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气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14年7月11—18日,湘中偏北地区特别是沅水流域出现强降雨,11日8:00至18日20:00,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怀化中北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湘西吉首市累计降雨量达480.6mm,凤凰县累计降雨量达457.1mm,怀化辰溪累计降雨量达419.8mm,过程流域累计降雨量见图2。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地处沅水流域中游的五强溪水库入库流量不断增加,水位逐步逼近保证水位108m。7月17日5:00,五强溪水库下泄流量达到了26000m3/s,10:00沅水流域桃源站、常德站、汉寿站全面超过保证水位;17:00桃源站水位达到47.05m,突破1996年46.9m的历史最高水位。与此同时,常德市境内沅水干支流地区也出现较强降水,导致沅水流域沿岸水位不断上升,沅水流域桃源站7月17日23:00水位达47.37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47m,7月16日8:00至19日00:00,桃源站在警戒水位上运行了64h。此次沅水流域特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给其下游地区农业、交通等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此次特大洪水导致常德市140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01万人,倒塌房屋781户1779间,严重损坏1727户419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5万hm2,其中成灾面积9.29万hm2,绝收3.9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2预报预警从整个过程来看,常德市、县2级气象部门对此次暴雨过程在暴雨落区、强度预报基本准确,精细化程度也较高。常德市气象台提前5d关注了上游地区的强降雨及上游地区的大暴雨对下游地区水位的影响,特别关注到了中上游的五强溪水库的蓄水情况,同时关注到强降雨带后期会影响常德所辖区域。16—18日强降雨带临近常德市时,及时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6日20:00至19日8:00共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9次,共9县(区、市)。据对市气象台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暴雨等预警消息的提前量为5d左右,而对短时临近预警信号提前量的统计,预警的提前量都在1h以上,部分预警的提前量在1~3h。
3气象服务特点分析
“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根据决策服务工作流程,分析此次气象服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流域联防、资料实时共享,为流域防洪赢得了主动性
湖南省境内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流经常德辖区的为沅水和澧水。多年来,水情和水患已成为常德最大的市情和隐患,因此流域联防历来是常德防御流域性洪水的宝贵经验之一。在“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气象服务过程中,常德市气象部门同样借鉴了以往好经验:时刻关注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信息,与上游的铜仁、黔东南及湘西自治州、怀化气象台保持紧密联系,对强降雨落区、强度及天气系统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加密会商。7月11—19日,除了每天固定的每隔3h交换各自辖区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信息,还不定时开展强降雨天气系统演变会商,为下游地区开展决策气象服务赢得了主动性。
3.2决策气象服务稳步跟进,为政府应对流域性洪水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在过程前详细预估、过程中紧密跟踪、过程后及时影响评估,决策气象服务效果良好。7月11—19日,常德市气象局共《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期、《气象专题汇报》2期、《中小河流洪水预警信号》2期、《城市内涝预警信号》1期、与国土部门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为农业部门提供《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各类决策服务材料均在第一时间呈送至市委、市政府及其他防汛抗旱成员相关单位,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迎战暴雨,进行防汛抗灾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根据常德市气象局预报,7月10日下午常德市防汛指挥部向各县(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下发《关于迅速做好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做好强降雨天气的应对工作。过程中常德市气象局还进行了滚动决策气象服务,每天提供天气实况、防御气象灾害提示等快捷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3.3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强化了暴雨洪水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与跟踪服务
多年来,气象部门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预警的长效机制,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其成果在此次暴雨洪水过程也得到了显现,进一步提高了预警的提前量和时效性,强化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和跟踪服务。此次超历史暴雨洪水过程,常德市气象局从11日起每日通过常德气象网、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手机短信、96121声讯电话、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自主媒体和多种渠道,及时重要天气实况、最新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气象信息。过程前2d和过程期间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社会媒体展开充分合作,群媒联动,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广传播。7月16日8:00至19日8:00上游来水与本地强降雨相叠加期间,通过预警信息平台向全市防汛责任人、各级地质灾害责任人、中小学校安全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及气象信息员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共计13次,共计60万人接收预警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社会公众强降雨天气消息200万人次。多位气象信息员均表示他们通过收到的气象预警短信参加救灾抢险。
3.4部门合作与媒体联动,共同迎战流域暴雨洪涝
由于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及滑坡、泥石流、城市渍涝、农业灾害,常德市气象局加强了与国土、水利、电力、住建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7月13日制作《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16、17日联合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16日下午城市内涝预警信号。在接到气象部门暴雨预警后,常德市水利局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城管、市政以及各职能部门在暴雨前做好全员上岗到位准备,县、乡各级政府立即安排调度抗灾应急物资和设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防汛、国土部门加派人手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和病险山塘水库加强巡查排险,确保堤坝安全;市政部门疏通和清理城市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各大水库提前调度水库库容,确保下游城市安全度汛。针对即将开始的暴雨过程,7月11日上午《常德气象网》率先发天气头条新闻《15-17日我市将有大范围强降水来袭》,同步向《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民生报》《潇湘晨报》《红网》《尚一网》等市内主流媒体提供新闻通稿。7月16日常德交通广播电台、鼎广新闻电台电话连线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详细解读此次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抓住时机,部门联动,群媒联动,共同迎战暴雨,社会效益显示。
4服务效果分析
“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过程,虽然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但由于常德市气象局预报准确,预警信息及时,气象服务细致到位,加之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参与度广,使得过程灾害性影响控制得当,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气象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4.1决策服务效果
根据常德市气象7月10日、13日、14日的《气象332专题汇报》、15日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等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中的气象预报信息:市防指提前调度下游水库腾库迎洪,对蓄水较高的五强溪实行错峰泄洪,为迎洪调峰做好了准备,并为后期有效蓄水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市、县2级政府及基层气象信息员通力合作,截至19日8:00,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余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2公众评价
对“14•07”超过历史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服务,常德市气象局电话回访预警短信用户,90%以上用户表示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对减少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
4.3媒体评价
此次流域性暴雨洪水过程及其气象服务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5思考与启示
(1)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14•07”过程除了在气象服务技巧和社会应急管理上有所改进外,暴雨过程的准确预报是主因。气象服务是否成功与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的准确及时程度密切相关,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气象部门应该重点加强强降雨预报技术的研究,提高暴雨落区、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报水平。
