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畜牧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畜牧学论文

篇1

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改进,该校的绩效管理体系现在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即绩效管理的规划和实际操作,其中前者的作用表现为确定校方对教师绩效要求,同时获得他们承认的过程。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就是绩效管理标准在现实中的运行。这两大部分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绩效管理的体系。教研组的绩效管理规划。学校将教研组的KPI指标体系细化,同时依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对之前所得出的指标进行改进。具体的操作方式是,由教研组的实际运作对指标进行筛选,将那些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指标初步保留下来,最后通过讨论和研究制定出最终的教研组考核指标。同时还要让平衡记分卡上也能体现出教研组的KPI指标设计,从而凸显教研组的全部管理规划。教师绩效管理规划。该部分的规划即借由上述的教研组的管理规划和每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的特点,从而确定、完善教师的KPI指标。和教研组的绩效管理规划相同,平衡记分卡同样要体现教师的管理规划。可以说计分卡和教师的发展计划一起组成了其个人绩效规划的核心。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和比重安排。鉴于学校旧的绩效考核指标实施情况不尽人意,缺乏指标权重等现象的存在,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对整个考核指标系统进行了发展,具体表现为整合了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评价从而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为健全。就一般教师而言,对其绩效考核一般从以下的方面进行:课前准备、课时成果、课后作业、公开课、例会、考勤、学生考试成绩等,同时对于不同的指标进行合理的比重安排,并配合具体的考核办法或手段,这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将是全面、科学且为双方所接受的。绩效指标标准确定。在设计绩效指标的同时,校方还应当明确指标的标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将其分为以下两类:首先是基本标准,即校方对于考核所针对教师的要求,希望他们的教学工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准。教师们可以参照该标准了解自己现时所处的位置,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基本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管理人员和教师双方提供一个参照,从而判断被考核对象的绩效是否符合原定的要求。其次为卓越标准,具体指的就是在基本标准中未包括的对考核教师的要求,但某些教师超越了原来的要求,达到了更高的绩效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制定基本标准无法囊括的诸如奖金、升迁等激励性待遇的卓越标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的绩效管理推行是以绩效管理运作体系为基础的,其绩效管理的具体流程如下:①行政管理部公布绩效管理内容;②绩效管理表由各学科管理人员负责填写;③教师向管理人员提出反馈意见,双方就绩效结果进行当面交流;④当结果被双方接受后,先由教师在确认书上签字,再由该学科管理负责人签字并提交行政管理部门最终确认。要是任何一方拒绝认可,则可以将考核结果向专门的协调部门申诉。以下是绩效管理申诉流程:①考核结果无法同时被双方认可;②被考核教师提出申请,并要求填写申诉表格;③表格无需交由部门负责人,则直接上交给行政管理部门,由其担任申诉的裁判;④如没有特殊情况,该部门在收到表单后的一个星期内对异议教师重新考核;⑤如果经过该部门的裁判,所得出的结果依然无法让双方认同,则由绩效考核委员会对考核结果作出最终的决定。

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疾病的本质。我国于1996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承办了该专业[1]。南京医科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重中之重[3,4]。本文针对我校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近年来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作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从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科研的动力、科研的收获、科研实践的困难和建议等四个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共72人。学生已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正在或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各自匿名填写。问卷结果导出到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将来进入临床的学习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学生正在或已参加科研训练,包括暑期科研训练、式闾计划、挑战杯、或直接进入科研导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驱动力依次是:作为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补充,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以后考研、出国和工作奠定基础;学分和综合测评上的奖励。通过科研训练,70.8%学生懂得了如何查阅中英文文献及资料、69.4%学生掌握了至少一项研究技术和方法、51.4%学生知道如何撰写综述或调查报告、8.3%学生参与发表了SCI文章。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54%学生目前还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学生反映开展科研训练最大的阻碍源于理论课学习任务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37.5%学生提出不能很好地开展科研训练,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适合参加哪种类型科研实践。

三、反思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中,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有悖于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为此,在学生入学时我们要对基础医学专业新生开展专题报告,详细介绍学科特点、发展前景、科研动向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为了更好开展“科研导师制”,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轮转,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科研导师。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研普遍很感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统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对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式培养模式,以培养科研兴趣为导向,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喜欢上科研。低年级阶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组会,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拓宽视野,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撰写科研综述;第二阶段,利用研究生“传帮带”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两阶段的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依托导师已有的研究课题,或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导师讨论,制定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暑期科研训练、挑战杯、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种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然而,在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致使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老师的责任感。比如对在大学生挑战杯、基礎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绩点加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奖学金或保研等优先权。对获得相应成果的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激励分。此外,应进一步规范科研导师制制度,建立完整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导师和学生的任务和职责。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凡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优缺点,因材施教。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构建等实验;对于比较细心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对于擅长软件分析和数学统计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预测与分析工作。此外,对于个别参与度相对较低,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安排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养科研兴趣为主要目标。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培养,指导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鼓励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本科生中的榜样作用,体现初探科研的魅力。

总之,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思索、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创新精神,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互联网+下的高职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完善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利用起来,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因此,文章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操作教学部分入手,分别从资源共享、互动教学、仿真教学等多个角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礎医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42-0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愈加完善,计算机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为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职基础医学侧重于实践操作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说,加强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快提升我国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部分是连接互联网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想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从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部分入手,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一、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基础医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教学部分。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来讲,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过去的医学教学中,实践部分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动物体液的采集以及动物血糖的测量等等。这些实验一方面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理念,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

