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舞蹈研究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舞蹈研究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舞蹈研究生论文

篇1

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

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质限制,选题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范围和深度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选题要么过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着手。要么过小,研究的范围过窄,过于深奥,学生理解困难。要么缺乏创新,完成的毕业论文水平一般。要么完全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上面,缺乏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1.2实验设计不合理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一些水平较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的专业老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来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专业老师指导有限,有的老师缺乏科研和实践经验,导致实验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实验进行到中途开展不下去了,不得不重新再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1.3实验经费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论文,整个实验对经费要求比较高,学院投入的经费紧张或不足,经费按人头算,分配不公,没有与论文完成质量挂钩,挫伤了认真带学生的教师的积极性,也助长了部分不负责任教师的不正之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论文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经费不足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往往前期一切进展顺利,学生在进行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的时候,到了中途或结尾,由于经费预算不足,这样导致了实验的质量大打折扣。指导的学生多,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紧张,毕竟实验经费充足的老师不多,大多数老师经费少,对于讲师来说更是负担不起现在高昂的实验费用。

1.4专业指导老师缺乏

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薄弱存在于农科院校的许多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动物养殖的实验为主,论文指导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近年由于扩招,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由于许多指导教师同时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在校外任职,或经常出差,作为教授还指导研究生,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其它原因导致专业老师在论文指导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缺乏对学术研究的严谨。

1.5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思辩能力、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但是,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做论文,不愿开展科学研究,经常以时间紧为借口参与实验研究的时间偏少。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匮乏,使不少人抱着应付的态度,知识缺乏积累,也就难以去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论文答辩及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过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上头把关不严,下面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1.6论文写作基本功不扎实

本科教学没有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方法及技巧知之甚少,有的时候实验完成了,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得差不多了,就是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动笔,最后只好依葫芦画瓢,各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也滋生了。其实论文写作是很讲究的,这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解以及实验论文写作过程中加以耐心指导。

1.7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在的毕业论文设计及操作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而这时恰是同学们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时间,与做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现在的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对于农林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对同学们来到说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且都与毕业论文无太大关系,权衡利弊后,大部分学生必然选择前者,以至于毕业生都无法安心去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地去做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及后来的论文写作。从而导致了论文“拼凑”、“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2提高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立足高校,共同探讨扩招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措施。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对策,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基础上通过从时间前移提高认识、加强选题指导、增加经费、严把论文答辩关从而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时间前移,提高认识

时间前移、认识到位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质量带来的冲击,我们应该在第七学期结束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第七学期以及寒假期间查找资料,争取让学生在下学期开学前就对本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到下学期时,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此外,最好是将毕业论文设计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组织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面,吸收各年级中优秀学生一起参加,导师不定期的向这部分学生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供他们选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提高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1.1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储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有重要意义,他们才会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干扰,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更大的投入。

2.1.2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程度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对指导教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发挥这一作用。

2.2加强选题指导

加大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使选题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应加大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力度、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

2.3增加经费

学校在加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本科毕业论文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不仅要增加投入学生的实验经费,还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他们有动手实践的空间。

2.4严把论文答辩关

篇2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开始进入我国,其便陆续进入高校课堂,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人们广泛接受。由于体育舞蹈拥有独一无二的“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功效,运动的健身价值和娱乐功能强大,因此成为入选高校选修课数量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现状的研究,这对提高学校教学效率和学生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湖南省17所开设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的高校中随机抽取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并在每所学校参加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作为调查对象,以这10所高校参加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随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统计处理,最后确定300份调查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选修体育舞蹈课程性别分布情况

在整个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课程中,男生选修体育舞蹈的有68人,占22.7%,而女生则有232人,占了77.3%,这说明在体育舞蹈选修课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今后的体育舞蹈课程开设中应着力解决男女不平衡的问题。

2.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知识途径的分布情况

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学习过程中,被调查人群有298名学生通过网络这一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99.3%,排在了解途径中的首位; 287名学生通过书刊杂志这一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95.7%,排在了解途径中的第二位; 273,名学生通过电视这一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91%,排在了解途径的第三位; 256名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85.3%,排在了解途径的第四位;而只有67.7%的学生通过上课这一途径来了解体育舞蹈知识,排在所有途径的末位。

3.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交往,总共有299人,占总人数的99.7%,这说明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同自己的舞伴或者其他加入体育舞蹈学习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扩展交际面;排在第二位的是满足兴趣爱好,共286人占总人数的95.3%,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舞蹈还是存有较高兴趣的,并且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高,排在第三位的是健身,有274人占总人数的92%,这说明部分学生把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运动,以促进体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为目的;而其他动机则占总人数的91%,排在了第四位;而比较容易拿到学分则是排在第五位,有153人占总人数的51%,由于学校开设体育舞蹈的课程设置难度较低,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致使学生为容易修到学分选取体育舞蹈课程;学习专业技能为以后发展和明星效应分别占总人数的49.3%和43.7%。综上所述,学生选择体育舞蹈的动机众多,由此得出体育舞蹈的功用十分之多,然而新兴的项目需要鼎力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喜爱它,也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学校体育舞蹈发展制约因素分布情况

