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结业论文

篇1

继续推进以工促学、待岗进修的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推崇以未来工作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基准,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科目应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保持一致,让所学理论知识能真正用到实处。学院要以当地主要产业为依托,建立校企互助合作模式,适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保证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落实到位,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实施方案。学校在更正传统专业培养的方案措施时,应该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实行“多证书”制度,在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培训之后,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关资格证书,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相关负责部门应切实做好学生在岗实习的追踪报告,强化检查的手段,定期调查与探讨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是否合理,做好评估与预测以备不时之需。全面规范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方案,做好一定的保障举措。院校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全院师生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种技能活动,增强师生的实践动手本领,提升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加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依据“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适时调整学院对评选优秀青年教师的相关规定。给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专业先驱者、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制订相关实施计划,拓宽兼职教师的聘任比例,将学院的师资力量归入到教学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组建一支以专业精英、优秀教师为主要力量,以高技能的兼职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团队。为学院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先驱者与精英教师队伍,使全院拥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超过八成以上的比例。进一步选聘大量的技术拔尖的兼职教师进入学校任教,与专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法。开创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高效率进行,全方位地打造一批优秀的“双师”教学队伍,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2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简述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思政教育为育人之基础,而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决定了其互为里表。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就应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之优势与资源来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立足于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互结合,能够塑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举措

(一)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通过密切联系实际,认真选好选准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突破口以及结合点。要选择最具代表性以及最具影响力的问题,妥善加以解决,以此来打开相应的工作局面,进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不管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是在企业思政教育中,其对象都是人,所以也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人。人可以说是构成企业活动之主体,人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发挥是企业各项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就应当全面调动起人所具有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将员工视为受管理的被动客体,而是应当积极帮助其形成主人翁思想,并且致力于培养其在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基础上,树立起以企业为本,甚至是与企业共存亡的主人翁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发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文化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是在本企业长期以来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当中所形成的并且被广大员工所严格恪守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与道德行为准则的一种综合性反映,其包含了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之外的所有内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就在于其在积极引导、培育与激励企业员工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文化建设功能,并将其切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之中,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加快员工以后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符合本企业今后的发展需求,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之所需。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是企业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从而取得新突破与新进步的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因素。

(三)让企业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将思政教育切切实实地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思政教育应当通过对员工加以引导与启发,从而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将这一正确的价值观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让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结合,让其共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可谓是一家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因而必须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来保障,而思政工作恰好是积极引领员工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有鉴于此,让企业员工树立起准确的价值观,这是让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实现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

(四)全面应用网络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身处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媒介,而现代人也开始习惯于从网络当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有鉴于此,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之中,企业完全可充分应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来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之功能,从而发挥出舆论所具有的引导作用,让企业员工们能够时时、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除此而外,运用网络,企业不但能够在第一时间之中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广大企业员工,并且及时和其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提升现代人之间相互交往之效率,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了解。同时,网络时代还能让现代人得到更多全新的认知型体验,这要比其他的环境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而且也更加容易让人沉浸于其中。因此,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环境,企业能够更好地与员工开展沟通交流,让员工在了解企业文化和思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说出自身的想法以及建议,这样一来就能十分有效地加快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结合。

三、结束语: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思政教育也应当充分应用文化建设这一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实现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进而推动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翼. 浅议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 现代企业教育,2009(7).

篇3

一、职业人文教育理论生成语境的适切性

任何一个命题均有其逻辑起点,分析命题的逻辑起点有助于理清研究范畴的核心要义、逻辑内涵和辩证关系。有学者认为,由于现实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化和对立的现实困境导致人们质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解构困境就迫切需要提出一种将分化与对立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理论。职业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实为解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而应景生成的命题,其逻辑起点语境生成的适切性存在两点质疑:其一,职业人文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导向之间的不适切。张少兰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在普通教育中出现大量大学生道德滑坡、素质低下事件后提出的,可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教育中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然而,这一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却正处于勃兴之时,“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硬件建设方为当前困扰职业教育的核心症结,升华充实内涵建设仍属职业教育的“后发展”问题,因此,职业人文教育“提出的背景是否存实,话语派出是否合理确需商榷”。其二,职业人文教育“习与性成”的逻辑适切性。张少兰认为,职业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在“工具性”批判与合理性清算焦虑下价值转义与发展取向自动生成的结果,因此,这种逻辑自洽性值得追问。

