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主题阅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篇1

这里所说的就是基础的模块化阅读,将风格相同和相似的课文拿到一起,进行背景知识的参照阅读,这有利于整体分辨记忆,我们接触的是比较多的,为了形成一个模块化阅读,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进行专门的组织,以列表的形式整合起来,一目了然,知道有哪些代表作,各是什么题材,侧重于哪一方面,形成一个小的篇章,这样阅读起来快捷迅速和顺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阅读了一系列的老舍和鲁迅的相关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展开阅读思考,总结老舍和鲁迅作品的特色,比较其异同点,口头性的总结演讲,参加交流活动。

篇2

作为一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使用的课型,体验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无疑颠覆了过去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地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本身作为辅助手段的活动、游戏、情境往往越俎代庖,文本成了缺席者。这恰恰反映了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文本弱化的倾向。

一、在情境中偏离文本

在体验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与营造往往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中能够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共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容易迷失于情境之中,而忽视了与文本的有机联系。笔者在上《病梅馆记》一文时,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特地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随着古曲《梅花三弄》响起,幻灯片一帧一帧地闪过,同学们很容易沉浸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境中,对于梅的超逸也有了深刻的感悟。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引导,这里的情境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学生对文本中的病梅与人的关联以及龚自珍当时大声疾呼的心声并没有真正体验感悟。

二、在互动中偏离文本

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课堂众生喧哗的热闹景象,一方面,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课堂对话的积极开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课堂偏离文本而走向另一个方向。在赏析《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为了调动同学的已有体验,笔者以《我的小屋》为题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结果同学之间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课堂顿时激活了,许多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的体验并没有与作者的选择重合起来,对于作者的小屋也没有产生共鸣。而文本重点所呈现的画面、语言、情感则被讨论给遮蔽了。

那么,如何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重新追寻文本的主体地位呢?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阅读教学的特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其要素里,如果说学生、教师是显性的,那么教科书编者、文本则是隐形的。一方面,文本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另一方面,又有独立性、自足性。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个潜在的主体。就体验式阅读教学来说,我们要确立文本的主体性,应该从以下方面思考:

1.回归文本。回归文本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参与解读文本,开展多重对话,充分占有文本,使文本获得新的生命。笔者在赏析《项脊轩志》一文时,便确立这样的思想,先要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充分阅读文本,从初读到疏通文本,从断句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渐渐把握文意。赏析时,我将一些知识点罗列下来,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导入时,我以感恩为触媒,引出亲人、家,这些学生均能亲切可感,又与文章写人叙事密切相关,学生深深地沉浸在课堂中,用心体验归有光先生的往事与心声。具体赏读时,我启发学生抓住“喜”与“悲”进入文本,由此体味作者琐事记叙中的浓浓深情与绵长的哀思。正是由于这种回归文本、紧紧根植于文本的阅读,本节课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与文本对话。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双重对话,文本往往此时会呈现最动人的生机,学生也会获得全新的体验。在赏析《故乡的榕树》时,我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作者黄河浪那种浓浓的乡思、乡恋、乡愁,毕竟学生没有那种远离故土的遭遇。上课时,我先不急着讲,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然后请同学做代表挑出精彩的段落选读,并交流阅读感受。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我再预设一些问题,譬如:找出文章关于榕树描写的句子,并概括形象。文中重点写了哪里的榕树?由此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这些问题圆满解决。而最后的主题,有的同学还朗诵了自己即兴写的小诗,为本文的赏析做了一个很好的小结。

3.从体验到共鸣。与体验相比,共鸣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更具普遍性,它显示了文本那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引导教学时应抓住这样的瞬间,从而实现学生、文本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共振状态。在欣赏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讲,海子,还有他的诗歌,都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如何欣赏现代汉语诗歌,这也是一个难题!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下:“诗人是世界之光!”在明确教学目标时,第一点便是:“走近海子,去认识一位真正的诗人。”这些首先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我在紧接着的导入里结合背景音乐,说道:“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他就是天才诗人――海子!”这样的导入容易将学生引入文本中,认真品味。在下面的配乐朗诵里,学生也跟着轻轻诵读,体验诗歌的美感。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抓住“幸福”这个词语,说说海子的幸福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你的幸福观又是什么。随着解读的深入,学生渐渐理解了海子的选择与幸福,也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心路历程。在最后的拓展中,每一位同学都饱含情感地朗读了《春天十个海子》,许多同学的周记里还谈了读了这首诗的共鸣。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到引发学生的普遍共鸣,教师在赏析时应抓住时机,突出文本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激发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既然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一个过程,我们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对话的主体,师生之间多层面的对话交流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上,文本作为一个潜在的主体同样具有召唤性、期待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回归文本,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从体验走向共鸣,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质。

