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成果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过程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的关系
(1)联系过程质量成本的内容都包含在质量成本报表之中,质量成本中的科目涵盖了过程质量成本中的科目,双方各自独立出报表和报告。
(2)区别关注重点不同。过程质量成本中的内容原则上为高关注度的质量损失,所以重点关注内部和外部质量成本二个方面,而质量成本覆盖预防、鉴定、内部和外部损失四个方面。跟踪机制不同。过程质量成本设立公司级的业务跟踪指标,并定期在管理层会议上汇报状态,超标需要有分析和整改措施;而质量成本科目要求相关部门自己跟踪运行状态,能识别并分析原因,适当时采取措施。
3.过程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
(1)不断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以适宜的质量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降低产品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评价质量管理效果以及进行质量考核提供依据。
(3)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健全企业质量责任制,并找出质量薄弱环节,确定质量改进方向。
二、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
1.梳理和优化过程质量成本管理流程
(1)明确各部门职责为顺利推进过程质量成本工作,明确由财务部门和质量部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决策工作。其中:财务部门负责对过程质量成本进行预测、核算、经济分析,对过程质量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包括:确定成本费用科目,收集过程质量成本数据并进行统计、核算,负责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定期提供季度和年度质量成本报告,编制并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统计、核算及经济分析所需报表。质量部门负责与财务部门一起先期识别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维护日常实施运行,推进相关部门改进,适当时,牵头组织专项评审。其他相关部门负责确定本区域过程质量成本改进目标,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2)实施和改进每月末财务部门对有关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进行分类,并编制明细表,每季度对上述质量成本明细表进行汇总,在形成质量成本季报的基础上,再从中选取过程质量成本科目进行分析、统计,形成季度过程质量成本季报。财务部门和质量部门牵头的联合工作小组定期对过程质量成本指标、构成及变动趋势进行经济分析,并推进责任部门根据经济分析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和整改。联合工作小组根据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管理评审和各部门的改进情况,及时调整各部门和公司的过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重点,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甄选业务链中高关注度的质量损失,明确过程质量成本内容
(1)质量成本内容
(2)过程质量成本具体内容从表1的43项内容中,甄选出全业务链过程中高关注度的质量损失项目,构成过程质量成本具体内容,予以重点关注和跟踪。
3.完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的统计范围和方法
在将相关质量成本分解到业务链各过程(包括关联部门)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沟通,明确每一个需监控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的统计范围和方法。
(1)细化科目统计范围为使统计的数据真正落实到责任部门,以利于为日后的质量改进指明方向,对于一些科目的统计范围进行了细化和改进。如:对于工程更改引起的损失,统计范围定义为在产品正式投产后由于工程原因引起的售后质量(包括保修期问题和经销商反馈的质量问题)改进的费用。其统计方法包括四个方面:改进前后零件成本差异、修改或重新增加模具产生的费用、供应商因新零件生产支付的开发费用、由于零件返修或零件报废或原材料报废造成的费用。
(2)原有科目统计口径梳理对于一些原来一直在跟踪状态和形成报告的成本科目,在导入过程质量成本后,需分析其前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如:在原有的包含各生产基地的“工厂报废报告”中,是按属地确认工废,而过程质量成本中的工废科目是按成本中心确认,造成一些车间的工费是否计入不一致。梳理后统一按成本中心处理以消除差异。此外,对于供方原因造成的返工返修和料废,统一为扣除可索赔金额后的净额入账。如:进口件零件的料废和返工费用,如能索赔回来,在质量成本科目中将进行抵扣。
4.建立健全过程质量成本指标体系
过程质量成本指标有两种状态:有以往统计的数据为依据的较容易确定,而新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包括重新明确范围和方法)指标设立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在与各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已识别的所有13项过程质量成本科目设定指标后加入公司业务运行指标体系进行为期半年的试行考核。在完成试运行后,联合工作小组编制了总结报告,并确定了下一年度各过程质量成本科目的指标。以后每年度的质量目标将主要按照上年度的实际表现设定,但下降幅度一般不少于5%。有时,指标制定还需要考虑国家政策和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如:在制定某年的物流年度目标时,下降幅度不足5%,原因是前一年风调雨顺未发生大雪封路,台风封港等天气不可控因素,所以当年实际值较低。鉴于后一年国家对环境因素的重视,可能出现限制大排量运输车辆政策,油价持续上涨也可能出现柴油供应紧张,以及气候因素不确定性等因素,责任部门和联合工作小组一起综合分析,最后科学地制定了下一年的指标。
5.优化关注科目,建立专项评审和改进机制
在过程质量成本的状态跟踪中,不断优化关注项目。如:随着业务发展,增加了出口件由于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返修费用,支持责任部门梳理和规范了公司与海外顾客的业务流程,提升了该业务的质量表现。同时,通过持续的高专注质量成本的状态跟踪,推进了各部门以成本为导向的流程和操作的优化工作,在全业务链营造了质量改进的氛围。在定期跟踪机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复发生的未达标过程质量科目,联合工作小组开展专项评审活动,从该过程所涉及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流程角度出发,帮助责任部门梳理和优化现有流程和操作,梳理接口,解决灰色区域问题,共同促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系统提升了过程质量管理水平。实例1:针对零部件索赔科目未达标开展了专项评审,优化统一了“零部件供应商索赔标准及流程”,明确了索赔范围:停线索赔标准(一次停线时间和停线工时标准),返工返修索赔标准(索赔相关的工时费用、运输费用和相关零件损失价格)和保修索赔标准(零部件的质量表现超出供应商承诺部分的索赔价格),建立了索赔责任认定(包括供应商对责任的确认)流程,完善了索赔的商务处理流程,并与供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例2:针对某零件料废超标,联合工作小组与责任部门共同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由于该零件供应商单一,零件报废价值高,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必将造成料废大幅上升。在运输流转环节中,部分零件还存在着划伤、磕碰等损坏情况。此外,部分零部件还存在满足设计要求规范,但在装配或装夹时却遇到困难等情况,从而造成锁定根本原因比较困难,供应商索赔存在争议等问题。通过评审和沟通,责任部门编制了改进计划,包括:通过料废日报对料废情况进行现场监控,与供应商定期召开例会以交流料废情况,对于料废数值较高的前三名供应商建立联合走访和评审机制,组建跨部门的QC降料废改进小组等。通过半年努力,使得该料废费用大幅下降。实例3:返工返修费用超标改进。某产品有较多的海外零件,而海外件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从短期遏制到供应商的长期断点所需周期较长,导致筛选时间延长,造成返修返工费用上升。实施专项评审后,责任部门采取了对应措施:为预防运输途中发生损坏和提高工作的精细度,强化了与相关部门有效沟通机制;协调各区域统一标准以避免不必要的筛选;由责任部门牵头组建多功能小组改进多零件配合等系统性问题等。通过过程质量成本驱动,促进了现场质量改进,提升了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篇2
