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批评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很多人都认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印象主义批评有诸多的相似性,但问题是李健吾为什么会形成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相似的批评风格?对此问题学界虽多有研究,但很多研究者对其原因的探讨往往偏向于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如温儒敏认为:“诸如王尔德的创作与批评同一说、圣・佩夫的批评‘情操’说、黑兹利得的‘艺术神采’说、勒梅特尔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例’说,等等,李健吾都有所研究,并作过介绍。李健吾考察和参照了诸多印象主义者从各种不同侧面提出的观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做了融汇综合。”[1]如果问题的全部答案与此说如出一辙,那么我们又并不牵强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即李健吾为什么能够实现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人认为是由于李健吾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幸运,因为他有留学法国的经历,而法国又是印象主义批评曾经最盛行的地区。如欧阳文风认为“李健吾长年研习西方文学与文论,1931年至1933年间还在法国留学,对印象主义批评曾经做过全面的考察,诸如勒麦特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例’说,等等,他均有过较深的研究和涉猎。”[2]尽管李健吾留学法国的经历与他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有重要的关联,也是形成其批评风格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认为这样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其实以上所说的原因仅仅是外部原因而已,而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学生态与批评现状,这一切都是形成李健吾批评风格的外部原因。当然外部原因只是李健吾批评风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影响李健吾批评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其内部原因即李健吾自身的因素,诸如审美观、审美心理、批评观和个性禀赋等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偏重于“二元合一”的立场。这种立场使人们在面对认识对象时,往往把认识主体的意识自觉地投射到认识对象身上甚至达到“物我混融”的状态。这种文化传统,使追求批评家投身于作品的印象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李健吾的《咀华集》与《咀华二集》写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时某些人把文学批评工具化、政治化甚至庸俗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如李健吾所说“我厌憎既往(甚至于现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批评变成一种武器,或者等而下之,一种工具。句句落空,却又恨不把人凌迟处死。谁也不想了解谁,可是谁都抓住对方的隐匿心,把揭发私人的生活看作批评的根据。大家眼里反映的是利害,于是利害仿佛一片乌云,打下一阵暴雨,弄湿了弄脏了彼此的作品。”[3]这些文学批评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不注重批评家的阅读体验,而假文学批评之名行非文学批评之实。在这种情况下,李健吾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特别是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对阅读体验的倚重,无疑是给当时的批评界吹来了一丝凉爽的风。因此,李健吾当时在文学批评中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对于纯化文学批评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时,由于作家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也给批评的多元化预置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印象主义批评在此时进入中国也就有了可能。
李健吾是一位批评家,更是一位作家。因此,他深知写作的辛酸,所以他不主张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对批评对象不中肯的颐指气使,而是主张尽可能地尊重作家的劳动,批评是批评家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对话过程。他认为批评是“重新经验作者的经验”。如果“和作者的经验相合无间,他便快乐;和作者的经验有所参差,他便痛苦。快乐,他分析自己的感受,更因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书的成就;于是他不由自己得赞美起来。痛苦,他分析自己的感受,更因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自由便是在限制之中求得精神最高的活动”[4],根据法国学者蒂博岱把作家型的批评家所做的文学批评称之为“大师的批评”的论断,我们以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大师的批评”。这种批评与学者的批评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注重批评家个人审美经验的传达,而且批评的过程也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后者注重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不赞成批评家在批评过程中脱离原作而自由发挥。由于李健吾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并不可能完全忘却自己的作家身份与经验,所心他特别重视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和再创造。李健吾认为“我的工作只是报告自己读书的经验。如若经验浅肤,这至少还是我的。批评最大的挣扎是公平的追求。但是,我的公平有我的存在限制,我用力甩掉我深厚的个性(然而依照托尔斯泰,个性正是艺术上成就的一个条件),希冀达到普遍而永久的大公无私。人力有限,我或许中道溃败,株守在我与世无闻的家园。当一切不尽可靠,还有自我不至于滑出体验的核心。”[5]李健吾“大师型的批评”及其在文学批评中对个人体验与感悟的倚重,对批评再创造性的重视,使他很容易与印象主义批评产生共鸣,这也是他能够借鉴印象主义批评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李健吾非常推崇批评的再创造性,所以他在文学批评中就极力地主张批评的独立性。由于推崇批评的独立性,所以李健吾在文学批评中就非常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看来,只有作家摒弃了非文学的因素之影响而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创作,才能保证文学创作趣味纯正;只有批评家抗拒了个人利害得失的干扰,才能使批评真正向自身回归。他说“批评家不是一个清客,伺候东家的脸色;他的政治信仰加强他的认识和理解,因为真正的政治信仰并非一面哈哈镜,歪曲当前的现象。……他明白人与社会的关联,他尊重人的社会背景;他知道个性是文学的独特所在,他尊重个性。他不诽谤,他不攻讦,他不应征。属于社会,然而独立”[6]。
作家身份及其在批评过程中对审美再体验的倚重,对批评过程中个人感悟的重视,对批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强调等,使李健吾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产生了共鸣。这种跨越时空和民族文化的共鸣,使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成功对接的批评景观。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李健吾批评个性的形成仅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任何人接受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都是有原因的。对李健吾来说,这个原因就是我们以上所谈到的外因与内因。当然,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了我们的分析将会遇到的质疑。我们现在立足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本去分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个性与印象主义批评的相似之处,进而证明李健吾接受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内因,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概念循环。因为他们会认为李健吾的批评个性是在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以李健吾批评个性与印象主义批评的相似性来说明李健吾文学批评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抹杀批评家主体性的看法,批评家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批评作家、批评作品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批评家接受别人影响的方面。以上所提到的质疑,实际上只是看到了李健吾接受影响的一面,而忽视了他选择接受对象的一面。因为这种影响的发生与存在,不仅与印象主义有关,也与其能够和李健吾结成一定关系有关,特别是与李健吾愿意接受其影响有关。对李健吾来说,他自身的批评个性和西方印象主义的影响如同双翼,使他的文学批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繁星点点的文学批评时空中实现了展翅翱翔。而且这两个方面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是相得益彰,混融统一的。一方面李健吾的批评个性不但是他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内因,而且也是其中国化的关键原因,这也是李健吾没有误入民族虚无主义歧途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接受又无疑使他的批评个性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李健吾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西学而接受西学,而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批评个性。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李健吾的批评个性主要来自于他的审美观、审美心理、批评观、个性禀赋、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中国古典文论也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身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李健吾难免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与古典文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9.
[2]欧阳文风.一种准现代感悟诗学――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J].文学评论,2008(3):164-168.
[3] [5]李健吾.咀华集・跋・咀华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158,157.
