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科技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1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篇2

“乐问、善思”课堂具有以下特点:能及时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第一是民主性的课堂。师生之间进行着知识的传授与反馈,情感的交流与激励,课堂里充满着民主的气息,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第二是充满生气的课堂。师生的脑细胞都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思维活跃。教师精神振奋,激情洋溢,挥洒自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敢想、敢说、敢做。第三是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方。第四是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要采用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测验法、课堂观察、作业批改、问卷法、访谈都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许多国内外教育家都曾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如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的、恰当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置

1.在课的引入过程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引入,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课堂提问应少而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巧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比较低。有同一问题反复提问、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有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和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现象还是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设计问题时抓住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点,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问引问的能力。课堂中以问引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并加以解决,同时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这样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猜想,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讨论、交流和分析,让学生自己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使课堂的结尾走向。以问引问,来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以问引问,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获得和思考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2.对于知识难度比较高的问题要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具体有—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就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同时,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审视疲劳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同一知识点的问题,要选择好问题的角度问学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这样不但全面检查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3

1.学生语音语调知识掌握不好,拼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

2.学生词汇量窄小,单词拼写能力差;

3.学生语法概念淡薄,英语表达能力差;

4.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贫乏,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差;

5.学生对英语学科存在着畏难情绪,缺乏信心,丧失了兴趣。

二、问题的分析

为何会有上述问题的存在呢?作为英语教师,我进行了认真的个案调查和整体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认为英语无所谓,反正我不出国,毕业后也几乎没机会用上它;

2.虽知英语重要,但不会读、听不懂,词汇难背,句型难记,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不了系统;

针对上述原因,我进行了仔细分析:到底是学生的能力不够呢,还是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后者: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学生,其生理条件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常、思维活动能力正常、四肢的发育正常,这些条件本足以使他们学好英语,根本没有理由存在这样的现象:初三年级的学生,连英语中的26个字母都写不出来,甚至把“brother”也写成“borther”!然而,这样的现象的的确确地存在着!

三、问题的解决

问题出现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1.明确目的,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学习英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出国?这显然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信息时代和市场高度开放的今天,谁能说英语与自己无关呢?我曾拿了一个巧克力包装盒和一张药品说明书给我班的学生,请他们翻译上面的“英文”。结果,只有几个学生弄清了巧克力包装盒上的并不是英文,而是汉语拼音!而药品说明书却没一个学生能翻译出来!

我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零售商,如果你对英语一窍不通,那么,一批国产的巧克力,就会被批发商瞎吹为进口货而卖给你,价格上的差异就不必去说了;另一方面,很多外国药品进入我国市场,有的人又特别爱用进口药,如果你连最简单的服用方法盒服用剂量都弄不明白的话,病只会越治越严重!

由此入手,我教育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英语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学好英语。

2.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衰减或丧失,将使英语教学事倍功半。而信心的丧失,则意味着心理的死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

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记单词时,是逐个字母地朗读、记忆,把一个有机的整体拆得七零八散,不按读音规则记,没把词、句、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是今天记的单词,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成就感,自然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我在教学中,选择单词的拼读为突破口:单词不会读,就难以听得懂,听不懂也就造成讲不出的恶果。我按照读音规则,先从单音节单词的拼读入手,再到双音节、多音节的拼读。如:read、lead、leader、reform、agricultural,这些单词多数是课本中没出现的,但是,学生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出了他们本不会的单词,获得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再趁热打铁,把《新英汉词典》中最长的一个单词写出来让学生试读: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一开始学生傻眼了:这么长,怎么读呀?!我再把该单词分为八个音节,学生试了几遍就读得基本正确了,当他们听到老师说,“Yes,you’reright!”时,几乎是欢呼雀跃起来了!!他们知道了:并不是自己笨,而是以前没掌握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加上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2)增强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

