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丽乡村申报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丽乡村申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丽乡村申报材料

篇1

(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乡村文明基础良好;

(二)人文风貌或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一定特色;

(三)申报主体和当地政府开展创建的积极性高;

(四)对照《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通过创建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二、申报程序

按照“创建单位申请,县级农业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农业部审定”的程序进行申报。

(一)申请。申报主体提出申请,填写“美丽乡村”创建申请表。申报主体是村的,申请表须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申报主体是乡(镇)的,须加盖乡(镇)人民政府公章。

(二)审核。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主体的申请表进行审核,并以正式文件一式三份报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复核。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并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材料进行复核,统筹确定本省申报对象并报送农业部。申报文件应附申报单位汇总表和创建主体申请表。

(四)评定。农业部组织专家对各省(区、市)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研究确定“美丽乡村”创建单位,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三、申报名额

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共遴选1000个创建试点乡村,其中上半年遴选300个,下半年遴选700个。各省(区、市)要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实际,按名额分配表推荐创建试点乡村,不得超额申报。

四、申报时间

各省(区、市)将申报材料以正式文件一式三份报送农业部科教司(同时报送电子版,邮箱附后),其中上半年申报材料于2013年6月10日前报送,下半年申报材料于2013年8月31日前报送。

同时,今年还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典型人物推介活动,推介方案见附件4,不再另发申报通知。

五、有关要求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好本辖区的申报工作,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把关,确保申报对象符合要求,确保申报内容属实、创建内容重点突出和科学合理,确保申报工作公开公平合理。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毕海滨 电话:010-59196397陈 明 电话:010-59192129

篇2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部门:

   经镇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同意,现将《罗店镇2013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村遵照执行。

    附:罗店镇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

 

 

 

                         2014年6月15日

 

罗店镇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

 

根据县综改办《关于印发京山县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村奖补办〔2014〕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订罗店镇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

一、    总体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镇委、镇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强镇”总目标,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积极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整合涉农项目建设财政资金,继续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群众急盼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审批制度、财政奖补资金分配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

二、    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议事为主,筹补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各村要科学编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年度计划和3-5年规划;对当年公益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按照议事程序,以农民民主决策、自愿筹资、直接受益为前提,政府给予奖补,使政府投入和农民筹资出劳相结合,全面发展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得到规定数量的村民认可通过后,才能纳入当年公益建设项目。                    

(二)坚持村申报,镇审核,县审批的原则。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报程序和审批程序,村级负责申报,镇集中审核后上报县审批。

(三)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重点选取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作为切入点,务求取得实效。全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个数控制在50%以内,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坚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原则。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议事程序规范化,制度科学化,资金申请真实化。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同时,适当兼顾上年度未纳入的村及县扶贫部门认定的贫困村。

(五)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共同扶持的原则。对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行政村,将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要按照镇委、镇政府统一部署,开展部门协作,积极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奖补对象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象分为四类:一是村级公益建设项目。村级按照程序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并经镇审核、县审批后纳入财政奖补的公益建设项目。二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主要是经县批准后已纳入2013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项目。三是优秀等次村。2013年度被评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优秀等次的村,按照县综改办文件精神,在原有基数上上浮15%比例予以奖励,其奖励资金全部用于2014年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四是村庄环境整治项目。从财政奖补资金中剥离一部分资金用于全镇各行政村环境卫生建设。

四、奖补范围

2014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仍以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主,严禁将村组公路以外的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奖补范围。今年申报内容主要包括:(1)村内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2)小型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包括村内水渠、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小型排灌站或排涝设施、泵站等。(3)村民认为迫切需要且直接受益的其他公益事业项目。

五、奖补资金测算依据

2014年度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以县村奖补办制定的三个方面为依据;即以2012年度县统计局年鉴为依据,以村级人口、劳力和版图面积为基础,其测算方法为,人口按每人平15元、劳力按每劳平48元、版图面积按每平方千米1550元分别测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各村人口、劳力以2012年县统计局年报为准,版图面积以县国土局分村数为准,不含村级以上水库、渔场、国有林场及镇城区面积在内。

六、奖补程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按照“先规划、后申报,先审批、后建设,先实施、后奖补”的原则,实行自下而上,先建后补的奖补程序。

1、确定项目。由村两委根据大多数群众意愿和可筹补资金的总体盘子,提出一事一议项目预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形成一事一议项目方案。方案应包括项目建设内容、资金预算、资金来源、完成时限等内容。

2、项目申报。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确定财政奖补项目并提出补助申请。填报以下资料: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申请表,村“两委”召开会议根据多数群众的意愿提出预案,村委会召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预案进行议事记录,代表会议表决签字记录,一事一议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项目工程预算方案,村民自筹资金银行存款对帐单等。资料由村两委上报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公室审核。

3、项目审批。镇对村级申报奖补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镇审核同意后,签署意见连同申报材料汇总上报县奖补办,县级相关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审定批复,县奖补办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镇组织实施。

4、项目实施。经批准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和县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对一事一议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对专业性较强、安全性要求高的项目,由镇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配合村民委员会或村务监督委员会,对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安全进行管理监督。

10万以上(含1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应由镇或村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10万元以下的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公开招标以外(议标)的方式进行。所有项目必须实行合同管理,由村民委员会与施工单位(或个人)签订正式合同。项目完工后,必须编制竣工决算书。

5、项目验收。镇政府建立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考核验收制度。对专业性技术较强、安全性要求高的项目,由镇申请县奖补办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一般项目由镇村奖补办组织考核验收。考核验收过程中必须有村民委员会干部、村务督理委员会成员。验收结束应由验收单位或部门出具验收报告,并有村务监督委员会全体成员、镇质量监管人员、镇纪检干部和分管领导签字。

6、项目审计。镇人民政府组织验收项目结束后,由镇财政所组织专班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专项审计。镇财政所按照审计结论拨付项目工程款,项目结余资金全额转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程管护经费,按相关规定使用。

7、资金管理。村民筹资、村集体资金、社会捐赠等用于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由镇进行专户管理,分村专账核算,经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并报村委会批准后,按工程进度和合同要求,预付给施工单位(或个人)。项目竣工验收后,以行政村为单位,经验收组成员验收签字,各村审核签字报镇审核同意后,填报财政奖补资金审批表,与施工合同、审计报告一并报县奖补办审核,县奖补办审批,及时将资金直接拨付到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专户,由镇财政所将资金支付给施工单位(或个人)。