参考文献:

[1]谷公胜.语文(第一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一、初中语文课堂自主阅读遵循的原则

在自主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既要依据教案内容,同时又要灵活运用,不能墨守教案,不知变通。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各种准备,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应对课堂阅读的各种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人本主义理念在课堂中的贯彻与执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师生的双向互动。其次,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二、自主阅读中教师职责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活动是离不开“教读者”与“读者”的,二者处在不同的位置,也有着不同的教或学的目标及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

(2)把阅读的自交给学生。学生的阅读过程既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确定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阅读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只有把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自由性、研究性阅读的充分训练将收到很多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之相适应的,我们还要修正从前的作业批改、考试评价、操作评语等等一系列的教学反馈机制,使之能与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侧重点相吻合。

三、初中语文课堂自主阅读实施方法

1.教师示范性阅读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规定的精讲课文,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示范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巩固学生已把握的学习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还注重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此类课文侧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这主要是由初中学生的现状决定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兼顾应试教育的滞后效应,一方面注重新大纲、新教材要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能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加深,不断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牢记现在的示范性阅读是为了今后的不示范阅读打基础的,牢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2.学生朗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音量、语速、语气,恰当运用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促使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读得正确流利,在读中咀嚼玩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体会语言特色。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调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滋有味地从朗读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每一句、每一段语句的含义所在。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罗布泊—这一昔日仙湖如今消逝的痛惜之情,特别是“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触及到文章的灵魂,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3.创设情境,兴趣阅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需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就是我们说的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往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在新课导入时,很多都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如教学《核舟记》这篇说明文时,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我就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模拟坡、黄庭坚、佛印三人站在船头的位置、动作、神情等,让全班同学评论他们的演示与课文是否相符,这样,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探讨课文的积极性。

4.反向思维,层层阅读

“反向”是与“一般”“通常”相悖的。在阅读时是先阅读文章内容,再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逆向阅读则反向思考,看到课题时,先思考,这样的论题我自己应该如何来写。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逆向阅读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作文、阅读相结合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作的优秀范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计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有机结合的课型,在预习指导中,先提出有关作文训练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真阅读课文或有关文段,体会课文或文段的写作技巧,揣摩该文章写作成功的原因,然后按照要求完成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达到作文与阅读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可以将阅读与改写、缩写结合起来。改写、缩写是作文训练项目之一,学生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目的就会认真进行课文阅读,另外学生在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缩写中,其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例如《我的老师》的阅读教学即可结合改写或缩写一并进行。

从教学的前期准备到教案的编写再到综合性学习,无处不体现着阅读的重要。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人文的文化底蕴,能在学生的不自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他们受用终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理论更新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汉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汉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使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这样的问题就很有价值。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汉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

篇5

“主题阅读”,即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阅读、感悟多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语言和知识,更在于打下“精神的底子”。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聚焦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如美国教育部曾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我国,一些学校、教师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广东深圳黄田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在这种背景下,育才小学提出“主题阅读”主张,意在探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纷繁复杂的“万物”发现“道”。语文的“万物”是什么?是“文本”。语文的“道”是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阅读”追寻的不仅仅是“万物(文本)”,也不仅仅是“道(主题)”,而是一种“万化归一”的哲学的智慧境界。

二、 抽枝长叶含风露,万朵摇曳蕊初成——“主题阅读”的实施

“一二一”——这是“主题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一”——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既是“文本集成块”——不同文本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的有机整合;也是“师生共振点”——来自师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容易激起师生强烈的共鸣。当学生的兴奋点被“主题”唤醒时,课堂就进入了一种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状态。

