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存在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第二,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学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确定问题;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两部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问题教学基本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详细的论述。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写道:“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马赫穆托夫还为“问题教学”规定了两条原则,第一是“教师钥匙学生了解在科学历史中概念发展的逻辑,再现形成关于现实的现象、过程和事物的概念中科学思维的进程。”第二是“通过教学问题,即通过解决‘矛盾、提示作为对立面的统一体的新概念的实质’来只能给我所研究的概念。”这些科学的理论不仅符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也反映了认识的辩证法原则。

找到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接着探索其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课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想入非非。接着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一次的别用。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十六七岁,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但一定得开动脑筋,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于是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在。”“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导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来答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的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我很重要》一课时,先前都是把课文中所存“疑点”都尽数找出,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后来则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易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极为笼统地问题,即“依据文章,总结出王海桐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分别找出了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而从文字深处一步步挖掘出作者的性格特征。

篇2

一、高中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课改在尽力实施,目的是解决高中教育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引导教育平稳发展,利于学生,利于政府,利于社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部分老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并且新的问题不断浮现。其中主要面临的行政管理的问题有:盲目扩大规模,忽略了特色;资金短缺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高中教育所处在的复杂而敏感的社会位置。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受教育的条件也相对增加,对于教育环境和教育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拔高。因此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盲目的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校区,扩大校区面积,大力招聘教师,合并学校。这样一来,学校的特色被稀释或者消失不见了,生源杂乱,管理方式回溯到传统的模式,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做法从反面削减了教育质量,失去了本来引以为傲的教学特色。还有一种情况便是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趋进,很多高中现在都合民办,综合高中为一体,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合并让学生在毕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就业。但是这种相对中庸的做法让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不合理,衍生了高中教育中各种新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学校的办学资金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资金的注入;二是学生学费;三是政府拨款。这其中的政府拨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由于政府拨款并不是不竭之源,因此在高中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特别是资金管理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教育质量随之下降。同时也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很多民办高中学生的家庭的负担增加,整个教育链出现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目前高中教育在国民社会中所处的复杂而敏感的位置。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开始成熟,心智处于羞涩懵懂的青春期,从而决定了这个时期受教育学生的复杂性,管理成本增加,教育成本增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意识得到空前解放,家长和社会各方对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因此高中教育像被放在放大镜下面一样,所有的不好和问题都被放大,所处的这样的位置给高中教育的行政管理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管理难度空前上升。此外就是高中教育处在初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这就给夹在中间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教育起到承上启下、完美衔接的作用。因此高中教育便不知不觉被放到了一个及其敏感的位置上,所带来的行政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二、高中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中教育所处的位置,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发展方向,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行政管理方面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得出相应的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在保证高中教育行政管理良好运行的情况下平稳地发展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不辜负社会和各界人士的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主要有:优化高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质量的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方教学资源。行政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管理体制,也就是各个管理阶层的职能规划,明晰每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各个部门各执其事,做到管理中的清晰明了。在每一个方案实施之前都应该有相关部门经过一定的流程,提出方案,讨论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表决、执行、反馈是这一流程的主要步骤。优化职能之后,从内部看来,管理人员的素质便是决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行政管理提供一个优良的人文环境是行政管理良好向前的保障,国家或是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措施对高中教育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问答,考核,对管理成果进行评估。建立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行政管理队伍,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的关键一步。最后就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各方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作为适应性的第一人,教师便成为了管理中的重点,科学的培训会让教师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保障高中教育的顺利向前发展。

三、结语

高中教育阶段是一个敏感而多变的阶段,处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间,处在一个复杂的位置上,因此对于高中教育的行政管理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同打造一个良好的高中教育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2.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互相不了解

我国教育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但是在高中班级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这就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述和要求,只是以班主任自己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管思维和发散思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此外,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在家庭了,可是在除了在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能有简短的交流之外,在平时都是通过学生在中间传递信息,也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家长了解老师,久而久之,双方的阻碍和矛盾便会萌发,最后影响学生的学习。

3.班主任教师缺少对后进生的关注

以我们学校为例,某班级有60人,其中有15人左右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不是很端正,针对这样的后进生团队,此班班主任基本上采取的是无视和忽视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只要是不影响整体教学和班级成绩即可。现今的高中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其实对这些高中生是不公平的,这样的班主任在师德方面的体现也是不足的。

4.教师忽略了班级集体的作用

其实严格来说,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体,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由于体制和升学的种种因素,学生往往是属于被支配的角色,班主任一般将班级的所有规定和流程都安排好,学生只需服从,在管理上,虽然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完整的班级干部机制,但是学生干部往往只是实施者和班主任口令的传达者,并不能对班级的整体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上的完善和创新措施

