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语文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语文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化范畴,它是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更加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展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竞技化内容比重过高,教学方法太过刻板,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但却不愿上体育课,对于终身体育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了解,要公平、民主地对待所有学生,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征,使趣味性项目多于竞技化项目;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设计几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首要学习任务后可从教师设计的练习项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技术指导员和观察员应该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应该由体育骨干担任,为此,教师在每个小组中应尽量安排1-2名体育骨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安全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风险成为体育教师随时都应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应该掌握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注意保护他人。例如,在篮球、足球等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碰撞的力度,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因不规范的运动行为给自己或同学带来不良后果,以此来保持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引起学生对安全行为的高度重视。
四、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课外活动获得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使体育运动面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例如,某生身体素质较差,为了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可以制定如下计划:每天做“4×50米”的加速跑、10个蛙跳。这一计划不但符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使他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肺呼吸功能,切实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因此,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篇3
一、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思想品质的初步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因此,学生形成思想品质的时期主要是在小学教育的时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由此,教师在这个阶段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的听老师的话,也就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
(二)奠定了知识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整个高年级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上风,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其最为基础性的阶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生存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小学时代积累的知识来奠定基础。如: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并在现代化的小学教学中,教学条件的提升,教学资金雄厚的学校都会聘请有外教,这样学生从小学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英语单词和良好的口语能力。自然科学能够提起小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知识的求知欲。
(三)形成自身都有的个性
闪光点隐藏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特质的不同闪光点自然不一样,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当将这些闪光点发现,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使得独有的特性能够在学生身上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和意识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此时期,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认知能力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能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由复杂代替了简单,不断的提高了他们在推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关于将小学教育作用提高的思考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根据现如今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认真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很多新鲜事物都提前享受了,而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挑剔,还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其变得有趣生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穿插好玩又有教育寓意的教学游戏,增加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学习效果,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思想发育在小学生阶段还不够成熟,这时候将班级文化角科学合理的布置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安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上面放入一些适合学生学习、有趣的杂志和图书,有专门的板报能够提供给学生自行发挥,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手写作能力,并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可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将良好的品德养成,帮助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笔者了解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很多认知都缺乏,教学知识没什么难度,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这是一个误区,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初步意识,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沟通关系的建立
