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园林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园林艺术论文

篇1

中国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和谐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国山水画自觉把山水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竭力创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就是形与神、情与景、实与虚的融合与统一,是自然美经过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华,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西方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强调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古希腊的普罗太戈拉认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体地位,作用重大,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张“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要统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园林艺术重视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观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强调排斥和斗争,看待世间万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观点,注重一分为二。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态美学价值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具有的生态审美智慧,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相统一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是研究人与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重建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和关系,使人类生命与环境生态实现和谐交融。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突出表现生态美学新的审美高度,重新体现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按照生态学世界观,审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价值和特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是生态系统中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人类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传统思想,要“诗意地栖居”。中国园林艺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崇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同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是一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造园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形态,对构建新型生态审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重视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互动。运用因借体宜、虚实相生等造园手法,融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审美观念,尽显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态之美。运用显隐互现、曲折婉转的造园原则,使自然景物与审美主体的情景互动、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觉升华为意境灵动之美,构建自然生态的园林意境,充分展现大自然的生动形象和无限生机,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对生态美学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园林艺术注重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选择营造园林景观中,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景随形,提高自然园林景观的生态审美价值。中国园林艺术为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提供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机遇,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篇2

2、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避暑山庄的核心区为宫殿区,游览区域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湖区洲岛交错,既有人工痕迹的亭榭也有自然形成的洲岛。避暑山庄建筑种类和形式主要有以下这些殿: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也是体现山庄园林功能要求和活动内容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做为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起居之所,殿的建筑一般保持了宫殿建筑的格局,如谵泊敬诚、四知书屋、松鹤斋等。坊:是我国古代大的建筑群前面或跨道衢大道的一种装饰性建筑,山庄则多将其置于桥的两端以壮观瞻,如芝径云提、长虹引练、双湖佳境等。室:在古代园林中,一般为居住之所。建筑小于厅堂,且多注意取景,如青松书屋、玉岑室、纳景室等。斋:规模较殿堂小,形式也灵活,一般多坐落于幽静之区,为读书、娱乐之所,如创得斋、双山斋、宜照斋等。亭:为休憩凭眺之所,也是园林点缀建筑,如南山积雪、四面云山等60左右个亭子。轩:是一种形式似古代东方式的建筑,园林中多建于高敞之处,以助观瞻,如山近轩、嘉树轩、春好轩等。山房:在古典园林中本为寝居之所,如静寄山房、静含太古山房。楼:系多层建筑,一般置于主体建筑之后,如云山胜地、烟雨楼、一片云等。阁:山庄的阁一般是四面开窗的多层建筑,金山、舫、阁等。还有台、榭、舫、堂、馆、廊、门楼等多种建筑格式,代表建筑分别为畅远台、青雀舫、水心榭、戒德堂、清舒山馆、万壑松风长廊、丽正门等。避暑山庄做为规模巨大的皇家园林,以树松为骨干,广植乔木,配置各种花卉形成了植物景区,以此命名的景观代表有松云峡、梨树岭、青枫绿屿,长虹饮练、双湖夹镜种植万朵敖汉莲,直做黄金铺地观的金莲映日。古树老榆、巨槐和不计其数高大乔木的大树园,一切都是巧夺天工、借景造园,也趋于于自然的古典皇家园林。

3、假山叠石

避暑山庄的假山因地制宜、因景构图、因材施用,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有以下几种:大假山,既严格意义的假山,规模较大,不是做为建筑物附属的独立假山。及以文津阁、烟雨楼、文园狮子林三处假山为代表,楼面作山,以云山胜地和畅远楼前的假山最富代表性,依崖叠山,以万壑松风为代表,叠石成岛,以金山为代表,庭院中作为点缀的小假山,宣照斋、广元宫为代表,烘托路旁碑歇的山丘点缀如《古栎歌》碑、万树园的《绿毯八韵》碑等,池山:鼓浪屿的假山为代表,这些假山的布局形成提升了避暑山庄园林氛围。避暑山庄虽然博大,但无水就无魂,水是避暑山庄的灵魂,避暑山庄现有水面500亩,约占全园面积的十分之一,大量的风景建筑无不荟萃与湖区,康乾七十二景,有约三十个是以水为风景主题的如芝径云提、水芳岩秀、曲水荷香、芳诸临流、水流云在等。园林用水贵在一个活字,为保证山庄水量,首先是引武烈河水入园,当年武烈河的水量完全是可以满足山庄需要。山庄的泉水也是水源之一,有热河泉,热河泉并不是单一个的一个泉,而是由众多泉眼组成。还有就是山区的缓流,也是山庄水源的组成部分。现每逢雨季股股缓流从松云峡松树岭等沟壑中潺潺而生,烟雨楼、金山、月色江声都依水而建,水心谢为分水的闸口,矗立水中,山庄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居。

篇3

(二)认知水平影响下的交融提升

认知水平(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对“能指”所产生的心理概念即“所指”的内涵深浅。也就是说,园林设计者本身的认知水平越高,园林艺术所能到达的境界也就越高。明清园林的营造是在文人指导下进行的,而文人在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影响下具备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设计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明清的文人园林才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造诣。文人在营造园林时赋予了主客交融达到最高境界的可能,但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所见同一能指产生的心理概念也是不同的。赏园者的认知水平越高,他们所能体悟的园林交融境界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与园林设计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而在明清园林建造初期,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同一性使园林成为了文人自我沟通的情境空间,这就为文人的自我超越、思想升华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狮子林中,有一处名为“立雪堂”的简单庭院,仅由中部主院和入口处的一处天井组成。庭院主建筑“立雪堂”坐东朝西,庭院南北两墙均为实体墙,与外界隔离,仅在北墙靠东侧开一门洞。这处庭院的精华部分在西侧复廊(两条走廊中间隔一道墙)。其中,复廊的西廊与山林景区相邻,廊墙开五扇六角形窗洞,东廊则依靠“立雪堂”庭院,廊墙开五扇圆形窗洞,中间隔墙则对应东西两廊墙所开窗洞置五扇玻璃彩窗。这样,无论是从立雪堂庭院向东园街景,还是从复廊欣赏立雪堂院内景观,都将透过虚虚实实的窗洞屏障,感受到若隐若现、韵致无穷的风景。夕阳西下,阳光透过复廊窗上的彩色玻璃入到院中,色彩斑斓的光影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园中景致的动态美展现眼前,这就是“物境”。如若发挥想象,将这些光影与梦境、幻影相连,那么似梦非梦的感受便将我们引入了“情境”。若是对狮子林与佛教文化之间的渊源有所了解,并对佛法有所感悟的话,那么便会遁入“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佛学“意境”之中。而对“立雪堂”之三个境界的递进感悟便是认知水平对艺术精神交融影响的实在展现。

