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影视音乐是一项综合艺术,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人们在生活、学习还是娱乐中,它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这种时态下,音乐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将影视音乐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使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而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融入影视音乐的音乐教学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学习过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影视音乐能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美妙的旋律,感受鲜明的节奏变化,进而自我描绘音乐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能对创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内涵加以体会。而且对于人们来说,欣赏音乐的重要手段就是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手段对于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透彻地了解一部音乐作品,紧靠联想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又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视音乐来对学生进行锻炼。而影视音乐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主要是指视唱练耳的感性化。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技能理论课程,它主要是利用视唱和音乐听记来对学生的音乐感觉进行训练,进而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感受能力。所以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就可以对影视音乐加以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的时候,让学生在一定的记忆基础上对一首旋律进行听记,如果需要听记的旋律比较陌生,那么学生听起来就会很费力,但是教师如果为学生提供一首耳熟能详的影视主题曲或者插曲,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听记的氛围中,同时也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听记,进而促进学生视听能力和思维感受能力的提高。而且在演唱一些影视金曲的时候,因为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影视作品的相关画面,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用心的体悟,找到演唱的感觉,从而让自身的演唱带有强烈的感情。其次,通过影视音乐导入声乐的学习。因为对于音乐来说,声乐更优于乐器,这可以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中得到体现。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多收录一些经典的影视曲目,这些影视曲目往往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即使经过时代的变迁,仍然经久不衰,这就说明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影视曲目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够勾起学生的回忆,这样更容易学习和演唱。就比如《我爱你,中国》这一首影视曲目,该首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有一段历史的,对于当前喜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的歌曲可以算“老古董”了,但是这一首音乐作品却仍然能够被当前的人们喜爱,这是因为电影内容带给人们感动,唤起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影视音乐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进而使得他们投入到声乐学习中。
篇2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文学素养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1、课堂文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创设情境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想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可谓水道渠成。音乐课的语言应该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用准确并有分寸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2、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文学语言,是进入情境的动力。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组织有序的课堂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保证。[本文转载自
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有序就显得破有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4、语速、语调和节奏要和所创设的情境相互交融,高度一致。
对于创设不同的情景,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所描绘的不同的意境而议。而一手好的音乐作品,少不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的完美结合。同样,富有情感的语言也少不了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结合运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创设的情景,烘托的艺术氛围很大程度要依靠语速、语调、节奏来表现。什么样的音乐需要什么样的情景,就需要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和节奏。
如:在学唱歌曲《念故乡》,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急切的怀念之情时,我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激动想混杂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次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从而也看到了御用与素、力度的变化来朗读歌词,对启发学生的情绪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而又如《剪羊毛》这首歌曲,本身所描写的是牧民们在剪羊毛时那种欢乐,跳跃,轻快的意境。而教师却用了稳重有余的语调,低缓的语速,较慢的节奏来表现,这样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懒散而又无精打采的情绪不说,还会让学生感到滑稽可笑,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教学任务失败。
因此,教师课堂的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节奏感应用恰如其分。使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也会体验到戏曲故事发展或轻松或紧张或哀伤的情节。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任务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举重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清洁曲折力气的变化。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除了美的文学语言,还应当恰到好处的运用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运用恰当,对于创设情景,无疑是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运用眼神交流,创设正确情境。
从延伸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灵魂,利用眼神交流没,是人与生俱来的一向交流本领,世界上无数的文学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例外的对主人工的眼神作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可见其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从教师的延伸中流露出来,所创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的情景,甚至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表白,学生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如:在让三年级的学生欣赏《四季啊,我在想》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只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分浓浓的师生情,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想到自己所尊敬、爱戴的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事例会一一再现,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这样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2、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深刻感受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身体动作都可视为肢体语言。很难想象一个只说不动的教师有能力创设一个欢快活泼的情境,也很难想象一个有抓头挠腮习惯性小动作的教师能创设一个忧伤哀怨的情境。所以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在导入的时候,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舞蹈化的割麦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但也要注意所做的动作不应该过于夸张或不准确,而导致适得其反。
