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科医学概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两种知识观的比较
近代知识观呈现出客观性、中立性、确定性、普遍性等特征。建立在上述特征基础上的近代知识观念呈现出强烈的独断性和专断性。
1.客观性、中立化的知识观念排除了认识主体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地位。真理成为了一种单纯的符合论,只有与外在客观本质相符合的认识才能被视作真理。无疑,这种知识观念假定了一个超验本质领域的存在,它是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本质。这样真理的获得无非是一种镜式的反映过程。
绝对主义真理观念必然导致专断主义和精英主义意识。客观化的真理观念要求真理的“发现者”祛除掉价值关切,以完全中立化的立场来客观地认识世界,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然而,芸芸众生却难以摆脱自身的一己私利和偏见。这样,真理的掌握大权便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社会少数精英身上。精英主义的真理意识排斥了普通民众对真理的分有权利。在绝对主义真理观念之下,现实社会分化成为全知的圣人与无知的民众之分。在此,具有嘲讽意味的事情出现了:主张客观性、中立化的绝对主义真理观却受到了权力等级话语的无情浸染。也正因为绝对主义真理观念的虚伪性,后结构主义者福柯认为知识是与权力控制分不开的。亦即“任何时期的·知识型’同时就是权力机制”。基于现代知识观的客观性、中立性、确定性、普遍性等特征,后现代知识观明确提出反价值中立性、反本质主义、反唯科学主义原则。
2、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是与利益、权力密切相关的,科学甚至已经成为了意识形态。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格里芬认为,社会对科学造成的影响是实质性的。他指出:“科学是一个相当偏私的参与者,利用自己的地位使某些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合法,而使另一些力量非法。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则认为,科学与权力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科学亦施行权力,权力亦能产生知识。“科学同样也施行权力,这些权力迫使你说某些话”。科学和权力相互交织,所谓的科学价值中立只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情。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知识观力图建构一种总体性的知识,但这种努力有近乎痴情妄想。它认为,外在世界处于一种破碎的状态,“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客体支离破碎的时代,那些构筑世界的砖块业已土崩瓦解……我们不再相信有什么曾经一度存在过的原始总体性,也不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有一种终极总体性在等待着我们”。不仅如此,主体也在经历着一个碎裂过程,没有任何恒久的、稳定的东西存在,一切都是短暂的。这表明,试图依靠被肢解的主体在支离破碎的世界当中寻求内在本质的努力都将不可避免的失败。
这样,在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看来,没有什么西是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没有什么东西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的权威、圣贤都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主观杜撰出来的东西而已。在当代课程改革中,这种知识观反映得异常明显。通过课程选择权与评价权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内部隐含着的知识观的变革。
二、课程选择权:由“封闭”到“开放”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校课程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进人到课程当中去,这是因为,课程是知识中的精华部分,进人课程的知识必须经过一定的选择和过滤,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一定标准的知识才能进人到课程体系当中去。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不同的知识观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就导致了课程选择标准的差异性。
课程选择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来的:(1}谁拥有课程选择的权力?(2)课程选择的标准是什么?(3)课程的选择范围有多大?遵循上述思路,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次语文课程改革进行追问:(1)语文课程的设置主体有什么变化?(2)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向度有什么变化?
(一)课程设置主体:由“国家垄断”格局,转为多层次共同开发课程的新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国家在语文课程的制定中扮演的是主导性角色。1985年前,我国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基本上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管理的单一模式,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种全国上下“大一统”的局面尽管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但很难适应各个地区的差异,造成了实际教学中的很多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在原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安排课程”和竺地方安排课程”,实现了建国以来课程管理政策的较大突破。但地方安排课程的比例依然很小,留给各地管理课程的余地还不大。以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为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课程”达9 458课时,占总课时(10 162课时)的93.1%,“地方安排课时”只有704课时,仅占总课时的6. 9%,而学校安排课程则完全没有。也就是说,尽管80年代以后,国家对课程设置的权限有所放松,但是地方与学校的参与仍然是微乎其微的,国家仍然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号)中,对课程管理的“国家主导”模式进行了较大改动,而是突出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且明确规定了各级管理者的任务,即教育部主要负责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地方则拟订国家课程的实施计划,规划地方课程,而学校则获得了明确的课程开发的权利:“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的语文课程改革非常注重打破语文课程设置的一元化,赋予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及管理的权力,力图让多种力量参与其中,以求设计出符合教育实际的语文课程。
文课程改革的这些举措表明,地方和学校正在由课程设置的“象征性主体”转向“参与性主体”,语文课程的设置正在由“完全国家课程”走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共存的格局。当然,在课程设置的三个主体之间的权力不是同等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国家的宏观课程政策。
(二)课程内容选择:从单一的“学科向度”到学科、社会、人本的“多元向度”
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注重“双基”,即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础能力,在选择向度上极其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及逻辑顺序,并严格按照语文的知识体系编排教材。这种“学科向度”的选择方式的结果是,语文教材内容严格遵从学科逻辑系统,从而呈现高度的稳定性。这样做的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语文教材漠视社会的发展变化,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至于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成了语文知识的组合,学生对语文学习毫无热情。
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力图改变语文课程这种只面向学科自身的封闭状态,恢复语文课程的人文色彩,面向不断发展的社会,面向学生个人价值的提升。在教材的选文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材内容安排应避免烦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可见,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度上也有多元化的趋势,即力图避免完全的“学科向度”,而要兼顾“社会向度”与“人文向度”,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又要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次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的设置主体、选择向度、选择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呈现出一种一致性:它们都在由一种“封闭”的特征转向“开放”,即开放课程的设置主体,开放课程的选择向度,开放课程的选择范围。
语文课程的选择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由“封闭”到“开放”的态势,这可以从知识观向度加以阐释。从知识观角度而言,传统语文课程选择的“封闭”特征是与现代科学主义知识观对“绝对真理”的推崇分不开的。绝对主义知识观具有精英主义气质,它剥夺了普通民众对真理的分有权。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反映到国家对课程的选择上,便表现为,只有少数的专家、学者才是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权威人物,才可能接受国家的委托制定课程。而真正的教育实施者和接受者,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他们必须绝对地相信课程的制定者,相信课本的知识就是本学科的精华,是最客观的、最有用的知识。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知识在教学大纲以及教材面前是绝对微不足道的,是不应当进人到课程中去的。
后现代知识观对这种所谓的“专家知识”提出了质疑:是否专家的知识就意味着绝对的真理?在后现代知识观这里,“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存在,它所看到的是知识与权力的结合:真理只是一种话语上的霸权而已。传统知识观以“真理”的名义把知识进行了分等:最具有客观性的、可证实的自然知识在知识王国中具有最高的地位,而那些难以达到客观性的、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的知识则是没有科学价值的,或者是次级的知识。现代知识观的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课程设计中的专家霸权,导致了对生活世界和社会真实的遗忘。不管愿意接受与否,在实践当中,原有的课程设计方式在事实上压制了差异性,漠视了知识的分立性和个人性存在。
这样,课程内容应当是开放的,整合的,变革的,没有固定的、不可逾越的框架与结论,没有谁应当包揽课程的制定,也没有谁能够为课程内容设置一个固定的选择尺度。赋予地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也有助于使课程更加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而课程内容选择向度和选择范围的扩大,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多向度”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课程标准对传统语文课程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三、课程组织权:由“紧密”到“松散”
所谓课程组织,即选入课程的知识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和实施。在传统的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对内容的改革,而很少把目光投向课程的组织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新教育社会学派等的崛起,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在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当中,也十分注意在课程知识的组织方面进行改革。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的陈述。这种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组织重心由“微观”走向“宏观”
