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质检员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质检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质检员论文

篇1

2.1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不仅能美化园林建筑小品,还能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建筑小品时,要选择合理的植物品种,并坚持实用性、经济性、观赏性等原则,从而充分发挥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

2.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园林植物时园林景观的基本构景元素,它能将大自然的生态美充分体现出来,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的硬质景观,是人工景观,处理好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的关系,不仅能使得园林景观更加完美,还能体现出人与自热和谐发展的理念。园林建筑小品可以为园林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园林植物还能软化建筑小品的硬质条件,通过枝叶、自然颜色等消除建筑小品的生硬特性,这样就能显得整个园林环境动静有序。

2.3园林建筑小品与山水的关系自古历来我国就喜欢用“山水”来称呼自然风景,因此,我国很多园林景观都是建立在山水的基础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以湖、池为中心,在周围设置山谷、溪涧、瀑布等,再设置花草、阁、亭、轩榭等建筑小品,从而构建水面清净、山石峭拔、亭阁精致、林木浓郁的画面,这样明暗、虚实、形体、空间等相互结合,不仅能给人一种开朗、幽静的感觉,还能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装饰,增添园林空间的优美感。

3园林成果要素在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3.1园亭要素园亭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建筑单元,具有四面开敞、玲珑小巧的特点,园亭的基本功能是为游客提供遮阳避雨、休息赏景的场所,例如苏州古典园林中,园亭的样式有很多,有方亭、扇亭、六角亭、笠亭等多形式,又如拙政园的绣绮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三个园亭相互呼应,构成一个不等边三角_形,在园中的各个角度都有良好的观赏感受,亭下是荷花池,并且用溪桥将假山相互连接起来,让人感觉充满活力。这些园亭充分体现了建筑小品与周围环境创造的优美景观。

3.2园林廊道园林廊道是指房屋内通道、屋檐下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园林廊道具有息赏景、遮阳避雨等基本功能,在廊道中添加栏杆、彩画、座椅等装饰物,在隔墙上装饰灯具、月洞门、漏窗、瓶门等构件,从而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使得园林景观更加优美。

3.3园桥要素园桥是园林建筑中的水上通道,通过园桥可以讲不通的景点联系在一起,为游客提供游玩线路,对园桥进行精心的设置,也能使其成为园林的景观,如西湖断桥、颐和园玉带桥等。为有效地减少园桥的跨度,可以将园桥设置在水面、溪谷比较狭小的位置,为提髙游客在水上游玩的乐趣,可以讲园桥设置成曲桥的形式,也可以将园桥设置成平桥、亭桥、花架桥、廊桥等多种形式,从而丰富园林水景,增添园林的美感。

3.4雕塑小品雕塑小品能赋予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雕塑小品不仅能将设计师的思想表达出来,还能通过艺术手法,将园林景观的氛围烘托出来。园林雕塑小品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在园林景观中,合理的设置雕塑小品能起到美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如将一些名人的雕塑设置在绿地之中,然后使用一些枝态轻盈的树种进行装饰,能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习他们的典故。

3.5园発和园椅园赛和园椅是园林中必须的基础设施,能为人们提供交谈、休息、?赏景,一般情况下,圆発和园椅会设置在园路两侧、广场周围、湖边、山下、花间林下等位置,错落有致的园赛和园椅,能增添园林的空间感。制作园発和园椅的材料有金属、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等,不同的材料能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要根据园林主题,选用合理的材料制作园発和园椅。

3.6服务小品在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小品有候车亭、电话亭,这些服务小品是园林景观组织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不仅能装饰园林景观,还能满足人们的行为活动需求,同时这些服务小品还能将城市特色及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例如苏州园林中的电话亭具有十分独特的样式,与园林城市的大环境和谐统一,将电话亭设计成园林特有的建筑形式,使其充满园林气息,达到美化园林环境的作用。

