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英语课堂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是前提
目前,我国关于全人教育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讨论不多。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必需,还要与课堂以外的其他学习形态关联;同时,学科内容不仅是课程的唯一组成,还应该在界限分明的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最终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更远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热爱学习,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英语知识、技能的欠缺,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从而实现真正的“我要学”,不是在强压之下的被动学习。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提升素质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老师引导下的同学间互教互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引导同学们集思广益,通过相互沟通情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要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关系,逐渐改变“一言堂”的角色,由“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帮助者”。要以一颗平等、友善、信任、宽容、尊重的心对待学生的情感、想法、观念和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通过英语角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探究”“合作”“释疑”等教学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善于搭建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比较中外不同文化氛围的知识差异,积累民族文化,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做到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只有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更熟练地使用英语,培养较强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做人和生活,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如果坚持不懈在课堂贯彻这种理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有长足进步[8]。
2.2细研深挖教材是基础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课程至少伴随两年的时光,毫无疑问是一门有重要影响的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特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多,但大多存在更新周期长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缺乏时效性,内容陈旧枯燥,不能与时代紧密关联,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面对这种死板的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除了及时更换、调整教材之外,还应该结合社会最新的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外延,会发现课文中蕴涵着不少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好素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许多文章就具有这些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内涵,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实现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如College-TheLaddertoSuccess?DancewithLove、LessIsMore、BeatYourFear、TheWaytoSuccess、WhenWorkIsaPleasure、SecretstoBeauty、PassionGuidesLifeChoices等文章,如果把这些文章巧妙解构、合理运用,可以变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等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选择、交友、恋爱、择业压力。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与学生的文化知识紧密相关,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比如,可以结合外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国情咨文等,以及互联网上最新的一些消息。在教学中,杜绝把不同类型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孤立地去学习某一门课程,造成学科之间相互孤立,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僵化。要善于优化使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逐步增强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善于培养美好情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跨越学科之间的各种鸿沟,才能开拓学生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的视野,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教学中细研深挖教材,摒弃本本主义、唯教材论,大胆开拓,真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3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是关键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不能仅仅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交流工具,老师在课堂上僵硬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漠视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需求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找不到感觉,只能靠玩手机打发时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需要英语教师长期的引导和熏陶。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难以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甚至不能静下心来阅读英语作品,体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为此,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弥补。由于学生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紧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要依赖老师的讲解,被动参与知识的接受,没有时间也不可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成为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被动执行者。在“全人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9-10]。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思想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着重于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贯彻终生,这一点极其重要而又极难实现,唯其难,所以要坚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穿插在课堂里面,比如授课前可以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presentation;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感兴趣话题发表看法,展开即兴演讲。也可以在课中设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互式体验,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可以利用课文主题设计访谈节目,让学生当主持人,采访“名企业家”,探讨他们成功的秘籍,以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悟[11]。黄源深先生指出,外语系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这与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素质、能力培养有很大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也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点不一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和讨论,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体素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平台,用好它、挖掘它,会使英语课堂灵动有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在《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中指出,“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还有待建设和完善;大学需建构和谐语言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坚持科学的大学改革观的核心。”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存在问题的,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视其是否通过某些考试等作为最终评价手段。对于老师的主要评价标准也是看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级别(所谓二类、三类、C刊等)。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不利于让老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至于形成唯分数论英雄的局面。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把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作出调整,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之所在。而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备课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精心实施,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事先设计一个以“朗读背诵”“自由读写”“口语交际”“课堂活动”“课堂表现”“作业测验”“个人特点”为主的表格,依照这个表格对学生评价,取代传统的以“出勤”“交作业”“参与活动”三大板块为主的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做法,更新评价机制与模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的加重,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机制要尽快加以调整和改革。要本着教学为第一要务的原则,调整教师的工作重心:教师平时进行科研、是必要的,搭建“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则更重要,如何把“教学成绩和科研论文”合理地结合起来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为他们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减负”更是一门重大课题,需要学校主动作为,切实为教师考虑,推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2
