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政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
篇2
一、个人来文机制的概况
《公约》任择议定书规定了个人来文制度,个人来文制度是缔约国政治妥协的产物。但只有缔约国加入《议定书》时,委员会才有权受理声称该缔约国侵犯《公约》所保护的个人权利的来文。议定书条款在规定该制度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采取“来文”的措辞而不是“申诉”,对委员会就来出的决定只是“意见”而不是“判决”,表明了委员会不是司法机构,也不具有准司法性质的职权。根据议定书第1条,委员会有权接受并审查缔约国管辖下的个人声称为该缔约国侵害公约所载任何权利的受害者的来文。如果向委员会提交来文的个人不能自认自己是或适当代表依《公约》所享受的权利遭到侵犯时,该来文不予受理,如第816/1998号来文(Tadman诉加拿大)正是基于这项理由而被宣布为不予受理的。在有些情况下,声称权利受到侵犯的个人并不了解向委员会申诉的程序和格式,这就需要律师的帮助。这点委员会是允许的,但律师必须证明他们得到真正受害者请其作为代表的授权或有具体情况证明阻止律师得到此种授权,或鉴于律师过去与据称受害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正当地假定受害者实际上授权律师向委员会提交来文。当然,人不一定是律师,如果声称受害的人不能亲自提交来文,委员会可以受理由另一个人代为呈交的来文,但必须证明他或她是上述受害者的。凡与声称其权利受到侵害者无明显联系的第三方不得送交来文。委员会收到个人来文后,6个月内被控违反公约的缔约国应书面向委员会提出解释或声明,说明原委。《公约》第3条规定,如果被认为是滥用此项呈文权、或不符合公约的规定者,委员会将不予受理。为了防止有人滥用来文机制,《议定书》规定来文应具名。根据《公约》第5条,委员会不得审查任何个人来文,除非已断定:同一事件不在另一国际调查或解决程序审查之中或该个人对可以运用的没有不合理拖延的国内补救办法悉已援用无遗。委员会应举行非公开会议审查个人来文,他们的来信和委员会关于个人案件的其他文件均予以保密。审查过程中,委员会参照该个人及关系缔约国所提出的一切书面资料并把提出申诉的个人和被指称侵害这些个人权利的国家置于平等的地位,每一方都有机会对方的论据提出意见。委员会尚不具备独立的实情调查职能,但委员会有义务审议当事各方提供的所有材料。委员会认为:对个人的人权受到侵害的申诉只作笼统的驳斥是不够的。在审查各方提交资料的基础上,委员会仅就案件的是非曲直发表意见。到目
前为止,委员会在审查个人来文时,没有寻求以被控违反公约的缔约国的口头辩论形式来补充书面材料,更没有证人证言。议定书对个人来文的程序及委员会如何处理可受理的个人来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受理个人来文后,委员会必须决定公约缔约国是否侵犯了公约项下的权利并向关系缔约国及该个人提出其意见。对于委员会应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提出其意见及这些意见的地位如何:建议性的还是有拘束力的,议定书没有相关规定,更没有受害个人如何获得补偿的规定。尽管如此,议定书确立的个人来文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对缔约国的监督力度。从个人来文机制的建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公约缔约国畏惧并排斥此机构的建立,所以《公约》本身条款没有建立个人来文机制的规定,而是规定在晚于其后多年的议定书。因为议定书是任择性质的,所以缔约国有权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议定书,只有当来文指控的国家是《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缔约国时,人权委员会才可以接受和审议这类来文。目前,很多人口大国,如中国,美国等不是议定书的缔约国。毫不奇怪,只要参加议定书是完全自愿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有所改变。
二、委员会对个人来文的裁决及目的
(一)、委员会对个人来文的裁决
个人来文程序首先要求呈送到委员会的来文所涉及的问题已经经过国内司法或行政程序的处理。因此议定书规定该来文者必须用尽可以运用的没有不合理的拖延国内补救办法。但委员会处理个人来文决不是国内司法或其他救济程序的延续,它是独立的程序。尽管委员会在它的处理意见中可能会要求关系国对qq行为给受害人合理的补偿,但它不会再把案件发回关系国,也不会把它的意见直接送给关系国的国家机关,它只把处理的意见直接交给关系国。《公约》及其议定书没有在缔约国与人权事务委员会之间建立组织上的关系,同样其他人权条约建立的监督机构与缔约国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隶属关系。这些独立的监督程序与传统的审判或法院组织机构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首先从委员会的委员选择标准来看,《公约》第28条规定,委员应具有崇高道义地位和在人权方面有公认的专长,仅仅是建议缔约国考虑使若干具有法律经验的人参加委员会的有用性,但事实上委员会基本是由从事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的人员组成的。在每年三次的为期三周的会议日程外,委员们一般会继续从事他们初始的工作。尽管他们被要求是以个人身份而非政府代表的身份从事工作,但从人权事务委员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委员会成员还同时在其政府部门中担任职务。所以委员们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本国的一些影响,在具体的工作中可能维护其本国的利益。
篇3
1.政治经济学课本内容陈旧,版本不一。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政治经济学课本的使用来看,主要分为:自主编写课本和经济学系列课本两个种类。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就属于前一类课本,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科书,以《政治经济学教程》为例,则属于后一类课本。同时,对比教科书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个别章节虽然顺序不同,但总体上还是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尤其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华的内容,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仅仅对重要理论进行了原始解读,而对其内容的创新理解甚少。因此,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着版本不一且内容陈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2.教科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梳理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诟病———内容陈旧且版本不一,而且授课教师基本上会按照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教材实例较少,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对教学的实际作用存在困惑,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最终形成了厌学的恶性循环。虽然,各大高校会勤换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但同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新版教科书与旧版相比,无非在个别地方增加了一些简单阅读,但在实用性方面同旧版并无两样。换汤不换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科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出现了新式的“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时间节省、图文并茂等,可以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高度集成于学生的教学中。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部分教师为了省事,在授课中出现了新式的“照本宣科”,照着电脑念,而不是讲,电脑内容繁多,学生应接不暇。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新的学分制考核制度的不断推行,部分课程的学习有所压缩,尤其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课时压缩得更为厉害,可是课时压缩而内容在增多,这时考核的方式还是以前的考试内容,这样教学活动比较死板。教师需要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学生最终考试的问题,授课就成了只讲重点,不顾细节,形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的重点内容,久而久之便走向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学用联系成了空谈,教育的目的无从谈起,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是考试的内容就学,不是考试内容的就不学,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高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但从课程本身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包括部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尤其是理科学生,更是简单地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政治+经济”,以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学生学习这一基础理论经济学的目的。二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政治经济学的实用性不强。政治经济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其理论逻辑性比较强,而且分析与叙述方法也较复杂。只有在学习并理解了其基础理论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应用。