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篇1

1.1对象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COPD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0~82岁,病程均在5年以上。入选病人均为临床平稳期,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语言沟通障碍者除外。

1.2方法在第1周举办2次集体讲座,系统讲解COPD的有关知识及护理干预的内容,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干预后采用电话联系、随访了解病人对护理干预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嘱病人有困难随时来院,护理人员帮助指导并纠正缺陷。比较干预前后病人对生活的自我评价、主诉症状的改善、肺功能测定值。

1.3护理干预内容

1.3.1呼吸体操锻炼即将腹式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每日2组。具体要领:平静呼吸4次~8次,立位吸气、前倾位呼气4次~8次,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4次~8次,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抱头吸气、转体呼气4次~8次,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4次~8次,腹式缩唇呼吸4次~8次,平静呼吸4次~8次。

1.3.2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踏车、登梯、游泳等运动。此项锻炼应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开始每次坚持5~10min,每日3次或4次,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min,每日2次。锻炼时监测心率,最高心率指标为170减去年龄。

1.3.3氧疗的指导告知氧疗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而不是仅用来改善症状。对那些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气促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者予以纠正,要求病人每日吸氧达1.5h、流量为1~2L/min。

1.3.4营养指导嘱病人掌握少食多餐、摄取适中能量的原则,并增加鱼类和水果摄取等。

二、结果

2.130例COPD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2.2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

2.3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三、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往往引起运动受限,进而产生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由于活动减少,从而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感与压抑感,这些改变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恶性循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OPD由于肺泡过度膨胀,加之气促呼吸频率快,呼吸肌常处于疲劳状态。呼吸操锻炼可增强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改善其收缩功能,减少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可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缩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利于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改善通气功能。全身运动可以增加病人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病人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增加运动耐力。长期氧疗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强氧弥散能力,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脑、肺、肾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力。COPD病人食欲低下,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能量消耗进一步增加,导致体重下降,因此,合理的营养指导利于病人预后。

表130例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略)

表230例病人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略)

表330例病人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略)

通过对COPD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为活动耐受、睡眠质量等生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人际交往、家庭支持方面也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P均<0.01);第1秒用力呼出量、1秒率明显提高(P均<0.01)。与张建华报道的呼吸康复训练12个月后1秒率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相一致。由于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受益,主观运动意识增强,同时家庭、朋友、社会对COPD病人给予了帮助和支持,从而促使病人能长期坚持康复锻炼,达到康复治疗的目标,即减轻症状、增强体力、积极投入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篇2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占据整个脑卒中患病群体的60%~70%。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脑部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病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态势,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康复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其超早期康复护理也被逐步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7.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7.5)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1)入院12h内康复护理:准确细致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严格依照所获得的评估结果积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学的饮食干预方案以及系统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所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2)入院12~24h内康复护理:严密监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将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卧位时应将患肢适当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状态,将肘与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关节分开,将软枕置于患侧臀下位置以防止压疮,同时使下肢处于中立位,使脚背与床面保持垂直,并将双下肢适当抬高以保持静脉回流通畅;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适当外旋至功能位,将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开状态,健侧腿屈曲超前,患侧腿微屈;健侧卧位时应于胸前放置软枕,并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现象发生,同时自然放置髋关节和膝关节。(3)入院24~72h内康复护理:严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积极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首先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开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桥式运动或移动等相关锻炼项目,并指导其掌握内旋肩关节和内收健侧上臂等动作。而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可逐步开始下床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应由人工辅助逐步过渡到借助康复器械,对于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应遵循适度增加和延长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变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三者之和计为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FMA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I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FMA和BI评分值分别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时间始终是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神经细胞的恢复与血管闭塞时间存在紧密关系。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时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都已经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发展历程,故脑细胞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坏。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积极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则能够使患者濒死的脑细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进一步缩小梗死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篇3

