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篇1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作者:刘伟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用“SOAP模式”。它是全科医生用来描述患者健康问题的一种格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套路”。s(subjec~vedata)是指患者提供的包括症状、主诉、病史等在内的主观资料。O(objectivedata)是指体征、辅助检查、患者行为和态度等客观资料。A(assessment)是指医生经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主客观资料做出判断。P(plan)是针对患者的健康问题制订的处理计划。

2教学案例选择

教学案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因此在编制教学案例之前先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教学案例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所选教学案例能够体现大纲规定的内容。二是教材,揣摩教材的知识点,掌握其重点、难点;以教材为参考,而又不被教材所限制。三是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即能够将已知知识融会贯通,又能从教学案例中发现未知,获取新知。

3教学案例编制

编制教学案例是对特定情境的描述,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 的实际工作能力。

3.1教李案例偏刹原则

3.1.1科学性 笔者认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应该科学地运用医学和护理术语,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各种资料数据应该准确无误。

3.1.2真实性 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临床实践叹

3.1.3典型性 典型教学案例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同时辐射相关学科理论和技能。

3.1.4问题设里的开放性与系统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过程又是学生系统运用知识和学习的过程叽

3.2编刹要求

3.2.1以’‘问题”为生线.突出矛后的对立和冲突‘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的教学不能算教学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教学案例。

3.2.2建构中心论题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教学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2.3建构现实生活场景教学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内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育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教学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教学案例所涉及的患者产生移情作用。

3.2.4建构完笠不生动的惰节教学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

3.2.5教学素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教学案例要揭示事件产生的背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相对完整的情节,使学生通过教学案例的详尽介绍知道所发生的一切。教学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做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教学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教学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做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3.2.6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教学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一种。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一个模拟的经验,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面对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并在课程讨论中获得学习效果。

4建构参与模式

4.1教李素例裸金讨论模式

通常教师提前1--2周将要讨论的教学案例和问题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资料,课堂上先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最后教师总结。在该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以组织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参与小组讨论,把握讨论内容的主旨方向,避免讨论偏离教学内容

4.2教李素例裸金导入模式

将教学案例作为先行组织者U呈现给学生,然后以教师讲授为主,从教学案例分析至得出结论,发挥烙印、理解的功能气

4.3片段穿插模式

片段穿插模式往往运用在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中的小片段教学案例为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学生在进行某项护理技能操作时,根据教学案例所给信息组织自己相应的沟通交流方式。另外,片段穿插模式还可用于课堂教学中;片段教学案例短小,涉及问题少,简明易懂,可用作课堂举例。

篇3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研究人的心智活动为机制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一切认知或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1]。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用来探究新知识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关于学习的认识观。而这一认识观在学习中体现较突出的即为数学建模,它是通过信息加工理论对现实问题运用数学思想加以简化和假设而得到的数学结构。本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融入现实问题的处理,结合教学案例,并提出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以及数学学习观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证实认知心理学思想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分析

2011年微软公司在招聘毕业大学生时,给面试人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有800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球重,给你一个天平,请问你可以至少用几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这个较重的球?面试者中不乏名牌大学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可竟无一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上来。其实,后来他们知道这只是一道小学六年级“找次品”题目的变形。

(一)问题转化,认知策略

我们知道,要从800个球中找到较重的一个球这一问题如果直接运用推理思想应该会很困难,如果我们运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认知策略,问题就会变得具体可行。于是,提出如下分解问题。问题1.对3个球进行实验操作[2]。问题2.对5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3.对9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4.对4、6、7、8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5.如何得到最佳分配方法。

(二)模型分析,优化策略

通过问题1和问题2,我们知道从3个球和5个球中找次品,最少并且保证找到次品的分配方法是将球分成3份。但这一结论只是我们对实验操作的感知策略。为了寻找策略,我们设计了问题3,对于9个球的最佳分配方法也是分为3份。因此我们得到结论:在“找次品”过程中,结合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这一特点,重球只可能在天平一端或者第3份中,同时,为了保证最少找到,9个球均分3份是最好的方法。能被3除尽的球我们得到均分这一优化策略,对于不能均分的球怎么分配?于是我们设计了问题4,通过问题4我们得到结论:找次品时,尽量均分为3份,若不能均分要求每份尽量一样,可以多1个或少1个。通过问题解决,我们建立新的认知结构:2~3个球,1次;3+1~32个球,2次;32+1~33个球,3次;……