(2)流域资料实时共享是流域防洪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此次过程中,上游的铜仁、凯里、怀化地区的雨情、水情及灾情信息及时为下游地区共享,特别是五强溪库区的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水位变化等信息流域资料的实时共享,为下游常德地区科学防洪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篇2
2服务费用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大家可以随时上网,而现在各大运营商也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上网套餐,对大家来说,通过智能手机上网是非常合算的一件事情。而大家在使用气象短信服务的时候,是要额外缴费的,虽然每个月仅仅是几元钱,而对于一些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来说,要是使用上网功能来进行气象查询的话,每个月也仅仅只要一定的上网费就可以完成,有的虽然每个月上网费用比较多,不过其不单单通过上网来了解气象信息,还可以上网了解其他信息等等,换句话说,即使大家不了解气象信息,上网费用也是要花费的。如果气象短信服务的费用依然延续过去的费用的话,在现代信息竞争时代中面临举步维艰。
3服务用语人们都希望可以得到好的服务,也都希望听到或者看到的服务用语贴心,这样的服务才能够让大家满意。利用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来了解气象信息,非常的方便,及时。而且有些平台中在进行气象信息提醒的时候会用很多网络语言,让大家感觉到有意思,同时用语也非常的规范,因此其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在保证气象信息的真实准确的同时,在服务用语方面,要保证礼貌用语,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言,这样可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让大家对这样的服务更满意。在服务用语方面,其还包括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与消费者进行电话沟通的用语,要保证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让消费者体会到亲切的感受,不能打扰到消费者休息,同时,还要保证礼貌用语。这样才会达到营销的目的。
二、新形势下智能手机对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影响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智能手机对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让气象短信服务接近一种濒临灭亡的边缘了,根据当前的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对改进新形势下气象短信服务营销因子提出了如下建议。
1提高服务质量现在人们对各种服务最大的一个要求就是质量,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其质量要求也就是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气象短信服务必须要保证为客户所提供的气象信息是真实的,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来进行气象短信定制。所有的气象短信信息,都必须提供的是权威性的气象台的信息,保证让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最真实的气象信息。对一些特殊的灾害性天气预警,要提前,这是除了每天为用户发送气象信息的以外的服务,一旦天气有突然变化,或者是有冰雹、暴风雨等灾害性天气的时候,要提前进行预警信息的,让用户能够提前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备,这样用户满意,也会与其他人进行气象短信服务的宣传,这样也会吸引到更多人来开通气象短信服务。这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
2降低服务价格由于智能手机的冲击,气象短信服务不得不降低价格,因为智能手机了解气象信息可以说是免费,不论是智能手机的自带功能,还是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来了解气象信息,大家可以说都不需要费用。因为大家使用智能手机就都会上网,自然也就可以通过网络来随时了解到气象信息了,这样大家是不需要任何的费用。气象短信服务的价格看似比较低,而实际上与智能手机相比,大家使用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这样的话,就不利于大家选择气象短信服务。所以要降低服务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来使服务的价格进一步的降低,这样才能够让更多人继续选择气象短信服务。同时在进行营销方面,也要让用户了解到气象短信服务与智能手机的服务或者是其上网了解气象信息的服务方面的优势,将价格方面的优势以及这样的价格大家将会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等等让大家了解清楚,这样也将会有助于用户选择气象短信服务。
3改变服务用语对于气象短信服务来说,服务用语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气象短信的用语,一方面是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的用语。在气象短信用语方面,必须要保证用语的准确性,虽然现在没有对气象用语的专门规定,不过要保证在短信中所应用的气象用语可以让消费者一看就懂,可以对气象信息有一个准确了解,防止短信方式发送的气象信息让消费者阅读以后对气象信息有错误的认识。同时,为了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在进行气象短信发送的时候,可以有一些贴心的小提示,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温暖。还可以利用一些当前的网络等流行语言,让气象短信服务也与时俱进。一方面是对营销过程中与客户的电话沟通用语,要保证用语的礼貌性。有的时候,由于我们在拨打电话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客户,有的态度会很好,有的态度会非常差,甚至有的时候由于我们打扰到了对方,还会有破口大骂的顾客出现,对于这样的顾客,大家也要进行礼貌服务。对于有抱怨的客户要解释清楚自己的目的;对于破口大骂的客户,要提示其使用礼貌用语。在进行营销的时候,也要注意拨打电话的时间,最好是在周末的时候拨打客户电话,时间要尽量避开客户休息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同时还要将中午客户午休的时间也空出来。这样不会打扰到客户,在电话沟通之中,大家要做到不论是客户态度怎么样,都要保证礼貌。
增加多种实用气象指数针对社会公众分布在各行各业,需求不一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信息内容的实用性、指导性,为人们的生活安排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可增加洗车指数、出行指数、健康指数、雨伞指数、旅游指数、道路交通指数等气象短信信息服务。
篇3
1.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
因素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篇4
2.抗旱作用
与防汛相对的则是抗旱。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旱灾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气象信息服务就能依据政府和气象台共同搭建的抗旱指挥部,积极分析气象态势,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能够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气象信息服务可以利用雷达、卫星等进行气象观测,也可以引导人工降雨。
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除了防汛和抗旱的作用,农业灾害知识的宣传可以称之为气象信息服务的一种综合性作用。气象信息服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汇总、结合,并进行分析,随后将其传播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预防能力。
二、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气象部门都认识到了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1.气象信息失真
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预测失误、气象发展分析失误和报告失误等我们往都称之为气象信息失真。具体而言,造成气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大气运动在计算机上的数值模拟很多时候不能够将大气的真是变化展现出来。
1.2气象预测人员在预测和分析过程中的人为意识也极易造成气象信息失真。
2.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
气象信息不及时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一旦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也就不够及时,造成贻误最佳预警时间的情况。尤其是冰雹、雷雨、泥石流等灾害,一旦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不够,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人身安全的影响将会很大。
3.气象信息没有针对性
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不断提高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过程中,气象信息大同小异,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气象信息服务,进而导致了气象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气象信息服务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
要想让气象信息服务能够顺利的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加强各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就成了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对气象工作的重视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多方位立体化进行气象预报作为己任。其次,为农民提高真实、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应当是每一个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个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时刻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严谨和科学。
2.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都应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避免出现失真的气象信息,同时也要保证气象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气象信息可靠度需要做到以下内容:2.1积极进行创新和实践。
2.2不断引进现代科技手段。
2.3积极构建研究业务化和科研业务化的模式。
2.4积极进行预报模式的开发和研究。
3.构建农业气象服务的体系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气象信息服务想要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也离不开农业气象公共五福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构建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3.1积极引入研究人员,让气象实验和农业气象的贯彻工作能够能加科学、严谨。