篇2
本书以各位专业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写作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也可供其他专业 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参考,对洱望学习写作的人士也是一本理想的参考读物。
篇3
通过1999年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交流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既没世界认同的优秀建筑作品,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建筑师”。会上有的建筑师还批评“中国正走向一个误区……盲目地追求现代、追求形式……”没有“把精神融入建筑中”。并批评“北京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抄袭西方盒子或建筑的结果,太缺乏自己的东西”②“其要害是走最省力的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的美丽外壳的捷径,没有植根本土将民族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有民族之魂的作品……。”③从一个侧面映像出我国缺损了的建筑世界话语语境基础的支持。
事隔六年于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仍然没有改善。大会邀请了领引当代世界潮流的著名建筑师28人做主题发言,并将2005年国际建协(UIA)最高奖――UIA金奖授予日本建筑师安滕忠雄。这样截止今年再加过去21年共有8位建筑师获得UIA金奖的殊荣。以上均未见到我们这可称得起当代东方万里建筑疆域上的儿女们。
现代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主流基本都属于西方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建筑等等都是出自欧美各国,也是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英、法、美、意是社会科学大理论的主要输出国,社会经典学说主要也是按照这五个强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理念、学派、流派、风格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难看出,表面上具有普世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带有先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权性质。也很自然容易形成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倾向。④建筑学术领域的建筑世界话语也是以欧美中心为主导地位,他们同样也会自然形成建筑“话语霸权”倾向。我们的任务不是疏远欧美等先进发展国家的建筑话语主导地位,而是积极吸取、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内涵,补充自我的不足,力争积极对话交流,变他者为自我。并认真地进行异国建筑世界话语理论的解读、悟读(甚至是误读),结合我国具体建筑实践建立自己的建筑世界话语体系方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筑话语权地位问题,已摆在我国建筑理论学术界面前,应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以开放的视角总结出符合国情又有利国际接轨的理论,甚至是科学假说和中国的建筑之'道';应“走出最省力地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美丽外壳的捷径”模式,创造出具有新的民族时代精神的鼎峰之品;应积极地开辟、搭建建筑评论通道与评台,活跃繁荣建筑评论,提倡不同层次参与的广泛性、常态化,做到不同形势理论类型紧密结合。④做到不唯名、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对建筑作品进行品头评足的评价、批评,推出佳作、精品、经典鼎峰之品。贬弱欺世骗众、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败笔媚俗之作。同时也应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建筑评论学术领域,允许学派、流派、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各领千秋,也允许对某些建筑工程项目、作品的不同看法、评价,像对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争论。对于前者有的认为是严重地破坏了长安大街建筑风格、景观的和谐,有的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新突破,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对于中央电视台新楼建筑方案有的认为这是新北京建筑国际接轨的前卫标志,反之有的认为其方案如工厂丢弃的加工件图像显得粗、重、笨、拙,看不到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之处,其复杂结构难题势必靠超预算资金支撑,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仍处在被动的话语阶段,与建筑业发展规模宏大的世界地位极不相称,其建筑世界话语地位也仍处于复读、解读、模仿、迁移西方建筑图像的状态,还没有自己建筑思想者的建树理论、作品、成果出世,也缺少形成蕴含具有开拓性、首创性、输出性的规范、启迪、支持建筑关联领域发展的建筑世界话语宏观战略规划措施,距离主动建筑世界话语,占有世界建筑话语主动权,当需漫长时日。
附 注:
① “世界建筑话语权”做为一个宏观建筑语义学的认识空间概念,其表述的话语权范畴应划分为:国际、区域、国家(民族)、行业(应包括院校、设计、期刊等学术行业部门)、个人五个层次级别,本文主要从国际与国家层面上探索。
② 支文军《世纪的回眸与展望――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大会综述》时代建筑1999第三期第97页。
③ 宋建华《建筑评论的深层观》建筑史论文集第13期第170页清华大学 出版。
④ 参看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刘铎泽,三联书店出版第52-64页。
⑤ 按照作者在《建筑评论的深层观》文中关于建筑评论理性构想体系,评论类型应划分为:原发型、干预型、学院型、公众型、游记型、专业撰稿型等六种。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批评,简言之,就是指在一定基础和背景下的对事物的批点评注。俄国文学家普希金曾对艺术的批评做过这样的评价:“艺术的批评通过充分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研究相应的典范作用及观察突出的现象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和缺点。”就今天国内各艺术学科而言,绘画、音乐、文学、影视等均业已形成各自学科相对完善的批评系统,为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设计批评,即设计学的批评系统却迟迟尚未建立起来。
虽然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无论是设计产业还是设计教育,都表现出一派红火、热闹的场面,但如果剖开设计繁荣的表皮观察其内部,不难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隐藏在设计繁荣外衣之下的冰山。分析个中缘由,除了设计的管理不完善、设计的制度不科学、设计的伦理不健全等之外,设计批评的缺失是造成目前中国设计现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设计批评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行于批评的设计的现状。国内设计批评目前的状况,事实上也是当下艺术设计某个层面的一个缩影。设计批评系统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设计前行的步伐。
对于设计而言,设计批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其理论是进一步设计实践的基础。中国设计当下出现的各种“无序”与“盲从”的状态,事实上与设计批评缺失有密切关系。当今的设计活动,其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联密不可分,对其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哲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等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设计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简单回顾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批评的建立是推进设计进步的有效动力――如果没有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对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的强烈批判和身体力行的改造,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开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很可能还要拖延时日;没有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提出的“建立艺术家、建筑家和工艺家的联盟……将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的批判观念,很难想象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的出现;当然,如果没有“少即是多”(米斯・凡・德・罗)、“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阅读的机器”(勒・柯布西耶)、“形式服从功能”(路易斯・沙利文)、“用折衷的装饰主义来修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刻板面貌”(罗伯特・文丘里)等批评的声音,西方现代设计也绝非今日的面貌。这些批评的产生和相应的设计批评系统的建立在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设计的繁荣,也成为设计改良和设计教育进步的有效推动力。
今天,中国的设计界开始认识到设计批评推动设计发展的重要价值,关于设计批评教育,有学者认为可以从意识、态度和方法等层面入手来讨论,在笔者看来,这几方面最为重要的应是批评意识的建立,在一系列关于使设计批评“成为可能”(国内近年来举办了不少探讨设计批评的学术研讨会)的设想中,意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促成批评建立的推力。笔者认为,在设计批评成为可能的诸因素――“意识”“态度”“方法”中,“意识”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其他两个因素的先导要素。态度决定方法,但在此之上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匮乏是造成当下设计发展“盲从”“无序”“失语”的根源,只有“意识”得以培育和确立,良好的“态度”(批评与被批评者所能达成的目的)才可能建立,有效的“方法”(批评展开的切人点)才可能得以施展,因此,在设计批评系统的建立过程中,批评意识的确立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这一因素的培育应从设计教育开始,从学生的批评意识培养做起,从源头上建立设计批评的科学系统。
二、设计批评意识培育的价值
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指人的精神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除了作为一种心理或精神的活动,意识还具有代表个体独立性的特点,指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和创造活动,即自觉和主动。现代心理学实践研究证明,意识是一切的先决条件,意识的建立和培养有利于事业的发生和开展。如果我们将“意识”作为促成设计批评的积极因素,那么,除上述之外,设计批评的“意识”要素还在于利用批评的理论基础,以专业和文化的视野塑造设计批评的科学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从“意识”入手使设计批评“成为可能”的途径中,培育未来设计师的现代设计教育将是其实现的关键。
从中国设计人才培养的起源不难发现,其源头是传统的“师徒传承”的作坊式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美术教育中尤为明显,而设计教育源于美术教育,因此,重技法、少分析、重承顺、少批判的美术教育模式也影响了设计教育批评意识的培育和批评理论的建设。今天,我国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仍然多以技能型训练为主,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以技能型课程为主,而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等理论课程相对较少,不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往往将大量精力放在技能学习过程上,忽视对设计本质价值的判断和分析,这种过于侧重技术性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因此,批评的理论传授及相关价值取向引导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也是设计批评课程实践的出发点。
三、设计批评的课程实践
笔者尝试在设计理论课程中加入设计批评的相关内容,试图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学生实地调查与批评讨论,初步培育设计专业学生的批评意识。作为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其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设计能力、审美意识和伦理精神的专业设计人才。在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设计批评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实际上已经隐含在培养目标之内。试想,如果设计师不具备分辨设计品优劣的能力,没有主动分析和批判设计现象优劣性的意识,这样设计师很难能够引导大众审美,创造符合时展和满足人类需求的优良设计品,就更谈不上设计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更大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能力培育的起点应该是在院校的课堂上,设计批评的课程实践是未来设计师批评意识建立的起始。
