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了实现有效创新,在工作中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因为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力资源是电力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任何物质资源都无法代替的。正是因为如此,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就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激励全员积极投入到企业管理创新中去。把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人力资源必须当作一种重要资源来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最终使其变成企业的人力资产。后备干部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2)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服务创新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市场,服务广大供电客户。通过内部的管理协调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和要求。通过管理提升来加强优质服务的质量,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企业内部一盘棋,各个部门、不同专业在业务融合方面、工作效率提高方面从管理入手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以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供电客户。(3)注重制度建设,实现全员参与。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相当重要,只有从制度上来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规章,才能够真正巩固创新成果,发挥创新的意义,常态化地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并有效执行。要结合实际需要来进行制度建设,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全员参与。集体智慧是无穷的,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发挥集体的智慧,要鼓励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设置各种平台,集思广益。企业领导和中层领导应该走群众路线,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多倾听广大员工的意见。
3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及措施
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涉及到各个方面,在创新过程中首先是要搞清楚创新内容,然后才能够采取措施。
3.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涉及的方面很广,具体有核心业务、资源体系、科研体系、直属产业、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社会责任、民主管理、企业文化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是要实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就是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够适应实际情况。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原则。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规范公司管理体制以及组织机构,使之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以及符合市场需求。战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电力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长远规划,有切实可行的长远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对发展提出的要求。在平常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制度建设,决策程序和方法必须科学,要具有长远眼光。
3.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3.2.1注重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先进、专业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平常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起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体系。建立良好完善的业绩管理体系是可以提升电力企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要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链,形成价值树,这样才能够形成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之后还应该把企业的总体业绩目标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要能够使得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每个员工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位置,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建立起具体的考核和奖惩管理办法,要把业绩指标同奖惩机制结合起来。
3.2.2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
电力企业要着眼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加强人、财、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不断加大资源重组整合和集约调控力度,提高人、财、物核心资源的集中度和调控力,最大限度发挥规模效益。
3.2.3提升服务品质
提升服务品质是进行创新的重中之重。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要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战略管理模式也应该不断创新。要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以及精细化管理。
篇2
2.1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参考有关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笔者将研究维度确定在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任务的创新、管理目的创新四个方面。经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和归纳,也经过对相关研究的学习与分析,笔者认为,在对我国跨国公司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以下要素,包括动因、主体、最终目的、直接目的、活动过程、措施、系统性、智能型、市场性、创造性、动态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等。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在研究维度上的特征概括如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管理创新的基础有三点:一是知本主义,人事考核决定人才竞争及淘汰方式,价值分配上鼓励员工持有股份。二是与员工之间是事业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三是强调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的重要作用;管理手段方面有四点创新:一是著名的华为基本法。二是技术创新。三是分权化、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结构。四是管理变革的持续推进;管理任务创新方面,华为依据产品市场扩大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分成四个阶段;管理目的方面,华为特色有三点:一是企业愿景方面通过自身的存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经济、沟通发展。二是企业使命方面以实现客户梦想为追求。三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共享价值链利益为发展战略。海尔集团公司管理创新的基础有三点:一是人是核心。二是保障员工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三是注重创新,强调核心价值[3];管理手段方面,海尔强调企业文化和“今日事、今日毕”的企业制度;管理任务方面,海尔集团注重高效管理,注重凝聚不争而胜的竞争力;管理目的方面,海尔集团以敬业报国、注重社会责任为企业使命,以打造海尔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为企业愿景。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创新基础有三点:一是多形式、多层次、全员性培训制度。二是人性化管理制度。三是为员工、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管理手段方面,TCL集团强调逆向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范围不仅局限于技术,也涉及核心技术,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也涉及系统创新;管理任务方面,TCL集团分内外两个战略,分别是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及国际化发展;管理目的方面,TCL集团以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建立技术优势、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企业为目标。通过对三家企业这四面的各项要素特征加以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要素:首先,在管理创新基础上,可从管理的基本形式、人性角度、思想原点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管理基本形式要素指管理主体对于员工的影响、全员培训及价值分配制度。人性角度包括追求诚信、与员工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思想原点则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核心;其次,在管理任务上,跨国企业的创新要素包括促使员工协调、积极工作以便达到企业目标,实施高效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注重战略创新,企业培训;第三,在管理手段上,跨国企业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管理模式、依靠企业制度的建设、以企业文化作为主要手段。综上,通过挑选代表性个案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方式,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基本要素,虽然不能说所有的跨国企业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但总体上来说,这一结果能够代表我国跨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一些探索及成果,也反映了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某种趋势。
2.2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
在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要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获得相应的简单理论模型如下:模型中的各方面内容都能依照笔者在上一个部分中的分析结论加以填充。如果从框架出发,笔者认为以上模型刚好符合简单、清晰的特点。
篇3
2.油田企业管理中欠缺统一管理
