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篇1

借助有效的教学形式促使中职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结构,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应以教学、传授知识及提高能力三者为组织课程开展的重点,构建教、学、做3合1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让中职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把平面纸样设计跟立体裁剪进行结合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有很多的企业都选择采用平面制图后立体裁剪调整这一方式来开展制版工作,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已被实际所检验。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平面和立体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并且,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也能提升中职生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1)多媒体教学的多元性。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借助录像、幻灯片与图片等的不同形式,能很好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让中职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欲望,发展中职生的思维能力。(2)制图教学的多元性。制图活动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课堂质量检验过程。制图教学即可对中职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又能在绘图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让中职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分析力与应用力。(3)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服装专业教师口头表达的水平,将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水准的口头表达能够巧妙地唤起中职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篇2

如今的服装日新月异,设计师在设计时寻求的解构方法也多种多样,解构后重组的服装式样更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如果只是简单地打破结构不能算是解构服装,只有通过设计师对服装进行重新改造、创新才算是解构服装。由于亚洲和欧洲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做解构主义服装时所展示的风格及细节设计也各有不同。就女装而言,亚洲解构服装以日本为代表,设计师主要运用大片面料进行巧妙拼叠、捏褶做出奇特的服装风格,作品中展示出设计师的个性。欧洲的解构主义服装则是强调人体着装后的性感与服装风格的体现,欧洲的服装设计师喜欢在胸部和臀部大做文章,常用各种解构手法将这两个部位重点突出,并用其它部位错落的外观来凸显女性身材的优美。

篇3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篇4

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的弊病现象,是指在一定的袖侧立体角度以及袖山与袖笼组合的前提下,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的多余现象。其直接的原因为:袖子结构中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衣身结构中后袖笼纵向尺寸多余、袖子与衣身组合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具体与衣身、袖子的结构、缝制有关。

1、袖山基型中,后袖山水平尺寸增大,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1);

2、袖山基型中,前袖山水平尺寸减少,使前袖山底部线型纵向尺寸不足,袖山与衣身组合后,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2);

3、在一定袖侧立体角度以及在涉及袖山高尺寸变化因素一定的前提下,袖山高尺寸不足,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

4、袖山基型与袖筒造型未能合理组合,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

5、袖子结构中,缝制中袖下缝错位,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3);

6、二片袖筒缝制中,后袖下缝拉伸或前袖下缝收缩,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3);

7、衣身后袖笼纵向尺寸多余,后袖笼底部线型下垂,袖山与袖笼组合时,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4);

8、肩胛侧省量处理尺寸不足,后袖笼底部线型下垂,袖山与袖笼组合时,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4);

9、缝制中拉伸了后袖笼底部线型使之下垂,袖山与袖笼组合时,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如图4);

10、后袖笼底部线型凹势太小,袖山与袖笼组合时,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

11、缝制中收缩了后袖笼底部线型使之凹势减小,袖山与袖笼组合时,构成后袖山底部纵向尺寸多余;

篇5

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分类技术,从教务管理系统存储的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大一期间各门专业基础课”及相关信息的数据资源进行挖掘以获得辅助决策,分析基础课成绩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之间的潜在关系,帮助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能力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做出预测性的指导。

二、算法及实现

ID3算法是由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基于信息炳的决策树学习算法。他把C.E.Shannon的信息论引入到了决策树算法中,把信息熵作为选择测试属性的标准,对训练样本集进行分类,并构造决策树来预测如何由测试属性对整个样本空间进行划分。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利用ID3算法以华南女子学院服装专业学生的大一期间的成绩为挖掘数据源,根据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信息,剔除了成绩表中与专业发展方向无显著相关性的属性如体育等课程属性,选择7门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处理。

其次,对训练表中的每一列成绩属性的值进行离散化处理。我们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工作的时候,将成绩分成三个部分,用A类表示[80,100]之间的分数,用B类表示[70,79]之间的分数,用C类表示[0,69]之间的分数。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影响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其他因素。服装系的专业方向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

制板与工艺方向、造型设计方向、市场营销方向。

学生在大一修完专业基础课后,自行选择专业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动机以及完成阶段性学习以及大学二年级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践后对自己所选方向的满意度,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①学生的个人兴趣:A、手工制作 ;B 、创意设计 ;C、人际交往;②选择专业方向时是否按兴趣来选择:A、是;B、不确定;C、否; ③ 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觉得现在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自己:A、是;B、不确定;C、否(觉得自己更合适什么方向)。

经过上述工作之后,整个表就只包含了影响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的属性。然后再对数据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在学生调查信息表中我们看到,有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属性缺少属性值。这样的记录,我们予以删除。在W生成绩表中,有些学生缺考、作弊或退学。这样他们的成绩也是无效的数据,因为无法根据他们的成绩得出分类结果,所以我们进行了删除。经过数据清理后,总记录数为186条。

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之后,我们实际可以使用的数据记录为182条。由于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预留一部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准确度测试,因此,在放入训练数据集进行决策树模型生成训练的实际数据记录为146条。使用决策树ID3方法对于越大的数据库使用效果越好。由于本次数据挖掘使用的挖掘库中的数据记录存在有限性,使得对ID3方法的使用效果产生了影响。

(二)利用ID3算法构造学生成绩分析决策树

1.信息增益的计算

先我们先利用公式计算机出信息熵,参加数据挖掘的记录有146条。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制板与工艺方向的有58人,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造型设计方向的有48人,觉得自己更适合市场营销方向的有32人,不确定方向的8人。

