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物医学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篇2
一、科学定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行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而在大多数国家兽医行业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其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兽医工作是一项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2008年11月26日,农业部颁布《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实行职业准入控制。该办法借鉴国外执业兽医管理经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农业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广西、宁夏和重庆5省市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2010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调整,积极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为促进我国兽医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兽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其培养规格是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来控制的,兽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报考兽医学院需先获得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先上1-2年预科。在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动物医学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学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直接从事兽医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在“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更加突出,在这些高校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就业的比例,同时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这就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一方面既是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的准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检验,它对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始终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卫生执法还是科研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师资队伍的优化、优质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后,兽医资格准入就有了门槛,《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虽然这个门槛较低,在兽医界还存在争议,但这毕竟对兽医资格准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和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国性统考的合格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较低,其中2009年仅为6.4%,2010年为13.12%,平均分数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考生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要求还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兽医及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考生对兽医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扎实,相当一部分报考人员还未达到执业兽医的从业标准。对此,高校必须从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对单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往往超过了对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关注度。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主干课程脉络清晰、选修课程丰富多彩、课程质量监控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传统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承担兽医公共卫生社会职能的需要,开设“共患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安全”等相应的课程;要根据兽医主要工作对象从役用动物、食品动物、其它经济动物向伴侣动物转移的现状,开设“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影像诊断学”等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服务对象从过去侧重于对个体病例的诊疗转变为对动物群发病的防制的特征,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课程。
3.要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还不高。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将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要加强选课指导,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等问题。对此,除了要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三、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然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客观条件制约、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开展;一些学生只注重学历的提升,热衷于考研,而忽视了兽医技能的提高;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业取向模糊,缺乏足够的夯实兽医技能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生产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要经历基础教学、临床见习、综合强化、实践提升四个阶段,而实践环节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实践环节主要包含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其覆盖了大学四年或五年(我国部分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全过程。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根据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2.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需要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含大量实验动物)作为保证,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兽医临床实践环节,需要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学院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的动物医院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国高校附属动物医院大多条件简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临床实践条件。
篇3
1.2规范课堂教学
除了贯彻执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关于教师教学常规及检查工作的规定》等文件外,还可以制定《动物医学学院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作业要求、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规范,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教师应该遵守的教学规定和课堂纪律要求。
1.3强调实验实践教学
在贯彻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的基础上,设立本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工作条例》、《学生实验守则》等文件,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求危险性实验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在实践方面可以制定《动物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专业实习指导书》,提前稳固实习基地,认真做好实习计划,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并进行实习工作跟踪与监控,制定实习工作总结,实习基地建设等规章制度,保障实习工作的质量。
1.4重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成绩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学生专业素养的手段之一。因此,在贯彻执行学校的有关的制度,包括《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的规定》、《毕业论文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毕业设计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应制定《动物医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规定及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开题、指导过程、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的选拔等环节,提出了动物医学专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对学生一人一题的选题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职责做出具体规定。此外,确实优秀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班的指定讲授内容,以便大家共同分享和学习。
1.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条件和支配时间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申报不同的创新课题,自己联系导师和实验室,提高学生钻研科研的能力。学院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政策,促使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师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兽医学前沿引入课堂,转变成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研意识,实现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1.6跟进教学检查与督导措施
成立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指出缺点和不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师生共同评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对各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排行,对排名后几位的教师,通过谈话,提出改进要求,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一年,以便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目标的更新
综合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优点和特色,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原则;产学研合作办学原则;积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改革旧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脱轨的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全面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主体教学体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与积累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经验,以案例讨论教学、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和科研性教学为手段,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依据教学规律,建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培养方案的更新
