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科制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学科馆员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海洋,信息用户想要检索获取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困难。而一直以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信息服务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学校各院系的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读者所需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制度模式产生。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3.1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各院系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层次较高,他们的信息需求同一般读者相比,也更加专业、准确、深入、有时效性。针对这部分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方法,主动出击,全面深入地了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信息需求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以保证他们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2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以往高校图书馆侧重于文献的收藏和保管,信息服务方式也趋向被动,一般只有在读者有了信息需求,主动找到图书馆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才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服务内容也只是查找文献,电子资源使用培训等初级服务,并没有达到主动、深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分析研究,提供信息服务的水平。而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各学科了解各院系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主动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的建立,成为院系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接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3.3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都比较复杂,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也有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图书馆的人员,因此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服务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图书馆即便想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图书馆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在馆内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曰图书馆馆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以及学校专业方面的学习。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4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地位
图书馆在高校中长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被学校所重视。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图书馆本身信息服务工作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特别是没有得到掌握话语权的学校各院系专家学者的认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资源的建设和保存,重野藏冶轻野用冶,服务上也只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不能主动地与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带来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读者、特别是这些从事重要教学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们,在遇到文献信息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不会想到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检索等方式解决信息需求问题。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高校图书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导致图书馆在学校内部影响力日益下降,地位也相应降低,并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够建立起一座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了解、倾听读者需求,密切跟踪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进度,了解掌握其信息需求,并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学校重要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学校领导和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内部的地位,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建设增加投入,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具体举措
4.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学科馆员人才储备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学科馆员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传统的图书馆馆员更多倾向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保管,对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是需要了解、熟悉本馆馆藏资源,能够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信息资源的时候,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找出所需相关文献资源。这样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传统的图书馆馆员只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而学科馆员因其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同,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和专业教育背景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教育背景,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能。图书馆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符合学科馆员要求的人才队伍。首先,从外部引进具有其他专业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跟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图书馆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这样往往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各个学科专业不熟悉,不了解,无法做到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今后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之外,也应当考虑引进一部分具有其它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外语专业、以及本校所开设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鼓励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各高校人事编制都比较紧张,单纯依靠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来建设符合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继续教育,鼓励原有工作人员,继续加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为馆内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从馆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又对学校相关专业非常熟悉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4.2调整部门结构,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图书馆学业务流程划分的,基本都是按照对文献资源的处理过程来设置各个部门,野采、分、编、典、流冶。这样的部门划分是符合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但是如果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必须对传统的部门结构进行调整,这是由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学科馆员工作的重点在于主动了解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分析研究,提供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以保障其信息需求。这样的工作任务,要求图书馆内部打破过去传统的部门划分,建立一个由图书馆领导指挥下的,各部门一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构,例如像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组,或是像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的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由图书馆领导牵头成立,统一协调部属曰其次成员涵盖全馆各个业务部门,通力合作。这样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科建设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缩短特定文献资源从采访到流通的时间周期,更好地为专家学者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4.3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度
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衡量、判断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图书馆应该建立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任务目标,明确学科馆员的责任划分,规范学科馆员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科馆员清楚地了解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从而更出色地为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完成图书馆赋予他的学科服务任务。在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热情,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和水平,图书馆也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科服务成绩显著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工作热情,奖励先进,带动整体共同提高,使学科馆员队伍形成野比学赶超冶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能力。
篇2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
2.3.2.4运动技能技评。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
三、小结
篇3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篇4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非凡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新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向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功能。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非凡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重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向。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大。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假如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假如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上的启示是摘要: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和管理环节新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和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足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新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拟,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气勃勃,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熟悉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熟悉轻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