颅脑损伤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颅造成头部的损伤,其中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病情变化快、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手术成功率较低 ,因此 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同时要准确判断病情发展,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治疗依据,对病人预后恢复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脑外科自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其中男3l例,女17例,年龄26~68岁,平均45.5±3.5岁 48例患者中,车祸外伤27例,高空坠落伤4例,重物撞击伤1l例,殴打致伤6例。人院时经CT扫描,损伤部位:脑干7例,丘脑下部3例,硬膜外l2例,脑内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7例,硬脑膜下血肿l2例,合并其他脏器受损17例,其中脊柱或脊髓损伤4例,胸部受损5例,腹部受损8例。入院时应用GOS评分指标分析, 良好(5分)18例、轻残(4分)13例,重残(3分)l7例。非手术治疗21例,手术27例。将4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手术时机选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及对症治疗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的意识、瞳孔和神志变化等进行严密观察,注意患者昏迷程度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患者的辨识力、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以准确掌握病情进展,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变化( 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眼球活动情况。 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淡漠、收缩压下降 呼吸频率增快等症状,应考虑是否有休克或低氧血症发生。如出现躁动或突然嗜睡,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并结合瞳孔的变化,应注意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如患者血压突然下降、脉搏增快 心跳呼吸减弱,提示出现脑干功能衰竭。

护理干预措施:

(1)常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数处于深昏迷状态,要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减少人员走动,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在此同时,要配备气垫床,抬高头部30度作于,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床单应平整、干燥.松软。每两个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按摩受压和骨突部位,预防压疮。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外阴和,以减少局部刺激与感染。

(2)低温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缺氧,导致脑损害。早期采取采用冬眠法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病死率。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热,体温高于39度(或者是39度以上者可用冰帽、冰枕冷敷以及酒精擦浴等,昏迷病人使用冰帽、冰枕者要严防冻伤。

(3)感染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时选择刺激性小的气囊导尿管;恢复期帮助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膀胱训练,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0.9%NS进行膀胱冲洗,防止尿路感染;留置脑室闭式引流者,引流管应高于切口平面1O一15era,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和量,做好记录。

(4)输液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监测中心静脉压;休克纠正后应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加重脑水肿或心肺负担;颅内高压时应给予高渗脱水药物,甘露醇应在3Omin内滴入,防止输入速度过快而一定程度的加重了肾脏负担。

(5)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遭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咽喉呕吐物,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严防舌后坠,有活动假牙应取下,以防假牙脱落,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湿化气道。

(6)脑脊液漏护理

有脑脊液外漏者应抬高头部,用盐水清洗鼻前庭及外耳道,用酒精消毒。耳漏者采取患侧卧位,防止脑脊液逆流,引发颅内感染。嘱咐病人勿用力濞鼻涕,以减轻症状。

(7)安全护理

昏迷或躁动患者应在床边加防护栏,或适当约束患者肢体,以防止坠床或拔出治疗管。

(8)心理护理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尊重患者隐私及人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重拾信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患者亲属思想工作,减轻消极 焦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治疗信心。

(9)对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胃黏膜血管痉挛,胃酸分泌增多,造成缺血甚至坏死。

(10)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呼唤患者的名字,并压迫患者的眶上神经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嘱患者家属经常同患者交流,消除其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变化。

(11)对脑疝及脑水肿的观察。在患者脑受损、受压及创伤的过程中会出现缺氧、休克等现象,可使患者迅速出现脑水肿,严重的脑水肿使颅内压急剧增高,形成脑疝导致死亡。护士应严密观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治疗。

2 结果

对照组24例患者康复出院7例,好转13例,生活自理2例,因呼吸、循环的衰竭死亡2例,观察组康复出院9例,好转13例,生活自理1例,因呼吸、循环的衰竭死亡1例。两组患者康复率和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综上所述,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实施严格的专业护理十分必要。颅脑损伤多由于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常引发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甚至发生脑损伤,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须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迅速处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必须了解颅脑损伤的基础知识及护理要点,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在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基础上,还应解决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颅脑损伤高热的患者,在给予降温的同时应加强营养,促进损伤的修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需加强营养。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目前认为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为: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继发性损害,在无血肿的损伤后24~36h,会出现急性细胞毒性水肿,也有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这些都是导致颅脑损伤及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切实做好临床观察和专科护理工作,全面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预防感染和各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篇4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生产后的1个月~1年内。它不仅影响产妇及婴儿健康,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7%。现将初产妇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以及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1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相同,其显著特征是产妇情绪低落,呈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的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其主要表现为:(1)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感淡漠;(2)自我评价较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心,与家人关系不协调;(3)创造性思维受损;(4)对生活时常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表现为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