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不仅不能快捷有效的应用理论,而且认为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自身的用处或就业没太大用处,故而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即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当然,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可以通过新知识的增加、旧知识的删减。当然,改革必须得围绕强化和贴近实际的主线,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新模式。以往的教学内容是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总结性讲授,对学生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形成了某种误导,导致学生误认为经济的差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以说,政治经济学内容改革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预期的知识,重点对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垄断资本主义及剩余价值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的重要理论观点,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需要高校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当代的实际,仔细分析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认真比较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缺点,积极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尤其应当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三)深化教师理论功底
创新教学方法分析当前形势,虽然网络授课、远程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老师仍将会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技术和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于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下达合理的科研任务,督促教师为高校授课不断学习和研究,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完成任务好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对于不按规定教学,完成不好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处罚,从而激励其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理论课程,如何才能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和运用,那就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
篇4
其另一个职能是根据证券市场发展的情况来制定一些专门规则,以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此外,根据法律的规定,证券交易委员会必须就其执行证券法律的情况,每年向国会报告一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组织体系。它下设四个处卜和十儿个办公室。这四个处包括法律实施处、公司财务处、市场管理处及投资管理处。
其所辖的办公室有总顾问办公室、总会计师办公室、政策研究办公室、总经济师办公室、行政法官办公》室、秘书办公室、经济与政策分析指导办公室。其它一些办公室则是为开展正常活动或履行一些特殊的职能而设置的,如执行董事办公室、会计长办公室、客户事务信息服务部、人事办公室、行政事务部、申请与报告服务部、信息系统管理办公室以及公共事务办公室。
二、证券交易委员会各处的分工和职能
1.公司财务处。
该处全而负责那些在该委员会注册的公开招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其业务包括审查因新的证券发行而提交的注册文件、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招股公司提供的股东委托书和年度报告、有关公l!,丫衬几或收购的各种文件等。该处还负责向社会公众、潜在注册人和其它各界提供对1933年证券法的行政解释及对有关小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和1939年信托契约法进行解释。该处与总顾问办公室联系密切,共同拟订有关规则和法规,对有关公司财务方面的信息和文件规定了具体要求。
2.市场管理处。
该处业务范围包括:对第二市场的经纪人和自营商的注册进行管理,并对那些能自行制定规则的组织(如全国性的股票交易所)和其他第二市场的参与者(如股票过户和清算公司)进行管理;对上述各类主体在金融方面的责任、证券的交易活动和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监督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和市政证券立法局的工作。此外,该处还积极致力于1975年证券法修正案中提出的建立全国性证券市场体系的工作目标。
3.投资管理处。
该处主要负责执行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和1935年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该处工作人员必须确保有效地执行有关投资的一系列法规,包括有关找资注册的注意事项、财务责任、销售实践、互助基金的广告以及投资顾问的广告等法规。他们还负责处理投资公司的注册文件、委托资料、以及各项定期报告。该处下设公共事业法规办公室,对12个业已注册、正在经营中的控股公司进行监督,保证其组织结构和资金筹,言符合控股公司法的要求。该办公室可派员出席证券交易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必要时可以整理有关案件的事实记录向委员会提供简报及参加口头辩论并对委员会的结论提出建议。该室工作人员还须依法对有关法律的、金融的、会计的、工程的及其它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4.法规实施处。
该处负责联邦证券法的贯彻实施,其职责包括对可能违反联邦证券法的行为进行调查,并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合理的处理办法以供研究考虑。该处在开始调查工作之前先要与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商讨,委员会的决定可能是向当事人发出传票,或是进行正式调查的命令,也可能是采取其它的行动。在对调查结果作出结论时,委员会可授权工作人员采取强制措
施防止违法行动再次发生,对于那些直接受委员会管理的公司或其它组织,则可采取行政措施,另外也可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5.各处的业务活动。
证券交易委员会每个处所从事的很多活动通常都与一个或几个室合作进行。这些业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可归纳为:
(1)解释与指导。按照联邦证券法规定的职责和授予的权限,每个处向注册人、潜在注册人、公众和其它人负有提供指导的责任,这样做有助于法律的执行和法规的实施。
(2)制定规则。制定规则是各处所从事的一项最基本的业务,各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公募公司在某一方面没有按规则办事或是规则本身影响公司的获利,他们就可以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反映,然后由委员会考虑修改这些规则或其它法定要求。
(3)调查。按照法律规定,委员会有权对在证券交易方面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和随后的强制实施工作主要由委员会的地区办事机构和强制实施处进行。察觉证券交易方面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投资者和公众的投诉;二是委员会的地区办事机构和市场管理处对有关人士和组织的帐簿、记录的审查;三是对某一股票不正常的市场波动进行调查。
(4)法律制裁。委员会通过秘密调查一旦确认当事人有违法行为,就要按照法律规定对其采取制裁措施。委员会可以通过联邦地区法院向当事人发出民事禁令,禁止其违反证券法或委员会规则的行为,委员会在听证会后还可采取一些特殊行动进行行政制裁。
(5)撤销经纪人和自营商资格。当发现作为交易所及协会成员的注册经纪人和自营商有违法行为时,委员会先举行听证会,收取当事人的违法证据,在听证会上委员会强制执行处的负责人要举证来支持委员会对当事人作出的处分,如果违法事实确凿,委员会就会作出最终制裁决定,撤销其成员资格。
三、证券交易委员会各室的分工与职责
1.总顾问办公室
该室专门负责处理有关证券交易的上诉及其它由证券交易委员会提起的诉讼,它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首席法律顾问机构。其职责包括:
(l)在诉讼过程中代表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席和处理涉及多处室的法律事务。
(2)依照破产指导和监督有争议的民事诉讼和有关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诉讼事件,并参与其它所有有关的诉讼案。
(3)代表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席上诉法庭的案件审理,汇集情况,并代表委员会进行口头辩论。(4)在私人诉讼案中,如果涉及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所执行的法律问题,该室还代表委员会在比较重要的法律问题上出庭,以协助法庭审理。
2.总会计师办公室
总会计师的工作是通过同会计行业的代表协商进行的。对于专门制定会计规范和稽查标准的社会部门,总会计师办公室也要与之协同工作。该室还负责起草有关准则和条例,确定对各种财务文件的要求。
3.经济与政策分析办公室
该室主要与经济问题或在实践中发现的其它问题打交道,其成员在工作中,通常要与负责提出有关立法建议的处室密切合作,无论是与其它处室联合工作,还是独立向委员会负责,他们都要对所提立法建议进行利弊分析,并对某些特殊规定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该室要对现行条例的修改或继续适用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对一些政策进行专门研究拟定出计划。另外,该室还进行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的工作,这些信息资料主要有证券业资金状况、注册证券发行状况、证券交易量及上市股票的价值状况等。