3.2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规划和设计,确保构建能够顺利进行。
篇5
1.2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1.3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三农气象服务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2.1强化气象工作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由于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虽无法为三农直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气象在生产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提高三农气象服务工作质量,就要强化气象工作者“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开发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气象产品。因此,气象部门要观测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情况,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此外,还要积极更多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
2.2拓宽气象信息渠道
气象信息传输不顺畅,会对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为拓宽气象信息渠道,当地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建立重要灾害天气信息绿色通道,保证气象信息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农村,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同时,强化各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式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简报、电话和手机短信等让农民快速获取气象信息,且让农民可以清楚掌握最基本的气象信息传输技能,更好地利用气象服务,帮助其在遇到气象灾害事件时可立即做出相关应急措施。
2.3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
由于气象服务工作质量会对现代农业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预测性和警示性功效,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相关气象单位部门要积极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确保在小范围内为农业经济提供准确性高的气象预警和监测服务,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等多样化的现代气象探测方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有效规避灾害性天气带来的风险,保障农户经济效益。
2.4加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相关气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气象服务,与农户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民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细心、耐心解答农民对气象服务的不解和疑惑。通过气象资料收集和普及,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地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气象服务。对于某些让农民因气象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担心与焦虑,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农民获得灾害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技巧,及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避免经济损失。
篇6
农业保险是承保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财产保险。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四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等相关产业链,有三方面明显的特征属性:(1)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避免因单一依靠市场机制配置造成市场失灵。(2)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非独立性。如台风、洪涝、强降水、低温冻害、大雾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损失。同一气候灾害时空分布投保单位的风险在同一区域具有相关性而非独立。(3)农业保险费率难确定性。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花卉、果树等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采用不同的气象保险指数指标来确定保险费率。
三、气象信息及气象技术资源优势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服务产品越来越丰富,针对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分为定期产品、不定期产品、公报、年鉴等书面形式和咨询等服务产品。定期情报产品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反映不同地区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及气象灾害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防御对策。不定期产品主要根据当地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如洪涝、干旱、冻害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进行评判。
1在农业保险承保决策中的应用
正确做出气象灾害的风险等级的评估,可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决策中更科学,有效地降低并规避承保失误风险。对气象信息和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决策理论从三方面进行评估:①对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台风、寒潮低温等)出现的概率、强度等发生严重性程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②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的评估;③以最少投入获取防灾抗灾最佳效果的决策手段评估。其中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造成损失的评估能够为承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同类农业保险业务,保险核保人会考虑保险标的历史赔付情况,抗灾减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综合分析应用气象资源(如未来天气趋势预报、专题性预报、灾害性天气评估等)更能了解掌握某区域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科学制定气象灾害评估和损失程度的指标、系数等,助于保险公司做出是否承保决策,预计承保成本作出承保方案,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和效益。
2气象资源在农业保险防灾、核损中的应用
应用丰富的气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了解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有效地防灾减灾措施,尽可能地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事故发生引发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是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防灾核损重要手段。风险控制的手段来自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三种方式,就是以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内容为依据,保险公司对所承保的保险物进行逐一的排查,及时发现隐患,通知并督促投保人整改,达到预防并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如投保人拒绝整改,当气象灾害发生所造成保险物的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可依法不予赔偿。
2.1应用自动站实时天气实况监测系统,为理赔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气象自动站的建设发展,气象部门能够为保险业提供更丰富的实时准确的气象实况数据。到目前为止,漳州市气象局已有10个人工观测气象站和12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能够为各行业提供详细实况的气象数据。如保险条款中对灾害性天气暴雨所采用的理赔标准,气象学中的“暴雨”定义是指“24小时降水总量达到50~99.9mm”,而通常由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对暴雨的理赔依据显得更灵活人性化,如“24小时降水总量未达到50mm以上,而12小时降水总量达到30mm以上或是1小时降水总量达到16mm以上同样可作为受暴雨影响造成损失的理赔依据”。因此,详细的实况数据对保险责任的划定有着实际意义,为理赔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全方位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整个过程,根据监测的记录实况数据,保险公司对灾害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和灾害所造成保险物损失程度进行裁定,有利于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开展保险理赔。
2.2应用历史气象信息数据和未来趋势预报,提前做出灾害评估气象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提供气象信息数据做出的预报进行三方面的分析评估:一是风险区气象灾害可能损失的预评估;二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减灾预案;三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评估。如气象部门对历史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所投保地区的主要灾害情况及影响因子,为投保金额和投保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对灾害性天气提前72小时或更长期的趋势预报,能够为防灾防损工作从时间上提前做出了决策,并可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等级对保险标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
四、气象服务在农业保险业的延伸与拓展