1.学校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民主的、创新的班主任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应该由“人治”变为“法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严格的班主任用人标准,不能随意的由某人或者某领导一人决定。其次,要实行暂定规定。如果某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期间出现问题,校方应该及时发现并讨论对策,能者上,庸者让,次者下。最后,班主任之间要建立自我管理制度,定期有负责人带头,进行分组总结和讨论,互相汲取经验,互惠互利。

2.高中教师要多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和交流

在高中,班主任如果单纯的是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那是片面的,是无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还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交流。现在,好多的家长觉得,自己将学生的后勤管理工作做好就行,认为把教育以及学习的工作交由班主任以及各科任教师负责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的。教师们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环境,还应该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教师以及班级的教育管理条例,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及配合,最后达成共识。在积极的家校交流互动中,能够有效改正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有效增强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这样班主任和家长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透明沟通,对学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高中班主任要重点关注自己班级的后进生团体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我认为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很关键。后进生一定有自己的优点,老师应创新的进行赏识教育,尽可能看到后进生身上的潜力,激励后进生将这些闪光点作为发展的起点,通过努力把优点进一步发扬,这样就达到促进后进生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首先,班主任应该对每一位后进生进行一定的关心和爱护,改进后进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而且在日常学习中给予鼓励及激励,这就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心。其次,老师应多注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和培养,让后进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防止学生有心里上的不平衡。

4.班主任要创造性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班主任教师发发挥班集体的重要力量。班级团体里面的每个同学都对整个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水平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要结合日常学习、学生品质、能力等方面选择及培养能够协助自己管理好班级的助手,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还要强化班级组织的纪律教育。班主任在进行班干部选拔之前,应该强化班级组织的纪律教育,以使学生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让他们明白个人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有利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篇4

对职业技能的深入理解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偏重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偏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这已经在高职教育工作者中形成了共识。但什么是职业技能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将专业技能等同于职业技能的认识倾向陷入了职业技能理解的误区。因为专业技能并不能涵盖职业技能的全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技能、心智技能与基本技能。三者之中,专业技能是主体,心智技能是内核,基本技能是支撑,这三者既有主次之分,又不可忽略其一。表面上看,三者似乎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究其实,却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同人的双手、大脑与体质。

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高职毕业生一般是在生产和销售第一线工作,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必须提供的,或者说这是市场对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优秀的高职人才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另一些能力,就是智力技能和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所谓智力技能,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甚至包括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智力技能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渗透在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现代社会基本技能,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高职人才一般所从事的是现场工作,不仅自己要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不具备合作能力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工作者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具体的职业工作要求还是从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智力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一样,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教育也只有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智力技能、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

对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

地位与价值的重新认识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甚至很多从事高职教育的人都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在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

首先,从职业工作对智力技能的要求来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是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完成的,必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而完成这种引导和训练显然是专业技能课程所无法承担的,必须有相应的人文课程和有组织的校园人文活动作为主要的承担者,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和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重要角色。

其次,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同一工作领域内的发展还是职业转换的选择发展,都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与智力潜力,较宽广的人文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础,相应的现代社会的通用技能作为提高职业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从个体所受的教育影响来看,青年时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职业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再次,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来看,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整体素质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包括人文素质在内。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所要承担的这个使命和任务,决定了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也为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确立了方向,即人文教育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要将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整体,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也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中专业技能与心智技能以及现代社会必备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着力强化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和试行两年制学制,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实训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又不仅不能增加总的课时数,而且还要逐步削减总课时,这就势必要大大缩减理论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孰轻孰重?确实很难说清。但简单化地一刀砍掉哪一类课程、哪一门课程,肯定都是不明智的。这里,仅就专业教学确实要加强,实训课时确实要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对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问题略陈己见。

第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教学不宜占太多课时,不宜与专业教学争课时,这是一个共识。我们所说的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只是说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要将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上的加强,这就需要人文类课程本身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尽快建立一种既不必挤占过多课时,又确实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正如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多,并不意味着确有必要与教学效果一定好,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要精心把握,注重效率,极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此外,重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必修课上才能体现出来,将原来的课程化整为零,拆分成小型灵活的选修课,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与精力,让其依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要将人文教育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大胆突破将人文教育仅作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习惯思维,明确提出人文教育的应用性。一方面,要在现有的人文课程教学中强化应用性人文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灵活多样的人文应用性课程,或者将人文应用性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在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训练中,探索技术与人文的结合,逐步确立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现代职教理念。

第三,要加强校园人文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应用技能养成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密切挂钩,使目前比较分散的、流于宣传造势层面的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在形式之上获得鲜明的职业化主题,并以此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应用知识技能的活力与张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4,(4下).

[2]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OL].,2005-08-13.