自从体育舞蹈传入我国,短短几年功夫便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快速推广,深受学生的青睐,成为另一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与教学内容。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体育舞蹈在湖南省现已普及到一半以上的学校,但是在发展道路上受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经济水平、课程设置和其它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在湖南省各高校的发展不容乐观。

在整个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过程中,制约学校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也是较多,其中选择场地设施因素的有291人,占96.3%,排在第一位,说明这是目前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选择师资力量因素的289人,占97%,排在所有因素中的第二位,为了学校体育舞蹈更好的发展,学校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资,赞助老师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培训,外出学习新知识;选择课程设置的有284人,占94.7%,排在第三位,通过对学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相关调查,有89.4%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舞蹈的课程设置不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课时太少,满足不了他们对体育舞蹈的需求,对此,学校应相应提高体育舞蹈的课时,尽可能解决课时较少的问题,同时对体育舞蹈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而选择经济水平的则只有245人,占81.7%,排在末位,说明经济水平不是影响学校体育舞蹈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而其它的一些相关因素却占了84%。

2.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技术示范动作满意程度分布情况(表1)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52.3%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非常满意,而对教师的技术动作水平非常满意的只有22.3%;34.3%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满意,而对教师的技术动作水平比较满意的只有47.7%;还有10.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2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技术动作水平一般;2.7%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满意,1%的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技术动作示范。可以得出,在湖南省高校中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但技术动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质量,教师需要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情况下也需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动作的质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书刊杂志以及电视来了解体育舞蹈相关知识,部分学生还通过上课和其它的一些途径来了解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动机以社会交往,满足兴趣爱好和健身为主, 还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强化教育体制改革;场地设施欠缺、重视度不够、缺乏交流、资金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欠佳等是制约体育舞蹈开展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不够,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和动作示范水平褒贬不一,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喜爱这门课程。

(二)建议

1.转变学生的观念意识,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应增强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提高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宣传效果,例如: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板报等手段扩大其宣传力度,注重体育舞蹈的全面普及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增强对他的了解程度。

2.学校通过资金,政策等项目加大对体育舞蹈的投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场馆建设,适当增加学生的课时,以此满足学习需求。

3.各高校教学设备、设施都有待提高,需改善教学条件,相应增设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安排场地,把课后场地合理利用起来,以便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练习体育舞蹈时还需要自身肌肉进行力量对抗来保持身体平衡,这对少儿全身力量的协调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同时还要求脊柱与骨盆上下对抗,使脊柱挺拔,骨盆以下向地板用力,这可以有效防止少儿脊柱弯曲变形。因此从少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1]所以研究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的发展为宣威市体育舞蹈以及少儿体育舞蹈的发展做出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舞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球教材、体育舞蹈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舞蹈教练、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舞蹈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问卷调查法

此问卷的整个发放是在宣威市2个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进行发放,共发放50份,回收问卷 50 份,有效问卷 50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100%。已符合了统计学要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体育舞蹈这几年来对社区体育文化开展一直是主角,研究者开始关注社区体育舞蹈的发展。袁晟慧在研究结论中表明:在社区的健身活动中,体育舞蹈已成为居民选择的主要项目之一。自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国标舞(体育舞蹈)专业至今,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 100 所,全国有超过半数的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相关课程。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一些研究者从体育舞蹈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中的来说我国体育舞蹈在高校当中体育舞蹈已经开展的相当丰富了。

2.2 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2.2.1 宣威市区少儿参加体育舞蹈的动机

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动机是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锻炼行为的原动力,但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人的行为一般不只受一种动机支配,而是由多种动机同时发生作用,但其中必有一种或多种占主导地位。根据调查,宣威市少儿参加体育舞蹈健身活动的动机呈现多样性,排在前三位的是:扩展特长(60%)、强身健体(18%)、展示自己(16%),这些都体现了对于孩子来说,根据他的性格特征和家长的心理特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望子成龙,能够多才多艺,所以再选择上大多数是扩展爱好为主。其次就是强身健体,这部分少儿大多数都是从小体质不太好,作为这类人群都是从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主。

2.2.2 宣威市区少儿参加体育舞蹈的活动场所

育舞蹈训练需要专业的场地设施才能进行,场地的大小与质量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开展体育舞蹈必须有标准形体房、标准舞场(长:20m,宽:15m,光滑的木地板)。通过走访了解到,宣威市部分培训机构学员较多,场面面积小,比较拥挤,还有的培训机构没有木质地板。这样在实施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很难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2.3 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教师现状