2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理、心理、社会等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来说:(1)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 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其次是遗传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病因,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2)心理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妊娠期因素。研究表明,孕期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产妇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失业、生病、先兆流产等,是促发抑郁的重要诱因[1]。其次是畏惧母亲角色。大多数产妇都是第一次做母亲,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无法克服做母亲的压力。(3)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分娩结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孕妇对不同的分娩方式存在不同的担忧,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相比较,剖宫产对心理影响较大。同时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及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次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的传统习惯是在分娩后要在家中休养1个月,这1个月内不允许看书、看报、看电视,不允许出门,甚至不允许下床。这样产妇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生活范围一下子缩小,犹如被禁闭一样。这将使产妇产生厌烦、烦躁、易激惹的不良情绪反应,也易诱发产后抑郁。再次家庭氛围的影响。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3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措施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健康,对婴儿也有影响,所以对产后抑郁症应给予重视。针对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笔者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初产妇的保健护理工作。

3.1 应加强对孕妇围产期保健,帮助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其安全渡过围生期研究表明,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分娩知识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3.2 适时实施心理护理 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孕产妇的心理卫生保健,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既往病史,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病因,增强自信心。同时,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运用暗示、引导、制造温馨气氛等技巧,增进夫妻、婆媳关系,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孕产妇,让孕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3 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 产后1周是产后忧郁的高发期,产后6周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期[2]。所以,应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影响和依赖性强的特点,医护人员要尊重产妇,态度和蔼热情,细心关怀,提高产妇喂养和照顾婴儿的自信心,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

总之,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妇产后抑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全员动员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15期

篇5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篇6

[

关键词 ] 肠癌低位保肛手术;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066-03

直肠癌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在下段直肠(腹膜反折平面以下)中比较常发,在直肠癌患者中占75%左右[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成为可能且在临床上实践,效果明确,但术后可能出现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为此低位保肛手术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院接受低位保肛手术治疗的肠癌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2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手术禁忌症、精神异常等患者。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在46~71岁之间,平均(60.3±3.2)岁,病灶直径在1.5~6.1 cm之间,平均(3.2±0.3)cm。其中高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4例。随机数字法将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灶直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本组52例患者均接受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常规操作。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先要查看患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心态、病史、治疗等情况,并加强与患者的交谈,深入的了解患者内心情绪。对于害怕癌症本身的患者来说,多安慰、鼓励患者,用成功生存患者案例说事,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对于害怕术后大便失禁、愈合不良等患者来说,耐心、客观的告知患者低位保肛手术的作用、注意事项及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后消除其不安、恐惧心理[3]。②肠道准备。术前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对于营养不良患者来说,术前行营养支持疗法,及时的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象,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术前指导患者合理服用甲硝唑等抗生素药物,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术前1 d行甘露醇导泻,在排出无粪液体后停止(若患者体质较差,适当补充营养液)。另外术前及时的进行诊断,了解肠癌病灶部位、直径等情况,术前晚上、手术当天早上用肥皂水灌肠,完成后指导患者左右翻身几次,让灌肠液体和肠壁充分接触。对于伴有直肠狭窄的患者来说,通过导尿管灌注30~40 mL的蓖麻油,让大便软化,便于排出体外[4]。