(三)模型转化,归纳策略

通过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到生活实践,我们知道800在36~37之间,所以我们得到800个球若要保证最少分配次数是7次。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的具体表征和加工过程即为编码。编码并不被人们所觉察,它往往以“刺激”的形式表现为知觉以及思想。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固有的知识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概况能力将为数学建模中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建模中认知心理学思想融入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3]。数学是人类在认识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它起源于现实生活,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并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它要求人们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并通过感知、记忆、理解数形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认知模型或者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模型通常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客体的头脑,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支配。

(一)我国数学建模的现状

《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模型思想这一核心概念的引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向。其实,数学建模方面的文章最早出自1982年张景中教授论文“洗衣服的数学”以及“垒砖问题”。虽然数学建模思想遍布国内外,但是真正将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从生活事件中抽取数学素材却很难。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应用,通过提取已有“图式”加工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方式内化形成客体自身的“事物结构”,其不仅具有解释、判断、预见功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4]。

(二)结合认知心理学思想,如何形成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效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数学的知识结构是前人在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大纲、教材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语言、数字、符号等形式详细记述的。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将教材中的知识简约化为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叫作客体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心体验以及有限的信息加工容量让我们不得不针对内外部的有效信息进行筛选。这一过程中,“注意”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只有将知识结构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增加“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才能够形成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根据不同构造方式,形成有利认知结构。数学的知识结构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它是形成不同认知结构的基础。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则是通过积累和加工而来,即使数学的知识结构一样,不同的人仍然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这一特点取决于客体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因此若要形成有利认知结构,必须遵循知识发展一般规律,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顺序性,考虑知识的积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认知心理学思想下的数学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已知的、所碰到的信息和他们在学习时所做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如何将数学知识变为个体的知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即如何将数学的认知结构吸收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即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观,这一课题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那么怎样学习才能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或者怎样才能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认知心理学知识,提出数学学习观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是“双向产生式”的信息

加工过程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提取已有“图式”将新输入的信息与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有效联系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6]。可是,当客体对于已有“图式”不知如何使用,或者当遇到可以利用“图式”去解决的问题时不知道去提取相应的知识,学习过程便变得僵化、不知变通。譬如,案例中,即使大部分学生都学习了“找次品”这部分内容,却只能用来解决比较明确的教材性问题,对于实际生活问题却很难解决。学习应该是“双向产生式”的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的灵活性在这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习时应遵循有效记忆策略,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有联系的其他知识结合记忆,形成“流动”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案例中,求800个球中较重球的最少次数,可以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对3个球和5个球进行分析,猜测并验证出一般分配方法。这一过程需要有效提取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拟合构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知识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具有层次化、条理化的认知结构

如果头脑中仅有“双向产生式”的认知结构,当遇到问题时,很难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条件。头脑中数以万计“知识组块”必须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提取效率的层次结构网络。如案例,在寻找最佳分配方案时,我们可以把8个球中找次品的所有分配情况都罗列出来。这样做,打破了“定势”的限制,而以最少称量次数为线索来重新构造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水平,使知识结构更加具有层次化、条理化。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头脑中信息量的增多,层次结构网络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加强记忆的有效保持,巩固抽象知识与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使思维在抽象和现实之间灵活转化。而这一过程的优化策略是有效练习。

(三)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具有有效的思维策略

要想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头脑中还必须要形成有层次的思维策略,以便大脑在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中,策略性思维能够有效加以引导和把控。通过调节高层策略知识与底层描述性及程序性知识之间的转换,不断反思头脑思维策略是否恰当进而做出调整和优化。譬如,在案例中,思维经过转化策略、寻找策略、优化策略、归纳总结四个过程,由一般特殊一般问题的求解也是思维由高层向底层再向高层转换的层次性的体现。

