杠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没有把企业当作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需要重视市场的价格、利润、供求规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级指令,每次突破原有体制都会给改革增加一份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创主观上的能动性,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国家在认可的同时也在完善相关的政策。

三、国有企业管理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利润,因为企业就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来运营的经济组织。我国拥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导致国企管理创新具有相对复杂的动力机制。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动力与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转型时期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影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转型早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早期主要由国企改革因素、体制因素、市场调节因素以及国企自身因素等构成。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生成机理的基本因素,而且决定了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起步阶段,宏观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管理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国家行政力量。在这种体制和格局下,国企在管理创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从和响应为主,从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源考虑,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改革,毕竟从体制上引入了商品经济,这在客观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明确了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先后国企经历了两次带有市场化取向重大意义的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两个机制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机制的雏形,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企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国企内部的管理创新机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从属和响应,而存在于国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创新重要推动的力量。所以,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这是转型早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

(二)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体制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国企改革政策的逐渐成熟和深化,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市场化管理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中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和创新系统组成结构。这一时期的国企创新系统由创新环境和创新实施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政策成熟,市场竞争力的出现等;创新实施主体指的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国企,从创新动力机制上分析,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的组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开展创新国企的身份、数量、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愿景等,与转型早期比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构成的要素明显增加了。不仅如此,创新系统构成的性质和组成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先经历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随后经过金融、投资、计划、外贸和财税五项改革使得我国完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的改变了国企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国企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交换作为活动方式。经过这次质变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的发展,打破了国企垄断的格局,出现外资、非公有制和国企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占据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起,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层导向为主题,是国企为利益越来越自觉的进行管理创新,这种成熟的创新动力机制使市场化管理彻底的进化,成为了现国企的基本范式。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突破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完善和深化阶段。虽然国企创立创新环境要素和组成要素没有太大变化,但还是从内涵上改变了很多,从调查情况来看,新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外部环境和国企自身相互结合产生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首先,国企的创新方式和指导思想明确,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要任务。其次,政府极力推进的国企战略目标很强,管理思想先进,发展理念比较明确,在财力和行政的支撑援助下,为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由自觉主动创新转变为自主深度创新。最后,国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追赶国际水平的同时展开攻守兼备的理念,尽早解决漏洞也是为了将来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误,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稳步深入奠定基础,将国企管理创新的愿望演变成管理创新的深化活动。总而言之,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动力机制,不论是在管理运作特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篇6

高职商贸及其他服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当前存在的困难仍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商科、工科生产性进行此类实训共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二是商科单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商科既不需要像工科那样建立供生产性实训使用的真实生产基地或车间(生产平台),也没有必要像工科学生那样进行真实性生产实训,这就导致对商科生产性实训投入不足(有限资金一般优先配置给工科专业生产性实训硬件的建设),进而导致平台建设和创新不足,管理不足,给予师生及其他参与方的激励不足。(2)实训组织主体和投资主体存在四重缺陷。一是缺位。直到现在为止,不少地区中的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对于此类生产性实训,还没有形成主体意识,多数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二是投资主体单一。按先进国家经验,此类实训投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有关单位,特别是政府要实实在在出台政策并落实成本分担问题,如给企业以减税优惠等。但国内各级政府在此类实训投入方面,自身投入不多,也没有用政策来鼓励企业和社会有关单位来进行投入或承担部分成本。现在仍然是学校为此类实训投入的最大主体,部分企业视情况予以了一定投入或承担一定量成本,但其投资额度远远达不到的要求。三是组织与协调乏力。有的地区即便是各方主体愿意参与并承担义务和责任,但在建立基地、创建实训平台等具体事情方面,往往缺乏当家者,遂造成建设项目不知由谁来指挥,或有资金不知怎么建,或是建设遥遥无期。四是各主体在这方面的责、权、利没有明晰的规定。造成有的主体责大于权,有的主体没有实际责任。(3)实训载体严重缺乏。由于实训不像理工科专业主要在车间进行,而是要依靠有关平台和项目来开展,但这样的平台和项目数量由于上述一些原因和自身特性造成的困难,往往又很难满足实训实际需求,于是诸多高职院校的此类专业,往往就以模拟性(或仿真性)生产实训代替真实生产性实训。(4)实训平台建设和实训任务的落实责任与承担主体错位。一些高职院校习惯于将此类实训平台建设任务及其困难的克服,简单转交给普通的专业教师去完成和解决。(5)管理制度和机制欠缺。尽管有关管理制度有很多,但对真正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制度却很缺乏,现有制度许多过于笼统抽象,往往语焉不详,比较空泛。(6)许多服务岗位的任务和学生工作标准与要求多数不如工科专业清晰,显得模糊、泛化,有的实训内容就是生产产品或做一种服务,实训过程中的其他内容的管理也很少,这就使此类实训与本来的目的和要求相去甚远。(7)校企双方的实训指导教师难以像指导工科学生技术技能训练那样进行非常明确的技术技能指导,造成师生“、师徒”双方有时都不知实训到底要学习和训练什么。(8)实训生产、服务内容多数情况下没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具体性和必要的复合性,使实训有些浮于表面,造成搞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实训目的。(9)实训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存在许多盲区和误区。如用什么方法方式去考核、评价学生实训效果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训练质量,都缺少严谨、规范的标准与操作机制。比如师生双方考核分数多数也是草率给出的;又如实训条件、师资、经费、实训内容、实训的学习和指导过程也多缺乏监控和考核。(10)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基地、教师、学生几方联动组织机制、责任落实、效果评价机制都没有完善,其中有的机制甚至一直就是空缺。

