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高校教学管理纠纷解决现状
(1)申述受理机构的权责不明确在我国现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学生申述来进行。而其在进行申述的过程中,受理学生申述的部门不一定,而且其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学生的申述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申述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衔接有漏洞
学生申述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纠纷,使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得到改进。而在现实中,当学生想要通过申述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申述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在学生进行申述的过程中,现有的申述程序有待改进,其没有可操作性,这就势必会导致进行申述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麻烦,导致申述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同时,在申述的各个程序之间,其衔接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3)行政复议受限
在进行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行政复议是一个重要的行政途径,而现实中,在这方面由于受到了相关规定的限制,使行政复议的功能不能真正发挥,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4)行政诉讼与实践发生冲突
在学生遇到教育管理纠纷的时候,要是采取行政诉讼方式是一个主要的手段,不过在实际过程中,很多的法院对于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都是不予受理的,这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受到严重的限制。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法探讨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现状,笔者提出了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法。
2.1明确对学生申述的受理机构
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申述是主要的方式。因此对于受理学生申述的机构应该更好的进行设置,明确受理机构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这样在有学生提出申述的时候,能够将学生的申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要改进申述程序,使各个申述的步骤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2.2在法律上对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进行明确规定
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其关系到很多方面,而且其一般产生的纠纷是由于受处分以及学位方面的纠纷,对于这样的纠纷解决,就要有国家法律上的支持。同时,在法律上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给予重视,就可以使学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更好的来解决纠纷。这样也可以保证在学生进行诉讼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相关机构的重视,使这方面的问题能够切实得到解决。
2.3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的高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出现的比较多,这就要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在根本上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出现。
篇2
二、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内容死板化教条化,导致效率普遍偏低由于传统文化与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管理机制基本与政府无异,服从党的领导与国家的指挥,甚至混淆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这就是导致管理内容死板化教条化的主要原因。并且,虽然现行的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距离目标差距还是很大的,导致效率处于下峰。另外,行政意识也将高校管理工作框定了起来,这样局限了学术与教师的发展,致使本末倒置现象发生。这些全都不利于高校正常建设工作,为高校管理增添了或有形或无形的阻碍。
2、管理方法单一落后,学生教师主体地位倒置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缺乏推陈出新,太过于注重教条化、模式化与统一化,强迫性很高,致使平等化与特性化偏低,不利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莫丽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于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极其不利于教学改革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地位相差悬殊,管理者地位远远高于被管理者,这样高校管理工作极有可能向负面发展。以西方先进思想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应该是等同的,也只有地位相等了,最终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目前我国学生依然是被迫接受灌输式思想的一方,学生的作用得不到显现,这严重滞后了高校管理的前进脚步。
三、高校管理创新方法
针对当前形势,针对高校管理工作漏洞进行深入探讨,并积极应对,并且有针对性的给予创新,达到管理工作合理化前行,辅助我国高校教育进入上升阶段。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致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在思想上做到创新。高校管理首先应不考虑任何外界负面条件影响,对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跟随时代潮流不落于人后,从思想上根除孵化陈旧的理念。
篇3
1.政治上的导向功能。
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发挥着教育人、培养人、朔造人的导向,这既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鲜明的政治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党的重大政策出台,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变动,学生的思想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波动。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经常性思想工作就要主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防止学生的政治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2.系统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功能。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功能,把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化、系统化,从打好思想基础入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理论知识、思想材料和认识方法。政治理论教育是解决学生带普遍性、倾向性思想认识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具体的,仅仅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不可能有效解决所有学生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用小型、分散、个别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学生,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可以巩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效果,又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3.精神上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彻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关怀,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从而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奖惩、贫困资助等结合渗透的过程中,在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实现的。
4.内部关系上的调节功能。
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男女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校、班级、同学之间内部正常的关系,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事故和案件。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大量的要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进而达到调节内部关系的作用。5.思想上的转化功能。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极为重要的功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思想性,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转化学生思想的基础。因此,它的一切活动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围绕着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影响经常性思想工作发挥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无用论”。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仅要靠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系统理论灌输,而且要靠经常性思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和巩固。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一人一事的、具体实际的工作,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分忧解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经常性思想工作大量的是解决个别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但这决不是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事情。学生思想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利益得失、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果引导不好,处理不当,性质也会发生转化,造成严重后果。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恶性案件,往往都是由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想不通而造成的。所以说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有用,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2.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包揽论”。
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因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不可能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就可以治愈百病。一个人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方面的原因,还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若要求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客观的。“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的基本功,同时还要争取经常性思想工作以外的多种条件的配合,如关心学生的疾苦,力所能及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严格纪律约束的配合等等,都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篇4
与现在的教育管理理念相比较,旧的教育观念基本是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专业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在旧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中,只是对于知识结构的重视,而大大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单一