4.总经济师办公室
该室负责对证券市场中潜在的重大发展进行分析。其工作包括广泛地收集并分析证券市场的活动情况,以便使证券交易委员会注意这种情况。它作为证券交易委员会内部决策程序的一部分,可以确定是否有必要采取某种行动,使委员会得以对市场的情势进行跟踪、掌握。
5.行政法官办公室
该室负责安排并听取处理有关诉讼案件方面的事务,这可以是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的行政讼案的审理,也可以是由其它方面提出的上诉案的审理。
6.执行董事办公室
篇5
本文作者:王慧莹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制仍在限制着市场机制的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市场,而政府的作用只是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总量进行调节,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所干预的范围和力度已经超过以上职责并干预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其干预的方向不对,形式选择失当,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2)政府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对企业干预仍较多,政府职能依旧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政府管理的方式及手段比较单一,相比之下,较多的是运用政治手段而忽视了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这种政治手段的干预下,很多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不利于公正、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同时也无法真正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市场化仍然处于低级阶段,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还没有彻底转变。政府的生产角色、提供角色、安排角色的定位不合理,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方面的问题。(3)政府内部决策与执行职能不分。在政府内部,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应该是分开进行的,而我国政府内部的这两种职能的区分是不明确的,这使得一些部门忙于具体事务、疏于决策,重审批、轻监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混乱现象对于提高政府部门效能是相当不利的。(4)地方部门利益观念过重,严重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责任感。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强调其政绩优异,不惜引进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与项目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而这种增长实际上是扭曲的,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这会严重影响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部门这种只重眼前利益的表现是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是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责任感的表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在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也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我们应该在将国外的智识经验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面对以上几点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相关对策:(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政府应真正做到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取消对市场的过度管制。(2)切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并进行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政府通过机构改革应做到各部门权责名确,各司其职,杜绝“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的发生。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始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又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改革链条中的联结点位置,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平台。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且各方面层次和领域的改革应该同步进行。(3)落实行政效能监察,实行“行政三分制”。“行政三分制”,即决策、执行、监督职责在部门间的适度分离,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明确界定执行部门的职责分工。“行政三分制”的主要内容是将行政管理职能分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通过加强决策,提高政府决策效率,使决策程序化繁为简;通过加强执行,使执行部门认真做好执行工作,不推诿、不扯皮;通过加强行政监察,使整个行政过程明朗化,从而抑制政府内部决策、执行职能不分的弊病,也便于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全程的监督。(4)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改革,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由于全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体制发育程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政府管理的体制、职能、过程和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推进地方政府改革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需而治,切不能搞中央政府决策“一刀切”。应通过改革,让每个地方、部门、单位和公务员都成为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充分发挥其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进行。中央政府应当适度放权给地方政府,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分税制改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
篇6
(3)家庭团聚性移民,指为了和已经迁居国外的人员团聚而进行的移民活动。
(4)非法移民,主要是指未取得许可而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另一国,或是有效证件已经过期,却仍停留在目的国而不返回祖国的移民,这些人大多是非法劳工。
(5)难民与避难者,这是一群特殊的移民群体,由于受到种族、民族、宗教、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而被迫离开原国籍,迁往他国进行避难的移民活动。除开以上几种类型外,国际移民还包含半移民、两栖移民、回归移民等等。国际移民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从一个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区迁移到一个相对先进发达的地区,人们往往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经济资源等进行迁移,有很强的利己性,这也导致了迁移的地区不平衡性,发达国家的移民输入数量,一定是高于经济较落后国家的输入数量。发展中国家一般移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般移民环境优美的国家,劳工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主体,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移民数量在近年来尽管比例仍在较少,但却呈增长趋势。
二.国际移民的成因
