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因此预科新生在入校后要加快转换角色,准确定立位置,和谐融入新环境,培养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全新的面貌应对新的环境。然而,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融入需要一个过程,它是入校新生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结果。入学教育,是预科新生入校后所接受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学习,在其成长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预科新生人际交往、学习及生活这三个方面分析做好民族预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预科新生入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1人际交往方面
对于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陌生的校园、生疏的新群体,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中有意无意地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增加了交往的难度。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不能马上交上新的朋友,知心的话无处说,常常陷入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感之中。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有的学生刚刚开学,人生地不熟,普通话又说不好,一开口别人就会觉得语音怪异,使其产生不愿张口,不敢开口的心理阴影,导致预科生一年都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对其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工作都造成不良影响。
1.2学习方面
预科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就如,有些地区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高考前就学习了VB等编程语言,而有的地区学生连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课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就导致学生在预科入学后学习重点及学习方的不同。而基础知识弱的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自卑、学习压力大的心理,这对其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及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学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会指定教材,指定学习方法,上课细腻,面面俱到。而进入预科后,教师会从全局着想,教学方法不同于中学,授课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只阐述重点难点,其它内容需要学生自觉地完成。这样一来,对于刚刚迈出中学的预科新生来说,很难摆脱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也很难适应预科的学习重点,一时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1.3生活方面
新生刚入校,难免会想家、思念家人和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南北差异的饮食习惯,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并且,现在预科新生都为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来到预科院校,面对新环境,要迅速进入独立生活的状态,学生很难适应,加之接踵而来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生活、学习两方面都不如意,进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新生刚刚入学,觉得生活条件及学习环境都不如家里及高中的好,在失落及对外界的不满中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不愿意去适应环境,经常旷课,甚至天天吃泡面或者外卖,在多次考试中都不及格,最后,虽勉强结业,但因为在校成绩不理想,没能选到如意的专业。预科新生若刚入校,在不了解周围同学,没有融入到班级的情况下就迅速进入课程学习阶段,不仅不会对其学习有所帮助,还很有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将不利于其日后的学习及生活。
以上问题,在预科新生中普遍存在,若发现不及时,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会使预科新生在入学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自我定位不明确,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及生活将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对预科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非常必要。
2预科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预科新生从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中生活步入空虚而又多梦的大学校园,一切都是未知的。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周围的人,从学习到日常生活,从角色到责任都发生了改变,它需要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快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入校新生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预科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新生适应新生活的关键,对于教育新生明确预科学习目的,了解预科学习特点,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法纪观念,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质,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新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预科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确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顺利完成预科学业,为以后的大学学习与生活铺平道路。
从教学经验来看,成功的入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念、顺利完成学业,还往往使其终身难忘并终身受益。所以,入学教育至关重要,应根据预科新生的特点、教育内容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入学教育的时间和形式,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生活状态。
3结语
预科学习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基础,而成功的入学教育是预科学习成功的必要过程,作为专职的民族教育工作人员,深知做好民族预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全面扎实系统的入学教育学习,使每一届预科新生都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实现人生新角色的转变,为他们很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做好民族预科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腾蛟.简论民族预科教育的方法和时机[J].高教论坛,2009(1).
[2]贾玉敏.大学新生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其入学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2).
篇2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査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篇3
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淋巴循环维持机体稳态和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1]。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shock)致组织微循环低灌注是引起肺、心、肾、肝等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室研究表明,淋巴微循环与休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密切[2],良好的淋巴微循环有利于休克的代偿,淋巴微循环障碍可促进休克的恶化[3]。夏至草具有利水消肿、活血化淤作用[4],夏至草醇提物可明显改善大鼠的淋巴微循环障碍[5]。本研究观察了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夏至草对失血性休克以及淋巴微循环的药理学作用。
1材料与仪器
1.1动物与分组
18只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繁育中心提供),体质量220~300g。随机均分为3组(均n=6):对照组(仅行手术)、模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输血加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夏至草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输血加夏至草醇提物进行治疗,MI)。实验前大鼠禁食12h,自由饮水。
1.2药品与仪器
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MrrubiumincisumBenth的全草(内蒙古驻张家口医药站提供,经河北北方学院中医系姜希强教授鉴定),按文献[6]报道方法,制备夏至草醇提物,经水煎醇沉,再经活性炭脱色、灭菌制成原生药含量为5g·ml-1的注射液(pH、澄清度、溶血实验检测均为合格);戊巴比妥钠(北京化学试剂厂生产,批号20000919);肝素钠(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218),FJ-200型高速分散均质机(上海标本模具厂),自动抽注机(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
2方法
2.1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液体复苏所有大鼠肌注质量分数2%的戊巴比妥钠(50mg/kg)全身麻醉,无菌手术,行右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颈静脉插管,备放血及输液用。舌静脉注射质量分数0.5%肝素(1ml/kg,700U/ml),全身抗凝。稳定10min后,经自动抽注机自颈总动脉缓慢放血(失血量以全血量的1/5计,全血量以体重1/13计),3min完成,保留备回输用。以无菌林格式液瓶作为Lamson瓶,连接无菌输液器,将液面调整至固定高度,维持低血压(40mmHg)90min,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7]。然后,模型组、夏至草组以自动推注机自左侧颈静脉缓慢回输放出之血液;输血完毕后,夏至草组输入6g·kg-1剂量(生药)的夏至草醇提物(输前用生理盐水等倍稀释),模型组输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仅麻醉及颈部手术,不放血及输液复苏。
2.2组织匀浆标本的制备行液体复苏后(或相当)3h,分别处死动物。选择固定的肝、肾、心、肺组织各0.8~1.0g,加9倍的4℃无菌生理盐水,应用FJ-200型高速分散均质机低温制备10%组织匀浆,应用高速低温离心机以2500r/min离心10min(离心半径8cm),取上清液置于-26℃冰箱内。
2.3组织匀浆MDA,SOD测定应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TBA)微量法测定各脏器组织匀浆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组织匀浆蛋白以考马斯亮蓝法进行定量。
2.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经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3结果
3.1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MDA含量的影响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夏至草组和对照组(P<0.01),而夏至草组肝、肺组织匀浆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SOD活性的影响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夏至草组除肾匀浆SOD活性低于对照组外(P<0.05),肝、心肌、肺组织匀浆SOD活性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器官组织匀浆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1)。见表2。表1夏至草醇提物对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MDA含量的影响(略)表2夏至草醇提物对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SOD活性的影响(略)
4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症,微循环障碍以及凝血功能紊乱是引起大鼠肺、肾、肝等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1]。因此,从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异常来寻找药物和其他有效措施正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夏至草具有利水消肿、活血化淤作用[6],前期工作研究表明[5],静脉推注不同剂量的夏至草醇提物可改善大鼠的淋巴微循环障碍,增强肠系膜淋巴管收缩频率及幅度,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明显升高,该作用在6g/kg剂量时最显著,1g/kg剂量则对淋巴循环未发生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为此,本研究选择了应用6g/kg的剂量,从自由基损伤角度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器官损伤的影响,阐明夏至草的药理学作用,并为器官损伤的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自由基损伤在细胞损伤乃至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作用[8]。研究结果表明,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后,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自由基的代谢产物MDA含量均显著升高,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的SOD活性降低,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在引起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同时,加重了组织细胞的缺氧以及酸性产物潴留,加速了自由基的生成,这是引起自由基产生和释放的重要原因[9],表现在各脏器组织匀浆的自由基产物MDA含量增多,也加速了SOD的消耗;而过多的氧自由基进一步激活补体,补体系统被激活,补体活化产物(C3a,C3b,C5a等)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后者进一步通过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攻击内皮细胞而加重损伤,形成细胞损伤的恶性循环。输入夏至草醇提物后,各脏器组织匀浆MD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SOD活性升高,结果提示输入夏至草醇提物有效地减轻了失血性休克大鼠各重要器官的自由基损伤,这主要是由于夏至草醇提物具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环作用,减轻了休克时大鼠的急性微循环障碍,从而缓解了细胞的缺氧状态,抑制了自由基释放,使机体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趋于平衡,减轻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最终达到了保护器官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障碍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夏至草醇提物有效改善微循环流态[10,11]、改善细胞缺氧状态,从而减轻组织细胞的自由基损伤有关,这为深入研究夏至草醇提物的药理学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以活血化淤类中药为靶标,可为微循环障碍类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FldiM.LymphologyinthesecondMillennium[J].Lymphology,2001,34(1):12.