教育是“教”和“学”的结合。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成功接受知识,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识的传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所以课堂传播是不成功的。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被称为“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这是由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和他的同事沃•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这一模式最早用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中的传播模式,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干扰因素,比如生词的出现、社会文化背景过于陌生、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等。根据《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接受教师的信息之后,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都发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这种双向传播符合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他认为,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三、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传播学者针对教育教学展开研究。90年代初期,已有一些教育传播学的教材与论著问世。教育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课堂教育传播模式与效果成为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基于对大学英语课堂传播模式的分析,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的有效性呢?从传播因素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是从传播者开始的,要想增强传播有效性,就要先提高传播者的素质。首先,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的行为主体,教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其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权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不反感、不排斥,才有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再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传播心理学表明,信息接受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范围,包括知识、经验、立场、历史文化知识来接受信息。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融入到教学中,扩大师生的共同经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传播效果理论分析,首先,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寻求平衡和一致,如果某人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致时,他有压力形成新的观点,达成一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成功接受教师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在相同时间接受信息。后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感到紧张,有的会加快步伐,追赶上其他学生;有的则出现放弃或者逃避的念头,表面看起来接受了教师的信息,其实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点对面”地教学,而应该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让所有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还要理解好信息。在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指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设定议程的责任,比如,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要简要讲。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议程”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和可控性。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合理使用传播媒介是达成有效传播的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传递的信息是英文,这对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科学利用传播媒介来辅助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有基本功的训练,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电子课件的设计上,要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和现场感;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教师要多操作、勤练习,熟能生巧。
篇3
(1)教师首先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由于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被学生感知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在授课时英语教师要自觉调动自己的正面情绪,暗示自己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真正做到“教而忘忧”、“乐在其中”,把自己对于英语的热爱和感悟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对于暂时无法克服的不良情绪,教师要事先向学生说明缘由,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2)教师应当积极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
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快速识别学生情绪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单向信息灌输,通过随堂提问或课堂活动了解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到愉快和有兴趣。教师尤其要关注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怀疑、沮丧、迷惑、痛苦。这些不良的情绪或临时激发或长期积累,但无疑都对教学合作绩效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
(3)教师应当鼓励大学生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换句话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学生情绪变化波动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积极的思维方式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但是学生一旦产生负面情绪,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拒绝压制,正确的做法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开放沟通渠道,允许学生充分地宣泄表达自己不良情绪。
(4)教师情绪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思维方式
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由于个性、年龄、性别以及早期经历的不同,大学生思维方式往往差异很大。但面对困惑挫折他们又都往往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或信念。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辩证、乐观、平和地看待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掌握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情绪反应。
(5)教师情绪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
是学生对课堂情境的总体评价和感知。它集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网络中师生互动的状况。由于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巨大影响,教师应当以开放民主的态度,提高个人修养,增加个人魅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投身到课堂情境体验当中,真正体验到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6)教师情绪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课堂主导心境
不同于激情和应激,主导心境是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稳定的情绪面貌。积极正面的主导心境能够形成强大的心理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学生课堂上主导心境的形成有赖于教师长期的情绪管理以及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只要英语教师将课堂情绪管理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用正确方式、思维方式认知课堂情境,理顺情绪表达途径英语课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目。
篇4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篇5
1.引言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地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实际应用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类型是英语教学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几篇文章节选为实例,对几类课堂提问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2.国外外语对课堂提问的分类
geoff thompson在“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1997)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形式、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1)就形式而言课堂提问分为wh-和yes/no两种类型;(2)就内容而言又将wh-和yes/no型问题均等分为外在事实和个人事实及观点表述等几种。外在事实是指那些与学生并不相关的信息;相反,个人事实是指与学生本身情况相关的信息,表述个人观点属于学生的个人范畴;(3)就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展示性和交际性两种。展示性提问和交际性提问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否对问题的答案已知或未知。
赵晓红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限答式提问和非限答式提问。她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根据其内容简单地分为语言知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
3.依据不同的问题类型有效地进行提问
综述所见,提问分类方法方法不同,有的是侧重问题本身的形式,有的侧重提问的目的,有的侧重答案的内容。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侧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即依据内容将问题分为课内知识理解和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3.1课内知识理解型问题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用来了解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师生互动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3.1.1细节性问题
所谓细节性问题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答案往往都是唯一的,并且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这也是复习旧知识和讲授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以unit 5 “returning to college”的教学为例。当老师教授6个自然段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ake philosophy again?