8、档案管理。镇和村应根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档案,将村民一事一议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项目报告、公示结果、项目奖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审计报告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做到一项一档,规范管理。

七、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2014年5月)。召开全镇动员会议,传达上级关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二)项目报批(2014年6月)。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和一事一议筹补资金额度,确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申报项目,并向镇村奖补办报送项目申报材料,由镇人民政府进行初审,完成之后报县奖补办进行审核。

(三)项目实施(2014年6月—11月)。项目村根据县审定批复的方案组织实施,镇做好指导、督促和检查等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奖补政策兑现落实,取得实效。

(四)考核验收(2014年12月)。根据有关考核验收办法,在镇对竣工项目进行初验的基础上,申请县奖补办对全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八、配套措施

(一)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按照《湖北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规定,规范议事程序和范围,在严格执行一事一议政策,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确保农民筹资筹劳及时到位。议事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全程监督,不得超过规定范围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资筹劳任务。

(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建立一事一议公开制度。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资金应及时向村民公布或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建立村民委员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以及村内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老同志的监督员作用,实行村民议事全过程监督,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公开透明。

(三)建立村级公益设施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建立一事一议村内公益设施管护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的资产,归项目议事主体所有,由村级组织负责管理和养护。可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对现有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公益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

九、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委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罗店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要全面动员部署试点工作,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工作职责。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宣传引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确保政策落实;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好一事一议工作。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各村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宣传。同时要加强对镇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全面掌握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程序、方法和有关政策规定,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合法、有序、规范进行。

篇3

1、2016年年终决算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科人员加班加点,认真审核每个单位报来的财务决算报表,配合相关科室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报关决算报表。

2、2017年初预算编制。我们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尽量做到细化预算,严格审核各单位的人员、车辆等费用,对业务费逐项进行核实,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

3、加强经费管理,做好工资统发工作。

(二)认真研究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确保支农项目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2017年,我们积极研究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支农项目支持。一是及时编制2017年财政农村合作社、农业技术等项目申报材料,报送上级财政,目前部分已通过市级评审。二是争取省市资金,编制2017-2020年“一事一议”项目规划。我们积极主动与省市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并会同项目部门及时编制项目申报资料,配合省市人员实地考察,确保农发项目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三)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发放零误差。 

为了及时准确的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我们会同农业局、各乡镇财政所,对“农民补贴信息管理管理系统”农户基础信息的进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农户信息1000多条,并顺利完成网络信息系统升级工作。通过“一折通”平台兑付各种惠农补贴资金194万元.

(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在2017年“一事一议”“扶贫攻坚”项目管理中,我们坚持做到完善制度,严格按程序办事,依法理财,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杜绝截留、挪用、套取财政专项资金问题的发生。严格遵守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共拨付项目资金6916万元,其中:“一事一议”1577万元(含工作经费15万元)、美丽乡村518万元、扶贫资金4821万元。严格执行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度,积极参与了上级部门对我区项目等资金的专项检查,检查验收。

(五)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对全区进行涉农专项整治检查。

我们对全区23个涉农部门,6个乡镇、1个街道进行涉农专项整治检查。为了保证此次整改的质量和效果,我区及时成立了七里河区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紧接着召开全区领导小组会议,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制定了《七里河区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及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分阶段的详细安排,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有关单位立即整改,进一步规范了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六)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全面开展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

全区涉贫村39个,贫困户1116户,贫困人口3900个,第一批贷款需求3100万元,第二批2475万元,目前已达到全覆盖,并完成财政全额贴息工作。

(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篇4

[中D分类号] T-6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02- 03

0 前 言

地方标准属于我国的四级标准之一,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对于特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地方标准立项申报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第一步,从这一阶段就开始立项申报材料接受严格的审查和筛选,相关申报单位应在项目的选择、查新,以及申报书、标准草案的起草等方面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1 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

1.1 项目应符合我国和本地区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首先应符合我国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标准化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对地方标准的制定对象和范围作出了规定,《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也有与之一致的规定。其次应符合本地区标准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要求。以福建省为例,该省与地方标准制定相关的标准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主要有《福建省标准化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福建省标准化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了制定省地方标准的对象和范围。《福建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第十条给出可以制定地方标准的原则,第十一条给出了可以制定强制性地方标准的范围,第十四条给出了不得制定地方标准的范围,第二十条规定了不予立项的情况。申报单位在选择地方标准项目时应先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使拟申报的项目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申报条件。

1.2 项目应符合当前我国标准化改革工作的要求

2015年以来,中央频频出台标准化重大政策措施,对全国标准化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申报单位在地方标准项目选择上应符合标准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1.2.1 强制性地方标准的相关要求

以福建省为例,2016年该省根据国务院和国标委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部署和本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工作的要求制定了《福建省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精简工作实施细则》,开展内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精简工作,该细则中对强制性地方标准的评估提出了8条原则:“有法可依”、“严格划界”、“归并整合”、“实用有效”、“审慎过渡”、“普遍适用”、“淘汰落后”、“可验证性”。8条原则给出了强制性地方标准精简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制定对象和范围,对于强制性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2 推荐性地方标准的相关要求

2016年国家标准委了《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推我国荐性标准体系。根据该文件的要求,推荐性地方标准制定范围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三个领域:一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比如,基础通用、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二是满足地方自然条件的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比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制定特色效益农业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三是满足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荐性标准包括推荐性地方的制定对象和范围,对于推荐性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项目的选择宜紧跟政策导向

在申报项目之前应认真研究国家和本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科技发展计划、标准化发展计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政策等[1],选择政策支持的项目。例如:拟申报地方标准项目《生态文明乡村村容村貌管理维护技术规范》,这个项目符合我国和福建省当前围绕“生态优美、百姓富裕、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为重点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较适合申报。又如:拟申报项目《桉树人工栽培技术规范》,由于福建省于2011年出台文件限制桉树人工种植,制定桉树相关的地方标准不符合该省相关政策导向,应用前景不佳,因此不适合申报。

