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群众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只有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才能孕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共识,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社会需要与满足群众需要的统一。但是群众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自发性等特征,当缺乏社会主导文化引导的情况下,群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可能会处于自发状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它就会产生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影响群众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问题。如: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因种种原因无法持续坚持下去,因临时需求而开展,缺乏持续影响力,无法对当地群众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活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随意性状态,无法发挥群众文化集体的效应;有些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内涵,缺乏精雕细琢,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加工,导致群众无法从群众文化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群众文化的感染力;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创新性不足,只注重休闲性、娱乐性,忽略如何从形式上创新来展现文化艺术魅力,导致群众文化缺乏鲜活的感染力。
三“、中国梦”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激发群众文化的活力,增强主旋律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要求服务于全体人民,符合群众意愿需求,具有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优势。它所具有的鲜活性为群众文化建设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草根性,激发文化的活力,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文化感召群众,以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感染群众,增加草根阶层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文化功能和价值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以往文化宣传被人指责是政治说教,流于形式,所以群众文化要改变严肃、呆板的传播形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活力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而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众多普通大众的创造活动。在中国梦背景下,更应该激励群众勤学善思,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为此,要加快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人民群众信息全面科学可靠的信息,为群众文化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向上。同时,发挥群众文化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和尊重群众的文化趣味,体现价值关怀。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不高雅现象,要给以引导,促进雅俗共赏。文化从学术走向大众,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载体,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厚内涵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任何形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浩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精华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文化自身的深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传统文化融合于群众文化之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一种继承与沿袭,而且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群众文化的表达,有助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所以,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养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资源,还应该从群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探讨和挖掘。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过滤和加工,是对通过不断开发、挖掘、研究,找出和时代精神吻合以及符合人民发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中国优秀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广大群众都亲身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创造实践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转换为群众文化创造的动力。
(三)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设施
首先是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工作顺利展开与进行的关键,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中,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机制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阶层,是工作正常与及时展开的关键。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群众文化最基本的是鼓励群众自发自主的经营文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体质进行改革,以为群众兴办文化社团、文化单位以及文化经济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第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是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一些具体有高素质与创新思维的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便迫在眉睫。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群众工作的民心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基本设施,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在投建时,务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国家相关文化建设政策,统筹民众力量,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率高速且覆盖面广阔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篇2
2.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相比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速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通常被忽略,导致农村与城市在文化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西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群众文化相对匮乏。同时,我国东都一些农村地区,其农村群众文化与城乡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明显较低,使得农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消费相对较低,远不及城市。一些农村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力度,然而在农村群众文化产品创造时未能结合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特点,一味仿造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农民群众真正喜欢的文化产品,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3.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重视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较为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各地的经济水平,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一些农村尽管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也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文化活动,然而这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使得一些经济落后农村的农民群众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一些乡镇将精力放在当地的经济建设方面,缺乏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有效途径