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容易被学生找到。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和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
3.1.2归纳性问题
所谓归纳性问题是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但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解答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在课文中一般没有直接的答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发表见解。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强化英语交际能力,也可起到更好地理解篇章大意的作用。
以unit 7“agony from ecstasy”为例。老师可以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提出与有关的问题:
why do some people turn to drugs even they know it’s a one-way ticket?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后,老师可以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加上说明的图片来向学生介绍吸毒的危害。
3.1.3评论性问题
所谓评论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问题的答案同样无法再课文中找到,而且更加不确定。虽然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但主要还是要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这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unit 4“not now,dr.miracle”的课文后,老师可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对该作者的见解惊醒评述: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the author’s opinion on cloning of humans?
3.2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这所提到的课外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在课堂可以适当提问的知识。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背景知识进行相关的提问,是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扩展,课文里没有答案。课文背景知识的提问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抓住上课的机会进行练习。
例如,unit 8“return from the cage”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bethlehem”“the west bank”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而且会尽量地用所知道的英语进行回答,随后老师用多媒体介绍这些地方,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4.结语
提问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技巧之一被认为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个组织教学的工具,还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想办法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何运用不同的提问类型来不断地给课堂注入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怀建,黄建滨.提问与阅读课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篇6
教师话语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和手段,而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不仅是组织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何安平(2001)说,英语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程晓堂(2009)研究表明,在探讨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时,现有文献常以经典的IRF教师话语结构为理论框架。在提问-问答-评估(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Follow-up)结构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来检查知识或引导发言;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反馈并进行评估。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重要步骤,提问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英语的教与学已经不局限于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而更侧重于听说写等语言应用、交流综合能力。英语课堂应从“教师主导型”尽快地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独白者调整为引导者、对话者。这在应用语言、组织课堂、提高授课效果方面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优势,引导教学流程,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思考,通过交流协商,提高其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根据大量调查表明,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时间少,仍基本处于满堂灌的状况;提问的类型以展示型、封闭式问题居多,未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提问的对象有所偏袒,不能激发全体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提问后的等待时间(wait-time)偏短,甚至出现代学生回答现象;提问后的反馈不够及时、有效,挫伤学生日后发言的积极性等。
2.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大班英语教学提问的艰难性:现在的大学英语动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无法实现小班英语教学的理想模式;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英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学生接受的是异国语言,接触的是异域文化,因此在语言输入、理解、表达和内容的接受性上受到更多的挑战,因而导致了学生怕犯错误、害羞畏难的心理;教师未能改变教学思路:重视语言形式,忽略提问内容,以不断的重述干扰学生思维,增加问题的额外难度;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提问,语言修辞往往无懈可击,而预设好的问题答案则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意义磋商,无法在课堂上实现真实的交流;教师事先对教材内容缺乏了解,为问而问,问题本身没有含金量,无法激起学生的回答兴趣;对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学习风格缺乏了解,缺乏对不同学生的提问策略;更有甚者,教师在课堂上以问代罚,试图通过提问达到整顿教学秩序的目的,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
三、最近发展区给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启迪
1.理论概述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至少学习者有两个可以确定的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能够独立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尚且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 最近发展区则是“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或“幅度”。
他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才是促进发展的最佳教学。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心理机能间的矛盾,进而推动了学习者的发展。
该观点强调了教学在发展中具有主导性、决定性,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促使、激发目前尚未存在的心理机能。
2.启迪
2.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提问意识。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人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的智能来源于社会和文化。学习与发展是具有合作性的社会活动,个体认知的发展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实现的,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单纯的语言输入并不能促使语言习得的发生,只有在结合语言行为过程中的情境、行为等因素后,才能实现语言的习得。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意识到,在英语课堂中讲解字句、语法,只能解决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表层问题,并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英语的真实使用过程,而被动的接受语言的输入,只能让学生游离于课堂。因此,让教师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从“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帮助者”,让“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教师主导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话题的“参与者”、课堂的“主导者”,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2.2 课前调查设计,掌控提问角度
维果茨基认为:“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提出的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引起兴奋点。”
因此,教师课前要充分做好提问的调查、准备工作。在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的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
了解问题的类型和不同的认知技能将有助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把握。布卢姆(Bloom,1956)(设计的系列思考技能,按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种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顺序进行排列,已被传承为经典。
同时,傅建明(2005)根据提问的目的,将问题分为:基础性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如:When does he realize his mistake? 探究性提问,以解除疑惑和误解,如What does he mean by saying “…?”开拓性提问,对所学知识升华,进行联想和使用,如 Put yourself into his shoes, what would you do?