好的选手要配备一流的教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在少儿体育舞蹈学习训练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舞蹈动作质量与教学方法、方式,对少儿以后的体育舞蹈动作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少儿与成人相比,理解能力、模仿能力有限,如何在教好舞蹈的同时又让学员感到体育舞蹈无限乐趣,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访谈了解到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教师的技能是高水平的,但在教学方法的创新,理论知识的研究方面是匮乏的,老教师虽然有很好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对教育理念的把握,训练方法的更新,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是缺乏研究的。

2.3 当前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

首先,尽管一些社区为发展体育健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可供社区居民利用的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程度与日趋发展的体育活动人口已形成极大的反差。目前宣威市体育舞蹈的健身场地有限,收费的场馆价格偏高,加上家长的经济来源实际收入有限,使大多数的少儿家长宁愿放弃这一健身项目,选择其他消费相对较低的健身项目,这点严重的影响和阻碍着体育舞蹈在少儿人群中的广泛开展。其次,目前宣威市的专业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和教练员还严重缺乏,许多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设有体育舞蹈的专业课程,这样导致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健身人员对体育舞蹈的相关内容都了解很少,以至于大部分地区体育舞蹈健身活动开展的舞种都很有限。

2.4 促进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研究

2.4.1 提高体育舞蹈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快宣威市教师体育舞蹈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对当地健身活动点的骨干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做到持证上岗;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学校专业人才使用,同时利用专业教练员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舞蹈健身活动指导,以此弥补体育舞蹈健身教练员和指导员的不足。

2.4.2 合理利用体育舞蹈场地与设施

健身场地是健身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直接影响着健身人群活动的积极性和健身效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关注。政府部门协调高校或者学校场地,利用当地资源,也就是学校的专业场地与学校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当地体育舞蹈领域知名度也比较高,从而吸引更多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舞蹈,这些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并且给予相应的报酬,让体育舞蹈的场地与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展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

3 结论

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参与者多数已扩展特长为目的;宣威市体育舞蹈部分培训机构教学环境与硬件设施比较差,教师很难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宣威市少儿体育舞蹈教师的技能是高水平的理论知识的研究方面是匮乏的,老教师虽然有很好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对教育理念的把握,训练方法的更新,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是缺乏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王倩.我国高校舞蹈课程的推广与普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6.

篇4

一、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兴趣的意义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民族舞的观众越来越少和喜爱群范围也已经越来越小。大学生是民族舞传承非常重要的一环节,同时这一环节总是被忽视,“从小抓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人们总是把兴趣培养的重点放在幼儿时期,其实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虽然认知水平不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时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有富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能够使他们在欣赏民族舞的过程中,触发他们的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又激活联觉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得到激发,感知力得到扩展,他们的情感体验会越来越丰富;参与其中,能够让他们情感得到抒发,身体得到锻炼,培养自信心,丰富想像力,促进智力,还可以陶冶心灵,培养出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舞出自己的气质。

当前的高校里,随处可见流行的、另类的校园文化与精神,流行的语言观,超前的消费观,透支的感情观等等,极大的影响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等。就舞蹈而言,大学生们普遍喜欢的是性感的爵士、热情的拉丁或者自由的街舞, 这些都被当成了时尚的兴趣爱好备受推崇,大学里有各种街舞社团,交谊舞社团等等,人气颇为旺盛,助长了大学生“哈韩”、“哈日”的气氛,且快节奏的舞蹈动作、热烈的音乐让大学生的个性更加浮躁,无法平静沉淀。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生命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有的甚至会沉溺于低级趣味之中。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介绍民族文化,引领他们体会民族舞的美丽,能够增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燃烧学生心灵的火花,无形之中引起极大的共鸣无形,所以提高大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场爱国教育的升华。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

“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各大艺术团体进校园巡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同时中国民族舞作为土生土长的艺术种类,在很多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心里却打上了“土”的标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呢?

(一)正确认识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态度,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只有让学生对民族舞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首先要了解他们对民族舞蹈的态度,了解民族舞蹈在大学生心里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

通过调查,很多大学生讲到民族舞第一感觉就是“土”,有些人说民族舞都是大妈在广场中跳的。还有一部分觉得学习民族舞难度太大,需要很高深的基本功,而自己年龄已经大了,错过了学习的最佳阶段,即使现在有兴趣,但是很难再学好等等,其实这些观念都与事实存在一些偏差。

发现问题后就要解决问题,首先民族舞的动作动律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少数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每个民族的舞蹈都不凭空产生,他们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出了各个民族的精神和崇拜。其次,并不是所有民族舞都要求舞者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和习惯的了解,明白动作动律的来源从而学会如何把握住不同民族的不同动律,协调我们的肢体表达,达到情感抒发的目的。练习民族舞,还能让我们的体型体态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体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出良好的气质,群舞表演还能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开朗的个性。

