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个性化教育论文

篇1

2.创新教育价值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最终的一个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国家栋梁。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造都必然体现着创造主体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创造力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有诸如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心理要素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帮助个体激发潜能、培养丰富创造力的有利因素。

3.人文价值的回归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体育教育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既有工具价值,以满足其他活动的需要;又要有主体性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理性价值的需要。主体性价值作为内在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它是工具性价值的源泉。随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的加深,召唤人文价值的回归已成了国人共同的呼声。特别是中学体育,在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之后,人们更重视对人文性的关怀。

二、中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古董化”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很多的学校只是作为一种口号来喊,并没深入体育教师的灵魂深处。教师的讲解仍然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设计好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质疑或解答如果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得到的不是肯定和鼓励,而是挖苦和打击。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

2.课程评价单一化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我们的中学体育评价主要是通过技术项目上的考核为最终的考试标准,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把所有精神现象都用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只看过程不看结果。这样的课程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3.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的中小学的田径教学实施过程和组织形式大多采用老师首先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当学生理解要领之后,老师再根据动作要领进行动作示范,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自己对技术动作理解不够,示范动作不够准确,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错误的技术动作。

三、突出个性化教育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树立新的人才价值观念

中学体育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思考能力和个人对社会、家庭、个人的高度责任感,使他们既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又具有学会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具有主体性的新一代的中学生,要在其特殊的个性上,注重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中学体育课程适合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模范去塑造,也不是忽视甚至扼杀个性化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会创造条件,挖掘潜力,打破“古董式”的培养模式,使人才不拘一格地成长。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我们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个及发散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别,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并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和自我表现与交流的机会,多一些成就的荣誉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豁达的胸襟,多一些心灵火花的碰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得以发展。

3.发展学生勇于拼搏的个性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竞争性的运动,所以,学生要具有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激烈的竞技性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并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据权威的教育专家的多年研究得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注意是人的天性,体育课程的竞争性能够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中学体育课堂中,要激励学生争当先进,争取并保持最好成绩。同时还要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敢于超越先进,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篇2

美术是一门具象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际的、具体的视觉载体作为表现形式,如果学生无法看到真实的载体,就失去了美术作品本身的美感,由具象变得抽象,难以理解。这些载体就是教学道具,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欣赏、感知、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才能起到美术作品应有的作用。比如《父亲》这幅油画,十分逼真地刻画出饱经沧桑的农民形象,一看到这幅画,就能一下子联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奔波劳碌的身影立即浮现在眼前,仿佛也看到了父亲脸上的皱纹,不由得发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怜爱之情。这就是美术作品的视觉属性,相反地,如果不看到画面,而是单凭口笔描述,无论描写地多么具体,总归不够直接生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学道具起到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制式教学道具的局限性和不足

我们翻开美术教材,可以发现几乎全是图片,正如前述,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必须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形象,因此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用以阐释教学内容。那么,有了这些现成的教学道具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使用个性化的教学道具呢?

这是因为课本上所提供的教学道具虽然很有代表性,但有两个缺点,一是限于篇幅,一般提供的素材不多,仅仅是选取了能够阐述教学内容的最典型实例,有时数量不足;二是这些实例虽然很形象,但有的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经过加工处理,不够真实,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因此,需要个性化的、学生们感兴趣的、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个性化教学道具。

三、个性化教学道具的优势与应用探索

个性化的教学道具是指在课本之外,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的环境,易于取得又契合课程主旨的教学道具。个性化的教学道具很好地弥补了上述制式教学道具的不足。一是数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备任意数量的个性化道具,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易于理解和应用。