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只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兴奋的细胞逐渐安定下来。“老师的第一句话会讲什么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此时此刻,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静后的黄金时分,抓住这“静”化了的心灵,来一段精美的开场白,那么,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过渡静思,衔接自然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采用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相比照的结构形式,文章中的过渡段充满了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百草园的难舍难分之情。
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一过渡段有什么作用”的问题结合课文“静堂”思考,就不难得出“过渡段写出了‘我’留恋百草园的欢乐与自由,厌恶三味书屋的禁锢与无味”的结论。
三、静思,升华情感
如《荔枝蜜》一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就进入。学生为那可爱的小生灵对人无所求的高尚品德而赞叹不已,学生为一只工蜂最多活六个月却不停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震颤。如果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为“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设计一个变化图,并且让学生静想一会儿再动手。那么,学生的激情虽然仍在升华,但是却内化了,他们能通过“静堂”进一步感受体会生活,会透过酿造最甜生活的蜜蜂想到自己也将要为人类酿造生活的蜜。
篇3
1赣南脐橙栽培的生态问题
在脐橙基地建设中,赣南始终坚持生态化开发,注重农业生态保护,探索了一条被称为赣南模式的“猪—沼—果”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不规范的脐橙栽培技术和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果园建设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
脐橙果园建设要严格执行标准,配套健全设施,尤其是果园梯田和排水灌溉设施要符合标准。但是实践中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没有完全同步,对生态保护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围绕脐橙产业协同作战搞好生态建设,造成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分家。虽然有的脐橙园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术不规范。如一部分果园选址不科学,选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脐橙园四周没有开好防洪沟、排洪沟,每条梯田、梯带也没有背沟或竹节沟,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园水位;果园灌溉条件差,电不通,路不畅等,果园规划和建设的弊端直接带来水土流失,造成果园生态潜在的破坏。
1.2防护林建设滞后,降低了风沙危害
防护林的目的是减少风沙,增强抗御干旱、干热风、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应选择适应当地种植条件、速长高大、长寿、经济价值高、主根发达、水平根少、与脐橙无共同病虫的树种。但据调查,赣南80%的脐橙果园没有建设防护林,部分果园虽建有防护林,但是建设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护效果差;树种选用不合适,如马甲子、刺合欢等树种矮小,防护范围小;防护林距离脐橙果园太近,容易串根,造成争水、争肥、争阳光等。
1.3“猪—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和完善
“猪—沼—果(菜、鱼等)”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被称作“赣南模式”。推进这种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沼气液、沼气池利用技术方法需要完善。
1.4无公害技术薄弱,存在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
果品安全是影响赣南脐橙声誉的关键。尽管赣南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较差。因此,至今赣南脐橙加工业示范基地没有被列入国家柑桔非疫区建设项目区。随着脐橙规模化发展,病虫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结构破坏,果实品质下降,给脐橙产业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脐橙生态系统平衡。
2建设脐橙生态果园的发展措施
2.1抓好果园基地建设
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无公害脐橙基地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并向产业经济带、专业经济区延伸。在基地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增强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在脐橙园规划建设上,更应强调生态果园建设的重要性。
2.2加强脐橙生态果园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一是增加与赣南无公害脐橙生产有关的科研投入,加强常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发赣南脐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测定设备、有机农药肥料生产、脐橙保鲜防腐技术与设备。二是生态建设与果业建设相结合。要达到高标准建园,果园必须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做到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原则,严格按照“三大一篓”(大穴、大肥、大苗和营养袋假植)与“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护林)标准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严格执行赣南脐橙质量标准
2006年《赣南脐橙》国家标准(GB/T20355-2006)成为我国首个脐橙国家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约束生产经营者种植加工行为,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提高赣南脐橙产量和品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4狠抓赣南脐橙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求,无公害产品生产应具备下列条件:①产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必须经农业部农垦环境检测中心审定;②原料作物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操作过程须符合无公害标准,并接受监督;③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贮运须符合卫生标准,最终产品须经国家检测。
2.4.1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园。为防止大气、水、土壤受废气、废水、废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质污染,宜在远离城区、工业区,离交通要道的直距离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园。
2.4.2强调重施有机肥和有益复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种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备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无污染水源灌溉,应用滴灌、喷灌、沟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广套袋栽培。最好全园全树皆套,这是在生物防治体系难以建立和生物农药效果不佳情况下,无公害水果生产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虫上全面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IP计划)。以农业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敌和增树体抗性为主,尽量使用无毒害的植物源、矿物及生物农药和农药增效剂。减少喷药次数,做到不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剧毒农药、高残留农药和杀性农药。
2.4.5在包装、贮藏保鲜、运输过程中严防果品污染。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保鲜技术,采取合理的采后处理方式。按市场需求进行严格的分级、清洗、消毒、打蜡、包装和贮运,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农产品的经营方式,大力开展赣南脐橙的绿色营销。对取得绿色证书的进行注册,挂牌销售,优质优价,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5继续坚持和完善“猪—沼—果”模式