(二)加强民族风情和人文的介绍,加深学生们对不同民族的了解

民族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世界各个民族自己所独有的舞蹈。在中国,民族舞蹈又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民族舞蹈,是指中华民族整体的舞蹈:狭义的民族舞蹈,是指我国56个民族各自独有的舞蹈。这里,狭义的民族舞蹈是广义的民族舞蹈的具体内容:广义的民族舞蹈又涵盖狭义的民族舞蹈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

我国的56个民族就像56朵绚丽的花,绽放着56种独特的光彩,在不同民族之间,气候、环境、地理、风俗都存在很大不同,各民族的舞蹈文化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最终各民族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舞蹈风格。

不同的民族舞蹈,风格相似或者迥异,但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思想,我们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蹈兴趣,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导入,介绍民族的风土人情,动作动律的来源,比如维吾尔族的“闻葡萄”,藏族的“背水”,傣族的“嬉水”,苗族的“顺拐”等,这些都是和他们当地人民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紧密相连,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提高趣味性和形象性非常重要。可以先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看一些好的民族舞视频等等,然后结束其中的一些动作分别来自于什么样的生活场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请大家回想以前看过的民族舞,属于哪个民族?哪个动作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来源于生活中的哪个动作等等。积极的互动能够活跃课堂,也能使同学参与其中,正确认识民族舞,切身体会到民族舞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介绍与实践操作并行

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自古就是通过口传身授进行传承。在古代原始的民族舞艺术传播中,民族舞艺术表演者会直接面向受众进行传播,但是在当今大众传媒时代,民族舞艺术信息往往不直接面对受众,而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给观众。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中国民族舞艺术的传播受到了巨大影响,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变革。中国民族舞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直接传播,也有间接传播,而由于间接传播的种种局限性,现今的民族舞艺术传播正逐渐回归直接传播主导的阶段。

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不能一味滔滔不绝跟他们叙述民族舞的魅力和其所展示出的民族文化,也不能一味地只让他们通过多媒体欣赏,更应该让他们参与其中,跟随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舞动起来。在大学中成立民族舞蹈社团,由老师带领同学进行一些民族舞蹈的编排,亲身感受不同民族舞体现出的不同的美感,多参加学校的各种晚会和活动,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今后的人生场合中能够做到不怯场,自信地表现自己。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视情感培养

教学方法是贯彻教学思维、落实教学内容的可靠保证. 民族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样要灵活运用,不能一味生硬讲解和要求学生模仿动作,要重视兴趣的培养,达到以后脱离老师,也能自己主动学习。

首先要以“启发式”教学。

舞蹈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强调创造性思维。要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找到创造力的钥匙,强调艺术感觉与艺术悟性。在民族舞教学与编排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造,勇于通过肢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适当安排跟随音乐的即兴表演,要求学生真正找到“自我”。

其二是单兵式教学。在集体课与辅导课中,都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做到扬长避短。

其三是加强自主学习,要走出课堂,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舞蹈演出与舞蹈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舞蹈之魂,课余可以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欣赏优秀的作品、了解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徐航.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研究[D].研究生论文.2010(5)

[2]金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状况及前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4)

篇5

一、舞龙

中国古代把传说中的“龙”比喻为神异动物,在国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寄托,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就有不少是与龙相关的,如: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壮族(农历二月间);瑶族(农历三月初三)和哈尼族(农历二月初二)的祭龙节;崩龙族的祭龙王节(农历三月间)等。舞龙又称“龙舞”、“龙灯”、“闹龙灯”等,起源于中国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和宗教活动,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

舞龙是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舞龙者以多种姿态,在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速度、幅度、耐力等揉合于舞龙技巧当中,它不受场地、性别、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有3人舞龙、9人舞龙、11人舞龙等;有男子舞龙、女子舞龙;有成人舞龙、少年舞龙。

从舞者的生理特点分析,舞龙舞狮运动是集速度、耐力、技巧等为一体的集体体育运动。舞龙运动的套路编排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在舞龙动作中,有“游龙戏水”、“二龙戏珠”、“飞跃龙门”、“翻龙肚”、“龙滚单”、“龙卷尾”等套路,展现了神龙穿梭、遨游于天上、人间、大海的形象。因此,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而且舞龙舞狮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对于单调而枯燥的校园生活来讲,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重竞技化,传授形式重技术轻健身,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将武术中的拳术、器械、功法、散打及养生功等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有些高校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选择面狭窄,内容贫乏,项目单调,使之缺乏吸引力,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舞龙运动未被重视,在教学中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思路,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

三、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的必要性

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学校体育之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感染力,还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和喜庆祥和的精神风貌。舞龙舞狮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能锻炼人们的身体和意志,起到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前进、向上的作用,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一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调集体配合、鼓乐伴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及与节日娱乐密切联系等特点。高校开舞龙运动,不仅能把民俗和现代竞技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体育的内涵和艺术色彩,充实体育新的内容,而且能体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这对推动舞龙运动的传播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有重要作用。