经过考察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社会的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力量,进一步理清人才培养的思路,把握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修订原来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制订新的适应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篇4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在不断涌现。论文大全。培养应用性人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在由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文将以动物医学专业为例,尝试研究应用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要求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动物疾病的防治知识,而且要了解本学科前沿学术动态。为此,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然要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不仅是地方高校创建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1,2]。多年来,老套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继续深入,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缓解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压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部分,一般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通常包括生产劳动、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专业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受旧有思想的束缚,对书面成绩的高低也相当看重,这就忽略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造就了一大批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高分“人才”,可见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现如今动物疫病发病情况日趋复杂多样化、发病范围广,严重威胁着不断发展的畜牧业贸易,也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我国急需大批的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动物医学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纵观我国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虽然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但总的框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实践教学模式简单,实验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不能反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真实现状,导致同学们在专业实践中的求知欲望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②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关联性,以独立进行实验为主,简单孤立,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层面上的体系,缺乏形态和机能、局部与整体、正常和异常有机统一的多学科、综合性实验;③学生缺少真正动脑动手的机会,实验内容与生产脱离,绝大部分实验课属重复验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即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创新性的设计实验;④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融入产、学、研相结合的真正内涵,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探求解决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途径一直是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是解决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2.1产学研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要抓住这种机遇,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产学研合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谋求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符合时展的规律,是高等农业专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它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势,所以产学研合作在当前越来越被人们关注。[3]
2.2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与企业联合开展实习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或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科研生产环境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习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的特点。
2.3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建特色的有效途径。论文大全。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创建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容易形成特色;而产学研结合创建特色也能够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从而使高校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
3.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3.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是集生产、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畜牧科技园区,园区应该包括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示范区,畜产品配套加工区,动物保健医院或畜禽疫病防控与监测中心等。同时也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动物示范医院,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各种服务,实现畜牧业和动物保健的资源高效利用,为建成比较完备的多功能的畜牧业科技园区、现代化的动物保健医院或畜禽疫病防控与监测中心等做出示范,实现畜牧业和动物保健与疫病防控等可持续发展。学校应与相关的企业集团或公司等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规划,同时可适当给予资金支持企业集团或公司共同建设基地。
3.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
3.2.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改变以往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名存实亡,经济状况不佳甚至倒闭、缺乏科研等现状,我们本着“在建设中谋发展、在调整中促提高”的原则,近年来,学院相继对省内企业和科研单位实地考察,与企业单位联合、结合科研项目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也是学生与企业合作、参与科研,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的教学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应当为产、学、研结合紧密且在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科研单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需要,同时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
3.2.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设立金陵科技学院动物医院、宠物医院或畜禽疫病防控与监测中心等。设置兽医门诊、临床化验室和临床综合研究室,在动物医院开设现场实验课,而且每年还可接受动物医学专业实习学生50余人,能基本满足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和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论文大全。
3.2.3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或半企业化管理,为独立核算单位实行自负盈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改革和发展应有利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要保证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实习实验等任务的完成。基地要有强实的领导班子,较强的师资队伍,管理人员要有具体标准和数量限制,对师资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有明确的要求,相关企业集团或公司可以选派部分技术骨干人员参与指导;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各种实验实习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技能规范,要建立实践教学评估、考核等指标体系,制定考核标准和办法。让学校和相关企业集团或公司的管理者也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去,提高管理的效益。
篇5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创办自1975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和畜牧业经营管理者。专业升本以来,我院启动“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包括全新教学模式和全浸入式英语教学改革(EIP)两个教学改革计划;“四个坚持”,即坚持兽医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坚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并通过“4个4兽医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程能力培养体系。
一、全新教学模式
我院对传统的动物医学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构建,实施了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全新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构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了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精品”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
二、全浸式英语教学改革(EIP)
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听、读、说、写”能力是我院精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借鉴了加拿大、西班牙语区双语教学的浸入计划,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系统教学工程,将课堂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基于网络的全浸入式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EIP)。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我院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实施基于网络的EIP教学,要求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第三学期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统考,第五学期参加六级英语统考,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英语能力,为后续专业英语教学奠定重要基础。
三、实施“四个坚持”,全面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坚持兽医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
