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交通治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交通治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交通治理论文

篇1

(三)在治理辖区交通堵点乱点中注重调动社会力量,疏堵并重管理。康山中队辖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既有城市道路,也有农村道路,其中还有不少的交通堵点乱点。对这些交通堵点乱点的治理,康山中队依靠街道党委、政府,加强部门配合,注重调动社会力量,疏堵结合,分而治之。如针对农用车占道乱停车,康山中队首先从农用车主的经营需求入手,摸清底数,再主动向街道汇报,为车主落实新的停车场地,并由街道出资完善该路段的交通标志标线。停车场地和禁停标志标线等落实后,康山中队按照“先礼后兵”的原则,先劝告,对被劝告的车辆和驾驶人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引导其有序停车,开展两次劝告式执法后,会同街道行政执法大队开展了集中行动,对违法乱停的农用车、货车一律进行处罚。目前,该路段农用车、货车占道乱停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整治中没有出现一起投诉,更没有因整治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四)在强化交通安全源头监管上狠抓主体责任落实,管理服务并重。源头监管是交通事故“控大压量”的主阵地之一,也是重中之重的基础性工作。康山中队辖区有浙北高速客运中心、3家客运企业、2家危化品运输企业,警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通过督促和帮助企业落实内部日常监管,落实运输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交通安全源头管理。康山中队按照“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理念,换位思考,变监管为服务、变强制为利导,在宣传教育、平台监管、车辆违法告知等方面努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增强企业做好内部交通安全工作的信心。如在2014年的亚信峰会交通安保工作和南京青奥会交通安保任务中,康山中队变以往的单纯管理为“管理+服务”,落实民警定点联系企业制度,经常深入企业开展指导检查、宣传教育和提供车辆违法通报情况,做好每天往沪往宁方向客车的安检登记工作。两次重大安保任务期间,辖区重点运输企业没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五)在加强学校交通安全工作中发挥个体优势,培育特色亮点。康山中队辖区现有1所小学,共有在校生20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康山街道辖区,农村生源较多。该校交通安全工作特征明显:一是学生接送量大面散,交通安全隐患较多;二是学生生源地域差别大,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参差不齐;三是作为新建校区,学校硬件条件好,开展交通安全情景教育基础条件好。康山中队充分发挥该校开展交通安全工作的优势,主动争取上级特别是支队的支持,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示范课题——移动式交通安全情景教育装备常驻学校,大大增强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同时,交通安全指导员定期深入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开学初、放假前、“六一”节等重大时间节点,均组织民警开展“送教上门”活动,重点教授安全乘车常识,教育学生自觉抵制“黑车”,并通过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放文明交通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将交通安全宣传带向周边农村,增强学生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

(六)在加强交警队伍建设方面坚持“软硬兼施”,提升队伍精气神。康山中队以培育团队精神为主线,从改善办公、生活条件和加强内部教育管理入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增强民警的归属感、荣誉感、凝聚力,提升队伍精气神。把营造良好的警营环境作为拴心留人、增强队伍归属感、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大力推进文化育警和生态警营建设,中队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民警、协警“以队为家”,并通过好的环境换来好的心境,以好的心境换来好的职业操守,以好的职业操守换来群众的满意。同时,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协警捆绑式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要求,确保严管队伍。经过多措并举,民警、协警的职业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4年以来,康山中队民警先后多次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投诉量同比下降31%,队伍始终保持“零违纪”。

二、康山中队构建民意导向型交通管理警务新模式的经验

(一)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做好交通管理工作的最大保证。近年来,康山中队围绕构建民意导向型交通管理警务新模式的目标要求,以民意领跑警务,把群众的期待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重点来落实,如乱停车问题、元宝山公墓清明期间的交通问题等。由于紧紧围绕群众的要求和期待,构建民意导向型交通管理警务新模式,使得康山中队在主动进行管理时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在治理乱停车问题的初期,也出现了一部分车主堵路和集中到康山中队反映诉求的现象,但在保障了车主能有地方停车这一基本权益后,先劝告后处罚的执法管理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配合,乱停车现象也得到了彻底的根治。

(二)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是做好交通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近年来辖区破解交通管理难题的典型案例来看,在解决很多难点问题时,均无一例外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而整合这些资源的正是康山街道党委和政府。康山中队通过主动争取街道党委、政府的支持,调动了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中心、村“两委”、社区、行政执法、城建、辖区企业等力量参与交通管理工作。如由于争取到街道党委、政府对康山中队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元宝山公墓清明交通安保和七里亭路乱停车整治中,街道为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不仅投入超2万元,还协调增加管理力量和落实后勤服务保障。此外,康山中队的生态警营建设也得到了街道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投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交通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交通管理工作的创新破难和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做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交通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为做强基层基础工作,康山中队一方面摸清辖区的人、车、路等交通要素的底数,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日常工作网络,依托康山街道的基层组织,推动建立民警联系村、联系企业、联系社区、联系学校联系重点路段的制度,使村、企业、社区、学校逐一确定交通安全工作联系人。如为加强辖区内浙北高速客运中心重点车辆的日常监管,康山中队把主体责任落实到企业,督促企业强化内部监管,确定该企业安全科长为日常工作联系人,完善内部工作台账等。康山中队不定时的到企业开展宣传教育和抽查,既解放了警力,又落实了监管。

(四)优质的环境是激发基层交警队伍凝聚力、提升队伍战斗力的有力支撑。康山中队在队伍管理上坚持“严管厚爱”。“严管”体现在用制度管人,用规章办事,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都要追究责任,这也是优质环境的要求;“厚爱”则指细致入微地关心、爱护每一位成员,包括建立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营造温馨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简言之,就是让民警把中队当成家,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家的温暖,用好的环境来拴心留人,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找到职业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实现提升队伍战斗力的目标。

三、推动交通管理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按照学术界的讨论,治理的概念应包含共管、共治,即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来管理社会。换言之,治理实际上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合作,共管共治。交通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之一,交通管理工作也必然面临如何由管理向治理转变这一新课题。