3、辅以面部表情,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情境。
篇3
二、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职前的教师教育与入职后的在职培训是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在对音乐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下,这两种传统的教师教育途径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1.职前教育:重视教育实践与教学技能职前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讨论要点在于:如何帮助音乐师范生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对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组普遍的原则:“师范生首先应当具备成功地演奏音乐的能力;其次,具备教学能力;第三,具备在学校教育背景下继续学习的能力”,其中,教学能力又涉及音乐教学法、表演与教学实践指导的综合运用、厘清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十分重视师范生的实习活动,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剖析和借鉴能力。例如,巴西的研究者在本土开展的“PIBID”项目支持下,设计了“观察—参与—干预”的课程循环,为师范生提供接触实际教学场景的机会,研究发现,“师范生在计划、反思、系统组织实践之后,变得更独立、更敏感,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在关注实习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更深入地探究了师范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管理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有效教学的识别能力(讨论辨识教学技巧的教学是否有效,课程目标,师生行为,学习气氛,文化因素等),依据现状,为教师教育提供发展的方向。而为了解释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问题,研究者对当前音乐教师教育中“教学法”课程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在教法课中采用的方式可能培养或破坏师范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信心”[15],这取决于课程是否能够有效贴近师范生的期待和偏好。研究者在调查、对比美国三所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后发现,师范生希望在教学法类课程中侧重“搜集音乐资源;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将音乐与其他内容领域整合起来;音乐律动;音乐创造”等方面的支持,此外,他们也认为,课程设计—教学—反思的循环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相反,音乐基础、音乐历史、钢琴演奏等方面的内容则被认为并不是最关键的。
2.在职培训:侧重普通教师的音乐素养通常,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形式能够灵活地根据政策变化、现实需求为教师提供补充性的专业发展支持。目前,在职的音乐教师培训大多体现出“侧重于提升教师音乐素养”的特点。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在世界各地,音乐教育和艺术学科作为核心科目的地位正在逐渐得到确定与巩固,但是专职师资的短缺却令我们无法保证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其次,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配置大多为“随班教师”与“专科教师”的组合,其中随班教师需要承担低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包括音乐学科,但这类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音乐技能培训以及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自信心。因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融合过去对普通教师和专职教师的二元划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支持普通教师走上音乐化的道路。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辨识普通教师在设计、区分和评价音乐活动时遭遇的困境,为他们提供音乐技能发展的支持。例如,有研究者尝试在学校内部建立“学习社群”开展校内培训,并选择以歌唱为切入点设置培训课程,综合地为教师提供“班级内的指导、合作教学、教学研讨以及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等支持。一项行动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为教师提供支持、资源、教育和培训,那么,他们就能够不再犹豫地开口歌唱,并且组织有效的音乐教学实践。其中丰富的行动反馈是非常有价值的”。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开展工作坊、教学观摩等活动,对在职的普通教师进行非正式的音乐素养培训。例如,有研究者将“发展音乐观念、提供有助于能力提升的活动(如身体协调能力、注意力),在声音和律动中感受音乐模式”设置为培训的主要目标,并依据“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培训活动,包括音乐韵律练习等,令教师全身心沉浸到音乐的知识和美妙的音响之中;巩固、深化此前掌握的音乐知识,更好地掌握音乐教学和音乐理解技巧”,同时,进行发声技巧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培训,提升普通教师的音乐素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工具。此外,常见的工作坊还包括音乐体验、身体律动和互动实践等活动。
篇4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听觉与视觉所带来的一种效果。对小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音乐的音调;(2)音乐的音色;(3)音乐的力度等因素。要让学生用心去感知、认识声音。当让小学生学会聆听以上这些因素以后,可以准确地听出音乐的旋律并且还能分辨出音乐中的人声或是各种乐器的声音,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听觉敏感性以及选择性。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听觉的培养以后,还需要对小学生的音乐视觉进行培养,通常情况下来讲都会在发声的练习中或是视唱的过程中,对小学生提出依据视谱进行歌唱。在培养小学生视奏的过程中要做到一目十行。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速视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学习与运用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变成其自身的技能。当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能以后,就可以逐渐地掌握识谱以及唱歌的能力。同时音乐教师必须要将其讲授的内容与练习的内容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3、培养小学生科学的出声方法
通常情况下来讲,不同的人其嗓音是不一样的。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描绘人的嗓音,就是嗓音是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一种奇妙的乐器。所以在学习发声的过程中必须要先了解发生的原理,才能用嗓子这一乐器充分地表现出音乐。
4、深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扩展能力有重要的两点因素是: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我们也都了解音乐与文字的表达是有一定区别的,文字可以明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维、概念与思想。但是这种方式是音乐做不到的,音乐没有明确的表述,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知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人们对音乐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需要通过联想的,所以只有引起共鸣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5、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通常情况下来讲,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一旦将小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出来,这种能力就会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同时对今后走音乐之路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种能力也不仅仅局限在欣赏教材上音乐作品的能力,也应该对音乐的视野进行不断的扩大。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与小学生的听音训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5