(三)交融下的三种境界

“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常常被用作中国古典艺术在美学上所达到境界与层次的评价标准。“三境说”在王昌龄处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总结。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他进一步对由“境”产生的“思”做了对应阐述:“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在现代艺术设计研究中,“三境说”仍然为学者们广为应用。然而,在对其进行归类划分时,依旧会遇到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模糊性与暧昧性问题,何为“物境”、何为“意境”常常依附于研究者个人的理解。其实“三境”的形成是存在内在规律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上文所构建的交融模式理论模型并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法对“三境”进行重释。我们可以把一组对应的“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基本单元理解成一个“境”;“境界”就是这些“境”根据认知水平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相近及相似性要求所凝聚而成的集合。不同的认识水平与需求层次将“境”归类分成不同的“境界”,于是就有了“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的区别。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可以与“三境”进行对应的。事实上,“三境说”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不同艺术作品所达到的境界,同时也能用来描述同一艺术作品由不同欣赏者所领悟的不同层次。“物境”是能指“物质形式”与所指“名称概念”、“功能作用”等基本单元的集合,满足人们生理、安全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园林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实体与功能表征便是“物境”形成的空间基础。“情境”是能指“物质形式”与所指“风格特征”、“关联事件”等基本单元的集合,主要满足人们审美、归属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需求。园林设计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在“情境”中得以体现。“意境”是能指“物质形式”与所指“理想寄托”、“象征意义”等基本单元的集合,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意境”的营造与领会需要依靠特殊的实践经验与人生体悟才能得以实现。事实上,园林艺术的价值就是在情理交融不断升华最终达到理想“意境”的高度之后才获得了更加超然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人为地给“三境说”定下了划分的标准,但这并不代表“三境说”在客观上真实存在着是非的边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层次”把“和”之对象用“分”来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使研究方法有迹可循,保证研究具备普遍的参考价值。然而,在做研究总结时,仍要把“三境”作为整体之“和”来收尾,才不失中国艺术文化的精髓。

篇4

1.1.2“无为”明代计成的《园冶》中出现的“无否”与“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一美学命题,其精神内涵便是道家思想。道家重自然,抑人工,这一命题其实也说着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园林本为“人作”,倘不是“人作”,这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园林这种广义建筑文化,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但是,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一主退隐休憩、澹泊冲淡,一主功名进求,灼华热衷;一在出世,一在人世;其哲学一为儒,一为道是很显然的。道是“无为”。离宫殿、坛庙而就园林,便是心理思想上的“无为”。因此,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1.1.3“贵柔”与“尚曲”中国古代无论讲什么园林文化,都离不开事物的曲线之美,也揭示了“道”的这一文化节底蕴。“道”性至柔,柔则必曲,古代园林文化当中的“曲”,确是道家“阴柔”、“贵雌”文化哲学思想上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园林,都以曲线见长,无论是园林中的建筑物,还是山水道路、草树花卉,都具有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其曲线美更强烈、更婀娜多姿,显得理逗人。曲线代表着柔和、流动感和丰富性,这样的特点在苏州园林中的桥、廊、墙,以及驳岸处、建筑、花坛等处处都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线都顺应成自然的曲线;山峰起伏、河岸湖岸弯曲,道路蜿蜒,植物配置也避免形成规则的直线,总要高低错落、左右参差,形成自然起伏的林冠竖向线和自然弯曲的林冠投影线,即使是亭台楼阁等人工的建筑,也把其屋顶起翘形成自由的曲线。

1.1.4“有与无”“虚与实”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手法,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通过叠石的山峰、曲径的廊檐、层叠的树林、灵动的水域,以实代虚。假山实体的坚实有力,峰上的“漏、透”使得假山实而不死;曲径的廊檐,在墙体上广开漏窗并造型各异,墙外景致若有若无;林中置径,植物高矮错落,疏密变化,丰富了景点的层次和意境;园中置水,以水面倒映衬托庭园,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等等。同时还通过影、风、色、香、光等来共同完善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结构,对园林中意境的构成起了重要作用。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云破月来花弄影”、“粉墙花影自重重”等这些诗句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都是形象写照。而“远香堂”、“留听阁”、“烟雨楼”、“月到风来亭”、“荷风四面亭”等更是应用虚景而形成意境的代表。

1.2道家思想与园林要素运用的相通之处

1.2.1理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讲究“无水不成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还是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倍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水景的塑造在古典园林中,一般不以宽阔冗长见著,水域边沿自然延伸,若断若续,曲折婉转,似尽无尽。有些古代园林原本就是自然之水,并不是人工平地挖掘而成,也是要通过一定的人工手段,来改变它自然的形态,让它与自然之水更为神似。这里面的水景平面布局的曲线是到处可见。也是中国的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苏州网师园中的水体又似花园以水置景,精巧秀美;各具特色,疏朗典雅,保持了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古韵,“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道家思想。