还有一种的管理误区就是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熟悉轻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预备了一些基本前提、预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
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完全准确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轻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办公的自动化。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和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新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使新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斌伟、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1,126-28
[2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湖北大学学报[J2001.215-18
[3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摘要: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向+长春市委党校学报[J2000,62(0)62-66
[4乔革宇、石英等+略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1,170-73
篇5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二、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篇6
一、精读课教学的实质
(一)精读课文是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最主要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而精读课文正是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窗口,教师可通过课文讲解之前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释和讲解,使学生对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及产生的事件有个大致的概貌,这样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文中的语言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因为文学作品具体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等。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认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其头脑中储存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因此,精读课文教学在传播文化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
(二)精读课文的学习必须分阶段、分层次。
不同文章,不同的学习阶段,课文的学习重点、授课的技巧和方法各不相同,同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知识点的难易、快慢也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把精读课文教学阶段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词汇、课文难句和复合句的翻译理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归纳能力,授课的重点是关键句和主题句,对课文理解要求较低,通常是表层的;中级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篇章结构,培养推理演绎能力,对文章的实质内涵要有较深刻的理解;高级阶段则要注意知识的多面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形成对文章的评价性理解。此外,对学习能力和程度不同的学生,应采取分层教学的办法,对于能力差、程度低的学生,可要求其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教会其判断段落主题句、关键句的基本技巧,对于理解力较慢的后进生则可以让他们分阶段掌握知识要点。
(三)精读课文教学是整体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就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理解分析和评价。精读课课文是由不同语篇建构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又含有许多主题句,主题句分布在各个段落,每个段落则由不同形式的句子组成,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强调语言要素的同时,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点出中心思想,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总之,通过语篇分析,学生在脑子里对课文形成一个“图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文章的体裁对其语篇内容也起着制约作用,Ventola(1995)认为体裁是生成特定语篇结构的符号系统。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交际目的和言语使用策略。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篇结构,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在介绍背景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体裁,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精读课课文具有特定的人文价值。
精读课课文的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教学,它也是情感的教学,教师几乎可以从每篇文章的主题中挖掘出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其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引人向上,劝善惩恶,提倡互助和奉献,激励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同时文章表现出各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也是很好的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例子。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适度地渗透人文教育,必要时还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外壳去品味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之后,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引,让学生分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精读课课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前预习策略。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因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最大限度地承担学习责任。精读课对学生来说,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预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充满自信,勇于发言。课前预习包括:1.词汇的预习,包括正确地朗读单词,记忆英文词义,查阅该词的惯用法及相关的词缀;2.课文的预习,包括流利地朗读课文,预先通读全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标出文中出现的难句和疑点;了解文章的文体和结构特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提出自己的看法;3.背景知识的预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查询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来加强对英语国家的认识。
(二)采用多角度进入式的课前导入策略。
众所周知,新课的导入一直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对教师来说,精读课中的导入步骤恰恰体现了教学技术的一种手段,一种使得课堂教学尽快步入最佳状态的一种必要手段。由于精读课文内容和题材涉及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前的导入阶段可针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导入。如:1.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客观教学情景和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将学习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由情感到理性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当然在提问的时候要不停地变换角度,留有余地并富有启发性,通过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2.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就是利用图片、动画、直观教具,录像、电影、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结合文字声音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刺激;例如在College Book II Text A“Using the Sun’s Energy”这篇课文中,我首先通过幻灯片演示不同的太阳能产品的图片,使学生对文中的solar furnace(太阳能炉子),solar still(太阳能蒸馏器),solar cell(太阳能电池)等产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工作的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迫切地想了解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运用,原本一节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科技英语课,由于有了多媒体的声、光、画、色彩的效果而变难为易,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同时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3.音乐诗歌视听导入法。视听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手段。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是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它不仅能培养语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积极性。以College English Book II Lesson One的听说练习为例,课本摘录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一首“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在舒缓流畅又略显忧伤的音乐声中朗读这首诗歌,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细细地领会诗歌的真谛。可以说音乐诗歌视听导入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视界,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接下来的课文的学习乃至将来对英国社会的文化及人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础。4.背景知识导入法。对一些历史性体裁的文章,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或图书馆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利用课件将相关的背景知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展示在大屏幕上,营造出外国文化氛围,从中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培养其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其视野,从而使语言变得丰富有趣。通过画面上的背景知识引出课文的相关内容,教学效果倍增。
(三)协作学习和讨论相结合的课文讲解和巩固策略。
大学英语精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它的目标就不单纯是灌输知识,而是使学生利用知识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讨论式教学法利用灵活多样的讨论或会话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它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所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协作学习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协同做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为辅助的教学原则。这两种方法的契合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知识有时也可以通过讨论来获得,学生在共同协作中可以获得更加完满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这里以College English Book II Lesson 7 Text A “Using The Sun’s Energy”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实施这两种方法。
基于协作学习理论原理,在课文讲解阶段,我把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细化为Global reading,Language focus,Text organization和Text extension四个方面的任务,突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阅读模式与理念,注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1――Global reading:Take a 5 minutes’fast-reading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 we call the new cooker the house wife uses?