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各行业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和频繁,气象部门可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的开发应用,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服务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和应对灾害能力水平。
1开展部门合作,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
气象部门可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建立灾害常规分析和预警预告机制。目前,漳州市气象局与漳州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建设“漳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和“漳州市区城市空气质量等级预警预报系统”服务平台,与保险业也可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服务平台,改变以往单一的只开气象证明的合作方式,做到提前防灾、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等,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损失。
2建立多指标体系和风险区域系数,进行风险区划确定区域农业保险费率
充分应用气象数据与灾害数据,建立完善的多指标农业保险费率模型,在原有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关键生育期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结合保险物所在地的地理特点、防灾减灾抗灾条件,建立不同地区的特定作物农业保险费率的区域风险指数的修订模型,运用风险指数来修订农业保险费率,使农业保险费率更加科学地反映的农业生产和作物损失风险。
3开发农业新险种的指数保险
开展各种农作物的气象保险指数设计的研究,针对各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气象要素,在保险中引入气象指数保险。漳州特色农作物丰富,农作物的生产与天气息息相关,低温冻害是闽南地区热带水果生产面临的主要农业风险之一,如1999年底漳州市出现了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造成的趋势损失达17.5亿元。因此,对低温冻害分析设定冻害指标,在农业保险中引入冻害气象保险指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由于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气象因子各不相同,可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研究不同的气象指数保险,如针对漳州花卉、林下经济(金线莲、铁皮石触等)开发气象指数保险,架起保险公司与投保户之间的桥梁,以更清晰的界面去核损减灾。
篇7
2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为实现由业务资源服务应用的无缝化,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如图1所示的体系结构,即从上到下分为应用层、服务层和数据层。2.1数据层数据层是平台各种数据的来源,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行业共享库、实时专用库和目录文件。在各类数据库中既存在结构化数据,也存在诸如文档之类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格式均不相同,如按传统的方法实现,工作量大,难以维护。因此平台构建了数据访问逻辑构件和业务实体构件,为各种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统一处理,做到程序与数据源松耦合。2.2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大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与业务流程绑定,组合成为功能更为强大的组合服务,供不同的业务模型调用,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该层服务采用SCA1.0标准来实现,将构件库中的构件,装配成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其他构件、服务或者其它系统。该层提取了气象共享服务的共性需求,通过数据服务、策略服务、业务服务、流程服务和表示服务为气象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平台通过把与气象数据共享业务相关的功能模块,以标准化的服务形式进行封装,形成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服务,然后通过结合业务进行流程编排,即可完成相关功能的定制。2.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完成平台搭建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平台运行模式采用基于B/S的方式,根据业务要求,技术架构的选择需要具备较强的伸缩性、开放性和安全性。考虑到JAVAEE的特点,平台应用层开发运行环境选择基于JAVAEE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平台。
3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表系统设计
省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管理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区域自动站数据、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探空数据、加密观测数据、农气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数据。其中:(1)区域自动站采集的数据包括区站号、日期时间、风速、风向、雨量、气温、湿度和气压等,这些数据通过GPRS传输到位于移动的服务器中,并存入数据库,之后再定时导入到省局的数据库中;(2)地面气象观测站所观测的要素比区域自动站多,共有53个要素,但包括所有区域自动站的观测要素;(3)探空数据由探空报和高空报组成,包括PPAA、PPBB、PPCC、PPDD、TTAA、TTBB、TTCC和TTDD;(4)加密观测数据不是按时次每日记录的数据,也没有固定由哪些站点观测,因此加密观测数据一般由用户不定时人工上传,且用户上传的加密观测数据为文本格式(非结构化),因此上传之后平台需自动将文件中的各数据项解析出来,存入数据表中;(5)农气数据包括农气咨询中心内部业务系统收集的数据和业务系统产生的上报文件;(6)雷达入库数据包括雷达速度强度图(图像文件)和雷达基数据;(7)平台接收卫星系统传输的数据(图像文件),并直接存储至后台核心存储设备中;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和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其中入库数据为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图像文件)和风云三号卫星观测原始数据及图像文件。为了实现上述气象数据的管理,平台主要系统设计以下数据表(限于篇幅,此处仅列出表名):等值面配色信息表、等值面表、行政区划表、农气AB报表(保存农气报的基本观测数据信息)、农气AB报作物表(保存农气报的作物生长信息)、农气AB报灾害表(保存农气报的灾害信息)、负氧离子观测数据表、区域自动站降水分钟数据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表、自动站侯数据统计表、自动站旬统计表、自动站日要素统计表、自动站日风表、自动站数据报监控表、自动站月统计数据表、micaps结构的探空报数据表、探空报基本信息表、等值线图片信息表、雷达回波图信息表、卫星云图信息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表、土壤水分月统计表、台站基本参数表、气象台站类型表、台站类型表和能见度观测数据表。
4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功能系统设计
结合气象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平台整体由气象数据应用、数据入库管理、台站管理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构成。其具体功能划分如图2所示。
4.1气象数据应用模块该模块是整个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自动站数据、基本气象要素、农气数据、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数据、土壤水分数据、人工地面观测数据和探空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统计。其核心可归纳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WebGIS展示和数据下载。(1)数据查询。数据查询为数据应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动站数据、区域自动站数据、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能见度观测数据和负氧离子观测数据的查询。可以根据选择的站点、时次、时段、要素(可选多要素),以表格形式显示查询结果;同时实现表格行列可自定义、查询结果可打印、查询结果可生成TXT文件供用户下载、查询结果可导出为EXCEL文件等功能。(2)数据统计分析。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某要素的平均值、该时段内极大值和极小值;统计时支持站点可选、时次可选和要素可选,站点为单站、多站,时次为单一时次、连续时次;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单站气象要素值,提供曲线图。(3)WebGIS展示。采用开源WebGIS平台,在“自动站图集”的基础上,实现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包括地图放大、缩小、察看全图等;实现自动站点空间定位及实时数据查询显示(气温分布图、降雨分布图、风力分布图、综合信息图、气象要素按数值大小绘制全省分布的色块图等)。(4)数据下载。选择任意时次/连续时次、任意站点、任意观测项目数据后,生成文本文件,供用户下载。
4.2数据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参数配置和日志管理两个子模块,实现本应用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的表、字段对应信息的配置,以及相关数据操作的日志管理功能。
4.3台站管理实现台站类型管理和台站基本信息管理。
4.4系统管理实现平台内的用户管理、用户类型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工作;该模块具有自主功能,能根据增加的栏目或功能将管理内容自动添加到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所有栏目和功能的权限指定,具有自动和自主增加权限功能;能够对每类气象数据的每个要素或字段指定浏览/下载/修改/添加/删除等控制权限;能够进行用户级别设置,可自定义不同级别,每个级别能划分不同权限;能够对不同用户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级别指定,能对同一用户同时指定不同级别,能对用户单独添加某种权限;能够对每个管理模块根据不同内容进行详细指定,如日志管理可划分为系统日志、用户日志、管理日志、数据日志和权限日志等。
篇8
气象影视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的省、地甚至县的各级气象部门得到普遍的开展。各地大多建立了相应的气象影视制作和经营部门,小仅进行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还开展了气象影视广告的经营,俨然成为一个个小电视台。
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自开展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以来,便伴随着气象影视广告的市场开发和经营,并且在1991年特别成立了福建省新气象广告公司专门负责广告的经营。目前,广告公司承担了福建电视台八个频道、十八档节目、二十四个播出时次的“天气预报”节目广告的市场经营开发,涉及对数十家广告企业与客户的服务。
