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依据来自各界的相关理论、经验以及其他支撑体系的建设。体系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将权变理论、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研究作为理论基础,也可以预算会计体系作为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基础,同时还可参考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来建设适合行业性质的管理会计体系。
(一)理论基础
对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能采用两极理论。这就是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任何形态的组织机构来说,不可能存在一套绝对最好的管理方法。因此,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中应学会运用权变理论设计并建设一套与单位实际相关,但系统全面性和用户灵活性可因特定情况而不同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在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上也无需追求绝对,适当提供替补措施和应急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而且更能激发创造潜能。行政管理学,作为政府积极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产物,为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提供了直接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学更加重视对成果和绩效的研究。在规划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目标时要考虑以公共管理决策服务为目标,而不应只追求内部发展或效益最大。在此目标基础上构建的管理体系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能更有效地为决策管理和会计信息获取提供服务。行政管理学和权变理论系统相结合,可充分支撑整套理论体系。
(二)构建前提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等。目前,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最终都通过预算系统衔接起来(孙洁,2014),因此,必须先完成对健全的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才能谈构建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从2013年1月份开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始实施,它打破了旧制度下现实与规定互相脱节的障碍,引入了企业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概念;全面定义了“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同时通过增加“在建项目”科目,避免账目分离造成财务信息不完整的局面。通过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虽然预算会计侧重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而管理会计侧重为单位内部服务,但由于两者使用相同的原始资料,因此又可以相互交叉、相得益彰。
(三)实践依据
管理会计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应用。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而言,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积累。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与企业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所以在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行业中规模相似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
三、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的支撑,我们将配合一系列措施来探讨如何实现事业单位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这一目标。第一,第一责任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决定了单位的控制和监督意识,如同船只的平衡性决定了行程的安全与稳定。第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选择和建立为最终体系建设指引方向,正如指南针一样,若能精准定位即可有效节省时间成本。第三,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效率在于对工具的选择,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从而节约人力资本。第四,以上环节的核心要素就在于对操作人员的选择上,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够有效使用工具,能够在既定方向下制定和调整路程,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各要素具备的基础上才能够接近其最终目标。下面将分别就以上四个措施(结构如图1所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增强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良好的控制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作用(刘翰林等,2015)。事业单位负责人是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因此,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二)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
目前,国家对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定义和范围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也应该通过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指引的过程最终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边界和框架,如是否要将财务会计纳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等相关框架类、结构类问题,就要在指引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加以讨论和解决。指引体系建设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可塑性及各阶段的具体任务,然后通过借鉴示范案例和国际惯例来推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
(三)全面构建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工具包括预算系统、预算控制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决策管理系统、业绩评价系统以及内部报告系统。根据单位性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还应具备项目管理、会计岗位管理、审计与报警的功能。虽然这些系统工具已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但多数事业单位仍处于各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单独信息化、信息平台之间彼此孤立化的阶段,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将这种情况形容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顾名思义,这种信息之间缺少整合的现象会导致单位内部信息丧失重要性、完整性、真实性等主要特性,并且在信息处理上会出现大量冗余重复现象。这些问题将导致一家单位出现与其职能和规模不相符的信息量,而信息的复杂性和信息量的庞大会直接影响决策效果,这时的信息处理结果并不能对决策和评估起到多大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建立各子信息系统,且子信息系统适应单位实际,并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这类单位应当侧重于统一各子信息系统之间底层数据的标准,加强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另一类属于已经建立个别子信息系统,但是系统并不适应单位发展新需求,这类单位应当侧重于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比如聘请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和升级后的调试,再不断完善原有系统。
(四)强化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管理会计工作方法相对较多,而管理会计水平主要受到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实情看,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而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对匮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渗透,社会更需要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他们不仅应具备管理会计知识和企业管理思想,更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只有合理建设具有此类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将管理会计的意义在事业单位中完整地诠释出来。
篇2
无可厚非,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不吻合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积极探析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融合,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坚持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相互融合;其二,坚持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要依据实际情况,实现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意义对应;其三,坚持政府财政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市场科研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飞服务对象不仅仅涉及到政府,还涉及到服务对象,以实现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多元化。
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产物
单方面来讲,预算会计工作的成果是形成一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财务报表;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任务是集中反映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得到的是能够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将预算执行表范围预算收支总表和支出明细表两个部分。
3.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
