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习小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习小论文

篇1

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班杨同学便以此为内容撰写小论文。她与两位同学在操场跑道走运动时,回忆起课本知识(如图1)a+b>c的道理。

笔者提出《捷径》、《短程》两个命题让其选择。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有正反两方面,既有相对的一面,也有绝对的一面。就这样学生写了《如此捷径》的小论文。其论点是证明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学生写用结合,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学科之间知识相互联系的问题。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第二课堂),笔者以物理学的力学、阿基米德定律以及牛顿的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水的流量落差等基本知识的综合,出了两道小论文题:《力学与数学的互用》,《排水渠的底》,要求学生运用几何学科的基本知识撰写小论文。张同学所写的《如此的底》在黑板报上发表。其论点为:水渠的底是可上可下的。(如下图2)

张同学在论证中摆事实、比数量,并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去论证。因上底、下底与下底、上底都属水渠的底。计算公式为相似,S=1/2(a+b)h,也可以是S=1/2(b+a)h,他在班会上演示:“第二公式是第一公式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语言生动,数理确凿。

二、导思

一些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对数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可以从他们的作业或发问中发现其新颖巧妙的想法。

例如,从初三班陈同学的题为《三角形中线段的比例》小论文,可以看出他思维判断、推理的能力。(如图4)

已知:AD是Rt三角形ABC斜边的BC的h,AC的中点为E,ED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交于F。

求证:AB·AF=AC·DF

如果:AB·AF=AC·DF可化为一比例式,这时,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C和ADF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相似,但是它们可以成为比例,是否有除相似以外的其它条件,能使得四条线段成比例呢?这是在小论文中各抒己见的焦点,学生们都议论纷纷、说法不一。于是笔者肯定地说: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也是这四条线段成比例。但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并不相似。至于这两个比例中的每两个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要求同学们再仔细研究,经过剧烈的争论,最后终于形成共识。

三、琢玉

篇2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传统模式下的德育课教学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关健词]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学习主体

德育课教学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德育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妨害和限制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包括德育教育效果和德育教育效率两方面,强调德育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做人,正确看待事物。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篇3

笔者对部分作了份简单的问卷调查,①你喜欢信息技术课吗?回答是:喜欢;②你最想和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就是游戏了。这儿也有确切的数据,据调查,学生占上网人数的21%,在《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人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网络的优势和功能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和延伸,使信息课成了名副其实的“网吧”、“游戏厅”。面对如此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何感慨?也许你看了之后也象我一样深有感触。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难道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

而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寒假,同学们在干什么?”。常理推测无非是在家休息、出门旅游、参加培训班等。而让人吃惊的是: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Internet搞《揭开磁悬浮列车之谜》的研究,最终提出并解决了86个综合性问题。例如:1、什么是磁悬浮列车?2、什么是超导磁悬浮列车?3、什么是常导磁悬浮列车?4、磁悬浮列车的高度是多少?5、磁悬浮列车有多重?6、最大、最长的磁悬浮列车有多大、多长?7、人类是怎样想到要制造磁悬浮列车的?8、为什么说磁悬浮列车是绿色交通工具?

惊叹之余,也让我感受到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无穷魅力。Internet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遐想空间、全时空多方位的交流空间、知识结构的纵横拓展空间。学生在学习中既有自主的探索思考,又有相互的交流反思;既有问题的提出,又有问题的解决;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多领域的知识体系。所以即便是我们面临的是当前中小学生“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的现状,但仍能让我看到希望和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无疑网络对与学生就向吃糖,吃不好就会坏牙!吃的好,就受益无穷!这正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以下是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批评指正。

一、让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习Internet的第一步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已经先入为主的知道了,网上无所不有,网络游戏更是精彩多多!所以在授教的第一堂我给学生列举了很多网络故事,比如说发生在Internet上的“救人”故事。

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工系92级学生朱令出现了奇怪的中毒症状:秀发脱落,面肌瘫痪,发音含混,四肢无力,被送往医院。但医院对此束手无策。此时,朱令高中时的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和几个同学将朱令的病症翻译为英文,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发信。同样,发信仅3个多小时,就收到回信。随后又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1500多封,其中30%的回信认为是“铊”中毒。后经专家进一步诊断确认为铊中毒。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朱令已渐渐地恢复了意识。另有1997年7月的,中国男子在巴西遭到匪徒的枪击受伤,而后获救的事件,等等。