根据提问的方式,也可分为:是非式、选择式、比较式、查考式、直截式、迂回式、磋商式、故谬式、反问式、扩展式、假象式、推想式等等。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问,使问题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可接受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水平,调整问题类型和难度,使其具有启发性、新奇性,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变最近发展区为现实发展区。
2.3尊重双方互动,把握等待艺术,
维果茨基强调儿童从与一位比自己知识更丰富的人互动过程中建构其智能。这种动态、二元的过程使双方通过意义的磋商,达到交流知识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在学习者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才进行方向性的“干预”,并给予适当地积极地反馈;一旦学习者表现成熟,则撤出“指导者”的角色转为“观察者”或“鼓动者”。
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要么即刻提问,要么越俎代庖,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反纵容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在提问之后的3-5秒钟或更久后方可重述或重复问题。提顿时间长短本身也为学生提供额外信息:停顿短,表明问题简单,需要学生快速反应、配合;停顿长,说明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用心思考。
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球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Bloom, B.S.(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Vol.1: Cognitive Domain(《教育分类学》,《认知领域》), New York: McKay, 1956.
转引自《教学方法手册》 巴巴拉G戴维斯著 严慧仙译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篇7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图式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信息的刺激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图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主动性如何发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更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个体对教学材料的搜集整理,学习假设的提出验证,还是学习成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伙伴间的沟通探讨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加强个体对学习最终的意义的构建。(4)意义构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的构建就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成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口语情况的调查和听课总结,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别,认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靠听教师讲解来获得口语能力,于是课上还是教师作为主角,没有给学生安排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而口语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注定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口语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实践才能提高。有些课堂即便有口语训练这个环节,但往往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师生互动方式主要靠提问。缺乏合理的口语评价机制,大部分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的对错评判,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进行及时的引导。
2.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校英语口语课堂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上课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而被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低头颔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为借口不愿意多说,勉强说了两句后还会请求老师:“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组活动时,面对别的同学流利的英语,一些学生深感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会以简单的“Yes,I agree with you”来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学生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时得到纠正,就会慢慢演变为对英语口语的恐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但能够基本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说话的人却并不多,而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听过英语,主要靠阅读方式来吸取英语知识。听力基础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口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书面语等同于口语,站起来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结构,结果说出来的句子结构又长又复杂,选用的单词也非常书面语化。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语单词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识,比如,表达“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倾向于使用“great”,而不会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义词来替换。学生之间互动大部分是对话式的,讨论内容多限于自我介绍、打招呼等简单的日常用语,难以提高学生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对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能快速及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NBA,所以对篮球运动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而女生更倾向于看美剧和电影,对影视明星更感兴趣。这些兴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激励作用。但因为学生兴趣单一或者缺乏引导,往往知识面比较窄,比如,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几乎毫无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现代文学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学生竟然表示闻所未闻。同时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终的表达方式,学生对文化方面知识的不足将会阻碍学生口语以及英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转贴于
5.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口语课堂上,由于受书面语影响深刻,很多学生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害怕出错。很多学生的口语即便语法上没有错误也非常不地道,有浓浓的中国腔,也就是我们说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学生谈到天气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会用it,从而说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口语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汉语一字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英语了。另外,学生对一主题的发言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印象,没有逻辑性,泛泛而谈,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
6.学习材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专业英语的英语教材偏于陈旧,有的教材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更换。比如有的话题还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口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口语课堂问题的解决
区别传统的结构主义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更科学的角度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应用该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证明建构主义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摆正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里面教师作为中心的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课堂好比建房子,教师只是指挥者,真正要动手建造实践的是学生。口语课堂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练习实践的空间。课前,教师应当合理组织课堂的结构,搜寻合适的话题,安排恰当的口语活动;课上,教师应当当好指挥者,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较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需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语法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同时要不吝于表扬学生,谨防打击其自信心。同时课堂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或者小测验等。课下,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上的困难,排除其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学生要做好课堂的主人、知识能力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意义构建而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聆听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节课结束都提前说好下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积极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做好课前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讲解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最终意义的构建是离不开其他人帮助的,除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探讨会话,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时时跟进组内活动进程,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认识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性,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篇8
一、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的观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学名著《学记》中就有“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但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理论在2O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教育家SlavinR.E.,JohnsonD.W.NI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理论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的异质性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评价为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的目标。它侧重于以群组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其合作意识。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既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就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而且。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
