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建设论文

篇1

2.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研究中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体作用有:首先,数据收集中少不了统计,所以其能够为经济研究中相关数据的收集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促进经济学的有效研究,而为了保证定性研究的正常进行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库,这就需要在统计的帮助下实现。其次,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且存在各种不同的现象,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数据,以便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另外,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保障;所有新得出来的理论均属于相对理论,唯有在一番严格的验证后方可变为绝对真理。所以应通过经济数据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以明确其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间是紧密相关的,但统计发挥着收集数据的作用,可见,统计学在经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3.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经济涉及到的领域与信息较多,因此使得经济的研究困难重重。众所周知,数据是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经济问题也同样需要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在庞大的信息量下,只有运用统计学内有效合理的方法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方能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始终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所以经济统计学意义重大。若缺乏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将停滞不前。由于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少不了数据这一关键因素以及统计在数据收集中的作用,可见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至关重要。只要经济统计得到充分应用,就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篇2

第二艰苦奋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传家宝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艰苦奋斗,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是我们经济建设的不懈努力,各行各业的同志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我们面临的工作有两点:

1、要调整产业结构,将政府有限的物力、财力、资金全部投资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方面,投资于文化教育及科技产业方面,投资于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的信息采集、创业培训等方面,对于机关企业的办公楼、实施建设、会议宴请、公车撤换等不必要开支,能节约开支的节约开支,能降低标准的降低标准,能压缩节流的压缩节流,把有用且有限的资金用于保发展,促生产的经济建设中。

2、由全体公民纳税而经营的机关事业部门,要尽量精兵简政,节约行下事业费用,提高办事效率,以精准的办事作风和一条龙服务,来减轻居民的税务负担,能把有限的资金多用于生生产建设和经济建设、居民公益等方面。

第三勤俭节约、树立红色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看家本领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等收入国家跨进亚洲金融风暴的黄金时期,我国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准,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入WTO的态度,随着货币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风险怎样避免,央行在新的格局下怎样保持人民币的坚挺,这给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及今后的国际贸易中,中国产业市场的标准及方式需要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又得有自己的独创精神,我们改革开放步骤迈进,越精确。在对外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新规则越多,面临的新工作、新对象会越来越抵触,这是需要我们领导干部要使出我们的看家本领,树立红色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商场如战场,产业经济必定是节约成本的经济。在大国贸易和国际合作中,做为资本家、银行家、实业家的外商最看重的是环境和资源。而环境和资源要更健康和环保。成本核算和资源最重要,谁节约成本越少,他和利润就越有成果。环境越干净,成本越节约,外商越受益。要知道外商算的比我们国营大企业的成本核算更加勤俭,节约才是他们的硬道理。

篇3

(1)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强监管,提高绩效,以求解决科技资源“分散投入、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动科技资源“交流、开放、共享”,加大科研资助创新能力。

(2)促进围绕资助创新能力的提升配置科技资源投入。

(3)促进萍乡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的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通过优化科技资源,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发现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科技资源平台的建立。

(4)促进高校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2萍乡科技资源现状分析

不论是针对萍乡科技资源的主体,还是科技资源的课题,其进展情况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探讨。首先,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具有优势的资源。对于萍乡的科技资源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良好的,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完善的科研设备。其次,是需要全面这些人才的能力以及做好设备的良好应用工作。最后,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共同研究更加先进的科研成果。萍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供需结构矛盾,其二是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长期的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市场价值,实际生产不需要,使得科研成果被大量的搁置,在供需结构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虚假的现象:在资源应用研究方面,虽然有大量的成果,但是没有实际生产利用价值;而市场生产企业又十分希望高校能够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能够促进他们的生产发展。这种矛盾的节点就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而从供需结构矛盾中可以看出,科研成果的问题之一就是实际的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应该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是其开始的前提,盲目开展的研究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也是没有企业、生产商会采纳应用的。还有一个科研成果的问题就是,高校的研发力量相对分散,难以集中形成整体优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部分高校的研发部门管理人员并不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难以组织跨部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重大课题或者大规模的研发;或者承接的大项目不能顺利的完成,影响了高校的信誉度。

3优化配置策略

研究方向是研究进行的指南针,如果没有良好的研究方向,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在科研开始前,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首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调查来确定。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面广而信息全,在调查收集完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确定方向,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可以直接向企业咨询,这种方式能够确定对应的供求关系,根据特定企业的需求进行特定的研究,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研发成果的实用价值。管理人员要促进各学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在需要合作时,能够及时的投入研究。其次,在进行研究前,要对研发的需求进行客观的评估,通过实际的评估来确定研发人员以及设备的规模,以确定有效的挖掘原有信息资源的价值,研发出更有价值的成果。