1.2.2 术后护理 ①观察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位6 h,头偏向一侧,在患者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后改为半卧位。术后第1天每隔15~30 min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1次,同时对患者的面部表情、面色、体温、尿量等情况严密观察,并记录好24 h排尿量。②导管护理。固定好相关导管,如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对导管中引流液颜色、性状、容量全面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出现挤压、扭曲、变形等情况,保持引流管通常,避免血块堵塞。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无菌操作。另外指导患者适时更换,早期下床活动。③饮食干预。叮嘱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前不能进食,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食物,且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等为主,保证患者身体处于营养良好状态,有利于恢复。④并发症预防。第一,切口感染。术后初期患者造瘘口处于开放状态,便次多但粪便稀疏,流出的粪便可能造成切口感染。为此帮助患者选择左侧位,用塑料薄膜隔开腹部切口、造瘘口,预防感染[5]。第二,吻合口瘘。术后持续胃肠减压,避免腹胀。术后行常规消炎止咳处理,避免因咳嗽增加腹压,致使切口或吻合张力过大形成吻合口瘘。另外全面观察腹腔引流液颜色、性状及容量。第三,肠梗阻。术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术后48小时指导患者床上翻身练习,每隔2 h1次;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术后第4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6]。⑤排便功能恢复指导。术后指导患者行缩肛运动,1次20~30下,早晚各1次。叮嘱患者离床时行提肛运动,下蹲时放松,站立时则缩紧,起初2~4次/d,随后慢慢增加次数。术后1个星期指导患者进行排便,餐后半个小时行排便训练,3次/d,1次10 min。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生存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其中生存率通过随访获取,统计电话随访1年、随访3年生存率。护理满意度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完成,包括护理水平、护理态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内容,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表示,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6.1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76.92%,两组比较χ2=4.13,P=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吻合口瘘2例,切口感染2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2例,其中吻合口瘘5例,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轻度狭窄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5.3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3年生存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生存25例(96.15%),随访3年生存22例(84.62%);对照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生存20例(76.92%),随访3年生存17例(65.38%)。两组患者随访1年、3年生存率比较χ2值分别为1.17、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肠癌以直肠癌为主,且75%直肠癌属于低位直肠癌,传统治疗低位直肠癌以Miles’为主,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创伤大,术后易引发切口感染、损伤、术后排便障碍等系列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7]。随着腹腔镜技术、吻合器及吻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腹腔镜低位保肛手术逐渐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完整切除肿瘤病灶,而且可以避免因腹壁造口带来的痛苦,且腹腔镜具有微创、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有效改善肠癌患者生活质量。但低位保肛手术前后若护理或预后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为此手术期间加强全面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研究报道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受其早期功能锻炼、饮食、活动等影响。王云霞[9]等人通过对行腹腔镜改良Bacon’s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肛周护理(及时扩肛、便后坐浴)、保持引流管顺畅、早期排便功能训练(缩肛、排尿中断训练、排便反射训练、腹肌规律收缩)等护理干预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 d。肯定了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后全面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在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上的作用。Marquis等人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术后及时的给予专科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李严[10]等人对行地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质量的79例患者行心理护理、肠道准备护理、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剂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后,没有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其排便功能均基本恢复,表明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除了能保留患者外,还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张恒[11]认为中低位直肠保肛手术护理应包括以下几点:术前心理护理、肠道准备、饮食指导、床上翻身、咳嗽等指导,术后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并发症(吻合口瘘、肠梗阻、排便障碍等)观察和护理。谢细英[12]对收治的3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行系统护理(改良组)后,康复质量优率高达84.37%,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对照组的65.63%。另外改良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肯定了系统护理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围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心理准备、肠道准备、观察护理、导管护理、饮食干预及并发症预防)后,护理总满意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同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5%。另外本研究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为主,其中相关研究认为吻合口瘘术后发生率为2.5%~6.5%,其预防措施包括:①引流液性质及容量观察。若引流量不变或骤加,且颜色呈现混浊、脓性、气泡遗漏等特点,则表明可能出现吻合口瘘症状。②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若体温升高与切口感染、白细胞上升等无关外,则可能是出现了吻合口瘘。术后每天进行2次扩肛,以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主要可以根据排便不尽、粪便柱慢慢变细等现象判断。其预防措施在于术后早期扩肛,2次/d,5min/次。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减少吻合口狭窄发生。若已发生则通过手术松解或吻合口切除后再次吻合方式解决。另外,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引流管等相关指标,同时做好皮肤护理、洗手作业、肠胃护理等工作,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综上所述,加强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患者人性化护理能有效促进排便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卢湘华.肠癌低位保肛术手术治疗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216.

[2] 王庆红,夏红.4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27):278-279.

[3] 郑小英,王玉文,韩桂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8):1007-1008.

[4] 袁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18):1721-1723.

[5] 张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2):70-71.

[6] 谢燕珍.78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护理观察[J].吉林医学,2014(10):2228-2229.

[7] 汪晓丽,刘新香.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术前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134-135.

[8] 王锡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技巧及吻合口漏防治之我见[A]. 卫生部《医学参考报—营养学频道》、广州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2010广州国际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研讨会、外科代谢与营养支持学习班、结直肠肿瘤循证治疗学习班论文汇编[C].卫生部《医学参考报—营养学频道》、广州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2010:5.

[9] 王云霞,潘晓培,郑荣.腹腔镜改良Bacon,s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护理及早期排便功能训练[A].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外科护理学组)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1:5.

[10] 李严,张玮琪,张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9):150-151.