在以后的新授中,我读坚持让学生先拼读生词,收效良好。我还分别借鉴了张思中的集中识词法、包天仁的“四位一体”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联想法、归类法等方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分块设靶,高频操练,各个击破,不断使其获得成就,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兴趣就在这些操练中被不断地激发出来了。

3.指点学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何在?经过调查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点学法,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三分钟闭目回想法、自问自答法、联想法、对比法、系统法、规律法、即景法等等。只有学生掌握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单词的读音中,“oo”的发音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发长音?什么时候发短音?学生把单个的单词背来背去,还是背了又记、记了又背。在初三复习时,我教给学生一个“排它法”:非长即短。再把所有发短元音的单词全部集中,用一首打油诗把它们串联起来:

拿(took)好(good)你的book

单脚(foot)stood

看(look)!用羊毛(wool)烹饪(cook)毋须wood

Understood?!

学生觉得这很有趣,很容易就记住了,在做含有“oo”的单词辨音题时,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问题。同时,我还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他们不仅归纳总结了ou发/L/的单词,而且还从不规则动词变化当中找出了“规则”。

4.勤学多练,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学习英语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一样,只有通过勤学和多练,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勤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勤学教材,努力使自己达到教学要求;二是要多问自己不懂的东西,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了解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后者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文。

篇4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的主体是课程,是“教”与“学”的整个过程,而非教育技术本身。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生物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为了使用而使用”、“只要技术不要教育”,不重视甚至忽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课件设计与制作过分追求“精美”与好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与花哨),其结果必将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以致违背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初衷。

(二)教师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又必将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配以教师指导的学习形式,它一方面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接受者转变为信息获取和建构的主体,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借助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氛围和情境,优化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同时应增加人与人之间、人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性,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沟通,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优化”过程必须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承担着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色。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呈现知识信息,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究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帮助”,使学生能自发地去探索、体验、创造和合作,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的体现就是要在教学媒体的作用下,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合作的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结构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多方位地获取媒体元素和信息资源,教师则更加关注的是信息资源开发、设计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主导”的形象日益丰满,同时也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呈现多元互动的教学形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这里的学生指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能够使全体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设计要能够关注课堂的弱势群体,并给予鼓励和帮助;能够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甄别、加工和整理能力,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深层次的认知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质疑能力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此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学生广泛的参与、积极的情感投入,并能使其在学习中体验到愉悦的成就感。

(五)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

一个学科的教学规律、方法和手段,是前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和完善获得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样,都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优化的手段,它们之间没有贵贱优劣之分,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要想发挥其优势就必须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哪些内容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应当是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与整合,而不只是单一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运用。

篇5

二、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当这个平台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教师要恰当地履行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引导,运筹帷幄,才能让每个意外都转化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尴尬都闪耀智慧的亮光。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填鸭式,”互动的模式也以提问回答居多,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实互动的模式除了提问回答的模式外,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如遇小组之间意见分歧,也可以以辩论赛的方式各抒己见。一方面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课文的思考,同时又达到了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帮助。

另外,在课堂上,当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精彩,表现良好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性话语,适当的鼓励和赞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认真投入课堂学习中;但是,课堂上我们还经常碰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此时如果教师消极地应对,批评斥责往往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积极应对各种课堂生成。

篇6

“钱学森之问”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触摸的痛,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要求注重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在系统学习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作用

科学素养就是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所获得的技巧与能力。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而大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基础上,以求实原则、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技巧与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从这些因素的关系来看,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其它要素养成的根基;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是科学能力的核心体现;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指导科学实践;科学品质体现科学道德与严谨学风,坚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内涵。科学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更加关注系统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却有颇多方面存在不科学之处,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重知识输入,轻启发学习

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教育方法观仍受赫尔巴特教学方法观影响,即“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和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作业)。①这种教育方法观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指导思想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结构上是教师讲授为主,排斥学生独立的学习研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重视灌输忽视启发教育,重视知识忽视实践;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创新能力;重视专业知识,忽视综合基础;重视科学研究,忽视科学精神;重视技术,忽视科学本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调查、辩论运用很少;课堂集中育多,个别教学少;知识复制、传递多,科学实验、工艺设计少。②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抑制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孤立的知识教育不能展示学科内在规律,不能揭示相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限制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学科本质。