篇4

在上述电源发展规划和电力需求水平基础上,运用电力系统电源扩展优化的方法研究分析2025年广西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即拟定不同规模抽水蓄能电站与其他形式电源组合的电源建设方案,在同等满足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和调峰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电力系统仿真模拟运行,计算统计各方案系统长期运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以电力系统总费用现值最小为原则优选方案,确定系统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

3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

3.1电源扩展方案拟定

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作用是调峰,因此本文研究考虑2025年广西电力系统扩展一定规模调峰性能较好,在满足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同时可以改善系统调峰的扩展电源组合方案分别进行系统仿真模拟运行。在表1的电源方案基础上,拟定广西电力系统2025年不同扩展电源组合比较方案见表3。

3.2主要电源技术经济参数

3.2.1燃煤火电技术经济参数广西区内各类火电机组主要技术经济参数见表5。3.2.2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经济参数根据广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成果,建设条件较好的几个抽水蓄能电站的单位千瓦投资在3820~4400元/kW之间。广西抽水蓄能电站主要技术经济参数见表6。3.2.3气电技术经济参数燃气机组主要技术经济参数见表7。3.2.4各类电源年运行费(1)火电机组年运行费取项目建设投资的3.5%(不含燃料费)。(2)抽水蓄能电站年运行费取项目建设投资的2%。(3)燃气轮机年运行费率取项目建设投资的3.0%(不含燃气费)。

3.3系统模拟运行和计算原则

(1)全网负荷备用取最大负荷的3%,旋转、停机事故备用分别取最大负荷的5%、4%。(2)根据负荷特性,尽量将电源装机安排在电网负荷较轻时检修,并尽量做到检修安排均衡,使系统有充足的备用容量。原则上按照丰水期检修火电、枯水期检修水电来安排机组检修。(3)根据广西电力系统特点,按枯、平、丰三个水文代表年分别进行仿真模拟,枯水年控制电力平衡,平水年控制电量平衡,丰水年控制调峰平衡。在丰水期负荷低谷时段,允许系统通过弃水调峰的措施达到调峰平衡。(4)模拟运行周期按50年,系统总费用现值按照社会折现率8%,逐年费用均折现至第1年年初计算,计算期内根据设备的寿命期考虑重置投资。

3.4电源扩展优化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述原则和参数,对拟定的2025年不同电源扩展方案进行电力系统模拟运行,并计算统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结果详见表8。根据表8的模拟运行计算统计成果,对各电源扩展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1)在同等满足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情况下,方案Ⅱ~方案Ⅴ的系统总装机容量均比方案Ⅰ小,其中以方案Ⅳ的系统总装机容量最小。说明系统配置一定规模调峰性能好的燃气或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较好的容量替代效益。(2)以平水年为例,方案Ⅱ~方案Ⅴ与方案Ⅰ相比,系统水电调峰弃水由6.06亿kW•h分别减少至3.65亿kW•h和0,火电在汛期的平均调峰深度由43.1%分别降至42.4%~24.4%,火电装机年利用小时由4226h分别提高至4304~4768h。说明系统配置一定规模的燃气或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有效缓解系统的调峰压力,减少水电弃水并减轻火电调峰深度和提高火电的利用小时。(3)根据电源扩展方案Ⅰ~方案Ⅴ的电源建设投资、运行费(包括燃料费)以及计算周期内所需的设备重置费等,计算各方案50年运行期系统总费用现值。方案Ⅱ(扩展燃气轮机1200MW+燃煤火电)的系统总费用现值最高,可见,以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发展燃气电站调峰并不经济。方案Ⅲ~Ⅳ(扩展抽水蓄能电站+燃煤火电)的系统总费用现值均较方案Ⅰ(扩展燃煤火电)省,即广西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可以缓解电网的调峰需求与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依据电力系统总费用现值最小为优选方案的原则,电源扩展方案Ⅳ相对最优,即广西电网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约为3000MW。综上分析:广西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可以缓解电网的调峰需求,并显著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在基于广西电力工业发展“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的电力需求水平、负荷特性和电源发展规划方案基础上,广西电网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约为3000MW。

篇5

东北地区是我国起步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制约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资源面临全面枯竭。随着自然资源的采掘资源储量逐渐减少,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下降,资源开采工业的生产成本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已经相当明显。辽宁省的资源产业枯竭和衰退主要体现在煤炭、有色金属矿产上。目前,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区外,都是萎缩矿区,煤炭产量逐年下降。黑龙江省、吉林省也同样面临着资源产业萎缩的问题。