2 项目查新

查新即查询是否已有与拟申报项目类似或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省地方标准。查新应从3个方面进行查证。

2.1 项目的名称是否与已有国标、行标和本省地标相近

如果拟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的名称与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省地方标准相近,应考察本项目与已有标准相比在技术内容方面有哪些重大区别,具有哪些创新和优势,应有较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制定该项地方标准的必要性,否则该项目不宜申报。

2.2 项目针对的对象是否有多种名称或与已有标准针对的对象有下属关系

在查新的过程中应注意考察拟申报的项目针对的对象是否有多个名称,如学名、别名、俗称等,例如:“海鲜菇”又名“真姬菇”,“场内装载/搬运机器人”又名“场内自动导引车(AGV)”等等。应尝试采用多种名称地进行检索,如果检出可能相关的标准应进一步从内容上进行对比。此外,在查新过程中还应注意拟申报的项目针对的对象是否属于已有标准针对对象的下属种类,如果检出相关标准,同样应比较二者的内容。例如:水仙花属于鳞球茎花卉,在申报项目《水仙花检疫规程》时应考察该项目是否与GB/T 28061-2011《鳞球茎花卉检疫规程》和SN/T 2119-2008《进境观赏鳞球茎检疫操作指南》类似。

2.3 拟申报的项目是否与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本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名称较相似

由于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本省地方标准尚未,在查新过程中往往容易疏漏,因此在项目申报前建议查询国家标准标委网站、本省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网站、《标准信息导报》等网站和期刊,核查是否有与拟申报名称类似的标准制定计划,由于该类标准尚未,内容与拟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是否相似还无法判断,因此为了避免项目重复,拟申报的项目宜暂缓申报。

3 申报书中建议提及的几点内容

3.1 国家或本省政策对本项目支持情况

拟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是否涉及国家或本省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是立项审查中考察的重要内容。建议在项目申报时,如果条件允许,可在申报书中提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名称、文号,摘录该文件中明确鼓励支持该类目的语句作为政策支持的佐证。

3.2 项目涉及产业的发展现状

地方标准是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统一规范的技术要求,在标准立项审查时会考察该项目涉及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等内容,以此来评估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项目申报时应对该项目涉及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做必要的说明。比如,农业类项目可以包括该物种何时引入本省种植或养殖,在省内哪些地区进行种植或养殖,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有多少,涉及多少企业和农户等;工业产品类项目可以包括产品的年产量、涉及省内哪些行业、生产企业有多少,是否为当地主导的特色产业,市场销量、出口量等。建议在项目申报之前做必要的调研工作,收集能够反映相关产业当前发展情况的最新数据,可以同时收集全国或其他省份同类数据作为比较,数据应详实,来源应可靠。

3.3 项目的预期应用情况

一项地方标准制定之后,如果束之高阁无人应用或者应用范围狭窄,制定的意义就很有限,因此标准的预期应用情况也是立项审查时考虑是否立项的重要因素。建议在进行地方标准项目申报时,在申报书中体现该项目的应用领域、产品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数量和规模等数据。比如:在申报项目《安全阀检验规范》时可以写明省内安全阀的年需求量、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有资质检验该类安全阀的机构的数量、每年预计需要检验的数量和检验次数等数据来体现该标准的预期应用情况。

3.4 项目采用技术的先进性与成熟性

标准是以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基础,同时又必须经过实践的考验,取得可信的结论,形成可以作为依据的经验。因此在申报书中可以提及拟申报的项目采用了哪些先进的研究成果或先进技术,与现有的标准相比有哪些优势,有何必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省内哪些领域和地区进行过实际应用,应用时间多长,效果如何等内容。

3.5 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制定和实施标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取得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最佳效益,申报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标准立项审查中考察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申报书中有必要根据拟申报项目的特点对其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简要的估算、分析和预测。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体现提高产量、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简化重复的产品品种、开发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成本、获得直接经济收益情况等内容。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人类健康、保障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等内容。预测估算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运用较可信的评估方法,采用真实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

4 标准草案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草案的内容宜尽量详细

标准草案宜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格式编写,编写时宜尽量详细地写出该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如果仅有大纲,缺乏具体内容,往往被认为前期准备不够充分,技术内容不够成熟,难以通过立项审查。

4.2 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应协调一致

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3类:一是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针对的目标不一致,比如将项目名称定为《XX产品技术条件》,而草案的内容为XX产品检验方法。二是草案应有的内容缺失,比如将项目名称定为《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检测规范――XX产品》,但草案内容主要为XX产品鉴定检测技术,缺乏“电子商务”的相关内容。三是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的范围不相适应,出现“题目大,内容小”的问题[2],比如将项目名称定为《XX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要求》,草案内容主要描述“XX单位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因此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应把握好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的关系,使二者协调一致,防止出现偏差。

4.3 应明确项目针对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应明确标准针对的对象,不可模糊不清,也不可过于宽泛。标准草案中应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一项标准解决一个共性问题作为立项申报原则,在草案中明确规定相关技术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体现相关特征指标,使该标准的作用定位明确。

在地方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立项申报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了立项审查,获得立项,才能开展后续的制修订工作。因此申报单位应在项目选择、查新以及申报书、标准草案的起草等方面认真对待,充分准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项目通过立项审查的可能性,也为立项后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

为做好此次迎考工作,我局代县府办起草了《关于做好迎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对部门进行了职责任务的分解。此次考核工作具体业务由县科技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全力协作,通过调动各方面力量,落实工作目标任务,齐抓共管。按照上级要求,目前已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认真开展项目调研、储备和申报工作。

为确保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今年元月上旬,我局就下发了《关于申报2013年度省、市、县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年初,我局又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相关乡镇和部门开展项目调研,共完成项目储备50余项,共筛选推荐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项,现正在评审和争取中。

(三)强化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科普意识。

今年,我县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以“科技服务农村发展”为主题,在全县开展了科技赶场、送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等项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单位四十余个,通过发放科技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展示展板、照片挂图等宣传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技知识,提高群众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此次宣传活动共散发各种科技知识宣传资料、书籍4万余份(册),群众直接参与农村科技、卫生、计生、防邪、法律等咨询人数14000余人次,现场解难释疑1500余人次,赠送计生药具、农药、种子价值10000余元,举办科技科普专栏、墙报40余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