油田企业的部门众多,并且各自为政的现象多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有些油田企业缺乏统一的企业部署和目标规划,对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很强,上级主抓哪项工作,就重点管理哪项工作,缺少目的性和统一性。甚至有些企业放任企业各部门的管理,采取放养式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油田企业管理工作中对某些规程、制度管理的相关责任划分不清晰
目前在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缺少对一些规程、制度等方面明确责任划分,造成企业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油田企业的应急预案方面,有些操作人员不按照编制的预案方法和流程进行操作,致使预案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应急预案的失败。
二、新时期油田企业管理的创新思路
1.加强专业管理,不断优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
加强专业管理是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优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要对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简化管理工作的操作性,还要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明确的工作责任划分和专业分工,将基础管理工作深入到每一个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
2.全力建设规章制度管理整体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化创新机制
油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管理队伍的建立,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整体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化的创新机制。队伍的建立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实现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队伍的构成人员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熟悉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活动模式,还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更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支高素质、高强度、高能力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3.积极推进油田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管理理论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技术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二是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的目的是为技术服务。油田企业是一项技术型很强的企业,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明确企业目标,提高对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提高油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4.做好企业环境管理,搞好内外部支撑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做好对企业环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环境的建立,不仅能改善员工的工作心态,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出更高的企业效益。这就要求企业搞好内外部环境支撑,不仅要做好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还要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5.建立健全协调、制约机制,不断促进管理工作
油田企业的部门众多,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协调、制约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这要求企业的各部门将企业的总目标为指南,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制定出适合部门发展的相关制约制度。企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同心协力,各部门还应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相关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
篇4
可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我们国家现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九成是六十、七十年代兴建起来的,五十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老的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得到解决。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行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但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企业的各个环节,管理和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达不成一致。据相关部门99年对我国2685家效益差的企业的调查,由于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亏损达到2212家,占总数的87%,间题相当严重的。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管理一定要创新。
但是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呢?根据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新的发展趋势和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方向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和管理行为等都仅仅是管理者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据相关资料反映,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的厂长、经理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还不熟悉、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许多企业负责人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企内部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通过定期的培训或者是引人新的管理人才,来打开国企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更广泛的吸收新的管理方面的信息,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更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对国内失败企业的研究发现,80%的国企失败源于决策失败,而几乎所有失败的民营:企业在自我反思时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决策失败已经成为企业家失败和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然而在寻找决策失败的原因时,人们往往归咎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准确以及决策本身的火候问题,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模仿、克隆、盲目跟进正是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在决策时,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然后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具有创造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决策,惟有如此,企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略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能够使我们企业始终保持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方向,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微观上来讲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推进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规模,使企业取得持续的竟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方面上看,在经营领域中,生产管理一直是我们重视的方向,却忽略了开发和营销等重要环节。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技术领域的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其实对于企业来讲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能卖出去,才是道理所在。因此技术研发和市场经营是在整个企业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由过去偏面重视生产管理到目前的生产管理与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双管齐下,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国企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有效地设计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行政式的管理模式,按照少而精,扁面平,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建设项目我们企业的新的内部组织框架;在过去的国企内部,管理机构十分臃肿,而且设置上也不尽合理,与生产无关的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大部分,而真正搞生产,搞技术,搞营销的人员却很眨乏且地产普变不高,同理编制还很紧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就需要精简高效的管理团队,加强市场经营业与管理及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人国外先进的组织设计模式。
五、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现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支配着从企业家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创新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非威即输、你死我活的单东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驱动力,也有滋生为打垮对方而不择手段以至恶性竞争的弊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崛起,在使这种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燕价值观。
篇5
(一)基础管理建设
