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学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一)引领学生关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小时候用过的衣物等,问问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课始,在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声中,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儿时穿过的衣、裤、鞋、袜,试着穿一穿,再说说感觉怎么样?学生们纷纷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进去,裤子只拉到膝盖处,鞋袜就根本不用说了,只能钻进两三个脚趾头,学生们纷纷嚷着:“太小了,根本穿不了!”从收集到试穿这一过程,学生们显而易见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接着,又让学生来说说,在自己成长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家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拨动了孩子幼小但真挚的心弦。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着孩子视觉和听觉,构成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把学生日常的、知觉的生活纳入课堂学习中,并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内容,引发价值冲突,引导道德思考,进行道德判断,逐步形成学生个体道德价值,从而萌发感恩之情。(二)引领学生践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旨在告诉学生不同职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要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课堂中,让学生说说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各种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的。还让学生当当小记者,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再谈谈采访后的感受,并在现场模拟其中一些劳动场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既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由此可见,把生活中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价值冲突,作为教学的资源组织来开展教学活动,才是最宝贵的道德教育时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定。
篇2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自然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篇3
在课前,要提前对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鲜花与星星》教学中,老师在前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叫同学们收集知道的花的名字,知道的星星的名字,还有知道的颜色。此时,同学们便会十分好奇,在课后会比赛着进行这些任务。当然老师可以有一些鼓励的言语,比如“比比同学们谁知道的花的名字最多,谁知道的星星的名字最多”。新课标里面明确的要求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事情,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做法值得大家效仿。
二是教师做好充分课前准备
老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准备,在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中,老师的准备工作更倾向于收集图片或者有趣的事物。以《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为例,老师提前做了的准备,准备了纸质的,可以在同学们中传看的图片资料,有星星,鲜花,其次,准备了视频资料,也是围绕鲜花与星星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
(二)有效教学课堂,引导快乐学习
教学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因为一切的准备都在这个实践中得以实现,如果实践得不好,便一切都是白费。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注重感性的,直观的教学。所以需要老师自己有自己的特色。在《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中:
1、课始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第一课时。儿童刚刚接触新的课文,对课文还没有多少了解,甚至是没有了解,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链接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取得实效。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它隐藏在课题里,它隐身于文本中……只要我们善于巧妙地链接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就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儿童在愉悦积极的状态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会走路的树》教学中,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徐老师就设置了一个“回音壁”的语文小游戏,让大家听老师说一句话,看谁能完整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都竖起了小耳朵仔细地听。老师说了两遍“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下子就引领学生进入了美丽如童话般的课文情境中。同时这个游戏也培养了孩子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正是由于这个小游戏的渗透,整节课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2、有效初读文本
在预习了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朗诵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读的同时也在动脑筋,开发学生的大脑,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课中落实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识习,不应该死板,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随文识字时编造一个可爱的故事或者用生字的形状的特点来使学生快速记得。比如在《鲜花与星星》的生字练习中,老师道“朵:上面像一个花骨朵,下面的木像根树枝,横要写长托住花骨朵,并且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颗: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果,右边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新的偏旁页字旁。”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记住生字,而且印象深刻。
4、课尾巧设探究疑点
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整个课堂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尾,充分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如在《鲜花与星星》的课尾设计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再结合该堂课学习的鲜花和星星来画出一幅初夏夜晚鲜花和星星共存的美丽图画,由此来加深学生对该堂课的印象。
5、课后落实字词教学
篇4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摘要: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摘要: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和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探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新问题一样,解决了新问题就是奖励,因此轻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新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新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新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新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非凡强调让学生亲自参和探索探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新问题往往都是同时和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闻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摘要:
(1)本地资源摘要: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摘要: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摘要: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征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索。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摘要: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探究喜好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探究新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喜好喜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探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讨论探究方案、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探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共享和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聪明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熟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熟悉。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摘要:发现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和探索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喜好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和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摘要:
1、出示一瓶从学校四周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摘要: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摘要:探究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注重,激发严谨地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摘要:
1、提出大家都感喜好的探究主题摘要:"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探究,主要探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目前状况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探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探究小组。
5、社会实践摘要:全班分成四小组探究四个主题摘要: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目前状况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目前状况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探究成果
7、撰写探究报告
第三阶段摘要: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摘要: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
2、对自己所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和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探究成果,和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探究报告。
活动过程摘要:
1、各探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摘要: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功能,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功能,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非凡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摘要:提出适当的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新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探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新问题。
参考资料摘要:
何克抗《有关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索》
篇5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欣赏课的选题,这也是我们上欣赏课的前期工作,这里我用了一对反义词:生僻与熟知,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体裁不用类型的音乐欣赏课题,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却了解甚少,但是不一定你熟知的乐曲就能上得入情入境,生僻的曲子就会索然无味,草草了事,这里最关键的就取决于我们的耳朵,多听,多听,吴斌老师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点评一课欣赏课时,他引用了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的例子,我也搬来用一用:我拿到一首曲子的时候,首先是要熟悉它,在我准备决定开始上这个课的那天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听这首曲子,当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之后,当这首曲子的任何一段响起我都能和着唱下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段音乐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在哪里,我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习这段音乐最有效。我想我们老师肯定也有同感,在没听几十遍之前,完全不知道这音乐是怎么回事,对音乐的理解只是表没有里,但听了无数遍之后,音乐会从我的内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时候的理解才是发自肺腑的。
宁波市音乐教研员黄老师说过:艺术音乐有别于其他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音乐一开始听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好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不知道在描述什么,但是你多听多听,会觉得越来越好听,百听不厌,灵感也就会一触即发。其实道理和我们的美国大学教授一样,前期工作就要做到:一个字,听,两个字,多听。
二、案头工作:撷取与舍去
我这里指的案头工作,就是我们下笔的工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听曲上百遍,下笔是否真有神,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会出现另一种极端,想法越来越多,资料越来越多,这个也想讲,那个也觉得该让学生知道,这个好像是重点,那个也是难点等等,各种方案各种设计涌上心头,千头万绪,不知道该怎么取舍,结果可能会导致教学预设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超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撷取与舍弃。
有位教师在备课《图兰朵与茉莉花》一课时,花了三四个小时,为求一个答案:歌剧《图兰朵》的选曲《东边升起月亮》是根据3235 6516 这个曲调还是335 6116 曲调?资料一,由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的学生写的文章,认为是335,不一定是权威,资料二,图兰朵的渊源,有个截图,在外国出版的旧报纸上,外国的旅行家将其搜集到的中国的音乐写在了五线谱上,是335,而不是3235,感觉有将近100年,但思前想后,怕引起争议,抓小辫子所以还是不再钻进去,决定舍去,我认为是理智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撷取方面,选择聆听民歌《茉莉花》的环节上,这位教师选取了对比较明显的江苏和河北茉莉花,舍去了其中一首《茉莉花》,既抓住了教学重点也把握了教学的节奏,更为图兰朵的欣赏作了较好的铺垫。又如在分析对比江苏茉莉花和图兰朵中茉莉花的两个主题旋律的环节,教师在黑键上随意弹奏12356,让学生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感受旋律的神奇与优美。
这些环节的撷取与舍去都是考验我们教师的预设能力,找准重点与难点,学会取舍。
三、实践工作:
1、有效与无效
前面两项工作的预期达成只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你对作品的理解和你的教学预设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展现,而出现的教学效果有两种:有效与无效,因为这里有个主体,那就是学生,老师们都会这样想一个问题,一首作品教师听了百遍后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才能哼唱,那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我们的孩子能理解音乐吗?几年级的学生,怎样的生活经验,有多少信息储备量,需要怎样的引导与讲解,理解感悟音乐达到哪种程度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a)教师讲解:分为教师的讲述与教师的语言引导。其一教师的讲解必须是正确的,不能将错误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案传达给学生。其二欣赏课中的语言引导最多的就是教师在提问后的再次追问,让学生有个问题先行,音乐充盈,追问跟进,思维碰撞的过程,自己理解音乐。
b)视频欣赏:我们较多采用的是与音乐作品相符的视频图像,且不说它有较强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音乐作品,视频的精彩剪辑运用不仅为课堂增色不少,还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求的学习欲望。
c)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中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变化和重复,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d)图谱感知:小图谱,大作用。在欣赏教学中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将抽象的音乐用简明的图画、线条等方式表现出来,在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还能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e)体态律动:律动是走进音乐的另一种方式,体态律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以即兴为主,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f)多元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g)文化承载: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其实音乐创作的背后有更多更多的话可以讲,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如《蓝色多瑙河》、《1812序曲》、《沃尔塔瓦》《北京喜讯到边寨》、《春节序曲》《蓝色狂想曲》等这些好的音乐作品能真正的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深入人心,所以音乐欣赏既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感性成分,也应该有理性的一角,通过教师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刻挖掘,音乐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大推动力。