(一)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对持,在开展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时,应当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近年来,海州区注重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宽,加大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海州区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文化周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群众文化在艺术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丰富和完善,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州区加大了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力度,使得我区各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6月22日,海州区浦南镇历史民俗馆建成并开放,成为全区首家乡镇历史民俗馆。同时,农民艺术馆、农民健身馆、彦涵纪念馆以及连云港市图书馆海州分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相继对民众开放,为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中,农民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800㎡,分为上下两层,设置了6个功能区,主体建筑整体风格为灰白色基调,内部装修简约,空间开阔。农民健身馆建筑面积约1500㎡,设置了台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动感单车俱乐部、拳击馆、舞蹈房以及壁球馆7个功能区。民俗馆布展面积100㎡,由浦南之源、浦南之兴、浦南之子以及浦南之风四大板块组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现浦南传统加工业、手工业以及民间文艺等内容,为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在开展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浦南镇以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走在浦南农村,随处可见文化的新风,文化墙面绘有各种清雅的水墨画、绚丽的农民画、流畅的书法以及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同时,不少农民的书画作品也在这些文化墙上大显身手,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农村文化风景线,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不久前,由海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浦南镇共同举办的“中国梦•浦南印象”农民摄影展在浦南农民艺术馆拉开帷幕,当地一批农民摄影家用镜头记录和见证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和文教事业全面进步。同时首届“舞到村头、舞动浦南”广场舞大赛在浦南火辣启幕,近千名农妇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掀起了我区全民健身的热潮,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
篇3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篇4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更加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这就导致群众文化受到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冲击,人们的娱乐方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在家休息,并且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群众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群众文化面临的现状。
第一,国家的主导文化日益减少。我国的群众文化的建设依靠的是文化馆和文化站,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各级的文化馆和文化站的发展速度过于缓慢,这就导致国家的主导文化不能够有效的发展。而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因为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逐渐减少,并且由于社会制度问题,裁减了一些精通文化的人员。
第二,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不能够适应人类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现有的群众文化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导致我国群众文化与人们的需求难以在一个层面,而且传统的群众文化的形式过于单调,并且还很死板,很难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生活方式。
第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意识落后。大多数从事于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的思想都较为落后,他们深受传统的文化的影响,难以创造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就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新形势下完善群众文化的措施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应该予以改善,积极的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给人们的精神解压。充分的发挥群众文化的重要性,一般在人们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无聊,想得到有效的方法来排遣这种感觉,一般心理素质好,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人会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方法来排遣,但是心理素质较低的人就会与人争吵,吸烟赌博等,长期下去是不利于人健康发展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群众文化的完善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第一,国家大力支持群众文化。我们知道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能够促进人们素质的提升,那么积极营造一种高尚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很重要的,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全面支持优秀的群众文化的发展。
第二,制造群众需要的群众文化。由于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这就要求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制造出群众需要的文化,让人们在闲暇时间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让精神得到放松,那么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第三,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群众文化的优秀与否,与参加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是有很大关系的。那么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积极的教导群众文化工作创造出人们需要的文化。第四,提高人类的精神意识。再优秀的群众文化,如果人们的综合素质不高,那么还是会出现各种与法律和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那么这就要求人民群众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事情,再结合优秀的群众文化,排遣自己的无聊,增加生活的乐趣。
篇5
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层群众能够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基层文化馆的带动和示范,因此,基层文化馆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馆的带动作用,引领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第一,以基层文化馆为阵地,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辐射作用。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是基层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阵地,更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因此,基层文化馆应紧跟政府文化方针和时代文化潮流,多宣传和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发挥基层群众文化馆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基层文化馆可以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力宣传和安排中秋节娱乐活动,引导基层群众编排反映团圆和祥和的舞蹈和歌曲等,为中秋节的团圆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以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增强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基层文化馆的存在就是为了与民同乐,基层文化馆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为此,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应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能够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积极发挥文化阵地活动的示范性、向导性以及带动性,将最新形式和最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传递给人民群众。
篇6
作者:孙佳琳
我们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同志要树立重在改革的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探讨管理改革的新思路,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管理改革要确认正确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即:在改革、创新、管理、建设上下工夫。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机,在管理中求效益,在建设中求繁荣。做到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充分调动全员的聪明才智;二是着眼于制度建设,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三是着眼于管理模式的改革,使管理部门成为一个有效的复合体,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需求;四是着眼于管理手段的更新,要实现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方向转变。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部门工作目标应实行由单一任务向综合任务的转变。如群众文化艺术馆机构设置基本分七个部室,既音乐、舞蹈、美影、戏曲、指导、理论、办公室。作为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其构架最大、人员最多,工作任务也最艰巨。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形成一个有服务意识,明确延伸机构各部门,具有独特风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管理部门。我们应该利用经济规律和艺术专业运行规律,导入规范管理模式,各业务部室必须设计本年度业务规划、预算报告等,由办公室汇集、整理,将分散、零碎的材料加以归纳、概括,分门别类。另外,办公室还应承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组织工作协调,召开业绩成果汇报或问题分析会,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根据自身特点选项或下基层,或专访,将有关信息提供给主管领导作为计划和部署工作的依据。这样,有助于领导统揽全局,研究发展战略,决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定位。