2.Why does the house wife is happy to use the new cooker?
3.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what kind of energy source can meet the world’s enormous need for power?
4.Besides cooking,in what aspects can solar energy be used?
5.How many types of solar equipment have been used so far?
6.Why is solar still very important?
7.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solar cell?
通过学生个人运用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技巧,以及分组讨论总结或个人总结回答以上问题,使学生从语篇层次上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任务2――Language focus:小组讨论课文的难点、重点及语言点,并分别针对不同段落的语言点,派各小组代表向班级讲解。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文讲授方式不同的是,教师没有对课文的每一个句子作详细解释,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课文中的内容要点、语言难点及重点进行拾遗补漏、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评价。
任务3――Text organization:小组讨论课文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通过分组讨论和集思广益,对课文的段落结构用表格作出了划分。
Paragraph Main ideas
para.1The house wife are happy to use solar furnace.
para.2Scientists believes solar energy is the only kind to meet the world’s need for power.
Para.3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sing of solar energy.
Para.4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olar equipment.
Para.5Solar stills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can provide fresh water very cheaply.
Para.6Two advantages of solar cell.
这一阶段的任务,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辩论、合作、问题解决等方法,通过这些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味地“接收”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协作学习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不仅能多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地获取语言知识,而且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写作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
任务4――Text extension: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对课文主题、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巩固课文中的语言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炼文章主题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应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特别是有争议的焦点或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师生和生生之间畅谈彼此的见解和观点。例如就本课“利用太阳能”的主题提出以下几个供讨论的问题:
1.How can we make good use of solar energy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new solar product?
2.Is it more important to cut down waste of energy or to explore new source ofenergy?
3.What will happen to the world if all coal,gas,oil are used up? Do you think this will happened?
在这一阶段,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成组块,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把握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以及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把教学放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创设交际表达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应注意的是,在阐述观点时,教师一定要聆听学生的不同声音,营造民主公正的思辨气氛,并鼓励学生多用生词和新词。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情怀。
三、结语
精读课文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综合载体,其中所运用的策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教师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及课文讲授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文化教育,教师只有透彻了解每篇文章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和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发挥精读课文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07-219.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96.
[3]章灵舒.职业院校英语课文的教学策略[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1).
