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公共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公共选择理论阐释乡村关系失范
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市场制度中人的行为与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家基于这个出发点,分析了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他们认为,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组织者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公益心,相反他们的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们首先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和组织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照顾公众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既适用于政府部门组织也适用于非政府部门的自治组织。
乡村关系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具体说主要集中在对村委会人事权、财政权以及农民生产经营自的非法干预上,体现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个环节之中;二是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和“过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一个下属办事机构或一级“准政权组织”,后者指村委会单纯从本社区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政府指导,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从乡村关系失范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个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组织都力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权益影响或扩展到对方。当然,在追求自身组织利益而努力去影响或限制它组织利益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中的人,是受到他们自身利益的驱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从而造成乡村关系失范。
二、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是相对于市场选择而言,一般来说,在市场选择中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或市场还未成熟时,经济人就会在市场缺陷中寻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机,而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利。同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也给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机。
(一)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强权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我国权力运作体制中的最末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权力运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压力型体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赶超指标,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决定了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发展目标、计划、任务最终要靠乡镇政府加以贯彻落实,也迫使乡镇领导和乡镇干部想方设法去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如计划生育、征兵、粮食种植,税款征收等。为此,乡镇利用对村干部的去留决定权和工资报酬权将指标再度分解分配给村民自治组织特别是村委会,并利用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执行,这就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自治权限大大缩小,从而使乡政府与其的角色关系扭曲。
(二)乡村治理法制建设存在缺陷
实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论上说村民自治委员会与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导与合作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关系的规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则化的,既没有对“指导、支持和帮助”的范围给以合理确定,也没有对村民自治的领域给以明确表述,这在客观上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空隙过大。乡镇政府拥有比村民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再加乡镇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这种制度的空隙客观上成了基层干部利益群体谋求自身利益的活动空间,他们能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间去对村民实现制度侵权。
(三)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
村委会作为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经过村民授权来控制与管理社区资源,体现和维护村民利益并通过为村民服务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实际中村委会又承担了乡政府分配给某些行政职能。这样,村委会便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要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代表乡镇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属于自治范围内的工作,分别体现乡镇意志与村民意志。虽然在人民的国家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所要实现的后发外向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现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即适应并接受原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欢迎的国家任务和要求要通过村委会去强制执行,同时,乡镇政府自身利益的也会搭上制度化转型的便车进行扩张。双重角色必然产生双重对策,一方面村委会顺从乡镇政权,成为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执行命令或进一步搭便车“自我扩张”,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行游说、消磨甚至抵制,村级反控制力量的成长使乡村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三、对乡村关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从而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总体上看,乡村关系失范主要在于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合法权益的侵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治理的关键在于乡村双方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要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良性互动,首先要确立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是无直接隶属关系的平等法人关系。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乡镇与村集体的利益边界和权限范围往往是模糊的、变动的,现行的法律只是设计较为宽限的法律框架,并没有程序性规定。要明确乡镇与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职责权限,一是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的乡政村治原则精神,各级人大制定关于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体性法规,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及管理权限,哪些事项需要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哪能些事项需要村委会“协助工作”。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乡镇政府得以顺利贯彻,村民利益通过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实现。这样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认可拥护,违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绝,同时村委会的双重角色大体平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上有机衔接起来。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务型乡镇政权组织
改变政府形象,规范政府作为,首先要在体制上解放乡镇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压力型政治体系,使乡镇从繁重的数字化指标任务中解脱出来。再造政府基层组织体系方面不是继续精简,因为现有框架下精简已经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而不是裁减人员,乡镇改革的目标是让乡镇只有最基本的社会事务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灾、优抚等。乡镇政府不应该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也不应该对自身财政负责,更不应有自我扩张和资源掠夺行为,乡镇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民间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务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三)培育自治组织,增强村委会自治能力
民间自治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公民重要桥梁。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个中介组织的协调,一方面各种民间组织及时把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传达给其成员。同时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构成强有力的制约,适应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民间自治组织大量成长,政府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从利益行为。因此国家应从体制上消除对民间组织不合理限制,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民间自治组织有宽松的成长发育环境,如村委会、各种农民协会、养殖协会等。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体制,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村委会作为村民法定的自治组织,在村务管理方面更应担负起责任,只要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村庄重大事项具体负责实施并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加强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村庄“自主性”,这样才能理顺村庄和乡镇政府关系。
(四)提高乡村人员素质,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在处理乡村关系过程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乡村关系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同乡村干部素质低下,农民觉悟不高有关。表现在乡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众、、人治观念、,表现在村民群众中则是文化水平低,觉悟不高,缺乏契约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义倾向。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乡村社会树立现代民主观念、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乡镇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充分认识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对乡村管理应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应尊重村民自治权和村委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情结;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治能力,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农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当家人”。从根本上说,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由理性的“经济人”向为民服务的“社会人”转变,实现乡镇民主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同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徐学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J]行政与法2003(10)
篇2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项目发展现状
当代工程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 并在60 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0 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后风靡全球。我国对当代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 真正称得上项目管理的开始应该是利用世行贷款的项目——鲁布革水电站。1984 年, 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鲁布革水电站, 第一次采用了国际招标的方式, 由于中标的日本建筑企业运用了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 从而缩短了工期, 降低了造价, 并且工程质量优良,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给我国的整个投资建设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认识不足, 层次不清, 观念淡薄
