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考语文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语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考语文论文

篇1

我们都熟悉一句话,这就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因为语文的这个特点涉及面多而广,考察时,综合性又比较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不少同学感到无从着手。其实,和任何学科一样,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母语博大精深,出题千变万化,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基础扎实,自能以不变应变。一般来说,语文学习可以归纳为两点: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而无论是“得法”或“受益”,都离不开记忆与思考。

语文是最依赖基础与积累的学科。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把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在考察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考察能力”,这是对“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新解释。个别同学认为,文化文学知识浩如烟海,考背诵默写的就那么几分,我不要就是了。这真是一种糊涂的认识。我们知道,缺少基本的文化积累,我们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断、想象联想都会受到限制。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介绍蔺相如时,说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如果对“宦者令”,“舍人”这两个词不了解,就无法明白蔺相如的身份,对文中后来廉颇所说的“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也难以理解到位。不仅文言文,语文阅读常常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如果我们对本文的背景风物、时代风尚、人物性格有所了解,对我们整体把握本文,无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再说,文化沉淀丰富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也会增强,对世间万物的感应会更敏锐更深刻,写作时,无疑也会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得到有效、有益的作文材料,心中想的笔下写的,也自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论何种考试,本质上都是考察你记住理解多少知识,能消化运用多少知识,而要运用知识,首先就要学会思考。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学问”,意在强调学习需边学边问。“问”其实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比如《鸿门宴》中,项羽“留沛公饮”当时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字面看,意思不难,只是写了几个人坐的位置。但如果问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就会发现这里大有讲究。从古代的礼仪知识中我们得知,一般宾主之间相对而坐时,宾东向,主西向。宴席中,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西向更次。从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的细节上,我们看到项羽依仗兵多将强,不把刘邦看在眼里。仅此一个细节,多问一个为什么,项羽那高傲的性格就凸现了出来。“思考”不仅是“多问”,还指“比较”与“打通”。据说钱钟书小时候读书,常常想一些“可笑”的问题。看了《说唐》后,他会想《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如果进入《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80斤重,怎能打过李元霸那对800斤重的锤子?可李元霸那对锤子到了《西游记》里,又怎能比得上孙行者那1.3万斤的金箍棒……这些虽只是一个孩童幼稚的想法,但这种好问思考的习惯和兴趣,实在是做学问的萌芽。

一个人如果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那么,他一定不会忽视语文学习,因为语文与生活本是一体,它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就生活在言语之中,人是言语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际的,又是哲学的。而且,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人的文化素质、人文情怀、见识眼界、审美情趣、阅读感悟、语言表达等息息相关。而学好语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记忆与思考。

篇2

当今时代是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增加自己化学知识的储备,将教学内容清晰、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在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改编成网络流行的歌曲如小苹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方便学生记忆。

2.2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图文合一,动静相辅,形象直观。它能够动态的演示复杂的过程,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只是靠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但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原子核排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2.3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3.逐渐引导社会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的心理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前化学教学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位于的价值取向。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如何改变目前存在的状况,更好地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课堂教学,做到“优讲”

“优”,就是耗用的时间较少,学习量较多,学习负担较轻,学习效果较好。

要做到“优讲”,首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加以分析;其次,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课本教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然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讲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精于讲述,即对知识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对一些内容甚至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对已有的知识精心筛选,忍痛割爱,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指导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

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解决存在问题的条件,进行知识的积累,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性。如果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专制者,也因有了学习主动权而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与成就感,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有解决的可能,高三语文教学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重视考题训练,做到“巧练”

在高三,进行一定剂量的训练是必须的,以考促学,以学带考,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检查能力,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练习最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练习的质量才有保证。另外,课堂练习一定要定时完成,决不能允许学生拖沓,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在高考紧张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完成语文答卷。一般来说,试题是多少分,就规定学生多少分钟完成,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避免学生答不完试卷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精选试题,决不能随便拿一套试题给学生做,不考虑有没有效。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

现代文阅读考试是能力考试,要想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仅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做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点拨的“巧”在于把握时机,点到关键之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开窍,思路开通,促进思维延伸。点拨需要方法上的灵活,既要随机应变,也要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有的只要略加指点,就能茅塞顿开;有的只有高透明度的剖析,才能排除障碍,开通思路。

