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微波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波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波技术论文

篇1

1.2SDH微波通信概述

SDH微波通信传输线路是由一条主干线与若干分支组成[4]。为了更好地和现有光纤传输网络予以融合,还需要对新型微波设备予以改进。不管是设备功能、体积,还是组网方式、技术性能,均要跟随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多层面的融合。其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技术融合:利用一个硬件平台融合PDH微波通信与SDH微波通信,在软件控制下实现空中接口,保证在硬件设备没有更新的情况下,实现空中接口容量的更改,只要通过软件操作就可以设置成功,极大地节约了硬件设备升级成本[5]。二是设备融合:将原有的室内单元(IDU)、数字配线架(DDF)、分插复用器(ADM)等功能予以融合,全部融入到IDU中。如图2所示,在此IDU中,不仅具有连接天馈线的中频接口,还有连接光纤传输设备的STM-N光纤接口,同时还可以直接开展FE、E1等业务,各个接口之间可以通过IDU的统一集成进行业务调度。如果重新组合IDU业务板件,还可以形成树型、星型、链型、环型等复杂网络结构。在微波系统退出网络之后,IDU依然能够继续充当光纤传输的MADM设备,展开相应的通信。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高度集成的IDU可以用新型交叉连接代替原来的转接电缆,为系统的调试与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2新型微波通信的关键技术

2.1编码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在移动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信道质量对编码速率予以调整,以此来获取较高的吞吐量。当无线通信速率比较低的时候,信道估计相对准确,AMC的应用效果较好。随着终端移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信道质量已经无法满足信道的变化,在信道测量错误的情况下,导致AMC调制编码方式和实际情况不相同,影响了系统容量、吞吐量等性能指标,值得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2.2多天线技术

在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中,分集接收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对抗多径衰落以及增强数字微波传输质量的主要途径。在SDH微波通信系统中,因为多状态调制方式的运用,使得其对频率选择性衰落更加敏感,所以,为分集接收的普遍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分集技术就是为了削弱多径衰落与降雨衰落的干扰,对不同的特性收信信号予以合成或者切换,从而得到良好信号的技术。在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中,分集技术主要包括四种:路由分集、角度分集、空间分集、频率分集[7]。在移动通信中,MIMO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其是在发送端与接收端借助天线传输无线信号的一种技术,属于一种智能天线。MIMO技术主要就是将用户数据分解成若干并行数据流,在指定的宽带内由多个发射天线同时发射,经过无线信道之后,由多个接收天线予以接收,结合各并行数据流的空间特征,对原有数据流予以解调。MIMO技术的核心内容就是空时信号的处理,也就是借助空间天线对时间域、空间域信号进行处理。MIMO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在无线频带有限的条件下,获取更高的传输速率,达到预期的业务效果。

篇2

1.2减少人为意外人为技技术意外事故一直都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事故之中最高的主因之一。特别是随着技术翻新,设备智能化加剧,设备自动修复动能加强,设备自身的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人为技术事故反而明显增加。为此,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过程上,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加强设备正常运行的效率,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专业知识的增加,专业技能的考核等,以及一整套严格的工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1.3减少非技术性事故由编辑部门及广播技术部门由于工作存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被称之为"非技术事故"。各类电视节目之所以能进入千家万户就是通过广播媒体播出,但是在节目进入千家万户之肖,需要经协两大关卡,也就"播出关",这两个检查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广播电视技术部门的接口部分是主要关键性所在,在运行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一旦编辑部门所编辑的的成品出现了问题,那么事故发生的机率会我提升,所产生的矛盾也会升级。特别是在新旧设备转换的时代,设备不间断的进行更新,接口运行之间的磨合并没有得到重视,停播率也开始增加,从而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可见,编辑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为此,"播出关"前期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编辑及技术部门的工作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三个意识

如今的电视台发展步伐十分快,而电台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与电视台同步发展,电台与电视台同步发展,还是需要满足三大要求的,首先建立健全全新的思想理念,其次建立强而有力的运行措施以及发展方案,其次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一条严谨的规章制度。最后明确责任制,加强责任精神,并且强制执行领导下发的工作。从而从思想上,行动上,管理上都能步调一致的身前发展。

篇3

作为直面民众的大众媒体,广播电视同时也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逐渐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予民关怀、予民温暖,实现沟通、畅快交流”的重要工具,于是加强对广播电视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一定程度上成为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众所周知,一部好的广播电视作品是高技术质量、高艺术价值、高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广播电视部门各环节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高质量意识,要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精良、伴奏洪亮、内容精彩、图片清晰而凸显主题。另外,一部好的广播电视作品制作完成后,不应该马上投放和播出,还要经过专业部门的严格审查和检验,确保内容合理、质量达标了才能播出。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由素材选取、制作、后期播出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监督,严格检测技术指标,狠抓验收质量,对提高广播电视质量,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至关重要。

3不间断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进行维护

广播电视播出设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无休止的运作之后,难免会因为工作数量多、工作强度大等原因出现机器设备毁坏、磨损的现象,给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只有不间断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电视广播设备的高效运行,才能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进行维护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间断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数据库关系到传播信息储存与管理,是传播数据的核心,因此必须确保其安全无误。二是加强对视频播放器的检查与维护,磁盘列阵是视频播放器的重要装置,其频繁读写容易造成经常性损坏,发生数据存储错误,因此经常维修和更换硬盘很关键。三是加强广播电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除了对重点系统进行维修管理之外,素材管理系统、播出控制系统、节目单编辑系统等也需要定期维护。

篇4

1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在准确性以及安全性上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传输技术的更新是必然的,因此需要做好技术设备的更换以及维护工作,保证传输信号。广播电视节目不同与其他的传媒手段,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节目都是24h不间断地,而这些节目都是采用模拟信号的方式通过技术设备自动控制,同时模拟信号可以对传输线路进行监控,因此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检修、养护,检测出老化部件、破损部件,并在不影响广播电视设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完成更换,进而不影响节目的正常播放。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设备的工作寿命与效率,检修与维护需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对出现的问题要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根据方案做记录,供日后查阅。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必须被重视,因为一个细小差错便可能为用户带来很大不便,比如一位听众喜欢在开车的时候听“Mus-icRadio”广播,但有一次出现了杂音,听众不得不换台,这影响了用户体验。