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说的创始人考夫卡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可以互赖变化的动力整体后来勒温对其进一步阐述。他认为:(1)群体的本质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问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2)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我国学者称之为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的集体中.个性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的成员互相交流,产生新的认识在平等、自由、依赖的环境中,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充分借鉴了集体动力理论形、,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3、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
Johnson.D.W..Johnson.R.T.和Holube.E.J.于1993年提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1)积极互赖——每一个成员对小组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相互依赖就没有合作学习。(2)互相互动——每个成员的学习都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相互促进,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3)个人和小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制定小组和个人两个层次的责任。(4)人际及小组交际技能——合作学习本身比竞争型和个体化学习都要复杂.有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技巧对学习小组的成功尤为重要。(5)小组自评——小组成员讨论他们之间是否维持着有效的工作关系,如何改善。只有在学习环境中系统地构筑这些元素,才能确保有效的、长远的合作学习的成功。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结构
与传统班组授课形式相比。合作共学大大增加学生交往,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语言综合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起着积极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人独立学习,又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并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让信息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多向交流。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学习能力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也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
(一)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确保小组内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例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有全体组员的目标.即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查找有效信息。为达到这一共同的目标.学生问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形成和谐有效的依赖关系。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前提和关键。以《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2课为例,合作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把握辛弃疾纵横挥洒、慷慨激昂的词风:2.了解辛弃疾爱国报国的创作基调;3.鉴赏《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合作学习任务可分解为:1.辛弃疾生平;2.辛弃疾的词作及创作风格;3.《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创作背景;4.陈亮生平及创作;5.辛弃疾与陈亮的关系及“鹅湖之会”:6.辛弃疾与陈亮之间的诗词唱和;7.前人对《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评注等。
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培养能力。在理想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总在不断地产生智慧碰撞和思想交融。学生慢慢摆脱自我原有的狭隘认识和片面思维.超越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在讨论时,学生参与并聆听。组员可逐个发表意见,也可一人发言为主。其他人补充为辅。同学们应鼓励互助,取长补短。教师要控制好小组讨论时间.监控组员行为,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组长集中并整理好成员的发言后,进入“小组报告”环节。各小组讨论后,可以个人自述、全组合作陈述、甚至是角色表演等方式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同时记录报告中的精彩和不当之处.以便作深层交流和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组内中交流过渡到组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讲解,起到点拨的作用。
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评价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共同进步。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效果(测验)等。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合作共学教学体系中.对小组总体成绩的评价和奖励是很重要的。合作共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模式改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使获得成功的机会人人相同。这样,能促进同伴中的群体资源得到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地。学生把学习不只是当作课内任务,课外时间也可相互合作、开展活动。有效地保证了课内外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二)教师角色
1、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由教师组织。管理课内外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本身也时刻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经常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提问类型
1.引言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地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实际应用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类型是英语教学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几篇文章节选为实例,对几类课堂提问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2.国外外语对课堂提问的分类
geoff thompson在“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1997)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形式、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1)就形式而言课堂提问分为wh-和yes/no两种类型;(2)就内容而言又将wh-和yes/no型问题均等分为外在事实和个人事实及观点表述等几种。外在事实是指那些与学生并不相关的信息;相反,个人事实是指与学生本身情况相关的信息,表述个人观点属于学生的个人范畴;(3)就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展示性和交际性两种。展示性提问和交际性提问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否对问题的答案已知或未知。
赵晓红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限答式提问和非限答式提问。她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根据其内容简单地分为语言知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
3.依据不同的问题类型有效地进行提问
综述所见,提问分类方法方法不同,有的是侧重问题本身的形式,有的侧重提问的目的,有的侧重答案的内容。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侧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即依据内容将问题分为课内知识理解和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3.1课内知识理解型问题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用来了解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师生互动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3.1.1细节性问题
所谓细节性问题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答案往往都是唯一的,并且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这也是复习旧知识和讲授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以unit 5 “returning to college”的教学为例。当老师教授6个自然段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ake philosophy again?
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容易被学生找到。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和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
3.1.2归纳性问题
所谓归纳性问题是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但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解答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在课文中一般没有直接的答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发表见解。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强化英语交际能力,也可起到更好地理解篇章大意的作用。
以unit 7“agony from ecstasy”为例。老师可以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提出与有关的问题:
why do some people turn to drugs even they know it’s a one-way ticket?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后,老师可以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加上说明的图片来向学生介绍吸毒的危害。
3.1.3评论性问题
所
编辑整理本文。
谓评论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问题的答案同样无法再课文中找到,而且更加不确定。虽然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但主要还是要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这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unit 4“not now,dr.miracle”的课文后,老师可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对该作者的见解惊醒评述: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the author’s opinion on cloning of humans?