以此让学生对Internet有更多的了解,有更新的认识。看到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在我们身边所起的作用。比如在讲到“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正是学校环境保护活动周,要求学生撰写有关环保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找有关环保的知识材料。后来有学生告诉我她的论文获奖了,是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给了她很多启示。于是有了初尝战果的滋味,学生对网络就会刮目相看。而我们只是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使学生摆脱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来学习科学,引导学生课内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结合、学生和生活结合、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

二、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为学生的好动好玩而烦恼,我们上课的老师一定都有经历,凡碰到上网络课,学生上课就特别积极,而在课堂和课间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蜂拥而至某台电脑,大概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其实不过是一张漂亮MM的图片,或者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以为他在学习,正想表扬和赞许时,却发现他原来在一心一意的专著于游戏。面对种种情况,早就已经不是学生怕老师的时代,而是老师怕学生了,有的老师甚至都不愿意上网络课。

其实,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大可以满足学生这种好玩的心理,以此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学生“好玩”是因为他们能从玩中找到快乐,那我们就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老师“预设”的情景中尽情的“玩一把”。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力的游戏中有很多是优秀的游戏,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不要被网络游戏“下倒”。“老虎”也不都是“吃人”的,孩子本身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电脑教师可以设计或提供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游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的灵感得以常生。比如说“雏鹰网”中的E学堂,就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玩,还分不同的年级。我还鼓励学生比赛积分的高低呢!

三、网络情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在网络教学中的E-mail,也是我曾经在教师节那天,获得的意外的、也是最开心的礼物,那天在我的邮箱中突然多了好多新邮件。那是一张张带着真挚情意的贺卡!除了问候,还有他们的在校学习情况,也会问我有关计算机的问题。其实这份网络情缘,是源于一件细小的事情。也就是在电子邮件的授教过程中,我到班组任那里去了解了一些学生的生日情况,并找了些最近生日的一些学生并给他们刚申请的邮箱寄去了一张生日的贺卡。我也会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给老师提些教学建议,或者也会聊些琐事!于是在网络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利用网络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所谓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人类个体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一直保持到老年都还在起作用的那种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如同人类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这种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能力应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意志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颁布,《纲要》在保障“到2020年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节)。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逐步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资产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资产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小论文,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资产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个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的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总要到处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老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虽然实验管理人员忙前忙后,但是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情况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还是比较模糊,总要等后面汇报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详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小论文,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帐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临时找人赶材料、补记录,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规范、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的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管理人员自身又觉的委屈。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必须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去实施操作。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都还不熟悉,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较好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小论文,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相对于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篇5

2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配合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处于一个引导、观察、控制、评价的位置,不是直接参与者,但却是控制的组织合作研究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在出示讨论题目后有效地掌握研讨节奏,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合。

2.1设定独立思考时间学习数学须要独立思考的空间,须要进行验算,不可浮躁。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后,要留给学生读题审题的空间,让学生看清讨论内容、明白题意,诱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合作学习热情,诱发对问题思考,让学生做好小组合作讨论的心理准备。

2.2建立合作探讨的空间探讨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或者学生要挥组织者的职能,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的交流讨论、实践操作,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其他组员选出总结者,并对总结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在讨论期间要进行巡视,及时给学生解疑释难、把握进程,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并适时进行调控。

2.3留出组织交流的时间在每个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可以由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当学生听取别人发言时,要集中精力细心听,在出现分歧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者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应时常运用鼓励的话语、欣赏赞同的眼神,适时地基于学生肯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增强信心。

3组内成员相互检验、相互帮助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计算,正确地解决了一个对于自己来说能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会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并且有动力继续追求这种成就感。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小组挑战赛。两个组相互挑战,A出题,B解答。相反,B出题,A解答。例如A:为失学儿童C捐款,丽丽捐3元,比涛涛多捐0.5元,丽丽比涛涛多捐几倍的钱?例如B:水果摊进了480斤水果,已卖3天,每天卖20公斤。剩下的需要在7天内全部卖完,则平均每天卖多少公斤?通过这样的训练,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熟练或者理解困难的知识拿出来进行比赛、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发挥无限的潜能。

