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的是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学习自觉性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历史认识不够,认为历史只是副科而不够重视;二是部分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三是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细心备课,耐心辅导。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突出第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篇2
4、教材分析,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5、学生状况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6、具体思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7、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8、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9、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0、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11、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12、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13、教学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14、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1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16、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17、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19、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20、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1、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22、改进措施,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3、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24、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5、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26、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27、教学进度,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28、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篇3
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初三年级4—8班共5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材分析
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余下内容。
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篇4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篇5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篇6
收稿日期:2013-09-02
作者简介:史铭之(1980- ),女,山东青岛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编号:EIA100414),主持人:史铭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技术本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编号:B10029
150),主持人:史铭之;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sdj10018),主持人:史铭之。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十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1]。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于2013年1月底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探索和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现代产业发展急需的多层次、多类型技术型人才。台湾的技职教育具有相对完备的体系,在台湾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台湾地区技职院校能够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产业互动,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多层面交互式办学,形成了专、本、硕、博一体化的技职体系[2]。本文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为例,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对该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深度剖析,以期对大陆应用科技大学的改革试点有所借鉴。
一、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概况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是1969年由“中国电缆之父”孙发民先生和夫人陈淑娟女士创办的台湾北部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学。学校初创时期为专科学校,因办学成绩优异,于1998年改制为龙华技术学院,并于2001年更名为龙华科技大学[3]。学校以“勤敬诚朴”为校训,坚持“务实、卓越、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小而美的科技大学”为办学目标,旨在“培养兼具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博雅科技人才”。围绕以上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龙华科技大学从四大方面推进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学生外语能力,训练学生应用资讯能力,强化学生人文通识教育,培育学生实务技术能力。为了适应产业技术发展潮流,龙华科技大学还进一步推动跨院整合性学程,使教学研究与产业实务结合[4]。目前,该校设有研究所、四技、进修部等学制,设有四个学院、十二个系及五个研究所硕士班。
在台湾,高等院校办学绩效最为重要和客观的评价指标之一就是“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每年进行评估,92所技职院校每年仅约30所可获得。龙华科技大学在卓越教学方面卓有成效,已经连续9年获得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核定执行教学卓越计划,奖励金额为台湾北区私立技职校院第1名[5]。
二、龙华科技大学办学特色
(一)实务与博雅并重的全人教育愿景
龙华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专业技术及人文素养的博雅科技人才。为了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愿景,包括三部分内容: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人格特质。其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由通识中心承担,从博雅素质方面实现全人教育的愿景;专业技能的培养由各院系负责,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实现全人教育的愿景;人格特质的培养由学务处负责,从拓宽学生胸襟视野的角度促进全人教育愿景的实现。三个要素共同建基于校园文化等潜在课程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共同实现全人教育的愿景。
在全人教育愿景之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龙华科技大学确立了职场伦理、专案管理、创新创意创业和企业实习四方面教育发展重点。“职场伦理”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通过构建职场伦理题库、组织个案竞赛、邀请专家讲座、培育职场伦理师资等形式落实。“专案管理”即“项目管理”,重在培养学生实务技术能力,主要通过提出组织效能提升方案、分析情势找出错误等方式培育学生项目管理的技巧。“三创”重在激发学生的多元创意,释放创新能量,具体举措包括革新三创课程规划、精进三创课程教材、强化三创师资及教学品质、鼓励举办参访活动等。企业实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将创意和理论在现实实践中检验和应用。这些教育发展重点的规划和实施,兼顾了学生实务能力和博雅素养的培养,形成了龙华科技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
龙华科技大学从专业选择到课程规划,再到实习实践,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企业需求,体现实务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对若干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归纳出所需人才的职场核心能力,然后根据知识能力需求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专案管理是龙华科技大学实务性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该学程以培养具备专案管理理论与实务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鼓励学生考取专案管理证照,加强专案管理实作经验[6]。学校与TPMA合作密切,开办暑假或假日学生“IPMA专业管理国际证照专案副理级辅导专班”,提供奖学金鼓励并免费辅导学生考取IPMA专业管理国际证照,有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7]。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邀请业界专家进行双师授课,并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学校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率调查和雇主满意度调查,将调查信息及时反馈应用于新一届的人才培养中。