[2]张静,姜华,薄爱华.失血性休克时淋巴微循环的变化[J].中华医学杂志,1991,71(1):2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73-02
“导师”一词源于英国,是指为了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班级导师制是指为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一名班级导师,其工作的内容是在教学教师的基础上糅合了部分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教育,以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大学之学,即学府、学人、学问、学业”,所以大学生更需要班级导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引路人。药学学生作为国家医药事业的储备军,其培养模式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医学学生,以及综合类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为例,阐述本科生导师制度在药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与影响,以求探索药学特色化班级导师制度的建立。
一、实践对象简述
随着医药产业的不断更新和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入改革,传统的“化学―药物”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转变,当今社会,“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医药兼备的复合型实践型药学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对笔者所在高校药学在校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药学本科生存在着身心发育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完善、从高中到大学衔接过程中在学习方面适应性较差、创新能力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弱、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在生活方面心理素质欠佳、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特点。同时根据我国对药学生教育培养的基本要求,充分结合药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导师制度,找准突破口,做好对药学生的学习指导、实习管理、医德教育、动手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要,以“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指导创业规划、服务教学科研”为目标,构建并践行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分层次培养个性化药学人才。
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实施班级导师制,由思想端正、知识渊博、高学历、高素质的教科研老师担任班级导师,利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的思想,指导学习、关心生活,规划职业目标,参与学生的素质文化拓展和入党、评先评优等工作。通过班级导师两年的观察和了解,初步实现科研型、创业型及应用型学生的分流与引导;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实行个人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分别实现科研型、创业型及应用型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实践的具体方法(如图所示)
三、实践立足点
(一)观念育人
一方面,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另一方面,努力提倡培养“四性”教育,即全面性、主动性、研究性、开放性。使学生在多方面提升综合能力,如艺术培养、信息交流、组织管理、团队协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加学习锻炼的能力;形成多框架知识体系,做到针对性学习,学会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使学习交流、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得以培养。
(二)教育育人
1.专业教育育人。在新生入学时便开设专业思想教育课,由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共同走进班级,对大学课程的设置进行宏观分析,以自身经历经验,让学生了解即将开始的四年的生活:“学的是什么”“要学些什么”“怎样学习”,以便将整个学科的内容组织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景以及专业就业情况。
2.教师育人,导师要“导”好学生,前提是先尊重学生。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导师也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导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易于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开设特色选修课,进行个性化专业兴趣培养。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通过“个人导师制”,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入药理、药化、药分、药剂、营销等五个方向,有针对性地分别进入科研实验室及相关公司,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引导,培养个性化药学人才。
3.实践创新育人。积极开展业余科技学术普及活动、素质教育拓展活动,强化实验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模式一体化。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所在学院的导师带领学生参观开放的药学实验基地和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学生进行车间工厂参观、定岗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进行专业化辅导,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学生的思维被积极激发,逐步养成了主动学习和独自吸收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特色育人
坚持特色育人,奠定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基础。一是导师坚持将理论学习结合到实践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运用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二是导师坚持将课堂教学结合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将实践教学融合到学生的课堂、课余生活中;三是导师坚持将教师指导结合到企业生产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公司各生产、销售环节,方便学生领会社会及企业对现代毕业生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锻炼。
四、导师制具体实施步骤
(一)班级导师制
在新生入学不久就实行“班级导师制”,即在班级拥有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一个班级同时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在大一、大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开展 “五个一”(进一次宿舍、共进一次午餐、一次活动、一次专业知识讲座、一次主题班会),鼓励并考核班级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经常流与对话,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兴趣培养,从而实现个性化人才的定位。
(二)个人导师制
在班级导师制的基础上,鼓励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对科研实验有特殊兴趣的药学生做助手。教师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
1.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选择、调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自主参加科研。主要面向高年级(3~4年级)本科学生,开放实验中的开放科学研究课题(即药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3.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自愿报名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或利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合实验室的方向和条件,联系相应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到制药企业及社会药房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4.学生自选实验项目形式的开放。学院鼓励学生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实验创新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主题,独立设计课题方案,主动安装、调试仪器设备,保证实验过程完整进行,最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五、实践结果评价与讨论
(一)结果评价
笔者所在高校药学院践行了近8年的本科生导师制,一直贯彻并执行的“五个一”活动对学生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术创新、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仅最近两年来,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资助23项;学生累计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取得的省级以上成果人均高于全校的两倍以上。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探索中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开始单一的班级导师制,到目前高年级制定的个人导师制;从最初的“四个一”活动到“五个一”,至目前正准备试行的“八个一”活动,高年级的个性化教育中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但因导师专业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可以与医药企业、医院更多合作聘请导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拓宽渠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共同培养。
(二)讨论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从2005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笔者作为班级导师制度的负责人,深刻地认识到班级导师既是负责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教师,又是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兼职管理干部。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不同于以往的班主任管理,导师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导师并不容易,这不仅要求导师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师德,还要求导师业务水平高,专业技能强。所以本科生导师还需要在“导”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应着重研究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实施导师制是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导师制这个新生事物一定会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发展和进步,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这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怀民,鄂茂芳.导学导心导航:班级导师的职能延伸[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王鹏,冯万里,杨芳.高校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篇5
二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对实践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高校难以模拟出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环境。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校希望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有意愿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企业接受合作培养,能有效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学校、企业与研究生本人三方都是有合作需求的。
三我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国家于2011年首次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也是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加大力度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效果显著。