二是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人体解剖学为例,这一分支学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医学机能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教学任务繁多,教学时间不够的尴尬处境。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对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网络教学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具体来讲,实现互联网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赋予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存储空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实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3.通过采用直播和慕课等教学方式,讓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二)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时代,想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通过实现高职基础医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水平,能够为社会建设提供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为了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陆续对网络平台进行了引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设了非常优渥的环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国还挑选出一百个国家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正式开展了对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和探索。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的帮助之下,推动了一系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开展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硬件方面入手,加强教学平台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相互联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统一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应用

一般来讲,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实验环境和操作进行模拟的一种技术。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应用还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丰富和开放的共享教学管理平台,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从2012年起,我国一大批高职医学院校开始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引进和应用。从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结构来看,其主要以医学机能学、组织学以及解剖学等为主体,并且包含了临床学、护理学以及药学等辅修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在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终端设备就能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除此之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有助于实验设计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对基础医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提升教学互动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化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中,方便学生的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为教学平台配备一个医学信息数据库,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对医学界的前沿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特定的版块,采用网络论坛的方式,用积分和赏金的方式来调动师生问答交流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到版块中,教师也能够在空闲的时间为学生们解答难题,从而解决了过去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充分的问题。

(三)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

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要构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开放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实验室管理系统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内容的开放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资助设计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安排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开放性。在实验开放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网络平台中对实验室进行提前预约,然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教师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实验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项目公布在管理平台中,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这样就能够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同时有效提升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的效率。

(四)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考核体系的设置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考核体系的科学、全面以及客观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的来讲,可以将考核体系分为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终结性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价体系占到考核体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从考核形式来看,在开展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以两种主要形式为主,即实践技能考核以及实践设计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让学生在题目中进行抽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题目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主要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并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实践设计的考核则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自行对试验进行设计,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与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同,终结性评价体系是在考察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论、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构建一个网络考试平台,该网络平台通常包含练习和考试两个基本模块。一方面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进行理论、技能的复习和预习并定期参加学校开办的考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登录考试平台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考试内容,还能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想要实现互联网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保障网络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今后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以学校自身的管理部门为基础,加强与相关科技企业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构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结合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一个统一、科学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网络教学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增设资源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以及教学评价平台,这样就能够对后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安排需求以及资源应用需求进行满足,也能够打造出一个集教学安排、资源利用、教学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为今后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翻转课堂的应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引用和推广相对较晚,现阶段翻转课堂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高职教学中却开展较少。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翻转课堂重视起来,从掌握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以及成长进步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入手,将翻转课堂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基础医学教学新的魅力。

篇3

2.项目设计有了教师给出的情境,也就是给出了驱动型任务,那么接下来就是进行项目设计了。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性的启发,比如,如何让两个灯全部亮起来?又如何控制一个灯亮,另一个不亮?有几种接法?如何操作?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们则要自己动手画出电路图,构建串并联的基本理念,同时可以将同学们的电路图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评价。

3.项目实施经过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准备,就可以开始实施了。此时,教师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组织大家讨论和分析学生设计进行电路图,指导学生对电路图进行分类,启发学生们通过协作交流自行探究串、并联电路特点,并且开展想象,设计出小刚房间的电路该如何布置。最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点评的电路图连接实验样板,分别尝试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使学生掌握两种电路的特点和开关的作用,完成项目并设计出房间的电路线路的布置,并让大家一起交流。

4.项目评价

项目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展对项目的评价,可以师生评价,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也就是采用多元激励评价。教师在给出标准的设计电路及实施方案之后,要结合演示结果来对学生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总结,学生们之间可以互相评价,以达到同学们合作交流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开展项目学习的同时,可通过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的课程整合,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通过项目学习,教师给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任务,学生则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篇4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除了课文系统,还有“阅读材料”和“活动”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共有“活动”栏目35个,共计51页,占全书109页中的47%,其中一节教学内容中的“活动”项目更是多达4个,可见其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性。“活动”栏目以教材为载体,大量穿插于课文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可以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退出课堂“主宰”的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此外,教师能够结合“活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活动”栏目教学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功能