2.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许多企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在工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工业技术和装备落后,个别国有企业还在使用20世纪40年代的耗能设备。2005年,东北三省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1.6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2%。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东北历来是重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5年,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为43.41亿吨,其中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仅为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5908.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极低。

4.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由于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资源只知索取不知保护,造成东北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城市的扩建,使许多工厂、企业迁到郊区或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土地占用、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导致耕地锐减,农民收入减少。

二、建设生态经济是振兴东北的现实选择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1.建设生态经济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东北地区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建设生态经济就是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

2.建设生态经济是推进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形式。它依靠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调控,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注重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体内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三、推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调整现行税制,完善生态环境税收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有效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杜绝破坏性开采、过度浪费资源行为。政府必须及时调整税收政策,以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首先,应尽快完善资源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列入征收范围,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并为恢复生态平衡提供资金;同时,将现行其他各类资源性收费并人资源税,设置不同税目,统一征收管理。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及税率。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采取累进制方式,将资源产量划分档次,不同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级次应跳跃式增加,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应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其次,应着力调整消费税。一是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高档建筑装饰材料、高尔夫球具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提高消费税的税率。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三是开征燃油税。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适当提高含铅汽油和低标号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再次,应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凡在中国境内从事有害环境应税产品的生产和存在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环境保护税的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税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社会化”或“外部化”,环境的真实成本被湮没,环境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不会像珍惜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去珍惜环境。因此,应大力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革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积弊。首先,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向环境排污,“侵占”或“消费”的是有限的环境容量,排污权可以被视为环境使用权或占有权的一种具体形式。所有污染企业必须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照核定的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对各个污染源的排放行为(如排放的浓度、速率、数量、时段、烟囱高度等)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将排污权具体化、商品化。从而变得可定价、可交易。其次,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将排污权卖给企业,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迫使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关心环保,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用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排污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减排,同时可使减排的社会总体费用大规模下降。排污权交易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后,必然产生珍惜环境、减少排污权使用即减少排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而促使企业自觉采用生态经济的生产方式或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3.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应设立生态经济发展基金,组成专家委员会,对生态经济有关项目、企业、技术进行评估、审核,采取由专项资金直接拨款,或通过财政贴息、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行业、项目、企业、技术予以资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低能耗产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支持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生态经济产业是一种挑战性的产业,该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效益较差,资产负债率高,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生态经济产业资金支持,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改变政府预算内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对促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东北地区发展的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和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扩大和深化“三北”防护林体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风力发电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公路水路通道,建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等。由于上述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生态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增加政府专项补助支出,帮助单一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解决资源枯竭问题、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下岗职工生活、再就业问题,提高对采煤沉陷区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发展替代产业的补助和人员培训投入,给予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资金补助,保证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助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支出。

篇6

(二)民族地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抑制了女性参与经济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中,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是“男外女内”。这种分工模式将女性局限在以血缘为中心的家庭内,活动范围小,社会交往半径小,一般都比较缺乏创业方面的思维和开拓精神。虽然,随着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女孩从小一般都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对她们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在其影响下,仍有一小部分女性不愿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近些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进一步固化了留守少数民族女性的理“内”角色,更加限制了她们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活动的机会。

(三)传统的观念阻碍了女性接受科技文化教育乃至参与经济建设

在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向来就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及从夫居的家庭守旧思想。[2]这些观念和思想在歧视女性的同时强化了男性的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往往以男性为本位来决定和判断事物,以男性的尊严和权利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而女性则被剥夺了平等参与许多活动的机会。直至今天,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在读书、处理事务等方面仍在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如,在市场经济日益腾飞的今天,与其他省份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女性的科技文化知识仍比较欠缺,无论是在家庭农业还是在手工业或服务业中,她们的科技文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因而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说,传统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她们对于经济建设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