新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4个4”模式,构建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兽医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1.以“4门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兽医临床方法》、《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和《兽医生物技术》)为龙头,全面强化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这四门课程是我院新教学模式最有特色的综合性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统计学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批判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等掌握摄取知识的能力。《兽医临床方法》包含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内、外、产科等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横跨5个学期,制定严格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课程将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整合为一体,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能力。《兽医生物技术》是一门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操作,不但系统了解了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自行设计的综合性、探索性试验,培养了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以“四种教学手段”(应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畜)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兽医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
3.集中安排“四学期临床实践”(第5、6、7、8四个学期,包括生产见习、实验室技能操作、临床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在动物生产与兽医临床一线中磨炼。有效的兽医临床实践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第5学期为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动物生产全过程;第6―7学期为实验室基本技能集中培训的时间;第8学期我们安排选择实习14周,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生产单位强化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兽医临床工作。
4.坚持“四种技能考试”,确保学生基本技能:考核起着有效的导向作用,通过四种技能考核,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①所有实验课均要求考基本操作(占10―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②技能模块(终身学习、兽医临床方法、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兽医生物技术)以技能考试为主(占50―70%);③兽医临床实习坚持技能考试(占50%);④临床毕业实习技能考试占毕业考试60%。
(二)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确保学生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对本专业学生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第1―2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EIP)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3―4学期实施教学外(课外)EIP计划,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刊物、英语学习网站等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EIP教学不断延伸和深入;第5―8学期在自愿基础上,辅导学生应用英文教材学习,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三)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近年来动物性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事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动物性品的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甚至影响出口创汇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畜牧产业因产品品质问题而面临国内和国际双重的压力和挑战,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强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
(四)坚持科研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强化。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探索性实验和设立开放实验室等,全面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大学生科研活动。
2006年以来,我们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每年拨出1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本专业生科研活动。至今已立项57项,重点项目资助6000元,一般项目资助2000元。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收集资料、申报课题、预备实验、正式实验、论文写作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从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工作均严格要求。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我院本专业生总数的40%。通过科研活动,学生学习到严谨科学的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大大提高科研能力,深受师生的好评,也获得一批优秀的成果。
2.开设探索性实验,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
“三理学”是由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三门课程整合起来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动物药物注射、解剖、离体蛙心制备,等等;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从正常到异常再恢复到正常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为探索性实验,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应用现有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在机能学学习网上展开讨论,修改问题,然后答辩。②立项:通过讨论修改后立项。③实验准备:包括动物、试剂、预备实验等。④正式实验:按照设计方案,预备试验方案进行实验。⑤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⑥论文报告会。通过探索性实验,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科学的科研方法。从2008级开始,所有学生均要求参与探索性实验,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篇6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科研学术氛围空前活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而且在医学教育“早科研”政策改革下,已有大量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不断有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报道。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整体良好,基本上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与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相悖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论文撰写不符合学术规范,找人或帮人撰写论文;修改实验数据;撰写论文时或多或少地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商品化、产业化,很多人忘却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将学术成果变成逐名逐利的商业工具,也让许多学术机构在盲目追求数量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你追我赶,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逐步渗透进大学[1]。受这种风气影响,当研究生面临评优、毕业等利益冲突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现象屡有发生。教育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抵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现象的举措。比如,所有研究生在提交自己毕业论文时都会签署论文成果真实可信的相关协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正式《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促委员会办公室对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工作的专项检查;2015年6月,29所“985工程”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研讨会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等。纵观这些举措发现,多数方法是让学生宣誓或是签署诚信协议来保证对学术负责的行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告诉学生要注意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但实际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和广泛,学生不通过系统学习科研规范和科研诚信的法律法规,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很难真正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负责。
二、国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篇7
信息素养的概念于1974年被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认识、敏感程度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实施的过程中对行为规范遵守的程度[3]。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热点问题,已经在各国教育界进行了普遍性的研究,专家给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制订了一些具有通用性的、大众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我国教育部的专家也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不同行业和学生特点,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该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就建立了相应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这标志着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细化,已经进入更深入地研究层次。
2《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的内容
2.1信息意识
2.1.1信息敏感度信息敏感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反应程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收集、捕捉专业信息;是否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否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否具有信息安全意识;是否具有信息成本意识;是否能够从细节中发现信息等。2.1.2信息需求度信息需求度是指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在遇见难题时,是否有通过信息查询、检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否能够不定期地更新专业知识等。
2.2信息能力