篇2

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强化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保障学生的行为合法合规。高校学生相较于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包括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必须对学生的行为有所规范和限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化精神环境。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素养要求,并科学融合高校学生的身份,加强制度间的衔接转化,防止学生利用制度漏洞而做出的非法行为。在理工类院校,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多体现在经验描述的层面上,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再加上理工类院校学科设置的特点、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等,都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带来了难题。并且每一届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同、重视不同,就会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投入不同的资金建设。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规避领导制定政策的随意性过大,不能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使之流于形式等问题。

3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引领和决定高校文化建设成果的核心。强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个人素养,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导向功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包括强化个人目标定位,科学规划职业道路;强化学生发扬奉献精神,提高责任意识,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积极服务于社会,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个人诚信等等。校园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更依赖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理工类院校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强调科学技术知识教学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学风力求严谨,没有足够重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技术教育相互脱节与分离的现象。这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是极其不利的。理工类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更加敏捷,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要积极强化和拓展学生该方面能力,实现理工类院校不一味抄袭模仿,而是大胆创新的教育目的。

篇3

2.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专业文化建设在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和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专业文化建设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的熏陶,把企业文化引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助于学生德行、知识、技能、技巧、修养、品位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专业文化建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使学生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利于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专业人才。其次,专业文化建设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市场理念,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推动教师参加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能力,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师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再次,专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将专业文化渗透于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能促进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结合;在实践教学及实训设施、场所建设中融入专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用优秀的专业文化指导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服务。最后,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能充分彰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以专业文化建设为驱动力,塑造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品牌,是职业院校强校之本、持续发展之基。

二、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中“校、企、行”文化的融合途径

1.通过“校、企、行”文化融合,涵育学生的道德品质。

近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坚持“创造城市文化、服务工业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展“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企业场景文化。从专业文化建设出发,充分挖掘学校、行业以及社会的文化环境的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如,将会计专业文化、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从内容上看,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承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另一个则是渗透在整个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质量观,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2.构建职场教育模式,促进“校、企、行”文化融合。

为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企业文化,学院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毕业项目管理等;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工作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操守等。在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及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院会计专业制订了“项目教学、真账实训、岗证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单项实训。第二阶段,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项目为行动导向,以实际工作过程为驱动,在企业职场环境中进行仿真综合实训。第三阶段,为了让学生接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熏陶,促进就业,利用学院广泛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或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进行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实现顶岗实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

3.创新有利于“校、企、行”文化融合的实训课程体系。

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前提下,针对行业特点,深入开展“校中企”、“企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岗位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整合、优化课程,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理实一体与综合实训两个部分。理实一体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职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职业道德、身体及心理等素质;二是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也分为两大模块,一个是校内综合实训模块,另一个是校外顶岗实习模块。

4.“校、企、行”文化融合,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一个成熟的专业,除了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一流的实训条件以外,还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实践为例。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校内专业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基础上,学院会计专业建立了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了大量熟悉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中、高级会计师兼职教师,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这些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二是设立技能名师岗;三是每年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增加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

篇4

要建设独具风格特色的,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雕塑等物质文化景观,挖掘出校园走出的名人,为其遗留的勤奋学习的痕迹。这些校园人文景观为大学人开展校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场所,使大学人无形之中感受到名人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质。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阅报栏、标语牌、黑板报、橱窗、广播、现代新型媒体的设备,让校园每一角落的地方都会“说话”,生动活跃起来,校园每处都感觉到教育功能。同时在一些教学区、活动区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的“无形语言区”,张挂名人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体现严谨治学与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注重校园文化的个性独特,使物质文化建设融入历史这些独具文化风格与粗人奋进的文化行为,使师生之间形成友好和睦的浓厚气氛。要根据学校的类别、环境、财力等不同情况,制定具有学校特色,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注重大学文化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使物质文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要注重人文的凸现,使物质文化建设融入文化信息物化人文价值。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载体,它以某种标志化的物质形态传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在校徽校旗、教学楼、校园里的雕塑、休憩的园林中彰显物质文化气息,无一不折射大学的精神和品位,它是一种凝固的思想,它是一种感受得到的精神。