3实现生产性实训培养模式组织形式与平台创新

针对上述困难,要建立起能满足高职商科专业生产性实训要求的条件,必须突破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的约束。本文根据这几年与专业教师一直对高职商科部分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和平台建设问题的探索积累以及正在进行的设想,认为要进行突破和转变的方面是:(1)从实训室概念向建系列实训平台转变;(2)从以校内为主变为校内校外结合;(3)从关注实训场所、设备等向关注实训做什么“事”转变;(4)通过资源交互整合利用,变没有建设资源为具有建设资源;(5)利用服务型专业非重大设备设施要求和非巨额建设资金要求,以低成本(无成本)开办服务实体。由此,可以从不同途径构建起高职商科专业生产性实训的系列平台:(1)充分利用校内现存但又无人去做的岗位。如将文秘专业学生分批安排到学院机关部门和二级院系办公室,去进行真实生产性(顶岗)实训,并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2)多方资源整合,利用企业活动创造出许多真实生产实行实训岗位。如我们安排和指导校内社会工作专业帮助广东省某康复所吸毒人员尽快戒除毒瘾,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教师首先和康复所及省有关研究人员,并吸收学生,一道策划了一系列帮教、感化、激励活动,以此系列活动形成生产性实训平台,再安排不同批次的学生到岗进行“生产性”实训。其中一个项目是结合广州羊城书香读书活动的开展,向康复人员免费赠书并进行读书辅导,以从根本上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但专业所在系没有钱可出,系里就将这一任务作为一项真实实训任务安排给师生去完成。师生就首先去动员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献爱心,捐出善款让本专业去购买某报业集团出版的高品位的人文杂志以送给康复人员,同时商量好报业集团对该企业的广告进行优惠。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学生还为这两家单位提供服务,既进行了生产性实训,也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密切了关系。通过此种办法,最后利用资源的交叉利用、整合手段来创造出一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就成为了生产性实训平台。(3)结合帮助企业(单位)策划活动方案,创造真实生产性实训岗位。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帮某社区管理部门策划出社区内的系列创文明活动,专业学生全程协助负责这些活动的实施工作,并不断在其他社区复制。(4)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直接安排生产性实训岗位。(5)成立专业性真实经济实体(公司),提供真实生产性实训岗位。如文秘专业就成立了面向市场的真实公司,接受专业服务订单,如文件制作,档案整理等,创造出很多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很高的生产性实训岗位。(6)将校内各类常规性大型活动作为生产性实训平台。如利用校内教师活动,学生协会社团活动,学生文艺汇演、迎新活动,学校对外接待活动,党政工团活动、扶贫、创文等活动等,安排服务型专业的学生承担主要具体事务。(7)利用校内理工科所建工厂(生产、销售实体)开展与服务专业相对应的生产性实训。(8)将各类与服务型专业相联系的实用性技能大赛作为生产性实训平台。(9)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承揽校外服务项目以开展生产性实训。如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一次性为某上市公司整理档案达5个月之久;文秘专业的学生为某区规划局整理各类档案20多万份等。(10)坚持长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覆盖整个当地区域的生产性实训平台。如旅游、酒店、社会服务、文秘等专业学生为广交会、地区恳亲会、民间飘色、美食节、大型国际性会议、大型赛事等社会活动提供服务。