[3]赵琳,冯蔚星.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制度变迁的考察[OL].,2005-08-13.

[4]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也是决定教学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因此,无论在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教学中,都必须巧妙、和谐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之为教学的进步、学生的进步提供帮助。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正是要依赖师生关系的塑造、维持,从而推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尤其在新形势下,探究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相关话题,更具现实价值。

1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是职校高中语文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往往占据着较为主动的地位,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学生相比于教师略显被动,是教学知识、理论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主体。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共同“主导”教学的方向,才使得师生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在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教学工作并立而行,这就更加要求广大教师要想方设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重进步。

以职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说明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决定教学走向的重要“砝码”。反之,无论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多高、教学手段多好,一旦职校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那么职高语文教学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所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师生的关系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其次,和谐、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好比一剂“剂”,将极大地促进职校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很好理解,当师生关系处于和谐、融洽的局面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师生的彼此尊重度高。此时,教师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也会层出不穷;而在学生这一方,当他们感知到教师的善意、温暖与付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尊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了师生关系,将师生“捆绑”为“利益共同体”,语文教学才能不断进步,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才能全部进步。当然,处理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关键性的作用,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全心全意的奉献。

2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处理的有效思路

诚如前文所述,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必须谨慎处理、“用心呵护”。基于此,以下思路、策略值得一试。

2.1尊重、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度

师生之间关系的处理,其实关键词就是“平等与尊重”。老师尊重学生,学生会更加尊重老师,而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与理解,则是师生关系升华的关键。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他们年轻气盛,有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主意识。所以教师在处理与职校高中学生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要倾听学生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呵护,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语文是职校高中阶段教学的基础学科,其地位十分显著。广大语文教师要发挥“主人翁”精神,不断深入教学一线,主动与学生们打交道,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足够的自由度,让学生们有尽情想象、发挥的空间。当然,这样的自由度是基于保障教学大纲、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之下的,教师要拿捏清楚。例如,教师在常规的40分钟授课中,可以预留出10分钟时间给学生们。具体的做法是,前面的25分钟教师仍然“按部就班”的授课,后面的10分钟可以交给学生们自由发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内,学生们既可以向老师、同学发问,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作

等。总之,类似这样的空间与自由,是职高学生们需要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语文教师充满敬意,会对语文课心存向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越来越好,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无疑是值得推广的。

2.2师生要在课外、生活中加强沟通、互动与交流

很明显,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绝不可能仅局限于课堂与教学过程中,而是应该更多地出现在课内和课外的各个层面。反过来说,倘若职高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仅仅发生在教学的40分钟内,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暂时的、临时的,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关系也会难以维系长久的。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维持就更显其重要性了。教师与学生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努力与对方就学习、生活甚至社会中的各类话题开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对话,都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上升一个台阶。也就是点点滴滴的沟通、交流中,教师与学生才能慢慢达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职校语文不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更要主动在课下、生活中与学生们开展沟通、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诉求和情感变化,努力的融入他们的圈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不但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推动下,职校语文教学的质量会逐步提高,学生们的进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如果将课内或者课堂看作是师生关系处理的“第一战场”,那么课外或生活中则是打造优质师生关系的“第二战场”,甚至是更重要的“战场”。职校高中语文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升师生的良好关系,带动语文教学的整体进步。

2.3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师生关系

职校高中语文教学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综合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其显著地位不容忽视。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总之,运用多种策略培育优质的师生关系,是职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广大职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同时提升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沟通的频率和质量,让学生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安排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书法竞赛活动、成语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们感受语文、文学的魅力。在此期间,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思维,果断为学生们创造更为人性的活动场所和环境,同时发挥“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与学生们积极互动,形成和谐、愉悦的师生互动局面。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职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搭建了稳固的平台,提供了多样的机会。只有处理好师生的双边关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性局面,职校高中的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学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再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甘小勇.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2] 王净.教师的角色转换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j].职业,2011(23).

[3] 邓早花.建良好师生关系 创美好语文课堂[j].才智,2011(27).

篇6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了更贴近社会实际要求,在客观上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本土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模拟书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文的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首先要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并加以研究与解决。一方面,相当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技术水平差、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问题,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方法被动、机械,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且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当前高职学生的状况 

(1)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的英语素质相对较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多半是未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英语水平整体较低的学生,他们既往英语学习经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的确有水平较高的学生,但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阅读能力不强,听说能力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普遍感觉在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法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众口难调,应用型、实用型的英语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英语课的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还有的学生认为英语“无用”,只要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在客观方面,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对高职院校定位较低观念的影响,普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信心[1]。高职教育虽被定位为对高等教育的有益和重要补充,但事实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它尚属新生事物,还处于成长阶段。人们对它不甚了解,也存在很多偏见。自出现以来,它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被社会偏见视作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科,而且是排在一般专科院校之后的“三流”专科,是别的学校实在挤不进去的那些实质上的高考落榜生的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社会认同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可谓艰难。 

