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花卉贸易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花卉贸易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花卉贸易论文

篇1

一、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丰富和共享上,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的丰富和共享上。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现状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实现人民的文化利益。

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参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可以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害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消除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2、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协调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3、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我们讲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没有文化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文化不发展,社会难和谐。只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及其根源

正确认识矛盾,是妥善处理矛盾的前提。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所表现出逐渐复杂的态势和特点,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探究导致矛盾发生的根源,把握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1、公共教育政策偏差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要求提高文化素质,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遗憾的是,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现象十分严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地区、沿海与边远山区、经济发达与贫困落后地区之间的义务教育的巨大差距,这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这集中表现在:其一,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缺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③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教育投入,而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收入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拉大;而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又过多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造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其二,教育政策和规则制定不公。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以培养少数“尖子”为目标的精英路线,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地区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另外,无视城乡差距、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

2、公共文化服务缺位导致文化利益分化。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较高层次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条件,但人们在享受文化成果方面仍然存在越来越大的差异,表现出文化利益分化的趋势。其一,文化素质的差异。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享受文化成果维护文化利益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北京是我国文盲率最低的城市,上海、天津、辽宁、广东等东部省份的文盲率也都保持较低水平。相关资料显示,北京、上海每十万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数分别为16843人和10940人,辽宁、天津也在6000人以上,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地区。④其二,文化生活质量的差异和矛盾。我国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总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微观上的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消费格局不平衡,地区间的文化消费支出差距甚大。最高的地区北京是1141.82元,占消费支出15.23%,而仅为371.04元,占消费支出6.99%。 ⑤从总体上看,文化生活质量的差异集中在城乡差别上。城市文化消费则出现“贵族化”倾向。一般民众被排除于基本的文化消费领域之外,文化只成为某些富裕群体的“奢华品”。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的出现及其蔓延,成为城市文化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正视的一个问题。

文化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折射出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无序状态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弱化。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其一,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很不协调;其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普通老百姓很难分享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其三,文化管理落后。各级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转换滞后,各级文化行政单位依法行政不够,社会监管不力,文化发展规划不明,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清,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规范文化企事业单位行为和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3、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导致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源配置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其一,地区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般来说,东部地区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为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而西部一些地区,文化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作为衡量文化资源占有量一个重要标志的高等学府,2002年在中国的分布分别为: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1所、辽宁66所、江苏73所、上海45所、山东65所、广东62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30所、云南28所、甘肃18所、3所、青海8所、宁夏8所、新疆21所。⑥其二,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城市和乡村表现出巨大差异。比如,在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方面。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

导致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的根源在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⑦

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的对策

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应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公共教育政策。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更容易实现。在现阶段公平教育机会的关键是完善我国的公共教育政策。其一,完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首先,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其次,优化教育投入结构,逐步整合城乡、地区间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另外,根据教育产品的不同属性制定不同的投入政策,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其二,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缩小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着主要责任。要通过制定公平的分配规则,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监督以及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教育公正的制度性因素,坚决摒弃“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用“规则的公平”确保“起点的公平”。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由于缺少经济回报,基本上属于企业、个人等经营性机构不愿投入或投入积极性不大的领域。因此,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各级政府的责任。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本。政府要从单纯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转化;从只注重重大经济发展项目的投入向加大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投入转化;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化。只有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社会、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网络,真正把文化财富送到人民群众手中,实现社会文化利益的共享,从而维护和实现文化公平,努力避免和妥善解决由于文化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其一,改革文化单位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区别情况,实行分类改革;其二,改革政府对文化单位的投入机制 。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增加对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创新体制,转化机制,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其四,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的充分流通,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城乡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注 释:

① 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8。

②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9。

③钟晓玲.以教育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投入体制[J].金融与经济.2005.7.28。

④李振.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J].西北人口.2003.2.32。

篇2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大街79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果树》编辑部,邮编:030031。

电话:0351-7639463

E-mail:

《中国瓜菜》

本刊划分为科研、生产、论坛和信息等四大板块,设有专题综述、试验研究、品种选育、研究简报、标准化技术、栽培与植保、产业发展等栏目。

月刊,每月5日出版,每期64页码,定价5元,全年12期共60元。邮发代号:36-143;国外代号:BM2654。

地址:郑州市未来路南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邮编:450009。

电话:0371-65330927

E-mail:

《吉林蔬菜》

主要栏目:蔬菜栽培、植物医院、新优品种、保鲜加工、试验报告、工作研究、园林花卉、食用菌专栏、技术创新、菜业咨讯等。是蔬菜种植者、种子经销商、生产管理人员、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重要参考读物和宣传媒体。

月刊,邮发代号12-151,每期订价10元,总订价120元。

地址: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千朋路555号,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6755315

E-mail:

《农业科技通讯》

主要栏目: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西甜瓜、林木花卉、人物风采等。内容丰富翔实、信息量大、技术实用。

月刊,刊号:ISSN1000-6400 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单价:15.00元 ,全年:180.00元。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9664

E-mail:

《北方果树》

主要栏目有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生产经验、调查(考察)报告、生产建议、典型介绍、百果园、工作论坛、来稿摘登、报刊摘引与会讯等。

刊号:ISSN 1001-5698,CN 21-1218/S;双月刊,单月10日出版,大16开本,64页,彩色4封;每期定价5.00元,全年6期30.00元;邮发代号:8-213。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铁东街《北方果树》编辑部,邮编:115009。

电话:0417-7848206

E-mail:

《落叶果树》

邮发代号:24-98。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龙潭路64号省果树研究所,邮编:271000。

电话:0538-8266538

E-mail:

《现代园艺》

本刊重点推出涉及园艺园林行业的果瓜蔬菜、花卉园林、生态绿化、景观设计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城规、新情况、新观点、新经验,交流致富信息,传播成功范例,引导广大人民发家致富。

半月刊,大16开,刊号:cn36-1287/s,每期定价6元,全年72元;下半月刊只能直接R款到杂志社订阅,每期定价10元,全年120元,每期另付挂号费5元。

地址:江西省樟树市双金《现代园艺》杂志社,邮编:331213。

电话:0795-7831008

E-mail: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有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

双月出版(ISSN1007-9084,CN42-1429/S),邮发代号:38-13,每册定价25元;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有限公司,国外代号:bm6551,每册定价20美元。联系方式:E-mail:。

地址:武昌徐东二路2号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学报编辑部,邮编:430062。

电话:027-86813823

网址:http://

《上海蔬菜》

本刊依托上海雄厚的科技和信息资源优势,立足华东,面向全国,旨在为广大蔬菜生产者、经营者提供科技支持和准确的市场导向,从而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双月刊,单价8.00元,全年共计48.00元,邮发代号:4-679。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0号,邮编:201403。

篇3

浙江省历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2012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约97.2亿美元,蚕丝、茶叶、兔毛、蜂产品、羽绒制品、鲜香菇出口更是排到全国首位。

(一)农副产品出口额占浙江省出口总额的比重

从农产品出口额来看,根据表1中数据显示,浙江农副产品出口额基本是逐年增加,但是从农副产品出口额占浙江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其增速在缓慢递减。自2001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并且连续几年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从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浙江农副产品出口额在浙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5.07%下降到4.60%,连续几年下降,打破了农产品出口多年来连续增长的趋势。

(二)特色农产品出口种类

从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浙江省出口的农产品高达十几种。根据图1的统计,以2011年数据为例,其中主要出口特色产品有水产品、畜产品、茶叶、蔬菜等,是以农副加工产品出口为主。2011年浙江省出口的特色农产品中水海产品出口额为177399万美元,畜产品出口额为51809万美元,茶叶出口额为48616万美元,蔬菜出口额为37666万美元,蚕丝出口额为7504万美元,中药材出口额为4656万美元,花卉出口额为4335万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1.3%、 39.73%、 23.43%、 10.37%、 14.51%、 5.27%、 8.77%。特色农产品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实现了以土产品为主向以畜产品为主的转变,从以传统农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从以初级农产品向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特色农产品的出口中,水海产品、畜产品、茶叶和蔬菜的出口比重较高,蚕丝、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的出口额相对偏小,但是其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水海产品以91.3%的增长速度,显现出浙江特色农产品优良的出口状态。

(三)主要出口市场结构

从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来看,尤其以日本、欧盟、美国及韩国等市场为主,对这几个市场出口额基本占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以2011年出口额为例,根据图2所示,浙江省对欧盟的出口额达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到215639万美元,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168858万美元,对日本的出口额达到159642万美元,对韩国的出口额达到56298万美元;分别占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2.30%、17.50%、16.5%和5.8%。

由此可见,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就农产品出口额而言,对欧盟市场出口最多。这种相对集中的出口市场分布现状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特色农产品出口会过于依赖这些国家,并且这些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外实施环境规制严格,农产品环境标准较高,而目前浙江省出口的特色农产品的环境标准都普遍不高,经常遭到其他国家的各种环境壁垒,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应对环境规制的对策