“二”——两套高品位的校本教材。主题必须依托于文本。而“一套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足以承载主题,所以育才教师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两套读本”:《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这两套读本,为“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一”——一个高效益的教学范式。“扩容”呼唤“高效”。课堂的容量从“1”到“1+2”,教师也从“主讲”变身为“导读”。继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两种课型后,育才教师又明晰了“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再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2”——《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的圆。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是“心中有祖国”。“1”指的是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精读品悟篇目:《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略读感悟篇目:《郑成功》《古诗两首》。“2”指的是拓展阅读的四篇现代美文和要求背诵的四篇古代诗文。现代美文阅读篇目:《中国魂》《可爱的中国(节选)》《炉中煤》《祖国啊,我的祖国》;古代诗文诵读篇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题临安邸》《泊秦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 漫撒清香风送远,朵朵花开溢芬芳——“主题阅读”的成果

“主题阅读”为什么清香风送远,朵朵溢芬芳?因为它带给师生的,是“由内而外”的变化!

一是观念的变化。“世界上两件事最难: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句话从侧面说明改变观念的不易。语文课堂存在“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1+2”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教学设计、编写教材、教学研讨等活动,从课程(教材)的“奴隶”升格为课程(教材)的“主人”。

二是课堂的变化。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课堂“容量少、讲解多、提问多、练习多”的问题。自从推出“主题阅读”,课堂上听到更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沉浸,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丰富的课堂阅读量,有阅读方法的习得,有语言素养的提升,有丰满人格的塑造。

案例2:

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冬已至,瞧——(配乐、出示雪景图)看到这样的雪景,你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什么诗句?我们来赛一赛描写雪的诗词。

生1:《夜雪》 唐·白居易

生2:《江雪》 唐·柳宗元

生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生4:《雪》 唐·罗隐

生5:《沁园春·雪》

篇6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 words)

篇7

1.语文组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安排的各项活动。本期,语文组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名家展示课观摩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研讨活动和课本剧展演活动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白莲花、耿瑞、刘艳君分获区级一二三等奖,白莲花获推参加市级评选活动。课本剧获区级一等奖。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深圳市第五届童话节创编活动。这次活动,学校共组织了200多幅作品参评,均获奖,其中金奖18项。

3. 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了“我阅读,我快乐”的主题读书活动。内容有美文诵读、书香宝贝、作家交流、创编童话等,师生乐于参与。从反馈的情况看,这次主题读书月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小组。3月2日下午,语文组在接待室对本组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余虹老师主持培训。张晶主任到会并通过鲜活的事例鼓励青年教师脚踏实地虚心学习刻苦砺练早成名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提出了殷切希望。本次会议不仅仅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还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本学期,青年教师将扎实上好汇报课,积极参加南山区3月份举行的优秀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评选、南山区课本剧表演以及4月份南山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教学课件评比。会上通过了建立青年教师学习小组事宜,白莲花任学习小组组长。

三、主题教研充满人气本学期,语文组着重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一是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人人参与,分批展示,集中研讨,形成共识。二是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交流活动,个个撰写,分组交流,取人经验,补己不足。三是实验教师新方法新策略引路活动,融合理念,借鉴策略,创新方法,强效教学。 一是韵文品读。教学的内容有的选自教材,有的选自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张慧老师执教的是选自课外读物的《声律启蒙·弟子规》、鲁建强老师执教的是来自教材的《古诗词三首》。课堂上,或背或诵,外加欣赏,师生一道,交流分享。孩子们带有稚气的韵文诵读,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听着听着,似有往日私塾之情趣。

二是多式阅读。纸质阅读、视频阅读、网络阅读等在这次的课例中都有展示。虽然都是涉及历史或经典故事,但形式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严君娥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依据情节,巧设悬念,品味语言,徐徐展开,学生从中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丁为所老师执教《将相和》,抓住关键,设计疑问,故事引导,领悟文意,学生在故事阅读与交流中进一步解读文章,在对关键议题的辩论中更明人物胸襟。袁杨老师执教《景阳冈》,小组合作,互助互学,交流互动,显示效果,学生或读,或讲,或议,或辩,个个踊跃,气氛融融,学生在多式阅读中增强对人物的更全面的认识。还有,乌音老师执教《画家和牧童》,课前网读,课中补充,拓展思路,抒发见解,学生结合网读谈理解,谈看法,谈出自己独到的思考。教师运用课堂,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思考、碰撞、借鉴、分享,使个体阅读向纵深发展。

