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2.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2.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2.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3.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3.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3.3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篇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购物中心网络模式的研究不多,当前管理购物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发展模式,表现出购物中心与网络平台研究分散的现象,因此研究购物中心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从理论上说,能够弥补其研究的不足;从实践上说,互联网商务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购物中心进入互联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对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对专家指引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选择,促进其商业模式发展的完善,表现出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管理,购物中心通常具有几个核心商店或者品牌服务,周围围绕着其他店铺。购物中心周围交通便利,建立有停车场、饮食餐厅以及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满足顾客购物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娱乐性的需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购物中心,相对于国外,我国的购物中心一般缺少核心商店或者品牌店铺。通过向外出租以及招商的形式,购物中心吸引各个类型的企业参与到购物中心店铺中,购物中心的管理者对于这些店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租金等获得报酬。
我国20XX年末的购物中心有364个,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121个,占据30%的比例,而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比较少。仲量联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建强预计2017年购物中心数量将会增加到600多个,其中表现出面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冯建强提出当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繁荣,但是其在吸进商户入驻、吸引消费者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购物中心选址不当以及销售方式与管理不当,将会面临淘汰。根据20XX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购物中心的房产类型交易成交量同比下降61.1%,购物中心的写字楼空闲问题非常严重,达到40%左右,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这一数据还会持续增加。
本文根据购物中心的独特性和新环境构建商业模式,涉及到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同类聚集理论和零售需求的外部效应理论。中心地理论是CMstaller (1934)年提出的,其根据购物中心的发展需求以及竞争方式分析,提出购物中心定位的高低取决于购物中心内部商铺的数量以及定位内部设置以及外部消费者需求沟通构成了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在中心地理论中,消费者购物时,对商品具有一个心理定位,其购买商品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距离的综合如果超过心理定位,购物中心对于消费者的意义就会减少。按照中心地理论,假设消费者购买产品属于一次性行为,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消费者,或者通过建立在消费者对于购物中心道路心理距离之内,或者降低产品的价格以弥补其时间以及距离的付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进行研宄,研究从互联网模式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产生背景、有关概念与理论出发。在对于购物中心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需求特征,提出购物中心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以百度万达合作为案例,具体分析购物中心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劣势以及发展趋势。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 Allan Afuah. Business Model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M] Boston,Massachusetts: McGraw-Hill, August 2004.
[2] B. Mahadevan.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J]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0,42 (4):55-69.
[3] E. Deanne Brocato, Clay M. Voorhees, Julie Bake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of Cues from Other Customers in the Service Experience: A Scale 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2 (3)
[4] Edward F. Konczal.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 1975, 26 (1):12-14.
[5] Edward F. Konczal.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 .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 1975, 26 (1):12-14
[6] F. A. Dottore. Data Base Provides Business Model [J] . Coraputerworld, 1977,11(44):1-3.
[7] Gary Hamel. Innovation as a Deep Capability [J] Leader to Leader, Winter,January ,2003, 27 (1):19-24.
篇3
“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涵盖了移动电商、移动营销、移动理财、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医疗、移动餐饮等行业的最新资讯和干货,监测阿里、百度、腾讯、淘宝、京东、小米、大众点评、美团、去哪儿、携程、艺龙、同程、谷歌、雅虎、微软等企业的新闻资讯。产品篇包括了微信、微博、手机QQ、line、陌陌、Snapchat、今日头条、百度直达号、高德地图、Uber、快的、滴滴、支付宝钱包、手机钱包、财付通等移动产品。还检测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最新动态,是广大用户了解移动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第一选择。
“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关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干货篇中集合了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盘点、信息图、报告、PPT、案例、论文、数据等实用干货。
篇4
来自印度克鲁克舍大学的B K Kuthiala教授做了题为《淘金记!迅猛增长的印度新媒介产业中的全球化问题》的报告,他结合当前印度人口众多、消费主义盛行、青年一代快速崛起的现状,介绍了电视行业、电影行业、印刷媒体、音乐行业、电信、外资电台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针对在通向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路途中,印度媒体所遇到的“政策体制”和“语言文化”的双重阻碍,B K Kuthiala教授介绍说印度政府尽管不情愿全面开放,但还是给了私人企业以充分的自,很多新媒体的行业联合迪拜和香港的合作项目共同开发;在语言方面,印度语、英语甚至中文呈现出混合与共存的现象,而且大多数印度本地的受众已经习惯了这种语言融合,新媒体在印度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来自韩国水原大学的Monhaeng Lee教授的《韩国IPTV用户的观看模式》一文则是从受众研究的视角对用户实际使用的IP-VOD服务展开调查。在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的一年内,韩国的IPTV有一个显著的变量:不仅用户数量增加了一倍,而且使用频率每月增加了15倍,受众观看时间每人翻了两番。在内容方面,用户仍然倾向于收看免费的电视节目。但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观众逐渐定制适合自己消费方式的电视节目,而这一服务IPTV完全能够提供,事实也已经证明,IPTV是传统电视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彻底改变受众观看的模式。
中国的IPTV目前也处在关键的运行阶段,而最初的两大壁垒(政策与技术)正在弱化。上海文广集团百视通公司在IPTV运营上已积累了可喜的经验,其首席运营官李怀宇在《中国IPTV业务发展与创新》报告中指出,IPTV处于有线电视和网络之间,并更偏向于电视的媒体渠道,在中国,IPTV的技术特征也使它不能完全取代有线电视,而只能与有线数字电视实现差异化定位。他介绍了BesTV(百视通)在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下谋求IPTV的创新发展举措。比如与Web2.0整合,实现跨终端社区视频服务;个人用户与家庭用户透过IPTV家庭电视填补互动缝隙;个人用户能把“想要看”、“未看完”或“好友推荐要看”的内容在不同时段播看,等。他预测,在不久的未来:用户一旦定制IPTV,在家庭、路途、宾馆、工作场所等,凡宽带所在之处,IPTV均可实现互动视音频服务体验。
上海大学的青年学者,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王雨琼博士在《俄罗斯卫星电视产业》中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卫星电视发展历史和现状,她指出,一方面,制作高质量内容的电视节目这一竞争法宝,已普遍被业内人士认同和遵循;另一方面,节目收视技术的竞争,也成为电视的新竞争重点。在这种趋势下,俄罗斯卫星电视市场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卫星传播手段的技术优势,以及把握推行了一些有利的运营策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世界各大卫星电视公司和俄罗斯本国新兴卫星电视公司充满着巨大的魅力和诱惑。尤其在传统媒体市场已充斥着近于饱和的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俄罗斯卫星电视市场更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Alan Knight教授预测未来传媒发展大致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内容获取更加便捷;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信息平台;传媒发展更加个性化;媒体的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实现分流;媒介所有制更趋集中化和数字化制作。
新媒体产业经营的创新视角
互联网上电视新闻传播有何新的动向?有何创新的机遇?针对这一课题,上海大学的吴信训教授和王建磊博士在《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探析》一文中,对比分析了中外代表性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在传播形态、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构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并做了详细、全面的定性分析,认为国内互联网现在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状态,只是互联网发展中早期阶段的一种状态,国外则有更大比例的互联网使用者运用视频新闻传播来观察监测世界发生的新变动(新闻范畴的功能),来增益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的提升(信息与学习范畴的功能)。这种需求的增长,无疑也为网络电视新闻与信息的传播拓开了日益增长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尽管目前国内网站存在着电视新闻数量稀少、传播情况欠佳的现状,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前瞻的目光开发对电视新闻的传播和利用,并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设计创新的传播模型和体系。
同样对视频网站予以关注的有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Jenny Weight博士,她对视频网站中并非由商业机构提供而由用户生成内容,并以表达自我为重点的媒体类型称为身份媒体,比如Facebook和Youtube。这类“身份媒体”是技术和理念共同的产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媒体盈利模式。在业界主要有三种利用方法:1.市场营销和审查;2.合作开发;3.购买网络。
在手机媒体成为各界关注热点的势头下,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龙锦副教授在《新媒体发展:勿忘消费者――以手机电视为例》中指出,集各种利益关系于一身的中国手机电视已经步入严重的发展瓶颈。与手机电视发展密切相关的两大政府部门在奥运会后仍未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广电总局手中的“许可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手中的“入网证”仍互相牵制,各不相让。在这种情况下,从这一产业链的终端着手,强化消费者在消费终端的拉动作用,无疑是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的一个最好选择。而要使消费者形成对手机电视的市场需求,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对手机电视产品的需要并付诸行动。上海大学孔秀祥副教授则详细分析了手机广告的类型、特征、市场规模、产业模式,介绍了国外的先进模式及其借鉴价值,并综合各方数据,结合中国市场发展实际探讨了中国市场手机广告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炙手可热的Web2.0研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蒋晓丽教授、付玉杰在《互联网的二度华丽转身:从工具进化的角度展望Web3.0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不断进化的历史。文章从生产工具进化的角度对Web1.0到Web2.0的转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Web3.0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主要有信息表达方式转变、网络使用方式转变和信息搜索模式转变三个方面,而这种转变和Web3.0的主要内涵还有进一步可待探讨的空间。