1.2.2叠石掇山中国园林中的石山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构景元素,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艺术特点是:根据错综复杂的自然山势,随形随势,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园林的平面布居为自然山水式,而不是西欧古代的几何式。叠山理水,模范自然,以曲致为上。以叠山而论,无论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扬州片石山房的假山、个园假山、小盘谷假山,还是常熟燕园的假山、上海豫园的大假山,莫不尽然。陈从周说,比如上海豫园的大假山,“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阁,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这是说大假山位于曲折蜿蜒的园林环境之中,其“山路泉流纤曲,有引人入胜之感。(陈从周《园林谈丛》)

1.2.3植被植被在园林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是不可免的,然而这种加工是以不损害其自然风韵为基础的。或者可以说,通过人工,使花草树木显得更像自然,无论就其空间安排还是平面布局以及其与园林其他景物的因借得宜等等,都要经过美学构思,不露人工痕迹2.2.4亭在中国园林的亭,或玉立于小丘之巅,或濒水而建,或隐显于藤萝掩饰之际,或凝伫在幽草深处,既是园景的重要点缀,又是游众休憩之处。亭有独立亭,半依亭之别,前者俏然独持,后者与廊、壁相连;亭之平面有圆形、扇形麦收梅花形;亭之顶以攒尖式为多见,歇山顶也很普遍。“重盖峨峨,”多少曲线组成了美的“合奏”。又如曲廊、波形廊或回廊、爬山廊等,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水廊、网师园的曲廊、射鸭廊,沧浪亭的复廊以及颐和园的长廊等等,透逸多姿,依势而曲,又能为游人作引导作用。

1.3道家思想与园林空间布局的相通之处

1.3.1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老子的“有无相生”理论应用在古典园林中,可以体现在实体的“有”与抽象理解上的“无”。这里的“有”是指“门、窗、墙、廊”等,通过“有”的表述营造一种主观上的“空无”。虚就是空,是空灵,是“无”;实就是实在,是“有”。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在某种意义上虚比实更重要,只有虚空的存在,才会有灵气的氤氲流动,才可以“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空间,使空间曲折变化,虚实结合。

1.3.2化有限为无限古典园林“有限之无限”的空间意象来源于道家美学。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是通过现有结构元素的合理组合来达到视觉无限的景观感受和精神超越。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通过各要素的分隔、穿插融合,扩大了有限空间的视觉效果,趋向于实现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效果。造园时往往通过远借远山、天际等悠远之景,拓展视域,远化空间。这种手法突破了园林自身基地范围的有限界域,突破了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观赏目光从园中景物伸展到无穷远处,从而启发审美者在观赏中从“有”导向“无”,从“实”导向“虚”,从视觉感受导向心灵的欣赏与体悟。

篇5

1.精简提炼,以少胜多

浓缩天地、咫尺山林是明代园林设计师计成构园风格特征,在他的设计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园林设计中片山勺水代表自然的广袤,以点带面展现大千世界的丰富。正如古人对计成山水园林的评价“: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种浓缩天地万象的写意手法,被计成在设计上运用自如,其设计手段也越发简练传神。如在园林中以峰石三两块相拼加,采用上大下小形态,山石沉稳之势因此改变,展示出灵动效果。在连续出现的湖面上修建曲折迂回的长廊,带给游人以江湖万里的遐想。在大面积自然景观处理上,要显现大自然勃勃生机特色,山石小景要展现灵巧自然情趣。特别是峭壁处的景致处理,要展现幽谷深壑的意境。在意境渲染上,计成除了凝练自然山水特点精华外,又创造性地形成特有的“未山先麓”写意特色风格。“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增”即利用山石局部特征,利用地势的起伏,来展现连绵不绝的群山和广袤的自然风光。书中以陵享阪施,错之以石,置其间,缭以短垣,似乎奇峰绝嶂,又似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进行描述。这样的设计,给人身处大山,临危深谷之感。

2.运用类比手段,体现主人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表达方式多以含蓄、隐晦等方式,不喜直抒胸臆。这样的思想也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计成在园林设计中就以象征、类比和暗示等隐喻内容,赋予园林别样内涵风格。如在园中书房处栽植挺拔的松竹以显示主人的高风亮节,在迎宾处设置稳固的山岩来突出人物伟岸气魄。在亭台匾额上书写励志题咏来激发意境。这样的人文设置,给园林美景增添了人文书卷内涵,使园林在景致衬托下,更增添雅兴,提高了园林的文化品位。3.构园无格,无法而法。中国传统建筑,多提倡对称、规范、有章可循原则,虽然也提倡创新,但真正能够做到推陈出新者还是少数,计成在园林设计上提倡“有异宜,无成法”,要根据造园环境和主人特点进行设计,没有一定规范可循。这就需要每座园林都能呈现不同特色,这才是园林设计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明代,园林热席卷全国,各地官绅都有将自己住所建成园林意愿。这也造成园林建设程式化倾向。这种建造形式将会是对园林创造性设计的扼杀,是设计艺术的倒退。计成对这种园林设计现象,提出“构园无格”思想,点出建造园林要突破标准框架,要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地建造艺术个性鲜明的园林建筑。在他例举假山设计为例,假山岩石造型要富于变化,没有严格规定。并非都要将主石居于正中,偏移左右有时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于有些设计者追寻的“下洞上台,东亭西榭”机械性的生搬硬套模式,计成给予严厉批驳,指出这种建筑模式迂腐可笑,毫无特性。在人工建筑物体的形态上要积极创新,无论楼宇还是亭台都要结合环境体现出“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的唯美意境。即使窗格门栏的款式也要不拘一格,脱俗有新意。园林内地砖纹样要有创新,铺设方式和图案可根据地形和园林特点进行设计,反对抄袭其他人设计。计成对沿袭旧制的工匠称其为“无窍之人”。对不思进取,抄袭者,他曾说:“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