3.重视试卷评讲,做到“深评”

讲评训练题或试卷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认真批阅,抓准反馈信息的前提下,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弱点,精心设计讲评教案,在评中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实质,明确思路,总结方法规律。

篇4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理性与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通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和如何学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

几十年来,高考为我国高校科学有效地选拔人才,引导中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育公平的于扰,体现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了个人凭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导致选拔人才上出现不少问题。

通观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不论是在考试组织上的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还是在考试内容上的“3X”科目设置方案,以及在考试时间上的春季、秋季两次考试,甚至全国53所高校享受5%“招生自”,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涉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没有能够有效扭转中小学深陷应试教育的可悲局面。高考制度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始高考改革,进行自主招生,通过“面试”选拔了近600名学生。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各种观点荟萃网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人对面试招生的公平性表示质疑。比如,面试考官的认识与价值取向本来就有主观差异,对人才的识别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见仁见智。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也许会给考官以“木讷”的印象,但实际是有真才实学的。面试在一些需要沟通能力的专业或行业如艺术、管理等比较重要,然而对于一些不太需要沟通能力的专业或行业如技术、研究等就相对不那么重要,存在制度“失灵”的情况。相反,不少人认为,如果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笔试完全可以考查出应试者的素质。笔者认为,这两所高校跨出的步子太大,是对在中国国情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简单化处理。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极大,建立统一、公正、合理的高考制度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尤为重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当今中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制度改革是涉及当今中国千家万户的大事。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主张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强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执意废除高考,由各个高校自主招生。然而,从十多年高考改革的脉络可以看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在考试科目设置等方面做点改进,一直没有轻易废除高考的说法。废除高考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便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过去,人情关系因素也还是存在着。如果在当今学风浮躁、关系盛行这样的大环境下,放开政策、自主招生,那会使得高校招生的状况更加糟糕。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保证高考制度公平与效率改革的相对可控性,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在这个框架下的改革策略才是可取的,这也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做法。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上进行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草率行事,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为什么必须改革高考制度

通识教育通常指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需要而进行综合性的、普适性的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它要求学校教育不能片面强调科技知识或者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在两者融合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薄弱、专业设置过窄、教育功利性过强等问题,导致学生思想底蕴不深、创新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的产生。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不仅如此,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忽视人文精神,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工具理性化”倾向。关注一些可直接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东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忽略人文素养的专业教育使得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生价值目标,片面强调专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狭窄化。

进入新世纪,尽管我国一些高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但足,通识教育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比如,目前的大学本科阶段仍然注重专业教育,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高校提供的通识教育却差强人意;高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在学生批判意识和个性的培养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究其原因,无不与我国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未能有效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关,而所有这些的原因又归结于现行的高考制度。

1.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现行的高考制度已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把高中教育,甚至初中、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歧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中小学生紧张忙碌地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升级、取证,泯灭了探求奥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试想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个性和创造力吗?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中的教学实际中,为了适应高考考试的需要,大部分学校从高二起就将学生按文、理科分班。从知识结构方面讲,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高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这不仅不利于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还为高中毕业生以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带来了问题。现行的“3X”高考科目设置依然未能改变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局面,相反使学生更容易偏科。“3X”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3X”与以往高考选拔相比,没有显露明显优势。鉴此,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不能沿袭以往一贯文理分设的老路,机械地通过各种考试科目的组合设计而力图反映不同群体考生的不同知识结构,盲目追求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这会使得考试科目设置过多,依然改变不了高考对高中课程设置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精简压缩考试科目仍然是高考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精简压缩考试科目才能避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减低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对高考的“依赖”,真正使得高考指挥棒“失灵”。