在旧的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上,就相对比较单一和封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课程上安排的内容以外,基本上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科学研究,所以造成了学生的科研视野不够开阔,创新思维不够活跃,其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产生脱节的现象。
3、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伴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实习环节就显得有效捉襟见肘,学生的实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的不完善,实习单位的功利性很强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很难对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造成学生进入社会后工作能力不强。
(二)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学管理的根本意义
1、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近几年,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从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轻素质、重学历的传统培养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厚基础、宽领域、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高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灵活、开放、适应多种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快教学管理的创新,以此来为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基本保障。
2、有利于高等教育学校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校的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出改革。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快高校的教育管理的优化、创新以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此来适应现代高校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改变忽视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在高校内部,聚集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这些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过于专注提高个人收入,而忽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有甚者要求学生帮助其完成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也有助于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的教学管理其根本还是为教学服务的,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同样是为了高校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高校的教学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充分掌握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具体的有如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树立教育创新意识----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教学管理的质量直接会决定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1、作为高校的教学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强调师生的主体性,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将教学管理与育人、服务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创造出和谐、民主、自由的育人环境。最终能够实现自我提高和管理,从而达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佳效果。
2、我们认为做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改变以往的以知识掌握量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质量的理念,要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思想、教学制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上面树立新的协调、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教学管理观念。
(二)开展实践性教学探索----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高等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的源泉,把高等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开放的、完备的教学过程,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之处。
1、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也可以自主寻找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项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实践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是参加各类的科技创新比赛。如:大学生创新杯竞赛、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等。多训练、多参与,在实践中就会学到多方面创新方法,以此提高科研的创新能力。
(三)遵循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创新总是和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又源于个性。正是有了个性,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创新因此才孕育而生。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学校要有个性,教学方案要有个性。
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定位、学科结构以及办学特色,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案。我认为,在新形式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开放型、教学型、多科型”的复合型学校,积极为学生构建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等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完善高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创新型培养模式
高校的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重点遵循要面向社会的理念。任何的高等教育都要依据社会的需要而进行改革,它需要利用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功能,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推行教学的创新,以此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相协调,
1、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高等院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度,可以放开专业选择,实行灵活性和弹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选择课程和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来选择专业课程。
2、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分制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充分认识到灵活的学分制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竞争力的一种很好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把传统的“施教”思想变成“求学”思想,以传统的单向知识的传授变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篇5
1.2高校辅导员人格要求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格要求具体表现为要求他们职业素养高,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积极奉献的精神等。辅导员不仅承担着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职责,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自己首先要热爱工作,对学生和工作充满激情。
1.3高校辅导员品德要求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高等学校学生,要想能够胜任管理高校学生道德工作,辅导员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品德建设,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只有这样,才能亲身施教,以身作则,管理和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2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的方法与艺术探讨
2.1辅导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一,以学生为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辅导员同样可以在学生身上学习到很多的东西。辅导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所喜爱的东西,所厌恶的东西,所接纳的东西,来弄清楚某些“学困生”之所以心理素质不强,不合群等困难,从根源上为他们解决问题。第二,以言动人。素质教育推行以后,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言语来感动他们,以谈心的方式来进行。谈话的环境不能太随意,要注重学生的感受,语言上要运用得当,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语速缓慢,语音柔和,要从内心上真正的关心学生。在面部表情上,不能严肃,保持平常即可,说话言简意赅,主题鲜明,谈话完应注意谈话效果的反馈。第三,以情感人。对大一的学生,辅导员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有消极及悲观心理的学生要多给予关心,及早地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让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接受现实,并积极改变。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专业课程设置在大二、大三学年十分多,很多课程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上要用到的,然而大二、大三又是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开始懈怠,积极性下降的时候。这个时期,辅导员要注意通过真情来感动他们,让他们积极面对这些课程,并学好学精。对大四的学生,学生开始步入就业的时期,学生的层次和能力开始分层,有的学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对那些条件较差,又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学生,要加以积极引导,让他们对社会、对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变换一下角度,改变一下思路,另一片广阔天地就会在眼前呈现出来。
2.2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做好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作为辅导员教师,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社会发展不同形式、不同变化的学生主体来开展和落实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面对新时期发展下的大学生,不仅要给学生描绘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美好蓝图,同时还要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现实,让学生有理想、有抱负,踏踏实实勤奋的学习。第二,在开展班级相关活动时,辅导员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即在做好书面宣传栏目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电视纪录片,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第三,辅导员教师要科学地配合好院系团支部、党支部活动的开展,将党、团的理论知识教育工作落实好,同时要严格考核学生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中的先锋模范。第四,辅导员要抓好学生的学风建设,做好学生勤奋学习的引路人,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班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比,学,赶,超,帮”的良好学习氛围。
