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育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育职称论文

篇1

(二)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分离,未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认识到做人应该诚实、正直、守信、履约,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基本知晓,但是在实际行动时却是另外一种境况。比如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一些违反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现象。面对老师的批评,大部分学生表面上态度都特别的诚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诺一定要在日后加以改正。但一转身,学生似乎就会忘记自己对老师做出的承诺,学生还是按照原来的坏习惯办事,明知故犯,而且屡教不改。

(三)诚信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标准不一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具有特别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美与丑、好与坏、诚信与不诚信的区别。只是在自身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对他人诚信的评价,往往会表现出标准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评价往往因人而异。当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一般会比较宽容,而如果关系普通的朋友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则会比较反感。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诚信的标准一般都会比较低。

(四)以自身利益作为衡量是否诚信的尺度

中职学生有时会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假借学校收费的名义,向家长索要钱物,实际上主要是用于个人自由的支配。比如上网、玩乐等。另外,中职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以一些头痛、感冒、小毛小病为理由来骗取老师批假等行为,以此来逃学。此外,在日常行规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勇于承认,有的甚至于编造谎言,企图蒙骗老师,从而蒙混过关。可见,学生在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殊利益时,诚信意识十分薄弱,甚至达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通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职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特别令人担忧。在现实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理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议”: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一)诚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需

我国古代就把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为人准则,其中,“信”就是指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在今天,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讲究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为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任务十分重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种自卑的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中职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职学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身的自信。诚信正是要求中职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从而达到一个对自我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三)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正是因为个别学生的表里不一,破坏规则,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大大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风貌,带坏了班级的风气。而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忠诚老实,讲信用,有信誉。在具体的学生行为中表现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做人、敢于担当、勇于承认自身错误。试想,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信守诺言,那么,良好的班风、学风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在班级形成。由此可见,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挥诚信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良性作用。

(四)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诚信是德,没有诚信则是无德的表现。众所周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坚持诚信,信守诺言,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他会发自内心地真心向善,同时,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实施良好的诚信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因此,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三、“寻”:中职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长成挺拔繁茂的参天乔木。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来加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诚信教育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诚信教育道路。

(一)创设诚信课堂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创设诚信环境是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外部保障。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诚信课堂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比如,就课堂纪律的遵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中职学校教师可以从诚信的角度与学生约法三章,对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表里如一的同学,经常加以表扬,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此外,对课堂教学中,违反纪律、上课睡觉等不诚信的行为进行道德意义上的鞭鞑和舆论层面上的谴责,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并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同时,德育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就应该约法三章,把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参考因素,确定诚信程度各级测评体系指标,对每一项内容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评议、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给每位同学确定最终的诚信等级。

(二)挖掘课内教学资源,内化诚信认知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诚信品德的培育而言,同样如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现有的德育教材,发挥德育教材在培育学生诚信品质中的作用。中职学校德育课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德育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看来,德育课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凸显其鲜明的德育功能。而诚信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既体现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善于挖掘教材,找到强化诚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内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比如,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为例,诚信道德教育内容的切入点可以这样来挖掘:首先,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交换需要实行等价交换,利用这一点可以加强学生公平、公正的交易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经营的品质,反对欺诈行为。其次,依据货币的本质,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再次,依据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观念。

(三)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精神修养。它是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品质,需要我们为中职学校学生创设诚信实践的舞台,以这个诚信实践的舞台为平台来重点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自觉的诚信行为。比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所学知识点,加强与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诚信主题活动,如“诚信志愿者活动”、“诚信考试”、“诚信承诺宣誓”、“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一系列的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在现实的生活中自觉的践行诚实守信的重要品质。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口号宣传,仅仅通过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让中职学生亲自参与到诚信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中来,让中职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体悟诚信品质的真正内涵。在开展实际的诚信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教育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并以丰富的实例开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并能自觉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凸显德育功能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品德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品德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此,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诚信作为教育目标确立以后,他就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结果。因此,中职德育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注重知识的结果性评价,更应重视日常的行为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此外,还要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具体来说,在通过德育课对学生的诚信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中肯的评价。所谓重视结果性评价,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德育成绩给出一个最终的分数,通过期末成绩考核学生的德育表现;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积极的行为要通过加分的形式适当地给予鼓励,对于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则通过减分的方式做出惩罚。此外,在德育课教学中,还应该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认知评价即指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核,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一些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水平。而行为评价是指在具体的德育课实施过程中,要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做出一个评价,此时考察的重点变成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与认证,给予学生一个中肯的德育评价。

