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政治心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政治心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政治心理论文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有意识地做所不被期望的事情,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想法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而只热衷于像语言类、技术类等对其以后的发展前途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的学习。

2.对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片面的反面思考。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时往往与社会上个别的黑暗现象作对比,以偏概全的片面否定正面宣传。对英雄事迹和模范先进人物也以有色眼光来判断,认为那只是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给予排斥和嘲讽。

3.标榜不良倾向,追求个胜自我。有些大学生是非价值判断发生歪曲,对好学风,好榜样不以为然,对不良倾向却盲目崇拜。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被看成是英雄主义,男子汉气概,而乐于助人、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傻子、窝囊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二者的素质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施教的后果。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如果自身存在瑕疵,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其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互动的。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仅仅把大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没有平等意识,也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反馈。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尊心受挫,产生抵触情绪。(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需要教育者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因才施教。而有的教育者不注重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只是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话筒,生硬的灌输,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满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证明:在沟通说服中,观点呈现增多,同意人数会增加,但当达到一定呈现次数后,同意的人数反而会下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学的德育课内容有交叉,教育者如果没有适时提炼出反应时代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对于对知识渴求心理极强的大学生来说势必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相反,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日渐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往往做出与其期望相反的举动。同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也使大学生对明令禁止的事情产生一探究竟的期望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完全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之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质疑。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看待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其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判断结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矛盾时,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情绪。(2)发展阶段的需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大学生面临交友、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用各种技能武装自己,参加各种资格培训似乎才是大学生的真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导致大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网民构成的主体,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不良的网络行为容易使个体角色混乱,造成人格的虚拟性、封闭性、变异性和迷失性。另外,许多学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外国文化的观点,把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导致信仰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和认识上的偏见,进而强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倾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因素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教导方法就是理论灌输。教育者并未全面准确向受教育者展现各种重要相关信息,仅靠某些“大道理”来诱导大学生,使其在认知方面发生变化。其出发点是控制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认知,而不是帮助他们理解和认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专注于将书本中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没有对那些非主流观念作深入批判分析。这种“明令禁行”的教导更激起了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对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起到了诱导作用。

三、预防或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须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同时要尽量消除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净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现代化的观念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体系,打破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界限,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拓展新的理论方法,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大学生;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篇2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篇3

通过在前期的调查取证过程,及时、全面地掌握当事人的违法心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强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格多样化特征。违法当事人的行为也往往因不同事件、不同场合下的多种因素产生多样化的违法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其性别、文化氛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接触环境、气候、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划分角度阐述了违法心理的不同驱动力、成因、机理、不同的结果,揭示了违法动机支配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违法动机的外在表现,其心理过程分析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指南。执法对象的违法心理动机类型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比较简单,概括包含:膨胀欲望刺激需求型、社会道德责任感缺失型、虚荣心理满足型、嫉妒或报复社会型等。当事人在执法人员询问前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可能存在畏惧、侥幸、抵触、戒备、观望、对立等对抗性心理,也有可能出现摇摆反复的交替心理。询问过程中当事人努力通过观察执法人员的言语、态度来揣度询问的真实目的与证据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达到“两益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目的。谈话询问阶段结束后,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有了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焦点从是否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转变为推卸违法责任、减轻违法处罚,千方百计找关系达到目的。而当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后,当事人则表现出不满、抱怨、悲观、急躁甚至避世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事人将演绎心理表现的一切可能行为。

3通过学习行政执法工作的心理学常识,真正做到“知己”

行政执法工作从表象上分析是一个说谎与反说谎、掩盖与反掩盖的博弈与斗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是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心理学水平与应用能力的较量。那么执法办案该如何运用心理学谋略呢?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古籍更是提供了大量心理学谋略的案例教材。就行政执法工作而言,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根据办案前期的调查工作与违法第一现场中所获得的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特殊的语言技巧和完备的询问能力,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历史资料,在询问过程中准确把握各阶段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动态,积极制定“因材施教”的心理学系统组合应对谋略,引导当事人按照预期目标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明确违法当事人的五个W与一个H,即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什么事、方式),同时在询问后根据其心理发展,制定策略,使违法案件圆满得以处理。执法人员应当善于在各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各种谋略制定有效措施,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办案生产力。