2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的特点

2.1广播电视技术系统规模庞大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信号覆盖主要才有发射、调频、短波等手段,这些技术有体型大、耗能高、效率低并且维修不便等缺陷,使得广播电视技术维修工作任务重,并且发生故障风险大。因此国内很多广播电视已经引进固体化设备技术,有着高效。低耗、易维护的特点,但是在一些县级以及便宜地区尚未引入此技术。规模大的另一点体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百花齐放,广播电视节目越做越细、数量越来越多,并且是全时段全天候播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维护需要24h进行。

2.2广播电视技术系统逐渐复杂

同传统的单频不同,现在的广播技术是由系统集成与总控制室相互结合的复杂播控系统。这种系统包括同步电机、格式转化器等辅助设备,同时因为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因此在日常系统维护中,除了硬件技术的维护,又出现了网络技术维护的问题,这也是同传统广电技术维护不同的地方。

3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的工作方法

3.1提高维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维护工作需要人来完成,一方面需要从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对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其思想教育,热爱工作,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细心维护广播电视技术设备,这是进行广电技术维护工作的前提。

3.2了解工作原理

如上文所说广播电视技术有着规模大、操作复杂以及原理精深等特点,这需要维护人员切实了解电路特征、信号发射流程以及技术设备工作原理等,如果发生了技术故障,需要第一时间判断是软件问题还是设备问题,如果是设备问题那么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故障原因以及大致部位,从工作原理出发,利用仪表仪器等辅助设备,尽快完成修理。

3.3掌握设备的出场验收报告和技术资料

对于广电技术维修工人来说,首先需要掌握设备出厂时的状态以及验收报告、技术资料,在了解设备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设备档案;其次要对设备进行定时检查,了解设备工作状态并做维护记录。一旦出现设备故障的问题,便可以把设备状态同出厂状态以及之前的维护状态做对比,这样可以快速查找技术故障所在。

3.4做好定期检修工作

这里的定期检修同上文的定时检查不同,上文提到的是检测、记录设备状体,而这里指的是需要对设备硬件的每一部分都做出故障排查。因为广电技术设备常年运作,一些受温度影响较大的配件需要做好除尘工作,保证设备的散热功能。电源、风冷等设备也是故障常出的地方,需要重点检查。

3.5出现故障后应避免主观臆断

通常可以独立负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有了较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对各种常见故障都了如指掌,这种优势对日常的工作有着很大帮助,但是也会滋生出经验主义的问题,在排除故障的时候靠着以往同样故障现象的解决方式来解决本次问题,很可能造成失误,导致设备受损,观众受到影响。

以上便是我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思考。①认识指导实践,必须认识到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责任心;②中国的广电技术维护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不同级别、不同地方的广电技术管理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去认识、了解;③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需要做到用心、负责并且实事求是。

篇5

本文以“辐照、废气”、“辐照、废水”、“辐照、污泥”、“辐照、固体废物”为检索关键词,根据检索出论文的关键词、摘要,将辐照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相关的论文进行筛选,并对辐照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论文的关键词、论文产量与变化趋势、发文总量、文章被引总数、论文作者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2国内辐照环保领域研究现状及技术应用情况

2.1研究现状及趋势

2.1.1论文数量及变化趋势

本文以“辐照、废气”、“辐照、废水”、“辐照、污泥”、“辐照、固体废物”为检索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的中文论文中进行搜索,统计出辐照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共计322篇(见图1)。

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发文量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通过图1对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发文总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010年的发文量达到一个高产 期,共计发文63篇;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一个小幅度的递减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发文量出现递减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网络在线刊载滞后因素所导致,但总体上与之前的发文量基本持平。

2.1.2关键词词频分析

2.1.3关键词变化分析

通过统计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出现次数最多的前10个关键词词频(见表1),在该领域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微波”,一共出现72次;其次为“废水处理”,出现44次;再次为“活性炭”,出现28次。通过表1可推断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微波辐照技术在废水处理、污泥、有机污染物领域的应用。

将该领域论文按照时间排序’可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环保应用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存在规律的。2008-2011年展开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微波辐照技术在废气、废水、污泥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进行应用;2012-2014年则主要是面的应用研究(见表2)。

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废水处理、污泥、有机污染物领域开展应用。由于文献网络在线刊载滞后,所以导致高频关键词还是停留在早期研究的关注点上,但实际上近两年的发展趋势已经转移到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废水、污泥、有机污染物方从表3中可以看出,辐照技术在环保应用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开展研究的科研人员有马春、王鹏、孙德栋、董晓丽、潘维倩。其中马春、孙德栋、董晓丽之后有淡出迹象;研究时间最长,且一直活跃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王鹏、潘维倩。2010年以后在该领域开展的研究越来越被科研人员所重视,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科研人员较为活跃,上升趋势明显。突出的有刘秀华、何仕均、梁霞、邓义、王建龙。

2.2.2高被引论文作者

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研人员如表4所示。通过表4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辐照技术在环保应用领域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废水、污泥方面。研究团队有5个,分别是王鹏、潘维倩、袁春燕;聂锦旭、刘力凡、刘汨;孙德栋、马春;陈芳艳;王同华。通过他们的研究,大致上可以看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通过微波辐照技术诱导废水、污泥中吸附剂的变性,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找到更加有效、环保的新途径。

通过对论文高产作者的相关单位信息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不同,使用的技术方法也不同。

最早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的机构有大连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随后有淡出的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是该领域开展研究时间最长的机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微波辐照技术处理污泥,后期开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电子束辐照技术处理废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近年来开始受到关注,活跃度呈上升趋势。

2.3.2论文高引用单位

在该领域学术论文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鹏、潘维倩、袁春燕的研究团队发表的《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应用的研究论文中,《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吸附剂的研究》是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说明该篇论文论述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应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观点包括:袁春燕等采用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污泥吸附剂,通过实验得到该法制备污泥吸附剂的最佳工艺参数,验证了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污泥吸附剂技术的可行性。从被引次数较多的知识点可见,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的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污泥吸附剂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其次,广东工业大学聂锦旭、刘力凡、刘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微波强化铝改性膨润土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观点包括:近年来,世界上膨润土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深加工技术的改进,如微波法在膨润土加工中的应用等等,可推断广东工业大学微波法在膨润土深加工技术(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中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4技术应用情况

2.4.1辐照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我国对辐照技术开展了深人探索,并逐步将其应用于污水的处理中。比如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边绍伟、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的顾建忠、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刘宇、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宝、南京大学的刘下国等对电子束辐照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较弱’利用辐照技术处理污水这一实际处理工艺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要做很多基础工作。