4实现生产性实训培养模式的管理创新

4.1建立与实施五大管理体系,提供双重保证

建立和完善五大管理体系,以便完善组织、领导构架,突破平台困境,能多方式、多渠道建设或利用现成的平台,解决建设和操作资金的缺乏,以及成本问题,切实加强生产性实训过程及结果,亦即实训内容和质量的控制、监督、评估。五大系统从与实训每个环节对应的管理主体责、权、利以及机制的明确、具体方面和系列制度两方面提供保证。这五大系统的类别及其功能分别如下文所述:(1)组织管理体系。即落实此类实训的校外基地,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或者是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及由谁来负责和具体负哪些责任,同时他们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和利益的问题。(2)平台、项目构建与决策体系。(3)实训过程与结果管理体系。(4)质量评价域反馈体系。(5)文件、制度体系。五大系统如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还要还要制定出各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内容、功能目标与考核标准,以实现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管理,控制的规范化、具体化和科学化。

篇7

专业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搜集、收藏、整理、保护图书资料,为专业的业务人员提供业务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支持。探索服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开拓文献信息工作新增长点的举措。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迫使图书馆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与功能,动态地适应和改变服务末业务架构,围绕用户的需求,重新组织信息、设计服务。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时代。各种资料数量增多,博物馆资料室如何加强职能。把最有价值资料信息以最快速度的提供给专业人员,是博物馆资料室工作的目标。

1 发挥优势

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具体的服务形式如文献的信息挖掘和只是发现、文献的分析和评价等。把基于文本的检索、咨询、提供服务提升到基于内容的服务。发挥专业图书馆的优势:相关文献多,经过广泛收集,形成定题服务;研究需要有广泛的学科参考资料,图书馆员可以参与资料的编译和报道;研究需要对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其提供显示研究趋势分析。这些领域都能够发挥图书情报工作的专长。

要面向有关专业人员开展的服务,按照专业人员的需求搜集、精选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料。这不但要求资料人员既要有图书知识,又要熟悉本专业的各个领域,掌握专业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编制目录,撰写提要,为专业人员提供方便,可以随时以各种方式向专业人员提供各种新的信息,又可以随时得到读者的需求。这种服务方式一定会受到专业人员的欢迎,也会使资料室成为专业人员获取资料最快速最便利的场所。

2 藏书维护

博物馆的图书收藏方向应和自身工作相结合,有侧重点,增强专业图书的力量。要及时了解、掌握文博界的信息情报,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和馆内各部门多沟通,知道他们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要贴近学科,积极与科研人员互动。在为其提供信息和服务过程中,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是重要环节,他决定了每一项服务工作的细节。

日常工作中要预防虫害,保持温湿度;典藏空间要有火灾警报器,及自动灭火装置,水管埋设也应避开,以防漏水。;光照和紫外线的控制光线对于图书保存与使用都是有害的。在库房建筑方面,应采用无窗结构。使用有窗户的库房时应采取措施阻止阳光线直射图书,也可采用具有紫外线过滤功能的玻璃。应尽可能使用过滤紫外线的照明灯具。应尽量减少珍贵图书的展览时间,减少照明时间;及时去酸,文献的酸化,将严重影响古籍纸张的耐久性,降低图书的保存寿命,因此对已经酸化的图书需要进行去酸处理,以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去酸是指采用特定的碱性试剂中和纸张内的酸性物质的过程。研究证明,对于已经酸化的图书,经去酸处理后,耐久性会明显提高,一般可增加保存寿命2-5倍以上。图书的pH值低于6.2就应进行去酸处理;如果pH值低于5.0,就必须进行去酸处理。定期消毒;可以使用阳光曝晒法:将图书放置阳光下爆晒8个小时以上,就可以杀灭大量的微生物和蛀虫。微波消毒法:将少量图书用湿布包裹放入微波炉,在650W功率5-10分钟。臭氧消毒法:将大量的图书放置消毒柜中消毒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候管理人员进入整理,此法对图书有一定的损害;为了更好的保护图书,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除氧封存、充氮封存等措施进行保护。在真空的条件下,各种微生物都因缺氧不能生存,各种化学物理变化也得到延缓,从而延长图书的保存寿命。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很难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充氮保存的图书能够延缓老化,延长保存寿命;对于图书受损后之复原,通常采裱褙、重新装订成册,以保持其完整性。虽然恢复一本完整的图书,却也失去历史原味,尤其古籍或古文书,在历经岁月洗礼后,必留下年代痕迹,裱褙之后,褶痕不再,对纸质的研究也不利,为做历史见证、保护完整,应使用保存和管理两种方法。