“猪—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设,是指“户建1个沼气池,人均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667m2果”,就是把养殖业(猪)、农村能源建设(沼)、种植业(果)以沼气为纽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生态规律,形成物质、能量的生物循环链,带动生猪和果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猪粪下池发酵产气,供农户照明、做饭,沼渣用来肥果、喂猪等[2]。实践证明:这种猪、沼、果复合型生态果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运行能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上无污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在今后脐橙生态果园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脐橙果园的80%以上、新建果园的100%,推广应用”猪—沼—果”模式,并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为果业生态发展更好地提供技术保障。
篇4
一、当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当前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仍为降低成本,强调的是控制,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
3、成本管理内容不全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意物质产品成本,忽视非物质产品成本。
4、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大上升,但有些企业却仍采用人工工时或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三是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者的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视顾客为上帝,而有些管理者仍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靠、要”思想,在成本管理上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在规模上过多注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忽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2、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制约
由于现在有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为突出其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调整成本,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
3、成本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
企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内部牵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成本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企业、车间、班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建议
1、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拓宽“降本”新视野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是一种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注重于短期内部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为使我国企业产品在价格上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在成本管理上必须做到:第一全局性,即成本管理要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综合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以期知彼知己,洞察全局。第二长期性,即成本管理应注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长期的生存、发展以至获利,因此对于近期投资较大但以后获利更大的项目,应舍得投资,不要追求短期效益。第三外向性,即成本管理应着眼于外部环境,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应重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及经销商的联系。
2、正确认识成本,扩大成本控制新范围
就现行成本核算而言,产品成本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但从整个企业而言,作为与价格对比并计算利润的依据——成本,绝不能仅看其制造成本,还要看其负担的期间费用多少。也就是说,要把构成企业利润的全部减项都纳入成本分析和控制的范围之内。
3、注重成本效益观,树立“降本”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向现代效益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清楚:产出一定,投入最少;投入不变,产出最多;投入增加,产出增加,但前者增幅小于后者增幅,这都意味着企业有较为合理的投入产出比,成本较低效率较高。
4、扩产量降投资,创出企业新效益
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对于自身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必须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其一,通过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工期三项措施,达到从整体上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其二,通过技术改造方式。技术改造因是在原来的地方进行,又有现成的技术力量作依靠,所以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其三,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进行破产兼并。通过实施兼并,不仅达到了低成本扩张的要求,有效解决了由专业化引起的生产流程的分离,而且还可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5、改进成本核算办法,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基层车间、班组直接影响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小,为充分发挥其成本控制的职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必须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办法。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挖掘“降本”新潜力
一是企业可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劳动者的智慧,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二是加大经营者激励约束力度。通过股票期权、激励股等措施,鼓励经营者注重长期的降本增效,通过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确保报表内成本费用数据真实准确。
7、开发并应用新技术,实现成本新突破
技术开发应用,是提高设备效率、优化工艺和优化操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各种制约、消除节能降耗“瓶颈”、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竞争性等特点。
(一)长期性,即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