四、开展舞龙运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舞龙运动通过具备力量、速度、灵巧等条件的学生,借助于“龙”的道具,赋予“龙”活生生具有人性化、艺术化的动物形象而进行表演,它可以根据场地、场合、器材、观众及组织者的不同要求编排套路或表演形式。所以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舞龙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舞龙舞狮运动的训练,从中可获得艺术灵感,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要掌握舞龙运动,具有一定的要求和难度,大学生不但需要克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还要克服外部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多人参加的集体运动项目,讲究整体的配合与默契,要求运动员与器具,音乐伴奏与动作编排高度统一,在舞龙过程中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高校已经成为中国舞龙舞狮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龙狮文化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高校学生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在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应进行深入学习,大学生有一定鉴赏和识别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领悟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这对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发展及推广与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往往会组织一些新奇、独特、优美而刺激的体育赛事或娱乐活动,如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现代竞技体育,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获得身心健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效果。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群体,人文素质普遍较高,在高校开展龙狮运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正适合这一出发点。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然会给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

总之,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通过走进高校的形式,提高人们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荣誉感。并且通过舞龙运动,可以提高学生机体运动水平,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对学生以后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增强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黄益苏,史绍蓉.中国传统体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卫志强.中国龙文化与龙活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篇6

Abstra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n the modern social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model, such as ritual activities, self entertainment, youth villages of marriage, family influence inevitably happen different degree of variation. In the government's care and the help,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inheritance of the main body into middle age by the young, the elderly and the special art display team, and to the need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instrument selection, music layout and action in the commercial and become more market-oriented.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order to keep the national commercial tide,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in traditional worship still guarantee the continuity and seriousness, in performances emphasize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living style, make i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ries to find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and, thereby,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transition;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1 前 言

当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创建体育强国步伐的跟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次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综观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困惑。体现在:一方面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以及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得到深度挖掘而获得重生;另一方面又有诸多具有鲜明民族、农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显得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可以看出,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获得一定的发展生机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发展迷茫。因此,“传承”已经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所谓“传承”,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经验甚至包括历史记忆的跨世代的延展,它既指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亦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也可用来指体育文化的传递方式。在全国林林总总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彝族古老的“阿细跳月”,因其独特的民族体育传承方式,重新焕发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走访了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凤凰村等地方,以“阿细跳月”为案例,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现场考察,并将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重要的民族风俗与体育文化活动,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阿细跳月”生成于早期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由于阿细人世世代代的传承。

3.1 传统的传承方式

3.1.1 宗教祭神的神圣传承

“阿细跳月”早期是与祭祀联系在一起的,应该说,它最初是寄寓着阿细人的宗教情感的,这一点从可邑村的钻木取火仪式和凤凰村参与祭火到随祭火仪式的消失而分离出来的过程可以印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娱神到娱人的过程,最后从宗教祭祀中分离出来,发展成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归根到底,舞蹈总要追溯到宗教仪式的实际原因上,只是到了后来舞蹈才流入一个完全审美享乐主义的范围内,在那里,它失去了严肃的意义”(鲁道夫•桑纳)。

3.1.2 自我娱乐的自发传承

祭神是人类早期对自然极度依赖的表现,随着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的束缚,娱神功能也在不断地退化,相对而言,娱人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阿细跳月”脱离了祭祀场合,原本在祭祀过程中既娱神又娱人的娱乐功能转化为专娱人的单一娱乐功能。在传统彝族阿细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阿细跳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群众性的体育文化项目,男女老少都参与,参与面广,互动性强。阿细人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学成,“我们阿细人天生就会跳月”的说话并不夸张。

3.1.3 男女婚恋的本能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阿细跳月”主要是男女青年交际的工具。“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每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如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于路中用石头压上树枝,表示“压魂”(魂是彝族对生命的诠释),被压一方须说明原委,道歉并得到谅解,可再订日期。这种约会,甲村来男,乙村只能来女。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扬时,女方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方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在载歌载舞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然后变换队形,一男一女对舞。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尽兴尽情通宵达旦地进行。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阿细跳月”被潜移默化地传递、传承着。而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阿细青年婚恋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靠跳月为中介的婚恋方式逐渐被遗弃,致使“阿细跳月”的主要传承功能也在逐渐消失。

3.1.4 村落家庭的熏陶传承

传承涉及到“传”和“承”两个连续的动作,其主导都是人。无论是传还是承,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承载和传递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人又分为群体传承(村落、家庭等)和个体传承(长辈等)。群体传承人就是整个民族内部所有民众。家庭是“阿细跳月”传承的首要途径,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从祖辈、父母那里得知“阿细跳月”的传说、历史、发展变化,学习相关乐器的弹奏、制作,从而使阿细跳月这一古老文化在家庭中得到直接的传承。凤凰村里 50 多岁的老人都表示,在他们年轻时,也就是上世纪 60、70 年代,父母一定会在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长到 10 岁以后,就开始着为孩子制作三弦、笛子等乐器,他们自己也会学习做三弦。