篇7
2.统一校务公开的原则
校务公开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大原则。具体而言,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有:
(1)党政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原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
(3)依法公开原则;
(4)实事求是,即真实、可信、透明原则;
(5)积极主动、注重实效原则;
(6)群众参与原则;
(7)有利监督原则。
3.构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全过程的管理系统
要在校务公开的运行机制中建立严格的控制程序,主要包括:
(1)做什么、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内容、形式、责任明确;
(2)形成规范的实施、检查、改进的管理循环过程。现实情况是,工作中规定多、要求多,而检查少、考核少,导致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敷衍应付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程序,确保整个过程受控,体现循环管理;
(3)注意工作过程的痕迹记录。
4.强化二级管理,延伸校务公开领域
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要在规范和完善学校层面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向二级单位更深入、更扎实地展开,将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到实处。要重点完善和规范院(系)、部(处)、直属单位的公开程序、内容,在提高二级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效性上下功夫,从而激活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发展的内部动力,提高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整体水平。
5.定期组织民主评议
校务公开科学发展搞得怎样,有哪些好处与弊端,校务公开的主体是否公开到位,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是否满意认可,只有群众心里最有数,也最有发言权。要使校务公开不断推向纵深,不断上水平,就需建立和完善民主评议制度。对校务公开的实施主体,可由监督机构(纪检、监察、工会)来进行评议;对校务公开的监督主体,师生员工代表可利用教代会的四项职权之一的民主评议权进行公开评议。评议的内容要结合校务公开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基本内容应包括:领导对校务公开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是否科学而健全,校务公开的主体是否按规定准确地实施了校务公开,监督机构是否监督到位且保证了校务公开的质量,广大师生员工是否满意等等。当然,民主评议应有规范的民主程序和基本的评议方法。
6.完善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手段
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网站,通过网上各种信息、建立网络信息反馈系统等方式,保证各项重大事务职工早知道,有关重大事务的反馈信息学校早清楚;另一方面,以纸质媒体(如校报、简报、学报、宣传栏等)、声音媒体(如广播)和图像媒体(如内部电视)等作为辅助校务公开手段,提高校务公开的效率与影响面。
二、落实校务公开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实践证明,要切实保障校务公开工作扎实有效,解决校务公开工作不重视或走过场的现象,必须明确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校务公开工作中,党委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在校内外宣传校务公开的重大意义;按照上级关于校务公开的精神制订本校校务公开的实施办法;重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支持教代会行使职权。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组织实施校务公开,以及对校务公开的评议、考核及奖惩。各职能部门是实施校务公开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认真执行校务公开的各项规定,并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报告校务公开情况。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督促检查各校务公开主体按规定具体实施校务公开,协调校务公开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纪检、监察和工会对校务公开的各个环节共同履行监督职责。其中,纪检、监察主要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运作实施监督,对在校务公开中等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工会则主要从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方面以及对校务公开各项规定的执行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施监督。在校务公开中,对各自的责任应形成制度约束,放弃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均为失职,应依照有关规章制度追究责任。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和保护制度
1.建立考核制度
在明确校务公开主体、校务公开监督机构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加强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行政负责人的政绩综合考核中,以保障校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奖惩制度
对那些密切关注、积极参与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教职员工、学生应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反之,对那些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以及少公开、假公开的部门、单位,以及干扰破坏校务公开工作的有关人员,应予以适当惩罚。
篇8
一、运用迁移
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方法规律,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迅速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如用朗读感悟,体会人物内心这个方法学习《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后,教师就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船长》《平分生命》等文章。
二、 尝试速读训练
(1)“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2)“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行,但随着逐步训练,能渐渐提高阅读速度。
(3)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①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③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④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三、开设“课外阅读课”
把课程表中的一节“兴趣活动课” 设立为“课外阅读课” ,推荐读物、指导方法、欣赏评析。保证每周一课时,师生互动,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四、展示阅读成果
把课程表中的另一节“兴趣活动课”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交流舞台。
(1)每两周“两个一”交流 :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警句。
(2)每月一次语文活动:成语接龙、读书笔记展评、讲童话故事、诵读古诗、说新闻、谈我最喜欢的书、“新书介绍”等。
(3)每学期一次“语文节”:诗歌朗诵、手抄报比赛。
“读书擂主”每月一评。为了刺激疏于阅读摘录的学生多读多记,沟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活跃学习气氛。经过评比,我把在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的典型,给予“读书擂主”的光荣称号,让他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同学,把自己大量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提供给同学,这时,所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知识,更是一种重于言教的榜样的感召力和生生之间的融洽。
(4)成果展示,让他们在阅读活动过程充分做主人,边做边评,边评边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发展读书、写作、动手、反思、评价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体验学习的乐趣,受到心灵的震撼。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在兴趣阅读活动中有话可说、可写,甚至可以把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搬到课堂上来,以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班级读书会”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细心人,经常暗中提示指点,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让课外阅读成为高年级同学的一种快乐。
