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制图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制图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制图教学论文

篇1

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现状分析:AutoCAD制图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握不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就会导致AutoCAD制图教学进入一个误区。目前,AutoCAD制图教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隐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相脱节的,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一些空泛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学生对此往往提不起兴趣。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以理论为指导的原则,这使得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由于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改革设想: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不应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应是指引实践教学的参考原则,教学实践也不应是尝试错误的操作活动,而应是检验教学理论的试验园地。我们要认识到缺乏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失却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是空洞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具有相互依存性与和谐统一性。在AutoCAD制图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可通过案例教学来进行二者教学的检验,正如梅塞思博士所言:“案例教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教学形式,它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最好的桥梁。”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状分析:从AutoCAD应用领域来说,AutoCAD可用于机械、交通、地质、气象、建筑、室内装饰、园林规划等多种领域的制图表现。正因为AutoCAD的这种特性,导致AutoCAD在教学内容上安排较多课时,而AutoCAD制图教学只是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为了完成所设置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尽量地操作演示,在课堂进行上机验证的时间却很少,只能留在课后进行上机验证,而学生在课后没有教师的现场辅导,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很难全面消化,主要表现在作业练习中错误不断。

改革设想: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改革,AutoCAD软件功能非常强大,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要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如室内设计专业,我们利用AutoCAD只是进行室内设计工程图纸的制作,它只是我们进行设计时的一个辅助的绘图工具,我们只对它在进行制作室内设计工程图时所涉及到的工具命令、一些特性进行讲解,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既体现了针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AutoCAD软件的内容。

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现状分析:根据目前AutoCAD制图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其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二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软件工具命令操作步骤的讲解演示,而其操作原理、在专业中的应用讲解得过少,使学生只知其果,而不知其因。三是在实践教学中,所操作演示的实例的针对性不强,与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制图表现有所出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改革设想: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教学思路,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要进行大胆地创新,AutoCAD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可先进行实践操作,在对AutoCAD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的分析解剖,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对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专业特点,反映当前的实际。要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立足现状,完善考核方式

现状分析:在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中,虽然AutoCAD制图教学是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其考核方式制度,对AutoCAD制图教学这部分教学的考核方式的制定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的不完善,AutoCAD辅助制图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但在考核内容的制定上,却只注重其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理论教学的成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理论教学而只注重实践教学。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即单一的理论考试或上机验证考试,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已沿用许多年并开始出现弊端,急需改革创新。

篇2

由于室内设计是一门新型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在现代化社会进步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纵观室内设计行业的制图现状来看,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仍然是采用以往建筑制图规范。但是由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完全参照建筑制图规范可能会导致很多细节存在错误和不足。行业内的部分企业可能为了规范图纸,在图纸绘制中制定公司内部标准,这就导致公司和公司之间图纸绘制标准不同的现象。

1.2教材内容不合理

当前在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中,对于教材的选择十分关键,很多教材是从工程制图课程而来,并未真正的突显出室内设计制图的特点;部分教材则是参考建筑制图标准,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教材内容十分不合理。甚至教材本身所附带的图纸绘制不严谨,如果学生以此作为参考,可能导致制图的错误,影响学生制图能力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制图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1]。

2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创新教学理念

在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科特性,实践性较强,所以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在岗位上的实践效果可以直接衡量出教学成效。对于室内设计制图课程而言,不能一味的拘泥于现有教材内容中,应该深入了解室内设计制图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同大型的室内设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习正规企业制图规范,了解到大型室内设计企业内部设计规范和标准。在设计规范辅助下,教学活动可以有序开展,图纸绘制更加严谨,将其作为案例讲解可以更加生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提升教学成效。很多高校教师由于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所以缺乏实践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应该鼓励教师前往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掌握先进技术,为室内设计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2]。对于室内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教师前往企业实习可以有效提升业务能力,丰富教学经验,与时代接轨,教学内容更加前沿。