(四)较少的经济活动资源获得限制了女性参与经济建设

在农村,少数民族女性获得的经济活动资源少首先体现在其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上。农村女性所拥有的土地是跟随婚姻而变化的,即在她们成家以后,娘家的土地会被收回,而在婆家或不重新分配土地,或分配的土地面积较少。据全国妇联2001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村的无地人群中,女性占到了70%。[3]其次,少数民族女性获得信贷服务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中国农村一般以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单位,且在处理办理贷款、签订合同等事务时一般是男性做主,女性很难获得与丈夫同等的信贷机会。第三,大部分少数民族女性被固定在效益较低的农业活动中,特别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与进城参与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男性相比,她们能够实现劳务输出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农村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受到了限制。在城市,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集约型经济条件下一些行业对女性职工进行不断的裁减,其中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女性职工因此而失业。这样不但使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女性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也失去了参与经济建设活动的机会。目前,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但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女性职工被远远地排挤在经济建设活动的。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分化的加剧使得女职工大部分集中在一些服务性行业中或技术性能差的传统产业中。[4]在经济的大转型中,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化产业转变或逐渐被现代化产业所替代。现代化产业所需要的新设备、新技术给技能相对比较低的少数民族女性职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五)少数民族女性的健康状况对她们参与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率基本大于死亡率。出生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少数民族女性的健康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医疗条件等的不同以及医疗卫生(女性保健)服务水平的差异,不同民族间女性的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同时,各民族女性的健康状况还与她们的一些习俗呈负相关,如存在早婚、早育、多孩率高等现象的女性的健康状况较差;反之,则相对较好。加之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特别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至今仍缺少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女性健康水平的快速提高。相对较差的健康状况,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女性因昂贵的治疗费用而在经济上入不敷出,正逐渐走向贫困化的境地,很难有机会去参与经济建设活动。

二、排除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障碍因素的具体措施

面对农村女性参与经济建设的种种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要克服这些阻碍,需要从公共制度建设和个人意识提升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克服制度性因素对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参与造成的影响,又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前提下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共同建设区域经济。

(一)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经济建设活动

通过能够充分体现性别意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5]要从制度上形成一个既增强女性性别视角,又能够推动女性参与经济建设的整体合力。具体而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以进一步增强性别平等意识为目的制定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为切实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决策过程中要重点强调男女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性别意识。尤其是在农村,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扶持一些适合女性参与的诸如加工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与此同时,在信贷方面要给她们提供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在技术和信息方面要加大对她们的服务力度;在政策层面,还要充分保障她们的经济参与机会。总之,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引导和宣传,增强和调动少数民族女性的群体协作意识

在现阶段,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引导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引导并大力扶持她们加入或创办这样的组织,通过参与或管理这样的组织来强化她们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组织,并使其以组织为指引创办一些企业,培养她们合伙做生意的能力,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她们的交际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来宣传女性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女性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提高全社会对于女性在经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认识,从而调动和增强她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她们介绍女性在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等产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来充分调动她们参与经济建设的主动性,使她们能够有创造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全面发展

在能够充分唤起少数民族女性的意识,培养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调动她们参与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她们的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培训应该是在了解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各种基本需求等实际情况下进行的。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在培训方法上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对于支柱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选择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技术和内容;对于一些手工业技能的培训则要有意识地向需要培训的女性提供更多更合理的培训内容,等等。另外,除了对少数民族女性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外,对她们同步开展一些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她们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

篇7

1.2缺乏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

注重对公路施工过程的管理也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下:施工方的施工进度缓慢,施工效率不高;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分配以及使用不合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不规范,缺乏一些紧急的防护措施;没有处理好与施工现场周围居民的矛盾等。还有,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缺乏应变能力,从而延误工期。

1.3缺乏公路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优质的材料和设备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原材料的采购是由承包商自己负责的,而地方材料的选择范围较窄,所以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而其余部分的原材料缺乏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料场管理人员的疏忽致使材料的材质受损,造成浪费;或是工程的施工进度太快,对材料和设备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加,导致材料和设备供不应求;或因材料供应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以次充好等。

1.4缺乏完善的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主要采取一种宏观管理的手段,这就导致在法规、行政以及经济等领域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来进行管理。目前,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管队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监管专职人员太少,监管力度不够;监理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其掌握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等。另外,再加上建设管理经验的不足,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盲目推行,造成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这样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1.5缺乏对公路工程后期的维护

公路工程前期的建设很重要,其后期的道路维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公路工程后期的维护,也是对公路工程质量的维护。而事实上,我国对道路维护的管理机制不够重视,导致缺乏一个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制度,所以,随着公路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公路后期维护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国家拨款的公路养护资金必须经过繁杂的流程才会到达地方部门,这种形式的效率很慢,这样就满足不了目前的公路养护需求。而且,由于有关部门的不重视,致使公路养护手段落后,缺乏专业化的措施,这些因素都是阻碍公路维护管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2强化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强化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可以避免返工现象的发生,使公路工程施工顺利,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还节省了劳动力。其次,它可以减少一些因设计施工问题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应该重视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全面落实质量责任,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3强化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的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公路工程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它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广泛,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也很多,譬如设计人员、采购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监管人员等。因此,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重视起来。先从业务素质方面进行提高,让其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学会不断地创新,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再者,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教育,确保他们个人素质的提升。