篇2

2.1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紧扣专业应用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在充分调研消防部队对业务知识理论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知识技术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确保理论知识实用、够用、必须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应用练习,降低在理论强化上的难度、深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删除部分教学内容,如直线实长和倾角、组合体尺寸标注等,注重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重点落实在实用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要有三视图读图能力,还要熟悉建筑工程、消防专业图纸。建筑工程专业制图部分,除主要讲授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图绘图方法规范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建筑概述及消防设计相关实际应用问题,并引入实际工程图纸,观摩实体建筑,介绍建筑工程图纸及防火设计识读方法,以增强专业的识图及空间想象能力。在消防专业图纸学习部分,应依据实际案例,增加绘图实践练习,真正达到“教为战”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消防制图课程学习之后,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图纸学习的选修课,以深化、扩展所学内容。

2.2改进教学方法

近几年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多所院校中都已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块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学员必须在掌握上一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该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讲有学,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在《消防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投影基础知识模块、组合体投影模块、建筑工程图模块、消防专业图模块、计算机绘图模块五部分,在每一模块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增加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知识链的脱节,如在组合体投影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筑相关形体为对象进行练习,增加学员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增强学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

2.3实行制度管理,明确模块考核目标

制度管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在每一模块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设置相应的考核要点。在考核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能力培养。专业制图模块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所偏重;在模块考核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在模块化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建设以应用和实践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理实一体;

(2)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系列课程整体规划中,避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与脱节;

(3)课程教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图学理论学习,学会看懂实际的工程图纸及消防专业图纸,并能绘制消防专业图。

篇3

(二)引导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作为经济实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办学思想不端正,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点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却有所忽视,内部管理却放松怠慢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重外延轻内涵式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以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行为提出规范要求和进行正向引导,使其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激发其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

(三)提高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通常存在重招生轻教学的思想,只关心就读学生人数,不关心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甚至会过分强调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成人”特点和学习形式的“业余”特点,不但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放低要求,而且在教学时间、课时数量和教学内容上大打“折扣”,缺斤短两。这样既降低了办学成本,又“迎合”了部分学生需求,却降低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培养规格。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引导教学点一手抓招生一手抓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成人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的建立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原则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物质激励对精神激励有基础性作用,没有物质激励的充实和支持,精神激励会减效甚至失效,变成空中楼阁;另一方面,精神激励对物质激励又有主导作用,即对物质的需要进行调节控制,避免物质欲望的过度发展而带来种种不良后果。作为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要想扩大在读学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需要合作院校的认可和肯定,同时教学点作为经济实体,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所以对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应该既有实实在在的奖金,又有鲜亮的荣誉证书和金灿灿的奖杯。

2.正性激励与负性激励并举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既包括对适宜行为的奖励,也包括对不适宜行为的惩罚,它们都是对人的特定行为的一种强化。正性激励就是一种正面强化,即运用物质或精神奖励,使激励客体有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巩固和加深;负性激励是一种负面强化,即运用物质或精神上的惩罚,使激励客体的那些不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削弱、减少,直至消除。通过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考务及学生工作做出规范,对评价高的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使其对合作院校的办学要求不断巩固和加深。与此同时,对综合评价低的教学点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3.注重公平与讲求实效相结合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的积极性不但受其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一旦员工感觉到了不公平,就会采取各种行动来纠正这种情况以便使自己产生公平感。如果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在相互比较后,认为自己的工作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或者发现与自己相同工作投入的教学点的收益比自己高,就会影响激励效果。因此,奖惩有据、公平公正是实施教学点奖励的重要原则。作为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处理教学点激励问题时,一定要有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措施

1.荣誉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有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荣誉激励即通过满足人们的自尊需要而达到激励目的。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通过对积极投入辅助招生工作、工作效果显著、办学规范、教学质量好的教学点予以肯定,认可其良好工作态度和突出贡献,并予以荣誉奖励,发放荣誉证书,授予奖杯。

2.目标激励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行为,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原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说:“目标是最大的激励,给员工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宏伟目标,比任何物质激励都来得实在,也比任何精神激励都来得坚挺。”[2]通过设立具体的、难度适宜的、可接受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并配合差异化奖励政策,使教学点产生强烈的动力。

3.竞争激励每个人是争强好胜的个体,都不希望落在后面,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通过对教学点学生成绩及各项工作综合评价的排序,使落在后面的教学点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让教学点之间主动展开竞争,从而激发起教学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4.培训激励在管理学中,培训是培养和训练员工的学习活动[3]。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理论使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中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教学点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非常迫切地希望对其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通过高职院校统一定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研讨和培训,提高了教学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点的竞争力。