2.4.1辐照技术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束辐照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渗透到多个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环境保护中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相较之前的常规废气处理技术,电子束辐照技术适用于常规废气处理技术难以处理的环境污染物,并且具有无二次污染、干净清洁、操作方法简单、处理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例如杭州协联热电电子束脱硫技术、北京京丰热电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对于废气的处理上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2.4.2辐照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高能电子束技术使污泥的处置处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电子束经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发的高能电子加速器提供,将处理不了、剩余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处理过的污泥一方面在农业上可以得到再生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再生燃料的制造。2.4.4辐照技术在固体废物中的应用

高分子固体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通过辐照技术与高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特点得以实现。其中上海大学生产的粘胶就是利用低辐照剂量浆粕经过辐照处理方法生产的。

橡胶的硫化和废旧橡胶的脱硫化也可以利用辐照技术。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橡胶对电子束辐照技术和7射线具有敏感性这一特点,改变橡胶的加工性能和耐用性,使废旧橡胶发生化学链解聚,从而提高废旧橡胶的再生利用。

3国外辐照环保领域研究现状及技术应用情况

3.1废水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美国研制了大规模电子加速器处理废水装置并于1984年在迈阿密投人使用。俄罗斯辐照净化废水技术由Voronezh合成橡胶厂研发成功,并很快应用到工业领域。巴西自1996年开始致力于电子加速器处理饮用水、污水的研究,其原子能研究所开发建立的大规模电子加速器水处理示范装置,X对生活污水的消毒,工业污水中染料、苯酚、油和脂的分解及饮用水中三卤甲烷的去除都有明显效果。韩国的三星HeavyIndustries(SHI)公司与俄罗斯物化所联合开发建立的电子束处理废水装置,能够处理大丘染化工业公司的印染废水。与此同时,建立了造纸废水再循环的电子束处理商用示范装置。

3.2废气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废气污染主要指烟道气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众多污染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它能形成酸雨和严重的温室效应。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极为重视对废气的辐照处理。

例如,美国Ebara公司已拥有电子束处理烟道气体的技术并投人应用。俄罗斯的Kurchatov原子能研究所、莫斯科州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所、Tem-ploelekroprokt研究设计院等都陆续开展相关研究。

3.3污泥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污泥辐照处理技术在早期工业革命发展较快的国家也得到重视,并已产生一定成果。如前联邦德国最早建立了试验工厂,该厂于1973年建造,在含有4%固体的污泥中,采用瞬时强7辐射杀死病菌,经辐照处理的污泥仍保有原养分,可用作肥料且性能远超过堆肥和巴氏消毒法处理过的污泥。

此外,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已着手研究电子束灭菌后制成堆肥的处理污泥工艺;美国匹兹堡CarnegieMellon研究所环保研究中心研制了含油淤泥的脱油技术,其微波脱油处理系统比常规法快30倍,体积比常规的乳液分离系统小90%;泰国研发的3kGy射线辐照能将啤酒工业产生的污泥辐照处理并达到喂食鱼类的标准;越南射线辐照技术可让辐照后的污泥成为播种体的载体。

3.4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其中以美国CYCLEAN公司的辐照技术最为先进。该技术能够100%地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旧沥青路面的材料,且生产质量与新拌沥青路面材料相同,成本是新拌沥青路面材料的l/3,因此费用和污染被大大降低。美国其他研究所也将辐照用于对纤维素的处理,从中得到葡萄糖,回收率最高达到56%。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技术,例如俄罗斯,其物理动力研究所可利用快中子反应堆处理生活和工业垃圾,该技术不仅可以用经过处理的垃圾提取金属、建筑材料、化工产品,还可将其转化为电力和热力;日本将辐照技术用于木屑、废纸、稻草等的处理,通过糖化进而发酵成为酒精。

4战略需求发展措施及建议

就目前我国加速器电子束辐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来看,今后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4.1深入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由于我国辐照技术起步较晚,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束辐照的作用,我们应继续深人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从而大大提高电子束辐照的利用率。

4.2提高电子束的强度,发展新型加速器

当前,现有的辐照技术已经满足不了高要求的污染物质的处理,因此需要新型辐照技术。为了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就需要提高辐照剂量,提高电子束强度和能量,发展新型的辐照加速器,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处理效果。

4.3电子束辐照技术与其他工艺技术的互补研究

电子束辐照技术通常与其他工艺联合使用,以达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处理效率的效果,因此需要对相应对象进行充分了解,从而选用适合的联合技术,弥补彼此的不足。

4.4提高电子束辐照技术的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其优点

目前国外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我国电子束辐照技术基础相对较弱,在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拓宽电子束辐照技术应用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利用辐照技术的优点,加快实现产业化。

4.5紧凑型辐照加速器的研发及其规模产业化应用

随着市场逐渐多样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电子束辐照技术需适应各种空间、环境,因此研发紧凑型辐照加速器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将该技术灵活化才有助于其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只有产业化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将该技术推广并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

4.6亟需出台政策法规规范市场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1X13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18-02

“微波工程基础”是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技术岗位任职能力至关重要。但是,随着近年强化“宽打基础”,各类基础课和体能训练课不断增加,微波课程学时相应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新装备、新体制、新技术的复杂度呈指数规律上升,学员的岗位专业技能出现了令人焦虑的下滑趋势。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改革考核模式带动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从基于学习时间的考核模式改变成基于学习效率的考核模式,由基于知识的考核模式改革为基于能力的考核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培养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要求。下面就从微波课程的考核过程、考核主体等方面的改革入手,研究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改革考核过程,提高知识能力

对学员知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微波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考核模式也应体现全过程的学习状况,而目前的考核机制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微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大多已经遗忘。事实上,前期的很多基础课公认授课质量很高,学员当时的成绩也不错,为什么不能很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呢?关键问题在于对知识的掌握不牢,或者说所学的内容没有内化为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微波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未来的任职岗位需求为导向,强化过程控制,提高过程考核的成绩权重。

过程考核可以是随堂口试、课后作业、小组讨论、论文和闭卷考试等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课后作业和闭卷考试在形式上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相对比较成熟。下面就随堂口试、小组讨论和论文考核等方面进行研究。

