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理财教育论文

篇1

通过比较沪港台三地的高中语文教材,集中各地的成功经验,探索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的新思路,促使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

二、比较对象:

上海高级中学课本语文(H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香港中国语文(中四、中五),香港启思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台湾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国立编译馆”(1985年)

三、比较项目:

(一)教材编审制度

上海教材实行的是编审分开的招标和审查制度,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对教材编写进行公开招标,中标单位组织有关编写人员根据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组织编写,由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并报送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然后由教育出版社负责出版,供学校选择使用。

香港教材也采用审查制,但与上海不同的是,教材由各出版社组织人员根据香港教育署颁布的“中文科课程纲要”编撰,然后送交教育署审查,批准后印刷,供学校和教师选用。但教材的精读篇目由教育署规定,教材编写人员只能自主选编略读教材及课外读物。

台湾教材实行的是统编制,即一个课程标准,一本教材。较之沪、港的“一纲多本”来,它比较呆板,无法开展教材之间的竞争。

(二)教材编选标准(原则)

上海: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取材多样,适合教学。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语言文字要规范。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特点,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课文总量适当,各类文字的比例合理,以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课文占总量的20—30%。

香港:教材(精读)是配合本科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选取的标准:文章的意识健康,写作技巧熟练,语文运用能配合学生的程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同时兼顾文白、古今、韵散的比例,以及各种体裁、作法的配合,能照顾多方面的需要。

台湾:精读范文以简练为主,略读范文以浅近为主。选文注重思想纯正、旨趣明确、内容切时、情味浓厚、理论精辟、情意真挚、文字雅洁、篇幅适度、层次分明、文词流畅。

由此可见:①沪、港、台都坚持文质兼美的标准,尽管对“质”的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②沪、港比较注重文章的多样性和兼顾多方面的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程度。③港、台的选文比较注重“情”与“趣”。④从内容切时或富有时代气息而言,沪、台两地也有共同点。⑤上海选材个性是体现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特点,减轻学生负担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台湾选材特点是精读范文以简炼为主,略读范文以浅近为主。相对而言,香港选材比较缺乏个性特点。

(三)教材设计思想

上海的教材,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力求做到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水平这三者的统一。即是说,它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又要以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发展需要作为整体安排教材内容的依据,同时,还要顾及学科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因此,它反映的不再是单一的学科中心课程的思想、学生中心的课程思想或社会效率思想,而是试图取得这三者的平衡。

台湾的教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材的设计思想基本没有跳出学科中心课程的框框。

香港的教材,比较注意教材的语文运用能配合学生的程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所以学生中心的课程倾向较为明显。

(四)教材内部结构

上海教材分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教材采用单元结构方式,是训练型教材。

香港和台湾教材,均以单篇课文为独立存在单位,并不采用单元结构。同属于文选型阅读教材,写作还没有摆脱从属于阅读的地位。

1.范文系统

上海教材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两类:1—5册每册6个单元,每单元为4篇课文;第6册单元减少,共4个单元,17篇课文。讲读与自读的比例约为1:1。现代文与文言文比例约为2.8:1,采用文、白混编,除第6册以外,每册教材课文约为24篇。上海教材的特色是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

香港教材精读篇目共26篇,中三教材每册8篇,中四教材每册5篇。现代文与文言文比例约为1:1,文、白混编。略读教材由各校自主选择。“课程纲要”除规定“以每三周施教一次为宜”之外,对略读教材篇数并未作出规定。

台湾教材,共9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53篇,略读课文39篇,两者之比约为1.4比1。每册教材篇目14到16不等,以16篇居多。按台湾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文言文在高中阶段的比例,三学年分别为60%、70%、80%。它同样采用文、白混编。

台湾教材一个显著的特色是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三地选文不一,这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①每册教材课文篇数不一,究竟多少合适是可以研究的,因为作为教学的“例子”,它不仅在质量上是“范例”、“适例”,而且在数量也应是一个“适例”和“范例”。②文言文所占比例,台最高,港次之,沪最低,这与三地各自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有关。面对21世纪,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沪、港、台能否在这一方面取得共识,这也应该研究。③上海教材的特色是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台湾教材的特色是注重传统文化,香港教材的特色似乎不甚明显。④精读、略读或讲读、自读的比例三地也不一样,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⑤三地应该对入选教材的范文,广泛听取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然后作调整,不宜几十年不变。