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能够起到约束和限制作用。要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支配下思考校园制度文化,积极建立基于网络的扁平化管理制度,使之能适应并促进学校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员主动发展。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做到管理服务育人,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要以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并举实施,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监控成长成才。首先应该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大学要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质与弘扬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大学生人格上自尊自爱,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在学习、生活、行为上,要主动参与和不断探究,主动自立、服务、约束和反省,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身健康素质,让各种综合素质和谐共进。其次,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师生融洽、民主平等、和谐温馨的管理氛围,让师生参与校园的决策管理,不需要用行政命令压制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施展和彰显。最后,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的手段方式,建立以发展人心灵为主体,提升大学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制度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约束力于创造性,更可以让组织中的每位大学人都能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能与智慧。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反映高校校园文化是否和谐有序、安定团结,更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匆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在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历史地积淀而成,是由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师生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共同孕育出来的。《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共处的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丰富性、前瞻性的精神文化不仅可以使青年大学生接受,而且有利于消除逆反心理,容易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的接受教育。一是要积极开展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需要创新,小型活动多样化,常规活动制度化,大型活动精品化。一方面要鼓励与创造条件开展健康有益的大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乐趣性、文化性和知识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益性社团活动的引导,大力扶植理论学习型的社团活动,鼓励学术科技社团活动,倡导和鼓舞教师深入学生生活,担任学生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发挥高校音、体、美的艺术学生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艺术类课外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自觉抵制消极腐朽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三是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依托高校科技协会,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科技活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吸取知识和锻炼成才。

行为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最终表现与外在体现,不仅是校风、教风的体现,也是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的体现。要加强校园和谐思维建设,积极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宽容、理性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并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英积极倡导宽容、理性的行为文化,使高校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付诸实际行动,用大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对崇尚和谐和维护校园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行为文化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学生中药注重加强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大力提倡认真勤奋学习,引导大学生自觉把学习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达到行为和意识相互统一的高度。为了实现学习目的和行为相一致,就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风教育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气氛,培养自强不息与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共同追求目标,使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信仰,并履行和践行好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次,在教师中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教风。应当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要教书育人与爱岗敬业相互结合,自觉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提升教师作为和谐校园的实施者的影响力。古今中外的办学者都重视学生的行为教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都是强调人师的标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行为,言传身教。(本文作者:王铁生、唐顺利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篇5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

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苏亚欣,毛玉如,赵敬德.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9.

篇6

目前无论是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较大缺口,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来,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这就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已开始进入快车道,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大。绿色建筑涉及的领域广阔,不仅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且还涉及政策、规划、设计、能源、水处理、施工、监理、结构、材料、暖通、设备、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和融汇。目前本领域内虽然拥有了较强的专业队伍,从业人员具有专精的建筑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因为观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了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观、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方法。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备“绿色”意识的建筑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操作经验和节能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还有在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检测人才,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加之对检测装备使用的不够熟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再者,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由于缺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使得一些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和节能,不能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经验积累等还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使命和优势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多由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转型而来,对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关于绿色建筑内容的短期培训、项目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展开,由于培训时间短,往往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强化和突击学习,造成绿色建筑知识的学习缺乏前瞻性,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甚至出现了部分拥有绿色建筑标识资格的评审专家对绿色建筑一些理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的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节能建筑或只需要墙体保温隔热的层面。因此,依靠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速绿色人才的培养来应对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是缓解绿色建筑人才不足、优化绿色建筑人才队伍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建筑绿色化和已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更新换代的任务更趋繁重,需要大批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人才,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的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氛围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绿色人才

在顺应时展趋势的要求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各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涉及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能源、环境、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培养的人才拥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绿色建筑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与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技术问题。

2.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关注建筑节能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上与原有专业错开,克服原来各个专业的局部性和缺失;开设建筑材料专业,结合节材、节能、环保和太阳能光伏及建筑装修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原有施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讲授材料的各种性能,通过考虑材料的选用,节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营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讲授降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进的相关知识;开设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相应的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的人才。

3.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及时将规划、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课程之中。平时注重对现有绿色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安装、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找出与绿色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绿色”元素。在建筑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为目标,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知识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如在确保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如何依靠建筑设备系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和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绿色水系景观“”新能源技术“”中水回用“”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和调试“”绿色建筑运营和管理”等课程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4.注重师资培养,传播绿色理念