我国目前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中, 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 还不能够把项目管理的技术优势发挥出来,其根源就在于认识和观念上的滞后。
2. 2 非专业机构和人士管理工程项目
这些非专业机构和人士直接对项目实施管理, 必然会造成项目运作的无序和混乱, 给项目、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2. 3 管理体系不健全, 运作程序不规范
1) 我国在社会上还未形成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推动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项目管理在人才培训、资质认定和学术交流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2) 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体系也很不健全。3) 项目管理的特征是优化组合, 动态管理, 所以项目经理部应该是一次性的, 而不是固定建制的。4) 推行项目法人制以来, 由于项目经理授权过大而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和项目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
2. 4 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的许多投资项目都不够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工作, 项目匆匆上马, 盲目投资,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可能埋下质量隐患。
2. 5 项目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由于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实践较晚, 无论是行业还是单位, 具有组织大型工程管理经验, 能按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管理, 熟悉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能进行进度、质量、成本、材料、风险五大控制的复合型高级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具备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资质( IPMP) 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项目管理发展的需要。
2. 6 竞争中过分注重价格的作用
在目前国内的工程项目管理市场上, 业主处于主导地位, 众多的项目管理公司为了能够在竞标中胜出, 纷纷采取了降低价格的措施。而业主在选择单位时, 也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 大部分都倾向于选择报价最低的单位, 而对项目管理单位提供的服务和管理质量则考虑的不够, 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健康发展。
2. 7 重视成本控制而忽视质量控制
随着原材料成本和机械人工费的不断上涨, 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和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而且国内有关成本控制的文献资料也很多, 有的是研究心得, 有的是经验之谈。相反, 有关质量控制的研究却很少,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对质量控制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
2. 8 信息化程度不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 差距相当明显。就管理软件而言, 国外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功能强大、智能化程度很高的管理软件, 而我国自行开发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类似软件, 在功能和技术上都落后了很多。
2. 9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内的指导性实施准则, 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与国际接轨的实施标准和标准合同文本, 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运作的要求。同时,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相当普遍。
三、项目管理解决办法
3. 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快与国际接轨
要解决我国项目管理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下手, 思想不解放, 观念不更新, 其他的问题永远都解决不好。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组织, 应尽可能创造与国外知名项目管理企业或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 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国内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头脑, 加快解放思想的步伐。同时, 引进国外先进项目管理模式和体制, 健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 规范运作方式和程序, 按照国际惯例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加速与国际接
轨。
3. 2加大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考核力度
逐步形成多层次的梯队培养体系, 优化培养方案, 严格按照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的标准, 完善我国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考核认证制度。聘请国内外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 促进先进项目管理方法的交流与推广, 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3. 3 提高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水平
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科研机构、项目管理单位、软件开发企业等,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软件规范, 开发功能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项目管理特点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针对目前全寿命管理和目标管理发展趋势的特点, 开发合适的信息集成平台, 加快项目管理信息化集成化发展的步伐。
3. 4 提高对可行性研究和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
篇3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做好施工项目管理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工程项目业主方委托,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分阶段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活动。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管理是在限定的工期、质量、费用目标内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项目预定目标,但这只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随着投资规模、领域的扩大、投资来源多样化、工程项目对环境、经济影响增强,工程项目管理已不限于实施过程,而是扩展到从立项到交付使用维护全过程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也从施工承包发展到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多种形式。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其目标已不仅仅是质量、工期、费用的控制,还要与资金筹措、风险分析、使用维护以及与所在地经济、环境等联系起来,项目的目标、管理都应按“广义”考虑。
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通过对建筑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地管理与协调,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周期、确保施工安全的目的,使施工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与协调,从而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常见的问题
1、法律体制不够健全
法律体制不够健全,是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当前。尽管我国已经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等。但是,至今我国依然还没有一个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标准。与此同时。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良现象。而且可以说是极为普遍。诸如一些建筑项目工程没有很好地实行招(投)标制度。甚至有的却采用议标或者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假招(投)标,人情工程、面子工程等随处可见。
2、项目开发力度不够
项目开发力度不够,是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又一问题。当前,我国的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依然遵循过去那种管理模式,工作没有创新,更加没有活力可言。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项目管理与开发的力度不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稳步推进。此外,一些建筑工程的投资者普遍不去重视项目的开发、研究与创新,使得了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够切实可行。这样,必然就会导致了资金的极大浪费,更为今后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埋下了隐患。
3、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项目的施工阶段,部分施工单位由于在施工的前期缺少合理的规划,盲目的进行施工,使工程的质量管理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存在着诸多的盲点。而工程建设采用的材料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单方面的强调工程的成本,而选取劣质的材料,便会给工程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业务素质不过关、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也是降低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
4、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致使施工现场出现混乱,导致违章用电等多种不良现象的发生,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设备以及必要的施工器材,因而容易引发施工安全事故。
5、施工资源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有些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些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措施及办法等。项目经理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法制意识、技术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有些项目经理团队意识淡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从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许多承包单位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1、树立项目管理意识,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项目管理认识的提高。通过树立项目管理意识强化项目管理工作,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企业领导者项目管理意识的树立使企业认识到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意识的树立促进相关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完善、以企业各部门员工项目管理意识的树立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进而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目标。
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是我国工程实践中形成的习惯用语,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架构为基础,通过施工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形成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工作系统。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应以质量计划为龙头,过程管理为重心;质量保证体系并非独立于现场施工管理组织以外的专门组织系统,而是通过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实到实处。
3、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有助于控制建筑项目的造价、节约工程的成本,并能够起到增强建筑单位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工程建设施工周期往往较长,对人力物力的消耗较大,因此,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便成为了建筑项目造价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材料采购过程的监管力度 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与管理、 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财务审计与成本核算,同时积极的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简化施工工艺,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降低工程的成本,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