2.助读系统

上海教材的助读系统,主体是“阅读提示”,另外安排一些注释。阅读提示主要指出一个单元能力训练的要点和要求,解释训练要点的含义,介绍如何达到训练要求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香港教材的助读系统,每课设有“作者”、“题解”、“学习重点”、“预习”、“注释”等项目。

台湾教材的助读系统,每课设“题解”、“作者”、“注解”三项。

上海教材的助读系统立足于单元,而港、台教材的助读系统,着眼于“课”。上海教材的助读系统,较之港、台教材更侧重于训练和方法指导。

3.知识系统

上海教材的知识系统分“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两大块,其余的均有机地穿插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文化常识”设有12个专题,旨在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化素养。其分布为:

高一(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百家争鸣的结晶——先秦诸子散文

高一(下):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史家之绝唱——《史记》

高二(上):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

高二(下):诗乐结合的奇葩——宋词、绵绵不断的中外文化交流

高三(上):我国古代戏曲的双峰——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色彩斑斓的画卷——古代游记

高三(下):明清小说的四部长篇名著、雄健豪迈的近代爱国诗文

文言知识:主要安排在高三总复习,内容为文字、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句式、断句等六项。

香港高中教材的知识系统不像初中教材那么明晰,除了“学习重点”中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均穿插于课文教学之中。

台湾教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知识系统,各种语文知识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这也与语文课还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有关。

4.作业系统

篇2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因此,教师首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其次,应多用心观注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监控他们的发展过程且适时纠偏。因为学生的行为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了解“鼓励和强制”这两种手段中哪个才是使学生“乐知”的法宝。因为有的学生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这类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鼓励和强制一并实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着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但他日后终究会尝到知识的美味,待那时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乐之者”了。

二、备好教材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而备课,就是要钻研教材,掘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很多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可运用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好动并乐于表现的学生,可以设置些讨论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环节,都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以及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知道这个环节是为何而设。所以,每一节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性,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三、作业和测试

篇3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篇4

该社新编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统一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2.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缩短学程;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与训练已经初步“过关”。4.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英国是属于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国家,“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后,出现了标有“国家课程”字样的教材,《牛津英语教程》、《英语》、《新阶梯》三套教材体现了以下编辑指导思想:

1.突出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3.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以上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的陈述,我们尝试着作以下的比较。

一、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各国语文教材的编辑均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影响,它是一定民族、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最集中、最系统的反映,具体体现该时期对人才诸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和课程计划的物化形态,也是社会化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三个面向”的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编辑的总思想,它能给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国的语文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比之下,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总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材,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的加强,这方面也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我国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编辑的灵活性,另外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的成功,如何在教材编辑中更好地体现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以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重视教材编辑的可操作性,而英国的教材编辑则具有效高的灵活性。我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是基于编辑和教学的实际的可行性,从知识、能力到智力和习惯,从学习规律到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方法到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阶段目标到长期目标,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都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英国的编辑思想则显得空泛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思维,言语实践活动,现实和日常生活等等,更注重宏观的把握,它往往不易操作,这正是其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影响所在。这种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教材编辑中,一个较为拘泥于框框,一个则较为灵活,这同样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以相类似的影响。

三、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有序”、“梯度合理”、“在初中的基础上”等随时在强调构建一个语文教材的体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想密不可分。英国的教科书自由制度使得其在教材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也缺乏类似的体系,使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衔接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循序渐进性。即使在教科书建设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这一传统,使得我们的教材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篇5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篇6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都是课程资源。学生原有的经验是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相联系,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认识钟表”这一目标来讲,教科书设计的图片是符合上述要求的课程资源,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截取的生活片断,同样能在课堂上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笔者听课时就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在观看这段动画时发出了愉快的笑声。)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教师可使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种,教科书只是其中之一。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去讨论该不该抛开教科书呢?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应该主要依据什么去开展教学活动呢?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发生关系的媒介。课程标准的功能就在于对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问题进行规范和设定,根据社会的期望以及学生身心的特征而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以更好地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课程标准是国家和学校管理课程,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的行动指南。教师要真正实施新课程,必须首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自己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熟记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如何进行评价,这才是真正理解新课程,才是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

