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优质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机电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教师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讲述这些知识,容易脱离实际的运用,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如果开展过多的实践课程又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师资的支持。那么,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机电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难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机电专业技术的实践材料“空间转移”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在现实实践的运用情况,也能够让学生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地返回到理论知识中寻求答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有效避免了一些损耗程度高、危险性大、操作成本高的实习实践,是对真实动手实践最为有效的模拟与代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靠口述及板书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形成“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的尴尬局面,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缺乏兴趣。如果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则可较好地改善这一局面,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结合机电教学的实践来看,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教授电路知识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中有绘制电路图的操作步骤,那么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描述电路图的绘制过程。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操作进行实现,如果学生描述完全正确,教师可以操作多媒体播放一个简单的鼓掌音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拓展时空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内容多、时空广、难度大,如何能够在局限的时空内把机电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是机电教学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科技优势,几乎可以把同一形式的教学材料转移到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将历史空间内的长度缩短,把现实空间中的距离缩小,把微观的、抽象的、远程的领域转化成眼前鲜活生动的情境,从而大大地节约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多媒体教学的课件也容易获取,大大节约了教师上课板书的时间,可以利用所节约的时间实现师生互动和沟通,答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提升。例如,在教授机械构造一节内容时,单独的理论课程会太单调,而带领学生去工厂车间参观既费时又费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大型机械构造拍成照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知识不感到陌生,缩短了拓展机电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
(二)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在各种专题研究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抓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运用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充分、不重视、不扎实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2015.6•学术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未能体现有效促进功能
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教学课件时基本上靠“拼贴”成品课件,这就导致许多课件在课堂上“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促进课堂教学的功能。
(二)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时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是从一些教辅资料中搜集知识点,未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贪大求全,没能突出重点,也没能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挂钩,导致所搜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未能凸显重点
对于教学资源,部分教师重搜集而轻整理,导致资料如同乱麻一样杂乱无章,也没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影响了实际运用的成效。
(四)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有效空间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体现出来,甚至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直接略过这一环节,或是仅仅停留于计划环节,没能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导致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紧扣重点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
(一)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匹配程度
教师应从初始的直接运用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教学课件。这里的重点是要将课件设计与学生感知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深化认识为目标,搜集相应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驾驭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开教学资源搜集渠道,及时获得优质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的搜集,一方面要从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刊物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围绕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种资源。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浏览专门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综合整理方式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优质资源。
(三)专人整理,便于运用
每位教师都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义务,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对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哪些属于文言文的,哪些属于文学常识的,哪些属于阅读理解的,哪些属于基础知识的等,经过分门别类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人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教学资源的整理还要突出重点,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应试要点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级的教学资源,以便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3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篇4
2.促进中职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结合
教材具有其应用的普遍性,但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选择.将好用、够用和实用作为基本的需求原则.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思考,将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结合实践教学,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着重突出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突出其课程所具有的时代性.通过将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重现,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讲解到力的合成的相应知识时,教师可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学生用最大的力气将中间挂有物体的绳子拉直.这样的实验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气均不能够将绳子拉直,进而会产生较多的疑问,急于了解答案.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相应的学习.又如,小型汽车前窗倾斜的原因.教师借机将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相应知识进行讲解.结合身边生活实例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物理学科本身做为不断创新和不断探索的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结合教学实践的应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3.促进中职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物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相结合.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能够转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看法,从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进而将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逐渐的改变学生厌学的状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难易搭配,以免学生经过长久的思考不能够得出结果而失去耐心.
例如,学习摩擦力的相应内容是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火车开动时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学生通过反复观看,会发现火车在开动之前,需要向后退一点,其目的在于将启动时的静摩擦减弱,或是消除,进而帮助火车开动.火车中包括很多的物理现象,如透过车窗,会发现路旁的房屋和树木等向后退,其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作为参照物;若是在平稳的车厢中笔直的起跳,仍旧会落回到原地,其物理原理为惯性作用;在铁道的转弯运处火车呈现外高内低,其原因在于为火车的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通过这样的形式,促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进而突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此,教师应注重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和对比,培养其探究精神.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在繁杂的生活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赋予其生命力,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教学的目的.