比如《画家乡的风景》一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透视原理,我一方面让学生们自己拍摄居住地所在的街道风景,另一方面自己持相机到济南有特色的景点、道路上去拍摄易于展示透视效果的照片。这样,既大大扩充了教学道具的数量,又贴近生活,吸引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先用自己拍摄的照片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视平线、心点等概念,教给学生如何将具象的复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以便分析其中的透视关系,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上标示出透视结构。由于照片是由自己亲手拍摄的,而且内容是学生自己熟悉的环境,因此学生很感兴趣,乐于学习和分析照片中蕴含的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还挑选了几幅拍摄效果较好、对透视现象表现明显的照片分别进行了展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把教学内容融入到了显示生活中,拉近了书本与现实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四、制备个性化教学道具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在教学中多次应用个性化教学道具的实践,我逐渐总结出个性化教学道具的制备、使用的一套原则和方法。第一,个性化教学道具最具特色,也是最出效果的因素在于其“个性化”。也就是说,制备时必须体现出其个性,不同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那么如何才能不同呢?就是要取材于身边的生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取材必然就不同,这就是个性。比如《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一课中,课本中讲到传统纹样时,引用的是敦煌藻井、青花瓷等,学生们普遍不太感兴趣,感觉离我们太远,不亲切,因此,我就去千佛山、大明湖名胜,拍摄墙上的装饰花纹。先让学生们猜拍摄的场景是哪里,然后概况装饰花纹的特点,简要分析花纹的应用场合和设计技巧,学生们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

第二,个性化教学道具的制备必须忠于课程内容。教学道具无论怎么个性化,都是为了阐述教学内容,展示所授知识,因此,不能因为追求个性而偏离初衷。

第三,个性化教学道具的形式和制备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讲授《千姿百态的水》时,我使用录像机到趵突泉、黄河去拍摄动态的影像,在讲授《灯饰的设计与制作》时,我带领学生观察我校会议室、办公室、走廊、门厅、室外道路灯处的灯饰,在讲授《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时,我直接用自己的衣服作为道具,展示花卉纹样的变形、连续纹样等。再者,不一定依赖老师一个人制备,可以发动学生动手,如前所述的让学生拍摄自己家周边的环境时,学生们都很积极,这样,还没上课就已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

篇3

个性化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诸因素中最为突显的一部分,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没有个性特点、平庸无奇的人,就无法进行知识的摄取、转换和建构性再创造。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早在《学会生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深刻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采,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由此我们应该明确,实现个人与社会内在融合的“丰富多采的人格”是知识经济对语文课程的时代需求。

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急切呼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宗旨就是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造都必然体现着创造主体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创造力除智力因素外还含有情感、激情、爱好、欲望、自我、信念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些个性层面的心理要素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帮助个体激发潜能、培养丰富创造力的有力因素。没有健康的个性,无论在智力上、思维上有如何的超常性,也不能成为所谓创新人才。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知识经济这样对创新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对培养具有创新个性的人才有着如此紧迫的期求。

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人文价值的回归。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既有工具价值,以满足其他活动(如发展经济)的需要;又有主体性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理性价值的的需要(如道德和精神追求)。主体性价值作为内在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它是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的源泉。但长期以来,由于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教育的失衡和异化,即丢失了教育的主体价值。无视人的尊严、价值、情感、地位,而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可怕地消失了。随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的加深,召唤人文价值的回归已成了国人共同的呼声。特别是语文教育,在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之后,人们更加重视对人文性的关怀。个性化教育以人为世界价值为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追求,它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这正是体现了人文价值的回归。

我国当今的语文课程虽不能说是完全忽视个性的,也是注重不够的。至今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中主要是:

过死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管理高度集权,学校的自主权极为有限;全国一亿多青少年学生遵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习统一的教材,接受统一的考试;学生升级、毕业、升学的标准整齐划一,由此产生死板的、缺乏活力的行为模式,这种教育体制所提供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极为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重的功利导向。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过重的功利导向,进而演化为严重的应试教育。.‘金榜题名”是学生改变人生际遇、谋取理想职业的“正途”,考试中第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光荣追求,而“升学率”更是一所学校赖以存活的生命线。学生从一人学就在家庭和学校为他们设计的模式中成长,他们不得不为取得高分而竞争,为升人“‘重点”而拼搏,个性品质得不到全面发展。部分学生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忽视社会实践,漠视集体活动,缺乏爱心,缺乏奉献精神,个性发展出现缺陷。