篇4

(一)立足课改,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及环境意识等,即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却普遍把学生当作任人摆布的对象,片面强调学习。

(二)强化责任,科学管理,让每一个角落都发挥育人功能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形式特征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极具创造性、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学校除了要肩负教育职责外,其中许多原本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无形当中也转嫁到了学校的身上,甚至许多为人父母的义务也都悄无声息地落到了校长和老师的肩上。各项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责任意识,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管理。首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情感关怀作用。学生最初的健康个性及道德意识的培养必须是在一种充满爱心和情感互动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只有教师对学生给予真诚的爱、理解、关怀和信任,学生才能以同样的方式和情感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抓好教学管理外,更要努力学会如何关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用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作用。各科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深挖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当中的每一处细微的感彩及表达方式,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实现每节课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用真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关怀学生的情感,教态自然、适度、得体,表情真挚、谦虚、亲切,用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动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在课堂上形成直接的师生情感交流。第三,要充分调动生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教师的责任和目标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机械地管理好学生的衣、食、住、行,更要把父爱和母爱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当中,把后勤营造成学生的“家”。同时,所有生活教师必须通过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术培训及相关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在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及情感态度教育方面的无为窘境,改变那种仅凭自身生活经验来管孩子、哄孩子的做法。在学生的后勤生活管理中,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有主见、有情感的完整的人,教师不该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而应是一名与学生有着平等地位的关心者、关爱者。

(三)搭建家校亲情平台,挖掘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寄宿制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所在,更不是与家庭截然分开的组织,学校与家庭是一个联系广泛的共同体,学生、家长、教师都在其中成长。学校要积极构筑家校共同体,让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主体责任,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共同关注孩子的品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尊重家长并主动及时加强联系。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家长采取命令的态度,要和家长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同时,联系不但要积极主动,更要及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和不良行为,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实事求是地分析,共商教育良策,从而有效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家长并不等于迁就家长,对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支持,对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要批评纠正,并可以适当的采取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与家长沟通。其次,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把提高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水平当作教师的职责。教师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也要依靠家长的协助与配合,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一个家长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能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当注重孩子人格品行及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给孩子理智和理性的爱,适时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以及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等优秀品格。第三,积极创设家校联系机制。这是学校了解、研究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校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融洽家校关系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师要保持与家长及时的联系和沟通,与家长沟通时,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并预防。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学生生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监护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健康成长。学校在认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相关工作,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共管合力,比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会,并适时组织好家访,深入监护人家中进行面对面沟通等等。

篇5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应当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作为成人教育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钻研本专业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此外,学生还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的人格,重视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当代成人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尊重老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准确把握“独立思考”的度,并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大学生还应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篇6

1.3要有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在军队中虽然司令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在没有士兵的情况下,光杆司令是不可能赢得任何一场战役的,这需要司令与士兵的合作。同样的,假如一个团队中的某个人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他不跟任何人合作,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团队要的不只有合作,还要有沟通,只有沟通顺利了,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这个团队才能共同去完成一项工作。其实毕业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情况非常常见,他们都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可能会有些狂妄自大,所以缺乏与人的合作和沟通。对于这样的人才要多加培养和开导,发掘他的潜力。

1.4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院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而工作之后在单位里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能力,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想要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所以企业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动手,敢于创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完成每一项工作。

2、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由于学校的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只是对学习成绩重视,只注重于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关心如何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注重对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对学生要求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可是却没有明确的制约行为习惯的要求。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只是停留在老师讲的课堂上和书本上。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2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平常学习不紧张,考试前突击,只求不补考,考试舞弊现象增多。好多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愿参加课外活动,如校园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2.3漠视校纪校规,法律意识淡薄。根据调查统计,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甚至还有整夜“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的。对校规校纪,不少学生漠然置之,上课迟到、早退对有些学生来讲已是家常便饭,还有随意旷课的。虽然目前各高校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但不少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很淡薄,“知法不用法”和“知法犯法”者大有人在。

3、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3.1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最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使学生了解未来的专业方向而且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进入到真正的岗位去实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让学生进入基层锻炼也是一个养成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并且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