(一)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看到考核在发挥指挥棒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实现交通管理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有些观点认为,交警的职能定位就应该是单一的路面执法管理,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保安全、保畅通”的交通安全工作目标来看,还是从具体国情来分析,把交警职能单一定位在执法管理,甚至简单地用纠违量来代替工作量是有失偏颇的。换句话说,执法管理是交通管理的手段,不是交通管理的目标。应该看到,目前国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与汽车社会还不能完全适应,交通违法现象仍大量存在,且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单纯靠执法管理这一手段无法解决问题:一是交通违法量大面广,打击工作让交警力不从心;二是打击面过大过严后不利于争取大多数群众甚至容易引发。当然,对酒驾、超速等一类重点违法要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做到打击重点违法不松劲。从法律层面来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明文规定,公安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管理”二字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不仅仅局限于执法。所以,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还是要紧紧围绕“保安全、保畅通”的核心目标,任何有利于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工作都应纳入考核体系,包括基层基础工作、路面执法管理、源头监管、宣传教育、交警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也符合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要求。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交通管理社会化机制。实现交通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其核心就是实现管理主体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由政府来主导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必要的,这里的政府概念不单单是指中央、省、市、县(市、区)政府,也指以前常常被忽视的处于执行末端的乡镇(街道)政府,要更加注重发挥基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对辖区内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交警的基层基础工作是离不开基层党委、政府支持的,只有争取到了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交通管理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公安交管部门才能全方位地调动基层的社会力量(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的资源和力量)来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弥补基层警力、财力、物力上的短板。总之,国情和现实条件决定了要实现交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专治、共治、自治”空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三)实现交通管理的重心向基层基础工作位移。笔者认为,从治本的角度来讲,交通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要放在提升公民交通安全意识、改进交通组织、完善交通管理制度和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因此,交通安全工作的重心也应是做强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的概念应涵盖车辆和驾驶人的源头管理、道路隐患治理、交通安全社会化宣传教育、交通组织,以及往往被忽略的基层工作网络。康山交警中队在交警内部处于执行层的末端,基层交通管理工作量大面广,仅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往往力不从心。因此,笔者认为,基层工作网络在基层基础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甚至是支配地位,这也是交通管理实现“共治、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构建基层工作网络就是要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实现村、企业、学校、机关有从事交通安全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辖区中队的民警由具体做工作转为指导和督促,逐步推动这些社会细胞自我管理,最终把有限的警力从这些具体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路面执法管理中,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所以,做强基层基础工作非但不是放弃、放松路面执法管理,反而最终是加强了路面执法管理,通过基层基础工作,减少了路面交通违法和道路安全隐患,有助于消弥执法管理中的对抗与冲突。

篇2

篇3

一、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的特点

1.信息全面、功能齐全该系统包括了三级培训及外培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基础数据,包括:员工基本信息、年度季度培训计划、外出培训班、公司级培训、部门培训的录入查询、各类常用报表的统计生成以及灵活的组合查询等。

2.专业结合紧密、针对性强系统在充分分析培训管理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由长期直接从事教培管理工作人员和计算机编程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从多个视角出发进行系统功能和人机界面的设计。

3.可操作性强、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界面简洁流畅、直观易学、错误率极低,符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习惯,充分支持鼠标选择输入操作,模糊查询,组合查询,操作方便、易学易用。

4.权限划分严格由于该系统支持各类用户的登录,所以系统对登录用户将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使软件系统和业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得以保证。“权限管理”中可以设定用户级别及对系统的操作权限,用户分为三级,分别为“浏览者”、“各部门培训员”、“系统维护员”,其中“浏览者”只能浏览本系统的信息,不具有对系统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功能;“部门培训员”可以对系统中本部门数据进行增删改查以及浏览等操作;“系统维护员”不但可以对系统数据进行增删改查以及浏览等操作,还可以对系统的各类人员进行操作权限设置。

二、系统具备的特色技术

1.全面采用组件技术开发而成,起点更高、适应面更广,用户界面一致,友好、直观、易学,错误率极低所谓组件技术就是基于软件工程的方法,将各模块业务相同或类似的处理程序封装成多个独立的组件,一次编写,多处调用。本系统将全面采用这一技术,首先开发出一系列组件,并进行全面测试,各软件模块由这些组件按搭积木的方式组装而成,只要各组件不出错,软件出错的可能性就小。利用组件技术,有效地保证了软件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开发速度,统一了界面的风格,同时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难度,学会一个界面的操作,其他界面的操作基本上不学就会。

2.针对该业务随即统计不同数据的特点,设计了灵活的组合查询功能软件在查询设计上是“开放式”的,大量的查询条件可以由用户自行组合定制,而不是由程序固定死,软件的处理可以做到:用户只需作出简单的选择操作,其他的操作由计算机优化完成。本系统灵活性非常强,管理人员关心的一些数据类型,均可以快速统计到最新的结果。

3.全自主开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及便利的升级维护条件本系统设计、实施、开发等整个过程全部是由我公司业务人员、计算机开发人员、使用人员等自主进行,具有全部知识产权及便利的升级维护条件,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厂家,解决了该业务数据报表经常变动导致的程序维护问题,系统故障及升级完全自主进行。

4.提供多种数据导入方式,方便了用户对管理业务现有数据的利用使用本软件提供的数据导入功能,可方便地将Excel、TXT、Word等格式文件上传到服务器数据库,适应了数据批量导入或大规模数据变动情况下的自我解决问题。