(一)类型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我们可以将“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多种多样的“活动”栏目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枯燥的课堂平添几抹亮丽的色彩。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还不完善,对于某些抽象事物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则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一课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前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目标若仍然通过教师告知给学生,则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采取教材中第17页的“活动”栏目来开展教学,采用PPT展示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但是,初中地理课程每周的教学时间只有2课时,若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活动”栏目能够帮助中学地理教师解决这个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的讲授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地形和地势”为例,本节内容中包含许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识记位于阶梯分界处的山脉名称与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以及三大平原的名称。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授中记不住相关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若教师借助教材第28页的“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则会显著增强教学效果,该“活动”要求学生参照前文在图上填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及三大盆地的名称填入表中,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巩固所学知识,既强化了记忆,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运用地理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活动”栏目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时,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学科而感到陌生,不知如何学习,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工作,第5页的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按照书中的步骤制作地球仪,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活动”栏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活动”栏目不重视从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来看,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活动”栏目的开展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有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会直接省略这一部分教学或者布置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但是,“活动”栏目中的某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2.活动教学形式单调开展“活动”栏目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和视野、增加实践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而活动,偏离了“活动”栏目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栏目的过程中,只是采取单一的“师问生答”形式,教师在提问几个学生之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性陈述;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活动”栏目的教学任务,直接将答案告知给学生,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旨在应付考试。上述“活动”栏目的开展形式与新课改的初衷相背离,难以达到“活动”栏目的教学效果。3.学生对“活动”栏目的认识上有偏差学生对于“活动”栏目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生习惯于接受讲授型知识,而不太接受探究型知识,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活动”栏目是可有可无的教学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该从教材解读和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栏目的开展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将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初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既组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传递出地理思想,又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内容时,由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繁多,需要学生熟悉各个阶梯地形与分布其上的众多山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并编写一段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即:我国西高东部低,地势大致呈阶梯;一级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一千两千是二级,宽广高原和盆地;平原丘陵是三级,海拔低于五百米;昆仑祁连横断山,一二阶梯要记全;大兴太行巫雪峰,二三阶梯分得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能熟记知识点,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还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朝气。3.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则很难学好地理。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状态,易受他人的影响,需要教师多培养一些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了解到“活动”栏目在教材中的重要性,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能够在地理教师的引领下进入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做中学”积极探索“活动”栏目中的每一个问题,锻炼了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5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各项工作中,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更高,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容易忽略的部分。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项目教学法且迎合了社会对团队合作能力的较高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不仅交流了思想、整合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学会了与他人如何相处、沟通、交流和合作,这可让学生终生受益。

(4)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大多数中职学生面临的直接步入社会,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收入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尤为关键。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的部分项目作品是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的,实现了“工学结合”的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习得了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了职业能力,为就业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实现的。项目教学法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因此,必须重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系统性的把握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

2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具体策略

项目教学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和细节,因此,整个应用过程中,必须以一定原则为基础,然后采取融入实践经验的相关具体策略,以保证项目教学法上述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为就业甚至是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2.1项目教学法应用原则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需遵守四项原则,即生本原则、实践原则、开放原则和适度原则,通过这些原则保证项目教学法整体应用效果。

1)生本原则。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的直接目标是成绩提高和完成计算机考试。而在项目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认识到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到教学的指导、协调、辅助和监督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实践原则。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中,主要通过书本来让学生获得知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仅不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还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项目教学中要以学生项目实践为主线,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技能。

3)开放原则。项目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循环、开放的过程,若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本身的开放性特点,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主动质疑方法、调整修订项目、多元解决问题,从而使项目更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适度原则。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诸多的优点,但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任一计算机知识点或技能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在项目的设定过程中,要考虑中职学生特点、各种限制条件和教学资源状况,从而使项目教学的效能最大化,避免项目教学流于形式。

2.2项目教学法应用策略

在以上项目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还需实施以下具体教学策略,以保证项目教学整体效用的发挥,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笔者的总结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确定。项目的选择确定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项目教学实施效果。在项目的选择确定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准备,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系统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体系,某一项目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项目可以拆分为多个单项任务,每个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训练及提高要点也不尽相同,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二是社会性。项目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较强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日后就业和生活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三是可行性。整个项目还应是可操作性、可合作性和可预见性,这样才能形成可评价性的项目成果,从而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以上所述项目确定要点,笔者认为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拆他为以下几个子项目来实施项目教学:畅游因特网(IE浏览器使用、邮件创建及收发);组装我的电脑(计算机硬件配置);管理我的电脑(操作系统、软件安装,系统设置及维护,文件管理);我的低碳生活(Word编辑);我的成绩单(Excel操作)我的美丽校园(PowerPoint操作);我的电子相册(图片加工及处理)。

2)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这将直接影响着项目教学效果。首先是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笔者在上文其实已经基本阐明了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的师生角色定位。为了改变传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应放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主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双向、交互的。但学生是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反之,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协作者、交流者。其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为了提高项目教学效果,必须科学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研究和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是目前项目教学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为一年级课程,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是否对计算机学习感兴趣等。因此,在项目分组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分组,体现学生的异质性,考虑学生的平衡性。为了使小组人员搭配合理,可在开学初期做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测试。当然单凭一次测试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后期的学习,教师还可作出适当调整。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小组效能,还要对小组进行有效管理,如合理确立小组目标、明确组内分工、建立小组责任制、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选出优秀组长等。

3)项目的评价。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和“改进”,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状况,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对项目教学法是否认可等,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保证更好的项目教学效果。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因此,在每一阶段项目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学生自评表,评价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然后小组进行组间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和学生进行个体评价,由此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评价结果。

篇6

(二)课堂教学存在空白,教学效益难以提升

理化生实验教学接近于零。由于学校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供应不全,以及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缺乏,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课教学情况堪忧,初中学生既不能自己动手开展理化实验,也不能在多媒体视频环境下观察实验过程,很多理化生实验只能依靠教师口述。难以想象,学习实验室制氧气的一节中,学生既没有看到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和试管,也没有实践和检验氧气产生的过程,仅仅从教师口中听到了一个“无色无味”的化学方程式,如何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多媒体课堂教学严重缺失。由于课堂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撑,教师未配备办公用电脑等原因,教师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贫乏,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备课、上课,课堂教学基本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以拉孜县中学为例,学校唯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一块电子白板,这对于42个教学班近2300名初中学生来说,只能当博物馆中展品,偶尔看上一眼。