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备查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此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按照月份来进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比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使用到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其二,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单独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与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和信息,遵守不同的原则,难度比较大,比较适合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其三,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备查薄模式与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集合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4.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策略
(1)积极实现与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实现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充实;
(3)积极倡导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发挥其内部管理的功能;
(4)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5)积极培养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对于此类人才的培训,将使得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6)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总结和归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以不断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为促进两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篇3
(三)预算会计报告系统存在缺陷收入支出表与资产负债表构成了一个单位的会计报表。其中收入支出表的形态是动态的,一个单位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财产分配情况都由此体现,而资产负债表的形态主要是静态的,它体现的是特定时间段内,一个单位的财务情况。事业单位是在“资产+支出一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基础上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我们可以看出,其资产负债表中也体现除了收支状况,反映出来的信息也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形态,这完全脱离了以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财务状况为理论的基础,这样做出来的财务报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当前的预算制度下,负债、资产、基金以及支出和收入等项目都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这些重叠的财务数据使得负债、资产和基金总金额出现虚增,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当前,中国的事业单位还缺乏健全的预算会计报告体制,设计制作预算报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自己单位的财务情况缺乏了解,其作出的会计报告不能全面完整的概括整个财务状况,获取财务信息的途径被束缚,如此一来,资金动向的情况不能完整的反映到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从而进一步限制事业单位整体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一)权责发生制的采纳与应用当前中国的财经制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改革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事业单位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其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第一,权责发生制的采用,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营状况可以在这一制度下得到准确完整的体现,使会计的信息系统保持完整与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一个单位的内外部资金动向都可以通过权责发生制得以体现,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清楚明白的进行财务活动,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违规现象的发生;第三,单位使用资金的状况得到准确的体现,使事业单位的四项基本经济事项真实客观的体现其完成情况。
(二)推进预算会计体系信息化满足需求信息人员对信息的使用需求是预算会计信息体系的关键性作用之一。对事业单位而言,要使其预算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该信息人员的需求,其会计制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所以,推进预算会计信息制度的发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体系势在必行,从而加快获取信息的效率,使事业单位评价会计业绩的系统得以完整,使核算效率得以提升,财务报告更加具有公开性与透明度,进而提高财务预算工作的质量。针对当前财务信息使用者无法满足于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现状,我们采用创建会计信息体系的方式,使财务信息更加系统全面,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公开力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朝着更加坚实的目标迈进。
(三)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式与内容收付实现制是原有经济体制的产物,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核算的发展需求。而权责发生制则是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产物,它可以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财务状况得到客观、全面、有效的体现。为了上述管理目标,我们改进了当前的会计预算科目,为了使各部门的预算制度与其部门情况相适应,将部门设定为一级科目;同时,为了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状况得到客观真实的体现,我们将预算会计核算的范围作了扩大,分别增加了二级、三级会计科目。继续改进与健全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将核算业务等与财政改革相关的国库集中支付进行修订,将会计核算的方式进行改革,将收支类的财务明细核算内容做改革重置,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把基建业务纳入其范围,将原有的“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缴预算款”进行改革,使预算会计管理系统更加健全和完善。
篇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本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是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工作任务、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观念薄弱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经费预算有限,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认识不足,抱着可有可无的放松态度。或者说是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方面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内控意识淡薄,监督力度薄弱,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全面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个别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并且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挂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突出。同时部分单有章不循,将已存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目的只为应付有关部门的审计监察,失去制度了应有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三)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上乏力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现有的法制环境还未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务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至于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则很少进行实质性监察。外部监督的不得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放松了警惕,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审核部门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监督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自我监控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四)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的防止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事业单位领导者,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凌驾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财会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再加上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人员本身相关素质的缺乏重重受阻,难以推行。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