原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尽而又细致的规定,并且对教师执行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有严格的控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教学大纲中,甚至对每个年级的教学篇目、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R的是“被动执行”,甚至,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具有绝对的“忠诚”,因为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与考试是息息相关的。
与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的新标准在对课程组织的控制上要明显宽松许多,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的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从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看,它所着力的部分主要是从“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宏观角度展开阐述,而很少就细小的类目进行规定。这样一来,学校与教师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权力明显增大了。这也是语文课程所推行的“三级课程”的基本精神的反映,即要改变国家对语文课程的绝对主导地位,而让学校、教师等多种主体参与进来。
(二)打破学科本位,提倡学科之间的开放性
在过去的课程组织组织中,是以“分科课程”为基本理念的。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为了改变这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象,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在保留语文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使语文课程向其他学科开放。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些表述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过去的完全学科本位的课程设计有了完整的认识,因而比较注意强调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开放,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语文能力。
(三)注重生活化和实践性,首次提出“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围绕一本语文教材而展开,语文课程的实施也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在充满权威性的教材面前,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教材之外的知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课程的组织几乎从未将它们考虑在内。但是,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应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大大扩大了课程的外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意识”的强调也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课程组织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日常生活知识和语文学科知识的界限正在趋于模糊或融合之中。这样,生活知识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大大丰富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这些现象表明,对语文知识进行严密区分与组织的理念已经被淘汰,课程组织呈现出由“严密”转向“宽松”的趋势。新课程标准已经认识到,传统语文课程的“科学化”倾向正是语文课程不受欢迎的原因,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显然,只有在生活世界当中,语文课程才能找回自己的价值。
四、课程评价权:从“一元”到“多元”
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这也正是传统教育被斥为“应试教育”备受谴责的深层原因之一。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革除传统教学评价的这些弊端,并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既保留了传统评价理念的一些要素,同时也将后现代评价观的合理要素融人了其中,体现出了二者相结合的特色。概括地说,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教育评价中,“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工具理性主义泛滥给教育评价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在情感世界和认知世界内获得同步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要“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终结性评价面对的是学生的“过去”,关注的是结果,只求学生能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究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漠不关心,“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因此,新课程的评价更为关注学生求知与探索的过程,要求教师深人了解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篇2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y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规培)制度,并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之并轨[1]。与其他学科住规培不同的是,全科医学专业的住规培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应各培训医院要求,承接此项工作。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三方面,即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社区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理论课程[2]。其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初步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医师打下基础[3]。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理论课程与住规培过程有效衔接。经与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各培训基地与教学团队充分研究,制订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年8月医学院为规培第1年学员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咨询》4门必修课,为规培第2年学员开设《社区预防保健》、《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门必修课。课程以大班授课结合专家讲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论考笔试的方式。授课教师由三支队伍即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全科理论师资、各培训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全科医师共同组成。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课程班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除附属医院外,其他培训医院也陆续加入,培训规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据上海市全科规培基地督导反馈中学员普遍要求早接触社区的意见,实施课程改革,压缩部分理论集中授课课时,新增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保健》两门课程的社区实践教学,采取分医院、分社区、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社区老师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规培学员早期接触社区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两本社区实践教学大纲,遴选了12家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举办了全科规培师资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教学研讨,帮助社区带教老师充分掌握这项社区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带教能力与水平。预期通过社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程的培训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学员获益。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265名,其中2014级(2014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12名,2015级(2015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53名,约占全市全科医学专业住规培学员总数的50%,分别来自全市20家培训医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交大医学院2015年度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教学质量及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避免记忆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课程班结业考试当天向全体学员发放,并于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学员对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评价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四个部分:①理论课程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料、教学环境等7项指标;②社区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等3项指标;③整体评价;④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评价的应答项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种,分别记为5、4、3、2、1分。将理论教学的7项指标相加得到理论教学满意度分值,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相加得到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3录入并核对所有数据,用 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比较不同分组学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P
2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为95.1%,均为有效问卷。其中,来自2014级学员104份(41.3%),2015级学员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龄为(24.96±1.67)岁;本科毕业生240名(95.2%),硕士毕业生11名(4.4%),博士毕业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员57名,占本科学历的23.8%。
2.2课程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理论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提示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高于理论教学。