为了及时了解气象节目的播出情况,满足客户对广告播出情况的监督,必须对各个频道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播出内容进行监播和采集。一方而,经过对采集到的节目视频的分析,确定各档节目播出时间的准时性,及时向各电视频道反馈节目播出时间的偏差并协商纠正。同时,审查各广告播出的编排和播出情况,及时向客户提供广告播出视频和监播报告。另一方而,通过保存节目和广告播出的完整视频及播出资料,以备与电视台及广告客户出现争议时提供必要的依据。多年实践证明,进行气象影视节目播出的监播是气象影视经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福建气象影视监播系统的发展
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使用的节目监播系统已经历了三代的技术模式。第一代是二十世纪初购置的多通道硬盘录像机。该系统采用全时段录制、全人工检索的技术模式。全时段录制需占用大量的硬盘空间,硬盘存储录制视频的时间跨度少,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检索查询。同时,存在检索工作繁琐,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设备故障频出,并们-.们小能客观记录监播结果等诸多缺陷。但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发展和资金投入能力,系统还是较好地应付了对节目和广告的监播需要,并为中心以后的节目监播技术发展积累了经验。
(二)引进了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节目录制和广告监播。该系统可采用全时段录制和定时录制的方式。使用定时录制方式可大大减少硬盘占用空间,增加节目视频的录制和保存长度,方便节目和广告的检索和查询。但是,采用定时录制也会出现因电视台节目播出时间临时调整而录制小上的现象。虽然该系统也提供网络检索功能,可无需在硬盘录像机上进行操作即可进行检索,但功能较为简单,仅提供一般的检索、查看、下载功能,无法进行有效数据统计分析。
(二)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电视内容,依靠u而特征(人体特征和物体特征)来进行u而识别的技术得以实现。系统能在高速CPU技术的支持下,对视频u而的关键部分进行建模,并与原有模板库进行比对,从而精确识别电视的内容。
利用集监看、视音频/TS流收录于一身的多格式网络监测收录系统,依靠专业开发的收录软件及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了对RF/ASI接u,cuss接u,sDI接u,aEs接u和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有效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大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智能高效的系统设计可降低设备的造价,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使用成本,可适应气象影视制作和播出的实际需求。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结介气象影视节目和广告监播的要求,通过与设备提供商的紧密介作,制定了气象影视智能监播系统的解决方案。
四、气象影视节目监播的基本要求
(一)根据福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多个频道播出的实际情况,系统必须能够同时对多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和广告进行同步监测和采集;
(二)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广告形式多样,包括平播广告、城市开窗广告、侧屏广告、角标广告等形式。除平播广告外,其它的广告形式都没有广告配音,也小是全屏广告(开窗或侧屏)。监播系统必须对小同形式的目标广告进行u而自动识别。
(三)监播系统记录的内容需要包括:播出节目和广告的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前节目、后节目、前广告、后广告、本组广告的数量,本条广告在本组所处的序号等。对目标节目和广告进行自动检索和列表统计、打印。系统支持节目和广告样本的跨频道、跨媒体识别,节目和广告样本能够适介于所有的广播电视频道。
(四)系统采用文件方式对视音频数据进行处理,能够自接对兼容的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确保数据小会丢失。
(五)系统提供标准接日的播放插件,视频文件可以使用微软MediaPlayer接进行播放。并且提供转码工具,转换成DVD、VCD、WMV、RM等多种视频格式。
(六)支持多终端网络管理。在使用部门建立广告播出管理平台,实现广告播出的网络传输和交播手续的无纸化,及广告播出管理的互动和监督。
(七)系统可建立气象节目和广告政策的网络平台,方便广告客户的监看,实现自动提供播出广告的长度、时间、频次,以作为落实广告播出介同的依据。
五、监播系统的技术方案
主要技术特点
1.整个系统满足最多16路模拟电视信号24小时稳定运行实现监测录制,实现MPEG2\H.264压缩录制(压缩码流从SOOKb/ps一SMb/ps可调);
2.支持对信号的区域识别比对,通过文件的方式实现对实时信号的比对,当信号出现时即时录制。实现视频的预录制功能,可在5秒一60秒之间人工设置预录制时间;
3.采用FIFO(先进先出)原则管理系统存储,整个系统完全满足对所有频道的全时录制,录制视音频信号有1个月以上的存储量,并可根据需要扩充存储硬盘阵列,增加录制视音频信号的存储时间;
4.可实时叠加自定义的LOGO,时间,标志,频道信息等资料;
5.实现对录制素材的剪辑,介成,检索,统计,查询,浏览,回放等功能;
6.提供流媒体的接u,可在每个客户端实现TS流的整流录制和单PS流、单TS流录制功能。
7.系统具有可扩展性,系统的输入日可任意增加,可扩充至CVBS\HDSDI\SDSDI\ASI\AES等接u,只需要增力ii编转码模块即可,系统具有扩展和在线升级能力。
六、结语
篇9
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
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推行保护政策
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篇10
下面介绍一下网络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
一、主要的故障种类
根据网络故障的性质把网络故障分为物理故障与逻辑故障,也可根据网络故障的对象把网络故障分为路由故障和主机故障。
1.1物理故障
物理故障即硬件连接故障,指的是设备或线路损坏、插头松动、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等情况。网卡没有连接到主板上,网卡的电源灯和数据灯都不亮,设备管理器中检测不到网卡。网线没有连接好,网卡已经驱动,协议也添加,但仍然不能上网,观察网卡硬件连接,网卡只有一个灯亮,不闪烁。
如两个路由器Router直接连接,这时应该让一台路由器的出口连接另一台路由器的入口,而这台路由器的入口连接另一路由器的出口才行。当然,集线器C6D、交换机、多路复用器也必须连接正确,否则也会导致网络中断。还有一些网络连接故障比较隐蔽,要诊断它只有靠经验。
1.2逻辑故障
逻辑故障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配置错误,指因为网络设备的配置原因而导致的网络异常或故障。配置错误可能是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或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以至于路由循环或找不到远端地址,或者是路由掩码设置错误等。逻辑故障的另一类就是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及系统的负载过高。如线路中断,没有流量,用ping发现线路端口不通,检查发现该端口处于down的状态,说明该端口已经关闭,导致故障。
1.3路由器故障
线路故障中很多情况都涉及到路由器,也可以把一些线路故障归结为路由器故障。检测这种故障,需要利用MIB变量浏览器,用它收集路由器的路由表、端口流量数据、计费数据、路由器CPU的温度、负载以及路由器的内存余量等数据,通常情况下网络管理系统有专门的管理进程,不断地检测路由器的关键数据,并及时给出报警。
1.4主机故障
主机故障常见的现象就是主机的配置不当。如主机配置的IP地址与其它主机冲突,或IP地址根本就不在子网范围内,由此导致主机无法连通。主机的另一故障就是安全故障。主机没有控制其上的finger、RPC、rlogin等多余服务。而攻击者可以通过这些多余进程的正常服务或bug攻击该主机,甚至得到Administractor的权限等。
二、故障的检测和诊断
大多计算机用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提供了一些命令行检测工具,这些工具是网络诊断中常用的,而且一般的问题大都可以通过这些命令诊断出来。如果对这些命令很熟悉,在网络出故障时就会运用自如。
2.1用连接故障诊断工具Ping网络诊断
输入命令:ping172.18.82.201(172.18.82.201为本机地址),显示:Pinging172.18.82.201with32bytesofdata:Replyfrom172.18.82.201:bytes=32time=10msTTL=128有"time="的内容,表明可以ping通,网络协议TCP/IP协议正常。执行ping命令后得到信息:Pinging172.18.82.201with32bytesofdata:Requesttimedout.表示不可以ping通,或者是tcp/ip协议可能有问题,或者是计算机到交换机间的硬件连接存在问题。
测试数据传输丢包,输入Pingstatisticsfor172.18.72.56,显示:Packets:Sent=4,Received=2,Lost=2(50%loss),Approximateroundtriptimesinmilli-seconds:Minimum=177ms,Maximum=182ms,Average=89ms信息表示发送了4个数据包,回送收到2个,丢失2个,丢失率为50%。发送数据包最快回送时间177ms,最慢回送时间182ms,平均89ms。如可以ping通自己,也可以ping通邻居或能看到其他机器,表明本地设置正确。网关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协议转换操作,能起到与硬件类似的作用。ping网关地址,例如ping172.18.82.17-t,就可以查看与网关是否连通。
2.2pathping命令
pathping用于跟踪数据包到达目标所采取的路由,并显示路径中每个路由器的数据包损失信息,也可以用于解决服务质量连通性问题。是一个比tracert更为有用的工具。它将ping和tracert命令的功能和这2个工具所不提供的其他信息结合起来。由于该命令显示数据包在任何给定路由器或链路上丢失的程度,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可能导致网络问题的路由或链路。不过WIN9X/Me、WindowsNT不提供此命令。命令格式是:pathpingtargetname,比如c:\>pathping172·19·3·1,
Computingstatisticsfor75seconds···
SourcetoHereThisNode/Link
HopRTTLost/Sent=PctLost/Sent=PctAddress
0jishu-sun[172·19·1·242]0/100=0%|
10ms0/100=0%0/100=0%172·19·1·20/100=0%|
25ms1/100=0%1/100=0%172·19·6·20/100=0%|
34ms0/100=0%0/100=0%172·19·3·1
Tracecomplete·
可以看出,它先提供给我们查看路由的结果,然后等待75s(此时间根据跃点数变化)最后显示测试结果。第3列是源到当前的丢包数。第4列是指明线路和路由器丢包情况,最右边的栏中标记为"|",表明沿线路转发丢失的数据包,该丢失表明链阻塞;最右边栏中为IP地址的,表明该路由器的丢失率,可能是由于路由器CPU超负荷所致。如果某一处丢包严重,则应采取必要的措失,以提高通信质量。
三、故障排除的解决方案
不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将导致在网络故障现象相互依赖和偶然性的迷宫中浪费时间。系统的网络故障排除方法的总体思路是系统地将产生故障可能的原因所构成的1个大集合缩减成1个小的子集或者直接确定故障起因。
3.1网络适配卡中断与其他硬件资源冲突
在"系统"的"设备管理器"查找旁边出现感叹号的有黄圈的网络适配器项目,找到项目网络适配器可能与其它设备使用同样的资源设置。双击网络适配器项目,在网络适配器"资源"中更改网络适配器的中断和I/O地址,避免与其它硬件冲突。用即插即用的网络适配卡,可使用制造商提供的安装盘将即插即用型改为跳线型,设置网络适配卡的中断和I/O地址。
3.2在"网上邻居"中没有显示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