(一)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是单位领导要树立内控观念和意识。按照《会计法》(修订)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由领导干部带头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支持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职工人员全面落实内部控制。财政、税务、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地对单位负责人就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培训,使之通过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系统地了解相关法规和内容,以取得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从而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财务、人事、组织、控制、监督等多部门,职工人员作为制度的全面执行者,直接左右执行效果的兴衰成败。因此,普及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至关重要。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内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加快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首先事业单位不应用一般会计制度财经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我国《会计法》(修订)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要有的放矢,找准重点,控制环节,确保内控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办法为准绳,并结合本单位内部情况外部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合理性原则,即该制度的设立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即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三是全面有效原则,即内部控制应该涵盖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首先要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财政部门是财会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负责,并定期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重点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薪和人事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可以有效帮助单位找到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在执行内部审计制度时,如果审计人员的在某些项目中不具备独立性或专业胜任能力,可以考虑将该项目外包,这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其次,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收入、支出个环节的财务信息应客观及时地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以方便单位内部公众对执法不力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合理再完善,若没有合格称职的人员来执行,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事业单位要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规范招聘制度,以控制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素质,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进行提升,使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拓展,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过硬、严以律已的财务人员队伍。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责权力,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是贯穿于整个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我调控体系,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体制建设完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更好发挥行政职能,除了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内部控制适应时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篇5
在经济市场大环境中水利事业单位保持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实施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不但能够提高单位的竞争力,还能够深化单位的管理、提高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在目前的水利单位管理当中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是改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注重财务管理功能加注重于单位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单位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成本节约之间的联系,对单位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此外,通过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理念的转变,能够有效的控制单位成本,降低单位财务风险,增加单位经济效益。还应转变财务会计管理手段,从计算器、电子表格软件等向计算机电算化程度,营造良好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环境,使水利单位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经营管理中,进而提升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二)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在水利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是以单位的全局为管理对象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该管理模式下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贯穿于单位的各个环节。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是以细化预算、细化成本项目的管理,并完善成本结转与归集的流程。这就要求,逐步建立基于成本费用的控制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加大重点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变动跟踪;加强财务分析,不定期或定期向水利单位决策层提供各种财务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发展方向,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
(三)核算控制的精细化由于水利单位所涉及的项目范围较广泛,且内容较丰富,在管理时应注意各个项目类别的区分,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因此,水利项目的核算控制,则应严格贯彻国家专项资金的管理,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电算化管理,将水利项目名称、费用开支标准及金额等详细信息都输送至计算机系统中,以便随时都能掌握各个水利项目的支出情况,可为接下来的财务会计分析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财务分析错误,进而增强水利项目预算管理的刚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要做到记账精细化,尽量写清楚经办人、时间、地点、事情等,在科目的选择上要符合科目规范的要求。记账科目的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后续会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譬如办公费、三公费等。
(四)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水利单位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制定财务预算定额及相应的编制程序,同时真实反映单位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第二,财务预算要求各部门按照相关的指标和规定完成预算操作,在执行过程中若是需要变更的地方应及时联合各部门经协商调整;第三,结合实际情况将各部门的预算申报和实际的执行情况与考核相结合,以提高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第四,根据水利业务的性质,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建立分级核算的责任中心,将各项预算指标细化到每一个责任人,并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的预算管理格局。如:对日常公用经费如办公费、差旅费按人员测算人均定额,使单位收支指标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第五,建立实施预算执行的考核、反馈及纠编制,进而提高预算执行结果的权威性,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
(五)管理手段的精细化首先,实施日常经营手段的精细化。在经营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开支,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因此,需要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工作做到细致入微,针对每项工作都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其次,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统一管理,促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面对繁杂的财务工作采用精细化的信息手段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度。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人们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使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分析工作当中,以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帮助单位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六)岗位设置及分工的精细化水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人员是执行的主体,同时也是单位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做好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设置及其分工显得尤其重要。水利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工作需求,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进而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并细化财务岗位,各个岗位应做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同时推行量化考核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制定财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任期轮换制度及培训考核制度、岗位竞争机制等。此外,还应实现业务流程控制,定期对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流程给予检查。如:每月末或季度末清理往来款发放财务督办单、月末检查预算执行与处室沟通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半年核对检查账目等,让单位人员了解工作开展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通过以上方式,进而充分发挥水利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作用,确保财务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及高效化,促进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对于会计部门的管理也较为落后,例如: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安排专职的会计人员,即使有会计部门也不重视对该部门的管理。久而久之,会计工作者觉得单位并不重视其工作,员工就会失去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这样更不能培养会计的职业道德修养了。因此,事业单位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重视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