2.2.1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及相关知识的技能,包括策略、途径、方式方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确定信息目标[4];是否具有组合检索的策略;是否能够正确选用检索工具;是否能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信息等。2.2.2信息吸纳能力信息吸纳能力是指在获取到信息后,对信息的评价判断行为,主要考查学生对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5];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从信息中选取可用信息,去掉无用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确认其质量的好坏等。2.2.3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已经识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是否能够保存信息;是否能够增加信息、更改信息、删除信息、区分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是否能够归纳总结相关信息;是否能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等。2.2.4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对有效信息的使用和利用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将信息进行有效的迁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通过信息来分析问题;是否能够根据信息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够进行科学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是否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论断等[6]。
2.3信息道德
2.3.1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规范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信息素养道德;是否能够正确判断道德规范标准;是否具有伦理道德意识等[7]。2.3.2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学生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或者道德准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法律意识;是否具有信息保护意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科技成果等。
3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后,就要以标准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地执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必须要配合有效的方法才会取得成效,锦州医科大学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如下。
3.1开设多门信息素养课程
信息素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在原有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开设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兽医信息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门信息素养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增加了实践操作的学时比例,强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8]。
3.2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了仿真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反复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断地累加和强化记忆,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和能力培养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师改革课业布置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查找资料的机会,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吸纳能力、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9]。
3.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获取专业信息都是最好的方法,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如周末、假期参加实践,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提高了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10]。
3.4积极参与科研团队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科研团队。让学生从科研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精益求精的科研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科研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锻炼了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篇8
创新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创新思维指的是思维的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指从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新颖的思路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首先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类比思维、丰富想象和科学预测力。创新方法包括遵从思维规律,打破思维常规,克服思维定式。三者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
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提出新的问题;②解决新的问题;③发现并纠正已有知识中的错误;④通过实验验证一种理论或假说;⑤用新的方法解决老问题;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过去用复杂方法解决的问题;⑦把特例推广到一般结论。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可以通过录取比例和生源结构来衡量,录取比例越低,招生来源越广泛,质量就相对越高。2005年、2006年招生人数较多,基本为录取比例达到1:1.1,学生来自多个院校,2007年以后生源不足,录取比例低,录取分数偏低,甚至要通过破格录取来满足需求,生源的质量有所降低。
(二)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于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论文实践动作的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削弱了其主动思考的动力。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限制了课堂授课的效果,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学内容多和本科教学内容重复,新思想、新进展体现少,虽然在授课中对学科最新动态有介绍,但缺乏足够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陈旧老化抑制了研究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尤其是从本校直接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部分学生仅仅围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的课程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投入和导师精力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如有的重点学科学生由于经费充足,可以参加一些较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但有的学生在校二三年基本未参加任何学术交流活动,思维受到限制,创造能力差,更是缺少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导师往往把精力用在申请项目课题上,而忽略甚至轻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研究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及时发现和发挥。
(五)创新动力
对于研究任务的内在兴趣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完全处于外部动机的驱动下,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研究生要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巨大压力,缺少平静、宽松的科研环境。
三、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不同点在于“研究”。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就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究精神。一方面通过开设“研究生讨论”课程,由本方向的导师集体授课,增强不同学科知识的兼容和交叉;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选题目或导师命题撰写综述,参加由学科负责人主持的学术报告会,为全院教师和研究生作专题报告,以此加深学生对学科前沿进展掌握程度,并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运用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和研讨式、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教师与具有一定见解、思维活跃的学生之间产生多种思维风格和学术观点的交叉、融会,形成有益于研究生个人研究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二)拓宽课题来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培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具备最基本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题开发与研究实现的。动物医学专业导师课题来源广泛,除国家和省级财政资助的课题外,还积极争取地区政府和农垦总局的科研资金,以及来自企业的横向资金支持,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为科研实验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为研究生争取更多参加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修养的机会。
(三)导师管理制度
导师的培养过程就是培养研究生对新问题的寻找和处理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并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导师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导师的合格评估,实行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及招生、培养、授予学位等情况对导师进行审核,明确岗位需要。
篇9
Thinking Of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Teaching Reform I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Li Qiuming,Shen Hong,Sun Yingjian,Li Huanrong*
(The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102206)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veterinary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UA).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city,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s continuing its momentum.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used the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ligni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program of BUA,to describe the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dynamic change. The authors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no matter how the curriculum credit hours are changed,only by consiste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hands-on practice teaching,the needs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and graduates with extensive and multifaceted skills can be met.