篇4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学校和社会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非毕业班的学生无论是自主获取还是被动接受,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一些与职业规划和就业求职相关的信息,无论正面负面,在学生群体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一年级新生,其刚经历了高考的艰辛,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就在新生入学教育、新老学生经验交流会和辅导员就业形势分析等多个教育环节的影响下,毫无准备地开始与“就业”和“失业”见面。于是,他们就懵懵懂懂的在就业信息和焦虑气氛中,在“就业”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加入了“匆忙———盲目———茫然”的学生队伍之中。大学二年级学生经历了大学的种种考验,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能力与素质的不足,为了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就业压力的冲击和功利性目标的驱使下,学生们求知和历练的欲望愈发强烈,这使他们迫切地想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大二阶段都着手于为自己“充电”,从有针对性地选修学校选修课程到进入新东方等培训机构学习,从考取英语和计算机类的等级证书到各类专业和职业性质的资格证书,从辅修第二学位到学习小语种,从留任社团学生干部到参加校外兼职实习,众多的选择和所谓的机会使大学生变得越发浮躁,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大学三年级学生经历前两年的学习生活后,进入了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在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的驱使下,学生开始主动关注和思考就业、考研等发展问题,在准备就业、发奋考研和出国深造之间认真考虑抉择,瞻前顾后,备受煎熬。如果学生在该阶段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势必会使学生无法安心于为某一发展方向做准备,造成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目标不明确,影响个人发展。
三、非毕业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统观近些年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虽然就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后环节,但它却是整个人才培养环节的最终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学校和学生都应重视非毕业生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项系统工程来完成。
(一)大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该阶段学生刚进入大学这一新环境,对周围一切事物的认知基本上都来自于家长、兄长及学长的描述,自身没有强烈的、成形的理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对该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偏重适应能力和筹划能力两个方面。首先,要带领学生分析所学专业,包括四年内需要接受的教育、本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未来专业应用的空间和领域。在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制订一个四年规划,包括学习、能力、经验、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内容。其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活动的关系,学会做周计划和日计划,并制订相应的、可行的目标,给学生一个好的开始。
篇5
2、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3、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4、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3)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5、追答
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6、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7、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8、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9、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篇6
【关键词】中职舞蹈;情感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07
舞蹈教学是中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职学校舞蹈生众多,但是真正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抒发个人情感、升华舞蹈感情的学生却并不多。很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过于浅显和单一,认为只要动作做到位就达到了标准,因此忽视了舞蹈最本质的核心情感要求。基于此,中职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指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并借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一、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抒感的需要
一方面,抒发内心情感、分享个人感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诉求和欲望,而有效的情感抒发途径和媒介就显得至关重要。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较为规律单调,缺少多样化的手段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内心的压抑,不良情绪的累积,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在学业上经历过失败,遭受过挫折,所以往往比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负面情绪的累积也较为严重,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远超他人,因此,中职学生群体中焦虑、不安、自卑和紧张情绪较为常见。而教师以舞蹈教学为媒介,结合对情感的探讨,对内心的剖析,对意志的强化等教学任务,则能够给广大中职学生创造抒发个人情感,释放不良情绪压力的有效途径,富有情感的舞蹈教学课堂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并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将学生带入到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用舞蹈滋养精神,从而获得内心的释放,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打造课堂文化的需要
中职教育不仅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对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而在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过程中,舞蹈教学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是,仅仅只是舞蹈本身的教学也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很多教师忽视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将舞蹈学习当作强制性的任务,学过就算过,而无法将舞蹈学习真正转变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环节。因此,中职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透过舞蹈的外在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心灵对话,让舞蹈学习的精神满足超出身体的疼痛和疲惫。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舞蹈学习,并积极在课外进行舞蹈练习与表演,打造多元校园文化。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情感化教学,构建素质教育课堂