(三)“职场伦理”为特色的通识教育
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是龙华科技大学的又一办学特色。“职场伦理”是龙华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判断“如何才是应该的行为”,以帮助学生在日后的职场生涯中,能够较好地处理与相关他人和团队之间可能的伦理冲突或两难,从而建立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教学内容上,每个学期的“职场伦理”课程大致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理论教学,教师从哲学角度与学生探讨何谓伦理学,如何进行伦理思考等问题。第二部分是专题讲座,邀请企业界专家进行讲座。第三部分是案例研究,由学生合作完成自己的成果,包括短剧、海报等。第四部分是结果呈现,通过竞赛的形式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对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8]。
(四)跨学科整合的三创学程
所谓三创,是指“创意―创新―创业”的简称。龙华科技大学三创学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发散出来,系统化聚焦,形成一个综合创意,并能够很好地落实并产业化。跨学科合作是三创学程的核心理念。在龙华科技大学,三创学程作为一个选修学程,一共有15个学分。其中,3个学分要求跨系合作,3个学分要求跨院合作,见表1。学校鼓励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团队,跨系合作完成专题制作,并在大三和大四取得专利并实现创业。例如,工科与商科学生的合作,由商科学生提出好的创意,工科学生负责操作实施,作品完成后,再由商科学生包装和推广。
(五)双主体的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使本校的毕业生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学校从实践技能培养到企业宣传,再到实习辅导,尽可能做好各方面教育和保障工作。
首先,学生在学期间,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性高水平证照的考试。学校配备专门的课程和教师,对学生的证照考试予以辅导,这也为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学生实习之前,学校重视与企业的充分沟通。学校相关部门每年都会主动到企业,介绍学校、专业和学生情况。企业根据学校的介绍和自身需求,到学校挑选学生,学生和企业实现双向选择。这种沟通交流的实习对接方式,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利益与需求,使得企业真正成为学生实习的另一主体,不仅确立了企业在实习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也增强了企业参与学校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学校在学生实习时给予及时有效的辅导。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辅导和服务。为每位校外实习的学生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沟通连接企业和学生的桥梁,实习指导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协调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对于学生因为实习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不适,指导教师也会及时沟通,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状态走好职场第一步。
三、对大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的启示与借鉴
(一)精致化与特色化是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台湾,随着少子化现象的日趋突出,高校之间的竞争愈益激烈。高等院校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明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和精致化的办学吸引更多学生。以龙华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小而美的科技大学”。围绕这一办学目标,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兼具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博雅科技人才”,通过课程设置、三创学程、实习实践等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反观大陆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很少定位于“小”,更多的是求大求全,追求高层次、综合化。甚至丢掉原有的办学特色,造成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实现高质量、精致化办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二)兼顾专业性与通识性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任何技术活动,都不可避免的承载着人的利益要求和欲望,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也正因为如此,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实务能力的培养,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养成。如何兼顾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通识性,是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龙华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一方面,学校从专业选择到课程规划,再到实习实践,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都充分考虑到企业需求,体现实务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又非常重视通识素养的形成。通过职场伦理、通识课程、通识护照、通识导师、潜在课程、多元文化等六大措施完善学校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跨学科合作能力是技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
在产业发展高度综合化的今天,技术的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这也为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龙华科技大学的三创学程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合作沟通搭建了平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共同完成创新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跨学科合作能力,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大陆高校对学生科创活动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但学生的科创成果大多是自己院系合作甚至个人完成的成果。借鉴台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为不同院系学生合作开展科创活动搭建平台,是应用科技大学未来开展科创活动可资借鉴的一个方面。
(四)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
如何建立持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主动参与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两岸技职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龙华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够和企业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将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真正主体,人才培养过程和实习实践安排都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和受益。例如,学生的毕业专题制作安排在大三完成,学生可以利用大四全年的时间到企业去实习。这就使得学生更好地实现角色过渡,企业也有更多的时间来培训学生,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都能从中受益。再如,学校每年主动与各个企业沟通,介绍学校与学生情况,由企业自主选择满意的实习学生。按照管理学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主体的利益相关程度与行为的主动参与度有着直接的关联,从这一意义上说,充分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44-47.
[2]郭常斐.台湾技职教育的理论维度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68-73.
[3]龙华简介之简史概况[EB/OL].http://lhu.edu.tw/about/history.htm.
[4]龙华简介之办学绩效[EB/OL].http://lhu.edu.tw/about/school.htm.
[5]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教学卓越网.http://tlc.lhu.edu.tw/index.aspx.
[6]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专案管理”学程规划书[Z].2011-05-11.
[7]陈元和.龙华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评鉴简报[Z].2010-11-26.
[8]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开放式课程查询系统[EB/OL].https://lhu.edu.tw/OApx/Plane/Query/Course_Query.aspx.
[9]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创新创意创业学程”规划书[Z].2011-05-11.