过量的课业负担。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少年,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却一度遭到应试教育顽强的拒绝和对抗。“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应该说是比较真实的概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花10多个小时来应付繁重的作业、无休止的考试和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成绩稍不理想,就会遭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训斥、责骂和加倍作业的惩罚。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无法得到展现,创造的欲望被重重地压在心理底层。

过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三中心”模式没有彻底的改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一些地方只是流于一种口号,并没有成为语文教师灵魂深处的自觉。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仍然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牵拽着按老师设计好的套路被动学习。学生的质疑或解答如果超出教师的备课,得到的不是肯定和鼓励,而是挖苦和打击。不甘一平庸的学生往往被视为“问题学生”、“冒尖户”。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大批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庸才”。

过偏的教育评价。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一种精神现象,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升学考试和教学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模拟升学考试,将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把所有精神现象都用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其方式是采取限时的纸—笔测试以获得“量化”的结果,并以此作为区分学生好坏和教师教学优劣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虽不无可取之处,但它“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它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

应试教育着眼于各种量化了的分数标准,将应考过关看作是人生竞争的唯一门径,因而就将应试升格为教育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这种母体“胎位不正”的教育很难孕育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塑造,学会学习与发展,也就是把语文课程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使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利益和方向相一致。

1.必须树立新的人才价值观念,人才的根本价值体现为人的主体性价值。

语文课程应当挣脱.‘唯科学主义”的樊篱,摆脱千百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把富有主体性的人才作为培养规格标准和价值追求。语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心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既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主行动的能力,又要使他们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性上,注重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语文课程适合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发展,而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范模去塑造它。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当作被加工的“标准件”,习惯于用经验中熟悉的眼光看待所有人的行为方式,而把超出我们经验范畴或敢于突破某种“规范”的行为方式视为“怪异”,加以忽视甚至扼杀个性化教育观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创造潜力,要创造条件,挖掘潜力,打破“螺丝钉”型培养模式,使人才不拘一格地成长。尤其要正确看待那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行为方式,使具有超常发展潜力的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2.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

中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采,课文中美的人、事、景、物,美的精神,美的情理等等,有利于陶冶学生美的心灵,优化个性品质。“文学即人学。”语文课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准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广阔性、丰富性,深刻地影响着个性的多样化发展。文章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所偏爱和重点发展。学生阅读,“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形象大于思想”,对同一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不同的人又可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综合体现,更有利于充分展现每个人的创造个性。“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采的语文课程资源,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特点和特长,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能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这些,都是其他课程无法企及的。语文课要最大值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分的发展创造条件。 3,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最先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出来的。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普遍地、真正地成为语文教学行为的自觉。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总是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其结果是课堂“秩序井然”,而气氛沉寂、缺乏活力,师生活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僵化、刻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压抑甚至严重丧失。教师要把个性化教育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指南,就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组织、引导者上,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切忌“越位”。教师要尊重并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课堂上,师生同构互动,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共享学习的快乐。为此,教师的讲必须让位于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多读书,多感受,多探索,多积累,多表达,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去创造,而将教师为主的活动简省到最必要的限度。个性只有在主动的学习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

4.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个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宽松氛围。因此,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只要有助于学生学的生动,学的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如可以举手说,也允许不举手说;可以站起来说,也允许坐着说;可以向教师质问,也可以与别的同学争辩;可与同桌小伙伴讨论,也允许离开座位找好朋友切磋。教师不要急于或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发展空间,尽可能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拥有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开放的心灵,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现,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开掘。