1.班组建设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俗话说得好:企业是树、文化是根,该厂借用“企业树”模型持之以恒地建设班组文化,整个“企业树”分四个部分组成,树根代表班组文化的理念层面,土壤代表班组文化的制度层面,树干代表班组文化的行为层面,树叶代表班组文化的形象层面。该厂把班组建设定型为“高质、高效、低耗”的企业基层组织,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总体要求下,做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建立健全班组生产管理体系;规范班组长管理;加强班组现场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学习和借鉴先进班组文化;确立班组生产检查确认制度。2.喝茶约谈“喝茶约谈”指的是每天班后或下一班前,当日未完成生产任务的机台班组5名成员与当班的生产班长和相关维修技术人员一起被邀请喝茶。车间班组建设实行的是大班+小班+机台模式,各机台班组未完成当天安全、质量、产量、设备、现场、“6S”目标,但又没有上升为制度层面,为了更好的帮助机台班组查找问题源,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一饮、二喝、三品”,达到班组交流、相互学习、整合资源、分享共赢的目的。车间还推行了“喝茶旁听”,针对各机台班组、各机型出现共性的问题时,邀请兄弟机台班组参与问题机台的“喝茶约谈”,即车间领导主导、职工参与、专家指导、兄弟机台旁听“四结合”的工作机制。各机台班组查找问题源、总结归纳、持续改进,切实做到注重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改进、事后的总结与推广。借助“喝茶旁听”,充分发挥机台班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技术上的经验与技巧,大力开展技术交流,以点带面进行辐射式宣传,以求重点突破、取得经验、总结推广。
(二)现场管理建设
1.现场“6S”管理“6S”管理已经从一种现场管理手段逐步演变成为了一种管理理念,使员工的思想、素质和创新理念不断升华。每天除由专职人员不定时对车间各部位进行“6S”巡查外,每周由车间分管的副主任带队进行例行检查,每月由车间主任带队,副主任、安全员、设备员等参与,对车间进行例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当天能整改到位的必须当天完成,不做隐患登记,当天不能整改的必须登记,并上报相关科室,安全整改到位,整改率达到100%。2.看板管理看板管理是实现车间现场管理可视化、透明化、高效率的是一种现场管理的手段。看板管理具体表现为张贴与现场一线员工有关的制度和规范,展示安全信息,定时定点准确、及时的公布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质量信息,以及张贴保养规范与点检表,将设备的预防性保养计划、保养规范、定期更换与、点检等内容的设备管理。3.精益生产“十二五”时期,湖北中烟提出“做精做强黄鹤楼,做大做优红金龙”的品牌发展战略布局。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基层生产精细化管理,实施精益生产,在基层管理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协调融合,使“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有效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达到“1+1>2”的管理效果,从而发挥各管理环节最大合力,实现安全文化上水平。精益生产一是落实工艺质量“三查”安全管理机制,即“机组质量自检自查、轮班过程控制巡查、车间工艺执行检查”自下至上的三级质量管理机制,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强化工艺质量问题和缺陷处理意识。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员工的适应性
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合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改革的有效性,进而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该厂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和探索:1.班前班后会班前班后会是车间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该厂确保安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1)安排任务。就是班组长对当天安全、生产、质量等工作任务及相关要求同时布置,并与班组成员进行确认,提醒班组成员在生产中时刻注意安全、质量和现场管理。(2)小组总结。各班组按生产、消耗、安全、6S、质量6个方面认真填写《日清表》,当日临时事项、存在的问题、需要上级协调的事项以及协调事项处理情况等内容,实行日清、日结、日高。(3)大班总结。下班后实行“排队下班”制度,班组长在指定的地点召集班组全体成员进行队列训练并点名,报告出勤情况,并简要传达厂部、车间有关会议精神和必须告知职工的信息,重点通报前一天班组成员完成任务情况。2.“信息化”沟通(1)口头沟通:通过电话、面谈、视频等媒介进行交流,这是最简单、最直接、反馈最及时的方式。车间实行“喝茶约谈”模式,注重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改进、事后的总结与推广。(2)书面沟通:企业各项安全政策、操作程序等通过书面沟通传递到员工手中,员工则要按照操作规程记清、记全设备运行记录、保存,便于以后的查询。(3)视觉沟通:利用颜色、符号、图形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如:安全标语、安全宣传画、安全色、安全警示牌、安全宣传视频等。(4)IT沟通:通过在线咨询、办公室留言箱、生产交流QQ群、信箱或者“书面提案”等设置强大的交流互动平台。3.绩效合约体系车间实施全员绩效合约激励,量化员工的质量、消耗、安全、6S、生产等指标,绩效合约主要是从员工个人及其班组两个维度来考虑对员工工作的评估,它更加明确员工岗位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达到的时间、质量、成本和数量,考核指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四)亲情管理,彰显人文关怀该厂通过组织职工运动会、建立职工小家、文化长廊、安全文化进家庭、增强了职工的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和内容丰富的班组活动,通过民主生活会、座谈会、合理化建议等形式,凝聚人心,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篇6
创新管理计划是由企业的高、中层管理者制定的,它将企业战略中具有广泛性的目标和政策转变为确定的目标和政策,并且规定了达到各种目标的确切时间。管理计划的创新要围绕战略目标进行。物业管理企业的高、中层管理者在制定具有创新性的计划时,应当普遍听取物业管理企业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是物业管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和接触者,只有他们最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组织
创新物业管理企业的组织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场管理的革命。首先要创造一种创新的舆论氛围,使企业的员工充分熟悉组织创新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其次,要明确创新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大家对组织创新的困难有个比较清醒的熟悉,从而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预备;再次,要明确创新的有利条件与有利时机,做好宣传工作,以增强对创新成功的信心,发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组织创新;最后要明确组织创新的目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等,以保证组织创新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平稳性。
三、物业管理企业的控制创新第一,人员配备控制
人员配备控制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员工进行选择,二是对员工进行培训。
对员工的选择主要包括任用谁、提升谁和调动谁的问题。例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的猜测,以及组织机构业务发展的要求,向企业管理层提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包括组织内部人员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让企业管理层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对员工的培训,既包括技术和业务方面的练习,又包括员工行为和态度方面的练习,物业管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训机构创新。物业管理企业的培训机构一般分两类:外部培训机构和内部培训机构。外部机构包括专业培训企业、大学以及跨企业的合作(即派本企业的员工到其它企业挂职锻炼等);内部培训机构则包括专门的培训实体,或由人力资源部履行其职责。一般来讲,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规模较小的企业,当培训内容比较专业,或者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时,可以求助于外部咨询机构。
2.培训对象及方式的创新。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普通职员培训,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应以灌输理念能力为主,参训人数不宜太多,采用短期而密集的方式,运用讨论学习的方法;对于中层人员,应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练习和引导,参训规模可以适当扩大,延长培训时间,采用演讲、讨论及报告等方式,利用互动机会增加学习效果;对于普通职员的培训,需要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大班制‘的方式执行,长期性的延伸教育,适当运用模拟等方法,充实员工的基本理念,加强实务操作。
第二,信息沟通渠道的控制。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决策者正确、及时地把握与企业运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增强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与业主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沟通,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外部沟通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信息传递,物业管理企业与开发商、设备供给商、服务供给商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园林、水电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沟通。比较新奇的沟通手段有建立网络平台、举行各种与业主的联谊会等。
内部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在运作、管理上的信息传递。内部沟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水平沟通和垂直沟通。水平沟通是指信息在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同级的管理者之间以及基层员工之间的传递。垂直沟通是企业内部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员工之间、上级员工与下级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垂直沟通按信息传递顺序可分为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在内部沟通方面,一些外资企业走得比较靠前,如将微软的办公平台系统和专业物业管理系统软件引入物业管理企业,大大简化了沟通手续、提高了沟通效率、节约了沟通成本。
四、物业管理企业的激励创新第一,目标激励
员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希望所在企业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引导他们围绕这个目标去工作,最终达到和实现。因此,物业管理企业一定要有一个详尽的发展计划,并规定每年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创全国优秀物业管理大厦(小区),还是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只有目标明确,员工才有奋斗方向和工作动力。
第二,奖励激励。
员工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获[FS:PAGE]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物质奖励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公平分配原则。对企业的优秀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用奖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福利激励。