国际移民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各国经济政治联系的不断增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方便了各国的交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的传播、政治、宗教、科技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都是造成国际移民的重要原因。国际移民是全球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交互连接不断扩大、深入和加速,它不仅带来了贸易、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口的跨国界迁移浪潮。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移民从规模、范围、方式、原因、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本质上都是国际交流与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全球化的结果。经济是基础,经济原因是国际移民难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国与国之间在收入、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移民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追求更高的收入,事实上,它的原因更为复杂,更稳定的工作环境、更多的就业机遇、更好的福利待遇等因素,都是吸引人们进行移民的重要原因。移民往往是由于贫困的原因导致的,工作性移民往往就是经济因素决定的。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导致部分国际移民消极影响的原因。政治方面因素,诸如地区战争、外部强权的介入、政权的更迭、领土的变更、种族和民族矛盾、政治宗教迫害等,都会导致大规模的难民潮,国际难民、避难者和非法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政治因素的结果。由于此类原因,人们仅仅为了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较好的生存环境而从原国籍迁出,进入输入国只为生存。其他方面原因是国际移民的重要推动要素。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跨国迁移,安全快捷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人口流动,通讯技术便利了家人的交流。各国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国际移民的变化,对国际避难者的宽松,使得非法移民通过申请避难的方法获得合法身份,导致了国际难民的不断增加。
三、国际移民的影响政治经济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移民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移民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了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但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环境的恶化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1)国际移民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移民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人力资源全球化等各种经济要素全球化的统一体,人力资源全球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球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移民作为人力资源调动与培养的重要形式,为输入国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输出国减轻人13负担,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离不开国际移民,没有国际移民,就难以实现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就失去了必须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基础。
篇7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2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图。
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②。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德国“双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充分利用西门子公司先进设备进行实践的机会,并且在理论教学上.西门子公司与技术学院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规及政策尚未健全,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厂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地理实训:在《外贸地理》课程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②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③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当然,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也可归人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了解非常及时。(见下表)
注释:
①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1.6,P2—6。②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2003.1。
参考文献
[1]舒惠芳.高职迥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7,P51—52。
[2]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旧4.2,P28—31。
[3]中国工厂”再审视[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1,9—12版。
[4]田心铭.知识.能力.素质教育闭中国高等教育,2000.3,P24—25。[
篇8
1国内影响和制约证券经纪人制度实施的因素
从2001年以来,中国券商在推广经纪人制度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种种原因,影响和制约“经纪人制度”发展的因素依然有很多。剥开事件的表面,行业性的经纪人营销模式的失败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1战略规划不明确
纵观中国券商的发展,在经纪业务方面,多数是以营业部为前沿,无论是最初的赠送礼品或是后来的经纪人制度均是由营业部首先发起,当形成一定规模后总部相应部门方才着手“规划”,普遍欠缺系统的策划。
技术主导业务是证券经纪业务多年来的发展形式,在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发展之间,券商更多的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战略规划根本无从谈起。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方面,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会首先受到证券业的关注,只要在系统扩容和方便交易上有可行性,券商便会不惜代价地应用,并且迅速普及。随着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是越来越少的客户、高昂的运行成本、客户(特别是核心客户)流动的加剧,技术投入的边际效益每况愈下。券商对技术盲目依赖的极致是对call-center的热衷。由于call-center在一定程度上与券商原有的电话委托交易系统具有相通性,迅速得到券商以及技术供应商的认同。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国内的call-center系统与国外并无二至,然而在实际应用上却有着致命的缺陷。call-center的核心在于其人工坐席向客户提供的专业化信息咨询,其背后是一个由投资理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而国内券商根本就不具备这一能力,虽然有智能应答,也有人工坐席,能提供给客户的却不过是粗线条的股评而已,因为政策的原因,即使是提供股评也不能带有肯定性的字眼。由于服务内容的缺乏,国内券商的call-center纷纷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另外,虽然很多券商将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推广经纪人制度作为自己的“战略转型”方案,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者在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是销售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并不能改变中国券商不具备证券业专业技能、无核心产品、无个性化差别服务的现状。这样的状态就如同一个电视机生产企业不能生产电视,既使有完善的销售渠道、有精彩的电视节目,那又有什么用呢?
在进行营销转型时,券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很少有券商真正进行市场定位,因而出现全国券商步调一致说“转型”的场面。券商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客户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因此进行市场细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是券商有效利用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2组织架构上的缺陷
券商现有的组织架构大多采用事业部制,以业务为单元划分的事业部是独立的利润中心,由于不同的事业部的服务对象存在着利益冲突,通过事业部之间的“防火墙”保证了经营上的公正性,有效地避免了风险在不同事业部之间的扩散,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券商三个主营业务的分离。由于受政策影响,证券经纪业务产品单一、创新范围小、业务形态固化,完全依靠交易通道的垄断优势维持经营,而承销业务和自营业务的分离,使券商很难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此外,以职能线、产品线为主导,以地区线为辅助的模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产品分割、职能分割、地区分割的问题。由于各级部门之间利益的相对而言独立性,而管理者又以利润来衡量各部门的业绩,极易使各部门产生本位主义,忽视长远的整体利益,从而影响各项方案的实施。为了协调这一矛盾,又不得不多设置一些诸如管理总部一类的中间管理层次和中层管理人员,不仅增大了管理成本,也使券商的中间管理层膨胀,损害了组织的运作效率。