2. 高职教师状况 

(1) 当前英语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由于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英语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们继续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由于英语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同时,高校扩招使得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超标”,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发展新动向,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手段、方法不够鲜活。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的扩招,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使得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只能照本宣科,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没有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只侧重写作和阅读,忽略听说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僵化,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各种语法规则。这种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运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被动、机械,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实用能力的关系。英语教学必须从以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的地位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其次,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表现为重读译、轻听说,重视接受性技能训练、轻视表达性技能培养。英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将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放在培养阅读涉外业务交际资料及有关应用文的能力上,把听、说训练提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第三,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部分学校及其教师把英语各类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尺子。考试本身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回归考试的本来目的,防止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2.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灌输法”。首先,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将当代学生喜欢的、流行的、时尚的语言引入课堂,使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教材的奴隶,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其次,课堂上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此外,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如:“good”“great”“wonderful”“don’t be shy”“ok. that’s a good idea. thank you”“try again. take it easy”等鼓励性的语言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以积累一些笑话和轶事,并随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4]。第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设计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做morning report,让学生去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例如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教师可采用情感教学的一些策略:① 激励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② 支持性。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③ 愉悦性。相互信任、彼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3.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水平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爱惹是生非,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更有耐心、爱心。教师要用爱心去关心学生,以个人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另外,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基础非常薄弱的高职学生,教师在评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大学所学的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词汇遗忘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的更新,这样才能真正在知识上与时俱进,真正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交往中,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既熟悉本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对高职学生来说,既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尹利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出路探析[j]. 考试周刊,2010(18). 

篇7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Humanist; Professor governs school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层,它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各高校纷纷忙于合并、扩招、升本和排名,高等教育式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消极、负面现象的发生。然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需要高等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空前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管理方面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把学生当成受教育的被动客体,忽视学生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作为个体所具有的独立人格。如许多学校为了严肃考风考纪,规定对考试作弊的学生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剥夺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种规定首先是违反学校教书育人宗旨的,而且从本身来说也不尽合理,致使学校被学生推到被告席上的尴尬事件屡屡发生。

1.2学术管理方面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制定了一系列学术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纯洁性。但是,仍有剽窃他人成果、制造虚假学术现象的发生。

1.3管理方式上

我国现存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学校组织分工明确、学校的纪律和制度严格、等级鲜明、理性化程度高、追求行政效率等特点。这种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积极作用,但一系列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学校领导忙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暇顾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之间关系冷漠、上下级之间带有明显的气息、形式主义作风比较严重等缺陷。最大的负面影响则是造成管理和教育的脱节,管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反作用。

1.4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方面

在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偏低。如整体学历偏低、专业知识比较匮乏、缺少主动学习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工作效率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策略

2.1要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提出,有利于高校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破除对功利目的的过分崇拜,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这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高等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有感情、需要、动机、个性的鲜活个体,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又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客体,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从来不会被动消极地接受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的。因此,只有从人出发,在充分研究人、了解人,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教学机制的正常运作,使高等教育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么样培养人。教育工作始终都是为人(学生)着想,又是依靠人(教师)进行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富有创新的工作,如何充分激励学生,挖掘其潜能,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世纪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世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同样也是一种手段,人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就要推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消除科层制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利用管理的力量整合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构建和谐高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客观要求,“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2.2转变管理方式,发挥教授参与治校的作用

2.2.1教授治校的形式

教授治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校评议会、教授会、校务会等机构均由教授互选产生,如时期的北大、梅贻琦时期的清华;二是教授在学校决策与管理机构如评议会、学科会议中占多数,如慕尼黑大学;三是学院一级设立教授会,实行教授管理,如日本大学体制。

各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授治校。如校务委员会由各学科的教授组成,使其成为学校重大决策的审议与批准机构;教学委员会、规划委员会等重要决策咨询组织也可由教授组成,辅助校领导开展工作,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2.2.2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在我国,各国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切实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就要改变传统的党政领导方式,才能为真正的教授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2.3加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2.3.1高校管理队伍要不断学习管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高等教育管理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体来说,高校管理队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和了解本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更要具有与国际接轨、对话的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更具有专业化程度;在了解、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整合知识资源的能力;管理队伍之间应该定期召开工作思想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联系与合作;定期组织管理队伍学习培训,如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管理知识的培训、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培训等,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突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加强实用性,体现先进性,注重质量和实效,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拿文凭、走形式、走过场。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必备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和相应的信息技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全局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2.3.2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人员评价标准