在音乐教学中,课堂上要生动吸引学生,语言起了很大的主导作用。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良好的音乐素质。音乐教师有一副好嗓子是上好课的关键。一般说来,要求发音准确,能把每个字音清楚地送到学生的耳朵里,特别是由声乐特长的教师其良好的音质是语言表现的一个有利条件。音质较差的教师可通过训练不断调节和美化自己的音色,使自己在讲台上一开口便紧紧吸引住学生,同时还要注意音量、音高,如一般的练声、听音、节奏、视唱练习等教学过程,语言音量可适中,语气自然亲切,语言音量可适中,语气自然亲切,声调可平和一些;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则可适当加大音量,提高声调;介绍乐曲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富有感彩的语言时可大可小,声调或抑或扬,把情感的浓淡轻重,喜怒哀乐的变化表现出来。富有感召力的音乐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沉睡的艺术细胞。
篇6
歌唱是以听觉、记忆、音准和读谱为基础的,在课堂上重视视唱练耳训练可以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视唱练耳训练是发声练习与作品视唱的基础
在发声练习时要表达出音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音色、音域、发声的位置、换声点等。视唱练耳训练是基础,教学中,教学教师选择发声练习曲不尽相同,难易度和复杂程度不同,复杂的发声练习曲篇幅也很大,唱起来难度大,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要求高。而作品视唱是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对旋律处理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老师可以作为视唱的示范,掌握教师的试唱示范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基础。
(二)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改善学生的音准、音乐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
音准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要求,是音乐的基础。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的骨架。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辨别音的高低、音色、长短、节拍和调式调性,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另外,视唱练耳也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通过听、唱、记等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篇7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足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个别方面已进入瓶颈,主要表现为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出口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七届“比赛”都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优秀与落后的选手两极分化严重。出色的选手可以唱与弹融为一体,但不少的参赛同学却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甚至还有既不能唱,也不能弹的。尤其是随机抽签曲目的考核,全部都来自于人教版的中小学教材,曲目难度系数并不高,节奏也不复杂,调式、调性多为C、F、G,但不少选手表现不佳。有的选手唱与弹不在一个调上,有的伴奏编配以一个和弦从头贯穿到尾。在150分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中,最高分的选手是138.5分,而最低分的选手却只有41分。比赛成绩呈现梯度,本身是正常的。但上述分差,明显超出正常范畴。分析悬殊成绩的背后,会发现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所代表的学校总有一个共性———关注音乐专业本质特性,注重依从音乐教育特殊规律而施教。对他们的追踪调查也显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也总是最为优秀突出的。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特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
将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性质等同划齐,是阻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原因。高师音乐教育是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注重音乐学科的特殊本质
除了艺术的共性之外,音乐还具备三大特征:
1.表达的时间性。音乐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可以用节奏、强弱、速度、旋律、和声、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通过一段时间里营造的艺术效果在听觉上感染听众。所以,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音乐的表现受制于时间,时间是音乐的主宰。音乐作品在一定时间里展开,时间结束艺术形象便随之而去。时间是实有形无的,音乐也是实有形无的。
2.传达的听觉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相比,音乐的材料是声音,既不具有空间造型,也不具有语义符号,它是通过声音传递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宇宙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舞蹈、雕塑、戏剧、摄影、建筑等都是视觉艺术(舞蹈稍涉一些触觉),具备一种真实可见的直观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判断而准确甄别接受,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
3.感知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知的内容方面,音乐不同的旋律与节奏,会给不同的接受者传达不同的内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感知形象的不确定性便是音乐在各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个性。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虚拟想象空间,具有非语义性,没有直观画面感,没有视觉空间,理解上也就更容易纷呈万象。时间上的严格制约、不可捉摸的无形的听觉、感知形象不易确定,音乐学科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模式,特殊的教育内容以及知识传授方面特殊的限定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授上的限定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下从形式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三个方面分析探究。
1.形式内容的综合性
①内容的跨学科性。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跨音乐、教育两个大学科,同时又集文学、历史、心理等多重学科内容要素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人,不但要精于本专业音乐,还必须熟悉教育,懂得心理,擅长文学、历史等其他综合知识。②形式的多样性。音乐除了专业理论以外,便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主要形式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仅就声乐表演中的歌唱方法而言,就有通俗、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这还不涉及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呼吸发声、咬字吐音等歌唱表演共性知识;器乐更复杂,高校里一个交响乐团或一个民乐团动辄就需要数十种乐器。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常见常用的也总有一二十种。一个音乐教育专业高校生学习的专业技能,除了声乐外,还必须掌握钢琴和至少1至2样的中西任选乐器。③技术的艰深性。要熟练掌握歌唱方法和1至2门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不是童子功,仅在大学四年内要求学会钢琴和1-2门其他中西乐器,并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艰难可以想象。知识层面的“深”和“广”,加之技术层面的“难”和“精”,提高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入学对象的招收要求。