篇6

1.2小品

硬质景观设计中小品的种类繁多,例如雕塑、花架、坐凳和健身器材等,这些小品设计可以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以坐凳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布置坐凳时既需要前面有宽敞的视野,又要坐凳空间周围的景色怡人。同时,设计师还需要从安全防护性的角度考虑,注意为坐凳设计提供辅助设施,例如花池、台阶和矮墙等。这样既可以为园林参观者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又可以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安全性方面的心理需求。

1.3景观构筑

现代园林的景观构筑主要为灯柱、检查井、雨水井和垃圾桶等必要的景观设施。在传统的景观构筑设计中,其艺术性常被设计师所忽视,从而影响了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整体美观效果。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景观构筑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设计师的重视。例如,在设计检查井盖时,设计是可以对井盖颜色进行合理地设计与搭配,以丰富多彩的图案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将井与周围的环境设计融为一体,又可以起到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园林景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2现代园林软质景观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将草本植物、藤木、灌木和乔木等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植物在色彩、线条和形体结构等方面的自然美,从而形成和谐美观的画面,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为了保证植物造景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种植区域地质、小范围的气候和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等综合考虑,使植物造景的形状、色彩、数量和成活率等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结合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形成疏密结合、层次分明和群落结构丰富的植物景观。

2.2水体

水体分为喷泉、溪涧与瀑布等形式的动水和湖与潭等形式的静水,其为园林景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因此,设计师在水体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水体特点,使现代园林景观动静结合,构成活泼生动的画卷。以喷泉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将其设计为音乐喷泉,并辅以光影配合,增加喷泉的变换效果,从而让观者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同时,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借助自然水体,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地将其嵌入园林景观中,这样既可以使观者仿佛身在大自然之中,又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篇7

植物造景在园林艺术中能够发挥出丰富和美化空间的作用,在园林建设中,所形成的很多景观都和花木存在着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关系。比如“金莲映月”、“梨花伴月”、“松壑清月”、“万壑松风”等都是以花木为主题的景观,只有结合客观环境和人们的主观感情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园林形式的不同,往往就会形成不同的园林主题和园林环境。比如,提供休闲服务的公园和节日广场,需要营造出喜庆和欢乐的氛围,应该以暖色调的色彩为主;对于一些主题园和烈士陵园,因为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基调,所以应该以冷色调的色彩为主。植物种植的艺术性除了表现在植物的习性上之外,还表现为植物和其外形的协调搭配上。在保证各自园林特色的前提下,要兼顾到植物材料的芳香、风韵、色彩、形态等美的特色,重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促使园林艺术能够实现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

3利用空间布局来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空间布局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只要是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在设计之初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的场所和对象,包括园林的使用对象、规划空间的组织、建筑的分布,无论是居住区的园林空间,或者是公共的园林环境,都应该具备其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现代城市,在建设园林时,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都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显得更加重要,每个设计师在园林设计时都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园林空间体现出合理性和美观性。设计师们要对园林空间融合加以重视,要遵循艺术美的原则进行园林构图,使园林风景能够在比拟和联想、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微差等的艺术创作中趋于完美。

4利用园林小品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美

篇8

“美学”来源于希腊词“aesthesis”。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心理学中对认知或认识的定义,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包含了涉及观赏者与园林植物相互影响的所有过程,观赏者首先是对园林植物做出感觉上的分析,甚至可能将其与之前的经历或所感进行比较,随后对园林植物进行理解和评价,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美学直觉和美学知觉。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与其他认知亦有相同点,即是感直知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需要人为的引导才能完成。合理利用现有的美学认知,对人类的感知觉进行引导并提升美学认知,才能成就了园林的发展甚至审美的进步。

2.1美学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以内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径而言,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天论》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今人或谓之耳、目、鼻、舌、肤,分别为听、视、嗅、味、体(触、压、冷、热)等五种感觉。2.1.1视觉

通过视觉(Vision),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古典园林多留给人绿意盎然的场景印象,绿色平静安定,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而陈淏子在《花镜》中形象地描写了园林花卉随着季相时序之变化呈现出的美丽色彩,“春之柳破金芽,海棠红媚;夏之荷盖摇风,杨花舞雪;秋之云中桂子,月下梧桐;冬之尚有枇杷垒玉,蜡瓣舒香。怡情适志,乐此忘疲。”所谓“一年无日不看花”为孤苦的隐逸生活带来的愉悦。可见,园林植物丰富的色彩变化带来了更多的视觉美学体验,亦给园林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1.2嗅觉

长期以来,嗅觉(Olfaction)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原因不外乎在于“嗅觉”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即是一种远感,据悉约有1万种气味未能被识别和记忆。运用这种神秘的感觉器官的原理,通过它来认识大自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首先从嗅觉写夏夜所带来的,而写荷以“气”,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细香可嗅,融气于境,丰满诗句表达的境界。园林植物花木在带来宜人芳香的同时,其本身又能杀灭多种病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各种花香由数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含有芳香族物质,如酯类、醇类、酸类、酮类、核烯类等物质.可刺激人们的呼吸中枢,促进入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充足的大脑氧供应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都对人体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2.1.3味觉

味觉(Gustation)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作为一种受到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由五种味道——甜、咸、苦、酸和鲜组成。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是一种椭圆形的红色果实,长不过2厘米,表面上看去没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后大约4小时之后,却可以改变味觉:酸的、苦的、辣的都变甜了。在独特视觉面纱之后的园林植物还有更多惊喜让人回味 无穷。

2.1.4听觉

听觉(Auditory)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听愉悦之音,心情则愉悦;而听糟粕之声,心情亦败坏。显而易见,人之心态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声音是息息相关的。创造大自然的“声景”,如松涛竹韵、桐雨蕉霖、残荷听雨、柳浪闻莺、高槐蝉唱等,都是天籁之音,应和了闻声者的不同心境。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化境,无边落木窸窣之声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深沉地渲染诗人情怀。而园林植物自身特殊的物理特性多孔还使其具有一定的消音作用,常绿阔叶树具有良好的减噪效果,浓密的人工林带可降低噪声10—20分贝,因而使环境变得安静。增强了人们在听觉环境中的舒适性,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园林植物之美所带来的饕餮盛宴。