五、体验读书之乐
篇9
1、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1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朗读和感受
现代阅读观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这个对话的中心,而文本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行发现文本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有效的构建起来,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文本朗读,因为朗读可以将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1.2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阅读和体验
目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文章大多都来自于名家名篇,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就连说明文也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就一定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重视加强表情感染;小学生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感染、激发学生情感;其次要重视加强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是使用慷慨激昂的声调去阅读文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要重视加强画面渲染和实物演示;世界万物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图像引导学生进入到自然世界、童话世界中去,可以让学生心灵和情感上面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拿到课堂上供给学生观察,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口语交际主要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本素材中将作文题目提炼出来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决定接下来的课堂流程,教师从旁做出适当引导即可,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并且要注意语气的转变,例如: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语气“你应该怎么样……”转变成“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创建非常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表达。
3、在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相关标准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16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800左右数量的汉字,要求五、六年級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30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2500左右数量的汉字,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汉字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汉字,然后在合理的借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使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快的熟悉这些生字。例如: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锄禾”这节课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识字与诗文理解相融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生字和诗文意思,这样可以取得字出图像、图出情感、情感升温的理想效果,在进行生字巩固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这个字的意思和用处,五年级的教师可以引用一年级这种识字教学方法,这样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都可以将情感融入进去,切实的了解字的含义。
4、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4.1根据目前的作文教学情况进行需求改革
很多小学生都难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缺少激情、感情、感染力,导致学生的作文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很好的展现出来,再加上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隔阂,使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这样会让学生的文章缺乏个性,所以一定要根据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
4.2重视加强情感的融入
教师想要让学生的作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就一定要对学生的情感状态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态度、价值观更加明确,首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写作情境,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以自主作文课的形式促进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表达情感;其次要重视题材的扩宽,将作文素材与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这种熟悉的习作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和表达;最后要重视生活阅读量的积累,这样有利于增强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
结束语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情感,那么无法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育行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除了追求教学效率,还要重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语文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学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情感的融入,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篇10
在英语学习中,输入技能是听、读,属于接受性技能;输出技能是说、写、译,属于表达性技能。根据输出假设理论,输出技能是语言学习者要训练的核心技能,语言教学应以说、写、译为主,听、读为辅,采用综合教学法。强化语言输出技能,不仅是语言教学手段,而且是最终培养目标。输出技能是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最为实用的技能。是否做到“能说、能写、能译”是衡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高低的标准,而只会“听”和“读”不能代表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应加强输出技能的训练,从输出语言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加大语言输入以修补缺失,以输出为导向,带动输入,形成良性循环。
二、输入假设与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现状
与输出假设理论相悖的是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理论。他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儿童通过“沉默期”来积累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只有经历这个阶段,才会有语言的输出。语言习得是浸润式的,学习者要浸润在语言环境中获得大量输入才会有输出。然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英语多年,经历语言输入的“沉默期”,变成“哑巴英语”,因此,过于强调语言输入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缺乏学习动力,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由于长期受到该理论的影响,英语阅读课文的教学基本都是以输入为主的单向技能教学。
1.语法翻译教学
语法翻译教学是教师上课使用母语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译英语课文,讲解课文中的词汇、语法、句型,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英语课文的准确意思,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好处是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弊端在于把英语课变成语法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阅读技巧教学
阅读技巧教学是教师教会学生跳读、扫读、略读等阅读技巧,让他们阅读英语课文后完成阅读理解题的教学形式。其优点是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技巧;明显缺点是阅读技巧一旦不奏效,学生会产生挫折感,而且只顾埋头阅读英语课文,课堂气氛沉闷。