现行的高考制度只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只懂得通过反复的识记和演练考得好分数,使得高校选拔的人才只会“考试”,即所谓高分低能,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而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人格的缺失比单纯的知识缺失更可怕。高考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选拔方式存在“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多方面的考核内容,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高分数的考生往往并不一定是高素质的学生: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却成为准以认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现在国内有不少大学热衷于通识教育,殊不知我国高中阶段已经文理分科后选拔的人才怎么能有“通识”呢?如果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本身就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大学通识教育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施。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贯穿到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这实际上就是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其实,无论从中国古代的“六艺”,还是西方的“七艺”,及至文人稚士提倡的“琴棋书画”,都可以看到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子,都是旨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达到文武并重、知能兼求、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养成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仍然是打基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促进知识融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格养成。

2.观行的高考制度难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不能够发挥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只能根据划定的分数线按照成绩的高低“被动地”录取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国家管得太多太死: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高等学校是办学的主体,高等学校应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而招生的自是最基本的一项;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然后再根据既定的规则和标准由学校自己来选拔,过多的限制必然会使得高校丧失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够有大的作为。因此,应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充分给予高校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高校有更大的自,发挥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主体。

高考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所以,必须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地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高考改革没有出路。要注重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推动高校选拔人才和扩大办学自,促进高校通识教育。所谓系统性就是改革要彻底,制度设计不留漏洞和死角,能想到的问题在改革之前就想到。所谓衔接性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与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相衔接,使高考制度真正成为沟通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既要避免改革动作过大对中学教育造成的冲击,使其对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实现高中毕业生的平稳过渡,同时还要兼顾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因此,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站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认识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经过精心设计、缜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三、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内容改革

(一)目前的高考科目设置

目前高考实行的“3X”科目设置可追朔到1991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实行高考科目改革,提出“31”四个科目组的方案,并在湖南、云南和海南三省试行。“31”中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1”是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的任意一科。199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试行了“32”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一直实行到2001年。“2”指物理与化学或历史与地理。1994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部分省市推广试行“32”方案。1995年以后,全国除上海外都实行此方案。1999年广东省率先进行了“3X”高考科目没置改革,2000年推广到五省,2001年扩大到13个省,2002年全国务省市都实行了“3X”方案。2003年秋季高考,全国各省市同时实行着几种不同模式的“3十X”方案。

从10多年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实行的“3x”方案脱离不了原来考试科目设置的藩篱,依然存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仍在考试科目的组合上做文章,而且每个省市考试科目设置都不完全一样。“x”的组合有很多种,很复杂。显然,“3X”方案只有当考生选择“X”科目完全相同时成绩才有可比性。高考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考试内容与形式,具体地讲是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与形式和招生录取的方式。所以,必须把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内容的改革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考试科目设置是大方向,而考试内容则显得较为具体,必须在有限的考试科目数内,让考试科目设置基本或主要反映考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而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强化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解决相关能力的考核。

(二)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充满人情与资历的社会,托关系、找路子的事情实在太多,尤其是像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竞争又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真正靠高校自主招生,即便有了各个高校承诺的所谓“自律”,彻底废除高考、完全放开也不现实。不但老百姓担心缺乏公平,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光搞“面试”成本就很大,更何况面试的公平性本来就值得怀疑。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的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仍然是一种“折中”之方案,即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各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主要观点是:一是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即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可分存秋两次;允许多次参加考试,可以最好成绩申请入学,成绩两年内有效。二是以省划线,分省招生。二科成绩达到一定要求者,即达到分省的本科线、专科线两条线。三是各高校可不再设置其他考试科目,由各高校自主选拔。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以及结合中学的表现等。

1.高考考试科目只设语文和数学。高考考试科目为什么只设语文和数学?

(1)避免文理分科,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铺平道路。文理分科必然造成高中生的知识结构缺陷,甚至偏科。现行的“3X”单纯按照科目的组合必然打上文理分科的烙印,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取消英语(理由后述)以及“X”,把它们放到高中阶段的会考中解决,不但能够避免文理分科,防止偏科,引导基础教育、中学教育转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起到中学教育重视这些科目教学的作用,扭转现在的应试教育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大学通识教育铺平道路。