(一)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战略

绿色产品的开发有利于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使得浙江省特色农产品树立起一个崭新形象。在开发绿色产品的同时,也要支持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让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建立起环保的农产品绿色包装体系,使环保包装意识能够得到强化。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战略,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奠定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环境规制的不良影响。

(二)搜集国外环境规制信息,完善市场出口预警机制

企业和政府必须搜集国外名目繁多的农产品相关的环境壁垒信息,主动协调降低不合理或苛刻的环境规制对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规制标准的变化,及时跟进,根据了解到的具体环境规制特点和技术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和改进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和检验检疫水平。浙江省政府应该完善农产品市场出口预警机制,对于不合理的环境壁垒,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介入,对外谈判、协调,以改善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环境,维护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权益。

(三)降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在当前农产品出口态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地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原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更要积极开拓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尽量改变农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欧美日国家的格局,促进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战略,降低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风险,逐步实现农产品出口的低碳化,有效突破国外环境壁垒的限制。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积极应对环境规制

近年来,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屡屡遭到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环境规制的影响,这些目标市场国对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检测要求苛刻,对此,应该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维护企业的出口利益,加强农产品行业间 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协作与自律。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现有机制与WTO规则,联合政府、企业与行业组织三方一起,对带有歧视性或违反WTO规制的农产品环境规制进行强有力的申诉,从而达到消除进口国不合理的环境规制的限制。

(五)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专注产品创新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都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品为主导,但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很难与国际市场上的其他高品质农产品相竞争。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增加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对于政府、高校等研究部门有关重大农业科技研究项目给予基金支持。鼓励有能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职责,为农产品企业的出口提供更好的平台。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大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升级,提高生产技术,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融入公司的经营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赵敏.环境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根源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2]陈莹.国际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05).

[3]谭晶荣.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贸易现状、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3).

篇4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

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im to improve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 by 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methods.They cover objective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emissions performance,waste minimization and recycling,forestry management,and soil,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 protection.Becaus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et specified targets,they provide greater certainty about outcomes for the environment。”[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

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

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 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3] WORD TRADE ORGANIZATION.Harnessing trad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greeneconomy[J/OL].https:///english/

res_e/publications_e/brochure_rio_20_e.pdf[J/OL].

[4] 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 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 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篇5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 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 ,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篇6

如皋港是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它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依长江,东临苏通大桥,西靠江阴大桥,由原来的长江、江防、长青等多镇集结而成,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几年之内,绘出了让世人震惊的、最新最美的图画。

扇把处是原来的长青乡,由长江主流和支流围合而成,支流的宽约300米,长约30公里,两端与万里长江通流,现在已成为内河,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寿河”,是港城内最亮眼的水域。将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主线。

内河外的扇围处,由原来的长江、江防、九华、五接、张黄、石庄、郭元等多镇围合而成,长江、江防两镇是这把折扇的中心,折扇展开后,与南通市相连成为卫星城。沿江高速、宁通高速东西穿城而过,如果说内河是一环线,那么它们分别是港城的二环线和三环线,宁通铁路可作为四环线。折扇的南北向中心处,有高速公路穿过内河上的长青大桥和江边的皋张汽渡与全国卫生城市张家港相接。与扇骨平行的南北向高速公路还有数条。遥空俯视,整个公路分布如网,托起港城这颗东方明珠。沪通铁路的建成,将如虎添翼。上海航空港就在身边,是因为公路的便捷。从江边布局看,发达的造船业在此已经开花结果,是良好的开端。熔盛船厂,几年之内,就打造成为中国第三、民营第一的“造船工业城”,以焯成为首的五家石油化工业已在此落户,来自上海的电气、污水处理厂紧跟而上。一个以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为龙头的产业链在此地拉开序幕。码头林立,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终于建成,临江型城区分布已成格局。

如皋港是中国少有的地理优势城,它将上海的外滩、柳州的内城、南京的江心洲、上海的崇明岛、香港的香港岛等一些地理优势特征集结于一身。柳州的柳江U字型环于城内,十几座大桥显示着各种文化形态,如皋港城如何将水岸文化规划通过桥连接呢?南京的江心洲是葡萄生态园,以红色养生与新疆的葡萄比美,而港城的长青岛,特有的土壤,造就了西瓜生态,有人已将它称之为“长寿果”,我们将如何与新疆哈蜜瓜比美呢?这些仅仅是一个比对。如何充分发挥如皋港的地理优势,彰显地方个性文化,以高远的目光,把如皋港打造成极具品位的世界性品牌城市,文化构建尤为重要。

放眼全球,我们看世界地理特征。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国,环河与马来西亚相隔,地处马六甲海峡北岸,为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加拿大的经济核心在它的东南部,圣劳伦斯河穿过拉布拉多岛,与美加边界的五大湖相连.形成发达的水系网.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魁北克、蒙特利尔、多伦多和首都渥太华均沿河而建。论文格式。将美国的资金和技术与本国的资源有机结合,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

就如皋港江岛河陆的亲密关系而言,我们看一下日本,日本的本州岛与四国岛之间是赖户内海,打造两个优良海湾——伊势湾、大阪湾,加上本州的东京湾,形成三湾一海地区,是日本经济的核心工业带,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带。比较而言,日本的四国岛临太平洋,风高浪急,不宜建港,但赖户内海起了屏障作用,港口和城市多建在里面的海湾处。而如皋港的长青岛省掉了这个屏障作用,可以直接将港口建在大江边,因为长江对太平洋来说,本身就是避风港。这些地理特征与水结缘。水造就了城市和港口。哈得逊河造就了纽约,泰晤士河造就了伦敦,圣劳伦斯河造就了多伦多,长江造就了如皋港。港城以原来的长江、江防两镇为港区的核心,由此全面展开,高楼如林立,宅区如棋眼,城镇化推进日新月异。以“江长流、树长绿、人长寿”的理念,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所谓'江长流',我以为要处理好物质流与文化流的辩证关系。审度如皋港的区域地理环境,建设好海上贸易的现代物流系统至关重要。上海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与南通港、张家港、如皋港等港口在长江下游担当起世界海上贸易的主要角色,因为世界贸易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通过海上贸易实现的。世界最有航运价值的河流是莱茵河和长江,一个是欧洲门户,一个是东方之门。在这大门口,如皋港与上海港、南通港的关系是独立与协作的关系,是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是支线与总线的关系。它们一起构成长江入海口的水上贸易链。如皋港建造了几十个万吨以上和千吨以上综合性码头和专业性码头,已经成为苏北乃至江北的现代物流的海上贸易集散地。论文格式。“江长流”的第二层含义是文化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文化,一是水岸市民休闲文化。回顾20世纪80年代,上海至武汉的客轮红极数载,人涌如潮。90年代后,由于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被公路、铁路、航空所代替。但游轮业兴盛起来,成为新一道靓丽风景线。审度如皋港地理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如皋港这把折扇的线坠,如几枚宝石般的岛屿镶在长江之中。是沿江与内河文化旅游的链接点,这条水域线将与陆域形成呼应关系。可谓一线环绕,两岸繁荣;数岛连珠,江水长流。由此建起诸如水上公园、江滩湿地、渔翁垂钓、古渡春柳、桥亭对语、郊野怡然、长寿之村等一系列反映江海文化的主题项目。从而彰显水上观光的魅力。

所谓'树长绿',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绿化覆盖率,而是深层的自然与人文的关怀,是一种生态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从生态环境上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审视自然地理环境,如皋港地处江海平原,没有大山,一望平川,是一个非封闭性的自然环境。这种地形特征,水网绿带显得尤为重要,如皋港位于北纬32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4度左右,年降水量1056毫米左右。气候温和,舒适宜人,雨水充沛,湿度适中,是理想的人居之地。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花木生长不是问题,将常绿和落叶花木因地制宜,有选择的应用是必须的,将艺术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应用到人文景观中也不是问题,如何将城镇居民的“水泥森林”绿色人性化,尤其彰显地方特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城镇规划中最深度文化的问题。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空间。‘树常绿“的理念,不仅在户外,更重要的是在室内。随着家居装修的普及,空气净化格外重要。被称为“中国花卉盆景之都”的如派盆景,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

所谓“人长寿”,我以为这是如皋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这里从地理学的角度谈几句。如皋长寿文化,不仅反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上,主要还是反映在人文地理环境上。如皋有着上千年深厚的长寿文化的历史积淀,与高寒地区、偏僻地区的长寿村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非封闭地理环境下的长寿文化,对今天开放式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论文格式。所以最受世人关注,被称为“世界长寿养生福地”。如皋谚语:“善者寿、智者寿、勤者寿、乐者寿”,“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秋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些反映了多种文化层面,对构建本地特色文化产业链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如皋港地理环境的透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在其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每一个系统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立足至高点,放眼全球,要有至少百年甚至千年的长远眼光。不能今天修路,明天拆桥;今天现政绩,明天无胜迹。过去人们都说南京马路宽,可现在不宽了。民国时拓的路、种的树,现在看只有50年的眼光。我们还要比着看,看看张家港还有什么问题,看看浦江,还有什么新创,看看香港,还有什么设想。努力把如皋港打造成世界特色都市。