1学校、企业及研究生三方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始。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内导师意见为主,参照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校外导师的意见,并听取研究生本人意愿,根据其研究方向共同制定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选修课程要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增加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2严格实行双导师制
目前高校导师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导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由于在企业参加多年的实际研发和工作经历,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尽快找到技术研发和探索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可以兼顾学生的硕士课题并且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和问题去进一步开发,使学生的工作不会陷入工程化。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先进、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实践环节,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安排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中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进入相关科技合作企业,在企业完成可以完成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改造方案,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问题与不足反馈到理论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实践学习中得以升华。
4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完成论文工作
根据《广东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要求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产或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要以解决本专业在生产或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充分体现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根据此要求,我们要求所有导师必须有横向科研项目为支撑和引导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具体经费支持、科研要求与目标等。
5与企业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薪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2011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挂牌成立了“广东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药厂,企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技术需求也比较大。通过企业真正和深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从而加快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2013年5月,我院中药学院依靠与康美公司长期的合作基础,共同申报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成功获批。建立广东药学院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可以充分利用广东药学院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中药学”科研创新人才的示范平台和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新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为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7注重加强校企沟通
我校大力开展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积极合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合作研究和技术转让或成果转化,以项目为依托,让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深入企业课题研究,带动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我校平均每年和每个联合培养单位都有1-2个横向科技合作项目。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学校、企业双方教育资源,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较好地提高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罗兵,高月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篇6
【Abstract】Aim at some malpractices of 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xploration on reformation of test content and test type, and so o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a estimation system of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examination has been taking in this paper. By optimizing curriculum’s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facilitated student’s studying initiative. In the same time of theoretical stud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ed student of hi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reform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生药学》主要研究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的真伪优劣和内在质量变化规律,探讨生药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药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及开发利用生药资源。所以,以前的生药学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生药鉴别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课以对生药进行显微鉴别为主,理论考试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实验考试局限于生药的显微鉴别。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而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考后就忘。这样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药学人才呢?为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生药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生药学》考试改革前的问题
以往《生药学》考试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甚至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就使得一些学生采用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背对考试内容就能得高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没有背对考试内容,考试成绩就不理想。还有学生考前想方设法从老师那打听考题,要老师划考试重点,这样的考试怎么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以往《生药学》考试也采用过单一的开卷考试,结果两极分化严重,在考场上翻书快,参考资料带的与考试内容相符的学生往往考高分,反之考低分。还有学生认为开卷容易,根本不认真学习,考场上翻书连答案都找不到,考不及格。我院曾有个高职班生药学开卷考试不及格率达56%。
以往《生药学》考试内容单一,以选择题为主,学生答题只涂答题卡上的a、b、c、d或e,很少涉及生药伪品鉴定、质量评价及生药资源利用等内容。导致学生在外单位实习写论文不会用《生药学》知识。如有的学生把赤茯苓(茯苓近外皮的淡红色部分)与白茯苓(茯苓内层的白色部分)当成两个种;把茄科植物曼陀螺的双韧维管束说成异常构造;做贮存对生药黄柏质量的影响,选用的实验材料只贮存了1~6个月……问题不少。
以往《生药学》考试评价方式不合理,基本上是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不认真做实验,只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学习的目的是考及格,至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很少有人考虑。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培养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需求?考试改革迫在眉睫。
二、《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实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生药教研室响应桂林医学院党委关于考试改革的号召,在《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1]的基础上,进行《生药学》考试改革,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制订了考试大纲,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课程考试的目标,有目的地开展教和学。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不断改革考试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
1.改革考试内容
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考试内容偏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只重知识的记忆、注重分数,因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因此必需大力革新考试内容,改革后的《生药学》考试内容坚持以能力发展为主,减少机械记忆便能作答的题,增加综合分析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实验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含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果分析等。例如2010级药学生考核生药学实验,一改以往只考核学生平时实验做过的十几种常用生药的粉末两两混合,做显微鉴别,这属于应证性实验。代之而来的是创新性实验,即由学生自己选择药用植物园中种的药用植物或其它地方的药用植物,上网查它们是否被别人做过生药学研究,选没有做过生药学研究的药进行生药学研究,应用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该药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包括组织切片、绘图、描述特征,并通过数码互动装置将生药的显微图象真实地记录下来)、理化鉴定(包括试剂的配制,各类成分的提取,理化鉴定结果的描述与判断),最后将全部实验过程、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写成论文。从2010级药学生以创新性实验的形式考核生药学实验的结果看,学生应用了《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及分析手段来研究生药,所分析的生药都是前人没做过生药学研究的材料,经他们研究后,写出的论文图文并茂,并找到了每个药的鉴别特征,所做的研究及写出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这样的实验考核,学生懂得了查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研究生药,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发表科研论文。通过这些举措,为将来做毕业专题和其他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创新考核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智能开发和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教学科研型模式。而理论知识考核也不再是以选择题为主,60%的试题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如某药材公司派青年人去收购党参、黄芪、甘草、当归、何首乌等根类药材,在没有仪器和化学药品,也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请你给他们支招;某单位只提供显微镜,要求青年人检验1包药粉中是否有肉桂、厚朴、黄柏、人参、石菖蒲,请你给他们支招。这样的题目可考察学生对生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变能力,考查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2.改革考试方法和形式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2]其中考试形式单一化导致教师在课堂单纯为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为了应付,缺乏学习兴趣,只在考前突击记忆,考试目的功利化,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使学生能在考核中充分显现出自己的特长并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教改中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设计、实验现场考核、抢答、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生药鉴别大赛、写调查报告等,考核时间也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了解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题,查阅文献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综述,并上交附加全部参考文献全文的文件夹。学生有研究家乡特产药材的;有写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有写中药降血糖的药理研究进展的;也有写抗癌中草药的最新报道的。然后在班上宣讲,每个同学参与评分。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知识无处不在,学会了随时搜集身边的资料充实自己。