H(S)=-

=-(58/146)Log2(58/146)-(32/146)Log2(32/146)-(48/146)Log2 (48/146)-(8/146)Log2 (8/146)=1.7663

下面计算信息增益值。

利用公式:信息增益值 I(S/A) =H(S)-H(S/A)

其中H(S/A)=-得

经过整理后,参加数据挖掘的属性有9个,根据公式计算起信息增益为:

Gain(S,基础工艺)=H(S)-H(基础工艺)=0.0646比特

Gain(S,成衣工艺)=H(S))-H(成衣工艺)=0.1356比特

Gain(S,服装结构设计原理)=H(S)-H(服装结构设计原理)=0.0932比特。

Gain(S,服装设计基础)=H(S)-H(服装设计基础)=0.1696比特。

Gain(S,款式效果图)=H(S)-H(款式效果图)=0.1696比特。

Gain(S,款式设计)=H(S))-H(款式设计)=0.3512比特。

Gain(S,市场营销)=H(S)-H(市场营销)=0.1116比特。

Gain(S,兴趣)=H(S)-H(兴趣)=0.7951比特。

由此可得Gain(S,兴趣)最大,即个人兴趣对分类最有帮助,所以选择兴趣对决策树的结构进行首次分区,产生4分枝。

2.递归创建决策树

选择兴趣作为测试属性之后训练实例集分为4个子集,生成4个子节点,对每个子节点递归采用上述过程进行分类直至每个节点中各个实例属于同类。

以 “兴趣= 手工制作” 为例

选择手工制作的同学一共有56人,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制板与工艺方向的有42人,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造型设计方向的有8人,觉得自己更适合市场营销方向的有4人,不确定方向的2人。

通过计算得到的Gain(S_兴趣. 手工制作,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最大,即“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简称设计原理)”的信息对分类最有帮助,所以选择“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的成绩对决策树的结构进行再次分区,产生3个分枝。

计算选择兴趣为“手工制作”的学生里,设计原理成绩大等于80分,其余的6门课程成绩相应的信息增益值,发现兴趣选择手工制作的所有设计原理成绩大等于80分的同学在两年的学习后认为自己最适合工艺方向因此不再另做计算。

于是,我们接着研究兴趣为“手工制作”且设计原理成绩介于80~70分之间,其余6门成绩的信息增益值计算: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介于70~80分,基础工艺)=0.8298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成衣工艺)=0.6817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服装设计基础)=0.2484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款式效果图)=0.3148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款式设计)=0.1627比特

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介于70~80分,市场营销)=0.1309比特

通^以上计算得到的Gain(S_兴趣.手工制作_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介于70~80分,基础工艺)最大,按照信息增益最大的原则选择“基础工艺”的成绩为根结点,并将样本分成3部分,然后对每一棵子树按照以上方法递归计算,最后得出的决策树。

由于决策树的构建是一个递归的计算,而本研究采用数据结点较多,因此我们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环境下用C#语言编程,利用程序生成其余的决策树:

3.树剪枝

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数据因数量太少以至于不能产生目标函数的有代表性的采样,导致我们使用决策树算法生成的决策树很多分支反映的是训练数据集中的异常。因此我们设置生成决策树的最小样本值为4,进行预剪枝处理。为了降低剪枝后的冗余,在剪枝后,如果有某个叶子结点下的所有属性值指向的结果都相同,则认为是该叶子结点是冗余的叶子结点将被删除,其属性值将作为该结点原父节点的属性值被保留。

由此决策树导出相关规则: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大等于80') then适合工艺方向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介于80~70' and jcgy=='大等于80' and cygy=='大等于80' and ksxgt=='大等于80' and kssj=='大等于80') then适合工艺方向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介于80~70' and jcgy=='大等于80' and cygy=='大等于80' and ksxgt=='大等于80' and kssj=='小于70') then适合工艺方向

本次参与数据挖掘的属性较多,从而构筑出的决策树规模较为庞大,导出的规则也相当多。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罗列。我们将留做测试的36条数据运用到决策树得出的所有规则里,经过测试有31条规则命中,准确率为86.1%。

四、小结

论文主要讨论的是ID3算法在学生专业方向选择中的具体应用,展现了该数据挖掘技术在辅助预测学生最适合的专业方向的应用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转换等数据预处理技术,使用ID3算法生成决策树,最后由决策树产生分类规则,完成了根据学生兴趣以及专业课成绩来判断适合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决策树模型建立。最后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做出预测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董彩云,曲守宁.数据挖掘及其在高校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01): 65-68.

篇6

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工作

虽然专科教育不象本科一样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环节,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却不容忽视,该考核项目一般放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让学生实习完毕或在实习的过程中把毕业设计内容和论文完成。作为高职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要求,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先画出设计效果图,然后制版.做成成衣;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可借助服装CAO绘制服装效果图,然后输出款式图,再进行打板,制作成衣。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组织专场的动态展示会,刻录光盘或出版作品集,让学生在毕业时有资料保存,也可作为毕业留念。“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不同于服装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前者强调和注重的是实用性的成衣设计和制作,后者则侧重于夸张性艺术效果强的设计制作;前者尤其突出的是板型和工艺的要求,后者则更突出的是款式的变化、求异、色彩的和谐以及设计者人文思想的追求。作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应体现在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板推板,服装材料的研究等方面,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一些生产企业面临的技术性的难题,激发学生们去探索这些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