4认真分析双方优劣势力量对比,力求知己知彼

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之前,执法人员都应该作双方或多方力量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案件的顺利办理十分有利。一般而言,当事人的优势是了解违法活动的内部详情,具备相当丰富的行业知识,掌握违法行为的行业规则,甚至比执法人员还清晰水法律法规中的盲点。正如美军将领布莱德雷在阿登战役初期遭受挫折后所说“:我们现在打败仗,是因为目前不知道德军在哪个方面会犯错”。既然办案是一个双方综合力量竞争对决的过程,实质上决定我方胜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在规定的时效时间内找出对手的软肋,利用它、打击它,使我方优势最大化。因此应该加强预期准备工作,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能的多面手,强化竞争优势。

5针对当事人的心理软肋,灵活运用心理战谋略

行政执法的询问谈话是检验一个执法人员综合执法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心理战的试验场,作为办理案件的关键内容,其成败直接关系整个案件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执法人员可以假装不知,通过聊天、让当事人自己陈述等方式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企图,努力做到消除对方恐惧,达到谈话双方的心理互动。然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向当事人提出某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掩护谈话的主攻方向,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使其对执法人员的主攻问题疏于防备,无法揣度我方的意图。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旁敲侧击,故意给当事人一点破绽,诱敌深入,步步进逼,使当事人不得不交代所有违法事实。

篇4

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制定课堂改革的目标,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科学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教师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能放眼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4多多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中政治课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开展社会活动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现代学生已经厌烦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一味说教几乎没什么效果,甚至是徒劳无功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活动课的形式要丰富多彩。着重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识社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对每次活动都要精心组织,活动形式要不拘一格。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将知识、趣味、能力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培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着力研究新媒体与思政课有效教学的结合方式

思想政治课有效的根本在于自身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陈旧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被淘汰。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显而易见,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改变,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的全方位、根本性变革。(一)新媒体有助于实现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最难实现也无法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实施区别教学,而新媒体技术可以使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的新媒体可以根据学生个体需求设计学习进度和课程计划。计算机具有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被动参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提问、练习、测验、解答及演示等各部分都灵活可控,也可由机器根据学生进度智能反馈,并且随时可以跳跃链接相关知识点。当学生漫无目的时,“智能化导航器”可提出建议或起“智能”的作用:替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和学生进行平等讨论、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等等。运用新媒体技术或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疑问,根据需要引发新的理解与学习,顺应学生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时调整课堂内容,灵活安排,做到围绕学生中心,服务学生需求。从人的认识产生来看,是客观世界与人脑相互作用的过程,外界刺激越丰富,在人脑留下的映像越深刻。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听又能看,还能动手操作,再通过讨论、交流、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让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更高效持久。(二)新媒体能够创设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前所述,新媒体可以提供优越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软件、课件和教学平台,但新媒体技术教学的重点不在课件,而在互动;其优势在于模拟、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情景。声像视频以及随时反馈流动型的新媒体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典型情境,引进现实问题,用直观生动、绚丽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有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按照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乐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思维。多年来,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忘记了的实践性和革命批判性,忘记了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我们的政治理论教学或者蜕化为纯粹的学术,只研究如何解释课本,不关心现实世界,更不关心“改造世界”;或者将其直接等同于政治课,用政治口号、陈旧观念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作辩护,使学生敬而远之,望而生畏。从教育规律来看,理论的理解需要联系实际,理论的运用和观念内化需要实践锻炼来巩固强化。而青年学生的实践和经验阅历极其有限,又面临着社会膨胀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凸显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各种地位悬殊、立场迥异的观点、方法与价值取向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脱离现实的教学、解决不了学生困惑的说教必然被抛弃。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资源采集要考虑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只讲有趣和娱乐化。课堂要生动活泼但不是热闹肤浅,既要给学生感性认识,也要引导他们思考理论,既受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锻炼分析辨别能力、提升素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网络、互动电视等新媒体中有价值的内容,借助新媒体新颖多样的技术手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开展课堂辩论和讲演等方式,再现重大社会事件、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感人的人物、事件给学生以思想冲击,在跨越时空的全方位、渗透式观察和分析中感悟、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三)新媒体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教学平台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外,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思政课网站、博客、QQ、E-Mail、手机短信、飞信、网络聊天等新载体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学交流与反馈机制。配备丰富的资料库和互动平台,利用新媒体无屏障性、快捷性等优势,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组织和管理知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难题。这种及时反馈、平等对话的姿态容易让学生接受。新媒体技术使原来单一、简单的说教形式被一种全新的、丰富多元的互动交流模式所取代。利用这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新媒体,教师课可以随时传递教学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养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润物细无声,让政治理论教学更具感染力和长效性。