三、系统功能该系统将教培管理及人力资源

同业对标指标分析需要的各类信息高度集成到一个系统中,按照管理的需要设计了六大功能模块,通过程序将各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使之能够协调一致的工作,这六大功能模块为:第一,员工信息模块。该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企业所有正式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职工编号、职务、职称、工种(岗位)、技能鉴定(日期、证书编号)等等,教培专责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基础代码维护,包括工种、文化程度、行政级别、职称等级、技能等级、人员类别、岗位类别、部门类别、岗位工种等信息维护;自定义人员组,为方便集体培训记录输入而定义的常用人员分组,如全体中层干部、全体支部书记等。第二,培训计划管理模块。该模块对各类培训计划进行了管理,包括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部门年度培训计划、部门月培训计划。由相关录入人员按照权限划分进行各自范围内的数据操作维护。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对各部门的培训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第三,培训记录管理模块。该模块针对部门的培训情况进行了管理,相当于以前的部门培训记录,记录了各部门每次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人员参与情况,含概外培和公司级培训两种培训记录的信息登记管理,包括培训主题、时间、地点、主办单位、参加人数以及每个人的培训结果等信息。该信息将纳入职工培训登记表中。由各部门培训员负责录入。该信息也将纳入职工培训登记表中。网络化的管理,使得该记录的检查直接可以在网上进行,解决了以前人工检查的繁琐工作和较低的工作效率。第四,统计报表管理模块。该模块中一些公司级整体人力资源统计概况以及人力资源同业对标中省公司要求定期上报的一些重要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年报,如:《人力资源整体情况统计表》、《部门年度培训学时统计表》、《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月报表和季报》、《高级技能人才比例月报表》、《网省公司年度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数据报送表》等。这些数据的自动生成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培训数据的统计汇总速度和准确性。该系统在员工信息、培训班登记、员工培训表、统计汇总等模块,均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灵活的组合查询方面的人性化设计,该设计大大方便了使用人员的快速查询和模糊查询,能够方便地对员工信息按照学历、职称等级、技能等级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对培训信息按照内培、外培、培训率等进行自动统计分析。第五,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整个系统可进行管理、基础代码维护、人员权限设置等广泛的系统维护功能。第六,打印管理模块。超级秘书网

四、系统的推广应用

2005年12月《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荣获河南省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创新成果一等奖,被河南省电力公司指定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供电企业推广应用。2005~2007年,先后有濮阳、驻马店、信阳、安阳、登封等多家兄弟单位前来参观学习,一致认为该系统有效解决了目前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该系统在商丘供电公司得到了全面应用,具有近4年的运行经验,我们计划在河南省电力系统内推广,首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感兴趣的市县级供电公司推广应用,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得到全省系统内同行的认可和应用之后,在河南省电力系统内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1.3公路运管工作特点①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放开原则。公路运管机构设置应对微观经济行为予以主体放开,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适度予以有效调控,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综合配置功能的优势作用。②分级管理并统一领导。公路运管即按部、省、市、县及乡各级实行分级管理并给予领导上的统一,全面形成自上而下的公路运管行业管理综合体系。③规范统一并依法治运。鉴于公路运输行业所具有的生产门类众多、行业内部结构复杂、运输队伍过于庞杂、经营范围分散等特殊性质,需严格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标准经营管理规则,以对其各项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经营服务行为和相互间的经营协作与互惠互利关系的各类经营活动依法给予调整,以此促进其行为规范并协调有序发展,同时依据有序市场规则来维护与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推动运输行业有序健康成长。④复杂关系的协调与管理。在综合运输市场体系中,公路运输行业具有单独承揽大宗依托长、中、短途运输业务的能力,同时还担负相当部分其他业务、不同方式运输业务及其起讫点集疏运任务,故其不可避免会与其他运输方式间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横向管理上既是独立的专业经济体系,又要与工商、财税、物价等各类综合经管监督部门密切相关,这样就关系错综复杂而导致协调工作难度加大。各部门、机构之间需要建立密切配合与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互补互助地有机协同开展工作。

2公路运管要规范化建设

①所谓公路运管规范化,其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应理解为:规范化管理公路运输市场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依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与技术规范对公路运输经营者、管理者及其经营活动行为等实施合理组织、严格监督与有机协调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预期规范化管理的工作目标。②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经营资格的规范化、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经营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商务活动的规范化以及监督管理的规范化等。③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基础是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化工作以及业务培训与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在内的各项工作。

3建立完善的公路运输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责

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是对公路运输管理机构体系、行政体系及规范运作制度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并取得公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与否,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环节。

3.1对公路运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优化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机构设置是建立在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的,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职能配置与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方案通知》要求,参照各地相关《公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市、县及乡镇五级管理层面设立管理机构。

3.2公路运管机构的职能与划分对于公路运管各级机构中,三个层面与各公路运管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制度共同来构成公路运管基本结构体系。根据三定方案和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条例》以及各地出台的《公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其职责、任务和职能、职权均给予明确规定。①决策层次公路运管机构职能对全局性公路运管工作给予筹划与合理决策。②中间层次公路运管机构职能同时兼具决策和执行两层面具体职能和内容。③公路运管部门的内部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全面建立健全职能与内容。④公路运管机构的运作与运行应进一步全面提高其工作效能。

篇5

(二)实现预算管理

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外国的很多国家通过对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对企业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建立起系统、合理的预算体系,充分的发挥出预算体系的监控、分配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功能,对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决,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将现代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起来,从而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加以明确。对预算管理进行灵活的运用,真正地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传统的企业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个难题,首先就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同企业内部具体的收支情况结合起来,将现金控制作为整个全面预算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运营的需求,促进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还有一大难题就是要将全面预算工作同企业的核心利益相联系,真正地实现低成本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预期的发展目标的获得。

(三)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

我国最近颁布的法律已经对收入管理部门的权限加以明确,因此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都具有对客运系统等运输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的权力,还拥有对货物信息等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因此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运输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采用内部检查的方式来展开财政的核算,从而将稽查的影响范围加以扩大,提升对稽查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将收入稽查工作的核心放在对运输收入结算错误的防范和改正方面。如果在运输收入的领域中出现了触犯法律的行为就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查处,从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正确性的提高。

篇6

校企利益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由于职能不同、因而对人才培养链中教育信息资源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内部利益者之间及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根据不同诉求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外部利益相关者方面:政府出台的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能及时传达到企业、学校管理者、专任教师、学生、家长,同时政府也需要及时了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业界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等情况,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企业主也需要向学校与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发展态势、了解下其相关岗位所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资源与企业岗位是否对接,同时向学校宣讲业界技术与业务环境发展现状、与学校共谋人才培养;此外,社会也需要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现状,企业发展现状。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畅通的互动信息平台,以使相关资源能及时共享,并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内部利益相关者方面:学校各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专任教师之间、教师之间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与教材建设、学生管理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沟通渠道,同时保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搭建不同的信息教学资源平台。如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训教学平台、教务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等。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类平台及时了解学习任务、下载学习资源、反馈学习结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之间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在校外社会实践或企业实习期间,通过信息管理平台与校内进行互动。