福利可为员工解除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现在的企业一般都会为员工购买养老、医疗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还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实行年终双薪、带薪休假、生日礼品、伙食补助等更丰富的形式来提高员工的福利,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第四,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单位重要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力量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作为物业管理企业的领导层和主要管理人员,一定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荣誉激励。
人的需要和追求是分层次的,当基本的工作需求和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渴望得到各种荣誉。因此,对工作成绩优异、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企业要将他们晋升到高级工作岗位,使工作岗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相一致;对工作突出、遵守企业管理规定、受到用户称赞的员工授予“优秀服务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将其主要事迹在有关报刊和宣传栏中大力宣传;对素质高、品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派出考察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说明中国人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希望我国的物业管理人也具有创新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3)转型深化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2002至今)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年,在全球贸易的助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转经进度逐渐加快,形成国际化竞争,国家对企业的发展和定位作出相关调整和要求,主要以国有控股,进行国企法人治理建设和多元化产权改革,担负起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
我国企业管理特征比较鲜明,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差别非常大,而且国家与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方向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方向
。(一)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目标,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创新的形式应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创新多元化会成为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异会带来生产工艺和资源组成的不同,面对不同产品带来的市场结构和环境,不同企业对产品组合和产品价格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比如,生产工艺繁琐的企业都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竞争力大的企业会根据收益情况,在节约成本上进行创新。
(2)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生产规模、技术层面和综合实力,在管理创新上也有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资本密集的企业把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通常会以劳动雇佣和规范员工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员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当作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密集的企业会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增加企业实力,与金融业类似但性质不一样,金融业是以引进先进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因此,不同行业形成的管理创新的重点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根据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创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国企在创新制度过程中注重于处理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的关系,增强所有者监督力量,以防出现产权虚置,作为国企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业产权不可分,在这个背景下,产权容易发生虚置的问题,内部人逐步会控制整个企业,所以这个问题是当下创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维护和运营,科学化建设不到位,存在权责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责任很难确立,导致许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乱的局面。所以,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以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渐进改革和创新。宏观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很漫长;微观上,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存在这样的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随之稳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曾经历过放权让利改革、承包责任制改革、税务改革和产权改革等各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初期阶段,国家宏观提出计划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商品独立生产者,否定超前经济理论。随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权力依然很小。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认识到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价格机制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怎样可以将国家统一产品价值转变为受供求影响配置产品价值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紧接着,价格机制逐渐的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内容主要是以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方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实行承包制和利改税务的措施,其目的是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机制可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企业有活力,可以带动地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和转型工作仍然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主导,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以产权关系来进行资源配置。
(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性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特点比较明显,所谓的自发性是以个体需要为主体导向,行为上不完全迎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种特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单独的企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开发道路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已经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我国曾经在学术界也讨论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我国企业总是遵循陈旧的教条,当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了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逐步脱离国家直接进行行政控制,以利润和价格作为经营方向的杠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没有把企业当作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需要重视市场的价格、利润、供求规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级指令,每次突破原有体制都会给改革增加一份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创主观上的能动性,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国家在认可的同时也在完善相关的政策。
三、国有企业管理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利润,因为企业就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来运营的经济组织。我国拥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导致国企管理创新具有相对复杂的动力机制。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动力与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转型时期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影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转型早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早期主要由国企改革因素、体制因素、市场调节因素以及国企自身因素等构成。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生成机理的基本因素,而且决定了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起步阶段,宏观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管理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国家行政力量。在这种体制和格局下,国企在管理创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从和响应为主,从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源考虑,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改革,毕竟从体制上引入了商品经济,这在客观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明确了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先后国企经历了两次带有市场化取向重大意义的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两个机制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机制的雏形,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企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国企内部的管理创新机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从属和响应,而存在于国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创新重要推动的力量。所以,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这是转型早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