3.2保障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设计公路工程建设方案时,设计人员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资料来进行设计,而且还要结合实践经验,考虑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全方位的来设计,使设计方案更优化。设计方案是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依据,只有科学的研究,严谨的设计才能使公路工程更好、更快的完成。

3.3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承包商依照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来开展工作,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下面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图。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管部门按照这个质量管理程序来展开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工序情况,还可以对原材料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就有利于在各个环节把好质量这一关,也使得工程的每道工序都归纳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3.4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

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不仅可以保障公路后期的安全性,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公路工程的造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采购人员要严格杜绝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另外,特殊路况要对所用材料进行专业检验,以满足需要。

3.5保障施工过程的规范严谨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就是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防止施工人员施工错误,偷工减料,保障公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有效避免返工的情况。严谨规范的施工过程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协力合作,做到不盲目,不懒散,一切以工程质量为先。

3.6切实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一直以来,施工单位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工程的高质量只会影响工程的实际效益,因此,为了获得更好效益,施工单位就不注重工程质量,缺乏高质量意识。但其实,高质量与高效益是不矛盾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工程质量强化了,就会减少后期的返工,这样也会节省工程的造价,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要把提高全员质量意识落到实处就需要不断地宣传,让其更具体化,从而深入人心。

篇8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只有把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才能使资源的流动和社会财富的交换有一个可靠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场经济更加发达。所以要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从本质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诚信机制。

一、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其表现

诚信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近年来我国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诚信危机,给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法律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诚实守信已有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然而,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很少有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加上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导致信用市场发展缓慢、滞后、不发达;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缺乏对信用意识的重视,使失信者有机可乘,再加上市场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虽然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法律在信用经济的运行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在立法方面我国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于刑罚的规定,但这些都不足以对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还是比较滞后,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的严重,在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某些基层执法部门受到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在司法过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业而损害他人利益,致使社会上缺乏严格而规范的失信惩罚机制。

(2)政企不分,国家和企业法人代表职责不清也是诚信缺失的一个原因

在现在的国有企业,一些企业领导者具有行政级别和企业管理者双重身份,企业即使破产也可以换一个地方继续任职。

政治方面,政府信用降损,一些违反诚信原则瞒上欺下,等现象屡禁不止,少数领导干部为表现自己政绩和能力,捏造数据,虚报政绩,对人民急待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由于转轨时期政府政策的不稳定和不连续,使公众对政府政策和承诺的信任度下降,政治领域中的"诚信危机"与政治腐败相助相长,成为政治腐化的一大症结。

经济方面,集中体现在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某些企业利用生产环节远离消费者而"暗箱操作",在生产中违反诚信,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同时又通过商业欺诈、会计作假、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得到非法收益,严重违反商业道德,致使诚信的缺失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紧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也严重削弱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信心。

思想文化方面,个人信用的缺失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社会风气败坏,文化市场上出现前所未有的造假,盗版之风,就连学术界也出现了肆意抄袭,剽窃的学术腐败现象。

(3)执法不严,经济市场的监管缺失

一个国家的清正廉洁、严明自律的司法、执法系统是这个国家经济主体拥有一个长期预期的稳定器。假如缺了这个保障,人们很难有一个稳定的长期预期,我国在这个方面尤其滞后,是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首先,法律不健全,对私有财产保护不力,会大大影响人们对未来财产拥有权的长期预期;第二,司法和执法方面的种种问题,更是令很多人对长期的、好的预期的有利保证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在我国由于缺乏专门的信用法律和管理制度体系,以及政府职能的缺位和错位,使众多失信者还逍遥在诚信法则之外,有的人视法律为儿戏使法律失去应有的尊严,使国家强制力失去强制性。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因为没有客观的信用评级制度,也无法与失信企业区分,守信收益低,导致失信者的市场风险更加恶化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这种局面不仅是对守信者的一种不公平,更会对其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本性驱使他们走向失信。第三,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发达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得信用记录和监督制度,对企业信用及经济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远未最终形成,市场经济的机制,规则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中。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多变性难以避免。

二、解决诚信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构建"诚信社会"要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

第一,要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有了规矩而不遵守,规矩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一是不懂规则,犯了规还不知道症结在哪里;二是不按规则办事,犯了规还强词夺理。所以在我国治理诚信缺失需要法律的支持,要以"法治"为主,但法律手段也有自身的局限。道德教育是对心理动机的自律性约束,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能起到"法治"不能起的作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治理我国诚信缺失的过程中,应该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

第二,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和改善诚信教育,营造诚信德社会大环境

传统的说教和诚信教育远远的滞后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的诚信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甚至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原有的道德诚信也发生了变异,尤其是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与时俱进。因此,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没有形成"诚实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所以要大力宣传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思想,建立诚信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准和个人诚信道德,要通过广泛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要建立起一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体系,既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积淀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既要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既要倡导竞争意识,效率优先原则,又要发扬协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充分追求个人的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道德评价标准。

(三)重新树立政府诚信,转变政府职能

一个具有良好诚信的政府必然示范和影响整个社会。当前各级政府要规范自身行政行为,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引导整个社会诚信规范的恢复和重建。因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裁判的角色,制定交易制度和法律,扶持和监督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之间依法公平、公正的批露信息和取得信息的义务,权利得以实现,保护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建设问题[J].《前沿》,2004.9.