三是学生“为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加强,教师将此引入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为师”,主导教学。如张莉老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为师”,小组上阵,互动探讨,交流感受,学生的答问、解说别有情趣,学生之举,不乏“师”味。叶爱红老师执教《趣味语文》,教师搭台,学生主唱,口齿清晰,落落大方。学生交互欣赏,互补有益。廖少云老师执教《趣味语文》,涉足成语领域,感悟成语魅力。或讲述成语故事,或解读趣味成语,或开展成语游戏,或展示成语集锦。学生享有课堂,心智别样绽放,教师穿插指点,更是神采飞扬。

篇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篇9

第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小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口的。扩展阅读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小必而而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小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四行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口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叫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介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论文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叫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叫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囚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第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小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叫能会有多重解释,叫以从小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介原意的“叫能性”解读,这是,n::近式的解读,而小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叫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小能只是泛泛而谈,更小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 种“细读”(close reading)。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囚索,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叫以从旁充实。比如闻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自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囚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毕业论文夕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自―悲哀、黑―死”之问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叫以结合闻 --- 多绘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美,也叫以讲讲色彩的主观险。而现在有些教师们们把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小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位,小是浅显的阐释,毕业论文更小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而意思的解释。

教师叫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介,从各种角度比较小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多的《一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小同的,叫以比较小同的时代背景,小同的历史环境,小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讲解余光中硕士论文《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时,叫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叫以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自、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 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既叫以作为扩展阅读,也叫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些同主题诗歌,或者小同诗人在小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阅读理解在应试考试中的主要考察方向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判断文章的写作手法。首先,阅读兴趣的培养作用之一在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够深入审阅作文题目,从而紧扣文章主题,避免出现跑题的现象。其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有利之处在于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自古以来文人的精神境界大多都丰富充实。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书籍就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只有打动自己的文字才有可能打动他人。再次,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知识,阅读并不只是局限于文学著作,文字是人类的主要表达方法之一,根据自身喜好阅读各类书籍,从中吸取课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本身对文学有着极大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让学生随之产生对文学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要有广阔的阅读面,引导学生正确阅读。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阅读并不在于阅读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在阅读中加以思索,即能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还要介绍给学生好的书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本好书就好似一艘船,带领我们穿越狭隘的小溪流,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根据学生的喜好来推荐书籍,增强书本的可读性。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教材大多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该作家的其他代表作品,简单概括文章大意或向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经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叙述文以及散文。在学习说明文课文时,可将课文的知识向外延伸,在原文已经有所论述的基础上向学生简略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促使对科学有热爱的学生阅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阅读兴趣培养的主要是以课外为方向,以增加学生的原始积累为目标,并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为核心。有了对文学的热爱将会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怀抱着一颗热忱的阅读之心,对所读的文章将会理解得更透彻。

二、阅读在写作能力提高中的运用

写作,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作为最后一道压轴题而出现,并且通常都占总分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因为,写作是对所有语文小知识的检验,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力以及文字功底,检验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运用文字将所想所思具体地表达出来,涉及写作手法的运用。阅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通过阅读的积累,学生能够自发将自己的原始积累运用其中,再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如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这时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所收集的相关事例或自动形成信息反映在大脑中,然后将之运用于写作中的举例,从而大大促进对文章论点的支撑。现今比较常用的文章类型除了论文便是叙述文,而且在考试中常考的也是此种文章类型。叙述文的写作手法通常都比较简单,无外乎就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这些最为基本的手法。但是作为叙述文最为重要的就是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文章结构不可混乱。叙述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主题,理解立意。紧随文章主题,建立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整齐的文章结构以防止所写文章偏离原来的轨道,再将阅读所积累的词语运用其中,使拟人、排比、比喻这类手法更加形象,促使整篇文章生动华丽,文字优美。

阅读兴趣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科目的热爱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不能出于应试的要求,将从阅读中所吸收的能量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运用的方式就是通过写作来表达。