4、合理的协调工程造价、质量与进度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企业应当加大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对各阶段的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工程的各个环节均具备充足的施工时间,使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施工企业还应当积极采用新方法与新技术,优化施工工艺,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更好的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抓好材料订货前的评审和定板
订货前的控制包括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好供货厂家,获得质量好的供应商,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对主要材料、设备及构配件在订货前,要求施工单位申报,经项目部审定后,方可订货。对主要装饰材料及建筑配件,要求在订货前厂家提供样本或实地考查,由建设方、监理、总包方进行定板工作,保证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6、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认真研究,精心编制施工计划,使其能够满足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需要。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制定骨干员工培养计划,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组建一个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项目管理团队。实行材料采购、专业分包、劳务招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诚实守信、实力强、价格低、服务好、易协调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加强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应本着“诚信”、“多赢”的原则在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专业分包商、专业劳务队伍中结成动态联盟,促使企业间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要素合理运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却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要采取合理的对策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完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才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1 施工组织与技术准备
在工程正式展开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进入现场,相关施工作业和管理人员已经就位;混凝土搅拌站的位置已经确定,能够方便各原材料和混凝土的运输, 并能确保稳定的电力和用水供应; 已经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工程,在施工前需要对采用的配合比进行验证性实验,以确保混凝土强度。通常情况下,在农村地区混凝土路面最大的水灰比为0.48;42.5 级水泥最小单位用量为290kg /m,32.5 级水泥最小单位用量为305kg /m。
1.2 原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为了保证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需要对各种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在山区地段湿气大,水泥储存应注意防潮,最长保管期不超过3 个月;粗骨料可以使用砾石、碎石和卵石等,其技术要求不应低于Ⅲ级粗骨料的技术指标要求。级配等级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不得使用不加分级的统料,且各分级材料须分开堆放;细骨料可使用质地坚硬、干净无杂质的的天然砂、混合砂。用于路面施工的细骨料应采用中砂,不低于Ⅲ级砂技术指标的要求,细度模数为2.0~3.5 之间。
1.3 设置垫层路段的施工要求
公路土石方工程完成后,在需要设置垫层路段根据就近原则尽量选择当地的材料,如砂石或矿渣等;施工前对可能造成路基病害的地段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并且对排水设施进行改善;垫层经过压实后能够满足下一道施工要求。
1.4 公路基层施工前准备
在公路基层施工之前,需要对基层的压实程度、平整度、海拔高程、宽度、轴偏差移位程度等指标进行检查。特别要注意对较为松散、开裂、不平整和其他存在质量缺陷地段的处理。
2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2.1 安装模板
根据工程设计图纸放样定下公路的中心线和路边线后,即可进入安装模板工序。模板应采用钢制模板,其高度与混凝土板厚度保持一致。拼接模板时必须平顺、紧凑,使用钢钎将模板固定到基层中,支撑扎实,确保不出现任何移位现象。与地面接触所造成的裂缝用砂浆密封。模板安装完成后,应在内侧面均匀刷上一层肥皂液或者废机油。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模板的储备数量不应少于3d 所需用量。
2.2 混凝土拌和及运输
水泥混凝土采用双卧轴式强制混凝土搅拌机进行各种原材料的混合。混合时间控制在60~90s 之间,单纯混合时间不应少于30s,总时间最长不宜超过最高时间值的2 倍。已经混合好的水泥混凝土应尽快用于工程中。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合物遭受污染和离析。遇到高温、大风天气或运输距离较远时,要对混凝土进行遮盖。
2.3 混凝土摊铺
当混凝土混合物运抵施工现场后,应立即开始路面摊铺作业。在摊铺前需要再次确认模板、传力杆和拉杆等部件已经正确安装好;公路基层干净、平整,如果路基有损坏应及时修复,并在摊铺前清扫湿润完毕。
2.4 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铺平后,可使用插入式振动棒、平板振动器及振动梁各机械相配合使路面混凝土振捣成型。在振捣时插入式振动棒的插入点呈梅花状,要求每个点的振动时间不应少于30s,待混合物停止下沉,表面无气泡且不再泛出水泥浆即可。各振动点移动间距小于50cm,不超过模板边缘20cm,不可触及模板和钢筋。
2.5 平整路面
水泥混凝土振捣操作后使用滚杆提浆初步对路面进行平整。在平整第一阶段应该短距离慢慢地一进一退式拖滚或推滚,然后再以匀速较长距离拖滚2 遍,并且将水泥浆赶在滚杆前面。经过初步平整后,使用抹面机压浆整平路面。抹面机应来回往返2-3 遍进行压浆和清洁平整表面。抹面机作业完成后,用抹刀清除抹面机留下的痕迹。最后用刮尺在纵向和横向水平方向精心平整路面,使路面没有任何抹面的痕迹,平整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施工时,注意将时间控制在可允许的最大时长之内完成。
2.6 防滑构造施工
为了增加路面行车的安全性能,需要采用拉毛和拉槽的方法对路面进行防滑处理。特别是在山区路段,这一工序十分关键。根据规范要求,二级及以下公路防滑构造深度为2~4 mm,在弯道等特殊路段为3~5 mm。
2.7 混凝土养生及交通管制
养生关系到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因此,平整路面后应当及时进行混凝土养生。通常采用湿法养生, 该方法在混凝土表面全部覆盖上养生薄膜、土工布、麻质或草质编织袋等,每天统一浇水多次,始终保持覆盖物底部湿润状态。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 %以上时可以结束养生。这一过程一般为14~21d(夏季高温时不少于14d,冬季寒冷天不少于21d)。由于开始养生的前7d是混凝土强度增长最快的时期, 应特别注意加强保湿工作。在路面进行养生时,严格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直到混凝土能够满足设计强度的40%后才可让行人通过。
2.8 接缝施工
(1)缩缝施工。缩缝一般采用5m 长等距横向布局。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板长时,最大板长也应不超过5.5 m,最小的长度不应小于板宽。缩缝施工优先考虑使用切割的方法,时间以磨损小、缝边缘不裂为准,倘若控制不好时间易发生早期断裂缝。
(2)垂直施工缝。当公路的总宽度大于混凝土一次摊铺宽度时,需设置垂直施工缝。从安全与美观角度考虑,垂直缝与车道线位置一致。施工时,从模板侧面预留孔中插入拉杆,各拉杆在混凝土硬化完全前防止碰撞和松动。
(3)伸缩缝施工:当路面摊铺到需要设伸缩缝的前方1~2m 位置时,将伸缩缝的支架定位牢固;铺筑混凝土和振动压实两侧的路面。伸缩缝应贯穿整个公路面,两边的钢铁支架应短于摊铺机3cm 宽,同时应满足密封槽高度的要求。密封槽可先用木条充填,待填缝时再取出。
(4)填缝。当混凝土养生结束,解除交通管制后,要及时用充填材料进行填缝。经过清理缝隙后,使用特别的工具将充填材料嵌入合适的深度。根据规范要求,填缝完毕后缩缝与施工缝的密封槽的深宽比为1~2,胀缝为1。
3 山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
3.1 日常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干线公路,山区农村公路路线曲折,路面等级水平比较低,而且主要通行各种载重量小、速度慢的农业车辆和机械。此外,在使用农村公路中有严重违规现象,如在路肩上行车或停车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前我国公路缺乏有组织养护,或缺乏基本的管理,使用状态较为混乱。而且,农村公路有关的使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如:有相当数量的公路无排水设施,有些路段没有边沟,导致降水容易侵入路面乃至于路基,大大降低了公路承载能力,使公路各种病害频发。
3.2 原因分析
农村地区现有道路管理系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其组织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经过多年实践,这一制度能够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公路建设的热情,并且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公路管理体制越来越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甚至在新的形势下对农村公路建设事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3.3 对策建议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养护管理制度。必须加快发展公路维修养护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日常养护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权形式的工程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项目,取代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改变目前分散、效率低的道路养护单位现状,逐渐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并且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转变为管理型。公路的改进、大中型修复、绿化、重大病害处理等适合市场竞争中养护项目实行招标方式进行,以促进公路养护市场的培育,减少项目成本支出和提高投资资金的效率。
(2)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力度。鉴于山区农村公路线形差,路基保护设施和交通配套设施落后, 有的标志标识不到位,给用户造成不便,也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和预期寿命。因此,山区农村应设置齐备的交通标志,特别是在陡坡、急弯和危险区段设置警示通标志。同时,还要制止"三无车辆"上路通行,加强交通知识宣传和学习,使人们的护路素质与道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力保证,只有明确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要素,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来实施项目管理
工作,才能够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卓有成效。
一、房屋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强调工程进度,忽视工程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有很多,其中进度是比较重
要的一个因素。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建筑商都认识到了进度的重要性,因此他
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加快施工进度,而忽略了施工安全,往往造成了返工
等事件出现,反而影响了工程进度,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需要贯穿于整个房屋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主要集中在投标、施
工生产和考核惩罚环节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事实上,暂时性虽然较少支
出,暂时性地实现了成本控制,可是从长远利益来看是不利于员工在工作中的
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会损害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
3、资金短缺问题往往会制约项目的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以及低价中标、不合理签订合同等问题的存在,
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常常处于贷款进行施工或是垫款进行施工的状态,给房屋建
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另外,很多企业信誉观念不强,缺乏战略布
局的眼光,对资源的配置也是不恰当,这些也是造成资金短缺的一部分无形原
因,对项目管理的质量都会造成影响。
4、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但是他们大多数
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与安全培训,也没有相关的职能证
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都较低,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可能会给房
屋建筑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民工,文化素质
偏低,专业技能也不高,在施工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房屋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人是建设工程项目的最基本单位,提高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也就从根本上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施工单位应加大对人员管理工作
的重视力度,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定期进行各项培训,以造就一