篇4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四性一体”的要求。所谓“四性”:一是体现基础教育学习的完善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基本技能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体现高等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体育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四是体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一体”即按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六年课程体系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即: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从课程体系来看,一师范体育系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辅修课程六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高中所有科目文化课程)、教师技能课程(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中外教学思想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实践教学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58.8%,专业课程占16.5%,选修课程占9%,实践课占15.9%。第一师范体育系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教学计划表从课程结构的课时分配比例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选修课程程的学时比为:8:3:2:1,通过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综合,着力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一师范体育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课程的安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三年制、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区别,没有突出其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资源有待优化整合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各个系部教师,对于六年制课程任课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部”统一管理:对课程有机编排,对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注意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调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有序衔接。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教师技能形成的特殊性,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4]。1.2专业理论课时偏少,不能覆盖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课顺序有待调整教学计划仅开设了6门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不能涵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专业学科构建不能反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后的发展,建议增加《体育史》、《体育伦理学》、《体育营养》课程,以增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开设的《学校体育学》、《小学体育教学论》针对学生学校体育授课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应在调整到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开设,教学计划中把《学校体育学》放在大二第一学期,而且六年制的课程计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养三年制、四年制课程计划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用书相同,不能体现初中起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特点。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授课教师深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基本上都是从理论角度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前沿发展动态;同时只有注重教师培训与学历的提升,全面提升系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而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来感受教师这一角色,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得尤为重要。如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4注重学生师德培养,实行人性化管理初中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是第一师范就初中起点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正确的引导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要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钟小燕石岩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篇5

1.教学案例是什么

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案例的开发和应用最早见于西方医学界,后来,军事和法律界,特别是工商管理教育对案例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上世纪70年代起,案例教学为教育界所借鉴,被教育理论工作者迁移至教师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

尽管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的教学事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案例,能够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例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是教学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例

教学案例应是一个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实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课后访谈、某一教学事件的个案追踪、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行为观察的结果等。也可以包括课前集体备课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讨论。但不管选择什么内容,教学事例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才具备反思、分析和提炼的价值,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是能引发老师思考与讨论的事例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但一个仅让你自己有深刻记忆的教学事件不一定能成为案例素材,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2]只有能引起多数老师的关注、思考、反思,带给读者启发和借鉴的事例才能成为案例素材。

(3)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顾泠沅先生说“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在叙事中呈现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方法,渗透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并将教育思想隐含其中。它呈现的是教师如何用行动回答教育中的困惑。因此,“它所提供的各种来自实践的相关的原始资料,可以成为建立各种教育假设的基础,也可以作为验证教育理论及推理的来源,以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

因此,教学案例是集理念、实践与反思于一体的教学事例,这个事例不仅包含对教育情境的描述和教学过程的记叙,还包含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它用叙事的方式记叙、挖掘和展示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案例不是什么

(1)教学案例不是教学实录

很多老师把教学实录等同于教学案例。其实,实录和案例是有区别的。教学实录是将教学过程完整或片断地以文字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真实完整而且不能加以选择加工,原汁原味地再现是课堂实录的特点。教学案例则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主题,从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某些内容、环节、细节,放大、聚焦、叙述和说明。有选择的加工,故事性的描述,鲜明的主题是它的待点。“教学实录的特点是‘录’,讲究‘原汁原味’,成败得失均在过程记录中自然体现,由读者自己去分析、评论、借鉴。教学案例的特点是‘例’,即必须让读者能够由此即彼,举一反三。”[4]

(2)教育叙事不是教学案例

有老师疑惑,教育案例不也是在讲故事吗?它和教育叙事有何区别?教育案例是真实的叙事,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是给读者详细地述说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几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让读者有所感悟。“一般不阐述新的教学理念或构想,也不直接倡导教学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5]教学案例强调理性分析,要通过事件提出问题,细致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教学观点或实施策略,提出进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常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3.教学案例不是教学论文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观点、总结经验,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教学论文直接摆明观点,用事例来印证观点。“教学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6]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从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看,一则完整的案例通常包含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部分。

1.背景说明

主要交代教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为后续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奠定基础。特别是围绕主题和对后续的分析有作用的背景要特别交代和说明。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描写你遇到的难题。第二,提供案例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教师情况、教学起因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这次教学或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等。第四,可以简要分析介绍教学内容。

2.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一要完整,二要细致。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是对教学事件的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这个完整并不是指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把一个教学事件从头到尾地讲述出来,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具体的情节,要把事件中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起因、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都要完整细致地描述出来。有的地方还要适当加入细节和心理描写,说明当时自己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做。让读者了解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

3.分析讨论

教学案例中的分析与反思是案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说清行为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自己依据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第二,判断真伪和价值。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价值何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感悟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支撑理念。第三,提出假设和对策。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改进实践中的教学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不能浅层的“就事论事”,而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境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尽可能多地挖掘故事中教育学意义的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偏离主题,反思分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4.总结提炼