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组织了10多个部门开展了集中宣传活动,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检查16次,出动执法人员161人次,检查印刷企业、书刊经营网点、音像制品等商业场所44个,查处知识产权违法案件3件,封存销毁侵权商品60395件,发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11500份,举办知识产权座谈会2场,举办知识产权培训1次,接待咨询群众3100人次,悬挂标语11条幅。

科技活动周期间,各乡镇、各部门共组织科技小分队19个,深入乡村和社区开展科技宣传2500余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0余场,培训2万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1万份,义务科技咨询2000人次,义诊义询500人次,发放各类药品(具)价值5000余元,利用有线电视、播放科技专题节目2期。

(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重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逐步推动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

我县凯斯特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子级金刚烷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该项目利用石油加工企业的附产物碳五(c5)、溶剂油、催化剂、氢气等原料经过高温高压的裂聚反应、还原反应,在自主研发的特制催化剂nr50的作用下经裂解反应,在沉降分层时加入能很好地去除金属离子的分子筛载体合金催化剂,再经过并蒸馏精制、造粒等复杂的化学、物理过程反应制得高品质的三环癸烷产品,即金刚烷。该项目实施后年产值将达2000万元,年创利税500万元。

北方川安化工有限公司自主创新技术《某型无人机火箭助推器的研制》,公司利用多年生产火箭发动机装药的基础,逐步扩展了自身的技术领域。该装置是为某型号无人机配套的助推装置,该装置利用火箭发动机提供的动力,将无人机投送到一定的高度后,再启动无人机本身的动力装置,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不需要机场就能使无人机正常起飞,极大地提高了无人机的战场适应能力,具有装置简单,可靠性高,可与车载系统相结合,具有转场灵活,使用方便,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无人机的作用等特点。本项目实施后,能够为无人机提供可靠的起飞装置,为国家在偏远地区进行全天候的监视巡逻、灵活使用提供了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无人机的效能,保证起飞速度达到40m/s.。

(五)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保护,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大力开展《专利法》、《省专利保护条例》、《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同时,结合省、市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专利执法检查16次。共检查商业场所44个,查处知识产权违法案件3件,封存销毁侵权商品60395件。同时,为提高企业业主专利申报知识和业务能力。4月22日,组织了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规模以上企业、部分事业单位等60余人开展了知识产权业务知识培训会,培训党政领导干部25人次,培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人次,展示专利产品6件。上半年专利申请量15件,其中授权专利数6件。

(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1.组织开展了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县委、县政府“八项规定”的学习教育,增强了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切实改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2.组织开展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开展了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3.积极组织职工开展了“抗震救灾”募捐活动、计生“三结合”帮扶活动、扶贫解困民生工程和定点帮扶工作,切实为民分扰解难。

二、存在的不足

1.企业业主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含量的企业和产品太少,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全面完成科技进步考核资料的篡写、上报和迎检工作,力争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2.加强与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力求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扶持,推动科技创新与示范。

篇6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篇7

二、政策扶持,重点突破

一是制定目标。2015年以来,确定了全省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小城镇和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二是公布名单。今年7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省住建厅、发改委、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公布了全省重点培育的100个特色小城镇名单,分类建设特色小城镇,示范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三是推进落实。省住建厅、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落实了培育特色小城镇的支持政策。

三、完善设施,增强功能

一是参照县城建设标准和政策,支持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小城镇与周边城乡交通联系畅通便捷。加快镇区内管网改造,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搞好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的规模核定、管线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二是结合实际,改善镇容镇貌。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展建设资金筹集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的市场化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专业公司,承包市政工程,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四、创新体制,激发活力

篇8

2020年以来,灵武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精神,在“放”字上抓突破,在“管”字上加力度,在“服”字上提效能,千方百计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作出了积极努力,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学习宣传情况。

为深入学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安排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和政府常务会上对《条例》《宁夏自治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银川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试行)》《银川市对标先进深化改革打造一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进行了深入学习,并提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意见建议。各乡镇(街道办)、各部门及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条例》及相关政策文件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日常学习内容,深入学习宣传《条例》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迅速掀起了学习《条例》、宣传《条例》、贯彻《条例》的热潮。并在政府门户网站、“美丽灵武”微信公众号开设营商环境宣传专栏,及时相关政策文件及解读、惠企政策、动态信息等;制作宣传海报200份、宣传折页3000份,在各类办事大厅、服务大厅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级政务大厅设置营商环境(“六稳六保”)政策宣传咨询窗口,电子屏滚动播放营商环境宣传标语口号,切实营造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二)任务贯彻落实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晰责任,对指挥部进行了优化调整,将9个专项行动组调整为7个;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印发《灵武市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灵党办〔2020〕59号),确定了15个方面工作、46项具体措施;举办灵武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业务培训会,印制发放400本《优化营商环境材料汇编》;市政协开展关于“提高审批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视察暨“政府开放日”活动;召开专题安排部署会议,组织相关单位顺利完成了自治区2020年宁夏营商环境模拟评价和银川市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