5.发展争强好胜和标新立异的创新个性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并且勇于争强好胜,才能不甘平庸、不甘落后,才能摒弃从众心理,在竞争中不断展现并发展个性。一般来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注意,是人的天性。竞争能够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可引进竞争机制,创造竞争环境。要激励学生争当先进,争取并保持最好成绩。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奋发向上,不断超越自己,敢于超越先进。要经常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勇于争辩,在争辩中锻炼机智,磨砺思维,对有创见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竞赛更有利于激发智慧,促进创新。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竞赛活动,如语文知识竞猜、问题抢答、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对对联比赛、快速作文比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特长。

具有创新个性的人能够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不唯书,不唯上,追求真理不怕“冒尖”,坚持真理不怕冒险。语文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敢于冲破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大胆提出同传统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提出同权威结论相抵触的结论。科学是在不断否定中前进的,否定之处正是创新所在。而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求真精神是创新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敢于指出朱自清散文中的“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弄错了三种树开花的顺序,同哥白尼否定当时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对那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要特别珍视并张扬他们一星一点的创新发现,激励他们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6.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功能

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应该以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为评价的根本性的,而不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就要变“目标取向”的评价为“主体取向”的评价。不能仅依据答案的对错进行评价,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习惯与态度的评价。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尤其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每一个评价主体具有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而不是靠外部力的督促和控制。

篇4

1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及内涵

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既可以反映人性的共性,也可以反映其差异性。个性是指个体(学生)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社会实践活动,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方面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

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主张教育要承认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视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特长和爱好等不同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施以有区别的教育,促使个体和谐完美的发展。

2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个性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存有应试教育的深刻烙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重视个性化教育,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2.2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与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个性的目的是一致的。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因材。

2.3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是以个性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社会学家高夫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个性化品质与个人的创造力成正比相关的关系。可见创新精神与个性化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加强个性化教育,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

2.4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僵化或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唯分数论的学生价值评价体系,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束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沉迷网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并强调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各个二级学院团委组织开展了系列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

3.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五四大合唱、“一二·九”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校团委组织的团委书记论坛,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国家大事,学校主题教育提纲开展的班级团日活动;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组织的“创业与成才”沙龙访谈节目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3.2科技文化类活动

从学校层面看,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科技文化节、辩论赛等科技文化活动。二级学院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了系列科技文化类活动。如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组织的钳工大赛、文化传播学院组织的T恤设计大赛、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组织的测量技能大赛、装饰设计大赛等,对营造良好学风和科技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3.3文体活动

在文艺方面,学校组织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街舞大赛、相声小品大赛等,元旦晚会、迎新晚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艺骨干;在体育方面,学校每年组织的趣味性很强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月活动,“校园杯”足球、篮球赛,拔河比赛,沙滩足球赛、羽毛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体质,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4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主动了解社会的有效形式。在日常工作中,还组织大学生服务社区,服务街道,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效果良好。

4第二课堂活动与个性化教育

高等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除了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这个平台。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等特点,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良好途径。

4.1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选择由学生自己作出才可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实施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主要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来具体执行。由学生选题、由学生组织、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在参与、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2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科技文化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使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具体的科技文化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风气,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3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相对淡薄,沟通能力相对欠缺。而第二课堂活动以小组的形式组织,需要小组成员之问相互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单干的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集体活动,使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沟通组织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

(二)有助于培养个性化的体育人才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这使得部分学生的运动天赋得以展示,而体育教学则应辅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其个性化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而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自主的选择其所喜欢的运动,并能够获得教师专业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机会,从而将兴趣转化为特长。因此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是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全能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具有个体差异性。体能、技术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信心不足。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相同难度的项目进行教学,制约了一些学生的发展。而个性化教学则不同,他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体能需求为辅助手段,在进行教师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项目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一)丰富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形式

素质教育前提下,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必须进行适当改革。个性化教学是其主要策略,因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应不断的丰富个性化教学形式,抓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结合个性化教学这一主流趋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丰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包括心理上的和身体上的需求。基于此,高校还应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使授课对象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只有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并确保个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

(二)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高校和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弱化体育竞技结果的作用,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计划。并且要突出对体育深度的应用,弱化对学生体能的培养,而应转向对其终生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三)将个性化教学内容作为教学对象