批专业化、职业化项目经理和经济成本管理人员。加大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培
训,由内行人来管理,使工程的进度、质量、工期和成本都处在受控状态。同
时,也要强化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令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
管理能力相结合,将施工项目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2、做好项目资金周转,保证项目资金充足
做好整个项目的资金运作,对于整个项目有很深远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
中,我们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勤俭节约,统筹兼顾,做好工程款的管理,从
而使整个项目的资金运作良好。
3、采用网络技术对工期进行目标控制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适当地采用网络技术可以使计划实现
统筹兼顾的效果,尤其是对产生的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各项工作间的联系相对
比较紧密的工程,采用网络技术能够迅速地将这种优势表现出来。比如首先编
制初始的网络图,然后对关键的项目进行压缩,并细化施工的项目,采用相对
结构的专业流水式施工形式,对初始的网络图进行优化,可以达到保障工程如
期竣工的效果。
4、加强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在投标环节中需要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建立并健全工程信息的
筛选与跟踪机制。另外,投标报价与压价预警机制、投标工作中的绩效、考核
制度的实施,需要在项目评估工作中始终应坚持科学化的原则。按照国家预算
的定额,结合自身管理水平,依照相关文件的准则要求,实现项目评估。
5、质量管理
要密切关注房屋建筑项目质量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按照相关施工项目质
量的运作规范和权威标准以及其在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所采集到的其他
相关信息来进行有效控制。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质量管理,
这就要求对房屋建筑施工项目中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形成有效系统的网络保障体
系,并综合开展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活动。在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首先要
确定控制对象和规定控制标准,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检验技术和制定控制方法,
并且还需要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和标准来处理紧急事故,从而确保整个房屋建筑
施工项目能够按事先的计划和控制图来开展工作,形成真正的整个过程质量控
制。
6、制定进度的管理目标
在确定施工进度管理目标时,必须全面细致的分析与工程进度有关的各种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目标。
在确定工程进度目标时,需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应根据尽早提供可动用单元的原则,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建设,以便尽
早投入使用,发挥经济效益。同时,要处理好后期建设的关系,每期工程中主
体工程与辅助及附属工程之间的关系。
(2)结合工程的特点,参考同类工程的经验确定施工进度目标,避免只按
主观愿望盲目确定进度目标,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进度失控。
(3)合理安排土建与设备的综合施工,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特点,合理安排
土建施工与设备基础、设备安装的先后顺序及搭接、交叉或平行作业,明确设
备工程队土建工程的要求和土建工程设备工程提供施工条件的内容及时间。做
好资金供应能力、施工力量设备、物资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能力与施工进
度的平衡工作,确保工程进度目标的要求,从而比避免其落空。
7、强化安全意识
强化安全意识,即将安全和生产同步,使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反过来作
用于生产计划;对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加强管理力度,制定切实可行
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强管理的措施是实现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对生产要
素的状态的约束,建筑企业应该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努力达到施工的
“零事故率”,要落实安全责任,例行安全检查,加强安全教育,实施责任管
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务必杜绝不戴安全帽、乱搭接电线等问题,要建
立专门的安全监督部门和检查部门,使安全管理的工作落实的具体的工程建设
当中。
8、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运行过程中作为唯一的“能动要素”
而存在,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对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编
制、人力开发与合理配置工作,同时还要对绩效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通过适当
的正负激励措施来体现绩效评估的结果。与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施
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体现在它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即更加离不开团队合
作,这就对具体的施工项目提出了以下几个要求:
要按照施工项目的组织规划情况来对项目的整体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目标,对施工项目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形成明确和
和操作性强的规划。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项目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沟通。施工项目团队之间以及
项目相关利益者之间通过顺畅和高效的沟通,是深入了解项目方向和目标的有
效保障,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的相关各方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对面临的任务和出
现的问题达成一致协议,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结束语
面对恶劣的建筑市场环境,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必须要不断完善企业
施工项目管理,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强把管理视为企业的生命,才能适应
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才能整体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才能谋求
建筑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玮.浅议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项目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
篇6
1.施工团队人员素质和监管制度不完善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团队处在主体地位。可目前时期的施工团队,不管是队伍管理,还是施工技术能力,暂且不能切实符合工程施工的标准。就算在政府严禁拖欠工资的背景下,仍然有此类事情出现,此举造成了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不能顺利开展。当工程工期遭到影响的前提下,建筑公司为了赶工期,将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施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2.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善
施工现场的管理效果和建筑公司本身的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并且是管理水平体现的一种途径。可当前时期,大多数建筑公司反映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都不符合管理标准规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恶劣,很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未有效完成,关键的建材在现场任意放置。施工的安全措施未基于工程方案进行,有关调度相对模糊,这种情况甚至广泛存在,同样是因这种现象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自身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规定。这种情况不仅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同时对社会安定不利。
3.施工现场监管流于形式
施工现场的监管就是整体项目的监督管理,因我国当前的建筑监督管理机构大部分均是企事业编制,劳动力较少、资金与收费指标较低的状况下,不能将施工质量的监管工程切实发挥,均进行表面工作,无实际效力。因建筑材料质量的检验,建筑施工工艺的规定以及建筑工程项目规划标准方面的质监工作不足,导致发生了很多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均在发生重大责任问题之后,方进行处罚,只重视过程,却不重视结果。
二、土建工程的项目管理措施
1.提升工程施工团队专业水平,强化监管工作
土建工程团队中,大多数的施工团队选用的施工方案均相对老旧,此类老旧的施工方案,已不能符合当前时期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标准。所以,对施工团队进行管理的阶段,需对施工团队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方式,且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针对施工队伍成员实行专业教育培训,以加强人员专业水平,最终建立一支现代化的专业水平更高的施工团队。另外,需严格监管建筑公司的行为,防止拖欠工资的情况的发生。
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在建立了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施工团队之后,需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其中包含如下几点管理要求:
(1)实行工程项目经理责任体系
在土建工程方面,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有效管理施工现场变得极为重要。需优先具备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项目经理队伍,自项目的主体至建设项目的下属分项进行管理。经理队伍需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现代的且合理的管理思维,且需通过国家级的教育,考核达标之后具备建筑工程经理证书的人才,另外,需要具有现实的施工现场管理阅历,进行施工现场管理阶段需实时、精准的了解工程进度,明确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确保施工现场与施工团队彼此施工的调度,针对工程现场各级管理人员需多次进行监管,考察其工作状况。
(2)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是一件相对困难的工作,第一,需制定且完善各类工程现场安全施工体系,确立各级责任人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第二,于工程现场设立专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极为关键,其需时刻了解总体工程现场的施工安全状况。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器械工具的操作安全、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需严格监管,且需频繁监管和检查各级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管理进行的情况。
3.强化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
建筑工程除去建筑公司自身在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之外,为切实可靠的保证施工质量,需强化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管工作。当前时期的建筑工程的监管工作均由工程监督管理企业实行,所以在工程项目成立的时候,需和管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且高企业信誉的工程监督管理企业合作。保证整体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利用高水平的监督管理人员,针对施工现场管理、交流合作、施工工艺、安全监管、施工质量监管、竣工验收和整体掌控实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监管工作,以保证总体工程能够按时竣工,且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建造出高品质的工程。
三、总结
土建工程的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极其关键,是总体工程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强化土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技术和措施,找到期间存在的问题,且在以此为前提革新与提升土建工程整体项目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土建工程项目的使用年限与企业利润,并为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我国现有的建筑施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在房屋建筑中,一些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项目管理的目标
项目管理是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全过程。施工项目管理得好, 可以带来绝大的节约; 管理得不好, 就会造成惊人的浪费, 甚至失败。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特殊性, 项目管理的方法应该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并尽可能的将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分析。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通常设计三个主要目标: 质量、成本和进度。即以低的费用、短的工期完成高质量的项目。