从券商管理体制角度来看,事业部之下的区域管理总部体制是一种混合的内部组织结构体制,一方面,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体制,以不同的业务为划分标准,采取“纵向”管理;另一方面,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采取“横向”管理。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混合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券商在转型时多生硬地将营业部的市场营销体系与运营保障体系分开,使前后台工作反复交叉,造成了大量的问题。
1.3以短期目标为主的考评方式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对营业部的考核多数是以利润指标来衡量,对短期利润的过分强调使营业部很难着眼于长远来谈发展。营销是一个漫长而坚苦的过程,一个营销体系的建设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券商在进行经纪人营销模式建设时显然缺乏严谨的定位和论证,回报的长期性和考核的短期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1.4“经纪人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经纪人制度大多是由一批券商的总部各部门人员组成项目小组负责制度的建立,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在设计阶段时容易成为设计者的项目,没有考虑到作为最终执行者的营业部的实际情况,使项目脱离实际。而目前,现实就是在营业部极度缺乏营销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参照国内保险经纪人制度和国外证券经纪人制度建立起来的经纪人制度根本就无法执行。
2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2.1战略性营销规划
(1)市场调研。首先,券商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类资料,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助于真正地了解市场。目前,券商最迫切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市场调研。客户调研:客户的交易习惯、服务需求、经济状况、交易动机及其他客户基础资料。服务流程调研:调查各业务流程中的服务质量,以改进营销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市场需求调研: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2)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事实上,券商一直都在进行自身市场准确定位的努力,希望通过市场和客户的细分来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无论怎么的市场定位,都必须进行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必须明确公司的利润将从什么样的客户身上来以及怎样来。从国外券商的经纪业务发展模式来看,券商根据利润来源而进行的市场定位可走如下几条路:①扩大基础量。以较低的收费水平赚取利润,只向客户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这个基础量包括客户量、资金量和交易量;②高度专业化。选定优质客户群体,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赚取比较高的利润。这些需求包括不同层次的专业咨询、专业投资理财顾问等;③只提供交易通道。除交易通道外不提供其他任何附加值服务,以极低的价格吸引众多中小客户,赚取超低水平的利润。网上经纪公司即属于这种类型。
2.2调整组织结构
券商的组织架构创新应包括转变盈利方式、优化盈利结构、开拓新的盈利来源、控制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等诸手段。在经纪人制度建设方面,设立独立于原有营业部网络之外的营销体系是最佳解决方案。
全国性的券商应考虑按一定的地理位置将国内市场划分为数个大区,建立大区一级的销售经理制度,由大区经理负责在区域内以每个营业部配备一个销售小组为标准,与原营业部合作,进行产品销售、创新业务推进、区域性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等业务,以实现营业部的营销、服务和综合业务拓展的两个平台功能;建立畅通的研究所、经纪业务总部、营业部、客户之间的服务流程,以及多通道的咨询产品发送流程。
2.3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估对于新制度的执行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券商的转型实践中,正是由于以短期利润为考核目标而阻碍了其实施,多数券商的绩效考核还处在“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阶段”,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平衡计分卡中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环,通过它们把相关部门的目标同组织的战略联系在一起;而“驱动关系”一方面是指计分卡的各方面指标必须代表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涵义,另一方面计分卡本身必须是包含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指标的绩效考核系统。之所以称此方法为“平衡”计分卡,是因为这种方法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手段之间的相互补充“平衡”,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间、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与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过程。
2.4经纪人制度的实施
随着市场的发展,经纪人必将成为券商销售网络中的绝对主角,谁掌握了销售渠道谁就拥有了未来。无论市场怎样发展,客户始终是券商生存发展的根基,经纪人才是客户来源的保证,经纪人在券商中的地位必须得到肯定,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必须成为券商工作中的重点。在经纪人制度中,经纪人是金字塔的塔基,只有塔基稳定了,金字塔才能往上搭建。
由营业部直接经营客户的年代很快就会过去,作为现有利润中心的证券营业部,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结轨,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因此,各券商应强化“变革”、“危机”意识,形成“客户导向”、“流程导向”、“团队合作”,以先进可行的策略完成其制度的创新,提高整个证券业经纪业务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求.海外证券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1.2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制的改革需要遵循几个原则:①政企分开、精简、高效原则。政府和企业完全的分开是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是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只有当机构不再庞大、人员不再冗繁时,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效率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提高;②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社会众多的物质部门生产的基础是社会劳动的分工配合,与社会中的物质生产部门相对应,政府也设立了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具有相应不同的职权,但是这些职权划分必须做到清晰、权责明确、合理分工、互不交叉、规范高效;③兼顾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因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此项改革的开展会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在进行过程中必须权衡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保持稳定和发展二者之间的统一;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目的,与政府的其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合,与国际形势的发展相适应。
2建议
2.1解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职权交叉问题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职权交叉领域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及设备,食品的安全生产,烟草的监督管理,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由于各个部门的利益驱动和权利扩张,导致了以上领域发生问题时要么是谁都管,但是都管不好,要么是谁都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严重低下。所以,根据精简机构的原则,必须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关系,对他们各自的职权范围做出详细地划分,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以后解决部门间的矛盾提供可行的方案与措施。