1.随堂口试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基于所掌握的知识。古希腊阿斯基洛斯曾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很难想象,一片空白的大脑里会出现什么发散思维。如何高效地掌握知识、战胜遗忘,是考核的目的之一。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了人的遗忘规律,在1885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定量地给出了人的遗忘曲线。他认为,人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速度由快变慢,前5天遗忘过半,5天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遗忘很慢。因此,利用随堂口试和及时的作业考核,可以驱动学员及时复习学习内容,挑战遗忘过程。在现有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提问和作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改革的重点是设计口试题目,规范成绩管理。

2.小组讨论

微波课程内容抽象、工程实践性强,单纯依靠课堂讲授使学员获得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课堂讲授的思路由教员引导,学员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要启发学员主动学习,就要设计题目让学员分小组自由讨论,相互辅导、活跃思维。通过相互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他们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主动参与的讨论过程一定比被动的听课过程更加专注。专注能够保证大脑皮层兴奋中心对作用于大脑的直观材料产生最清晰的映像,而且这些直观材料在大脑里形成的记忆最快、最深刻,保持得也最牢固。

讨论的效果取决于讨论题目的设计,这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讨论题目应有一定深度,同时又是学员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对于理论部分,可就某一重要知识模块设计讨论专题,而实验部分则可根据某一难点设计情境进行讨论。

3.论文考核

论文考核培养的是学员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员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有机整合和升华,应当在一个大的知识模块结束之后进行。论文主题可以是该模块内容的延伸思考,也可以是相关的不同模块的对比分析和交叉应用,还可以是查阅相关论文后,对知识模块应用的总结。

论文的内容既可宏观,也可微观,可以从一个问题拓展开来或深入下去。通过论文中充分的发散思维和深入挖掘,一定会大大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论文考核在综合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它所占的分值应当比较高。论文成绩给定应分步进行,从选题、主要内容、各部分标题、摘要、结论等各个阶段分别进行考察和指导,切实提高学员的能力。论文考核要落实到实质操作上而非形式上,会大大增加教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但学员的收获和能力提升也将是显著的。

在论文的把握上必须避免两种应付差事的情况:第一,论文不能是所学内容的简单罗列,那样仅仅起到复习的作用而起不到启发创新的作用。第二,要严防抄袭,虽然是在课下完成,没有教员临场监督,学员也要对自己的人格负责任。2012年底美国哈佛大学就严肃处理了一批学生,原因是在课下开卷考核中存在抄袭现象,国外名校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改革考核主体,培养综合素质

在现有的考核模式中,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课终考试成绩。课终考试表现在一纸试卷上,根据标准答案客观给定;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员根据每位学员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给定。总之,考核的主体都是教员,学员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学员为了获得好成绩,就要迎合标准答案而机械记忆或遵循一定模式强化训练,培养出的学员往往循规蹈矩,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事实上,大学本科学员都是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的成年人,他们完全有能力参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对诸如讨论、口试,甚至是作业、论文等考核环节,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标准。特别是这个年龄的学生单纯、敏感、自尊,他们极为注重个人形象,评价特别要做到恰如其分。因此,发动学员参与考核评价,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掌控感。教员应把学员参与的考核评价环节分为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分别进行。

1.自评

考核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学员都可以参与自评。自评能够使学员客观地审视自己,既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而更加自信,又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明确努力方向。自评的过程是学员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主动成长的过程。

与单纯的教员评价相比,自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学员更认同。教员的评价可能会使他们自满、自卑甚至抵触,而自我评价不会有抵触情绪,自卑也会化为自我教育的动力。第二,认识更深刻。教员评价时,学员只知结果,但对自己的问题未必有充分的认识,而自我评价中他们会更加细致、耐心、尽心尽力,他们对自己更负责任,对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认识更深刻。第三,评分更准确。一个教员对几十位学员进行评价,对于有标准答案的考卷会是准确的,因此成为传统考核的主要依据,但对学员能力素质的评价未必恰如其分,因为每位学员的性格特点不同,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沉默寡言,自我表现能力不一样,教员的评价未必十分准确。学员的自我认识应该更全面,将自评分数在总分中占据一定权重,会更科学、客观。

2.互评

互评就是学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作为成年人,无论是从自尊还是尊重他人的角度,他们的评价都会尽可能公正客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员平时多进行自我充实。而且就一般的心理活动而言,参与评价他人的学员一定愿意表现出知识优势、能力优势、道德优势,这恰恰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培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只要把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会充分挖掘出每一位学员的潜能,进行高效率的自我培养和教育。

学员之间的直接面对和相互评价,使他们既要公平公正,又要注意交流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同时,互评也是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教育、互相促进的过程,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3.综合评价

不准确的评价带来的消极情绪,会削弱学员对成绩的天然重视程度,进而削弱他们的努力热情。因此,自评和互评应在教员的引导下进行,并切实占到一定的比例,随着评价实施的不断成熟,还可适当提高自评和互评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提高学员的培养质量落到实处在于培养每一个个体。评价改革是为了避免个体被忽视、被批处理,尽可能使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受到关注,因为人在被关注时会表现得更优秀。只有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结束语

微波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如果只重视知识的考核,忽视能力的考核,就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员,他们难以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相反,如果只重动手能力的考核,忽略理论知识的考核,又会培养出技工型本科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需求。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对教员的考验,需要教员不断思考,谨慎实践,及时修正。

参考文献:

[1]周鑫,张国良, 陈励华,等.“最优控制理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2]孟涛,王宇红.开放模式下电工电子实验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篇7

1标准法的改进

1.1消解方法的改进

为缩短传统的回流消解时间,早期进行的工作包括密封消解法、快速开管消解法、替代催化剂的选择等;近期的工作主要包括采用微波消解法、声化学消解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新技术。

1.1.1替代催化剂的研究重铬酸钾法所用的催化剂Ag2SO4价格昂贵,分析成本高。因此,毕业论文研究Ag2SO4的替代物,以求降低分析费用有一定的实用性。如以MnSO4代替Ag2SO4是可行的,但回流时间仍较长。Ce(SO4)2与过渡金属混合显示出很好的协同催化效应,如以MnSO4-Ce(SO4)2复合催化剂代替Ag2SO4[1],测定废水COD,不但可降低测定费用,还可降低溶液酸度和缩短分析时间,与重铬酸钾法无显著差异。

1.1.2微波消解法如微波消解无汞盐光度法测定COD;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测定COD;无需使用HgSO4和Ag2SO4测定COD的微波消解法;氧化铒作催化剂微波消解测定生活污水COD等。Ramon[2]等采用聚焦微波加热常压下快速消解测定COD。