分析反思是“就事论事”,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评点,而在总结提炼部分,除了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出从事件中领悟到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后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是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变革行动策略,要基于教学事件做出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步骤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背景、典型生动的事件、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提升或行为策略。其基本的写作步骤是:

1.提炼主题,收集素材

教育案例首先要有鲜明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案例的主题,是案例结构与内容选择的依据,有了主题,才能在叙述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确定案例的主题时,教师应从事件发生中最突出的、最鲜明的内容中选择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问题进行聚焦和提炼。可以在背景交代后,就鲜明地揭示出主题,下面的描述和分析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也可以在后面的叙述分析中逐步将主题凸显出来。主题确定后,再确定是用一个事件还是几个事件或片段作为案例内容;是用说明的形式还是白描的手法呈现案例;是用“实录+反思”的方式分析案例,还是边记叙边评析,这些都需要根据主题的特点来确定。

主题和结构确定后,要围绕主题收集素材,优秀案例的特点是寓普通与特殊性之中,以小见大,案例素材可以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来,可以是捕捉身边的案例,也可以在阅读中收集案例。可以记录成功的精彩,也可以分析失败的教训,但教师在选择时始终要追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我选择这个案例能够反映我的问题、表达我的思考吗?”

2.情境描述,理性分析

情境描述部分是教师用某种话语方式来再现自己的教学经历,再现不仅要还原当时事件发生的情景、具体过程,还应该有师生的内心活动,有对立冲突还有解决的办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用故事情境引发老师思考。所以,对带有问题情境的描述要求有故事情节、中心突出且有典型性。叙述时要突出主要事件,舍去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不仅要描写语言、行为还要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对具体关键性的细节更要描述清楚,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评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细节的看法可以穿插在叙述中,对事件的整体看法最好放在文末集中表达。”[7]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应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探讨,要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不要过分集中于个别情况或特殊问题。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

3.总结提升,实践追问

如果说分析的过程是“就事论事”,总结部分就是“就事论理”,就要对案例描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总结出教学行为后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运用教育教学技能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和“行之必然”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改进教学行为,将“无法预约的精彩”变成“必然出现的精彩”。

四、审视教学案例的多重视角

从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来看,教学案例可以有多个剖析视角。(见图1)

从教育理论的建构角度看,撰写教学案例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教学案例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情境层,经验层和理论层。情境层是对于教学过程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和细节的叙事与描述;经验层是对情境知识的讨论,对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理论层则是探究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经验在更大教学范围内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

从最后呈现的文本来看,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版块;在这些版块中,通常运用叙述表达、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表达方法。

从写作步骤看,教学案例大致要经历“提炼主题、搜集素材”——“描述情境、理性分析”——“总结提升、实践追问”几个环节。在“提炼主题、收集素材”过程中,教师对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条理性的梳理、提炼和加工;在“描述情境、理性分析”过程中,教师重新回到事件当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审视和理性思考;而“总结提升、实践追问”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案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用实践者的经历创造教育的精彩和艺术的过程。

从案例写作中教师行为发展的变化看,撰写教学案例,让教师关注到教学的点滴事件,反思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调整自我教与学的行为,经历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行之必然的升华,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五、创生教学案例的行动策略

从文本角度说,写出一个主题明确、情境真实、叙事完整、行为典型、问题凸显的好的教学案例并不是最困难的,如何饮水思“源”,跳出“写作技术”层面,走向教育生活的改变,用行动发现和写好教学案例呢?

1.善于审视和发现——建立案例意识

教育案例的叙写始于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也就不成其为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审视日常的教学生活,培养自己捕捉问题的能力,从熟悉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形成强烈的案例意识,养成善于思考、随时捕捉的习惯。只有具备强烈的案例意识,才能善于发现和洞察自己身边具有案例意义的事情,并有意识地对此加以阐释、分析、反思。这是课堂教学案例成功开发的前提条件。

2.勇于探索和行动——坚持行动研究

案例开发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不断反思教育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案例不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在教师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形成的。”[8]要想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教师要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带着研究者的意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每堂课的精彩之处或缺憾之处,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件的本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行动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精彩的案例才会信手拈来。

3.学会分析和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案例以教学情境作为基础,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蕴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撰写案例,不是一个倒带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以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澄清,关注自我经验、文献见解、学生收获等,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更新理念,改进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4.乐于分享与创造——建构“扎根”理论