藏书是为人服务的,物尽其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要保护好珍贵图书,可利用缩微技术,把文献资料复制下来,或者把文献资料放到网页上。加强管理,完善的图书维护工作,需要有妥当的保存管理政策。同时,随时注意典藏状况,预防不利因素的发生。维护工作的认识与各不同专业领域者的共同参与,更是维护工作得以执行的要件。完善的图书管理工作,需要有妥当的保存管理政策,也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以及维护的各类专长人员。比如取拿时必需带手套,翻页时要小心,轻轻由左下角翻起,不可放置任何物品于上等等。图书的损伤,虽然有环境影及人为等原因,而维护,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也是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积极排除受损的种种因素外,与各不同专业领域者的共同参与。管理人员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达到维护图书,保存文化资产的目的。

3 拓展领域

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迫切需要。将信息分成两类,一类可以对外开放,便于随时查阅。另一类为内部专业查阅,附加密码。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将代替手工检索,读者只需确定检索范围,图书部门可以灵活信息,有多重检索功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博物馆资料室开展工作不能只是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必须在工内容和服务模式上作以改变。变单纯的阅览管理服务,为主动动态的服务。加强文献的总结工作,将新信息、通报、评价、论文等搜集编目;进行课题研究,经常与专业人员沟通,确定研究方向。编写各种文献,即使提供国内外最新相关信息动态、著作资料;建立网络检索体系,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检索途径,使专业人员在自己办公室的电脑里就可以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尽量扩大服务的领域。

专业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优势,定期的面向社会开放,根据发达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界多年来对此也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可以向其他专业图书馆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图书馆一般提供借阅、咨询检索、复印服务、文献传递服务。有的图书馆还提供馆际互借和免费的信息检索、培训课程等服务。但是专业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是有原则的,也只能是部分对外开放的。必须在保证馆内读者服务正常有序的前提下进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馆内读者的理解,是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基础。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本馆的资源、设备、馆舍和人员的条件,根据本馆读者服务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提供服务。

专业图书馆服务与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通过优质高效服务,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图书馆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思想上的、物质上的准备,迎接这一挑战。建立一个科学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服务体系。专业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定向研究,进行定向服务。专业图书馆的地位独特,内涵丰富,更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要在思想观念、业务架构、服务方式、操作流程、人员队伍和评价机制等各方面适应由传统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的变革。专业图书馆工作涉及的面是宽泛的,有潜在的能量,要靠我们去发现和积淀。

参考文献

[1] Kyrillidou M. Research library trends : ARL Statistics[J] . J Acad Libr(S0099 - 1333) ,2000 ,26(6) :427 - 436.

篇8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正在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过渡,经历着较大的转型,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重视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使企业走向知识化,以此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营型的企业管理逐渐代替了生产型的管理,国有企业逐步走入市场,进行自主经营,不再受国家的重点照顾,这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着市场经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逐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国有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思想,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对管理进行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会受到其它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家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经济体。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通过管理方式方法的变化,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一)思想观念方面。是指企业市场经济意识、忧患意识的适应性欠佳。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旧对计划经济体制有较强的依赖性,思想观点仍然停留在企业应该包办一切的阶段,不能以市场竞争的理念指导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挑战,遇到问题就采取避让态度;重视收入的提高,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发展等其他方面问题的关注;满足于目前的生活和企业现状,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从国有体制改制而形成的,多多少少会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痕,也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中的人员一直很难消除掉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需要相适应,最终导致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具体表现在:(1)企业员工不以市场为第一导向,而以完成领导的预定任务为目标,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企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2)企业管理机构较为繁冗,制度规章繁多,没有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权责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等等影响了企业的发展;(3)国有企业管理者很多决策以追求政绩为目标,政治色彩浓厚,缺乏民主性,导致企业目标而不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决策不能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严重阻碍了企业持久发展。