(二)科学实验教育薄弱

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兴趣非常重要。由于我国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机会比较少,削弱学生科研动手能力。1999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以来,各高校都扩大招生,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资源的相对贫乏,不仅教师缺乏,实验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对于实验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理工医农高校而言,教学实验设备匮乏的后果十分严重。高校实验教学面临困境,经费紧张,资源匮乏,设备老化,为了教学得以持续下去,只好压缩实验教学,许多实验课只是简单重复、机械检验,学生人均实验动手机会很少,大多只是观摩。对实验科目的考核,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纸上考核的方式,这样的实验课教学,远远达不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解。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考试范围一般局限于教材范围,或者使用“经典习题”。考核方式简单,一张试卷定结论。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教与学互动的反馈。简单的试卷评价之后就算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师生之间不再有沟通、联系、讨论。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死记苦背之中,既不会有思考的乐趣,也难有发现的惊喜,必然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过全忘记”的现象。学生也在记和背中忘记了学习的本来意义,使科学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话。现行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已成为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障碍。

三、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对策

随着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科学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开展科学通识教育,调整课程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赫钦斯(RobertM. Hutchins)认为:“通识教育对所有人都有广泛深刻的实用性,不论它是否进入大学,因为它培养了理智。”③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科学方法与品质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美国大学通识科目的学分要占毕业学分的30%至40%。理工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注重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课教育,主要是英语、计算机、体育、政治理论课,以及一些文艺、社科类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内容单一。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规范的科学史教育。从课程设置、学分等方面落实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仅仅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质疑、反思,享受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发现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科学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见习学习比例,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

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如何评价某种教学模式优劣,是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要突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是将学生放入中心环节,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找出教学环节中的弱势环节,得出合理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且更加偏重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将其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终通过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提升。此外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合理评价,不断吸收符合时展的新内容到教学环节中,充实教学内容,最终时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技创新有赖于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需要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科学教育为标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定持续地推进科学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

注 释:

篇7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两大类。外向性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这些行为是较容易被觉察的,主要包括行为粗暴、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对抗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出怪声、做怪相等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俗、顶撞其他学生及教师的逆反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随意走动等抗拒行为等等。内向性问题行为是不容易被觉察的,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型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烦躁不安、频繁活动、乱涂乱画等不负责行为等等。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消极性;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消耗了师生的精力,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师生之间关系恶劣。

    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把教学工作例行公事化。有些教师往往把自己预设的一套凌驾于与活生生的学生展开真实交往之上,很少考虑学生怎样在课堂里才能坐得住的问题,也很少去分析学生因能力水平差异、性别因素、社会经济背景甚至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行为差异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诉求,反倒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教学变成了教师自导自演,要学生配合的事情。学生只是作为从属而做出回应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因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容易发生一些不良行为。如;寻求逃避、寻求关注、寻求权利甚至寻求报复等。

    2.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初中毕业,而且多数是所毕业学校的差生,文化课水平不高,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对文化课不重视;还有小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混日子”,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困难,中职生还能有什么出路?

   (2)学生的身心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也在增强,他们有时喜欢测试一下教师的限度,看看教师、同学会有什么反应;外向型的学生喜欢刺激,厌倦无聊的课堂环境等。

    3.环境因素。当今社会,大众媒体非常发达,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庸俗的、商业性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学生受这些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上。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对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最关心的是怎样预防和干预。对教师而言,应以预防为主。

    1.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昂的教学热情,对学生抱有极大的热心、耐心和爱心,与学生形成互相欣赏、尊重、理解、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态度、表情及行为方式将一些积极的、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信赖教师,师生间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遵其瞩”,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即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照顾“差生”的情感需求,课前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中安排机会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解答,给他们以学习的成功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真诚的关爱下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向上的力量。同时,学生尊敬老师,反过来会更加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