[2]梁晓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6.6.

[3]殷建国,郭兴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问题[J].金融与实践,2005.1.

[4]蒋旭.我国诚信问题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5.6.

篇9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水量将大大增加。水资源问题正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至于工业化大生产排出的大量污水、废水超过了水资源再生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恶化;而水环境的恶化又造成水资源短缺,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正是这种联动关系,要求传统水资源概念向现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等概念转变,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护水资源是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物质环境、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经济的保障和支持,使水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注意的若干经济措施

1.赋予水以价值,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当前国内水资源问题的首要举措。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而水价正是调节这种关系的杠杆。提高水价可以促进工农业和生活的全面节水,节水投入限度和调水决策等则依靠水价来调节。当然,水价调整后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做到了科学分配,水价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才尽到经济调控责任。同时,在实施中还要考虑到农民、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科学的水价体系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节器。

2.使节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科学水价体系实施的重要辅助经济措施。经济学观点认为,水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水价机制将自动配置水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水价并不能反映市场主体作出决策时所需的全部信息,由此产生了水资源的外部性。针对这种外部性导致的水资源市场的失效,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①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征税(或补贴)的主张,他认为,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总经济福利最大化,任何行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此行动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任一背离都应被消除,这就是黄金法则。因此,他提出两种方法来矫正这种背离,即税收和政府补贴。②产权经济学家科斯则认为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产权没有界定清楚,如果把产权主体的责任和权利边界划分清楚,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科斯定理的简单表述为: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权利初始界定条件下的自愿交易总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产权最大化)。因此,提出了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将外部性内部化,再通过市场进行自愿交易的解决办法,即提出了所谓的水权交换机制:研究水权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

3.实现考虑“水资源”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基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经济管理措施。当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宏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账户体系(SNA)均没有把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的核算纳入其中,只是注重经济产值和增长速度,而并不反映资源的耗减,从而使得核算体系建立在“资源无限,任意取用”的基础上,以至于GDP的虚幻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并存,形成所谓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因此,必须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成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建立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两个特性,以便使水资源核算既与其他资源核算有机结合,又能突出水资源自身核算的特性。①资源的区域性:不同地区水量差别很大,很难进行区域资源利用的调剂,而且水资源利用与人口密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因此,该特点要求在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应该尽量划小核算区域的范围。②水资源的流动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渗透,因此,该特点要求进行实物量核算时应准确估算出重复计算的水量。4.建立经济约束机制和经济激励机制等相应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经济约束与激励法规是实现利用经济杠杆调控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制约措施。拉动经济杠杆,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对节水产品予以政策上倾斜等;惩罚奖励机制,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与此同时,在具体法律法规上,应进一步修订完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加快对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的制定,强化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理,严厉打击,教育民众。

篇10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对于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有利于学校群体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第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室,对工程制图课程或房建课程的教学采用投影仪进行作图投影,就能节省教师在黑板作图的时间;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人机互交,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官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是体现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标志。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具有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科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已成为可能。半个世纪以来,每当新的技术有所突破,就有人尝试把它应用于教育领域,其目的在于教育要保持领先水平。教育领先,就意味着人才领先,人才领先,就意味着经济建设能快速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决定了国力状况。所以说,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教育领先关系着国家的成败兴衰。要使教育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高度来认识。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着差距,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加快教育的改革,必须加快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满足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要,才能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项目分析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同于学校其它环境建设。在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时,要考虑它的功能和特点满足当今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项目选择方面也要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应该加强建设的项目有:

班级电视教育系统。班级电视教育系统就是在班级配置电视和VCD,组成教育教学系统。该系统具有使用灵活方便、高效和经济的特点。用班级电视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课程教学,是通过收看电视广播或播放VCD教学光盘完成的。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不但能节省师资力量,而且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它是加强建设的首选项目。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是指具有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专用教室。在多媒体教室中,一般配有大屏幕投影仪、电影放映机和音响设备。投影仪可供胶片或实物投影。用透明胶片投影时,教师可事先在胶片上写好教学内容,也可边教边写,并且由于投影仪具有代替黑板的作用,教师教学不必因板书而背向学生,所以一般教学效果较好。投影仪也可当幻灯机使用,特别可以做多层次复合胶片,可供随时迭加,平面旋转,能清晰地表现运动发展过程。使用投影仪和电影放映机进行教学,由于表现动态效果好,所以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投影仪作为现代教学设备,目前在高校已较普及;而电影机则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才可考虑配置。