(2)语文和数学是最最基本的科目,语文强调会“写”,数学强调会“算”。在门数众多的高中课程中是否存在基础性核心课程?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别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与数理能力,语文与数学因其较高的负荷量而成为众学科中的核心学科。语文和数学是最最基本的科目,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语文和数学都属于工具性质的科目。语文虽然作为一门语言,但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如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等。没有一定阅读量,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学语文用于交流,能读懂别人的文章,能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语文说到底就是要会“写”,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清晰地写出来。实际当中,不少学生有了想法、有了实验结果就是不会写,写不出来,缺的就是写作的基本功,特别是一些学术论文更是需要一些写作规范、技巧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素材或题材、一样的实验结果,有的人写的文章条理清楚,令人信服,而有的人却缺乏严密的论述,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数学知识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专业领域,自然科学不必说,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已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知识,就连文史哲这些文科味最重的经典文科也越来越需要数学工具。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推理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思维训练。数学知识源于人类解决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把他们进行抽象精炼后又指导生产实践。数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很多学科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各种-~-I~的数学模型,进而通过数学推导、演算来求其解。因此,数学强调“算”。这里的“算”不单单是简单的计算或运算,还包含了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手段进行求解的能力。

(3)不考英语。英语同语文一样,本质上是语言,也是工具性的科目,这是必须明确的。我们可以拿《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和英语的考纲内容作简单对比。除了英语有听力,语文和英语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上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的主旨要义、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并能做出适当推理;写作就是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语言,本质的东西是通的,没必要重复设置两门语言作为考试科目,此外,外语语种不同,考分同样缺乏可比性,这也是不考外语的理由之一。

仔细想来,从小学到研究生,英语居然要学20多年!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对一门外国语的教育如此重视!英语教育投入过多已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会严重制约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英语教育投入过高,导致人力、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教育界应该好好测评一下英语教育的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之间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没必要这么多人、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学外语。在我国,真正需要的是一大批专职翻译,他们能够迅速翻译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发明,使得更多的国民省下精通英语的时间去搞创新或干实事上。

总之,在实行语文、数学二门科目入学水平考试制度时,作为选拔性考试,必须从重视知识立意、强调知识点及覆盖面向注重能力考查转变;考试题目不应是通过集中强化训练所能解答的,也不是死记硬背能够回答了的;重点考查和检测学生语文、数学的基本功以及熟练运用语文、数学知识的能力。只要是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的确定了,有那么多的语文、数学专家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去出题目了。

2.语文和数学之外的其他所有高中科目,放在高中阶段的会考考查。关于高中会考成绩的参照性,以往对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会考成绩与高考成绩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会考与高考虽具有不同的性质,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学力水平,会考成绩完全可以作为平时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与高考分数一起,作为高校录取的有力参照。

会考可以是高中自己命题,以减少招生命题考试的工作量和考生的负担。考虑到会考成绩的可比性,会考可在分省范围内进行,即分省命题。会考的成绩是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要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会考成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考究竟采取哪种形式为好,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再结合中学的表现等。考生用他认为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成绩,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根据学生提供的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结合中学的表现以及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等综合表现决定是否录取。考生可以同时拿到不同学校的录取通知,学校也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的机会选择,最终让学生和学校进行合理的双向选择。

篇5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要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三、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突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课程中的的梳理与探究,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教师没有充分运用;每篇课文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完成;学校许多的综合能力培养活动(演讲,研究性学习,比赛等)只是少数同学参与。如果把综合性学习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将来的高考还是“镣铐”吗?

2.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拓展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如此,也是在拓展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是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还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作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如先确定写什么文体,具体安排训练某种文体结构以及掌握某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与高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程度日益增强,排除了以往高考语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与语文教育目的不相符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体现高考语文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冉启红.小议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0,(7).

[2]袁菊.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1).