(二)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体制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国企改革政策的逐渐成熟和深化,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市场化管理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中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和创新系统组成结构。这一时期的国企创新系统由创新环境和创新实施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政策成熟,市场竞争力的出现等;创新实施主体指的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国企,从创新动力机制上分析,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的组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开展创新国企的身份、数量、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愿景等,与转型早期比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构成的要素明显增加了。不仅如此,创新系统构成的性质和组成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先经历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随后经过金融、投资、计划、外贸和财税五项改革使得我国完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的改变了国企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国企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交换作为活动方式。经过这次质变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的发展,打破了国企垄断的格局,出现外资、非公有制和国企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占据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起,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层导向为主题,是国企为利益越来越自觉的进行管理创新,这种成熟的创新动力机制使市场化管理彻底的进化,成为了现国企的基本范式。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突破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完善和深化阶段。虽然国企创立创新环境要素和组成要素没有太大变化,但还是从内涵上改变了很多,从调查情况来看,新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外部环境和国企自身相互结合产生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首先,国企的创新方式和指导思想明确,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要任务。其次,政府极力推进的国企战略目标很强,管理思想先进,发展理念比较明确,在财力和行政的支撑援助下,为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由自觉主动创新转变为自主深度创新。最后,国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追赶国际水平的同时展开攻守兼备的理念,尽早解决漏洞也是为了将来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误,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稳步深入奠定基础,将国企管理创新的愿望演变成管理创新的深化活动。总而言之,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动力机制,不论是在管理运作特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篇8
2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2.1加强对企业IT部门管理的创新
在一个企业当中,IT部门的关键作用是为企业的运营提供IT服务,在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下,IT部门主要任务包括IT战略制定、职能划分、运行维护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IT部门的工作任务就将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IT部门管理的创新。
首先,从IT战略方面来说,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其IT战略都可以大致的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跟踪学习战略、应用开发战略、系统维护战略。
(1)跟踪学习战略。主要是识别企业管理所需求的IT技术,关注IT技术的发展,在云计算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之前,中小企业的跟踪学习战略一般都是跟随行业中领先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做得好的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即使这会导致操作性过低。在云计算技术出现后,软硬件限制被打破,中小企业应当改变以往的战略方法,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自身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主动识别、选择真正符合自身所需的技术。
(2)应用开发战略。主要是实现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工具。传统的应用开发战略是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应当将“自动化”与“重规划”联系起来,既要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又要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运营流程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划,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业务进行全面的整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系统维护战略。主要是对企业管理IT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IT部门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内容,如管理软件的升级、系统的安全保护、病毒防护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条件下,中小企业作为云计算系统的用户终端,不再需要承担这些工作,云计算供应商将会处理好相关的事务,IT部门主要应当做好的就是系统成本、风险与故障的分析评估[2]。
其次,再从IT人员结构方面来说,在将有关IT的应用转移到云计算服务后,企业只需为自己实际使用的服务付费,并不实际拥有IT基础设施,从IT的前期建设、使用到运行维护,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各项投入。IT交付模式到云计算模式的转变,大大减少了企业对IT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IT部门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瘦身。但中小企业的IT人员要了解云计算系统,帮助企业与云计算供应商沟通,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同时企业IT人员工作的重点将在于维护企业云计算终端的正常运行以及故障的解决,关于软件的升级维护、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器购买等都将由云计算供应商负责。最后,企业的IT人员不仅要精通计算机技术,更要熟悉本企业业务。
2.2加强对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诚然,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企业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但前提是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必须要转变思想认识,不要再以为“大力抓生产”就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信息的整合,科学地规划自身发展战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对企业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运算器、存储器、信息系统等都是统一集中的配置,管理技术研发人员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一切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以,企业要建立能够共享的资源平台,完善相关机制,采取网络组织等灵活的组织方式,加强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研发环境得到改善,研发效率得到提高。另外,企业还要保证流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并且设置专门机构,切实保证资源共享的实现。企业的研发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合作,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企业要与其他机构做好合作,加强与其他机构的沟通,推进企业与各个机构的开发工作[3]。
2.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云计算技术环境条件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变革与创新。就中小企业而言,必须要借助云计算管理技术,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特征与规范化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与岗位设置,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同时,由于云计算技术具有跨时间、跨地域的优势,而且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管理模块,或是制定针对自身特殊业务的管理模块。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既可以不受空间限制,也可以进行更加动态与灵活性的管理,这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随时贴合企业战略发展所需。另外,中小企业还应当借助信息化的云计算技术,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网站建设,为企业中的员工提供一个直接接触到云计算的途径,让他们也能够对云计算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全员都参与到云计算管理中来。
篇9
1.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低碳经济对于企业发展方式的影响深刻,给一些原本效益不好但是碳排放量低的企业带来了相对竞争优势。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必须做出发展战略调整,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最终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量的主动性。