Key Words:Beijing;Agriculture;Veterinary Parasitology;teaching reform
北京农学院作为首都唯一本科农业院校,多年来,一直以立足北京,始终坚持面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围绕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1,2]。我国传统教育是讲的多,做的少,根据北京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主动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挤压学时水分,突出专业特色[3]。在此大环境下,为达到教学效果,学以致用,凸显都市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特色,进行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本文就动物寄生虫病学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演变,结合本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变。
一、本门课程概况
《动物寄生虫病学》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98级之前课程教学只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三部分,为了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自99级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开始植入课程教学实习周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随后,2001级兽医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动物寄生虫病学的教学任务按2003年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教学95学时(理论65学时,实验30学时),另单设置两周教学实习。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2003年开始全面引入多媒体技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校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优化结构、减少学时、更新内容、重视实践、突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教育为原则,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2007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积极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搭建不同课程平台,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课程和能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实习[4,5]。为此,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调整为48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18学时),同时强调了实践教学,针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单独成课,赋予学分(30学时,2学分),且统一安排在小学期执行,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课程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方面。①授课方式改变。自2003年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以来,本学科的教师始终致力于课件的不断完善与加工。寄生虫形态、颜色、包囊释放等均较抽象,如在介绍肝片吸虫形状和毛蚴释放时,通过播放数分钟的视频资料,远比教师口述虫体呈红棕色木耳状和卵盖打开毛蚴逸出要生动形象万倍。众所周之,由于课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在听讲和做笔记上就会产生矛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通常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课上只需作摘要性笔记,教师会把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或其他相关信息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时下载复习。课堂教学过程更是以启发式、归纳式教学为主导,充分结合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到血吸虫病时,在给学生观看病理图片和病人照片时提问:“为什么这种寄生虫可以引起肠道和肝脏结节的病理变化呢?”“它的虫卵是如何进入到肠道随着粪便排出到外界的呢?”这样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结合课中所讲授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动物寄生虫种类繁多,且每个虫种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等皆不同,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把每一种寄生虫的生活史都绘制成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授课时以生活史为核心,逐一展开对虫体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流行特点、致病作用和临床症状等内容的介绍,并充分结合图表对虫体的形态、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和虫卵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掌握和复习。②授课内容改变。据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12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一些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迅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的行为观点、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发生了变化,寄生虫又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6-8]。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生鱼片、食蛇胆蛇肉和牛蛙,喜食七分熟甚至五分熟各类烤肉串。爆炒田螺和麻辣小龙虾等更是受到普通百姓的热爱。因此,华枝睾吸虫病、曼氏裂头蚴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发生的报道频见[9-14]。还有,北京作为宠物行业的领军城市,由犬猫引起的弓形虫病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5]。鉴于此,依据我国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动物寄生虫病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如,把曾经删除的血吸虫病重新纳入授课范畴,并且增加裂头蚴病、弓形虫、猪囊虫病和旋毛虫病等共患寄生虫病的授课时数,同时删减禽类的吸虫病、绦虫病,马属动物的绦虫病、线虫病,猪的圆线虫病和肺线虫病等内容[16-18]。