政策与策略制定的新影响因子考量
德国埃森文化研究院Claus Leggewie教授在《媒体民主――民主化和媒介化之内在关联》中指出: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媒体和传统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成为一个最大的档案,它的双向交流特点和受者与传者互换造成了社会分散化,进而对20世纪的中心化和民主集权形成了一定冲击。网络媒体在作为宣传工具和信息自由化工具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就德国自身的情况而言,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德国公民在线。尤其是年轻的80后一代,他们有自身更显著的特点,在所有上网的动机中,政治目的大概只占2%,98%都是消费信息和娱乐。媒介化所带来的对民主的改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现象。
上海大学的张咏华教授的《博客现象和网络时代公共空间的拓展》一文,从对中国大陆若干网站上的博客内容的实证分析出发,探讨在当今中国大陆,博客同网络时代公共空间的拓展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发现,博客内容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是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意见的表达,尽管在目前,涉及公共议题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在常规时期还不大,博客行为也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尚较薄弱的中国大陆,博客空间和在其中展开的公共议题讨论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论文同时指出,博客形式的社会空间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博客空间中非理性、极端化等问题的克服,呼唤着公民公共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的提高和公民理性的培育和增强。
来自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的Fiona Martin博士在其《公共服务广播的信息化与转型》一文中指出,公共广播机构在互联网上有两个新角色是商业广播无法满足的:一是带给公众有来源的信息和材料,尽管商业公司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双方的兴趣和动力不同,无法真正做到像ABC和BBC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那样;另一点是功能上的互动,它将个人博客、新闻机构、社会团体的媒体代表整合为一体,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在机构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实行互动,及时提问、发表观点和议论。这在客观上也为公众的民主表达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
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版权问题已然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经济模式的重要问题而凸显出来,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Wolf Richter博士的论文《数字音乐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和徐聪的《中国网络
电视盗版与公共利益的维护》的论文,都对此作了探讨。
从人文视角对新媒体产业的反思
新媒介为大众又开拓了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虚拟空间,催生了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形态,对大众文化注入了新内涵。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的论文《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则对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做出一番批判的解读。他指出一系列大众文化的新症候,主要有虚拟交往、文化拜物教、负价值迷狂和政治参与4种表现类型。他认为,新媒体一方面促成了大众文化人性化回归的一面;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产生了一种社会负价值迷狂症、一种人性的异化……。在新媒体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这些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新症候是在观照新媒体与大众文化关系中应该警醒与批判的。
复旦大学孙少晶副教授在《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中指出了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人-信息互动:思维与认知陷阱、人-机互动:控制与使用陷阱和人-人互动:沟通与关系陷阱三类传播困境。尽管因特网、手机、互动电视等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受众更多的控制自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方便性和互动性的增强更增加了人成为媒介奴隶的可能性。Email、PDA、手机、IPOD等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时间。网络上瘾症(Internet addiction)、网络依赖症(Internet dependency)等新媒介症状越来越盛行……总之,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表面上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更加容易,实际上它也间接创造了人际关系的一些危机。因而应充分重视新技术的传播陷阱,同时加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和传播素养(communication literacy)的教育和培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威副研究员的论文《新媒体话语的文化影响力》针对新媒体话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议程设置、互动、文化意识、价值观、社会文化秩序、意识形态等方面讨论新媒体文化功能及其双重作用,进一步思考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文化策略。同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康在《集中,抑或分散?――网络技术特性初探》一文中指出,网络的出现,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通过网络互动激荡出公民观念、自由信念、法治意识等才是网络的真正使命。虽然这个空间也受到统一运作的束缚,但是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至关重要。
篇5
/a/20130115/000179.htm
③《腾讯公布201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腾讯财经,2013.3.20,http://
/a/20130320/007714.htm
④张小龙,《微信:别让用户思考》[N].《商界(评论)》,2012(6)
⑤蔡小俊,《“微革命”对传统媒体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1(9)
⑥王传龙、韦娜,《浅析“微信”产品的交互设计——创造一种生活方式》[J].《商业文化》,2012(3)
⑦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2012,http:///gywm/xwzx/rdxw/rdxx
/201302/t20130222_38842.htm
⑨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6
篇6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rend,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 TP39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得益于3G等无线宽带技术发展带来的无线网络速率的提升,和手机用户规模——特别是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规模的日益庞大,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摩根斯坦利认为当前已进人50年以来的第5个计算技术发展周期——移动互联网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国内移动互联网络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趋势,是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内涵
(一)移动互联网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手持终端,用移动无线Modem通过各种网络(WLAN、BWLL、GSM、CDMA等)接入互联网。
(二)移动互联网的实质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和互联网发展和相互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不是另外建设一张新的移动网络或者互联网,而是在现有移动网和互联网基础上,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网络与服务体系。它为移动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互联网提供移动的接入方式,移动互联网整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伴随着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的扩大和深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移动特性的、更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的网络与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从第一展到目前的第二代,现将往第三展。不论那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都是包含移动节点、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互联网几个部分,核心网通过网关节点与互联网相连。
二、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
(一)经济环境
1、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在开放性增长的同时对外依存度逐渐提升。人均收入的提高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消费和使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2、国内手机终端保有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持续上升,具有网络业务和智能终端的手机终端的普及率正在不断提高。
3、移动增值产业媒体化、娱乐化趋势日趋明显。电信业、广电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彼此渗透和介入将有效刺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良性竞争。
(二)技术环境
1、投入商用的 3G 网络将进一步拓展现有2 . 5 G平台上的多种增值服务,3G 带宽资源的丰富将为基于视频的各类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2、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认知迅速扩展到移动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平台开发和普及成为推动手机第三方应用快速发展的引擎。
3、随着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上网资费进行普遍下调,降低了用户对手机流量高资费的顾虑,多种包月低资费的套餐组合在为用户提供丰富选择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用户对手机上网的粘性和体验。
(三)市场环境:移动互联网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产业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既涵盖原有的互联网运营所必须的业务、改进后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与网络化的通信(包括增值)业务。大多数网络用户较早地认识到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共通性,了解移动数据业务的付费服务。对逐步改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既需要继承固有互联网的收费模式,也应该创新商业模式(例如较大规模的应用下载付费与增值)。
自2002年以来,全球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每年增长一倍以上,我国联通的3G业务量甚至每6个月增长一倍;移动智能终端加速增长,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货量保持着同比超过80%的增速;而我国2011年1—9月份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50%。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应用数量超过60万,下载次数已经超过180亿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智能终端出货量、移动数据网络流量还是应用的数量都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爆发式发展。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2011年和2012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市场收入规模已超过千亿元。
2004—2011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收入规模(亿元)
三、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业务发展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由最初简单的短彩信业务发展到如今的移动游戏、移动微博、移动视频和移动定位等新型业务。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手机应用逐渐丰富,而手机用户对手机多媒体化、多功能化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移动互联网正在一步步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应用程序商店保持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导