3.2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这所提到的课外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在课堂可以适当提问的知识。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背景知识进行相关的提问,是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扩展,课文里没有答案。课文背景知识的提问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抓住上课的机会进行练习。
例如,unit 8“return from the cage”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bethlehem”“the west bank”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而且会尽量地用所知道的英语进行回答,随后老师用多媒体介绍这些地方,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4.结语
提问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技巧之一被认为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个组织教学的工具,还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想办法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何运用不同的提问类型来不断地给课堂注入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怀建,黄建滨.提问与阅读课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2]张耀华.课堂提问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317-320.
篇10
I. 引言
问与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几点认识。
II.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设计不合理
调查表明一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yes”或"no"或是单个字。比如“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问收不到效果
2.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老师提问之后,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造成了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3. 提问机会不平等
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人回答问题。为了答案的正确性或活跃气氛,有些老师总是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忽视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了两极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III. 解决方法
1. 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思考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应,启迪学生思维。要能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Long and Sato 将教师提问分成两类:display questions(展示问题)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那种提问者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提问者拿本书问“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can.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那些提问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问题。(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00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是在寻求答案。如果我们比较两种问题就会发现两种之间的区别。对display questions (展示问题)的回答相对来说多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对referential questions (参考问题)的回答多为长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etc. in my free time.”。当学生面对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时,他们要思考,并组织语言句子结构,做出相对复杂的答案,就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参考问题) 的数量。
2.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Rowe 发现,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会叫学生回答。而给予学生回答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一个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等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时间用第二外语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3-5 秒组织答案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
3.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均匀分布提问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总是倾向于让固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得到提问的机会更多。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机会,提问的对象应面向整个教室的全体学生。教师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让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成正比,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IV. 教学实施
1.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
篇11
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即便相同,班级和学生不同,也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同,其导入方式都应该有所侧重。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策略进行了分类整理,按照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分为两类:以“视听”为主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以“视听”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近1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这使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完全依靠传统单调的“黑板+粉笔”授课模式,图片、录音、各式视频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激活课堂语言氛围。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听”课堂导入。当然,视听导入法也包括使用一些传统的实物教具。
1.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利用视听影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选视频往往和文章主题密切相关。视频观看前,教师可提示关键词,特别是课文和视频中都将出现的新词汇和表达法。例如,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II》AGoodHearttoLeanon《善心可依》时,以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Gump年幼腿瘸母亲送其就学视频片段作为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同时习得单词crip-ple;Forrest因腿部缺陷而遭受歧视时,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为课文中“我”父亲的遭遇做了铺垫,更能分析他乐观善良的品质,直逼主题。
2.图片导入
图片教学直观、形象。《新视野大学英语III》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新课导入时,教师可先展示若干世界各地著名文化标志,然后过渡到美国文化的五大标志。学生在看图中学习世界文化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音乐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英语歌曲视频,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作者、创作背景等。例如《21世纪大学英语I》StevieWonder:SunshineintheShadow《墙角的阳光》,可采用StevieWonder的名曲IJustCalledtoSayILoveyou《电话诉衷情》导入,聆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也想知道StevieWonder的传奇一生。
4.故事、笑话导入
讲故事、笑话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笑话,有趣的故事、笑话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V》CharlieChaplin《卓别林》,本课内容主要为卓别林的生平和职业生涯;课文导入时,先讲解西方喜剧发展史,再引入伟大的喜剧家卓别林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