在设计批评意识培育和建立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设计理论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设计批评的内容,通过设计批评理论的讲授和实际的调查批评,达到设计批评意识培养目的是目前设计批评课程实现的一种可行方式。相对于设计专业的其他实践性课程,对设计批评内容的学习和调查实践需要基本的设计理论、设计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设计技能作为基础,先修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有助于客观、正确建立设计批评的价值系统。因此,设计批评的课程设置应放置在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方法、设计思维和创意等课程之后进行,以便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设计批评活动。
1.课程目标
设计批评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设计课程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它要求学生在前期批评理论和相应知识背景及学习和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从设计的视角以专业和人文的视野对设计现象、设计活动及设计产品进行分析批评,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设计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批评意识,掌握一定的设计批评方式方法,初步具备设计批评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批评意识和能力融入到其未来的设计实践活动中去。
2.课程设计
根据设计批评课程建设目标的需求,该课程采取理论讲授、实际调查、论文评价、课堂演示、课堂讨论和总结的组合方式,试图通过多个环节的综合起到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批评意识、掌握批评方法的作用。
理论讲授内容涉及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对象、设计批评的类型、设计批评的作用与意义、设计批评的调查分析以及设计的评价标准等理论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调查实践之前对设计批评的理论有先期的理解和认识。基本理论讲授之后课程将安排学生对其周边最感兴趣的设计活动和现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公共设施设计,如广场、街道、车站、机场、宾馆等的环境设计,也可以是公共空间中的某种系统的设计,如地铁的导视系统、校园灯光环境等,还可以是某类具体的产品设计等。调查要求学生从哲学、设计史、实用、经济、文化、艺术、社会价值等方面对上述设计进行考察并撰写出调查报告。在设计调查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设计评价标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表1),并对每种类型提供了具体参考的内容,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课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2―3人为一组,各组讨论选取各自感兴趣的设计问题或设计现象及产品进行实践调查,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演示课件,并在课堂上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就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接受现场老师和同学就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调查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论等进行提问和讨论。
3.课程评价
设计批评的课程实践有效调动了学生分析设计问题的积极性,不少学生都对其感兴趣的设计品和设计现象进行细致的调研,内容包括校园公共设施、校园灯光环境、旧城区改造、都市风尚酒店、宜家产品、地铁标识系统、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等。学生通过实际的调研,结合所掌握的设计批评的理论知识,制定相应的评价系统,并试图深入到设计问题的内部,以使用者和设计师的双重身份进行对比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批评者所掌握的基本理论、批评者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以及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等都较为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不仅是对设计批评理论内容掌握的一次检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设计批评的主动和专业意识,指导其设计实践创作。通过该设计批评的课程实践,参与课程的学生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判断以及分析等的批评能力有了普遍提高,能够通过各项指标较科学地分析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优劣,而不仅仅是从简单的感性好恶出发判断设计价值,而这种批评的主体性恰恰体现了对其批评意识的唤醒,这将对其日后所从事的设计实践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结语
当前,高校设计学教学中设计历史和设计理论的课程相对较完善,但设计批评进入设计课程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设计批评的内容还远未普及。设计批评是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应当被纳入当前设计教育的环节中,批评意识的培养应成为设计教育关注的内容。设计批评课程实践旨在构建一种可养成学生设计批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系统,通过这种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念,避免思维和意识上的“盲从”与“无序”状态,构建合理的设计批评价值标准,并对学生的心灵和学术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未来的设计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对完善设计教育系统而言也是富有价值的实践。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基础课程建设项目11―02―12号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夫也.提倡设计批评 加强设计审美[J].装饰,2001(5).
[2]黄厚石.设计批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5
一、研究进展与成果
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迎合了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社会建筑中不断增强的产业竞争趋势,为了能够在湍急的洪水中站稳自己的脚跟,相关的建筑企业不学对建筑的应用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更新。所以,这就促进了现代建筑学的创新以及发展,为取得更好的硕果奠定了保障。所以,在现代建筑学的设计以及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能够有效的提升设计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可靠性,促进设计研究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利用价值的提升,为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作为建筑领域中设计研究方法学科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方法研究,其较之于设计方法研究而言,常具有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难度较大的现实特点。因此在设计研究方法学领域中,其研究过程的开展及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又成为该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所在。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理论研究界对国外“设计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开展了早期的引介和学习。这对其后我国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的下一步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先期准备和理论支持。1983年,以冯纪忠、杨公侠为代表的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的一批学者,就将德国J・Jeodieke所著《建筑设计方法论》加以翻译出版,为我国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中能够较早接触到西方相关理论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芮杏文、戚昌滋合著的《实用创造学与方法论》一书中对创造学加以了详细介绍,并在其中对研究所使用的系统论、智能论、离散论、信息论、控制论、优化论、对应论、寿命论和模糊论等九大方法体系加以了介绍和说明。成为介绍并引发我国现代设计科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启蒙性著作。
工程学者李贵轩在1989年编写出版了《设计方法学》一书,全书从工程设计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讲解了设计方法学所涉及的范围、进程以及基本设计方法。此外在该书中还就设计与创造的关系、设计与经济效益、设计与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学与计算机应用等几个专题展开了有关设计人员及其设计实践之间关系的讨论,并由此成为在设计方法学领域中较早引入对现代技术手段加以专题讨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紧随其后,设计研究人员董仲元与蒋克铸出版了《设计方法学》一书。全书在继承李贵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扩充了针对技术过程与技术系统、设计典型流程以及设计系列化与模块化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深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时代终将会出现在某一行业中一批新兴的建筑大师。在20世纪90年代到来之后,随着我国有志之士对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视以及研究,经过长时间在建筑领域的深入分析,从建筑设计自身所具有的规律以及特点出发,针对在设计当中出现的过程问题、方法问题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以及研究,最终得出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研究著作。
1999年,东南大学建筑理论学家刘先觉主编出版了《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一书。该书以专题研究式的方式出发,针对当代建筑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流派加以其百科全书型的解读,而这种特点同样也体现在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本身加以介绍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翔实而客观的分析评判,作者从对当代设计方法运动产生与发展、设计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当今建筑创作发展的启示作用等多个角度人手,为我们架构出一幅西方社会设计方法论研究的宏观历史图景,并也由此成为我们今后开展研究工作一份不可多得的有力基础资料支持。
20世纪是科学发展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的世纪,他的开展拉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促进了各行业之间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融合,促进了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变化。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该阶段同样是得到了洗礼,并最终取得了质的突破。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思维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基于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将十分具有价值。2001年,哈建大教授张伶伶与李存东合著的《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一书出版。在书中对建筑创作思维加以了三段式界定,同时结合具体创作实例进行分析,对创作思维过程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加以了分析总结,并且为下一步开展创作实践与建筑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此外,在本书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创作主体论”的再认识过程,这对于今后我们开展设计创作中设计师主观能动作用的分析研究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同年,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从对建筑开展批评的角度出发,在深入研究建筑批评意识、建筑批评价值论、建筑批评符号论以及建筑批评方法论等诸多领域的基础上完成了《建筑批评学》一书。其中在对建筑批评方法论所开展研究这一部分中,作者就批评所应采取的模式以及批评的规范与标准等问题加以了探索,而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样可借鉴运用到今后所开展的研究过程中来。
二、价值与展望