参考文献

篇7

在国外宿根花卉的应用已十分普遍, 且取得了较高的绿化、美化效果, 目前在我国北方也掀起了宿根花卉的研究应用热潮。我国幅员辽阔, 拥有丰富的宿根花卉种质资源, 若在加强开发我国自有的丰富的宿根花卉资源的同时, 加大引种驯化国外的优良品种的力度, 同时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加以合理配置,必定会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宿根花卉优良的观赏效果。

1.宿根花卉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优点:

应用范围广,可在园林景观、庭院、路边、河边、坡边等地广泛应用,环境效益大。一次栽植可多处观赏,方便、经济、且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品种丰富,三季有花, 株型高矮变化多、花期长、花色繁多,色彩艳丽。可根据不同土壤, 不同季节,不同种之间的搭配,进行合理的布局。

许多品种有净化环境和抗污染的能力及药用价值。部分品种是切花、盆花、干花的好材料。

2.北方园林绿化中宿根花卉应用存在的问题

(1) 对宿根花卉的管理不够精细

目前园林中应用宿根花卉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养护管理不到位。宿根花卉虽然可以“一次栽植,多年应用”,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 一次栽植,多年不管”。而目前在园林绿化中,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导致景观效果差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不能在花后及时修剪。 及时清理地上部的残枝,不能及时地对多年生的老株进行分栽而导致宿根花卉的景观水平下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不到位等。例如对钓钟柳等品种进行花后修剪,不但可以降低植株高度。提高观赏效果而且可以二次开花。延长观赏期;对于一些由景天类宿根花卉组成的地被景观,适时的修剪也会提高其观赏效果。因此只有对宿根花卉进行适当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应有的观赏性。

(2 ) 忽视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宿根花卉的管理栽培虽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光、 水分、 温度、 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品种。在做到适地适花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宿根花卉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同种花卉种植在一起,要安排好种植方式和密度、距离,使其符合各自的生态要求。只有这样,宿根花卉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实现观赏效果连年不变的目的。宿根花卉周年在露地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栽植时应充分考虑到宿根花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做到适地适花。

(3) 宿根花卉景观设计水平低

由于宿根花卉具有一次种植,多年观赏的特点, 在开始对宿根花卉进行种植设计时,就应该遵循园林艺术设计的手法和植物的生态生物学习性,充分考虑植株的外形、花期和花色等观赏性状和季相变化,进行合理搭配。而目前的应用却是往往由于在开始时考虑的不够周详,导致后期的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 现在北方园林中宿根花卉由于种类及品种稀少形成的应用形式简单而单调。所以我们应该丰富宿根花卉的品种及应用形式, 可将其布置花坛、花境或丛植于草地疏林,亦可将其栽植于坡地、街道两侧、城市广场中等等。

3.宿根花卉的选择与应用。

公园( 游园) , 服务对象是市民及外地游客, 其功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要选择枝、叶、花优美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品种。比如, 城市中较大的公园, 可根据宿根花卉的自然花期,分别选择栽植几个观赏花区。

道路两旁,以树为主, 适当选择一些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的草花, 根据道路的宽窄、曲直,将宿根花卉配植成带状花境,点缀状花丛等形式,突出一个“新”字, 新颖别致, 达到一个“美”字, 布局合理, 美观大方, 如在公路两侧, 就可选择荷兰菊, 与丰花月季及其他草花合理配置, 春季丰花月季繁花似锦, 夏秋草花、争香斗妍, 充分显示了植物的观赏价值, 经过配景造景, 可多层次塑造春花烂漫, 夏荫浓郁, 秋色飘香, 冬树苍劲的绚丽画卷。新开路绿带, 在现有规划绿化基础上, 应适当利用宿根花卉装点。突出一个“高”字, 高起点, 高档次, 高水平, 高质量, 形成一个以不同的植物形态为基调, 以绿色的草坪为背景, 点缀成片、成块、成丛的宿根花卉和灌木,着眼于季相变化, 求得大面积远距离的宏观效果, 构成景色独特的景点, 使整个绿带成一个和谐优美的园林整体。如, 把整个绿带分别成片种植鸢尾, 丰花月季、地被菊等, 品种不宜过多, 要体现群体效果, 同时点缀月季、玫瑰, 使每个季节都有花开并体现园林布局。当人们漫步其中时, 那一片片艳丽夺目的花卉, 那一棵棵形态各异的树木, 一个个座凳、花池、园林小品等, 在绿茵茵的草坪衬托下, 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精神舒畅, 留连忘返。

广场: 是城市文化活动中心, 科技贸易中心, 旅游中心和交通中心, 它能体现城市的历史, 城市的文化、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可采用移动式花坛, 花架栽培, 摆放宿根花卉。如, 制定简易式木箱, 塑料箱、铁箱, 做成能够移动的容器, 里面装上土或各种基质直接栽种各种宿根花卉。这种移动花坛, 特别适合城市绿化, 广场绿化和特殊的节庆活动设置临时花坛。比如, 春节郁金香, 夏季月季, 秋季, 大丽花, 地被菊等, 摆放于广场各个部位, 点缀装饰布景。另外, 还可在现有的地面上, 垒制各式各样的花坛、花池, 高35 厘米即可, 里面加土, 栽种草坪、各种花卉, 直接造型, 整个广场应以高大雕塑和彩灯喷泉为主景, 以喷泉上面及四周围摆放的草花( 红色) 和绿色草坪为基调, 在广场的开阔部位, 摆放各种造型新颖的园林小品, 移动式宿根花卉花坛既能观景, 又不破坏广场。开阔明朗。的特点。使整个广场景区与周围现代高层建筑和谐统一, 共同展现一个时代气息十分浓厚的城市园林空间。

市区内各个景点: 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是公园, 道路, 广场的绿化美化, 市内各个景点也应布局合理。要根据不同景区特点, 不同景点意境, 利用不同的植物造景, 格调要明快, 层次清晰, 鲜艳夺目, 变化丰富, 比如设置在交叉路口的花坛景点, 是城市的门面, 直接给外地游人留下第一印象。这些花坛景点, 在配置宿根花卉时, 要注意到选用色彩鲜艳, 植株矮小, 观赏期较长的品种。与乔灌木搭配栽植。

结语

宿根花卉的大量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北方公园林下空地、草坪退化以及节水灌溉等问题,通过与多种木本植物和灌木合理配置,北方多数园中目前已基本实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目标,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随着我国逐步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耐旱节水型的宿根花卉逐渐成为节能减排、展现地方绿化特色的重要角色。尤其是那些乡土的耐旱型宿根花卉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北方地区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广大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充分重视乡土、耐旱型宿根花卉的引种、选种、育种和推广应用工作,并长期坚持下去,不断丰富本地宿根花卉的种类,在积极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同时,为城市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篇8

古窑址均为明清时期,窑址遗迹分布在南胜镇、五寨乡、文峰镇、九峰镇、小溪镇、大溪镇、霞寨镇、坂仔镇、霞峰镇等。尤以南胜、五寨最多,南胜主要有花仔楼寨、窑仔山窑、碗窑山窑、田坑窑、蕉山窑、蝙蝠洞窑、码头窑、虎崆窑、金吊岭窑等。五寨主要有窑仔山窑、大垅窑、二垅窑、狗头窑、通坑内窑(内窑仔窑)、通坑外窑、东山墩窑、蛤蟆石窑、后巷窑、田中央窑、杉仔下窑、扫帚金窑、泥鳅崆窑、虎仔山窑、螺仔山窑、考塘窑、洞口窑、城仔迹窑(十八窑)等。霞寨镇主要有官峰村下楼乾窑、碗窑埔窑、柿仔下窑、下官峰窑。文峰镇主要有南霞山兜窑、前埔窑仔山窑等。坂仔镇有西坑窑,大溪镇有赤安窑,小溪镇有岭后窑,九峰镇有下坪赤草埔陶窑等。

福建省明清烧造青花瓷的瓷窑几乎遍布各县市,“所烧器物以盘碗居多,也烧制瓶、罐之类,器物造型大体相同,烧制工艺较粗。从花纹装饰看,很多地方与景德镇青花相同,烧制初期很可能有景德镇来技术人员指导。正如明嘉靖《安溪县志》讲‘安溪瓷业皆为外县人氏作业’。这里可能是景德镇青花的延枝”[1]。