3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考虑,构建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教育信息资源评价的目标是为学习者服务,由此提高学习质量和教育水平。因此,评价的主体首先是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的管理者及服务者,他们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实施者,对教育信息资源的环境、条件及要求较熟悉,是教学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其次,学生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因为他们是课堂教学等环节中教育信息资源的最终用户。企业是第三个评价主体,因为他们是教学项目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引进的来源、是毕业生的接收方与需求方。政府、家长、行业、社会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专家是对教育停息资源的评价则必须认真听取前两方面的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2)评价对象从资源使用的场合分,行业资源、政策资源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资源,学校根据这些资源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资源和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核心资源,教学围绕这些资源序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编写教材、进行课内外测试与练习;就业资源包括就业政策、就业企业及岗位需求信息等。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类型丰富、数据量大,应分层分类进行归总。如专业级课程资源,按来源归为企业资源、行业动态、专业调研、就业信息、课程体系等,而课程级资源的评价,可以将课程归为多个单元及项目,从单元/项目级再到素材级(图形图像、文本、视频、动画、声音)等。

3)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依据评价资源选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方法,既要考虑外部特征、又要考虑内容属性。层次分析法充分利用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适合结构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在网络资源评价中,此方法可用于评价课程级、专业级等层次划分下的内容及内容之间关联性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是目前较普遍的一种方法,但主要适用于评价网络信息平台的访问量、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平台的设计效果等,注重平台的形式而不是信息内容。在评价手段上,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进行,线上评价可设计相应的调研表,方便统计数据。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对于项目教学的产出物——作品的评价,采用学生、教师、企业专家通过项目管理平台进行网上评价,既输入评价的分数,又同时对作品提出改进意见等定性评价描述。此外,教师在线下教学现场,通过“走堂观摩”进行作品或半成品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评价,而线上则主要进行成品的综合评价。

4)评价指标从信息资源产生、组织、传递与使用有效性角度,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准确性、实用性、新颖性、稳定性、更新速度、信息资源组织的有序程序)、设计(资源的编排与设计易用性能、结构、界面)、可用性(导航、连通性、检索、传输速度、安全、被引用与访问)、开放性(交互性、与职业的对接程度)。评价标准包括信息质量(可信度、时效性、内容的连续性)范围(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连续性和稳定性、易用性(有无空链接、链接速度快)。针对线下的信息资源评价,课程层面,除了资源的使用性外,教学设计层面的内容、职业教育思想的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规范的融入是重点,应根据资源内容构建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特征的关系模型与评价量表,进而形成教育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篇7

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包括网络环境,网络(网络学校,学生),课件,图书馆资源和其他因素,它是基于网络的,通过一套完整的支持软件和管理软件来保证服务管和体育整个网络教学发展的有序运行。达到以下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服务的具体需要:(1)综合信息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将成为远程教育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基础上,它可以释放和课外教育信息沟通,介绍了网上众多的大学和培训机构,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交流教学经验。(2)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服务教学和教育管理是远程教育的核心网络平台的一部分。这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浏览课程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操作系统,答疑系统分析,远程测试系统,课件的开发和管理系统,学校管理和信息查询系统。(3)虚拟校园管理服务。在虚拟校园管理系统的上行链路和教学活动的桥梁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所有的对象和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计费功能,安全管理,日志管理,行政公文管理,在线图书馆,学生社区管理。

3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方案

3.1的目标和内容。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包括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开发平台的设计。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作为网络虚拟大学园系统平台,技术支持和保障,提供全方位的远程教育合作单位和其他在线教育机构,避免重复投资,为了适应网络教育系统发展的需要,新的信息和网络的建立。该平台的建设目前流行的ASP,IDC和其他先进的概念和网络技术,结合经典的网络技术,视频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具体需要:(1)硬件系统是可扩展的,灵活的,安全的,有效的。硬件平台的主机,网络设备,通讯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的要求是安全的,稳定的和有效的,先进的阶段和良好的可扩展性(2)的通用性,提高软件支撑环境的功能。结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资源管理系统和远程教育软件支持标准的研究成果,对远程教育系统和标准的建立。(3)接入环境灵活,方便快捷。网络教育网络平台将建立专门的光纤连接各区域网络的网络数据中心。学校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的节点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类型的数据网络接入。(4)在整个远程教育各普通节点。在一个镜像网站和教学网站建设网络范围逐渐利用网络教育网络的通用平台,形成整个网络范围内的网络教育系统。3.2网络硬件设计。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环境主要是由在一个分层的形成一个中央控制节点和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连接。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控制中心,实现需要的教学管理,节点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远程教育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3.3网络环境。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远程教育平台主要依靠网络,在实施计划的控制中心和教学实验阶段,在这所学校或私人数据中心的建立,分散在一个试点单位的远程教学点,他们通过网络连接。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快速和大部分的大学校园网千兆,提供远程教育的信息传输通道。远程教育平台的网络连接结构。信息与控制中心,老师教的节点和数据在内部配置中心大学和其他元素,是远程教育的关键设施。目前,远程教育的实现依赖于网络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他们的私人信息网和SDH网。大学校园网络和网络是由一个千兆网络网通光学互连设计各分园连接,提供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基本要素。3.4信息控制中心的组成和功能。信息控制中心是远程教育平台的核心部分,是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信息控制中心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软件主要的硬件和系统,如VOD点播系统,视频会议控制平台,课件数据库,数据中心管理系统,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技术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信息控制中心实现远程教育中的节点控制,远程教育的学生必须登录到远程教育平台的信息控制中心,并根据浏览需要和其他的学习活动,相应的制度和教师开发课件等教学资源存储在信息控制中心。3.5配置节点功能和异步。异步教学节点具有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需求的异步教学的多媒体视频在线注册,教学与其他教学资源,学习和研究活动的浏览,课程考试。教学同步节点提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双向通信,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为导向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实时看到老师的照片,听老师的,老师看到学生和在实时的各种情况的讨论问题的学生。其他节点配置异步教学设备在教学同步节点,还配备了一个视频会议系统,课件播放系统,电子白板,音响系统和其他一些设施。