二、几点建议

(一)落实艰苦偏远县(区)学校教师优惠政策,让教师愿意留下来

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教师配置的均衡是关键。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优惠政策,招录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偏远县(区)学校工作;要切实解决好农牧区学校教师的职称、待遇等问题,使得好教师愿意到农牧区学校工作,愿意留得时间更久,甚至愿意终身留下来,保持农牧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改造,搭建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升的平台

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配置的均衡是保障。日喀则地区各县中学硬件环境的缺失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校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县中学,应逐步建立学校多媒体教育教学平台,为老师们创造一个利用多媒体备课、上课的环境,促使其专业成长。据调查,各县中学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80%左右,他们在大学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经过一定培训,完全可以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软硬件环境,是当前各县中学一件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这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规范学校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要切实开展好常规性的教研活动。从制度保障和业务指导两个方面确保教研活动既有形式,又有内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些教师一到教研活动就抱怨“初中学生有多差,基础多薄弱”,这些往往是不肯好好研究课堂教学和初中学生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我蹲点在拉孜县中学某班听课一周,也在这个班亲自上了一节公开课,发现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到班级人数50%以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在60%以上,这两个数字与我所在的上海市共康中学班学生相比,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差距,至少在学习态度和精神上是相当的。因此,抱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不应成为教研活动的唯一话题。学校班子成员在教学中的要起到表率和指导作用。校级班子成员既要潜心研究教学,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又要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从集体备课开始,有效指导相关学科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另外,要坚决摈弃“抓到篮子都是菜”的观念,个别教师也存在“缺教师,可以浑水摸鱼”的错误想法,对那些不好好上课、混工资的教师应该坚决予以换岗或辞退。

篇7

春秋战国之际,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受西周礼仪风俗的影响,其礼制痕迹仍较为明显,此痕迹可见于规范记载和考古发现。据《左传·禧公元年》载,妇女在当时的婚姻中处于从属的、无权的地位,而女子也只是“从人者”。在记载中,我们常常看见妇女被当作附属品或者玩物送人,正如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讲到,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这绝对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联姻的方式中,女人往往成为政治利益或者家族之间往来的牺牲品。在男女婚姻关系中,不平等性也极为显著。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表现出不对等、不平衡的关系,呈现夫于中心而妻妾围拱之势。而丈夫一方,可以终止夫妻关系,决定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去留,这也就是所谓的“出妻”,也被称为“绝妻”。    

在周代,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的倾向开始明显,这使得妇女所处地位显著低于男子。而在周代确立的“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这“六礼”当中,我们也可见男子在婚姻关系中是居于主动地位的。前文也讨论了《仪礼》中记载的这其中的一些内容,分析了男女之别以及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孟子出妻的记载也说明到了孟子之时,男子已经在婚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且掌握了控制婚姻状态的主动权。据《韩诗外传》和《列女传》记载,孟子因为其进人私室,见到妻子袒而在内,则把妻子休掉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于礼教的格外重视。虽然此事确凿性有待考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观念中女性地位之弱。孟子出妻之事遭到了其母的责怪训斥:“将人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在出妻的事件上,孟子听从了母亲的训诫,再也不提出妻之事,可见孟子对母亲的意见还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是孟子孝梯观念之重的体现。孟子的思想与孔子思想乃是一脉相承,《中庸》记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儒家之爱人,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尊贤,还体现在家庭生活中的亲亲。其对于父母之尊亲,是十分重视的。在强调男女有别的基础上,孟子与孔子一样,认为丈夫应该爱护妻子,这与孔子的“夫妻有敬”是有相通之义的。孟子有云:“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正义曰此章言率人之道,躬行为首者也,孟子言人身子不履行其道德,虽妻子之间且有所不行,以其无所效法者也使人如不以道理,虽妻子且有不顺,况能行于民乎。”   

据《孟子外书》的记载,孟子曾听从母亲之教诲,聆听其讲述妇女之德及家庭伦理的相关内容,而且孟母向来是遵守伦理纲常的妇女典范,孟子对其之尊爱并不带有任何对女性的歧视性色彩。在这一点上,孟子与孔子持相同的态度,这也是儒家爱人、孝梯思想的延伸。因此在孟子的妇女观中,并不因为其母是女性而对母亲有所偏视。孟子在对待父母态度上,乃是一视同仁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在这里孟子将事亲置于侍奉之首,将守身持善作为事亲的根本,表达了对事亲的重视。这里的事亲,孟子并未有所特指,而是包括父母双方在内,不是专指侍奉父亲,在孟子重礼的观念中,礼乃是尊亲的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其对于母亲之尊,也不容忽视。

篇8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尽管目前实现理论教学采用直观便捷的多媒体授课方式,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35%,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听”课。课后看教材的学生仅有8%,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笔者尝试改革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适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上述几点,得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特采用项目教学法:

2.1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理念

好教师就是善于“引导”的教师。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的掌握教材。并且能够前后融会贯通,掌握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并且能在讲授课堂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换,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个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如何指导学生上机做实验,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观点、解答问题等。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首先是要由知识传递者同时向学习者转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最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不用教而教”。