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工作落实的第一步必须要先从教师做起,先从优化教师教学理念做起,正确认识和接受情感化教学,打造具有情感深度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成人”为目标,带领学生在审美、道德、精神、意志等多个方面获得成长与进步,不仅改善学生的形体,提高学生的动作标准程度,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素质化教学课堂。
(二)善用经典舞蹈作品辅助教学,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力
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发掘,对舞蹈情感的抒发不足,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积淀不够造成的,学生缺少对舞蹈情感的丰富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对舞蹈情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广大中职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弥补学生这一缺陷,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和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从而为学生舞蹈情感的丰富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前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学生收集相关的经典舞蹈作品,并重点关注舞蹈作品中对情感的抒发和展现,由简入难,逐步带领学生认识多样化的舞蹈情感。比如在表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与情感时,教师可以选择杨丽萍的孔雀舞为展示素材,并配合专业人员对舞蹈表演的点评和对舞蹈情感的评价进行展示性教学,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情感理解,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舞蹈情感感知、抒发和表达方式。
(三)保持情感体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人们对于情感的体悟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建立在个人经历、生活阅历、具体事物等基础上,通过判断其中的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而逐渐构建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时候,也必须要以舞蹈本身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人,对物,对生命进行感悟,对日常生活,对个人经历进行反思,发现细微之处的艺术之美和舞蹈之美,继而收获丰富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或者一次经历,从中发掘情感并将其编为一支舞蹈,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分享细微的情感,展示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认识,让舞蹈真正与情感相连,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情感教育与表演实践结合
艺术来自生活,情感源于实践是不变的真理,对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上真正的舞台,面对真实的观众进行表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对舞蹈情感的不同认识,并不断丰富学生个人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舞蹈情感的抒发表达能力。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到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舞蹈表演,近距离感受人、自然、社会情感与舞蹈相联系的切入点,即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展现学生自身较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舞者倾注的心血和情感,有了舞者对舞蹈动作背后内涵和情感的挖掘才使得舞蹈拥有了灵魂,舞蹈表演拥有了感染力和影响力。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教学,更是对美的分享和熏陶,对情感的浸润和共鸣,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具有情感深度的舞蹈教学策略,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舞蹈动作抒感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挖掘舞蹈背后深层情感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
教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艺术素质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艺术素质是学生综合修养重要方面,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当前的舞蹈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了传统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教师要有掌控教学的专业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造性的、启发式的舞蹈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上应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积累和总结,站在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要求。
一、传统的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目前一般是纳入高中音乐课程,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从教学形式来看,主要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其次是教师对舞蹈动作、基本的动作进行演示,然后是学生实践练习,最后教师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这样的课程是非升学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课时较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多。因为需要学习理论,所以在练习方面课上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练习,但实际上学生课下练习的不多。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女生更喜欢一些,在动作练习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为兴趣度不够,所以在理论学习中就往往不太积极,导致动作僵硬。到学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学生舞蹈动作展示为主要考试形式,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学生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往往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总体上来看,学生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的学科上,极少数艺术特长生因为升学专业考试的需要,专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变化。