(二)全局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三)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着眼点延伸至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四)竞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与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降低产品的做法不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于国际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一是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国际企业虽然以母国为基地,但仅只是将其作为向东道国扩展的起点,以形成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系统。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全球市场。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是没有“边界”的,竞争更没有“边界”。它们所追求的是全球范围的利润和全球市场的份额,既以世界范围为基准开展经营活动。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有效的适应其经营战略的国际导向。在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深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仍然把目光停留在国内,着眼于从国内寻求发展,势必会失去世界市场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争夺国外市场,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应该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而作为国际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也应该与国际企业的全球战略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高到全球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二)国际企业管理的特点之二是国际企业需要从众多的战略中,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选择出最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组合。从根本上讲,战略选择决定了战略成本的优势地位。选择不同的战略,将从长期战略意义上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作出判断,并从源头和战略意义上决定成本的可控与可塑程度。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国际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依据子公司所在地区的差异性,正确地选择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国际企业发展与加强子公司成本管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国际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形成国际企业的成本优势。
(三)国际企业管理的第三个特点是战略管理一体化。所谓战略管理一体化,是指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关键性的经营活动高度集中,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遍及全世界,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往往呈网络式辐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则更应该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因为在复杂的战略管理体系下,国际企业如果要对各个子公司的成本节约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不现实的。即制定各种细则力求在生产过程中不徒耗无谓的成本以及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收益也甚少。而如果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导子公司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则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经营策划时就对国际企业各个子公司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具有源流特质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以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国际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成本效益比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国际企业必须探求提高(或不损坏)其竞争地位的成本降低途径。如果某项成本降低的途径会削弱国际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应弃之不用;另一方面,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加国际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的增加是值得鼓励的。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国际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步骤
(一)根据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站在国际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制定国际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国际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着重考虑以下因素。①价值链的关系。战略成本管理范围不能局限于国际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应超越企业边界进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下,国际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还应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获取全球经济的组合优势;②公司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国际企业,应当从全球地理位置和资源比较优势来获得成本优势。例如,丰田在美国,Calty成立了设计研究所,在东南亚生产关键零部件,在印度尼西亚生产汽油发动机,在马来西亚生产驾驶部件,在菲律宾生产变速器,在泰国生产内燃发动机。
(二)在战略成本管理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各个子公司制定其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子公司制定其目标时,母公司的作用应重在指导与协调,而不能过分地干预,因为子公司对其所处的环境有时比母公司更清楚。
篇6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不象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象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晋安一建公司之所以能连续十二年被省、市建委授于"质量优胜企业"称号,长期把工程施工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就是经常应用一系列培训、管理、检测、监督、整改手段和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五大因素进行控制。
二、培训、优选施工人员-奠定质量控制基础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
*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
*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靠质量教育、靠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靠培训和优选。
三、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
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当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保人员是极大的诱惑。因此,要把好采购关。
1、优选采保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任采保人员。
2、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严格按设计要求,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不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并且追踪其出处。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四、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篇7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篇8