研究、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政治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拓展了新阵地。我们的思想教育内容需要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且集中在大一大二,课堂外则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宣传,多为暂时性应景型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系统、长效的机制。现今的互联网络,己经集宣传、教育、娱乐于一体,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只有让既有用、又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才能让大学生喜欢的虚拟空间变得健康、实用、美丽,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其次,开发智能型实时网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这些课件融授课视频、文献讲义、问题解答、作业练习等为一体,教师随时教学内容和信息,形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包括开发优秀的课程电子教材,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练好内功。熟练、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紧跟新媒体形势下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不断思考新形势,钻研新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将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践行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来检验,“90后”的“网络原住民”生活在新媒体营造的复杂环境中,他们与新媒体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开放、多元、时尚。然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发达国家利用信息霸权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扰乱、模糊人们的民族性和价值观。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磨练“实战”能力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帮助大学生甄别、认清事物的是非本质,引导他们在良好的媒体生活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形成“自身免疫力”,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积极学习实践、锻炼成长。

本文作者:周红梅王云梅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篇6

就必须在方法上推陈出新,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作风效能建设相结合。要把加强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作为进一步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实了解实际情况,重点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努力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及时做好沟通协调,调动好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做到打防并举,预防为主。

篇7

受到各种社会压力机学业压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与感情困惑的现象,对于学业与人生有一种迷茫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精神较为涣散;生活学习态度消极悲观,情绪状况较差;自我情绪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抑郁、焦虑、强迫和恐惧等情绪状态普遍,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细致全面的考察,对不良心理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危害缺乏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只重视学生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教学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难得到改善。心理健康教学从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很难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领导应深刻意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关于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严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格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教学成果[2]。2.对高职院校内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心理档案的建立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测试调查结果,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为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各类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帮助学生接触心理精神问题症状。可以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帮助和预防,以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3.逐渐开设全方位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开设全方位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心理教育不应当只以预防、咨询与矫正为主,而应当充分对学生进行心理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常识教育,加深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疾病的了解,并逐渐提高自身心理保健能力,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3]。可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坛与座谈会,增加各项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项目。4.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俱乐部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要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活动,面谈、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俱乐部,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心理沟通,学生之间采用互相心理疏导、安慰的方式达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生也可以直接向心理教师求教,向心理教师倾诉自己的心理困境,得到教师的细心引导与宽慰,从而逐渐走出精神心理困境。

篇8

(二)信用政府建设是政府公信力伦理构建的核心环节

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政府公信力伦理构建的核心内容和环节。诚信是我国道德体系的重要理念,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政府行政职能顺利开展的伦理保障,同时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集中体现。政府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道德体系的两大主体,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信用体系,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伦理体系,政府所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职能决定了政府在信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如果政府公信力缺失或者弱化,必然引起社会诚信体系和政府信用体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社会信任危机,造成社会动荡甚至是变革。因此,必须将信用政府建设放在政府公信力伦理构建的核心环节。

网络问责时代政府公信力面临的伦理困境

(一)政府行政伦理意识缺失

1.政府行政诚信意识的淡化。诚信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政府公信力的灵魂。目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诚信意识的淡化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行政理念和行为的矛盾性。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由于受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导致政府决策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决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指向则是官员的政绩和升迁的资本,许多惠民工程和诚信工程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失真和超载也导致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流失。政府信息的失真主要包括对上瞒报、谎报等上行维度的失真以及隐瞒、强制执行等下行维度的信息失真。2.政府行政责任意识的弱化。权力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公共权力部门责任意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权力的异化包括追逐权力和权力寻租,权力不再被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而被视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获取利益的手段,追逐权力的目的是为权力寻租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土壤,从而导致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问题产生。其次,行政执行的自由裁量,政府部门在行政决策尤其是在拥有自由裁量权的行政领域,随意性和主观性决策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公众的不满,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最后,行政监督的失位。行政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的失位以及外部监督的乏力,致使行政人员行为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导致政府整体责任意识的弱化,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3.政府行政法治理念的滞后。我国的行政理念已经从“人治”向“法治”开始转变,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的行为准绳是国家权威的直接体现。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的法治理念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还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法治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受到了严重的侵蚀。此外,我国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对于混合交叉领域和自由裁量领域的权责归属还不明确,因此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二)政府行政生态系统失衡