应用程序商店依然是移动互联网业界各方积极促进的一个大的方面。如Android Market,因其开源的特点以及应用免费的优势,有超越苹果App Store的态势。当然,由于还难以解决终端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等问题,我国企业在发展应用程序商店方面与苹果和谷歌还存在差距。
(三)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根据艾瑞咨询的《2011年Q4及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其中,移动增值业务占比最大,达46.5%;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最为迅猛,占比29.2%,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14.6亿元,同比增长416.2%。与此同时,移动电子商务在2012年有望超过移动增值业务,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络市场里最大的细分行业。
(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移动”特色
在移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阅读、移动搜索等业务颇具移动特色。手机阅读内容形式包括新闻早晚报、手机资讯、博客、手机动漫,视听类的手机阅读形式逐渐成熟。移动搜索包括短信搜索、WAP 搜索,也涵盖音乐、游戏、视频、图片、本地等内容,服务引入个性化、垂直化移动搜索产品。
四、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一)加强业务互联互通
如果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假如能够实现互联通如即时消息互联互通能够像当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短信互通一样。它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同时,也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利润。因此,建议政府能够有效督导业务在不同运营商间的互通,同时建议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能够通过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合作得到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二)新商业模式和积极转型
电信运营商积极探讨并做到运营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共赢,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促使移动互联网向着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三)建立适合网络和支撑系统
在选择设备的时候,需要考虑设备的后向演进和前向兼容,使网络逐渐平滑向全IP构架过渡。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融合通信业务提供给用户集话音、视频、数据、无线等为一体的通信。为支持融合业务实施整合,运营商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现有市场、客户群体以及增值业务和捆绑产品组合,建立合适的IT支撑系统构架来更好的适应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终端、网络的不断发展,实现技术、商业模式及参与主体的不断多元化。联通运营商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与产业链密切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分析终端用户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的核心体系,使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将真正走向融合,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军:《移动互联网概述》[J],《当代通讯》,200年第期。
篇7
1.1.2搜索、检索更高效目前,科研人员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万方、维普、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各大医学数据库,也可委托信息所专业查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搜索检索,跨库检索服务,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多种信息路径,从成千上万篇医学期刊中检索出所需要的医学信息,查新人员再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医学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免去了医学科研人员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便于医学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医学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
1.1.3而互联网信息可随时添加、及时更新,医学信息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弥补了医学期刊时效性长的不足。特别是优秀论文、科研成果网络首发,以单篇的形式上传收录于各大数据库,将改变传统出版物刊期的单一模式。
1.2网络化医学期刊的弱势
1.2.1投入成本的增加医学期刊的读者,阅读网络化医学期刊将比购买传统医学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硬件设备,还需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
1.2.2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医学科研人员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研人员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医学科研人员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
1.2.3习惯性与舒适性长期以来,医学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科研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科研信息可圈可点;阅读网络化医学期刊要利用硬件设备,需要网络环境;网络文献格式一般为PDF和JPG,不方便医学科研人员作标识;因此,传统印刷版医学期刊在科研人员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1.2.4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网络化医学期刊发表的方便快捷,往往缺乏较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足,不像印刷版医学期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互联网上,科研人员可以各类医学文献资料,包括未审核的、未被医学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科研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便与读者见面,学术质量参差不齐。
2传统医学期刊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化除了表现在方法和规则方面继续与国际接轨外,还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即要使我国的医学科研成果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实现这一愿望,有两个办法:一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期刊走向世界;二是医学论文直接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发表。
3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电影、电视剧的相互依存,就是一很好的佐证。传统医学期刊虽不及报纸、科普读物那么普及,但其在医学专业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作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医学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在线审稿系统的开通,既有效地带动了作者、读者、专家的沟通,也赢得了更多的关注,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使人们与一些全国的优秀医学期刊密切了联系,传统医学期刊将借助互联网走向更宽广的平台。
篇8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通信市场走过了从完全外购到自主创新是曲折发展过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通信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通信市场投资达1.5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市场的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通信市场的一块重要的市场。
一、我国通信市场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通信行业在移动通信设备、光纤通信设备、集群通信系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是我国通信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数据通信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据通信逐渐成为通信市场的又一个新增长点。从全球来看,通信产品呈现宽带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空间依然旺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
我国通信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网络、终端、以及配套设备、测试环境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信息、科研、教育、金融、工商、财税等领域纷纷利用现有的通信条件,建成了各类通信网络。但是我国通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明显,在通信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我国通信市场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二、我国通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解析
1.宽带业务将保持持续增长
发达国家的宽带发展经验表明宽带业务增长的周期效应明显,我国目前处在宽带业务的成长期,未来我国宽带将实现增速发展。目前,中国宽带市场正在经历窄带向宽带的演变,宽带接入走向宽带应用,以及宽带应用内容的变化。互联网运营商在合作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带互联网产业生态链开始形成,通信市场的网络增值服务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另一方面,我国宽带业务的资费水平仍处于相对高位,宽带支撑大量的数据业务,解决介入的问题、汇聚层、传输和交换层的瓶颈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全IP和光网络会成为重点。2011年互联网巨头通过并购或投资对移动互联网的布局愈发明显。长城宽带、中电飞华、铁通等等宽带接入商近年也获得了大幅扩张的机会,促使宽带用户规模激增,并带来设备市场规模的上升。
2.通信市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未来中国通信业务仍将会保持快速增长,我国通信市场现有的网络容量将难以支持多种形态的用户总量。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及市场规模均有比较良性的增长,预计到2011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4.3亿,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851亿。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移动互联网流量费占比低于50%,已经从2009的58%减少至42%。但是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提供了的巨大市场,移动通信用户增长仍是拉动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用户在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商务、教育类应用的需求,娱乐、内容需求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需求。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仍具备规模增长空间,并继续拉动电信运营市场发展。
3.通信系统成本降低
从当前通信市场的通信系统成本角度看,今后的设备和终端的成本会继续降下去,同时通过革新运营模式也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传统通信运营商SP的模式围绕基地业务建立合作的模式,2012年这类相关厂商也会借助运营商数据业务的发展短期内快速发展。成本的另外一个含义是节能,节能更多的是指电源转化为实际业务需要的能量的效率。就是不影响网络功能性能的前提下,终端的体积和功耗的减少。
4.3G终端市场将迅速扩大
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未来几年内,全球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是CDMA市场增长速度放缓;WCDMA市场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北美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但欧洲等地增长较快;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通信设备的增长速度十分明显。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牌照已于2009年1月发放,标志着中国3G手机市场正式启动。3G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业务的多样性。随着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融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移动通信终端的融合表现在业务的融合与产品的融合两个方面。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中国3G驶入了快车道,3G用户迅速增加。3G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企业,3G将改变现有的运营市场布局,促进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它是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参考文献:
[1]钟嘉强.亚洲电信市场何处去.通讯世界.2001(06).