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课堂讲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每节课都尽量采用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开头(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并将案例分解为一个个任务,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将本章的知识点融于任务中,完成任务即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点,便于激发学习兴趣。案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组织,将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任务、设置疑问,问题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尽可能生动活泼的手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进而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上的通俗易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使用时,①教师先展示一组自动播放的演示文稿,最好是图、文、声并茂的,让学生在视听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这是几张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贺卡。这是一张生日快乐的贺卡,上面注有英文和中文的生日快乐字样,伴随着生日快乐歌,一群可爱的小天使飞出来。请大家注意看这棵小树,双击它就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这是一张送给朋友的贺卡,希望朋友能够记得常常联系。所以就插入了一张电话的卡通图片。②请每位同学静下心来想一想,能不能把我们的电子贺卡制作得更美更富有个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让你的电子贺卡动起来,唱起来。③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这就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刺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仅仅单纯地传授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采用项目教学法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任务的提出可促使学生自己找解决办法,但是教科书中案例解决任务的办法条例不连贯,使之看后也不清楚,故而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

3.完善教学软件和硬件,为教学创设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情境性的,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针对使用大屏幕教学,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和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建议学校要购买相应的软件,使教师能够通过主机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就可以享用一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章节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兴趣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授课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06年第4期.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6期.

[4] 徐红艳. 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的应用[J]. 机械职业教育,2004,9.

篇9

一、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中职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一)生源素质现状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因为升学无望才选择中职学校。由于初中的基础没有打好,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此外一些学生对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认识错误,觉得没必要学,反正以后用不上,因此学习没有热情甚至有逆反心理。

(二)教学观念现状

很多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中职学校的工作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甚至一些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直接将语数外等基础课的课时减少乃至删除。

(三)教师现状

长期以来,不少中职学校,包括文化基础课教师自身都存在着忽视基础课建设的倾向,很多基础课教师都觉得自己所教的课程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因此毫无工作积极性,抱着“教好教不好都无所谓”的态度敷衍了事。

(四)教学条件现状

1.教材现状。现在市场上的中职文化基础课教材没有体现针对性与实用性,选材缺乏时代性、趣味性,教学内容编排上仍然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许多现有教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材应同步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案、光盘、课件等研发不足。

2.教学基础设施现状。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老化,基础课受这些因素制约,局限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几把木尺、几个球、一个老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而无法与时俱进。

(五)教学情况现状

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为主,满堂灌。教法单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挫败心理和自卑感。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将考试或是考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方式。这种传统的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永远找不到学生的闪光点,把基础教育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学生。

综上所述,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今天,文化基础课教学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各种存在的问题都给中职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大力推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及其与基础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所有职业和岗位,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劳动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深化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有促进作用。

中职学生就业成功率低,源于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已成共识。在选择就业时,学校都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中职生就业并不能保证专业对口。很多单位在招聘中职生的时候往往不在乎他们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其根本原因就是无论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以后都得进行重新培训。真正决定毕业生未来发展的是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它不仅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而且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必须大力加强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二)改革方向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新型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素质养成,为各专业教学提供服务,培养能胜任工作、适应社会、自我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文化基础课也可以进行一体化教学。不再进行语数外等单科教学,基础课教师也可以组成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同时改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小组学习。评价模式也可由传统的教师评价改为更加客观真实的第三方评价。

(三)改革方法探索

1.准备工作。在确定改革方向后,教师团队必须走出校门,到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跟专家进行访谈,取得最新的资料。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

2.改革措施初探。文化基础课改革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新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在教学模式上应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通过行动的导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把行动和学习统一起来。当然,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实际运用中仍然会面对很多难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基础本位思想,以求实现工学结合。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具体实施方案。基础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协作来进行。

(1)教师方面:①应多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听课,认真评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让文化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走进企业;要采用“教练法”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课程开发、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2)学生方面。①加强宣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化学生素质。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现阶段原有的试卷检测型考核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新型的评价体系,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教师应将考核与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使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收到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第三方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即学期结束考核时,可请教师以外的学校工作人员或是企业代表对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学习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请第三方为其作出客观评价。

(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职校应加大对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加强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扶持,为改革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此外,对中职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平台和抓手,能使毕业生按照职业生涯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能力的基本范围和能力点。在就业之前,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证,更好地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目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应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三、结语