1.角色嬗变。行政人员的角色嬗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由角色冲突引发的利益冲突。行政人员拥有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社会福利的享有者两个角色,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行政人员同样是社会人,受“人情”和“关系”的影响,夹在公共角色和个人角色之间,在两种利益之间徘徊,因此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冲突。当公共利益的达成会损害或影响个人利益的实现时,由于个人理性主义的影响,行政人员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会自觉维护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从而导致个人角色和公共角色的冲突。另一方面指的是由角色冲突引发的伦理冲突。行政行为需要遵从社会伦理规则,但是由于行政人员拥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所以当行政人员以管理者的角色面对以社会人角色所遵从社会伦理规则时,两者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影响行政人员的价值判断,最终影响行政执行结果公正性。2.伦理悖论。在实际行政活动和过程中,行政人员面临着多样化的冲突,如何从中进行选择和取舍是行政人员面临的伦理悖论。伦理悖论指的是在双方都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前提下,行政人员处理公共事务或公共冲突面临的两难情景。一般而言,伦理悖论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行政人员面临着多重正确的价值选择;各种价值选择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行政人员必须在两者或多者之间进行取舍。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伦理悖论包括权力冲突、决策冲突以及利益冲突等等。例如:行政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法律承认与公民的认可两个方面,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又受到包括上级、公民、网络舆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权力和行为或者行为和自身伦理价值准则相冲突的时候,行政人员往往会陷入伦理悖论之中,导致行政效率下降、行政执行扭曲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

(三)社会伦理秩序失范

1.公众期望偏差。由于政府利益的内在膨胀性以及政府理性的存在,当政府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或者损害公共利益时,其行政行为的自利性必然与公众期望的行政行为公正性之间产生偏差,这种偏差不仅仅是公众主观上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基于行政行为公共利益的理性诉求。尤其是网络问责背景下,由于我国当前政府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和理念还未完全转变,这种偏差便会愈发明显,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政府信用度的降低,甚至引起公众的质疑。2.媒体导向失控。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终端、新兴媒介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方式和范围不断增多和扩大。但是,新兴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在增强公民话语权以及参政议政积极性的同时,也给政府行政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虚假信息很容易误导公众,从而加剧和扩大政府与公众的紧张关系。例如:网络舆情引发的网络问责既能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形成监督,同时也可能成为某些人实现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平台,因此规范媒体导向,建立网络伦理秩序已经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议题之一。

网络问责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伦理体系构建

网络舆情引发的网络问责大背景下,政府公信力价值理念的重构以及政府公信力伦理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可以从传统维度、新兴维度以及创新维度三个角度展开。

(一)传统维度:政府内在重构

1.政府行政理念的重构。政府行政理念的重构主要包括诚信、责任以及法治理念三个方面。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因此行政理念的重构是政府公信力体系的思想基础。首先,增强行政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要增强行政人员的诚信意识就需要对其进行传统道德以及文化的培训,将诚信意识内化于自身价值理念之中。其次,提高行政责任意识。行政责任意识是制度伦理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行政责任意识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行政权力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化为个人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是指在政府整体行政意识的约束和限制下,作为政府内部一员所承担的那部分行政责任转化为行政意识。最后,增强依法行政理念。要将法律作为行使行政权力的最高标准和原则,当行政命令与法律相悖或冲突的时候要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此外,对于法律真空地带的行政权力行使要遵循社会伦理秩序的规则。2.政府行政模式重组。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众,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正如西方学者所阐述的那样: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给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致力于满足公众的需求,而不是为政治家服务。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建立服务政府,但是由于我国的行政执行的强制性以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服务政府的理念未被彻底地贯彻和实施。在新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公众对于传统的行政模式的滞后性十分诟病,公众强烈呼吁行政模式向民主化、公开化转变,因此,我国要重塑政府公信力就必须加强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以动态的服务和责任理念替代传统的强制管理理念,加快行政模式的重组与改革,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行政理念。3.完善政府行政制度。行政制度需要从法律制度、监督制度以及问责制度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各项行政行为和决策都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法律未涉及领域和多部法律交叉领域的排查和分类,明确法律权责归属,同时进一步消除法律盲点的存在。其次,构建多元主体的行政监督机制。所谓多元主体主要包括传统公民和网络公民、传统和新兴媒体以及政府内部监督。其中政府内部监督包括纵向的垂直监督以及横向的同级监督两个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不断压缩权力寻租和腐败的可能性。最后,问责制度的创新。传统的行政问责制度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网络问责的出现有效地补充了传统行政问责片面和偏差的可能性,有效地缓解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紧张的关系,同时对于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兴维度:规范网络伦理秩序