教学案例不是为了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而是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并从中获得对教学新的理解。“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大量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9]

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教学中的点滴事件发现问题,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法;有意识地梳理经验,并进行归类;提炼出观点和教学行为改进策略,再到实践中运用验证,如此循环上升,就能逐渐获得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并逐步实现建构起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扎根理论”。这样的理论因其具体而对实践更有价值。如果再能把这些案例和同行、专家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评价,就更能促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视野走向广阔,实现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创新。

总之,撰写教学案例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过程,而是给了教师们一个契机,让教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精彩,创生理论,从一个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走向研究者,在教学中发散自己绚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6]张肇丰.谈教育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张翼.教学案例与教师发展[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

[3]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4][5]段志东.教学案例写作中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篇6

(一) 讲授模块

一些专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章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学生的差异与差异教学》、《学生差异测查》、《目标课程计划》等章节。

(二)自学模块

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学生通过自学或者互助能够学会,教师则通过一定的方式测查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如《辅导训练及课外活动》、《同学间合作互助》等章节。

(三)研讨模块

一些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联系密切而又能体现差异教学特点,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如《开发每个学生潜能》、《超长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育》等章节。

(四)检验模块

采取答辩、撰写论文、试卷测查等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差异教学的特点、意义、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能够主动接受差异教学思想。

二、行为培养

学生虽然接受了差异教学思想,而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也并非易事。具有了差异教学的思想,但不一定就必然导致正确的教学行为,为此课题组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差异教学行为:

(一) 见习体验

到中小学观察任课教师、班主任是否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将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资源开发利用。

(二)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到职业学院、职业中专学生中做问卷调查。

(三)访谈

学生到自己熟悉的学校做访谈 ,了解中小学教师是否实施差异教学。

通过见习调查,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会毁掉学生。

三、策略和方法培养

学生具备差异教学的思想、养成差异教学的行为,还需具有差异教学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差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课题组采取四种举措:

(一) 课堂学习研讨

课题组通过《差异教学策略与方法》系列讲座,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学生从理论层面进行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差异教学能力培养。

(二)观摩优秀教师录像课、随班就读现场课

观摩优秀教师及随班就读现场课,让学生去感悟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观摩研究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既关注全体学生又照顾个体差异学生,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的策略方法。

(三)分析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哪些教学环节运用了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运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经过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学生对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反复咀嚼,细细消化。

(四)学生设计教学案例

学生设计教学案例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胸中要有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及方法。

(五)教学实践

分为两个环节:

1、 模拟课堂训练

以实习小组模拟课堂演练,把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学实际,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帮助,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教学实施教案。

2、 教学实习

学生直接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和方法去进行实战教学,将掌握的差异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7

2.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

完善岗位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

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通过恶补专业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以高带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集中困难,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及时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也离不开科研,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所以,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篇8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彭聃龄. 21 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2]莫 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3]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

篇9

职业心理课对高校学生对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职业心理课是一门关注人们医生的职业发展,它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使人们理解职业生活,主动地去追求职业成功。职业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持和促进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上进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员工获得高满意度,获得自身的幸福。职业心理学帮助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职业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如此使得该门课程比较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证实。

1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主动和创新精神,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方式,争取在课堂中使得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感与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体验过的知识可以学习到80%,听到的知识能学习到15%,阅读的信息却只能学习到10%。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得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稳固在我们的脑海里。

1.1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和关注点,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视频、真实的情景体验、小组的调研体验以及生活体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探索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素质。

1.3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以及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职业心理学测验

职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职业选择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同时也是具体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自我的职业信念我们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信念测量工具―克伦巴兹的《职业生涯信念问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了解自我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进行《萨柏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找出自己的(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人职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找到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是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职业选择方面,对我们气质进行测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16PF量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霍兰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职业选择中,除了了解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及其相关的测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选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职业选拔的测量技术,比如笔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以及履历档案分析。了解面试中结构化面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特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了解人才选拔与晋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心理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职业心理测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后,教师需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把测试结果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以测试结果为准,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2.2职业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教师对案例的导入、阅读与分析案例、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案例符合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在该过程中,鼓励学生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与协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结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案例学习,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任走过的弯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案例分析中体现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点。