2.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①特殊的教学实施主体。鉴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除了有相应的各类课程师资构建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1]。按这个标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特殊的教学客体对象。高师音乐教育学生队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除要完成沉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外,还必须在短短的四年里夯实其他必要的知识。在读期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除了承受来自异乎其他专业的特别压力外,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3.课程设置的个别性
除了理论大课设置之外,高师音乐教育还有钢琴、器乐等许多各类专业小课。大课可以由30-50人开设定班,进行集体形式授课;各类专业小课则需要按照师生比1比1、1比2、1比5、1比10,甚至1比更多的方式授课。小课授课种类繁多、所占课时多、知识要求细、技术要求高。以1节课40分钟为例,师生比在1对2以上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效传授知识内容;如何科学地将专业程度较为一致的学生列为同一节课授课对象;传授内容多少;教学时数要求;年级高低限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与课程设置密切关联。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已成为重点改革对象。哪些该列为必修课,哪些该列为选修课;专业课所占学时多少,怎样科学安排公共课课时;怎样合理调整选修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而精心处理。高师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都给该学科的教育界定了自身的特殊规律[2]。若不遵循这些特殊的规律实施教学,其后果是严重的,这也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遭遇主要障碍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一样”
遵从音乐学科个性规律以实施教学环节是目前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之关键。为此,要坚持做到三个“不一样”。
(一)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
各专门音乐高校和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均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应“比赛”成绩悬殊的学校,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入世”能力。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但对照一下各高校据此所做的培养方案和设置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错位。在学时与课程内容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联系在一起,凡与后续毕业就业工作要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尽可删去,以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工作后的需要严重脱节;同时要兼顾音乐专业大量耗时的特殊性而考虑减免或合并某些课程;还要兼顾音乐专业的综合性质而增设某些必需的关联课程。我们随时要想到: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示范的动手动口能力。
(二)坚持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不一样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综合能力,注重精神养成。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品格修养的完善,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应该着力打造的三个方面。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教学热情不足,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换理念,准确认知师范性的标准。在高校,一般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而轻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愉悦;重课程的辅德内涵而轻审美价值。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专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具备新的教育观念,再不能把音乐教育仅仅当成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去对待。其次,建构更为严格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督促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宽厚,所以要因势利导将教师的热情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科研上。认真考核考评每一位在职教师,让他们随时养成对思想品行、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与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并固定师资结构。一个常规建制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专门设置几个跨学科的教师岗位。比如,与声乐、歌词创作和鉴赏专业必修课配套设置的专业发展选修课“汉语语音”,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展开;“歌词创作与鉴赏”专业选修课大量涉及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知识;“艺术概论”必修课大部分离不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概论”知识;“戏剧欣赏”选修课更是紧密结合了元明清和现当代戏曲文学知识。同样,音乐之于心理,音乐之于舞蹈,音乐之于表演,音乐之于传媒的相关性都需要大大加强。
篇8
一、传统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大班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这是影响师范音乐教育发展重要原因。比如,在和声、复调、曲式等专业内容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说教式理论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弄明白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对音乐如何创作,如何进行演唱,如果配器内容等依然是一知半解。这种方式,学生被动地听讲,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是实施的是大班授课的模式。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而音乐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没有时间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课堂针对性不强,也影响到师范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凭借是相对单一的。在教学中,所凭借的只是简单地钢琴和五线谱黑板。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音色、音高、节奏等内容,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实践教学效果更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效果不理想。比如,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媒介是钢琴,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手段,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难形象直观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学生的相关技能也很难得到培养。教学手段的单一影响到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音乐教育的效果。
3、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音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音乐知识的方式,学生很难于有效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实践中也很难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边学习理论,便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学生的各种音乐技能才能得到培养。但目前,师范音乐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就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1、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家学中应用的突出作用