与标准回流法相比,微波消解时间从2h缩短到约10min,且消解时无需回流冷却用水,耗电少,试剂用量大大降低,一次可完成12个样品的消解,减轻了银盐、汞盐、铬盐造成的二次污染[3]。专著[4]对此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1.1.3声化学消解法尽管微波消解时间短,但消解完后要等消解罐冷却至室温仍需一定时间。而超声波消解方便,设备简单,且不受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的限制,近年来已有一些应用研究[5]。钟爱国[6]使用自制的声化学反应器对不同水样进行了声化学消解试验,提高了分析效率,减少了化学试剂用量,COD测定范围150mg·L-1~2000mg·L-1,标准偏差≤615%,加标回收率96%~120%。超声波消解时,超声波辐射频率和声强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超声波辐射标准水样30min时,低频(20kHz)、适当高的声强(80W·cm-2)有利于水样的完全消化。

1.1.4光催化氧化法紫外光氧化快速、高效,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对水和废水分析的优势特别突出。近几年来,半导体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消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用能量等于或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312eV)的光照射半导体时,可使半导体表面吸附的羟基或水氧化生成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使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艾仕云等[7]提出纳米ZnO和KMnO4协同氧化体系,并据此建立了测定COD的方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与标准法相当。他们还使用K2Cr2O7氧化剂、纳米TiO2光催化剂测定COD[8]。通过光催化还原K2Cr2O7生成的Cr3+浓度变化,可以获得样品的COD值。但反应仍需恒温搅拌,反应液需离心过滤。操作烦琐,且不能在线快速分析。

1.2测定方法的改进

1.2.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测定COD是在强酸性溶液中过量重铬酸钾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Cr6+还原为Cr3+,英语论文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Cr6+或Cr3+来实现COD值测定。Inaga等以Ce(SO4)2作氧化剂,加热反应后测定吸光度,计算出COD值。Konno使用自制的比色计与PC机相联测定COD,所得结果与标准法基本一致。光度法测得COD值快速、准确、成本低等。目前,国内外不少COD快速测定仪均是基于光度法原理。如美国HACH公司制造的COD测定仪是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可的COD测量方法。

1.2.2电化学分析法

(1)库仑法库仑法是我国测定COD的推荐方法,该法利用电解产业的亚铁离子作库仑滴定剂进行库仑滴定,根据消耗的电量求得剩余K2Cr2O7量,从而计算出COD。广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制的EST22001COD在线自动监测仪,采用库仑滴定原理,测量范围5mg/L~1000mg/L;测量时间30min~60min,测量误差≤±5%FS;重复误差≤±3%FS,与手动分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2)电解法此法既不外加氧化剂,也不加热消解水样,而是利用电化学原理直接测量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是COD测定方法的突破。方法原理基于特殊电极电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同步迅速氧化水中有机物,较难氧化的物质(如烟酸、吡啶等)也均能被·OH氧化。羟基自由基被消耗的同时,工作电极上电流将产生变化。当工作电极电位恒定时,电流的变化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关系,通过计算电流变化便可测量出COD值。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结果[9,10]。由于水样不需消解,极大缩短了分析流程,还克服了传统方法中“二次污染”的问题。目前,这类仪器代表产品是德国LAR公司的Elox100A型COD在线自动监测仪h[11]。仪器测量范围从1mg/L~10000mg/L,最大可到100000mg/L,测量周期2min~6min。此仪器在欧美各国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

(3)其他电化学分析法Dugin[12]提出以Ce(SO4)2为氧化剂,利用pH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直接测定电势从而测定COD值的方法。Belius2tiu[13]以两种不同的玻璃电极组成电池,通过直接测定电池电动势,对水样中COD值进行测定。赵亚乾[14]以一定比例的反应溶液回流10min后,冷却稀释,用示波器指示终点进行示波电位滴定测定COD。

Westbroek等[15]提出Pt-Pt/PbO2旋转环形圆盘电极多脉冲电流分析法,通过电化学方法产生强氧化剂,硕士论文有机污染物在圆盘电极表面直接氧化或与产生的氧化物质反应而间接被转化。伏安计时电流法和多脉冲计时电流法测COD,可在几秒中获得结果,而且可以在线监测。形成的强氧化媒介可使工作电极表面保持清洁。但方法检测限较高,不适合地表水或轻度污染水的测定。但德忠等[16]提出混合酸消解和单扫描极谱法快速测COD的方法。该法基于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混合酸(H3PO4-H2SO4)消解体系中过量的Cr6+,从而间接测定COD。混合酸消解回流时间只需15min。Venkata等[17]使用示差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进行电化学配位滴定确定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络合能力,从而测定COD。

.2.3化学发光法根据重铬酸钾消解废水后其最终还原产物Cr3+浓度与COD值成正比关系,以及在碱性条件下,Luminol-H2O2-Cr3+体系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的原理,文献[18,19]提出一种用光电二极管做检测器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的新方法。

1.2.4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水样中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般用254nm波长),直接测定COD。已有工作表明,不少有机物在紫外光谱区有很强的吸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物的吸光度与COD有相关性,利用这种相关性可直接测定COD。这种方法不像COD、总有机碳(TOC)方法那样明确,但在特定水体中有极高的相关性,也能真实反映有机物含量。基于紫外吸收原理测定COD的仪器已有生产。这类方法均不需添加任何试剂、无二次污染、快速简单,但前提条件是水质组成必须相对稳定。此方法在日本已是标准方法,但在欧美各国尚未推广应用,在我国尚需开展相关的研究。

2自动在线分析技术

流动分析(FA)用于水样COD的测定可将样品消解和测定实现一体化,留学生论文使整个过程实现在线化、自动化。Korinaga[20]提出以Ce(SO4)2为氧化剂,采用空气整段间隔连续流动分析法对环境水样中的COD进行测定,采样频率达90次/h,但需特制的阀,且管长达18m。陈晓青等[21]提出测定COD的流动注射停流法,系统以微机控制蠕动泵的启停,并记录分光光度计检测到的信号。由于停流技术的引入,解决了慢反应中样品的过度分散问题。

Cuesta等[22]提出COD的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流动注射分析法。用微波加热消解样品,未被样品中有机物质还原的Cr6+保留在阴离子交换树脂上,Cr6+经洗脱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这种方法在检测中没有基体效应的影响。