诚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实施,新的评价机制正在推进,特别是国家提倡要重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可能是长久舞蹈教学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一般还是在坚持原有的教师讲理论、示范动作,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师在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少;学生兴趣度往往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这样的现实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背离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度不够。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是适应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其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流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科课堂教学中来。而就舞蹈课来看,学生确实是也在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是被动的。同时,在舞蹈课上,有些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给学生自己创造或者发挥的空间不大,缺乏对学生的鼓励,课堂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上的发挥。这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会受影响,学习的动力也会不足。
3.考试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与评价是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和评价能够直观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然而,当前的舞蹈学科的考试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创造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呈现不够。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更多,并没有把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纳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影響就会下降。同时,考试与评价更多侧重于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关注不够,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三、艺术素质教育对舞蹈教学的启示
1.掌控教学的专业度。教师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塑造一个容易和学生沟通的、让学生认同的师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控场能力使学生信服。在教学中不能走极端,如果教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隐藏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设置过多的游戏和有意思的活动,或者尽可能做一些学生容易模仿的动作,虽然能使学生顾忌较少地进行尝试肢体活动,但是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使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也不易于促进学生动作质量的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为了收获学生的认同而一味地向学生示范“高、精、尖”动作,虽然能打消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疑虑,但是容易使学生心存抵触,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让学生感到“我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水平”,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摸索和尝试,既要及时树立起权威和专业的典范,引领学生沉浸于舞蹈,也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会话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动。
2.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能止步于课堂中,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堂外,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艺术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投入地去学,更不用说进行课外的拓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致中迅速自然地进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舞蹈带给他的快乐,从而发展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学生只有对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灵气。
3.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音乐的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能为舞蹈教学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艺术素质教育下的舞蹈教学的课例设计和具体教学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与多学科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交叉吸收和跨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艺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过于牵强,其内容必须围绕舞蹈以及相关内容展开,融合过程要以“舞蹈”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偏離舞蹈艺术的主旨。这种融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表现,舞蹈与多学科的碰撞,有利于丰富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发现创新点,提升协调各学科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7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作为幼儿教师来说,应该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让幼儿在兴趣的助力下进一步增强其音乐素养,为幼儿的艺术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其有良好的艺术发展可能性。
一、创设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要点
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加强组织,活动时间的安排上要更为紧凑,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维持孩子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可以让他们进行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同时幼儿教师应该多观察幼儿,特别是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充分的掌控好学生的兴趣点。幼儿教师应该在生活中让幼儿发现生活的美好,同时结合幼儿的兴趣点,重点安排游戏活动,游戏活动要充分体现出其最基本的价值,例如,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学到哪些内容,收获哪些知识,达到了哪些目标,提升了哪些能力,这些都是游戏活动需要重点考虑的,也是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的原则。