4教师进行科学评价,及时鼓励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过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锻炼,尤其是在后期,需要教师以评判者的形象出现时,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都会非常集中,教师需要将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评价的方式进行叙述。包括评价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交流意识、合作秩序等。同时对于讨论结果须要肯定和鼓励。向学生灌输合作学习等额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这样经过周期性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对于个人兴趣有一定的认可,对于竞争和团结互助有一定的认识。由此,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篇6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篇7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进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建设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使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因素。以语文魅力激发起小学生的共鸣,逐步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使小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还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日益形成和加深。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等。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优势不同,有的字写得漂亮,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评价,并给予鼓励,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给予小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在小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帮助。避免小学生知难而退。让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主动学。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让小学生养成多观察的习惯

小学生不光要随时要求说和写,表达意思要明白,还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例如,教师要求小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小学生从浅蓝的天空知道是早晨,从倾斜的树冠、天上漂浮的白云知道有风等等。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学到学多知识,多观察也会丰富自己的阅历,为写作积攒素材。所以,仔细观察这一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四、让小学生养成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师要多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小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语文课堂,了解小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和不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因。根据获取到的信息,从实际出发,消除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乏味性,让小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小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还应该给小学生人文熏陶和情感体验,还要给小学生自由思维空间。通过研究让更多小学生喜欢参与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把课堂当成自己表现的天地,让语文课堂学习更有效果。让小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能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学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很好地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还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五、让小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习惯

有的小学生胆子很小,上课不敢发言,怕说错。可是,要想学好语文,敢开口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小学生的大胆发言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教师要笑对课堂,笑对学生,使小学生在心理上不惧怕教师。对于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上来的学生,也不打骂不责怪,而是要鼓励他,给他信心。对于不作声的学生,要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同桌间或者前后桌间进行讨论,也有助于锻炼发言的胆量。还有教师要多组织小学生进行发言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叫学生去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或者讲解一道题。要求讲解时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保证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能听清,如果能加上肢体动作那就更好了。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上课发言情况,然后及时作出总结,平时发言比较积极的,要鼓励他继续保持,平时不怎么爱发言的,要多让他发言,并多鼓励他,帮他树立自信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尽量让学生来想,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讲解问题,这样就能很好地锻炼小学生,有助于小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六、让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年级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的确,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重视它,正视它。但想要写好作文,就要增加课外阅读。希望小学生要多读书,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读课外书,慢慢地,在写作上,就会语言优美、生动、妙语连珠、信手拈来。这些都是因为阅读面广,知识渊博。也希望家长可以重视阅读,给孩子多准备几本课外读物,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篇8

计算机为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把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让学生的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能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在讲解Word时,教师可以利用Word对作文进行创作和修改。当讲解图画软件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美术,让学生通过网上绘画进行图画练习。当学到互联网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语文、数学、英语等资源,为这些学科的学习提供便利。这样的学习既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可以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这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计算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爱好,也同样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思维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学习它。我们应该加大教学的新颖性,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这种兴趣长盛不衰。小学生尤其如此,多媒体技术使数学字母变成了图画、声音,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中去。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便通过Flash做成直观形象的图画: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方的,第二辆车的轮子是是圆的,但是车轴却是方形的,并且车子行驶起来往往是颠簸的,第三辆车子的轮子也是圆形的,而车轴是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的时候,非常平稳。于是,我便针对这一情况提问学生:为什么第三辆车子行驶起来非常快和平稳呢?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四、充分利用动画展现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以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了直观,形象的事物规律,它把声、光、电融于一体,利用多媒体的各方面功能,闪烁、移动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中,在画面上出现了三捆小棒和五根小棒,让学生减去九根小棒,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操作一下,找出简单的方法来。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小熊,小熊首先把一捆小棒分开,从分开的小棒中拿出四根小棒和五根小棒放在一起,去掉九根小棒,等于二十六根小棒。在小熊摆放小棒的时候,加上音乐,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亲自观看了整个过程。看完之后,学生可以反复操作,不断观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关键是不够减得向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这种利用多媒体的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思维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信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9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充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见识,从而对一些未知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其次,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一些最新鲜、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了乐趣的知识阵地。

三、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信息技术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技术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异彩纷呈,成为一场调动小学生各项感官的教学盛宴,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叶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包含各种叶子的动态视频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小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叶子之美的同时,能在那种舒适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用数学学习档案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数学过程,可以全程、多样、有效地促进管理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收集学习数学记录的过程中,会看到自己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知识,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怎样就是好的,怎样就是不太好的,这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久而久之,这种对优劣的判断能力会指导孩子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克服不良学习习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逐渐树立自信心。