伴随当代社会的迅速转型与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中,传统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以往更多凭借于建筑师个人修养和手工艺操作式的设计模式最先由于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中日趋庞大复杂设计对象的要求而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试与革新,以期由此满足时展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并由此成为当代设计研究方法学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社会需求基础所在。
与此同时在哲学和思想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批判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哲学等一批学说流派的确立和兴起在对传统西方古典主义哲学加以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所谓现性哲学的历史地位。受其影响,在各学科研究领域中相继出现的相对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运筹学等内容也深刻影响到研究发展的进程本身。而这些新理念和新思想由此也为当代设计研究方法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正是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关建筑设计与研究方法学目前正日益成为当代建筑学创作与研究舞台上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必将对建筑设计与发展研究进程起到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影响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对现代建筑学中的设计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研究设计方法的演变以及相关成就进行了简要的概括。面对当代社会建筑工程行业应用发展价值的不断提升,基于科学发展的视角积极的采取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必然能够推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在《典论・论文》里最能体现生命意识的就是“文气”说,“文气”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线性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范畴引向文学领域的结果。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的研究来看,“文气”论可谓是源远流长,基本上贯穿了从先秦到清朝末期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致使“文气”说的含义非常广泛。一般的说来,中国“文气”说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先秦子学,集大成于魏晋六朝,到唐代时分为古文之“气”和诗文之“气”,宋、明、清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气”论文诗学话语体系。
任何一个时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无不与该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该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则具有更为根本性的决定意义。汉末魏初以来土地兼并呈现加速的趋势,大量土地集中在新兴的豪强世族手里。这种经济形态与秦汉以来的国家分封制不同,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新型的经济形态。它必然引起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审美文化等的相应转变。可以说,庄园经济的发展为士人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的保障,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的豪奢享受,同时追求生活的典雅精致与生命的诗意境界。当然这时期的文人士子也大多表现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担忧和热爱。
“文”与“气”的关系,其实很早已被注意,《论语-泰伯》记曾子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孟子更提出知言与养气,言与辞本质是相同的,况且战国中期以前,言辞是表达个人意志的主要媒介,辞的观念相当于后来文的观念,因此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成为后世论文的主要据点之一。说到“气”就会想到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不过曹丕所说的“气”并没有道德理性上的意义,因为他对“气”的观念并非来自孟子,而是来自汉代以来普遍流行的气性观念。作为一个基本的诗学范畴,“文气”学说严格地说是从曹丕开始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次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气”论的正式产生。在原文中曹丕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这里曹丕强调了文章与作家的个人气质、风格的关系。这种“气”是在先天基础上与后天各种环境共同培养出来的,这是一种不能遗传或者传授的东西。文学创作的表现是由作者的才性所决定的,各人的才性有一定的限制,便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所表现的文学艺术形象便有不同。曹丕以音乐演奏为例,说明作者才性与作品体貌的密切关系:在乐曲的速度、节奏等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演奏者才性的差异,所表现的效果便不相同。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作家即使以相同的体裁、题材和方法来写作,他们的作品也会繁复多态,各有不同的面貌,这自然是才性差异所致。曹丕还说道:“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在《左传》、《论衡》里都涉及到“齐地”的地方风俗里有舒缓之气。徐干的《哀别赋》:“秣余马以俟济兮,心恨而不尽。仰深沉之掩蔼兮,重增悲以伤情。”抒发别离的哀伤之情,语气低婉,声音低沉,形成纡徐的风格,与曹丕所谓“齐气”有关。他的诗歌抒发低沉哀婉之情的有《室思》(六首)、《情诗》。其中《圆扇赋》是子桓在《典论・论文》中提及的,他是伟长之赋的代表。原文“惟合欢之奇扇,肇伊洛之纤素。仰明月以取象,规圆体之仪度。”客观地对静态事物作描绘,不带感情的起伏跌宕,给读者是平稳缓和的感觉。“琳、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应和而不壮。”则是子桓对德琏的文风批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衰。……良遇不可值,伸胥路可偕。”前文十八句叙述自己从前行迹之苦及今天幸获知遇的心情。感激之情没有直说,而以“云雨”、“良遇”来暗示恩泽,吞吐低徊是语气和情怀的综合表现,即是“和”。“刘桢壮而不密。”曹丕《与吴质书》曰“公有逸气”,是对刘桢的文气定位,“不密”则是壮里缺乏气的绵密。由《赠五官中郎将》(其一)可观刘桢与曹丕在谯地的欢宴盛景:“金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酒酣后的畅快淋漓,融叙事、抒情于全篇,言辞恳切,情笃意长,喜忧相会,悲凯相催,无不在笔端自然流出。这也从创作实践论的角度分析了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对文章的影响,曹丕探索作者才性与作品艺术性的关系,阐明的非常的独到,不过他的观点稍微有点不周密。第一,综合他对体裁与表现效果、作家和作品两方面的理解,可以看出体貌,一方面是与体裁均调的统一,另一方面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当体貌与体裁均调的时候,它是客观的艺术形象的标准,当体貌与作家的才性结合时,它是主观的艺术形象的表现。而客观和主观的艺术形象的关系曹丕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直接从作家的生理生命、生命状态与文学创作规律的角度入手,对“气”展开了研究,但曹丕和刘勰所论虽然都强调了主体的生命意识对文章创作的影响,却不是从作品生命的角度入手的,直到北齐颜之推,才点到了作品生命力与“气”的关系,他说:“文章当以理智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把文章的构成与人体的构成进行比照,表明了气调是文章的内在力量,文章有了气调就好象人体有筋骨。从此,文章的生命之喻正式成形,“文气”论中所充盈的生命意识也以一种明确、有形的姿态初露头角。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揭示了文人相轻的这一社会现象,体现出了文体之气的观念,在文中他指出:“盖君子审己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这主要是为了使人明白文学创作的基本问题,扫除文学鉴赏的一些障碍,进而处理文学批评的问题,但是初期的文学批评很少是以作品文对象的,而曹丕的批评对象也只限于建安七子。曹丕对应、刘桢和孔融三人的批评,同时涉及他们的才性与文章的体貌,而且对人的品味成分比对作品的评价更多。
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著书立说,立言不朽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这也为从古至今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甚至所趋从。这是一种个体生命意识延续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途径,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所以急于建言立说,而曹丕当然也有这种感触,所以他在《与大理王朗书》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至于“文章经国之大业”曹丕评价由为高瞻远瞩,曹丕对文章地位的推崇,对建安以后文学蓬勃有极大的启示和影响,而文学创作能使个体生命超越生死的藩篱而传世不朽的信念更为人们广泛接受。(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 王利器:5颜氏家训集解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 杨凤琴:试论“文气说”的哲学基础[J];集宁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篇7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篇8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非常多的艺术家陆续的开始寻找新型的绘画方式,和传统中的主流艺术进行的“较量”,伴随着摸索,诞生了许多新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风格,让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洗礼”。二战后的西方花坛,与以往相比,急速地运行和变化着。波普艺术、装置艺术、欧普艺术、环境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一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震撼着人们的神经。冲破了原有绘画界限的波普艺术作为征兆,迈开了后现代艺术的第一步,它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清除了高雅与通俗的严格区分;在建筑领域,出现了单调、冷淡、无人情味的正统建筑的尖锐批评,涌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火柴盒”建筑风格的个性化风格。
除了艺术领域,在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等领域也广泛存在着后现代倾向,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后现代”在哲学领域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后现代”慢慢的也进入了成熟阶段。何谓“后现代文化思潮”,实际上就是不同方式的后现代的称呼综合。像后现代艺术、后现代哲学、后现代文化等等。这一社会文化思潮,非常迅速的扩展到各行各业,使很多艺术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以至于到后来,后现代广告出现在社会主流中的时候,导致太多太多人对其有争议和看法。本篇论文主要以后现代广告为主,分析了后现代艺术作品的心理诉求问题,简单介绍如下。
1.2 关于后现代广告
后现代广告的形成,是因为现代广告,所以才形成的一系列对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中的文化蕴含慢慢的被取代的。而伴随着其发展的过程中,后现代广告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其中,影响后现代广告的就是消费文化。至于后现代广告的定义,至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或者诠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抽象的,变化多端的,方式方法新颖,冲击力强,表现得风格多姿多彩。现代文化变幻多端,广告也是如此,其中具有新鲜特征的广告,一般都称之为后现代广告。伴随着后现代广告的到来,人们也开始逐渐的了解并且接收。
后现代广告采用各式各样的激进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反文化”类型。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感觉来俘获人们的心灵。后现代广告不管是在创作理念上还是表达的方式方法上,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冲击力和想象力。
2 后现代广告的心理诉求
要想使后现代广告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使广告人性化。换句话说,后现广告只有与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相结合,才可能使后现代广告产生神奇的效力。
2.1 后现代广告个性心理诉求
后现代广告个性心理诉求,即广告要注意人的个性感受。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比如说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成就感 、地位荣誉感等等,这些使得后现代广告的定位必须从消费者注意的常规模式走向注意消费者体验。
2.2 后现代广告的社会心理诉求
篇9