计算机室和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室一般指配有多台计算机的工作室或学习室。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把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习题编成教学程序输人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对话,可以自学、自辅、自检式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音实验室,则是专门用于外语课程的教学。语音实验室目前在高校已普遍建设,它备有学生的隔音座和教师控制台,每一座位和控制台上都配有耳机和话筒,教师通过控制台对学生进行授课、提问、答疑、对话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校园网络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络是把校园内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传输系统。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网络了解各个部门工作情况和指令;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和信息交流。如果把校园网络与电子阅览和国际互联网连接,则可实现教学、管理、资料查询的升级,即实现教学、管理和资料查询的全面网络化和信息化。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和学校的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目前从各高校的建设情况来看,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高校好些,有的却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极不相称。学校的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只有在学校领导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建立起来。

在进行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时还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在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时,首先要统一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投资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建设与一般建设的统筹安排,适当集中资金重点装备、配套购置,使之迅速形成优势并发挥效能。

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在加强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时,要能体现和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并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育内容和手段也更新很快,因此建设要充分考虑适时性和方向性。

篇11

缺乏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没有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不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影响质量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人员配置不合理。

一些施工建设单位和监督机构没有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忽视工作队伍建设,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开展质量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3)监督过程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忽视施工现场的巡查工作,监督检测记录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影响质量监督工作水平提高,对整个工程施工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

2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

为了弥补质量监督存在的缺陷,促进建筑经济效益提高,结合建筑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策略。

(1)完善质量监督制度。

为了促进质量监督水平提高,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例如,建立质量监督告示制度,提高监督工作透明度,从工程施工建设开始,各方都应该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提高质量监督单位工作积极性,预防质量事故发生,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立集体监督模式,配备专业监督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质量监督落实到位。建立事前监督模式,提高监督工作预见性,及时发现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预防质量事故发生,促进整个工程建设效益的提高。另外还要明确质量监督人员职责,落实监督责任制,确保质量监督工作有效进行。

(2)合理配备监督人员。

重视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监督工作人员,为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准备人才队伍。加强对监督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工作流程,认识做好监督记录,促进质量监督工作水平提高。

(3)加大监督资金投入。

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促进质量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还要用于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方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为整个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4)重视事前监督控制。

在工程建设之前,要明确质量监督目标,任务,要求,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明确各方职责和权限,做好事前监督控制,为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奠定基础。要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制定有效的监督方案,确保质量监督有效到位。例如,对深基坑工程,应该加强基础维护和开挖工程的监督,对装饰装修工程应该加强装饰材料、室内环境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5)加强施工巡视监督。

工程监督人员要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巡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施工现场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确保质量合格。积极倡导并开展工程创优工作,消除质量隐患和缺陷,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建设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6)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重视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做好工程每部分的检查。同时,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及时做好处理工作,消除质量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失,促进整个工程建设效益的提高。

篇12

2.1对于低碳建筑的认识不足

从当前的形势来分析,虽然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相关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建筑在认识方面还是比较的模糊,对于低碳建筑的内涵的认识还不是很准确。政府以及建筑行业内部的相关部门是低碳建筑的推行者,但是对于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这样就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低碳建筑的认识还不足,难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低碳建筑的推行和倡导造成了阻力和制约。

2.2相关的政策不完善

一些个别的发达国家为了能够实现特定的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都设立了诸如碳基金等低碳的激励政策,但是我国同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建筑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不是十分的健全,尽管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节能条例,但是几乎还没有出台专门是针对低碳建筑的相应法规,这就使得对于低碳建筑还缺乏必要的激励以及约束的措施,难以提升建筑用户降低自身碳排放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2.3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可以说是一个企业时刻保持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得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在低碳建筑的设计环节中也蕴含着创新,其中包括了对于设计方案的创新以及建筑材料的创新、施工技术的创新等很多的方面。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创新的技术,将低碳的理念和价值应用到建筑实际中,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方面的效益,真正地将低碳环保的理念加以落实,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低碳建筑的设计建议

在进行低碳建筑的设计时,涉及到了几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例如:设计环节以及施工环节、使用环节等。因此在上述的几个重要环节中,都要贯彻和落实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不但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建筑的耐久性,还要逐步地完善建筑的节能效应,甚至还要考虑到建筑物废弃之后有关废料的循环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3.1充分考虑到建筑的环境属性