1.质量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质量是项目的生命。如果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的质量好, 就可以福泽子孙, 工在千秋; 如果工程质量差, 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而且会贻误子孙, 祸及后世。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体人员中。全方位是指工程的每一部分, 每个子项目、子活动。每一件具体的工作, 都保证质量, 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全过程是指从提出项目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 都要保证质量。全员指的是参加项目建设的每一个人, 从项目经理到施工人员, 都要对本岗位的工作质量负责。
2.成本
建设成本包括实施该项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通过合理组织项目的施工, 控制各项费用支出, 使之不要超出项目的预算。值得指出的是, 要注意控制项目的各个时期的费用, 它包括施工准备、组织施工、交工验收, 不能单纯追求建设成本的最低, 忽视了工程质量。
3.进度
项目的进度管理。项目的完工期限一旦确定下来, 项目经理的任务就是以次为目标, 通过控制各项活动的进度, 确保整个工程按期完成。按程序、分阶段实施是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任何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都有客观的阶段性和科学的程序, 在项目的整个施工中,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 实现分阶段目标, 逐步逼进总体目标。
三、我国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实验者,笔者从近年来的实际工作心得,逐步发现目前我国在房屋建筑『[程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的。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予以参考。
1.忽视房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当地经济发展,不搞实际调研和分析研究,严重忽视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一些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文件和口头上,比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这是最为明显的,给每个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在这时候,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一些人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
2.施工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在的施工工作都知道,施工单位分包现象存在很大问题,分包单位各自为政,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分包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其它分包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这就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也带来了一些人为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3.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在这一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总体规划不够重视,所做的各种计划不科学、不符合实际。一些人主要靠以往在施工中的积累经验,不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就自行定工期。在只里面,如果遇到新的结构形势的项目则更是一筹莫展,只能主观臆断,制定措施不得当。
4.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
施工中,施工组织的管理不健全主要是存在着施工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是正常的,没什么问题。这其中就设计到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这也是产生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5.环评单位评价存在随意性。
在目前的环评工作中,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在实际环评中,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四、加强房屋建筑项目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1.房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应当具备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体现。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而且在项目建成后直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去,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
(一)施工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各工种作业和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树立创优意识和为用户着想的思想,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坚决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体系文件按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级编制。编制专门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管理文件后,项目部组织各分包商按照管理文件的要求,针对各自的施工任务编制相应的作业文件,如质量计划书、现场检查表等。
(三)加强现场质量管理。
控制好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项目都要有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定期开例会检查分析,并把质量管理的情况上报上级公司。尤其是要重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首先要做好事先计划;其次是要加强事中控制;最后是要重视事后检查。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是关键,特别是施工中每道工序要一环紧扣一环,做到环环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事实表明,重视施工中每个工序质量的,对于提高整体质量大有裨益。反之,将大大增加整体质量问题出现的几率。
2.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
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对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经常性培训,以造就一批专业化、职业化项目经理和经济成本管理人员。加大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内行人来管理,使工程的进度、质量、工期和成本都处在受控状态。
3.安全是项目管理的根本
建筑业有生产产品庞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位置固定,建筑产品环境差,涉及专业和工种多,工人队伍因产品的定点而流动,且都是露天施工,因此安全对于建筑业来说就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建筑业必须从实际出发,面对工人流动性大、野外作用、工种交叉频繁、零星作业点多的特点,做好以动态管理为主,动、静结合的群众参与管理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做到安全警钟日日敲。
4.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用网络技术,可使计划工作做到统筹兼顾、抓住编制和执行计划的关键,特别是对生产工艺复杂、各项工作联系紧密的工程的计划而言,网络技术的优点就显得更为突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控制的及时性,而且在辅助管理人员进行设计、决策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施工中的经验,做好工程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涛 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2011 (6)
篇8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核心项目。最近几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快,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以及招投标制为基本内容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入的改革,从整体上看,水利工程质量水平大幅上涨,不过目前,仍有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尤其是施工管理方面,所以,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制定了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1.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存在的安全问题
现阶段,我国仍有一部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存在着安全问题,由于所使用的管理模式缺乏高效性,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实际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于安全生产完全的忽视;现有的施工安全生产体系与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缺乏足够的安全费用,安全机械设备配备不足;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安全措施及技术等各方面均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制定假的施工安全资料、所建档案毫无规范性可言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均会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1.2存在的质量问题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是其命脉,水利工程也是如此,主要存在以下质量问题:首先,施工企业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其次,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力度有待增强,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存在很大的敷衍行为,不够谨慎严格。部分工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经常在相关手续还未全面办齐的情况下,就急于开工,这样一来,就给工程留下了诸多的质量隐患。众所周知,工程竣工验收环节是检查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而有的质量监督部门实际监督过程中吊儿郎当,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最后一道关卡具有的功效也未被全面的发挥。最后,建筑材料的质量与工程质量紧密相连;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其自身的安全与使用寿命息息相关,所以,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该方面的问题。
1.3存在的成本问题
水利工程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应适当的降低成本费用,争取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随着建筑市场投标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进一步加大了投标风险率,投标费用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项目评估过程中,思想与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评估依据;成本管理成为了一种摆设;相关人员缺乏正确的成本观念等。
1.4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
人员素质问题具体体现在缺乏一批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等。比如,虽然有的项目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但是在工程成本、质量、进度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低下。由于这些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最终导致工程项目管理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具体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构建一套高效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详细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体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以项目经理为中心,构建完善匹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实际中应承担的职责权限,互相监督,各司其责,严格根据颁布实施的健全制度对施工的责任制管理体系加以全面有效的管理。其次,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施工各环节过程中必须注重安全生产,并开展相关的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全员都要积极的参与,特别对于新进施工人员,更要培训他们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观念。最后,加强场地安全检查工作;场地实际安全检查过程中,通常会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专项安全检查,另一方面是综合性安全检查,其在水利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中是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2.2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际中,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整体质量水平。施工现场中,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有效的监督设计单位、勘察单位以及工程质量。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效率,我们应从企业实际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内部组织的设立。积极构建一套完善高效的质量监督机制与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监理工作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严格根据规范标准加强工程验收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详细的质量评估报告。