篇7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篇8

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我科自2007年至2009年共收治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现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通报如下。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2009年共收治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男3例,女5例,最小的胎龄27周,最大的胎龄30周,最轻的体重750g,最重的体重980g,平均住院天数42天。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经精心治疗护理6例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

2护理

2.1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调节功能不全,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体温随温度变化而波动[1]。因此,在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将患儿移入调节好的复温台或暖箱内。放置在复温台上,盖上薄膜以防止水分的丢失。放入暖箱的患儿,尽可能在暖箱内进行穿刺、换尿布、喂奶等,以免抱出暖箱后引起体温不升。强调提供最合适的环境温度,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和生后日龄来调节暖箱温度,可采用双层壁暖箱。尽可能减少暖箱开门时间和提高暖箱中的温度等方式来提高患儿的体温,以每小时升高体温0.5℃为宜。维持患儿的腋温或腹壁温度在36.5~37.0℃,避免因环境温度过低影响患儿生长,还可导致患儿体温过低,微循环障碍及早产儿硬肿症等,进一步引起皮肤破损。

2.2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隔日沐浴或擦浴一次。擦浴或沐浴时要注意保暖,动作快而轻柔,避免着凉,同时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洁,观察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沐浴后应用柔软毛巾擦拭并轻轻按摩受压皮肤。并进行抚触,每周两次,随着胎龄及体重的增加可增加次数。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抚触可加强对感觉的刺激。早产儿在出生时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生后早期仍处于神经元的快速增长期,抚触是一种情感交流,相当于一种语言,使婴儿情感有所回馈,也有益于脑部的发育。另外,研究资料表明:抚触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应激能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每日口腔护理2~3次,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粘膜,同时观察口腔粘膜的变化。每日进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干燥,消毒时注意消毒脐根部,注意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等,如果发现有分泌物及时做培养,及时处理。渗血较多时,可重新结扎止血。脐带一般7天左右自行脱落,脐带脱落后脐窝有渗出液可涂酒精保持干燥,如有肉芽形成,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

2.3呼吸监护 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常规气管内注入PS,以防止RDS的发生并改善呼吸功能。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故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误吸,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暂停,采取刺激水床及药物氨茶碱兴奋呼吸等方法,根据病情给予不同的给氧方式,如头罩吸氧、N-CPAP、机械通气等。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气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氧损伤[3],须严格掌握用氧指征,严格控制和正确调节吸氧浓度,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在90~95%,严密观察缺氧症状是否改善。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

2.4营养支持 早期母乳喂养,因初乳中含有大量IgA、IgM、补体、溶菌酸,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同时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每个超低出生体重儿均给部分静脉营养或全部静脉营养,每天精确计算液量及奶量,随奶量增加,输液量减少,监测体重。观察发现体重下降或不增,及时分析是否营养供给不当或有并发症。如出现下列情怳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呕吐;②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③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小时的量;④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⑤大便潜血阳性;⑥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⑦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当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时,采用非营养吸吮,使胃排空加快,促进肠道功能成熟,更快过渡到经口喂养[4]。静脉营养液的护理:按处方配制含有脂肪乳、氨基酸、50%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等,除严格无菌操作外,注意先加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再加入脂肪乳,还要在脂肪乳加入过程中边加边摇,使其充分溶解,以防影响疗效。由于超低出生体重儿脂蛋白酶活性差,利用脂肪酸能力弱,脂肪乳应使用微量泵缓慢注入,并严格按医嘱执行,掌握准确剂量。

2.5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及护理超低出生体重儿肝酶的活性未成熟,血脑屏障通透性高,易发生高胆红素脑病。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尽早给予酶诱导剂、光疗干预高胆红素血症,8例患儿入院后都给予了光疗。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光疗的护理:①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擦拭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保证充分的照射面积,单面光疗2小时更换一次;②监测体温和箱温,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③用黑眼罩遮住双眼,黑布遮住会;④按医嘱静脉补液,保证水分供给;⑤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呼吸、心率、及黄疸程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呕吐、腹泻及皮疹等光疗副作用,有异常情怳及时给予处理。

2.6预防感染超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极低,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故必须做到:①加强监护室管理,严格限制进出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②暖箱每日清水擦拭,每周更换,每日更换湿化液注入灭菌蒸馏水;③每次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所有接触的物品、器械都必须经过高压消毒;④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监护室;⑤每日口腔护理、脐部护理二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⑥监护室为层流病房,墙壁、地面定期消毒。

3小结

目前,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国内抢救成功率仍然很低,这几例患儿经过救治都已成功脱险,这与周到细致的护理密不可分。护士除常规执行医嘱,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精确给药外,还必须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每项操作轻柔稳妥,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避免过多的干扰,耐心地进行喂养,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其发育支持,减少并发症,预防感染。

[1]张丽华 浅谈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J]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12):1762-1763