2.3职业心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开展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视频,相对于单纯的讲课,视频有着内容丰富、画面多彩、调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动机。在讲授商务礼仪、面试技巧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面试招聘模拟中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学生分组,每组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据任务要求,让每组学生中分别扮演HR、宣传人员、问题设置者、面试者。学生利用计算机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面试问题和宣传海报,以及如何选拔人员,同时学生制作出简洁、大方、内容充实的简历。通过模拟招聘面试,学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维以及面试中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制作简历,正所谓一举多得,相比起单纯的讲授招聘,实际的模拟学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了解理论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模拟进行点评,点评结合实际和理论的运用,点评要到位,到点子上。

2.4职业心理调研体验

职业心理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讲到职业员工满意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满意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满意度的概念、满意度的特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满意度的效应和满意度测评都有了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授员工帮助计划(EAP)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调研员工帮助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应用和危机干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调查员工的心理咨询状况和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了解EAP计划包含的内容以及EAP计划时如何进行的,了解EAP计划中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EAP计划中危机干预服务的调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重点分析当个体面对某一件事件或境遇,无法利用个人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解决困难时,EAP实施者如何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如何进行干预。通过对EAP计划的调研让学生自己对EAP计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有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调研活动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通过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协商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接下来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在职业心理学的具体调研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调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职业心理日常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两种形式:比赛体验和生活体验。

比赛体验主要是学校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职业类竞赛。课堂讲的理论终归于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职业心理的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是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需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以及职业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评估与反馈。对职业目标确定需要学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时学生可以采用学到的多种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鲎晕遥SWOT分析等等。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职业的分析,通过调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他人介绍等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途径的运用对于课堂的知识的加强以及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同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服性将加强,通过职业模拟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知识融合起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生活体验顾名思义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同学交往中。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才能了解一个活动是如何策划、进行宣传、如何组织起来的。比如学生担任心理协会的会长,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对心理健康月的活动进行策划,什么时候进行宣传,如何宣传,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与实体,如何沟通下属,如何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何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等。只有在实施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看到的和实际运用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知道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学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运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认知、情感、行为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心理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篇10

1 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师生优势互动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知识单向流动,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授课中 “自我说教式”的讲解和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双向交流,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又由于案例本身是有一定情节的典型事例,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改变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为主动进取创设了条件。

1.2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抄、课后学生练、学期结束考试,没有生活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可能记住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内容、策略和方法等,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而案例教学把案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生活体验。多种案例又蕴涵着各种理论知识点,理解了案例解决方法就可以深入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去帮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激发思维,努力创设思考的空间,激发想象,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事实上市场营销案例的答案本身就不一定是唯一的,因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答案自然就不会相同。所以应重视让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和分析的具体思路正确与否,而非答案的唯一。这样学生将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锻炼,从而学会求知、做事、思维、创新。

1.4 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那些固定的理论知识、原理和规则的获取和掌握。借助于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提升学生将思想准确、及时地对外描述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参与讲座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种能力的效果。

1.5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一般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各有分工,而案例分析成果评定是以小组为单位,因而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营销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学生工作后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这样的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实现。案例教学作为一项群体活动,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2 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2.1 明确教学目标

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教学目标可分解,既要清楚通过案例解决营销活动中什么层次上的什么问题,又要明确体现出学生解决营销问题时所显现的能力水平;既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态度的改变,又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和状况。

2.2 精选市场营销典型案例

上好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案例选择要紧密联系现实企业营销实践,收集真实的、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运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又可以了解社会营销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2.3 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讨论话题的充分准备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出现课堂秩序的混乱。选取适当案例后,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任务。设计任务时,要由易到难,不求过于复杂;任务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分析时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任务设计要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理论相一致,不可牵强附会,往往一个案例可以用来说明多个理论,教师需对此进行把握。

2.4 案例的讨论

针对所收集的资料与学生事先学习的知识,进行现场案例的论述和分析讨论。通常情况下,案例分析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集中群体的智慧,使得案例分析角度多样化、观点全面化和方法周全化。这样可节省时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和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既要防止“一人操办”,还要防止“搭便车”。一般来说,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5 人左右为宜,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组成,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与组织。

2.5 总结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教师应做简要总结,归纳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对好的思路与独到见解加以肯定,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进行再次分析和讲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合作讨论的过程。

3 对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3.1 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2 要鼓励创新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这是好事,对于教师要加以鼓励,而不应对学生设定框框,更不能否定学生加以指责和批评。