篇8

(2)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虽然各个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模式上逐渐显现出人性化等等一系列先进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长时间的传统思想的存在,大量机关领导仍存在管理方式粗暴简单,家长作风浓厚的问题。所以,组织管理制度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3)单位人际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人际关系也是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产生压力的主要压力源。主要原因有具体两个方面,一个是单位人员组成比较复杂,已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员工众多,晋升岗位有限所导致的。

(4)个人前途发展由于没有一个正常意义上的晋升渠道,所以在单位中容易产生没有成就感与不被认同感的产生。这种思想的蔓延严重的影响到了执法队伍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主要的压力产生原因。

2改进措施

2.1工作自身改进措施

(1)加强人事甄别: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招聘一定要进行心理压力测试,保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

(2)丰富工作内容:加强工作变动,保证员工不对工作产生厌倦感。

(3)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安排上合理化,减少长期工作对员工产生的压力。

2.2组织管理制度改进措施

(1)进行目标管理:设定工作目标,提升员工工作热情。

(2)进行领导作风改革:改善领导工作作风,丰富领导工作方法手段。杜绝家长式粗暴简单的工作作风。

2.3职业发展改进措施

(1)建立良好健康的职业晋升渠道,满足员工的进步愿望。

(2)给予一定程度的现金奖励,弥补员工内心失落感。

2.4人际关系改进措施

(1)建立良好的上下级沟通渠道,缓解由于上下级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压力。

(2)处理好同事之间的沟通关系,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渠道,减少同事之间的误解造成的压力。

3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具体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执法人员的主要压力源为:工作自身性质、单位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制度、个人前途发展。人事管理则应对与压力源应当适度进行控制,过大则会影响工作人员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2)大多数的压力均为负面压力,对执法人员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篇9

2.1复合的专业素养

现代酒店管理集中体现了管理科学和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决策指令高度融合了管理经验和数据预测。换句话说,在大数据时代下,酒店业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水平,酒店职业经理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且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需要拥有跨界人才的特质。然而,我国酒店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之间鸿沟仍无法逾越。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理念落后,专任教师队伍复合人才奇缺,跨界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尤其是大数据的深入了解,多数酒店经营者认为酒店仍属于传统的服务行业。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只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知识,满足不了酒店信息化的根本需求。这一差距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必须十分倚重复合的专业素养提升,以契合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传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教学的同时在管理信息系统、智慧酒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也要强化培养,满足酒店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2有效的沟通技巧

酒店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在酒店行业至为重要。酒店管理专业不需要书呆子,不需要学霸,需要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形形的人都有,酒店管理人员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顾客投诉等。这就需要酒店从业人员与顾客、上下级等有效沟通,化解危机。对酒店专业学生来讲有必要掌握沟通技巧,顾客心理等专业知识。通过口才训练,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2.3过硬的心理素质

根据Super(2008)的观点,高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人生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年龄仍为青年早期,年龄特征和心理年龄明显滞后。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为95后,其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或双生子女,条件优越,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工作,家庭对其工作无要求。加上中国传统的对服务业的偏见。从学生身份到“酒店人”角色转变困难,很难适应服务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吃苦、耐性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加速他们转型。

3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合作模式主要由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订单班三种形式组成。近年来,高职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工学结合式、工学交替式和校园酒店式等。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合作紧密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师资培养作用不强等。

3.1校企双方对待人才态度迥异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对于酒店方来说,非常欢迎学生到其酒店实习。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受过专业教育,素质高、形象好、可塑性强;二是可以解决酒店劳动力短缺问题,并降低用工成本。对于校方来说,与酒店的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使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紧贴行业前沿,所授知识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酒店使用实习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用人”,而学院学生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双方因目的不同而在合作方面产生很多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直接导致了校企合作不深入、生命周期短等现象频发。例如,酒店希望学生实习期尽量长,最少半年,实习岗位多为人员流动率较高的一线部门操作部门,餐饮部或客房部,并希望保持不变,学院希望学生可以轮换岗位,学到更多知识等。

3.2校企合作方式单一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合作方式主要是学院输送学生到酒店实习,其他时间双方鲜有交集。这种单一的合作方式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酒店实习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酒店把自己当作廉价劳动力,压榨剥削,所以实习态度消极、反感、抵触、应付。校方对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有些完全采取放羊式管理,管理缺失。酒店方面也认为实习生实习期一到就走人,所以对其培养较少,无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空间。对于学院方来讲,学生离开学校就与学校关系不大,实习管理和指导很少。这种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方式单一,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4民办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础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现归口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温州现代集团实力雄厚,在温州酒店行业占据龙头地位。下辖华侨饭店(温州首家五星级酒店)、海悦名邸(温州知名精品酒店)、雪山景山宾馆(温州国宾接待主要酒店)和泰顺氡泉度假酒店等优秀企业。现代集团非常重视学院的发展,签订了多份校企深度融合文件助力校企合作。这对学院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更是一个机遇。笔者基于现阶段合作进程,大胆提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和集团旗下酒店协同发展的详细方案和措施。

4.1政策支撑,校企对接

温州现代集团作为温州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企业,管理和运作体制不应是简单的组合和叠加。随着集团二轮整合的加速,集团应重点分析、梳理、统计各子公司之间的契合点。集团已清楚地认识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不能简单等同于子公司,而是整个集团的智力中枢、人才储备基地,员工的后续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校企合作政策,和制度文件,促使学院专业与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合作共赢。集团应注重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联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由集团公司出面,牵手高职院校相应专业与集团内部对口子公司之间合作,细化校企合作步骤,真正实现校企一家,校企一体,在校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协同议事机制。以本专业而言,学院方和酒店方应有专人负责双方协同具体事宜,并细化、落实酒店管理专业和星级酒店之间合作事项,并建立协同制度,细化执行实施细则和效果评价机制,从而使双方效益最大化。