在我国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同步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需求对中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打好中职教学改革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40-0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作为水产品供给的主力军在日益壮大。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本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大部分的养殖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要求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以便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容乐观。根据教育厅中职教改项目要求,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改革,以期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实用型英语人才。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编写校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中职水产养殖实用英语》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用的教材缺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满足不了相关工作对实用人才的要求,因此,编写适应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和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以各种规模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参与鱼类产品出口相关的贸易人员及从事远洋捕捞的从业人员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不仅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终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校本教材由16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英语、职业英语和拓展阅读三大部分,由导入(Warming up)、听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读写(Reading and Writing) 、养殖专业英语(Fisheries English)、语言综合运用(Language in use)、拓展阅读(Further Reading)组成。在原用的英语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内容实用,语言真实。内容的选取注重语境化,充分考虑学生进入职场后可能出现的能力需求,为用而学,使学生学而能用;专业英语的选材上,教学内容贴近专业,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词汇或缩写词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渐过渡到有关养殖生产管理贸易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对话及小短文。拓展阅读主要满足对英语感兴趣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让他们借助学习工具理解富有时代气息的趣味阅读材料的内容,拓展文化视野,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中,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主要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模拟实训法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将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境模拟活动,教师根据教材中要完成的课堂任务,通过创设、模拟逼真的情景,安排学生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将课堂任务中需掌握的词汇和句型有机地融入其中,用对话和动作表达出来,最后由观察者(学生担任)和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定和反馈。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练习使用所学的实用语言,又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做中学,使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职场能力。例如,在学习Unit 5 Let’s Do Some Shopping(基础模块第一册)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英文购物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常见商品的英文名称及购物过程中常用的重点句型,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熟记常见商品的英文名称及购物的重点句型,最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明确角色分工(售货员、顾客、收银员、观察员),轮流到课前布置好的收银台、试衣室等购物场所(在教室的讲台上)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记下参加表演的同学在扮演过程中的闪光点及语音、语调方面的不足之处。表演一结束,每组的观察员就汇总各组的记录,各抒己见,相互评价,教师与学生选出最佳扮演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在逼真的购物情景活动中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口语交际得到真正有效实践,从而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多媒体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教学内容,真实立体地展示所学语言的背景,集形、声、色、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思维和潜能的方法。多媒体情景教学中,除常见的视频、图片教学外,链接相关的英文歌曲和精彩的英美原声电影片段也能有效地渲染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率,不断地保持教学的新鲜度,达到教有所乐、学有所趣的境界。例如,在学习Unit 3 Rainy Days, Sunny Days(基础模块第一册)中,在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后,教师让学生以欣赏Weather英文歌的形式来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型How is the weather? It is sunny(rainy/cloudy/foggy/snowy/).It is cold(hot/cool/warm/cold)。实践证明,这种独特的教学设计是抵御学生厌学情绪的良策,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还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背熟规则然后做大量语法来巩固,这必然让不少学生知难而退。但是利用精彩的英美原声电影片段来学习操练,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祈使句时,教师精心挑选英文电影《冰雪奇缘》(FROZON)的精彩片段,影片中高频率出现了口语交际中常用的祈使句,如Come on/Get faster/Slow down/Don’t worry about it等,而且其优美动听的主题曲Let It Go(随心而行)更使得学生对祈使句的巩固起到强化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在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任务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特定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教学的成就是以展示成果的形式来体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切实达到“做中学”,“学中做”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设定任务时,应将教材中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工作需求有机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尤其适合应用于以下教学内容:制作英文名片、贺卡、个人简历、求职信(个人表格填写)和中职生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业务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广告、产品介绍及使用说明书、合同、进出口及保险的单证等。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探究互动合作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4.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学生今后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和反思的习惯、做题后进行归纳的习惯等,还应重点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英语阅读技巧、英语听力技巧等。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笔者认为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2012年春夏学期,教学学校公开课(Unit 9 Reading & Grammar)时,笔者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效果显著。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小组合作学习法示意图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提高课堂的参与率。

5.情景模拟实训法。情景模拟实训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岗位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为场景的教学环境中,以相关道具为辅助,设计教学环节,有机地将教学内容和工作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现实的各种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淡水养殖专业对外贸易过程中,商务英语口语的实训主要体现在商务交际(机场迎接、带外宾参观公司、企业,介绍企业、描述产品等)。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学习专业词汇和商务英语口语常用句型,设置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明确任务与岗位职责和要求,设置外宾(客户、合作伙伴)、各部门经理和商务助理等角色,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学生成为模型训练的参与者、观摩者、学习者和评价者,最后从两大方面评价学生,即模拟实训结果与实训过程中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逐步实现无缝隙接轨,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建立综合性考核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是很重要的环节,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学改革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考核学生的基本内容是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即英语课程成绩总评=40%平时成绩+60%期考(笔试)成绩。期考成绩占考核成绩的60%有不合理之处,不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实施教学改革后,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建立了综合性考核模式。即除笔试、口试外,还增加课堂评价(出勤情况、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完成作业情况等方面)、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在考试和教学评价上细化内容,将终结性评价变为动态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对考核成绩进行了以下调整:学习过程综合考核占4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完成作业情况,)口试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30%(包括听力、单项选择、补全对话、选词填空、阅读理解题)。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模式使考核更加合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学生发挥英语口语方面的潜力,进一步实现了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促进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坚持教学为生产服务原则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的原则,以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与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促进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在发展自身专业的同时保证教学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在课题研究期间,课程改革主持人发表了论文《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二)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通过在2013级水产养殖专业试验班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及应用,实践证明,收效颇丰。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及课堂的参与率,学生对《中职水产养殖实用英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下转第74页)(上接第41页)效果评价满意度达91.7%;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职场能力。淡水养殖专业有两个学生在参加学校2014年英语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通过课程改革,编写了校本教材《中职水产养殖实用英语》,设计了中职水产养殖专业实用英语人才培养方案,集成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真正将英语学习与岗位目标有机融合起来,还设立了《中职水产养殖专业实用英语人才培养实践》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该研究理论和成果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广西水产畜牧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水产养殖专业实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晓艳.江苏省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2(3)

[2]杨苗捷.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

[3]周珊红.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2(12)