篇9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信息服务领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时、随地、随心”获取信息的理念正成为数字图书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最高境界。从目前发展趋势看,IFLA正日益注重“作为图书馆,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更清晰可见地展示许多良好的价值观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并付诸行动”的理念,开始愈来愈多地关注在Web 2.0条件下数字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问题。
笔者借赴2008年IFLA大会宣读专业论文之际,考察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情况,收集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资料,以下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1 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
在2008年IFLA大会“图书馆与Web 2.0分会场”卫星会议上,与会代表重点围绕“知识管理――Web2.0环境中的最佳实践与学习”主题,讨论在Web 2.0环境下如何注重知识管理的创建、储存、共享和再使用等理论问题,希望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重新组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Web 2.0技术畅通无阻地延伸到图书馆系统内,对网络“微内容”进行导航资源整合及共享,最终在资源统一描述的基础上,通过Web 2.0开放平台对现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学科特性、出版物类型、首字母等进行统一导航、控制,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自定义的知识管理服务系统。
自由招贴论文方面,中国作者顾立平的招贴论文《利用社会软件管理用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空间――web 2.0环境下图书馆的新服务》介绍了数字图书馆员应用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对重点用户群体进行战略调研的情况,强调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共享社会软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尤其关注使用2.0工具的嵌入式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的嵌入式2.0用户两个实际问题。而加拿大Emily Gusba的招贴论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视角下的信息查找:传统环境下和web 2.0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利用与感知有用性的比较研究》,同样也描述了数字图书馆利用Web2.0传播信息的新动向,指出在改善工作流程、在联合目录中反映本馆馆藏、拓展合作单位、加强工作的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可以应用Web 2.0理念进行图书馆最佳知识的管理。
IFLA会议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探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有现象,这也符合互联网“长尾”文化传播创新的理念,数字图书馆完全能够在更加宽泛的知识管理氛围内拓展服务,摆脱信息服务的“门户”役使,进而推动人类更精确地参与信息管理活动。
2 倡导Web 2.0环境中的书目控制共享
本次大会,世界代表在专设的2008―2009年“图书馆与Web 2.0讨论群组”上,围绕“共享书目数据的再利用与图书馆产品自由权限”问题进行了研讨,具体内容涉及到提倡数字图书馆应当得到所有的免费书目数据,所有的用户应当支持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数字图书馆界在Web 2.0的应用与研究基础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理念和实践成果等问题。讨论会上,Stephen Abram、Karen Calhoun、Sally McCallum和Patrick Peiffer 4位专家讲解了Web 2.0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渗透、融合、共享等理念,其中,Sally McCallum提出的建议极具学术内涵:①信息用户期望无缝连接元数据和内容,不论其来源于互联网何处;②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信息产业必须引领数据共享模式的价值取向;③互联网所有的数据共享可以进一步探讨“微内容”的数据格式。
同样,在IFLA编目组的讨论中,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了一份开放知识基金会(ONF)工作组的请愿书,强调所有书目数据应该是免费共享控制,用户的Web2.0互动服务参与将推动书目元数据的全面免费使用。论文方面,法国Philippe Canti6and和Anne―e61ine lam―botte的合作论文《建立一个国家书目的2.0系统,以方便与用户进行合作》,则谈到法国国家书目和Web2.0的同盟关系。另外,代表们还讨论了书目数据共享的成本、所有权、格式和互操作性等一系列概念性标准、框架和方法,其中“编目著录记录的规范要求”、“国际标准著录描述”、数字对象元数据报道等分类和标引领域的新发展值得关注。
倡导书目控制的共享,实质就是以Web 2.0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优化定位,充分发挥用户积极参与信息互动的“扩张力量”,通过用户“自组织”的结合来进行信息资源有序化控制共享。在这方面,IFLA书目控制组向与会者介绍了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基于WordPress的OPAC格式,该格式能把每条书目记录自动转为一个博客页面,具有动态的博客转换功能,进而随时对书目记录发表评论。当然,也有部分专家推荐使用亚马逊式的元数据格式,认为这种格式的元数据表达,除了图书馆常用的题名元素之外,还包括获取途径、版权信息、销量信息、流通量、获奖评论、标识符号、作者信息、博客关注、用户标签等信息元素,具有更广泛的“链接”属性,也值得推荐。
3 探讨Web 2.0环境中的馆员职业取向
IFLA探讨全体用户参与信息自由传播、快速流通的同时,意识到Web 2.0的应用会迅速提高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智商”,也深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链接服务就是满足用户作为一种“主体”直接参与到“自组织”的定位,而参与这种定位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利用者,必将是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本次大会有一些论文对相关问题有所关注。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图书馆员创造维基应用来掌管现实》,重点论述了数字图书馆为促进深层次信息服务应当运用各类Web 2.0工作方式来完成的理念,尤其希望同行们应用Wiki学习工具来促进知识和理念的表达。同样,来自新加坡Wun Han Chow的论文《运用博客、维基和电子邮件为一线图书馆员建立实时交互式学习的平台》,重点叙述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专家在线”在线交互式平台的电子邮件服务、博客和Wiki功能,这些功能服务根据不同的课题和学科设定讨论群,并随时跟踪其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提及到要在馆际互借工作中辅以一个完整的Web 2.0指导思想,以帮助数字图书馆员强化现
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习新的工作技巧,提升他们对Web 2.0新兴服务和技术的了解程度。
显而易见,IFLA会议重视数字图书馆员Web 2.0职业取向的研究,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审视数字图书馆员参与互联网“微内容”生成和传播的角色定位,以保证数字图书馆产生新的服务融合内容的同时,产生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员。代表们相信,数字图书馆员未来的服务价值和职业价值,一定会在IFLA倡导打破知识垄断、实现平等自由和知识共享的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4 寻找Web 2.0环境中的服务融合模式
2008年IFLA各专业组上宣读的Web 2.0问题研究论文,有许多是服务应用的实例,这些个案经验的总结,注重Web 2.0技术的实施,意识到Web 2.0理念的引领,在探索如何在现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引进Web2.0技术,开发出适合用户特点的信息互动平台,从而形成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的服务模式,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信息素质设计模式:图书馆员对于维基形式服务的学习》,重点评估了e-Learning的Wiki教学系统。来自英国BobGlass的论文《使用Web 2.0技术为新兴LIS专业开发社区意识》,则通过近五年来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图书馆以Web 2.0为基础的战略实施,总结了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作为这类“社区”的经验。
这次大会上笔者也向IFLA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组提交了《政府信息资源RSS获取:中国自由职业者的数字化个人档案》论文,具体通过研究中国自由职业者利用RSS服务的个案情况,寻找通过简单的标题定制、链接定制接受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最新资料“Beta”推送、自定义网站推送、文献集合推送等服务形成个人档案,以完成个人信息空间集合扩展至更宽泛的空间共享,最终促进数字化个人档案空间的形成。
大量Web 2.0服务论文表明,数字图书馆正超越信息本体的“文献”属性,通过Web 2.0的“链接用户”行为不断地补充“赛博空间”服务功能。下一阶段,IF-LA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寻找一个在专业定制或者自动分析基础上的简单且动态的图书馆“Beta”服务体系,从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服务,使人们更加丰富和快捷的获取信息。
5 整合Web 2.0环境中的技术封装趋势
时至今日,由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广泛性和分散性,技术整合较之其他互联网服务仍有“惯性”的专业滞后现象存在,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的Web 2.0应用落后于其他互联网信息创新行业。由于技术封装的技术性较强,本次IFLA会议只有两篇论文有所涉及。塞尔维亚VesnaVuksan的论文《处于十字路口的图书馆与技术》专门介绍了贝尔格莱德市图书馆利用Web2.0程序和技术的情况。数字图书馆为了达到信息共享用户互动的目的,大量地开展博客形式的技术应用。而来自澳大利亚Roxanne missingham的论文《澳大利亚议会利用网络2.0的梦想与现实》重点探讨在澳大利亚国会议员和议会图书馆服务中实施Wiki推广的情况,目标在于形成多方位的澳大利亚图书馆虚拟空间实施以及个性化体验。
从本次会议的论文来看,未来IFLA技术封装整合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功能来完成封装则是基本思路,让“用户在特定的桌面工具条的个性定制服务中,通过其按纽和检索框链接到各种资源的服务接口,如电子书籍、学术期刊、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等的URLS进行组织集成,定制个性资源门户,提供某一或某批专业化服务网页”。
6 实施Web 2.0环境中的战略发展计划