(2)理论联系实际,到药材市场中调查研究生药的真伪优劣。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由学生搜集和研究资料,完成任务。这类有研究性质的作业,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科研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良好作用。如在生药鉴定章节的教学中,老师举了桂林药材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造假现象:用豆科植物刺田青的果实冒充决明子;将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染成紫色冒充紫草;甚至用毛茛科雪上一枝蒿冒充五加皮泡药酒毒死了人等。学生们感到生药真伪鉴定对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非常重要,很想自己把假药揪出来。于是老师带学生到桂林药材市场参观,并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果鉴定出假药,记实验考核优秀。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3]于是学生纷纷买中药,带到学校,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通过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与药典上记载的鉴定方法和鉴别特征进行对照,从而确定自己买的中药的真伪,并写出鉴定报告。有的学生果然鉴定出了假药。它们分别是用百合科麦冬的根状茎染成黄色冒充黄龙草、用桑科薜荔的果实冒充王不留行、用海棠果冒充山楂、用去掉芦头的人参冒充西洋参。
(3)生药鉴别大赛。《生药学》教研室与团委已联合举办了两次生药鉴别大赛,为了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药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以致用,使广大学生能掌握常用生药的鉴别方法。通过初赛选拔前20个参赛队进入决赛,最终角逐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生药鉴别大赛的内容有生药的来源、鉴别特征、化学成分和功效等,全体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分为参赛小组的得分。通过比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对生药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这样的活动引起了全校不同专业同学的强烈反响,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由于生药鉴别大赛是生药学考试方式改革的形式之一,凡是参加和获奖的学生记生药学平时成绩,见表1。
总之,教师根据《生药学》课程的特点和全面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探索恰当的考核形式。形成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见表2。
三、改革成绩的评定方式
考试不但具有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激励作用,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评分方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要靠考核评分结果来检验。所以,想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因此,我院在《生药学》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对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力求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的方案如下:
课程总成绩由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中论文综述占20%、实验考核占20%,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讨论发言、作业、生药鉴别大赛、面试等,期中考试占10%)。这样的综合评价不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从多方面考察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较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某方面成绩如论文或综述成绩的评定可让全班学生在听论文演讲后参与打分,然后将全班学生打的分相加,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到的平均分为该生的得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是教师说了算,让全班学生参与,综合了大家的评价,使成绩的评定方式更科学合理。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医学院《生药学》考试改革已在两个班试行,并以考试改革前的班为对照班,而考试改革班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然后检验考试改革效果。检验指标初步设为:写论文或综述的数量,写论文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10种生药提供给考生,其中有伪品,检出伪品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2~3种生药的混合粉末提供给考生,根据显微镜检验,全部判断正确的人数,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出判断正确率;参加创新实验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通过对比,初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检验考试改革效果,见表3。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育制度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使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通过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重视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和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新活动所需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通过学习和掌握己有的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知识创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重视和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发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营造实验室科研创新氛围
我室致力于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开放、科学、平等、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刻被、严肃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实验室建设期间,力求物质环境体现现代医学的气息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现代医药和传统中医药的高新技术、工艺和成果,使实验室环境融于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丰富研究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在这个灵活、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新灵感。此外,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除常规科研仪器外,还购置了流式细胞仪、髙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层析仪等大型仪器,各种质粒、菌株和细胞都得到完好保存,这些丰富的资源,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不用受到条件限制而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能够发挥多学科的团队效应,使得整个实验室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每周定期召开组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国外学者进行最新学术报告,形式多样,带领研究生接轨学科前沿。研究生在与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科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研究生汇报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体会,导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种学术问题相互切磋和促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激情,通过交流,博采众长,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居重要地位,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以及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作风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创造都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由创新、自主行为,使研究生的选题更加注重对人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能够解决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研究生进入实验室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和行为给予认同和鼓励,允许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题并鼓励非传统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并在科研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与研究生分享创新成果,在论文和专利署名的顺序上给予鼓励、建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当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同深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我们实验室多数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发表较高水平的SCI论文,并申请获得专利,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特质基础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基础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类行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转换的软实力,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1.重视职业道德与思想意识
我们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学术研究,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理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磨练和学习。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时,心智处于成熟半成熟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而不能刻苦钻研学术。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最初阶段,召开政治思想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研究生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实验室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履行职责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进行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出现伪造注释、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以上行为者,实验室将进行严肃处理。
2.培养人文精神
本实验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人类社会性质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和文化传统等。多数研究生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为研究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阔,文字功底薄弱,写作水平低,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等。实验室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阅读相关类图书,拓展视野。通过营造实验室浓厚的人文氛围,使研究生思想得到熏陶,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阅读政治、经济、文化类的书籍,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参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与各学科专业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实验室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健全的体魄、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是21世纪基础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医药学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生在从事科学实验时,由于实验要求需要,时间控制方面难以把握,作息时间紊乱,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科学实验充满了未知,实验失败经常发生,研究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等。为此,实验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轮滑等比赛,丰富研究生的体育生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也培养了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适时举办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帮助,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实验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实验室技能操作大赛、我爱做实验系列、大夫山烧烤、包饺子比赛等,寓教于乐,彼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沟通,不断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篇8