信息环境下,师范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教师能够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作用。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当排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音乐知识的传授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博的音乐信息。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创造出一种逼真的音乐环境,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有效化解音乐教育难点内容,使音乐教育更具活力与生机。比如,在教学中,通过音乐软件,可以向学生拆分展示谱例中的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一节怕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通过简单的电脑输入,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供学进行专项倾听、理解与分析,使学生对所应用的作曲和配器手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师范音乐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积极作用,能够更新理念,树立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构建高效的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
在信息环境下进行师范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要合理配置各种软硬件设备,以保障音乐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环境建设工作:第一,要构建多媒体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功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可以把音乐教学中所需要的文字、图像、乐谱等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投影,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教育内容。可以实现有声有色音乐课教学。可以通过摄像机拍摄教师的范奏,根据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等等。构建多媒体教室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要构建数码钢琴教室。要配置学生用数码钢琴,教室用琴,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视频辅助系统,音频系统、摄像机等等音乐教学软件。数码钢琴教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合奏能力和钢琴即兴演奏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任意监听某一学生的演奏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自己的钢琴上为学生做示范。指定学生听某一个或者是某一组学生的演奏情况,等等。通过数码钢琴教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的能力。第三,要构建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在普通计算机教室联网后,安装相应的计算机音乐器材和音乐教学软件就可以构建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这种教室的构建对于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在多媒体音乐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屏幕上的内容或者是某学生屏幕上内容展示出来,适时进行演示,供学生借鉴。教室可以监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网络教室为学生布置作业,演示作业。可以安排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互联网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分享教学资源等等。通多媒体音乐教室可以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对于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加大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培训工作
师范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必须要依靠优秀对教师队伍,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加大教师的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使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音乐教育知识技能,还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教师,才能保障师范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黄薇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篇9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音乐知识教学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时,除了教师必备的讲解和学生必须的阅读课本外,许多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取。如教学有关打击乐器时,先请同学按老师所教的简单节奏给一段旋律配上伴奏,老师弹琴同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抓住机遇,讲述要教的打击乐的名称、性能、作用以及演奏方法等知识。这样,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就会对所学音乐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三、编故事进行教学
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学时把音乐知识编成故事给学生听,利于学生记忆,如在教学升记号时编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音乐王国里,有两个亲兄弟,七个音符兄弟谁想升高一般,谁想降低一半,他们都会积极去帮助。”“你们知道这兄弟俩是谁吗?”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这时老师板书“#”“b”符号,告诉学生“#”是升记号,“b”是降记号。同学们还要问怎么帮“七个音符兄弟”,老师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带有升降记号的练习曲视唱,在视唱中体会和掌握升降号的作用。
篇10
(一)通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关于音乐通识教育的情况不容客观。根据笔者调查得知,首先,部分高等院校对于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重视,就自然没有相应的宣传,这就直接致使很多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清楚,就更别说能够深入的开展音乐的通识教育了。其次,很多学校对于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清晰。他们认为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社会交往能力、审美情趣等则显得重视程度不够。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缺乏总体的规划,认为通识教育可有无可,有时间则进行一些通识教育,没有时间的话就直接放弃了对学生通识教育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再次,很多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而将通识教育的学习重点引向了应用型和专业性方向,这明显是有悖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的。
(二)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中能够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师的数量是十分稀少和薄弱的。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一般都是不愿意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因此,现如今,在高等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这些教师由于毕业时间较短,工作年限不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自然进行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是不高的。此外,我国的教师本来就是在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的,其本身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其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再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升职加薪等都与教师研究课题的数量或者和教师的数量等细细详细。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自然也更加热衷进行课题的研究或者是给研究生等进行授课,这些都直接的影响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
三、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