打开"网上邻居"时,将显示你的计算机,如果计算机所在的工作组设置不正确,打开"网上邻居"时看不到所需的计算机。在"网络"的"标识"更改工作组的设置。
确认计算机是否安装了必要的网络组件,如果没有安装正确的网络客户、适配器和协议组件,将不能与网络通信。在"网络"的"配置"中可看已安装的网络组件。确认所安装的网络客户软件和协议是否适合所连接的网络。局域网中尽量采用TCP/IP和NETBEUI协议,或者只用NETBEUI协议。
篇11
基于以上的考虑,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遵循省(区)级构建设计标准,建立了新疆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实现与主站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的远程实时双向交互教学,可组织收看主站播放的教学节目[4],通过进行聊天,BBS讨论或内部电子邮件,给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在线答疑。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运行,因其优势明显,通过几年的运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大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但是由于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也不过几年,在方方面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现将新疆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2.1学习缺乏自主性
因为新疆地处边疆,互联网的较广泛普及相对内地的发达地区稍有落后,加之全疆气象系统员工年纪参差不齐,有相当大一部分、经历的是互联网从无到有的一个时代,所以对互联网的体验度较低,对于更新的互联网远程培训的体验度更是缺乏,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需要指导和帮助。难以做到自主安排过程,而且面对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不知该如何针对自身学习需求进行选择,从而造成学习的盲目性,与远程培训的初衷相违背[1]。
2.2缺少优质课程
自远程教育培训平台自建立以来,虽然上传的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课程数量的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基层员工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在内容上,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基础,缺少前沿性课程和精品课程。同时现有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缺少具有经验的气象专业骨干[3]。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全球性,缺乏对全球气象发展研究走向的指导。在形式上,学习形式相对单一,目前课件形式主要有流媒体课件、视频光盘课件和交互式课件,三分屏的流媒体课件占了绝大多数,交互式技术媒体的作用与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还有很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基本都是采用录像教学的方式,这样在形式上无益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生疏感,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2.3缺少特色性的课程
在这里的特色性主要只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员自身的知识贮备和学习能力以及其工作性质的差异,造成学员对于课程的需求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地处祖国的内陆地区,其气候在全国气候范围内有其独特性,所以在气象工作的开展上与其他地区也有差异性。另外由于新疆南部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单纯的由国家提供的培训课程,难以满足新疆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
2.4缺乏较为有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新疆网络培训平台的课程学习,还未与工作考核相挂钩,即缺少远程学习的激励机制,从而难以带动员工们在平时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气象远程培训简报[5,6]上,关于“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远程培训课上,新疆的参与度在2012年相对较低,参考率也只有37.23%,可见在提高大家认真,自主的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并参与考核,我们还需要努力。同时网络课程的考试大多以考试的形式,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反映出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新疆气象远程教育培训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对学员远程培训过程的控制和引导
由于远程教育培训是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所以这个时候一个较为完善的远程培训模式显得尤为的重要。对于新疆部分学员对于网络课程的体验度较低,对于课程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学员的体验度。国外的远程培训经验告诉我们,在自主性的网络培训中,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估是保证学习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在学习控制环节,可以采用大致1∶10的比例,给每个课程配备专门的辅导员,负责网上答疑,批改作业和定期面对面与学员进行交流,时刻让老师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展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相对应的学员的远程培训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从而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3.2开发优质远程教育培训课程
网络课程的组成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的开发基础就是优质课的开发。对于这一点,可以引进和引用国内外优质的课程,对于国外的精品课程可以予以翻译或请专家进行讲解,让学员们可以了解气象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开拓学员的视野,激发创新。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现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培训学校和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的“局校合作”,即利用干部学院和高校之间“局校合作”,请对气象工作建设有帮助的专家进行授课,开发精品课程软件,便是一种比较好的引导。同时远程培训必须依托气象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来推动远程学习资源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简直教师,形成师资库。
3.3用problem-base(以问题为基础)的理念来建设有特色性的课程
由于培训学员自身和地域的差异性,所以单是国家提供的培训课程,难以满足我区培训学员的需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坚持和大量的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作为省级培训中心,必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创新,与省级培训中心一起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配套的运行机制,做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利用problem-based(以问题为基础)的理念来进行指导,选取工作人员感兴趣和在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作为课程的设计的起点,把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解决问题和能力的提升上[1]。这样不仅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还能增加学员与培训人员间的互动,通过模拟体验式的学习,能快速且长久地取得教学效果。
篇12
气象网格则是网格技术的一个具体应用,它的作用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按需预报,有效提升科研业务体系、聚合高性能计算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异地协同攻关的网络环境,加快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进度、实现气象信息的共享、增加信息反馈的渠道。
目前的气象数据获取方式主要是各个台站被动的接受来自主站的气象数据进行筛选、分析,预报。这无疑产生处理效率低、实时性较差、网络带宽资源严重浪费等缺点,且人力物力花费大。本文在以下的章节里,介绍气象应用网格框架,引入Agent技术和OGSA-DAI,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的气象数据获取方法。
1气象应用网格
1.1网格技术概述
网格(Grid)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借鉴了电力网的思想,希望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计算资源互连在一起,使得分布在各地的计算资源相互连接,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即虚拟组织)。高度的资源共享是网格计算技术追求的目标。目前已出现的解决资源共享的方案和技术,如:因特网,企业计算,对等计算,分布计算等,均难以满足直接对计算机、软件、数据和其他资源的灵活访问以及可控的高度共享。网格技术致力于达到这个目标,提供建立虚拟组织所需要的资源共享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1.2气象应用网格简介
以中国气象应用网格为例,它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起,许多相关单位参加的科研应用网格。主要研制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值天气预报软件及其支持软件,研究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气象数据的海量处理技术,实现应用网格对海量气象数据集的远程访问和智能请求管理等。利用中国气象局已有的卫星气象通讯网络和高性能计算资源,在2005年,建立包括国家气象中心、气象科学研究院、广州区域气象中心、北京区域气象中心和上海区域气象中心的中国气象网格平台,为行业内部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资源共享、远程高性能科学计算的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和模拟环境,实现数值预报应用层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提供网格中尺度气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海量气象数据处理系统、网格气象可视化系统、气象软件开发协同工作环境。逐步形成气象网格的技术标准,指导中国气象局的业务系统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气象应用水平,促进全国气象数值预报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