实践教学对提高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它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校药学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分析国内外高校药学本科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我国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药学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药学本科起点教育和实践教学现状
1. 美国和日本
美国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学制6年,授予Pharm. D.学位,Pharm. D.后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毕业生成为科研人员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日本借鉴美国的做法进行了药学教育的改革,从2006起,将药学的本科教育设置为“新4年制”和“6年制”2种。“新4年制”旨在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一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年制”的毕业生为本科学历,有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的资格,培养目标是药剂师,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药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在医院和药局等处的长期实习课程,使学生成为医疗现场的实战型人才[1,2]。
2. 欧洲
英国的本科起点高等药学教育提供的学位有药学及相关的科研型学士学位和培养职业人才的药学硕士学位[3]。德国的高等药学教育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社会药房的药师,药学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始终,而且一半时间是在社会药房进行的[4]。
3. 中国
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药学类、制药工程类高等院校472所,居世界第一[5]。医药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培养高等药学人才的药学教育被众多院校所看好,以致我国药学院校在高校扩招和自主设置专业的政策影响下盲目扩招,出现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不相适应的现象。传统的药学本科培养方案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患者要求医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用药服务,而不是仅提供药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临床药师,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胜任临床药师工作的药学人才。高等药学教育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临床药师的重任。然而由于国内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处在探讨阶段,《执业药师法》也还在立法进程中,在我国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尚无法可依,使得该项工作开展艰难、进展缓慢。
二、我国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中联系实践不够。在药学本科的课程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院校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教学、实地教学。教师队伍均为学校的全职教师,不了解工厂生产与企业应用实践,学生也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只知应付考试。
二是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院校的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偏短,一般仅为20周左右,且这期间不少学生要参加考研、求职、学校的各类考试等,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的时间严重不足[6]。
三是实践基地较少且高校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基地被动地接收高校的实习生,与高校缺乏互动。实习基地觉得未从带教中获得收益,纯粹是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这导致实习基地应付式地接收实习生,缺乏对高校的融入感。
四是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以及对带教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实践考核的主要形式往往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对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有些教师精力主要放在科研和课堂教学上,对实习教学的重视不够,评语和打分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接触不够,也影响了其带教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是将实践教学提前并加大比重。四年制药学本科生往往在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到实践基地见习为主的实践环节设置在前期课程中,以加深学生对药学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在药学专业实习中,可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课程提前上完,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充分保障学生在医院和社区药房的实习实践。
二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建设实践教学的示范基地,以这些示范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其它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包括各学科的实验室、模拟车间、模拟药房,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制药企业、药监部门、医药公司、医院药剂科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积极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国外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三是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在学院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可利用开放基金、设立子课题、设立产业化基地和学科建设基地等载体,使教学基地参与到相关项目研究中来[6]。对学术水平较高的实践基地,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加强联系。总之,学院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带来活力。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双向考核和激励模式。依托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实习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成绩量化,未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考核的导向,提高师生对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实践基地和带教教师也引入考核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带教教师相应的奖励,如给予科研合作机会、输出优秀本科实习生等。
三、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 实验室教学改革
第一,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同一个实验,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求。可将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压缩、淘汰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多门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药物研发链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药学实验。同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接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科研创新意识[7]。
第二,扩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平台。各院校除了本科教学实验中心,还可开放各科研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所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充分利用实验中心设备购置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并鼓励利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加快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主要场地。充分利用这些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初步建立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使优秀者脱颖而出[8]。
2. 药学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
第一,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药学科研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可以通过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接触科研,然后鼓励、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导师自己的专项科研项目。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各研究室和实验中心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系统科研能力。
第二,通过开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药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药学院校可通过与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接收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安排在暑期进行。通过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师生发明创造,符合条件的申报专利,形成一种人人争创科技创新的局面[8]。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将实践基地向国外拓展,如我院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药学院签订了本科生暑期实习协议,先后输送三批十几名本科生到美国的药房、实验室进行实践。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向社会输出药学通科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除了本校实践基地外,还可与国内外药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共建毕业实习基地,如我院近年来输送优秀本科生赴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本科生与实习单位的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工作,感受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 临床实践教学
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历程可谓一波三折,鉴于国内临床药师需求和国际药学教育形势,近年又掀起一股专业申报热潮。然而由于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未形成,执业药师法尚未颁布,临床药师的专业培养一时还难以与国际接轨。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充分考虑临床实践环节,一般学制为六年,至少保证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药学院校应加大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此外,综合性大学的药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多学科的优势,在药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内容,改革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模式。应考虑打破传统医学和药学教育模式,构建以疾病药物治疗为线索的模块式课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将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将来胜任临床药师的职责要求[3]。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国际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的临床实习基地,为我国高端临床药师的培养做出努力。
当前我国药学院校的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通用型药学人才,教育基本上仍是化学模式,而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缺乏。药学本科教育学制多数还是四年,实习时间偏短,主要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无临床轮转实习安排,无法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未来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药学实践教育方面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尤其应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欣.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 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43,1153.
[2] 林以宁,瞿融,马世平. 日本药学大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略探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51-52.
[3] 梁海珊,张新平. 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4] 杨丽英. 德国药学教育及药剂师分布概况[J]. 中国药事,2007,21(1):63-64.
[5]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6] 蔡琳,张翼,叶发青等. 构建“大药学院”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 药学教育,2012,28(3):54-57.