4.2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人才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而对于拥有高职院校的国有企业集团来说,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师资、人才资源,使其为企业决策、市场咨询、战略规划所用。民办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实训、实习就业、师资力量提升和科研等方面借助企业。各方都应充分认识到校企协同发展对自身的有利性,并为合作设置有利条件和支持。整个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也不是散落的珍珠,而应是合作、联合和资源共享,走横向联合,协同发展之路。各方协同的基点应是行业趋势,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概要开展协同研究。应秉承真诚合作、互为一体的态度共同发展。共担风雨,共收硕果。

5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对策

5.1基于“学生—员工”的双重角色制

据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调查统计,该班31人中有20位同学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过来,6位同学选报原因是该专业不用学习数学和自己文化课程较差,其余11位第一志愿选读酒店管理。学生对专业的偏见和不了解致使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增加。加之浙江省经济水平发展较好,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和对服务业的偏见,很多同学读酒店纯粹是为了混日子和混毕业证。为了培养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潜移默化使学生角色向“酒店人”角色转变。入学初,集团各子酒店向学生宣讲各酒店文化,学生与酒店双向选择,并签订培养协议。可行性建议如下:首先由酒店给学生配置酒店制服,在专业课上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强化职业意识。其次,每周规定一天为“专业日”并固定下来。当天为酒店管理人员来学院授课时间,或组织同学到酒店参观、实训等。再者,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酒店实训最少时间数,并在完成后由酒店给予学生考核评价,并以学分形式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总体考核。最后,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酒店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并回校后有意识的加强自己欠缺的技能或理论的学习。这种学生循环在学校和酒店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酒店的实习实践,发现自身在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回校后可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比如2011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于2013年11月中旬去酒店实习后,有数位同学向专业英语老师吐槽,后悔自己在校期间没能好好学英语,到酒店后才发现英语的重要性。而实习后因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学习。如果学院能提早安排学生进入酒店,把到酒店实习的次数从只有最后一次的综合实习提前,并分阶段,有一个回笼的过程,势必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2基于“高校-企业”的双导师制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应实行“双导师”制。在民办高职酒店专业师资配备方面,应由专兼职共同承担,由专业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分工合作培养人才。新技术的应用使酒店的客源、营销手段、管理方式也应作出改变,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授课,应定期深入星级酒店挂职锻炼并学习,并可利用自己的特长承担酒店的日常培训和质量监督等。教师的实践可以与学生实训实习兼顾,这既有利于学生管理,又能为自身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兼职教师由酒店工作人员承担,主要负责操作性强和实际运用能力强的课程,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学生学习后马上就能学以致用。另外他们丰富的应急危机处理经历,或成功的个人职业成长历程,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职业导向作用。

5.3基于“工作实景”的仿真实训制

酒店管理专业可充分利用集团下属的星级酒店,把实训场地安排在星级酒店内部,使实训实景化。为了不影响酒店的正常营业,学生实训时间应灵活安排,并兼顾酒店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打破传统的2.5+0.5模式。而应该根据酒店的淡旺季灵活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实训采用“淡进”,实习采用“旺进”。实训是在学生没有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的学习,以学习为主,所以应尽量安排在酒店营业的淡季。如餐饮实训安排在早上和下午;客房实训安排在非周末或出租率较低时,也可专门空出几间客房安排实训;而鉴于前厅部是酒店的门面,无法安排现场实训,可轮流安排学生见习。在实训方法方面,可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摄像技术,把酒店的操作程序和标准,以片段形式用影音方法拍摄,用高度仿真的方法让学生先在课堂上模仿,再加以灵活运用。实习是学生已经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安排在酒店的营业旺季,如节假日或春节等,以顶岗实习为主。一方面可以解决酒店的人力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尽快上手,独挡一面,学到更多知识。

5.4基于“大数据理念”的人才培养制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随之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围绕大数量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换句话说,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微观角度上看,大数据的精准预测正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冲击。对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可以有效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趋向,掌握企业看中的学生质素,分析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轨迹,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服务业从业者。同理,企业运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到企业运营的各种趋势,从而给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不难发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创新了校企协同发展的载体,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拉近了学校和企业间的距离。温州现代集团基于“大数据理念”,在OA系统、企业邮箱等方面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企业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系统效用的大打折扣。此外,许多酒店在运营过程中,还不能有效挖掘数据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酒店和学院可以从基层员工的引入入手,通过人才属地化(订单班)等形式培养可塑性强的酒店管理中坚力量。再经过岗位锻炼后,加大培养力度,以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为抓手把握时代和行业的脉搏。

篇10

盲童及其家庭也不例外。

二、盲童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社会日益进步,特殊教育迅猛发展。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

分析而言,盲童家庭教育大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1、视盲童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现盲童是件耻辱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对他们是冷眼相待。孩子吃的是剩饭,穿的是旧衣。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得到一些以外,其他的需要几乎全被忽视。这些家长把盲童送到盲校大松一口气,不再过问,更谈不上与学校配合教育。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盲童大多瘦小、性格内向、胆小、见识少。

2、对盲童过分溺爱或庇护。有些家长总以为是自己造成孩子失明的,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这些家庭中的盲童大多娇弱、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

请看以下两个典型事例:

a、周某,男,四川农村人,家境贫穷。95年来成都盲聋哑学校盲生部一年级就读,先天失明。父母文化程度极低。在县残联的动员下卖掉家中的牛,勉强来读书。学校老师为他捐献了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个孩子在班上表现内向、自卑、见识少,生活和学习能力都很差。老师主动去信与家长联系,杳无音讯,一学期下来到放假也没能见到家长。97年,只读完二年级的他就辍学了。

b、刘某,男,全盲,四川绵羊人,家境中等,先天失明,父母均为国家干部。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叔叔、阿姨都认为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家中对他是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不让他动手。92年来到寄宿制盲校后,他根本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试读一个月后只好回家。临走时,老师再三交代父母训练、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95年,当家长再次来校,15岁的他仍要妈妈每星期来为他洗澡。老师感叹说:“5+2=0”(教育效果中老师教5天,家长宠2天)。

可见,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盲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盲童的正常成长。

作为盲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改变诸如物质环境、经济收入等等无缩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盲校的教育优势,起到骨干作用,调动盲童家庭中具伸缩所性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盲童家庭教育功能。