2.1.5触觉

触觉(Tactile)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触觉的产生想必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无比重大的事件。实验表明,非同一般的触觉体验可以让人活跃并促进循环系统。园林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科学家们检测发现,—片杉幼林,每天由于蒸腾作用能消就太阳辐射能的66%,由于树冠的覆盖,减弱了光照,从而也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园林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热舒适度。

2.2美学直觉

直觉(Intuition)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一种方式,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以及以后的黑格尔、谢林、斯宾诺莎等,尽管突出强调理性关于获得知识的作用,但并不否认人可以通过直觉获得知识.美学直觉同样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树荫让人们感到凉爽,哪怕是站在烈日曝晒下冒烟的水泥地上,有典故曰望梅止渴,大抵都是这个意思。美学直觉是不通过感官的,它的来源是“识”。曾经在某处感官感受到的愉悦,或者未曾见过的新鲜植物或植物配置方式都能引起美学直觉的迅速活动。美学直觉能够将植物配置时刻意的留白补充,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美学直觉带来的亦是更加多样的美学认知。

2.3美学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与感觉不同,知觉是人们对园林植物的整体认识,反映其整体形象。与直觉相比,美学知觉更具稳定性并不仅仅是对园林植物经记忆综合后产生的联想,更多的是经过意识加工后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花木又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媒介。古代哲人意识到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生活向自然规律有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酌,自然也具有社会精神的意义。清人张潮《幽梦影》所谓“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谈,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家,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选,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说。园林植物已不仅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人们心之所往的物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对桃花又一次烂漫场景的描写,虽半字未提重寻未遇的失落,却更能让人体会到求而不得的怅惘。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美学知觉,都使情感认知与园林植物相互交织,园林植物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得到美感熏陶。

3园林植物美学认知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出现的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植物设计配置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们为了更完整地营造美感环境氛围而煞费苦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艺术设计中首先应因时、因事而异,满足人们的根本物质需求,而更进一步,艺术品应具有一定的意境涵韵,传达设计者的精神内涵,对使用者的知觉具有一定的引导组织作用。借助于美学,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现这一类物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感情上的愉悦。而意境涵韵的营造不能单单依靠使用者自身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是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引导使其充分展开想象,在意识中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3.1园林植物美学感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3.1.1视觉(观)

(1)观农梗大尺度的经济菜田(如春油菜花,秋小麦等),成为春秋季特有的大地艺术,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让游人进入景点时顿然豁然开朗。

(2)赏花田利用花木林加以草本铺地形成以春景为主、夏景为辅的景观,形成结合林木的观赏花田,即可识别花木种类,亦可在指定点拍照留影。

3.1.2嗅觉(闻)

(1)嗅花草从远远的林间道上就能闻到百花随风传来的香气,进入之后,四季草花组成的美丽花园 (图2),百花簇拥,芳香四溢,让美妙的气味得以充盈全身,沐浴在花香的海洋当中,也可以近距离的与某一朵自己中意的花朵亲密接触。通过实地勘察、亲身体会,了解花草的属性与其香味,观摩插花表演,熟悉精油的制作流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香味。

(2)闻墨香自古以来,书与墨的香气一直是一种深远文化的象征。花团锦簇的世界里,虽然不能摘花带回,但是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致画花,品花画,闻墨香,谈花意,现实中,再艳丽的花草总有凋谢之日,而在这些美丽的花鸟画中它们却是永恒而美丽的。

3.1.3味觉(品)

(1)饮果茶在秋季可以摘果,品新鲜的水果,在冬季则可以品尝水果茶饮。徜徉于自然之间,品原生之味,堪称是满足味蕾的饕餮盛宴。

(2)品蔬果在果林之中设有果农驻点,给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的机会,不仅是简单的选果摘果品果来满足自己的口腹,还可栽种果苗来体验果农的辛勤劳动,品味蔬果背后的味道。

3.1.4听觉(听)

(1)听自然营造溪流叮咚之声,雨落芭蕉之声,竹叶细语之声,常言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林中游人只有放慢脚步,放平心态才能体会鸟鸣之音的优美,鸟之音伴随着游人的脚步愈发清脆,游人的内心也越发的平静而轻盈。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能使得有人心情平静下来,慢慢的体会自然,亲近自然母亲的怀抱。

(2)听传说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传说的丰富程度不可小觑。不管是民间轶事还是亘古传说,只有在林间,心静如水的时候,这些传说才越发神秘,才能体会到它们的真实与魅力。

3.1.5触觉(触)

(1)触古木对于未有人见的古树加以复原,通过触感增进人与古树之间的联系,历史的年轮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以此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利用古木的机理搭配园林石的瘦皱漏透,给人带来愉悦的同时蕴含更深的美学内涵。

(2)靠绿垣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果,其奇妙的质地和形状使游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用植物材料做成植物墙、植物凳、植物栏等,让游人通过坐、立、靠、躺、卧等不同姿态,与植物有近距离的接触而对于自然有一种好奇与赞叹的感觉。

3.2园林植物美学直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法国美学家迈耶曾说过,“艺术作品不是独白,而是对话”。随着人类对事物探知,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个人独白,普通的感官体验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学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园林植物的美学直觉意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识”,并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并与“识”发生关系,并为产生知觉奠定基础。美国艺术家Jim Campbell在中国香港的爱丁堡广场为行人和游客设计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一座由各式各样散光灯构成的闪亮“迷宫”。通过2000多个LED发光灯,设计者布置了一座80英尺宽20英尺高的巨大艺术“迷宫”,远远望去,各灯管好像是无序随机排放的,宛若一处梦幻之境,令人想要走过去、穿过去一探个究竟。利用发光灯这样一种普通材料却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吸引人们参与体验的同时,看似无序中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多样的艺术联想领悟为这一作品添上多姿多彩的色调。亦如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艺术具有主体性,观赏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观赏者的审美眼光和既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而艺术品自身形式及结构的特殊,保有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给观赏者的参与以自由,看或不看是一种选择,今时看与彼时看的不同又是另一番意境。