3.2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建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整个社会的大力配合,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尤其重要。社团组织、学生团体、企业、社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形成网络互动的合作伙伴,构成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多元治理主体。言传不如身教,要给予爱首先要得到爱,一个人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心,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规范,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运用。在教学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们树立规划意识,找到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3.3建立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引入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例如学生公寓管理使用微机登记住宿,安装智能识别及监控系统等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篇7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主,对于大学语文一类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外,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日益渗入学生的深层意识。在许多高职院校,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直接有助于找工作,一些大学生就选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而像《大学语文》这样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无人问津。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正呈“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制上不重视,地位不明确,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第二,课程性质不明,定位混乱,教学要求低;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趋向年轻化。语文课程这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与其所肩负的重任及它本应有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种边缘化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必将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是要开发适宜的教材。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培植的重要材料。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可谓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语文教材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文学作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教材,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高职语文教材可分为通识部分、专业部分、实践(或活动、项目)部分、拓展部分。

通识语文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选取思想、艺术价值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和作品。通识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尊重意识,体会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合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植学生诚信、友爱、坦率、真诚个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的文章和作品。教材框架可按“生命”、“自然”、“爱国”、“诚信”、“友情”、“合作”……来安排。

专业语文教材应按专业分模块来开发,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这一特点,按专业岗位,分体例,分模块来编写教材。并且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如:艺术类专业模块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模块开发《医古文》;营销类模块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模块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可开发《公文写作》等。教材的选材是根据专业岗位来进行筛选的,如旅游专业的语文可开发《旅游文学鉴赏》(或“世界地理文学”),选取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和文章。

语文实践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专项项目等开发的教材,可编写《语文与实践》(实习教材)。该教材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语文实习周(或活动课),或穿插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专项活动中使用。目的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实践教材的结构可以按实习类、社会实践类、专项项目类……来安排。每一类的材料内容一般按活动或项目的申请、活动或项目的计划(方案)、活动或项目的总结(交流)的实践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人文素质拓展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发的具有“宽”特征的选修课教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开发《审美教育》、《演讲艺术》、《公共关系》、《新闻写作》、《电影赏析》、《中外文艺作品赏析》、《普通话》等等人文素质拓展语文教材。

2.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的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依托。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有重大作用。教师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重视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引领学生读孟子,领略“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读范仲淹,领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读文天祥,仰慕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递。并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性格,要改变原有的那种“一言堂”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转变为互动合作者。

如案例分析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再如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情景式教学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把理论问题拟人化,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还有学导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等。不管语文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会得到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与生活,与工作以及各类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高职教育拥有大量的动手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的实践活动,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要把语文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语文实习周等实践活动中,应根据语文教育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目标,按配套的语文实践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要利用实践活动所提供的真实环境,活生生的合作伙伴,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成就感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3.改革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凸显人文精神的理念。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凸显人文精神,就应该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社会。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篇8

2)当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PowerPoint的方式进行汇报。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竞争气氛,为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4.实训、实习环节设计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课内三级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由阶段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组成。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由于网络营销知识结构松散,学生存在学习知识点后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岗位认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仿真实训+教师导学+综合实训”六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描述为起点,分解岗位工作流程进而导出相关岗位工作应知和应会点,并以此作为技能训练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职业岗位认识

学生首先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形成职业岗位认识,为学生将来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了具体化、形象化认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为什么学,学什么。

2.任务驱动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企业网络营销真实项目进行讲授,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下就把所学的内容理解和接受。把整个《网络营销实务》课程紧密地与实际网络营销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网络商务信息与市场调研——营销导向的网站规划与优化——企业网站推广——网络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管理——网络创业六个递近渐次的学习项目.

3.校内仿真实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的实践情景,弥补了许多经贸类学生实践场所相对不足的问题。引用企业案例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有如亲临企业的现场工作的感觉,而且训练与接受的信息量会更大、更有说服性、更有总结性、可再现性等优势,这种教学形式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4.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导入,归纳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要重点阐述基本理论,介绍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网络营销的特点、评价分析和资源的特征、分布规律、吸引力因素、网络营销功能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网络营销策划、设计和规划网站建设等打下坚实基础。

5.教师导学

教师将前几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形成问题资源库,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