(2)贯彻不完全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系在多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程序文件中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与实施。这样的现象具体有: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针对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都比较缺乏,施工作业指导书是不完善的;材料的实验不到位,这样就会导致使用的材料不合格;很多项目有着搬旧方案的现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追求工程的进度忽略质量问题,导致形式化的工程技术交接,不规范的过程检验,这些都说明了项目质检的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都不够规范化,严重的话会出现建筑工程的关键部位质量失控的现象。
2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举措
(1)建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新体系
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理论建设还存在不足,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理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是在借鉴国外建筑行业基础上的,而国外建筑行业的发展领先于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很多方面都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此,必须在立足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体系,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工作有条有序的开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建筑主要围绕具体的施工来开展,所以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必须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将各方面因素有效结合起来,如建筑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等因素,将管理工作有条有序的开展,保证每一环节的效率与质量。
(3)提高锻炼部门的执行能力以及不断加强管理法的建设
应该提高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政府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所以,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管理的学习,让监督队伍的素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监督手段也要不断的提高完善,增加监督队伍的科学含量,增加先进的检测设备,来实现监督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而从建筑市场的整体趋势来看,市场中存在着不少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锅炉房的设计和运行实际上是以满足供暖和工艺要求并促进人类居住的舒适性、健康性,保护地球环境,对与能源有效利用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原则而取得进展的。
目前,我国对锅炉房设计的评价主要是以经济评价为依据,随着我国加入《21世纪议程》,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过于强调经济评价而忽视了其他评价的方法已不能正确评价各种不同方案,从而得不出更加接近实际的结论。下面介绍利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2价值工程的应用方法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又叫价值分析(ValueAnalysis)简称VA。它通过功能分析的方法,以达到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一项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价值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的相互关系,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质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企业于用户的相互关系的方法。是一种成效大、收益快的可行的系统分析方法。
2.1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2.1.1VE中价值的含义
VE中的“价值”是作为评价产品或作业优劣程度,或评价产品或作业的经济效益大小的尺度提供出来的,即可理解为价值是费用对功能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写成如下的表达式:
V=F/C(1)
其中V—价值
F—功能
C—费用
式(1)说明,价值与功能成正比,与费用成反比。功能越高,成本越低则价值越大。同时,式(1)为评价产品提供了科学的标准,也为衡量功能与成本是否适当,以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应最低的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2.2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选择
2.2.1功能定义
列出该工程的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基本可以代替该项目的主要特点,而且不同的方案在所列功能下具有可比性。
2.2.2方案优选
利用经济学方法确定方案的成本系数;另一方面按照功能要求,采用10分制加权评分法,将方案对基本功能的满足程度分别评定分数,得出了功能评价系数,然后根据价值公式,得出价值系数,选择价值系数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2.3成本系数确定
经济评价方法在我国已基本成熟,本章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动态费用年值法使经济评价定量化(见表4-4-1)。方案的动态费用年值计算公式如下:
PC=Ccap+Crun*[(1+i)n-1]/I*(1+i)n
AC=(PC-S)*[(1+i)n-1]/I*(1+i)n+Cr
=(Ccap-S)*[(1+i)n-1]/I*(1+i)n+Crun+Cr
式中AC——总费用年值,万元/年;
PC——总费用现值,万元;
S——经济寿命终了时的价值,万元;
Crun——寿命期内每年的等额实际费用消耗,万元/年;
Ccap——系统总投资费用,万元;
Cr——燃烧费用年值,万元/年;
I——基准收益率;
n——寿命期年限,年;
式中ACj——第j种方案总费用年值,万元/年。
2.4功能系数确定
下面列出了锅炉方案的6种基本功能,它们分别是适用、环保因素、技术参数、运行管理、管道布置、安全。
在确定综合系数Nk={N1,N2,```,Nm},用二元对比倒数法求出Fj上的模糊子集Nk,对因素集U={U1,U2,````,Um}中各因素两两进行比较,就各因素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按下面规则赋值:Bij=3/10表示如果以10分制打分Ui是3分,则Uj是10分。由其原理可得Bij=1/Bji。
于是可以得到m阶对比矩阵B=(Bij)m×m。显然,这个矩阵主对角线皆为1。再用优势积累法(即求“行和”——同一行元素之和)求得权向量为N={∑B1j,∑B2j,````,∑Bmj}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对比矩阵:
18/109/48/68/58/5
10/8110/49/69/49/4
4/94/1014/64/54/4
B=6/86/96/416/47/5
5/84/95/44/615/4
5/84/94/45/74/51
用优势积累法得到适用、环保因素、技术参数、运行管理、管道布置、安全。
之间的权向量:
Nk=(8.58,10.75,4.31,6.82,5.24,4.58)
再进行归一化处理:Nk=(0.213,0.267,0.107,0.169,0.130,0.114)。
再对各方案进行评分得到功能满意度:UK
又根据各方案的功能系数为:Fj=∑NkUk
得到功能系数Fj。按照公式(1),进一步计算出价值系数Vj。
3.应用实例
3.1锅炉房方案设计
3.1.1工程概况和方案:
该工程天津某厂的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的项目。该厂是天津的一家合资企业,建厂时采用的是燃煤锅炉,但为了响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2001年决定将其改为燃气锅炉。
原方案:
锅炉采用燃煤的锅炉,锅炉房一座;锅炉:三台燃煤锅炉;储煤厂一个,灰渣厂一个,锅炉房的主要设备初投资为2112482元。
新方案:
锅炉采用燃气的锅炉,锅炉房一座;锅炉:三台燃气锅炉;储气罐一个(存储天然气),锅炉房的主要设备初投资为1661100元。
3.1.2运行费用比较
电价按0.75元/度计,煤按256元/吨计,天然气按2.00元/标立米计。运行时间按每天12小时计,全年运行天数按300天计。两方案的运行费用如表1所示:
表1两方案的运行费用
方案
用煤量(t/年)
用气量(万立方米/年)
用电量(KW)