笔者认为,通过否认职业人文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来否认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人文教育危机这一预设命题,其立论之基是存在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职业人文教育非当前职业教育的关注重点,而否认职业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应然的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存在意义。践行职业人文教育观,摒弃现实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就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改变职业教育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笔者认为,职业人文教育“习与性成”的逻辑自恰性的确存在问题,但解答这一质疑应从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与历史溯源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教育的界定如下: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性,但作为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方面有共性。无论是古代东方还是古代西方,充满人文气息的普通教育一直占据主流,但是在古希腊、雅典的博雅教育以及古罗马时期和中国古代官学的专门学校教育中,其教育者如智者、雄辩家、教师等地位较高的职业人员,均是通过学徒制这一职业教育形式培养的。同时,古代教育在内容、形式上也充满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世纪大学尽管以旨在完善人性的“七艺”为研习的主要内容,但主要从事的是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医生的职业教育。在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后,科学研究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普通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爱丁堡评论派提出的职业教育甚至一度受到广泛推崇。工业革命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得到快速发展。普通教育逐渐走出象牙塔,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随着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出现,职业教育在大学得以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一能力本位一人格本位一素质本位”的嬗变,但是,“作为教育本体,教育类型的局限性与教育本体的超越性本质无时无刻都在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基频上左右摇摆”。人文教育从未脱离职业教育本体而独立存在,只不过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人文性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职业人文教育并非“习与性成”,应然的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人文特性,职业人文教育应为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实践路径的合理性

张少兰认为,职业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价值追求”,“这一命题在立场上倡导人文精神,在实践路径上强化职业特性”,其结果是“职业人”的价值追求遮蔽了人文中的“人”,职业能力的实践路径隐匿了人文中的“文”,“是一种庸俗折中主义的恪守因循,将不同特性、不可通约的两种教育强行调和”。张少兰提出的破解“职业人”的价值追求及其实践路径简单化倾向的路标,即“指向生态人文主义的职业人文教育”,未能很好地解决范式重构问题,不但其核心要旨――生态人文主义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内涵不甚明了,而且以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创新为着眼点,构建生态化的职业人文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也存在简单化叠加、指向性不明、操作性不强等硬伤。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第一,唤醒个人自觉。自在状态的人通过对历史和人生问题的反思,对终极关怀的体认,达到自觉状态。第二,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为经济发展进行人文设计。当前,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工具理性膨胀,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实行社会控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为社会提供人文导向。物质主义导致现代人的人格是单面的物欲型人格,从而带来太多社会问题,只有通过人文教育才能满足人类对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第四,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促进人的总体生成。现代学校教育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和一律化,忽略了人的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教育力图弥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裂痕,强调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强调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发展和人的总体生成。

(二)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普通教育的促进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价值,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个体社会化价值

第一,文化以一种潜在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则通过文化的保存与传递、交流与融合、选择与更新等方式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即职业教育对企业文化的聚合、选择、传播和创新。第二,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的特色和方式,在帮助个体向社会化转变的基础上帮助社会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职业教育不但具有就业功能,满足个体基于生存目的的需要;具有职业保障功能,使个体素质在“质”与“量”两方面均得到发展,进而满足个体职业内涵变化或者职业流动和变换的需要,而且具有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功能。职业教育根据个体的能力、智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特长等选择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

总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价值追求上存在差异,但在促进个体的自觉自为和全面成长上,二者是共通的。“职业人文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在于由于支撑这一概念的理论及其范式缺乏顶层设计,它在理论逻辑推演和实践路径选取上只是将割裂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简单叠加,因而并不能深入职业人文教育的实质内涵。重构职业人文教育,赋予职业人文教育以学理与事理相统一的逻辑力量,重塑职业教育中的“全人”形象,彰显职业人文教育的本然要义,势在必行。

三、重构的职业人文教育:追求培养“成人”

(一)重构的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论内涵

1.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存在教育。传统职业教育是一种功利化的生存教育或政治化的工具教育,它所追求的不是人的发展,所培养的不是“人”,而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这种教育使人成为依附于职业的他为存在。职业人文教育就是要改变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传统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职业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以人为中心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职业人文教育题旨里,人的存在高于一切,超越社会,大于道德价值。这里的人不仅仅作为物质的存在而存在,他有更丰富和更高尚的存在,有独立人格和个性,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总之,他是一种具备完整人性的成熟的自我实现者。

2.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长期以来,人们用功利主义价值观理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制器教育、一种谋职手段,从而过多地强调人的特殊技能要求,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功能和操作技能。这种过于偏重理性、偏于知识的职业教育,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职业人文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片面的育人观,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和实现――这种育人观是整体人性观的反映,是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他们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他既真实地看待现实,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在生活,忠实于自己;既自主、独立、超然于世,又积极、平和,富有团结精神和创新精神;既接受民主价值,有强烈的审美感,又对全人类有同情、怜悯和真切之爱。