衷心感谢我的校外导师王欣研究员提供的企业实习机会,使我在专业实践期间有机会接触先进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感谢长春工程学院对我的培养,向土木学院、研究生部以及所有任课老师致敬,谢谢所有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我的毕业论文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完成的,试验在学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完成。在实验室里学校给提供网络支持,硬件支持,使我们在完成试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方便、节省了很多时间,谢谢学校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实验室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实验室光老师、朱坤老师对试验的指导,感谢王维、李斌、宗逸人、高明亮等师兄弟对试验的帮忙。实验室既是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朝气的大家庭,又是一个团结、奋进、战斗的团队。能有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归功于实验室的每一位老师及工作人员,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谢谢大家!
最后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谢谢大家!
范文二
毕业设计是对四年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扩充和深化,也是对我们理论运用于实际设计的一次锻炼。通过毕业设计,我不仅温习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习和体会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对四年来所有培养和关心我的各位尊敬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特别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予我悉心指导的唐柳丽老师、郑文静老师致以崇高的谢意和敬意!
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很多细节问题很模糊,导致每个阶段的设计,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疑问。但经过唐柳丽和郑文静老师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给我指导和点拨,加上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所有疑问都得以一一解决,现在的知识才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XXX和XXX老师在毕业设计上给予我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他不但使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学问,做工作的道理。此外,对同组同学给予的帮助与支持也深表感谢,在这段日子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进步,让我感受到深刻的友情。
在此,我再次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范文三
篇10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如何实现评估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是开发研制该系统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教师、学生、选题、客观条件四个方面。各方面再细分则为二级指标,如:教师方面分为准备工作、课堂讲授、出勤率、答疑情况、教学方式、教师职称等六个方面;学生方面分为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计算书完成情况、图纸完成情况、创新情况、译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选题方面分为结构类型、课题新颖程度、计算机应用合理程度、题目性质、外文资料、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客观条件分为设计教室、绘图仪器及图板、机房及出图设施、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等四个方面。
2. 设立评价等级V,V=1好(VI),较好(V2),—般(V3),较差(V4)|。
3. 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
其中,R中每一个元素rij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对第j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 设立各评价因素权重集A,例:一级指标权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据经验,并依据以往各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结果经反复试算确定。
5.计算综合评判矩阵
6.对各级指标体系重复步骤
7.计算测评结果
求得最终评判矩阵B该量化模型针对毕业生总体进行评估,评价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改变了过去仅片面地对个人进行评估的状况。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计算机开发语言
系统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机交互式界面,力争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我们选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本系统。VisualBasic5.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功能十分强大而又简单易用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编程速度快,界面质量高,是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使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本系统充分体现了本系统处理数据、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本系统后,启动系统,进人主菜单,依据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轻松完成评估工作,系统主框图如下: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优点
1. 量化评估,提前预测,动态管理。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能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预测。教学管理人员只要依据该系统的提示输人各项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参数,系统随即能计算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从而对各项工作方案的结果作出预测。通过反复改变参数——计算成绩,教学管理人员就能够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即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实施下去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利的,实施下去必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下滑。这种预测如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将99届与往届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较,发现由于老教授退休较多,本次毕业设计年轻教师比例上升,但年轻教师职称偏低,讲师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严重下降,用该系统初步预测发现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将要下滑。根据这个信息,系学术委员会马上采取措施,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中讲师一级必须具有硕士学历,且应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题选择及指导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再用本系统预测后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终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结束,最终得分的确较98届有所提高,与系统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2. 有效监督,对症下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时,系里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检查。该检查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却很难预知。这样的话,发现缺点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时,如果用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进行一下“中期评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一览无遗,且该系统会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清楚地发现各种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偏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缺点进行纠正,对优点给予肯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例如,99届某老师所带设计组,由于指导教师出勤率过低,中期检查时系统评估预测该设计小组成绩偏低,系领导马上对指导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由于纠正及时,最终这个小组成绩达到了总体平均成绩。
篇11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将~~~~~~~呈现出来,分析实施效果,根据调查分析所得,修正和优化相关的政策,对嘉兴地区将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优化有所启示,提出适合嘉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综述.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在理论研究多点开花的同时,实地调研却只有寥寥数位,浙江省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调研的仅仅只有倪丹耀一位学者做过研究,所以不难看出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大部分还处于理论阶段,对于实际试点发展情况的研究比较单一,缺少有关试点实施情况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我对嘉兴地区的实地调研.我是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方法进行调查,前期,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文献,浙江省和嘉兴市的政府文件,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和嘉兴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大体情况。关于实地调研,我的调查地点是嘉兴市海盐武原镇、于诚镇、秦山镇,方法是上门问卷调查,调查了当前农业保险试点的实施状况。
本次调查以下三方面,而嘉兴地区政策性农业实地调研是本次调查的重点,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了解到当前嘉兴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实施情况,得出了一些调查结论。
当前农民家庭面对的最大风险还是自然风险,增加了农民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条款中的保障水平、保险责任等具体内容知之甚少,造成了农户很大一部分的潜在购买意愿。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获得了大多数农户的认可。
由于嘉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验尚浅、财力有限,许多农户认为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太低,不能满足其需要,保险责任条款的规定跟农户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是嘉兴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化建议.
首先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提高广大农户的参保率,有助于嘉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发展。
但任需继续加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我们要积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促进嘉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
最后,继续坚持共保体建设,构建符合嘉兴农业保险实际需要的最佳模式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亮点和存在的不足。
本文通过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于嘉兴地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且不是只依靠文献和理论进行研究,忽略了试点的实际情况,仅仅研究了适合一般情况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调研程度不深,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谢谢!