1.3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时代进行环境管理是对传统环境管理的拓展,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保护不再是被动适应法律法规规定,而是主动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的提升,可以调动企业全程参与低碳生产经营管理,把低碳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变成企业的一种潜意识动作,一种自觉的和必须的动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石油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降低环境成本的需要。
2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改变被动承担低碳责任的态度,应该主动适应低碳经济的市场需求和政策要求,将低碳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将低碳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将低碳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石油企业只有走低碳环保的道路,才能抓住战略机遇、顺应局势,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应该在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等宏观方面进行设计,也应该在风险控制、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管理等细节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2.1树立低碳创新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积极、稳健、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同时,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认知和消费者的接纳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环保趋势下,石油企业更应该自上而下树立环保意识,建立低碳环保的企业形象,以便降低人们对于石化能源的高碳基的排斥意识,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石化能源和石油企业,引导全社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做起,从细微处减轻碳排放,在现有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理性地追求低碳环保。
2.2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理念
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企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必须降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路径依赖,在生产管理环节重视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执行,将低碳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在具体做法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低碳奖惩规章制度,降低碳节能指标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对每个岗位都设定低碳节能任务,将岗位职责、薪金待遇跟碳排放结合起来,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岗位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罚,以便带动各级员工的参与度,激发员工的低碳环保热情,建设全员参与、量化评估的低碳管理模式。
2.3提高石油企业环保管理理念
环保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每一位企业员工、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石油企业是能源行业的代表,在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非常大,所以,石油企业及其员工更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将低碳环保贯穿在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在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投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价制度,在环保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承担起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
2.4推行低碳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石油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将低碳环保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既要重视企业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注重协调长远发展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保利益之间的关系,从战略层面考虑短期策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在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从而使石油企业顺利应对环境危机带来的挑战,应对低碳能源和绿色能源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2.5加强技术领域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石油企业应该采用低碳环保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节能绿色环保的项目要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更要注意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的低碳技术,把碳排放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降低碳排放量。同时,企业应该重视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积极参与到国内外科研环保机构组织的技术研究,掌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核心技术,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研制新技术的成本较高、长远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购买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或者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低碳技术合作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方法。
2.6创新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面临众多外部风险,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国际油价跌跌涨涨的起伏变动中遇到很多机遇和挑战。不同国家地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对于石油企业的影响也很大,像乌俄危机、卢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和我国石油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大。对此,石油企业应该建立外部风险识别控制体系,组建熟悉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经贸政策的专家顾问团队,在对国际环境进行宏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地鉴别评估可能的外部风险,尽可能降低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可能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也要尽可能掌握国际、国内环保规定、碳排放规定、碳交易规则,不断开拓进取,探索低碳环保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低碳经济中掌握主动地位。
2.7提高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历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当地环境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石化能源企业,石化能源具有易燃易爆特性,因此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者储运环节发生危险,对当地环境破坏和人财物损坏都是非常严重的。对此,石油企业应该以贯彻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为契机,强化员工在生产、储运、销售环节的安全意识,系统学习不同环节和不同岗位的安全隐患,做到能辨识、能预防、能逃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害,在安全隐患的识别、处理上进行系统培训,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在培训人员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应该加强科学预警机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强化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从生产、销售、储运等各个流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将危机信号传递到风险监控部门,实现企业安全危险信息的动态、全程监督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2.8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选拔、使用、培养员工的方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制度,对员工进行招聘和管理,在员工薪资待遇、绩效奖励方面进行有效的上层设计,以便激励员工深刻认识、高效执行企业的低碳环保理念方针,致力于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着眼于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职责,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以低碳环保为最终目标,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培养员工低碳环保的意识,同时,对员工进行全面考察和培养,把认同并且愿意贯彻低碳理念的人才留下、用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9创新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则更应该重视环境成本的核算,对于环境成本低的绿色低碳项目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通过投融资来获取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最终促进企业发展。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低碳环保经济下可以采取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节约资金管理成本,降低财务风险,促进石油企业低碳策略的落实和执行。
2.10创新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低碳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上下游企业认识了解低碳环保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有利作用,努力建设一条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石油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应该不断修改完善采购和销售标准,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严控低碳标准,共同推进低碳环保理念的执行和落实。