篇5
当前,由于教学发展不平衡,教学方法参差不齐,因而造成一些过时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以下教学方法:一是“满堂灌”。课堂上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缺乏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尽管老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事倍功半。二是“来回抄”。教师先把资料上的内容抄到教案上,再从教案上抄到黑板上,学生再从黑板上抄到笔记上,这样的来回抄,浪费了时间,并不见有多大成效。三是“多而杂”。教师口若悬河,引经据典,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上述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不得要领,自然谈不上发展能力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教,更重要是学生要学,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运用启发,精讲、多练等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优化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变“灌输式”的教为“启发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灌输式”教学,以“知识”的输出为目标,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课堂上无波澜、无情趣,“静如死水”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乏味厌学之感,思维的热情被混灭。“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探求的热情,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较多。采用什么方法为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情况而定。要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境界,把学生的思维引活,把学生的思维引深,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使思维深化。
教师要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要使启发取得满意效果,教师除深入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外,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动学习,表现在学生围绕教师转,迷信权威,安于现状的被动学习态度,在课堂上,教师主宰着“舞台”,学生甘当观众。而主动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是认识过程,也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在课堂上,应该变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教学是群体活动,在几十个人一个班的大集体中,从众心理、胆怯心理、面子观点往往使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常处于“观众”的被动地位。要通过加强引导,开展讨论与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在全班开展竞争。不但使学生惧怕的心理压力减轻,改变当“观众”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启发的时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思维的大门。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启发式。实践证明,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启发教学,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
2、要注重运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画龙点睛,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要排出一定的时间表,要安排出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练习指导,指导学生多做各种练习,使课堂教学成为基本技能训练的阵地。要正确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把精讲与多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知识,又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他们对掌握新知识的一种不懈追求,探究和创造精神。教师要把有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空。教学中切实做到“五不”,即: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确保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情境,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展现的舞台。
3、要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是知识是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使自学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地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要改变过去注重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力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轻学生发展的评价的不良倾向,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呆听、死记、蛮练”为“质疑、奇思、独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篇6
初中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合理的方法,帮助广大的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解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生困惑和各种实际困难,提高学生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随着移动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3G/4G业务技术的不断成熟,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凭借其便携性、移动性、多媒体融合性以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微博、微信等陆续成为时下非常流行的即时信息通讯技术平台,他们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等进行分享、传播和获取。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来拓展初中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受到广大教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既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沟通。其信息传播和流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单向的、不对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传播模式使得微博、微信等可以呈现几何式的信息传播和流动,从而实现信息的数量可以以集合倍数的方法迅速增长。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收听者,还能随心所愿的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多方面的资讯和信息。因此,倘诺能够将初中政治教育与微博、微信等结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接触到初中政治中所涉及的知识,就能够给初中政治教育带来革新性的影响,仿若一双展翅翱翔的翅膀,不断提高初中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层次,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很容易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即在领略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念之后,具体的实施有效的途径应当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必须走什么样的路,才能达到幼儿教学的真正有效?结合理论与一线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有效的幼儿教学途径有以下一些。一是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内容确定、策略选择等问题上,教师心里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保证自己明确知道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活动程序(保证自己明确知道什么时候该做哪些事情)。一般说来教师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针对这个教学活动,幼儿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二是教师可以设计怎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生活体验;三是在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内容(分几课时完成)中的重点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等。根据笔者这些年教研工作的经验,我们有时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程序混乱,以及遇到特殊的生成无法发挥即时智慧将幼儿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的情形,本质上讲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明确指向性的原因。二是在教学实施中要有适当的融合性。幼儿教学面对的对象比较特殊,概括地说就是面对的是缺少具体的生活经验,但有着丰富的思想世界的儿童。在这个世界中有着儿童自身的认知规律,有着一个成人难以完全理解的生活世界。在对笔者所在地区的不同幼儿园进行调研并总结之后,在外出对一些优秀幼儿园考察并比较反思之后,我们发现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即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总能巧妙地把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而且根据她们的把握也总能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活动;而像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幼儿教师,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但他们在幼儿心理把握上总有所欠缺或把握时机有所滞后。通过对大量教师的口头调查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规律,能够与幼儿的活动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而教学新手缺少的正是这一点,那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虽然也能够对幼儿的即时表现有所反应,但她们多是利用间接经验进行判断,因而必然地出现反应滞后的情形。因此在我们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在对各幼儿园的校本培训进行指导时,总是特别强调幼儿教师要注意一手资料的积累,注意自己与幼儿活动的融合性。我们认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幼儿教学才能真正地走在有效的道路上。三是在课后要进行必要的反思。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的幼儿教学的保障力量。事实上,在上面提到的有经验的老师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的反思,而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因为在与各幼儿园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听说不少具有相当教龄的幼儿教师教学水平有停滞不前的情形。因此,在区域推进幼儿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通过搭建一些平台,如通过教学反思设计比赛、教学观摩后的即时反思比赛等,来促进面上的幼儿教师的成长,从而为有效的幼儿教学提供师资保证。