篇7

所谓的“服装制版”,就是服b设计师采用设计的方式对服装造型进行技术分解。设计中采用数学公式或者技术数据进行造型设计,包括服装的排料、裁剪等,都采用这种专业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使得服装工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更为便利,而且在服装的缝制和熨烫的过程中,以及服装的整理中,都会更为方便。在服装产品的规格、构造上,服装制版是重要的依据,也是保证服装质量的关键。

1 将科学的服装制版思维模式构建起来

(1)服装制版中要从平面思维模式向立体思维模式转变。

服装制版中,许多的服装版型设计师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进行设计。无论是服装制版设计师,还是学生,在平面裁剪制版的时候,都会采用平面思维模式,逐渐地,在服装设计上就形成了二维造型,而对于三维造型设计却显得力不从心[1]。所以,需要对服装的平面制版思维模式转变,采取立体思维模式,以使得服装制版中不仅具有技术含量,而且还增添了艺术性。这就需要服装制版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能够将设计工作与生活建立关联性,以在服装制版工作中将平面制版进行分解,之后组合成立体服装造型。

(2)服装制版中要从单一思维模式向综合思维模式转变。

在服装制版中,要求设计师对平面剪裁和立体剪裁都要有所熟悉。在服装结构设计中,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能够将手工操作与数字化管理相结合,以使服装制版设计师具备制作技巧,不仅在服装制版设计中有感觉,而且还能够从主观角度进行创造。这就需要构建综合思维模式,以使得服装结构设计更为系统化。

(3)服装制版中要做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

服装制版中要做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做到服装制版中要产生抽象的认知,以在服装制版设计中提高思考力,基于此而观察各种事物,并从服装制版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将可利用的元素融入到服装制版设计工作中。通过使用感性思维,凭借直觉对事物的本质予以认识,使得服装制版设计中能够对情感、环境以充分考虑,提升对事物的认识[2]。一个优秀的服装制版设计师,就要在运用理性思维的前提下,将设计融入感情空间中,凭借主观的感情进行设计,并运用设计线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得服装被赋予了生命力,由此而达到服装制版的目标。

2 服装制版工艺的分析

(1)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对于版型要做好细部处理工作。

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设计师在对版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重视产品的整体设计,却对产品细部的特征没有予以重视,更不会采取技术处理措施。在服装细部设计中,还要注重局部线条的处理。在服装结构的技术处理上,要协调服装的主体部位与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关系。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还要做好产品的装饰与所发挥功能之间的关系,产品工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产品规格与制版型号之间的关系,以使得服装制版造型表达准确。

首先,在对服装制版的设计上,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在服装制版的造型设计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服装外形所存在的变化,同时,还要将产品的功能充分反映。在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要将产品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就要在设计中注重新型的材料、技术以及造型的应用,以使得产品的功能最大化[3]。特别是在产品造型设计上,要注重功能表达中更为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服装制版设计师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出发对版型结构进行设计,还要融入艺术处理方法。

其次,在对服装产品的造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国家服装号型的标准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还要将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其中,以此作为参数,对服装规格数据进行细化。特别是对于服装规格以及尺寸的运用,要力求多样化,以使得服装制版设计能够满足多种体型的人群服装需求。服装产品的造型设计可以实现服装批量生产,而且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设计中,要满足其功能的同时,还要保证价格的前提条件下,改进其非物质化的要素,包括结构、材料等等都要根据设计需求进行改进,以降低资源成本。

(2)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对于版型要做好人为特征的细部处理工作。

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会存在一些人为特征,这些都需要进行细部处理,其中充满了人文气息,而且文化韵味浓厚,包括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都要融入其中,使得服装产品进入到销售环节,使得消费者对服装设计予以接受。消费者透过服装制版的工艺设计,就可以辨别产品所针对的对象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心理和情感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层次等等[4]。消费者进入到服装市场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气质找到合适的商品。当购买到服装商品后,消费者就会有愉快的感觉,同时对服装版型予以认可。

(3)在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技术。

在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技术,通常是用于数字技术进行排料,就是将服装样板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进行。在进行服装排料的过程中,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以使得服装可以批量生产。服装的排料要使用CAD系统,且在计算机上可以将整个的服装排料过程模拟显示。操作人员据此而确定服装衣片的号型,包括布幅的宽度、花格的对齐以及布纹的方向等,都采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对衣片在布料上的位置进行确定,由此而避免了错排、漏排的现象,而且还节省了裁剪成本和材料成本。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服装制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服装企业要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就要对制版设计不断创新,以使得服装的造型设计别具一格。这就需要服装制版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不仅要讲究技术性,还需要注重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小野喜代司.日本女式成衣制版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2.

篇8

【Abstract】The curricular system of apparel pattern design in Garmen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enterprise related, as well a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pparel pattern design course in domestic institutions of the same profession was made, the education system was further improved. For the same time, to suit the need of the social requirement,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both teaching and students, a further discussion was made in the paper.