3.职业人文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价值追求,使人成为社会的产物,人服从于社会,服从于经济,人文教育沦为个体社会化的工具。职业人文教育必须跳出这种非人教育的工具理性思维的怪圈,转而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生态关系入手,通过渗透职业人文精神,构筑坚实的人文精神内核,使职业人文教育成为一种超越人性的自我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教育实践,以实现个体自由发展的吁求和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一种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使人尊重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的教育形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种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重构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

篇4

校企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丰富的实践体系的建立,在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搭建了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创业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一)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应根据毕业生就业形势,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定位,合理设置招生专业,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授课任务,共同构建优势互补的师资机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使创业活动具有带动性和延续性,使学生通过创业活动发展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

(二)丰富实践体系

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为广大的在校生提供了一个课外的教学实习基地,既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竞争力的实际行动,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为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全方位地让学生接触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客户资源、经营渠道等全套的业务,了解创业的需要和行情,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为创业实践预先铺好道路。

(三)强化总结体系

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过程,学生了解了企业的创业历史,生产经营运作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总结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了自身差距并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实践锻炼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所得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2.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澳大利亚有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287所,承担了全国9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除开展本企业的职工培训外,还通过竞标参和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培训,私营培训机构也积极参和各种教育培训。目前,澳大利亚已形成了由100余家集体培训公司组成的全国性培训网络,每年有17000余名青年接受培训,3000余家小企业受益。日本企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丰富。日本的职业教育趋于探究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体系化。美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不断探究国际职业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职业教育计划,才能更快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局限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职业教育发展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quot;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国人是很重视技艺的。素有身怀特技而走天下之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强化,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因而不屑于接受职业教育。再者,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喜好的时候,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冲击

中国入世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办法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收费标准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职业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摘要: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和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市场。

4.传统的职业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把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三、加强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举措

1.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注重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和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目前状况和优势。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可采用恰当的办法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2.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豹通用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获得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同时,加快参和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篇6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篇7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另外,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不能将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加以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四)成绩考评单调,实践能力测试不足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五)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高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职会计教学方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解决措施

(一)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清高职教育目标。树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结构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是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如对《财务会计》内容及时补充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内容,则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进行协调。

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新颖的会计制度等,更深入地进行会计领域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会计教学不仅要妥善运用咨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课堂演示性、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要大力提倡,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相关的参考书、全国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中有关会计实务的内容、网络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的“会计从业资格”与全国“注册会计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三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篇8

第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

笔者首先要探讨的,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定位,这个“有机结合”怎么界定。我认为艺术院校公共文化课教学中将语文课定位为“人文艺术” 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一种“人文艺术”的观念, 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有所皈依,同时也能有效体现艺术院校专业性、职业倾向的特点。正确的“有机结合”,是在需要的时候,有效地渗透;不是专业与文化不分彼此,而是在继承语文传统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融进艺术专业特点, 在教学设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艺术学院文化课堂的特色。进一步阐释,即围绕舞台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彰显与发挥,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人文品性及审美趣味,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但不陈旧、迂腐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在艺术、人生舞台上创造性地运用相关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对学生所艺术专业有相当的热爱与研究。

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诸多艺术高等院校,文化老师不是教学生某个技巧、某类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而是教学生怎样认识自我、点石成金――学生感受不到,文化课就什么也不是,感受到了就一定改变他们的一生。其实让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之余体味文化课、文化老师对他们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人生进取的帮助,很多时候这已足够。

第二,为什么语文教学要与专业结合。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艺术演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于调动自己的艺术积累,深入到形形的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中,与观众进行心灵对话,使观众得到艺术欣赏与审美的愉悦。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矛盾, 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从文化老师自身方面来说,我们得改革,要与专业相结合。艺术院校的文化课难上是不争的事实,基本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1、学生不重视。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到艺术院校读书就是为学艺术,专业学好了不愁没有精彩的舞台。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针对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重新认识。专业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在本专业领域的相应技术岗位上较好地覆行工作职责;而语文课则承载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重任。上语文课要把这一观点传达给学生:文化与专业相辅相成,就像一种鸟的两只翅膀,任何一方发展不均衡,都无法自由地翱翔于艺术的天地;甚至有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别的行业,但人文素质的提升却是人生永远的“专业课”。