三、盲校如何指导盲童家庭教育

1、指导盲童家长掌握爱的“适中”性

经验和事实表明,若将有关家庭对教育所起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依其性质程度的差别绘制成一条曲线,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在轴线上就存在一个优势区间。它对应于轴线即可发现——遵循适中”原则。

因此,结合盲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引导盲重家长正确、适中地对待孩子。

对盲童冷漠无情、缺乏家庭温暖的爱和一昧溺爱、偏爱都会扰他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指出:“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有分寸、符合适中原理的。

盲童家长应懂得:盲童也是儿童,他们与一般儿童有着同样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家长对他们既要慈爱和保护,又不能怜悯和过分庇护。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他们适中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更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对盲童的启蒙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2、帮助盲童家长掌握基本的盲教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盲童家长在掌握它们的同时还要融入特教知识,了解盲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方式和原则。

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痤,是普及盲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好形式。讲座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开设,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不同层次的盲童家长接受和操作。长期以往,定有收获。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任丽为例,其家长在学校家教培训班上学会盲文后,节假日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惊喜地发现:“我爸爸也会盲文。”于是,她常常同爸爸探讨问题。孩子与父亲进行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

3、开展教育咨询,及时解答盲童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盲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他们希望教育好孩子,却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盲校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家庭教育咨询,是帮助家长质疑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咨询活动可以根据寄宿制盲校特点,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开学、放假,每周末都可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既可采取谈话方式,又可采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内容可分为盲童生理卫生、健康保健、心理、学习等方面。

4、组织盲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盲童中不乏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例子,高中班的袁悦悦就是一例。他父亲是正常人,母亲是盲人。别人眼中不幸的家庭却充满生气。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他性格开朗,爱好丰富。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练习钢琴。他的志向是考取长春大学。盲校可以挖掘这些“教子有方”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总结提高,并组织交流。同样有盲孩子的家长间的交流会更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他们成功的例子才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成功的家长也会倍受鼓舞。

5、其他指导方法

篇11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中有机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课”改革成生动实用的“能力训练课”。

2.1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强化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

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将《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性质相同或内容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编写偏重能力训练的教材《大学生实用口才与应用文训练教程》。这本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理念与模式,突破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借鉴劳动部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系列教材的做法,以职业活动要素中的能力点作为教学重点,按照“OTPAE五步训练法”(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进行编排,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以仿真或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贴近现实地选择与学生今后工作及目前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笔者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常用沟通能力设计了“竞聘与组建团队”、“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及“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四个项目任务,这四个真实的项目环环相扣,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在“竞聘与组建团队”项目中,学生先自学并摹写自荐书、个人简历,经教师指导修改完善后,再通过竞聘演说来组建或加入某个团队。团队组建完毕后,就进入下一个项目“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要着重学习和训练倾听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不仅要充分地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还要给自己的团队取名、设计标志、提炼口号、确定目标和愿景,以及进行合理的团队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准备,最后以PPT配合演说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自己团队的独特风采。接下来的“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是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去策划一次紧贴实际、有意义、有创意的公益活动,并向大家推介,以赢取嘉宾(教师邀请)的活动经费支持。在此项目中,除了团队沟通,学生还会学习到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报告和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以及再一次训练公众演说能力。最后一个项目“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是建立在前几个项目基础上的一个重头戏。如果说前三个项目的情境还只是仿真模拟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完全在真实情境中的一次实训。它首先需要学生自己联系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沟通,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学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困难,但这也正是训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最好的实战演练;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现场,需要学生采取散发宣传单、宣讲与演说、沟通与说服等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完成公益宣传活动的预期成果;最后则需要学生对这次公益宣传活动做一个总结,其中包括总结的写作与汇报演说。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简单被动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而是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将带来异常活跃的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任务为驱动,探索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达者。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式,以完成职业能力任务为核心,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使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将呆板的课堂变成仿真乃至真实的职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案例或课题等既定的任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方案陈述、成果汇报等形式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经常被要求走上讲台,面对公众进行演说。演说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堂课的作业,学生们将自己的作业或活动成果配以PPT进行展示,有时也可以是多人演说,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份演讲任务。展示完毕以后,若有老师、特邀嘉宾或同学提出问题或质疑,就必须再作答辩。这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说作业”。以“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为例,在学生完成活动方案策划后,笔者模仿《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赢在中国》等各大电视台的求职创业等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做法邀请了三位嘉宾,并给予每位嘉宾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在听完所有团队的方案推介后,嘉宾们用经费投资的方式来表示对策划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因此,每个团队要想赢得嘉宾及老师手中尽可能多的活动经费,除了活动策划方案本身以外,如何准确清晰地陈述策划案、如何合情合理地打动说服评委以及如何富有逻辑地答辩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说作业”的方式相比以往单纯的“写作业”更考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有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倾听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重新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施”与“受”关系。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强调能力本位、实训性极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而言富有成效。

2.3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

篇12

2.1依据路程算价格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城市交通网络还并未完全成型,管理经验以及服务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目前我国民众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依赖还有待加强,所以目前为止城市交通轨道的票价制定还是以扩大客流量为主要目标,同时还需要兼顾企业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以及乘客的出行支付能力。计程计费目前是最为合理的计费方式,以北京地铁为例,北京地铁在北京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为居住在北京的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出行方式。之前的地铁一直采用单程票制,两元通票走遍北京,但是价格的优惠为地铁吸引了大量乘客,使得交通压力猛增,于是在近期北京对于地铁价格作出了大幅调整,使得北京地铁也开始实行计程计费制。以三元为基础价格,不同的里程有不同的收费方式,是递远递减制,票价的调整是大家并不很适应但却为城市的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价是与交通轨道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的。在运营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对于新出现的交通方式并不是很习惯,可能会出现运营过剩的情况,此时的票价应以扩大客流量为目的,使广大乘客适应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确保新型交通方式有一定的客流;当运营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运营盈亏平衡的一个阶段,此时应该制定一个稳定的价格,价格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交通轨道的条件,提高运营时的服务以求更多的吸引乘客,同时夯实原有的乘客数量,使得城市轨道拥有更大一部分的市场,这时也可以考虑到让价和折扣的票价策略;在城市轨道交通占据绝对优势时期就应该差别定价,调整一天的高峰时期和低谷时期的客流,尽可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要求;对于大家青睐的线路可以适当提高票价来使得运营商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2.2分人群收费