尽管流动注射分析的优势突出,但仍免不了传统加热方式。为了提高在线消解效率,不得不加长反应管或采用停留技术,这又导致分析周期延长或低的采样频率。医学论文微波在线消解效果虽好,但去除产生的气泡使流路结构复杂化。但德忠等[23]将流动注射和紫外光氧化技术引入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中,建立了紫外光催化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流动分析体系,并对多种标准物质(葡萄糖、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钠等)进行了研究,反应仅需约115min,回收率8310%~11110%,检测限为016mg/L。用此方法成功测定了COD质控标准(QCSPEX-PEM-WP)和英格兰普利茅斯Tamar河水样品。

Yoon-Chang[24]将光催化剂二氧化钛铺助紫外光消解与流动分析技术联用测定化学耗氧量,获得了好的相关性。李保新等[25]把化学发光系统和流动分析法结合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有机物在室温条件下发生化学氧化反应,KMnO4还原为Mn2+并吸附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微型柱上,同时过量的MnO-

4通过微型柱废弃。吸附在微型

柱上的Mn2+被洗脱出来使用H2O2发光体系检测。若换用职称论文重铬酸钟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还原生成的Cr(Ⅲ)催化Luminol-H2O2体系产生强的化学发光可测定COD。该方法已用于地表水样COD的测定。

基于流动技术,综合电化学技术、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光机电技术研制的COD在线监测仪,一般包括进样系统、反应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进样系统由输液泵、定量管、电磁阀、管路、接口等组成,完成对水样的采集、输送、试剂混合、废液排除及反应室清洗等功能;反应系统主要有加热单元或(和)反应室,完成水样的消解和的反应;检测系统包括单片机(或工控机)、时序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键盘和显示屏等,完成在线全过程的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显示、储存及打印输

参考文献:

[1]杨娅,艾仕云,李嘉庆等.用MnSO4-Ce(SO4)2协同催化快速测定COD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1):30-31.

[2]RamonRamon,FranciscoValero,Manueldelvalle.Rapiddeterminationofchemicaloxygendemand[J].AnalyticachimicaActa,2003,491:9-109.

[3]但德忠,杨先锋,王方强,等.COD测定的新方法-微波消解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33(3):135-136.

[4]但德忠,分析测试中的现代微波制样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篇8

1概述

GPS导航系统能为陆、海、空、天的各类军民载体全天候、24小时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密时间信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于精确打击武器制导、目标侦察、C4ISR系统等。随之在军事作战应用中的推广,它易于受到干扰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强干扰环境,其扩频增益不足以对干扰进行抑制,需要采用各种抗干扰措施。GPS导航系统对干扰抑制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2 GPS导航系统干扰抑制技术

针对GPS的干扰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主要包括其他无线电波(有源)、有影响的地理环境(多径)、选择可用性(SA)。

2.1有源干扰抑制技术

造成GPS容易受到有源干扰的原因是GPS接收端信号太弱,对有源干扰的抑制主要技术有:

① GPS卫星优化

主要包括提高卫星信号的强度,改善码结构和在卫星上使用一些新的抗干扰技术,如采用后向天线、增加新的军用码(M码)、使用点波束发射方式等。

② 伪卫星技术

利用装载在无人机或地面上的虚拟机构成虚拟的GPS星座转发高功率加密GPS信号。如针对地面需求采用发射塔作为伪卫星。

③ 频域滤波技术

滤波技术使得GPS接收机不易受相对于GPS的两个L波段频带外的强功率干扰。频域滤波用于频谱滤波,包括带通滤波和带阻滤波。可通过在GPS接收机和GPS天线间增加一个外围滤波器来实现,滤波过程还可采用自适应数字滤波、VLSI技术等。

④ 时域滤波技术

时域滤波是在时域内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实现频谱/逆谱区分,可通过在GPS接收机前端处理中增加一个嵌入块实现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置入接收机之前。时域、频域滤波技术能够提供15—50dB抗干扰能力,但对宽带干扰通常不佳。

⑤ 调零天线技术

调零技术通常使用微带圆形天线阵或隙缝部件对干扰源方向上的自适应调零,以达到有效的定向压制。自适应调零天线是一个多元天线阵,阵中各天线与微波网络、处理器相连,处理器通过对微波网络的信号处理来调整微波网络,使各阵元的增益合成相位发生变化,从而在天线阵元方向图中产生对着干扰源方向的零点,以降低干扰效果。

⑥ 极化调零抗干扰技术

极化调零抗干扰技术是一种单孔径技术,利用电场矢量对消来消除干扰信号。其实现是使用一个探测和跟踪/控制通道来识别和跟踪干扰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再用一个混合连接对消电路实现对复合接收信号中干扰信号的抵消。极化调零技术根据类似的干扰源产生一个极化非匹配和调整,能明显提高右旋极化GPS信号与干扰之间的抗干扰比。免费论文。

⑦ GPS干扰源检测和定位技术[3]

采用A—D频段精确目标捕获系统对阻断或干扰GPS的信号进行截获、定位,并搜集有关干扰源的详细信息,以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篇9

二、报考条件

我院博士研究生只面向现役军人招生,报考2016年博士研究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未受过纪律处分。

2、军队在职干部按师(旅)级单位推荐、军级单位政治部审批、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门核准、总政治部干部部备案的程序进行审批,由师(旅)级单位干部部门开具介绍信。军队院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经所在院校政治机关审批同意。

3、身体健康,体能达标,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6年9月1日以后出生)。

4、在职干部须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本院在职干部报考工学博士须有被SCI或EI收录的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在中文核心期刊(含录用通知)或国际会议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高职人员推荐。

三、报名手续

考生持公民身份证和军官证(学员证)于2015年9月20日至30日到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1127室)报名,外地考生可函报。报名时应提交:

1、填制完毕的《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和《报考军队院校研究生政治审查表》(9月1日后,院内考生可从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院外考生可来电索要)。

2、已获硕士学位者,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及评阅意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已发表学术论文版权页或录用通知。

3、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于获得证书后补交)。

4、档案所在师(旅)级单位干部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信。

5、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3张,报名费300元。

上述手续齐备,审查合格者发放准考通知,考生可于10月9日到研招办领取《准考证》。

四、考试安排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值为600分,包括六项内容:英语笔试、数学笔试、科研学术成果计分、硕士学位论文评分、专业综合面试、综合素质面试,每项内容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拟定于2015年10月11至12日,考试地点和具体安排详见《准考证》。