3.2 传承方式的变迁

可以说,任何形式的体育文化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根植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有的底色和痕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背景和重点的转换,都会使其适用性、针对性和意义价值大打折扣。而通过传承创新,将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它们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3.2.1 传承主体的变迁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只有符合时展,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为国家与社会所认可。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受民族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在现代社会,政府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扶持与推动作用,往往在短时间内能够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阿细跳月自然也不例外。

3.2.1.1 政府对“阿细跳月”传承的推进

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旅游热的带动下,弥勒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大力宣传“阿细跳月”,特别重视“阿细跳月”的继承和发展。在“阿细跳月”的传播、民族艺人培养和组织、音乐舞蹈的改进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弥勒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西一、西二、西三镇相关文化部门收列了有关“阿细跳月”的音乐材料、舞蹈材料,对舞蹈及艺人状况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编写了相关书籍,还制作刻录了 CD、DVD、VCD 等影视材料。弥勒电视台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每天定时插播介绍“阿细跳月”的影视片段,让人们从电视中就能领略“阿细跳月”的风采。

3.2.1.2 传承人的变迁

“阿细跳月”是产生并流传于阿细民众中的群体艺术,创作者是群体民众,传承者也是全体民众。它历经数百年不变,完全得力于阿细民众对它的热爱和珍视。一直以来,阿细青年是传承的中坚力量,是手持“接力棒”的大多数。然而,今天的阿细青年却不再是传承的主要群体,扮演传承角色的多是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

“在稍稍发达的社会,文化分层突出,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时间里在个体文化的特色之上,并由无数个不完整的个体组成。个体的变迁将会导致亚文化的产生或变迁。”

“现在的青年人多向往外边的世界,不屑于整天在家打打跳跳。”可邑村一位老人和年轻人谈起时说。个人本是构成村落的基本元素,也是构建文化的基本要素,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向将会牵动着村落文化的发展。青年们行为的变化,导致“阿细跳月”传承的变更。由于传承个体的发展变迁,导致“阿细跳月”传承群体的不断流失。在政府及基层村组织的干预下,采取各种方案促进“阿细跳月”的传承,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强对中年传承人的塑造。传承人的培养是当今保留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可喜的是,阿西人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也积极响应,避免后继无人的困境。

由于少有自发进行的“阿细跳月”娱乐活动,年轻人失去了耳濡目染的条件,传承变为以文艺队、文化室的特别教授方式进行。即由特定的某一个或是几个传承人对部分年轻人进行传授,以前的集体传承已然不复存在。对于青年来说,学习舞蹈的方式不再是在社交活动中的自学实践,而是通过文化室的专门教授和训练。现在的学习,接受的是文艺队对传统“阿细跳月”编排后的动作,目的是适应舞台表演。

3.2.2 传承心态的变迁

阿细跳月是阿西人的文化瑰宝,在阿细的传统社会里,阿细人出于本能的热爱,将“阿细跳月”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上个世纪80、90 年代,社会发生了转型,阿细地区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增加,当地一部分汉族以有色眼光来看待“阿细跳月”,致使一部分阿细青年对自己的民族舞蹈失去信心,认为是落后的、粗野的,并有意识地放弃了“阿细跳月”,从而致使阿细跳月的“文化认同”受到挑战。“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亨廷顿)。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本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有了偏向,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加之民俗旅游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投向了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阿细跳月”在此之中受到广泛关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自此,“阿细跳月”这一传统的歌舞又重新引起了阿细青年人学习的兴趣。只不过,这种兴趣不再完全是为了生活本质的需要,更多趋向于生活需求的功利。

现在的“阿细跳月”,除了每年祭祀时的仪式外,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而出现的,参与“阿细跳月”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如可邑村与文化旅游联系的非常紧密,每周都会为大量的游客进行文化表演,包括进寨时的敬酒和歌舞表演,祭祀地方的钻木取火和阿西表演,会餐时的敬酒等歌舞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彝族风格和文化特色,游客不知不觉陶醉其中,甚至流连忘返。再如凤凰村文艺队经常出外表演,每年都会到民族村表演,县上、镇上的任何活动的开幕以及接待外宾事项,凤凰村的“阿细跳月”队都会参加。平时各村有什么喜事,比如建新房、孩子满月、结婚等,也会有人请文艺队去表演。

正是由于存在一定诱惑,外出打工以及赋闲在家的阿细青年又愿意加入到跳月队。最为主要的是,当演出所得到的费用远远超出在家务农及外出打工的收入时,阿细年轻人的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在这样心态的驱动下,青年人愿意学、而且希望学好“阿细跳月”。凤凰村文艺队长毕仕福也说:“现在村里人不会经常跳了,我们那个时候,从小跟在父母身边,经常在村里跳月,看着看着就会了,不用别人教。现在不行了,由于跳月不经常搞,所以那些小孩都没多少机会学,平时在家父母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教小孩,所以现在的很多阿细年轻人会是会跳,但跳得不是很好,如今村里有专门的文艺队,小伙子们可以跟着学,但有的小伙子还不愿意学呢。”