明代中期闽南地区瓷业的突然兴起,与漳州月港的堀起有直接关系,月港发展迅猛,每年出入月港的大型商船200多艘,大量瓷器通过月港外销海外。

平和县境内目前已发现窑明清窑场数十处,堆积点百余个,部分为笔者首次调查发现。经福建省博物馆科学发掘的窑址有:南胜镇花仔楼村碗窑山窑[2],南胜镇法华村田坑窑[3],五寨乡新塘村大垅窑、二垅窑[4],五寨乡寨河村洞口窑(包括窑山窑、陂沟窑)[5]。有关陶瓷品种、烧造工艺、胎釉纹饰等已较详尽阐明,本文略。正如已故学者熊海堂所言:“通过对南胜、五寨窑的发掘,将可解剖一只麻雀,摸清漳州窑外销瓷产品的特征、技术系统,特别是南胜、五寨窑产品特征的总体面貌。并以此作为比较的基准之一,对海外出土同类器物进行断代和确定产品来源。”[6]

青花瓷是平和窑主要产品,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五。调查报告[7]、发掘报告[8]、研究论文[9]较多。这里仅介绍部分未见著录或少见的新标本。

平和窑以开光青花大盘为主要特色,制作精细,纹饰繁美,足底粘沙。但也见部分无开光的满工大盘,制作规整,画工一流,发色纯正。口径约40M,菱花口,内底为海山蓬莱,内壁一周绘松竹梅等纹饰。也见一种双龙抢珠纹盘,盘中心为圆珠,左右各有一龙绘满整个盘面,各有四足,为四爪龙。见图1、2。

洞口窑以琢器为主,青花盒为该窑主要产品,除常规扁圆形盒外,还有四方盒、八角盒、椭圆盒等。如四方盒即为首次披露的新品种,盖面绘麒麟,四周绘飘带钱纹花卉。

采集到数件青花形物香盒,对研究日本茶道中的形物香盒产地判e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日本古籍《形物香合相朴》中有“交趾柘榴香合”,却不见青花石榴香盒实物,笔者采集到这件洞口窑青花石榴香盒(图3)却也未见到传世品。采集到青花菊形香盒(图4)与日本古籍《形物香合相朴》中有“交趾菊梅香合”(图5)、“交趾菊牛香合”(图6),造型一致,不同的是交趾菊牛盒盖上是牛、交趾菊梅盒盖上是梅,青花菊形香盒盖面是荷。另外还见一种帽形香盒(图7)很有特色,所绘图案为常规扁圆形盒中常见,盖尖顶绘菊纹,周边四开光绘鱼鳞纹,不见传世实物,为首次发现的新品种。椭形盒见两种(图8、9),一种为印竖条纹,盒中隔断,成二格,盖面绘花卉或螭龙;另一种亦为椭形,盒中隔断,盖面绘螭龙,盖壁及盒身绘飘带菱形纹。大盒较少见,笔者采集到一个青花大盒,口径达27.5M。而最小的口径仅3.6M。日本曾出土青花白兔盒(图10)及莲池水禽纹盒(图11),被定为万历年景德镇窑产品[10],实为洞口窑所产。洞口窑常见白这类漏白兔纹,盒身亦为蓝釉白棱,器物造型也相同(图12),而莲池水禽纹盒(图13)更是该窑的常规品种之一。

洞口窑的萎角方碟亦习见,笔者采集到两件较特别的萎角方碟。一为“魁”字碟,初看似无特别,特殊之处是足为圈足。另一件为印花碟,内为青花骑马图案,外面四壁模印,其中一面完整,为鱼乐图(图14)。采集到2件六角碟较少见,一件内底为蓝地漏花“魁”字(图15);一件内底凹印八卦纹饰,再在纹饰上用青花填色,工艺较特别(图16)。

9件套八角攒碟(图17)也在洞口窑发现,纹饰有牡丹、八仙等。2002年越南平顺沉船3万4千余件漳州平和窑瓷器,有青花及部分五彩、素三彩。但这种9件套八角攒碟却被定为“窑口不明的青花瓷器”。如9件套人物攒碟(图18),中盘为八角八边,绘寿老图,周边8个五边形人物碟,各绘何仙姑、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钟离权(汉钟离)、韩湘子。沉船发掘者及研究者认为:“这类器物比较独特,不同于同船出土的漳州窑瓷器。类似的器物及标本在漳州窑址中似乎也没有发现。这些青花的发色有的灰暗,有的较淡,从青花发色看不同于景德镇的产品,风格上与漳州窑的产品较为接近,估计可能是受其影响的南方窑口产品。”[11]其实,这些所谓“窑口不明的青花瓷器”9件套八角攒碟在洞口窑已发现。沉船中的不少瓷器为洞口窑产品。这亦是平和窑对外贸易的一大角注,证明禁海期部分产品是通过越南转口销往东南亚的。

青花大碗或大钵标本较特殊,内底印花,外绘青花。青花章纹瓷盘标本亦采集到一片,海外收藏的部分青花章纹瓷的出处为洞口窑可获确定。

各式青花瓶在洞口窑也能见到(图19-22),有玉壶春龙纹瓶、细颈胆瓶、带座瓶、盘口双耳瓶等。细颈胆瓶、带座瓶的纹饰以梅花居多,也见龙纹,画工较娴熟,构图错落有致。

各式青花香炉也是洞口窑的特色之一,因发掘报告多有介绍,这里仅介绍一件以往未报道的窑址出土的完整开光香炉,笔者在村民家中见到,筒式炉,平沿内敛,斜直腹,平弧底中心凹圆,三兽足。纹饰分两层,上层开光内绘花卉,下层开光内绘麒麟,开光外绘波浪纹等。

这里还须指出,一件出土于日本的青花小罐,被日本学者当成“14世纪‘染付’青海波鱼鸟文小壶”并作为“珍稀遗品”,认为构图是中国或者越南的描绘法,纹饰被推断为越南或泰国图案中有趣的趣闻,而不能明显判断的奇妙图案。推测该器是由越南或泰国最先烧造的初创期釉下青花瓷,是属14世纪元青花影响而烧制的一个较例子,表明元青花并未到此终结。经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属越南或泰国初创期青花,虽不是从古窑址出土,却和泰国的陶土非常相似,而且该青花小罐异于从前的越南青花及元青花[12]。该青花小罐为开光鱼跃纹小罐,高5M,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饼足,肩绘菊瓣纹,腹部开光绘鱼跃纹,开光以外绘波浪纹。实为洞口窑明末产品,洞口窑这款小罐较多见,鱼跃纹、波浪绘等也是该窑习见装饰题材。笔者在洞口窑采集一件生烧品,高5M,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饼足微内收,肩绘菊瓣纹,外腹绘缠枝花卉纹,似连成三开光,内绘放射状花纹。

对于平和窑的始烧年代,曾经有学者将之考定为元代至清代。如洞口窑被定为元、明产品,内窑仔窑元、明、清[13]。洞口窑的青瓷类品种,如八卦纹炉、三足炉、砚台等,过去被误认为似元代产品,实则是同青花瓷一样属同一地层堆积,是明万历至清初产品。应该说内窑仔窑的涩底叠烧粗青瓷比较早,可能属明中前期物,但数量不大,仅作为本地销售。以往这类涩底叠烧粗青瓷往往被认为是元代产品。

本文所讨论平和窑年代,是指以贸易为主的青花瓷、五彩瓷、色釉瓷、素三彩瓷等产品,不包括草创的与外贸瓷断挡的“土窑”粗青瓷。

关于平和窑的生产年代,一般持明末清初说。明确定代的有:明代嘉靖至清代康熙间[14];明代万历时期或更早一些至明末清初[15];明万历中期至清顺治时期[16];明末清初(约为清康熙以前)[17];早于嘉靖五年(正德晚期)至清初[18]。但大部分学者并未就自己提出的年代观进行必要的论证,或论证的依据未进行检验。

对于古遗址的发掘,日本做的较好,发掘也比较彻底,地层关系明确,遗物采集也很全面。就漳州窑的问题多次专程赴福建考察与交流,掌握资料也较全面详实。日本学者森村健一长期从事古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漳州窑的起始年代等问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综合日本各地遗址及各国的沉船出土漳州窑陶瓷产品资料后,明确指出:从1585年失火的根来寺遗址看,漳州窑系制品极少。至1590年以后,漳州窑系制品才大量生产并输入日本,如1615年失火的大阪域夏陈遗址出土物中,漳州窑系青花、五彩标本超过80%。并根据大量的日本遗址资料,将漳州窑系制品分为三期:Ⅰ期为16世纪后半叶(1570~1582年,隆庆四年~万历十年,即日本的织田信长时期),漳州窑系青花极其少见;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585~1615年,万历十三~四十三年,即日本的丰臣时代),这时的漳州窑系制品突然大量出现,数量上甚至超过了景德镇产品;Ⅲ期为17世纪初~17世纪中叶(明晚期~清初期,相当于日本德川幕府前半期),漳州窑系制品减少,仍见如同Ⅱ期的各类遗物,但碟类减少,盘类增多,漳州窑系制品逐步被景德镇制品取代[19]。后又增加了一期,Ⅳ期为17世纪后半叶~18世纪中叶[20],这时期日本遗址已无漳州窑系的碗、盘类器物出土[21]。随着考古发展,资料的充实,以后森村[22]又将这四期修正为:Ⅰ期为16世纪后半叶;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600~1615年);Ⅲ期为17世纪初~17世纪中叶(1640~1660);Ⅳ期为17世纪后半叶~18世纪中叶(1680~1750年),仅见一件五彩盘出土。