它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气象应用网格系统框架
各系统的作用和特点:
代码共享和协同开发系统:1.为不同的用户设置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的使用、源代码浏览和修改等共享权限,实现网上的代码版本控制;2.提供远程应用的协同工作环境,提供远程气象数据的访问与服务能力。
网格数值预报系统:1.良好的可移植性:模式时间、空间分辨率可随意调节;2.程序执行时的可定制性:因不同需求而定制程序运行方式、预报区域大小及动力框架主干及物理过程;3.良好的可维护性及可扩充性:模式动力框架及物理过程可任意插拔;4.单一原码程序保正能够在多种机型上有效运行。
海量气象数据处理系统:1.数据存储设计:采取online和offline方式,根据用户对数据的访问频率和访问响应时间要求的不同分别在一级磁盘阵列、二级磁带库、三级脱机磁带等设备上进行存储;2.数据迁移;3.数据采集;4.数据检索服务
网格气象可视化系统:用户可以在客户端通过菜单方式选择显示的数据源和显示方式。数据源包括数据库系统和网格数值预报的输出,以及一些常用的文件类型;显示方式包括不同类型数据的显示,如向量场和标量场,不同的地图投影方式,时间演变曲线,直方图,剖面图,探空图,时间动画等。
2.开放网格服务构架-数据访问与集成
OGSA-DAI即开放网格服务架构数据访问和集成(OpenGridServicesArchitecture-DataAccessandIntegration),它符合基于OGSA的网格标准,并在GlobusToolkit3.0上进行开发。支持DB2、Oracle、Xindice、MySql等数据库管理系统。
网格数据库是对现有数据库的网格化,基于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提供网格数据库服务,使网格用户或其他网格服务可通过网格数据库服务访问网格中的各种异构数据库,从而达到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协同处理,对数据资源的访问更加透明、高效、可靠,网格数据处理的能力更强,满足虚拟组织的数据处理需求。
OGSA-DAI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其体系结构与WebService很相似,都是Discover、Bind、Publish机制。
图2OGSA-DAI体系结构
网格数据服务(GirdDataService,GDS)::为访问某个数据资源(关系数据库或XML数据库,甚至是存储在普通文件中的数据)提供服务。
网格数据服务工厂(GridDataServiceFactory,GDSF):用于创建一个GDS实例,以访问特定的数据资源。
服务组注册器(ServiceGroupRegistry,DAISGR):用于找到所需要的GDS,也可以通过它找到用于创建所需GDS的工厂。
执行文档(PerformDocument):一种XML格式的文档,用于定义要在GDS上执行的活动,如一条SQL查询,然后再定义如何将查询的结果传送给第三方。
响应文档(ResponseDocument):一种XML格式的文档,是GDS处理执行文档后返回的结果。
活动(Activity或Activities):实现程序功能的核心功能模块。
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图3所示,整个交互户过程如下:
(1)运行OGSIContainer为永久;
(2)此时GDSF代表database:FrogsDatabase;
(3)GDSF在DAISGR上注册;
(4)如果用户想了解数据库,可以直接查询GDSF,也可以通过DAISGR定位合乎需要的GDSF;
(5)用户请求创建一个GDS;
(6)用户发送PerformDocument和GDS通信进行交互;
(7)
GDS返回一个ResponseDocument;
(8)用户销毁GDS或者让其自动消亡。
图3元素间交互关系在执行的策略,F中状态的转移反映了策略的执行顺序。
图4所表达的含义是:网格服务(GridServices)通过一系列事件(Event)反映到agent的ModelofGridServices中,agent根据要达到的目标(Agenda)和当前ModelofGridServices中的信息决定执行状态机(FiniteStateMachine)中的哪个策略,策略的执行结果可以影响ModelofGridServices,也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
3.2Agent在OGSA结构下的应用方向
·网格服务助理:agent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可移动及恢复执行的特性。所以它可以代表网格服务在网络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成为网格服务的助手。它可以在远程主机上独自运行,不论网络是否连通,而发送者可以关掉自己的计算机,免除线路持续的连接。在agent运行完毕之后用户再建立网络连接进行回收。这不但避免了由于网络带宽低、费用高、不可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节省了资源。例如为了指定一个需要多个网格服务协同完成的计算操作,发起者(一个网格服务)只要发送一个agent与代表其它网格服务的agent交互,这些agent经过协商后制定一个时间表,最后返回给各个网格服务。
·分布信息查询:在网络中,当信息资源分布于不同的计算机上时,查询信息的一般做法是将各个信息源的信息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到本地机上,再在本地机上建立应用进行查询。这样网络信息的传递量将是巨大的,而且用户在进行查询时并不能关闭计算机。目前的网格中的信息查询主要是通过查询注册服务中的信息,而如果采用了agent技术,可以创建一个这样的agent任务,把它派遣到远程主机上,这样它就可以自动寻找信息资源进行访问,在用户想要接收信息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这一点体现了agent目标驱动和行为预知的特点。
·监视和通知:当需要对网格中的特定资源进行控制时,获得其当前的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被控制方,由于状态的多样,是没有义务随时向控制方报告其状态的。作为控制方,可以派遣专门的agent到被监视机上负责这项工作,再也不必采取一些被动的措施,例如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查询,或者被动地等待被监视方返回一些无用的信息。比如agent可以脱离自身的出生地,及时地监视某一信息源,等待该信息源上可用信息的出现。这样的agent也可以以网格服务的形式存在于网格环境中,各个控制方只要调用这一类网格服务就可以轻松地对相关资源进行控制。
当然,agent在OGSA结构下的应用远不止以上三点,比如,还有并行处理、实时控制、信息等等,限于篇幅和本文章讨论的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4气象数据获取方法
目前,基层气象台站的预报方式主要是通过自身被动的接受来自主站的气象数据来进行分析、预报。由于每天有大量的气象数据通过主站发送到各个台站,而每个台站所需要的气象信息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无疑对资源和网络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预报员还要整理这些数据,从大量数据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来进行分析预报,这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也不高。再次,如果台站的接收机出现断电,死机等问题使得暂时无法接收来自网络的数据,可能就会耽误预报的时间。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和OGSA-DAI的全新的气象数据获取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4.1agent结构设计
该气象数据获取方案突出了一个“按需获取”的概念,即主动的通过网络中主站或者其他存有气象数据的节点获取与本台站预报所相关的气象数据。
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主要分为3个部分:
台站:即台站的主机,用来订制Agent并接受Agent返回的最后结果
AgentHome:台站向网络节点发送Agent的中转站,其本身也是一个Agent,属于台站订制的Agent的上层,用来协调转发Agent和Agent的处理数据,是台站和Agent之间的接口,一个区域的几个台站共用一个AgentHome。为了节约网络资源,AgentHome还要负责最短路径的查找,以便使存有所需数据的最近的服务器上的Agent工作。
Agent:台站具体订制的,用来完成气象数据的按需获取和分析工作,通过AgentHome统一协调工作。
图5气象数据按需获取方案结构
利用Agent作为气象数据获取的工具,台站负责订制一个Agent,由AgentHome负责分析存在台站所需数据的节点(包括主站和其他一些存有气象数据的服务器)的最短路径,使工作在最短路径上而且可用的Agent工作。这样Agent就作为一个监视者不断的监视节点信息,一旦信息源上的可用数据出现,Agent就立刻做出响应,提取所需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所需结果返回给AgentHome。如果台站主机定制完Agent以后就处于离线状态,这些Agent照样自主运行而不受任何限制,然后将计算结果返回给AgentHome,AgentHome检测到台站主机在线时就立即将结果转发给台站,由台站技术人员完成进一步的处理工作。而Agent和节点之间具体的数据访问操作,则是通过OGSA-CAI结构框架来实现的。
4.2OGSA-DAI组件的应用
在图6的操作中包括一个Agent,一系列的OGSA-DAI组件和网格数据传输服务,这些GDS中均存在Agent所需的数据。图中椭圆OGSA-CAI组件,矩形表示Agent,绿色箭头表示控制信息,红色粗箭头表示GDTS(GridDataTransferServices)。现在要做的工作是(1)获得从数据源1和数据源3中合成的数据;(2)将数据源1、2、3中所获得的合成数据传给第三方(AgentHome)。
图6工作流程
Agent使用OGSA-DAI的步骤如下:
(1)找到DAISGR的位置并发送一个它要请求的服务的描述给那个DAISGR。描述大概是3个可访问的数据源和请求的操作。
(2)DAISGR用一个表明所请求的GDS不存在的指示作为应答,但同时提供了一个的GDSF列表,GDSFs可能产生请求的GDS。
(3)在进行一番对话后,客户选择其中的一个GDSF。3个请求对应选中的GDSF上的CreateService操作,GDSF请求所需的GDS的创建。
(4)选中的GDSF负责3个GDS的创建和初始化,并且为3个请求源逐个创建OGSA-DAI适应性,而且为对应客户的每个GDS返回一个GSR(包括一个GSH(GridServicesHandle))。
(5)在每个GDS被查询后,即用FindServiceData操作确定它的能力的详细细节(不显示)后,客户发信息给每一个GDS表示操作(如,查询、更新、巨量装载)被请求执行。在本例中:
·GDS1应该传送一批数据(从一个查询操作)到GDS2并发送一个数据流到GDS3,这些数据流和批数据被GDSs上操作利用。
·GDS2接受一批GDS1操作的数据和从GDS3来的数据流。GDS2应该建立流向第三方的数据流。
·GDS3应该执行一个操作发送一个数据流(从一个关于来自GDS3的数据的操作和一个数据源3的查询)到GDS2。
对每一个数据传送者都有一个它怎样被执行的描述。
(6)GDS1用一个GDTS传送指定的批数据到GDS2,用另一个GDTS传送一个数据流到GDS3。如果由GDS1执行的操作被说明是并行的,这可以持续并发发生。
(7)GDS2使用进来的数据流、它自己的数据和一个发送一批数据到Agent的GDTS,
(8)并且GDS2初始化针对第三方的数据流。
5结论
本文根据Agent在网格计算中的应用和OGSA-DAI进行了气象网格中的气象数据获取方法的研究,主要为了解决基层气象台站每天都要接受冗长的气象数据来进行预报的问题,有效地节约了网络带宽,提高了接收和分析气象数据的效率。使用该方法通过对Agent进行相应的设置,减轻台站的负担,有效的节约了带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随着网格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一定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点,扩展新的气象数据处理应用和服务。
参考文献:
[1]FosterandC.Kesselman.TheGrid:BlueprintforaNewComputingInfrastructure,MorganKaufmann,SanFransisco,CA,1999
[2]都志辉,陈渝,刘鹏.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NeilHardman,AndrewBorleyandJamesMagowan.OGSA-DAI:Alookunderthehood.