燃料费用年值(万元/年)
年运行费用
(万元)
原方案
8000
90
204.8
24.3
新方案
250
54
500
14.58
3.1.3两个方案的污染物排放:
各种方案的能量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各种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是不同的,它同燃料所含的化学成份、燃烧机理和燃烧效率等多种因素有关,经过查询有关资料和计算可以得到各种空调方案的污染物排放量,具体数值见表2所示:
表2各种方案污染物的排放量(mg/m3)
NOx
SO2
CO
烟尘
原方案
104
40.6
16.5
294.4
新方案
14.5
199
3.2各方案的造价及成本系数
3.2.1各方案的造价
在各方案费用年值计算中,基准收益率取12%,其中安全收益率为8%,风险报酬率为4%。各方案的寿命年限均取20年,经济寿命终了时的价值(残余值S)均为初投资的15%。具体计算如下:
原方案:
AC1=(Ccap-S)×[(1+i)n-1]/I*(1+i)n+Crun+Cr
=(211.25-31.69)×[(1+12%)20-1]×12%×(1+12%)20+204.8+24.3
=2026.24(万元/年)
新方案:
AC2=(Ccap-S)×[(1+i)n-1]/I*(1+i)n+Crun+Cr
=(166.11-24.92)×[(1+12%)20-1]×12%×(1+12%)20+500+14.58
=1927.69(万元/年)
3.2.2各方案的成本系数
根据成本系数计算公式,得到两方案的成本系数如表3所示:
表3两方案的成本系数
方案名称
造价ACj(万元/年)
成本系数Cj=AC/4000
原方案
2026.24
0.5066
新方案
1927.69
0.4819
注:成本系数C=AC/4000,目的是为了得到的系数小于1。
3.3方案功能系数及优选
按照功能要求,采用10分制加权评分法,将3个方案对6项功能的满足程度分别评定分数,所得分数和上述的各功能的综合系数的成绩求和,即得出了功能评价系数,然后根据价值公式(1),计算出每个方案对应的价值系数,选择价值系数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过程见下表4、表5)
表4方案的功能满足程度
功能
综合系数Nk
原方案U1k
新方案U2k
适用
0.213
9
9
环保
0.267
6
9
技术参数
0.107
8
9
安全
0.169
8
9
运行管理
0.130
7
9
管道布置
0.114
7
8
功能系数Fj
7.435
8.886
表5方案的价值系数
方案
功能系数(Fj)
成本系数(Cj)
价值系数Vj(F/C)
最优方案
原方案
7.435
0.5066
14.68
新方案
8.886
0.4819
18.44
按照上述价值工程理论,价值系数较大者为较优的方案,因此,在考虑了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作用下,该锅炉房的改造新方案比原方案的价值系数大,也就是说在设定的收益率、寿命期内等条件,对该锅路房进行改造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4结论
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我们比较了两种锅炉房的改造方案,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优的方案。同时,也认识到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并不是片面地认为工程造价越低越好,而是要把工程的功能和造价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本例中,当得出方案的单位成本为最低时,还不能断然决定它就是最优方案,还应看它对7种功能的满足程度,即价值系数如何。如果价值系数不是最大,也不能列为最优方案。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消除不必要功能的费用,是价值工程的要求,也是工程造价控制本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旭.浅谈价值工程在建筑设备中的应用.价值工程,2000
2.任俊、康晓文.价值工程—经营管理技术.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
3.赵国杰.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李延喜.供热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暖通空调,1999,29(1):28~30
5.雷红兵.空调冷热源方案价值分析.暖通空调,1999,29(5):2~4
6.陆耀庆.供暖与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10
3.大量直接利用地热。我国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集中在直接利用方面,我国对地热的直接利用长期居于世界首位。我国对地热的开发集中在集中供暖、洗浴娱乐、种植养殖,其中供暖约占总开发量的18%,种植养殖约占总开发量的9%,洗浴娱乐约占总开发量的65%,初步形成了地热相关产业。
4.勘点不甚突出。2010年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勘查评估过于宽泛,勘查范围十分的巨大,覆盖我国大陆的各个省份,形成了总体的勘查结果,例如我国大陆浅层地热资源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但是此次勘查对于重点区域的勘察力度却不尽人意,没有针对重点区域的评估报告,这显然不利于具体地热工程的开发。
5.可持续性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地热开发的不断增加,涌现出了一大批地热开发项目,然而由于相应监管的缺失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开发商对于地热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地热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作为可再生资源,地热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如果想要对其进行长期开采、持久利用就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开采规划,避免盲目、无序开采。
6.地热开发损害环境。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则地热项目对于环境完全是无损的,但是由于开采过程中一些技术限制以及对相关产物处理不当,使得环境中水、空气与土壤形成一定的污染。一方面,地热资源开发中散发的热量可能会对周围的水体及生态造成影响,同时热流体中的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也会对大气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促进我国地热管理的策略
1.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合理使用。要想使得我国的地热资源能够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形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开发模式,此外,还应对地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作用,根据相关法律,建立一系列关于地热开发的配套管理制度,从地热资源的勘查、地热打井审批、地热单位备案到地热的开发利用、地热利用情况的审核再到地热资源的保护、地热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促进我国地热资源的利用合理、有效、可持续。
2.制定有效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划,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确立对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原则及目标,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打下基础。在各城市地热资源规划中应当包含以下项目:首先,提倡和引导集中供热、统一开发的地热利用模式,逐步淘汰以往那种单井独户的利用模式,提高地热的专业化与高效化;其次,依托大型能源公司,研发相应的地热技术,使得地热的开发与技术的提升同步提升,提高地热能源的竞争能力;再次,限制单一用途、单一洗浴地热项目的上马,对于那些有助于环境保护与地热高效利用的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辅助;最后,加强对地热资源的保护,根据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对于那些进行地热水回灌的地热集中供暖项目给予税费上的减免。只有制定了详细、科学的地热资源开采规划,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有序、高效、环保的开展。
3.开发新型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在地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扩大地热能的利用范围,提高地热利用中的技术含量,是地热资源真正的成为清洁、可再生的环保能源。在地热项目中新技术的采用,不但能够促进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还能提升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大地推动地热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地热工程技术的开发中应当注重对地热回灌技术、地热阶梯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下面就分别进行介绍。地热水的回灌技术就是指在对地热资源的开采利用中采热不采水,将作为地热载体的地热水体重新回灌到热储层之中,促进地热水的再生与可循环使用,回灌技术能够极大地避免地热水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地热阶梯利用技术是采用地板采暖与热泵等技术,多层级的对地热水进行利用,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可能的热能损失,目前该技术已在新建地热供暖中得到广泛的采用。