答辩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文2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z要内容
本文分成……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这部分主要论述……
第二部分是……这部分分析……
第三部分是……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答辩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文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们非常高兴地在这里为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超声方
向)专业硕士研究生隋鑫和张巍巍同学举行毕业论文答辩。
首先,我代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各位教授前来参加她们的论文答辩,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参加今天答辩会的有: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教务处王庆成处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房勤茂教授、李徽教授、张文云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薛红元教授,河北省儿童医院董凤群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杨漪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邓荷萍副教授担任此次答辩委员会秘书。
下面,请研究生导师房勤茂教授介绍两位学生的基本情况。……………………………
下面,请隋鑫同学介绍论文情况。
……………………………
下面,请各位专家提问题。
……………………………
下面,请隋鑫同学回答问题。
……………………………
下面,请张巍巍同学介绍论文情况。
……………………………
下面,请各位专家提问题。
……………………………
下面,请张巍巍同学回答问题。
……………………………
下面,由我来宣读了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和表决结果。……………………………
让我们对圆满完成论文答辩表示热烈祝贺!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和秘书的辛勤劳动!
衷心感谢导师房勤茂教授对两位同学的培养、指导和帮助!论文答辩到此结束!
答辩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大家辛苦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的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环境专业的首届毕业答辩会。
首先由我介绍莅临本次讲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及同学:他们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院长陈丹老师、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徐江老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以及各专业的老师们,欢迎您们的到来!
经过这几个月教学课程的洗礼,我们终于盼到了今天这个展示我们风采的时刻,这个全面展示我们所学的一个平台——毕业答辩。短短的时光我们承载了太多的期盼与惦念,寄托了太多的关怀与殷切,藏匿了太多的故事与细节,这些曾经牵绊我们的情绪都汇聚到今天。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今天爆发把!毕业设计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仿佛还在脑海中萦回:教学楼里灯火通明用功的身影;老师和同学们相互讨论忙碌的片段,满是欢声笑语的同学疲惫着收获着,受了委屈闹鼻子后依然坚持不懈的奋斗小青年……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美丽而生动。当然还有一路上陪我们一起经历点点滴滴老师们,在这里我建议同学用你们最热烈的掌声为你们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下面有请徐江院长为大家讲话
感谢徐院长对同学们的深切期盼,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好好表现,把你们秀的作品,最自信的姿态拿出来,因为我相信每个战胜了毕业设计的人都是最棒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下面请组上台进行答辩,请组做准备!
今天毕业答辩的结束意味着你们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点。当然这个句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期待下一个挑战,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你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神采奕奕!青春之旅将会继续远航。最后请再一次对为我们竭尽全力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我宣布毕业答辩到此结束!
答辩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文5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欢迎大家来到土建学院(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20~~—20~~年度社团年终评优答辩的现场。我是主持人岳好真。
我院社团在院团委的领导与关怀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学年各社团负责人以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求实创新的思维态度,对社团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我院社团的名气在兴隆山校区乃至全校的名气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纵观本学期各项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点。随着本学期的即将结束,特在此举办社团评优答辩活动,一方面对那些工作做得比较好社团给予充分肯定,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给那些需要改进的社团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为我院社团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这一段可以在修改一下,这是按照去年的社团情况写的,我写策划的时候浙西额没有用的东西直接从以前的复制过来的)
现在我宣布,“社团年终答辩”(土建与水利学院20~~-20~~年度社团年终评优答辩)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有:社联主席:苗雨生;】社联副主席:薛景皓;】社联办公室部长:胡云磊;】社联组织部部长:沙润东;】社联新闻宣传部部长:何一兵;】社联外联部部长:曲宝旭(我们四个不能算是嘉宾)
(让我们用掌声再次感谢他们的到场)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有请社联副主席薛景皓上台为我们致开幕词,掌声欢迎!
非常感谢社联副主席薛景皓的发言。
在答辩开始前,允许我先介绍一下此次活动的评分规则:本次评优分数分为社团书面提交材料得分、电话调查得分、现场答辩得分三部分,最终得分=40%日常活动评议材料得分+20%电话调查得分+40%现场答辩得分
此次社团答辩顺序为:。首先有请。社团负责人上台进行展示,请。社团在台下做好准备。
谢谢。社团的精彩展示,有请评委提问。感谢评委的提问,请评委为本社团打分。下一位有请。
到此所有的社团均已答辩完毕,下面让我们有请社联主席苗雨生为我们做活动总结。感谢社联主席苗雨生的发言。
下面由我来宣布各社团的最终得分。(下面就到了今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揭晓各社团最终的得分情况,按照抽签顺序将各社团的得分念出来)
我宣布评比结果为:(去掉)最终获得优秀社团的是。获得精品社团的是。获得金牌社团的是。获得优秀会长称号的为这六个协会的会长。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为这些获奖者颁奖,有请获奖协会的负责人上台领奖。有请社联主席苗雨生上台和获奖者合影留念。(先宣布获得优秀社团的……,薛景皓和他们合影,接着宣布获得精品社团称号的是……,薛景皓合影,然后宣布获得金牌社团社团称号的是……,毛毛哥合影,最后宣布今晚的最后一个奖项,获得优秀会长称号的是……毛毛哥合影)顺序不能乱了
接下来有请CG协会会长杨俊鹏(建筑学社会长屠天舒)上台为我们讲述自己的心得和展望。
感谢CG协会会长杨俊鹏(建筑学社会长屠天舒)的精彩发言。(这一项去掉)
(加串联词,恭喜所有获奖的社团及会长,)
篇12
(一)把误导消费观念的罪名全强加给广告。有些学者批评过程中过于偏激,夸大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好似广告颠覆了整个社会。消费观念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形成应该是多种因素集合所促成的,又怎么会由广告一个人说话算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就有能力消费了,人们不再满足仅仅的物质生活的消费,更加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及全社会都在倡导消费,消费不再是生产的附庸,反而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再有就是人们的趋同心理,为了能够归属集体,人们会照着周围的人消费。
(二)批评广告含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忽视男女性别的本质不同。学者们对于广告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批评多集中在角色定型、把女人比作“花瓶”等问题。在人类最初时期,男女体力不同,男性肌肉发达,体格比女性高大,男性必在社会中承担起供养者的角色,负责打猎、畜牧;女性脂肪多,是柔软的,则负责生育、抚幼等家务事,两性的生理差异决定了两性分工不同。女性具有在悦人中悦己的自我欣赏心理,她天生愿意得到别人赞赏的眼光,尤其是男人欣赏的眼光,因此女性渐渐用男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三)夸大了广告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日积月累,经过上下两千年才形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谐。中国古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协作生产中发挥集体力量,脱离野蛮,进入定居农耕文明的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国人和谐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形成的,宗教、人生以及乡土观念都与西方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人们的是非观念、处世方式、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等就是诸如这些因素长久、综合影响形成的。
(四)片面批评广告对儿童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看问题缺乏全面性。在谈广告对儿童造成的影响时,学者们一味的批评广告损害儿童身心健康,把广告比喻成了害虫、毒药。却没有看到有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及广告人也制作出了对儿童具有良好教育的优秀广告。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广告提倡孝敬老人,团结友爱,爱劳动。
二、对广告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遗漏
经过对广告社会责任问题及其现有文献的思考,我认为还在某些方面广告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前辈没有对其研究:
(一)某些广告误导消费者盲目追求诉诸技术的产品。企业抓住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在广告中极力宣传其产品含有某种元素,具有保健功能,在纳米研究成果公布后,纳米产品的炒作铺天盖地,诸如“保湿因子”“V6”“维生素D”等似懂非懂地词语出现在各个广告中,而市场显示此类商品确实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先不说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就是广告故意运用受众理解不了的词语,打着高技术的幌子,不算欺骗么?