,
[4]FosterandC.Kesselman,et.ThePhysioligyoftheGrid.
/research/papers/ogsa.pdf,2002
[5]/grid/paperppt/bigfile/Conference/ISIT/gyd-SSC_Grid.ppt
[6]高敬瑜,赵岳松.基于OGSA的网格数据访问与服务.计算机工程.2004-5
agent技术集软件、通信、分布系统的技术于一体,agent具有封装私有特征的能力、灵活的协调能力和更好的网络适应性,具有比对象粒度更粗、抽象级别更高的特征,更符合人的认知过程。技术是适应网络平台的一种新型软件技术,为分布开放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为网格计算思想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其优点可概括为:(1)节约网络带宽、(2)提供实时的远程交互、(3)支持离线计算、(4)实现负荷卸载、(5)易于服务、(6)增加应用的强壮性、(7)提供平台无关性。
3.1Agent在网格计算中的应用模型
Agent的优点使得它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在网格计算中可以应用在很广泛的范围。目前网格计算技术中,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在OGSA下,应用Agent技术可以采用基于BDI的Agent模型,由四元组(M,Ag,S,F)组成,见图4。
图4基于BDI的Agent模型
其中:
M是ModelofGridServices,表示agent对网格服务和自身状态的认识;
篇13
2)实时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流程
实时地面气象资料包括正点(加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应急加密文件和报文文件等三类,以逐小时自动观测气压、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数据文件为质量控制对象。如图2所示,对于实时地面气象资料宁夏建立了台站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质控业务流程,实行3级质量控制:对于实时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报文代码进行格式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极值检查和完整性检查,信息反馈均以人工为主。
1.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1)传统的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仍是主要的质控工具:
传统的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根据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原理,以气象要素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以及观测记录必须符合的关系,分析气象资料的合理性。我国现行采用的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和国外的质量控制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观测资料还是自动观测资料,仍以逻辑检查、格式检查、气候界限值或要素允许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变检查、持续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等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主要的质量控制工具。对于逻辑检查必须符合如低云量≤总云量≤10成、相对湿度≤100%、各时日照时数≤1.0h、电线积冰厚度≤直径等关系,否则为错误记录。对于内部一致性检查分为两种情况:a.同类要素之间,如:日最低气温≤当日各定时气温≤日最高气温;极大风速≥最大风速≥10min平均风速;当风向为“C”时,风速≤0.2m/s等,若不符合时,其中至少有一方为错误值。b.不同类要素之间。如露点温度、水汽压、海平面气压3个要素采用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直接计算来进行质量控制。对于气候界限值或要素允许值检查,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中规定的部分要素允许值范围如表1所示,超出此范围为错误记录。
2)人机交互质量控制技术的结合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之间的相互关联是十分复杂的,对不符合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等的数据;要素之间不配合的数据如降水与天气现象、视程障碍现象与能见度、日照、辐射与地温等,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天气事件如大幅度降温、高温、高湿、等温事件及有积雪时地温的变化等问题的判断还要人工进一步判断,因此,必须采取计算机自动质量控制和人工判断相结合的方式。在各级质量控制中,以计算机质量控制为主,以人工判断为辅,才能保证完整的质量控制。
3)利用历史资料和统计检验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使用大量的历史地面气象资料,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异常地面气象资料和因仪器漂移而造成的错误记录及非均一性地面气象记录的判断也是一种较好的质量控制方法。
2宁夏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方向
2.1建立宁夏自动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系统
以“省级自动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为基础,搭建“宁夏地面自动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对宁夏所属的国家级地面观测自动站及区域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通过WEB平台提供宁夏地面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结果及台站疑误数据反馈结果的查询,生成自动站疑误数据有效反馈率统计报表。并根据质量控制结果,结合气象业务及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分别建立未经质量控制的自动站要库、带有质量控制码的自动站要素库及高可靠的自动站要素库等不同质量控制级别的应用数据库。通过WEB平台提供不同级别质量控制后的全区自动站质量控制数据服务和数据查询。
2.2开展宁夏实时和历史资料一体化业务
现代气象业务对气象资料时效性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实时与历史地面气象资料同步是地面气象资料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立完善的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体系尤为重要。依托中国气象局下发的“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建立宁夏实时与历史资料一体化质量控制系统及信息反馈机制,结合质量控制业务中使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参考天气因素及其特殊天气事件的影响、气象要素日变化和地理条件对数据质量标注的影响,建立宁夏26个国家级台站地面质量控制参数规则库,实时滚动地对分钟数据、小时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疑误信息人机交互处理,确保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实现台站、省、国家三级资料同步一致,逐步消除实时和历史地面气象资料的界限,以“时效和质量协调并重”为原则,充分发挥宁夏地面自动站观测网的作用,满足研究城市局地气候、分析局地小气候规律、做好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精细化天气预报等应用时效的现代气象业务工作需求。
2.3开发宁夏自动站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业务软件
在宁夏现有的3级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以气象资料质量评估技术指标与方法为基础,研究和开发适合宁夏特点的自动站观测资料质量评估业务系统,以全区2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参考,确定宁夏自动站观测要素的错误数据、疑误数据判定标准,利用气候界限值或允许值范围检查、要素内部一致性检查、要素空间一致性检查等方法对宁夏任一地域范围、任一时段自动站观测数据进行错误率、疑误率、缺测率、正确率的质量评估,实现宁夏自动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评估的高效、客观、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