(三)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的培养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加强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但是,从最近几年的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足,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多数企业虽然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和培训计划,并与企业经营战略进行了有机结合,但如果企业不能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不能很有效的实行,那么会导致企业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更不用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了,使得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四)企业管理机制方面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的灵活性欠缺,激励不落实的偏多,且激励手段单一,激励制度的进行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承诺的激励多,落实激励的少,被动的激励多,主动激励的少;而且在分配过程中导致的不合理现象却比比皆是,而且没有有效的纽带能够把企业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有些国有企业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了腐败现象发生,阻碍企业的发展。

4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进行管理理念创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有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此外,还要推进企业人文体制的构建,通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并对员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定期对员工进行专门的管理创新培训,提高管理创新意识。强化企业现有管理层的创新管理理念,重视管理的民主化,建立拥有理念领先的管理团队。在这些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顺利进行企业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有效运转的准绳和标准,企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对目前的体制进行有效重组,加强民主化制度建设和员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强化制度落实的原则性,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建立起新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直接和有效,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目的性更强,创新的管理制度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篇9

1.3 相关改进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缺陷,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基于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升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主要措施为:(1)首先对于院校的教学设备,院校一定要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从而来增加院校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2)院校在进行招生时,最好能够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机主要是的考核依据,并且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在低年级开始;(3)教师改变自身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另外,院校在教师招聘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此来保证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2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差距

2.1 院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对于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有四个方面:技术导向型人才培养、管理导向型人才的培养、信息资源导向型人才培养以及公共管理导向型人才培养,因此很多的院校培养出的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同时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院校对于一些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够明确,并且部分学生有些偏重于经济管理或者是计算机课程,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实践锻炼。2.2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要求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人才能够在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以及创新能力上均衡发展,并且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优势就是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身后的经济管理学底蕴,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几点综合来看正式目前所需要的。

2.3 相关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了相关措施,主要是院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以此来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不仅具备高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只有将这些能力必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保证人才就业率。

3 具体课程设置上差距

3.1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排挤专业课程核心地位,过分重视技术手段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导致了信息管理专业无法明确自身的目标,影响了教的质量。二是忽视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理论派”与“技术派”两种教学极端[3]。

3.2 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课程的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各大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要求是:计算机占有20%,经济管理占有20%,实践课程占20%以上,专业课程20%,剩下的是基础课程。这个调查主要是说明,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其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

3.3 相关改进措施

院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能够以专业的综合性为要求,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将计算机知识与经济管理以及专业信息管理相互结合,以此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篇10

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有很多,当企业面对企业管理的各层面时,都可以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有一条,关键之处要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单独提炼出来,同时围绕核心价值观再进行分解,形成在核心价值观支持下的能够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及亚文化形成指导的各个价值观体系。

那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统率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

三大衡量标准

核心价值观作用的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应当如何做的时候。核心价值观来约束与激励全体员工的决策行为,尊重相关者地位或满足相关者利益。而实际上,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基本要素。

企业家的误解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

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篇11

1.2发展创新、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

提升个人职业素质除了掌握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各专业综合知识之外,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发展多项综合能力,以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目前信息化时代,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的共鸣,掌握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企业的宠儿,对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创新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创新成为个人、社会、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开拓创新思维,创新工作形式,创新服务手段,从而与信息化时代相挂钩。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专业人员以搜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为工作重心,因此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去粗取精、去伪求真,提高工作质量。

1.3培养责任、服务等思想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图书馆是重要的文献情报中心,是读者、研究者汲取知识、进行科研的关键场所,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掌握综合知识与发展多项能力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而服务意识与责任感是其开展工作的灵魂所在。首先,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服务意识,表现在为读者与科研人员全心服务,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效率与质量水平;为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服务,建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队伍,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树立责任高,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以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为指导,在工作中奉献小我,热情工作。图书馆专业人员高尚的思想意识不仅是其自身的宝贵财富,而且还是图书馆的潜在资源,这对工作的开展、团队的协作与图书馆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信息时代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素质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固守传统的知识与经验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提升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在掌握综合知识、发展多项技能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力度。图书馆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出发,保证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有效性。为此,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将培训工作日常化,让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成为工作的一部分;第二,积极邀请优秀专家开展讲座、做学术报告,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得以学习先进理论;第三,安排图书馆专业人员走出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将学习经验与总结教训于一体,做到扬长避短,提高综合素质。最后要注意,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要落在实处,不能流于形式,从而切实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