菲律宾“圣迭戈号”,沉没于1600年12日14日,沉船货物中有平和窑瓷器产品,多数为青花瓷,少量为五彩瓷,常见器型为盘和碟,也有少量碗、大罐、小罐和盒,具有典型平和窑瓷器特征。芭芭拉•哈里森把漳州瓷中的青花器分为保守型、持续型和多变型三种类型,“圣迭戈号”上的大部分陶瓷属持续型,少数为保守型[23]。因此,可确定这一特定时间内平和县窑场以保守型、持续型为主要产品,并可界定这类器物的年代约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符合森村修正后编年“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600~1615年)”。

漳州地区的明清墓葬中,平和窑产品较少见。平和县南胜陈山村“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纪年墓出土青花开光锦纹雉鸡牡丹纹盘残件(口径48M)、青花开光立凤纹盘残件及青化碗(图案多达十余种),这些碗盘均为南胜、五寨等窑常见的产品,纹饰、造型相同,是从外销瓷中剔除的转内销“残缺次品”,被当地平民采用为圹盘、圹碗封存于墓堆[24]。因此,这类碗盘可确定烧造于1614年以前。其中,开光立凤纹盘等纹饰与“圣迭戈号”持续型立凤纹、鹿纹、鸭纹盘开光纹饰相同,锦地开光纹“圣迭戈号”虽不见,日本遗址同一地层中却与持续型类物同时出土,因而可视为同一时期持续类产物。

小溪产坑村“天运癸巳年”墓,墓碑有“皇明”、“待赠光禄口夫尚暨口先生墓”、“天运癸巳年十一月十日囗立”等隶书文字。出土圹碗有魁字云龙纹、玉字凤穿花纹、临江待渡纹、秋江夜渡纹,均为青花碗。对照“万历甲寅”墓出土器物,发现两者之间的工艺特征、图案纹饰等有着明显差异[25]。查“天运”年号为张普薇所用,为1637年(丁丑),与癸巳年不符。推测属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即清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如推断无误,这类器物的年代应有清顺治十年上下。

与平和县相邻的漳浦县隆庆至万历四十一年的多座墓葬中,出土了青花小罐、盖罐;崇祯十五年墓出土圹碗1500余件,内底饰篷船和戴笠船夫、天官赐福纹,内底无纹者多有涩圈,外壁点五道密集青花点饰;康熙四十年墓出土青花碗上多有“佳”字款。这些出土物多半具有沙足特征,应出自平和五寨窑或紧邻五寨的澎水窑[26]。

平和窑,甚至闽南的众多青花窑址均未出土纪年瓷器,诏安窑有“大明成化”[27]寄托款,安溪窑有“成化年制”、“宣德年造”[28]等伪托款,这些都是清代瓷器。

综合上述研究资料及笔者的调查,平和县目前不见元代瓷窑。平和窑址群中,有一些涩圈粗青瓷,可能稍早,是内供商品。

福建青花瓷产生于何时?平和窑的烧造年代?笔者以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有人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与考古证实的情况下,却写下德化窑“明成化以后开始大规模烧制青花瓷”[29]。有人指出[30]:福建青花瓷产生于明正德~嘉靖,依据为德化县明墓出土的一件正德己卯年郭真荫青花墓志及同墓出土的一件青花瓶;也有人认为[31]:闽南目前最早的青花瓷是安溪县嘉靖五年纪年墓出土青花碗。1983年德化县出土正德己卯年郭真荫墓志并非钴料,而是褐彩。该墓志为米黄色釉面,釉下阴刻铭文,填以褐色,烧成后文字呈淡铁锈色,这种铁褐色过去多被误为土钴料。据传同墓出土了一件青花瓶,青花色泽灰蓝泛黑,外壁饰折枝菊纹,被认为是我省最早的纪年墓青花品。但该墓未经科学发掘,遗物是村民送交,来源有疑问。从形制观察研究,该瓶属明末清初产品[32]。

笔者以为,闽南青花瓷最早为漳浦隆庆年间墓[33]。安溪县嘉靖五年纪年墓[34]是1989年一农妇到博物馆参观时,告诉博物馆:官桥洪塘村鸡母山有墓葬遭基建破坏,有青花碗出土。2个骨灰陶罐已被移葬,4件青花碗可能是墓葬遭基建破坏后追缴物。另有地砖墨书墓志,字迹被刷洗,仅能看出“……不幸卒于嘉靖五年丙戌……寿三十有三……”等字,并无葬日。墓有二穴,可知为合葬墓,下葬亦有先后,不能确定下葬时间;又可确信该墓为二次葬,所谓二次葬即不可能是“卒日”。安溪县所谓“嘉靖五年墓”出土青花排点纹碗与漳浦明崇祯十五年(1642)许氏墓、崇祯年间何楷父母合葬墓青花碗相同,这种青花排点纹碗在福建省的烧造时间应为明末,绝不可能到嘉靖五年。又如嘉靖三十八年陈素轩墓志铭,有人认为[35]是青花字迹,款字青料色泽呈现蓝中徽泛紫。该墓志是从县陶瓷公司征集。传云,同墓出土了5件瓷器,均为米黄釉瓷,而不见一件青花瓷。该墓志未经科学检测,真赝尚存疑,还不能作为纪年青花器。有文章指出:闽南青花瓷从嘉靖五年始烧,但有些窑的青花瓷可能早于嘉靖,如平和五寨一带的青花瓷窑址中出土一些平切足,外底未施釉,内绘实笔空心梅,这种风格在景德镇青花窑的中期常见[36]。福建平和窑青花瓷不可能与景德镇同步发展,不能生搬硬套。

有人认为漳浦正德墓一件素三彩瓜棱水注与平和田坑窑素三彩极为相似,嘉靖三十九年土楼残墙上的一片青花碗残底,是研究平和窑系烧造年代的重要根据[37],并以这一青花碗残底认定澎水窑创烧年代为嘉靖中期[38]。笔者持不同看法,素三彩水注与平和窑的素三彩造型、工艺等有差异,尚不能认定为田坑窑产品,外来成份较大。嘉靖三十九年土楼残墙三合土中的残瓷片并不能作为断代依据,因为嘉靖墓葬中不见这类青花瓷碗,又修土楼时为何要在三合土中加杂破瓷片呢?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该瓷片在什么时间维修过程中夹杂入内。因此,该瓷片不能作为绝对纪年物。澎水窑创烧年代也不可能认定为嘉靖中期。

笔者以为平和窑青花瓷创烧于嘉靖晚期(未见嘉靖纪年墓青花瓷)至万历早期,亦以内销供应本地区民众,漳浦县隆庆及万历五年墓出土平和窑青花盖罐即是最好的说明。

外销瓷年代为万历中前期。瓷产品外销,促进了平和窑业的繁荣与发展,万历中期及中晚期,窑业发展较快,目前发现的百余处窑场多为这一时期。外销的兴旺与月港息息相关。明代文献[39]载:从月港出发的商船,万历十七年“岁限船八十有八”,“后以引数有限,而愿贩者多,增至百一十引矣”。万历十七年有“番泥瓶,每百个税银四分”,万历四十三年“番泥瓶,每百个税银三分四厘”、“青花笔筒,每个税银四厘”。

泉州港由于淤泥沉积以及“海禁”等诸多因素而渐渐衰败,至明朝,逐被漳州月港所取代。隆庆元年,朝廷采纳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这时又由于双屿港因国际贸易市场被朱纨派兵捣毁,该港成为废墟。此后直至万历年间,月港的海外贸易发展到最高峰,成为我国东南亚沿海对外贸易中心[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新颁布禁海令后,月港开始衰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告终[41]。平和窑亦停烧。以上历史背景简要勾勒出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瓷业兴衰的轮廓。

探究平和窑生产技术的来源,对于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区分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窑炉技术和装烧技术看,平和窑采用的是阶级式分室龙窑,所用的“M”型匣钵及装烧方法和窑火的处理方法等均有明显的闽浙地区龙窑特征,其制坯、施釉及装饰图案的绘制等则大部分仿自景德镇。其施釉方法、工序似来自景德镇制瓶罐类抚州或丰城籍窑工。可以说,为了趋利,平和窑采用了闽浙流行的龙窑窑炉,又吸收了景德镇窑的边缘工艺技术,只是形式上的仿景产品。其急就草率的产品给我们留下了区分其不同技术系统的明显特征。这些技术上的一系列差异提示:尽管沿海诸窑产品在器型、纹饰等方面与景德镇产品有相似之处,但窑炉技术、装烧技术和成型工艺上差别甚大[42]。