近年来,IFLA在宣传与推广Web 2.0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2007年IFLA大会收录Web2.0相关研究论文已达8篇,而2008年IFIA大会主题是“图书馆无国界――实现全球航行”,本身就具有强烈的Web 2.0内涵实质。在战略发展计划方面,IFLA参考咨询服务组在2008-2009年战略计划中提出,要继续促进以获得和发展可持续用户为中心的参考信息服务,强调提供基于Web的全球专业论坛,以通过Web 2.0信息服务达到全方面信息共享。2008年,IFLA图书馆管理组也在战略计划中强调,全球图书馆协会计划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Wiki作为一种收集更多信息,协调协会间的信息共享,Wiki将允许每个协会创造和保持自己的条目。
战略计划表明,IFLA正集中力量对Web 2.0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推进:IFLA会议关注Web 2.0理论,强调以开放获取为本质,突出数字图书馆“自组织”的信息配置功能,寻找数字图书馆自身Web 2.0话语体系,尽力做到与传统图书馆结合起来,树立更广泛的用户“信息权利”和“用户权利”观念;②IFLA会议参与Web 2.0实践,意在汇集一个各种数字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跨库”搜索利用路径,提供数字图书馆员、用户写入文本的平台,强调要适应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开发、需求决定图书馆未来走向,在提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自组织”组装流程,以揭示更多微内容信息,发挥强大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力量。
篇10
【关键词】 xSimple 方法优化 管理方法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即企业资源计划,是中国企业走向信息化的第一步。过去的十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巨幅提升。企业借助先进的ERP系统搭建一个内部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效率提升。
过去一个传统大型ERP项目实施通常需要8至10个月实施周期,而今天的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影响,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必须快速响应,需要一个快速交付并且为企业快速实现价值的信息技术管理平台,所以如何将一个企业ERP项目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上线并实现客户的项目目标,并在缩短项目周期的过程中,其项目质量及风险不受实施方法和项目过程影响并且是可控的。因此ERP系统实施方法的优化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2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通过介绍Corcle公司的ERP实施方法的项目规划、需求定义、方案构建、系统集成、上线切换、维护支持六个阶段,并且对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分析,并从项目管理角度对项目过程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三方面进行项目管理控制分析,最后将优化后的多重CRP实施方法应用于实际项目案例中进行应用与评价,从而论证Corcle公司的多重CRP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二、相关理论概述
2.1 xSimple的概念及其发展
1、xSimple的概念及特征
xSimple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即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e resources Planning)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xSimple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xSimple的发展历程,它是从最初的MIS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后经历MRP系统(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阶段、MRPII阶段,再发展至现在的ERP阶段,甚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云ERP的模式,ERP的发展日趋完善。
进入xSimple阶段后,系统增加了财务、资源等多方面的功能。相较于MRPII阶段的系统,xSimple不仅将资源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范围,生产方式管理方面更是改变以往批量生产、定制生产的管理方式,更好的满足个性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2咨询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综述
1、xSimple实施方法综述
近年来,由于咨询行业环境变化引起的市场竞争激烈及交付成本偏高,各xSimple系统咨询公司都开始研究并寻找一套能够快速交付且能保证ERP成功实施的实施方法。
狭义的xSimple实施是指从企业购买xSimple软件到正式运行或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广义的xSimple实施是指从客户正式提出需求,到选择合适的xSimple软件及实施公司,直到企业xSimple系统正式运行并达到预期实施目标及项目价值的全部活动。
三、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xSimple项目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目前公司提供的xSimple咨询服务有以下特征:
(1)专注于国外成熟产品的咨询服务;
(2)提供全生命周期的IT技术服务。
从整个xSimple咨询行I来看,咨询行业高中低实施商差距较大;整体资源水平下降,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行业化及定制化需求,对咨询商提出更多创新及技术要求。(此处段落有删减内容)
从xSimple市场情况来看,高端市场或大客户掌握在少数咨询服务商手中;中小企业xSimple市场需求,依然潜力大;行业化及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多。
3.2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的调研分析,并结合国外有成功案例支撑的方法论及公司xSimple实施项目的特点,以下这些问题是企业在实施xSimple项目中需要高度警惕、最有可能发生问题造成项目风险的重要因素。
1、目标不统一,需求不清晰
很多时候客户最初的需求往往是比较抽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顾问引导与激发,客户对ERP系统有了一定认识和感受,就会提出新的想法和需求,甚至要求变更范围和增加功能。
2、实施策略与方法错误
实施策略与方法错误,更需要从xSimple系统实施方法入手,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点,没有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点,缺乏统筹。第三点,任务评估的错误,对项目工作量评估不充分,没有预留一定空间。第四点,盲目赶工。
3、项目过程监控不力
无论是技术方案层面,还是项目管理方法层面,项目过程监管不够,项目即使上线运行了,后续维护成本及业务优化成本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项目过程监控不力的最终后果。
4、数据问题
数据问题是xSimple实施上线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xSimple系统很重要作用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才能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错误数据一旦存在于xSimple系统中,也很容易被快速传播,这时若要修复这些数据,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
总之,我们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xSimple项目的管理规范和实施方法上来进行优化与改进。
四、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的优化设计
4.1 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方法与思路
本章中,将用多种方法对ERP实施的全过程的六个阶段进行改进优化,主要的方法包括如下:PDCA(戴明环),BPR(业务流程重组),ESIA(Eliminate Simplify Integrate Automate)法。
1、运用BPR原则与ESIA方法来优化ERP实施方法
BPR是流程优化的原则,而ESIA是流程优化的方法。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过程中,可以从Eliminate(清除)、Simplify(简化)、Integrate(整合)、Automate(自动化)这四个角度入手,业内称之为ESIA。
2、运用PDCA(戴明环)对xSimple实施方法进行改进
PDCA(戴明环)最初是丰田公司运用的问题解决方法,是爱德华兹.戴明在WalterShewhart提出的方法论基础上改进得到的。PDCA就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循环”,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戴明环法。
4.2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的总体设计
本文提出的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将项目实施过程定义为:项目规划、需求定义、方案构建、系统集成、上线切换、维护支持六个阶段,如图4-1中将每个阶段以SMART原则为基础,对项目每个阶段目标具体且明确(S=Specific(明确性))、执行方法且可衡量(M=Measurable(可衡量性))、任务交付且可达成性(A=Attainable(可达成性))、任务与职责分配明确(R=Relevant(相关性))、任务执行完成时效性(T=Time-bound(时限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从管理角度将项目整个过程分解为: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步骤,即PDCA循环,如图4-2。其中:
五、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1.简单论述了xSimple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国内外xSimple咨询业及实施方法现状,并提出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通过描述公司在xSimple项目上的实施特点,提出xSimple方法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并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引入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思路和方法;
3.运用BPR/EISA流程方法,并将xSimple实施过程的六个阶段看作是一个PDCA循环,将每个阶段以SMART原则为基础,设定目标、策略、交付、对象、时间要求,对xSimple实施方法进行全面优化,并在项目过程中推行模板化的思路、加强测试与验收管理,通过培训知识传递及良好的沟通,来降低项目的风险,确保xSimple实施项目能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及创造IT价值。
5.2展望
人类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它高新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将有更广阔的思维和更远大的目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方法也将朝著个性化及行业化的需求再次发生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汤玛士.戴文坡.ERP进阶实务[M].商周出版,2011,12.