2.2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批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硬、服务意识强的工作队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地对工作人员进行此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大力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其他广大从业人员对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2.3增加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部门对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需求。为此,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①增加在通信计量、体育计量器具和房屋面积上的技术监督职能;②增加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技术监督职能;③增加有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增加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和质量技术监督有关的信息咨询和服务。
2.4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当本国的产品满足了某些要求,经过注册或是检验之后才能够获得批准得以入市。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质量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篇10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
三、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各项政府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又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五种实现途径:一是国有资产登记,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以及各种组织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权利,而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确认;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对经济组织进行参股、控股;三是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对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分配;四是国有资产稽核,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实或评估经济组织占有国有资产的实际数额;五是国有资产处分,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最终处分。
2.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人手: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要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财物的权力模式,将这种职能切实交还给市场。对于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审批权、管理权、制约权也应取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监管的加强是指对市场应当介入的领域,政府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有效监管,弥补市场失灵。
3.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体途径可选择:一是制定经济计划。就长期经济计划而言,加强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就中期计划而言,主要是指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应依中期规划制定。二是调控的方式应转向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方式严重地挫伤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了改革。整个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是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三是调控手段应由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按照物品本身的性质,合理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范围,恢复私人部门对纯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按照效率原则,将相当部分的准公共物品交给私人部门生产和供应。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与整个改革进程相比,政府经济职能转换明显滞后。我们必须继续借鉴国外经验,总结历史上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寻求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最优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模式。
参考文献:
篇11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现状。在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处于经济转轨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使我国的利率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管制状态。由此原因引出了我国利率传导中的诸多问题:
1.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我国,基准利率更大意义上是居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样我国就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倒挂机制,即存款利率充当了基准利率,并且决定了货币的市场利率。
2.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对企业来说,我国公布的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投资成本,直接造成了投资利率弹性偏低。对居民来说,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且波动幅度小频率低,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
3.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利率处于管制状态下。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的信贷扩张并不能推动利率的下行,从而必然造成通胀的压力增大和信贷的过度扩张。同样,在经济紧缩时期,信贷紧缩也不能推动利率的上升,从而形成过度的信贷紧缩。
(二)原因。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取消和放宽了多种利率管理工具。但我国利率体制仍然处于人民银行利率管制制度下。事实上,我国面对各种经济形势做出利率调整时是被动的且决策时间很长。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进行利率调整,这制约了利率发挥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从而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这样就不能发挥利率工具的信贷资金供需调节作用,还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通。并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和居民的消费价格预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如果企业和居民的价格预期下降,那么即使利率下降了,增加即期投资也是不划算的,因为将来的投资和消费价格会更低。所以,在我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尽管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物价会继续上涨,企业和居民己经形成了物价上涨的价格预期,通货膨胀会相应的抵消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当人民银行下调利率时,也会面临相同的状况。
三、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出,利率管制制度是我国的利率政策不能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原因。被管制的利率误导了人们对利率水平的预期,这使得各方面对利率的判断变的不敏感,也就导致消费利率弹性和投资利率弹性非常低。又由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之间利率的渠道不通畅,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这三方面的利率不能有效联动,严重降低了利率传导的效果。为此,我们应该:
(一)要努力营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完善同业拆借的市场业务是当前应该首先完成的。再者要加强货币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逐步开放短期利率以及国债利率.最后,为真正反映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达成市场基准利率。
(二)适当放大商业银行各种利率的增减幅度。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的方式,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在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以浮动。
(三)完善资本市场。首先要规范证券市场,发展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以促进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其次,为增强利率的引导作用,应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且疏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