高校是由各种学科和不同层次的行政组织组成的复杂系统,既具有组织的一般特性,又具有组织结构上的学科性特点。因此,从理论上讲,高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既应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又应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极少的。因此,学术和科研管理应由教授、学者来承担,而行政管理则应由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相关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目前,由于对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评价缺乏定量的指标,而对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评价又往往以学历、职称的高低来衡量,因此实际上存在选拔任用管理人员过于强调学历、职称的高低,忽视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强弱,导致一些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和学者走上管理岗位后,因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限而影响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专家、教授在学术上的发展,导致学校的管理和学术水平都受到影响。

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人员选拔、评价标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才能建设一支高效、不断学习、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篇8

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各高职院校在实习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实习教学安排上,实习面相对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企业一般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等,就目前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看,旅行社所提供的岗位一般为实习导游,要求实习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以江西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都在20%左右,这样一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是无法进入实习导游岗位实习的。而旅行社内部的其他岗位(如计调、销售)由于岗位相对固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不愿接纳实习生。旅游酒店对实习生的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岗位主要集中餐厅、客房等,工作量大、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岗位上,且很少能够轮岗轮训。这与实习生希望能全面了解旅游企业,提高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接触初级管理岗位的期望存在巨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实习生参与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在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来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需要在校上3个月左右的课,才安排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要求,所以教学实习只能安排在5-6月,时间一般是两个月。作为旅游企业,这样的教学实习时间实在太短,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刚刚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实习期就结束了,而企业毕竟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不能从实习生中产生适当的经济效益,必将会极大的影响其接纳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根本来不及熟悉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完整的轮岗轮训,实习期就结束了,最后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实习流于表面形式。

(三)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知识视野,而作为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阅历。目前,大部分年轻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是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原因,年轻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进行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年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服务行业是一种“伺候人”的工作,导致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实习生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刚出校门,缺乏社会磨练,眼高手低,在快速的角色转换中,心态不能及时调整,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来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工作本身,而忽略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实习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要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缺乏跟踪反馈,有时,仅仅通过一张简单鉴定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再加上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行业工作经验,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及时、必要的沟通和指导,从而导致实习教学要求降低,从而影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与行业的合作力度,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闻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学生实习岗位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的单一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实习企业的甄选力度,拓宽教学实习面,尽可能选择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如杭州宋城集团(知名景区)、开元名都大酒店、一些知名的旅游开发公司和会展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处在发展的上升期,企业扩张速度快,对实习生这样的“新鲜血液”需求量大,实习生能够在企业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以后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大对非旅行社类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只有到旅行社从事实习导游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只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多岗位上都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二)合理地安排实习教学时间,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转变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照顾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尽可能的在旅游行业最需要人的时间段,安排教学实习,这就需要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实习安排,适当延长教学实习时间,例如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4-8月,最好是半年,最短不能少于3个月。这样,既满足了旅游旺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让企业有时间去培养实习生。同时,实习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熟悉旅游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较为完整的轮岗轮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与旅游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服务人员“伺候人”错误观念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教师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实习指导教师,我们可以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目标、过程、效果的指导要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其次,对实习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跟踪,注重实习单位平时的意见和反馈,最后,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学生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平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总之,对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篇9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篇10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中在实践中改造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 “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它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它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38-39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篇11

【正文】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绝非靠某种一技之长、某种先天的优势或某个灵光一现的“点子”,其根本原因是对于家庭、家族、家乡、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某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志在充分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使命感。

同样,一个成功的慈善家,他所追求的成功,绝非把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像“天女散花”一样“洒向人间都是爱”;而是要借助“善款”,践行“大爱”,播种“大善”,创造“大美”,以成就“大我”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价值。

在地处湖南省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涟源市,就涌现出了一群这样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如创办全国著名五星级酒店彭年酒店并于1987年捐资429万元创建涟源市立珊中学的“中国慈善第一人”余彭年(原名彭立珊),创办中国重工旗舰企业三一集团并于2009——2010年先后捐资2100余万元重建涟源市茅塘中学(现改名为三一学校)的“中国股改第一人”梁稳根,创办全国优秀乡镇企业五江集团并于1996——2010年先后捐资400余万元扩建涟源市石门学校和斥资900万元设立“雪初教育基金”的“中国保温杯及搪瓷制品大王”肖自江,等等。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纷纷想方设法回报乡梓、回馈社会教育管理论文,并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捐资办学”、“捐资助学”这种为子孙后代“积德”的善举。