3.3 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优点,但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仅用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还应与其他教学法如讲授教学、模拟教学等相配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其组合,以实现市场营销教学目标。

3.4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继续培训制度

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目前情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水平。

3.5 建立市场营销案例库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案例建设问题,建立市场营销案例库特别是本土化案例库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许多营销问题都与国外的不太相同,本土化的市场营销案例能反映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的选择要难易结合,与高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目的相适应。第二,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效性,使营销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以减少理论的滞后性。第三,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激发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3.6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以课堂讨论为主,缺乏真实感。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营销知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去了解、熟悉营销实践。学校要建立固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场所。

参考文献

篇11

一、培养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呢?下列三种途径被证明是有效的:第一,要支持幼儿教师反思的需求,把反思作为一种激励教师检验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为他们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二,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家长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教师可通过所呈现的典型反思案例,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第三,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

二、高效的职后培训

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方式更有效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尽管现在的培训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职培训的目标逐渐从学历补偿向能力提高发展,内容上由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的学习向实用性、多样性、全面化、综合化的学习转变,在方式逐渐走向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去年7月份的园本教研培训我们也尝试了新的培训方式即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教师培训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指的是个体卷人群体活动的状态,既包括个体是否在场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人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填写图表、画图、互相访谈、辩论等游戏和联系。上次培训中就是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的,效果非常好。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教师投入到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中,感悟主动学习、共同建构的真谛;在培训者的支持和引导下,感悟到如何改变教学与知道方式,促进学习者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学习。每一个专题培训活动,还侧重于某一两个学科领域的经验建构,增进教师对学科领域基本性质和关键经验的把握。而“换位体验”则更多地增进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解。 在未来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我们也会不断尝试新的、更有效的培训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开发在这里指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包括所有课程要素的活动,如环境的创设、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评估、师幼互动等。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开展的概念,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开发的权力逐渐由专家转到教师手中,教师成了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课程开发是一个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融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参与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在园本教研中获得专业发展

现阶段,任何一个幼儿园其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都不可能得到很多外援的帮助,更不可能依赖外援。应努力打造和培养幼儿园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加重视教师经过培训之后,在园内进行集体研修,将在专题培训中获得的新理念、新策略付诸实践,即进行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研修。主要特点有:1)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这是园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态;2)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用科学研究的方式研究和开发案例,这是园本教研的有效方式;;3)教师得到有效的专业引领和促进,这是保证园本教研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园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讨论的一个平台,能促进教师间的共同建构,共同成长。我们希望这一有效途径能不断充实、丰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篇12

为什么把“摆好心态”放在第一位。很多青年教师想要通过教育科研成名、成家。但是,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履历,哪位“大家、名家”是一蹴而就的呢?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坚持着走下去,最终获得成功的。青年教师必须相信“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不用功利性的眼光对待教育科研。青年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应具备六大基本科研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永葆进取心;要探索创新,要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成为精明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其带有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有这些素质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白天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空闲的时间进行阅读,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我常常在晚上九十点钟以后看书,渐渐地养成了睡前读一会儿书才入睡的习惯。有时读着书感觉自己对某个观点有话可说,即使很晚了还会从床上起来,把自己的一些思考通过电脑记录下,甚至很多时候忘记了时间。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洗把冷水脸,早早来到学校。在这种“枯燥”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坚持。这种坚持也使我受益匪浅,很多发表的文章都是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形成的。

二、理论学习: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的可靠基石

青年教师想要从事科学教育科研,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等,能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开阔视野,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对照自己的薄弱之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形成新的见解与观点,获取教育科研的成果,并把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得视为自己工作实践的一种目标与动力。“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的确,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读一些理论的书籍可能会比较难懂,但是只要你把半懂不懂的书读过了,你就进步了。关于读书,我不认为只读一遍就能读出多少精髓多少内涵来,读书是需要慢读深思咀嚼出来的,在读书时还要写点读书心得。现在,我在研究课题时把阅读理论与实践参照着,在阅读中感悟着教育科研的点点滴滴,效果很好。

三、尝试写作: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的必由之路

世事都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作为教育科研的“新人”,青年教师应该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并积极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由于青年教师理论功底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经常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能力,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年,为了使自己适应学生的需要,我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把许多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了下来,投给了报刊杂志,结果有了稍许收获。先后在《教学与管理》《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基础英语教育》《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了一百多篇、近十万字的教育教学论文。2011年破格被评为吴江市教科能手,吴江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从事教育科研的兴趣,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念,促使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篇13