[2]王卫平 儿科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81

[3]陈 超 新生儿氧疗合并症及预防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8-9

篇9

断指再植的手术的成功与否与医学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设备,已经完全具备了断指再植的能力,这样高难度的手术逐步的取得了成功。断指再植通俗的说就是把已经断掉的手指重新接起来的一个过程,通过外科的手术使得手指的血液和身体继续融为一体,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1]。断指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手术的难以程度,为了结合现代的医疗设备提高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率,我们更可以尝试自我效能干预的方法来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行为,护士及时的帮助患者增加了信心,可以使患者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管理行为,从人文的角度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只有患者积极的配合护士的工作,才能够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再植成功的几率。鉴于以上原因,对我院70例断指再植患者进行了自我效能的干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本资料

选取我院70例断指再植患者,男43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为(36.2±1.7)岁,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得到了本人的同意,以上患者均无高血压史。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无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手指受伤到断指再植术时间等差异,一般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断指再植术的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断指再植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采取一定的措施。(1)鼓励患者对于战胜疾病产生极大的信心,树立了信心和目标,才能够使患者最大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我们都知道十指连心,所以断指这件事情不仅仅会给患者身体上带来很大的伤痛,也会给患者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因为身体的不健全而产生了厌世的情绪,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对生活也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对于断指再植手术以及医护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新人,认为从此以后自己的生活将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所以护士应该用温柔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帮助他们恢复身体的健康。(2)患者的家属对于患者也应该给予支持的态度,在困难面前和患者在一起,支持他、鼓励他,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3)护士应该在护理过程中告知患者的病情,并且举一些做了断肢再植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者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已经有病人战胜了手术的困难,重返了美好的生活。境遇相同的一些人有了成功的经验,会使患者产生共鸣,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前人已经做出了表率,这样的自我效能很容易产生影响。(4)鼓励患者,帮助患者确立小目标,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逐步的实现,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患者的成就感,以后也会逐步的取得成功。(5)帮助患者远离消极的消息,排解负面情绪。任何的手术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不要在患者面前提那些失败的例子,这对患者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应该帮助患者回避那些负面的事件,也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是否成功,以及取得的具体成效。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2.0软件,作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4.3%,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2.9%(见表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有明显差异,应当进行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3讨论

断指再植术会失败的原因也有,会产生的状况是血管危象[2]。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情绪低落和紧张,身体的不适应,手术的不恰当,患者的生活不规律,吸烟喝酒等情况多有发生,术后患者也不应该提早下床活动,应该等到患者的身体慢慢恢复才可以走动。

绝大多数的断指情况都是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这会使患者突然之间身体和心理都受到较大的伤害,使患者处于一种烦躁和焦虑的状态,患者对于自己的手指是否能恢复到从前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也产生了困扰,大大的加重了心理的负担,更容易引发血管危象的发生[3]。所以说,护士应该帮助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形成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自我效能,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行为,从心理上从根本上克服障碍的存在,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当中。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比,断指再植患者的成功率更高一下,观察组患者也更愿意配合护士,更能够提高自身的自觉性,帮助自己恢复身体的健康,这足以说明了自我效能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意义。因此,该方法可以运用到临床中,并有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本组资料为2009年4月~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患者,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年龄20~55岁,小学文化有15人,初中文化有55人,高中及以上有50人。

2 背景及意义

根据国内外一些骨折病例,会发现关于一些因心理因素或饮食不当而造成患者会留下许多骨折后遗症,骨折后病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会出现负氮平衡和钾、磷、钙丢失。尤其长期卧床的病人,此现象愈加明显,所以尽早对患者实施最有效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文献回顾

3.1全身因素(1)年龄:小儿因其组织再生和塑形能力强,因此,骨折愈合速度较成人快,功能恢复好(2)全身情况: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重度:请记住我站域名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病人,则骨折愈合延迟。(3)个体差异:骨折愈合速度可有差异。

3.2局部因素(1)骨折类型:螺旋形和斜形骨折,因骨折断面接触大,有部分新生骨痂生长,所以骨折愈合快。横行骨折骨折断面接触小,虽有新生骨痂形成,但需要较多的成熟骨痂才能临床愈合,故愈合相对较慢。(2)骨折段血液供给情况:骨折端血液供应较好的,骨折愈合快;远折段血供差,骨折愈合慢 3)软组织损伤程度:损伤重,骨折愈合较慢。损伤较轻,骨折愈合较快4)软组织嵌入:若有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嵌入,不仅影响复位,还妨碍骨折端的对位,使骨折难以愈合或不愈合而发生骨不连。(5)感染的影响: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或死骨形成,骨折断端充血脱钙,骨折愈合很慢。