为了让企业家们这种善举能发挥长期有效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涟源市市委、市政府携手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等优秀企业家精心运筹,积极推动,以“政企联合办学”为总体框架,以涟源市三一学校、涟源市第三中学、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为重点实验基地,以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现代教育、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打造真正的人力资源强市为根本目的,拉开了创建该市农村优质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和推进该市农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的序幕。经过近两年探索,该市现已初步形成“一企多校”、“一企一校”、“多企一校”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政企联合办学”新格局,初步呈现出“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引路企业参;村校更比城校美,优质教育人人赞”的喜人局面,从而吸引了更多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教育慈善事业的共同关注与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慈善事业在该市的长远发展。

为什么在中国慈善事业遭遇空前信任危机、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该市的教育慈善事业事业却逆势而上,欣欣向荣?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成功企业家们,没有把“慈善”当做是“富人对穷人的怜悯”,也没有把“慈善”单纯停留在“报恩”的层面上,更没有把“慈善”作为一种为企业“作秀”的公关手段,而是把“慈善”作为践行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价值的高级生存方式。

梁稳根曾经面对媒体坦言:“当一个人拥有数百万元的时候,这也许是他的私有财产;当他拥有数千万元的时候,这也许是集体的财产;当他拥有数亿元资产的时候,这只能算是国家的财产了。”

2011年4月,梁稳根回访自己捐资2100余万元重建的涟源市三一学校,在与该校全体教师见面时,再次真诚道出自己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用心:“中国的希望不在我们这些做工业的身上,而在你们教育者身上。中国的工业可能二三十年就能赶上美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三五十年都不一定能赶上美国;我很喜欢和尊重老师这个职业,希望你们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财富观和社会责任感,梁稳根等在捐资办学、捐资助学时,没有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只是把钱捐给某个政府机构或慈善机构任由其支配,去代替自己完成一种“做慈善”的心愿教育管理论文,也没有直接把钱捐给学校或受赠人任由其使用,而是凭借一个成功企业家在成就财富梦想时所历练而成的理性与智慧,以“签订协议”为保障,以“直接控制”为手段,以“产生实效”为条件,以“分期到位”为策略,以“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为结果,以“影响其观念,改变其行为,促进受赠群体及周围人群的人格提升和人生进步”为根本目的,借助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的慈善之举,来完成一个已基本实现“产业报国”梦想的成功企业家向“教育报国”夙愿的人生飞跃。

也正是由于有梁稳根等企业家们这种高远的人生追求作为内因,湖南省涟源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企多校”、“一企一校”、“多企一校”的“政企联合办学”新思维才有可能变成现实。而对于梁稳根等企业家来说,如果没有湖南省涟源市市委书记王雄、市长曾益民等有关政府官员真心实意、千方百计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良策、决心和真抓实干的魄力等外因感染和诱导,其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的善举,就很难以“政企联合办学”的绝佳途径,来实现教育慈善事业的新突破。

那么,湖南省涟源市市委书记王雄、市长曾益民等有关政府官员是如何引导从该市“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们,借由“政企联合办学”的绝佳途径,来实现企业家们所热衷的教育慈善事业的新突破的呢?

这还得从该市由香港爱国侨胞彭立珊先生捐资兴建的涟源市立珊中学的兴衰这个典型案例说起。

涟源市立珊中学由彭立珊先生于1987年捐资429万元兴建于在自己的老家涟源市杨市镇官庄村。1989年7月,工程如期竣工,共建有教学大楼、教师学生宿舍、大礼堂、食堂等七栋大楼,同时还配备了齐全的教学设施,可容纳1200多名学生就读。

在彭立珊先生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下,涟源市立珊中学后来又陆续追加投资近千万元,扩建了科教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修缮了学生食堂,建筑面积共达13000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名学生就读。同时还建立了校园宽带网络和一流的实验室、微机室和语音室。随着办学环境不断优化,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曾连续六年获得娄底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十强校”称号,多次被评为娄底市和涟源市“先进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高考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同时被评为“湖南省园林式学校”和“娄底市示范性高级中学”,一度成为湘中教育园地上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教育管理论文,在涟源市立珊中学定位为一所以开办普通高中为主的私立学校的办学声誉逐渐鹊起的背后,也许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埋下了日后不可避免的隐患。因为在相距不足5公里的区域内,原本就开办有涟源市第三中学、涟源市第五中学两所普通高中学校,而随着她的诞生和发展,势必形成“三足鼎立”的严峻竞争局面。于是,随着农村生源总量不断减少,三所学校的发展相继陷入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而不得不进行恶性竞争(即纷纷高价“竞购”优质生源和低价“抢购”较差生源)的窘境。就拿涟源市立珊中学来说,在2005年发展至生源人数的“巅峰”状态——同时就读的高中学生达2500多人——之后,自2006年起,开始急遽呈现出发展颓势,而发展至2009年,高中学生人数就减至1100多人,而管理人员(没上课的正式教职工)却由2005年的20人增加到30多人,且管理人员工资不减反增(其实际工资是国家规定工资的两倍)。这样一来,学校只能连年负债经营,以致债务累计高达近千万元,且每年以新增债务100万元——200万元的速度递增,最终导致学校的后续发展面临岌岌可危的严峻局面。