篇6

第三,注重培养美术实践能力是新课标对美术课程的要求,这与高考美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素描课上,学生只是用简单的铅笔,在纸上就能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兴趣,素描课程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标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学生体会作品内容的同时体验了作品的描绘和制作,这些成功的经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

第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被埋没,就这一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美术来说,相得益彰。不管是创造力还是想象力对美术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着作者的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这两点对高考美术尤为重要,创造力是美术工作者的生命,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是美术生的重要缺陷。因此,找回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刻不容缓。第五,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是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看法和思想不再是“标准答案”,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新课标政策下的理想课堂模式。在普通美术课程中,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思想情感,最后由教师总结,或者稍加改正,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专业课堂上,学生作品集中在一起,以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批评和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专业进步,同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篇7

一、学术性强

学术性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无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

二、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既有名家经典也有鲜活时文,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也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三、重点突出

高考语文试题的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两大类。这主要是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解题的障碍。

除此之外,从题目的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9~18分不等,基本上维持高考小阅读的形式。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简答题。选文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命题特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了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各个段落、整体文意的把握;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读懂文章。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对该类试题均有所涉及。

二、分析综合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几个层次能力的综合考查,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再如2011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4题: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2.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它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和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9题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4.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的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能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能力。如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5题对文章论述思路的考查。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在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均有涉及。同往年试题相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更加突出了对考生在文意方面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势预测

一、选文题材范围稳定,变化不大

论述类文本的题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哲学、美学、生物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评说、文学现象、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这个范围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对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等加以特别关注。

二、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篇8

二、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推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后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1、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教师的感悟真情流露,教学语言既风趣又富有文采,这些都是闪烁的宝石和耀眼的珍珠,光彩夺目,让学生喜爱,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故事、谈古今、赏美文,用丰富的言语内容吸引学生,用变化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他们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精巧设计,词句华美,语言生动风趣,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怎会不热情四射,激情飞扬呢?

2、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之前,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作品的结构框架,其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白”,还有待我们发现和补充。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靠阅读活动填补的,被激活的思维架起了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情感的桥梁,使我们对作品的意义有更个性鲜明的理解,进而体验到成功的。使学生加深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主旨的认识,以及对人物的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对具有好奇心的高中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有很多成功之法。总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兴趣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4、精心设计教案,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氛围和谐。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给了他们合作的空间,给了他们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课堂气氛,而且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篇9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firmly support the view that __观点一或二______. It is not only because ________, but also because _________. The more _______, the more ________.

(2)利弊型的议论文

Nowadays,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___作文题目______. In fact,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__题目议题_____.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ere are several positive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ly, ___优点一______. And secondly ___优点二_____.

Just As a popular saying goes,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__讨论议题______ is no exception, and in another word, it still has negative aspects. To begin with, ___缺点一______. In addition, ____缺点二______.

To sum up, we should try to bring the advantages of __讨论议题____ into full play, and reduce the disadvantages to the minimum at the same time. In that case, we will definitely make a better use of the ____讨论议题___.

( 3 ) 答题性议论文

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__作文题目_______ .It is really an important concern to every one of us.

As a result, we must spare no effort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 we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steps which can be taken to undo this problem. First of all, __途径一______. In addition, another way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of the solving problem is ___途径二_____.

Above al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___作文题目______, we should find a number of various ways. Bu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would pref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is way, that is to say, ____方法_____.

篇10

由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审题不严,或对写作题目理解不全面,造成整篇作文的主题不明确,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所需要体现的知识点。例如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要求对“汉语词典收录外来词汇”这一跨文化现象发表看法,由于题型较为新颖,学生在构思和行文上都存在较大的失误,造成失分较为严重。有许多考生错误地写成了阐述英语的重要性,还有的考生没有给出明确的立场。

2.阐述观点,提供论据,内容空泛,论据不足,文章写得太简单

这方面的问题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中占较大比例,由于学生对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这一话题平时涉及不多,缺少相关话题语言和内容的积累,从而使整篇文章的思路没有打开,所列的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显得站不住脚。

3.固定短语搭配句型问题

在英语写作中应用固定短语或句型能够增加作文的亮点,但学生对固定短语搭配的掌握情况却不乐观。例如,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中,表达“对一部分中国人来讲是困难的”的意思时,可以使用be difficult/hard/tough for sb;sb find/think/believe/consider it difficult to do;sb have difficulty/trouble in doing 等。

4.语法错误

英语作文写作中,语法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考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问题。例如,在作文中学生表达“这种现象已经对母语造成侵蚀影响时”,要用一般完成时,“Firstly, this inclusion has actually polluted our mother tongue.”不能用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进行时”混淆会造成语义表达不准确。