网络伦理秩序的形成是网络道德不断重组和整合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道德是网络伦理体系的基础环节。网络伦理是社会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伦理体系主要是为了规范网民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为网络言行提供一套标准和尺度。网络伦理体系的规范和构建需要提高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网络公共教育和普及的投入,鼓励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开展网络培训,不断增强我国网民主体的多元化,平衡网民结构。同时政府应注重对公民规范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诉求。另一方面,公民应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网络素养。网民可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遵守网络道德,提高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做到不激进、不盲从,客观公正地发表个人言论,表达个人诉求,通过网络问责的形式监督政府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此外,还应该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加快网络规范立法,加强对网络产业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推行网络实名制以及网络责任追究管理制度是推进网络伦理秩序建立的重要力量。网络安全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公民四方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研发新的安全技术的同时,网民应不断规范和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推动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

篇9

2.隐形性集群内企业的显性知识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存量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但是隐性的知识和能力才决定了集群能力的增量和集群能力结构,从而决定集群知识增长的方向。占据产业集群知识的大部分是隐形知识,它们通常由熟练技师、研发工程师或是企业高管掌握,这类知识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8],而恰恰正是这些知识会迅速转化为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的研发过程就凝聚着大量的知识,隐性知识在研发人员头脑中的形成经过显性化共享出来,通过集体的相互碰撞和激发形成新的知识,从而加速产品的研发过程。3.创新性现代技术环境的多元化、复杂化以及不确定性使得行业内对于技术知识的创新性需求不断增加。以美国汽车行业为例,该国政府大力推行PNGV(PartnershipforNewGenerationofVehicles,中文名为“新一代汽车联合体”)项目以联合开发研制新一代汽车产品。该项目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家试验室、大学、汽车协会、三大汽车公司及有关配套厂商参加,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减少成本及提高新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使用率[9]。这样的一种组合方式为该国汽车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合作方将相关讯息和技术用于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从而形成生产和研发的良好循环。

二、产业集群中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知识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强调“人,流程和技术”的有机集合,其核心活动是知识的获取、分享、应用及转移。而产业集群内的知识管理正是以知识与信息为纽带而形成的一个知识整合体,集群之所以能对各子系统知识加以整合,是在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下,集群内具有了知识传播、互动以及共享的基本平台[10]。一般情况下,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管理能从根本上带动企业的变革与创新,它实现了企业宏观战略、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效结合。二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系统性[11]。三是知识管理有助于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便于企业更快地将产品投放市场。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动力源,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简要归纳如下:如图3-1所示,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外部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并结合市场动态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12]。由图中看出,知识管理包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管理——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这一完整的过程,通过引导这四个环节,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和创新,及在使用中实现价值。因此,实施知识管理,企业首先必须整合内、外部相关资源,将相关知识及信息导入企业内部数据库,并通过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平台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知识优势,最后通过经营管理手段使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看出,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将短期竞争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

篇10

在高职高专院校里面有家庭条比较好的独生子女,也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村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他们放弃了高中复读的机会来到这所院校,有的还因为当地教育条件的限制不能是他们的得到更理想的教育。当这些来自农村来的新生看到自己和那写来自部分比较富裕家庭的同学们的差距时,心理多少会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看到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会羡慕城市的生活,羡慕自己的同学。家庭的经济困难不但给学校的学习生活带来压力还给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觉得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学习,到头来并没有考入理想的学府,心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大学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和高中的不一样,所以要“入乡随俗“尽快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才能尽快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够生逐渐适应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新生来说,要慢慢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忘掉由于高考失利带来的不好的心理阴影,将这所大学的新的学习环境当作自己人生中的又一个新的起跑点,投入自己百分之百的热情和努力,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严格自律,积极进取,好好地学学的课程,取得令自己、令学校、令家长满意的学习成绩,为自己毕业后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11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篇12