[4]李志强.角色扮演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22)

篇11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2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成功获批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并且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农业总产值13.0%的年均增速;在2015年,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其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的农科,为国内最早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经过一系列历史沿革,学校于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国畜牧事业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畜牧界的骨干,如任继周、刘守仁等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畜牧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科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专业建设目标

动物科学专业以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畜牧学)为依托,按照“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和扩大学科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强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特色建设,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有献身国家畜牧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实践

(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着基垫作用。学院拥有畜牧学、水产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4个学科为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生态营养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南京市奶牛育种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科研平台等。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及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科研经费达7949.2万元。学院教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36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科学制订“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制定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修读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推荐选修课,跨专业课程或国际交流学习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等4大模块。学院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贯彻“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修读学校级公共基础课、动物科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选修、选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课程,此外还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减少为160。重新优化组合后的7门专业核心课与19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自主知识组装与能力锻炼提供了保证,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应用的特点。

(三)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学院按照“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培养、引进、稳定”,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近三年学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师资,培养业务骨干。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2名,本专业9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0.7%;另一方面,学院设立新教师教学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人),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2)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聘请12名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部分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初步建成了一支“双师型”队伍。邀请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猪生产学、牛羊生产学与禽生产学现场教学与指导,邀请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与流程中的技术关键与案例分析。多次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介绍创业体会与经验。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做报告。

(四)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一直注重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先后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畜牧学通论》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两本教材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饲料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4年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又专门制定了学院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对新编教材予以每本5-10万元的资助,目前学院资助在编新教材5部。此外,目前学院启动“家畜环境卫生学”和“饲料学”等慕课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将以知识传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辅助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创新“1单元理论 + 1单元实践”现场教学,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猪、禽、牛、羊生产学等专业课课堂移到企业/基地,使教学与产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建成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以“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仪器设备目前总价值7000余万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每年有近200名本科生借助“中心”设备进行科研实验,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平台。中心拥有:(1)开放共享的实验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管理,全校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查询、预约“中心”仪器设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智能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开发和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网上实验预约和开放式交流等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3)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建设动物生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饲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构建了产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外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体制创新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珠江校区的畜牧试验站、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现代化实验与实习种猪场、种禽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基地,并引进企业联合运作,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作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以企业需求、教师科研、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截止目前,已签约成为学院校外基地20余家。并与其中2个基地先后共建了“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80%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在基地/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效果良好,有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平均70多万元/年)。

(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了“任课教师手册”等多种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按照“教学管理”、“教风建设”、“实验室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此外,学院围绕课堂教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听课评课制度、校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结语

通过江苏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以来,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13篇,获得获国家级和省级奖24项,24篇。研究生录取率由2006年14.5%提高到44.9%(2011-2013届平均值),许多优秀生被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免试录取、或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40%多的毕业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就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7-71.

[2]王宏娟,周虚.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3):188-190.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4-16.

篇12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52-03

我校(特指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下文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开办多年,是学校骨干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现被纳入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示范校建设的实际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农村中职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按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要保证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1,实施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是重要保证,也是“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三段递进式”(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学习、专业主干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职业方向选择的专业技术模块学习三阶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尝试“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实训实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禽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把本专业建成产学结合、特色鲜明、对口就业率高的示范专业。

一、校内实习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条件,认真组织实训实习教学活动。通过校内实训实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社会(顶岗)实习、农村庭院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 利用学校实训室组织教学实习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学校就建立起了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农牧实训室,并逐年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农牧实训室硬件设施,学校教务处把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开出率必须达到80%以上,督促各科教师努力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内容,保证了校内教学实训的落实。

2. 利用实习实验动物,组织各科教学实训

畜牧兽医专业各学科的许多实训实习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如果每学科的实训都配齐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实习实验动物,显然是学校的财力所不允许的。对此,我们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各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配合,努力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例如把一头猪作为实验动物,在确定一个实训活动周或实训活动月中,可以综合作为以下多门课程的多个教学实训:①《家畜饲养学》的饲养实训;②《畜牧学》的家畜品质外貌鉴定实训;③《兽医诊疗学》的基本检查方法、操作技能训练;④《家畜外科学》的常见手术操作技能训练;⑤《兽医药理学》给药途径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药理实验;⑥《家畜病理学》的病理解剖和《家畜解剖学》的大体解剖实训等。

3. 利用实训实习教学实习

学校共建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既是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也是畜牧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在这里参加生产实习劳动既可以掌握家畜家禽饲养的全过程,又可以掌握畜禽的疫病防治技术,还可以了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以及以后进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二、社会(顶岗)实习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为此学校与县畜牧局及其下设的各乡镇兽医站、养殖场以及专业户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尽快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社会(顶岗)实习包括:

1. 根据畜禽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季节性实习

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禽疾病防治的季节性特点,突击性地进行参观实习和短期实地实习。由于此类实习具有一定的知识超前性,在实习前,教师可突击性地、有针对性地提前介绍有关专业知识。例如,突击性地参加乡、镇各基层兽医站的春季或秋季畜禽疾病预防工作,时间一般为1―2周,此项实习活动是在兽医站最繁忙之际插入,很受他们欢迎。同时,由于工作范围广,还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又如在畜牧学养禽的教学过程中,春季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各家禽孵化厂(室)参观或联系生产实习点参加禽蛋的孵化生产值班,了解禽蛋孵化的过程,直至出雏后的幼雏雌雄鉴别、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2. 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们与正邦集团、畜牧局红彤物业公司、湖北闽湖畜牧公司、武汉华龙饲料公司、红安利达畜牧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要求达到1:1.1,部分专业课教学中尝试构建“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如针对猪生产等养殖专业课程的教学。把课堂设在现场,把现场搬进课堂。随着办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改变观念,把教室搬到养殖场、实训室,采用“工学交替”“轮流顶岗”的现场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部分每周安排1-2天集中讲授,其余时间均为实践技能的训练,由基地的实践指导教师、任课教师、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在校内实训室、校办实训养殖场以及县域内校企合作的养殖企业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一定时间后再轮换,使每个学生对猪生产、家禽生产等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学生通过参与猪场的生产过程,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打破以往传统的黑板上养猪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与生产脱节、能力培养不到位、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能。岗位培养目的明确、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学生融入企业环境、兼有双重身份、校企合作、互利共盈。密切课堂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 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好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重点,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组织生产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起主要作用。我们的毕业实习具有明确的任务,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求实效。为此,我们首先取得县畜牧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县畜牧局统一开出介绍信,介绍实习生到各乡、镇兽医站或养殖场等基层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另外,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组织部分学生到养猪场、养鸡场、饲料厂等规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为九个月至一年,具体实习场所可由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结合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到兽医站主要进行兽医实习,到养殖场主要进行畜牧生产实习,甚至还可到畜禽养殖专业户进行生产实习,规定1―2个实习生认定一个畜牧兽医技术员为自己的辅导师傅,在其安排下进行实习。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轮岗实习。要求实习生边实习、边看书、边完成实习任务,在专、兼职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实习日记、专业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等。学校领导及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回检查、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每个阶段的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所在单位、辅导师傅、带队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存入学生档案。返校后,检查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认真作实结。把实习成绩列入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农村、庭院实习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村组农户庭院养殖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庭院的动物饲养及疫病防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畜牧生产劳动,既是学校实训、社会(顶岗)实习的补充,又能直接服务于农村、家庭,解决当地农村、家庭在畜牧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发挥学员农村家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职业中专的影响,增强了学校办学吸引力。农村、庭院实习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行畜牧良种引进推广、新技术应用、科学饲养、兽医疫病防治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

篇13

2、生态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2.1 培养模式僵化

近年来生态学专业及其研究方向逐渐成为一大热门,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也有所增加,这对生态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生态学科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

生态学本身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不同专业生源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性,而现有单一的主修课程设置,容易促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不利于研究生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挖掘,同时也难以满足不同专业生源完善及扩充自身知识储备的需求,不利于研究生自身优势的发挥和学习潜能的推动。而研究生培养方式仍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使得现有时间管理比较死板,限制了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自由发展。

2.2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中包含专利法、专利申请、公开、审查、授权等许多概念,在如今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环境下,仍有不少研究生对上述概念不甚了解,也仍有不少学校对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和培养方面不够重视。而生态学是一门理学学科,大多数研究生存在理工科学生固有的“非对即错”的思维限制,在学习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概念时也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近年来学术论文、专利造假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学术不端问题沸沸扬扬。部分研究生出现为完成学位论文、创新课题等硬性指标,在开展实验、分析数据、野外调查、撰写论文和专利等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如何让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真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3.1 个性化培养方式

生态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设置生态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对于不同基础、来自不同学科的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对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调整与改进。

在研究生管理和培养方面,西南民族大学生态学硕士点建立了分管副院长、研究生教学秘书/班主任、导师组、导师以及各硕士点联系人和年级负责人的多层次管理体系,对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进行了分程与融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要求,由各个管理层次分工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针对个别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具备创新创业基础的学生,尝试有别于普通全日制管理方式的弹性管理方式,以满足此类特殊人才的发展需求,这不仅为生态学科研究生弹性管理模式提供实践基础,同时也能够营造校园中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3.2 优化导师制度

深化导师组制度,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和科研方向时可以汲取不同导师的指导与建议,制定适合自身基础及与后续毕业课题紧密贴合的课程方案,有效的规避上述问题[3]。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导师组制度,导师组制度的特点在于以一名核心导师为主、其他导师辅助,从而优化导师资源、利于研究生复合式培养,但若不将各个导师自身的工作与各个导师之间的交叉工作进行合理地细化安排,必然会出现工作重复等浪费导师资源的问题,研究生培养的效果也会打折扣。具体细化方式可以采取结合研究生毕业论文进度表拟定各个导师工作任务或者核心导师、辅助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定期工作交流短会等形式。

3.3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意识和思维以及探索精神,综合运用知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态学科自身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在生态学科相关学术论坛活动中的参与性,使研究生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并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或者导师进行研究讨论会,激发创新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作为平台,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结合,这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意识。通过与红原县等地的企业合作,让研究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生态学科相关的科研课题,从而达到服务地方以及保护青藏高原环境的目的。另外,要不断提示研究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通过专利保护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少数名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洪文明.大学生知识创新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6

[2]崔长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3]杨丽雪,郑玉才,字向东,宁茂.创新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模

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4]谢慧明,曾庆梅,夏富生.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