由于绿色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具备系统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绿色建筑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充电和及时转型,除了到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外,可以到绿色建筑设计科学院、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生产厂家、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公司和政府机构节能科研中心或建筑绿色建筑行业协会等机构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开设绿色建筑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去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绿色建筑的环境分析和模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虚拟仿真,把抽象、复杂的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重视绿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绿色建筑产品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展示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绿色建筑节点构造模型;通过设置各种绿色建筑节能节点的样板间来建设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让学生了解节能、节点的做法,外墙外保温节点的做法,屋面节点的做法等;通过建筑节能检测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建筑幕墙和门窗保温性能检测及建筑物的气密性测试,加深对一些技术参数的了解;也可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现场和工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跟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在校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单体的绿色建筑还是区域的低碳节能的环境组成的绿色校园本身就是活教材。无论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建筑、道路结构形式,运用多种建筑、装饰、路面的新型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建筑的施工和装饰节点、围护结构、设备和管道外露,供学生观察学习;在一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教学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在建筑中合理设置绿色标识系统,形成有主线、有组织、有体系的标示与引导,并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节能性能参数置于大楼醒目处,也可制作一些宣传短片,通过精彩的解说与图示,全方位展示相关的技术亮点,并据此设计校园慢行线路来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体验;结合信息平台或能耗管理平台集中展示绿色校园规划、绿色示范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环境监测、资源消耗监测等系统,通过触摸式屏幕,让学生以3D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建筑仿真模型,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绿色技术,从而让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下,接受绿色建筑技术营造的环境熏陶,自觉主动地学习绿色建筑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传播者、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构建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内容,积极构建以绿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体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精心打造绿色建筑体验馆等特色文化场馆,配置碳排放检测设施等,通过绿色建筑引领人感受绿色技术,通过绿色校园培育人传播绿色理念,通过绿色文化熏陶人践行绿色生活。

篇7

(一)建设品牌学科和品牌专业

1.做好市场调研品牌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政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政策的研究和对市场的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选择和设置专业。不仅包括对地方经济和行业状况的调查,具体分析哪些专业属于热门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加以扶持,哪些专业属于即将被社会淘汰的专业,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同时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了解它们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而扬长避短,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立足地方区域特色经济,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发展空间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的一线高级技术型人才,也为我国走新型化工业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区域特色经济建设品牌学科和专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名师建设

1.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

2.学校要鼓励教师创新,着重培养和打造一支以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品牌教学团队。3.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也可以请企业的员工到学校参与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三)打造品牌学生优秀的学生是学校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良好品牌形象的体现。

1.注重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课程改革,应根据社会和地方经济所需的技术领域和岗位核心能力及任职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方案。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能通过专业培训获得一技之长。

4.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加强校内实训,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在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合一。

5.在就业过程中建立毕业生追踪、回访、宣传的完整体系。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倡导工学交替型等教学组织方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推进以“多证书制”为特征的职业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以达到拓宽学生就业面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品牌意识淡薄。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对品牌的经营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使学校不能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另外,没有形成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观念。很多人都认为品牌的塑造是学校的事,与我无关,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既需要有先进的品牌理念,还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打造品牌。

第二,品牌特色不明显。判断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品牌竞争力的首要标志是它的专业,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是否处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二是是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专业的特色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品牌塑造,因此,为了增强品牌特色,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上就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品牌专业的定位。

篇8

篇9

下面就数学建模中的一个常见实例问题,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步骤。把椅子放在一个不平整的地面上,一般情况只有三只脚着地,另一只脚或高或低,放不平稳,然而只需要稍微调整座椅的位置几次,并进行轻轻挪动,就可以使座椅的四只脚同时和地面接触,座椅放稳了。此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同时在数学建模的时候,可以进行下面的假设:对于数学建模而言,一般都需要进行模型假设,因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有在特定假设的前提下,才能够划归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对椅子、地面和椅子的四只椅脚可以结合实际的进行必要的假设:

1.椅子本身而言,四条腿是一样长,椅脚与地面的接触处可看做一个点,四只脚与地面的接触所形成的四个点之间的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