(四)在实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监管。从现实情况来看,还要提高中央银行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各种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各项程序操作,以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总结
为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更加有效,对调节我国的经济状况起到更明显的作用。我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利率市场化。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就宏观经济处于扩张的时期来讲,总需求扩张,大多数企业的产出和利润上升,贷款的风险相应降低,于是商业银行将原来安排在其它资产的资金转而用于增加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在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条件下,贷款发放的扩张会导致利率的降低,利率的降低增大了信贷资金的需求并抑制资金的供给,促使信贷资金市场达到新的均衡。在经济收缩时期同理。
参考文献:
[1]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3-45
[2]博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分析.经济论坛,2007,2
篇12
二、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要按照“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随之而变。应在原来的“老三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增设以下课程:国际融资与结算实务、报关实务、报验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等。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据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缮制单据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真正作到“宽基础、活模块”。
2.传统国际贸易方式是一种以纸面贸易单据流转为基础的贸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平均每做成一笔生意需要大约30份纸面单证,全世界每年因贸易活动而产生的纸面文件数额巨大,并且每次重复输入数据都可能产生错漏等方面的问题。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运作的信息化、电子化,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流转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实现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创新。为了实现这一创新,还应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类课程。
3.为了培养国际上通用的国际贸易实用型人才,还应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以及外贸英语函电和外贸英语谈判等课程,培养出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懂WTO规则的外贸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设置原则,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把“活模块”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等。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外贸案例教学,将学生引进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能够巩固所学外贸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模拟公司教学法。所谓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在人为创造的仿真商务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地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成员开展工作。公司的业务,如:商品、单价、经营方式等,可以模拟一家真实的企业来进行。在模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商检、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符“合行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3.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单存、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外贸岗位的需求。
这几种方法,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外贸理论加以演化、通俗化,使枯燥的理论浅显易懂,有利于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比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四、教材建设
构建一套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选用或编写具有高职特色,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要优先选用规范的高职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不断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始终瞄准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本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书本中没有涉及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本学科、本专业上最前沿的经贸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如:随着信息技术在国际商贸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逐步实现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选择外贸英语函电教材时,内容要包括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几大部分。在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杂志等传媒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跟踪和瞄准专业学术的前沿问题。我国加入WTO已有好几年了,可以结合外贸教学的有关内容,举行WTO知识讲座,讲解WTO最新游戏规则,使学生获得最新经贸知识,并能了解国际经贸专业学术的最新动态。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有些教材要进行整合、归类,突出重点,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上强调“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与此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发、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
五、改革考试办法
考核办法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每门主干课程都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大纲和细则。考试改革要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使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上来,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理论课程中可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等,开卷、闭卷均可:在实践性课程中,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特别应注重实践性考试,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直至达到目标要求。
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适应培养外贸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进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主体是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资建设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为全面,并且有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尽量吸收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鼓励外贸专业教师到实际外贸工作部门锻炼或兼职,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1的专兼结合的外贸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七、依靠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1.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聘请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行业、企业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所以,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与外贸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在实训中,使学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熟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谈判等方面知识,掌握企业商务流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实现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