2.聚焦释放活力,各个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电子证照入库率达98%,企业设立全程电子化率达30.5%,企业开办银行代办点投入试运行,一日办结率达到95%以上,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086户,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审批、一日办结”,企业开办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加速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窗综合受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下放乡镇就近受理,工艺简单、环境影响小项目环评专家函审制,征占地面较小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实行承诺制管理;施工许可办理材料精简至8项,政府投资项目最优审批时限压缩至115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最优审批时限压缩至75个工作日;环评、水保等“多评合一”事项调整至施工许可取得前办理,水、电、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制定《灵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搭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灵武+园区”区域评部分评价事项已取得行业主管部门批复或已通过专家评审会,并全面推广运用评审结果。三是优化市政设施接入服务。企业用水报装由原来的6个环节压缩至3个环节,精简环节50%,申请材料由7项压缩至2项,精简材料30%以上;燃气报装实现供气企业全程代办,无外线工程企业接入时间2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压缩时限60%以上。四是不断简化财产登记流程。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窗口“一窗受理、并行服务”,新开办企业一般登记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复杂登记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异议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实现即时办结。五是推进纳税服务便利化。深入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新模式,推行“发票免费邮寄服务”,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投入运营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着力打造“蓝精灵”纳税服务品牌,开展线上“纳税人学堂”和“税务局长走进直播间”活动;率先在全区使用微信扫码支付方式,省去纳税人携带现金、银行卡等繁琐流程;设置简事快办、繁事专办窗口,平均缩减纳税人等待时间近20%;推行“税务UKEY”,缩减开票成本;充分利用“银税互动”平台,形成“银税抬轿”的工作合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截止目前,共计减免税费2.27亿元,自助办税服务厅“非接触式”办税近8960笔,微信扫码支付近5000笔,74户(次)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纳税信用贷款4582.6万元。六是持续降低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成立灵武市中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浙江网商银行签订普惠金融县域合作协议,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宣传月活动,简化担保流程,担保费率降低到1%以内,羊绒、养殖企业担保费由1.0%降低为0.8%,免除企业10%存单质押。1-9月,新增担保贷款余额1819笔4.7亿元,为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争取贷款1.24亿元,累计为辖区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23.9亿元。七是持续方便企业退出,依法强化合同执行。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纳入简易注销适用范围,累计办理企业简易注销501户;对3家企业进行了破产审查,推动无清偿能力但仍有营业价值的“僵尸企业”实现破产重组;截止9月底,共受理合同类案件3639件,结案3046件,结案率83.7%。八是加强就业服务与劳动力市场监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各项任务,印发《灵武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具体措施》,通过科技创新后补助、融资担保及创业贷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式,持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补助236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742个,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654人;为企业减免各项社会保险费4263万元,受益企业680家,受益涉及人次56775人;简化创业贷款办理流程,精简手续,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79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利息28.58万元。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对31个在建项目进行专项检查,下发《劳动监察建议书》12份,办理劳动合同招收备案10388人,解除备案2395人,对19家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年审,督促企业与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印发《灵武市政府投资类新开工建设项目实施部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管理暂行办法》,共追偿农民工工资1100万元,排查政府类投资项目及国有企业欠薪案件3件,社会类投资项目欠薪案件7件,提前完成“两清零”目标。九是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公平性。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运用统一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政府采购事项线上办理,降低采购交易成本,政务采购信息全面公开。十是依法保障企业公平参与招标投标。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全面实现电子化招投标,严格落实建筑工程领域招投标黑名单制度,公开透明开展招投标活动,公开招标率达100%。截止目前,招标投标公告238个(工程项目161个,采购项目77个),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共开标505个(工程项目303个,政府采购项目202个),开具无挂靠、无串标、无围标承诺书1437件。精简招投标行政办事环节,按照“不见面、网上办”原则,清理工程招投标备案事前事项,精简规范流程,取消招标文件事前备案、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合同备案、投标报名审核等环节,推行“文件电子化、标书在线传、保证金线上缴、开标不见面、专家在线评、交易结果网上查”的“不见面”交易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截至目前,房建、市政实行电子标“不见面”开标共8个项目,2020年7月1日起,交通工程项目全部实行电子标。十一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制定《灵武市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划转工作实施方案》,完成第二批8个部门36大项行政职权(事项)划转,“一枚印章管审批”扩大到16个部门253个事项,累计办件30337件;全市梳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1467项,统一按照国务院“四级四同”标准部署上线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宁夏政务服务网),进厅事项1195项,基本实现“应进必进”;1133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0个高频事项实现“马上办”,385项事项实现就近办,524项事项实现“即来即办”,1115项事项可不见面办理,435项事项可“掌上办”;认真开展“三减一提升”活动,完成24个部门340项事项精减,累计减少环节274个、申报材料482份、办理时限1623个工作日,清理各类无谓证明112项;推行“出生一件事”等20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一窗综合受理率提高到72.6%;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设立无人警局、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网上办理率达到91.1%;推行“好差评”二维码评价,企业群众满意度达99.5%;12345等便企热线接转受工单7247件,已办结7085件,正在办理162件,办结率97.8%。十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定《知识产权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2020年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实施方案》,办理商标侵权案件3起,罚没款2.53万元;截止8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4件,万人拥有量5.2件/万人。十三是建立公正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推进网上监管体系建设,同步建立完善审管协同机制,将审批事项办理结果及时推送到监管部门,加强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在餐饮、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产品质量等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持续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公示行政许可信息7420条,行政处罚信息562条;加强重点领域企业信用监管,对3802户纳税人、12家粮食储备企业、41家环保重点企业、28家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动态管理,通过执行信息公开网失信自然人1287人次,法人139人次,限制高消费1387人次,采取司法拘留10人,联合惩戒失信企业22家,帮助18个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制定《灵武市清偿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多方举措、全力推进清偿工作。2020年我市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金额1654.65万元,清偿率为100%。十四是加快建设包容普惠创新环境。出台《灵武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修订)》《灵武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0修订)》《灵武市柔性引进科技人才实施细则(试行)》《灵武市备案科技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设立50万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家,目前已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机构17家,指导企业科学归集研发费用入库2.8亿左右,推荐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0余项,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00余人;推进基层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完成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个乡村大舞台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三馆七站”免费开放,上半年共接待群众13.2万人次,其中24小时智慧书屋流通6千余人次。推进“互联网+教育”,全市100%的班级使用触控一体机或智慧黑板,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教室70间,建成与教育厅互联互动的县区级平台,5所学校被确定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制定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27条措施,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强化项目落地服务,共请进来蒙牛集团、伊赛集团、正威国际集团等区外企业70批348人次,签约招商引资框架协议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36.2亿元。向30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兑现产业政策奖补及重点工作考核奖励资金10511.5688万元。

3.加强督查检查,提升服务满意度。

由市营商办、市委督查室和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通过电话调查、随机暗访、听取汇报等方式,对营商环境指挥部7个专项行动组、各成员单位《条例》及自治区、银川市及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尤其是将窗口单位、行业服务部门作为督查检点,促进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扎实推行“好差评”制度,切实提高营商环境服务满意度。