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各业务部门之间单线管理,相互制肘,管理部门起到了承上启下和纽带连接之作用。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因素,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我们的管理离开了人这一重要因素,那么,其它的一切管理都将无从做起。中国目前列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海尔集团,其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以目标意识为主,把人看作单位发展的根本,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因此,在启动管理部门的工作上,应建立一个管理目标,体现一兼多职、一专多能的原则,由多元化转向多元一体化。一方面从感性上理顺工作人员分管其职,人人参与管理,行政管理民主化;另一方面从理性上向复合型工作进程发展,提高行政管理的品质。它通过全员参与管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独创精神,从而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形式,使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现代化的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思想开放,勇于开拓。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应当热忱地为全体业务人员服务,取得业务人员的支持和信任,方使部门行政管理达到理想目的。另外,要搞好行政管理改革,我们还必须排除一切思想障碍,克服因循守旧、止步不前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强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手段的建设。现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要实现行政管理和服务的高水准,利用信息手段是新世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文化具有包容大、传播速度快、辐射影响广、个性化参与面大,能充分展示文化资源的优势特点。围绕群众文化需要的发展,如何掌握主动性,我们认为应由管理部门成立信息中心,负责网络调查、信息联络、情况收集等,承担与内部(机构内各业务部室)、外部(省内各地市、区、镇及全国)的信息交流,并及时将信息提供给领导者用以运筹战略性的规划和进行决策的实施。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总量和质量具有其现实意义的。综上所述,管理改革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我们要按照同志的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深化对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新局面。
篇7
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起着组织和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枢纽作用,普及与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的职能作用。文化馆建设的完善情况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情况。然而,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文化馆的自身建设情况不容乐观:文化馆的群众文化专业工作者不但素质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够,而且普遍年龄偏高:文化馆的用人机制、工作机制僵化,内部管理松散。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层出不穷,但是受求新求异思想和群众实际能力的影响,这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尤其是年轻群体在各类新兴文化样式和思想的影响下,一味地沉浸于这些文化活动中,而鲜于对许多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以至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忘。所以,我们要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来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普及和弘扬,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二)创新活动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如开展灯谜晚会、节日庆典、群众作品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可充分调动起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意识和热情,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其自身文化素养。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创新活动形式,要采用多样的群众文化形式,在创新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这些都是新形式下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将这些空间利用好了,就可以使得群众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篇8
二、促进群众文化的硬件建设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同样适用。若是在文化建设中,缺乏设备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将会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此,群众文化应注重设备和资金物质基础的应用。
(一)促进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以满足基本的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建设为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大多数的资金源于政府的拨款,少部分源于企业和公益赞助。就我们有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五邑,海外华侨支持赞助的乡镇群众文化室(楼)、文体活动场所就星罗棋布,台山市多年来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均为华侨的大力支持赞助。但是,总体而言,其资金在投入群众文化建设,仍为杯水车薪,以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不适应。为促进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需对群众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并将其工作的成效呈现出来。进而让政府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硬实力的存在需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辅助,并且当处于某种特殊的条件下时,其作用甚至高于经济。基于此,提高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进而给其更多的拨款。在争取企业的援助方面,应促进文化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文化馆需结合去群众文化的宣传,突出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致力于打造能够走出省和国家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为企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投资,实现文化馆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公益宣传方面,应争取更多的社会援助。通过慈善演出、书画义卖,以及和群众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形成帮扶结对等方式,促进自身对社会的影响,进而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
(二)完善设备促进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应开展群众文化所需的系统、建筑、组织和机构等。基本的设施为群众文化机构能够得以开展和生存的基础,为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从群众文化建设机构的角度而言,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事业机构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的提升。从群众中的角度而言,较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从地区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好的文化基础实施,能够反馈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对促进整体文化建设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设施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应注重其于城镇化的配合,提升其系统性。城镇化建设是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相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应注重其整体的发展,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到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建的人口变化、交通变化和文化活动等趋势,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应注重和地方特色的结合,促使其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发展基础上,对当地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进行反映,突出其文化艺术特征。如,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方特色、传承性和历史时代特征,突出其地方风格和地域风情,并与大众审美相符。第三,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在管理和辅导方面的快捷和方便,以不断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最后,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发展,促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其设施设备的建设中,应打破传统,通过电子游戏、电子教育等方式,增加群众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展开教育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篇9
我国的戏曲文化始于民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的群众性特点一直伴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虽然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经常被群众所误解,但是在部分的群众中其基础群众文化的特点依然存在。
(二)独特的地方性特点。