篇8
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一书至今,控制论的理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获得广泛的应用。“控制论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这一定义本身就让我们看到了控制论应用的广阔前景。现试图应用控制论的原理方法,探讨对医学院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大学教学控制论思想基础
近年来,控制论被教育家们引用到教育领域,作为一种科学手段来指导教学,使教学更富有科学性。
控制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我们可以把现代大学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传播媒介因素组成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施控部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行使着输入信息、制定教学计划、控制信息的作用。学生是受控部分,对所接收的施控信息进行筛选、存储,再通过身体活动等外显形式反馈给教师,相互间进行彼此信息交流与反馈,以实现最优化的调控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2医学生的学习特点
医学院学生由于其所在学校专业方向、学术氛围和群体心理因素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了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所不同的学习特点。
2.1职业倾向性。由于医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体现其职业倾向性。除了专业的医学课程之外,在外语、数学、物理等这些基础课程,也要有针对性。面向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分别开设了专业外语、医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应用生物物理学等课程。
2.2综合性。医学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汲取与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许多同学由于个人兴趣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某些基础学科上形成偏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高等数学等课程。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偏科成为了日后学习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的障碍,甚至在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时,会逐渐显现弊端。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阶段性知识丢失,课程间知识脱节,课程内知识分离的现象。如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的知识无法连贯;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叉部分,知识记忆不准确,相近概念混淆。
2.3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这也正是医学生学习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个医学生要成长为正式医师,能否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是重要的方面。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
3将控制论应用于医学生教学的新思维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控制系统,是靠反馈来完成的。教学需要对学习者学习的结果进行检查。如果检查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必须修正控制过程,也就是提出新的控制过程。而医学生具有特殊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地运用反馈原理。
3.1利用反馈控制扩大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首先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反馈信息。如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提问、课外作业、考试检查等。多渠道收集信息也符合信息论的原理,可以排除干扰,有滤波作用。而后,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基础上,来调整自己讲课的深浅、速度、方式方法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教学能够稳步逼近教学目标。
针对医学生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就需要更好的应用反馈方法,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个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节课程内容和难易程度。通过实际教学和考试我们发现:法学、护理学等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和医学统计学时,较为吃力;生物信息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些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时,学习效果较差,如细胞生物学、生理学。教师在了解以上信息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了修改,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教学力度,教学质量有了显著地提高。
3.2反馈和前馈的辩证结合才能使教学最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即将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而不是等学生产生了错误之后再通过反馈信息来纠正,这种情况称为前馈。由于不同专业医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在同样学科的学习目的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其侧重点、难易程度、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如针对临床专业和基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局解、系解和断解时就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大课程的难度和注重实验课教学;麻醉学和药学学生需要加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教学;医学影像学学生所学习的医学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都要更难更深。
但是前馈与反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也正因为二者的辩证结合,保证教学活动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从而真正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3.3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应具有信度和时效性。首先,反馈应有信度。因为不可靠的反馈是无法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的。其次,反馈就具有时效性。反馈一定要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脑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如果不及时反馈,也是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对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说,当堂提问,单元、阶段考查都是一种及时的反馈。
而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的反馈更应该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有具体的完成对象,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包括学生书写常规医疗文件、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深层表象。
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方面,临床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应争取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深入手术室和处置室,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在可能的情况下,亲自动手操作,熟悉、掌握处理常见病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综合判断能力。而且,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同时就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其临床操作能力,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实践的内容和方法。