2.2优化教学内容

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建筑测量。在建筑测量中,作为室内设计中的前期工作,对房屋内部各项尺寸进行精准测量,获得准确的数据绘图纸;数据测量精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室内空间设计的把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组织学生在实践场所进行测量,并注重细节内容的把握。(2)识图。识图并非仅仅强调室内设计图纸,还包括其他的建筑图纸和水电设计图纸等等,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充分了解建筑原有结构和管网布设情况,促使室内设计科学合理,避免改动这些内容[3]。(3)制图。依循现有的建筑制图规范,对室内设计制图细节仔细把握,明确各种室内设计规范和要求,建立完善的设计体系,促使室内设计更加规范化,提升制图严谨性,有助于为学生未来发展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3结论

综上所述,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作为室内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内容,图纸绘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基于此,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应该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累更多教学成果的同时,提升设计规范性,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邢艳春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篇4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化学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或者化学的发展史或是化学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化学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化学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化学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山西甲醇兑酒中毒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化学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化学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实验能力,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包括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修改);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例如,在碳酸氢铵的分解实验中,观察(1)变化前的颜色、状态;(2)加热过程中的气味、石灰水的变化、试管内壁的现象、量的变化;(3)反应后有什么现象。认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在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奋求实的科学的实验态度。逐步训练学生自己观察问题、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科学实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三、习题教学的目的应放在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上,着重应是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信息的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习题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学和开展典型习题的课堂讨论,加强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形成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适应信息迁移式试题。

在习题教学上,“精讲多练”长时间流行,还有不少教师仍只采用“多练”的形式。而素质教育中的习题教学,作为教师来讲,应有“精品意识”,精讲精练,适应教学的改革。因此,选择的练习题应编些问答、分析推断和一些综合题,注意概念异同的比较、理论的交叉、综合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接受新的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化学教学工作的另一种形式,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

化学活动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上。

篇5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实用型的专业高能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项目计划的制定是项目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件进行举例,讲述其中的技术关键,然后各小组抽取零件,并制定项目名称,之后对所取零件的特点、零件草图的选择、技术要求、零件工作图的绘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准备好项目工作所需的图纸、手册等必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分发一下参考资料,如方案、尺寸基准和技术要求的选择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等,以供学生参考。项目计划的实施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为重点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大概是5-6人。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流程和任务书,学生们依照内容和流程进行讨论、设计和制作,各个小组要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零件草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或者向教师询问,由教师进行解答。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促进团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他们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机械制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机械制图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绘图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能够让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打下稳固的基础。

篇6

素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教育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全而提高学生的基木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而对新世纪科学技术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战略重点。要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尽快全而提高教师素质。目前教师的教学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同步需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而的素质和能力。

1树立现代创新性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要构建者而教师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发挥其创造能力指泞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少并利用教学资源而最终进行教学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史加直接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率先完成教育观念的史新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竞争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潜能和潜智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能,特长”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打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观念。每一个教师都应持有这种观点我的学生一定富有创造性。这种创新性教育观念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一是能转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四是倡,,_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认识对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赋子了教师史多的责仟和权利也提出了史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不断史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及时了解木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的基木内容。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从事木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各类别、各层次知识的整体构成。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方而不够精深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可理解度史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对新学课程或新学专业的爱好和信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只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知识的不断史新和发展加强在职学习积极参加进修与培训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它不单指数理化、文史地等知识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文化课堂情境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是因为各门学科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每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融进了很多方而的知识如果缺少某一方而将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及自学能力、研究学习能力下降。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史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学习掌握教育内容木身的活动中而日‘表现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泞学生学舌动中。