因此,教材只是为了统一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一些实施课程的媒介,仅此而已。开展新课改,不能迷信教材,不要有了教材就完全根据教材去教学,没有教材就不知所措。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优点是标准、规范,但缺点也随之而来:它固定、僵化,用不好就约束了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造成那种“新教材就是新课程标准”偏狭观念,严重违背课改初衷。一句话,对实现课程目标最关键的,还是课程标准有关的规定。

参考书目:

篇7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篇8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篇9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进行有序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主开展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市场需要高校财会专业培养能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人才,这对财会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除了应教授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外,更应注重对学生财务思想、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以致用,以此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边缘科学,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包含着有机联系的三个基本内容: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财务管理内容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三)理论性与务实性强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务实性。财务管理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属于应用学科,用以解决具体的财务问题、金融问题。如:如何进行筹资,如何进行投资等。财务管理学产生至今一百多年来教育学论文,其理论总是伴随这企业理财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财会专业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1.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往往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的案例、讨论、习题以及校内实验课,校外则主要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校内模拟实验室在硬件上很难仿真企业的理财环境,因此,大多数学校财务管理实验课开课率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校内实验课;与企业结合也不紧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的机会更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知和了解,更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不能真正了解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仅重视本课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课程的讲授,而忽视本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是两门课程,其内容却有许多重复的现象,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的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等。这样浪费不少时间,同时由于时间有限,对两门课程都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课堂讲授采取板书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传达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师,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多数也把ppt课件制作成教案的电子版,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甚至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传输量大,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课程知识,致使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学生练习来展开,教师通过讲授将大量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虽然注重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学论文,但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枯燥。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和意图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布置的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往往只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虽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很弱,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进入社会,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单一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关键词解释题、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题等,大部分题目学生只能考记忆解决,题型死板僵化。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要考前背笔记、恶补专业知识就可以过关。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财务管理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练为辅。学生被动参与到教学中,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解疑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不应当把学习过程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构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工具,建立课程博客、开设空间、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学生惯用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协调与相关课程关系

财会专业的三门核心专业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诸多研究者为此一直争论不休。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所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在每学期授课前,财务管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的开课顺序教育学论文,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例如,部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开课学期在管理会计之前,就可以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当中的相同内容,包括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财务预算方法等放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同时增加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如果管理会计开课学期在财务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据由易入难的规律,在管理会计中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在适当增加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同时,各课程授课教师应通过专题讨论、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课程重复之处进行分配,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课程信息量大、应用性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师板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也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良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知识,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满足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课件的总体设计上力求美观、简洁、图文并茂,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对于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及难点采用图解说明,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突出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在课件制作上还应该增加教学案例分析内容,增加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种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种新的组合,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目前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复案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摘要求。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案例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其次,建立财务管理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通过模拟实习教育学论文,一方面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首先,课程总成绩可以由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试成绩重点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实践成绩取决于实验课、实习调查报告等。其次,学期内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考核方式。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理论、财务决策、财务专题三个部分。基本理论可主要采取闭卷加笔试方式,财务决策可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试、案例分析等,财务专题则可通过调研报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学期内可以分阶段测试。分阶段测试可以与课程内容进程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将总学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与基本理论内容结合,基本理论部分按百分制占课程内容总分值的20-30%(可由教师灵活掌握),在学时进行到第一阶段末时进行一次测验,期末将其换算到总成绩中即可。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避免学生边学边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考核工作分散到学期内进行,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压力和教师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5,(04)

[3]林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张前.论“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6]何云亭.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1)

[7]温如春.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01)