学员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可见学员对社区实践等指标评价较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较低。男女生间、不同学历学员间和学位衔接与非学位衔接学员间各项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见,学员对社区基地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在实践内容、实践收获2项指标上,各社区基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社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8,P=0.026)。
调查还得到,在社区实践之前,近60%的学员对社区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区实践之后,96.4%的学员认为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结合社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学员对于目前两段式的理论课程学习的模式表示赞同。
在访谈中,学员表示在社区多看多听对学习理解更有促进,许多学员认为社区教学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但也有学员反映所在社区基地教学管理松懈,还有的提出培训基地已安排每个月至社区实践,如此造成重复培训。对于理论授课方面,学员主要反映了课时太紧凑、考试难度大、教材与上课内容不太匹配等问题。
3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很高,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去不断完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应该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无标准模式[4],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如下。
3.1三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对于培训医院而言,往往面临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大学,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培训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大学,但大学必须与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三方协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及其社区教学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培训目标。
3.2提倡理论课程与住规培相结合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可弥补规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医学教育的不足,虽然仅占整个住规培的时间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全过程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临床阶段培养及社区阶段培养交融在一起,具有贯穿弥合作用。通过贯穿的课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层内涵在其中得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统筹和引领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学习穿插在培训过程中。第一年的学员尚未正式进入临床,先安排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医患关系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论文撰写、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高阶课程,以体现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培训过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证学员在每个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员认同这一模式。据了解,目前各培训基地学员的轮转计划特别是7个月社区轮转实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导致重复培训。需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3.3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编写系列课程教材
大学作为全科医学理论基地,承担教学任务,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目前,对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的研究还缺乏,要充分发挥临床师资、社区师资和全科理论师资三支队伍的作用,加强研究,编写更贴合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调查显示“5+3”学员与非“5+3”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出对相关课程如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同时兼顾考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
3.4提倡大班集中授?n与小班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
篇3
关键词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是指对已经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即将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师所进行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学,道德过关,具有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科医师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提升教学培训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让他们深入学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并系统培训他们临床与社区实践技能,以期能够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1]
2012年12月卫生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2],其中明确规定了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内容与要求,着重全科医生培养的需求,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从而保证培训质量,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有个质的飞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重点要开展临床基地师资和基层实践师资的培训。临床基地师资要有全局观,熟悉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即做什么,怎么做,掌握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带教的方式与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员记住理论知识,并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基层实践师资旨在全科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理论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其中骨干师资还要掌握整个全科医学培训体系,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
我院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试点基地,承担着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任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整合课程,增强体系的有机性与系统性
1.1 整合课程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至我国至今,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培训模式,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匹配,不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一批临床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动态的研究与分析各个学科的特点、任务及发展规律,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有机组合相关学科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解决专科与全科的衔接问题,要构建一个由基本内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相关内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展内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组成的有效的开放式知识体系。[3]我们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想,介绍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新检查项目。比如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转到社区,全科医生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和病人仔细地沟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禁烟,控制血压,调脂,并做长期的基本监测:心电图每月1次,血脂每半年1次,血糖每半年1次,肝功能每半年1次,尿酸每半年1次,尿微量蛋白每半年1次,Holter每年1次,心脏彩超每年1次。一旦发生异常,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治疗。全科医生不需要具体会做介入手术,但需知道术后该如何追踪、维护病人。因此全科医生的“全”在于临床医学的宽度,而不是深度。教学要以全科医学大纲为准则,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员的培训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既有《全科医学概论》这样一个总体的印象,也有分支的各个专业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等等,总论与个论结合,整合好所学课程。
1.2 培训形式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1.2.1 全科医学中心会同教学基地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由于临床医师工作忙,时间紧,因此,采取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每一个学员都能顺利完成所学内容。第一部分要了解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相关政策以及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部分要培养具有全科理念的师资,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信念!第三部分要培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以及急诊等相关学科的内容,重点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实实在在的“守门人”[4]。第四部分要有科研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教授学员选题、收集资料以及统计学的方法。第五部分、我们要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我们要培养全科医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让他们掌握技巧,知道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激活学生的大脑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善于思考。而且所谓教学相长,让他们在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开拓学员的视野,树立强大的信心,推动全科医学事业的茁壮成长[5]。