二、音乐教育助力于幼儿的成长
(一)《小兔乖乖》音乐课例
在讲故事时间,孩子们总爱异口同声的要求老师讲《小兔乖乖》,仿佛故事有着某种魔力一样,让孩子们百听不厌。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孩子们的表情也随着变化,如讲到大灰狼的时候,孩子们一脸的苦大仇深;讲到兔妈妈回来时,孩子们的欢呼雀跃,感情丰富表现淋漓尽至。这节音乐活动在幼儿熟悉故事和歌曲《小兔乖乖》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听辨不同风格的音乐及不同音色的乐器。由简至难,由配合音乐表演到加入乐器为角色来配乐。尝试运用乐器来表现和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达到使幼儿体验自由表现的愉悦感和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的目的。首先播放课件,分别展示兔妈妈和小兔、一起做游戏,然后,由老师引导幼儿演唱歌曲《小兔乖乖》。最后,老师可以轮流让孩子们分小组上台来展示与表演,同时老师要充分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必要时发放小奖状。
(二)《小羊羊的歌》音乐课例
音乐主题《小羊羊的歌》,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唱歌活动,感受歌曲A段和B段不同的风格,并能用歌声表现出来,能为自己创编“羊羊名字”,并大胆尝试歌曲B段的接唱部分,能与同伴合作,摆一个表示“相亲相爱”的造型动作,感受创编活动的趣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小羊羊演唱会”的游戏化形式开展学习。
1.前期音乐的导入学习
首先,让幼儿感受歌曲的音乐氛围和旋律,通过反复的两次播放,让幼儿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同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感受节拍,感受歌曲快乐的风格。第二步是学习歌曲,幼儿教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引领幼儿进入歌曲的意境,随琴伴奏朗诵歌词,通过提问等形式帮助幼儿记忆A段,之后分别将歌曲B段中出现的三只羊,即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的图片展示出来,帮助幼儿记忆B段的歌词,最后引导幼儿完整地跟钢琴伴奏朗诵歌词,在教师示范唱歌曲之后,幼儿一起学唱歌曲。第三步,
2.引导幼儿创编歌曲B段中的“羊羊名字”
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由幼儿创编各自的羊羊名字各自创编的羊羊名字完成后,在幼儿教师的帮助下,尝试将创编的“羊羊名字”放在歌曲B段中演唱,最后一起学习齐唱A段和接唱B段。
3.“小羊羊演唱会”的实施
采用游戏的形式分小组进行演唱,幼儿老师此时要做好统筹,积极鼓励幼儿三人一组自行挑选,在喜欢的背景板前面准备唱歌,提示幼儿自行商量各自的“羊名字”,并自定“三只羊”,也就是同组的三个人,确定唱歌的顺序,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三人合作,在歌曲的结尾处摆一个表示“相亲相爱”的造型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不会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时,幼儿教师一方面作出要求和提醒,另一方面让已经进入游戏情境的小朋友带领未参与进来的小朋友一起进入游戏,鼓励全部幼儿大胆地进行接唱。
(三)《打电话》音乐课例
幼儿教师在安排游戏时,要兼顾好游戏过程中规则的建立,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幼儿自主性的发挥,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的规则,缺少规则的游戏,对幼儿的成长豪无帮助。只有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游戏活动才有价值,才易于被幼儿所感知与接受。以下以《打电话》为例,让孩子们学习音乐。
篇9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教育部下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在互联网+智慧教育的理念下,国家开放大学将要完成100间云教室建设,并将搭建基于VR的实验实训平台,继续推进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形成优质可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学习资源,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1.2开放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区别
国家开放大学(简称国开),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开放教育,相比较传统教育,在生源、授课方式与时间、学习环境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从生源上看,开放教育的学生以有一定知识积累、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的成人为主,从年龄、学习环境、从事行业等方面都个体性差异。从学习环境上看,工学矛盾是开放教育学生必须得面对的问题,由于学生采取业余时间在开放教育中学习,学习中的碎片时间段较多,现实条件不允许学校安排同传统高等教育等量的课程时间,学校和学生更多地采用自学和远程方式来解决工学矛盾。从学习需求来看,在开放教育的学生更多为了适应职业发展、薪资酬劳或兴趣爱好而修读心仪专业,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和学习动机。
1.3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基础设施条件允许。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物资条件基础,有翻转课堂所必需的网络环境和信息化终端,开放教育具有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翻转课堂课前可以利用微课小视频,或其他学习资料等有效学习途径进行片段式学习,学习的节奏由学生自由控制。经以上分析,决定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开放教育提供更灵活地选择和更鲜活的生命力。
2微课与翻转课堂
2.1相关概念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使随兴趣学、不受时间地点和次数所限自主学习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一部分以微视频作为载体,微课进入大众视野。微课又称微课程,是针对教学中一个难疑点、活动或实验演示等借助视频的方式呈现,将碎片化的知识立体呈现,它有精短、重复观看、针对性强的特点[1]。在教师预判对学生在知识获取中将遇到的学习障碍,制作相关微课内容,使一些在授课中难以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知识点利用视频的形式,形象直观展示给学生。本研究中的微课以教学内容为目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内容较独立的微视频,同时,本研究中讨论的翻转课堂主要以微课为载体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当这种教学方式被颠覆转换成“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问题、完成作业”,翻转课堂应运而生。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教师最先倡导翻转课堂的理念,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学院,使其成为较有影响力的翻转课堂模式[2]。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学生、学习时间环境、课堂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教学要素都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是与开放教育有不磨而合的契合之处,并吻合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开放教育目前采用适应电大学生实际特点的面授与网络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使工学矛盾得到缓解,当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出,各种移动智能设备的价格低廉,网络速度与价格平民化,面授和网络自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优化。在开放教育中,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程度自主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学习以及学习的时长与次数,使课堂灌输内容时间缩短,并能在课堂在分配更多的互动和释疑时间,更能加强知识的内化,巩固知识点,在单元面授课时间内能使更多知识点得到强化,使工学矛盾得到更大程度的缓解。