3.3园林植物美学知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的美学知觉将人们从简单的观察,直白的反映中拯救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与空间时间环境融为一体,如当人置身于“虽为人做,宛若天然”的江南园林中,面对宛然如画的景致,触景生情,人们不自觉地将回忆、想象、温爱统统融入这咫尺山林的意象之中,进而使人的灵性与环境同构产生审美体验。济南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为圆形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吸收市花“荷花”的视觉元素,外观上由大、小各36片荷花瓣围合而成,在蕴含了济南市市花“荷花”的深刻寓意的同时,为体现体育馆夜晚的“荷花”造型,采用全彩LED线性灯将大、小36组花瓣进行勾勒,为丰富整体照明的立体感和画面的饱满度,故在每个大花瓣上层叠的结构体上按一定间距排列安装LED模组,使花瓣更具观赏性。通过控制系统可以使大、小花瓣轮廓实现整体和分别变化色彩,并形成花瓣间的层次变化。模组通过控制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跑动变化,营造出犹如花开的生长变化。体育馆主馆钢结构屋盖采用弦支穹顶结构,大、小花瓣为单层网壳结构,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状层叠的机理,隐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长趋势。与两侧的游泳馆和网球中心,三馆呈“品”字形,体育馆像绽放的荷花,游泳馆和网球中心则像两片荷叶,将荷花托起,把荷花绽放的瞬间完美呈现。总体布局上又利用市树市花的意向内涵与位于西边的体育馆形成了“东荷西柳”的恢弘气势。柳叶、荷花的造型让济南奥体中心充满了生态的美感,而其中许多环保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这个建筑群从里到外都体现了科技全运、绿色全运、人文全运的理念与精神。越相同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共鸣,无法想象让一个从未见识过荷花洁身于淤泥景象的人去领悟其高洁,而这高洁本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理解认识。合理利用人们既有的认识,展示设计内在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才能为提高美学认知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再会成为阻碍人类实现想法表现意愿的绊脚石,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的挖掘才是设计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篇9

在园林施工中,为了贴近自然,假山多作为园林的主景或是地形骨架,起到阻挡视线,减少人工雕琢的成分,增加自然情趣的效果,它是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园林建设中利用山石的凸凹形状,配合水体的相得益彰,从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而水体对于任何一种园林景观来说都是增加景观灵秀之气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园林的血液,是园林的灵魂,无园不水。水体一方面是一种景观同时还起到为园林制造气氛效果的作用,像静态水景以寂静深远而取胜,给人带来宁静祥和之感,而动态水景则具有灵动精巧的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也随之雀跃欢欣。

1.2园林植物

植物对园林景观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同时还可以传递一种精神思想,如梅意清高,荷寓圣洁,兰如君子等等,园主的精神思想可以通过园林植物很好的表达出来。一些古树名木还可以烘托出园林的气氛,植物构景的方式也很灵活,与其他景物搭配都能形成很好的景色,同时植物还可以增加园林的色彩,使园林景观的色彩更加的丰富,另外,园林植物还可以改变园林的地形,使园林景观呈现出层次感,而且山水建筑的造景也离不开园林植物的装点。

1.3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建设中作为休憩和观赏的建筑物,常见的园林建筑多为亭、台、楼、阁、廊、榭等。这些建筑物在起到造景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游览者休憩的场所。园林建筑要结合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来造景,如古典园林一般要采用古典建筑物,结合周围的山水林木,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意境。而现代园林则宜多采用时代感强烈的建筑风格,着重简单大气以及对空间的分配利用,透露出现代化的明朗和简洁的时代气息。

2园林施工管理中造园艺术的应用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以及园林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严格监督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尽可能的避免施工中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在园林施工前要对造园艺术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整体设计艺术效果的鲜明性及舒适度,另外,还要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合理利用工程中的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2.2突出园林艺术的设计效果

在园林施工的管理中,要充分利用造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避免园林景观的呆板和单调。植物造景要结合土壤、地形,周边景物等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生长发育中对日照,湿度、温度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要做到适地适树,即在合适的土壤地形上搭以与之相适应的植物配置。植物造景的方式也要依据园林的整体风格而定,如自然式配置就以模仿自然环境为主,具有活泼愉快的情调,而规则式配置则强调对称和规整性,往往是成队成列的种植,从而具有很强的人为感,还有混合式、自然式等造景方式也各有其不一样的特点。因此不能盲目的采取某一种方式进行植物造景,而应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植物和造景方式。园林建筑的设计也要依据园林的地貌条件,使用功能,景观要求等而定。娱乐场所的建造在封闭性的同时还要保证畅通性,这样既能满足方便游人的出入需求,还可以留出单独的私人空间以供人遐思。各个景区的设计也要突出其个性,雷同地方不宜过多,反之则失去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更吸引不了游人的视线。在园林设计的颜色搭配上也要注意明暗搭配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总之,园林艺术的整体效果要有自身的特色并能很好的体现出园林的独特魅力,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最佳园林意境。

2.3造园艺术要突出主景地位

园林的主景是整个园林景观的魅力所在,园林景观在带来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向游人传递着一种精神价值。每个城市都有其文化特色,其园林建设也因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政策不同而带有地方独具的魅力。因此,主景的建设务必要有其特色之处,而造园艺术在空间的设置上也务必要注意突出主景的地位,做到主次明确,以凸显出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这样才能提高游人的观赏兴趣,传递园林的艺术价值。同时在主景的设计上还要注意和配景的合理搭配,有时一些小景物的装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选择搭配主景的配景时要注意突出主景的景观效果,从而营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