1.2.2 办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
在基地、社区以及带教医院办报纸,其中开辟全科医师专栏,利用网络平台,比如QQ群,利于大家在线上交流,营造气氛,便于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全科医学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科医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广大老百姓宣传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究竟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了解了全科医生,树立起对全科医生的信心,才能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他们最贴心、最叫得应的家庭医生。
1.2.3 其他培训
鼓励医师参加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培训以及健康管理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培养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把符合条件的学员送到其他高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聘请医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实力雄厚的讲师团,来给学员传授知识,以及实践的带教,必然效果显著。
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员的年龄、学历、知识层次、专业背景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理论知识时以集中的大课为主,分小组讨论病例,也可以互相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互相提问题,进行实战演练,自学相关知识等,还可以举办研讨会、专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其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6]
2.2 运用CPC、PBL教学方法
何为CPC教学方法,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例,运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学员与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互相协作的理念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
全科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既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实际的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7]
教师选择工作中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比如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慢性病的案例,精心设计课件和教案、可以将视频以及背景资料穿插其中,全面展现所讲的案例,并串联和剖析各个知识点,最后给学员布置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员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工作,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人性化、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照顾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并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8]
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案例库。[9]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的个案,经过教师的整理、总结以及再加工,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员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知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有的话,还可以辅以图片、文字或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网络、医学期刊也可以作为我们获得经典案例的平台。
3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网络资讯如此发达,教学资源也很丰富,交互性也很好,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促进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引导学员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倡导团队协作的理念,突破时间、地点、个人等因素的制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PPT课件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等等。这样,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10]
4 注重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4.1 注重管理
为来岗位培训的全科医师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设立奖学金制度,以此评选并表彰优秀的学员,举行全科临床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好的课程可以作为示范课演示给大家,以供大家借鉴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大家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对学科的归属感。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1]它的定义体现了全科医学的人性化特点,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们要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爱,对待他们既要扮演好师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对他们关怀备至。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4.2 考核办法
根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借鉴国外形成体系的成功模式,制定出考核大纲,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方法。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考核也要分为临床专业技能考核和带教能力考核。临床专业技能考核要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查和结业考核相结合,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带教能力考核分为课堂试讲和模拟带教试讲,先有学生模拟现场,试讲者事先准备教案、课件等,进行讲演及示范,并由相关的医学类和教育学的专家做最终的评判。最后,学员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科医生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3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每次培训结束,所有学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大家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思考,以促进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社区医生的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周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必须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碧浪,张勤。浅谈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2-05-15.
(2)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3)医院走廊[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05-01.
(4)胡睿,刘权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进入新变革时期[J]。中国社区医师,2012-04-01.
(5)罗森林,何坪,李曼霞,我国骨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1130.
(6)张春,杨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128-130.
(7)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06-109.
(8)郭爱民。我国全科专科医师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04-05.
篇4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篇5
[
关键词 ] PBL教学;胃肠外科;带教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22-02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Result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Teaching of Analysis
YANG Xuefeng HUANG Handong WANG Maijian YUE Guoju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5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result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with teaching. Methods April 2013-April 2014 dur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s 68 interns internship as a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a random number table to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4 34. PBL teaching research group using the control group taking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elf skill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havior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two intern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and practice before one month aft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ability. Results PBL practice, research group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capacity evaluat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and practice (P<0.05).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ethod has better application effect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teaching, you can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the students´ grasp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mprove operations, conduct comprehensive ability, suitable fo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teaching.