篇6
课题组结合自身调研实践认为,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建构和谐的多校区运行机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改变高校发展理念、转变高校发展思维,秉持高校整体性原则,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科研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摒弃盲目合并、盲目扩建的高校发展思维,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在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上,比如引进优秀的师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建设模式等;另一方面,在高校多校区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从高校长远的整体发展规划角度出发,合理定位各校区的发展前景,平衡各校区之间的资源分配。比如,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明故宫校区作为学校行政中心,更多地承担学生日常管理和学校行政工作,并将其定位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这样不但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办学设施,还能将学校科研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而相比较而言,将军路校区土地资源和办学设施相对丰富,可以将其定位为本科生培养重镇,让本科教学工作在宽阔、舒适、美丽的将军山下发展。其次,加大高校民主决策机制,尤其完善各校区资源分配机制。一方面他们会向学校积极争取自己的发展机会,获得学校高层更多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多发展资源。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宇航学院,一直是该校的王牌专业和种子科学,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学校不但倾注了大量的资源,还为其提供一些其他学院不具有的特殊发展权利和机会;但另一方面,这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资源的分配方式也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部门利益,从而阻碍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共同提升,阻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第三,合理规划部门职能,尝试组建合理高效的新型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各校区日常管理事务,保障高校日常管理高效运行。多个校区并存的情况下,工作重心必然会向多个校区分散,原来的管理手段势必不能适应多课程、多学生、多环节、多协调的发展趋势。综观国内大多数大学多校区管理实践,基本都是在部门职能延伸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协调的机构进行多校区管理的。这种模式保证了大学多校区的稳定和发展。最后,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文化是提升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既是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关键因素,也是个体自我认同的结果,因此,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求多校区间加强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互动,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应通力配合,协调各校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保证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在多校区运作的情况下产生更多的互动和交往,这也是文化作为建构自我认同重要因素发挥作用的必要途径。
篇7
(一)关于高校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分析。首先,多样化发展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业同样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些管理各有自己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学校本位管理、流程及人本管理。第一,学校本位管理主要表现在高校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特点;第二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属于流程管理;第三,人本管理则主要是高校教育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术也广泛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当属OA自动化办公网,它们几乎覆盖所有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QQ群等方式的建立也为高校培育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最后,人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变现,不断提高人文化的教育管理,也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文环境在高校同样慢慢的兴起,使得高校学生人格得到了提升,令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人文环境使得学生在身心成长得到了优越的培养,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启发,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辅助因素。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所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当前我国还处于以应试教育为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导致很多高校目前还没彻底从传统而落后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属于教条式的浅层管理方法,以条条框框来管理和培养学生,这样就制约了学生创新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传统陈旧的高校管理模式无法使用当前人才培养需求。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社会人才需求来讲,正确选择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管理模式,紧跟社会的步伐。还有就是目前大部分是高校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法,这种高校行政化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教育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和服务,变得只停留在管与被管的基础上,高校行政化严重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就知欲望,更严重的影响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成长。另外,轻视教学,重科研倾向严重。虽然目前国家使以能否通过科研成果来衡量高校的业绩,但高校毕竟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的教学工作为重,而往往很多高校只单纯重视科研项目的发展,对教学工作变得平淡,这与我国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严重制约了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作用,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建设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要具备时代的前瞻性学校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领头人,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坚持与时俱进步伐,在这个信息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正确引导,学校使命的内涵变得更为重要,不仅应履行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的职责,还要抱着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明确社会的责任,学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因此,学校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再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统筹和引导教育管理的改革。学校作为教学育人的机构,其整个教育的过程在保持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变革和更新,发现新模式。另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离不开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在整个教育管理实践和研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教育管理理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同时还战略学校整个理念当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不仅要以共享管理、责权明晰等理念为中心,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创新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二)建立完善的整合思想,打造教育管理新体制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也需要要创新意识,要要整体思想的确立,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学都有着一定的办学经验,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都是有一定的特色和有效性的。这些在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大学之所以能够辉煌至今,都得益于合理和积极进行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另外,这些名校都具有以下这些显著特点:第一,重视教育管理职能;第二,重视管理研究;第三,拥有严格而量化的管理体制。就当前我国创新教育管理而言,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学管体系必须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那就是教育和教学。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使得整个教育管理具备这些特点:第一,规划范;第二;制度化;第三,民主化。这有这样才能是的管理组织发生彻底的蜕变由以往的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进行彻底地转变。要知道,管理模式在传统理念当中是刚醒的需求,时代的进步要去其向弹性模式转变,建立民主的目标管理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管理手段也要变得多样化、网络化。
篇8
课题来源:2010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GJY1002006)
自从1999年1月,我国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来,已经有12年的历程,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是缓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现实要求
自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猛增。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而在江苏省,截止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届有630万毕业生,加上2009届未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人数总共有800万人左右,而市场的整体情况依旧是供大于求,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随着今后持续的扩招教育管理论文,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必将持续上升,毕业生也将失去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优势。”另外,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计划分配向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方向转变,大学毕业即失业已不属意外。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之间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以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将是解决普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