3强化教师的信息理念

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轨道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处于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强化信息理念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即获取知识、扩充知识、史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大幅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同时信息的获得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信息有时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信息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才能获取。因此教师随时都要有获取信息的心理准备养成随时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要想提高信息能力最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用了什么学什么学就是为了用越用就越有兴趣。把掌握的基木理论用于教学实践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4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内涵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史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环境探索出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角色开始不断转变和变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中一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录像、录音、幻灯、课件等因此教师职业和技术含量将会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教学会扫一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建构性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将史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有益于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木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中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图文并茂的局而使学习史有趣、史有效史简洁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展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而的技能。所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于段和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理论熟悉各种教学于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篇7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喜好。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练习,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索,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索、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熟悉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心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熟悉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熟悉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摘要: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喜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喜好,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喜好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喜好。例如摘要: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摘要: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摘要:判定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定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定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喜好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聪明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练习,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熟悉,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练习。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征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征,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熟悉过程,促使熟悉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熟悉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熟悉,可让学生预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摘要: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熟悉已很丰富,再熟悉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把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和综合是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征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和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熟悉”,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摘要: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摘要: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练习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练习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功能。例如,加强审题分析,练习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练习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练习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探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探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功能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摘要: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新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把握常用的数学思索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新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练习;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篇8

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联动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在学徒制模式下,学员一进入职业院校,就拥有了两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这两重身份一个来自于职业院校,一个则来自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学徒制下,企业与学校是合作关系,共同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自进入职业院校起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考核标准也来自于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商定,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学校的培养有了导向,学生的就业发展有了保证,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这种基于职业院校内的现代学徒制将成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六个因素:国家因素、政府因素、行业因素、法律因素、家长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允许、政府促成、行业支持、法律保障、家长鼓励、社会接纳,共同作用才能最终让学徒制成为可能。由于现代学徒制度主张企业定点向职业院校派遣具有技术资质认证的“师傅”进入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师傅可以把企业正在使用的各项技术与技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本领。通过师傅这根纽带,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了深层次的教学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定点培养,企业可以根据发展要求进行实时调整。作为最了解人才需求的一方,用人单位的指导性直接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当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同时还可以拿到行业资格认证。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十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培养效率

职业院校与企业一同构成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由教师与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搭档可以直接分工为两种,由教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由师傅进行技术技能操作教学。师傅在企业长期的工作经验让其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教会学生的也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技巧。相比于理论化教学,师傅所传授的更偏重于行规、操作小技巧、习得性技艺等。在这个过程中,师傅所带来的企业文化熏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具化。在这样氛围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和企业的认同感更强,也就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提升职业兴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岗位操作要求,在理论的高度上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教师与师傅两方面的培养侧重点可以更好地构成教学良性循环,学生在两者间取其精华、自由成长,不仅能感受到身为学生所受到的照顾,还能体会今后作为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对于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学生将会有明确的感知。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同时,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与徒弟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更具亲近感。因为师傅与徒弟都处于解决同一问题、完成同一任务的情境。沟通更为有效,反馈更为及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徒能全方面地参与师傅的动脑与动手过程,情境式教学能完美地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度。作为参与者,学生成为实践技术、应用解决的主体,师傅也能对学徒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更好地掌握,方便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学生在良性互动下,学生在师傅的潜移默化下,对于职业的认知将会更为深刻。

(三)强化职业适应力

现代学徒制在后期会直接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间的不同。与传统实习相比,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师傅这一级,所以在后期的实习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将直线上升。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得到的职业化指导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当然,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的特长与自身性格的特点能迅速得到确认与定向培养。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能很快地认清自己在岗位上的不足,也就能更快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学生而言,经过实践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其拥有准确的自我判断,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成熟,更快地拥有对于岗位的责任心。

四、如何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足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很多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国外的职业教育如果全盘引入我国职业教育,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全部再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引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时应结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要求。基于此,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学中应以讲授和实践为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已经有了体系化基础。但对于企业所提供的师傅们来说,他们作为岗位一线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每个人的性格与工种不同,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应看到这一点,进而全力协助师傅们去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先根据师傅们不同的工种进行教学区域划分,让师傅们向学徒对不同工种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进行演示,并对其操作中的关键点进行解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步讲解,考虑到师傅们在教学方面的短板,这种讲解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师傅再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在提问与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问,师傅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复。师傅同时也要拥有对于学徒的技能鉴定权限,当师傅认定学徒的技能掌握已经达到一定层级时,才能进行下一个技能层级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师傅与学徒间教学的有效性。