2.4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贴近自然,给人们视觉上带来享受的同时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缓解身心的疲劳。另外,它还向游览者传递了园林景观所在城市的一种文化和价值理念。园林的建设与造园艺术的有机结合,使得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科技和艺术的并存,极大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10

一、把好移植关

1.1栽植穴的准备

根据移植大树规格确定栽植穴的宽度与深度。一般宽度是移植大树胸径的5~10倍,深度达1m以上。挖坑时将表土和生土分放,把石块及建筑垃圾捡出,等候栽植。

1.2截冠

除了一些棕榈科和松科等植物在大树移植时不能截冠外,大多数园林大树在移植前必须截冠。首先,对所移植的大树进行重修,根据绿化需要进行截冠,截冠时在顶部20~40cm之内选择好骨架枝,留3~4个主枝进行“三定”,即定枝、定位、定向。每个主枝从主干分枝部始留30~40cm进行重截,多余枝全部从基部疏除,以平衡根冠比,提高移植成活率。

1.3消毒处理

锯口使用波尔多液、丙环唑等杀菌剂进行涂抹,可用塑料袋,在枝顶部锯口包扎3~5cm。还可使用树宝等伤口处理剂对所有锯口进行涂抹,树宝不仅可以起到防水作用,还可以促进锯口愈合,处理后明显减少锯口水分的蒸发。

1.4挖树

挖掘大树时要尽量保护好根系。土球直径不小于冠径的1/4~1/3,依树形而定,圆柱形可小,圆锥形宜大,土球要用草绳包扎,做到根部土球不松不散。

1.5包干

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树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四可减少大树在运输时对树干所造成的损伤。棕榈类大树,应用麻布等裹垫后用竹木条环状捆扎。

1.6运输

大树挖掘后,根据大树直径大小选择运输方式,如果不能人工装运的,应采用机械装运。在起吊、运输过程中要尽量保护枝叶和土球,争取当天起运、当天栽植。

1.7栽植前处理

栽树前要对劈裂、折伤的根系进行修剪,直径2cm以上的锯口要整齐,以利愈合,然后用多菌灵对土壤或根部进行消毒,比较难生根的名贵树种可用双吉尔(ABT)生根粉溶液喷洒或浸根,以促进根系尽早愈合,生根快,1g双吉尔一般可处理大树3~6株。

1.8栽植

在已挖好的栽植穴上先施塘泥等基肥,然后回填20cm的表土,将处理好的大树抬到栽植穴的中央。返表土回填树坑内,坑土离地面一半时,用脚踏实后再填,填土时使根系与土壤密结,但注意不要把土球弄松,以免伤到根系。

干旱少雨天气移植时可以使用保水剂,如国家林业局推广使用的旱露植宝保水剂,每株胸径20cm以上的大树一般使用300~500g,拌土100倍,和表土一起回填一半,另一半均匀撒在根系周围。

1.9灌水

大树栽植后应立即整修树盘或留好树池,当天灌水,灌足灌透,水渗够后及时封土。

二、把好移植后的管护关

2.1注意支撑

大树种植后应立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左右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2.2控水

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少。因此,只要保护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时会导致烂根死亡。一般来说,第一次淋水后,待10d左右开穴浇1次水,以后10~15d浇1次,但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情况而定,如使用保水剂可以根据降雨情况1~2个月浇水1次。

2.3保持水分

大树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可以使用如下3种办法:①叶面最好使用抗蒸腾剂。一般抗蒸腾剂有效期长达14~30d,遇大雨自动失效。②人工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并且能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③使用注干法,即在树枝上挂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一般在抽枝发有5~10片叶后,可停止喷水。

2.4遮荫

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季节,要搭荫棚遮荫,以降低树木周边气温,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搭棚时,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2.5施肥

篇11

文人园林成熟于宋代,发展于宋代,那么它们如何将园林的文化气息表达出来、并让园林的特色展示其中呢?从这方面来讲,宋代文人园林更为重视的不仅仅是我们所观察的外在条件,它讲究的一种文人独具的内在意蕴,一种灵气和一种精湛艺术的体现。1.山水一体,以石造景。文人的内心犹如山水一色,容不得半点打扰的成分,那么对于他们的园林风格来说,自然独成一体。这一方面恰如其分的体现在山水之上,文人叠山造石头,寻奇石筑美景。像坡这样的文学大家更喜欢独自山间寻找奇石,或收藏或装饰自家园林,比如我们经常盆形山、隐蔽山等等。那么配合叠石山的水又何从而来呢?在宋代并未有太大的空间以便于文人们充分运用,所以这个时期文人喜欢以湖、池为景致填色“,可浮十石舟,今创亭压其溪”就是表达此意,运用是亭亭小溪配石山之景。文人园林的水为山石留影,山石主景,这样更能带来一种别样的闲逸隐趣。2.幽隐亭阁,静思其乐。在风格的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及宋代的亭阁,无论是竹制的亭子还是石筑亭阁,都会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如沧浪亭,它当时的建筑非常古朴,如苏舜钦在保持了当中原型的同时,让亭阁根据地形高低穿插其中,颇有一番人文情怀,当时的沧浪亭也因其“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古朴之美流传于世间,这亭子的构造以四方形隐匿在山顶之上,结构雅致。有一种文人情怀融入其中,所以亭子矗立在的位置就代表文人最想在此处欣赏园中美景,也恰是这个地方,能够闲情逸致,瞭望全景。在园林的设计方面,亭阁是点睛之处,也是文人最想歇息的地方[2]39。3.热爱梅竹,崇尚素雅。一个园林的构造,最需要的莫过于具有生命力的花木,宋代文人喜爱梅花和竹子,因此在园林的设计上,梅竹是常有的园林要素。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梅花的气度和素朴让文人们将这重要的园中景致寄托于梅上。那么对于竹子来说,更加是园林当中不可缺乏的元素,竹子的色泽翠绿,所以最能体现大自然的特色,宋代以清风喻竹,强调竹子如春日微风,能够传达最美好的寓意,让人有一种以竹为家、安稳闲逸的感觉。文人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释放,大体是竹子、梅花这样简单又不失雅兴的花木吸引了文人,在园林的布置上,就是这样的简单却又渗透着古典美的纯真与质朴。4.因地制宜,借景通透。在园林基地的选择上,一般也需因地点的不同而灵巧善变,因为绝大多数的文人更注重的一种文化习气的培养和世外桃源的追逐,基地的选择一般以景色幽静、极富特色为主。巧为“因地之宜,构为栋宇”,讲究的也是因地制宜这四个字,不同的地点具备不同的特色,要看这块土地是不是文人心里的感觉和意境。可是选择土地的面积毕竟有限,在构建园林方面,园林周围的外景也尤为重要,宋代文人在自家园林面积不足的情况下,通常选择一个周边景观优美的地方,这样即便是在自家的园林,也可以欣赏到周边的美景,可谓是一举多得,更加能够开拓视野,置身桃源。