眼看彭立珊先生慷慨捐资办学的美好初衷,很可能最终会化为乌有,甚至还有可能招致当地有关人士莫衷一是的诋毁,自2006年起,涟源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开始对当地三所学校的高中办学情况进行调研,并多次以提案、议案的形式呼吁市委、市政府以“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策略,对三所学校进行整改。于是,在经过周密调研、充分论证、多方征询合理意见的前提下,2011年1月7日,涟源市人民政府下发了1号文件,将涟源市第五中学、涟源市立珊中学高中部撤并到涟源市第三中学,组建成新的涟源三中;而涟源市立珊中学改办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撤销杨市镇太和联校,并入立珊中学,涟源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也并入立珊中学。

至此教育管理论文,满载香港爱国企业家彭立珊先生“慈善”之心的涟源市立珊中学的后续发展危机才终于化险为夷。

不过,从涟源市立珊中学以及其他由企业家自发自为捐资新建的学校兴衰变迁的案例中,涟源市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既为企业家们回报乡梓、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拳拳赤心所深深感动和由衷敬仰,又为其因缺少懂教育、懂政策、掌实权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配合而难免陷入“好心不得好报”的“信任危机”而扼腕叹息,于是,以“教育兴衰,我的责任”、“弘扬慈善,我的责任”为内驱力的执政责任感顿生,而以“政府主办,企业参与,多元发展,突出特色”为内涵的“政企联合办学”执政新思路在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研讨后,迅速成为了该市决策者们的共识,并成为了该市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第一着力点。

正因为该市主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决策者们的执政观念、执政目标和执政思路,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内在追求,有着一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和“英雄所见略同”的共振,所以,当市委书记王雄、市长曾益民趁着梁稳根2010年12月再度回乡捐资办学的契机,把“政企联合办学”的思路和意图和盘托出时,梁稳根立马响应,并代表三一集团率先与涟源市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

根据该协议,涟源市茅塘中学更名为涟源市三一学校,确定为全日制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由涟源市教育局直管,加挂“市新型政企联合办学实验学校”和“涟源市双语教学实验学校”两块牌子;三一学校校长以面向全市进行公开竞聘方式产生,享受副科级待遇;三一集团董事长拥有对校长人选的建议权和认可权;三一学校的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一集团承诺,在已持续捐资2100余万元的基础上,每年继续投入200万元支持学校发展,另拨款500万元用于新的基建投入和新招聘的15名教师3年的薪酬,连续拨款10年将至少达到2500万元,经费直接进入三一学校账户,用于教师工作绩效奖励、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经费及相关基础建设费用;协议还将办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政企联合办学和双语教学实验教育管理论文,探索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南方重方言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探索农村教育经费政企联合保障新机制,致力于培养双语型、有创新精神、动手及实践能力强,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张扬的合格学生。

此外,继三一学校按照《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成功改制且初见成效之后,梁稳根还承诺将新整合的涟源市第三中学和该市唯一的全日制中职学校——涟源市工贸职业中专学校纳入“政企联合办学”范畴,以此与三一工学院连成一体,形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大学”的三一教育体系。梁稳根表示,要通过在农村重方言区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等教育实验和教改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的教育面貌,整体提升一方民众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国民素质,让农村孩子从小就拥有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胸怀、眼界和自信。

综上所述,湖南省涟源市的教育慈善事业,从以彭立珊为代表的老一辈成功企业家秉持“回报乡梓”之心、自发自为捐资办学的初级形式,发展到以梁稳根为代表的新一代成功企业家自觉选择以“政企联合办学”方式践行“教育报国”宏愿的高级形式,这难道不是教育慈善事业的一个新的突破吗?这难道不是地方政府淡化权力掌控职能、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重视教育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吗?这难道不足以作为在新的经济条件和社会风气下,中国教育慈善事业阔步走出“中国慈善事业遭遇空前信任危机”的社会阴影的一个范例吗?