(二)全面考评

由于引进了师傅进行教学,所以考评时也要把师傅的教学放进去。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学校教师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科研进展、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教师的职称与等级标准也来源于此。相应的,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构成了教学双主体,所以师傅也要与教师一样,有奖有罚。可以从对学徒的培训情况入手,根据学生在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技能考核与竞赛中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成果,联系企业、学校、学生等方面共同对师傅进行考评。考评的目的是让师傅有更强的教学主动性,而考评的方式则应客观公正。对于态度不认真、教学马虎的师傅,应及时发现,停止培训工作,以避免延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职业道德不过关、教学心态有问题的师傅更应及时停止其工作,以免学生对就业产生负面认识。当然,师傅的考核应从企业与学校两方面进行,由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共同裁定,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三)优化环境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强化专业与职业间的联系上。现代学徒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固定化的制度。不同专业不同企业都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教育新环境。作为职业院校,要从经济上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可操作性。由于现代学徒制对师资水平要求高,对实训设备要求齐全,对实训环境也有相应要求,职业院校应把资源尽量集中在创建良好的实训场所上,并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现代学徒制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化教学方式,就离不开法律与完善的制度支持。严格的就业准则制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相融合,都是确保现代学徒制度能无缝连接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因此,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推进。

篇9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篇10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育教学,既然是教育教学就必然有教学质量。当前许多教师见到教学质量这个词简直是谈到色变,感到很苦恼和委屈,为什么?原因还在于现在的学生学习不主动,造成班级中后进生、问题学生太多,所以许多老师放弃了这部分学生,老师在语文课上可以是视他们而不见,还有的教师甚至给这部分学生安排了特殊位置,这样做是极不讲道理的,记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未来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指导性作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诸多有效途径。

一、多个方向分析,因材施教,永不放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通过他针对这点所列举的许多例子,让人想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这样特殊的孩子特别多,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父母离异的、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以及家庭特别困难的等等。经分析,这几种家庭中的孩子在一年级刚进校门时,他们的思维比较单纯,同学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加之教师适当的辅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勉强及格;到了二、三年级,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知道他的家庭情况,看他有一种异样的目光,这些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尤其敏感,容易自暴自弃,把自己孤立起来,教师的辅导也会变得毫无作用。越是到高年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越低,看到学生学习成绩没有起色,教师在工作繁忙的前提下只有选择放弃。这就造成学习落后的永远落后,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后果。甚至有的学生会逐渐演变成思想极端的孩子。教师一直以来没时间去做这样一件工作——正确对待每一个特殊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而这件工作又是那么的重要。

只要教师不放弃做好学生坚强的后盾,同时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正确对待、制定出适合于特殊孩子的教学方法,单独给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心理辅导、知识辅导等)。只要永远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句话,他们不但会进步,情况会变得更好,这样做不但解救了学生,同时也解救了教师,因为他们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担负起了这份责任。

二、层层递进,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

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差,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几乎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会说:“原因是农村地区家长的素质太差。”其实许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家长都认为孩子学习好与否无关紧要,没有知识也照样能够打工挣钱吃饭,这就造成有的孩子上学上到四年级或五年级就不想上学了,在家帮着做家务。无论教师在学校如何辅导都是徒劳无功。另一方面,教师对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在遇到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通过家长会来解决,谈到部分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就不耐烦了,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学习,就是老师的事,老师的事还要家长来帮忙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他们的理由是没时间、不识字。所以在学校开的家长会许多家长要么不来,要么就是一个家长替几个孩子开家长会,弄得老师经常是哭笑不得。家长与教师之间就出现难以沟通、无法沟通的情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的问题,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深深认识到,不是家长的思想出了问题,而是教师的方法有问题。我们虽不能把别人的方法照搬,但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时是学生,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所以家长也和学生一样有一个逐渐学习、适应的过程,学校、教师提出需要家长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取得一致。先弄清楚每一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一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制作一份适合他们的菜单,让他们品尝其中的味道;其次开展实际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学校、孩子的需求,家长才能认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家长们真正意识到他们在孩子的学习人生中占着多么大的分量。真真切切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只有这样家长的教育才能与学校的教育取得一致,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用真心对待寒冰也会融化