2.3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始终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认真的制定详细的施工成本定额,并将此作为依据,对工程各项目予以准确的评估。水利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对此项目施工生产的特征与管理需求进行一番确立,并将其作为成本考核过程中的根本性依据。构建高效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检查、正确指导、有效监督项目成本管理全过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若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违法的行为,要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改进,从而防止各项经济损失情况的发生。
2.4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当前,企业应大力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培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技术与管理水平。由于施工管理具有交叉渗透、覆盖范围广等特征,所以,要求项目经理人员应是复合型的人才,除了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水平之外,工程实践经验与知识面应是丰富广泛的,并且,还要熟知相关法规、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工作尽心尽职,勤劳踏实,只有具备了上述这些条件,工程进度与工程整体质量才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2.5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
工程施工前,相关人员应编制出一套相应的施工措施,积极安排组织排水,有效保护好开挖附近的建筑物,同时,还要对周围山坡的稳定性予以保证。这样就可防止实际施工时生态破坏情况的发生,不得有砍伐场外林木的行为,对野生动植物加强保护,针对所有人员,开展相关的生态教育,以将全员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全面提高以及清楚的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极为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使得水利施工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而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体制改革力度,增强工程整体质量,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水利工程,紧跟时展步伐,创新制度、管理,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领域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尤树芬.浅谈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协论坛,2008.
[2]王华赛,王卫华.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山西建筑,2011,(01):47-49 .
[3]王政. 水利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科技风,2009,(13):63-65 .
[4]李杰,李莹莹. 浅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36-38.
[5]蔡海泉.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探析.科技致富向导,2010,(21):13-15 .
篇9
一、公共选择理论阐释乡村关系失范
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市场制度中人的行为与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家基于这个出发点,分析了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他们认为,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组织者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公益心,相反他们的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们首先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和组织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照顾公众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既适用于政府部门组织也适用于非政府部门的自治组织。
乡村关系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具体说主要集中在对村委会人事权、财政权以及农民生产经营自的非法干预上,体现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个环节之中;二是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和“过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一个下属办事机构或一级“准政权组织”,后者指村委会单纯从本社区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政府指导,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从乡村关系失范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个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组织都力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权益影响或扩展到对方。当然,在追求自身组织利益而努力去影响或限制它组织利益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中的人,是受到他们自身利益的驱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从而造成乡村关系失范。
二、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是相对于市场选择而言,一般来说,在市场选择中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或市场还未成熟时,经济人就会在市场缺陷中寻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机,而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利。同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也给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机。
(一)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强权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我国权力运作体制中的最末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权力运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压力型体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赶超指标,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决定了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发展目标、计划、任务最终要靠乡镇政府加以贯彻落实,也迫使乡镇领导和乡镇干部想方设法去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如计划生育、征兵、粮食种植,税款征收等。为此,乡镇利用对村干部的去留决定权和工资报酬权将指标再度分解分配给村民自治组织特别是村委会,并利用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执行,这就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自治权限大大缩小,从而使乡政府与其的角色关系扭曲。
(二)乡村治理法制建设存在缺陷
实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论上说村民自治委员会与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导与合作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关系的规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则化的,既没有对“指导、支持和帮助”的范围给以合理确定,也没有对村民自治的领域给以明确表述,这在客观上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空隙过大。乡镇政府拥有比村民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再加乡镇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这种制度的空隙客观上成了基层干部利益群体谋求自身利益的活动空间,他们能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间去对村民实现制度侵权。
(三)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
村委会作为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经过村民授权来控制与管理社区资源,体现和维护村民利益并通过为村民服务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实际中村委会又承担了乡政府分配给某些行政职能。这样,村委会便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要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代表乡镇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属于自治范围内的工作,分别体现乡镇意志与村民意志。虽然在人民的国家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所要实现的后发外向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现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即适应并接受原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欢迎的国家任务和要求要通过村委会去强制执行,同时,乡镇政府自身利益的也会搭上制度化转型的便车进行扩张。双重角色必然产生双重对策,一方面村委会顺从乡镇政权,成为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执行命令或进一步搭便车“自我扩张”,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行游说、消磨甚至抵制,村级反控制力量的成长使乡村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三、对乡村关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从而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总体上看,乡村关系失范主要在于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合法权益的侵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治理的关键在于乡村双方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要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良性互动,首先要确立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是无直接隶属关系的平等法人关系。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乡镇与村集体的利益边界和权限范围往往是模糊的、变动的,现行的法律只是设计较为宽限的法律框架,并没有程序性规定。要明确乡镇与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职责权限,一是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的乡政村治原则精神,各级人大制定关于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体性法规,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及管理权限,哪些事项需要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哪能些事项需要村委会“协助工作”。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乡镇政府得以顺利贯彻,村民利益通过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实现。这样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认可拥护,违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绝,同时村委会的双重角色大体平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上有机衔接起来。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务型乡镇政权组织
改变政府形象,规范政府作为,首先要在体制上解放乡镇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压力型政治体系,使乡镇从繁重的数字化指标任务中解脱出来。再造政府基层组织体系方面不是继续精简,因为现有框架下精简已经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而不是裁减人员,乡镇改革的目标是让乡镇只有最基本的社会事务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灾、优抚等。乡镇政府不应该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也不应该对自身财政负责,更不应有自我扩张和资源掠夺行为,乡镇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民间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务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三)培育自治组织,增强村委会自治能力