2、卷入与跳出
刚刚所讲到的是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践成功的课例,但纵观我们的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不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与研磨,所以说这个过程使我们很多老师很纠结很痛苦,两个或多个实践中有个调整,因为我们是本着一次比一次好的想法进行磨课的,这个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对反义词:卷入与跳出。所谓卷入,有两种,一种是过分依赖教参,唯书是从,当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不被理解,当教材所呈现的理念不被教师所领悟,机械地执行教材与运用教参,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得不偿失。第二种卷入是过分坚持自我,认为自己的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不想再大动干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推倒重来。这样的卷入只会让我们的思维狭隘,钻牛角尖,所以这里我想说我们需要跳出,跳出原本的设计,跳出教参的束缚,这里我的一节《木偶的步态舞》让我记忆犹新,我看见书本画着学生的手指木偶,我用了50个画有木偶的手套,还设想它们去野外郊游,后来一试教效果不好,陈老师张老师都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手套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设计也存在凭空想象牵强附会之嫌,于是我选择了“跳出”, 再设计中我通过动作猜谜导入新知——提问交流熟悉木偶特点——柯达伊手势进一步感知木偶形象——跟随音乐边哼唱边做木偶动作等手段,一系列的引导都是在过程中形成与实现的。经过一步步的有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交流,从猜测到模仿,从哼唱到表现,都是一个投入再投入、提高再提高的过程,之后的A段、B段以及再现段的欣赏我也采取了学唱主题旋律、画画旋律线、引导想象和教师自己弹奏乐曲等多种有效手段进行了二次实践,没有手套,没有课件,我基本上了一节裸课,但是效果好多了,这个跳出的过程让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感悟,时时审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愤起悱发、以三隅反!
篇6
(二)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展示教学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等工作时都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良好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实际的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及管理能力。
二、高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原则
高职数学应当将实现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当做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就是在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理论、技能、知识等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然后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归纳总结、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不断发展。因此,在进行高职数学教学设计时,在开设并计划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安排等。
(二)紧扣教学内容的原则
高职数学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明确告知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然后教师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所应教授的内容,找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并根据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任务、寻求适宜的教学手段等。只有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实现完美的契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的原则
现如今高职学生基础能力的水平层次高低相差较大,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高职数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中。
三、高职数学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重视
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归纳,而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式,以求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现在的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的需求脱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但是,就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的重视度仍不够高。这就对最终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尚缺乏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能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也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时代的新知识,并不断创新出更高层次的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必须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大多高职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很好,但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却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不成比例
各个高职院校都对高职数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等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其所能安排的教学课时实际上仍然难以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这就造成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很多内容都只能一语带过。这样,学生根本就难以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也难以很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促进高职数学教学设计优化及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科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高职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传统的口语表达及板书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高职数学教学中对定积分、曲线等教学内容的再现时。多媒体设备如黑板、电视、计算机、投影、幻灯片、视听光盘资料等的出现则有助于相关空间及动态图像的模拟,具有极强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便于对空间形象进行理解和想象。
(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型及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约束力不比中学时那般严格。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靠学生的自觉性。因此,自觉性较差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甚至不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在此情形下,教师即使在教学设计中费劲巧思,缺乏学生主动配合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观念抓起,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篇7
一、提高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
语文届的名师和专家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但能力的背后是丰厚的文化积淀,高深的学识素养。语文老师要博览群书,不仅要读教学业务类的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要旁观涉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夯实知识功底,成为一个博学鸿儒。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虽说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是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重要。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的人。二要在裸读中提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阅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也许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裸读”是提高教师独立解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具体说就是不看任何教参资料,独立面对教学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积累,把文章认真诵读几遍,对文本不断发问,不断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思想是什么?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文体样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一时不理解或理解上没有把握……然后再去阅读教参,查找各种资料,对自己的“裸读”加以印证、修正和提高,获得对教学文本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探索文本的过程,充满发现的喜悦,长期坚持下去,能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三要在磨课反思成长。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二、充分搜集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是指语文教师用来教学的一切材料。在过去,一般认为语文教学资源是课本、教学参考书、语文作业本和语文复习资料等等。但随着社会进步,语文教学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料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研究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作者:任艳普