【Key words】Pattern design Industry pattern Japanese BUNKA Style

纸样设计教学体系是服装类院校针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的有关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方法及相关基础知识培养的课程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各个院校根据各自培养目标的不同,纸样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纸样设计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纸样设计课程的学期安排、学期中纸样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前后顺序安排、授课的内容及要求、总的课时量及学期课时量的多少、使用的教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硬件建设、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纸样设计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技术手段呆板、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应,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应变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不强;[1]专业课程不能完全突出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过于学科化、专业课学时不足、实践课时少、动手能力弱等问题。[2]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先进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1]贯彻市场导向服务社会,避免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的安排课程的训练等。[3]以上的论述只是从大的方面进行说明,而没有进行针对纸样设计教学体系设置的较为完善的及系统化详细的论述说明,本文通过对学生和对国内院校关于纸样设计教学体系课程充分调研和服装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座谈的基础上,详细、系统的论述了纸样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依据。

一、问卷调查及设计

1.调查对象及方式

调查对象为:①本校服工专业四年级学生及毕业学生;②陕西部分服装企业;③国内部分院校。

调研方式: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对于企业和兄弟院校采用座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另外对于兄弟院校的硬件建设进行参观考察。

2.调研内容

(1)针对学生和国内院校的调研主要内容如下:

1)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

2)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先后顺序;

3)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组成模块的学时设置;

4)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模块讲授内容;

5)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6)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和相关课程衔接设置;

7)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

8)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硬件建设;

9)有关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议。

(2)针对服装企业座谈围绕的内容:

1)服装企业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

2)未来服装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

3)企业需要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4)学校和企业的沟通机制的建立。

3.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主要体现1、2中调研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校内调查结果分析

对校内学生调研回收的213份有效问卷填写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

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如表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组成模块支持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裙子专题、裤子专题、上装专题和工业制板专题;女装构成、男装构成、童装、工业制板;原型、下装、上装、工业制板;其它。

原型是一门独立的平面制图方法,几个模块中可以将原型方法融入其中,如女装构成可分为女装构成A及女装构成B,女装构成A主要以比例法为主,偏重于传统款式的讲述,女装构成B以原型为主,偏重于变化款式等。

课程组成模块的设立,不应该是孤立的行为,而应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若采用女装构成、男装构成、童装、工业制板的课程体系模块组成,单单在女装构成中,又可以将女装分为上装和下装,而下装中又可以分为裙子专题和裤子专题,课程组成模块形式上的不一致,不应影响内容的一致性,即课程讲授涵盖内容本质上的相同,只不过是讲授内容以什么为主线,如何去组织的问题而已。

(2)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先后顺序

基本上遵从由简到繁,由下到上,由女到男,由成人到儿童,由国内到国外,先平面后立体的原则,另外由于院校之间与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有关的课程的学期先后安排不同,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安排。

(3)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组成模块的学时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根据目前本校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模块的组成,原型、上装、工业制板课程的课时都应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来说,足够的课时量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保证,一方面,增加课时是必需的,因为现在的课时仅仅能够保证讲述基本的原理,对于实际的应用变化操作练习根本没有时间,而且没有最后的点评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必须的。教学的效率要通过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来实现。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还需要足够课时量的支持。

(4)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模块讲授内容

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确定以后,各组成模块的组成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来组织模块的大纲及详细的讲授内容,对于具体内容的组织,根据调查结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多讲述原理性的东西,包括基本的原理和变化的原理及款式变化的讲解,授予学生真知识。

2)结合生产实践,加强实际的应用教学,结合时代的变化和流行,不断的更新教学的内容。

3)加大实践方面的内容,多布置实践方面的作业,并对实践方面的作业及时点评。

4)加强原型、上装和工业制板方面的教学,对于制板中出现的问题,要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和方法会因老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单纯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应该又是在很多方面是共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针对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合理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使用多媒体效果较好的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加大信息量。

(6)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和相关课程衔接设置

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不是孤立的,纸样设计是连接从服装效果图到最终成衣的桥梁,纸样设计的正确与否的评判在于服装成品对于服装效果图的完美实现,这也是检验纸样设计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和服装效果图课程及成衣制作课程以及缝制工艺等课程的衔接要紧密合理,相关课程之间环环相扣,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把握各个模块所需具备的能力,并能够把各个模块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7)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

对于使用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的,科学、严谨、系统。现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而且各自方法不同,应该由学校的老师统一编写,使教材达到系统、严谨、科学的要求。

(8)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硬件建设

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相关的学科从最基本的人体研究到生理、心理、医学、材料学、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等等,因此有关服装方面涉及到这些学科的必须的硬件应该完善。硬件的完善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纸样设计学科的发展。

(9)有关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议

1)多实践多练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纸样设计课程和相关课程要连贯,不要间隔时间太长。

3)专业课在四年的学期设置中提前些。

4)加大课时量,讲练结合。

5)结合流行,加强款式变化的练习。

6)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作业量要适中,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多少。

7)辅助纸样设计的服装CAD软件多学一些。

2.校外兄弟院校调研结果分析

校外兄弟院校调研结果如下:

兄弟院校调研中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基本上有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纸样设计或服装结构设计(一)、服装结构设计(二)、服装结构设计(三)、工业制板组成;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模块总的学时数几个院校分别为264学时、384学时、198学时、160学时、184学时、体系模块课程从第二或第三学期开始至第六或第七学期结束(具体见表2)。

3.企业座谈结果分析

在和陕西部分服装企业的座谈中,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较好的沟通能力,协作、团结、和谐,对服装企业的技术手段和整个流程比较熟悉,掌握服装有关方面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等等。

三、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构建。

1.在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上,应该概念清晰明了,由简到繁,衔接合理,根据性别或者人体的组成部位或制图的方法来设立组成模块,模块的组成不应是孤立的行为,而应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