篇10
二、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
1.增量绩效的基本思路
对于某项或系列重大管理创新举措实施后,取得实际成效如何科学量化衡量,文章认为可以采用增量绩效的思路,运用情景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进行科学测评。其基本思路和原理如下:第一步:研究建立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二步: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模型。第三步:运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计算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某个年度的企业实际绩效,该值记为A。第四步:运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计算企业不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某个年度(该年份与A值的计算年份相同)的企业预测绩效,该值记为B。预测绩效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趋势分析和经济预测方法,根据历史趋势预测各个测度指标如果不实施管理创新举措,按照既定的历史发展趋势变化,到某年度(该年份与A值的计算年份相同)该指标的虚拟预测值,各个指标均采用这一方法进行预测后,应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即可计算出B值的大小。指标预测中充分考虑一些重大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将这些外部影响予以剔除。第五步:计算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某个年度的企业增量绩效,该值记为C。则C=A-B。采用公式α=A-BB×100%,即可计算出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的企业绩效提升率。
2.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之所以要实施管理创新,主要是旧的管理措施已经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或者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直接体现就是旧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绩效增长产生制约或者贡献不足、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开始下降或者低于其他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者核心竞争能力开始弱化,因此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予以改造和提升。鉴于管理创新的初衷,我们认为企业实施一项管理创新举措,其成效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体现,即:企业综合绩效得到增长(产生必要的效益)、企业效率得到提升(生产和工作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能力增长)。再根据效益、效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下级衡量指标,可以将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量维度细化如图1所示[6]。根据上述基本测度框架,文章进一步细化这些二级测量维度,形成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7-11]。矩阵一致性比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3.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应用
上述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赋予相应指标和维度权重,即可得到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为避免权重设置的主观性,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权重测算方法,邀请有关专家对各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衡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了提高不同指标数据的可比性,文章选取的指标均为可反映增长水平的增长率/提升率类指标。文章共邀请有关企业管理专家和科研专家10位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两两比较,再运用yaahp6.0软件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判断权重,将10位专家的判断权重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后得到最终权重。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建立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效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指标的权重予以分配计算就可以得到企业管理创新绩效。
三、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1.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
(1)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模型框架应用上述一般企业的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将相应指标根据电网企业实际进行修订和调整,即可得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通过修订,得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量框架,具体如图2所示[7-11]。(2)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模型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基本测表3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度框架,文章进一步针对性修正这些二级测量维度和指标,形成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12,13]。(3)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了使指标数据和成效结果可比性强,在计算管理创新成效的过程中,将绝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i单位该项指标数据得分按比例求出:Iij=xij/max(xj)×100其中,Iij是i单位j指标的得分,xij是i单位j指标原始数据。对于负向指标,i单位该项指标数据得分:Iij=max(xj)-xijmax(xj)-min(xj)×100根据上述指标数据得分,将所有评价指标转化为得分,则第i个单位的能力指标评分如下:S能力i=j=15j=1ΣwjIij,i=1,2,…,n其中,S能力i为第i个单位的能力维度指标得分,wj为第j个指标的整体权重,Iij为i单位j指标的得分。在此基础上,第i个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综合绩效的总评分为:S综合绩效i=S效率i+S效益i+S能力i(4)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并计算各单位常规发展综合绩效设x1,x2,…,xn为某项指标的原始序列数据,则一次平滑值st(1)、二次平滑值st(2)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t(1)=axt+(1-a)st-1(1),st(2)=ast(1)+(1-a)st-1(2)其中,a为平滑参数,0燮a燮1。由此可推导出预测公式:x赞t+T=at+bt×T,式中,T表示预测时间,x赞t+T表示t+T时刻的预测值,at=2st(1)-st(2),bt=a1-a燮燮st(1)-st(2)燮燮,t=1,2,…,m。(5)分解出管理创新所带来的新成效=Si综合绩效-S赞i综合绩效其中,Si综合绩效是i单位的实际综合绩效,S赞i综合绩效是第i个单位基于指标历史数据预测的综合绩效,为二者差值,值为正说明“三集五大”建设对试点单位综合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值为负则说明试点单位的“三集五大”建设由于某种有待深入分析的原因没有使得该单位综合绩效有所提升。
2.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应用
文章应用上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例开展实证测度研究(“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开展的一项重大的管理创新系统工程)。文章选取国网江苏和重庆公司数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应用上述增量成效评价模型,根据2007年到2011年国网江苏公司、国网重庆公司实际数据,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按照国网江苏、重庆两公司2007-2010年各指标数据采用二次平滑指数法预测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不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按照既定发展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两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分别为76.6分、60.2分,而根据2011年实际指标数据计算的实施“三集五大”后的绩效得分分别为89.0分、69.8分。两公司实施“三集五大”后与不实施“三集五大”的绩效差值均为正,说明“三集五大”建设对试点单位综合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文章在企业管理创新绩效测度和管理创新能力测度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增量绩效思想设计了一套针对一般企业实施某项具体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测度模型,继而在一般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修正建立了针对电网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模型,并应用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模型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两家省公司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文章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的定量测度十分必要而迫切处在变革时代的企业,为了适应内部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但是一项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如何,必须有科学的测度方能为后续的创新举措实施提供决策参考,从而避免盲目、过度创新。
2.增量绩效思想是测度企业管理创新成效的可行思路以及方法文章研究建立的增量绩效测度模型尽管不能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但是对广大企业测度管理创新增量绩效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企业科学评判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提供了方法理论。
3.管理创新举措的实践成效可以从效益贡献、效率提升和能力增强三个方面予以反映尽管企业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可以有多个表现形式,但是总结归纳起来,可以综合反映在企业效益、效率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其他有关成效或效果的展现可以用传统的定性判断予以评价。
篇11
2.道德制度