    2.实行班内分层,强化分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按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以及学习能力、习惯、意愿的不同,把学生分成a, b. c三个层次,教学“立足b、扶持c、发展a",通过采取同层集中式和混层协作式教学,实现让c“吃得进”,b“吃得饱”,a“吃得好”。同层集中式教学是把同一个层次的学生集中排坐,分成学习小组。教学中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分别提出程度不同的讨论题目、练习内容、学习任务。混层协作式教学是把学生按不同层次混合编成学习小组,课堂上按小组排坐,每个学习小组由学习成绩优秀的a层学生担任组长,并负责帮助、辅导c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每名学生完成提问或练习的成绩,就是本组的成绩。这种组织方式,不仅给a层学生创造了表现、发展自我的机会,而且促成了学生个人与集体的紧密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和团队精神明显增强。

    3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好的课堂管理者同时也是好的决策者。当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首先必须确定干预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其次,应该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作出干预。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许多小小的捣乱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小捣乱。

(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当学生做出违规且无法忽略的行为时,教师可运用眼神注视、摇头、运用面部表情、走进、接触或打手势等方法,终止其行为。

(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从表扬学生的正确反应入手,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篇8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出版了《教学社会学》一书,在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相继在这个范围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以我校的小环境为样本进行研究,拟对海沧实验中学班级生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建设生态化的课堂。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环境方面,社会、学校、教师都应注重班级环境建设,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目前有关中学班级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很多,我们试着以我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知网、图书资源查询等方法,了解课题的研究情况,明确课题的必要性及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来调查、比较学生和随机人群对该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情况和差异度等。

3.实验法

通过监测仪器如测距仪、照度计等,对海沧实验中学不同楼层、朝向,选择三间教室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题研究成果

1.我校班级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首先在我校初、高中分校区调查学生和教师对班级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我们海沧实验中学是一所完中,初中部作为老校区紧邻集市为海沧居民生活闹市区,而且设施陈旧;高中部为2009年新建投入使用,地处厦门最美道路海沧大道边上,傍山面海,占地面积广阔。

2.海沧实验中学教学环境卫生监测报告

为了获得我校各项教学环境指标更加全面、真实确切的数据,2013年9月中旬,我们特邀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我校进行实地监测。监测对象是位于海沧大道的高中部。

(1)监测内容和依据

教室卫生监测,包含建筑设备、采光照明和课桌椅卫生三方面内容,具体监测指标为教室人均面积、照明等。

检测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和《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3976-2002)进行监测。

(2)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和《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评价计分表》进行综合评价和计分,其中教学环境卫生部分分值为60分,各监测分项实际得分达到相应标准分的60%及以上者,判为分项合格。

3.监测结果与分析

(1)监测结果

(2)结果分析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照明、教室采光等符合卫生标准,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不符合卫生标准。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采光、微小气候、环境噪声卫生符合率均为100%;黑板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教室照明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为50%。

在课桌椅分配符合率方面:共抽查30名学生,但是课桌椅与身高符合率为50%。

在教室照明卫生管理方面:未安装控照式灯具;在黑板卫生要求上:黑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不符合卫生标准。

4.建议

(1)教室照明

尽可能安装控照式灯具,以减少产生眩光;改善黑板灯管,使黑板照度符合卫生要求。

(2)黑板

加大黑板下缘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减轻学生的视力疲劳。

(3)课桌椅

学校要按照要求配备课桌椅,对课桌椅及时进行调节,使其与学生身高相匹配,以确保学生良好的坐姿。

5.现状及探析

(1)教室人多地少

我们在对课题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我校在建设班级生态环境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其次,我校初中部由于是老校,各种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班级由于面积小,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没有空余的位置搞班级绿化……