2.在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先后顺序上,遵循由下到上,由女到男,由成人到儿童,由国内到国外,先平面后立体的原则,另外院校之间与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有关的课程的学期先后安排不同,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安排。

3.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组成模块的学时设置应根据各个模块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能力水平,综合学校大的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数,考虑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设定。

4.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模块讲授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来组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尊重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加大信息量。

6.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和相关课程衔接设置,衔接要紧密合理,相关课程之间环环相扣。

7.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的,科学、严谨、系统。

8.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硬件建设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纸样设计学科的发展。

四、总 结

综合上述分析,在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上,应该根据不同院校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设定,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概念清晰明了,由简到繁,衔接合理,根据性别或者人体的组成部位或制图的方法来合理设计安排组成模块,模块的组成不应该是孤立的行为,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服装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尊重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专升本教育一般是指学生在专科教育之后继续进行专业提升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其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专升本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进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期望对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校服装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是在本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其培养的层次,同时以本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参照,并根据专升本学生具体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素养等特点来进行制订的。(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培养是适合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其一般要求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服装设计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具备独立进行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和成品实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工程与技术的能力,掌握服装设计经济与管理的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是培养服装与服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但二者的培养定位略有不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人才;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同时,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上也有所区别,其中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而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具备较强的服装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此外,本校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注重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储备,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强调的是其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准确区分二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差异的基础上,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进行了相应的“专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首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服装行业的专门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服务。

二、设置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本科生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参考,再充分考虑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专升本”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等因素来加以综合确定。(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衔接因素。在进行服装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专科学习时原有的知识结构,做到承上启下、合理衔接,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内容是服装设计类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装画技法、专题设计等;服装技术类的有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等。而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课程设置是在专科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参照本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入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手工印染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不统一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在专科时是本专业的在一个专升本班占比不超过25%,这部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已经达到中级熟练水平,接下来的专升本教育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可以达到高级水平。但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以前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例如:立体裁剪课程,在专升本阶段如果直接安排立体裁剪礼服,专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深浅程度和进度上很难把握,总是感觉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没有基础的同学“消化不了”,因此,服b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是我们在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因素。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基础教育程度较之本科生而言相对薄弱,而这对其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专升本教育阶段要注意补充并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升上来的专升本学生往往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他们更多更早地接触到了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和社会实际,因而他们更适合培养成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其专业基础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以便使他们在专科学习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专升本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篇10

一、实验概述

本实验是以女人体胸部结构为基点,结合几何学计算方法来进行数学分析的,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二维纸样来更好地表达服装穿着在胸部特殊体型的人体上所呈现的三维形态。实验首先使用尼康D7000单反相机对160/84A的标准人台尽兴图像采集,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对图像的归纳工作,并结合国家号型标准完成其对应的文化式原型结构图;然后,在标准人台的基础上,概括不同结构特征的胸部特体;最后,再对不同体型的人体做出相应调整。本实验丰富了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对于服装形态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可以创造出更具功能美和艺术美的服装产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特殊体型的女上装纸样调整实验

女上装的结构设计是女装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与其相对应的人体体表结构密不可分,当然也要适当考虑其活动范围和角度等人体工学因素。女上装结构设计就是依据女人体的体表起伏变化和结构比例关系,将颈、肩、胸、腰(这里只讨论胸部)等主要部位进行合理的结构处理,并形成固定的比例公式进行制图。

(一)标准体人台图像的采集归纳与文化式原型纸样的绘制

为了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在实验拍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导致图像产生透视的细节因素,比如拍摄角度、相机与人台的距离以及镜头的高度等问题。本实验主要是研究人体胸腰结构间的关系,因此本实验将镜头中心设定在与人台的胸围线齐平的高度上,在距离人台8米的位置,从正视、左视、后视三个角度对人台进行拍摄(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相机的位置不变,通过旋转人台,来获取四个拍摄角度)。此外,在人台后放置一块蓝色的参考板,参考板上绘制有间距为5cm的白色网格线,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获取人台轮廓线,如图1所示。

由于人台表面具有复杂的起伏变化,不便于实验数据的测量与计算,因此,要对所获取的人台图像进行几何归纳。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服装结构制图中的主要控制部位,对人台图像进行有效归纳。

1.人台正视图图像归纳

如图2所示,过右侧颈点与右肩端点绘制右肩线A1B1;过左侧颈点与左肩端点绘制左肩线C1D1;以人台BP点所在水平线为参照做胸宽线E1F1;以腰节最细处为参照做腰宽线G1H1;分别过左、前、右侧颈点做领圈线A1C1;连接B1E1、E1G1、D1F1、F1H1。

2.人台左视图图像归纳

如图3所示,过前、后侧颈点做颈斜线A2B2;以人台BP点所在水平线为参照做胸宽线C2D2;以腰节最细处为参照做腰宽线E2F2;以臂根最宽距离为参照做袖窿宽线G2H2;定I2点为肩胛骨凸点;连接A2I2、I2E2、B2D2、D2F2。

3.人台后视图图像归纳

如图4所示,过左侧颈点与左肩端点绘制左肩线A3B3;过右侧颈点与右肩端点绘制右肩线C3D3;以人台BP点所在水平线为参照做胸宽线E3F3;以腰节最细处为参照做腰宽线G3H3;分别过左、后、右侧颈点做领圈线A3C3;连接B3E3、E3G3、D3F3、F3H3。