3.直接教学
直接教学是教师直接用全英语教学,课堂上用英语授课,是一种浸润式的语言教学。好处是学生自然习得外语,加强语音、语调等听力练习;缺点是在课堂上过分排斥使用母语,学生不能及时调用背景知识,正确理解英语课文的内容。对于语言基础不好的学生,全英语教学会使他们倍感吃力。
三、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教学法的运用
输出输入技能的训练相互结合、密不可分,很少有单一的输出或输入。因此,英语课文的教学不单是阅读教学,而应该采用综合技能教学法,以输出技能为导向,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终目标。通过开展结对练习、小组合作、成果呈现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处的学习阶段适当采用以下的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教学法。
1.听写说结合教学
听写说结合教学强调写和说的训练。教师让学生先听一段英语课文的录音,记录其梗概,互相转述记录内容,纠正对方发音,批改对方笔录;然后向全班展示笔录和复述梗概,并集体评阅优秀笔录和发言;最后教师点评。过程中要开展大量的互相评价、集体评价和教师评价,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外部反馈,根据英语的说写效果来检验英语词汇、语法等使用的正确性。
2.读写说结合教学
读写说结合教学是以写和说为主。教师让学生阅读一段英语课文,按课文内容编写对话,呈现对话,或根据课文主题展开辩论。学生必须脱稿向全班同学呈现对话,通过对话熟悉和掌握课文内容。此外,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多个辩论小组,让学生分正反两方作辩论,对英语课文作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课文背后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用英语进行对话和辩论,学生不断加强语言运用的熟练度和流利度,做到熟能生巧。
3.听写说,读写说结合教学
听说写,读说写结合教学都是以写的训练为导向,要求在写前有充足准备和充分讨论。学生先听或读一段英语课文,记录课文中的要点,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英语课文写出简评,并互相批改;最后集体评阅优秀习作。学生要做到先练后学、边练边学,在写作中发现自己语言运用方面的不足,及时补充大量文化、文体、句法、修辞和词汇知识。学生在听、读英语课文后,还要写文章摘要和阅读报告,做续写、仿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大量的写前讨论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输出,对所说所写的英语内容进行监控和修正。
4.听译结合教学
听译结合教学注重训练译的技能,即口译训练,包括英汉互译。教师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英语录像,让学生口译其内容,做到边听、边记、边译。利用英语录像的听力原文,学生可以通过结对练习或小组合作来完成口译练习,通过口译实训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英语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译对听和记的要求很高,如听记效率不高,就无从翻译了。因此,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要补充大量的语音、词汇、语法和速记知识。
5.读译结合教学
读译结合教学即笔译教学,要求学生笔译英语课文的内容。不像以前的阅读课,教师不再讲解课文内容,学生必须马上进入角色,使用电子词典和网上字典等工具翻译英语课文,做到先译后学、边译边学。学生笔译时发现自己的词汇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翻译技巧都有所欠缺,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这些知识和技巧。采用先译后学、边译边学的教学模式,是要通过输出带动输入,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推动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的内容。
传统的单向技能教学缺乏推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动力,已经不能满足师生提高英语阅读课文教学效率的需求。我们建议采用斯韦恩的输出假设理论和输出导向的综合技能教学法,把英语课文阅读课的教学变成听说读写译综合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增强英语语言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度,体现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用输出检验和推动输入,使“语言知识内在化”快速转变为“语言运用自动化”,体现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篇11
一、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每个人的语言知识结构都是由一个巨大的语义场形成的。简单来说,语感就是学生用于理解语言最直接最基础的感受。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获得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感培养的最佳阶段,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正误、含义,体味语言在使用中的产生的细微差别,就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二年级上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分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与情感,如母亲说“小兵,咱们回家吧!”时的无奈、售货员说“多懂事的孩子呀!”的感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行体味,在无形中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朗读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材料积累和语言技能运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剖析与讲解,指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疑问都放到朗读的过程中去,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后对自己自问自答的机会。如,在《丑小鸭》这堂课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丑小鸭经历曲折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朗读。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到“大家为什么会欺负丑小鸭?”“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那些困难?”“丑小鸭离开后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等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也培养起学生用朗读加深文章理解和解答自身疑问的能力。
三、用朗读巩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语气、节奏、用词、句式以及文章的整体格调等方面的问题。所谓的朗读,并非是传统上学生喊读、哼读、以及拖长声的念读,而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主旨,并将字、词、句、语法等零碎的语言基础知识内容通过学生有效的朗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将文字语言同有声语言结合起来,从而不至于使得学生的内在知识框架结构成为零散的、分割性的系统。二年级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中,有一些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相对较难识记的字词,如“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等,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掌握得更加熟练。这种学习方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机械性的练习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技能与技巧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上,朗读指导教学作为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和学生突破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化障碍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上应得到认可教师的充分认可与重视。
篇12
一、实验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面临多方面挑战。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实验步骤及成果
(一)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是我们这次调查首先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于2007~4月对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
(1)教学大纲推荐(高中部分)书目(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2)配合教材介绍书目。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林冲风雪山神庙》介绍《水浒传》,学习《宝玉挨打》介绍《红楼梦》。