五、其他

1、考生可于2015年11月初查询录取情况,入学时间为2016年3月份(详见通知书)。

2、我院提供部分往年考试试题,考生可登录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谭继帅(参谋) 手机:13831189507座机:0311-87992123(地);0221-92123(军)

E-mail:tanjishuai@126.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97号研究生招生办公室(050003)

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导师

专业综合(面试)

数学(笔试)

080200机械工程

01机械性能检测与诊断

张英堂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矩阵理论

02地面运载平台维修理论与技术

张培林

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03机械振动与冲击防护

白鸿柏

振动理论

04机电液集成系统控制技术

何忠波

车辆工程

0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倪新华

断裂力学

080300光学工程

01军用光电系统设计与应用

刘秉琦

陈志斌

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2激光技术

沈学举

激光原理及应用

03光学信息安全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与应用、光学信息安全

04微纳光学

汪岳峰

光电子技术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1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黄考利

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2精密仪器与微系统

王广龙

03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测

李洪儒

测试与诊断技术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4网络安全技术

王  韬

计算机网络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01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

尚朝轩

测试与诊断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2火力与指挥控制理论及应用

全厚德

孙世宇

数字信号处理

矩阵理论

03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朱元昌

系统仿真

04电子装备自动测试、故障诊断及可靠性

蔡金燕

测试与诊断

05目标识别与信息处理技术

王春平

图像工程

06精确制导理论与技术

杨锁昌

精确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

07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技术

陈自力

线性系统理论、数字信号处理

08目标探测与识别

马彦恒

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

09飞行器控制

齐晓慧

线性系统理论

10无人机协同控制

李小民

现代飞行控制理论、导航控制技术

11无人机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

王长龙

数字信号处理

12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

徐  瑞

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

082600兵器科学与技术

01装备轻量化技术

郑  坚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材料学

应用数理统计

02兵器试验理论与技术

秦俊奇

火炮专业相关理论

矩阵理论

03装备维修理论与技术

陶凤和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现代机械测试技术

04兵器性能检测与诊断技术

房立清

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武器系统装备知识

应用数理统计

冯广斌

火炮与自动武器原理、工程信号处理、现代机械测试技术

矩阵理论

05兵器结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王瑞林

枪炮设计原理、振动理论、电磁场理论

06武器系统仿真与虚拟样机技术

马吉胜

振动理论、动力学仿真

07弹道学理论及应用

宋卫东

弹道学理论、制导理论与技术

08弹道修正理论与技术

弹道学、自动控制与导弹设计理论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09兵器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唐力伟

振动理论

10兵器新材料技术

王建江

材料学

应用数理统计

11弹药系统设计与试验评估

高欣宝

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在信息化弹药工程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

罗兴柏

爆炸及其防护技术在弹药保障中的应用

12弹药保障与安全技术

安振涛

炸药理论、弹药保障及安全风险评估

穆希辉

弹药保障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3信息感知与控制技术

齐杏林

弹药引信论证、设计、试验及评估理论与技术

14防护材料与特种能源技术

杜仕国

防护材料与特种能源技术及其在弹药工程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

15电磁发射理论与技术

雷  彬

电磁场理论、测试技术

16武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苏群星

武器系统仿真与模拟器设计

17红外图像末制导技术

高  敏

弹道学、自动控制与导弹设计理论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8装备维修保障理论与技术

贾希胜

石  全

康建设

赵建民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

应用数理统计

朱小冬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建模与仿真

矩阵理论或应用数理统计

19装备维修性理论与应用

郝建平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虚拟仿真

20电磁防护理论与技术

刘尚合

魏光辉

电磁场理论、微波与天线

矩阵理论

王庆国

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固体物理、电磁场理论

谭志良

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

21脉冲电磁场测试技术

朱长青

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数电模电

110900军事装备学

01装备保障信息化

卢  昱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军事运筹学

02装备保障理论与应用

石  全

军事装备学、战役基本理论

应用数理统计或军事运筹学

于永利

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建模与仿真

军事运筹学

柏彦奇

篇10

35岁,他放弃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越条件,俯身广西教育事业;

如今,46岁的他,瞄准世界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实现广西从有色金属资源大省向有色金属资源强省转变,积极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

他,就是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亮。

从中国到德国,只为占领材料研究高端

1970年,湖北宜昌三峡大学校园,方亮呱呱落地,从童年起,研究哲学的父亲和研究生物的母亲就让方亮无拘无束成长,运动成了他的至爱。1988年,复读一年的方亮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被以材料学科见长的全国重点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录取,成为当时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实验班仅有的九名学生之一,成为武工大校长、我国著名材料学专家袁润章教授的弟子。

“正是高考的挫折,让我明白,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方亮说,在运动和科研上,他找到平衡点:“运动强健体魄,培养竞争意识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拼搏带给我不懈努力的干劲。”

大学四年,方亮成绩优异,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之后免试直升研究生,1998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在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5月,方亮破格晋升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并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也被武汉市组织部作为江汉大学副校长人选进行考察。为了家庭团聚,当年12月,方亮去到久负盛名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及尤里西研究中心电子材料所当访问学者,利用国外先进设备加快自己的研究进程,先后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15篇电子材料方面的论文,成为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发表SCI论文排名第一的教师。

方亮长期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探索工作,在复合氧化物电、磁功能材料系统中设计与合成了类钙钛矿结构与六方磁铅石结构新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600余个,均被ICDD授予了PDF卡,成为鉴定它们的国际标准数据,开展了新型微波介电陶瓷、无铅铁电与压电材料、铁电―铁磁材料等探索工作。作为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及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与地区联合资助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留学回国基金项目与“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美国国际衍射数据中心资助项目、国防军工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作为主要作者300余篇,SCI已收录260余篇,SCI引用超2000次,其中7篇论文被ISI评为2000年来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1%以内高引频论文。

回顾自己14年的科研经历,方亮说:“材料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我的导师一直告诫我们,要对新材料保持兴趣与探索,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总有更好性能的材料出现,总有更好方法去改进现在的人类进程。”

从武汉到桂林,只为打造材料学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材料学科博士点

2005年,34岁的方亮决定离开德国优越的科研生活环境,回国后与同为材料领域专家的妻子进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同时在母校继续执教。方亮说:“在国外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习、工作管理制度。但是那些收获都是个人的,而做出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却归国外所有,与其贡献自己的才智给外国人‘打工’,不如回国传授先进的技术,起领头的作用,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然而,半年后,方亮再次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放弃武汉理工大学的优越条件,不是去上海,而是从武汉到桂林,应邀作为桂林理工大学有色金属与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座教授,面对各方疑问,方亮答道:“广西青山绿水自然环境好,民风淳朴好客,是一个有色资源大省,但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有所欠缺,广西的加速发展更需要材料科学的推动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我的努力,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学提供的良好的科研与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理想,做出比在发达地区更大的贡献。”