篇11

北京考试报讯 在成人高校文史中医类专升本考试中,除必考外语、政治2门公共课外,还要加考大学语文。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要求,2009年大学语文试题材料80%为纲内篇目。

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了4点要求: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考试大纲规定,汉语基本知识部分,考生要掌握文言文词语、修辞格等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要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代表作,了解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所属流派(社团)及在文学的贡献;要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5类文体的基本知识;要掌握文章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内容;要了解课文的题材,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语言及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阅读的篇目为60篇,其中议论文14篇,记叙文13篇,诗词曲赋25篇,小说戏剧8篇。35篇为精读篇目。

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规定,大学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为3∶5∶2;选择题占27%、文言文阅读占20%、现代文阅读为20%、作文占33%。

篇12

构建有序的作文训练课堂。作文教学首先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训练区别开来,从文体训练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先把记叙文写好,然后写作议论文。张克中先生在《中学写作教学观察》一文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倾诉过程而已。写作教学也只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倾诉的一种过程。”笔者在平时批阅学生日记、随笔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里写的作文远远比考场作文要好。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思想自由,随心所欲地抒发心中情感。整个高中阶段,贯穿写作是一种倾诉的教学思想,从记叙文训练开始,让学生会写令人心动的细节、会写构思奇妙的情节、会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叙文训练每次确立一个重点,例如从语言、结构、构思等角度切入,每个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揣摩,反复写,自然会有感悟。

记叙文训练好了,高二阶段可以确定议论文训练的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文体意识淡薄,高考中考生写成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这是平时训练不到位导致的后果。议论文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观点写起,让学生学会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其实,学好写记叙文对于写议论文特别重要,议论文的论据就需要简练的概括、精当的选材,论据才能够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结构,让学生从并列式结构写起,即围绕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再到递进式结构,即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写作中倾诉心声。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提炼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注重议论文结构等小的训练专题,让议论文训练有章可循。

二、作文训练读写结合不够紧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目前很多高中都专门安排阅读课堂,让学生阅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中,教师指导的少,阅读与写作训练脱节的现象多。例如,一周有2节阅读课,让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阅读一些时文精粹之类报刊杂志,但是阅读之后缺少教师点拨,没有转化为写作能力,所以,缺少读写结合训练的作文课堂。假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那么笔者认为两者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

作文课堂需要读写结合。

篇13

(一)从阅读理解题的考察知识来看,要想提高阅读得分率,仍离不开课本的深入系统的学习。我们先来看记叙文阅读,厦门2010年有这样一道记叙文的中考阅读题(文字材料略),请看本道题的问题: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 ____,地点在____。故事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至第⑤段,通过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猥自枉屈,四顾道观的情景。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境的人物形象。

①一道童____ 问:“长官贵姓?来此何干?”

②“我叫,特来拜访三仙老医生。”____ 答道。

③道童____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⑤段联系道童回答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来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第③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相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中找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述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字样式,以下给出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三顾草庐传佳话。下联:____________ 。

11.请简要说说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字数不超过200字。

提示:作答时切入口要小,既可以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写法中选取某一点,评判优劣高下,又可与《市长》(选段)或《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做比较,探讨异同和提出质疑。

这道题基本上体现了记叙文阅读要考查的内容。第1题考查了记叙文要素,第2、3两题考查记叙文局部内容的理解,第4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品味。第5题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语的含义。第6题考查表达方式运用。第7题考查写作技术。第8题考查记叙中详与略。第9题考查主题的把握。第10题考查概括大意。第11题考查语言表达。

(二)综合起来看: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以下几点始终是热点。

1.对记叙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味。

5.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6.对句子的含义、意思、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阅读题命题的角度,这些知识点,都是语文教材反复强调的,在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侧重的体现,而且非常有系统性。

(一)再看说明文,要想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得分率,同样离不开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所传授的说明文的知识和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作如下筛选。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和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对言之有序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以上几点都是说明文命题最常规的角度,不管其命题花样怎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议论文的学习是否能离开中学语文教材呢?我们仍看近几年中考考查议论文的出题特点。

有关近几年的议论考查的知识点,我们也作了如下筛选:

1.选课外材料,考查议论文体知识。

2.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在议论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答案灵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5.对议论的三要素及其语言特点的考查。

6.论证思路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