(2)噪音污染

初中部由于地处海沧居民闹市区,旁边是号称“海沧八市”的石塘村菜市场和海六路集市……这些都对初中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高中部由于地处较为僻静的地方,但也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高中部的教师使用便携式扩音器的人很多,那么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呢?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只要正确使用还是利大于弊的。

(3)粉尘污染――粉笔灰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生都公认粉笔灰是班级的首要污染源。大众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教育设施和仪器非常先进,恰恰是粉笔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篇9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篇10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对课程产生先人为主的厌烦情绪,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第二,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德育课学习打擦边球。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群体情况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考试准备、复习不积极,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2.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针对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与现实尤其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郊区的玻璃厂里,几个实习工人面对每天流水线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厌烦,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太一般,太单调,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师傅知道了他们的心事,没说什么,而是在周末带几个徒弟到城里玩。

汽车在公路上疾驶,很快进人了市区。街道两旁不时闪出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有几幢楼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种很亮丽的蓝色、黄色或红色。车上的几个徒弟看着两边的风景,指指点点,非常开心,他们也注意到了那几幢会发光的楼房。这时他们的师傅指着那些楼房说:“你们看,这些楼房为什么会折射出蓝光吗?是因为楼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墙装饰的,而制造这些幕墙的玻璃就是你们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们兴奋地望着那几幢楼房,眼睛里有一种少见的光芒。

这时,汽车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儿个徒弟不明白师博来这儿做什么?看病吗?师傅把他们领到医院的婴儿室外,隔着玻璃看里面:一张又一张小床,躺着一个个可爱的或调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宝贝。这时,他们注意到屋里有一个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边也躺着一个婴儿。“那个玻璃箱叫保温箱,是专门为早产的婴儿准备的。早产的婴儿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边呢?因为那里边是恒温保湿的,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婴儿,让他平安度过危险期。你们知道吗,做这种恒温箱的玻璃也是我们厂生产的!”“哦!原来我们生产的玻璃有那么多用处啊!”

从此以后,几个徒弟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在把工作视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运用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创造机会,从不同角度,把学生所学德育课知识与他们的未来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未来是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对当下所学内容的重视,相信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恰当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美好的蓝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当然,同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希望。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人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那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人,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门课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z.联系实际,解除疑惑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学习知识重要性”内容时,曾使用“贫穷的农家子弟因为发奋读书,最终考取大学,并成功创业改变自己和家庭贫穷面貌”的例子。这时有一个学生当场反驳说:“我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用处,我家旁边就有一个人今年还不到30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外面办了工厂,今年春节回家还开了小汽车了!而许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却贫困的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同学:“请大家结合上述两个例子来进行讨论!各组组长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并形成本组结论。”这一下班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发言,有支持那位同学观点的,有支持教师的观点的,而且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讨论差不多了,我抓住时机再问: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说你讲的那位成功人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会吗?”

“哪有天生会的,跟师傅学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学习也就不会,是吧”

“是,,

“所以学习很重要是不是?”

接着我继续总结:“我们所讲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他肯钻研爱学习,如果他不爱学习不肯钻研显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书读的再多点,知识更扎实点,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1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篇12

首先,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越南语,因为越南语是由声母和韵母加声调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而且中国人学越南语非常有优势,在越南语中有一种词叫汉语借词,也叫汉越语词,发音与汉语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成为越南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越南语的各个领域里。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对于进一步学习、积累越南语词汇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语法,只有正确的掌握语法才能掌握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进而逐渐发展语言能力。众所周知,语法是一门语言中最为难学的部分,而在越南语的学习当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汉语和越南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越南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补语(越南语的补语相当于汉语的宾语)。越南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越南语称为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这个主谓宾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语里的连动式和汉语里的连谓句句型相同,汉越两种语言里的兼语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语法之间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越南语语法的时候不盲目地去记,不靠死记硬背,相反地能够和汉语的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利用对母语语法的熟悉掌握进而提高自己对越南语语法的认识,相信对后面语言技能的形成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是提高越南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