二、提高高考英语作文水平的关键对策

1.注重单词积累

为提高英语作文整体质量,首先要保证学生英语词汇量丰富,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对基本词汇的扎实掌握,也要保证对高级词汇的学习和运用。对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要注重方法的掌握,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法,激发学生对单词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记忆的深度。同时,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拓展学生学习范围,丰富学生的词汇量,“Cultural influence”“Cultural eros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对这些热点词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书面表达。

2.加强作文框架的写作练习

江苏卷高考英语作文偏重于应用文写作,题型的选择通常较为新颖,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门问题联系紧密。因此,在平时的英语训练中要注重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注重对作文框架写作的训练。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的书面表达主要考查的是“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的问题,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agree or disagree”,并对这种“Crosscultural phenomenon”现象进行意见表达,保证作文整体框架清晰。“跨文化”话题是近年来较热门的话题,平时的了解训练若有涉及,则会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运用更好。

3.注重词汇搭配应用

有效提高英语作文得分,要注重词汇的搭配应用,将基础词汇换成较高级的词汇,能够有效提高作文的整体质量。在高考英语作文中,合理的词汇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加分点。

4.注重写作过程中的细节

注重写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能够促进作文整体结构更为完善。对作文中心旨意了解后,在行文过程中要加强细节问题的处理。例如,在行文中明确何时适合用长句,何时适合用短句,什么位置适合用代词,什么地方该强调等等。对细节的合理处理,能够完善作文的整体逻辑结构,为作文加分。

篇11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以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比较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地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维度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频,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的教学氛围。

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篇1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firmly support the view that __观点一或二_. Itis not only because ________, but also because _________. The more _______, the more ________.

(2)利弊型的议论文

Nowadays,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___作文题目______. In fact,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__题目议题_____.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ere are several positive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ly, ___优点一______. And secondly ___优点二_____.

Just As a popular saying goes,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讨论议题is no exception, and in another word, it still has negative aspects. To begin with,缺 点 一 .

In addition, 缺 点 二 .

To sum up, we should try to bring the advantages of 讨论议题into full play, and reduce the disadvantages to the minimum at the same time. In that case, we will definitely make a better use of the ____讨论议题___.

( 3 ) 答题性议论文

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作文题目_______ .It is really an important concern to every one of us. As a result, we must spare no effort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 we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steps which can be taken to undo this problem. First of all, __途径一______. In addition, another way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of the solving problem is ___途径二_____.

Above al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___作文题目______, we should find a number of various ways. Bu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would pref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is way, that is to say, ____方法_____.

( 4 ) 谚语警句性议论文

篇13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陕西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市场是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模式中最具活力、对民办教育发挥经常化影响力的要素。民办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陕西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陕西民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壮大的过程。办学规模扩大了,培养质量愈发重要。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办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民办院校就将面临生源匮乏、难以维持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民办高校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民办普通高校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才能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民办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的新观念,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进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接轨,使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2、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民办高校要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走出去”就是专职中青年教师要定期走向社会,走进高新技术产业,要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学实践知识。“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加盟民办院校任教。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在校生吸收学习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是社会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起逐年迅速增长,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必须认识到,学校把学生招收来只是进行“加工”、“培养”,社会是学生的归宿点,让他们顺利地就业,他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有生存权、自主权和发展权,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整体发展很快,像西京、西译、欧亚、外事等都在2万人以上,就是因为“出口畅”才保证了“入口旺”。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大胆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

4、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民办高校多项硬性指标皆名列全国前茅,如此成绩固然可喜,但陕西民办高校,同样面临与公办院校一样的资金压力。而相比公办院校,他们更不易获得银行的支持,生存和发展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由于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在近两年,高校扩招以及各地独立院校纷纷崛起等因素造成生源分流、资金分流等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亟待锻造和稳固它的“资金链”。

5、民办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从一次性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与企业的横向联合更加密切

随着陕西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与民办教育相联合,而民办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满足社会,满足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民办教育逐步形成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作用、并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企业、行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学校为企业、行业培训在业职工、下岗职工,将为社会、为企业、为经济提供更多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克荫.陕西现象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