篇12

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1.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

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1.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

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1.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美

1.2.1按寓意配置植物。

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1.2.2按诗情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1.2.3按画理配置植物。

篇13

所选材料与地基的密切结合是大地艺术的首要特点,也是与传统雕塑艺术的主要区别。当艺术设计人员选择森林、工厂废墟及沙漠等场地时,也决定了与之对应的创作素材,如:草、砂石、木材废旧设备等,对于艺术家而言,每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其本身就是一部异常丰富绚丽的风景历史,强烈的原始感更加深了艺术作品与场地之间的紧密关系,英国著名艺术家安迪•古兹沃斯的“石墙”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相互关系;而木材作为基本建材的一种,可塑造性比较强,其枝、干等自然形态异常丰富,动态感十足。如著名艺术家戴维•纳希的木制作品,不仅体现了木材的自然形态,也隐喻了生命复始的特点。一般而言,大地艺术所选材料是无污染、无破坏性的简单、干净的材料,这既是景观艺术家们对自然创作题材的创新,也是将其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有力前提。

1.1.2大地艺术的抽象性特点。

简单化是大地艺术形式语言的主要特点,其中金字塔、螺旋体、圆、线等是其常用的形式。正是因为这类几何形式较为简单,才深刻地植根于人类的意识海洋中,以此来获得对原始情感的最深刻体验,从某种观点来讲,它受精神学与美学分析相互结合的影响,特别是在仁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下,大地艺术的抽象特点表现得更为强烈。例如:线作为典型的一维性标记,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特性,由此能够较为清晰地表现出艺术作品的发展形成过程;圆被大部分国家认为是宇宙的象征,没有起点与终点之分,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其代表作为欧洲巨石场、罗比特•莫里斯代表作品“天文台”等,这些都能够为大地艺术创作提供极为有力的借鉴经验;金字塔是稳定性及动态二元性的典型代表形态,它代表着传承、热情、权力的巅峰。

1.1.3大地艺术关注工业文明下的废地资源。

对工业废地的关注,体现着艺术创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为特点的艺术形态作品,充满了对工业生产的批判寓意,激发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欲。

1.2大地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表现形式

1.2.1重新塑造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欧洲古典油画可以发现,风景的描绘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的特点,即便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但有潜存关照者的影像,此时的自然艺术是以一种被动形式存在的,诚如毕加索的言论,“艺术就是自然所没有的”观点。而大地艺术则充分体现了自然与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即:在尊重、保护自然的条件下,协调人与自然间的顺应关系,按照自然规律的特点进行大地艺术创作,如著名艺术家德•玛丽雅的代表作“闪电原野”便凸显了这一特性。

1.2.2对传统美学思想的挑战。

传统美学景观模式遭到了大地艺术的激烈挑战。后者认为美学的最基本原则应强调艺术的和谐性,重视景观与场地特点之间的融合性,这类艺术家们并不认为废弃的工业场地不值得利用,反而废旧基础上体现的破败之美更具意味,更能体现人类技术发展的每一阶段,是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前进的有力体现。而这类思想恰是对传统景观设计模式的激烈挑战。

1.2.3自然原生态的保持。

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改变自然原始形态是大地艺术家最为反对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在不改变原有自然面貌的基础上,对其做恰当修饰,更能使观众获得更为全新的审美感受,这一理念恰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保持地域特色”理念相一致,这也是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的体现形式。

2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2.1开拓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思维理念

大地艺术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设计者们的自然生态观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特别是史密森、哈格里夫斯等人对风景园林与大地艺术相互关系的探讨,使更多的园林设计者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语言创作形式,它涉及了各类元素,如:风力、水、重力等都可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其代表作品为烛台角文化公园,其中风作为公园所表达的首要主题,凸显了自然的自我表达之力;“环境剧场”展现了雕塑地形的特点。

2.2艺术化的地形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源于自然”与“高于自然”是传统地形处理的表现形式,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各自的特色。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使得城市绿化面积极大地缩减,自然地形表现形式并不能充分展现出来。而大地艺术中对地形的处理方式恰能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经验。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可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借助主观化、人工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改变园林地貌。在体现设计灵活性的同时,创作出适应社会大环境氛围的小自然景观。其代表作品为英国苏格兰南部的詹克思花园。

2.3大地艺术对现代环境场地恢复的影响

大地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是批判城市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但随着大地艺术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他们发现被摒弃的土地及废旧工厂所凸显的荒凉破败气息与大地艺术所表现的主题形式十分吻合,工业废地越来越多的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发现,它不仅能逐渐恢复被破坏的土地资源,使得景观质量被提升,还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各类废弃物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废旧场地的破坏程度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解决,还需融合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进行艺术创新改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