在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教师还要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启发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的反馈,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多提问,多针对具体病例进行讨论,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只有将反馈和前馈辩证的结合,同时兼顾反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才能使教学最优化。
4结束语
控制论是一种指导各个学科进行研究的一门系统方法学的方法论,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医学院教学过程中,引入控制论思想,同时针对医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最优化。随着教育学和系统科学的继续发展,控制论将在医学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江山.控制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
[2]张育频.高职院校学科教学的控制论介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篇9
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大体可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方面。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水平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就业技能素质等。基本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内在基础,而专业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它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生将越来越成为企业劳动者的主力军。因此,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和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
2.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机构和劳动力机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更需要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它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有必要重新审阅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可以培养学生仁爱、信义、自省修身、谦让礼仪、博爱宽容、人格独立高尚等品格,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及高素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
三、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及策略
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部分高职生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较差,具体表现在摘要:(1)不注重保护公共设施,在校园里随意踩踏草坪,蹬踏课桌、墙壁等;(2)不讲诚信,考试作弊等;(3)不注重保持公共卫生,随地乱扔杂物、乱吐痰,宿舍脏、乱、差等;(4)不懂礼貌,碰到老师不打招呼等;(5)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今后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强化德育功能,始终渗透对品德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牢固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局限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会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问题。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倡导创新精神,注重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参和式教学,建立师生的平等地位,在鼓励学生独立思索、敢于争辩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多了解当今企业的生产目前状况和社会目前状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我们的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较差,而学院培养的学生,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人。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分必要。这其中包括自然、历史、社会知识的学习,艺术修养的提高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练习等。学院除了设置相关学科外,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社会实践、举办专题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
4.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根据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有将近1/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新问题。如摘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自卑、自我封闭,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有较强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是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他们能否适应社会和战胜自我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减轻其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表扬式教育代替批评式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实现理想和价值。
5.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目前,部分学生专业技能薄弱。专业理论课成绩较差,实习实训课时量不足,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就业后不能立即上岗。学院要以高职院校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在教学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将实验室、生产车间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主战场,采用现场教学,任课教师选用具有“双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此外,要在学校大力推广“一书多证”制度,学生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要取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又可以借此搭建和实际生产完全相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改善实训条件。
6.就业技能素质教育。高职学生普遍对就业存在熟悉上的误区摘要:就业观不科学,预备不充分;期望值过高,就业定位不准确。大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不愿意去那些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岗位工作,而这些岗位恰恰是他们最具有优势的岗位群。根据调查统计,在高职毕业生中,超过60%的学生从业后,就业现实(如摘要:岗位、工资待遇等)和就业理想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个人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就业观。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目前状况,请往届毕业生回校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明确自身的价值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针对当前严重的就业形势,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他们展示自我才华的自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应聘技巧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跨职业、跨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奕阳.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3).
篇10
一、问题串教学的概念及其优点
问题串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授课内容,老师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得到反馈,再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扩展。
问题串教学法的优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双方可以互动,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自己的回答、老师的提问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再不用回家死记硬背了。这样一来,使学生不易产生厌学情绪等。由此可见,问题串教学法的优点很多,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都大有益处,那么,问题串教学法可以随意实施吗?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让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二、问题串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科学地设置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深入地探究,使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步伐,通过自主思考,寻求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比如,我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夜莺的歌声》一文的教学时,便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串。
第1串:看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在学生说出了各自的想象以及最想知道的内容后,紧接着我再给出另一个问题。