篇8
2.担任设计素描的师资队伍不专业,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综合类院校中承担设计素描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大部分由绘画专业教师兼任。绘画专业教师自身通常都经过了正规的素描基础训练,也具备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但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与传统的绘画专业的素描基础课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就有所不同,绘画专业的素描要求再现物体本身,更多的强调表现物体空间、明暗、质感等,而设计素描更多的是要强调对画面的重新构思、整理、分析的一种设计思维锻炼,所以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在具体实施上就与绘画性素描有很大的区别,本应该由从事过设计教育的基础课老师来任教。现实中担任设计素描课程的绘画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受教育和从事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习惯运用传统绘画观念来组织教学,偏重绘画性素描的训练方法,强调对学生具象表现能力的培养,这也就很难在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方向的素描教学。当然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已认识到设计素描的重要性以及与传统绘画素描的区别,但是对设计素描认识较模糊,定位不清,导致教学方法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单纯的结构素描训练或者对物体某一局部的超写实训练。总体来说,普通综合类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师资队伍单一,没有受过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培训,教学理念也较落后,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3.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教学院系以及任课教师对设计素描的定位和认知不足,导致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有偏差。首先,设计素描作为基础课程整个课时量普遍偏少。通常再50—100课时左右,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较多的是手工制作和电脑软件方面的课程,而对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不太重视,甚至认为无关紧要,所以在学分和课时量比例上普遍在压缩。其次,在教学大纲中,没有严格规范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和方法。大部分院校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素描课程的设置办法,内容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具象表现能力的培养,没有突出设计素描的特点。也有一些院校例外,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设计素描应有别于绘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所以在现行的教学中,极其重视结构素描的训练,把结构素描一度作为设计素描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还有认为结构素描就是设计素描。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结构素描替代设计素描教学肯定缺乏说服力的。最后,设计素描课程在不同设计专业方向中具体实施时没有区别对待,应该找到各自专业的特点,从而突出各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熟不知设计素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准确的描绘能力和塑造能力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设计思维,它是基础训练与设计专业课程相结合一种纽带。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两个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就可以加以区分对待,具有一定的侧重。视觉传达设计更多强调的是画面的构成,呈现平面化;而产品造型设计除了外观设计以外更加注重对物体三维空间结构上的研究。所以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素描在课程中就可以加入更多的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画面、处理画面构成的训练。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则应该更加强调多画一些工业产品透视图,这样可以重点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组织的理解。
篇9
首先,就教学目标而言,大部分教师预设教学目标,都会根据考试内容进行设定,“考的就讲、不考就不讲”,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这些教学目标置之不理,这样使得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的本体性,比如说:教师在教授课文时所设置的问题和试卷中所设置的问题大同小异,正所谓的“换汤不换药”。这样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在小说、散文、还是议论文中都可用,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审美体验、思维能力的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阅读的能力、感受文章的美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多样化的考虑到学生学情、教学要求、文本内容等等,根据不同的文本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美,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能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守住语文的体性。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都会在上课前设置好教学内容,上课时按部就班的按照所设置的内容上课,对于学生的新问题、新思想难以接纳,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思想火花被无情的浇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更别提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了。所以,在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之前,应该占有大量的资料,做到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合理利用其它的教学资源,比如说:老师、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多媒体等等。把课本知识融入生活中,也让生活经验进入课本中,做到融会贯通,让死的教材变成有生命力、有张力的知识,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次,就教学方法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里的独特词汇和字句,而不只是关注文本的内容。夏丏尊说:“学习国文,应着眼于文字的形式上,不应着眼于在内容上。”朱自清说:“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词汇的发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获得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以此可见,着眼于形式秘妙的必要性了。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有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讲解这里的“上”和“入”字。一般来讲“上和入”是用于描写人物的,而这里的上和入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给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生命力和特性,
篇10