[2]吉尔伯特.托平,菲奥娜.切尔尼亚夫斯卡.企业咨询[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
[3]大岛祥誉.麦肯锡工作法[M].中信出版社,2014,5.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5]Oracle Method CDM Quick Tour,Release2.0.0,February,2000.
[6]Oracle Method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Handbook Release3.0.0,August, 1999.
[7]Oracle Method Project Managemnt Method Handbook Release2.6.0,March,1999.
[8]曾跃.Oracle ER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通讯企业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4.
[9]徐宁.基于BPR的SR物流公司ERP系统构建与实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2.
[10]赵志芳.基于xSimple的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1]李士强.xSimple系统规划与实施[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罗永胜.CZ公司xSimples实施方法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13.
[13]刘华.PCB行业OracleERP实施方案的改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2.
[14]白燕梅.中小企业实施ERP过程及方法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15]周玲.咨询公司ERP咨询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7.
[16]温和.用友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17]徐学军.邹明信.xSimple实施方法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
[18]丁正新.对我国中小企业xSimpless实施的研究[J].经管空间,2014.
[19]崔锦杰.企业成功实施xSimple的实践总结[J].信息与电脑.2014.
[20]盛如龙.ASA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奇华顿项目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
[21]张玉权.xSimple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及其在T集团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
[22]汪晓华.Oracle ERP实施和估算方法的改进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9
篇11
21世纪市场营销因素的组合是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与市场营销资源融合在一起,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催化与影响下,生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消费者身份虚拟,消费行为网络化;广告、调查、分销和购物结算都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
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市场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资源重新整合。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广告和人员推广等市场营销要素的组合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或具体的市场,而是全球性的一个统一而又抽象的市场。不受时空限制的24小时网上营销,可以将产品或服务通过互联网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给处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客户;商品或服务的推广不再是面对面地与客户直接产生交易,而是借助电脑与互联网在网上与客户直接见面;客户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商品或服务,而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主动与企业建立互动式商业关系。
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购物空间确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标志着21世纪虚拟营销时代的到来。虽然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尚在起步阶段,应用的行业和推广的产品较为有限,相配套的支付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也还不完善,但如同中国加入WTO一样,加入互联网营销是中国本世纪追赶或与世界潮流保持同步的一条捷径。如果说20世纪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上的差距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话,新世纪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差距则相对较小。可以说,互联网为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个性化的市场营销
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国际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未来的市场》一文中指出,未来“市场经营者将把注意力集中于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在这些目标所在处,有财富存在”。由于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性增加,不同消费者在消费结构、时空、品质诸多方面的差异自然会衍生出“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市场”,这些市场规模会缩小,但其购买力并不会相对减弱。目标市场特殊性的强化预示着消费者行为的复杂化和消费者的成熟。
21世纪的消费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日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虽然他们总体上倾向于和大众保持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消费,但他们期望在送货、付款、功能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供货方能满足其特别的需求。这是导致市场营销个性化的基础。
21世纪市场营销策略走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将消费群体相近的需求等同看待。根据单个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是新世纪营销个性化的集中体现。能够满足千差万别个性化需求的营销可能取决于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社会供求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迅速地反馈给供给方,而生产方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消费者的市场反馈。供需双方利用现代媒体相互沟通使得工业时代难以预测和捉摸的市场将变得逐渐清晰和有章可循,传统的市场调查在未来将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个性化的营销是以产品最终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依的。企业能否根据具体消费者而不是群体消费者设计非常个人化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一项准则。20世纪末,中国海尔集团提出了“您来设计我来实现”的新口号,由消费者向海尔提出自己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模式,包括性能、款式、色彩、大小等。海尔集团实施家电个性化生产的战略举措,其产品的人文概念和更具实用的价值与传统工业社会的产品价值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这不仅是因为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需求。
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已经不是消费量的满足而是质的差异的获得。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时具备个性化的营销能力,一种能够将互联网、信息和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机器、生产规模和成本让位于情报、网络和知识。
精简、反应快速的营销组织
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化和自动化。由互联网产生而带来的速度、效率和不确定性,使得工业社会建立的营销组织必须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市场营销环境。
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杜鲁克说:“世界的经济与技术正面临一个不连续的年代,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在统领和管理的知识上,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年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组织设计的思路,适应网络时代变化的营销组织要求反应迅速、沟通畅通、加强企业内外的协调和互动。传统的产品部门、分销部门、广告部门、公关部门和推销部门等都会被逐一淘汰、未来企业营销构架特征是不设中层管理机构,层级减少,20世纪层级组织体系将由网状组织体系取代。
因为信息化社会的市场竞争强调的就是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快、消费者行为变化快、竞争对手反应敏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等因素,都制约着市场营销组织建立的模式。因此,精简、富有弹性和互动,极具效率并且高度自动化、网络化,将是营销组织在信息化社会设置的基本原则。
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
21世纪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哲学将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工业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和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制约着竞争的优势;进入21世纪之后,科技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竞争的焦点变为对客户的争夺。因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的爆炸,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买行为,顾客由以往购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积极的信息搜寻者,现代高科技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权利,他们决定着信息价值的取舍;另外,消费者行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顾客身份的国际化,也促使企业必须随时随地将市场营销管理的重点转移至客户的开发和维系上来,可以说,没有同顾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就没有企业的存在。
市场营销人员成为咨询顾问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充当信息咨询顾问。因为营销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电脑网络系统,营销人员的作用是要借助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劝诱顾客或向顾客推销产品。
由于营销人员角色转换成为辅助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的顾问,他们不但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充满真知灼见,全面掌握和了解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对技术创新而带来的营销观念、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的不断变化;还要将自己培养为洞悉消费者行为、精通业务分析的专家。他必须能够让产品与知识融合一体,一同出售给消费者,成为知识产品的创造者。
产品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21世纪与工业时代相比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另外,先进的技术又会加速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
产品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以电脑、电视机和国内近年一些VCD品牌的大起大落来看,20世纪末的电子产品已经预示出未来这一发展趋势。工业时代早期的产品寿命周期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2000年的今天,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寿命周期已经缩短到了半年为一个周期,而有些软件产品寿命周期仅有几个月已经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围绕速度展开的市场竞争又进一步催促着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希望尽快获得商品或服务;企业急于较竞争对手更早推出新产品;现代媒体瞬间可以将广告信息传遍全世界;发达的分销快运体系将商品准确快捷地送到目标对象手中。速度在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加速转动着产品寿命周期。与传统工业社会产品升级换代相比,今天,汽车制造商仅用过去一半的时间就可推出一种新款汽车,未来,这一周期还有可能缩短。
市场营销国际化
工业社会的市场壁垒随着互联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被逐渐打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将全球融合为一个巨大的没有时空差异的统一市场。社会的发展客观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之中。