5.名言佳句导入
名言佳句是浓缩的精华,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英语名言佳句是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把英语名言佳句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地进行课堂教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TimeconsciousAmericans《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课堂导入时,可先导入几个关于时间的英语名言佳句:(1)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BenjaminFrankin,AmericanPresident.(2)Timedropsindelay,likeacandleburntout(时间点点滴滴地消失,犹如蜡烛慢慢燃尽).———WilliamButlerYeats,Irishplaywright.(3)Tochoosetimeistosavetime(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FrancisBacon,Britishphilosopher.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正出自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美国人惜时如金,这也应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6.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这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学习中,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或文化差异,学生经常无法理解英语课文。因此,教师在呈现新材料前,导课时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YogainAmerica《瑜伽在美国》,可从当前流行、学生熟悉的瑜伽入手,介绍瑜伽的来源、流派、发展传播等,继而引出本课主题。
(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1.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学生熟悉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交谈话题,课上通过看似随意的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思想)将学生逐步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利用国内外大事,或大学生自身关心的话题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MarriageacrosstheNations《跨国婚姻》新课导入时,可可以谈如下问题如:“Whatqualitiesshouldyourlife-longpartnerhave?”、“Marriage,forloveorformoney?”、“Doyouprefercross-nationalmarriage?”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会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也想知道老师的观点。此时应抓住时机,在恋爱观和择偶标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2.演讲导入
讲台不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3分钟演讲。通过演讲学生可以锻炼口语,还能培养自己大胆发言的自信心。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roughouttheWorld《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课文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演讲,题目可以自拟。聆听同学的演讲,学生各受启发,这为课文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3.角色扮演导入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扮演其定角色,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组织语言进行表演。例如《大学英语听力III》TheBusinessWorld,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表演:Ifyouareareceptionist,whatshouldyoudotomakeyourvisitorsfeelcomfortableandhaveagoodimpressionofyourcompany?学生们一边构思如何才能使顾客feelcomfort-able,一边观看其他同学现场表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急切想知道课文对话人如何做才使得顾客舒服,这样他们便会认真听,进入了良好的听力状态,为学习PartB:Wel-comingVisitors做好了铺垫。
4.疑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课堂导入问题要精心设置。要注意的是,问题要选准切入点,不能随便问,要仔细推敲和琢磨。切入点要选得好、选的准,设置一些巧妙并富有启发思考的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TheWidow《寡妇》,可用这样一个悬念来导入的:Awidow,whoisalonenow,writesapainfulquota-tioninanotebook.Whyissheinpain?
5.竞赛导入
简单的游戏、竞赛等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文快速阅读时,可采用竞赛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比赛抢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获胜,最后失败的小组需接受惩罚如表演节目。为获胜,学生们会积极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回答或抢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享受竞赛快乐的同时,同学们已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然而,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导入方式,例如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复习导入法、分组讨论导入法、任务导入法、想象导入法等。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发现更多更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导入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应具备趣味性、任务性、知识性等功能。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入设计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为顺势进入新内容的教学内容服务;(2)导入设计应由浅入深,具备可性行和可操作性。导入内容应该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尽量选择他们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3)导入设计还需具有可控制性。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互动的内容有前瞻性,精心设计好导入步骤,考虑好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4)课堂导入一般以3~5分钟为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洁有效的导入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听课状态;(5)课堂教学的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新课一开始就应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逐步形成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篇12
(一)难以因材施教、水平参差不齐
在英语的大班教学中,学生的人数很多,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差异。由于班级过大,教师根本不能够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高中英语课堂上,老师根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而每一位学生也不可能都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某些同学“吃不饱”,但是有些同学“消化不了”。结果导致学生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感到不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大大的受影响。
(二)缺少必要互动
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动性。随着大班中人数的增加,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份额相对减少了。老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给学生造成了压抑的感觉,也让学生感觉课堂的冷淡。
(三)难以掌控课堂
大班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顾前顾不了后,学生就难免会出现精力不集中、说话、睡觉等等情况。长此下去,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减少,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
(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在大班教学中,另一重要问题是学生的作业以及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学生人数的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保证作业量,批改不及;控制作业量,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难以在教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不了自己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作业中发现不了主要问题,掌握不了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三、改善大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