个性化教学重视学生个体能力发挥,但并不代表其盲目的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指导,设计或者收集具有个性化教学特征并且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基于此,高校可将体育教学内容微分个性化与大众化两个层次,通也就是体育基础教学依然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挖掘并促进学生个体兴趣的培养。使体育教学与其内涵相符。

(四)构建新型个性化师生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应在创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同时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其课堂角色的转变。当然,这一多样化包括其对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正确合理的评价将成为推进体育教学的动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督促其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和体育学习方式。

篇6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化教学意义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全国高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创新和改革,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符合了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作为我国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好语文是学好爱他课程的基础。语文包括了语言和文学,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如果我们的语文水平低,就会被他们耻笑,当别人用很有文化的语言跟我们交流时,我们就那么很难读懂其真实的意思,也就很难准确回答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学好语文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美的东西,在高中语丈教学中进行审美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通过对实践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有一部分高中教师在实施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反应和需求当做参考值,这为审美活动的有效开展设置了一定的阻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审美教学的内容是突发的和随机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就无法深入和持续的开展审美活动,不能激发学生的生没兴趣,也让学生的审美学习缺乏整体的设计性,不能为学生的系统化学习提供教学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兴趣,也不能提升审美经验,从而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停滞不前。因此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行为并不是教学成功的个性化教学,而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配合教学资源的基本特点和需求来达成学生审美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不能认可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审美教育对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审美体验不能有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在审美教育中不能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在判断学生的什么教育成果中教师对于成果的重视度要大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程度,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能力的差异对于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也有所不同,达成的效果也不同,这就与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背。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施措施

1.教师坚持自己角色,注重理性。

教师是审美教育成败的关键环节,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引导者、传递者和评判者。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角色,减少个人思想、个人意见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处理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关系处于不断转型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在不断的变化。从审美教育角度看,教师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思想世界,确定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人物,是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刻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对学生的错误审美进行批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注重教学体系的个性化设计。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全面规划,为学生的审美教育制定个性化课堂设计方案,让学生的审美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教师的审美教学方案中宣传的态度应积极乐观向上,学习应注重基础知识。审美教育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个人思想、提高道德情操,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学习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采用个性化设计方案可以为学生带来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得到理性的审美系统。

3.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不需要进行统一化的思想管理,反而需要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进行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处理信息、认知世界的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条件。国家在审美教育上已经将其与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一并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2"。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实现教学目标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审美教学个性化的研究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备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基于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研究,要让学生有追求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并实现审美教育的实际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审美个性化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就必须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篇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目标的设定,要在大方面有把握,而具体的,则不要拘泥权威或是个人的阅读理解,要多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智以及思想火花的迸发。

2.重质疑

对于文本的阅读,由于个人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在解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差异,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不要因为标准答案而抹杀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宽容〉序言》中,对于文章中第一部分两次提到的“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和第八部分又一次写到人们幸福的生活,这两种幸福是不是一样的问题上,学生之间就展开了争论。观点一:不一样。因为开始的幸福是人们麻木的幸福,在这种平静的生活中,人们是恐惧的,是不幸福的;而后面是人们经过反抗,是用先驱的鲜血换来的,是真正的幸福。观点二:一样。表面上后一种幸福似乎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但事实上,历史会轮回,新的家园会成为另一个无知山谷,先驱也会成为守旧势力,因为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变化。所以都是麻木的幸福。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文本,结合学过的知识,表达过程自觉地显示出辨证思维,我想,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课堂。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质疑。造成疑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晦涩,或是学生阅读体验的不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或是耐心解答,而不能逃避问题或是不屑一顾。