参考文献

(1)《踏平坎坷成大道》,萧思林、王宏、杨卫华、陈光辉撰,2011年10月17日载于《娄底新闻网》。

(2)《政企联合办学做强乡村教育》,章仙踪、梁丹、李立才、何雨歆撰,2011年9月30日载于《中国教育报》。

(3)《涟源市立珊中学简介》,2011年3月30日载于涟源市政府门户网。

篇12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

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

篇13

图书的装备、管理与应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首先要突出图书装备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我们不断完善局、校两级管理机制,由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成的中小学图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与使用工作,各校也相应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领导小组,为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装备建设上,以“先急后缓,重点突破,以配促用,以用促配”的装备原则,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示范带动,扶持薄弱,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首先突破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图书装备瓶颈。 经过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拥有图书130万册,其中小学图书拥有量近69万册,中学图书拥有量近61万册。

2013年,我们还将为小学再装备12万册,人均达到20册,中学装备65万册,初中人均31册,高中人均41册,年底,区域内生均图书册数分别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新标准。学校藏书结构严格按国家藏书比例,逐步调整,日趋合理,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已全部装备到位。通过引导,除各类普通图书达到藏书指标外,各类工具书与期刊所占比重也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区还多方筹集资金,指导部分学校建好、用好电子阅览室。近几年重点加强了学校图书的信息化管理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使之更趋向科学化、规范化。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全区数字化图书资源总量已达2 TB。学校的图书装备基础进一步得到了夯实。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图书装备的质量和水平,区中小学图书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组织人员对所属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阅览室以及学校其他可利用的空间提出了个性化的建议和设计,定制了适合不同学校的个性化图书装备设施,在一改过去呆板的图书装备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休闲式图书设施设备的装备。这不仅使学校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更使学校的书香校园氛围更加浓烈,阅读方式也更加休闲化和人性化。

二、提高图书管理水平,于细微之处突出应用效果,以信息化、人文化的思想彰显图书管理工作价值

学校图书装备工作的价值在于师生阅读的流通率,即图书效益。而图书效益的充分发挥在于图书管理部门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有效。在这一点上,我们以提高管理、应用水平为基础,在突出应用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师生信息化和人文化的读书需求。

在提高管理、应用水平上,我区现正经历从传统手工图书管理方式、传统单一的软件管理方式,向图书自动化管理方式逐步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2012年,我区在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的领导下,建立了图书数字化管理系统,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烦琐手工操作方式,彻底解决了原来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数据重复建设等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图书编目、典藏管理,更加准确、方便、快捷,馆藏资源能得到最佳利用。此外,由于采用开架的方式,将图书馆员从书库找书等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图书馆员利用系统中的报表功能,能更加快捷、方便、准确地获得各种数据,为分析、研究读者的借阅倾向,探讨读者的阅读规律提供了准确的原始数据,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

因此,这就对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责任,必须摆脱传统的服务观念,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观念,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只有尊重、信任和关心读者,主动地和读者接触,才能了解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管理员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调动师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图书“活”起来。比如:做好新书的推荐和宣传工作;做好图书的导读工作,开展图情知识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和征文活动;建立个性化班级图书角;开展校内图书漂流活动;等等。

2013年,我区还将充分发挥现有网络系统优势,建设区域电子图书馆系统,使区域图书馆建设、管理和应用工作均逐步向网络环境下的共享模式转变。第一,通过采集区域流通率较大的图书和期刊信息并将之电子化、网络化,向师生和家长开放,以解决学校图书复本量小而流通率大的问题。第二,通过装备大量的电子书籍并向各校开放,为学校解决纸质图书更新慢、投资大的问题,使各中小学能尽快地分享新知。第三,鼓励各校建立自己的校园图书网站,提高学校图书的应用效率,使师生、家长的阅读不再受时间、地点、复本量小的限制。同时也进一步使图书管理员从日常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思考图书的深层次和高水平应用问题,使图书的应用价值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

三、加强业务培训及应用服务研讨,切实提高全区图书管理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万事人为本,再好的图书硬件设施设备和馆藏资源如果离开了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则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区域内所属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内容不仅涵盖图情知识及其他必备专业知识,还包括数据库的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索、处理,信息检索工具生成,计算机操作等图书信息化知识。同时,为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还加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心理的自我疏导能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开放观念、服务观念、用户观念、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和资源共享观念等。

我们还将图书的应用服务研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考核纳入对学校的考核指标中。应用服务研讨的内容有区域内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研讨、图书管理论文评选、图书应用专题研讨和相关课题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活动,不仅使学校的图书管理业务水平和应用服务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为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强大支撑动力。

四、顺应时代需求,加强网络阅读指导,还校园一片绿色空间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研究、休闲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构成影响人们意识行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关注网络阅读,加强少年儿童的网络阅读指导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更是我们图书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

网络阅读所呈现出的自由性、创造性、互动性、丰富性、人性化、选择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网络阅读对青少年也具有如下负面影响:(1)信息资源的增长加重了读者信息选择的难度,降低了阅读的目的性;(2)超文本的结构使读者易产生信息迷航,丧失逻辑思辨能力;(3)互联网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阅读呈现非经典性;(4)网络信息资源异化,信息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