第2串:初读课文,看看你想的和课文中的内容一样吗?课文告诉了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小夜莺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当学生通过阅读、寻找,有了初步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引导,最后得出一个大家认可的结论: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前苏联的一个小男孩儿,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和德国侵略者作斗争的故事。小夜莺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勇敢、机智。
第3串: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读出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能在课文中画出这些句子吗?请画出来。学生们在我这一串问题的指引下,开始寻找这些句子。比如,表现勇敢的有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表现机智的有: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4串:通过学习,你能否体会一下作者对小夜莺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了课文,对小夜莺怀着怎么样的感情?你应该学习小夜莺的什么精神?通过这样一串问题,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化对课文的主题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并发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有多么的重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串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发问。
3.通过“问题串”,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
问题串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两种设置的方法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大方向的指引。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端午节》一课的教学时,就是通过问题串: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各地有哪些风俗?你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除了端午节,你们还知道有哪些重要的节日?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寻找、去探究、去总结、去发现。他们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还有挂艾叶、香囊以及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端午节之外,还有寒食节、中元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除此之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回族的肉孜节,宰牲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侗族的花炮节;蒙族的“白节”、祭敖包、那达慕、打鬃节等。
问题串法教学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自然,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在于老师要教会学生“提问”。只会回答问题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要自己设计问题。学会设计问题,便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思考,学习的深度就会增加,这样,教学效果就得到了质的飞跃。
篇11
掌握美术字的书写和板报的设计,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老师的基本要求,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知、宣传、课程安排等都需要与家长直接沟通,美观大方的字,各种可爱的字体,不但会使幼儿从小就得到美的享受,也会给家长一个好的印象,提高教师的形象。美术字的教学,不是随便就可以教好的。楷体,隶书,行书,变体等各种美术字都要让学生认识,老师要一笔一笔对学生讲清楚,学生要在老师的讲解下当堂进行练习,要布置作业,以检验学生写字成果。同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看一些大师的写字,体味汉字的魅力,增强写好字的信心和动力。板报设计方面,在学生会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对全班学生分成几组,充分利用学校的主题安排,轮流设计出黑板报,并进行评比竞赛,把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手抄报比赛,把好的手抄报上墙进行展览,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相互学习,通过作品讲评、修改、展览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学习、逐渐进步。
3图案教学不可缺少
图案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一些好的有创意的图案让人感叹艺术的魅力。在讲授图案时,除讲理论知识外,首先让学生先临摹一两张教材上的范图,在这过程中体味基本笔法,掌握结构造型,让她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形式美法则,提高审美素质。当学生对一些优秀的图案临摹好一定程度后,带着她们到校园的某些地方寻找素材进行写生,引导她们主动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美,激发她们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写生作品模仿范图,进行简单创作,把抽象的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以检验学生的基本功。
4加大手工训练
我一方面把课本教材上的手工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示范进行训练,训练双手动作的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反映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把社会上新近流行的手工制作引到课堂上来,充实了教材,接近了生活,学生兴趣很高。我还到幼儿园里进行考察,把幼儿园里常作的手工制作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不单是为了作手工而作手工,是为了将来的教学有备而学。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制作,,让学生不是生搬硬抄,而是每次课都带着目的和想法,能激励她们创新的热情,从而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
篇12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篇13
首先,舞蹈创新教学.以情动人必不可少。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一位美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一冶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逐步地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和谐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心灵发展.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舞蹈的教育中.应时时注意保护和滋润每个人的自尊心,要时常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把关爱与鼓励多多给予学生.是这门专业课教学的基本点。我们学校的幼教专业班学生多数来自山区农村.过去很多人从未上过舞台,更谈不上唱歌跳舞了。热情的关爱和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入到体会舞蹈美的心理平台.为进一步学好舞蹈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师生间的情感融洽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感情是舞蹈的基础.感情也是舞蹈的灵魂感情是可以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上舞蹈训练课中.要启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特别是高一新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移动.随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而移动.以达到寓情于舞蹈之中.在舞蹈动作的训练中体会情感的目的。
其次.老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学生审美的兴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幼儿舞蹈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比如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果农阿姨.要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要求学生在跳这则舞蹈时有身临其境、重返童年的感觉.感觉到苹果丰收了.又身临其境地在喜摘苹果.进而产生出成就感。
第三.舞蹈教学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落实到学习和训练的实践中精当、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教学时.巧设一个引人人胜的艺术导语.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整体艺术效应的关键一步如在教学《扎西桑狼》这一舞蹈时,我用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了解吗?你们了解藏族的风俗人情吗?藏族人民纯朴、奔放.善于载歌载舞.特别是藏族小朋友跳起舞来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那么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体会一群小朋友在放学路上突然遇雨的情景,表达互相友爱。你们应怎样模仿他们的行为?怎么用舞蹈动作把这些展现出来呢?”这简单的一句句问话.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舞蹈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可唤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追求,马上产生了要手舞足蹈的愿望。此时.正是教学的良机,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我还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设计了训练项目和标准.自编了许多体现节奏有快有慢并融合所学舞蹈动作的游戏及体现各民族舞蹈基本风格和特点的小组合.配录了旋律线条有起有伏、音乐情绪各异的曲目伴奏从而唤起学生不同感官的充分感受,并产生情感,进入主体角色地位.达到“教中求新、学中更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