几何图形的绘制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数学概念,既要突出人体表面的结构起伏,又要求对廓型概括的精准。接下来就是结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号型表(GB/T 1335.2―1997《服装号型・女子》),我们就可以完成文化式原型的绘制(参照日本三吉满智子先生在《服装造型学・理论篇》书中的文化式女子原型),如图5所示,其中B=84cm,加放量=12cm,W=68cm,腰节长=颈椎点高―腰围高=136cm―98cm=38cm;总省量=B/2+6cm-(W/2+3cm),其中前腰省占14%,前肋省占15%,侧缝省占11%,后肋省占35%,后腰省占18%,后中省占7%;前腋省角度=(B/4-2.5)?,后肩省=B/32-0.8cm,其他尺寸如图中数据所示。

有了这些数据和文化式女上装原型纸样,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特殊体型女上装纸样调整的实验研究。

(二)胸部特体特征分析与纸样调整实验

特殊体型大有人在,而且因人而异。特殊体型不仅包含传统定义上的特体,还包括有别于标准体型,但在某种审美观念下也同样很美的体型,像挺胸体、翘臀体、细腰体等人体曲线明显的体型。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殊体型的研究不仅应针对那些因年龄和生活经历而引起变化的体型,还应针对那些与标准体型不同的优美体型,其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不容忽视的群体。从此看来,理应对特殊体型的服装结构进行讨论与研究,只有这样服装结构的研究才是全面的。

体型(本实验主要讲女人体胸部特体)指人体的类型,主要指人体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人体体型主要分为标准体型和特殊体型两种。标准体型是指各部位间的长度、围度、起伏变化、倾斜度等比列关系均在某一标准范围内的人体体型,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号型表(GB/T 1335.2―1997《服装号型・女子》)所囊括的测量数据基本为标准体型。特殊体型是指某部位的比列关系落在标准范围外的人体体型,就定义该部位为特殊部位,叫作该部位的特殊体型。

胸部是人体侧面外观最突出最明显的部位,女性胸部轮廓圆润,乳腺十分发达,呈锥形隆起。通常用胸坡角的大小来判定女性是否为胸部的特殊体型,标准女体的胸坡角一般为24?,大于24?为挺胸体,小于24?为平胸体。

1.挺胸体

体型特征:如图6侧视图所示,挺胸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胸部前挺,饱满突出。前胸宽,后背窄,胸宽尺寸大于背宽尺寸。由前颈点-胸凸点-前腰节点的连线可以看出,挺胸体女性自前颈点之前腰节点的弧线长度变长,胸凸量增大,胸围线抬高。

着装弊病:挺胸体女性穿上按标准体结构制作的上衣会造成前胸紧绷,前袖窿向前皱起,后袖窿向前卡紧;前衣领易起空不服帖,后衣领易皱起且紧卡在颈根处;衣身前短后长,侧缝前移。纸样调整:如图7所示。

2.平胸体

体型特征:如图8所示,平胸体型的女性大都身形纤瘦,身体后倾,肩胛骨略突出,特征是就是胸部扁平,胸围尺寸偏小,但肌肉、骨骼等组成部分都与同年龄段的标准体相当,也就是胸宽、背宽与标准体型基本相同。由前颈点―胸凸点―前腰节点的连线可以看出,平胸体女性自前颈点之前腰节点的弧线长度变短,胸凸量较小,胸围线稍低于标准体型。

着装弊病:平胸体女性穿上按标准体结构制作的上衣会造成前胸荡起,前袖窿处偏肥;前衣领偏大易起空;前衣身偏长,衣身整体偏肥。纸样调整:如图9所示。

三、结论

通过对女性胸部结构的实验分析,提出了对文化式原型的修改方案,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探究,以期找到更完美的解决方案更大程度的满足女性对服装功能性、舒适性和美化性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人们的审美标准逐步提高,要使服装更加舒适合体,更好地彰显人的气质和魅力,正确认识不同体型,做到真正了解和掌握特殊体型与标准体型的形体差异和特征是服装形态设计的关键。在设计制作服装时,除了考虑体型因素,还要考虑面料、色彩、饰品、图案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样在进行服装形态设计的时候才能做到适体、美观,扬长避短。

注释:

①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31页.

篇11

(二)学分制的不足之处

首先,学分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一半的比例,这就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教师开出足够多的选修课,并配备更多硬件设备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同一门课程要由多名教师来开设,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正成为许多院校的困扰。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学生面对修学计划上的改变和自由,一开始往往会因选课经验不足,没有规划好而错选、漏选,影响了后期的学习,这便需要在选课前后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指导。在学生管理方面群体性活动的减少,容易导致其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利。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变小,学习过程完全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但现状并非如此,选课“凑学分”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更增加了学分制的执行难度。再次,教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得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打击,课程的减少、教学任务的不达标、课酬的降低都会给教师职业带来影响,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态度,寻求第二职业、更加不专心教学等,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特点

本专业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服装设计,一个是服装营销,主要培养能从事服装设计与策划和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市场设计及把控意识,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能在服装艺术设计与服装市场营销领域从事设计和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服装设计和服装营销这两个方向相辅相成,学生既要懂设计,更要了解市场,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创作。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各类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及成衣制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服装设计实践、服装商品展示设计;熟悉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及市场预测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服装设计的发展动态,掌握服装历史、服装美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尚审美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沟通、组织、策划、创造、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

三、学分制下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优化组合

篇12

1.1 男装设计的概念

男装设计主要指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现代男装的设计不仅是视觉上可以感知的形状、色彩和纹样,更包括思维方式、使用方法等看不见部分也在设计范畴内。