[Key words] PBL teach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eaching
[作者简介] 杨雪峰(1973-),男,布依族,贵州安顺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胃肠外科。
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并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2]。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多种学习途径,继而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水平,提高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临床教学的需要,强化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院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该院68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胃肠外科在带教中应用了PBL教学方法,收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胃肠外科进行实习的68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34名与对照组34名。研究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23.5±1.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23.4±1.2)岁。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年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PBL教学:①首先对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内容包括:PBL教学理论、PBL教学设计方法、学生思维训练、临床案例分析等[3]。带教老师自拟调查问卷,内容为:学生信息、上课日期、课时数、学习情况等[4]。②PBL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提纲,根据学习内容将教学提纲分为几个讨论部分,实习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学习,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预习,并集中讨论及发言,形成一种引导教师教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后,根据建立假设、查阅及收集资料、假设论证、总结的模式实施PBL教学。①设计问题:首先选择病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上消化道出血的PBL教学问题设计内容应包括:概论、临床分析、辅助检查方法、处理原则、相关并发症等模块。②查阅及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探寻并总结操作方法。③实施:带教老师将病例分发给实习生,由学生采集病史及进行体检等操作,带教老师及时纠正他们的实践方法,使其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④讨论:带教老师定期组织实习生进行小组讨论,组员轮流发言,并根据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⑤总结:每次完成查房前,带教老师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实习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操作经验,并以书面形式记录学习体会。
1.2.2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根据病种对学生进行授课,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完成实习后由学生自行完成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之后进行相应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1.3观察方法
自拟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行为考评内容,评定两组实习生在胃肠外科实践前及实践1个月后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能力的管理及学习情况。三项考试内容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该项能力的掌握程度越佳。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实践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能力考评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L实践后,研究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能力考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实践前,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肠外科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科室,其工作量及工作任务十分繁杂,因此对带教实践的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5-6]。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习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与带教老师间的互动较少,且实践内容单调,降低了实习生对学习的创造性及积极性,多数实习生仅仅采用机械且重复的学习方式,无法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继而导致临床实践水平过差[7-8]。
PBL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师为学生设计出情影,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其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由被动者转变为了主动者,同时也扩张了学习空间,激发了自觉能动性,强化他们对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PBL的理念是:当一名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且有能力获取到知识时,他便可以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9]。此外,PBL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实习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提高了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通过分配职责、分工协作、分解复杂问题及提供活动反馈等方式,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组织能力。本文研究结果显示,PBL实践后,研究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能力考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实践前(P<0.05)。结果可见,PBL教学方法在胃肠外科实践带教中具有较佳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操作、行为等综合能力,适于在临床带教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陈香宇,郭长青,褚燕君,等.PBL教学法对提高消化内科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效果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7):685-686.
[2] 李凡,张安平,童卫东,等.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胃肠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0):3968-3970.
[3] 吴文涌,张长乐,李俊,等.胃肠外科实习教学经验和体会[J].安徽医药,2012,16(4):558-559.
[4] 于长辉,黄纯炽,夏欧东,等.情景式PBL教学在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1):3-4.
[5] 周凌宇,王海波,贺桂超,等.采用PBL连接件的组合桁架节点受力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7):2762-2767.
[6] 王文彪.PBL教学模式在康复科进修医生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5(21):10-11.
[7] 陆媛,于德华,张斌,等.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2(16):1880-1883.
篇6
AbstractTo improve the three-yea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aw and medical trends-oriented,form “a special,three prominent,three reinforc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build compulsory,elective course group,to for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hospitals,community,grass-roots need “the next was to go,stay and useful”,practical ability,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er technology talents.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Curriculum Programm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设历史,在建国前主要以5年制教育为主,建国后,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特有国情建立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并持续发展。平凉医专临床医学专业是在原兰州医学院1988年平凉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规划和平凉医专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认真探讨,对现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改革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院、社区、基层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指导思想
坚持高职高专教育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积极推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发展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建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医学技术应用性人才。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确立学校医院合作,形成“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与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集医院、社区、基层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医学人才,本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确立“一专、三突出、三强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雄厚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三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医院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直通车,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连接。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理论课程体系。本着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建立综合课程群,既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淡化,也进行学科之间的纵向淡化,适应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广泛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群。必修课分为:“关键能力培养课程群”、“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群”。选修课分为:“公共、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各课程群在时间、顺序上相互交叉渗透。
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定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与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本着加强三能力(临床基本医疗操作、计算机、社会适应),加强人文基础知识,淡化学科意识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建立了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根据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临床医疗专业人才教育和国内需求情况及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理论教学新体系,使必修课总学时变为2121学时;选修课设置可选课学时296学时。
通过课程整合,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病原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由原来的《免疫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整合而成;《人体结构学》由原来的一门课程变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新增课程:临床基本技能、常用护理技术:使学生对医学技术操作形成初步的职业素质和对专业的基本认识。全科医学: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社区卫生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急救医学:适应农村社区基层临床医师实际应用的需要。
选修课体系
以拓展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培养相适应的选修课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公共、人文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使这些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加人文学科比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公共音乐 、公共美术、普通话、医德修养等),增加医学相关课程(大学语文、医学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服务、常用护理技术、针灸推拿、全科医学概论、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选修;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毕业实习前集中训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拓展学生选择空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课外举办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AB级辅导班和竞赛活动,增加了知识传授的整合性、应用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交叉渗透,形成了以专业理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为主干,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先进检查项目和方法列为自学或开设专题讲座、补充讲义,如“激素在临床的应用和进展”、“心血管疾病常用临床检查项目”、“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医学论文书写规范”等讲座以实现专业教学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知识更新的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临床见习(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使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达52周,约占教学周数106周的49%;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课的开出,增加综合性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率,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充分掌握医疗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同时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和切入点。
按照能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按课程门类进行实践教学为按能力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把各门类实践课重组为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实践教学、专业基本技术实践教学和综合应用技能实践教学。