篇9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转贴于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涌入,使得医学检验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应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导致其自身存在着创新能力低、技术整合能力差等不足,严重限制了其发展。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构建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在典型的“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河北联合大学医学检验系属于以地方综合大学为母体的医学类专业系,在综合性大学办学理念下,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医学检验的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趋向,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 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以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资源,彰显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理学、工学共存的优势和特色,培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一体,即“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能力以专业理论适应本学科发展需求为核心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能是以符合岗位技术需求为核心要求,设置医院技师型、公司管理型和科研型三种方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创新能力是以学生动手设计实验的方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是通过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逐渐使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实现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 完善专业课程组合设置
专业课程组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了完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河北联合大学自身具有医、理、工三者优势,对专业课程组合进行了大胆改革。专业课程组合主要以医院技师型、公司管理型和科研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采用“模块叠加式”的组合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即必须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在教材选用上,坚持自编和优选的方针,以利于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性要求不断改革,这三个环节保证了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组合的创新性,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搭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只有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而又动态优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首先,采取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学术氛围。其次,强化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一支由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检验专业教师牵头,集医院、企业、科研院所为一体的技能型、实践型和理论型人才师资团队。再者,崇尚学术自由,使学校的各种资源紧紧围绕有利教师开展科研,有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来展开各项工作。再次,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引进那些掌握本领域前沿技术的海外人才,进而带动本领域的全面发展。此外,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方案,进一步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引进、科学配置。
四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了以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为目标,以重个性、重过程、重培养为原则,改变以往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出勤情况、平时的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均按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总成绩中,考试方式采取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现场技能操作和试卷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检测,采用书面考试、知识竞赛、科技活动竞赛、实习评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药学相关知识、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影响。再者,系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和教学督导组、组建督导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同时负责具体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方案,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我系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评价和反馈。
篇11
1项目式教学法微生物实验教学过程
1.1教学内容整合
药学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微生物基础实验和药学相关实验。开设的实验大都是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主要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形态学观察及染色、计数,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的方法,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抗生素效价测定等,虽然内容充足,但连贯性差,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运用实验技能技巧的概念及认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开设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实验的连贯性,设计“产抗菌物质芽孢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测定”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通过这个完整的项目,将药学微生物实验从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分离鉴定、细菌计数及诱变以及抗菌活性测定等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实验中不同实验的知识和技能。本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共设置了如表1所示的4个实验,学生系统学习了培养基配置,从自然样品中分离细菌、菌株纯化、细菌染色、显微镜使用、细菌鉴定、菌株保藏和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等,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
1.2教学模式改革
采取在开课前将实验内容及目标到e-class教学平台上,让学生了解有哪些实验内容并预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教学平台预先了解各个实验的目的、任务及知识点以及该实验所涉及的仪器设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出该实验相关的实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形成不同的小组(建议8人一组),以小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最后经全班讨论形成统一方案。在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和答疑作用,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准备,完成小组讨论设计的内容,并把实验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本课程总学时34学时,由于“卓越工程师”班该学期的特殊性,整个实验流程为3个月,正常班级建议实验周期为完整的一学期。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与传统微生物学实验相比,其涵盖知识面较广,涉及的实验内容及知识点多,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仅不同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实验就包括菌种的培养、不同营养物质、不同温度、不同转速对抗菌物质产量的影响以及抗菌物质体外抑菌实验等内容。充足的时间是该项目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教学实验中心专门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参与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的学生根据自身课程情况,相互协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实验进度灵活安排实验。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及实验的正常运行,如每个实验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实验仪器及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卫生负责制等,实验结束后要保证实验室的整洁,确保开放实验室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1.3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的开展及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与研读、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所需药品、实验器材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之后与项目负责老师进行实验方案可行性的探讨,确定实验方案后,学生则严格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开展实验。学生前期未接触过微生物学实验,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除通过在线课程观看相关的实验操作视频,了解微生物相关实验技能之外,在进行实验前,带课老师对实验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详细讲解与示教。在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建议8人一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实验,组内分工合作如(对样品的稀释,全组共用一套即可);组间合作如(培养基条件优化,每组进行不同的影响因素测定)。而基本技能如分离纯化、细菌染色是人人参与。学生进行实验,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在科研记录本上进行详细记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教师进行讨论,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将问题尽快解决。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对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最后按照校报论文的格式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文,并做好PPT进行汇报。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的考核采用实验报告、操作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报告占70%,操作部分占20%,书面考试占10%。实验报告占比包括过程性考核(如是否有迟到早退现象、是否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实验做完是否整理实验台等),实验报告按照学校学报论文格式进行撰写,而不是简单的对每个实验结果的记录;操作部分主要是考察学生最基本的一些微生物操作技能,是否有无菌概念、显微镜如何使用、细菌染色、培养基配制和细菌接种等,学生随机抽取考察内容进行操作考核;书面考试部分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参与该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后,能否结合所学知识,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一些简单的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设计。
2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教学效果
2.1提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开设该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他们能经常接触到微生物基本实验,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基本技能,100%的学生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染色、培养基配制和细菌的分离培养等微生物基本技能,同时还掌握了药学微生物的知识,如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等;实验书面笔试主要是考核实验要点和实验设计,传统模式下正确率一般在40%,经过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以后,正确率提高到96.7%。
2.2药学专业文献检索、资料阅读分析
本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是带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完全是学生自主进行。学生需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自主实施实验内容。参与的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首先通过查阅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Elsevier,SpringerLink,WebofScience等数据库,找出相关的文献,再进行文献阅读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文献查阅、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阅读相关文献后,小组讨论,设计并提出实验方案,与项目负责教师探讨项目的可行性,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与科研设计能力。
2.3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