(三)后期培训工作并未落实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需要通过后期不断地学习,以此补充新知识和常识。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者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这对财务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事业单位为了节约经济成本,领导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并没有定期组织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参加培训。会计工作者缺乏新知识、缺乏获得新知识的手段,这使得会计人员遇到新问题时无从解决,也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工作。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与思考
(一)强化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事业单位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事业单位应当从基础做起,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水平,例如:定期组织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相关会计培训,学习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我国未来发展情况,将国家的相关思想传达给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以此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货币时间意识,这样才能够发挥事业单位资金投资的价值,能为事业单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推动我国地经济发展。
(二)及时更新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财务知识结构
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较为落后,已经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另一问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学会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善于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工作中,并要不断学习国家最新的会计人员工作流程,以此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财务会计人员还应经常巩固电算化基础知识,掌握好基础才能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及时更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财务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顺利展开,为国家和事业单位提供重要的经济信息。
(三)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应该建立更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以此监督我国的事业单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受到单位领导地唆使,为了遏制这种不正之风,国家应该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督体系,对于出现问题的个人和单位一定要严惩不贷,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例如:国家可以定期派出中央巡查小组,以此检查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巡查小组要进行突击检查,不能将检查信息提前告知相关事业单位,这样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同时,我国还应完善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守则,将近些年事业单位出现的财务问题都列入守则中,以此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
(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
利益问题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尤为突出,为了避免我国的事业单位出现经济纠纷,就要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例如:各级政府定期组织单位会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向员工讲述违法事件,以此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法规,我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也会带来新的经济问题。因此,国家应完善现有的会计法规,以此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者的法制观念。
篇7
(二)违纪违法的现象时常发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还存在漏洞,有的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利用虚假发票等。某些事业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国家法律法规,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伪造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常常陷入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不得不弄虚作假,按照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做假账。假如单位的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乱纪行为,单位领导往往会怀恨在心,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受到单位负责人的刁难甚至打击报复。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有效的资产会计内部控制
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和审核的会计控制,检查对一项固定资产的投资,预算部门是否会同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编制是否提供多套预算方案进行比较筛选。要及时的对新增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日期、规格、零配件、原始价值、性能等进行逐项验收,并确定其使用年限、大修理周期等,同时填制“固定资产验收清单”对上述事项签字确认,之后交财务部门入账。根据“固定资产验收清单”及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并登记明细账、总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对于报废资产,使用单位编制报废申请单,写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上报财务部门,获准后,由使用部门开具固定资产报废通知单,财务部门收到执行完毕的报废通知单后,及时注销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来完善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是一种改革会计的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关系的全新会计管理模式。使会计人员隶属于上级主管部门,派驻的会计人员人事档案、职务任免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奖金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与派驻单位没有隶属的关系,从而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所服务的单位脱钩,委派人员的人事关系留在原单位,其经济收益、相关福利纳入财政局统一发放,不参与被委派单位的人事和经济分配,削弱了委派人员与被委托单位的隶属和依附关系,增强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有利于减少被委托单位对会计人员实施监督工作的干扰,使其尽可能公正的加强日常监督,敢于抵制被委派单位相关人员的不法行为。使委派会计正确处理好“独立性”与“服务性”的关系,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三)建立职务、岗位分离制度
篇8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篇9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
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篇10
(三)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卫生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构成的重要成分,其是一个独立经营与自主发展的经济法人,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确保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保证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保证国家拨款和单位的收入得到充分利用。
二、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财务预测及控制手段当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因此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预算是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预算编制执行能力不足,且不重视管理工作,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是凭感觉、经验估计等方式来保证财务成果。例如,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部门,部门之间的预算协调难度大;虽然编制了项目支出细节,但是细化程度不足,导致出现了资金铺张、浪费的问题,影响到了预算的严肃性与控制作用。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导致执行力下降因为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意识较为淡薄,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实施与使用过程中发现财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而导致会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解决财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造成财务工作效率下降。例如,资金预算精度不足、收支不能得到合理控制、不能与其他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单位管理与财务控制工作脱节等问题。