(二)创业教育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毕业论文格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1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曾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参与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而体现了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2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教育管理论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也再次提到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创造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己经是高等教育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由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和中发[2004]16号文件中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政策等信息的宣传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我国政府每年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创业的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最终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高校学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创业者的需求变化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辅导员在促进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形势,把握国家政策,感受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注重对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制定创业规划,明确学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辅导员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比如,大一不仅通过举办创新趣味大赛、金点子大赛等内容的创业教育,使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就明白什么样的学生能毕业,什么样的学生不能毕业,以便扎扎实实学习,明明白白奋斗;而且在观摩各种大型的招聘会体验中教育管理论文,预先寻找、把握和塑造自己。大二开展车工、钳工、数控大赛等以“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三通过组织模拟应聘和CAD、UG、PLC等学习培训以“准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等。大四进行“扶上马,送一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等形式的“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磨炼创业的意志。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在参加或者组织各种类型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指导队伍、方案设计、团队组建以及人员培训等事前计划中;在检查督促、信息反馈、宣传报导等事中控制中;在总结表彰、成果提升、基地建设等事后反馈中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身影,甚至实践团队的领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辅导员担任毕业论文格式。比如,自从2002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来,有2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4项,江苏省一等奖4项,2009年一项作品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并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是和辅导员热心指导分不开的。
三、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径
(一)辅导员自身学习是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辅导员要有效地发挥在创业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学习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等创业教育课教师应该具有较为综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旨;其次,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应率先垂范,在高校教师中树立培养学生创业理念的意识,模拟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最后,应帮助树立学生端正的创业观,理性地看待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坚持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够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创业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驾御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创业。
(二)校院领导重视是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教育管理论文,跟学校、学院领导重视是分不开的。“领导就是环境,要设法给别人创造一种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3一方面,创建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强化学生就业指导,着力实施大学生毕业创业计划,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可采取学生自主结合、师生结合、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相结合以及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资金支持和启动资助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辅导员去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辅导员交流到各企业参加一段实际工作或者参加全国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另外,高校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平台,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所在常州科教城的地理优势,保持与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00多个。同时积极开设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形式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 (1)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篇9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000~10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000~5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篇10
很多高校都视成人教育生源为“财源”,因而拼命抓生源展开激烈的生源大战,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学校的教学场所、师资设备、管理人员都十分紧缺,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难以保证。成教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因而学校放松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造成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流于形式、教学过程偷工减料,不按章办事或甚至于无章可循,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1.2多层管理教学,函授站管理不能到位
为了抓生源、上规模,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设置有数量较多的函授站,还有少数高校往往不经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私自、随意设置函授站,这些不符合条件的函授站办学往往只图眼前经济利益,不按规矩办事,办学秩序混乱,如乱收费、缩短面授时间、不考勤等,函授站管理不能到位,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
1.3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当前各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主要依托学校各主体院系。但随着近几年扩招的冲击,多数学校已建造新的校区,师生比例已经高度饱和,而且多数教师每天处于疲劳奔波中,想要兼顾成人教学任务可谓心有余力不足。因而我们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教师资源,好不容易找来的教师还要兼顾他的时间来安排教学,还要评教、监督,这无疑为教学管理人员增加了相当的工作量。有时使用各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也实属无奈之举。
1.4硬件资源不足,影响教学工作开展
多数成人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会面临硬件资源需求紧张的局面,诸如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听音教室等无法安排的情况。有时不得不租赁场地使用,或者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作出安排。这样既制约了个别专业的招生数量,又造成了教学经费的逐年增加,影响教学工作开展。
2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主要模式
2.1直接管理模式
直接管理模式,又称为校一级管理模式。直接管理模式是成教学院既是办学实体,又是管理主体。成人教育学院承担了所有的成人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模式过程简单,运行环节少。因此,这种模式的管理效率比较高,能做到令行禁止。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监控和调整,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便于实施统一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但这种模式的缺点,首先表现在不能充分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教学资源的调配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成人教育大规模、高水平的发展,其次是缺少规范的管理链,难以形成监督,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因此,该管理模式比较适应于规模不大,专业构成并不复杂的成人教育。
2.2间接管理模式
间接管理模式又称为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简而言之是成教学院为管理主体,各院(系)为办学实体。成教学院主要履行对成人教育的宏观管理职能,实施宏观监督,履行统一招生职能、负责学生校内考试和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以及制定规章制度,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调动各院(系)领导、教师的办学积极性,促进成人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上档次、上水平,扶持新专业及平衡各专业成人教育的发展速度,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实行上下联动。但是,它也有着不足之处,比如说:办学认识不到位,忽视教学质量及社会效益,办学成本高等。
2.3校外联合办学模式
校外联合办学模式是通过设立校外函授站点为载体来进行运作管理。函授站或教学点其实就是各高校在当地的教学管理辐射机构,一般依托于当地的大、中专院校,作用是将高校的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在当地进行复制,方便当地学员报考和学习的一个机构,函授站和教学点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必须依托于别的单位设立,并且设立函授站或教学点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函授站或教学点的设立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报考和学习。