人的心是肉长的,只要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质量就能得到提高。在一个班上有个学生不爱学习,每次老师找他谈话,他总是一副哭脸。一次,在老师的办公室里面,老师首先请他拿出语文书,仔细听老师把教学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的给他细心讲解,问道:“你还有哪一个地方不明白吗?”他感到很吃惊,答道:“基本听懂了。”老师轻轻地说:“你有问题问老师吗?”他说:“谢谢您,以后我要认真听课,好好学习。”从此,他学会了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从以前的几分一直考到七十多,毕业时,他对老师说:“老师谢谢您的教育,谢谢您的不批评,我会永远把语文学好您放心。”所以,只要老师拥有真心,就能成功,不愁教学质量不会提高。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只有把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搞上来,语文科的教学质量会得以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篇11

2.作用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信息处理、事务处理、沟通交流、自我管理等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岗位意识,加强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同时,项目教学法也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其职业教学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选择

本项目以某院1号楼工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贯穿项目,此栋楼属于8层的混凝土结构单元式住宅,首层为架空层,自第2层到第6层,每层为3套一室一厅带卫生间和厨房的住宅,水电全套,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有施工图纸以供学生参考对照。本课程便以此案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主要项目,为学生学习制图和识图提供参考蓝本。同时选择同院2号楼为学生练习的工程项目,此栋楼为8层混凝土框架的教师宿舍,其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每层为4套两室一厅带卫生间和厨房的住宅,要求学生将其施工图纸制订并识别出来。

2.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①指导学生学习建筑构造:教师需组织学生对1号楼进行参观,主要了解每层楼的单元格局及组成要素,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并要求学生记录下所有的疑难点。教师需以本工程项目为中心,组织学生对住宅楼整体及各部分的作用、详细部位等进行讨论。教师需全面总结此建筑的组成部分、功用、构造和使用材料,以及国家对此类住宅的设计要求等。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让学生结合1号楼实况,完成教材中给出的课堂及课后作业。

②指导学生独自完成制图与识图工作:教师需简要地向学生介绍1号楼的图纸分类及其反映的内容,同时将此栋楼的电子版施工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从平面、立面及剖面进行学习。向其解释投影及投影的表示方法,通过对照图纸讲解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投影原理,帮助其理解平面、立面和剖面等图形;依据建筑的构造部分知识,自房屋基础到屋面,对照1号楼的图纸,对各部分的构造进行复习,同时学习图纸正确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图纸;安排学生对2号楼进行同步观察,自行设计建筑施工图。具体方法为:学生在课后自行参考1号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及建筑方的规定,设计出施工图纸,并按照教学进度,回答有关的制图与识图问题。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按照课程各阶段的要求,学习和制订相应图纸,并在各组员相互探讨中完成课外作业。依据2号楼的实际状况,每个小组完成2号楼一个单元的宿舍建筑平面图及剖面图的绘制工作,如室内装修图、家具摆放图、卫生器具位置、门窗形状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制图和识图能力。

③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考核:依据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的进展阶段或者知识深度,让几组学生分组讨论后,推荐出最佳的绘制图纸,并由绘制者向全班同学讲解绘制要点及识别图纸的重点难点,最后由教师对其图纸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成绩,其成绩为小组总成绩;同时教师还需对每位同学各阶段的作业及表现进行评分。每位学生的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阶段作业成绩+制图与识图成绩。

3.实际应用的要点

①选择的项目: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的项目必须源于生活中的实例,需与建筑制图与识图的知识点相契合,同时项目教学法选择的教学内容也需为典型的知识点。

篇12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篇13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于: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其次,教师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

2.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这次课程改革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阅读”目标第一条明确规定:“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如果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其效果不言而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真本领。另外,学生在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逐渐认识了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的,带着它进行阅读,这也正是个性化阅读理念实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