在建立数学学习档案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了一方自我展示区域,供学生办个人数学学习记录展览,如开办“×××个人数学学习成长足迹展”,或“×××学习档案展”等。任何一名同学只要提前向老师提出申请,都可运用那块区域,所展出的学习记录可由自己或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之下设计完成。

2.二次评价与延迟判断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或作业不满意,可以提出申请,重新学习后再解答。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第二次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给学生提供二次评价或延迟判断是保护学生学习信心和热情的有效手段。

二、过程评价的“五个关注”

关注过程儿童对数学的感受对于今后是否喜欢数学学习、能否学好数学十分关键。因此,过程评价应从第一学期开始,关注全面,关注全程。过程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眼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篇11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调整的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引入猜谜语、讲故事等

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而后示范,接着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不到很好发挥。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猜谜语或者是讲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普遍都喜欢猜谜语和听故事,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爱好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就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猜谜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下面的教学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设疑的方法很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解决掉问题。例如,在上短跑课时,要让学生掌握预备动作要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跑步时的步幅大小与跑的速度快慢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去解决那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整堂课情绪高昂,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三)注重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课常常是人到课堂心未到。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神走思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练韵律操,让学生跟着音乐或指挥做反口令练习、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等多种新颖有趣的练习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这对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四)通过进行小型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喜欢竞赛。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型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快速跑步的动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步赛。在学习了跳绳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一场跳绳比赛。在比赛中学生的表现都比平时上课时要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篇12

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它们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进行解释。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学媒体所难以相比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存储量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计算机网络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互助合作的优良素质。如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的服务,允许用户把信息(电子邮件)传给本系统的其他用户,更可以通过一些学校或企业创设的网校进行交流与学习。

二、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一)微观粒子的变化、运动、结构。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具体地描述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原子轨道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从不同角度观察共价键和晶体等的形成过程,以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以C60结构为例,课本上仅为平面结构,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三维立体图像可以让学生选中一个碳原子,然后叠加成C60,使学生形象地了解C60实际物质结构与空间距离、键角等的关系,有利于理解碳的空间结构。

(二)元素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或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化工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演示。

对现代科研设备与工艺流水线,教师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设备与工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图片,模拟反应原理,使学生清楚明白地看清原料的加入、气体的流向、产品的流出等过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取得实地参观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三)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一氧化碳、砷化氢等毒性实验,铁的生锈,煤和石油的形成等,常规教学只能教师口述,而多媒体课件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借助计算机,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交互显现信息,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教学技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单纯的演绎或归纳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逻辑思维体系基础上的全方位认知发展过程。

这种互动性不但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与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及时提供指导信息,学生也可以主动向教师咨询请教,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的形成,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必备的教育理论外,教师应注意搜集与整理教与学所需的各种信息,把各种教学资料存储到电脑中,以便编制CAI课件。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上适当的应用,教师还可以自己进行脚本设计,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与化学教学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

四、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能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现代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应是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也需要精辟的讲解配合有条理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

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将教学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联想记忆。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产生就源于板书的启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具有层次性、阶段性,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展示一下板书,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节约课堂时间。但是在课堂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识过多,学生只能跟着课件大致浏览一遍,往往课上听得明白,课下却用得糊涂。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改良和重新组织。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和否定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完全补充、完善和发展。今天的化学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完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都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科学素养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刘爱兰.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鄂州大学学报,2007,(05).

[2]赵立芳,房喻.大学化学.2004.2,VOL19,第1期.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杜丹冰,龙飞.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篇13

除了系统性地梳理、归纳数学内容外,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查缺补漏。一些数学知识可能在当初教学新课时,学生就没有将其完全掌握,或者是当时掌握了,但是基础不牢靠,等到现在复习时,学生几乎将其遗忘殆尽。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就是为了对学生没有掌握和遗漏的知识重新拾捡,进行补救。当然,复习课上的查缺补漏应当具有针对性,而不是随意抓取、信手拈来。教师在开展针对性复习之前,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学生知识的“缺漏点”,这种寻找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具体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提问、回答,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去寻找。

(三)传授学生正确复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复习课堂亦是如此。这就使得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将关注点放置在学生身上,既需要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并补缺补漏,更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也就是教育学上经常提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学生就能够在复习过程中更自主、有效,从而亲身体验复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