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功能完备、设施条件完善的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室,综合应用技能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外科手术学实训室,诊断学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计划建立多媒体检体诊断实训室。
加强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教学医院建立教学、临床科研协作,以相互依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紧紧围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技卫生三下乡、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学要求的病人越来越多,教学任务加重,教学病人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有院校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基础上,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标准化病人(SP)库,建立教学真实病人病例库和建立教学多媒体病例库来增加教学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医学生临床学习进行分流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篇7
公共课是每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外语等。这种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开设的课程太少,二是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可选择不同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如急诊医学、临床检验理论与应用,影像医学理论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临床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是作为当代的医学研究生必选的课程,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只选一些考试好过的科目,因此没有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指定什么样的亚专业必须学习,包括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基础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要知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1]。
1.2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根本上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最终保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持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按照一级学科培养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逐步形成能体现医学学科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2]。应该把与医学各二级学科相关的、联系密切的学科都列为公共的必修课,康复医学就是这样的学科,把没有用的课程拿掉,把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科目逐年随时补充进来,只有这样,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逐步完善,适应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们宽基底、全面地掌握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在其毕业后从事临床专科工作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从而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康复医学教学的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左右[3]。但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懂得康复医学知识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更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本科生阶段,虽然各学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但康复医学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却很多,治疗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多种疾病,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讲解,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又因学生此阶段大部分处于考研准备阶段,上课出勤率不高;同时,学生没有见习期、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体会康复医学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康复医学教学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各学校还没有把其列为临床研究生的公共课或公共基础课,值得深思。
3康复医学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4],并且康复医学课程已纳入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没有进入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这一缺陷亟待完善。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医学哪个专业的研究生都应懂得完整的医学体系的概念。临床、预防、康复、保健“四位一体”构成全面的医学,没有康复医学不能算是完整的医学,缺乏任何一门医学都意味着医学模式的缺陷。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将来必将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如果只掌握了本专业的(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治疗患者时,视野就不够开阔,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不能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样就会造成延误病情恢复,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支出等后果,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如果不掌握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那么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会缺少一项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措施,不掌握现代康复理念的医学硕士也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硕士,而康复医学能真正的体现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应该把康复医学课程列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
3.1与国家卫生政策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理念上的更新,人们不再满足于治病救命,而在于病后如何高质量地生活,大众对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提出了“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保障所有大众都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5]。而康复医学正是这种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1998年正式启动。同年颁布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要求研究生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相应的第1阶段、第2阶段培训结束时的临床工作水平要求[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而康复医学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具有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并且能灵活运用康复医学的独特评定和治疗技术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正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制度之路。这就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必须具备全科完整的医学体系和思维能力,减少因专科无限细分而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科弊端。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和康复医学了解后,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多了一种选择。
3.2康复医学的地位和作用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第一医学)、临床医学(第二医学)、保健医学(第三医学)相并列,被称为第四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的整体功能也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得更好,从而使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临床各科的疾病虽经医生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大部分患者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而早期的康复介入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在整个现代医学中的这一独特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或不能完全取代的,因为康复医学诞生的土壤就是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通过功能训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实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疗十分重要的扩充和延续。康复医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7]:①解决临床医疗所难以解决的问题;②减少临床治疗的负荷和提高疗效;③康复医学显著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残疾者的权益得到保障。④康复医疗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⑤康复医学为开发和保护潜在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开辟了新途径;⑥康复医学为节约社会开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⑦康复医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⑧康复医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3.3康复医学与临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康复医学在广义上属于临床医学,但它不是临床医疗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临床医疗的重要补充,康复医学的诞生源于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发展初期以骨科和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治疗为主;后逐渐展开对心肺疾患、器官移植、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概念的更新和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与临床学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由以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对象逐渐转向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如急性期和ICU病房的床边治疗、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的训练等。康复医学有与临床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各临床学科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使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一起构成整体治疗方案有其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功能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过去的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最终要解决的是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广义的康复医学概念来看,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各种疾病经临床治疗后都有一个康复过程,特别是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关节置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各种精神和功能上的障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整个临床医学治疗的后一阶段都应包括康复医学的治疗部分。因此,临床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样,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因此,康复医学与临床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此,把康复医学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符合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康复医学核心课程建设
4.1内容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康复理念、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临床医师。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临床各科疾病的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操作技能。杜绝重复性内容的讲授,每年的讲课内容都必须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补充,全面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以临床各科疾病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总论部分可强调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各论部分可从“典型病例”入手,如脊髓损伤康复、颅脑损伤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等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的疾病,引出对不同疾病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技术的讲解,同时增加“康复治疗”实物图片,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康复医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教学方法
4.2.1PBL教学康复医学的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适合应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近年来人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料等进行自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使学生获得了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8]。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具有3大优势。首先,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代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其次,PBL教学应用的是整合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跨时纵向整合和跨科横向整合。它以病例和问题作为线索,模糊了学科界限,突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医学的要求。再次,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一般能力和技巧,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联合攻关的能力、主持能力、倾听能力和文献使用能力等[9-11]。康复医学的课时较少,理论22学时,实习8学时,由于实习时间太短,比较适合PBL教学。在学生入科实习之初,我们根据不同的亚专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如“如何设计偏瘫的最佳治疗方案?”,“颈椎病的最佳康复流程如何确立?”,“脊髓损伤的临床路径如何建立?”等与临床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去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患者,利用团队的集体智慧,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出科的前一天进行总结,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11-12]。