到校一年后,方亮协同吴伯麟教授完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2007年在时任桂林理工大学书记黎志和校长赵艳林的邀请下,正式加入了桂林理工大学,并担任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该实验室成为广西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桂林理工大学获得广西目前唯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博士点。

在桂林理工大学的教学岗位,方亮除了给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还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方亮认为,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导向来对他们进行分类培养,对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部分学生,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对另一部分立志于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则应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

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方亮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邀请行业内国内外专家到校指导,先后有多位国内外材料学知名专家来重点实验室开展讲座,有效提升研究生学科素养,每名研究生都能在SCI二区及以上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2013级研究生李洁作为第一作者在发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J. Am. Ceram Soc.、J. Eur. Ceram Soc发表3篇SCI论文,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在担任桂理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期间,方亮倾力打造一个能够走在学术前端的团队,他建立一套“教授、青年博士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充分实现各个层次人才之间的“学、帮、带”。青年教师初来乍到,没有经费,方亮无偿提供自己的设备、原料等急需物资;参加国际会议能够更好地与同行交流,方亮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2009年,四年一届的国际铁电会议在西安举行,这是该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方亮的资助下,桂林理工大学两名青年教师、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到会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实验室每两周一次的学术报告,方亮认真听取学生报告,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予以指导,使大家更加明确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亮牵头与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广西“电子材料与器件人才小高地”,2013年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共同认定,为广西大力培养“材料人才”,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发明创造方面均有不俗的成绩。日前,从“广西电子材料与器件人才小高地”传来喜讯,2016年方亮研究组共有7名考生被录取为西安交大、华中科技大、中山大学等校博士研究生。

从象牙塔到生产车间,只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转变成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产生更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方亮一直坚持的理念。

桂林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平研发一种绿色生态建材制备新技术,方亮积极支持陈平教授推广这项技术,提出学校与广西重点企业柳州鱼峰水泥集团全面合作的构想,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12月,桂林理工大学与鱼峰集团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经发挥多重作用:依托桂林理工大学的技术,鱼峰集团全面改造四条生产线,生产工艺节能20%,产品性能提高20%,每年新增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以该项目为主的成果获得了2010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了目前广西唯一的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0年5月,方亮带领团队成员周焕福、刘来君等赴北海,与广西新未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与技术交流,并达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广西新未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广西敏感元器件工程与研究中心”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从2010年6月起,参与新未来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广西“千亿元产业”电子元器件研发中心的共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加强合作,把研发的重点之一确定为“新未来”公司主导产品氧化锌压敏电阻的低温烧结制备技术,获得了“千亿元产业”重大项目资助,申请10项发明专利,解决了高能型氧化锌压敏电阻器在低温化制备、与电极的共烧匹配等关键工艺技术难题,实现了两条低温共烧生产线的改造,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累计生产高能型氧化锌压敏电阻3.5亿只,累计节约生产成本约1749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利税3155万元。

微波介质陶瓷是方亮的主要研究领域,它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在微波频段(主要是UHF、SHF频段)电路中作为介质谐振器与滤波器,在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方亮发现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系列B位缺位类钙钛矿微波介质材料,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7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建材奖,科技部批准立项,具有推荐国家奖资格)一等奖。

近5年来,方亮利用广西的优势有色金属资源,开展可低温共烧的有色金属复合氧化物微波介电材料的研究,在新型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同,在国际硅酸盐或陶瓷领域排名前三位的学术刊物J. Eur. Ceram Soc.、J. Am. Ceram Soc、Inter. Ceram40余篇,2013年度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率先报道了高Q值的尖晶石结构化合物、Li基盐岩结构、六方钙钛矿与复合钙钛矿、V基石榴石化合物等新型微波介质陶瓷以及与Ag电极的低温共烧研究结果,其中2010年与印度Sebastain研究组同时以快报形式报道了尖晶石结构化合物Li2MTi3O8具有高的品质因子、低的谐振频率温度系数,而且烧结温度也低于1075 ℃,被J. Am. Ceram Soc认为是继日本村田公司发现(Zr,Sn)TiO4后的中介电常数微波介质材料的一个突破,目前已在上市公司进行中试生产与成果转化。

2013年1月方亮担任了桂林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当年学校科研经费就突破了亿元大关,以后逐年稳定增长。这三年间桂林理工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量稳居广西区第三位,其中重点项目(2项)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总数名列广西第一。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前两位(2015年申请发明专利533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5件,累计授权率及有效专利拥有量名列广西企事业单位第二位),对桂林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的创建以及桂林国家级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2011年,方亮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三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2014年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立项支持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桂林理工大学)试点建设。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是方亮埋头苦干的真实写照,各方赞扬与各种荣誉却不曾忘记他:他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2006年度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获得15次美国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颁发的重要贡献证书;获得2008年度广西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荣誉称号,获得2009年度 “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2010年入选第三批广西高校“八桂学者”、2011年11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为首批特聘专家。

从全国寻访优才,只为打造一支优秀“材料团队”

从1995年起,方亮师从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袁润章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伯麟教授从事铌钽酸盐电光功能材料研究,那时,他就深深体会到学术研究团队对学术成长的重要性。

2005年9月,方亮来到桂林理工大学执教后,拓展了新型有色金属氧化物电光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此时的方亮,已深切感受到人才对团队建设、对广西材料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不可或缺。

篇11

陈涛,博士生

篇12

主办单位: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55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819

国内刊号:32-1110/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篇13

一、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

在发端输人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1)数字传输方式;(2)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3)带宽的展宽,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扩频函数)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4)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解扩),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也称伪随机码)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带宽,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者很难通过观察进行干扰,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低截获性

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3.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电波传播过程中因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的反射或散射,在接收端的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与直达路径信号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干扰。多路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有效消除无线通信中因多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使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4.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旁人无法窃听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5.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在通信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三、扩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减少噪声,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伪码技术已经出现,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几十兆赫兹,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O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人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码分多址(CDMA)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峰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现代电信网络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因此各类接人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IndustryScientificMedica1)频段的开放性,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2.400~2.483)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频段,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人系统中,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