存在危机由于民营企业采用的家族管理模式,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混在一起。企业没有形成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这样会对投资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造成信任危机。
3.财富占有观念强烈
民营企业的财富在法律形式上是属于企业老板的。但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主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财富观念才能支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梯队建设不够
阻碍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障碍就是人才梯队建设不够。企业主在创业前期过程中过高的看待了自己,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影响,就必须对其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转变观念社会经济的进步
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和外部社会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在创业初期所依赖的过分依靠投机行为所带来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完全市场化和实力化。同时,社会技术的进步为管理进行创新带来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管理的创新,转变和创新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老板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总经理的授权为前提,进而主导董事会的决策,让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需要民营企业主有大度的胸怀和勇气。同时管理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方案需要迅速反馈到企业主那里,让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有利于减少管理跨度。
2.加强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建设是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石。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实施对推动管理的创新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从企业老板到员工都可以做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整个公司的观念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维护,规范好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都会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篇12
2.管理制度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可有效预防各类风险,如: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材料浪费丢失,人工费超支,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等,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刻不容缓。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使企业有章可循。企业应通过推行“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四个标准化,建立各种基础管理制度,有效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二是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要努力抓好企业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强化企业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实施对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建立成本考核预警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推行项目管理层签订安全、质量、信誉等责任状,并缴纳一定的风险抵押金,实施项目全责管理,形成一种“责任、风险、权力、利益”的管理模式。
3.管理机制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对待企业管理,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的转变创新。一是构建“法人管项目”运行机制。通过狠抓“双预控”管理,不断强化机关职能监管,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法人管项目”这一重要管理机制。通过抓好项目重大施组方案、责任成本预算、变更索赔策划、队伍选择、劳务合同单价、各类合同审核、物资设备集采、人财物调配等八个方面工作,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控,充分发挥企业集中管控和统筹管理的职能,极大地保证了项目安全生产、科学施工、成本受控、二次经营效果显著、各类风险防控得力,确保企业在资金调度、设备投入、要素配置等方面的集约高效。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捕捉瞬息万变的各种市场信息,关注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各项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竞争实力,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情况等等,以便及时作出反映和决策。因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并深入推广办公信息化平台、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劳务管理系统等先进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网络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更新了管理的方式方法。
4.管理流程创新
一是促进经营与施工协调相容。坚持“五揽、五不揽”的经营原则,全方位强化项目选择、标前测算、报价策略等工作,使公司任务结构更加适应企业要素禀赋、施工能力发育和项目创誉创效发展的需要。二是完善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机制。制定并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充分发挥对项目绩效考评的导向作用,通过对各单位负责人实行抵押金考核返回制度,让关键责任人肩上都要考核指标和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公司薪酬分配制度,在确保职工收入与企业发展保持协调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高风险施工、重大项目管理、施工一线员工的薪酬倾斜力度,充分提高公司全员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充分激发急难险重项目员工们攻坚克难的积极性。三是严肃并规范项目经济秩序。加大项目创誉创效“双创”管理,严格项目上交款任务的考核落实,严格项目经理第一经济责任人的关键责任,修订了《关于对造成项目资产流失者实施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亏损项目管理和督导办法》、《项目变更索赔创效管理实施细则》等,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经理的经济考核,并最终作为对项目经理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综合运用各类监控手段。通过扎实开展执法监察、成本督察、财务大检查、过程审计等专项检查活动,有效强化了对项目的过程管控、重点领域监控工作,重点加大对项目经营费、设备租赁、周转材料、材料超耗、队伍投入、临时工程以及间接费开支等进行成本控制,突出加大对项目擅自调高劳务单价、擅自使用亲友队伍的惩处力度。这些活动有效杜绝了一些重大违规和经济上跑冒滴漏等问题。五是完善风险内控体系。按季度坚持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部监督、控制活动等5个层面以及资金、采购、资产、经营承揽、研究开发、施工管理、业务外包、财务报告、预算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11项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形成内部风险控制报告,通过不断查找缺陷、整改缺陷、完善缺陷预警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5.管理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管理创新开展的好,必然激发技术创新。公司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技术创新搭造平台。在项目管理中积极开展QC活动,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工作,立足现场施工难题,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实现对新成果、新技术的深入研究、有效固定。
篇13
企业文化是当代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来自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反映社会文化,但又不是社会文化在企业里的重复出现。它把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转换成增加企业活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这种理论新就新在突破就经济论经济的圈子,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研究企业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纯用钱管人,用规章制度卡人,用长官意志指挥人的老办法。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把管理的着眼点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今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科学途径,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2.企业文化的管理指导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的活力,不仅表现在生产水平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及其手段上。曾经说过,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的放在如何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上为最终出发点,只有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扎实、有效的节节攀升。如何做到这些?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所在探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下成功企业里的经验。成功的企业把员工看作是“上帝”。员工一到企业,企业先想到的是员工的吃、住、行方面的问题,并且首先帮助解决,接着培训,上岗以后还有指导,企业还在员工经常去的场所,设置了许多建议箱,定时搜集员工意见、建议。对员工的意见、建议定期研究、回复,对有特殊意义的建议还要给以奖励,各级管理人员,按分工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手段,把员工凝聚起来。员工也为是该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这样的企业的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了起来,以公司为家,以公司为荣。工作起来不是要,而是我要干。这样的员工,思想境界高了,企业自然也好了,企业好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没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文化的管理实践要明确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