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加强音乐通识教育就必须加强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力度。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国家重视高等院校中的通识教育,并将其列入到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通识教育在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而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专门创办一些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杂志,使得同时教育的理念能够得以快速地传播。其次,各个高等院校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音乐通识教育就是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认识到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最后,各个高等院校应该在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使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变得平衡。
(二)优化通识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篇11
形体语言是指适当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眼神、口型以及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表达充分,弥补文学语言的不足,还能使教师利用学生肢体语言的反馈信息更好的课堂交流。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合到一起,表现出点头、微笑、目不转睛等反应,就是肢体语言的一些反应。例如,合唱时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另外,在教唱歌曲或者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都会用手势或眼神等身体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作品。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也是形体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教师应该像一个演员,在课堂上用精湛的表演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也是教师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一种表现。另外,无声的口型与自信友好的面部表情,也是音乐教学中形体语言的另一表现形式,鼓励和信赖的表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善于把握课堂气氛,力求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正确应用形体语言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3.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剂,教师幽默的语言艺术不仅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其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音乐课堂教师中,教师巧妙的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点石成金,春风化雨的神奇作用,从而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比如,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对于一些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张口就是大唱,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唱得声音越大,唱得歌就好殊不知,这些“道理”不仅唱不出优美动听的歌声,而且对自己的嗓子也有很大的损伤,同时也会扰乱课堂秩序,与其他学生的歌声不和谐、不一致。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教师采用粗暴或者非常严厉的行为进行制止的话,不仅打消学生唱歌的积极性,而且对损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时,可以采用具有幽默艺术幽默的语言提醒他们:“刚刚在合唱时,老师好像刚刚听到有大灰狼的嚎叫声,似乎还有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你们听见了吗?”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教师就可以将正确的唱歌方法教给同学们,这样同学们再进行合唱时,就和谐优美了。在音乐教学中,巧妙运用具有幽默艺术的语言进行指导学生唱歌,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使课堂富有艺术感和感染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12
一、高校音乐实践的主要包含内容
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在对象世界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予以表现和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修养。在音乐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含教育实习、学分音乐实践等。课外音乐实践主要是一些校内外节目的编排、策划、演出等。如果说,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的话,那么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深化和提高。没有严格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艺术实践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基。而适度、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检验和考查,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是就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感受,就是间接经验,为了将这种间接转化为直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例如我们对于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掌握了其大致的艺术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采风,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些音乐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一种本质的提高。又如我们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之前只觉得这部合唱曲气势宏伟,富于激情,但是只有我们真正演唱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被歌曲传递出来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所感染。这种审美感受,或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来亲自感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对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性的基础条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创新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音乐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着诸多的益处。在音乐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音乐实践中,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加入的冲动,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的展示自我,当他们对活动有着高涨的热情时,思维便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的钻研,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为推动、探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获得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只靠一个人是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予以完美的展现。学生们正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理解了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一场演出的举办,从场地的选择,到节目的设置;从人员的调配,到演出器材的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在大家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地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演出都难以进行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欣喜的看到了自己的对于这个临时集体的贡献,更在彼此的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需要的。