2、学生不喜欢。很多文化课学习的内容无用且陈旧,甚至不少学生还反复学过;更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成绩偏低且天性与人文艺术绝缘,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喜欢语文课呢?所以艺术院校语文课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 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艺术院校的语文课就是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学生很辛苦。相对来说,艺术学校的专业课比其它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消耗学生的体力、精力更大。学生上完专业课、早晚自习往往很疲劳,如果还要接着上文化课,不可避免的造成精神难以集中,疲劳厌学等情况的产生。但只要文化教师谈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专业方面相关的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他们马上又会精神奕奕。所以说学院需要懂专业的文化老师,学生佩服能够讲专业的文化老师;结合专业谈文化,结合艺术教语文,在艺术院校文化教学中实在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第三,语文教学怎样与艺术专业相结合。

坦率地讲,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个优秀语文老师凭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个艺术学院,每个艺术专业各有特色,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也都不尽相同――正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对厨师的要求就更高。要做到文化与专业有效渗透,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准确抓住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文化老师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艺术专业的发展,紧跟时代文化的脚步,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精神追求,深入艺术专业课堂去听课。语文老师能津津有味地听学生的专业课,才有可能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听你的文化课――我们提倡师生平等,这也是一种“平等”,是人文艺术的真正融合。而且我们要做到要全方位、多渠道的融合,包括看学生的演出、和他们一起观摩、培养自己的业余艺术爱好等等。平时与专业老师的接触时,也要虚心地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要人为地割裂人文与艺术的联系,听听专业教师的精辟感言,那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与学生交流专业的“谈资”。语文老师应力争做到可以与专业老师“纸上谈兵”,能够“手低眼高”。在此基础上编写具有艺术学院校特色的语文自编教材,避免教材内容陈旧或不适应学生专业实际的情况。若能如此,那么在备课中,在教学实践中,与专业结合的灵感自然就有了,上课才能“闲庭信步”于人文艺术的大舞台上。

2、跳出定式思维,尝试“互补型双师组合”。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课堂上,由语文教师和艺术表演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组合。比如面对广义的艺术表演(戏曲、舞蹈、音乐)学习,专业教师长于感性表演,却难有细腻到位的理论分析;文化老师长于鉴赏品评,却不能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所以我将专业表演教师请入语文课堂,互取所长,针对具体“唱读”、“念白”等教学任务,通过研讨、现场交流、示范等方式,共同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语文课教学都能采用此模式,但对于广义的戏剧表演类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可以借鉴并尝试的,这也将是文化课堂与专业结合的一大亮点。

3、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如视频、影音、道具等)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兴趣。只是要把握分寸,不要本末倒置,关键在教学内容的新颖。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打通语文与专业的隔阂。如学生有大量的舞台人物表演,让学生写下人物性格分析体会;各种文艺演出之前,让学生为自己的节目撰写串场词甚至开场结束语;各种艺术观摩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观后感等等。

4、力争将考核方式与专业相结合。语文课的人文性及工具性是其众所周知的双重属性,一张试卷显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因此要考核时要多形式、多角度,与专业结合寻找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彰显的最佳途径。目前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仅以本人的尝试为例。面对低年级中职班的艺术学生,语文考核 “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而面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考核项目、难度相应增加。比如“琴、棋、书、画”四项考核――名字只是一种包装,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感觉。“琴”考核的是学生音乐的感悟能力:学生听一段音乐,写下自己的感受、乐评(当然可以把它改成“舞”,就是看一段舞蹈视频)。“棋”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于局面的整体把握、掌控能力。“书”是要学生写诗歌,现代诗。“画”取的是“划“与”话“的谐音,考查的是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操作方式就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指定产品的两分钟广告,包括广告语的设计学生轮流演说他的广告创意,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广告画面,之后全班集体打分。这样的种种方式虽然有很多不足,但都力争从量化变为质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现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平台。

篇9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篇10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篇11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此后,该组织分别在泰国曼谷和日本东京召开了项目规划会和项目中期研讨会,1991年11月在泰国曼谷召开了项目的终结评估会。这三次会议标志着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诞生,也标志着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1991年,该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东京召开了有关创业教育的会议。会议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及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从狭义上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独立学院是我国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扩大新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是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创新。截至2013年9月,全国独立学院达300多所,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是独立学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1.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改革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与挑战,需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一般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个有机方面。目前,高等学校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寻求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高校创业教育适应了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把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机制,因此可以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深化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2.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发突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直接帮助大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大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近几年,教育部相继出台政策,推动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作为刚刚兴起、历史仅有十几年之久的独立学院,在创业方面,它有着其他高等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资源、学生的情商很高、有个性化的思想,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就业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很多人敢于尝试创业活动。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和鼓励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独立学院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的出现时间与高校创业教育开始的时间几乎同步,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独立学院成立初期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整体发展,对创业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存在创业教育氛围不浓,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一些问题。