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实践技能应用是一个难点,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一些可以进行设备操作的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无形的,它没有设备操作,只能靠口头来表达,所以技能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就比其它专业更加辛苦。

中职学校的越南语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新生入学没有任何基础,从语音学起,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学完语音,剩下的三个学期就进行基础、会话和听力等知识的综合学习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训练形成技巧,只靠单一的越南语课堂教学是很难引导学生去实现技能目标的。很多越南语老师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改革教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只从越语教材,教学手法上来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越语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技巧去表达,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越南语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过分强调了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记忆,使得学生也过分地埋头苦记,虽然也有成效,但过程比较辛苦且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启示,学生其实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越南语知识,只是缺了一些应用技巧。因为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语来编辑语言的能力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作为指导,结合越南语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创新越南语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吸收、归纳、整理、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又是相当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交谈的过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吸收别人的意思,然后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整理进而回答,在归纳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到记叙、介绍、说明、复述等技能,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运用越南语表达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转换成越南语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多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大胆地从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始改革,把语文课堂和越南语课堂组织在一起进行实践训练,先由语文老师把实训的操练技能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语老师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形成的目标。

三、丰富的语文知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翻译能力上。相对于其他语种,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较为容易,因为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发现,很多中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从越文翻译成中文)还是出现词穷的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根据很多学生的反馈,其实学生潜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组织成句,这里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对于很多中文的习惯用语,一些相对书面的词语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是往往因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讲语文知识,越南语教师只讲越语知识,而没能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应用于翻译训练,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应用。语文知识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必须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翻译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中职学生累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中职学生要形成越语语言技能,只依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实践语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利用中职语文教学来帮助指导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用学生相对容易理解掌握的语文知识来作为形成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参考指导,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越南语,从而进一步转换成实用技能。教师们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尝试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来帮助指导中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语语言技能。

篇13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经过这四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我发现以下心理特点是高职学生当中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素的激励作用比较小,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没有激情。他们大多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或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因为考分低而不得不进入高职,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者是录取时调剂而成的。他们对为什么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主要表现在:有的无理想,无抱负和期望,没有上进的愿望;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对学习态度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的不愿在学习上多花一分工夫,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的在学习上怕难怕苦,一遇到难题就退却。

1.2 自我定位偏差。就我校来说,近几年招考录取分数偏高,有些专业甚至高于“三本”分数线。这些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重新审视自己,喜欢沉浸在中学阶段的自身成绩中。把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归结为考试失利,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感情怀。因此,他们总认为自己只要使点小聪明,考试前自己稍微努把力就会及格,平时不用刻苦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一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就知难而退。

1.3 自我约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高职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良习惯相对较多。在大学,犹如进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也没有老师会时时刻刻管制着。现今大学校园崇尚开放和自由,各种行为和理念一并涌进来,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开始尝试和接触各种网络游戏,沾染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大肆挥霍金钱购买时尚手机和漂亮衣服,学别人谈恋爱等其他无益的活动。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在学生时期甚至人的一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面对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社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特性的认识。针对高职学生的自卑落后心理,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用“以心换心”的理念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性,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多方面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负担。比如对于贫困和特困学生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 转贴于

学生中的意见有对有误,建议有妥与不妥,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和肯定。承认他们提出的正确和合理的意见,就需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志趣、习性,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是堵不住,压不服的。运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讲大道理,不符合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以理服人。

2.3 指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学生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估价过高,会出现孤傲、自大心理;过低估价自己,则会出现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要考虑考虑环境的利弊的各种因素。要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起跑线上,要抛掉过去的一切,调整状态迎接新的开始,避免因为这两种心理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2.4 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生大多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存在着自卑、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偏差,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相当不稳定,可塑性很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自身的品质、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应加强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修养,身教重于言传。

参考文献

[1] 阚汀芳等.心理卫生——人生助长的引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0)

[2] 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3] 周志军.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