2.选用案例(教材)要面向社会、市场、广告业,形成学术研讨氛围。选择好教学案例。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教师能否把握案例取决于教师对案例涉及的环境背景是否了解,对案例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否掌握,对案例涉及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而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所描述的是否为其身边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提问题是否为其经常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案例学习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其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从案例的来源上说,工商管理案例取之于真实的公司经营等方面的事件;法律案例取自于某一时间的判断;而广告案例更多来自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情景。因此在广告案例的选用上,注意5个“性”:(1)案例选取要注重针对性,(2)案例选取要注重时效性,(3)案例选取要注重典型性,(4)案例选取要注重生活性,(5)案例选取要注重学术性。

选用学术上有争议的案例,如娃哈哈十五年沉浮(品牌定位与销售网络、非常可乐的市场命运);中国“海尔”品牌如何走向世界;国内外广告节金奖作品讨论。

二、广告案例教学课重在研讨

1.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自主性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课内课外的学习讨论为主的教学活动。基于这样一些基本理念,本课程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求学生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建议学生不仅看课外书籍,还应从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新科技媒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因为对案例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积累资料,因此要求学生从平时就开始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并持之以恒。

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张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市场中去用心观察。我常常告诉他们去逛超市大卖场,观察营销中的各个环节,关心快速日用消费品的促销情况;户外广告的大发展,看经济的繁荣对人流的变化;看展览,注意会展业对广告业的拉动。用心看的话,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咨询和启发。譬如像“肯德基”为什么总跟“麦当劳”在一块儿?他们选址是否有什么讲究?为何生意总那么红火?今年街上流行什么样的服饰?第三,锻炼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广告策划人必备的基本才能。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个人的“自我推销”,在每次上课时我要求要有三位同学对全班案例学习,进行小结或谈体会;介绍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和学习的心得;评价一些优秀的广告作品;展示自己的业余创作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还通过小组以比稿的方式开展竞争,既激烈又放松,让大家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广告创意实战演习。

第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会做人。鼓励他们成为“杂家”。广告教育实际是“通才”教育。除了专业课之外,音乐、舞蹈、书画、电影、计算机、生物技术等所有最新的时尚都应是关注的焦点。

2.两种教学基本程序。(1)下发教师挑选的广告案例,附上几个思考题供参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课外)—叫、组代表课堂发言——各小组成员即兴发言——或逐一点评,或总体总结。(2)学生课外寻找亲身实践过的选题——课堂评点自选案例——学生评点、评议——小结。

3.作业与考试。作业:学生为课堂讨论拟写发言稿,学生自寻,教师指定的某类选题的案例作分析归纳该类选题策划、表现的规律;或教师课堂指定完成的三次作业题目。考试:(1)指定案例的分析与点评,撰写小论文;(2)以小组为工作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项目。

如我在广告系大三班的广告案例评析课上,就曾尝试完全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为教练指导,以班级为单位,做一个《脑白金广告案例分析》——重塑脑白金的品牌形象为项目的方式。以比稿方式,经过竞争,产生出学生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策划、控制与实施。然后再把学生分成六组,分项目负责人也是学生。三周时间中,学生们日夜奋战,最终拿出了共57篇的案例分析报告,最后合成一个全班性的作业。每个小组的作业在班级上进行交流,老师拿出评分标准,供每个学生打分时参考。分视觉说服力20%,分析创意力20%、题案制作20%,应变能力15%、团队合作25%共五个方面。

在作业圆满完成后,学生纷纷有话要说:“我们用了百分之一千的努力、激情来投人的。”“此课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是一次最接近实战的演练。从市场调查、品牌策划、广告创意到媒体投放,我们把已学到的知识各尽所能投入到品牌的塑造中,而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这个工作完成的。”“我学到了不少超越理论的实际知识,比如,怎样调动所学的知识来阐述报告的内容;怎样通过各种手段挖掘未被发现的潜在的新思路;怎样深入了解和分析一个实际品牌及其营销策略;怎样在该品牌处于危机状态的情况下挽狂澜于不倒;怎样在同学间,小组之间做到默契配合;以及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广告人。所有这些是非课堂上所能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