注 释

[1]赵光林《从中国青花瓷器不同时展阶段看它的兴衰》,《北京文博》2003年2期。

[2]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

[4]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福建省博物馆:《平和五寨洞口窑址的发掘》,《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6]熊海堂:《华南沿海对外陶瓷技术的交流和福建漳州窑发现的意义》,《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

[7]a.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瓷窑址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1、2期合刊。b. 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五寨窑址1993年度调查简报》,《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c.朱高健、李和安:《平和南胜窑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6年2期。d.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官峰窑址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8]a.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b.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c.福建省博物馆:《平和五寨洞口窑址的发掘》,《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9]a.厦门博物馆:《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b.《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9年漳州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林尊源:《福建平和青花装饰艺术及时代特征》,《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10]坂井隆夫:《遗品に基づく贸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国陶磁》,京都书院,1989年。

[11]刘朝晖:《越南平顺沿船出土的漳州窑青花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十三),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12]坂井隆夫:《遗品に基づく贸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国陶磁》,京都书院,1989年。

[13]《漳州志》卷三十二“文物名胜”。

[14]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等:《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瓷窑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1、2期合刊。

[16]张仲淳:《漳州窑系瓷器的特征、年代及对日本的影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傅宋良:《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与外销》,《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森村健一:《漳州窑系制品(スワトウ)の年代观とその意义》,《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

[20]森村健一:《漳州窑陶瓷器(SWATOW)的贸易》,《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附录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窑系陶瓷器(汕头器)的编年》,许其晃译打印稿,1994年。

[22]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窑系青花五彩琉璃地的编年和贸易――明末清初的汕头器》,《福建文博》1996年2期。

[23]莫尼克・科里克:《界定“汕头器”的年代――1600年11月4日,“圣迭戈”号大帆船》,《福建文博》2001年1期。

[24]高健、李和安:《从明墓出土器谈平和窑烧制年代》,《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5]高健、李和安:《从明墓出土器谈平和窑烧制年代》,《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6]王文径:《漳浦出土的明清瓷品》,《福建文博》2001年1期。

[27]欧阳希君:《记一次漳州窑考察》,《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年。

[28]张仲淳:《明清时期的福建安溪青花瓷品》,《考古》1987年7期。

[29]裴光辉:《克拉克瓷源流》,《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

[30]罗立华:《福建青花瓷器的初步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黄春淮、郑金勤:《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6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年。

篇9

近年来,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又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邻省也已发生危险性病虫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将面临毁灭性的危险,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把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了把危险性病虫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以下除治与预防措施: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1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2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2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

为了切实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对松林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现极个别松树枯死,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松林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松树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彻底除治。

3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3.1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3.2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3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4加强检疫检查执法力度

4.1对本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松林进行严格封锁,不准调运。

篇10

前言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着各个创新要素,形成强大的合力,进行着创新能力的较量。加快打造云南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建立云南省创新体系的关键。怎样合理配置全省的科技资源,优化创新要素的结构与功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云南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是当前云南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知识创造能力分析

知识创造能力反映的是一个地区R&D投入能力、技术发明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云南省知识创造能力在全国的排位,从2001―2005年,一直处于25位以前,最好时期2001年排在12位,该项指标排位领先于全省技术创新能力5~13位。

(一)研究开发投入(即R&D投入)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各类专业人才总量为84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2%,低于全国平均数1.5个百分点。每年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投入比小于1.5%,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在人才结构中,从职称结构看,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高职占5.7%,中职34%,初职55%,其他5%,高级人才显得匮乏,高技术人才奇缺,跻身全国一流人才寥若晨星。近几年有上升势头,但和云南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

2.研发机构

全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有471家,非企业研究机构131家,企业196家。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在599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112个,占大中型企业的18.7%。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只占大中型企业数的1/4。至2005年底,经过省级、国家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2个,主要分布在机械、冶金、化工、医药、轻工行业。

3.R&D科研经费投入

云南省政府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2002―2004年一直在0.45%,比2001年的0.36%有较大提高,2005年达0.47%,排在全国第12位。2001―2005年,政府R&D经费投入的增长率17.6%,大于同期云南省GDP的增长率10.9%,显示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有鲜明的超前意识。

企业R&D经费的投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度快于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在不断增强。2005年,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58%,全国排名28位,还处于落后状况。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要力争突破1%,否则产品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就会减弱。

从云南省科研经费投向看,2004年大中型企业占42%,高校和科研机构占31%,其他占26%,企业仍是使用科研经费的主体,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二)专利产出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专利工作发展较为迅速,2004年排位全国26位,2005年跳跃性地上升到19位。从2001―2006年云南省专利工作的统计数看,六年总申请数13 312件,授权7 970件,占60%,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逐年增加,且申请数快于授权数。在鼓励申请为主的同时,应注意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

其次,从三种专利的结构来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比为29.3%∶38.6%∶32.1%,相当于1∶1.3∶1.1,授权比为15.4%∶44.8%∶39.7%,相当于1∶2.9∶2.6。虽然这些年来发明专利增长较快,但从结构来看,申请数和授权数都低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继续加强原性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将是一件长期性的任务。

再次,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只占到全部专利数的1/4,研发能力十分有限,知识产权意识还较为淡薄。企业作为专利的使用方,要付出昂贵的费用购买。

(三)科研论文产出

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是知识创造的重要标志,显示了知识扩展的增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5年,云南省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在28位,仅稍领先于创新能力1位,说明科技基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处于全国落后地区行列,云南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与全国还有很大差距。科研论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数量,2003年为3 576篇,增长率11.49%。目前正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是指科技投入与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比值关系,表现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云南省科技投入产出比在全国排位处于中上等水平,2005年排在第9位,科技投入产出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知识获取能力分析

1.科技合作与交流

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省与中科院、国内知名高校和发达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签订了协议书,确立了项目研究与开发。

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发达国家美、法、加的部分地区和科研机构、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与近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工业建设、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等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共建合作,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贸易区合作”,有了新进展、新突破。

2.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技术交易和技术引进而获得新技术的活动。云南省技术交易比较活跃,常规技术的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数和合同额趋于平稳,市场需求旺盛,但高端科技较少,合同数和合同额占全国的比例不到1%,国外技术引进数量不多,技术资源供给不足,技术交易市场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3.外商直接投资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起点低,增速快,从2001年只有0.6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02亿美元,年增长率36.17%,高于全国同期年平均增速6.1%,2006年占全国比例0.48%。但在全国仍处于很落后的状态,外资总量少,规模小,分布散,带动作用不强,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提高引资的宣传、组织和引导工作,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1.研究开发投入能力。从R&D研发经费投入看,近些年增长速度很快,企业已成为全社会使用R&D经费的主体,自主研发的能力在增强。但由于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太低,2005年仅为0.58%,全国排名28位,研发经费缺口较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很弱,拉住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后腿,产品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设计能力。企业的设计能力主要表现在专利受理数和技术引进与开发两个方面。云南省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专利的只占全省专利数的1/4,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研究开发能力较弱,技术引进的数量少,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能力十分有限。

3.制造和生产能力。云南总体制造和生产能力弱小,且起伏性较大,2005年从上一年的29位跃居为20位。但也不乏在某些行业处于全国前列,如机械加工和机床生产,都有较强竞争力。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落后,更新换代慢,技术改造投入资金不足,劳动生产效率低,中高级工、技师等技术工人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粗放经营占较大比重,因而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

4.新产品产值。云南新产品产值和增长率以及占销售额的比例都还很低,故这项指标一直徘徊在全国28位左右,这与研究开发能力弱有直接相关性。

5.支柱产业发展状况。“十五”期间,云南确立了烟草、生物、旅游、矿产、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重点培育,成为了云南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要源泉。2004年,五大支柱产业占全省GDP总量的34.44%,财政贡献率60.68%。

烟草是云南第一大产业。技术力量雄厚,资金充足,产业规模大。走过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技术积累,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形成了从原料基地建设到研究与开发,再到集约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的完备产业体系,自主开发了上千个项目,其中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物资源是云南的一大特色,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发展的是花卉、医药、保健食品、生物化工、香精香料等。经过多年的开发积累,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机构和队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旅游产业从1999年昆明世博后,跃上一个新台阶。基础设施完备,市场逐步规范,旅游线路点、线、面相连,客源经久不衰。云南自然风光的旖旎,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产生的“云南印象”冲击波,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矿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产业,经过近十年的改制、改组、改造,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云南第二大支柱产业,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采、选、冶、深加工等技术进步明显,工艺先进,设备精良、研发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科技人才密集,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电力产业异军突起,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二,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6 000万~8 000万瓦,有望超过烟草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正在调整发展,拉动了发电、输送电、用电等一系列项目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四、结束语

鉴上,提升云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创新系统。在此过程中,要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把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管理调控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构筑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交互的平台基础、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基础及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基础,通过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云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3-74.