2.2开放教育在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践行现状
从邓先生批准创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广播和电视实现远程教学,到今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升级为国家开放大学,一直以来,开放教育,在空中课堂和网上教学都在传统高等教育之前做了更多的尝试和实现。2012年底,国家开放大学启动“五分钟课程建议工程”项目,旨在满足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2013年7月正式开通,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短时间内访问量破百万。五分钟课程是时长为5至10分钟的微型课程,可灵活使用各种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从2013年5月至今,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筹建了国家开放大学系统云教室一期和二期的建设,现已建成云教室32间。云教室是通过通讯与网络将大城市的课堂与边远地区的课堂互连,使边远地区的学生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大城市的学生同步上课,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云教室的出现,将翻转课堂的实践带到了一种新的阶段,使课堂的翻转不仅局限于师生面对面,可云上进行双向互动[3]。
3翻转课堂应用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设计分析
3.1课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层次公共统设必修课,考试分别在每年的4月、9月和12月三个批次进行全国网络统考,本课程涉及的学生多,有利于实验分组。该课程试题结构为选择题40分,操作题60分,分别涉及windows7基础知识、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和outlook2010四大模块,笔者作为该课程的多年授课教师,总结发现开放教育学生在操作题困难较大,选择题可以自行记忆书后习题库,操作题上自学难度较大,开放教育的面授课时间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考核范围难以面面兼顾,学生在家电脑上练习时,一步操作不对,则效果不能呈现,针对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最迫切最适用于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时时在身边,操作细化,反复观看,课堂上交流,问题解决。
3.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2016年9月批次不合格学生50人(各专业均有),选取已经有过考试经历且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他们有迫切需要通过考试的心理,且知道自己的弱项所在,会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微课程来补差补缺,这样也保证了参加实验学生的基础大致持平,不会因为开放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显著差别影响实验结果。教学的具体实施从2016年10月20日至2016年12月10日,进行为期7周的翻转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能否参加面授,将49人分成2组,实验组26人,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参照组23人按传统模式讲授,课后练习。在教师相同,教学内容和学时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教学差异效果。实验模式:在实验组的课前,教师针对考试大纲将授课内容分四大模块,按模块将重难点细分,普通知识点做成简单的文字版操作步骤,用课程公众微号推送,对较难的知识点,如“高级筛选”和outlook中更改信纸,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制作微课,上传优酷,便于学生业余时间学习,在面授课时间,学生们将课前遇到的问题和仍然没有学会的操作带到课堂上去,由教师解决难题及总结。对照组在课堂上串讲知识点,讲授演示重难点操作,学生课后做题目练习。实验内容:windows7基础知识、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和outlook2010四大模块,列出细分提纲共78条,重难点28条,共做微视频42个。
3.3反馈评价设计
本实验将考试通过率和学习体验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决定该课程对动手要求较高,机试的成绩直观地展示了教学效果。2017年2月初,该课程成绩已下发。重视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从心理学和人性化的角度上注重学生的整个过程的学习体验,学习体验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本实验为学习体验指标设计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从学习时间(课堂安排满意度、课余安排满意度)、学习效果(课堂效果满意度、课余效果满意度)、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影响、学习障碍克服)三个主要维度共六个方面考察学生的满意度。
4实验结果
考试通过率方面:该课程的成绩没有具体分数,只有“合格”、“不合格”、“缺考”“作弊”四种。参照组23人,缺考2人,13人次合格,8人不合格,剔除缺考人数,考试通过率61.9%。实验组26人,漏报考1人,缺考1人,16人次合格,8人不合格,合格率66.7%。问卷回收:共发放问卷49份,回收48份,2份无效,样本容量46。统计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教育统计学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等呈正态分布[4]。因而,本实验的体验和效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参照组和实验组相互独立,样本容量较小,适应于独立样本t检验[5]。本研究中最大的改变是课余时间的安排和学习体验,也就是翻转课堂的实质,所以实验从课余安排满意度和课余效果满意度两方面观察两样本间有没有显著差别。本实验采用统计软件IBMSPSS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观测项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875和0.869,方差不显著,因此,两观测项从“采用相等变异数”行读取数值,显著性(双尾)值0.05[6],表明,参照组与实验组在课余安排和课余效果上存在着差异显著。
5结论
本研究在开放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翻转课堂,从学生成绩结果上看,学生从从前的“不合格”到考试“合格”,从参照组和实验组分开来看,实验组的通过率稍高;在选定的样本范围内,学生满意度的问卷源数据和数据分析上来看,学生对这门课堂上的翻转模式满意度较高,翻转课堂是适应开放教育中这门课的教学并有所裨益的。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不同教师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和知识点推送能力及特点都会有差别,本次观察偏重于学生成绩提升的体验满意度,在教师的视角,翻转课堂模式的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丛健娇.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9-20.
[2]戴宁.翻转课堂的冷思考:价值与限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29(6):13.
[3]杨晋娟.探索基于云教室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以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0(71):24-25.