2.地面的高度的变换是连续不断的,沿任何方向延伸都不会出现间断(没有像阶梯那样的巨变情况),即地面可视为高等数学上的连续曲面。

3.其中假设椅子是放在一个硬的地面上的,不会放在海绵,或者是很厚的地毯上的。(接触点是只要接触就不能下压)

4.对于四个椅脚的间距和椅腿的长度而言,地面是相对平坦的,地面的坡度的高度相对于椅脚的间距和椅腿的长度是很小的,使椅子在任何位置至少有三只脚能够同时着地。现在对以上的假设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假设1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实际中,椅子的四条腿基本上都是一样长的,即使不一样长,其差距也是很小的,在这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假设2相当于给出了该建模的一个基本条件,给出了椅子能够放稳的条件,存在放稳的这种可能性。因为假设地面高度不连续,而是在有台阶的地方,是无法使椅子的四只脚同时着地的。对于假设3,是一个基于实际情况的假设,是一种特殊情况,在这里我们排除这种情况的假设。假设4也是要排除这样的情况发生:椅脚间距和椅腿的长度与地面上的高度的连续变化的尺寸在一致的范围内,不会有地面的高度比椅腿的长度大很多的情况,出现深沟或凸峰(即使是连续变化的),比如地面有凸峰,致使椅子的三只脚无法同时着地。在此假设的基础之上,该模型的问题也已经出来了,就是能够让椅子的四只脚同时和地面接触,把满足这种情况的条件和结论表述出来,并且构建一个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模型。首先需要用一个量来表示椅子的位置,并且这个位置是不确定的,而且随着挪动椅子的位置,这个量也应该随着变化,所以使用一个变量来进行表示。注意在前面的假设中,已经做了这样的假设,椅脚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根据正方形,能够想到其以中心为对称点,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绕中心点的旋转恰好可以代表椅子位置的改变,于是我们可以使用旋转的角度这一个变量来表示椅子当前所在的位置。四个椅脚分别对应ABCD四点,四个点的连线就构成了正方形ABCD,正方形的对角线AC与x轴重合,AC的中点和O点重合,椅子绕中心点O旋转角度φ后,正方形ABCD转至任意一个位置,假设为转到A’B’C’D’的位置,所以对角线AC与x轴的夹角φ代表了椅子的位置。其次把椅脚着地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如果用某个变量表示椅脚与地面的垂直距离,那么当这个距离为零时就是表示椅脚和地面接触了,椅脚着地了。椅子在不同位置时,椅脚与地面的距离不同,并且这个距离和旋转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它是旋转角度的一个变量,因此在数学上这个距离就是椅子位置变量φ的一个函数,这样就可以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虽然椅子有四只脚,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有四个距离,但是由于正方形的中心对称性,在这里,只要假设两个距离函数就可以了,分别是对称的两个脚与地面的距离之和,记A,C两脚与地面距离之和为u(φ),B,D两脚与地面距离之和为v(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两个函数的条件,(u(φ),v(φ)≥0)。由假设2可知,u和v都是连续变化的函数。由假设4,在任意时刻,任何位置椅子都有三只脚着地,只需调节另外一只椅脚。所以对于任意的φ,u(φ)和v(φ)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当φ=0时,假设v(φ)=0,u(φ)>0。这样,改变椅子的位置使四只脚同时着地的这个实际模型的问题,就归结为证明如下的一个数学命题:已知u(φ)和v(φ)是φ的连续函数,对任意φ,u(φ)·v(φ)=0,且v(0)=0,u(0)>0,证明存在φ0,使u(φ0)=v(φ0)=0。在上面讲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需要解答的问题都构成数学问题,以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对建模模型的实例进行解答。对于该例子中的题目,有很多种解答方法,下面这种方法运用数学上的连续性的理论。将椅子向左或向右旋转90°(π/2),并且将对角线AC与BD互换。由v(0)=0和u(0)>0可知,v(π/2)>0和u(π/2)=0。令h(φ)=u(φ)-v(φ),则h(φ)和h(π/2)<0。由u和v的连续性,可以知道h也是连续函数。根据高等数学中关于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必存在φ0(0<φ0<π/2)使h(φ0)=0,即u(φ0)=v(φ0)。最后,因为u(φ0)·v(φ0)=0,所以u(φ0)=v(φ0)=0。通过运用数学建模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连续函数中的相关知识,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可以运用MATLAB等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和计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软件的使用能力。