4.2.2注重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针对的更多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内容,临床医生要做早期的康复诊疗,减少残疾的发生,因为他们在临床第一线,他们最懂得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临床医生是最有成效的康复专家。康复医学的很多治疗技术是全体临床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早期对肢体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步行训练等等,这些技术在其他临床各科患者中都将被广泛地应用。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技术,可将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器械图片、具体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过程、康复评定方法做成电子教材、电子课件,以声像形式直观、形象地讲授出来,并加以任课教师的即时讲解、分析和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互动[13],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如果能够在课堂授课时随堂安排实践课,提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2.3寓科研思路于临床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时刻注意把好的科研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受到启迪,因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课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同时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康复医学课程所涉及到的评定和治疗内容是研究生科研思路培养的最好途径。例如对于骨折的患者我们能否突破传统的观念,让患者早期即开始负重并做功能训练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骨折的动物模型。在制动期我们让动物早期负重、开始功能训练,同时设立制动组。然后对两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为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和功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康复医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评定量表,其信度、效度都很高,因此为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素材,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比较全,因此各亚专业的研究生都可共享这些量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服务。科研的思维从教学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才是我们培养21世纪优秀医学人才的基本思路。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医学人才应该是顺应时展的具有良好临床、科研、教学思维的“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实现[14]。
4.2.4教材建设现代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本科生康复医学教材第一版1994年由南登昆教授主编并出版,修订后的第二版已纳入卫生部规划教材系列。其他还有《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医学评定学》、《社区康复学》、《作业疗法》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参考教材。纵观其他学位课程,已有一些为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出版。该套研究生教材应在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扩大广度和深度,并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写进本书。教材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篇8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一门古老而前沿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免疫学的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指标之一[1]。食品科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有关对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营养素、食品功能性成分、食品毒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食品科学特别是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热点内容。因此,国内外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食品学院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免疫学是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2]。本文笔者不断的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现就如何从课程内容优化、诱导学习科研兴趣、改进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体会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缜密、更新迅速、与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要讲好这样一门学科,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并掌握大量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综合知识。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轻工业出版社、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高等教学出版社、高晓明主编的《免疫学教程》,这些教材覆盖了免疫学的方方面面,且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反复钻研,系统理解各自的整体安排目的和各个章节内容特点,可以更好的利用好教材,并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区分出主要和基本的东西,选取适合在食品安全专业讲授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后,要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这部分知识。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性的采用问题、讨论、演示、归纳、实验等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习旧引新,每一章节讲解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由简入深,尽量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诱导学习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通常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科学进展有深远影响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样一些科学问题,可促进学生获得的不同的科学研究思路的心理体验,这样通常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其实很多,比如天花等瘟疫的历史及牛痘疫苗的发明,比如抗体的发现过程及应用,补体的发现,超敏反应的发现及有关人类健康的各种过敏性疾病等。这些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接下来的科学理论本身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困难。通常情况下,用科学家小故事、历史上重大疫病的流行及解决办法、讲解实验过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最初的学习兴趣,但还需要教师在后期理论上做有效的引导和讲解,不然学生也会在中途丧失兴趣。
另外,在展示免疫学骄人的历史成就,让学生知道免疫学领域有百年来有二十多位科学教获得诺贝尔奖,是单一学科中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使学生对免疫科学有崇敬之心[3]。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虽然很多疫苗研制成功,有效控制或消灭的很多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鼠疫、脊髓灰质炎、小儿白喉病,但至今仍有乙肝、艾滋病、结核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期待着更好的预付与治疗方法。现今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尚有没有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它们引起的疾病?化学的、生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食物为载体的食源性致病菌、化学有害成分通过摄食进入人体消化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控制与治疗措施是食品免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老年化,有关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因此,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保健型功能因子,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其机理的探讨须在免疫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从而达到对免疫增强食品研发的指导。特异、灵敏、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开发是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重点内容。等等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捍卫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其远大而崇高的志向,提高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直观、生动、形象、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件不但要制作精美、准确,更要求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在课件制作中,不但要加入大量的精美的免疫学相关知识图片,还应合适的应用动画、声音与视频,并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的联系在一起[4]。比如,在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MHC分子对抗原分子的递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等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笔者就自行制作含动画、音效的流程图,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这些相关的免疫知识,并结合相关视频,把抽象的内容讲述转变成直观的图片、动态的流程、音效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便于增强记忆。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别人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笔者除全程听取本校有经验的免疫学教师授课以外,还利用网络资源,听取多个免疫学教学团队的免疫学精品课程,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学习以外,笔者还经常浏览专业的免疫学网站,并向学生推荐,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课外浏览。如中国免疫学信息网(http://),该网站上就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免疫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多免疫学会议的PPT和录音、国内外免疫学电子教案、免疫学书籍、免疫相关动画及电影,通过对最新的会议、论文的追踪,可以紧跟免疫科技前沿,探索生命奥秘。同时,笔者还加入国内的免疫学讨论QQ群(58527089),以便更方便、更及时地讨论、交流免疫学前沿热点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
4 绘制思维导图,助学生建立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
免疫学是在人类抗感染免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向各个学科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要透彻领会免疫学的精髓,必需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贯穿到免疫知识中去。同时,免疫学自身的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理论深奥、机理复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前后概念混淆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等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整体并形成清晰概括、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网络。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学科体系框架,整体构成一个网络式的知识结构,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程复习时根据自己章节安排,加上自己理解,绘制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展示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帮助归纳总结、分析记忆,建构网络式的知识体系。
5 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服务于专业实践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学中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开设免疫学课程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食品研发、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指导。针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时),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可开设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观察(2学时)、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实验,2学时)、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3学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2学时)等内容。此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在食品营养安全科研及检测工作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十分有必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虽然此实验耗时较长(2天),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免疫学实验课程可考虑增设本实验。同时,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采用现场讲授,演示实验的方式对免疫电泳、免疫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相关实验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应该体现该学科、本专业的特点,注重免疫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前沿热点研究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加强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培养出理论丰富、技能扎实、具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篇9
如果我当选,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外科科主任业务指导下,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认真履行护士长职责和义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文明服务”的服务理念,把好入院宣教与出院指导关,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做好出院访视工作。
3不断加强医护,护患沟通,定期征求各方意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亲情服务。
以上是我竟聘思路,希望能得到所有领导和各位的帮助、指导和完善。涓涓细流,汇入长江我决心,为创建群众满意医院,为外科的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更大双赢的效果而将自己所有的精力融汇到这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大集体中。我将无怨无悔。
有一句话很经典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至于是不是千里马,就有待在座伯乐们的裁决了。
医院竞聘演讲稿(二)
各位领导、同仁:
你们好!