(二)无厘头广告损害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无厘头文化通过广告的广而告之会颠覆传统的优秀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有些广告对优秀文化的破坏。有些广告利用传统文化做宣传,在利用中对文化进行了切割、绞断后揉在广告中,不仅改变了文化,也扭曲了文化。此类广告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文化知识的破坏,对成语的篡改,“快治”人口(一种新型口腔药品广告)、“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一“明”惊人(某眼罩广告),这些对语言文化的亵渎,阻碍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向下延续;还有一类是鼓吹不良风气,“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且促成了社会贿赂之风;还有一类是广告故意运用复古的创意,把封建意识、糟粕文化搬上了荧屏。
(四)扰乱经济秩序。广告应该担负起促进大众消费、加速再生产、节约流通总成本等经济责任。然而商家在做广告时,过于追求利润,夸大宣传,甚至背离了信息真实性的原则,造成不正当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有序化、有效率的内在动力,其核心在于竞争的公平性,然而企业的这种行为,导致竞争不公平,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引起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五)乱开发媒体,影响生活环境。广告公司为了获利,到处张贴广告,不断开发新媒体。首先,严重的造成了受众的“视觉污染”、“环境污染”及“城市景观污染”。其次,广告威胁人们生活安全。有些广告打起了交通要道的主义,在路段的隔离带也加装了广告牌,遮挡司机和路人的视线,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有的广告安装在陈旧的建筑物上,且安装不牢靠。
篇13
维克多・马格林(VictorMargolin)在其《设计史在美国(1977-2000)》中写道:“艺术史对设计史学家有很大的帮助……当艺术史学家开始考虑设计时,他们往往按照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制定的那些得到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推崇的现代主义规则。”马格林的这番话实际上包含着几个意思:其一,艺术史的确对设计史有很大的影响;其二,这种影响直接表现在艺术史家对设计的关注,艺术史家对设计的关注自然会提供出一个“艺术史式”的设计史研究模式。其三,这种模式其实已经体现在开设计史研究先河的佩夫斯纳身上。
佩夫斯纳的设计史研究,的确深受艺术史研究的影响。
首先,这种影响表现在对设计师个人的生平与成就的重视上。他在((现代运动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佩斯》中把莫里斯指认为“现代运动(ModernMovement)之父”,并认为“我们应该把下列成就归功于他,即一个普通人的住屋再度成为建筑师设计思想的有价值的对象,一把椅子或一个花瓶再度成为艺术家驰骋想象力的用武之地。”这种口吻,在瓦萨里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生平》(Le Vite de' piu ecceilentiarchitetti, pittori, et scultoriitaliani, da Cimabue insino a'nostri Tempi)中不难找到,显然,佩夫斯纳的设计史研究仍然是将瓦萨里所开创的艺术史传记模式的一个延伸。佩夫斯纳本人1924年从莱比锡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这一出身显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佩夫斯纳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建筑与装饰艺术,但他想以“设计”(1949年再版时将书名改为Pioneers of ModernDesign From William Morris toWalter Gropius)概念替换19世纪末还在使用的“大艺术”和“小艺术”概念,所以将研究内容扩展到“1890年的绘画艺术”(书中第三章),与瓦萨里相比,研究内容上的重叠(建筑、绘画),也使得研究方法上的因袭极为自然。换言之,佩夫斯纳把瓦萨里的艺术家换成了设计师,瓦萨里是记载乔托、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这些艺术精英们的生平、艺术成就,而他是对莫里斯、范・德・维尔德、麦金托什、赖特、卢斯、贝伦斯、格罗佩斯等现代设计先驱们的“为世公认的业绩进行详细的论述”。
其次,这种影响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传统艺术史的研究,由于极为注重重要艺术家的个人成就,也就自然会选取其重要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在近代艺术体系以美术馆、博物馆为依托的情形下,美术馆、博物馆内的作品自然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正如马格林所指出的,佩夫斯纳的研究对象同样也是如此。他所选取的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先驱们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也都是博物馆要加以收藏的经典作品。
如果说佩夫斯纳的设计史研究方法是直接因袭古老的艺术史研究传记模式,即所谓的“精英方法”的影响,那么,吉迪恩(SigfriedGiedion,1888-1968)则受到了一种较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形式分析法的影响。
吉迪恩以其《机械化指挥:对无名史的贡献》(MechanizationTakes Command: A Contributionto Anonymous History,
1948)声名远著。其研究方法与佩夫斯纳正好相反,佩夫斯纳重视有名望的设计先驱及其作品,而吉迪恩却重视无名 者,而强调“无名的技术史”与“个体的创造史”同等重要。他在书中所研究的个案,如芝加哥屠宰场的传送带、弹簧锁、柯尔特左轮手枪等等,显然都在强调这一点。在设计师与作品的选择上,吉迪恩都开辟了一个与佩夫斯纳不同的研究模式。其实,吉迪恩的“无名的技术史”研究,直接师承于其授业恩师沃尔夫林所倡导的风格分析与“无名的艺术史”。沃尔夫林在其名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Princilales of ArtHistory)中,提出了诸如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性与开放性、多样性与同一性、清晰性与模糊性等五对概念,倡导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强调艺术形式的独立品质。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正与传统传记模式相区别。所以,实际上,吉迪恩与佩夫斯纳设计史研究方法的区别,是艺术史研究方法转变的一个延伸。
不过,虽然吉迪恩设计史研究的方法来自于老师沃尔夫林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但设计作品与艺术作品的差别,使吉迪恩不能够完全依照老师的形式分析法对独立的作品进行分析,而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艺术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史家可以分析单独一件作品,但设计作品往往是成批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因此,设计史家必须要对设计作品进行分类。吉迪恩因此走向了类型学,除了上文所列的屠宰场、弹簧锁、左轮手枪以外,还研究拖拉机、家具、浴室等等。正如夏洛特(Charlotte)与蒂姆・本顿(Tim Benton)所认为的,“建筑类型与风格之间往往会相互关联。”吉迪恩的类型学研究是从风格分析之中过渡而来。吉迪恩清楚地认识到:“一种时刻关注相互关系的、适应我们时代的问题处理方式,这就是类型学方法。风格史的主题是水平方向的,类型史则是垂直方向的(水平线等同于历时,垂直线等同于同步?)。如果要将事情放置在历史空间中审视,两者都是必须的。”显然,吉迪恩在直承沃尔夫林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修补。其后,佩夫斯纳在其《建筑类型的历史》History of BuildingTypes,1976)中也引入了类型学研究,研究了包括政府办公室、国家纪念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医院、酒店、车站、商店和工厂等在内的20种类型的建筑。
在对类型学方法的运用上,吉迪恩与佩夫斯纳相同,但因为各自对不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因袭,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仍然有着明显的分别。吉迪恩遵循沃尔夫林的方法,即使留心设计者,但并不关心其生平,而佩夫斯纳仍然重视著名的设计师及其著名的作品,但同是类型学研究,在对设计作品的分析上,他们都重点分析设计作品的社会功能。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其实又跟艺术史研究的图像学方法有着一定的关联。
潘诺夫斯基等人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所倡导的图像学研究,重视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分析,如神话、历史、文学等。对于设计作品而言,一方面既可以视为图像,直接用图像学的方法来探寻其特定的含义,或者追寻其艺术史,设计史的传统,如某一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等;另一方面,设计作品的内容,就是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类型学对功能的分析,其实就是图像学的一个变体。
二、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补充与突破