21世纪前夜,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历史性突破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市场带入到了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之中。可以预计,未来10~15年内,随着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所有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本国,更严峻的是要接受外国强大竞争者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市场营销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对电信、金融、保险和农业一些行业的开放与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融入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潮流中,与发达国家要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展开竞争,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体制和策略等都必须站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起点重新调整、审视和制定。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地应对西方发达国家诸多方面的挑战,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发展动态,培养与建立全球化的营销思维方式以及战略实施组织体系。
全球性的战略联盟进一步加速了市场营销的国际化,特别是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缩短了国际市场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尽管目前全球联盟仍未形成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各种联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西方航空制造业、汽车业联盟之后,市场营销战略的全球一体化大大增强了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品牌趋向全球一致
与市场营销国际化相对应的必然是品牌的全球化。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网络化的宏观环境影响,市场营销围绕品牌而组合的策略是21世纪营销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点。
造成品牌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根植于市场的开放和消费者购买模式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并。与工业社会不同,越来越多的品牌可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流通,消费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买到他所熟悉的时装、快餐、旅游或银行服务等。特别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既降低了品牌全球化的运作成本,使无数过去在传统工业社会难以跨出国界的品牌,可以一夜之间进入国际市场,面向全球的消费者;同时,也使过去无法在本国买得到的世界知名品牌,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到。
未来品牌全球趋于一致之后,将刺激为争夺领导品牌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同时,亦可能对品牌还未形成全球化的国家或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冲击。世界著名市场战略家杰克·特罗特在分析未来市场品牌的意义时指出:“有两类竞争者是成功的。一类是强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这类公司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谋求利益。另一类是专门化的或定位很好的品牌。这是一些小的竞争者。”中国加入WTO之后,首先要在国内市场迎接来自国际品牌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将民族品牌努力打入已经被知名国际品牌占领的世界市场。我们要么努力成为“强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要么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走专业化品牌的道路。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入关之后,顺应品牌全球化潮流首先要作出的两个选择。切记特罗特先生的特别告诫:“将会有麻烦的品牌是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品牌。”
数字化分销渠道
21世纪人类迅速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商业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将市场营销中的分销移植到了互联网,实现真正的虚拟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物化的分销体制,企业必须为适应BTOB或BTOC的业务开展在网上建立全新的分销模式。
数字化分销渠道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在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消费者或用户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屏幕前直接操作鼠标就可完成购买行为。在网上购物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方便快捷,而且还省钱省力。互联网对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最具革命性的影响就在于此。虽然全球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发展还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分销体制,但数字化分销的电子商务带来的是21世纪全球性的商业革命。
无论是BTOB还是BTOC,全球电子商务正以百倍的发展速度推动着网上交易的扩张和渗透。据统计,1992年全球网上购物总值达50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增长30倍,总额达1500亿美元。如何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如何将数字化的分销渠道和传统的分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在网上和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是现代企业在21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面对和要思考的问题。
多元新型媒体
21世纪媒体的变化最引人注目,因为它们在影响市场或营销组合策略的同时,也透过形形的大众娱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电子媒体外,多元新型的媒体出现不同于工业时代不分群体无差异的大众媒体,而是演变为依据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场景的“小众媒体”,根据受众阅读习性、欣赏倾向和接受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为受众度身定做媒体。这样既可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个性化的媒体需求。同时,提高媒体的效率。例如,医院专供病人阅读的杂志;学校食堂专对学生播放的电视广告;超级市场手推车上悬挂的广告和电视台针对不同观众的不同广告等,都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细化。如果让媒体受众将接受广告视为一项乐于欣赏和阅读视听的事情,21世纪的媒体公司和广告公司可就大有作为了。
网络媒体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更加多元化,尤其是个性化营销时代的加速来临,网络媒体一对一的方式不知会催化出多少意想不到的网络广告模式,当然它也会迅速淘汰掉无数效果甚微的媒体。
21世纪媒体究竟把广告带向何方,谁都不得而知,惟有一点可预知的就是,媒体选择会更人性、更科学。
高科技市场营销
20世纪末人类开始进入高科技时代。电脑、互联网、激光、生物工程、卫星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原则。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21世纪企业制胜法则》中指出:“在20世纪时,科技不断发展,改变更是屡见不鲜,21世纪的改变步调,将呈现前所未有的迅速,20世纪末的后20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进步,远胜于过去200年的发展。21世纪末的发展,又相当于今日的10倍。”
可见,未来高科技营销管理将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在产品策略的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总体份额中逐渐超过传统产品的市场比重,出现供应引发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的现状,源于新产品的问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传统营销理论强调的由调查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而确定供给的模式。
产品日益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速了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同时,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以及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等原因,加之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认识不足和缺乏消费经验,促成高科技市场营销环境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营销人员无法按照常规预测、把握该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特性和相关数据。这就是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业利润高、风险也高的原由。
显而易见,高科技营销除了注重持续创新,建立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抵御其风险性经营之外,围绕高科技产品创建相应的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服务体系不止是解决客户对高科技产品缺乏了解和购买的后顾之忧,更为必要的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竞争最终归结为服务的较量。
社会市场营销
尽管20世纪80年代西方市场营销学家就纷纷提出社会市场营销概念,事实上,除了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重视外,在全球并没有推广开来。因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生存要比环保来得更为现实。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的环保呼声会越来越高。大气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温度升高以及核废料处置等问题成为世界极为关注的重大议题。因为环保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要素中纳入了如何自行解决废水、废气和废料等环保措施,获取利润必须建立于环境保护前提之下。企业自觉将公众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成为企业求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之道。
21世纪企业社会营销战略制定中,还包括了对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自觉支持,如赞助文化教育事业、帮助无家可归的人、解决社区困难和援助贫困地区等,企业以此赢得社会认同,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讲的:“树立一种公民的特征,而不仅仅是一种商人的特征,就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尊敬和忠诚。”
本文关键词:21世纪营销大变革营销
相关文章列表:
从IMC看电子商务对跨国企业营销的作用
关于中小企业营销发展的思考
精准营销的体系及理论
基于顾客的营销渠道模式战略性整合
国际营销中的广告翻译
体验式营销在我国ERP企业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营销中的品牌个性化问题探讨
概念营销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百货连锁企业如何构建物流战略联盟
对我国财产保险若干营销问题的再认识
如果觉得本篇论文可以,点击收藏本文![收藏到ViVi][收藏到365Key][返回顶部]
站内搜索
篇12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
1.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和社交网络信贷方面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直接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威胁,再加上央行取消了贷款率下限,商业银行制度红利逐渐消失,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面对日趋激烈的零售银行业的竞争,银行应积极作出经营策略的调整,在信贷方面实现客户下沉,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建立持久盈利的客户关系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
2.促进商业银行注重客户的体验。互联网利用交互式的营销策略、开放式的金融平台、简易的操作程度以及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受到了客户的青睐,无形中稀释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在区别客户贡献度的基础上注重客户的体验。从客户的角度来审视金融产品、重新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完善金融的服务体系、实施网络营销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流程等等。
3.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科技水平。互联网金融在数据信息处理等科学技术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要想稳固发展地位,必须加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在银行内部采用数据整合技术,并且建立一个市场的细分系统和客户的人性化管理系统。把这种集中数据的技术转化为商业银行可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有效生产力,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紧密相连,寻求共赢,充分发挥二者在市场经济当中的优势,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监管
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当中,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行业自律性差。只有一小部分的金融企业能够遵守《小额信贷信息服务机构自律公约》。目前,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以及金融的监管制度中,缺乏针对互联网金融制定的监管策略。随着银行风险的日益扩大,特别是受“哈哈贷”倒闭的影响,银监会在2011年的8月份颁布了《人人贷款有风险的提示通知》。按照这个文件当中所规定的内容,P2P这种信贷业务本身并不在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内,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有效的防止风险的蔓延。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缓解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中小型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互联网金融为中小型企业来带了转机。互联网金融是打破垄断,实现金融民主化的利器,它在个人消费贷款以及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多样以及贷款审批流程简单等。