[2] 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 2003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11

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农业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贸易全球化 ,随着贸易全球化进展的加速 ,我国未来的农产品市场将主要是国际市 场 ,特别是我国于 2001 年 11 月 10 日加入 W TO 后 ,随着农产品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 消 ,国外低成本、高科技农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威胁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 加激烈。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重新审视农业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全球化 ,促进了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 ,进而实现农业资源最优配置。贸易全球化的特 点是 :(1)农产品销售影响半径扩大 ,跨国经济活动与农产品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得以形成。(2)农产品市场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受国际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程度加深 ,力度增强。(3)国外农产品对中国农产品市 场冲击的品种及范围扩大 ,风险增大 ,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上述特点 ,我国农业生产必须 依据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特点 ,进行农业区划 ,避免无序竞争 ,减少风险 ,增强竞争能力。运用比较优势理论 ,进行合理区域分工 ,发展优势产品。运用“比较优势”原则 ,获取贸易利益 ,同 样也适于农产品生产原则。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力资源 ,加强合理区域分工 ,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 ;增加有竞争优势的作物生产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产值 ,增强竞争优势。例如减少粮食作物的生产 ,增 加花卉、蔬菜等有竞争优势的作物生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减少粮食作物生产 ,进口部分粮食补充缺 口 ,势必引起国际市场粮价波动 ,根据国际市场粮价波动情况 ,再调整国内粮食作物产量 ,以实现新的平 衡 , 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 ,若不在国家宏观现决策指导下 ,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工 ,是无法完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农业生产沿用资源导向的生产决策 ,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 ,主要因为 : (1)市场机制复杂程度大为提高 ;(2)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频度加大 ;(3)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 与数量 (品种与供应量)要求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由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科技导向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进行合理的农业区域分工 ,更显得重要 ,否则必然出现无序竞争 ,反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削弱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农业区划在农业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应用

农业区域创新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区划是农业区域创新的基础。

(一)农业区划使不同区域农业创新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及其他因素的差异 ,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的 差异 ,通过农业区划 ,划分若干水平高低不同的区域 ,进而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经验 , 引进先进技术 ,利用低廉的劳动力 ,生产出优质价廉商品 ,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实现 “跳跃式发展战 略”,避免跟随先进国家或地区之后亦步亦趋的缓慢发展方式 ,以较快的速度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或地区。

(二)农业区划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农业区划使各创新区 ,根据各区的特点 ,加快创新扩散 ,加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1)农业 区划可使各区根据自身的特点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创新意识 ,推出新兴产业的同时 ,传统产业也可引进 新技术、新工艺 ,促进传统产业更新面貌 ,或创造更新的产品 ,使整个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新技 术的基础上 ,并赋予农业产业结构新的内涵。(2)农业区划可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更好的结合 起来 ,创造更适合区域特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 ,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3)农业区划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农产品创新的必然途径。

(三)农业区划有助于建立不同的创新模式

篇12

Key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rural tourism; value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渴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1]。在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思潮影响下,都市人的休闲旅游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深层次,需要满足“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求或者对休闲旅游的复合型需要” [2]。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升温,旅游乡村内的所有资源都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美丽产品,滨水景观作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开发和设计的重点,甚至是核心要素。如何通过设计挖掘和提升旅游乡村滨水地区的价值,平衡水各种功能的利用度,满足旅游者多种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成为设计师、开发商、村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1、滨水地区的旅游价值

水体除具有交通、灌溉、水源等实际的使用功能外,还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等附加价值,构成滨水地区旅游价值挖掘的基础。

1.1 生态价值

生态功能是指乡村水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 如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净化环境、分解各类污染物, 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水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护构成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石。人类必须以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过度地侵占其他生物的领域[3]。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滨水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主要表现在生境营造、可再生水循环系统构建等方面。

1.2 景观价值

水与村落往往相伴而生,既是生产生活资源,也是独特的景观标志。水的声、光、影、色,滨水地区由于水与岸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滩、湾、潭、岛等等特殊形态的场地,水与植物的配合,水与建筑的反衬,都构成丰富的景观。滨水地区设计中,既要注意营造景观的自然美,也要注意人水互动界面和平台的打造。

1.3 文化价值

滨水地区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沉淀了乡村生活形态,引水灌溉、渔业生产、水运贸易等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记忆。滨水地区在维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有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灵感来源以及为都市人提供精神依托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滕头村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2.1 资源现状

滕头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南临四明路,东与肖桥头村相望,北临江口街道,西为萧王庙街道,东南是奉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场地四周为水系所环绕,生态和景观资源丰富。规划设计以村域空间资源为基础,重点对滕头村内的水系进行了提升。

2.2 设计策略

设计提出,在场地西南角打造C型水系,通过深入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承载丰富的旅游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图1 滕头村C型水系的设计平面图

策略一:以水为源——突出水作为生命之源的根本价值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人类,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依赖本区域水土生存的生物群落。水景设计必须突破单纯地为人类创景这一浅显和功利的目的,而应尽量去争取为地块生物的丰富度做出努力。设计方案提出了建设浮岛、生态篱笆墙、草根英雄岛等项目。以草根英雄岛为例,是指在人工河岛上,以“草根”为主题,反映滕头人民一犁耕到头的草根英雄精神,种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植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鸟类来此栖息,建成生态鸟岛。

策略二:活水为本——以构架可循环可再生水系为原则

通过多元化植物的配置,水体流过C型水系后,起到良好的自然净化的作用,构成水体自循环的基础。设计方案对屋顶绿化和雨水回用提出了设计引导,促进低碳建筑的探索。设计也对硬质路面进行了改造,增加透水性,如提出建设生态停车场。经过水系净化过的水,还可以通过生态喷雾系统加以利用,即结合用不同功能和不同主题进行布局,类型主要水上七彩喷雾、绿色负离子喷雾、稻田养生雾、生态降温雾、水上七彩雾、生态遮阳遮雨系统等,即提高了水的回用率,又起到了降温、造景、养生等功能。

策略三:美水为魂——赋予水体自然而韵味十足的美感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符合自然美学的规律,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感受。除了生态驳岸、乡土植物配置等措施外,设计还策划了水上蔬果廊、十里花境、水岸花庭等景观项目,构建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十里花境为例,提出沿着溪流营造一条花卉长廊,规划种植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春季桃花、梨花;夏季荷花、薰衣草;秋季桂花、芦苇;冬季腊梅),形成四季滨水美景,不仅具有观赏、散步的功能,还起到引导游线的作用。设计还提出,在不同河段根据周边项目的设计来配套不同主题的生态桥梁,考虑到河道游船的通行,所以桥梁均采用微拱设计,营造独具特色的河道景观。

策略四:亲水为意——提供人类与水互动的空间与平台

旅游规划是为人服务的,生趣盎然的、便于使用的亲水界面的设计,是决定滨水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结合乡村景观元素,策划了玉米码头、水稻码头、高粱码头、麦子码头等各具特色亲水平台,极具乡土气息。以玉米码头为例,提出在游客服务中心附近树立一个玉米造型的建筑,其中,玉米芯可以散开作为遮阳遮雨用。

策略五:游水为乐——提升人类对水文化的认知并升华

以水为脉,承载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和农耕文明,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层次,增强吸引力。设计结合乡村生活特色,策划了诗画人文廊、古越渔民和水上集市项目。以古越渔民项目为例,主要展示古老的捕鱼方式,如用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并设置店面,售卖渔具、鱼缸、鱼饰品、鱼玩具,对外承包给商户经营,景区获得出租收入。

3、小结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 以人为本 ”,通过充分挖掘滨水地区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满足人对景观环境的多元化需求。规划还要特别注重本土化设计元素的提炼,并运用到环境营造和项目策划上,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乡土文化特色的再生。旅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要义,是在不损害滨水区环境的基础上 ,继承、保护和发挥已有的景观特色,创造出生态的、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实现水、人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70年代,大不列颠皇家图书馆经常出现一位不速之客,查询有关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造船资料、航海资料及港口的气象资料,最终确定了当年英国造的世界级豪华邮轮沉没的准确座标点。几年以后,在冰山出没,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在海底沉睡了近百年的邮轮残体终于被现代人用高科技手段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为人们研究该船沉没的原因及当时的各种历史因素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考古学家根据美洲当地印第安人的古老神话传说及有关史料,经过分析、勘查,最终发掘出了已经消失几千年的古代文明——玛雅文化,为现代人类研究史前文明和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地方文献一旦与现代经济文化相结合,就会变成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

由于文献资料全面地记载了当时当地的概貌,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文献资料中某些相对滞后的带有一些消极影响的社会要素还能通过推动与之相适应的其它社会要素及相应机构的建立来促进各相关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及一体化,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科学全面发展,人们希望文献能提供更多的考证资料和线索,使后人对地方历史、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资源、人材等有比较明确、系统的了解,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当然,在文献资料开发中,旧的结构要素要合理地扬弃,新的结构要素要被顺利采纳,才能使文献成为继承祖先的血统、能力和智慧,丰富思维,完善决策,建立新观念,发展新技术,造福人类的最佳原始资料。