篇10

繁忙而又紧张的四天志愿者服务在工作昨天晚上结束了,我作为一名大会的引导员,在这次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也有很多的感想。

10月27号一大早我们就从学校出发前往广安宾馆。到了那,高老师给大家分配好了工作,让大家立即前往自己分到的宾馆。由于我是晚一点报名的,所以跟其他六名同学被安排到机动组,哪有事就派我们去。中午休息了一会,三点的时候,接到刘老师的通知:让我和其他两名同学前往天坛体育宾馆。我们立即就出发了。四点一到那,在大厅的其他几个比我们先到的同学给我们说了我们的工作任务。我负责所有天津代表的引导工作,安排的车是47号车。我在大厅见到有天津来的代表就跟他们打好招呼,告诉他们我是他们的引导员和我的电话,并登记下他们的联系电话、房间号以及姓名。晚上八点半,天津的代表差不多都来齐了。我们几个引导员匆忙吃完饭然后到大厅询问负责会务安排老师明天的安排,我想早点通知代表们明天的安排,怕晚了打扰他们休息。到九点半,所有的天津代表我都通知完了:早餐六点、七点准时发车、记得带好代表证以及入场券,乘座的是47号车。弄完以后,帮助会务组的老师发书和包以及代表证给那些刚到的代表。忙到12点,工作基本结束了。由于天坛体育宾馆来了300多名代表,客房都安排满了,我们七名引导员只能被安排到ktv的休息室。里面就两张小床,别的什么都没有,而且特别冷,但是我们已经特别累了,也没办法就睡那了。

28号早上5点20起来,整理完一些东西差不多六点多吃完早饭,就出去看47号车停在哪,然后在宾馆门口举着车排,叫着天津的代表请上47号车。六点五十分车上还有几名代表没到,我请他们的领导给他们打电话催催,因为七点就得准时发车,不能延误其他代表。七点人都到齐了,我们发车了。在车上我给大家做了下自我介绍,并给他们读了这一天的日程安排。通知他们会务组的一个老师说所有的包都不能带入会场,照相机以及水都不能带进去。代表们都抱怨说怎么小包都不让带,我说很抱歉,这个是大会安排的,我也没有办法,大家只能是把东西放在车上了。有位天津红桥区代表的负责人说她们昨天所有负责人开会,组委会的人说可以带女士的小包进去。我问了她那位负责人的电话然后打电话问清楚了情况,得到的答案是可以带小包进去,告诉了大家这个消息,她们都很高兴。半个小时就到了人民大会堂,我让代表们排好队准备入场。第一天开会,来的人也特别多,进入会场时秩序都挺乱的,为了不让我带的代表团人走失,我让大家都排成两队紧跟着队伍走,进去后首先是拍照,人特别的挤,我把代表们引导到人少点的地方,等待着第二批照相。照完后引导大家进入三层的会场。安排他们就坐。会议结束后我引导他们出来,在会场外面集合,然后返回47号车。最后有几个代表比较晚才出来,怕他们找不到车,我遍到前面举着车牌。终于他们出来了,看到了我就跟我回到车上。清点完人数就让司机师傅发车了,把人数报给负责代表们吃饭事物的老师。下午吃完饭就又把他们送回了大会堂。这天的工作还算顺利,我随车带着北京地图,给那些想去到处逛逛的代表。有两位比稍大点的姐姐想去秀水街玩,问我几点关门,我不是北京人,也不太清楚,就打电话问了我一个北京的同学,告诉了她们。还有一位代表的手机没钱了,他得打电话让家里人给他充值,我把手机借给他用,怕影响他的事情。

篇11

1.3学校各专业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质量及效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编制本专业的实习、实训方案(计划)和教学大纲、经费预算;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并检查和指导工作,实习结束后组织审定实习成绩,向教学单位领导汇报实习工作情况,整理出每次及学期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做到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建设