三、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1。课堂实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切实培养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的增补一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例如当今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学,很多有志于从事这类相关职业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不得不放弃,如果学校能够组织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为同学们讲课,或者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意愿,主动地提供一些学习的渠道,那么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单是音乐系,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高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在了大四这一年,但是大四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缺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同时,仅仅靠大四一个学期的突击学习,也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能够在整个大学阶段中,用各种形式,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类教育,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四进行。诸如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要求的学习、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主要择业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行。再次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内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让学生们亲身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外实践——搭建各类音乐实践平台
课外实践作为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音乐实践基地。音乐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深化音乐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大多数师范类学校都有附属中小学,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这一最方便的基地却和音乐系学生联系的很少,很多学生反而要到学校之外的学校去实习。所以要正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之后,再对照相应的实际需要,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例如可以和一些歌舞剧院签长期的合作协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锻炼其应对任何问题的胆量和各种环境下进行专业表演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都是受益匪浅的。
同时,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类音乐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领导要对实践活动在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全面参与。例如对于音乐活动团体的支持,应当鼓励学习努力创建品牌,推出新人。每年予以专门的经费,在场地、器材、设备上大开绿灯,并委派专业的教师予以协助。对于经常参加公益演出、各类比赛的同学予以鼓励,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以此来带动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活动机制上,将活动的管理权交由学生会、团委、党支部等承担,策划、导演等权利完全下放,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力求全员参与。每个具体环节选定负责人,由负责人排练和组织演出。这样使学生强化了责任心、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协作能力,活动形式和内容推陈出新,管理与组织工作有条不紊,真正意义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实践的水平,甚至要与国外的学校进行交流,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为中小学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成为了高师教育工作者首要关注的课题。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需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结合,才能达到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培养标准。音乐实践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在一个新环境里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音乐实践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几点益处,对课堂音乐实践和课外音乐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音乐实践,大力开展音乐实践,因为这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环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仲。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J]佳木斯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0(8)
篇13
1.2通过器乐教学来增加学生的识谱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歌唱能力教学,还包括乐器教学。从小学生学习兴趣而言,其更喜欢歌唱和乐器教学方面的内容。音乐乐器的演奏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技能,也是小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一种体现。许多小学生特别喜欢学习乐器。但乐器方面的学习较歌曲学习而言,相对较难。因此教师要适当选择些较为简单的乐器来进行教授。比如可以选择口琴、手风琴、笛子等乐器教授。但是学生在学习乐器的同时,除了自身的演奏外,还需要进行识谱学习。因为只有完全认识、熟悉乐谱,学生才能演奏出相应的音乐。学生们通过对乐器演奏的不断学习,带动相关识谱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识谱的方法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1.3开展音乐欣赏课带动学生识谱
音乐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小学生既要学习音乐知识,也要懂得如何来欣赏音乐。只有通过欣赏音乐,小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才能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小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识谱自学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欣赏音乐,不断地感受到音乐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带动他们去歌唱,了解相关乐曲的内容。学生要想真正地了解乐曲知识,识别乐曲的谱子是必要的环节。因此,在欣赏音乐的推动下,许多学生为欣赏乐曲而更加乐意去进行识谱学习。他们也结合相关音乐知识,不断地自我解析、领悟曲谱的难点,从而使识谱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
2几种识谱教学方法
除上述四种方式带动小学生学习乐谱,教师在进行乐谱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2.1哼唱练习法
这种方法是音乐各种内容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聆听音乐旋律后,不断地进行哼唱训练。通过哼唱训练,学生们能真正亲身感知到音乐中的各种要素环节,而相关识谱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2.2诵谱练习法
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哼唱练习法使用较少。学生在充分掌握歌曲相关旋律的同时,教师可以按照要求让学生标记出各种音名,并让学生按照音名进行诵读。这种诵读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让学生的识谱能力有所提高。
2.3比赛练习法
对于相对较难、枯燥的知识点,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通过比赛练习来推动相关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识谱能力方面的教学,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常规讲解等方面教授的同时,还可以采用举办如“识谱”大赛、“识谱”运动会等形式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单一的被动学习变成互动的主动学习,让老师教学变为练学结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