篇10

该书共十卷,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回顾总结我国由清末至今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历史经验,梳理语文课程教材演进的线索,比较精彩的是其中对代表性教材的评价。编者从搜集到的数百套教科书中遴选出有代表性164篇课文,深入探究其选文(或自编自撰、特约撰文)的思路和原则,讨论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基本规律,总结成败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科学编制教科书提出一些建议。这也是前面所说清理“家底”的工作。心中有数,才不致于妄自菲薄,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第二部分是翻译介绍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情况,材料丰富,博取约说。例如。外国的母语教学课程标准是如何制定的,其理念和侧重点各有哪些不同,教材编制、审定和使用有哪些规定等等。都有精到的叙述。这对于当前新课标的修订以及教科书编写,无疑都会大有增益。

篇11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见“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篇12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才训练非常必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辨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才?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十分迫切

笔者曾在普教职教任教十八年,从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描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不多。在职业高中,生源相对较差,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因此,不论在普教系统还是在职教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口才训练中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环节

1、普通话语音训练

在口才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笔者认为非常必要,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3、思维训练

篇1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我就利用范文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编后的语文教材保留了传统的好文章,大都是经过精选的范文,都是思想性强、艺术特点比较突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为了激发兴趣,每讲一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言,制造悬念,造成渲染,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进行“读、说、听、写”训练,我的具体实施方法是:

1.培养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查字(词)典,记下关键词语勾画摘录理解词义;揣摩词义推断词义,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勾画关键词语,并用准备好的各种带颜色的笔,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讲记叙性的文章,就让学生标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人物描写,让学生标画出人物肖象、动作语言等。散文则让学生标画出文章线索,好的精讲作品,情节结构和艺术网络别具特色的文章,叫他们仿照《教学参考》那样,在书旁边加以批注分析、评价。所以凡是预习提示中规定的生字、词、注音,完全由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评点查字典去解决,这样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培养朗读能力。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气连贯,在朗读中教给学生要领,标点符号的用法,掌握梗概,学生很快就会朗读、背诵。我规定,凡是课文后边习题规定的朗读、背诵部分,学生一律都要会,这样学生日积月累,名作家的名作品篇章都会背了,语言运用起来也丰富了。

如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我就根据学生特点,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排练,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点拨,演出效果很好,对课文理解也较深刻。学生们兴趣盎然,当堂讨论这篇课文出场人物,骗子为什么能行骗?小孩子为什么说真话?学生讨论兴致勃勃。

3.培养对重点语段分析能力。重点语段的分析,既是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考的重点、难点,它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如何点拨教给学生划分语段,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个方法,教师要依据大纲,吃透教材,善于引导,在语文知识严格训练中,让学生抓准分析重点段的精髓,掌握分析重点段的钥匙。

何谓重点段,文章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的,古人说:“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古人所说的“章”,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段,一般称之为段落。文章里的一个段落,一般都是由若干句话组成的,句与句之间合理关系,是段落构成的基础。每一段有一个中心,就是这个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可以放在段首(起句),可以放在段尾(结句),也可以出现在段中(腰句),也可以首尾呼应。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句与句之间关系来理解。②根据文章表现特点来理解。③根据段与段之间关系来理解。④根据作者思路来理解,重点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前边写的是植物,后边写的动物,用“单是”一转折,把动植物分开,前总后分,突出了静景和动景,描写了夏季百草园趣味无穷是“我的乐园”。那么这段分析显然是关联词语起的作用,看的很清楚是分两个层次,凡是讲读课文里的重点段都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这样不断练习,揣摩运用,如:《背影》、《咏柳》、《小桔灯》、《春》、《大自然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重点语段分析,基本上都在老师点拨、指导下分析的,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4.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洁、易懂。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要求人们讲话准确,有条理,语言规范(语音,语法)。而我们的学生正在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说话能力,也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初一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为适应新教材大纲的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就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开学初,我教新初一两个班,互相都不熟悉,我叫他们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有的同学介绍自己喜爱小动物,有的喜欢逗蛐蛐,捉蜻蜓,有的喜欢看故事书,看电视。有的同学口语表达的很好,就当众给打分,不太好的,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这样激发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有课前一分钟小作文训练,动词的连用,联想等片段练习,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成语故事,每个同学都轮流讲,或者准备一个笑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