在当晚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的建筑难以同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需要在进行低碳建筑的设计时,充分的对环境加以利用,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的环境属性,从而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量有效的加以减少。例如:可以对太阳光或者是自然风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就可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3.2注重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行业之中,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运输和使用等很多的环节都会产生数量很大的废弃物,这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加大了对于能量和资源的消耗。例如:建筑材料加气混凝土会散发出氡,这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还有一些建筑的板材会释放出有害和有毒的气体等。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很高的污染性,能源的消耗量也比较大。因此,在进行低碳建筑的设计时,应该尽量选用那些污染比较低并且能够进行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在材料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将施工的周期加以缩短,简化施工的操作环节和过程,避免出现建筑材料浪费的现象,将建筑的成本加以降低。

3.3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低碳建筑法规和机制,在进行建筑的申报以及审批的整个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要根据法律和法规来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不能够予以审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低碳建筑加以规范。此外还要提升低碳建筑意识,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不能够予以审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低碳建筑加以规范。此外还要提升低碳建筑意识,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

篇13

2.班干部选拔与培养情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你班中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是哪一种?”有35%班级采用竞选制,有50%班级仍是班主任任命;“你的班级由谁管理?”有46%由班干部管理,有33%由班主任管理,只有21%由学生自己管理,看来还有不少班主任不愿放手。

3.班风与学风情况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了6道题:“你认为自己班级的班风属于下列哪一种?”有24%认为班级充满了和谐与竞争向上的氛围,有34%认为“团结友爱”,有32%认为“安静、有秩序”,有10%认为“人心涣散”;“你对你们班目前的学风评价”,有33%答“很好”,有36%答“较好”,有约1/3认为一般;“你班团组织工作状况如何?”认为“能团结协作、基本协作、不能协作”的各占1/3;“你认为班级自习纪律现状如何?”答案中本班级均“有管理者”,但选“能很好管理”的只是1/3多一点,有38%认为班干管理者能力不强、管理无法,有26%认为管理混乱;“关于班级卫生状况”,30%答“很好”,36%答一般,24%答“保洁不好”;关于“班级对你学习的影响”,有31%反映管理过严,有24%反映学业负担重,有25%反映班风、学风对自己有影响。

4.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你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有34%答“归属感”,看来不少学生已经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有33%答“学习氛围”,这是学习型学生的答案;“你所在班级凝聚力如何?”有44%答“一般”,只有28%认为很好,更有24%认为“很差”,看来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对本班级的热爱程度如何?”有26%答“很热爱”,有35%认为无所谓,看来班级精神远没有形成。

5.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对于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调查,我们设计了六道题:“你觉得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哪一种?”有45%认为是“积极作用”,还有32%认为“没什么作用”,有23%认为起消极作用;关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途径”,有41%认为要靠全班同学的力量自主实施,有25%认为那是班干部的事,有34%认为要加以强制实施,班主任应加强优秀班级文化的传播;关于“你所在班级的获奖情况”,调查的三个班,有一个班不曾获过任何荣誉;谈到“班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占56%,还有30%表示有些希望;“你对你的班级或对你分管的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有56%“非常有”,有42%“有一点”;“你给班级或他人承诺的事是否一定尽力办到?”有79%表示一定办到,有21%表示尽力办。通过这六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6.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设计了四道题:关于“班级开展文体活动的次数及学生的态度”,有1/3班级经常组织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少,只有25%热情高涨,偶尔组织的情况高达42%;在调查“部分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理由”时,选“活动质量不高,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占29%,说明学生中的三种意识几乎都是1/3左右,应该提高活动质量;关于“一个班级是否应积极开展活动”时,有68%同意,可见已达广泛共识;关于“班级活动开展方式”时,有34%认为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只有1/4认为学生担任主角,还有28%认为“老师在唱独角戏”。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起来,老师还有诸多不放心。

7.简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调查设计一道简答题:如果你想对班主任、班干部、班级管理提些意见或建议,请写出来。对班主任的建议大致有:要理解我们,我们已长大;不要体罚,要相互尊重;多举办一些活动;教室办一个图书角;等等。对班干部的建议有:多数挺满意的;有责任心,但方法要改变;学习委员不称职等。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有:举办一次艺术节,经常调位有利于眼睛健康,班貌布置应当定期更换,黑板报最好按小组出版……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很认真,体现了对班级的关心。

二、结论与建议

1.构建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调查显示,多数班主任已经与学生初步构建了平等、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班主任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代沟,这势必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