我于**年从甘肃省联合中专,临床专业毕业。同年七月分配到什川卫生院担任儿内科医师,**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大专,现在函授就读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临床专业本科班。从事儿内科临床医师工作,并负责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受到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受到病友的称赞。**年5月承蒙卫生局领导的信任,指派到陇川卫生院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使我的医院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担任医院负责人工作至今,我带领医院全体人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使医院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认真处理医院的各项日常工作,并在医疗质量、科技兴医、人才管理上狠下功夫,使我院的医疗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医院交给的各项任务。
今年,正值党的“十六大”之后医院改革的关键年,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地开展,在这种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以“经营”医院、科技兴院的思想为主导,我竞聘医院儿科医生岗位,我自信有能力做好儿科科的工作,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发展及加大业务管理力度,根据医院走“大保健、精临床”思路,重点抓好专科建设、科技兴医,以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品牌效应与知名度。
2、认真完成医院各项任务。定期在科内组织政治学习,抓好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带领全院人员钻研医院管理业务,提高全科人员的医院管理水平。
3、进一步抓好医疗常规及规章制度的落实。
4、着重加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加快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提高医务人员的竞争意识,以扎实的业务水平和技术优势来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来带动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5、在任职期间,将负责组织完成新技术引进20项以上,完成专科建设,组织编写完成诊疗常规并负责落实,确保120急救任务的落实,保证上级相关检查达标。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努力地配合院领导进一步加强医院医疗管理工作,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来要求自己,并不断加强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完成医院下达的每一项工作指标和任务。
以上是我的竞聘条件和思路,希望领导及同事给与支持,无论是否当选,我将都会以更严格的要求来完善自己,为医院出尽每一分力。
谢谢大家!
医院竞聘演讲稿(三)
各位领导,晚上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竞职演讲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很有信心参加这次的竞争上岗活动,因为,我相信自己,相信有能力胜任我所竞争的岗位——政工科长。
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期间,我以自己优质的服务、严以律已的工作作风、规范的管理赢得了广大病员的赞誉、同事的信任和领导的好评。
两年前,因工作需要,我告别了护理岗位,来到政工科。我院的政工科负责医院人事、宣传、行风建设等多项重要工作。新的岗位,新的要求,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凭着我的勤奋和天资,很快便得心应手,适应了工作。
人事工作政策性强,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比如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为使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职工能按时晋升晋级,我对下发的文件反复学习,吃透文件精神,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二年来,没有因我的失误而影响职工的利益。
宣传工作的成效来自于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不只有行动就行,还需要让群众知晓,二年来,政工科在医院内新制作了各种醒目的指示标牌,新颖的宣传橱窗、灯箱;制作了各科室专科名片,专科特色介绍展版;去年院庆制作了精美的宣传画册,这一切,无不展示着医院新的形象、新的风貌。
面向社会的宣传工作更为重要。两年来,政工科通过向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不断投稿、举办专题讲座、策划制作广告,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在百姓中的知名度、信任度。
勤奋好学是我最大的优点,因为我知道,我不更新知识,便是新的知识将我淘汰。为此,我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学习成了我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96年取得了护理大专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为提高管理水平,参加了行政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取得了《管理心理学》、《行政法学》、《市政学》、《法学概论》、《形式逻辑》、《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二门单科合格证,年内将获得第二专业大专学历证书。今年9月,为更好地适应政工科工作需要,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报名参加了南京电大中文本科班学习。
曾经参加县组织部举办的县中青年干部理论培训学习班,期间所写论文《社区医疗服务初探》获溧水县调研论文三等奖。《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落实院务公开》一文在**度南京市“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与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评选中获提名奖。
成绩是竞争的资本,成绩却不能代表未来。如果这次竞职成功,我会更努力地工作,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临床一线服务,为实施医院的“三名”战略出谋划策。我设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策划编辑医院的院报。尽管,这是一项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我坚信,有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有了两年宣传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全院职工的配合,这一新的宣传方式定会受到医院广大员工的欢迎,也更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