3.方法互融重批判

个性化阅读,积累是风帆,方法是船舵。要张扬个性,展示个性阅读,离不开多种方法。联系生活、结合背景、审视批判等多种方法融合会更具个性。联系生活法:文学来源于生活,那在阅读过程中,就要还原于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做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等同,这样,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更新,生命的质量就会优化。结合背景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我们的个性阅读过程中,不要忘了背景,否则,就会陷入到另一种极端。比如《窦娥冤》中,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如果学生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会批评窦娥的自私了。三桩誓愿让楚州百姓受了多少灾难!结合时代特点,我们就知道,三桩誓愿是为了说明她冤屈之大,是作者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了解时代的局限性,就不会产生这种偏激。

篇8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三、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要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具有批判精神,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篇9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篇10

一、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校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在我国,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在许多中职院校里,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仍然存在对个性化教学认识不足的现状,一些校领导认为,个性化教学会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致使学生的学习进度不统一,因而忽略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积极意识。另一方面以分数作为学生成绩优劣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方式也仍是评价的主流趋势,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个性发展受到阻碍。2.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不足。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师构成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仅占语文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左右。在中职语文教师群体中,教师职称主要以助教为主或者无职称。从整体上来看,中职语文教师素质构成质量不高,在教师的配置上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缺乏个性化教学的意识与个性化教学能力,使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陷入了被动的局面。3.中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浓。与普遍高中相比,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生源质量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许多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语文学习功底较弱。在日常学习中难以跟上语文课堂教学,认为中职语文学习难度大,致使学习兴趣不浓,进而对中职语文课程产生厌学心理。在这种因文化基础较差,无法跟进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学习兴趣的现状下,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校方面加强对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关注。学校方面加强对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关注度,首先,应表现在思想的转变上。在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充分意识到中职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意义,以及语文教学对其他课程的积极辅助作用。在规章制度上,规范与完善中职学校管理工作。其次,转变评价观念,打破以分数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核标准,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杠杆,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宣传活动开展,使全校师生意识到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积极意识与实行的需求,鼓励全校师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改革之中。再次,学校领导在深入了解关于中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组织教师开展专项课题,鼓励探讨具体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并通过对现有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改进,使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最后,还应大力促进教师之间、中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对语文教研小组实施细化管理,组织教师之间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开展集体备课方式,提升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2.创新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直以来沿袭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中职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教师一人发言授课的教学过程而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大家齐开口齐讨论的有效性语文课堂。在课堂的设置上,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组,以优生带动差生的团队方式将学生进行组织教学。不以团队中某一人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以团队合作的理念评价团队的整体实力。通过这一形式,有效地督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以优带差,相互促进与指导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课堂情境的设置,例如辩论型的课堂设定、鉴赏型的课堂设定等,营造出团结、民主、和谐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借鉴,使语文个性化教学过程更轻松愉悦。例如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进行图片、音乐、电影等多媒体的展示,将抽象的语文内容变得更具体。如《窦娥冤》一课的学习时,可以结合与课文相关的影片放映,学生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有更真切的体验。如此一来学生对原著也有更深的感悟,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知识有更牢固的掌握。3.提升中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中职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界限的,首先,中职语文教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探讨福建省建宁县职业中学戴冬香师应有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语文素养进行不断提升,为实现个性化语文教学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应熟练掌握字、词、句、语法等语文基础知识,并通过教学中经验与全新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身教学特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其次,中职语文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的教学知识外,还应持续广泛涉猎,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再次,学校方面应为中职语文教师的学习与提升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与讲座活动。在教学设施的配置上尽量满足教学需求,通过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提供保障。4.引导学生适应语文个性化教学。在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包容学生出现的错误,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提出上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教师应尽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指导与应答,使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包容性与有效性得到提高。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过程中对语文知识有亲身的感悟,对是非对错有辨识的能力。在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中,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站在引导者的立场,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使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促使中职学生个性化的真正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寻问题的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进行自主的个性化选择,包括兴趣爱好、热衷的阅读种类、感兴趣的学习方法等。例如,在进行写作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了写作技巧后,针对某一作文题目,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写作方向,发挥其充沛的想象力,对于写作成品也不需要用语言直接进行评论,而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时展的趋势。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探讨与改进,发掘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与完善,必定能为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具有特色的中职语文个性教育。