1.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郁

创业教育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很多独立学院仅把创业教育当成讲座来实施,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合独立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即使是开展创业教育成果突出的独立学院,也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2.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不够科学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载体,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等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高校迫于就业压力及评估的需要,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走过场,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现象。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晚,创业教育也相对落后于其他公办一本、二本院校。目前,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相对不完善,对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没有形成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果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产生了脱节,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

3.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合理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独立学院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独立学院要高质量地进行创业教育,客观上需要建立一支精于业务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00万左右,但我国高校创业师资培养却起步较晚。例如:我国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成立以来,截至2011年2月,该项目已培训来自850所高校的2931名师资,在100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但是这对于庞大的创业教育需求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经管类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构成,这些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因自身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还主要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层面,因此创业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四、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应实事求是地针对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更多的、积极有效的尝试,不断开发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1.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创业文化氛围能够唤醒师生的创业意识和欲望,崇尚创新、冒险精神,倡导创业理想,树立创业信念,充分激发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热情,鼓励和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基本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推广创业宣讲活动;经常邀请知名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讲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大校际间、校企间的合作,使一些成功的创业模式深入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领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2.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新型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意见》,将完善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独立学院一方面要结合《意见》的精神,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构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3.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很多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重视实践教学,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特别要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途径来进行:第一,坚持“走出去”,即各独立学院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与模式,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多出去参加相关培训以及在企业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技能。第二,坚持“引进来”,即也要从社会上引进实践型的创业教育专家、创业者和企业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些富有实际创业经历并取得成绩的创业导师现身说法将会极大地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

五、小结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一、加大学历教育,提高专业知识层次

教师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历的高低与教学、科研能力直接相关,而目前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本科学历偏多,专科学历还不乏其人,而硕士以上学历寥寥无几,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很少,而刚毕业的年轻助教比例很大,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是整个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量过大,高学历英语人才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二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原来对学历教育重视不够。加大高职院校英语师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才能使教师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了解中西方文化,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学历教育,懂语言学、外语学习理论、应用语言学等基础知识,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所以,对高职英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脱产学习,在岗进修以加大他们的学历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迫在眉睫。

二、加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职英语的实用性体现在英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所学专业的密切相关性,以及与学习者将来职业环境下英语交际的明确针对性,表现在以培养学习者学以致用的英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上。所以,很大程度上,高职英语教育具有浓厚的专业用途英语色彩,或者确切地说,具有技术英语,职业英语之特色。高职英语,尤其是高年级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并不是英语教学中的共享知识,专业性极强。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教师角色新定位

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技能,而非知识。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也表明,高职英语教学要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只有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所以高职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应该避免单纯性传授知识,从知识型教学转向技能型教学,由知识为本转向运用为本;改革教学法,从重“教”转向重“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高职英语教学要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强调有目的的交际和意义表达,鼓励学生多开口,强调语言活动及其任务具有生活现实性,强调语言学习是获得技能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起合理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是保姆式全程服务,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则是导演。

四、努力成为“双师型”队伍的一员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基本上是从英语专业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其外语学科知识比较丰富,职业知识比较贫乏,既懂得外语教学,又懂得职业技术的一专多能型教师少之又少。高职英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丰富自己的职业知识,从而成为“双师型”队伍的一员:1.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获得其他专业资格证书。2.积极参加学校的带教实习工作,不能指导,可以协助组织学生,增加进企业,公司,医院等机会,获得职业工作经验。3.和本校其他专业教师结成互帮互学对子,最后实现双赢,外语教师成为外语加其他专业资格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成为专业教学加实践经验加外语能力的教师。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高职英语教师要成为“双师型”队伍的一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坚持继续教育。

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只有十余年的历史,应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英语教学又具有它本身的独特性,高职英语教师参与教科研才可以更了解高职英语的规律与发展趋势,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在理论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从而改进教学行为;同时,高职英语教师服务于教学第一线,易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现问题,便于实践以获得新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加以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丰富和发展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应改变目前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局面,做到善教书,会科研,坚持教学与科研成果互相作为检验标准的原则,使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从而使高职英语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过渡,保证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六、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