总之,要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宗旨,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会做人,能做事,有知识,懂技能”为人才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外经外贸专门人才。
篇13
1、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职工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复杂,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精神与物质方面,职工更多的看重物质。
2、用工形式的多元化。
在一个单位,往往正式职工、合同工、子女劳务工、聘用(返聘)职工、临时工同时存在。由于其需求上的差异,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更有针对性。
3、经济成分的多元化。
在油田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中,国有的、合资的、外资的、改制的、集体的、个体的都存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矛盾和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
4、人才流动的多元化。
人才流动的限制早已被打破,人才流动的渠道进一步畅通,各类专业人才频繁地在各经济实体、社会组织中广泛流动,给职工队伍的稳定带来大的冲击。
5、职工收入的多元化。
工薪所得早已不是职工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社会兼职、风投资、第二职业等成为职工家庭新的收入来源。
6、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广播、电视、互联网、电信的高度发达,使职工对外部环境有了更多更透彻的了解。信息封锁已经成为过去。
7、工作环境的多元化。
随着不断地开拓市场,油田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员不断增多,范围越来越广,职工的工作环境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前线艰苦岗位,有的在机关后勤工作;有的单位条件较好,有的单位职工的工作环境亟待改善。
8、人员构成的多元化。
在油田矿区,人员构成非常复杂,而协解职工、职工家属、特困家庭等群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五大矛盾”反映了油田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问题
油田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油田思想政治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油田社区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勿须讳言,在新的形势面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时遇到突发的矛盾和问题时,显得软弱无力,收效甚微,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也产生一些困惑。应该说这种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政工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新形势对政工人员高素质要求的矛盾。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担负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它要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既懂得法律法规,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既具有领导才能,又具有实践能力。客观地讲,我们相当一部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达不到这一要求。有的年龄偏大,思想跟不上形势;有的个人素质偏低,创新不够;有的经验不足,工作无起色。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与职工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矛盾。
走在时代的前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跟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跟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跟上油田迅速发展的时代,跟上职工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就需要不断地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而我们一部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求,往往工作缺乏预见性、前瞻性。
3、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新形势对职工思想的新要求的矛盾。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继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而不少基层单位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
4、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矛盾。
新的形势要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办法。这套规律和办法应该是既凝结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适应职工社会活动和思想活动的深刻变化;既立足于现阶段的实际,又在面向未来中不断发展;既便于工作中具体操作,又易于为广大职工所接受。而目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所缺少的就是这套规律和办法。
二、油田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坚持传统的基本活动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曾在长期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该注入新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一是经常性的教育方式。根据上级党委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而开展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如领导中心组学习、“”、形势报告会、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等。二是主题教育方式。围绕特定的重要工作和重要议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如“迎国庆、颂祖国”,“我爱钻井这一职业”,“我的单位我的家”,“为党旗增光辉,为钻井做贡献”等。三是集中教育方式。针对一定对象,确定一定内容,组织相对集中的教育活动,如党员轮训、业余党校、青年团校等。这些方式体现了新时期的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时代内容,可以收到明显成效。
2、把生产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的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生产这个中心,抓住结合点,找准切入点,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渗透到生产工作中,与生产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工作“一体化”的运行方式。实行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在具体工作中制定“双文明”达标办法和“双文明建设承包责任制”,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紧密结合。
3、提倡职工自我教育。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方式。坚持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推行“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不文明告别;提倡“四带”:把礼仪带进单位、把微笑带给职工、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做到“四无”: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在班组开展“文明班组”创建活动;在后勤系统开展以规范化服务、塑良好形象为主题的“创双优”活动,在班子成员中开展“做职工满意的公仆”活动,这些创建活动规模大、影响广,对职工文明素质的提高,对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发挥宣传媒体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