民间自治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公民重要桥梁。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个中介组织的协调,一方面各种民间组织及时把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传达给其成员。同时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构成强有力的制约,适应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民间自治组织大量成长,政府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从利益行为。因此国家应从体制上消除对民间组织不合理限制,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民间自治组织有宽松的成长发育环境,如村委会、各种农民协会、养殖协会等。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体制,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村委会作为村民法定的自治组织,在村务管理方面更应担负起责任,只要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村庄重大事项具体负责实施并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加强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村庄“自主性”,这样才能理顺村庄和乡镇政府关系。
(四)提高乡村人员素质,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在处理乡村关系过程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乡村关系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同乡村干部素质低下,农民觉悟不高有关。表现在乡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众、、人治观念、,表现在村民群众中则是文化水平低,觉悟不高,缺乏契约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义倾向。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乡村社会树立现代民主观念、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乡镇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充分认识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对乡村管理应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应尊重村民自治权和村委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情结;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治能力,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农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当家人”。从根本上说,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由理性的“经济人”向为民服务的“社会人”转变,实现乡镇民主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同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徐学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J]行政与法2003(10)
篇10
3.在招聘人才时考虑不周。首先,在招聘人才时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问题。企业在引进人才时,没有仔细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没有考虑实际需要,只是盲目地追求高学历才人。其次,招聘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公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没有仔细分析企业现有的人才结构,往往出现新招人才大多是技术人员,忽视了对关于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等专业的人才的引进。这样导致了公路管理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之间不能有效地配合工作。
二、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行业的管理人员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认识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现阶段公路行业的领导者、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重要性,依然坚持以物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没有落实到对职工的管理工作之中。管理者多存在认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从属的、是次要的,认为对职工的技术和素质的培养是在浪费精力和财力的错误观念。
2.没有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导致才人流失。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因为企业只有满足了职工对报酬的要求,职工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而现阶段公路行业薪酬管理方面给予职工的薪酬拉不开距离,工作做的好与不好在薪酬上的差距不明显。这样就导致了职工的工作激情不高,在工作中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还会导致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觉得自己在企业内发挥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最后导致优秀才人流失,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三、加强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篇11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st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运用各种专业计算方法,结合有关工程额定、规范价格等内容,对建设项目的造价进行预测、计算、确定、控制,以此确保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完成。在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分别针对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实施管理与控制,以保证实际的工程造价在合理范围内。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设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更好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提高造价编制能力,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工程造价,才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以下,本文就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工程建设项目对于设计的考虑往往侧重于工程的技术标准与需求,而没能考虑设计图纸与方案的经济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在接受委托后会深入施工场地进行调查、分析,最终选用较为适用的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项目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数据、信息,由此才能进行工程造价的评估、预算,而由于造价人员并未充分了解、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概况、场地情况,从而难以综合考虑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不仅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也为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自身的标准与需求,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生产力,依据施工组织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与图纸,编制具体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工程建设项目编制的造价控制目标并不合理,严重缺乏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从而难以为造价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最终导致造价失控、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此外,对于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物资的价格管理方法不当、计算方法科学、采购方法不合理,也将大幅增加施工成本,而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没能有效分配、合理运用项目的投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将造成大量浪费,以至于工程造价的抬高。
(三)对于造价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存有一定误区,没能正确认识到造价管理的意义与作用,缺乏整体概念,以至于工程造价管理缺乏重视、各项管控制度难以落实到位,未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不利于对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严重阻碍了建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工程建设项目所采用的造价管理模式为阶段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往往侧重于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其他环节的造价控制,从而大幅降低了造价管理的有效性。据有关统计表明,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占有绝对比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往往只考虑技术标准与要求,严重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以至于投资超支现象的发生。此外,造价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工程项目的各个参建单位缺乏沟通与交流,而无法形成全面、统一、合理的造价管理目标,大幅降低了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
二.有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时,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机构应协同合作,对项目的整个设计过程实施监督、管控。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业主需求与有关工程标准,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尽可能的采用质量安全、施工成本较低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过程可采取限额设计、造价管理责任制、绩效考核等方法加以管控,通过“限额”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设计的经济性、可行性、合理性,而责任制的落实与绩效考核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设计师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将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日后的造价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应加强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并组建人员配备齐全、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造价管理部门,依据各项施工设计与方案,综合考虑项目的自身特点与需要,制定具体的造价控制目标与计划,针对实际的工程造价展开定期的检查,核对实际造价与控制目标的偏差,通过系统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以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在实施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机械的采购、存放、使用的管理与控制,认真分析各物资、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选择信誉良好、生产规模较大的供应厂家,严格把控进场材料的质量,依据项目施工组织计划、进度计划以及设计方案,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把控材料的使用、避免浪费,而施工设备与机械应定期进行养护、维修,避免受故障等因素的影响而延长设备、机械的租赁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三)强化后期造价控制与评价:
在进行项目的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审核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后期造价控制与评价是工程造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工程的竣工后,相关部门要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严格、认真地审核工程结算,使审核后的工程造价能够如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价格。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已竣工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评价、分析、总结,不断改进、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工程建设行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代企业若要从中求的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不断改进、完善管理体制与方法,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控,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质量,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充分满足当代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杰. 浅议建设单位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 项目管理技术, 2009,(11) .