新生的融资平台朝着社交网络模式与银行融资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在网络社区上找到贸易伙伴、融资支持、财务咨询等,体验网络化的全生态金融服务,使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成为企业在更加和谐的金融生态中唾手可得的便利资源。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较短,但它的发展前景良好。针对互联网在处理金融业务方面的特点、经营风险等进行分析,预测其发展前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首先,多元化资源的战略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趋势。互联网金融融合了数据信息优势、社交网络和第三方支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助于实现融资的民主化和金融的普惠性,其重要形式之一是P2P模式。P2P实质是一种“众筹”模式,侧重小微金融的发展,其通过发现潜在金融消费者,金融创新简单化和标准化,量化放贷控制风险,有独特的优势。但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同质化,模仿盛行,在发展过程中需避免“伪创新”。
其次,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IDS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带来丝理财趋势。随着居民个人财富的增长和理财意识的强化,居民对理财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和专业知识,很难再“大海”中找到合适的理财产品。IDSS的数据基础则可以渗透至个人客户的理财服务,帮助银行开发、客户选择理财产品。
再次,风控成为互联网金融崛起的瓶颈。融资的民主化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携带着风险。数据的便利反过来也会使不法分子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非法获得个人和企业信息。法律技术和制度创新支持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要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避免金融系统当中存在的风险,必须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实施分流疏导、科学引导,并且要在必要的时候颁布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政策。实现互联网金融在管理过程中的自律性,进一步提高行业服务的透明度。强化互联网金融当中对金融理念的认知程度,积极控制坏账率,使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知识可以受到更广泛的推广。大力倡导责任金融、惠普金融,提高公众在金融方面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资金风险的辨别能力。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在实现金融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使金融监管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小、轻、新”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互联网金融到来的步伐,使传统的融资体系得到完善,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我们应当展开怀抱,迎接着互联网金融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更大的便捷,提高金融普惠性,实现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篇13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49-02
1 引言
现今,不同行业领域技术服务的推进和管理制度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行业领域工作的差异性决定了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多样性。企业在进行综合集成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系统的便捷性、多元化特点,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面升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迎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优化技术管理服务机制[1]。
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介绍
2.1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内涵
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工作主要是帮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综合性的布线系统逐步走向结构化,通过将个体各部分之间独立的设备、权责、功能进行联系实现集成,使其部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各个部分之间在统一和谐的互联网系统中可以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充分实现网络的共享,加快信息的传送速度和范围,提升互联网的独具优势。系统集成下的计算机系统,是技术、管理、制度相对成熟完善的体现,是一项工作综合性得到增强的证明[2]。建成一项规模较大的网络领域集成工程,需要在生产方面进行集成规范,也需要在网络数据库、网络的操作系统进行技术领域集成,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通讯技术进行全面集成。集成工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工作,一切工作全面落实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整体的系统优化。
2.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特点
实践理论结果显示,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配性。适配性是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最具特色的特点,在以往的用户需求中,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通常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物美价廉是中国客户对商品最为看重的属性。然而,在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中,并不存在这一说法,而是最合适的系统才是最优秀的产品。如此一来,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公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整体性能中去。二是高级技术性。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工作不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终端的设备,而是需要调度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联系和优化,其中需要大量、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撑。三是独特性。不同的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具有差异性,且不同的项目集成工程对产品的要求同样独一无二,产品设计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客户特殊需要,确保工作圆满完成。四是涉及多学科性。一项科学成果的问世,需要集合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论支撑,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还要依靠全球定位技术、哲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共同完成。
3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分类和存在的问题
3.1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划分
关于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对硬件系统进行宏观设计和集合服务的管理。产品的购买客户将适合项目的硬件系统进行集成工作,购买方在对集成项目进行购买之前,通常已经对项目的各类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认识,项目设计公司除了完成集成系统的通用产品设计工作之外,还要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完成相应领域的项目设计工作。二是对硬件设备进行安装和集成工作。安装人员将计算机系统硬件进行集成和安装,满足符合标配需要的客户需求。在通常的情况下,购买方比较能够接受计算机系统中硬件项目的构建,在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过程中,购买方必须提前对项目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形成对自身工程的定位认识。三是设备和技术的服务部分。在一般状况下,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分类主要包括技术和服务两个内容。然而,在整体工作的实施运行中,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技术和服务互相渗透,在对客户的技术呈现中不时地表F出服务意识,在服务领域进行培训的同时也需要讲解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以供服务人员进行技术服务。
3.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问题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系统集成工作运行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计算机本身系统和软件的管理上存在问题。现今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比较繁杂,如若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对系统重新安装,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延误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客户综合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不同机器之间的数据文件不能建立云端联系,当服务人员不能在原有计算机上接待客户的情况下,新计算机并不能及时重新载入客户信息和重要企I接待系统,影响工作效率。三是专业技术软件存在缺陷。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中开通账户、录入工作数据,大量的软件和数据对计算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
4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向
4.1 朝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多元化和专业化是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重要发展方向。专业化代表了一个企业专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多元化说明了研究企业对于集成工作具有的宏观眼光和思维。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企业单位,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3]。日益发展的国民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不断要求着计算机技术向更高层面发展。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必须摆脱原有单一的功能结构,迎合网络技术越加复杂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研究公司的沟通交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综合性多学科地完成集成工作。
4.2 完成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化
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持续发明出更多功能的软件设备,功能会越加丰富。实现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化,可以帮助购买客户进行系统功能的分类讲解,
梳理使用渠道。新形势下,互联网系统会包括更多内容和
更多方面的信息,研究人员实现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是
迎合时展趋势的重要之举,在短时间内向客户提供精准的访问结果,实现资源的共享集成,不断实现便捷化的操作体验。
4.3 实现电子商务的集成工作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世界逐渐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日趋明显,建立电子商务集成系统是迎合世界潮流趋势的重要之举。
电子企业商务系统可以促使各个企业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设备的优化共享。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工作接待效率,第一时间查询客户的所需资料,快速便捷地记录客户要求,促使整个工作流程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4]。企业通过打破原有的传统的贸易交往模式,更新自身的贸易交流系统,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加强企业商品供应链的整合优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大互联网时代是现今国内国际的主流经济发展趋势。众多高科技技术成果的问世,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服务、管理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合多项学科实现综合、多方位技术管理,有利于公司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企业系统的优化整合,提升稳固企业网络供应链,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企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波.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与项目管理实施要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