3.2.3 阿细跳月自身音乐、舞蹈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发展变迁和舞台表演需要的刺激下,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阿细跳月”自身也发生了改变。从舞蹈动作的整体来看,“阿细跳月”分为音乐和舞蹈两个部分。在乐器方面,从最初的小三弦到现在的大三弦,增加了声音的震撼度和影响力,各村寨可自由发挥,只要旋律相似,节奏是 5 拍子,歌词可自由撰写。这样使得“阿细跳月”更具艺术特色和审美倾向,各村寨可根据村民的审美情趣编写歌词。有的地方为了配合现代舞台演出,尤其是大型舞台演出,还以现代电声乐进行配乐,从而取代了表演者的乐器吹奏,另外就是在歌词调子的组合加工上,更加适应舞台表演。在舞蹈表现方面,各村寨文艺队也可以融合、分解百年流传下来的各“阿细跳月”舞蹈动作,使一支舞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在不同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不同的表演样式。为适应舞台表演,在继承传统集体圆圈舞的基础上,改编成为艺术加工的舞台表演形式;将传统舞蹈的动作加快,手部拍掌、弹跳、转身的方式转变,舞蹈动作更加轻快温柔;再者就是以人数取胜,制造欢乐、气势磅礴的气氛,尤其是在现场的表演过程中,邀请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加入,进行现场同乐以及即兴演出,使现场的欢乐氛围达到。

如在凤凰村“阿细跳月”的舞台展演中,女演员们已经将拍手、踢脚、转身等这样的动作表现得轻柔、明快,显示出与传统集体性共舞的差别。这样的改编主要为了迎合现代舞台审美的标准和审美视角,与传统靠力量营造欢乐气氛的表现方式迥然不同。

3.3 传承方式变迁的现代审视

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民众的消费水平和文化需求在日益提高。当现代社会需要将“阿细跳月”传出村外,而大众传媒又把各种时尚元素带到村里时,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大批游客的到来,村民的娱乐方式和内容发生改变,并且形成了新的娱乐习惯,顺应了依靠视听娱乐的当今文化消费的趋势。而为了市场化的需求,取悦于观众和游客,阿细跳月在音乐的配器与选择上、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都尽可能向舞台化转移,舞美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满足观众。可以说,走向消费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充当建构地方文化和经济的文化产品,已经使阿细跳月这一文化品牌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扶持和追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阿细跳月是否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3.3.1 在功利与本能之间如何保持阿细跳月的民族性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阿细跳月的传承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当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进行文化传承时,这种文化的延续会不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产生中断?慢慢舞台化的“阿细跳月”在展演过程中,其文化传承的功能会不会弱化?一旦功利丧失,阿西人是否还有继续传承阿细跳月的热情与动力?也许是认识到这一问题,基层的村组织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在彝族春节的民俗活动中,村民小组及文化队共同组织的文艺汇演,把外出打工、工作而过年回家的人聚拢在一起,为促进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当村民都聚在广场上时,集体意识和共同的民族价值观念必然适情而生。虽然村民站在一起不是“跳月”,但是大家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仍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舞台化的表演和文化互动体验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彝族民众和村落进行有效整合,凝聚民族情感,激发对阿细跳月的热爱。

3.3.2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保持阿细跳月的民族性

不可否认的是,阿细跳月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中断,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在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性,彝族文化始终是阿细跳月的“根”与“源”。为了做到与社会、时展的同步性,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胆的革新,从音乐配器到动作编排,大量引进外来的文化因素,在使其符合表演性的同时,更要注意“矫枉过正”,不能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需要,一味的进行“创新”,传统的内容却是越来越少。如果离开原生态的民间体育文化越远,阿细跳月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壤供其养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可喜的是,在彝族庄严的祭祀活动中,阿细跳月传统的舞蹈形式又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在小三弦清亮、优美的配乐下,动作虽然简单朴实无华,但整个祭祀活动显得庄严而肃穆,似乎在那一刻,所有阿西人的心又被重新贴在一起,所有的华丽浮躁的外表都逐渐的退去,原生态的阿细跳月将今天的阿西人与祖先又紧紧的连在一起,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和纽带。

4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它自身的传承和延续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处于持续的发展变迁之中。古老的阿细跳月,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冲击,传统的祭祀传承模式、娱乐传承模式、婚恋传承模式、家庭村落传承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在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热潮中,阿细跳月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改变。而为了达到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政府加大了对阿细跳月传承工作的推进,使得传承的主体由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而为了舞台表演的需要以及迎合观众和游客的口味,阿细跳月在乐器选择、音乐编排和动作改编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阿细跳月成为目前民族文化旅游热潮中的一颗奇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过多的现代因素、尤其是市场商业因素被植入进来,在商业利益和功利面前,在传统礼仪与现代创新之间,如何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如何在传承过程中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也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变迁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而保证民族传统礼仪的延续性和严肃性、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群众化与生活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之间,阿细跳月的文化传承无疑在寻找一条平衡点,以此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所桥梁,使古老的彝族文化能够得以跨过商业大潮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生,从而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常汗林.“阿细跳月”的传说[J].今日民族,2002,(2).