篇12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sit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普遍的缺点,有的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型、复杂、现代化信息集成的工程项目需要。现有的项目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分离的合同构成的交易关系。主要参与者是业主、咨询专家、设计师、监理、施工单位等。他们之间的工作流动和信息传递采用的是一种“抛过墙”。在决策决断常常只有业主和咨询专家的参与,不能对项目实施以及运营阶段进行系统考虑。在实施阶段,业主倾向于主观的选择某一种项目采购方式,如CM模式管理,而不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进行系统地考虑。设计与施工相分离,即当设计全部或部分完成之后,再选择承包商按照设计进行施工。项目的设计由设计师全权负责,项目的施工由施工单位全权负责,业主除了进行支付以外常常只是负责所谓的监督审查,这些分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导致了项目的实施存在以下缺陷:
1传统模式中业主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交付运行阶段分别进行管理,不能充分考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种需求和限制;缺少对项目真正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工程项目的决策方案缺乏系统性,无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目标;
2在大多数项目中,项目参与方相互独立,各自以自身利益为目标参与项目,参与方各自完成其专业工作,在项目进程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和争执,他们的管理活动之间缺乏集成整合、协同工作;
3传统模式没有也不可能以建设项目的运营目标来导向决策和实施,最终用户需求往往自决策阶段开始就很难得到准确的定义,无法实现运营目标的优化;
4传统管理模式中不同阶段用于业主方管理的信息支离破碎,形成许多信息孤岛或自动化孤岛,决策和实施阶段生成的许多对物业管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能在运营阶段被直接、准确地使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5适用于分阶段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各自管理目标服务,建立在不同的项目语言和工作平台之上,难以实现灵活、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
6设计、招标和施工中产生的信息传递不畅,某一阶段产生的信息无法在下游得到正确使用和增值,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信息工作;
二、从施工阶段现场管理出发,提高工程质量
1、建筑施工现场达标
建筑施工现场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安全、整洁、美观,在城市的施工工地,有围挡设施,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道路平整、畅通、不积水、材料堆放整齐有序,泥浆不外流; 垃圾及时处理,不得就近乱堆乱倒;扰民的施工不得在夜间进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夜间施工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小噪声;符合卫生标准;作业人员佩戴证明其身份的胸卡;作业人员临时宿舍牢固,宿舍内整洁通风,不得设通铺,不得乱拉乱接电线;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工地。施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不得在建筑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毡、油漆等易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物质;不得从高处向下抛撒建筑垃圾;不得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2、追求高质量 , 严格按图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各方质量管理人员把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控制返工率。甲方代表应随时抽查施工方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监理单位一起,追究责任。及时检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质量不符合规定的,施工方应负责返工、修理。甲方应及时对隐蔽的工程进行检验。
3、确保工期,对施工单位奖惩分明
施工进度方面,甲方代表要注意查看施工单位是否按合同工期、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对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的,发现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确实完不成的,要适当延长工期或者督促施工单位加人加班。对施工质量好坏及工期提前或拖延情况实施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在使施工单位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感到“干好干坏不一样”,促使其达到工程管理的理想境界。
4、以科学管理促进协调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明显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个管理环节,不走过场,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体系结构上建立更加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5、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技术协调作用
甲方书面授权给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明确监理权力,监理在委托的范围内,有工程使用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检验权、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监督权、结算工程款的复核确认权和否决权等。这就明确了在建设工程中,监理方是甲方重要的技术协调和行使权力代表。甲方代表要留意监理是否在甲方赋予的职权范围之内进行了实际工作。比如监理查验质量工作后,对所批准使用的建筑材料、设备、构件是否真正合格,甲方代表要实测一下,发现问题,甲方代表要责令监理方监督施工方更换建筑材料、设备、构件,或可依照《建筑法》有关条款追究其法律责任。
6、明确责任,综合管理
成本管理方面,现场管理人员应实行归口管理,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效,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深入挖掘各分项工程中存在的降低成本利润点,降低成本。作为项目经理,要在充分分析施工合同和投标报价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部成本控制体系,确定成本控制目标,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形成成本控制全员、全过程参与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局面。
7、动态控制,分析成本,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既要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服务于成本形成的过程。预算员根据本项目的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清单报价表,进行综合单价分析,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目的。在这过程中,分项管理,节约成本。主要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间接费及其它费用。项目部定期定阶段进行成本分析,根据清单报价为综合单价法,对每道工序施工完后都要进行成本分析,明确赢利了多少,亏损了多少,找出亏损的原因,制订补救和改进措施,控制成本支出加强成本管理。
结语: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的主战场,施工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经济目标向物质成果转化的场所。加强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的重视。必须紧密围绕着建筑所包含的施工内容的多样性和繁复性进行管理,系统合理地控制施工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篇13
一、水利工程设计中问题
(一)设计内容缺陷
水利工程的施工执行是依据其设计内容来进行的。其中的设计缺陷一般都是体现在图纸设计、工程单价两个因素上,很多设计图纸都有不规范,尺寸标注不明确之类的问题。比如施工工艺不具体、机械型号不完整等等,这使得施工人员在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工程质量不高,施工进度也会深受影响。在分析水利工程的单价时,因有效的依据不足,分析不科学,或者对现场情况未深入研究,就很快把工程项目单价明确下来,甚至还以早期的工程项目单价作为依据,使得正常施工受阻,让工程项目单价与实际不符,影响工作概算,使工程投资准确性失偏。
(二)设计审核问题
在审核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设计的可行性、科学性,这是重中之重。不过,有的设计单位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对审核结果进行人为控制,让水利工程审核的科学性失真,也是一种责任心缺失的表现。故而这就造成设计审核工作的价值受损,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设计。
(三)基本资料不全
基础资料不全是审查水利项目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由于现场的质地、水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规划和选择受到很大影响,要是基础资料不够完整、准确,就会降低设计质量,甚至会对工程规模、防御能力产生很大的不理影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所以,设计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当下,不少项目因为时间、资金等问题而没有实地考察工程,直接就开始设计水利工程,结果设计出来的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要是重新设计,又耽误工期或者导致工程纠纷,使工程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在某个实际工程中,在设计时没有实地考察就进行施工,而施工中又出现打干井的问题,致使施工方案又被迫更改,既浪费了资金,又使得项目的整体管线设计受影响,故而要重新设计,损失极大。
二、水利工程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根据规范严格设计内容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的专业性、科学性是重要保障。在这个阶段中,设计图纸的规范性、科学性不但要得以有效确保,而且还应该对不同的尺寸、标注的阐述进行详细确定,而且每个标注都必须要正确。另外,对设计里的编制阐述需严格要求,详细确定、标明工程概括、编制根据、不同材料价格、施工要求等等,一定不能出现模糊不清的地方。而且还应该确保材料、机械、人员等的报价科学性,但需要根据水利工程施工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标准化编制,一定不能利用过时的报表来牟取不正当利益。
(二)确保设计审核科学性
要想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科学性,就应该做好设计审核工作,这是对水利工程全面评定的关键阶段,所以,水利工程设计水平的高低与设计审核的科学性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所以,要让审核设计单位具有独立性,这样才能够防止施工单位对审核结果进行人为控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需要将加强工程设计审核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以确保工作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3]因为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以后,使用年限很久,故而审核工作离不开其前瞻性的特点,要不断更新审核内容、要求甚至是有关的软硬件工具,这样才能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审核,杜绝审核以后的设计问题,保证审核单位的基本职能得以有效履行。
(三)保证基础设计资料真实性
因为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求极细,工作量又特别大,设计单位应该合理增派人手,高效、科学地进行设计分工,让设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不至于过重。水利工程设计基础源于设计资料,设计资料的可靠性异常重要,必须要认真做好水文资料审核工作,使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在设计水利工程时,要严格保证所运用的基本资料及数据的可靠性、精确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想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保证水利工程功能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在注重工程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的发挥。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反思,努力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为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