该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不是简单的将几个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实验进行整合,它是一个连续性的科研型实验,综合多个知识点,并涉及多种仪器的使用,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学会仪器的使用;还有一些实验原理,如紫外诱变或者紫外杀菌原理,为什么紫外线对芽孢菌没有作用,让学生了解紫外线只作用于进行DNA复制的营养体,使得细菌染色体的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阻断细菌繁殖,而不能作用于芽孢这种细菌休眠体;PCR对基因扩增的原理,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展开思考才能获得结果,并指导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参与实验,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对传统教学的机械式灌输要牢固。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根据学校教务处反馈,开设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的班级的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的比例由原来的20%左右提升到86%,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比例明显增加,近3年该专业学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6项,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2项,校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6项;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胜奖”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各1项。另外该专业的考研比例也有所增加,2019年,药物制剂“卓越工程师”班32名同学,除4名同学就业和10名同学保研以外,其他的同学分别考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华西药学院以及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
2.4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本项目式教学综合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通力合作,不是某一个学生单独进行操作完成的。从文献查阅开始,就需要大家配合,分工合作,查阅不同实验的原理及步骤,而后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团队合作,如最简单的培养基配置和分装,有人做不同培养基成分的称量,有人溶解培养基成分并调节pH值,根据物理性状不同,又要加不同浓度的琼脂,而后分装灭菌。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发挥,分工合作,最终使得实验得以成功,这种自我参与后获得的成功喜悦会增加对实验的记忆性。
篇12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简称QSAR)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由结构活性关系(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简称SAR)发展而来的。QSAR是通过对已知结构且有生物活性系列化合物(如一系列有相同药理作用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进行化学信息学的计算,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之间定量关系,解释由于分子结构的变化影响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改变,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然后建立有效的QSAR模型,如果有新化合物的出现,且其结构数据已知,可以预测其生物活性,也可以优化结构改变现有化合物的结构以提高其生物活性。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化学毒剂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合理设计。在经历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定量构效活性关系在国际上已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肿瘤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全世界的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肿瘤的致病机制,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预防、诊断与治疗,但肿瘤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WHO文件显示:过去数十年中,全世界每年有近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估计2020年将升至1000万。对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和用抗肿瘤药物进行的化学治疗。抗肿瘤药物有“细胞毒”和促进分化等作用,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等,从而可以治疗或治愈肿瘤,而且由于其相对低廉的费用,被大多数肿瘤患者所接受。
尽管肿瘤的化学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但肿瘤的化学治疗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实体肿瘤占恶性肿瘤的90%但多数实体瘤如肺癌、肝癌、结肠癌及胰腺癌等还缺乏有效的药物;现有的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太大,缺乏选择性;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1]。
QSAR主要侧重于药物早期的研究和发展,为新药物分子的筛选的和设计开拓了新的途径[2],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对抗肿瘤药物进行定量构效活性关系研究,用生成与受体结构互补的配体的方法来发现可以针对特定肿瘤、特定靶点的非细胞毒类药物,使之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随着新QSAR模型的建立,极大地缩短了新药合成的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并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药物对特定肿瘤人群的有效性。为肿瘤治疗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肿瘤的化学治疗药物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抗肿瘤药物研究文献发表,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也予以高度重视和大量投资,美国就此专门成立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NationalCancerInstitute,简称NCI),成为了世界抗肿瘤的权威机构。
国内研发方向主要以含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的抗肿瘤药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以改善其药理学特性,如增加水溶性、降低毒副作用等;(2)以新的作用机理或作用靶点为指导寻找新的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3)发现新的作用靶点。在当前生物学的后基因时代,科学家们要面对数千个潜在的药物靶点,探讨它们与小分了化合物的相互作用;(4)加强定量构效活性构关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开发新药的技术路线发生了重大变革。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在新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它大大加快了新药设计的速度,节省了创制新药工作的人力和物力,使药物学家能够以理论作指导,有目的地开发新药。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采用生成与受体结构互补的配体的方法来寻找新药物;另一种是在受体结构未知的情况下,采用对一组具有类似活性的化合物建立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来预测生成新的化合物。
QSAR作为抗肿瘤药物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计算方法和常用手段,在新药的开发和研制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近半个世纪以来,QSAR研究对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及药物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物质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以寻求分子解释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下面就定量活性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的一些常见方法作简要地介绍如下。
1、二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2D-QSAR)传统的二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很多,有Hansch法、基团贡献法和分子连接性指数法等[3]。
其中最为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Hansch法。它假设同系列化合某些生物活性的变化是和它们某些可测量的物理化学性质(疏水性、电性质和空间立体性质等)的变化相联系的,并假定这些因子是彼此孤立的,采用多重自由能相关法,借助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就可以得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基团贡献法是Free-Wilson在对有机物亚结构信息和生物毒性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认为有机物与受体间的毒性效应是该有机物特定位置上不同取代基团毒性贡献的加和。Free-Wilson法仅适用于具有相同母体结构的有机物,常被用来对有机物进行毒性初评。
分子连接性指数法(Molecularconnectiveindex,MCI)是由Kier和Hall提出的。它是根据分子中各个骨架原子排列或相连接的方式来描述分子的结构性质。MCI是一种拓扑学参数,有零阶项(0Xv)、易阶项(1Xv)、二阶项(2Xv)等等,可以根据分子的结构式和原子的点价(δ)计算得到,与有机物的毒性数据有较好的相关性。MCI能较强地反映分子的立体结构,但反映子电子结构的能力较弱,因此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但由于其具有方便、简单且不依赖于实验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4~8]。
2、三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3D-QSAR)随着结构活性关系理论和统计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三维结构信息被陆续引入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中,即3D-QSAR。与2D-QSAR比较,3D-QSAR方法在物理化学上的意义更为明确,能间接反映药物分子和靶点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特征。因此,近十多年来3D-QSAR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研究方法也很多[9],比如分子形状分(molecularshapeanalysis,MSA),距离几何方法(distancegeometry,DG,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parativemolecularfieldanalysis,CoMFA),比较分子相似因子分析(comparativemolecularsimilarityindicesanalysiCoMSIA)以及虚拟受体(phesudoreceptor)等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CoMFA方法。
3、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方法来构建QSAR模型,都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其中又以启发发(heuristicmethod,简称HM),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简称SVM),基因表达式编程(GeneExpressionProgramming,简称GEP)比较常见。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是Vapnik[10]等人根据统计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通用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等实际问题[11-12],已成功地应用于分类、函数逼近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13-15];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是基于生物学遗传思想,保持了生物学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结果重现性,同时也能够进行“遗传变异”控制,最终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效果。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中外文文献选取数据来源。
2、理化参数与结构参数的计算。
3、具体的结构参数的分析。
4、SVM与GEP的方法研究。
5、定量结构关系式的建立。
6、定量结构关系式的验证。
7、得出结论和总结。
四、论文工作计划
3月中旬—4月初:选题。
4月初—4月底:查阅资料,熟悉实验原理及方法,准备开题报告。
5月10日:开题。
5月初日—5月底日:进行毕业设计实验,记录数据,撰写论文。
6月初日—6月中旬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任华益.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山东),2005,7(2):28-33.
[2]徐娟,王林编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QSAR和QSMR研究.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30(3):135-138.
[3]郭宗儒.药物化学总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08.
[4]BakulhHRao,ShyamR,Asolekar.QSARmodelstopredicteffectofionicstrengthonsorptionofchlorinatedbenzenesandphenolsatsediment-waterinterface.WaterResearch,200l,35(14):3391-3401.
[5]冯长君,堵锡华,唐自强.取代芳烃对发光菌、大型蚤、呆鲦鱼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应用化学,2002,19(11):1037-1042.
[6]秦正龙,冯长君.取代苯酚的定量结构-活性P性质相关性研究.有机化学,2003,23(7):654-658.
[7]堵锡华.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拓扑学.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29(2):155-160.
[8]AleksandarSabljiC.QSARmodelsforestimatingpropertiesof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requiredinevaluationoftheirenvironmentalfateandrisk.Chemosphere,2001,43(3):363-375.
[9]徐筱杰,侯廷军,乔学斌,章威.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VapnikVN.TheNatureofStatisticalLearningTheory.
NY:Springer-Verlag,1995.
[11]阎辉,张学工,李衍达.应用SVM方法进行沉淀微相识别.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2):158-164.
[12]张学工.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自动化学报,2000,(1):32-42.