On the Holistic Person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Concept and Its Practice Path of Longhu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aiwan
SHI Ming-zhi
篇7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三 教学进度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1—2 一 《让我们走进地理》 4
3—6 二 《地球的面貌》
8
7—10 三 《世界的居民》
8
11—14 四 《世界的气候》
篇8
无机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第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有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学习思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对于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还很不适应,这样势必影响大一无机化学教学的质量,更有可能影响学生们今后对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课程的学习。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大学生们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且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的较死,难于举一反三,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因此在大一无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化学发展史介绍化学对人类生存及人类文明的影响,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从强调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突出重点,及时总结教学规律
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因而内容庞杂、分散,特别是元素化学部分,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寻找规律,及时总结教学内容。例如,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均属于化学平衡,这样化学平衡就是重点讲解内容,从平衡的基本特征到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应用和化学平衡的移动,多举例、多练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能够举一反三,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无机化学各论部分教学中,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大,但都离不开元素周期表。因此,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元素周期表,强调同族元素的共性和特性,抓住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及时总结规律。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酸碱性递变规律、碳酸盐热稳定性等。还要坚持运用基础理论贯穿到元素学习之中,使元素部分的学习变得不必死记硬背其性质。根据具体章节内容,教师还可讲授一些无机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和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它不仅扩大了学生视野,而且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非常必要,从而使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
三、联系实际应用,丰富课堂内容
无机化学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学科,历史悠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应地引入一些科学家小传、化学重要发现的介绍,来丰富课堂内容。如杂化轨道理论的奠基人――鲍林等,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戴安邦在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等。
教师在授课时,应紧密联系实际,恰当反映化学在医学、药学、能源、信息、材料等方面的作用。如介绍元素的自然资源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丰富稀土资源和稀土功能材料;讲解配位化合物时,以抗癌药物顺铂的发现历程为起点,介绍人体微量元素与健康,结合大环类配合物(如叶琳环等),介绍Fe、Mg等金属离子在生物酶大分子中的作用等。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加深其对无机化合物相关性质和化学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使无机化学课程更好地为学习后续化学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中还要及时更新内容,跟上时代。将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纳米技术、水热合成法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过渡金属元素时,对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展示我们在某些药物为配体与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进展,增强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与后续化学课程的联系和交叉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它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大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面对课时减少的情况,首先应认真选取教学内容,舍去一些次要的内容,提炼每章重点,对重要的内容进行精讲。无机化学化学原理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四大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我们首先把与中学教学重复的部分删除,精简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这两部分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独立,而且在以后的物理化学课程中还会学到。各种酸碱理论要清晰介绍,尤其是酸碱质子理论,是后续分析化学课程中酸碱滴定的基础;在分子结构部分,加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内容,此部分与有机化学课程理论相关,而且也是学习元素知识的理论基础。
五、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无机化学教学上,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电脑,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有机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每次授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具有以下价值:
一是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轨道杂化理论,通过动画的形式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了科学家小传,学生听后改善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是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彻底解决教材重点、难点的学习困难问题。在元素部分教学中,讲述的内容多而课时少,网络与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授的信息量大,节约了板书的时间。配以各种模型、实物照片和动画,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尤其是能生动地反映微观结构的图像,如涉及原子轨道、杂化轨道和分子的空间结构等,可以通过Flas的形式展示各种轨道的形状以及成键方式,将微观、抽象的行为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解决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四是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五是适合大班教学。
六是具有可重复性。目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编制的教学课件,可以在网上阅览,能随时修改更新,不需要专门的软件编程工程师,特别适合广大高等院校的教师、学生应用,还能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在一些讲解中适当的进行一些提问,带动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为大一新生乐于解习题的特点,在一些知识点选取一定的填空体和选择题,让学生即学即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9
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且在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等知识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观察几何图形寻找等量关系。
对教材的处理:增设了对图2的扩展,省略了课本上用面积建立等量关系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发现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建立方程组,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运用方程组解决问题,并验证解的合理性。
(五)分层作业,发展深化。
作业:
1.某单位为了美化环境,准备将一块长方形的草地,设计分成9块长和宽分别相等的小长方形(如图所示),如果最大长方形的宽为45m,请求出小长方形的长与宽。
2.教材36页第2题。
四、方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1.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
2.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设疑诱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
3.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积极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法分析。
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类比、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初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设施、学生自备八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探究性活动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确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创新,还可以通过这类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体表现为:
篇10
2. 高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理念的话语应用
2.1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情境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活动开展之前,要确定合适的情境设计导入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记住师生互动的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将学生个体导入到问题情境当中,设计一个对话场景,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和学生或教师进行有效的对话练习。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个人去购物的视频场景,让学生扮演买者,教师扮演卖者,进行对话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外国人的语言技巧及购买方式,要组织合理的语言和教师进行交流。
2.2根据场景,反复练习
当学生充分进入到这个情境中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印象,根据场景中的英语句式,反复地对学生提出问题,以此让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来进行,对学生英语的套用句型、固定句式、固定语法进行反复应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某个固定的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尝试不同的语言情境,对于英语中的各种句型进行尝试,于此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例如:在去购物的过程中,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A: What can I do for you?