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其地方性特点极其显著。在各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好地市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戏曲文化具有极大的契合性优势。我国的各个省份地区都存在地方性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特点已经密不可分。所以这种戏曲文化的地方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很容易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利用这一工作积极的推动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工作经常被采用,而我国的各地方戏曲文化都处在各地区的非遗保护名单中。利用这一优势,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可以收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
二、做好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所采用的方法
在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工作,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
(一)利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融合工作
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中,政策性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和支持,可以使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更好的发展。这种引导和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项内容。一是资金投入政策。在进行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这时单独依靠基层文化组织自身的资金投入是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在这时就需要政府在的相应的政策方面进行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指财政补贴方面的资金,还包括了利用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等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工作中,解决文化活动的资金问题。二是做好文化开发抢救工作。在戏曲文化中,大部分的戏曲文化出现了市场困难的情况,还有一部分的戏曲文化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会出现困难。三是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政府经加强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利用良好媒体宣传渠道,对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工作。
(二)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
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一些传统的文化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欣赏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戏曲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正是最好的表现。这也是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出现萎缩状态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不了解的中青年人群。所以要做好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必须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这些创新工作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在戏曲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中注意在传统中求创新的原则,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戏剧中的不合理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戏剧,要有原则性的进行改良创新工作。二是新剧目的编写工作。这种新剧目的编写工作应注意在编写过程中合理的加入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和任务进行描写。
篇10
2.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第三,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
2.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
纵观中外,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同时,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有演奏现代乐器的,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形式之多,内容之丰,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篇11
(二)群众文化建设政策支持不到位。
由于不少地区的群众文化产业起步都较晚,其大都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群众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使得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造成不少地区在群众文化的约束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没有办法对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参考处理。另一方面,现行的群众文化法律政策大都侧重于对群众文化的管理,并没有对地区政府、社会组织等的职责进行规定,这就极易出现群众文化活动主体模糊的现象,还使得不少文化活动无法可依。
(三)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缺失。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只有在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合理监督下才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最大限度改善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一般情况下,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般是由乡镇或县级政府和文化产业部门负责管理的,当地的文化市场要承担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责。然而,随着政府部门不断上移文化市场管理护法权,造成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监管呈现出力度不足、职责不明的特点,不利于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保障和提高,对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群众文化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都朝着工业县的方向发展过渡,县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对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给予很大重视,其大都将政府部门的管理重点置于保障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方面,却不甚注重于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地区政府部门群众文化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不少地区难以正常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不少群众文化设施被挤占、吞并,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另外,群众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其大都认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及相关主管单位,与群众自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因而导致群众自身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激情和热情有所降低,也不利于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产业的顺利发展,对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新时期县级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县级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地区政府以及县级文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优化对策,同时结合地区特色及产业结构,发展适合本地区状况的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县级文化单位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其应采取以下几点创新发展思路:
(一)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中央部门对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指示,地区文化主管单位应建立能够提供平衡发展、优质服务、健全网络和合理结构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文化服务体系,县政府及文化单位首先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支出中文化产业投入所占比例,建立财政保障机制,还要获取多种路径的社会投入,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形成功能丰富、蕴含较广、层次分明的健康文化设施规划,以满足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其次,县级文化单位有必要建立完备的公众图书服务体系,在地区民风民俗、地理概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组建能够地区共享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最后,县级政府及文化单位还要对文化室、站、馆的建设工作加以完善,形成覆盖当地县、乡镇、村的立体文化服务机制,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日常维护,提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丰富群众社会文化生活。
(二)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体系法律法规。