[13]VapnikV,GolowichS,SmolaA.Supportvectormethodforfunctionapproximation,regressionestimation,andsignalprocessing.In:MozerM,JordanM,PetscheTeds.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MITPress,1997-09.
[14]马云潜,张学工.支持向量机函数拟合在分形插值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6-78.
[15]MullerK-R,SmolaAJ,RatschG.Predictingtimeserieswithsupportvectormachines.In:ProcofICANN97,Springer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1997:999-1005.
参考范文:
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质量的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堪忧,尤其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把关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重要保证。针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性,保证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本文详细讨论我院如何在加强多环节质量控制以及人才与制度管理方面,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献计献策。
关键词: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40-03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迫切需要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高素质、高质量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深化自主创新和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突破口。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贯穿整个医学研究生临床和科研的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涌现,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创新型人才来解决一系列的医学难题。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新型医学研究生,我院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研究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开展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控制和管理,本文将着重在我院对医学研究生开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成效进行探讨。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其思想,鼓励其敢于怀疑,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开阔眼界,启发科研灵感,激发科研的热情,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对其成果不求大,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按重点项目1.5万元,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每年9月开展申报,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前期工作基础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特色鲜明;(3)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4)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含省级)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在第二年5月,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不管实际“有”,事后束之高阁,进人档案,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规范制度化管理,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限期修改,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强化了制度约束,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http://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曾凡义,邓长生,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4):548-550.
[3]周利民,宋成文,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2011,(04):186-187.
[4]俞洋.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2013,(24):14-15.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10319)
篇13
一、我校中期考核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排周密,成绩良好
我校对研究生实施中期考核的时间定为第四学期末,在中期考核前,研究生学院专门下达了考核文件,对考核的内容、形式等做了严格的要求;各二级学院能按照学院文件要求,认真开展考核工作,分别制定了中期考核方案;成立了考核小组和考核复审小组,对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临床技能操作、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较圆满地完成了考核任务。临床医学院针对中期考核制定了各二级学科点的研究生中期考核方案,规定了临床能力要求和考核内容,并制定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基础医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科研课题的期中考核,重点检查跨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是否与授予学位相符,并对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保证课题能够按计划顺利完成。
(二)中期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跨学科招生存在隐患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由于我校尚有一些学科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如药学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导师是跨学科门类、跨一级学科招生,这种现象在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学科中尤为突出。从中期检查情况来看,这种跨专业招生对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隐患。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跨学科招生的导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很难对学生起到足够的指导作用;二是部分导师没有很好地履行导师职责;三是一些导师,忙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或对外合作项目,而无暇指导学生。另外,研究生三级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研究生培养质量令人担忧。
2.过程管理,宽严不一
我们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阶段性检测时发现在整个考核组织工作中有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过程管理不严格,对考核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基础管理不够,影响考核质量。不同学科命题的难度有差异,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的宽严不一。中期考核虽然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但中期考核结果未能拉开层次,未能使研究生经过中期考核后进行分流,未能真正将奖优汰劣的机制引入到培养过程中。
3.临床能力极待提高
我校的大部分研究生生源为调剂生,而且广西区外的研究生占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有些研究生是跨专业报考我校的,由于各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造成我校研究生入学时的临床能力参差不一;在中期考核阶段,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存在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临床诊断知识、临床轮转时间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些研究生至今仍未能完成二级学科临床轮转和三级学科临床定点培训等工作,研究生临床能力彰显不足。
二、完善中期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我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对我校研究生实施中期考核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按照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督导等方面不断完善中期考核机制,逐步建立有我校特色的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
(一)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有着主导地位,导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是研究生培养中最关键的因素,导师队伍直接影响到学术力量与水平,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保证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一要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按照我校制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规定》严格审核导师资格,导师遴选包括导师年龄、学历知识结构、近三年科研情况及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数、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是否曾协助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人员情况等内容。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导师遴选更为严格,要求导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和正高职称,具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及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尽量减少我校在研究生招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导师的培训。定期召开导师会议,对导师尤其是新增导师进行业务培训。要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制定遴选量化指标,重点对导师的基本素质、科研经费、现有学术成果、与著作、发明专利、获奖情况、指导研究生的情况进行评测。三是对导师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导师的科研经费、课题立项等情况,权衡研究生导师是否具备指导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导师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厅局级的科研课题,同时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出台政策扶持资助无课题的导师,特别是年轻导师,鼓励他们申报校级课题。对于培养条件良好,工作认真负责,既教书育人,又培养出高质量研究生的导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能很好履行导师职责,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导师将被限制招生。
(二)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我校目前培养的是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参加科学研究,参与临床的医疗活动较少。然而,临床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生需要经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经过临床实践来积累知识。从目前我国的医学生
就业现状来看,大部分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医疗工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因其侧重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与技能的培训而备受医院的青睐。相比之下,科研型研究生的就业面则相对狭窄,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我们要重视和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延长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导师和教研室应该根据每一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各个专科轮转的时间。要从基本功的训练开始,研究生应亲身参与诊疗过程,应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对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应能独立进行初步的处理,使研究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要加强对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和临床思维的考核。一是要加大对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出科考核力度。按照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考核,相关学科的全体研究生在同一天由同一批专家进行考核,使考核真正分出优劣,也使临床轮转得到研究生应有的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临床能力培养质量。二是要不断完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应在广泛征求临床专家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培养考核研究生的实际,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三是要制定多学科点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形成文件,规范管理。
(三)加强管理,强化督导指导,严格落实中期考核制度
我校于2010年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实施中期考核时,我校研究生学院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重点检查各学科的考核方案、考核人员组成、研究生临床轮转情况、研究生的考勤情况等方面,督促各二级学院将中期考核制度落到实处。我校要求各二级学院要规范考核管理,严格标准,合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落实科室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研究生的考勤制度,使临床科室对研究生的培养予以重视,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使其认识到高超的临床医疗水平建立在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缜密的临床思维之上。
三、结语
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已5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迄今为止,我们在临床能力中期考核方面所做的工作仅仅只是一种尝试,囿于主、客观的种种制约因素,还很不成熟。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总结完善,走出一条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规律、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之路,是我们今后将为之而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颜吉丽,刘军.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中期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12-114.
[2]周健,田宝鹏,张力伟.加强中期汇报考核,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638-639.
[3]杜振宗,宋剑非,夏学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华夏医学,2009,22(5):94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