1.2 基本要素

(1)功能性要素。功能指男装的某种功效用途和需求。在男装产品的开发中,审美和象征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美观创意和实用性。

(2)造型要素。造型是功能的表现,包括在形态要素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够细的造型形式,其中包括外观造型,色彩,工艺,装饰性,材料机理等构成要素的设计。

(3)材料机理与工艺要素。设计首要的前提是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塑形,选择适合各种款式造型风格的材料、适合的结构和工艺技术从而达到较理想的设计效果。

2 男装设计的变革

2.1 铠甲式设计时期

中世纪早期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男女服饰差别不大。12世纪末期,男装铠甲的革新标志了流行时装的第一次革命。新式铠甲重新考量了男性身躯的部位,其设计目的在于强化男性身躯关节相连的美,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对于男装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武器发明者还发明了亚麻内衣,裁剪巧妙,紧密合身,配有垫肩的新式服装,腰间加以装饰,袖子样式合理合体,极具功能性。这一进展促使男性服装上市了宽松特质,立体感开始在服装结构中确立,在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轮廓分明的设计明显的附和对古代男性艺术作品遵从的新时尚。

2.2 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17世纪上半叶,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变化中,这个时代最引人注意的是粗俗草就的士兵服饰,宽松随意的上衣,特大袖子的普通衬衫,戴巨大帽子,披肩和大长靴。经过数个世纪的僵硬铠甲式服装渐趋消介,男装出现了过渡性的范例:高雅的男人蓄起了长发,松开了衣领,让长袜起皱,装模作样的高视阔步。带来一种贵族式的潇洒气息。从此后,致使男装和女装样式渐行渐远。

18世纪末期,主流为华丽的洛可可表达方式,不论服装刺绣的华丽和素雅,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这种婴儿式的梨形外表无疑带有强烈的女性化特征。但是当时这种女性柔情妩媚的装扮是男性理想追逐的外型。

2.3 新古典主义风格

18世纪末期新古典主义美学将洛可可式的男性新形象得以发展。背心前面往往是来纽式,强化雄赳赳的颈项,并支撑头部,头发不再使用发粉,而是古典主义的风格修剪,并摒除了假发。这是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下塑造出来的新男性模式,具有一种理想的低调而优雅的严谨形象。

2.4 现代的转化和突变

20世纪是个狂暴的年代,核子武库、生化威慑。同时这一切都可以清晰的反映在每个人的服装意识当中。一种危险的现代风雅逐渐的附属于骑士夹克,军式风衣,粗呢上衣,紧身T恤以及为防护而设计的男性时装中,现在都因两性的休闲而显得陈腐,色调柔和的上等羊毛,肌理精细的柔软皮革,天然和合成纤维的多种变型,为休闲服饰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素材。

3 男装基本廓形和款式风格

3.1 男装基本廓形

T型,H型,小X型,O型。T型:着重强调男性肩部造型,最能表现出南慈宁宫的人体特征以及男性刚毅有力的性格特点。H型:直线型的外廓设计,以肩部作为造型依托,忽略人体曲线关系并抑制下摆的扩张。常用于大衣、风衣的设计中。小X型:是相对于女性X型而言的,小X的设计随着男装女性化的流行而被广泛使用。特征是通过合肩或窄肩造型来弱化男性的肩部宽度,加大收腰量,使服装整体造型更合体,富有曲线美。O型:中间膨胀,下摆收拢,强调服装宽度的造型样式。

3.2 男装款式的风格类型

古典风格:发端于欧洲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浓郁的贵族气息。这类服装通过廓形,结构,材质,色彩,装饰和工艺上取胜。

优雅风格:此类男装追求简洁、精致的风格,注重魅力。款式讲究以少胜多的简约化设计。色调大都以柔和色调为主。

阳刚风格:此类服装设计灵感多来源于战争和军服样式,造型干脆有力度,运用较多的在T型或H型外廓。

柔美风格:此流行趋势受女性化的影响,擅长运用女性化的设计元素。以女性化的着装方式和手法表现出男性细腻柔美的一面。

运动风格:此类服装设计款式简洁实用,结构符合人体工学且极具功能性。选材上使用良好透气性吸湿功能的面料材质,色彩鲜艳,富有朝气和运动感。

前卫风格:此风格是对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挑战。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设计方式不受世俗的服饰观念束缚,常运用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和不同质材料的结合混搭出别具一格的风格。

4 男装细节及装饰设计

(1)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的点元素。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数量,排列,组合的点会产生不同的美感。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点于设计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某些时候男装中的点是以“体”的形式出现的,例如:纽扣,饰品,珠片,线迹,图案,口袋等等,它们都是有深度和宽度的。

(2)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的线元素。线在男装中运用比较多,主要因为它的性格和男装设计追求的方向吻合,男装外轮廓以直线居多。曲线给人圆润,优雅的感觉。

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线的表现形式有:轮廓线,基准线,结构线,装饰线,分割线等。不同的工艺手法也会使线表现出不同的设计感,结合想钱,拼接,手绘,印染,镶边,刺绣等工艺手法,会有更独特的工艺效果。

(3)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面元素。设计中的面是有空间限制的,可绘制的,是可以有厚度,色彩和材质等特性的。男装的裁片是最具代表性的面,结合不同形状,组合,色彩,材质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4)男装细节和装饰设计中的体元素。男装设计中的体是可以由面的围拢形成的,也可以是点和线的排列组合甚至是堆积而成,同时也有色彩和质感的设计。

5 总结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服装观念的转变,男人的衣柜里不再是视觉上材质上的单调,男装变革从古至今都主宰着社会对男性的看法和社会需求,男性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男性表达欲望的方式,现代男性的着装不再纸上理性格调而是凸显如女人般的感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娟.对现代男装设计中女性化元素运用的思考[J].丝绸,2010,2(20).