2.1实践教学教材(指导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教材即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指导书)是进行实习实训的指导性文件、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计划)、组织实习实训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各教学单位在负责人领导下,各专业负责人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制(修)订综合、专项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指导书)。各教学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管理、指导和审核工作。为提高实习实训效果,有关教学单位应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动员会,说明各项任务、目标、流程和要求,并做好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工作。教务部门负责进行抽查实践教学文件的科学性,检查实践教学活动管理的规范性,检查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是否到位、组织是否周全、监控是否合规、文件归档是否规范。实习实训大纲(指导书)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实训的性质、目(标)的、任务与要求;实习实训的内容、方式与方法;实习实训的地点、程序与时间安排等要求;现场教学(包括参观、讲座、报告和社会调查等)的内容与要求;对学生、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要求;实习实训考核方式与标准及参考资料等。

2.2实践教学计划(方案)管理措施。实习实训(方案)计划是根据实习实训大纲,结合实习实训时间、现场条件等拟定的实习执行性文件。校内实习实训(方案)计划由承担实习实训任务的教师负责拟定,校外实习实训计划由专业负责人组织拟定或与实习实训基地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拟定。有关教学单位应于每学期结束前将下一学期经教学单位负责人审签后的重要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计划报送教务部门,并经汇总或调整、主管院长审批后,编入学院校历下达。实习实训(方案)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实训目的(标)、任务、地点、时间、内容及程序、指导教师、考核评价等。

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建设

3.1实践教学场所使用和管理办法。

1)校内实习实训场所由学校实训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管理。原则上,公共类实习实训场所由学校实训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专业性强的实习实训场所由各教学单位自行管理。

2)由学校实训主管部门管理的实习实训场所,各教学单位使用时应按照学校要求,提出使用申请,由教务主管部门协调、实训主管部门具体安排。

3)各教学单位管理的实习实训场所,由各教学单位组织申请、使用和管理,其它教学单位需要使用时,可与分管教学单位协商,或由教务主管部门协调使用。

4)实习实训室(场所)的管理单位要做好资产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做到账实相符。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做好耗材的计划、预算与采购工作。

5)实习实训室(场所)的管理单位要做好教学活动的计划、安排、记录,切实做好设备、仪器、室内卫生工作及室内文化建设,及时做好设备、仪器的清点、维护和保养工作。

6)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所管实训室(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防止设备、仪器和场地的闲置、浪费和损毁。专业通用实习实训室(场所)的利用率应达到85%以上,专业性强的实习实训室(场所)的利用率应达到60%以上。实训室利用率(%)=两学期实训室利用率之和/2,学期实训室利用率(%)=实训课时数/16(学期周数)×30(周课时)。

7)利用率低、达不到要求的实习实训室(场所)、仪器和设备,由学校收回统筹管理。

8)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发挥实习实训室(场所)的功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专业性强的实习实训室(场所)、仪器和设备,要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3.2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经费根据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数、学时数、耗材需求、指导教师情况等项目进行预算,报教学单位及实训主管部门、教务部门审核或审批,按照学校的经费管理规定支出和核销。

3.3实践教学教师管理建议。要在实训基地内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一流的师资队伍。主要内容包括:实训管理员的管理与培训,实训指导教师的安排与培训、考核、评价,建设实训基地人才储备库等。

1)指导教师应深入实习现场,指导、监督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2)生产实习中,指导教师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好各种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从事其它工作,不得私自找人顶替指导。

3)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与安全。重视劳动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技术劳动和公益劳动。

4)抓好“讲、演、练、导、评”五个环节:①讲巿巿巿根据实习实训大纲和(方案)计划,向学生讲解实习实训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要求。②演—巿巿向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表演,应边演边教;③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要求动作规范,掌握操作要领、技巧和程序。④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的姿势和操作方法,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⑤评—-每天或每阶段实习实训结束时要组织评议,可采取教师评议或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议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纪律情况、实习实训(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操作水平等。评议结果可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评定依据。