篇10
论文书写格式比较标准。界面设计合理,文档齐全。推荐毕业设计评为良好。
篇11
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说课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要说出所教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或小学阶段本年级、本册书、本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教材编写的意图,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要害,课时安排等。
2.说教法。说课者要说出教学内容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一般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管以哪种教法为主,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长而定的,要注重实效。
3.说学法。说课者要说出通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后进生学习爱好,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把握学习方法。
4.说教学程序。说课者要说出所授内容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板书设计。
所谓教学思路,即打算怎样教,分几步完成,每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理论根据是什么。教学思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设计。对于板书,则要说出板书设计的意图。
二、开展说课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上述“四说”之中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因此,要想使说课说得明白、说得有理有据,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
说课是对教学蓝图的分析、论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可见说课尽管是教师的切磋琢磨,但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说“准”教材,促进“三基”教学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实践表明,说“准”教材,能促进“三基”教学,而要说“准”就必须深钻教材。
首先,要切实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一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即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所谓具体,即指在40分钟里能够具体实现的。
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
其次,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新旧知识间有密切的联系,新知识一般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深钻教材时要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要很好地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概念,已知概念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决定性催化剂。比如,要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先安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题,让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及算理,然后出几组通分的题让学生通分,接着就可以出现3/42/5一题,让学生讨论与复习的题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利用旧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
(二)说“明”教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优化教法。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四要”:一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熟悉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二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要遵循熟悉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四要注重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比如,关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有三种教法。
教法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教法二,列表,发现规律。教法三,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面积单位,让学生“数”,预计会出现三种数法:①逐个数;②按行(列)数;③先数后乘。在此基础上,教师擦去小方格而量长和宽。
比较上面三种教法,教法三是一种较优的教学方法。教法一是只教结论,不教过程;教法二虽有分析过程,但以数据为基础,没有“面积”的直观图形:而教法三则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于面积单位,让学生通过“数”发现规律,这种教法是让学生经历由直接计量到间接计量的过程。在寻求公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说“会”学法,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害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实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学生把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在教学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要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面积概念的建立,就应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学生摸一摸文具盒盖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比一比文具盒盖的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抽象出物体表面有大有校紧接着在投影板上将四条线段围成一个图形,再将另外四条长一些线段围成一个图形,让学生判定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难以判定)。
教师再将大小相等的方格覆盖在图形上,让学生观察,数一数方格有多少个,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面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并把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四)说“清”教学程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说清楚理论根据,即不仅要说出怎样教,更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因此,说课者设计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篇12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认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并增强学校管理质量。在实施激励机制中要求学校要做到对教师利益的关注,充分将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小学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小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也应该进行提高。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时,大多数的小学还是在实现传统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的决定权以及话语权主要还是在校长或者是学校管理层的手中,而教师只能在学校的要求下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制度过于死板苛刻,学生只能遵守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个人与团队间的冲突
在进行个人激烈以及团队激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制定出导致个人与团队出现分歧的激励机制。一般在进行激励机制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会更重视对于个人的激励,对于团队的激励就显得并没有很重视。其实每个团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成员所组成,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让所有人更关注团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
在学校进行管理时特别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师就会缺乏工作的热情。教师也不会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是把对学生的教学当成任务机械性地完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地对待教育,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才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该将学校的管理放在阳光下。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时,因为特殊关系的原因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样激励机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变了,不仅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针对不一样的工作类型制定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进行激励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学校的管理民主化,让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一起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师的参与可以很好地实现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师对于激励机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励标准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要让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明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每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打造成优秀的班集体。
(二)有效平衡个人与团队
对个体进行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进行班級管理时,对于表现好,而且班级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及鼓励。对团队激励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的学校管理层应该合理地进行个人激励以及团队激励,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的激励工作,重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表现也要加以重视,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同时进行培养,促进学校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机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在对激励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教师才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本文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对现阶段小学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将激励机制进行实际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教师以及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从而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在农村小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渗透,还需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热爱家园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教育,并借此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强化学生的传统艺术感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花鼓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054