2.2利用激励理论,实行奖惩制度,创设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

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想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与工作动力,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图书馆应当吸收激励理论的精华,实行奖惩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升迁等相挂钩。竞争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动力,使他们有意识、有针对地掌握综合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竞争能够快速地增强图书馆的活力,使图书馆管理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保证图书馆各项活动有机展开。除了必要的竞争之外,图书馆还要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小组合作制度,使员工能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取得共赢。竞争与合作竞相发展,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促进小组进步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奖励先进与惩罚落后相结合,使图书馆专业人员鞭策自我,向先进行列发展,在精神与物质方面取得不断收获。

2.3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要想真正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图书馆需在建立培训制度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上发挥导向作用,做好引导、指挥、协助工作。除此之外,作为图书馆专业人员自身来说,更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时代潮流,既无法满足自身发展也无法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此,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当在思想意识方面转变思路,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第二,在这种先进意识的指导之下,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实践上要及时充电,完善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计算机、外语等知识,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丰富知识的引导下,更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最后,要树立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将自己塑造为德才兼备的时代佼佼者。

篇12

1998年,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一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一、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来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分的沟通技能,3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

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

雪城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件规格和设计、软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理解—应用—创新”这一路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合作项目建设。

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12年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

(2)师生国际流动。

高校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联系,大力推进大学海外学习计划,不断拓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渠道,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假期学校、海外实习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派遣学生去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了解学术前沿的基础上,根据学术兴趣,结合企业实践,逐步获取所需的知识。积极主动地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渠道支持和帮助拔尖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和信息学科领域一流学者的实验室深造。比如哈佛大学设立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OIP),鼓励所有本科生寻求出国机会,目标是鼓励哈佛学生把国际体验融合在教育里,帮助学生识别与追踪美国之外的研究学习机会。

篇13

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最初由前苏联引进。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学习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苏联关于高等教育的环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1]

目前,国内高校从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学院)到普通本科学校在大学生最后阶段基本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课程。2004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及学风建设等意见。[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应该取消”的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取消。而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争的激烈论辩,主要集中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3]这两次论辩都是由某个特定事件引起的,网上辩论双方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和缺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其存或弃仍然是众说纷纭。[4]虽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堪忧,但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导致其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广生等就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课堂教学,其所学的内容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和发现的。[5]刘继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大学期间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手段,并且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做准备[6];刘秀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培养了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7];肖翔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次重要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实践和创新技能。[8]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系统,其包含系统内部及外部环境:系统内部是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组合及连接,外部环境是系统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及不足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外部环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等四个视角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不足之处,并将其总结如表1所示。

鉴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王宇提出“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毕业设计这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前苏联的办学方式是否会有所变化,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14]美国作为众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长期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与毕业设计(论文)类似的顶峰体验课程的开设和历次改革对我国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二、 借鉴美国顶峰体验经验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capstone”(顶峰体验)一词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顶石”或者“压顶石”。当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时,预示着工程的完结。因此,“capstone”引申为事业、工作等达到圆满时的顶点。在教育行业中,顶峰体验课程被认为是通往一段学业、研究行将结束时所提供的课程[15],它主要是针对大学准毕业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的课程或者经历[16],其含义与“大四研讨会”无二。顶峰体验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是一段实习经历、制作关于专业发展的报告、在校外发表的会议论文,等等。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顶峰体验课程的内容不是通用的,顶峰体验课程应该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以使得他们在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环境。

自从我国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以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且有些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源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顶峰体验课程在美国作为一种教学体系的设置,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研究。顶峰体验课程在我国很多高校的文科类、工程类专业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鉴,它还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学体系设置及毕业设计改革等方面。

由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总体上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忽视毕业设计(论文)后的跟踪反馈情况等问题。国内学者在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出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探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鉴顶峰体验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资源(教师、财物、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开动员会,确定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主观能动性、个人兴趣爱好、将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优化选题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及写作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学校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中期检查等手段获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师生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调控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在毕业设计(论文)最后的检验和评价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通过与目标和标准的对比,科学合理的评分,及时总结经验,将整个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反馈到下个年度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佟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4):93-96.

[4]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广生,张立群,王如泉. 应当重视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 江苏高教,2011(5):93-94.

[13] 张宝春.重视与加强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华大学毕业设计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