3.3功能锻炼(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方法是使患肢肌肉作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下肢骨折时可作股四头肌舒缩训练或足趾活动。应循序渐进,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以不痛为原则,忌粗暴被动活动。(2)骨折中期伤后3~4周后,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外,在医务人员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动作缓慢,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3)骨折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下肢着重负重训练。配合中药熏洗、按摩、推拿等手法。

3.4饮食 同健康人的饮食相仿,选用多品种、高营养、易消化吸收食物,忌辛辣品。在全身症状明显的时候,应给予软食,食物少渣,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切碎煮软,不宜油煎炸。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饮食原则。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还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

4 护理方法

首先将符合条件的120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特殊饮食(实验组);二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具体情况如下:

4.1实验组每天起床后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进行上肢伸展运动;听轻音乐或患者喜欢的音乐;1个小时后回病房进行常规治疗并有家人陪伴聊天;每周一和周三14:00—16:00在病房进行心理干预,每次15—20人。内容包括:(1)医务人员进行集体健康宣教和用录像、图片、画册提供相关的医疗信息,让患者及家属掌握外伤骨折知识,持续20—30分钟;(2)患者或患者家属之间自由开放地谈论有关外伤骨折的问题,包括受伤经历、治疗过程的感受及担忧,请心理状态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成功的经验,持续30—40分钟;(3)医务人员就患者的问题给予指导,病区护士长做总结,持续10—20分钟;(4)集体放松、唱歌、读报、听音乐,持续5—10分钟;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均有营养师为其准备的合理营养套餐。

4.2 对照组每天只进行输液、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八周后应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X线片检查。

5 结果

篇11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严重,发病率逐年升高,病变发生早,并发症多,猝死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但同时它又可防可治。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7~84岁,平均(62.61±6.73)岁;病程2~20年,平均(9.47±2.13)年。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62.71±6.92)岁;病程1~21年,平均(9.38±2.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疾病,病程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耐心安慰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注意在运动中保护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2)病情观察: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观察神志、口唇颜色、皮肤温度及尿量等早期症状,定时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3)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戒烟酒。给予低脂、低盐、高纤维、优质蛋白质食物,少食多餐,防止腹胀、便秘,避免过高和过低血糖反应;(4)休息: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指导患者床上排尿、排便;(5)吸氧:给予间断或持续低流量(2~4 L/min)氧气吸入,改变肺的顺应性,改善心肌缺氧供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胆固醇、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1例,无猝死,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分别为3.2%和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浆游离脂肪酸高,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同时,高血糖可增大心肌梗死面积,加重心脏负担[3-5]。将血糖平稳控制在目标水平,对于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6-8]。护理人员需熟悉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掌握心电监护方法,密切监测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胸部不适等,并注意持续时间,加强心理护理和血糖监测,及时进行血清心肌酶学、心电图检查,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等,合理饮食,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9-11]。为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案的共计6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两种护理方案患者的血糖、血胆固醇水平、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等进行重点比较,旨在探讨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1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5例,猝死4例,观察组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徐凤莲等[12-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效果满意,可有效控制血糖,挽救心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效果确切,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控制血糖,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素花.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7):446.

[2]周晓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291.

[3]冯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4):492-494.

[4]徐秀敏.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68例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 344-345.

[5]魏会芳,何玉萍.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 5(12):82.

[6]李俊,金元昊,薛智敏,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052-2054,2055.

[7]王春艳.老年人糖尿病性便秘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3):150-151.

[8]祁永兰.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常见问题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51-52. [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

[9]岳晓利.老年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86-87.

[10]冉莉,姜志胜,文格波,等.bFGF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NK字2-5和GATA-4表达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71-73.