(3)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钱钟书小说《围城》,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外,我们还结合时尚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由电影《花季雨季》介绍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
3.指导学生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我们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六年可以阅读30本书,这样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到实处。
4.为学生举办文学讲座,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课题组郑旺吉、黄泽镍、蔡赞生等老师分别为学生举办了《人教版“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解读》《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中学生与文学创作》等文学讲座。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5.组织学习控制论原理,具体运用加强阅读指导
控制论原本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我们用来研究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调控与指导上,使研究过程更富有科学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把研究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来,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科学的线性规划,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的方法,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推广。课题组成员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课例)。参加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课例)评选,获得良好成绩,其中三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如郑旺吉老师撰写的《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荣获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获2009年度二等奖,2010年1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2009年12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蔡赞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中教9币的动情与传情》获2008年度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获2009年度三等奖。沈心燕老师撰写的《体验“四美”――鉴赏古典诗歌》获2009年度一等奖,邓瑶旋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获2009年度二等奖,林少豪老师撰写的《现代诗鉴赏教学三步读》获2009年度三等奖,黄小萍老师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获2009年度三等奖,林学辉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获2009年度一等奖。郑旺吉老师的文学鉴赏课《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寒风吹彻》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陆丰市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会上举行公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诗意探究”于2010年4月荣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选修课观摩课二等奖。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件和课外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教学资源。
3.实现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撰写了《郭敬明小说对高中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绝美之下的短暂》、《解读曹孟德》、《读书就是生活》、《纪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头的一天》、《课文中的爱情》等读书笔记,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得良好名次,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4.实验班学生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和课外练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三、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篇13
2、读书氛围不浓。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很多学生不喜欢看书。虽说老师强调要多看课外书,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
3、读法不够科学。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地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
4、阅读难以持久。学校没有开展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无阅读激励措施,无相关评价机制,不能很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缺少坚持阅读的内在动力。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1)结合我们的“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在开家长会时为学生讲解阅读的好处与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议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倡导亲子阅读。
(2)作为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需要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归还,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也可以充实班级图书角,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了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我们学校每周有一节课外经典阅读课和每周日的晚间阅读大比拼活动课,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其次,有意识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
第三,平时,学生随时可以到图书角借书,保证每天手中都有一本课外读物,随时可以阅读。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二)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阅读。
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
读书先看序文和目录,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文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直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
2、阅读参考资料指导
阅读有些书籍、文章,如果想对它的内容作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参读有关的资料。如学了一个单元后,对单元的主题或主旨,想深入的了解,感受,可阅读相关的主题丛书内容,读了名人,名作,想对某一人物或历史、某一文化深入了解,那么就指导学生参读有关的资料。
3、阅读方法指导
(1)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可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即可。
(2)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
(3)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4)读思结合法。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4、做“读书笔记”指导
在阅读中,学生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因而,从三年级开始,就为学生设计适应其年龄特征的读书笔记,并对学生作记读书笔记的指导,以便学生随时记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1、读书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
2、读书交流报告会
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开展读书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
4、组织节目表演或游戏
孩子是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的,我们可以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的推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