4.建立示范工程,发挥示范效应。在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推动示范工程的建设,建立起“政府扶持、企业投入”的地热利用模式,研发相关核心技术,提高对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应开发地热能规模化利用的成套设备,促进地热资源的规模化开采。例如,天津在大力推广地热水回灌技术与地热梯级利用的同时,还大力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建立了不同地热开发环境的10个示范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对于地热开发技术的推广大大有利。
5.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对外合作。我国的现代地热开发采用进程还较短,在技术与管理上还落后与那些具有较长地热利用历史的国家,这样加强同在地热利用方面发展已经较为完善、成熟的国家展开合作,不但有助于我国地热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能够规避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避免可能的损失(例如利用效率、环境破坏、地热资源毁损不可持续开发等),当然具体的合作模式还有待探讨。
篇11
1.全面进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实行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保证预算管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3]。还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工程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有效吐和适应性,然后认真、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
2.加强设计变更审查
工程变更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控制一个重点,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新增工程、施工工期变更等,其中设计变更是对工程造价控制影响最大的,因此,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对工程经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型的电力工程中,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设计变更时,要尽量提前,因为设计变更发生的越早,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就越少。如果在设计阶段发生设计变更,只需要更改施工图纸,经济损失不会很重;如果在采购阶段发生设计变更,不仅需要修改设计图纸,还需要重新选购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如果在施工阶段发生设计变更,很有很能需要将完成的工程拆除,这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设计变更时,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总概算范围内,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超过总概算,要及时汇报给相关部门,经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才能进行变更,在设计变更过程中,必须将变更的原因标明,从而为工程结算做依据。
3.加强现场签证审查
要加强现场签证审查,签证监理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经济管理知识和工程预结算知识,严禁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签证;监理人员要认真审核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确认无误后才能盖章确认。监理人员要重点审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少报多、弄虚作假、结算阶段搞突击等现象,严格审查非包干工程现场签证。加强合同管理。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所需费用最多的阶段,因此,施工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工程经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投标招标阶段,投标单位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投标报价,投标单位在投标过程中,要积极的利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从而有效的提高承包单位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承包商签订合同后,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合同管理,严格的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
三、结算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
1.工程量的审查
对于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在进行工程结算时,要对工程量进行重点审查,结算的工程量要以签订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审查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量计算、图纸审查知识,要充分了解整个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
2.定额、取费审查定额
单价是定额子目消耗的费用,一般情况下,定额单价可以直接套用在项目核算中,在套用定额单价时,要确保定额单价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高套、错套的现象;有的项目需要定额换算,在进行定额换算时,要确保换算方法的准确。在进行取费审查时,要保证没有太高取费基数现象,取费的类型要和招标文件、合同文件的相关要求相同。
篇12
一是加大对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视力度,将其视为工程造价控制的源头。对绿化重点项目,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阶段就配合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到对投资机会的研究和初评价中来。通过主动查找和比较以往临近区域、类似项目的各方面资料和评价经验,尽量完善估算办法和手段,使对项目投资时机的选择和项目投资估算分析结果较为客观可靠,为设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加强对绿化项目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不断提高造价人员对绿化设计文件审核的重视程度,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特别注意加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影响工程项目造价外部情况数据文件的搜集力度,并确保数据文件详实可信。以便将可能发生的额外投资一并在方案中考虑。与此同时,选派具有多年绿化结算和项目后评价经验的造价人员,参与到设计文件审定中来,与设田甜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园林绿化公司163000计和建设单位人员一道选择适于本地区气候,满足经济性、实用性和美观,并易于日后养护管理的植物品种和栽植形式,从而使设计方案不断优化。三是主动参与到绿化施工过程管理,配合项目部控制投资使用。在绿化工程施工阶段投资节约的余地已经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应选派专人主动参与到绿化施工过程管理中,配合建设单位控制投资使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参与施工过程管理的造价人员最终参与工程结算审核。由于结算审核人员参与了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对工程总体布局、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有所熟悉把握,审核工作有理有据,这大大提高了造价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健全设计标准体系