3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遵循的原则
3.1系统性开放性的原则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系统是由成人教育学院和各系中的成人教育部分所组成,并处于学校的内部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环境之中。若把成教工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与内部环境中的各系(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也就是它要与内部环境发生各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同时,成人教育是构筑社会终身学习的载体,最直接地为社会服务,所以成人教育必然是一个对内对外都开放的系统。因此,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组织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应该自觉地实行开放,在开放的形态下统筹学校成人教育工作,这样才能立足全局,从而取得系统与环境充分整合能量的最佳效果。
3.2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普通高校往往肩负着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双重任务,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其主要任务,其教学资源主要是按普通教育的结构和要求来配置的,因此,成人教育所需教学资源主要建立在学校既有的资源基础上,在学校已有资源尚未充分使用的情况下,要为成人教育单独而全面的配置资源是不现实。因此,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应有利于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已有资源,除了根据需要专门配置一些通用性和常规性的教育教学条件外,还要依据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教学形式、时空差别等因素,合理使用和调配资源,使之师尽其能,物尽其用。
3.3教学质量为先的原则
虽然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对学校来说,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成人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任何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应坚持教学质量为先的原则,一方面,应组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章,并使这些计划和规章得到实施;另一方面,应组织优秀的教师为成人教育承担教学任务,有效调配其它物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教学力量。
4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措施
4.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校应确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要摒弃那些认为成教是低层次教育,便可有可无,认为成教是创收手段,挤占普教生源、影响普教发展等观念。应该认识到,普教和成教都是学校办学的方式,都是学校的“正业”,都同等重要,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4.2健全办学管理机构
健全组织机构是实现严格教学管理的先决条件。普通高校举办成人教育是靠全校各系、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实现的。按国家教委的有关精神,成人学员达到一定数量的招生规模,应当成立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如成人教育学院、函授学院等。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内部应有如下机制:教学科、教务科、教材科、培训科、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同时各院系应设立成人教育办公室,选聘院系领导中有经验、有能力、热心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担任成人教育办公室主任工作,并配备成人教育办公室秘书,协助办公室主任处理成人教育的日常工作,在每个教学班,配备懂业务、敬业爱生的同志担任班主任,负责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工作等。另外,学校的其他行政部门如学工部、教务处、后勤集团、图书馆等也应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按有关规定参与成教管理工作,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致力于成人教育及学校事业的发展。
4.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关键的一环。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材建设及管理制度、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原则、教学检查评估制度等。
4.4制定适用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控制教学质量、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成人教育教学计划,首先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正确定位。要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但也不能全部照搬。要本着“保证规格,加强基础,突出应用”的原则,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重点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4.5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控制,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服务提供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工作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教学实验设备的确定与维护、教学物资的采购与检验、教学环境的清扫与布置等。二是教学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做好按教学规范要求提供教学服务,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教学服务规范要求,每一项工作按规范要求操作,把工作做好。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与学生经常沟通,要经常向其通报有关情况,倾听其意见和建议,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教学服务提供后的质量控制,在教学服务提供后,主要通过自我评定、学生评定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以便发现教学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
5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
5.1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
要提高成人教育质量,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其中以兼职教师为主。由于兼职教师在行政上不属于学校成人教育管理机构直接领导,所以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使教学工作保质保量。一是实行聘任制,聘请优秀教师,使受聘教师具有一种贵任感和危机感,促使他们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成人教育的教学规律,从而搞好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二是实行教师考勤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为让每个教师都能明确教学要求,增强责任心,提高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
篇11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力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思想政治管理可以实现从课堂教育到生活化教育的转移,教师认真研究书本教育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融入到生活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教育内容,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点被动接受者,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明白善恶,辨别真假,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都是享乐主义者,要引导学生摒弃这种观念,就要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学校可以多为学生联系一些假期或业余时间的短期工,使学生能够通过辛勤工作,体验到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享乐主义是可耻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现,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进行设计,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不是为了加大对学生思想的钳制,相反,是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突出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内容要强调理解和包容,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民主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民主参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者和被教育着在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他们共同参与其中,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管理中,选择教育内容,相互之间共同决策,共同制定好的教育措施;相互交流,不断沟通,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校、系、班三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立足开放性和服务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成功实施,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也不例外,需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与学生进行密切接触,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需要有过高的政治素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优秀的领导才华,作为学校,要对这部分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养,更要通过有效的策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篇12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对培育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教育应该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而第二课堂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范运行机制当前教育管理论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许多活动的开展是就活动而搞活动,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在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多,而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缺乏活动场所、经费短缺、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不适应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会适应性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一些高校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导致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矛盾,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影响与冲击。
4、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机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适应性