大班教学中,存在个体性差异,学习水平、能够参差不齐,作为教学顾及不到每一位学生的学生情况,学生往往使用的都是自己一贯的思维、学习方式,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应当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
1、善用构词记忆法
英语的词汇大约有120万左右,但是多数都是由构词发来组成的。构词法中包含了派生、合成以及转化。在教学中,学生一般使用的是前缀和后缀的含义用法,就能够依据已经了解的词汇来猜出相应的派生词,也能够达到扩充词汇的目的。
2、善用联想记忆法
联想发就是由一个词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连或者无关联的词汇,例如:livevi生活,就能够联想到直播、活、享受人生等词义。
3、善用广泛阅读记忆法
想要让自己的阅读能够流利,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身词汇量。
作为老师,主要的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的在学习中产生自主性,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也能够更好的在大班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师生交流
大班教学的条件,就注定了老师不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缺少归属感。作为老师,需要多多走入学生的世界,虽然不能关心到具体的细节,但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忘记自己。
(三)制定“课堂制度”
在高中英语的大班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常规的方式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很多学生都会走神、看小说、听音乐等等。在这里,就可以指定出一套简要的“课堂制度”。例如: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虽然所很一般,但是通过实践,效果却相当明显。在英语的试题讲解,绝大多数都是选择题,老师就可以在大班教学中,采用轮流的方式来让每一位学生回答一题。但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中,要注意时间,在每一次都随机抽取一到两列学生回答。学生因为考虑到自己要回答问题,自然也会留意前面同学的回答,逐渐的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促进思想转变,改善教学方法
篇13
(一)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形式
课堂活动主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和多样性原则进行设计。目标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层次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根据年级、专业等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即分组要兼顾个体差异,成员之间要在能力、成绩、性格及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形成互补,各小组间总体水平尽量一致;多样性原则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符合学生的多样兴趣和需求,旨在激发学生热情、思考和潜能。根据活动互动方式,课堂活动形式分为四类:全班集体活动、结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各种活动形式具有各自优、缺点:全班集体活动,接受面广、效率高,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师生和生生互动少;结对子活动,学生结合自由度大,易互帮、互助、互学,但自我结对往往出于个人喜好,缺乏相互学习的针对性;小组活动则自由度大,参与度强,信息交流多,但因个体差异易缺乏控制而偏离任务;个人活动则是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全神贯注,但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
(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活动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两方面。语言知识最关键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语音方面,除了教授音标和发音知识外,还涉及听、说、辨相结合的活动,如涉及分辨元音/ei/与/e/时,播放音频句子:Pleaserememberyourdebts/dates等。重音练习可采用上述方法分辨重音、重音位置与语义关系活动、句子重音及语调练习等。词汇方面,应注重词汇的语音、拼写、同义词、反义词和语体等,设计结构填空、听力比赛、音乐或电音欣赏、阅读、交谈等,使学生自然习得词汇。语法方面,既要掌握、理解语法规则,更要运用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实现相应的交际目的。可以采用填充、改错、仿造句、句型转换、竞赛或任务游戏、语篇剖析等方式。外语课堂常见的语言交际技能活动:日常会话任务、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信息差活动、信息转化活动、课堂讨论活动等。日常会话任务指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活动。语言课堂活动中,可以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景、情节,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如结对子交流话题favoritemovie等。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是一种将有意义的场景、情节与语言交际相结合展开语言交际的活动,如戏剧表演、即兴表演、角色扮演(Role-play)等。信息差活动即交流双方或多方拥有不对称的信息量进行相互交流的活动,可采用结对子或小组活动,利用实物、视频等进行访谈、问卷。信息转化活动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处理、转化和传递的活动。课堂口语、听力、阅读等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按要求将其转化为另外的一种形式的任务。课堂讨论活动是设定贴近生活的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话题或场景进行信息、思想及感情的互动交流,如采用上述四种形式交流话题success,fashion等,指定代表或随机抽取发言汇报结果。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各类教学模式的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师角色
课堂活动正是实现言语功能和言语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课堂活动设计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督促者;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主导教师变为活动的协助者。而在课堂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如积极的情绪、平等的态度、赞许的微笑、欣赏的语气,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欣赏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个体,无论呈现的学习结果是否理想,都应得到教师尊重。具体做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纠错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转换语言形式,切忌使用直接批评方式,至于是否纠错,何时纠错和如何纠错,要基于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有选择地适时、适当、适情地恰当纠错。即使出现意外冲突,教师也要做到宽容、理智冷处理,切忌矛盾公开或激化。总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应关注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探索符合学生需求和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模式。
(四)课堂活动评价
大学英语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倾向于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深入学生发展过程,注重个性,旨在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式一般分两种:测试性评价与非测试性评价。测试性评价包括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摸底测验等,非测试性评价则有课堂观察、学生成绩档案、问卷、访谈、讨论、学习札记等。实际操作中,根据评估目的,如学生背景、需求、动机、目标、情绪、兴趣等,来设计表格收集所需信息。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是学生,并要注意开发诊断性测试和个人学习进度报告,以便发现和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至少考虑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三个方面。评估方法则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指标重在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定量指标重在考察学生阶段性成绩,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A:100-86,B-C:85-76,D-E:75-60,F:<6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总之,教师需从不同角度(学校层次、专业等)设计出不同活动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