3.缺乏薪酬管理技巧。薪酬管理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性的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高层次的需求”。毋庸置疑,物质奖励是满足最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现代企业管理也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然而这并不能代表有效激励的全部措施。从现在来看,增加薪酬和福利是该企业运用最多的员工激励措施,然而反观其结果,员工的离职率并没有随之显著性下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在薪酬管理方面缺乏技巧,没有过多的关注员工在非物质形态激励的需求,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还不足够。

二、企业薪酬改革实施建议

篇13

一、高校贫困女生的界定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在学术研究和高校工作实践中有许多种认定方式:一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水平来确定,规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学生为贫困生,这种认定方式在许多高校被普遍采用,学生原籍出具的家庭收入证明被作为贫困生认定和实施资助的重要依据;二是根据学生月消费水平来确定,即将每月消费低于一定水平的学生确定为贫困生;三是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其经济状况能否维持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需来确定,这需要综合学生家庭收入状况和学生就学的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消费水平、学校及专业收费情况等才能认定。还有学者认为,前面三种贫困生认定方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认定,提出还可以从心理学意义上界定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即凡因经济来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产生“贫困心理”并认同自己贫困的个体均可称为贫困生⑵。

本文所称的高校女生,是指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女大学生;贫困是指客观上的经济贫困,即在高校求学期间不能负担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以及可支配收入难以维持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需。综合以上界定,高校贫困女生是指可支配收入不能负担学习和生活所需各项费用,以致经济状况窘迫的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女大学生;其可支配收入不仅指家庭为其提供的经济来源,还包括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经济资助,以及学生本人通过劳动获得的报酬。这样的界定是确保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确实处于经济贫困之中,并为此在生活和心理上受到困扰,具有典型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贫困女生常见的恋爱心理冲突

经济上的困境使贫困生承受着比其他同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心理异常发生率很高⑶;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女生比贫困男生及非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⑷。这意味着心理健康问题在贫困女生群体中更为突出。贫困所引发的诸多心理问题对贫困女生的恋爱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使她们在恋爱问题上面临更多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能否顺利得到解决,会直接影响高校贫困女生心理健康和成熟人格的形成。

(一)面对爱情缺乏自信

高校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农村,上大学之前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相似经济状况的同学很多,不会因为经济上的社会比较而让其产生心理失衡;在中学那种学习成绩至上的氛围中,经济贫困也不是一个学生自卑的理由。进入大学以后,情况不同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因各自家庭经济情况的巨大差别,同学之间经济条件构成了相当大的贫富差距,这些差距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条件、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很大影响,经济宽裕的同学出手阔绰的消费足以给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造成强烈冲击;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在进人大学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家境优裕的同学因为有良好的条件而培养出各种才艺,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出尽风头,贫困学生则没有这些引以为傲的资本,难以为自己的自尊找到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支点。在这样的情境里,贫困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卑之中。

这种变化与心理冲击对进入恋爱期的贫困女生体会更强烈。女大学生们出现在异性,尤其是自己钟情的异性面前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漂亮的衣着、各类化妆品来增进自己的魅力,她们还需要护肤品呵护容颜,需要烛光晚餐和玫瑰营造浪漫气氛。这些要求对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女生而言可以轻易拥有,而对为基本生存和学习所需的费用犯难的贫困女生,则完全是难以企及的奢望。面对着衣食无忧、追逐时尚生活方式的同龄人,贫困女生往往会为自己寒酸的衣着、落伍的谈吐而自惭形秽。