B: I would like to buy a shirt.
A: This way please, what color would you like?
B: Blue or red.
A: What size do you want?
B: I usually wear a size 39.
A: OK, you can try on the blue one.
B: It fits me very well. How much is it?
A: 119 dollars.
B: Here is a 120 dollar bill.
A: Here is the change.
2.3根据生活拓展对话情境
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采用平等、愉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感到被关怀和尊重。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适当的情境设计,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语言交流,通过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自己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情境模式中。
篇11
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汽车市场与汽车市场营销、汽车营销环境、汽车消费者、汽车管理以及营销策略等,而实验部分则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例如汽车分销渠道、库存管理的最优化设计,汽车广告宣传设计,汽车市场调研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由于理论涉及到概念,原理,流程等方面,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因此也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而实验中涉及的内容则是与汽车营销与策划实践紧密相连,实践运用较多,因此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实践
CDIO工程教育模式共包含12个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程引入该理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从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两方面展开。
基于案例的课堂教学
1、案例教学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案例教学的运用
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中涉及的理论较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课程中大量引入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概念。比如,对于汽车营销观念的学习,对于生产中心观念和产品观念(也叫“质量观念”),教材以大量文字,大篇幅来阐述概念、基本理念,内容枯燥,不易记忆。而在授课中,对于该概念的学习,引入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早期的兴衰”这一案例,并以福特的经典语句“我只生产黑色的车”来阐述的生产中心观念,并通过总结以“我只生产最好的车”来理解产品观念(质量观念)。通过案例,这种简单而形象的概括,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辨析。
问题驱动教学
1、问题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题教学的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还采用了问题驱动教学。
在新章节的学习中,首先必然会设计相关的理论,在授课中,首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理,将知识点整理为问题的形式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知识点“产品与产品组合”,设计到产品、产品组合、产品线、产品组合的长度、深度、宽度和关联性等概念,在授课中首先提出问题“某汽车公司生产卡车、客车、轿车三种车,并分别有2种、4种、6种型号,试分析该汽车公司的产品线数目,产品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别是多少?产品线的关联程度如何?”,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理解相关概念,这样去引导学生学习。在该问题解决后,继续提出问题“一个汽车公司有A-X,Y系列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又有m,n-k,l个项目,分析该公司的产品线数目,产品组合的宽度、深度和长度。”问题图示如下:
通过该问题的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与组员进行分析,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加强了沟通表达能力,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学会总结,提出了通用公式,使得该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4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基于CDIO教学理念,将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教学引入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课堂外的延伸知识,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让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中,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评估。通过课程知识回顾发现,学生对于案例和讨论的问题记忆较深刻,能对类似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考试考核发现,对于理论的运用问题,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在案例分析中,学生能通过课堂案例,进行知识点相关分析,效果明显。
篇12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篇13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该模式的第一步。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了解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巧思妙想,创设有吸引力的历史情境,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大一统的汉朝》时,就用了这样几句开场白:“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喜欢看电视吗?”学生们虽然很迷惑(吊起了他们的胃口),但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用多媒体播放了两部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和《大汉天子》的片头(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兴奋地小声交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然后提出问题:“这两部历史剧都是围绕哪一历史人物展开的?他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学生的回答快速而又准确:“西汉的汉武帝。”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说明:“正是在他统治时期,汉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从而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下去的兴趣,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自学课文,完成知识结构是该模式的第二步。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配合学生的学,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立足课本,把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的内容,浓缩在知识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看、做、思考,熟悉课文,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结构:
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是该模式的第三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才会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获得结论,指导实践。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新课改之下,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把自己一时想不通的或难以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同学的讨论,教师的帮助引导,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来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当堂消化是该模式的第四步。“好的开头也应该有一个成功的结尾”,一节课下来,我让学生根据板书的纲线进行复述,理清本课所学史实的脉络,同时及时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对史实的印象。在《大一统的汉朝》新课结束后,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以检测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经过知识的再次梳理,练习的及时巩固,大部分学生在知识的记忆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种记忆区别于“死记硬背”的记忆,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记忆,具有牢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