吉迪恩以类型学方法代替老师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表明设计史与艺术史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在方法上不可能完全一致。设计史自身的特点需要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做出一定的调整,甚或突破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
作为设计史研究的先驱,桑佩尔以“艺术材料主义”(artisticmaterialism)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强调建筑、工艺美术的风格与环境、技术、材料、功能等因素之间的紧密关联。桑佩尔学习建筑多年,他对建筑受环境、技术、材料与功能的影响这一事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加之在思想上受达尔文的影响,自然十分强调外在的物质因素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他对建筑史的研究,是以实际行动在反对温克尔曼将建筑排除在艺术史之外的观念,并且在事实上将建筑史从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独立出来。他重视诸如陶制品、纺织品、金属制品、挂毯等工艺美术产品,将其与建筑相并列,从而提高了“小艺术”的地位,使其进入历史的视野。所以,桑佩尔对设计史研究的开拓,可以说是其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延伸,正因为沿用的是建筑史的研究方法,所以对功能、技术、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极为重视,因此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相区别。
桑佩尔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其机械的一面,但却能够提醒研究者注意设计与技术、材料的关联,从而去挖掘设计史与科技史的关联。保罗・克拉克(PaulClark)与朱利安-弗里曼(Julian Freeman)所写的《设计:速成读本》(Design:A Crash Course)一书,就是将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一个极好的研究成果。而亨利・佩卓斯基(Henry Petroski)的《器具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则很难辨认是设计史还是科技史。
另一位设计史的先驱李格尔对设计史研究的开拓,表现于对装饰图案的重视。李格尔在奥地利艺术与工业博物馆工作,多年的博物馆工作使他对各种装饰图案十分熟悉。在《风格问题:装饰艺术的历史》(Stifragen,GrundlegungenZu einer Geschichte derOrnamentik,1893)一书中,李格尔对埃及莲花纹样、棕榈叶纹样、希腊良苕纹样以及阿拉伯纹样做了细致的研究。由于19世纪设计的中心是装饰,所以,李格尔的图案研究开辟了设计史研究的一种独特模式。李格尔反对以往艺术史所认为的艺术发展的循环理论,认为所有阶段的艺术都具有同等的价值。由此,他进而认为装饰艺术的历史从未间断,而是围绕几个母题在不断地变化与持续。真正的推动因素是来自于艺术内部的“艺术意志”(kunstwollen),而不是桑佩尔所说的环境、技术、材料等外在因素,装饰艺术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跟外在因素关系不大。李格尔对桑佩尔的批评使设计史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走向丰富,并提醒研究者关注设计史自身的内部规律。由于李格尔并无大艺术与小艺术相分的概念,所以,其研究方法应该说是艺术史与设计史共同的研究方法。
李格尔在其另一部设计史著作(《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Lafe Roman Art Industry)中所强调的以“知觉方式”观察艺术史(设计史)的“观者”理论,与后世兴起的接受美学走到了一起,共同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对接受者的关注。艺术史的研究,一直缺乏对类似“每一件艺术作品的收藏史”的研究,或者说缺乏对接受者的足够重视。而由于每一件设计作品都不得不直接面对接 受者,只有获得接受者的认可才算成功,换言之,接受者的需求与接受对设计而言至关重要,所以,设计史的研究无法回避接受者这个维度,因而也无法回避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且,相比而言,设计史明显比艺术史更为倚重对社会文化的研究。
福蒂的《欲望的对象:1750以来的设计与社会》(Objects of Desire:Design and Society since 1750)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典范之作。福蒂明确指出:“设计史就是社会史。”他批评英国的研究者将设计仅仅与眼睛相关联,而隔断与社会意识和钱袋的关联,把设计局限于艺术活动,使之显得无足轻重,也使之沦落为文化的附属品,从而严重低估了设计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财富的创造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设计与艺术的差别,关键在于艺术品通常成于一人之手,因此,艺术家往往拥有极大的自,以至于可以自由表达创造与想象,但设计物与此不同,在资本社会里,不管设计在其中起何种作用,产品得以生产的首要目的都在于产生利润,而系列产品往往由一群设计师共同完成。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亨利・佩卓斯基对无名的改进者的尊重,福蒂既批评将设计的变化归因于艺术家或设计师个人的个性与生涯,也反对将人工制品视为动物和植物,从而把设计的变化归因于某种向完美形式进化的观念。福蒂一再强调设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设计的历史变化不是决定于其内在的基因结构,而在于其制作者、工业家以及他们与接受设计产品的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显然,福蒂的社会史研究方法,既不同于吉迪恩与佩夫斯纳、也不同于桑佩尔与李格尔,更与艺术史所采用的社会史研究有着近似根本性的区别。
艺术史其实也重视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诸如瓦尔堡(AbyWarburg,1866-1929)、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1933--2008)及哈斯克尔(FrancisHaskell,1928-2000)等人所开展的艺术赞助的研究,就将艺术品的收藏与接受问题纳入了研究的视野;诸如豪泽尔(Arnold Hauser)、威特金(Robert Witkin)等人用的方法对艺术史的研究,将艺术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但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或者止于与赞助人――非平民阶层,或者止于福蒂所批评的“社会情境”(socialcontext)或“社会背景”(socialbackground),而设计与社会的关联,则显然与此不同。如果说艺术与社会精英脱不开联系,而设计则在本质上是平民化的。作为“现代设计之父”的莫里斯曾说:“如果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的艺术,那艺术跟我们有何相干?”在现代设计的开端之时,就已经期许设计的平民化而去其精英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蒂的社会史研究才不同于艺术史的社会史研究,他认为所谓的“社会情境”或“社会背景”是一种极为“草率的”(cursory)参照,应用到设计史研究领域,则是特别“糟糕的“(deplorable)。
但如何开展社会史研究呢?福蒂极有信心地认为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的理论。他推崇罗兰・巴特的(《神话))(Mythologies,1957),认为设计具有实现神话并将其变为持久的、坚实的、可触摸的形式的能力,比如通过广告、新闻、电视等手段将神话植入人们的意识之中,并以现代化的设备,使办公工作变得有趣、舒适、兴奋。这样的研究方法,显然使设计史真正与社会史融为一体。不过,可以想见,这样的研究方法,难度极大,福蒂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对设计广泛的影响与复杂的性质不能做简单的历史处理。同时,他还发现,设计产品的数量无限,要展开历史的研究,除了要极为慎重以外,还不得不追踪产品类型,像吉迪恩、佩夫斯纳一样,直接面对设计类型。他最终也走入了类型学研究。
当然,福蒂是带着社会史的眼光来进行类型学研究。当他在研究中指出设计产品数量无限,并强调设计产品往往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之时,他的类型学研究其实预示着另外一种设计史集体写作的研究方法。的确,设计的类型太过广泛,一人之力有限,集体研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康威的《设计史:学生手册》(Design History:AStudyent’s Handbook)正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亨利・佩卓斯基的(《器具的进化》显然受到了福蒂的影响。当然,他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也明显受到了吉迪恩“无名的技术史”的影响。他所选择的一些器具类型,如回形针、拉链等,都是在接受与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的,有的发明者与改进者留下了姓名,但更多的产品“是由不知名的人士完成的”,“是成千上万个无名专业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绝不是一个设计者或工程师独立完成的”。这正是设计与艺术最大的差别。福蒂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在追问器具为何得以持续进化的过程中,福蒂的影响再次表现出来。佩卓斯基从功用的角度看产品的流传,将器具的进化放在设计者、工业家、使用者等与之相关的社会群体之中时,经济、政治、流行、环保、需求与欲望等各种因素都成为推手,正是福蒂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典型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