正值妙龄的女大学生都对爱情抱有美好的憧憬,都渴望拥有美好的爱情。但贫困女生对爱情的向往却与面对爱情的自卑感产生冲突。再自信的人在自己心仪的对象面前都会感到局促,内心缺乏自信的人面对所爱的人更缺乏自信和勇气。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导致一些女大学生不敢追求和接受爱情,她们认为“恋爱是有钱学生做的事,穷学生只有好好学习的份”,“怕别人对我的喜欢会变成同情”⑸。所以,尽管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渴望爱情,但真正面对爱情时,自卑感却使她们更多地采取逃避的态度,以免失败受挫带来自尊心的伤害,甚至回避和异性的交往。

(二)异往自我封

人际交往自我封闭是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贫困引起的自卑会导致人际关系敏感,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多疑,自尊心过分敏感,总担心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有轻视不屑的成分。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中,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达到70%以上⑹。人际关系敏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不自在,对交往情境和他人的交往行为持消极认识和判断。人际关系敏感的人在交往中对他人较少信任,容易将他人正常的交往行为也视作是对自己的伤害,因此在交往中常有消极预期和体验。

人际关系敏感是贫困女生异性人际交往自我封闭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经济状况的限制是另一个因素。大学期间许多人际交往都是需要一定经济支出的,如参加同学好友的生日聚会,需要支出生日礼物和聚会费用;一起外出游玩。相互请客吃饭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异往更是如此。贫困女生强烈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在恋爱或普通异往中让对方负担费用,而女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还会附带发生一些消费,如为了形象而产生的衣着、化妆品费用等。为了减少支出,也是怕自己寒酸的衣着、没有条件修饰的容颜在自己心仪的异性面前失面子,贫困女生往往选择回避交往,造成自我封闭。

(三)自我防御机制的不成熟

防御机制是一种挫折反应和应急策略,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的防御机制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偏向一方而不顾及另一方,都是不成熟的防御机制⑺。贫困生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和脆弱的自尊,使他们比非贫困生要遇到更多产生挫折的情境,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需要运用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更多;包括恋爱过程中与恋人产生矛盾冲突,以及恋爱失败、暗恋未果等,都会成为让其深深受伤的挫折情境,如果不能以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去实现调节,那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有调查表明,应激状态下容易采取不成熟防御机制或中间型防御机制,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因素⑻。研究还发现。在面临心理冲击时,只有12.8%的贫困大学生采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升华、压抑、幽默等;而高达82.8%的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例如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等。这也就是说,在面对心理紧张、矛盾、冲突或压力等情况下,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⑼。贫困女生性别造就的情感细腻、脆弱的特点,在对待恋爱问题上,注定更容易受到心理冲击:爱上一个人却因缺乏自信而不敢去追求爱情,面对异性的爱慕不敢接受,与恋人发生矛盾后的自责,失恋后的自怨自怜……而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但不能减轻这些心理冲击带来的痛苦,反而因不正确的宣泄或调整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恋爱中的大学生随时可能面对的失恋,对于贫困女生来讲更是难以接受的情感挫折,它可能会引起不正确的归因,并因此产生不理智的情绪与行为。

三、高校贫困女生恋爱心理冲突的认知辅导策略

恋爱,不仅仅是指两情相悦的男女确定关系后的交往,也包括爱情在心中萌发以后的心理状态。高校贫困女生恋爱后,也就是从心中有所爱之后,无论这爱是否能发展为恋爱,也无论恋爱是否能以圆满结局而告终,都会在其心中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如果最后的发展结局是失恋,那就是最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态对待恋爱中这一系列的强烈的心理变化,那恋爱对于贫困女生来讲,就会成为经济贫困带给自己的又一个伤害。

对于贫困女生恋爱心理冲突的调适,咨询人员需要从认知改组人手,通过调整认知策略,帮助贫困女生树立对家境贫困这个现实的正确态度,调整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封闭策略,建立起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促进高校贫困女生心理健康。

(一)消除由家境贫困而产生的面对爱情的自卑感

高校贫困女生的自卑感往往来自对自己家庭的贫困现状产生的耻辱感。她们耻于在同学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困境,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有些甚至因此放弃争取资助的机会;即使获得资助,在取得资助过程中证明自己的经济状况、初审后的公示、接受资助的仪式等环节都成为对她们自尊心的一次次折磨。贫困导致的自卑和屈辱会使女大学生们将爱情的追求看作是一种奢望。