花鼓灯是安徽省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并引领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参与和实践中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进而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完善。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花鼓灯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将花鼓灯与教育实践巧妙融合,以期帮助农村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参与和艺术展示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一、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想要高效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传统艺术活动,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和了解其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首先,在农村小学中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艺术参与中建立个人自信。很多小学生缺乏个人自信心,但是经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将在趣味化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活动兴趣,并逐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个人眼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中实现艺术素养的逐步建立。学生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参与中将学会艺术表现的唱腔和动作,并在日复一日的艺术练习中实现个人艺术表现力的强化;
最后,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促使新一代中国建设者在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在艺术学习和活动参与中完成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二、花鼓灯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的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将成为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花鼓灯艺术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为了对小学生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教师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述,并借助花鼓灯的艺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成艺术认识和了解。同时,经过花鼓灯艺术介绍,学生将对于这种安徽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艺术训练和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参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学习之前,笔者借助花鼓灯艺术活动进行了艺术展示和介绍,并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参与兴趣。首先,笔者借助花鼓灯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并希望学生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建立兴趣。经过艺术欣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过这种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跟着奶奶学习过花鼓灯的舞蹈;还有的学生表示花鼓灯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好看。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进行了花鼓灯历史的讲述,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详细了解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还借助花鼓灯中凤台、颍上、蚌埠等主要艺术门类进行了介绍,并借助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学生不仅在活动参与中实现了花鼓灯艺术参与兴趣的建立,还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有效确立。
(二)花鼓灯艺术参与:提升表现能力
当学生对花鼓灯艺术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练习,以期逐步实现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同时,教师需要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并逐步帮助学生在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与后场小戏中实现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为舞蹈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对小学生开展艺术训练时会首先借助花鼓灯舞蹈的动作教授和技巧传递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会借助“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动作的要领、各个舞蹈动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艺术训练中逐步掌握基础动作。一开始,学生往往会对于动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并主动跟随笔者的讲述与介绍进行练习,最终实现了花鼓灯舞蹈基础的建立和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灯艺术表演:健全个人素养
篇13
由于教育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因此教育的价值新问题应当是划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性新问题,也是我们分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关系新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教育价值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取舍不同,进而决定了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及其方法手段。教育既服务于人的发展,又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二者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上的价值区别
其一,普通教育关注人作为高级生命体的自然价值,如何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则关注人在劳动分工中的社会价值,如何和他人的协调求得个体的发展。普通教育的价值应该建立在超社会的万物世界里,关注的应该是人和整个客观世界的关系,重在发展和展现人类特有的生命潜能和性灵,突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
其二,普通教育是从人的内在身心结构来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民族的整体素质。职业教育则是从外部条件来关注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讲究个体发展的特征。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其三,普通教育侧重关注理想层面的人的发展的全方面性,职业教育侧重于关注人的现实层面的发展的全过程性。从理论上说,人类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但人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命时间和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因此,真正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一种理想。职业教育则是立足现实可能和需求,寻求个体潜质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以职业为导向,对教育的方向、层次进行合理的取舍,而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这样说普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职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个性。
(二)二者在服务于社会方面的价值区别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的不同,认知客观世界的角度不同。因而普通教育是探究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发展的实践。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则是作为社会实践的实施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没有普通教育社会就没有品位,没有职业教育社会就没有色彩。
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内容上和实现方式上的区别
(一)二者在内容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所要求的认知内容不以应用为目的,而重在熟悉过程的本身,在熟悉过程中去发现规律,并把这些规律系统化,理论化。因此,普通教育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内容应相同。功利性,职业性都非常明确的普通教育都应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由此看来我们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本质属于职业教育,就应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能确定自己的职业服务对象,普通高等教育则不能确定自己具体的职业服务对象。
(二)二者在实现方式上的区别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实现方式是由它们的价值和内容所决定的。从国家宏观的法律政策上看,由于普通教育应当是超功利的,为了排除功利思想的干扰和束缚,所以普通教育体现了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和国家的干预性,普通教育具有统一性、原则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征。从办学体制来看,普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相对单一,有较强的计划性,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靠于政府、专家的评价和监控,其次才是社会公众的感受。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市场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其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依靠于市场竞争和受众的评价。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上看,普通教育强调传授过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的渗透性和内化性,启发式、探究式、感染式等教学方法应成为普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应强调传授过程的直接性、实践性、知识的组合性,因此,示范法、实训法、新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教育目的
实际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参和社会实践就会被社会教育,回归自然,受到自然的熏陶也是一种教育。按目前我国的现行教育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阶段摘要:九年义务初级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下面就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摘要:提高民族素质,为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