二、存在问题

篇9

一、从业人员素质与职业资格制度

1.从业队伍的壮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我国物业管理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进程产生的新兴行业,从*年*市诞生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和第一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开始,短短二十六年时间里,物业管理从业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业人员已超过350万人,分布在3万多家物业管理企业。岗位类型从操作层的保洁、绿化、维修、秩序管理,管理层的项目经理、管理处主任、部门经理到决策层的各类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服务领域从单一类型物业到综合性物业,从纯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物业管理,从新建物业到房改房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目前物业管理范围已经覆盖了住宅、写字楼、工业区、学校、商场、医院、机场、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步行街等,去年以来还进入了对乡村的管理;管理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的房屋,已经将全国城镇50%以上的不动产纳入了我们的日常管理中。

随着住房成为大多数居民家庭的最主要财产以及财富积累的主要形式,居民对住房财产的使用、维护、保值讲了较强的服务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居住环境、社区秩序也有了较高的追求;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协调房屋所有权人公共空间、共用设施设备等共同利益的需要;由此形成对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巨大社会需求。劳动密集性的行业特征和剩余劳动力的相对富裕,提供了物业管理行业广阔的就业机会。为满足业主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广大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在薪酬收入相对偏低、误解偏见相对较多的压力下,克服成本刚性增长和服务收费缺乏弹性等诸多困难,不断提升物业服务的品质。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改善了人居和工作环境,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而且扩大了住房消费,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物业管理企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

2.专业素质的差距对行业发展的制约

在充分肯定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对社会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从业队伍在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其专业素质并未得到同步提高。尽管伴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并逐步成长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多种原因造成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一是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队伍建设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从业人员来源各行各业,其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上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显露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经理人的专业素质与所在岗位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三是与物业管理的上游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相比,微利甚至亏损的经营状况,以及较低的薪酬待遇标准,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现阶段我国物业管理还处于扩张型发展时期,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满足市场需求,但在没有严格准入制度的情况下,入行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难以避免。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称职的职业经理人匮缺,现有部分管理人员在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进步的“瓶颈”。个别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和专业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的存在,使一些物业服务水平不尽人意,客户关系紧张,收费率下降,甚至引发激烈冲突和矛盾,降低了行业的公信力,损害了行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当务之急。

3.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对现实难题的破解

针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年,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和房地产业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合格上岗制度的通知》,对物业管理企业有关重要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物业管理企业有关管理岗位人员的必备知识和必备能力,建立起一套既考察基础知识,又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法。持证上岗制度实施后,全国有十万名以上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通过了物业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对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以及有关培训机构,也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地对本地区的从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不同程度促进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执业能力的提高。

但是,持证上岗制度的初级性、试验性和弱强制性都决定了该制度的局限性。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物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家逐步认识到,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年6月份出台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物业管理条例》之所以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设定为行政许可,是基于对物业管理服务公益性的基本判断。物业管理的专业管理人员,包括物业服务企业经理以及管理处主任(项目经理)等,作为物业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其业务能力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物业的承接查验、维修养护等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业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物业管理活动的特殊性,经营管理的专业性以及涉及学科多、管理复杂等特点,决定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尤其是经营管理专业人员,只有全面掌握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具备扎实的物业管理知识和良好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才能保证物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妥善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各类问题,为业主提供价有所值的服务,使所管物业保值增值。因此,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从事物业管理行业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行业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物业管理师制度与物业管理科学发展

党的*报告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和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报告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时期我国物业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样要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四个方面入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物业管理师制度,正是围绕了“以人为本”(以业主和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为本)的核心,统筹兼顾物业管理师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物业管理关系的全面协调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行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必将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物业管理专业化是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在掌握和了解法律、经济、工程、环保、消防以及公共关系、心理学等多方面学科和知识,并经过相关专业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成功满足物业管理执业标准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楼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满足物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业主对物业管理消费和财产管理意识的增强,主观上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管理物业、服务业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正是通过执业准入控制的方式,保证了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必须是有能力承担有关专业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评判物业管理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和依据。

(2)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是《物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基本目标,物业管理师制度通过规范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进而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无疑是最有效的治标之法。《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办法》规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物业管理师必须经过注册才能执业,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由物业管理师担任。随着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全面推行,物业服务企业聘用未取得物业管理师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给业主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也将真正落到实处。

(3)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物业管理区别于传统房屋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化,物业管理的市场化不仅表现为物业管理服务的等价有偿和市场选择,同样表现为物业管理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确立了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的社会地位,对物业管理师应当具备的执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不仅有利于业主通过拥有物业管理师的数量来判断选择高水准的物业服务企业,而且有利于物业管理师通过市场定价来选择从业单位。今后企业的竞争,将会凸现在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打造一批具有优秀管理团队的品牌企业,改变目前行业鱼龙混杂的状况。

(4)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物业管理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欧盟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在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上,美国的注册物业管理经理制度、英国的皇家特许屋宇经理制度、香港的注册房屋经理制度等都对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的客观形势,海外物业管理企业大量进入内地市场的现实,都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资格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物业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我国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物业管理师制度对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有力推进作用,决定了物业管理师制度是我国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

物业管理师制度不仅符合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且为物业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为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我们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物业管理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1)相当的学历背景

申请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取得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土建大专以上学历,取得其他专业相关学历、学位的,报考条件中相应增加两年的工作年限和从业年限限制;

(2)相关的专业知识

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科目为《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和《物业经营管理》四门,其中涵盖了物业管理、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包括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3)相应的执业技能

从物业管理师的执业范围来看,物业管理师的执业技能应包括:①制定并组织实施物业管理方案;②审定并监督执行物业管理财务预算;③查验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资料;④负责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的维修、养护、管理;⑤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卫生和秩序等等。

(4)丰富的实践经验

根据申请参加物业管理资格考试人员的不同学历背景,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了不同的工作年限和从业年限标准,其中中专学历的必须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满8至10年,取得博士学位的也必须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满1年。

(5)良好的职业道德

物业管理师应当妥善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诚实守信,为业主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对注册物业管理师建立诚信档案,接受业主和社会的监督;

3.物业管理师制度对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1)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不同于其他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是物业管理行业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拥有一定数量的注册物业管理师不仅增强了其经营项目的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资质等级的评定和品牌形象的树立;对于行业来讲,拥有一定规模的物业管理师,不仅有利于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重服务、守道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且有利于业主将物业管理作为建筑物管理的首选模式。