二、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贸易立省的经济战略

地方文献所记载的诸多自然变化,社会变迁等史料,将为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予以启迪,为实现15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必须对各个领域和社会各层面的变迁以系统研究,并对与此相关联的各因素提出指导和启发。

据云南史志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秦汉时期,西南各省就开始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进行贸易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上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贸易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经四川雅安、过西昌,渡金沙江,过楚雄、大姚、姚安、南华、祥云、弥渡、大理、保山、腾冲、瑞丽一带,抵缅甸北部密支那、仰光到达印度阿萨姆,再经海路至欧洲或西亚。我省地处商道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期间,为了运送战略物资,在原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修通了滇缅公路,使我省及西南各省乃至全国拥有一条不绕道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通道,为南方战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全省28个少数民族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商、贸易、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建立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正是由于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昔日的云南才在历史上创建了多个全国第一的光辉业绩。修建了全国第一个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铁路——碧石铁路;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军事学院——云南讲武学堂,为全国的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派出了讨袁护国军,为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上抗日的滇军在抗日战场上谱写了光辉的诗篇。以前的云南,其经济地位在全国可谓屈指可数,风光一世。时期又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大后方和可靠基地。

近50多年来,由于历史、环境、政治、区位、民族等诸因素的影响,南方丝绸之路已路断人亡。兴盛一时的云南贸易全面崩溃,昔日的雄风己成过眼云烟。市场经济远远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地区,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极为薄弱。各级领导和基层组织长期做着资源王国的美梦,形成以开发资源为前提,以资源为导向,生产初级产品,出售原料为主的落后经济,致使云南市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我省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可耕地极少,交通不便,发展工业,农业都极为不利。全国56个民族中,我省就占了28个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民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极为落后,有的甚至生活在原始社会时代,经济基础极为落后。地处内陆,不沿海,周边国家又相对贫穷。虽有三条大江,但均为上游,通航能力极差。仅有二条铁路与内地相连,一条与越南相连,交通十分落后。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只有借鉴历史的、世界的经验,才能重振云南昔日雄姿。

日本曾在生存空间论的错误导向下,发动对外战争,试图扩大生存空间.结果招致灭顶之灾,痛定思痛,转而贸易立国,通过商品交换,既解决了资源能源的不足,又发挥岛国的交通之便,劳动力素质及科技,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发展成当今世界经济大国。

云南只有充分发挥本省的特殊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在科技立省,教育立省的基础上,确立贸易立省的经济战略,动员尽可能多的各界人士参与商贸大军,创建遍布全省、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以贸易求生存,以交流求发展,才能使科技、教育具体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科技、教育也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前进,二者相得益彰。

在贸易立省的战略决策下,以市场为轴心,加强国内国际贸易,加强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有资源的要快干,没有资源的只要有能获利的商场也要干,要将国内国际的资源和市场都尽量为我们所用。到1997年底,云南在原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公路的基础上,已经修建了北通川、黔,南达缅、越的高等级公路主要路段。滇缅铁路的一段——广大铁路己近完工,南通北海出海口的南昆铁路已开始运营。金沙江——长江段的航线也己启用。增设了4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基本实现了乡级以上程控直拨电话网络通讯。为促进贸易发展和技术文化交流,奠定了硬件基础和信息手段。

通过对宝石,柚木的开发,打开了周边国家国际市场。卷烟业也冲入国际市场,并占领了全国大部份市场。经济作物、药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现在云南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137家,年进出口额己达2016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3家,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达15 家。全省年生产总值己达1470亿元,年上交二税达200多亿元,成为全国的利税大户之一。至此,云南经济已发展到位居全国前5位,已经初步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相比,云南还较落后。因此,必须不断强调贸易流通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商人的经济头脑,鼓励他们对市场的开拓精神,提高经济意识,才能重振云南昔日雄风,冲向世界。

三、追朔历史,以蔬菜、经济作物立县

由于地方文献所记载的史料全面反映了当地的概貌,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深度,从而为研究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据元谋县志等诸多地方文献史料记载,云南省元谋县,这个元谋古人的生息地,曾是一个热带雨林区。500多年前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众多的动植物资源,河流纵横坝区,池塘星落棋布,山泉潺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水磨、水碾随处可见,是当地人民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那时,县内坝区主要生活着傣族人民,山区主要生活着彝族和傈僳族人民。物产丰富,气候湿热,一派盎然生机。

由于历代战乱,政治动荡和低素质人口剧增,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流失面积达14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流失量为6973吨/年,形成了独特的“土林”风貌。至1985年,森林只剩下15.6万亩,森林复盖率仅达5.2%,荒山裸地达到167.57万亩。随着森林的急剧减少,水资源也逐渐枯竭。流经县内的10条小河流虽然长度分别有12-54公里,流域面积分别达43-561平方公里,但现已大部分干涸,成为季节河。而金沙江主支流龙川江虽流经县内63公里,流域面积达1740平方公里,但是大部分是崇山峻岭,又深在河谷坝底,水进不了地,上不了山,白白地流失。从而导致植被日益稀少,动物逐渐灭绝,生态环境己进入恶性循环之中,一个生机盎然的亚热带雨林区有可能重蹈回归沙漠带的撤哈拉大沙漠的复辙,逐渐变成寸草不生的亚热带砂砾地。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能源仍以木柴为主,在发展经济时又引进大量耗木的烤烟生产,森林资源进一步减少。至使元谋县的干热气候日趋恶劣,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全县社会发展与经济运行的全面危险。

严峻的形势向人们提出了无情的挑战。元谋人通过科学、理智地探索和研究,对历代自然,历史、经济文献的发掘,得到了有益的启迪。确立了以蔬菜脱贫、以果木养山,发展森林资源,以林养水,以水养人,重现昔日亚热带雨林区的优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战略。

元谋的干热气候特点之一是热量充足,平均日气温大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达6000—7000摄氏度的地区占全县的1/2以上。全县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年降水量613毫米,年均蒸发量3915毫米,年平均湿度59%。在这种高热量充足,水不足的情况下,元谋人设法将龙川江水引上山,实现低水高调。充分发展多种热带经济林果和中药材,纤维植物、油料植物和香料作物。如芒果、酸角,滇橄榄、荔枝、酸多依、毛叶枣、砂仁、剑麻、木棉、小桐子、香茅草、柑桔、杨梅、柠檬桉等,通过这些经济作物和林果的发展,建成了成昆铁路线上颇具特色的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市场。通过商品交易,积累资金后,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同时,还逐步改造近沙漠化的宜林荒山、山丘、保持了水土,为大面积森林种植打下了基础。

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启动,进一步为元谋的经济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在国家、省、地州的投资和重点扶持下,解决了森林种植资金大量短缺的难题。在果林改良荒山的基础上,全县长防林己种植近10万亩,并形成了国民共建、共管、封山育林的良好态势。在州长亲自带头营造“州长样板林”的带动下,县、乡、村各级领导及机关也相应营造了自己的样板林。青年结婚种“爱情林”,18-28岁的青年在各级团组织带动下营造“青年林”。

在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双重推动下,元谋的森林长势逐年好转,水土流失有所缓解,气候条件逐渐改善。为了防止乱砍林木的灾难重演,省、州、县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成昆铁路的运输便利条件,解决民用燃料问题。同时减少烤烟生产,扩大蔬菜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充分发挥元谋无霜的自然优势及长江主支流的水源优势,低水高调,大力种植冬季菜、时鲜菜、花卉,形成了全国有名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与蔬菜、药材、经济作物批发市场,并被原商业部列为全国蔬菜生产基地县,目前,元谋己成为全国最大的冬季蔬菜批发市场之一。蔬菜品种达30余种,外销量近1000吨,占全省蔬菜外销量的45%,远销全国各省的200余个城市及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特别是北方各省,确保北京重要国家机关和部队的冬季蔬菜供应。经济作物及花卉还远销香港、台湾、日本及周边国家,销售额近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形成全县的第一大产业。

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元谋人尽快脱贫致富,并促进了农业、交通运输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又全面增加了财政、税收、金融专业的收入。财政收入良好,可以为进一步发展林业增加投资,从而导致了元谋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为元谋的经济进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四、结论

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手段日新月异。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交流使不同区域的人们日趋亲近,同时让人们共享人类共同的科技成果和信息资源。世界经济正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出现融合、渗透、合作与分工的趋势,人类在原料,技术、发明、市场等方面从来没能象现在这样相互依存,但竞争也从没有象现在这样日趋激烈。

世界经济大战迫在眉捷,我们面临着一场生死悠关的异常激烈的经济竞争,别无选择。只有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后退是没有出路的。要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进一步开发各项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让其发挥优势。以全新的市场观念,紧紧围绕市场这个舞台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参与市场开发和竞争。为此,必须重视发掘地方文献,进行研究,将地方文献资源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加工,及时投放市场,满足用户需求,为地方资源的开发提供宝贵资料。使地方文献成为无价之宝,成为促进人类社会繁荣的财富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纵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半月谈 1986(6)

2.《云南经济年鉴》 1995-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