城市的轨道价格作出调整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社会的特殊群体,例如学生,老人,以及需要长距离乘坐的乘客等,在票价的改革中为他们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残疾军人、因公致残警察、盲人、七十周岁以下的残疾人、七十周岁以下的老人、有一卡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等弱势群体可免费乘车;六十至六十九周岁的老年人,六至十八周岁的学生可享受单程票的五折优惠,长途乘车的旅客可以享受折扣优惠。在城市轨道运营初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城市交通轨道覆盖的地方,那些依赖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人;第二类是来此体验新型交通方式的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当运营到交通轨道处于盈亏平衡时,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的常驻居民;当其占据优势时,其服务对象是以城市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绝大多数市民和流动人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价格的要求也会淡化,所以在更改价格之前应该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前提。

2.3分时段收费

随着运营时间的加长,城市轨道交通拥有了一定的客流量,而大部分是以轨道交通为工作出行提供便利,所以出现了上班高峰时期人流太过集中,而平常时段客流却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考虑到可以分时段来收费。对于人流太多的时段,可以适当的来提高价格从而可以分散客流,使得出行更加快速,也可以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对于乘客较少的时间段可以适当降低票价,从而使一些对时间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的人或来观光的游客选择低人群时段出行,使客流得到分散,也是的人们出行更加愉快。分时段收费的最大便利在于分散了客流,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但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方式也将作为票务调整的一种方案出现在以后的城市交通轨道建设过程中。

篇13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⑴具体而言,管理目标和计划的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运作,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和安置,以及对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调整,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现代管理既然以人为中心,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反思。

最早研究企业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L.Barnard)和菲尼普.塞尔茨尼克(P.Selznik)。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斯(S.M.Davis)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中,明确而系统地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等角度研究管理理论。1971年,德鲁克把管理与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⑵遗憾的是,当时这一论断未能引起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直至7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迫使美国管理学界认真研究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发现两国企业在制度、结构、战略等“硬件”方面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人员、技能、作风和最高目标等文化的“软件”方面,从而证实了文化和价值观比管理理论方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此后,有关管理差异的文化背景和根源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本文通过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究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以期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2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⑶在这一方面,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管理研究学院院长成中英先生把中国古代无行说同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通过整合,提出了极具独创性的理论——C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⑷。

以下,我们就以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框架为基本线索,对其中所契合的中国传统管理理念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讨。

2.1 战略管理与中国古代战略设计理念

有效的管理从制定战略开始。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管理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现代企业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企业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5)。 “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总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当然,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五事”、“七技”,更重要的是研究它们作为战略要素的主次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作用的时间、方式和程度,从整体上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作出综合评价。

2.2 现代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传统“分”、“合”说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一决策和沟通网络,使组织内成员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6)。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关于组织工作的基本观点。

在我国,《荀子》一书集中了对组织问题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按现代意义来解释,“分”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1):

1. 明确为完成管理目标、政策和计划所必需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

2. 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

“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所以,荀子认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5)。

在分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的核心应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团结和协作精神,以提高整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相应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论断,意指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上下沟通。《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故善战人之势,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6)即对组织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别是要求组织本身能产生出战斗力,这就是“势”,一旦形成这种组织,又能“择人而任势”,按组织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长,组织就会具有一种“不动则已,动必雷霆万钧,一击成功,无可阻挡之势。”(6)

2.3 领导理论与中国传统激励方法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工作是指“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作出贡献的过程。”(1)领导的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追随关系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于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提供实现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设最具有经典意义。他们大致都认为人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演变。(1)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说”。

人性假说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这与我国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谋而合。只有儒家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他们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西方的激励理论也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见表1)

表一 西方激励理论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 激励理论 基本主张

第一阶段 “葫萝卜加大棒” 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

第二阶段 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 “寻找人的自我实现” 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

第四阶段 多种激励方法并用 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

“士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追随关系。《孙子兵法》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象爱护亲属一样对待臣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爱民必须体现在满足臣民的需要上,决策时必须顺应民心,从而形成凝聚力。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贵贱,赏罚要严明,这样才能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作用,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组织绩效。曹操违纪,自罚“割发代首”;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执法严明的例证。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

“任贤律己”,“身先士卒”。这是告诫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在这方面,《周易》、《孙子兵法》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期望,认为领导者应反身修行,团结和厚待下属,以达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协调状态。

2.4 控制与“礼治”、“无为”

在管理的控制职能方面,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儒家强调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力推“法治”。“礼”,其实是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认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必须“两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话说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最有效的控制,应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Peter.M.Senge)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他认为应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课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历史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均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3 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预言,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在现实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基本预测:

3.1 决策方面

中国古代系统思维与现代决策的结合将日趋紧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就从《孙子兵法》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孙子13篇《兵法》可与历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7)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形成中国未来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中,将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孙子兵法》对组织的内外部因素和与这些因素相关联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系统、动态考察的思维方法,对企业决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3.2 组织方面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所以管理者不可将自己与下属决然分离,而应始终把自己视为组织中的一员。

相应地,组织划分不能拘泥与技术的专业化、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应以“和”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分工、合作乃是达到“和”所需的手段,这样,不论部门如何划分,整体和谐所激发的向心力,就会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3 领导方面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5000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

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选人、用人、观人的经验和方法,相对于现代管理,中国古代更注重对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选人在其所处情境下的行为,较强调发挥人才的弹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国古代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等观点无疑为中国未来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4 控制方面

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会长久的。科学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如果得不到下属的真心配合,将会变得毫无用处。这在预算编制、问卷调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视对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应“道之以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人先正己”,运用“德主刑辅”的手段,才能实现“心悦诚服”的控制,以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总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未来的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一切有效的国际经验被融合并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现;二是具有独特的管理创新。这种创新是由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学习借鉴而无法创新的。(7)如何重组现代管理理论与传统文化,兼顾人性与理性、和谐与原则,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将是中国管理学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⑴ 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P9、P102、P333-335、P441

⑵ 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86;

⑶ 彼德.圣吉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⑷ 徐希燕,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11期,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