[2] 姚艳.文化传承的困境――阿细跳月的个案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1).

篇7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应全面发展,体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美。体育对美育不仅有独特的教育方法,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大学生的灵感和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美学知识和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与时代同步,与大学生同步,体育教育必须注重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观念,强化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美育意识的培养效果,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处于生长发育后期,男女外部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各系统等功能基本完备。在心理方面,个性基本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未来抱着美好希望和幻想,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乐于发表见解,表现才能,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观察问题比较简单,有时脱离实际,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徘徊畏难的消极心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对他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仪表和示范动作,都应表现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美学修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仪表是否大方、雅观,会给大学生以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穿戴大方、整齐,精、气、神饱满,就会给大学生一种良好的印象和愉快的感觉。体育教师的举止反映其自身的气质,良好的气质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若能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把良好的气质和情绪传递给大学生并感染他们,就能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同时,体育教师良好的外观形象也会给大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美的动机。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果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规范的动作引导学生,就会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美的感染。另外,体育教师的动作美、造型美、组织艺术美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追求美,进而理解、鉴别和体现美,使创造美的情感趋向稳定、持续和形成自觉的行动。德国教育家在关于体育教学的论述中提到:“体育在于帮助每个人成为自由、快乐、健康、宽容、大方、公正而又有高尚道德的人。”这无疑把高校体育教学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自身动作示范美,培养学生的自然美和形态美

在高校体育教学所蕴含的美育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然形体美。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技术动作的示范把技能、技巧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同时也把体育中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的一个姿势、一个步态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现一个动作,还具有表现身心美的美学价值。因此,体育教师示范时要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如、优美协调,使学生既增强学习新技术的欲望,又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其身心和姿态达到完美的统一。虽然人的体形和姿态固然有遗传方面的因素,但不能排除人在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大学生所处的生长发育后期的有意识训练。例如:足球运动的教学和练习,可以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跑的专项教学,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性,改善和提高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多种多样的跳跃练习,能发展爆发力和肌肉耐力,提高弹跳力;各种项目的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团队精神,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获得心理上的愉悦。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形态美。

三、注重自身讲解美、内容美和语言美,美化学生心灵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清晰简练、果断有力的教学语言,可以将动作要领讲解清楚,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进行组织教学。另外,动作的姿态美不仅要靠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的精确的讲述,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师要懂得体育运动和其他文化生活如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游玩一样也是一种精神需要,只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感到充实和愉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完一次活动之后,不仅感到全身轻松,而且在体育活动中的许多片段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味。教师的讲解中还包含内容美,比如,教师通过介绍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四获奥运会金牌、14次获世界冠军的邓亚萍,她在退役后,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讲解邓亚萍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以超强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勇于超越自我,讲解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不能写完整26个英文字母的运动员,成长为一个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口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纯英文撰写研究生论文和进行答辩的学生。生动地讲解这样美的名人和榜样内容,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善、美的生活。激发学生不断奋进和进取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如果能从美的角度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纠正体操教学中常见的含胸、屈膝、勾脚尖等错误动作,那么,学生不仅能知道动作不美之处,还能迅速地纠正错误动作。又如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舒缓的语调、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学生进行整理放松,使学生在烈日炎炎之时,犹如站在清凉的树荫下,在口干舌燥之间仿佛听到小溪潺潺的水声,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心灵的美化,从而达到育体、育人的双重效果。

四、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精神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效果不一样。例如,在队列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交叉式、曲线走,让学生自己组织方形、圆形、“S”形、蛇形等,往往可以达到与常规直线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为曲线在感觉上优美柔和,使人产生心灵的快乐。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清除队列练习的枯燥感,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这实际上也是全体同学的集体创造美,这种美的感受,显示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整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不被学生重视。教学中把单纯的揉腿、捶背改为轻松的舞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则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审美情趣。采用音乐手段进行教学。音乐与体育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所产生的美学功能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功能。乐声时缓时急,时刚时柔,时起时伏,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如开始部分逐渐加强节奏,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兴奋;基本部分多次反复,使学生身体活动达到最高峰;结束部分节奏缓慢,使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放松肌体等。这一切均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游戏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最佳方式。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做“火车头”的游戏,培养生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互相帮助的好品德;进行“穿城门”游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城游戏”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军人的高尚情怀。通过这些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与美育将会更紧切地契合,并将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成为高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美育意识,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思维,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把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将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树立爱美、护美的理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1.

[2]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