[2] 刘舒白(导师:沈雷).男装外套中线元素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6(01).

篇13

在时代的变迁中,不同时期的服装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烙印,希腊和罗马文明中优雅、流畅、简洁的时代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洲14世纪中叶繁琐、高贵、华丽的宫廷着装一直影响着现代的设计师;以及中国大唐盛世时期百花齐放的服装文化在世界服装文化史上都影响深远。在这些设计中不但体现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工业文明,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服装材料的再创造,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不断革新了服装材料的外在形式,开阔了服装设计的视野,让服装的表达形式更丰富多彩。

20世纪中叶,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人类文明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演变,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绚丽的图像处理技术逐步升级使服装超越了地域和空问的限制,设计趋向国际化,这给了服装设计师一个全新的平台,天然织物、合成纤维、化学纤维已经满足不了服装设计师们对艺术作品的追求,服装材料走向多元化。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并给予充分的实现,对于设计师来说已不再是天方夜谭,设计师利用先进的设备与工艺,更大限度地改变着材质的外观,为了让设计作品更加生动,设计师们把其他领域的技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水洗、磨砂、漂染、旧处理、甚至是烧烙、焊接、模制等等,使许多材质重放异彩,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纵观国际服装史,凡优异的设计师在设计理念和材料的后处理技术中均有独领之处,约翰·加里阿诺的建筑风:注重服装的结构,在人体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设计理念诞生了多种服装式样。三宅一生的褶皱风:褶皱之美是其设计作品中的要点,设计作品所选择的素材通常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而奔放,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坏小子”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的颓废风:对于典型的时尚无政府主义者麦克奎恩来说,咄咄逼人的挑衅是其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胡塞因·查拉雅曾设计出一款可以变成桌子的裙子,只需要按一下弹簧。Junya Watanabe的衬衫只能让人歪着肩膀穿。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体现了忧郁的北欧人的审美特点,在他手里,解构作为一个非学术意义上的术语,给我们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审视极端主义时装带来一丝睿智的色彩。这些人无一不是思想解放主义和材料后处理中的佼佼者,他们广泛运用不同材质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打破了地域、时间、文化、材质和设计领域之间的束缚,更清晰的表达了服装语言,明朗化了设计风格,异军突起,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迅速占领服装市场,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服装大戏。

中国评论家杨世杰曾说过:“一般好的设计就是三个范畴,一个是时代性意义,一个是机能性,再来是造型。不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还是家具设计都一样,都具备这三个范畴。而时代性意义表现得最彻底、最完整和最及时的可能是服装设计,因为它不断地在吸收时代的讯息,不断地从时代讯息解析出一个理念表达出来。”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服装设计师们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着时代气息并把他们扩展到服装语言中,他们已经不再仅仅看着材质寻找灵感来设计服装,观念和材料共同推进着服装事业的发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体现。设计理念和设计材料共同成为了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设计方向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种:

一、 运用纯天然织物材料诠释自然设计理念

时代的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污染和资源的枯竭已经开始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绿色环保材料被重新提倡,纯天然服装材料在花俏的服装市场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简洁、优雅、干净的设计风格被很多人喜欢和接纳,简约风格让人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很舒服,可以缓解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相信这种设计风格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仍将继续发展。

二、 强调理念,加工或寻找新材料诠释设计思想

新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强调理念设计,曾经高高在上的世界级大品牌如纪梵希、迪奥等纷纷放弃原有的纯高雅路线,代表设计师约翰·加里阿诺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风格,甚至是改变原有材料的特有本质,让独特感十足的设计风格占据主流市场,设计师们开始求新、求变,打破以前的束缚,寻求细想解放,让人们从服装语言中重新感悟世界、感悟人生。

三、 打破原有的结构设计,运用结构重组诠释自由设计

多年来,人体工程学对服装设计的结构设定了一些特有的规律,服装毕竟是为人体服务的,它最原始的功能性就是遮体、御寒,所以尊重人体工程是设计师们一直注重的服装设计特点。当一种结构被多年运用以后,难免会产生腻烦、叛逆心理,设计师们开始寻找新的结构特点,打破原有工程学的特性,进行结构重组,主要体现在褶皱和省位的改变。

四、 仿生、跨领域模拟设计

从制作飞机开始,人类始终羡慕生物界中其他生物的生理机能,服装设计中对仿生学也相当热衷,并对设计领域中的其他设计方向展开模仿。桌子、椅子、吊灯、建筑物等等都成为服装设计中艺术形态展现的对象,让人们的思域大大扩展,设计思路空前开阔。

服装材料艺术已经渗透到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头饰、首饰、包饰、鞋饰和化妆,服装材料的创新必须站在新的高度,采用新思路,实现多维设计,发挥服装材料的独特魅力。未来的服装设计方向应是突出表现个性为主的独特风格,同样起关键作用的服装材料的创新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与材料设计相得益彰才是未来服装的发展趋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从而为引导时装潮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