作者:戴冬香 单位:福建省建宁县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篇11

一、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高中语文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从高中语文课本的基础知识学期,要按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对课本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2)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能够明白课本中内容呈现的多元化,同时要理解每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要注重情感因素,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并且能够读懂作者的意图。

(3)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掌握自己所阅读的作品的作家的具体介绍,和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同时还要掌握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对文章进行构思的,通过阅读,在加上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感受。只有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才能锻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

(4)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中语文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干巴巴的阅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然而,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学生在下面开始东张西望,认为阅读的过程非常枯燥,这样,就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

(5)与以往的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是比较活跃的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逐渐适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然而,有的高中语文老师却把教学的方法弄混乱了,借用了一些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就使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走进了一个误区。

(6)高中语文课堂上过分的热闹,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处于非常高涨的状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有些学生就开始不尊重老师,在课堂上起哄,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多,也使课堂上的气氛热闹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的分析问题的时候,课堂上这种表面的热闹,只是掩盖了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的思想,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二、个性化阅读对高中语文老师的要求

(1)引导学生要学会阅读。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的引导学生要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高中语文老师要热爱阅读,教师应该熟悉高中语文阅读的方法,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语文课本,并且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学生文化知识。

(2)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非常开放的,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就应该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语文中重视目标教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总体思想和规律。

(3)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计划。要熟悉,同时对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要有所了解,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并且不断的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在老师的教导下,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4)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应该优化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语文学习环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感。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感受,并且加深理解,要不断的在认知上获得一种能力。我们都知道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处于活动的状态,我们的手、眼睛、大脑等感官是在进行相互的协调,是主要的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之一,是锻炼思维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经常阅读,并且对课文进行熟读,反复的阅读,经过多次的阅读,学生可以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时候增加语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多多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阅读的语感,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语文。加强学生的语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抓好语文课本,引导学生们精读教材,对他们进行语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舒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谢银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篇12

其次,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第三,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篇13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构筑个性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提升语言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1.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答思路和不同的解答结果。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2.提供个性发展机会,努力实现自主学习。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的“强项”得以发挥。(1)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接受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语言的实践中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如六年级下册的WaitingforAnotherHare中“retellthestory”,分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中上程度的学生能完整地复述故事;中间程度的学生根据keywords复述;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则要求流利地朗读即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目标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和提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中。(2)创造个性表现的机会。每个学期我都针对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组织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表现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如学习了“Heroandheroine”这个话题后,让学生学习写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偶像,并制作成卡片和评奖,等等。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将知识课内外拓展,也能发掘他们另一方面的才华,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展现的愉悦,真实地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认真。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教师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具有个性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个鼓励、赏识的眼神和手势,一句发自内心赞美的话“Welldone!”“Youarethebest!”“Goodboy!”“Excellent!”,都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当学生与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那么“亲其师,信其道”便水到渠成,每一次的课堂活动便成了学生发展个性的沃土!作业也是师生个流互动的一种方式。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和评价的标准。对中上层次的学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相对比较严格;而对待学困生,我会特别“宽松”,也特别留心和用情。如果他们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我也会破格给他们评“A”级,还会写上一个鲜红的“Good”!同时,经常写一些充满温情而又有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学生。这些带有感彩的批语犹如一碗碗“心灵鸡汤”,滋养和滋补着孩子们,给他们以自信和激励,激发英语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2.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仅是学生进行自我诊断的好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独立自主能力。在学生自评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盲目骄傲自大,也不能过于谦虚和自卑。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通过学生的自评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师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相互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博采众长;还可以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在倾听中静心思考,对他人做出客观的、公正的、正确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要求体现师生的平等性,要求老师真正放下身段,做到“蹲下身来看学生”,从“俯视”变成“平视”和“仰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的平等,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学。面对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我们应当实施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语言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心思飞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今后漫长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邓惠贞 单位:广州市白云区马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