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对各种学生组织(含社团)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1、促进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有关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主要是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第二课堂,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学习互助小组、“一助一”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力。
2、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大学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动开展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
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径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要摆脱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育管理论文,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使第二课堂开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制度保证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第一课堂成绩不好,就剥夺他们在第二课堂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而且应该把大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3】陶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周玉,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篇13
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对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请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端实行学分制变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开展,对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具有积极的理想意义。但是,学分制弹性、灵敏性和自在化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形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宏大的应战。因而,如何树立与学分制相顺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处理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性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开展,契合教育开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员的指导,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权衡学生学业成果。其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敏化
学分制施行后,学校依据学生兴味、学习需求和未来开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经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敏和弹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自在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开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权衡。在预选课程后,学生停止试听,在试听中假如发现本人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味,能够停止退改组,对曾经完毕试听的课程也能够停止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关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呈现考试不及格,均能够重修重考,直至获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固然学生的兴味喜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才能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契合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学习体系,还需求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个别化的协助。不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促进教员的竞争认识。
2 学分制的施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应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窗可能不在一同上课,同窗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突破了,班级中很难布置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展开,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宏大的艰难。详细表如今: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宏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停止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注重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无视了学生个性开展和自我价值的完成。在科技高速开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依据本人的需求和兴味来自在支配本人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而,我们必需改动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开展,到达个人与社会开展相谐和。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应战
(1)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常常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本人的学习,降低本人恪守纪律的请求,学华诞常管理弱化趋向严重,因而,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求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步弱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机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应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求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表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停止统一管理,仅仅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曾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请求,需求不时丰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到达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讨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应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曾经不能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请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呈现的新问题,笔者经过剖析研讨,提出合适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倡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位置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需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能动性,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曾经不能顺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应尽快停止抛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倡导学生个性开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完成,充沛表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非常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度需求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效劳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育更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丰厚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承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今非昔比,传统的形式在如今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展开工作。对原有的机制停止变革势在必行,变革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能够思索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1)树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方式曾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需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停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严密的分离起来。树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沛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目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沛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效劳的管理功用,为学生教育管理奉献应有的力气。
(3)在原有的根底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用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根底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但是,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生长成才照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育。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依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需在原有的根底上充沛开掘行政班级的功用,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证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开展需求,又要处理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曾经难以胜任。除不时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员+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员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敏多样的管理途径和办法
大学生是自我认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承受学问的才能极强,但自我约束才能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需充沛控制大学生心里开展特性,不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办法,才干被大学生所承受,到达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调和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开展离不开调和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求创立美妙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建立。
(2)管理途径灵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