6.真枪实战

篇9

一、新颖的导入,以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而课堂教学的新颖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每节课的导入都要让学生的心灵震撼,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我们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差距较大的现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以关于南沙群岛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绵延无尽的海滩,清澈明亮的海水,五彩缤纷的龙虾、燕鱼和海龟以及汹涌的海潮托起的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的浪花时,无不为之所感,为之所叹。这样导入新课就使原本略显枯燥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新奇和动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艺术的授新,以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新。艺术的授新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首先,教师要把微笑、信任和关怀带进课堂,追求教学语言的亲切、幽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密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现知识的互联互通。如在教学《》时,可联系思品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降低教学的梯度和难度。第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将课文与PPT课件的同步展示结合起来,避免了语文学习的单调与枯燥。第四,积极启发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就具体教学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探究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增强课堂活跃度。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表现出怎样的美好童心?”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自主掌握知识、发现真谛。第五,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演绎课文,延伸课文内容。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设计编写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精巧的练习,以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必要的语文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经常性实践活动。练习在精而不在多,精巧的构思和布置语文练习,既能够满足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也能够避免单一的、机械性重复,使学生摆脱课业过重的负担。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将练习题设计成“欢乐大比拼”“夺冠abc”“智力123”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相应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其中找到成功的乐趣。语文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问答,特别要注重练习的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练习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以激励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从情感的维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几把标尺,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出坚实的自信。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鲜活、精彩、灵动,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1、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1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朗读和感受

现代阅读观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这个对话的中心,而文本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行发现文本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有效的构建起来,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文本朗读,因为朗读可以将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1.2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阅读和体验

目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文章大多都来自于名家名篇,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就连说明文也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就一定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重视加强表情感染;小学生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感染、激发学生情感;其次要重视加强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是使用慷慨激昂的声调去阅读文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要重视加强画面渲染和实物演示;世界万物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图像引导学生进入到自然世界、童话世界中去,可以让学生心灵和情感上面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拿到课堂上供给学生观察,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口语交际主要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本素材中将作文题目提炼出来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决定接下来的课堂流程,教师从旁做出适当引导即可,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并且要注意语气的转变,例如: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语气“你应该怎么样……”转变成“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创建非常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表达。

3、在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相关标准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16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800左右数量的汉字,要求五、六年級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30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2500左右数量的汉字,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汉字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汉字,然后在合理的借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使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快的熟悉这些生字。例如: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锄禾”这节课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识字与诗文理解相融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生字和诗文意思,这样可以取得字出图像、图出情感、情感升温的理想效果,在进行生字巩固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这个字的意思和用处,五年级的教师可以引用一年级这种识字教学方法,这样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都可以将情感融入进去,切实的了解字的含义。

4、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4.1根据目前的作文教学情况进行需求改革

很多小学生都难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缺少激情、感情、感染力,导致学生的作文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很好的展现出来,再加上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隔阂,使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这样会让学生的文章缺乏个性,所以一定要根据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

4.2重视加强情感的融入

教师想要让学生的作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就一定要对学生的情感状态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态度、价值观更加明确,首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写作情境,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以自主作文课的形式促进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表达情感;其次要重视题材的扩宽,将作文素材与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这种熟悉的习作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和表达;最后要重视生活阅读量的积累,这样有利于增强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

结束语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情感,那么无法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育行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除了追求教学效率,还要重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语文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学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情感的融入,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篇11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篇12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育观念是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能被人们认知的关键,因为这不但能体现出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观念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它当做自己教学观念革新的基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这对教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非常的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有以下两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1)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说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初始,这决定这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关系到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念,小学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儿童继承学习文化的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儿童学习知识进行整体规划。

(2)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来说

在语文教育认知这一方面上来说,“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中心思想,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课程的革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学好其他知识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标准定为“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构建方面讲,教师的知识构建是相对单一的,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任教当中只是固定于一门学科,这就对老师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其内容十分的强大,若是教师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怎能对学生进行教课。例如,在课堂生学生提出了为何有民族文化这一说或是民族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语文的问题,实则又包含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若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语文学科,那么教师就无法完好、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第一,建立“全科型”教师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至少要拥有三门或三门以上的专业学科,熟练掌握其知识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上要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的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来满足对语文教学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教学课堂上讲到《麻雀》这一文章,有学生对文中这样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使得它飞下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情亲的力量呢”这时教师若是掌握多元化知识,就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但若只是有单一的语文知识,那就无从解答。还有一方面是小学教师在学习其他学科后对其理解的角度,所涉及的范围,对其看待的思想方式上是否有深刻的探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把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小学教师的知识广泛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培育,但新课程的改革就要求了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专业素养,而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把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单一的读一遍给学生,没有准确的掌握语文内容的整体和实践,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审美观念和文化的熏陶,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课文时,只是让学生听一听,把课文上的生字写一写,能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把这几项掌握了就算是掌握了知识,那就只能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思维活动、不断创新、体现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培育。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历史悠久的定义,小学教师承担着很大的任务,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篇13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