(2)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以较少资本管理业主庞大资产的行业,随着业主财产观念的增强和维权意识的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风险日益加剧。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物业管理项目的关键性文件,必须经物业管理师签字实施,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都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强化物业管理师的责任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职业水平,避免因职业失误承担法律责任。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阶段我国仍有大量物业服务企业尚未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做大做强。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当由物业管理师担任,物业管理师只能在一个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的企业负责物业管理项目的管理工作,这就意味着今后的物业服务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分工,注册物业管理师担任职业经理人将成为常态。物业管理师的大量出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人才基础,有利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规模效益。

(4)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专业管理人员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物业管理师资格的含金量;物业管理师与经济师中级技术职称的挂钩也会激发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与参加考试的积极性;随着物业管理师制度的逐步推进,客观上会形成对现有物业管理经理人队伍的清理。它既能给在职的从业人员带来压力,迫使在职人员认真学习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技能,加强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加入到物业管理师的队伍中来,成为称职的管理者。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业外优秀人才进人业内。随着有关物业管理师薪资报酬的增加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势必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专业分工的粗糙和专业人才的短缺,致使许多物业服务企业保持着“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模式,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包袱日益加重。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广,为行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可能。在《劳动合同法》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一批具有物业管理人才优势的企业,将实现由物业服务经营商向物业服务集成商的角色转换;一批品牌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重点,将从直接从事低附加值的基础管理服务向承担高附加值的资产管理服务转变。

(6)改变行业社会形象

如果说《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地位,那么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则确立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长时间以来,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被视为重复简单劳动的复制者,社会认同感不高,一些从业人员为此困惑迷茫,或选择观望、或选择离开,致使行业内原本不多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把物业管理师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将大大改善行业社会形象,提升行业社会地位。

三、制度实施情况与下步工作安排

1.物业管理师制度实施情况

(1)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

为落实国人部发[*]95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工作,建设部办公厅于*年5月下发了《关于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相关部门在实施物业管理制度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为加强对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建设部办公厅于*年6月下发《关于成立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正式成立“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物业管理师制度实施和管理工作。

(2)考试大纲和参考教材

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和房地产业司的指导下,在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组织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编写了《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大纲》,并在*年8月通过人事部的审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参考教材》于*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为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人员的考前复习创造了条件。

(3)师资培训和考试命题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分别于*年9月和*年3月进行了首期物业管理师师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员共506人次参加了四个科目的培训,其中410人次通过考试并获得《物业管理师师资证》。在汇总首期四个科目师资培训成绩优秀者(总分80分以上且口试75分以上)名单基础上,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建立了“中国物业管理师师资库”,向全社会推荐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培训的师资人选。*年9月,全国物业管理师认定考试办公室组织了4名在物业管理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从事或研究物业管理工作多年的专家,组成认定考试科目《物业管理实务》的命题专家组,顺利完成了两套试卷的设计、初审、组卷和终审等命题工作。

(4)认定考试和审核公示

*年10月28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391人通过省级认定考试管理机构的初步审查,参加了物业管理资格认定考试。考试结束后,全国认定考试办公室拟定了《评分工作办法》,作为各地省级考务部门的阅卷评分依据,*年11月底,各地试卷评分及汇总工作基本结束,全国共有1294人考试合格。*年初,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组织人员对考试及格申报者的材料认真审核,通知部分不符合申报条件人员及时补充了申报材料。*年8月和11月,在全国认定考试办公室对符合认定考试条件的人员名单进行了两次公示,对相关投诉举报材料进行了调查核实后,全国共有1119名从业人员符合条件。*年12月10日,人事部、建设部联合审批并公布了认定考试合格人员名单。

2.认定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次认定考试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暴露出的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参考人员数量偏少。尽管有些人是因为受到中级职称和专业论文两个硬性条件的限制不能参考,但总体看,还是反映出具备一定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数远远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以河南省为例,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260多家物业服务公司,从业人员10多万,管房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由此推算,至少需要2000名左右经理人。而此次获参考资格的仅29人,实际参考21人,及格18人,认定16人;其次是地域差别过大。最多的广东省212人,最少的江西、青海仅1人。10—50人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7个,少于10人的省份(自治区)7个。北京、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加广东省的准考人数占全国总数约40%。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物业管理发展水平及人才状况的明显差异;其三是部分人员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在如此严格的学历、职称、从业时间、工作业绩等申报条件,以及不搞偏题的出题原则下,仍有85人没有达到及格线,有两个省不及格人数占到参考人数的20-30%,最低分数不到20分,以这种政策水平负责管理工作确实让人担心;其四是运用政策法规对案例的分析能力亟待提高。从各种题型得分情况看,案例分析丢分最多,这暴露出一些经理人对法规学习十分欠缺,理解差,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尽管这次只是对资历较长人员的认定考试,下步将举行较大范围的全国物业管理师统一考试,相信会有一些后起之秀有突出表现,但不可否认,认定考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人才短缺、素质亟待提高的突出问题,加快经理人队伍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3.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12月初,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三亚召开,建设部人事教育司、住宅与房地产业司、职业资格注册中心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到会,对一年多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下步工作的开展达成了一致意见。有关部门将通力协作,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积极协调人事部,争取明年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向这次认定的人员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建设部用印的《物业管理师资格证书》;

(2)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制发“物业管理师诚信自律规则”,在资格证书颁发的基础上,抓紧建立首批物业管理师信用档案体系(物业管理师信用档案软件研制工作已经完成);

(3)研究物业管理师注册工作内容,制订“物业管理师注册工作办法”,并对首批取得资格证书的物业管理师进行初始注册;

(4)由于国家行政性收费立项工作暂停,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收费项目未能得到财政部门的批复,今年的物业管理师考试未能如期进行。我们将加快协调相关部门,促成考试收费早日立项,争取明年四月份开展首次物业管理师考试,力保明年第三季度的考试如期进行;

(5)建立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库和试题库,编制“命题手册”和“命题规程”,保证考试命题工作的高质量;