在贫困女生不敢追求爱情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不合理信念为前提:我家境贫困所以不值得别人爱;我家境贫困所以不会有人爱;……诸如此类。要帮助贫困女生走出自卑误区,就要促使她们打破头脑中这些不合理信念。咨询人员可以用以下发问激发贫困女生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家境贫困是你的错吗?”“家境贫困就能否定你的所有价值吗?”“你认为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会因为介意你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这份感情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让贫困女生明白因为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对爱丧失信心是不必要的,从而消除爱情面前的自卑感,恢复女孩子应有的自尊和自信。

(二)正确看待经济状况对人际交往的限制

经济上的窘迫,确实会让贫困女生在交往中遇到不便。为了减少支出,一些要产生费用的交往活动就只能不参加或少参加;即使同学们体谅其处境,自尊心也不允许她们长期接受别人的经济帮助。但这种状况对交往的影响是有限的,倒是对心理上的影响更大。如果贫困女生对此能坦然面对,对同学坦诚相告,大家都能理解,不会勉强;如果贫困女生对此不能正确对待,就会经常发生心理矛盾与冲突:有时为了面子而硬撑,事后又自责;有时下定决心不参与,但不能坦然地告知是因为经济原因,怕被同学看不起,所以采用自我保护的方式,寻找一些不情愿的理由来搪塞,影响了与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更常见的是贫困女生在不得已拒绝了一些活动后自怨自艾,使自己长期陷入不良心境之中,因情绪的不健康而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

这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因经济问题而交往受限的态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必然存在、必须面对的问题。贫困女生即使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解决了一些经济困难,但还是不可能在交往中支出太多。贫困女生要是对这个现实不能接受,就会不断给自己制造心理困扰。咨询人员要让接受辅导的女生看到这一点,通过形成看待这一问题的正确看法,让贫困女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其次要让贫困女生认识到,换个角度看,因经济原因放弃一些交往机会,并不一定就是损失;如果安排得当,从中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学习和充实自已。要引导贫困女生在不能改变经济状况制约的情况下,要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逆境中学习自强自立,而不是顾影自怜。

(三)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应对恋爱挫折

针对部分大学生经济贫困的状况我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各高校也很重视以各种形式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但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心理贫困”,以及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则还做得很有限。贫困女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给其带来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困扰时,如果有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升华、幽默等,那贫困所带来的压力就不会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女生在恋爱受挫后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的贫困处境,并以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去应对,这就可能引起攻击、退缩、怨天尤人等行为,甚至因产生心理危机而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帮助贫困女生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仅能让其更好地面对恋爱挫折,也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其它压力。

帮助贫困女生建立成熟防御机制,适宜以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贫困女生有相似的家庭条件、成长经历,更有着承受经济贫困压力的共同体验,所以她们相互之间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交流地位平等,不会有防范心理的干扰。在团体辅导中,贫困女生们可以通过倾诉化解部分压力,而这个团体的建立,使平时交往较少的贫困女生有了归属感,团体还可以成为其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对于正在失恋困扰中的女生,在团体辅导中通过经验与感受的分享,产生“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对于减轻受挫感很有帮助。当个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会把自己的问题看得很独特,于是会感到恐惧、无助和失望。在团体中他们发现别人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他们不再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孤单感减少,同伴感增加,他们也因此矫正了个人错误的看法和假设。尽管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贫困女生采用的还是不同的防御机制;采用成熟防御机制的成功个案可以成为其他人效仿的对象。在团体辅导中,有过失恋经历的女生分享其走出心理困扰、实现成长的过程,对其他正在经历或尚未经历这类挫折的女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埃利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⑽。以上三个方面的辅导,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女大学生从消极看待贫困及贫困对恋爱的影响,到建立对贫困、对恋爱的合理的、成熟的认知,从而坦然面对贫困所带来的恋爱中的逆境,以良好心态去处理学习、生活和恋爱问题。通过认知策略辅导,贫困女生得到的不仅是恋爱心理辅导,更是促进成长、走向成熟的蜕变,让贫困逆境中的恋爱成为其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1]熊吕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2):58,

[2)杨帆,贫困大学生心理学界定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12-113,

[3]潘满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602-603,

[4]张伯华,于雷等,中医专业19%级贫困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8,(3):183-154,

[5]孟莉,段鑫星,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家庭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72-75,

[6]邰永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3-10。

[7]辛勇,贫困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