应依据绿化设计相关标准,结合和本地市规划区域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绿化设计标准,实现限额设计。标准的制定应规范主要园林应用形式,但不禁锢思维创新;规范植物配植方法,但倡导艺术表现的多样;规范植物品种选择,但鼓励小范围引种驯化尝试;规范施工步骤,但更重视因地制宜。这样可从根本上解决了衡量绿化水平标准不一的问题,避免了在非重点区域绿化投资过大导致浪费,或重点地区绿化投资不足造成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
(三)建立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绿化工程全过程管理的设计变更都是通过技术联络审批的方式达成的,以往结算中技术联络理由不充分或竣工后补办技术联络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施工中对增加费用额度的判断,主要是通过项目经理或设计人员进行经验估算,由于他们对各时期物资价格及各项费率不能及时准确掌握,费用估算结果同实际费用发生额差异非常大,给后期投资调整和工程竣工结算带来困难。因此控制设计变更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技术联络的审批程序,并遵照严格执行。要求务必做到先审批后实施,严禁通过技术联络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严禁结算审核时补办设计联络手续,对施工单位和施工管理部门未及时到造价管理部门进行设计联络费用核定,影响投资或合同价款调整的项目,造价管理部门在办理工程结算时将给予施工单位相应处罚。
篇13
水电站过渡过程涉及到大波动、小波动和水力干扰过渡过程三个方面。而在小波动过渡过程中,调速器将自动跟踪,机组不受导叶开启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本文仅讨论导叶开启时间对大波动和水力干扰过渡过程的影响。
1.1导叶开启时间对大波动过渡过程的影响
在无穷大电网条件下,增负荷,机组转速不变,调速器将不参与调节,所以增负荷时间的长短将只对机组两个调保参数(蜗壳末端动水压力、尾水管进口断面压力)、管道沿程的压力分布、调压室涌浪水位及阻抗孔口压差等产生相应的影响。文献[3]给出了粗略估算水锤压力的计算公式:,式中、分别为压力管道水流惯性加速时间常数和导叶动作时间,、为水轮机在初始和终了时的相对流量值。由上式不难看出,在机组增负荷过程中,导叶开启越快,引起的负水锤越大,蜗壳末端的最小动水压力将越小,尾水管进口的最大动水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另外,由于沿管线压力极值通常呈线性分布,所以机组上游侧沿线最小动水压力分布线的梯度和机组下游侧沿线最大动水压力线的梯度将随着导叶开启时间减短而越来越大。由文献[4]调压室基本方程式对时间微分(式中、分别表示引水管道及调压室断面积,表示管道中水流速度,为调压室水位,为水轮机引用流量,上游调压室取“+”号,尾水调压室取“-”号),可得。从该式可知,导叶开启速度的快慢(可用大小衡量)不仅影响隧洞水流惯性的变化,而且直接影响调压室涌浪水位高低。
1.2导叶开启时间对水力干扰过渡过程的影响
在两机一洞布置方式下,若一台机组并入有限电网正常运行,另一台机组增负荷,该动作机组增负荷时间的长短必然对正常运行机组的调节品质产生影响。将水轮发电机组的运动方程:
(1)
经适当变换,有:
(2)
而
(3)
所以有:
(4)
上式中,-机组转动惯性矩,-水轮机主动力矩和出力,-发电机阻抗力矩和出力,-机组转动角速度,-水轮机工作水头,-水轮机引用流量,-水轮机效率,-时间。
在动作机组导叶开启过程中,由于水锤作用,水轮机进口断面压力下降而出口断面压力上升,从而导致运行机组工作水头降低。在机组效率不变的条件下,为保证运行机组出力不变,其引用流量必须增大,也就是说,运行机组导叶开度将会随着动作机组导叶开启而加大。导叶开启时间越短,水锤作用越显著,工作水头降低幅度和引用流量增加的幅度也越大,因此导叶开度增加的幅度越大。在水力干扰过渡过程中,如果动作机组导叶开启太快,而此时运行机组的开度又接近某一限制开度时,调速器的开度限制机构将发挥作用,限制导叶开度不超过该限制开度,从而限制了流量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发电机的阻力矩维持不变,于是式(4)不能保持平衡,右边小于零,运行机组的转速未达到额定值就开始下降,此后将以小于额定值的某一值为轴作摆动。该差值若超过有差调节的调差率,即0~8%[5],则难以满足电网对调节系统稳定性的要求。
2实例
本文选取了设有尾水调压室的常规水电站和设有上游调压室的抽水蓄能水电站作为计算实例,两者均为两机一洞布置方式。为探求增负荷时间对过渡过程的影响,拟定增负荷时间范围为10~100s,并以10s为间隔。
2.1常规水电站实例
该水电站额定水头95.0m,单机引用流量900.7m3/s,额定转速75r/min。图1~图4为大波动过渡过程中各控制参数随导叶开启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数据点来源于10~100s的数值计算结果。
图1蜗壳末端动水压力控制值图2尾水管进口压力控制值
图3尾水调压室涌浪水位控制值图4调压室底板压差控制值
图1~图4图例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蜗壳最大动水压力发生在导叶开启初始时刻,其大小等于恒定流压力;而蜗壳最小动水压力则随增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图1),极值发生时间均在附近(图5);且存在某一临界增负荷时间,当时压力极值变化较为显著,时压力变化则较为平缓。结果表明:该临界导叶开启时间为30s。尽管在增负荷工况下,尾水管进口压力不是过渡过程的控制值,但从图2可知,其极值随的变化趋势仍然以30s为临界值,超过60s后尾水管压力大小几乎不变。与此类似,引水发电系统的沿线压力也以30s为临界值(图7)。尾水调压室最低涌浪水位以40s为临界值,并在后最低涌浪水位与调压室初始水位保持齐平(图3)。这是因为随着的延长,调压室涌浪的第二振幅水位反而高于初始水位(见图6)。最高涌浪水位则无明显的临界值,随着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调压室阻抗孔口的向上向下最大压差分别以30s、40s为临界值(图4)。总之,以上各控制参数的临界值均在30~40s之间,与IEC的推荐值是一致的。
在并入有限电网的水力干扰过渡过程中,运行机组有关参数变化过程见图8~图11。作为示例,图中仅选取了=10s、30s、50s、100s四种增负荷时间。
结果表明:在运行机组起始开度≥98%时,无论动作机组导叶开启时间多长,调速器参数如何整定,其转速均不能恢复到额定转速75r/min,而是收敛于一小于额定转速的数值(图8):=100%时,其相对差值为10.67%,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大有差调差率8%;=98%时,相对差值为2.67%,在8%以内。此时若将电网自调节系数由0依次增加至0.5、0.8,则前述相对差值减小(图9)。而当起始开度减小到97%时,运行机组转速均能收敛到额定转速。上述结果表明水力干扰过渡过程中运行机组存在最大临界初始开度,即。
另外,随着开启时间的延长,运行机组出力变化幅度减小,振荡周期略有增加(图10)。与并入大网的水力干扰(图11)相比,并入小网运行机组的出力变化幅度较大而且衰减较慢。
图5蜗壳末端动水压力变化曲线簇图6调压室涌浪水位变化曲线簇
图7引水发电系统沿线压力曲线簇
图8运行机组转速变化曲线簇图9运行机组转速变化曲线簇
图10运行机组出力变化曲线簇(并小网)图11运行机组出力变化曲线簇(并大网)
2.2抽水蓄能水电站算例
该水电站额定水头195.0m,单机引用流量185.46m3/s,额定转速250r/min。大波动计算结果表明,蜗壳末端的压力极值变化规律与前述的常规水电站一致:蜗壳最大动水压力发生在导叶开启初始时刻,最小动水压力则随增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极值的发生时间均在附近,略有不同的是临界时间提前到20s左右。随导叶开启时间的增加,尾水管进口压力的变化趋势是先显著后平缓,临界时间在40s左右。与常规水电站类似,引水发电系统的沿线压力也以30s为临界值。上游调压室最高涌浪为初始值,这是因为增负荷在调压室产生的第二振幅低于恒定水位,最低涌浪随增荷时间的增加呈现的规律是先减小后增加,临界时间在40s左右。总的来说,以上大波动控制参数的临界值也在30~40s之间,与IEC的推荐值是一致的。
对于同一抽水蓄能电站,正常运行机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导叶初始开度,作为示例仅选取了97.4%、90%、88%三种初始开度值,在不同的增荷时间下(10s、30s、50s、100s)得到一系列转速和出力变化曲线。与前述常规水电站一样,只有当运行机组初始开度小于等于88%时,其转速才能恢复到额定转速250r/min;大于此开度值时,无论将导叶开启时间延长多久都不能使运行机组转速围绕额定转速波动:=97.4%时,与额定转速相对差值为2.28%;=90%时,为0.52%,均在8%以内。增大时,转速相对差值也有减小的趋势。运行机组转速及出力变化规律与常规水电站一致,在此不一一赘述。
3结语
结合理论推导和计算实例,探讨了导叶开启时间对水电站过渡过程的影响。对大波动而言,主要是蜗壳末端最小动水压力、上游管道最小压力沿线分布、下游管道最大压力沿线分布以及调压室阻抗孔口压差对导叶开启时间较为敏感,但可以找到某一临界时间,使调保参数及上述控制值在合理范围以内,同时也验证了IEC推荐的增负荷时间30~40s是合理的。对并入小网的水力干扰过渡过程而言,若运行机组初始导叶开度接近限制开度时,无论将增负荷时间延长多久都不能使运行机组转速围绕额定转速波动,此时与额定转速相对差值有可能超过有差调节最大调差率的允许值8%,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需要将运行机组最大初始开度限制在最大临界开度之内,该开度为运行机组转速收敛于额定转速的最大初始开度,以满足发电机和电网对调节系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L/T563-95,《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技术规程》。
[2]IEC-61362,《水轮机控制系统规范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