5)负责分散自主实习的指导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定时、定点给予指导和考核。

6)各教学单位、各专业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结束时认真做好总结、交流工作,做好实践教学文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4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措施

1.学生应按实习实训(方案)计划要求,在实习实训指导手册指导下,按照计划进度的要求与规定,认真完成实习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任务。要坚持写日志、记录,按时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认真撰写好实习实训报告或总结。

2.尊重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虚心学习、虚心求教,把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有机联系起来。

3.分散自主实习实训的学生到达实习实训单位后,必须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与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制订好实习实训计划,并及时寄给负责本人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的校内教师。认真记录,收集、积累资料,认真撰写实习实训总结或报告。

4.自觉遵守实习实训纪律。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职业素质训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检查、辅导、安保、督促、考核、评定等。

5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管理措施

1.学生必须按照实习实训方案(计划)要求,完成实习实训的全部学习和工作任务,提交实习实训日志或记录、总结或报告及其它作业或作品,并参加规定的以口试、笔试、答辩或实际操作及其它有效方式进行的实习实训考核。

2.实习实训成绩按学生的实习实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小组(团队)或个人表现、任务完成情况(或分散自主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语)、实习实训日志或记录、实结或报告等确定实习实训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3.在评定实习实训成绩时,各专业可根据不同工作内容、作业或作品、日志或记录、总结或报告等所用时间、所用精力和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内容等表现水平、效果等,在各自实习实训(方案)计划中,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所占比例、考核评价方式。

篇12

2.1学生方面的问题

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而良好的学风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上具有更大的作用,学风标志着学生有着“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但是具体到高职院校由于其高考成绩一般,选择高职院校是迫不得已的,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缺乏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积极性,他们对于相关的知识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参加了高职教育,就等同于获得了高等教育的学历,他们的学习劲头也没有高中时期的劲头了。②学生学习缺乏方向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受到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社会影响力低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高考人数数量在降低,而高等院校在逐渐的扩招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出现了招生危机,有的学校根本上就招不到一半的学生,即使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薄弱,他们的文化行为习惯不正确,因此他们在入学之后,表现出迷茫,进而出现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的不良现象。

2.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学风建设指导观念落后要营造优良的学风就必须有先进的学风建设理念,没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学风建设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当前的学风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忽略对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引导和人性关怀。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证性研究很少;研究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比较多,研究学风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少。②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制约学风建设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注重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其它系统要素在学风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功能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功能。二是考试制度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试成绩主要有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的划分存在较大自主性,甚至有的学校平时成绩能占到总成绩的一半,这导致有的学生试卷分数很低,总分也能及格。使部分学生认为学不学习,最后都能通过考试,从而放弃了日常认真学习。

3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考风建设,以抓考风促学风考风不正,影响学风建设。

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靠考试不择手段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蒙混过关。而对平时刻苦学习较好的学生,发现未被抓获的作弊者考试成绩比自己还高,心里很不平衡,极大不公,这对学习哪有动力,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而良好的学风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上具有更大的作用,学风标志着学生有着“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有学生说“:杭州是消磨人意志的地方”,其意是在杭州读书者没有压力,则会使自己变得无所事事。一些学生曾在来杭州学校之前,都说过自己要努力学习,但到了大学后真的努力了吗?有上进意识,但无付诸于行动。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养成了懒散拖拉的习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现象增多,有的上课迟到、睡觉,逃课旷课,有的抄作业或不交作业,有的沉迷于电脑游戏上课提不起精神,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靠作弊来混日子。因此,学校抓考风促学风的举措势在必行。①要加强学生的诚信和道德教育,考试作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诚信迷失和道德失范,诚实、守信、正直是每个大学生做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诚实品德,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②要加强考场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舆论宣传考试纪律和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考纪教育,使师生熟知考试规定和考场纪律,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和作用,形成“遵纪光荣,作弊可耻”考试风气。同时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及时通报考试作弊处罚结果,使学生从心理上害怕去作弊,考虑其结果可能导致留级甚至退学,给自己染上污点,对自己今后的立身处世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篇13

[3]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4]金银琴,周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