2.实践教学方面。①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环境与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硬件部分,也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我校于2005年投资20万元建立寄生虫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生物安全设备和设施。自2006年至今,寄生虫实验室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除了恒温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冰箱、鼓风干燥箱等基本常用设备外,甚至还陆续配备了数码显微照相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大容量速冷离心机等较贵重仪器。2007年又补充了一批寄生虫和虫卵封片标本,使得实验课时学生镜检虫体压片不足的现象得到缓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动物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粪便检查。过去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大多随机地找一些家畜的新鲜粪样供学生检查,但是由于一些粪样中可能没有寄生虫卵或是数量较少,因此学生会检查不到虫卵,而失去兴趣,甚至怀疑检查方法的可靠性。为此,教师在准备实验时,除了课前1~2周号召学生采集自己家养动物粪样带到课中检查外,还把已经收集好浓缩的虫卵或卵囊掺入粪便样品中,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且同学们在对自己采集的粪样进行检查时格外认真,尤其是检出虫卵后更是喜出望外,高兴之余,还会进一步与教师探讨虫卵的种类和如何防治等问题。在对寄生虫形态的观察上,上课前教师先对要观察的寄生虫进行简要复习,明确作业内容,强调应掌握的标本形态结构和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确保学生真正认识课上观察到的虫体并了解其危害。②实习环节。注重教学实习环节。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的欠缺,实验设计依据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和可购普通试剂为基础,以不超过本科生最大潜在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原则,将教学实习内容设计成多个实验题目,如:羊、犬、鸡和兔等动物粪便中寄生虫虫卵的检测、羊消化道内蠕虫的采集与分类保存、校周边环境中蜱的采集与鉴定、鸡球虫病的诊断和螨虫的检查等。每班学生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组员间的讨论、协商和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验方法,再由教师审阅通过后予以执行。实习结束后,仍以组为单位按照教师预先明确的格式提交一份详细的纸制版实习报告及PPT演示文稿或自己录制的视频资料,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提交一份自己的实结。这种实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自己查阅资料、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和自己进行DV录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通过抽测考核实习内容证实学生对自己亲自操作,制作成视频或是小电影的寄生虫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③科研训练。大力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正是对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的最好形式。其中,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毕业论文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科研训练方式。自2008年(2003级)至2012年共有28名学生在动物寄生虫实验室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工作。除此之外,2004年我校开展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竞赛,2009年了北京农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在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自2009年始,共有2006、2007、2008和2011级学生主持的四个项目在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请并获批。经过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之学生选择的科研项目多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是与自己将来的创业相结合,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积极性很高。
3.考试考核方面。过去考试出题时只注重试题类型,虽说卷面中至少包含了五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和问答等),但却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试题内容多为记忆型考题,如直接问某种虫体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和虫体形态等。2007级教学计划修订后,则依据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格式进行考题类型的调整,加大病例分析和诊断内容的试题比重,注重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按试卷成绩(60%)和实验成绩(40%)综合考评每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以达到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展望
我校2011级动物医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已经重新修订完成,按照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综合我国兽医管理制度、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宠物行业情况以及北京市对动物医学人才的要求。2011培养方案在不改变07方案中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实行“4+1”培养模式,“4”是指在大学前四年系统完成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技能,“1”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到生产实践中锻炼,且在“1”年的第二学期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19]。在2011培养方案刚确立不久,北京市教委已批准动物医学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且针对卓越兽医师计划配套了动物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9]。那么,在这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待通过对2011级及之后的兽医本科生的培养去检验。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动物医学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综合试点改革项目会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有年,杜晓林,范双喜.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5-18.
[2]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坚持特色立校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基于北京农学院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9):16-18.
[3]杜晓林.初论地方农林大学招生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2):6-9.
[4]杜晓林,范双喜.北京农学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Z].北京农学院,2007.