(三)人才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部门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因为人才评价体系、奖罚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及队伍建设能力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控制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预测及控制策略通过信息化建设操作,能显著改善卫生事业单位的信息质量,使得财务预测及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在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相关利益群体开始转为外部债权人、所有者权益人和其他的潜在投资者,这就要求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及时的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这时,通过信息化测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成为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切实需要。同时,这也是增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规范性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建立一个透明的内部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基于权责制的应计指标对既有的内部现金流转信息系统加以修正,并将信息分配至资产负债表中,使得财务信息能够客观而精确的将会计主体可利用资源体现出来,并能够及时的计量出不能产生效益的资源消耗。同时,需要建立卫生事业单位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融入到财务管理系统当中,构建起“管理型”的网络软件,从而提高单位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
篇11
(二)收入少、效益差、保值增值的能力较低
在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着零收入的企业,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亏损现象。另外,有300多家企业明显没有投资收益,而且保值增值效率较低。整体来说,所属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对于所属企业单位来说
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决策机制不健全,而且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考核。在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主要以股东监管或者是行政主管的形式。因此,这种情况就会形成企业管理政企不分或者是事企不分的现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进行错误的指导就会使得决策过长或者是无法紧跟市场的步伐。尤其在近几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就会给所属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四)管理方式和监管力度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增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近几年也逐渐采取了企业管理的模式,但是,对于投资管理水平就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总会出现盲目投资或者是随意投资的现象,因此,在对外投资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或者是投资的数量无法显示在账面上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不够,管理方式不合理或者是对经营风险没有提高重视。
二、对所属单位进行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一)要打牢管理基础
重视企业的产权问题。根据国家以及地方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在对企业进行监管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其中包括对企业账务进行清理以及进行产权登记等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的改革工作,有助于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二)破解改革难点
分类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对所属企业的规范工作,要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以及企业改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通过调整优化、整顿规范、合并、撤销等各种形式的改革,理顺举办单位与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推动所属企业进入市场。
(三)抓住改革关键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所属企业真正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四)激发改革活力
着力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所属企业的改革、规范工作,要妥善处理好国家、部门、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创新监管机制
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将传统的监管手段向信息化方式转变。强化基础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使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监督财务体系紧密结合。改进监督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篇12
(二)会计报告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
财务会计报告是单位经营成果的体现,反映了单位一定时期的运行状况。与原制度相比,现在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的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原制度对财务报表的内容没有一定的规范,缺乏相应的管理,而如今制度中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组成,财务报表除了原制度中的内容外,还加入了“财政补助收支表”,将收入和支出情况分开列示,对于报告体系附注内容的考察也更为注重,在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格式等方面,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的惯例和企业会计对财务报告的规定,也做了一些改进。结构和格式的改变使报告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利益相关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单位财务状况、收支变动情况等,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更能科学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和实际情况,满足利益相关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另外,财务报告的适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原制度对财务报表的表述,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面向的仅仅是政府,限制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范围,而新制度中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做出了强调,更加严格要求财务报表的编审,信息披露也为此变得更加广泛。
(三)资产会计核算的基础更加规范
在资产会计核算基础方面,新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现在的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以前的事业单位很少涉及经营业务收入,因而原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资产会计核算基础,这样的核算基础只涉及资金收支问题,仅能反映当时收付款情况即资金流的变化,对事业单位存在少部分的经营性收支业务无法进行准确核算和计量,实际经营情况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在市场中变得活跃,会计业务呈现多元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对此,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般情况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这样将两者结合起来,按业务性质分开核算,使业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既能真实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收支情况,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经济活动真实、全面,也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目的,加强会计制度体系建设
会计制度强调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见制定根本目的在于要得到全面、真实、准确、相关的会计信息,因而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注重加强核算和监督工作,在基础核算、预算执行、风险控制等各方面都应加强管理和规范,确保工作间的协调和有序。另外,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和权责,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对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结合实际情况,落实改进工作
事业单位应依据会计制度,对当前的科目体系、业务内容、基建项目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制定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核算细则,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和细则执行工作,避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制度的落实不单纯是财务部门做好核算工作,基建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等部门应该共同提高认识,确保新制度的落实。
篇13
(三)与国际会计模式更加接近现阶段,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发展模式,也不断的开始实现与国家会计管理模式的趋近,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的负责的任务越来越多,业务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实现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并应对国际事务。
二、促进会计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方法
(一)协调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财务工作相关联,会计工作主要需要负责的就是资金流动方面的情况,这是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必须调节好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好财政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的相关情况,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会计管理工作是财政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妥善的调节好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