请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猴子“找到食物”,不是第一个房间里的“抢食物”,也不是第二个房间里放置太高根本无法拿到的食物,而是第三个房间里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的食物。“食物不同层次的摆放”将是教学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目标、构建互动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等等,就如同试验中第三个房子食物的放置,看似平常却独具匠心。首先,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的外延很广泛,应该包括教师自身、基本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学媒体,同时,也应增加情境创设、教学协作、与资源共享等。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环节的顺利进行。环境的设置中我们要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其次,教学实施的环节就是构建互动课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一名教师坚守的阵地,是教师职责所在的体现,是一位教师成名的教学效果基石。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四十分钟将是教师厚积薄发的环节,是一个教师为之奋斗所有职业生涯、不懈追求的历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乏教师简单明了的点拨,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不厌其烦的答疑,更有学生感性或理性的发言;有超越预定目标之外的欣喜,有即时即兴的合理互动,有意犹未尽的合理想象,还有鼓励与探索等等。教学中交往的气息、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体验等让师生共享。“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一线教师孜孜不倦地不懈追求,持之以恒地伏案备课,所要展示的也不过是这四十分钟凝聚的智慧与创新。再次,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学习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中,其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猴子“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轮流垫底、跳跃着扑食”的这种协作,散发着青春朝气,充满着智慧,更能体现出学生间的友爱与和谐。我们倡导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共同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共享与发展吗?我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所“捕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重难点,更是生活中的谦让、礼仪与合作。
篇11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因而更注重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正是由于这一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落实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以前在教学设计时,总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误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按专业划分的。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不同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立足于本节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突出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在例题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与专业应用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变。如在讲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时,教材是通过取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推导出斜率公式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代数思维的习惯,直接用一般点代替具体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在先用两个确定点如P1(2,1)、P2(3,5)计算出斜率,再用一般点P1(x1,y1)、P2(x2,y2)替换具体点的坐标的方法讲解,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函数的定义一节时,可采用分解讲授的方法,把函数定义这个知识点分解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表示方法四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节时,先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概念—记忆、图像—会画、定义域值域—能分析、函数的性质—理解与总结,再采用分组学习法,效果要比集中讲解的方法要好。笔者认为,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及内容。有些内容适合集中讲授,有些内容适合分组学习,有些内容更适合多媒体教学,有些内容与实践结合效果更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篇12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一) 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难易要适度
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果问题指向不明,学生又会无法讨论。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有循序渐进、难易要适度,才能激发出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算式:178-83-17=178-(83+17)、362-72-28=362-(72+28)、988-88-150=988-(88+150)……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仔细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否用文字或字母、符号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通过讨论和研究,学生就能把什么是减法性质、如何用字母表示减法性质、减法性质有什么用等内容弄明白了。
(二)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是否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便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激励学生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几和第几”时,可以出示排队买票情景图,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 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吗?
2. 从左至右,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手里拿着包的女孩排在第几?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4”指的是几个人?
前两个问题是比较基本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键,既明确了“第几”的含义,又辨析了“几”和“第几”区别,加深对二者含义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三)设计激发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 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地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别投入。
二、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分数比较大小的例子,教师在黑板上板演二组例子:1/2> 1/3 ,1/5 < 2/5;1/2=2/4=3/6=……1/5=2/10=3/15=……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在小组内每人读一读。(我能行)
2. 你能用语言把你的发现描述出来吗? (我能行)
3. 模仿第一组你能写出两组分数并用大于或小于号连接吗?(比一比)
上面几个问题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紧紧围绕分数性质的发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新。具体做法是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来发展求异思维。例如: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长是11厘米,宽是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成( )块。受思维定势影响,有相当部分同学错误列式为11×8÷(4×2+2)=22(块)。经过讨论,大家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正确的答案是20块。同学们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3
一、“吃透”教材,层层深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我在讲《卢沟桥的狮子》中设计的一组问题是: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5.这座桥为什么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你怎么评价和它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整体的效果。
二、“吃透”学生,面向全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吃透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以思维的引导。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谁的手举得高、举得多,或谁坐得端正、谁在走神而进行奖励性或惩罚性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的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可以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问。也许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还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说上一点点,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及时“纠错”补充。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从中等生开始,再逐层请中上等学生补充。在课堂中应经常追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这样面向全体,各有侧重,使得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