由于县级群众文化基础产业要涉及多方面、极为广泛的内容,其不仅需要得到地方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完备的法律规定,健全群众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以确保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能够获得健康正确的发展。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地区特色,制定一批适应当地实际状况的规定章程,主要就县级群众文化工作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投入比例、县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工作、群众文化活动承办主体的确定、地区群众文化服务部门资格审批、群众文化服务从事资格审核、社会组织及团体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群众文化工作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的群众文化工作投入就会得到保障,也能够对县级文化单位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法律地位进行明确,对现阶段存在的不少县级文化单位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的漠视、任意和人为干预状况进行整改,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能够提供极为有利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三)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群众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
市场机制的引入、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提高,对于群众文化产业中民间资本的引入以及非群众文化单位参与公共活动积极性的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增进群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独立知识产权产品应用于群众文化体系。2.建立激励办法和机制,由县级政府或文化单位出面,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和原创艺术进行扶持和引入,同时重点抓好文艺出版物、歌曲、广播以及电视、戏曲、文学等的创作生产。3.大力开展工艺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立足基层,结合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群众文化品味。此外,地区还要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群众文化生活能够朝着更为繁荣的方向发展,更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规范服务理念,加强高素质群众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地区文化部门来说,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人才是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繁荣的巨大力量源泉,因而县级文化部门首先应规范服务理念,提高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还应对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进行加强,不断优化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结构。地区文化管理部门要对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关注,将文化工作落实到细处,加强文化管理干部的再教育工作,做到专职专用,此外还要通过科学的激励手段促进各文化工作者不断获得提升、取得进步、完善自我。文化工作人员也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正确把握群众文化工作的概念和技巧,构建素质较高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更好促进地区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12
(三)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只有创新才能更快地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对运行机制的创新。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对运行机制的创新思路是,聚集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一体化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参与,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工作机制的转型,构建全新的科学合理符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发展格局,在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解决群众文化机构的内部运行问题。二是基础设施的创新。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困扰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完善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城市在规划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比如对公园及广场体育器械的更换和维修、新型运动设施的引进、增设广场舞场地等,通过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周围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活动要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要用新鲜的活动形式吸引群众参与,要结合当前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特点,大胆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清明、中秋等组织赛龙舟、植树、踏青、赏月等文化活动。另外要大力支持新形势下广场舞的渗透和发展,引导广场舞娱乐群众,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其中群众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文化,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特别是对于那些优秀先进的外来文化也应予以汲取,毕竟优秀群众文化能够对于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热爱祖国、团结友爱以及惩恶扬善、艰苦奋斗等都是优秀群众文化的精神主旨。因此群众文化应当力求其多元化发展,既要发展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又要发展新时期的雅文化;既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培育,同时又要积极推行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
篇13
2.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大力倡导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效弘扬正气,提升自身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将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是源自古代文明,琴棋书画就是最好的证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水平,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活动,进而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不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也能为社会营造好的氛围。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起到调节作用,也就是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参与者意识方面能产生积极效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活动,能为在紧张劳动中的人们及时得到休息,调配多种矛盾,消除相关的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构建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情绪的正面释放,缓和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和谐。
3.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提升整个民族审美的必经之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与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存在差异,主要是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的自娱自乐。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重点是艺术素养方面的教育,通过提升广大群众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这里看重的是通过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境界,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4.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共同理想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整合与引导,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具备整合效能。采用弘扬精神的群众文化艺术品,通过开展利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更好表达社会而和谐的理念,全面宣传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张,让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也能更好深入人心。强化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孕育着传统的道德精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源自其群众性与娱乐性的特点,起到陶冶与教化的作用,能有效塑造人的灵魂,铸就好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高个人的文化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好的精神风貌,进而振奋人的精神,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5.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文化繁荣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是实现文化兴盛德重要条件,可以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与文化的繁荣、兴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是为进一步提升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这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进一步激发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方面的活力,提升国家的整体文化软实力,这在国家全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