(6)总结借鉴各地经验,组织制订“物业管理师执业实践标准”,并在全行业宣传推广;

(7)研究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制定“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办法”,开展首批物业管理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8)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及外国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认定机构的交流联络,开展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准备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港澳有关人员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

四、物业管理师与行业历史使命

1.行业的进步与成就

从*年至今,中国物业管理走过了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而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物业管理是从1994年建设部制发的33号令(即《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之后起步的。然而,就是在不长的二十六年时间里,确切地说在短短的十三年,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规模,最快的增长速度,最多的服务企业和最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我们具有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的物业管理政策法律制度,已逐步形成一个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我们确立了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国家行政许可来规范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我们尝试地将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调处和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综合机制;我们的服务理念日益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服务品质在快速提升,我们的客户满意度在不断增长;我们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分业经营稳步推进,公平、公开、公正的物业管理市场在逐渐形成;我们的职业经理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正在涌现;我们的物业管理观念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业主对物业管理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走过了“要不要搞物业管理”的萌芽起步阶段,进入到“怎样搞好物业管理”的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物业管理环境的日新月异和物业管理事业的突飞猛进,不仅得到国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而且也得到许多港澳台以及外国同行由衷的好评和赞赏。

2.行业无法回避的挑战

物业管理行业在取得有目共睹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除了前面提到专业人才的缺乏外,还有以下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建设单位方面,部分开发商未能主动履行前期物业管理的各项法定义务,开发遗留问题和建管不分仍是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原因;物业服务企业方面,部分企业在管理服务中不能保质保量,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和诚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公平有序,恶性竞争、建管衔接和项目交接等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业主方面,部分业主公共权利淡漠、契约精神缺失,不遵守管理规约。部分业主团体热衷于动辄炒掉物业服务企业,而对业主共同事务的管理缺位,影响到物业管理正常秩序的建立;行业管理部门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对物业管理定位存在偏差,强加给物业管理行业过多的社会职能,一些地方热衷于扩大政府指导价的适用范围,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业服务价格;行业协会方面,总体表现为力量较为薄弱,维权职能不到位,自律机制不健全,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媒体方面,部分媒体在相关新闻报道时,存在过分放大物业管理负面影响的舆论导向,不但没有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物业管理各方主体的作用,反而加深了群众对物业管理的误解,有的甚至对一些矛盾和纠纷的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风险,降低了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不利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还应当看到,今年以来,随着相关政策法律的陆续出台,物业管理的法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物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物权法》实施后,业主对建筑物共有部分产权的明晰和对地面车位等共有部位经营收益的诉求,对自行管理或委托其他管理人管理建筑物的自由选择,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竞争市场压力;《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物业服务成本监审办法》的相关规定,使政策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成本更加透明,物业服务费的价格监管更加严格;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行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必须直面所有的困难和挑战。

3.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

党的*报告讲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确保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包括物业管理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后的十几年是物业管理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小康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过程的艰难曲折;既要对物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新的时期,承载着全社会的希望和重托,面临着完善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挑战,物业管理行业应自觉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是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业管理需求。现阶段物业管理的许多问题,是源于人民群众物业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优质物业管理服务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高质量的服务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好方法,要提升客户满意度,改善物业管理的行业形象,必须从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入手,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必须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

二是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物业管理行业的公共性和综合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受益群体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讲很高的要求,只有精于管理、善于协调,才能实现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和谐目标;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创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一方面,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够使物业保值增值,科学的资产管理,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取得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物业管理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业管理行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将日益提高;

四是不断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发展道路。在《物权法》赋予业主更多的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背景之下,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要依靠优良的服务,物业管理的发展要依靠不断的创新。物业管理行业只有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服务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发展道路。

4.物业管理师的时代责任

在承上启下的物业管理发展关键阶段,首批物业管理师诞生了,其意义远远超过1119人的数量。物业管理师称谓光荣、使命艰巨、任重道远。作为长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有幸通过认定考试并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大家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作为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受益者,有幸成为中国物业管理史上首批物业管理师,理应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推动行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因此,我想借会议的机会,讲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勤于学习、与时俱进

物业管理师作为物业管理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物业管理政策水平和良好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业务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并不意味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首批物业管理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作风,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要通过自学,弥补相关知识的欠缺;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通过学习业内同行的经验,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至名归。

(2)精于业务、术有专攻

物业管理的内涵是通过管理者的专业管理,延长建筑物及其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使物业保值增值;通过多层次的服务,让业主置身于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中。因此,服务是宗旨,管理是生命线。对在座的首批物业管理师,取得职业资格并不难,但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和优秀的职业经理,还要作出不懈的努力。我们面对着尙不完善的法制环境和不成熟的消费群体,以及建管不分体制所带来的众多复杂问题,要求管理者不仅熟悉政策法规,依法办事,而且要有良好的分析应变能力,在特定业务领域有所精专,能随时处理复杂问题,避免纠纷和矛盾激化,创造和谐氛围。此外,物业管理师在企业风险防范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并研究物业管理行业风险发生的规律,切实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建立事前科学预测、事中应急处理、事后妥善解决的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机制,加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以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为企业减小经营风险,为业主创造安宁环境。

(3)严于自律、诚实守信

现代社会对专业人士或职业经理的道德标准要求绝不亚于其专业技能,物业管理师不仅是业务的能手,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在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物业管理师应当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尽量做到忠诚客户、忠诚企业、忠诚同行的完美统一,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中物协将和地方协会一起探索建立行业协会对物业管理师道德规范自律约束的行规。

(4)善于协调、构建和谐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要求物业管理师不仅熟悉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依法办事,而且要有娴熟的协调沟通和分析应变能力,以及在处理客户关系与有关各方面关系过程中应承担重要的责任。包括与业主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处理投诉;与开发建设单位的沟通,通过早期介入,减少入住矛盾;与公用事业单位的沟通,分清责任,各司其职;与专业公司的沟通,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由此避免和减少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创造和谐的物业管理氛围。

(5)乐于奉献、率先垂范

面对现阶段物业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物业管理追求的应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与统一。因此,首批物业管理师肩负着带领企业和宣传行业的重任,应当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在企业发展和行业宣传中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自觉参与团队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维护行业形象,真正起到先锋和模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