[5]范双喜,董跃娴,吴晓玲.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44-46.
[6]汪明.重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保护人类健康[A].全国人畜共息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全国人畜共息病学术研讨会,2006,29-36.
[7]刘孝刚.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与人类健康[J].现代畜牧兽医,2012,(10):11-14.
[8]路义鑫,宋铭忻,韩彩霞,等.浅谈家畜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3-85.
[9]高志良,林炳亮.华枝睾吸虫病流行情况及危害[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575-576.
[10]房其美,刘海泉,弓巧玲.一起210人旋毛虫病暴发原因分析及对策[J].肉品卫生,1997,(5):13-14.
[11]孟庆玲.三进山城拦截“怪病”[N].大众科技报,2006-7-30(第B02版):1-2.
[12]蒋月荣.北京友谊医院诊治3例北方少见曼氏裂头蚴病[J].首都医药,2007,(2):20.
[13]何战英,贾蕾,黄芳,等.北京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41-1242.
[14]刘阳,张影,路富荣.输入性旋毛虫病3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2):125-126.
[15]于咏兰,付丽娟,汪明.北京地区犬猫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中国兽医杂志,2006,42(5):7-9.
[16]苏卓娃.近年来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4):324-326.
[17]才学鹤,丁军涛,骆学农,等.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A].中国畜收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长春:中国畜收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2006,130-133.
[18]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8,(6):3-11.
篇10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篇11
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于建国以后,其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对象,预防医学是通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相关内容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和实施卫生监督的基本训练。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师资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规模达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去平均计算的话,仍然显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十分紧缺。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本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探索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充分开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活动,深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主要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动态,对人才知识背景及结构的新要求。根据定期开展的社会需求调研,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做到及时反馈,确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依据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确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所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拓宽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卫生学实验教学、生物与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学与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原则。基本实验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医院等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围绕汶川地震期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校邀请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抗震救灾防疫报告会”,通过从灾区饮水问题、食品卫生检测、垃圾处理问题以及人群免疫接种等方面,介绍了灾区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实体会。不但提高了同学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外,而且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我校还创新性开展硕士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开放科研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开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殖毒性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就是硕士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动物灌胃、解剖、指标的检测等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由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调查报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及干预效果》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艾滋病知晓状况与宣教效果研究》获三等奖,《江苏省丰县地氟病现况调查研究》获2008年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侯淑军,王志玉,宋明洋.搭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赖振屏.浅谈公共卫生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46-347.
篇12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13
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高校实验教学是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从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坚持预防医学实验技能训练与实验理论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深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着力培养预防医学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先后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放射毒理学、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多门实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所有实验课程内容全部纳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技能实验课程群之中,并且大幅增加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现场应急处置模拟实验的课程内容比例,从而扎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3构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湖南省示范教学中心———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的实验条件,按照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类型,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校内实验、校外实践、毕业论文”三个环节,“宽覆盖、一体化、多模块、网络化、分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新型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并且打破预防医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学科界限,真正做到了相关学科优势互补、相互渗透、无缝衔接,扎实提高了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实施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有很多必修实验项目需要使用动物做实验,很多学生由于从小怕小动物,就是在老师的亲手指导下也不敢碰,更不要说独立完成动物实验。但是,不能因为学生畏惧实验动物而取消实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求实验教学老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开设多种内容相关和形式多样的选修实验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情绪的实验内容,从而完成必须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结合相关实验安全管理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分层次开放实验室[5]。对于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中心采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放部分实验项目。在每个学期第一周,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利用中心网站将本学期所开放的实验计划上网公布,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预约,然后还得前往中心网上预约办公室进行实名登记,并明确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事先把握好开放实验每一个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实验示范的方式具体指导,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动手机会,保证开放实验能够如期保质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于大四、大五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兴趣大、激情高,中心鼓励他们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结合当前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中心定期在网站学院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研究进展,经常性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同时,中心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撰写科研标书,在相关专业的教师指导下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加国家、省级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务实的学风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