[11]陈国钦,区彩文,张稳柱等.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变化及HGF的干预作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2):1-4.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我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精神病诊断标准。(2)年龄≥60 a。共入组102例,其中15例发生过跌倒,发生率为14.7%。

1.2 方法 对发生过跌倒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跌倒患者资料 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0a~76a,平均68a;疾病种类:阿尔茨海默3例(20.0%),精神分裂症6例(40.0%),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6.7%),心境障碍?躁狂发作2例(13.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2例(13.3%),癫痫性精神病1例(6.7%);服用药物:氯丙嗪、氯硝西泮、喹硫平、利培酮。

2.2 跌倒后损伤情况 左股骨颈镶嵌性骨折2例,右手桡骨骨折1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或皮下血肿。上述骨折病例男性骨折1例,女性骨折2例。除1.例愈合不良需要轮椅外,其余无明显不良后果。

3 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3.1 病区环境因素 病室陈旧环境布局不合理,病室内无厕所,卫生间置于走廊的一角,走廊内扶手,地面较光滑,浴室内无扶手,在集中洗澡时工作人员配备不足,这些因素都极易引起跌倒的发生。

3.2 生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僵硬,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使脊柱对下肢的重新调整代偿能力下降,老年过程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

3.3 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影响平衡功能,容易跌倒。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跌倒。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

3.4 疾病因素 精神症状不稳定,兴奋、冲动、行为紊乱及木僵均易导致患者跌倒。

3.5 其它因素 住院患者每日进餐、洗澡、洗脚等集体活动时间段,较易因拥挤而致跌倒现象增加。有些患者夜间上厕所,往往没睡醒,时睁时闭着眼睛走路,容易跌倒;智力受损亦为跌倒的重要因素。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评估危险因素 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经常卧床及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4.2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病区做清洁工作时及时提醒患者注意行走安全,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立时借力。

4.3 安全管理

4.3.1 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跌倒的教育,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每个人的警钟,增加主动护理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提高判断力和预先性,不定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每个患者的动态变化。

4.3.2 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地面滑,应及时给予扶助病负责交班,特别是对高危病人,应给予特别关注,及时检查病人衣着,如鞋子能否防滑,裤子是否过长,夜间使用护栏。

4.3.3 做好就餐管理,组织病人有序就坐,由工作人员分配食物,禁止病人四处走动,防止病人拥挤抢食,防范出现跌倒、噎食。

4.3.4 洗漱管理,病人洗澡时,为病人调节好水温,协助擦洗,防止病人烫伤、跌倒,晨5晚洗漱时,安排专人守护,及时托干地面。

4.3.5 就寝前提醒病人先排便,减少因夜间如厕未完全清醒时可能发生的跌倒,易尿床的病人由夜班护士定时叫醒,协助如厕。对于夜间行走不稳或躯体情况差的患者,可安置在靠近厕所的房间,必要时配备便椅或给予搀扶。

4.4 用药护理 服用氯丙嗪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并嘱咐患者改变时动作缓慢,对服用降压、降血糖及镇静催眠类药物时做好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及意识模糊的患者,需要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4.5 健康教育 向高危人群讲授跌倒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并将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张贴在每个病区的醒目位置,指导病人行走时抓好扶手,穿合适的鞋子,变换要慢,生活起居要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研究表明,预防跌倒意识越强,则预防跌倒的行为越好,指导病员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做操、晒太阳,增强体质。

5 小结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不仅要遵循一般护理原则,而且更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加强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早期用药反应,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积极为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优雅、安全的疗养环境,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防护及相关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住院期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的方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29, 年龄47~73岁, 平均年龄(61.38±3.8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 摔伤28例。研究组男女比例19:30, 年龄48~74岁, 平均年龄(62.21±3.9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 摔伤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闭合性骨折;X线片诊断符合;无其他并发外伤或者多发骨折;自愿进行研究。排除标准:严重肾脏功能障碍者;并发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病史者;开放性骨折者。

1. 3 方法 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进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营造舒适住院环境、饮食和生活护理、术后康复护理等。研究组予以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法:①患者由于病情常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主动积极和患者沟通, 疏导其负面情绪, 鼓励安慰患者, 树立其治疗信心,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②固定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肿胀和血供情况进行观察护理, 帮助患者调整夹板松紧程度, 帮助患者取较为舒适, 保持前臂中立位或者稍旋后位, 且要高于心脏;③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指导, 采取逐步适应、循序渐进方法, 首先进行指间和指掌等关节活动以及肩和肘锻炼, 之后进行腕关节和前臂旋转等活动, 最后进行腕关节旋转、屈伸等锻炼直到功能完全恢复。

1.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前臂功能恢复指标, 包括腕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等;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自制调查问卷, 主要分为舒适度、业务水平和责任感三个方面,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前臂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腕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舒适度、业务水平、责任感评分及总分分别为(24.33±3.15)、(36.17±0.52)、(25.08±1.26)、(85.58±4.9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20.18±3.42)、(32.46±2.19)、(22.11±1.68)、(74.75±7.2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